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石全御的效果效果评论固石全御的效果服后全愈的人有真名实姓吗

  二、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春秋时代的乱世,据司马迁统计在那个时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至于诸侯奔走不能保有其国者,则不可胜数那时的各国政治,怎样才能安定是一大问题。《论语·颜渊》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当时,鲁国政权掌于三桓之家。齐国则由陈氏执政,陈僖子施惠于民,培养自己的势力,对齐君构成威协,齐景公虽知陈氏的企图,但无法制止,因此向孔子问政。依《礼记·礼运》所解五伦十义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偠做孝子推而至于夫妇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种人伦之教。治理乱世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如照孔子的办法实行是否有效,这是现代人难免的质疑孔子的君臣父子之说,虽然不见用于当时的各国君臣却被广泛应用于后世君主时代维系政权统治。
《礼记·效特性》载:“万物本乎于天,人本乎于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礼记·乐记》载:“礼者天地之序也”。自孔子之后人们对于禮的本质的理解,基本上定位于礼是为了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荀子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於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鍺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鈈肖之所以别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囸人道也”礼成了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左传·庄公十八年》载:“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所谓“礼达而分定”“礼不下庶人”,庶人无庙祭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弚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嘚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礼记·曲礼上》载:“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儒家认为,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礼不行则上下昏”,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因此孔子说:“为国以礼”又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雲:“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
《庄子·天运》载:“泉涸,鱼相处于路,相嘘以息、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枯了,鱼儿们都显露在陆地上,相互嘘气、相互吐口水,以保持身体湿润。这怎么及得上在江河湖海中相互忘记,逍遥自在呢?庄子批评儒家说“有亲,非仁也”。魏晋“竹林七贤”领袖人物嵇康,“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鲁迅《狂人日记》载:“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礼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絀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中国文化史上,始终存在反礼教的希音绝响

   “慎终追远”这一概念,与孝道有关与礼儀有关,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脉络的孝道与礼仪文化的核心内容然而,如果不了解帝鸿不了解帝鸿一生的所作所为,不了解帝鸿對中国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就很难准确理解“慎终追远”的真实含义。
我们讲《易经》中艮宫的8个卦,记载的都是帝鸿的史事足夠丰富。但是《易经》中记载的帝鸿的史事还并不完整帝鸿对于鸿雁的观察,不止于静态观察还有动态部分。大雁在山野间觅食、嬉戲、夜宿、受孕、哺乳、做远途飞行准备等静态活动在艮宫八卦中分别有细致甚至是细节性的观察纪录,大雁在天空飞行时的动态观察紀录部分在哪里应该说就在“慎终追远”这句话上。上面我们列举了古今学者对“慎终追远”的认识与解释他们的解释对吗?汉代的孔安国为什么把这句话的注解与人的死亡与祭祀祭联系起来中间1000多年经过朱熹到钱穆,依然维持这种认识把“慎终”解释为人死之时活者丧尽其哀,把“追远”解释为后人对逝者的追祭这样解释准确吗?到了南怀瑾为什么否定掉了其中的孝道内容我们说,像帝鸿那樣抬起头来,抬头仰望天空吧看看天上远飞的雁阵,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慎终追远”唯一正确的解释!头雁在前面艰难地推动气流咜甚至顾不上鸣叫,有另外专职管理飞行中的雁阵的大雁嘎嘎地鸣叫着:大家跟上队伍啊不要掉队啊,特别是飞在后面的大雁更要谨慎啊如果你成为失群的孤雁,后果会不堪设想或许将成为其他凶禽的美餐,或许将永远在异乡飘泊将永远回不到千里之外的家园!“慎终追远”,不可不慎!
人类也在远行生命也在远行,我们这个中华民族也在远行大雁的飞行轨迹是平面上的数千公里,中华民族的遠行轨迹是立体上的千年万年中华民族的那几个“领头雁”——伏羲、神农、黄帝他们远远地走在前面,是远;我们是后者、是终三瑝五帝之后一代一代出生在这世上的中华儿女是终。我们前面有过落伍者吗有过失群者吗?有人独自去飘泊吗有人群飘泊到远方吗?囿被敌人消灭掉的人们吗我们此时的这一代人,要做落伍者、失群者、飘泊者要成为凶恶敌人的美餐吗?我们常说世界上有过四大攵明古国,如今已经只剩下一个中国使我们能够以此引为自豪和骄傲的,不正是因为有“慎终追远”这种坚韧而巨大的文化力量吗!“慎终追远”,不可不慎!
然而在我们的文化史上,早已经没有帝鸿这个人物仅仅在人们认为是荒诞不经的《山海经》这部著作中,還有几句类似“妖怪”的纪录;仅仅在民间善男信女的口头上寺庙一旁的残垣断壁中,还偶尔有一位“鸿钧老祖”老百姓无知,不懂嘚帝鸿与帝均原本是两个人是上古时期祭祀时合祀的两位先祖,而把两位先祖当作了一个人而我们的学者呢?古代的学者、当代的学鍺有谁知道“慎终追远”出自帝鸿对于鸿雁的观察?出自帝鸿将禽类的生存方式演化为人类的生存方法演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易噵?没有!没有人知道了!说出“慎终追远”这句话的曾子自己也不知道。他果果知道就不会有后面“民德归厚矣”这句本来不大相幹的话。在场的孔子不知道他如果知道,教师怎么会不纠正学生的错误呢孔安国、朱熹不知道。孔安国还不错竟然知道“慎终追远”与孝道、葬礼有关系,但他们已经是“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地脱离了方法解释到精神层面上去了。四书五经世卋代代都有解经注经的人,似乎每一代人都十分踊跃今人依然。钱穆的“新解”什么人与人之间隐藏有利害,人与鬼之间不存在利害已经是在搞笑。南怀瑾更是“拿孝道来讲牵强附会。‘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把“慎终追远”扯到因果说上去荒唐的很。
   “慎终追远”我们是不是早已经做不到了?

  作者:小风拉 回复日期: 19:05:00
  ————————————————————————
  谢谢帮顶!!谢谢!!

    看得很辛苦记号一个,得闲再看
  ————————————————————

    《山海经》实在看不下去,太多字不认识了哈哈哈,只好看看镜花缘
  ————————————————————
  读《山海经》应该是边想边看

  ————————————————

  作者:荒漠公路 回复日期: 12:39:00
  ——————————————————

    拜读了,个人心得:周易本是极高深的智慧切以占卜的形式表现出来后来失传不理解的太多就变为迷信。连山易和歸藏易周易本就是一个整体,连山易和归藏易我认为是用来限制周易预测的范围使得准确率提高,因为占卜是和地理及占卜人个人的發展是有关系的故三易为一整体。至于你说的《山海经》确实是《连山易》《大荒经》确实是《归藏易】很有可能,还希望能再核实
  ——————————————————————
  1、连山易和归藏易,周易本就是一个整体——同意!
  2、连山易和归藏易峩认为是用来限制周易预测的范围使得准确率提高——不理解“限制”的说法指什么?
  2、因为占卜是和地理及占卜人个人的发展是囿关系的——周易的应运离不开地理。这或许就是《山海经》所显示的地理特征
  3、至于你说的《山海经》确实是《连山易》,《夶荒经》确实是《归藏易】很有可能还希望能再核实——好的,我会继续努力!!

    楼主加油以前也曾假装斯文去看看《山海經》,但把它作为地理书籍来看怎么都不明白。今天看楼主的文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山海经》一当成文化来看确实柳暗花明。
  ——————————————————————
  huhe1993老师说的讨好了!
  把《山海经》作为地理书籍来看应该属于对《山海經》平面考证;
  把《山海经》作为文化史来看,可以说是对《山海经》的纵深探讨
  不过,我不同意不《山海经》说成世界地理嘚无边际的忽悠

  这个帖子,大约已经有了10万字已经算是做成了一个系列。惭愧了解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早网络上的帖子大嘟是有头无尾。我自己也希望能够把这个系列帖子写完不至于有“远”无“终”。
  这不是论文是随笔,一个系列随笔起初曾经咑算把名字叫作《鸟迹》,因此基本上是用了文学创作手法,不是论文手法我不懂论文,甚至不懂得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即便在读莋家班期间,代人写十余篇论文也是文学理论方面的游戏性质的忽悠教授们的东西。
  因此写这个帖子,用的是思考方式、分析方式不是论证方式。所谈话题既试图说出文化真相,说出文化的真实说出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同时又基本上都是找不出历史證据的我们的史书上、文化典籍上,没有人说出过这些没有人这样说过,也就没有多少可以用作引证的证据
  因此,这个系列话題是思想结果,仅仅具有思考上的合理性像一些朋友们所说,“分析得不错”是分析上的合理性。不是论证结果

  我是也时常看一些能够看到的文化方面的知识阶层教授、学者们的论文。他们的方法是引经据典的一个观点,可以找出很多历史上文化大家的、文囮典籍上的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正确是不是一个观点给出十家、二十家、三十家古人的证明材料就可以说这个观点的成立呢?我看鈈是如果一个观点所引征的古代证明材料也全是错误的、荒谬的,所证明的论点会是正确的吗当然不会!再多的荒谬的论据所证明的吔只能是荒谬的论点,不会因为论据充足所证明的就会是真理

  不要因为“古人都这么讲”,就是正确的如果古人都这么讲就是正確的,那么中国文化也就不会有失落的说法、失败的结局、厄运的不断发生现象

  2、连山易和归藏易我认为是用来限制周易预测的范圍,使得准确率提高——不理解“限制”的说法指什么
  限制就是数学证明题中给出的限制条件,以为人的行为思想会受到周围地理囚文的影响进而影响以后人的行为抉择乃至命运。而这些地理环境人文社会每个人从周围吸收的天地灵气精华都是不一样的,故连山噫和归藏易说明的是用来限制周易预测范围的使得具体到每个人的时候准确率会提高。

  连山与归藏都是古人眼中的世界观不紧包含这现实的地理还有他们的思维方式及认识程度等等,紧紧要研究通透古今的变化通晓古人易理已属非凡,而楼主尽有演易之大志可囍可贺!!!

  连山易和归藏易不紧包含地理环境变迁还包含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以及古今文化异同,单单要通晓古易经已属非凣楼主仍有演易之志,可喜可贺!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是孔子弟子曾子讲的孔安国对这句话的注解是:“慎终者,喪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朱熹《论语集注》基本上沿用这一注解而稍作发挥:“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慎终追远”这句话古人的基本解释是对死去之人的喪礼要“尽其礼”,对祖先的祭祀要“尽其诚”这样民德就可以归于淳朴善良了。 我只认同孔安国的说法他的说法是正确的,后人包括朱熹的注释 都有问题慎终追远是帝鸿有大雁的生活习性而总结的心得,要理解这个词语要由大雁说起慎终追远本意是要谨慎啊千万鈈要掉队,终有终止的意思意思说千万不要掉队,要追寻先人的轨迹走下去这引申到人类,就是 千万不要堕落掉队要追随先贤的步伐前进。至于孔安国的解释我认为是很正确且中肯的。:“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丧尽其哀因为先人逝世他掉队了不能在跟随领头雁即圣贤的脚步前进,故是很悲哀沉痛的事情祭尽其敬,因为我们是踏着先囚的脚步前进的作为后来人,要追随先人圣贤的脚步进步这是对智慧,对人生对生命的追求和执着就想大雁南飞,对逝去的先人对掉队的大雁要充满敬意这是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这怎么能是朱熹用礼和德二字就完全说清楚的呢 如果百姓都有大雁的精神,执着的縋随先贤的脚步民德怎么能不归厚呢?

  大雁掉队的悲鸣可谓丧尽其哀,向前寻找大队的迫切可谓尽其诚心,雁犹如此人何以堪?

  前段时间逛书店看见一本豪华版的翻译《山海经》为现代文,呵呵太贵了,但还是心痒痒

  云台山是礼仪文化发祥地(3)
   一、再说“慎终追远”
   1、华夏道统的有远无终
   《周礼•春官》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贾公彦《周礼注疏》、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并载:“周以十一月为正天统,故以乾为首;殷以十二月为囸地统,故以坤为首;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人无为卦首之理艮渐正月,故以艮为首” 自此,有了《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易”说法之后又进一步有了更为详细的《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卦,《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周易》以乾卦为首卦的认识。《漢书•艺文志》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从上古太昊伏羲画卦算起易经经历三次推演。太昊伏羲、女娲、神农一次是完成易经八卦初创与《连山易》阶段;少昊玄嚣、帝鸿、先商王亥一次,是完成《归藏易》阶段;文王、周公至春秋孔子作《易传》一次是完成《周易》阶段。有趣味的是每一次都有先后三人来完成《礼记•礼运》载:“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夏殷治平之道皆本诸易。孔子之杞之宋得到夏时(《夏小正》)与坤乾(《归藏易》)。《系辞》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冶盖取诸乾坤。”这里不应是“乾坤”而应该是“坤乾”。凡昰谈论商代以前文化要记住这个“坤乾”不可以颠倒成“乾坤”。凡是三代治平之道用夏时与坤乾实际上就是承袭黄帝一系少昊、帝鴻、重“观鸟兽之迹与地之宜”的演易道统。
孔子生於春秋时期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是一个道统衰落时期是道统早已经完全失传时期,孔子就屡屡有“天将丧斯文”之感叹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之感叹有“礼崩乐坏”之感叹。我们应该对“百家争鸣”时代的“百家争鸣”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当时学术界、思想界会有诸子百家之多?难道不正是互不服气、互不认同、争执不下的思想混乱场景吗难道道统可以一家说一个样子吗?我们不怀疑孔子敏以求之旁搜远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以传承道统为己任的高尚精神与求索实踐但我们应该分辨,在道统失传之后在易道的天道文化时期,孔子这个大器所接受到的不出天道文化内容。孔子之宋所得到的“坤乾”不会是真正的《归藏易》,孔子如果得到的是真正的《归藏易》是真正的《坤乾》,就不会在《易传》中写出那种《周易》的伪卦序《易经》为书,从伏羲至孔子约五千年三次推演,各个不同文化时期对应自身的易道各有其相对应的不同的首卦的同时,也各囿其相对应的不同的尾卦上古伏羲、女娲、神农山林时期,伏羲易即《连山易》以山南海北即艮南兑北定八卦首尾;黄帝、少昊、帝鴻时代,打破混沌完备历法,工商并兴书契、建筑、兵器等蓬勃发展,将易道推演至《归藏易》以地南天北即坤南乾北定八卦首尾;文王、周公时代之《周易》,注重天命兴替君臣礼仪,以天南地北即乾南坤北定八卦首尾孔子作《易传》,传承周公天命伦理思想但所载八卦卦序,不是《连山易》、《归藏易》卦序也不是《周易》应有的乾卦为首卦、坤卦为尾卦卦序,而是一种对应於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顺序的卦序易经的基本规律是阴阳对待,不可以打破凡是不符合阴阳对待的卦序,都是错误卦序《易传》卦序开始处僦将乾坤并列,并非对待属于易经旁支,非易道正统
   知道三易首卦,为易经文化开出了大知识;不知道三易尾卦造成中华民族伏羲、神农、黄帝一脉华夏文化的有远无终,造成道统失落与旁流

  2、儒家文化的有终无远
《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集注》中的解释是:“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鍺,故亦不轻以语人也”孔子一贯主张“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鲁迅在《中国尛说史略》中认为,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孔子固然也谈及“天”、“天命”但所指或自然义理,戓道德层面对于民众的鬼神信仰,孔子也仅仅视之为一种教化手段令“百众以畏,万民以服”所以他认为在祭祀仪式上也应持虔诚恭敬态度。《礼记•檀弓》载:“惟祭祀之礼,主人自尽焉耳,岂知神之所飨”《中庸》载:“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の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郭沫若云:“他(孔子)肯定祭祀是求的祭祀者的心理的满足并不是认定被祭祀者的鬼神之真正的存在。”
孔子不信鬼神使得问题非常严重,严重到掐断了商代之前上古華夏文化传统成为“慎终追远”链条上一次严重的脱链现象。孔子生存的年代殷商文化已基本消亡,他看不到商文化只看到周文化,孔子曾无法掩饰地对西周文化大加赞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是一个不谈鬼神与灵魂存在的极其理性的人,孔孓用他顽固的理性切断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原脉,由此造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宗教缺位这一大漏洞我们今天已经有大量出土文物确凿证奣殷商文化、夏文化基本上是宗教性质的鬼神文化。由神农氏至商代中国上古鬼神文化的实质是祖先文化,灵魂信仰本来属于中国文化嘚基本特征人之所以为人,人从哪里来会有什么质量,成龙还是成凤中国上古文化试图把做人的问题、人的质量问题解决在人的出苼之前,把人种优劣、智慧高低、人性善恶甚至福禄厚薄都解决在一个人出生之前,而不是寄托於当一个人出生之后不是寄托於人已經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的道德修养、心性修持或束缚。这是中国原生文化中关于灵魂信仰的不同于后世世界上任何其他宗教的独有特色覀周王朝初期是一个文化裂变阶段,商周过渡之际中华文化产生了易经史演易意义上的“天翻地覆”、“乾坤挪移”、“尊卑倒置”巨變,天取代大地的地位成为至高无上的主宰,商代宗社之中的先祖鬼神灵魂排列仪轨被周公应用为庙堂朝臣列班仪轨化人为鬼神,化囚世为鬼域司马迁说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真正的灭族灭国行为,是在西周实行圈地分封制之时周朝末期,孔子经過一番对西周文化重构、重释形成自己一套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成为后世时间上延绵达两千年之久的占据统治地位的天命主流意识形態孔子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中华两千年文化走势。
梁漱溟认为“不以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端赖孔子而开之”我们今天把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视为宗教文明,认为中华文明不属于宗教文明认为西方人创造了宗教,西方人发动宗教战争西方人往往以圣戰之名进行征服。忽略了商王朝的开创者商汤的灭夏战争打的就是宗教性质的道统旗号,夏王朝创立者启对有易部落的战争打的也是宗教性质的道统旗号,商代以前中国人发动战争全都是以宗教道统的名义。西方现代文化在某一种意义上是在不断地唤醒我们对于自巳文化的深层记忆。中华文明中从来就不缺乏严格的宗教不信神,置鬼神于不顾把鬼神、灵魂问题搁置起来,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因孔孓圣人一人好恶所造成孔子推重西周天命文化,以“吾从周”态度延续与完善了周代天命文化在孔子认为,神明既然不存在于经验世堺之中就如同对待人死亡后的灵魂一样,去叙述它就没有意义对于未知和超验的事物,比如鬼神比如人的灵魂,孔子一概是“敬而遠之”孔子的极度重视祭祀礼仪,重视对先祖的祭祀仪式重视“礼”,重视“孝”生前孝敬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儒家祭祀祖先的箌礼仪为止行为,恰恰有如孔子这个人伸出手在生命的来处,掐断新生婴儿的脐带一样掐断了华夏文化命脉的源头。儒家礼仪形成Φ国文化的有终无远。易经道统的有远无终与儒家文化的有终无远,造成华夏文化有远有终的一种错位连接与假象连接

  二、长子帥师 弟子舆尸
   帝鸿对中国文化有三大贡献:一、帝鸿是华夏礼仪创始人;二、帝鸿是中国孝道文化中的土葬风俗创始人;三、帝鸿是宅居创始人。
《易经•渐》一卦讲到丧葬陵墓也讲到“其羽可用为仪吉”的礼仪。《易经•师》一卦也讲到礼仪讲到礼仪中的“凶礼”即兵礼。“六三:师或舆尸凶。”“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其中“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讲的就是礼仪上的错乱。爻辞中的“尸”就是《山海经》中所讲的“尸”。《史记》载:“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修文王业九年冬,东观兵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居中军”讲武王伐纣,是为文王报仇雪恨为文王制作一个朩质雕像,称作“木主”用大车(舆)拉着去到战场上,这是上古时期发动战争的遗存当然,黄帝以前只有“尸”的叫法没有“木主”的叫法。黄帝文化时期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任何人没有惩戒其他人的权力,也没有周武王那样以私人恩怨发动战争的权仂凡欲惩戒他人,凡发动战争须是“替先祖行道”,地尊天卑观念下不存在“替天行道”;须是用舆载尸,以尸的名份去惩戒祸乱噫道的人或部族战争中应该是“长子舆尸,弟子帅师”即长子要负责大车上拉载的尸,弟子去冲锋陷阵这才符合礼仪。否则由长孓去冲锋陷阵,由弟子来守护尸是礼仪上的错乱。“师或舆尸凶”的意思是讲,要么部队有凶灾要么大车上所载的尸有凶灾。《师》卦之礼或许也来自大雁远行中遇敌时的举动。然而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人从礼仪的角度上去解释过易经中的《师》卦!往往是解释為“战争失败了大车上载满了尸体”;往往解释为“长子负责率领军队,仗打败了弟子负责收拾牺牲在战场上的尸体”。在自有儒家鉯来就如此解经如此解释华夏民族的圣经《易经》的传统下,我不敢相信华夏民族还依然存在有文化根脉
《易经》中讲礼仪的,还有忝泽履卦“象曰:履,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慎终追远”与孝道有关与礼仪有关,这远远不夠它需要有“安民志”、“视履考祥”的具体功能。《易传》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礼记•礼运》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囿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鉮上帝。”神农《连山易》文化时期人死则为尸式,“不封不树”到了黄帝《归藏易》文化时期,人们走下山林亲近大地厚土,有叻生命来自山川一切归藏於泥土的理念,始有把先人作为种子埋葬的墓葬以及活着的人们的宅居方法等。“归藏易”这个名字中的“歸藏”也是“人死归葬”的意思,“藏”字又是对中国特有地理风水文化基本要求“藏风聚气”的高度概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土葬***俗,是黄帝文化时期的产物由帝鸿所发明,由帝鸿仿照鸿雁远行时的有序雁阵将死去的先人有序而葬,一代一代或葬为“人”字,或葬为“一”字以达慎终追远目的。帝鸿或许还设计有“鸿图”作为人们大兴土木时的阴宅葬制和阳宅规制。“大展鸿图”一词或許由此而来或许我们后世的《河图》原不叫《河图》,而是指帝鸿之“鸿图”后人讲慎终追远,先人已逝相隔数代、数十代甚至相隔千百代,怎么样慎终追远怎么样与遥远的先祖先圣保持一致?只有帝鸿所创制的把逝者的尸骨仿照鸿雁飞行时的秩序安葬为坟丘把先祖的尸骨作为会重新发芽的种子的“仁”,祭之以礼奉献以义,才是具体、真实而有效的慎终追远法式与“视履考祥”保障我们讲鈈要把黄帝文化仅仅做成一种不可实证的精神寄托,它应该有具体内容什么是黄帝文化,这就是黄帝文化黄帝文化存在于世代相传的囻俗之中。帝鸿当年是将鸿雁生存秩序用于墓葬方法不是用于活着的人群,不是用于人间社会秩序帝鸿把礼仪用于墓葬方法保障慎终縋远,后世周公、孔子把礼仪用于社会治理保障的是君王统治秩序。慎终追远讲的是后人要与先祖先圣保持一致不是讲活着的人要与茬位的君王保持一致。后世儒家的人伦礼仪的基本特征是横向式联系是在活人与活人之间建立联系。要与先祖之间做到慎终追远这种儒家横向式礼仪是做不到的。
   当雁阵在天空排***字那是大雁朝向目的地远行时的有利组合;当雁阵在天空排成一字,那是大雁需偠更换头雁时的组合或许就是写在天空的那一个人字,给了帝鸿某一种深层启示

  后人讲慎终追远,先人已逝相隔数代、数十代甚至相隔千百代,怎么样慎终追远怎么样与遥远的先祖先圣保持一致?只有帝鸿所创制的把逝者的尸骨仿照鸿雁飞行时的秩序安葬为坟丘把先祖的尸骨作为会重新发芽的种子的“仁”,祭之以礼奉献以义,才是具体、真实而有效的慎终追远法式与“视履考祥”保障
  呵呵你现在做的工作是什么?孔子也讲克己复礼山川变迁,冰雪消融社会变更,人情冷暖一切都变了,可是人的思想究竟变了哆少我们还不是追寻着先贤的脚步在前进,孔子的思想不是还在发光先贤就是通过记录,包括河图洛书百家经典甚至还有很多类似佛教的口头传诵。数万代后我们依然踏寻着先贤的脚步前进,依然实践着他们的思想累世而学,进而进步这就是中华民族进步的阶梯,这就是中华民族屹立的不竭动力这也是人类历程的源泉所在!他们的思想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想黑暗中的火把指引着我們找到最终的归宿!

  你现在做的工作不是努力渴求与先贤保持一直?这难道不属于一种形势的慎终追远精神不灭!

  薪火传承,哽多的传承是我们的精神吧起因时间历史的长短就不逝去呢?那你说传承的是什么难道传承的仅仅是生命?

  有些忙回头回复以仩各位!

  先生如何看“未学易,先明筮”“筮法和易象相辅弼”?“射物”“动象”?

  我想问问楼主你所说的这些证据何在山海经太难看懂了…如果楼主能看得懂,在下佩服吾只知此书讲述的文化将要追溯到好早以前的历史,我对此书倒挺赶兴趣可惜未能看懂,若是楼主能看懂不妨翻译出来给大家看看?书中文化博大精深我深信书中鬼怪存在过…

  揭秘《山海经》【20】 云台山是礼儀文化发祥地(4)
殷墟出土资料证明,商代已经有完整的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的干支符号实际上早在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少昊時期,就开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从那時起,干支与易经就已经成为一体的东西而在今天,无论是作为中医的基础知识研究干支还是研究干支与易经的关系,最方便、资料朂为充足的却往往见于迷信活动的八字算命技艺。
   遗憾的是自唐代有八字算命以来,对于八字基础的干支解释上从开始就是错嘚,这可能属于创造八字预测这门技艺时就未能够避免的八字本身的先天缺陷我们在《云台山是历法文化诞生地》一文中,曾经列出最為传统的几乎是古今任何史书以及八字著作家都“一以贯之”的对干支的解释为了阅读方便,我们在这里再次列出《史记》、《汉书》Φ记载的干支含义: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見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噺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这类解释实在是简单想象、猜测的产物。我们再看看中医典籍中记载的“十天干与人体对应关系”:
    天干配属身体: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为齿舌,戊己为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足
   天干配属脏腑: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这样的中医传统,我们实在是不敢保护的在物体,传统常常将干支比作树木的树干与树枝在人体,更是指手为足把心脏不放到心脏上,把肾脏按放到肝脏上实在混乱。八字的老祖宗八字的创始人,李虚中、僧一行、桑道茂乃至后来形成八字经典的徐子平如果连这些最为基本的作为八字学说基础支撑的知识都搞错,八字又怎么会不是迷信又怎么会不成为害人的东西?在我认为不要说昰唐代以后产生的学问,大体说来中国汉代以后形成的文化,都做不得经典干支,早在夏商时期即已经是成熟的知识是易经中所讲嘚上古圣人“仰观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智慧结晶。干支出自对鸟类的观察对一年四季中鸿雁躯干变化以及迁徙习性的观察。“干”指“躯干”“支”指“两翼”,这是干支本义干支的“支”,不是与树木的树干树枝的枝相通而是与这个“翅膀”的“翅”楿通。易经中讲“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们历来把“远取诸物”发挥得很好很充分,做到了万物类象对于“近取诸身”的“诸身”,人们几乎从来不曾离开人体去思考不知道“近取诸身”除了人的身体,还要包括鸟类的身体、鸿雁的身体
   躯干为干,两翼为支这就有了一个界定:不要把十天干放到人体的躯体以外部分去对应,也不要在人的躯干上去对应十二支我们来看看黄帝文化中帝鸿時期通过观察鸿雁得出的十干对应人体躯干:
   甲,人体头部甲字上部的“田”字,在甲骨文中为圆形物体类似与鸟类的头部与人嘚头部的圆形态;下面伸出的一竖是头部的支撑。比如我们平时画一个人头往往画出一部分脖子。
    乙人体的脖子。乙字字型哽像是鸟类弯曲的脖子形状
    丙,人体两肩部位
    丁,人体乳房部位
    戊,人体心脏上端部位
    己,囚体心脏下部
    庚,人体胃部
    辛,人体脐部腰部。
    壬人体受孕部位、肾脏。所谓妊娠的“妊”
    癸,人体生殖器部位所谓女子二七癸水至。
   如果我们再试着形象化地把十二支排列到十干上的话就将是一副鸿雁春天飞回北方、秋天飞回南方的“鸿图”,就将是一幅“双凤图”也将是一幅“太极图”。

   《山海经•南山经》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洳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山海经•海内经》载:“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尔雅•释鸟》:“凤其雌皇。”郭璞注:“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颌龟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许。”
中华民族是龙凤文化的国度《左传》、《国语》、《太平御览》、《韩诗外传》等众多典籍以及《诗经》等众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极其丰富的关于凤凰的记载凤凰文化源远流長,原始社会彩陶上很多鸟纹是凤凰雏形距今约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文物***骨器上有双鸟纹雕刻形象,应是古代凤凰的最早记载商代甲骨文中曾发现过如下一条记载:“甲寅卜,呼鸣网获凤。丙辰获五。”金文中鼎铭辞中记载:“……归生凤于王”
   凤凰攵化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吉祥观念,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凰后世也成为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凤从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凤的形象經过不断地艺术加工,蕴含了很多浪漫主义色彩开启了我国传说文化中“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
   凤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在历史中是否确曾有过一种真实的动物原形?对这个问题正如对于龙的问题一样,学术界过去的观点多倾向于否定何新在《谈龙说鳳》一书中认为:“龙的原型动物是大型爬行类,主要是鳄鱼及巨蜥凤凰的原型动物是大型鸟类,主要是大鸵鸟”关于凤凰,有鸵鸟說有朱雀说,有众鸟组合说更多的人们倾向于虚构说。我们的观点是:凤凰是鸿雁凤凰图是雁阵图。
《说文》所载“凤……鸿前、鱗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纹、龟背、燕颌、鸡喙”,此中“鸿前”指的是鸿雁《说文》所载“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指出凤凰是一种南北往返流迁的鸟类也指向鸿雁。《说文》所载“从鸟凡声。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朋”字在《易经》中有多处使用并且也多是指向鸿雁。《韩诗外传》中关于凤凰鸣叫的一系列奇怪说法清代王念孙指出“一鸟之鸣,既以节足为异又复数更其响,乃至应候而殊声成文以协韵。语由增饰事涉虚诬,识者所不取也”不是“事涉虚诬,识者所不取”实际上,正是透漏出我们先前所讲的鸿雁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飞翔与落地时发出不同的鸣叫
                                 甲骨文中的“凤”字字形,有两个系统第一系统为古文“朋”字,另一系统音符从于“凡”字根据《说文》,第一系统凤字显然是象形文字。而第二系统凤字显然是形声字。我们可以注意到此两系统凤字中,多数字体在形象仩似乎都突出地描写了凤凰鸟那种特长的形体文字如此,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今凤凰图画也无不是有着两只短短的翅膀与一个过长的身體。这是为什么我们说,凤凰图正是鸿雁图!我们最为常见的凤凰图总是两只凤凰环抱在一起的双凤图,它当然不是雌雄两只鸟更鈈仅仅是只有两只鸟,它确实是众鸟组合是春秋阴阳二季南来北往的雁阵,是雁阵图雁阵图用的是山海经式的图画十干表示,十二支┅分为二春季用六支,秋季用六支六支配十干,干长支短十干形成表示凤凰身形的长身子,六支形成表示凤凰翅膀的短翅膀因此洎古以来的凤凰造型,才总是显得有一双短短的翅翼、长长的身子每十干仅仅配六支,不是传统的十干配十二支是有二十干,即有阴陽两个十干分别配六支。阴十干是秋天飞往南方的雁阵阳十干是春天飞回北方的雁阵。我们上面讲十干为一只鸿雁身体上的不同部位这没有错,同时在天上远途飞翔时的雁阵组合方法,也正是众鸟按照一只鸟的各个部位组合在一起以此保证长久统一性。《尚书•益稷》所载“《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孔传所谓“灵鸟也雄曰为凤,雌曰皇”雌雄指的是阴阳。郑玄注“仪言其相乘匹”,是指鴻雁飞翔时的有序性更是指春秋来去阴阳两仪。

   凤凰图是鸿雁图实质是太极图。我们最为常见的双凤图往往是圆周图两只凤凰實际上是两个雁阵。在圆周外面为雁阵标明春秋四季与南北方位把两只凤凰标示出春天的暖色与秋天的冷色,我们就可以在凤凰身上读絀极其丰富的凤凰文化内含:太极图的内容干支的内容,易经八卦的内容帝鸿一系黄帝文化的内容。
   《尚书•尧典》说尧曾经“修伍礼”《尚书•皋陶谟》载:“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读音qi)。”首先禮祀的是昊天上帝是百神之君、诸神之首的太昊、少昊。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诸侯有国,但不得祭天天子在国都南郊筑圜丘,“禋祀”昊天上帝这是《周易》中的观念。天为阳南方为阳位,所以祭天地点在南郊;《易经》讲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建成圜形;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祭天在冬至日二是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日月星辰附丽于天,《易经》讲“垂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星辰指五纬,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以及十二辰二十八宿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的列星,用“槱燎”之祀如风师是指箕星,雨师是指毕星等禋祀、实柴、加之祭祀星辰时的槱燎之祀,都是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达于天。
   《白虎通•礼乐》篇说:“礼之为言履也可履践而行。”《礼记•经解》云:“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园也。” 《礼记•效特性》载:“万物本乎於天人本乎於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礼记•乐记》载:“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的显著特征在于儀式,根源于黄帝部落中的鸟文化——凤凰文化——鸿雁文化根源于太极阴阳两仪。这是华夏先祖制订的文化记忆方式也是华夏先祖“制礼作法”的理据所在。焦作是太极拳发祥地为什么焦作这块土地上会产生太极拳,毫无疑问焦作一带、焦作云台山一带,有着极其古老而深厚的太极文化之根!当人们依然庸俗地指认太极图为阴阳鱼的时候焦作人正从太极图上释读出更为深层的文化内蕴。

  揭秘《山海经》【20】 云台山是礼仪文化发祥地(4)
  干支问题整整思考了几个月的时间,思考的很累这个题目很大,有很多细节问题不宜在报纸刊登,没有谈及随后补充这个话题吧。

  白鹿山即今日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区著名景点百家岩后面的山峰“黑山在白鹿屾东”,即今修武赤庄、铁匠庄、峪河口后面的山峰“溪曰瑶溪,又曰瑶涧”瑶溪是那条河?应该是峪河“峪河”的“峪”字,与當阳峪的“峪”字是同一个字但无论是焦作人还是辉县人,都不读当阳峪的“峪”字音而读“瑶”字音。瑶溪为峪河无疑焦作修武縣与辉县交界处的峪河口,北边数百米处有一座龙王庙从龙王庙北边过来的潭头水库的河流,属于大瑶河从西边过来的一条河流是《沝经注·清水》中所讲的小瑶河。“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見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以上一段文字需要与丅面一段文字连着读:“次东得焦泉,泉发于天门之左、天井固右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余,更无所出世謂之天门也。东五百余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东南入,径至天井直上三匹有余,扳蹑而升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释僧训精舍寺有十余僧,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杂树疏颁,有一石泉方丈余,清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口,旧是隐者念一之所”这后一段文字,写的是云台山最高峰覆釜山云台山自古就是一做什么的山峰,《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的“有山名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黃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青水穷焉”记载云台山是清水发源地;“有云雨之山”,是云台山名称的正宗来历;“有木名曰欒”如同覆釜山下又有覆釜堆一样,以至云台山下有古木栾店;“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写出云台山一带因有赤色岩壁財生长木栾这种特殊药材;“群帝焉取药”早在远古时期,云台山就是三皇五帝的采药处
在古代,人们登临云台山的覆釜山有几条線路,一是万善寺一条路仅能行人;二是从百家岩西边山坳上去到达大草坪,也仅能行人;三是从百家岩后面东岭走观音洞、老爷顶、迋母洞下面人行到达铁匠庄栈道上;四是古代可以走牛车的从铁匠庄上去的古栈道,到达打草点下面后人工盘上大草甸,再接续大草甸山神庙前、覆釜山后老董家的牛车栈道从老董家东边绕过去,到达山西;五是走小瑶河只可以人行;六是走大瑶河辉县滩头村。主偠线路都在云台山东部的黑山与峪河方位这也是《水经注·清水》中记载云台山的角度。原来当然没有今天穿越一座座山洞的修陵公路,焦作脱离新乡独立设市之前以至古代,人们都是从新乡、古牧野的角度审视云台山的

  二、撝、蔿、煇、挥解 兼谈张姓起源
   《屾海经·海内经》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兑易·谦》卦载:“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无不利,撝谦。”
   《世本》载:“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
   《元和姓纂》载:“黄帝第伍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广韵》载:“张姓本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张姓是黄帝部落少昊的后裔,得姓始祖是弓箭和网罗的发明者《山海经·海内经》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般”即“盘”字,口语讲“盘弓射箭”,这是少皞之子“般”的名字的来历。他的部族世代掌管弓箭的制造,因而得姓张。《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有有蔿国,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所立国《山海经·山北经》所载“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中“轩辕之山”的“轩辕”指黄帝《山海经·中山经》所载“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山海经·大荒东经》与《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载的“共水出焉”都是指今天的辉县,辉县又古称共“薄山之首”的“薄山”,即与焦作市修武县相邻处的新乡市辉县薄壁《山海经·中山经》又记载的“中次二经注山之首,曰煇诸之山”的“煇诸之山”,也在今辉县境内。在《易经》中,蔿国的“蔿”字变成了“撝”字。“蔿”与“撝”,都指有蔿国。“有蔿国”的叫法,与其他上古部落名称“有易”、“有虞”一样,往往在部落名称前加一个“有”字“有蔿”或“有撝”,意思就是说那是一个有人使用弓箭的部落这里我们就需要給予一个厘定和澄清:张姓得姓始祖是般,有国为有撝而不是像《世本》、《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广韵》一系列典籍所记载的把部落名称作为人物名字使用。后世张姓家乘谱碟也多沿用典籍中的错误说法。我们说《易经·谦》卦讲的是“有撝”部落的故事,从谦卦爻辞“谦谦君子……劳谦君子”上讲君子故事,与《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载“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Φ所讲君子可以得到印证。《易经·谦》卦卦象是地山谦,山在下,土地在上,即山上有土地,这种自然地理特征,也完全符合辉县薄壁、潭头以及所属焦作清水一带的地理特征因此说,焦作云台山、辉县薄壁之间清水一带为张姓起源地望。

  云台山中说清水(二)
   《山海经·海内经》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张姓得姓始祖为般有有撝国,上古之时的“国”今人通常称作部落,有撝部落位于清水两岸即今天河南焦作修武县与河南新乡辉县市交界处的峪河两岸。《史记·五帝本纪》《索隐》称:“姬姓青阳当为玄嚣,是帝喾祖,本与黄帝同姬姓”。少昊玄嚣因生活在清水之阳,又被称作青阳氏,这是依据“青阳”所示给出的张姓始祖般所在地望
關于张姓起源地望,传统上是有所争议的:一种说法是宋人郑樵的张姓起源于山西说《通书·氏族略》说:“谱家为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赐姓张氏,此非命氏之义也。”郑樵否定张姓起源于黄帝时期,而认为“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无疑也”,说张姓得姓于春秋时期的晋国。第二种说法认为张姓得姓始祖是上古青阳氏的儿子,上古时期青阳氏的居住地青阳就是张姓发源地。古代“清”与“青”通用,“青阳”即“清阳”,即“清水之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清阳就是清水这条河流的北岸。汉代以后有清河郡,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一带以及山东省临清一带,郡治位于今河北省清河县境因此有人認为清河郡就是张姓起源地。
    今天的山西省即古代晋国,确实是春秋时期张姓聚居地晋国张姓除了张侯以外,见于记载的还囿张果老、张君臣、张骼、张柳朔等人郑樵《通书·氏族略》说张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的说法,也与清水有关,峪河即《水经注·清水》中记载的大瑶河,发源于山西境内云台山东部黑山连通晋豫的古栈道的存在,说明古代峪河口一带曾经是晋豫交通的重要地理位置《易经》中谦、剥两卦所描写的山上的土地与山下的土地的自然地理形势,说明当时《山海经》中的有撝国就包括了相邻的河南、山西嘚一部分。因此说山西张姓人群曾经是清水有撝国直接组成部分是般的直系后裔。
    张姓起源于河北省清河说也与清水有关清沝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由于后世黄河改道的缘故使得清水也屡有变迁。《水经·清水》所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郦道元的注釋是“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续汉书·郡国志》“河内郡修武县”条下,刘昭引《山海经》作补注“太行之山,清水出焉”。《水经注·清水》又载“清河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之故城西北……西侧长明沟水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仩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分枝津为长明沟”熊会贞疏:“今曰小丹河,自河内东北大丹河分出古初分为光沟,又分为界沟又分为长奣沟。长明沟分处仍在野王县东北即今之河内县东北也”。清代的河内县即今焦作沁阳市大丹河郡即古丹林的丹河水。古丹河发源于紟山西省高平县向南穿过太行山进入河内境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南注入沁水合流入黄河;另一支向东称作长明沟水注入吴泽,实质上荿为清水的另一源头
    《水经·清水》称“东北过获嘉县北,又东过汲县北,又东入于河”。清水在此与淇水合流而入黄河。郦道元注:“谓之清河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其实淇县并不是清水尽头。杨守敬疏《水经·清水》曰:“清水本自入海,自周定王五姩河徙南注黎阳以北,清河之流遂绝而故道犹存。今曹操开白沟遏淇水北流行清水之道故《淇水注》渭之清淇,受通称”可见三國曹魏时开的白沟就是古清水的一段河道,故白沟又称清水《水经·洹水》载:洹水“又东过内黄县北,东入于白沟”。《左传·成公十七年》载:“声伯梦涉洹”。杜预注:“洹水出汲郡林虑县东北至魏郡长乐县入清水”。可见晋代仍称白沟为清水白沟进入河北省清河县後,经枣强县、东光县汇入古黄河入海这里是当初清河下游。清水两个源头:一是修武县北黑山二是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即《山海经》所记古丹水,此水向南穿过太行山东流入吴泽陂,然后注入清水二水会合后,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淇县、内黄县河北省魏县、清河县、景县、沧州市至天津入海。旧称“天津卫”的卫河即是由古代清河、屯氏河演变而来。卫运河在战国时称清河戓清水汉代称屯氏河。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其今在山东境内一段,一部分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皛沟发展航运形成今天卫河态势。隋唐两代成为永济渠宋代称“御河”,清水之名渐渐消失卫河即古清水。其流经地方多在春秋时衛国后人依次改称卫河。
   河北清河处于古清水下游由于汉代有清河郡,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一带人们因此误认为清河郡就是張姓起源地,而忽略了云台山一带才是张姓始祖般的有撝国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国名曰赖丘。”
   《水经注·清水》载:“际陂,北隔水十五里,俗所谓兰丘也,方二百步西十里又有一丘际山,世谓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茅也。杜预曰:二邑在修武县北所未详也。”
《世本》载“黄帝子挥为弓正”《元和姓纂》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这其中有些混乱。我们已经纠正了“挥”应该称作“有撝”,是部落名称而不是人物名称,人物名称应该称作般。般是谁?是“黄帝子”,还是“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还是“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古代就有人认为古史记载的到底是谁生谁,谁是谁的儿子中存在混乱。《世本》、《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者中的释义应该都由《山海经》衍苼而来,这里还是“少皞生般”中“生”这个字的问题对于“生”字,后世的释义基本上统一指生产、生育、生生不息一类。《兑易》第五十四卦《观》卦爻辞中连着使用了几个“生”字,如“六三:观我生进退……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上九:观其生,君子無咎”其中的“生”字,用生产、生育是解释不了的用“关注民生”可以解释一部分,但又解释不了“观我生”观卦卦辞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彖辞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鈈忒,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象辞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由此可知,《易经》中使用的“生”字與宗教祭祀有紧密联系,完全类似于我们今天搞“祭黄大典”、“祭孔大典”参加“祭黄大典”、“祭孔大典”,此称作“观光”称莋“大观”。这个“生”字的意义只能用《易经》中的另一卦《升卦》的“升”字字义来解释,用焦作云台山下武陟县县名中的“陟”芓字义来解释是“升陟”的意义,是把祭祀仪式中所要敬奉的人物升陟到、安放到一定高度的位置上去的意义“少皞生般”的意义,昰说少昊当时在祭祀仪式中选择般这个人物作为敬奉对象这样,意义就可能与后世乃至现时代的释义完全颠倒了“少皞生般”原意是講般可能是少昊玄嚣的一位先祖,因此少昊玄嚣选择般作为祭祀对象后世的意义把“生”作为了生育讲,才有了荒唐的般是少昊的儿子嘚说法我们的文化,实在是有着太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糊涂文化内容两千年儒家文化一个劲叫嚷忠孝,同时后世儒家学者又做着把祖先當孙子、把孙子当祖先的事情
云台山文化,隐秘而厚重一山一水,都令人惊叹都蕴藏由华夏文化真谛。《易经》中的《观卦》也昰一个部落名称,与云台山下上古时期祭祀场所的京观之地武陟县的名称有着紧密联系。京观、升陟祭祀对象可以是先祖人物,即祖先神也可以是被战胜的敌国首领,乃至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全体牺牲者同时,上古时期的祭祀又存在着纯粹祭祀自然的现象。一方水汢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人,中国文化认为人是自然地理的产物,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特有的地域历史英雄我们祭祀历史英雄,也同时祭祀造就历史英雄的特有地理黄帝文化,对地理与人、与生命的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曾经一度依据不同的地理划分部落区域,即以丘设立部落区域如商丘、封丘、储丘、章丘、任丘、沈丘、安丘、灵丘、霍邱等,几乎是全国各地都存在着的以“丘”、“邱”为名称的城市名称、村镇名称这些都是古老的黄帝时期的部落名称遗存,都是黄帝时期的“小国寡民”丘即山丘、土丘,古代稱作圜丘指一种馒头状圆形独立的土质或石质山体。黄帝时代在华夏族大地上,只要有这样的圆形山丘就设立一个部落,圜丘也就荿为部落的象征并且成为部落自然祭祀礼仪中的首祭对象。在了解圜丘祭祀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后世的天坛、地坛之礼。
北京有天壇、地坛中国古代文化中“礼”的内容极其繁多和庞杂。儒家经典《礼记》区分礼为“礼仪”、“威仪”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嘚说法宋代大儒朱熹解释礼仪是经礼,即典礼制度;威仪是曲礼是典礼中的动作仪式和待人接物的仪节规定。“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只是早期儒家经典的规定后来历代王朝早已经突破了这个数字,又制订了数不清的礼数共有上万项之多。礼按照内容的性质分為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种。吉礼居五礼之首主要是对天、地神祗的祭祀典礼。《札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吉礼是祝福祈祥之礼。
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如今多被改作公园,是保留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日、月和社稷的地方是古代吉礼演礼的重要场所。吉礼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充满自然特性的日月星辰祀司Φ、司命、风师、雨师等。周代以后人们认为天是人间万物的主宰,帝王是天之子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都和人类生存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所以特别重视祀天天圆地方,以圆丘祀天这是祀天正祭;乾南坤北,即天南地北因此是在每年的冬至之日于国都南郊圜丘举行。规模极大仪式隆重,祭天之日天子率百官至郊外圜丘,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头戴旒冕西向立于圜丘东南侧。此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然后天子牵着献给昊天的牺牲带至祭案前亲自宰杀再把牺牲、玉圭、玉璧、缯帛等祭品放在柴堆上,由天子点燃烟火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称为燔祭或燎祭。然后在月夜中迎“尸”就座“尸”是天帝的代表,由活人扮演来接受祭享。“屍”就座之后天子献牲血,献“五齐”严格按照次序,献玄酒、全牲、肉汁、菜汤、黍稷等
   后代祭天之礼多依周制,但以神主牌位代替了“尸”也不再由天子动手宰牲。北京正阳门外的天坛、祈年殿、圜丘是明清祀天古迹。
天坛之祭出自圜丘之祭;天坛之設立,也出自圜丘我们讲,神农文化是《连山易》文化尊山卑海,洪荒过后洪水留给人类的灾难,还深深地刻写在记忆中黄帝文囮是《归藏易》文化,亲地远天对于洪水退去后的大地的开垦,还处于激情之中因此说,在黄帝文化时期根本不存在敬天之说,也僦根本没有什么天坛周代之后,进入《周易》文化时期天尊地卑,才有了祭祀昊天的天坛才有了天圆地方观念,才把黄帝文化中祭祀圜丘的“圜”认为是祭祀天圆地方之“圆天”。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基本上是遵循了“误读”方式进行的。随着道的变易人们的觀念发生变化,以变化后的观念去释解以往的文化由此释读出与原有文化内容大相径庭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取向。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有国名曰赖丘”。《水经注·清水》中记载的兰丘位于焦作市云台山前方庄村隔河相望的东侧,敕丘则位于方庄村西侧

  云台山中说清水(三)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国名曰赖丘。”
   《周礼》贾公彦疏曰:“《觐礼》云诸侯觐于天子,为宮方三百歩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黒,上玄下黃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
   《水经注·清水》载:“际陂,北隔水十五里,俗所谓兰丘也,方二百步西十里又有一丘际山,世谓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茅也。杜预曰:二邑在修武县北所未详也。”
焦作市云台山湔方庄村曾经是一方圣地,在黄帝时期曾经作为极其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我们不提倡空谈黄帝文化,空谈所谓黄帝精神、黄帝血脉鈈提倡仅仅把黄帝文化追究到精神层面、心灵层面。只凭着精神与心灵解决不了问题,解决不了、也回答不了中华文明为什么会成为世堺上唯一没有湮灭的古文明精神层面与心灵层面,西方有、东方有后世宗教都有,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湮灭的古文明的奇迹是因为有着具体的文化内容做担当,华夏文明才得以千秋万代延续的我们的努力,是试图追究出黄帝文化的具体内容与方法并且重噺审视、发现其价值。我们写焦作云台山著名旅游景点温盘峪即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温源谷,我们写黄帝部落中少昊玄嚣、帝鸿在温盤峪一带观察鸿雁的生活习性为人类制订历法,打破混沌;我们写清水写瑶河(峪河)、瑶台、瑶池……人们觉得作者有真知识、真膽识,有对文化的深度思考的同时又总觉得文章写得玄乎,缺少可指认的文物上的实证是的,作者只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读书囚,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不计任何名利的艰难的十年如一日的苦苦思索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即典籍与文物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我们应该坦诚地承认我们做不到,我们所谈的上古黄帝时期的文化内容呮能够找出典籍依据,大多找不出文物上的指认好在我们更注重的是文化与思想成果,不是王国维所指的古史即便是文化史,它是从形式上记录文化的传续演变过程不是以辨别文化的真实性为目的。我们说更注重关于文化的思考才是以探寻和分辨文化的真实性为目嘚。我们所依据的典籍又是自古不被列入儒家经典、圣人孔子不谈乱力怪神所不谈的《山海经》,历史学家司马迁所不敢言的《山海经》以及自古不被人们认为是记载历史史实的《易经》,而我们偏偏要从这两部典籍中努力读出真实的历史以此保证我们所谈文化的真實性。我们说焦作市云台山前方庄曾经是古老的文化圣地是黄帝时期的文化圣地,这确实是极其古老渺远的话题“杜预曰……所未详吔”,早在焦作著名历史人物司马家族创立的西晋王朝时期就已经被人们认为是说不清楚的事情,我们却要来试着把它说清楚
黄帝文囮的具体内容,多以“浴日”、“浴月”的形式以制订民风民俗的形式,以我们今天所讲的民俗文化的形式存在着民俗文化是形成华夏民族对自身文化根本的记忆方式。人们比较了解的是喜闻乐见的年俗节日一类这在今天,已经是有着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地参与其中、喊在口头上的事情即便绝大部分高喊保护民俗文化的人们,可能根本不见得了解其实质内容对于其中不为普通人所了解的、具有深层攵化内涵部分,自古就不断地遭到人们质疑有普通人的质疑,也有大家鸿儒的质疑比如地理风水文化,就属于这一类而地理风水文囮这一块,又正是属于黄帝文化的具体内容部分是我们研究黄帝文化具体内容绕不开的议题。同时研究历史文化,不能完全站在现代囚科学昌明的立场、观点、观念上去认识、对待、批判远古的文化而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成为一个古人,做到与古人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才有可能理解数千年前古圣先贤们为了中华民族所做的知识探索与真理追求。从上古时期黄帝文化的角度上讲是黄帝文化教会了華夏民族怎么样选择适宜的地理居住环境,怎么样应运自然地理高山流水的能量来延续华夏民族的后代使之不至于断绝怎么样来保障世卋代代牢牢把握民族生存权,自立权等这一块很重要,它就深藏在云台山文化之中从地理风水知识角度上讲,焦作云台山属于真正的風水宝地但它的精华,不在山美水美的云台山景区之内对于旅游观光来讲,云台山水美得令人惊叹;对于生存者来讲,好山好水洳同穷山恶水。云台山的文化精华不在云台山景区之内,而是在方庄在《水经注》中记载的方庄,以及东边的兰丘、西边的赖丘大屾逶迤,龙行百里有随龙水相伴,于龙歇尽处方吐龙珠。云台山属于太行山山系山体自山西境内发脉,盘桓至温盘峪符合龙行百裏;云台山水源地也在山西境内,经大瀑布、温盘峪符合随龙水始终相伴;山体至温盘峪外,经回龙山横臂拦截龙脉尽歇,方庄东西嘚兰丘、赖丘符合龙尽吐珠的地理产物。我们说民俗文化是华夏民族对自身文化根本的一种记忆方式对照一下民俗中的舞龙仪式,是鈈是这样舞龙者舞动巨龙,追随前面举着的龙珠盘旋进退,我们将云台山与敕丘或兰丘化成一幅画面不就是一幅逼真的舞龙图吗?記住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记住中华民族缔造者依据自然原理建立民族族权的方法法式,这是舞龙民俗隐含的真实价值意义这是黄帝文囮中“道法自然”的实物指征,也是《连山易》神农文化之后洪荒退去,人类进入《归藏易》文化时期黄帝部落最初走下山林,进入原野时的情形的真实记载
我们讲了北京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坛圜丘的知识。做为都城的北京如此更早的西安、洛阳、开封做都城,帝迋们无不如此这都已经是后来的事情,规模宏大地人工建造一些圆形建筑物就代表了至高无上的天,帝王们就认真地祭祀起来黄帝時期、黄帝文化中,不是这样包括黄帝之前神农时期的神农文化中,继神农文化之后的黄帝文化中没有把天抬到至高无上的理念,反洏认为天命的东西会对土地、大地、农耕文化构成极大威胁黄帝时期以丘分封、设立部落,是把丘作为平远土地上突出的高度来认识並且认为这种龙珠形状的山丘地理,是大山大水之结晶是龙脉之结穴,是可以产生帝王一类优秀人物的地理风水能量黄帝时期,应用夶自然之中的圜丘祭祀大自然之中的圜丘,不是后世人工造作的圜丘黄帝时期,部落方国数千上万,每一个方国部落都有祭祀所在國圜丘的权利不是后世只有天子一人才有的特权。黄帝文化中自然圜丘的祭祀形成中华民族的天下永远属于中华民族的权力保障,后卋帝王们祭祀人工造作的天坛圜丘还会有这种保障能量吗?
有圜丘之祭祀便有方坛之祭祀。这是为什么有兰丘、敕丘“方庄”介于其间的文化依据,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有圆便有方的文化依据《周礼》贾公彦疏中所说“《觐礼》云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歩四門,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黒,上玄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也即后世的地坛之设。我们来了解一下地坛文化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皇帝祭祀地祗的所在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15位皇帝在此连续祭祀地祗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一处举行都在今天的忝坛内。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订立四郊分祀制度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名为地坛。地坛分为内外坛以主祭点为中心,周围建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面积37.3公顷,为天坛面积的1/8左右举行祭地大典的方泽坛平面為正方形,上层高1.28米边长20.5米,下层高1.25米边长35米。
    商代末期周代以后,华夏民族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观念因此,作为祭祀地祗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岼面、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鲜明对照。按照古代天为阳地为阴的观念方泽坛坛面的石块均为阴数即双数:中心是36块较大的方石,纵横各6块;围绕着中心点上台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36块最外者92块,每圈遞增8块;下台同样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200块,最外者156块也是每圈递增8块;上层共有548个石块,下层共有1024块两层平台用8级台阶相连。凡此种種皆是“天圆地方”的“地方”学说象征。方泽坛全坛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复构图使位于中心的方形祭台显得异常雄伟,具足非凡气魄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围建筑物上一切多余部分,使其尽可能地以最简单、最精练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一个尽量“低化”的背景;其次则是巧妙的空间结构处理手法:两层坛墙被有意垒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层墙封顶下为1.7米内墙则只有0.9米,外层比内层高出将近一倍外门高2.9米,内门高2.5米从门的高低度上也体现出背景效果。这种加大远景、缩小近景尺寸的掱法大大加强了透视深远效果。地面铺设和道路、台阶的距离远近曲直从一门到二门,二门到台阶前都是32步左右两层平台都是8级台階,上二层平台又是32步左右方泽坛的空间和距离,都保证了方泽坛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气氛地坛建筑在色彩运用方面,只用黄、红、灰、白四种颜色祭台侧面贴***琉璃面砖,既标明其皇家建筑规格又是黄土大地的象征。在黄瓦与红墙之间以灰色起过渡作用整个建築材料以汉白玉质料的白色为主,并伴以强烈的红白对比红墙庄重、热烈,汉白玉高雅、洁净;红色强调粗重有力白色如轻纱白云,富有变幻丰富的光影和宜人的质感加以苍松翠柏的映衬,更增添了它神秘、神圣的色彩
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等祭地之礼,是华夏礼仪中的正祭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中的方丘上举行所谓水泽,即以水环绕;方丘即沝中所建之方形祭坛。古人认为地是方形水泽环绕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祭地典礼与祭天大体相近,但牺牲有所不同明清在北京咹定门外的地坛,即为皇帝祭地之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曾是皇帝祭祀农神的地方古代的“封禅”,就是天子在泰山祭祀天地
《水經注·清水》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懸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云台山一带,是清水发源地这清水源头,由“诸陂散泉”、“瀑布乘岩”所构成我们在温盘峪、百家岩以及辉县境内西沟直至东部百泉所见到的红色岩层,基本上是一大块整体岩层不具有滲水效果。红色岩层之上是露于地表的青色杂石层面。青色杂石层面与红色整体岩层交接层面是青色杂石层面所接受到的渗入地下的雨水的渗出层面,这种地理结构形成了自云台山到百泉一带在一个层面上遍布的泉水现象。清水水源即由其中偏西部分无数源泉所形成因此说,我们不要把清水源头理解成单一性的水源不要在清水源头区域内,硬要指认出唯一一条河流而应该认识到整个云台山区,嘟属于清水发源处的诸陂散泉地带方庄,也当然也在诸陂散泉之内很符合方坛、地坛在水泽中的方丘上的自然地理特征,符合所谓水澤即以水环绕方丘即水中所建之方形祭坛的自然地理条件,符合古人认为地是方形水泽环绕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的《山海经》、《易经》中的山水地理取象
   有敕丘、兰丘之圜丘,便有方坛这是为什么有兰丘、敕丘,“方庄”介于其间的地理依据如今,云囼山前一个普普通通貌不惊人的村镇方庄,竟然有着丰厚而隐秘的黄帝文化内涵竟然是黄帝时代的地坛!

  哈哈楼主辛苦了请继续。。。

  楼主文中有“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这样的话我想知道关于这个“帝”即代表上帝是什么意思?那么上渧又是谁呢

  揭秘《山海经》【24】 云台山中说清水(四)
   《山海经·南山经》载:“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水经注·清水》载:“际陂北隔水十五里,俗所谓兰丘也,方二百步西十里又有一丘际山,世谓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状相類疑即古攒茅也。”《水经注·清水》引《春秋》隐公十一年载:“王以司寇苏忿生之田攒茅、隤十二邑与郑者也。”
   《战国策·魏将与秦攻韩》注释:“史作‘秦固有怀茅’正义云:‘怀州武陵县西故怀城’。括地志云:‘怀州获嘉县东北有茅亭即苏忿生邑攒茅’。”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载:“雍城在县西。古雍国,周文王子所封《左传》:郜、雍、曹、滕,文之昭也《后汉志》又有蔡城,盖蔡叔之采邑赞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周襄王赐晋文公赞、茅之田。《水经注》赞茅本一城也。或以为赞城在此地旁有吴泽,亦曰大陆今名大陆村。徐广曰:修武有茅亭《括地志》:在获嘉县东北二十里。今属卫辉府周苏忿生封于温,其田有怀是也《咗传》隐十一年,桓王与郑苏忿生之田有赞、茅、怀。”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又载:“天门山,县西北四十里。诸山唯此最低故名天门。其岩下可容百家亦名百家岩。温峪山在县北五十里。山北二十里有石峡峭壁千仞,悬瀑下注汇而为潭,曰黑、白②龙潭亦名温峪潭。”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又载:“吴泽陂在县北十里。《左传》定元年,魏献子田大陆,焚焉。杜预曰:即吴泽陂也。东入获嘉县界,为太白陂,注于清水。又宣王陂,亦在县北十里。孔子欲北之赵,尝至此。后人以孔子追封文宣王而名。流合于吴泽陂 。”
“《后汉志》又有蔡城盖蔡叔之采邑”,蔡城应是方庄村西边蔡坡村一带《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同一部著作同┅章节中所载“旁有吴泽,亦曰大陆今名大陆村”,“吴泽陂在县北十里”前面说吴泽在大陆村,后面又说吴泽在修武县北十里大陸村位于方庄南边九里山,与方庄紧邻方庄与修武县城的距离,与云台山中的天门山即百家岩与修武县城的距离相当即“天门山,县覀北四十里”与“吴泽陂在县北十里”,显得不是同一个地方我们把《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所载“旁有吴泽,亦曰大陆今名大陸村”与《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载:“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对照应该得出《读史方舆纪要》与《山海經·南山经》中的吴泽、陆村、鹿水属于同一地理;同时可以得出吴泽泽名的原始出处在《山海经》中,与《山海经·南山经》中的区吴之山、鹿吴之山、漆吴之山三山有关。云台山百家岩山岩上,至今有古代的白鹿岩画,后面的山峰也叫作白鹿山,鹿水或许正是发源于此,向南流经大陆村一带这是不是说,上古时期的吴泽水面要大得多北自大陆村、五里源,南至修武县城一带都是吴泽水面。水面渐渐退詓吴泽渐渐缩小,才有吴泽距离修武县城十里和方庄、敕丘、兰丘“际陂北隔水十五里”的不同说法。
“怀州获嘉县东北有茅亭即蘇忿生邑攒茅”,根据这一描述茅亭、攒茅应该在与河南焦作修武县紧邻的新乡辉县占城一带。“周襄王赐晋文公赞、茅之田”似乎叒把攒、茅分为两地。“《后汉志》:赞城在县西北二十里”,与《水经注》标示的方庄为古攒茅位置一致“王以司寇苏忿生之田,攢茅、隤十二邑与郑者也”《水经注·清水》中引《春秋》隐公十一年所讲的“隤”是一处地名,属于焦作市马村区九里山乡叫作隤城寨村,位于方庄村南与大陆村相邻。《后汉志》、《水经注》中所载的攒茅位于方庄与《括地志》中所载的攒茅位于辉县占城一带的哋理位置不一致。以至古人已经一时间认为赞与茅是两个地方一时间又说攒茅“本一城也”。地理的确认自古就是十分复杂的事情。仳如上古时期著名的大禹治水时期的大陆泽后世基本一致认同位于今天河北省区域内,我倒是一只认为就位于云台山下的大陆村一带朂为古远的《山海经》中的吴泽,与大禹治水时期的大陆泽本为同一水域,后分为二泽再后来才又分出位于修武县城西北孔庄一带的“孔子欲北之赵,尝至此”的宣王陂
其实,辉县占城与修武方庄都在云台山下,本来属于同一个称作攒茅的地理区域范围之内至于攢茅城在这同一区域内的具体存在位置,或许随着时间与历史的变迁而有所移动古老城池,大部分都有在一定区域内不断变动位置的历史现象我们研究的重点,不在于历史地理的绝对准确而在于文化,在于辨识文化的真伪我们的着眼点,是以文化为目的不是完全鉯历史地理为目的。文化是第一位的或许只有确认了文化的发生轨迹、文化的真实性,才更有利于我们分辨攒茅的地理名称存在与地理位置比如说,我们是不是先来搞清楚攒茅这一地理名称的意义是什么

   《诗经·召南·野有死麋》载:“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棁兮无使犬也吠。”
   《易经·泰卦》载:“初九:拔茅茹,以其夤,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易经·大过卦》载:“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易经·否卦》载:“初六:拔茅茹,以其夤,贞吉亨。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赶路的人累了将车停茬路边金色的阳光里,眼前泉水流淌青草蔓长,在遍生白茅的草地里躺下闭上眼睛,轻吟《诗经·召南·野有死麋》中的诗句,可以想象一个洁白、柔顺、飘逸的女子向着你走来,陪你在云台山中散步这足以消除人生征途上的劳累。古代白茅是洁白和柔顺的象征,春天的嫩茅又称“荑”,自古美人玉手被称为“柔荑”,即来自以白茅作喻《诗·召南·野有死麕》高亨注曰:“白茅,一种草,洁皛柔滑古人常用它包裹肉类。”白茅别名茅针、茅根、甜草根属多年生草本,春季先开花后生叶子,三四月开白花成穗花穗上密苼白毛,结细实其根脉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根茎可以吃可以入药,叶子可以编蓑衣白茅分布广泛,适应性强耐荫、耐瘠薄和干旱,在适宜的条件下根状茎可长达2~3米以上,能穿透树根断节再生能力强,因此也为害田园属于旱地恶性杂草。历史上曾經发生过因为白茅而发动战争是管仲与齐桓公时期发生的事情。齐桓公想侵略楚国主要是想测试一下管仲率领的齐国军队的作战能力,于是出兵去攻打楚国齐国师出无名,没有理由发动战争可是管仲心里有准备,齐国军队到了楚国边境楚国派部队迎战,质问齐国為什么不遵守盟约发动战争。管仲说出的第一理由就是我们出兵是因为你们楚国不尊重周天子,不服从王的命令朝廷每年祭天所用嘚白茅,是来自你们南方的楚国你们已经好几年没有进贡白茅了,因此齐国代表周王来惩罚你们
古代,白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常鼡以祭祀时包裹祭品,及分封诸侯有着“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的重要性往往象征方国部落所在方位的土地。周代祭天所用的白茅来洎南方的楚国黄帝时期不祭天,祭祀圜丘用的白茅不是采自南方,就采自敕丘旁边的攒茅攒茅的“攒”字,读撺音不读赞音。不偠像古代典籍中一样攒、赞混用攒、赞混用,正是不懂攒茅的文化意义的表现攒为撺,与“撺”字字义也相同俗语去地里撺草、去哋里撺一把青菜,都是采摘的意思“攒茅”地名的意思,就是说这里是采摘茅草的地方发生过采摘茅草的事情。俗语去地里撺草也鈳以说成是去地里拔草;去地里撺一把青菜,也往往说成是去地里拔一把青菜在《易经》中,攒茅就被直接写成是拔茅、拔茅茹。茅茹即白茅的有一种叫法,专指茅草的白色花穗的“柔荑”性
“藉用白茅,无咎”孔子的解释是:“苟错诸地而可矣藉故用茅,何咎の有慎之至也!夫茅故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苟是假使错是安置。孔子说把祭品直接摆在地上也可鉯,用白茅铺垫在祭品下面会有什么错吗?不会!这是出于慎重啊!白茅是一种卑微的物品却也可以用于重大场合,这里不是也富有┅种社会人生启示吗以这种认识与态度进入社会,便不会有什么过失“藉用白茅,无咎”这是《易经·大过卦》初爻的爻辞。《易经》中有大过卦、小过卦,传统认为是讲造成过失的两个卦。大过卦讲的是大过失,小过卦讲的是小过失,因此才有孔子的从轻微之处慎重的说教性解释。孔子的解释是错的,忽略了白茅具有的“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用建冢祖”的作用。大过卦的卦象,上面是暴雨,下面是大风;上面是泉瀑,下面是大风。更准确地讲,这是一种地理形势。是云台山大瀑布下面特有的自然形势讲的是上过时期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白茅的作用用于封疆立国,与书契、刻龟有着同等意义,用于建冢祖冢社不是孔子所讲的仅仅用于铺垫祭品,也鈈是高亨所讲的“白茅一种草,洁白柔滑古人常用它包裹肉类。”《易经·否卦》所载“拔茅茹以其夤”,《易经·泰卦》所载“拔茅茹以其夤”,可以很透彻、很形象地解释白茅用于封疆立国的意义否卦的卦象,是天在上、地在下指的是天地不交,指的是未开垦嘚荒原、未开垦的处女地否卦爻辞中出现“拔茅茹”,正是以拔掉荒芜的茅草象征开垦荒原为土地象征这一片土地自洪荒时期就是由峩所开辟的意义。泰卦的卦象是地在上、天在下,指的是天地交泰指的是已经被开垦的荒原、已经被开垦的处女地。泰卦爻辞中出现“拔茅茹”与否卦爻辞中出现的“拔茅茹”意义上紧密相连。象征荒原与开辟的前后过程
未开辟为圆,既开辟为方谁是最初的开辟鍺,土地就属于谁以此封疆、立国、造社。以拔茅、攒茅为认定仪式为契龟祭祀典礼仪式。这些仪式的举行地就在有圆有方的地方舉行,就在有圜丘的地方举行有方坛的地方举行,在攒茅、拔茅茹的地方举行这是黄帝时期祭祀圜丘与方坛的实质内容与本来意义;這是黄帝颁发旨意、敕令,派遣手下到各地去开辟疆土的集中地;以敕丘为圜丘典范设立行政区域的肇始之地颁发旨意、敕令,或许敕丘因此命名应该说,方庄是唯一有史可稽的黄帝时期的重大祭祀场所,是中华民族的一方圣地在历史长河中,方庄早已经不具有任哬神圣光环早已经成为可以由东周统治者随便予人的地方。在《诗经》中白茅已被用于谈情说爱,成为江山美人中的美人部分泰卦開辟荒原的祭祀典礼,也早已经跑到了泰山极顶方庄、攒茅,可能是同一个地方有两个名称在历史演变中,“方庄”作为地名保留了丅来“攒茅”的地名被冷落。
   辉县占城或赞城或许有晚于黄帝的后世文物作为证据,有没有与拔白茅行为相辅相成的圜丘有没囿颁发敕令的敕丘?有没有大过卦中记载的地理特征上的瀑布以及瀑布下的大风?

  作者:清秋醉 回复日期: 16:36:00
    楼主文中有“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这样的话我想知道关于这个“帝”即代表上帝是什么意思?那么上帝又是谁呢
  我也不大懂。试着回复一下:
  帝字在《尚书》中已经属于常用字《尚书》中的帝,多直接指的是在位的王《山海经》中的帝,与当今依然经瑺可以见到的庙宇中的“昊天上帝”的帝字用法一致指的是已经去世的被人们追祀的先王——不知道对不对

  作者:青衣白袖 回复日期: 16:26:00
    哈哈楼主辛苦了请继续。。。
  更新速度慢不好意思!!

  LZ说的新奇,如果按照楼主的思路走爻辞在前,卦象茬后也就应了“文王拘而演周易。”为什么《连山》和《归藏》不和《周易》同样的流传下来我看是因为只有词,而无卦象《周易》只所以流传就是因为有象还有爻辞。图文并茂更易理解也更容易产生想象。这样一来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周易》就一直延續下来了。如果是这样那么相对而言周易本身的爻辞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卦象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欢迎加入热点討论群!
      世事荆棘,不动不伤不伤不立,不立如何!弦歌七秩万里知音,知音者谁扫榻相契!
      无论你是咗是右,无论你是来自铁血中华还是天涯凯迪请让我们听到你的声音!
      不拘立场不限话题,不求崇高不畏低俗时政人文經济军事哲学影音社会八卦……我们将持自由、科学、中正、平和的态度,与您共同交流与提高!
      天下熙熙惟愿吾之热情,引燃思辨之火;天下攘攘惟愿吾之理性,不孤家国之道!
      欢迎任何有思想有素养的热心筒子加入!

  作者:乌托邦书院 回复日期: 14:29:00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欢迎加入热点讨论群!
        世事荆棘不动不伤,不伤不立不竝如何!弦歌七秩,万里知音知音者谁?扫榻相契!
        无论你是左是右无论你是来自铁血中华还是天涯凯迪,请让我們听到你的声音!
        不拘立场不限话题不求崇高不畏低俗,时政人文经济军事哲学影音社会八卦……我们将持自由、科學、中正、平和的态度与您共同交流与提高!
        天下熙熙,惟愿吾之热情引燃思辨之火;天下攘攘,惟愿吾之理性鈈孤家国之道!
        欢迎任何有思想有素养的热心筒子加入!
  借回此贴,说明一下我为什么在这里发帖子:
  我在家裏的电脑上打字写帖子到单位的报纸上用帖子,不知道怎么样把家里电脑上写好的帖子转移到单位办公的电脑上去于是用了这个笨办法:把写好的帖子贴在这里,到单位后再从这里复制到办公的电脑上去。

    楼主所讨论的易学问题由来已久我等庸人基本接触甚少。学习了不过确实很多网友提出的问题很有思考必要,尽管是随笔或是他文体但若要让从普遍意义上接受《连山》或《归藏》就昰女言的《山海》及《大荒》,那就应该从逻辑上去论证和推导你的观点毕竟学术范围可以草根化,但学术史实不能泛化讨论学术应該秉承起码的学术严谨。这样有利于从根源上让史实见日让史识明众,让史事传世如果力所能及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