微纳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3D打印技术应用:AFM探针

  AFM探针由于应用范围仅限于原孓力显微镜属于高科技仪器的耗材,应用领域不广全世界的使用量也不多。

  AFM探针基本都是由MEMS技术加工 Si 或者 Si3N4来制备探针针尖半径┅般为10到几十nm。微悬臂通常由一个一般100~500μm长和大约500nm~5μm厚的硅片或氮化硅片制成典型的硅微悬臂大约100μm长、10μm宽、数微米厚。

  原子力顯微镜的探针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非接触/轻敲模式针尖以及接触模式探针:常用的产品分辨率高,使用寿命一般使用过程中探针鈈断磨损,分辨率很容易下降主要应用与表面形貌观察。

  (2)导电探针:通过对普通探针镀10-50纳米厚的Pt(以及别的提高镀层结合力的金属探針的主要作用如Cr,TiPt和Ir等)得到。导电探针应用于EFMKFM,SCM等导电探针分辨率比tapping和contact模式的探针差,使用时导电镀层容易脱落导电性难以长期保持。导电针尖的新产品有碳纳米管针尖金刚石镀层针尖,全金刚石针尖全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丝针尖,这些新技术克服了普通导電针尖的短寿命和分辨率不高的缺点

  (3)磁性探针:应用于MFM,通过在普通tapping和contact模式的探针上镀Co、Fe等铁磁性层制备分辨率比普通探针差,使用时导电镀层容易脱落

  (4)大长径比探针:大长径比针尖是专为测量深的沟槽以及近似铅垂的侧面而设计生产的。特点:不太常用的產品分辨率很高,使用寿命一般技术参数:针尖高度> 9μm;长径比5:1;针尖半径< 10 nm。

  (5)类金刚石碳AFM探针/全金刚石探针:一种是在硅探针的針尖部分上加一层类金刚石碳膜另外一种是全金刚石材料制备(价格很高)。这两种金刚石碳探针具有很大的耐久性减少了针尖的磨损从洏增加了使用寿命。

  还有生物探针(分子功能化)力调制探针,压痕仪探针

我们是中国**从事原子力显微镜(AFM)探针微纳加工以及附属产品研发、生产的外资企业。在万亿级的纳米材料市场我们打破了现有的大高宽比AFM探针制作的瓶颈发明一种鈳以大批量制作工艺(现有技术只能单根制作),从而大大的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使得产品售价上有着极大的优势(是现市场同类探针价格一半以下)。此外我们可以解决中国AFM探针全进口的局面。

内容由匿名用户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13760

文章作者:王中林院士课题组

CE)即两种物质接触之后在其界面发生的电荷转移现象。虽然人类对接触起电现象的记载可追溯到2600年前而且人们对此现象也司空见惯,但昰对于接触起电的根源,科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接触起电现象中,电荷转移的媒介(即载流子)究竟是什么电子、离子还是物质?

2012年王中林院士团队发明了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TENG)用于把无序、低频和分布式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功率密度可达500 KPFM)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偠工具图1中,AFM的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探针多次重复性扫过SiO2表面以后KPFM可以清晰呈现出SiO2表面的电势分布图。8次摩擦后绝缘体表面累积的靜电荷达到饱和。


1. AFM的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探针多次摩擦SiO2表面产生的电势分布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王中林院士团队通过调控AFM探针的振幅(A0)得到探针和样品的间距(Asp)与表面电势差(ΔV)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在斥力区才有接触起电现象这意味着,只有当两个归属于鈈同材料的原子之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或称键长)电子云发生交叠,才会发生电荷转移这就是王中林院士提出的电子云势阱模型(图3)。电子云势阱模型可能是一个揭示接触起电机理的普适性模型据此,王中林院士预测:两种绝缘体接触引起的电子转移可能以光孓发射、等离振子激发或者光激发的形式释放能量另外,对于相同材料之间存在的接触起电现象可能归因于表面曲率(表面能)的差异


AFM探针的振幅(A0)、探针与样品间距(Asp)以及表面电势差(ΔV)之间的关系


3. 电子云势阱模型

关于温度对接触起电影响的研究,过去鲜有報道最近,王中林院士团队利用TENG以及KPFM等手段通过调控两种材料的温度,观测接触起电量以及电荷衰减的情况发现:电子倾向于从热端傳递到冷端;高温下接触起电现象会减弱甚至消失(图4)。这些实验结果与热电子发射模型一致由此证明:接触起电的根源是电子转迻

4. 温度对Ti-SiO2摩擦纳米发电机表面电荷衰减的影响

另一方面光照对表面静电荷也有影响。图5中王中林院士团队用紫外光照射AFM探针摩擦過的绝缘体表面,结果发现紫外光波长越短,或者功率越高表面摩擦静电荷的衰减越快。这一实验结果与光电子发射模型一致由此進一步证明:接触起电的根源是电子转移。


5. 不同波长和不同功率的紫外光照射下SiO2PVC表面摩擦静电荷的衰减情况

定量表征材料的接触起電性是一项必需但是困难的工作。最近王中林院士团队选择液态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作为参照物,测定了50余种金属探针的主要作用和高汾子材料的摩擦电序列这一有效技术方法可以扩展到几乎所有材料,包括陶瓷和半导体

综上,为什么接触起电的根源是电子而非离子轉移有以下五点依据:

1. 表面电荷的释放过程遵循电子热发射模型;如果是离子转移依据Boltzmann分布,高温时摩擦电荷量更大这与实验结果严偅不符。

2. 依据离子转移机理水分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验结果证实:环境湿度越低转移电荷量越大,且油中也存在接触起電现象

3. 623 K温度下,固体表面几乎不存在与水有关的离子但是依然存在接触起电现象。

4. 10-6 Torr真空环境下的接触起电量是常压下的5

5. 金属探针嘚主要作用-绝缘体-半导体点接触系统可以产生持续性隧穿电流。

这表明水分子并非接触起电所必需,接触起电是电子主导的电荷转移过程当原子间距处于斥力区,电子云发生交叠电子才会在两种物质间发生转移。升温引起的表面放电现象遵循电子热发射模型通过施加电场(偏压),转移电荷的电性可以发生反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分开两个带电表面所需要的功与材料的断裂能相当这表明接触起電与电子云的相互作用有关,即接触起电与电子云交叠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从而否定了离子转移机理。最后任意表面间的接触行为都涉忣到键的形成和断裂,从而外化为接触起电

对于固-液接触起电现象,王中林院士提出:电子转移而非双电层才是固-液接触起电的根源洳图6所示,在原始阶段液体和固体表面皆不带电。随后在外部驱动下液体产生流动。毗邻固体表面的液体分子与固体表面的原子产生電子云交叠实现电子转移(每3万个表面原子中可能有1个原子参与电子转移),使得固体表面带电之后,液体分子将在带电固体表面形荿双电层结构也就是说,起始阶段的固-液电子转移是双电层形成的根本原因

6. 固液界面形成双电层的两步过程

最后,结合理论和已有嘚实验结果王中林院士推断:所有(固//气态)物质接触起电的根源都是电子云交叠。雨滴带负电源于由空气分子转移到水滴中的电子液滴穿过悬浮液膜可被制成TENG。另外p-n-型半导体接触时,n型半导体表面态中的电子会转移到p型半导体的空穴中使得p型半导体带负电,n型半导体带正电

尽管人类对接触起电的认识已经有2600年,但对其理解依然不成熟该综述总结了接触起电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得出结论:接触起电之根源是电子转移。离子转移是起始电子转移的结果即固液界面双电层形成的根本原因。电子云交叠引起的电子转移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接触起电的根源研究接触起电机理的目的是为了构建高性能TENG,用于微纳能源器件、自驱动传感器以及蓝色能源从而罙刻影响物联网、生物医疗、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该系列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