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级问道称谓找谁领做了一半下了隔天上来领不了了

』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
点击:507474 回复:10675
作者: 发表日期:2008-10-24 20:00:00 本帖已制成电子书,要的请留邮箱。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 ”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著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八大菜系全部品尝过吗?哪些小吃是最心仪?风水知识了解多少?名胜古迹又去过几多?历代被封为圣人的有哪些人?名才女子的传奇故事听过多少?哪些历史典故让你毕生难忘?书法美术懂不懂得欣赏?天上星星的母亲是谁?第一首广告诗是怎么样的?你有没有看过花旗锁,吃过嫁女饼,坐过明式家具?五福临门是指哪五福?三十六计每一计都清楚吗?看古装戏懂得每个朝代服饰区分吗?常常听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博大?怎样精深?以下就为大家一一揭开。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总目录)
第一篇、工艺品
第二篇、风俗礼仪和伦理美德
第三篇、历史人物
第四篇、民间表演
第五篇、饮食和服饰文化
第六篇、休闲健身武术中医和各行业
第七篇、美术书法和建筑艺术
第八篇、天文历法周易风水
第九篇、宗教哲学百家学说神话民间传说
第十篇、少数民族风俗和各地名胜古迹
首先奉上的是:第一篇、工艺品
  陶瓷、唐三彩、珐琅(景泰蓝)、琉璃、玻璃、绢人、中国结、剪纸、铜器、玉器、金器、银器、珠宝饰物、宝石盆景、花丝、骨雕、牙雕、蛋雕、贝雕、犀角雕、泥彩塑、面塑、吹糖人、木雕、漆器、核雕、竹雕、藤编、草编、柳编。
 回复日期:2008-10-24 20:05:47
    好帖!!!
 回复日期:2008-10-24 20:07:25
    第二篇、风俗礼仪和伦理美德:
  第一章、 风俗礼仪:
  第一节、
汉民族传统婚礼:
  传统婚俗仪式
婚宴座位如何编排
一场乘舟过河而来汉服复古婚礼
  婚典俗信
“回门”知多少? 一场读圣旨抛绣球拜天地的复古婚礼
  第二节、
婚俗典故:
  入洞房是“黄帝”定的规矩
“蜜月”来自于两人的“逃婚”和“吃蜂蜜”
拜堂与洞房的典故
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婚双“囍”的来历
蒙红头与新娘
古代皇后的婚检
  第三节、
奇特婚俗:
  闹洞房解衣扣
舅舅试新郎
一年只有两天可以结婚的占里人
   童养媳
接亲拦轿(客家)
壮族古老的抛绣球和入赘
先“嫁”后“娶”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没鸡蛋不成婚
恋爱场所姑娘房
浙江疍民抛新娘
同床共枕过七关(他留人)
“爱你就咬你”集体走寨觅知音
   马上求爱姑娘追
凉山彝族少女的换裙仪式和洞房里的打斗婚俗
偷鸡头与抬锅盖
抢亲婚俗
出嫁前夜睡草铺
恋爱“喝糖水”
树枝探姻缘和草鞋定终身
湖南嘉禾传统“伴嫁”风俗
江南婚习之分红喜蛋
诵唱颂歌的潮州婚俗
孩童时就订婚的浙江婚俗
  第三节、
新婚禁忌
婴儿三朝礼
满周岁的“抓周儿”
汉族家礼之笄礼
认「契」父母
新居入伙
公司开张
  第四节、
古代称谓解释
古代称谓习俗
古代年龄代称
  第五节、
古代家谱
族规十条
族禁六条
   第二章、 伦理美德: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字经》
《大学》
《中庸》
《弟子规》
  第二节、
古代名人传统美德:
  训俭示康
窦谏议录
终身托付
贤达之士不弃妻
举案齐眉见道义
贤妻分家劝夫
孔子善待盲人和狗
救济乡里
《关雎》之德与周朝的「三太」
  太姒:徽音的承传
教子严慈有方
《闺训千字文》
慈心于物放海龟
继志显祖做汉书
永乐帝封翰林的启示
赵太后的眼界和心胸
第一等学问:临事肯替别人想
诚实守信的宴殊
杜暹西域埋金
清正廉洁
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图文故事
  第二节、
古人见面礼仪
古代礼仪用语
如何跪坐
孔子尊师
孟母教子以礼
  第三节、
处世之道:
  《忍 经》 《处世真诠》韩湘子 《太上感应篇》《济公活佛圣训》
《说苑粹英》 《朱子治家格言》 《格言联璧》
《名贤集》
古训:丈夫应该如何对待妻子
《增广贤文》 《金人铭》
  《诫伯禽》 座右铭二则 《九诫》 《女诫》 女训
诫子三则
  《东方朔诫子书》
司马光训子孙
省心杂言
   敬恕斋铭
西山政训
 回复日期:2008-10-24 20:08:05
    楼主继续哈,不好意思先占个座。
 回复日期:2008-10-24 20:10:55
    第三篇、历史人物:
  名才女传奇故事
壮士英豪
文人学者
谋士思想家
皇帝将相。
  第四篇、民间表演:
  杂技、舞狮、舞龙、飘色、锣鼓、戏曲(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粤剧)、古乐器、面谱、舞台、皮影、木偶、中国十大古曲
  第五篇、饮食和服饰文化:
  第一章、 饮食文化:
  第一节、
八大菜系:
各系特色
趣味菜名
  第二节、
历史名宴:
宋皇寿筵
千年古宴
  第三节、
地方特色小吃
  第四节、
名菜名吃典故
  第五节、
茶文化:
茶叶种类
茶 名 传 说
  第六节、
酒和餐具器皿
  第六节、
筷子的传说
筷子使用之忌
  第七节、
饮食礼仪:
汉族古代食仪
中国人用餐排坐讲究
祝寿的饮食礼仪
  第二章、 服饰文化:
  唐装
汉服:汉服种类、汉服基本礼仪
古代女子内衣
  古装美人
汉服婚礼
 回复日期:2008-10-24 20:23:34
    直播?
 回复日期:2008-10-24 20:24:09
    感谢楼主带来这么有价值的文章!
 回复日期:2008-10-24 20:24:59
    建议天涯管理层认真看待本帖
  并考虑在天涯网站增设一个栏目,类似维基百科
  栏目主题:大中华文化百科。
  由网友们自行添加条目并参与编辑工作。
  天涯人多,这活干好了功德无量。
  谢谢。
 回复日期:2008-10-24 20:25:08
    mark
 回复日期:2008-10-24 20:32:04
    如果楼主所言属实,此贴必火,占位先!
 回复日期:2008-10-24 20:31:34
    我恨ADSL
  我的沙發沒了
 回复日期:2008-10-24 20:32:51
    第六篇、休闲健身武术中医和各行业:
  第一章、 民俗竞技:对弈(象棋围棋麻将)
  第二章、 猜谜语
吟诗作对
  第三章、 武术健身:
  第一节、
少林功夫:
少林七十二绝技
少林十八门
  第二节、
武当太极拳
  第三节、
中国武林门派套路
十八般兵器
  第四节、
《易筋经》
武术气功
  第四章、 中医:
  第一节、
中医常识
古代名医
医疗扁方
中医典故
  第二节、
养生文献:《黄帝内经》
七情致病理论
孙思邈养生法
《彭祖摄生养性论》
  第五章、 行业:
行业习俗
黄河商十诫
各行业守护神
  第七篇、美术书法和建筑艺术:
  第一章、 美术书法:
  国画书法、古代书画家、敦煌壁画、唐卡、芦苇画、麦秸画、叶画、扇面画、年画、内画、铁画、刺绣、缂丝、屏风、匾额、石雕、墙雕、文房四宝、书桌用品。
  第二章、 建筑艺术:
  宫殿、园林、寺、道观、庙、院、塔、祠、陵、堂、关、楼、阁、坛、台、馆、亭、牌坊、桥、廊、垂花门,屋檐,民居(四合院、蒙古包、窑洞、阿以旺、徽州民居、碉房、竹楼、客家土楼)、家居
 回复日期:2008-10-24 20:36:14
    第八篇、天文历法周易风水 :
  第一章、 天文历法:
  第一节、
二十四节气
十二生肖
天干地支
黄历与皇历
  第二节、
传统节日:
节日风俗
节日典故
  第三节、
古代天文仪器
古代天文地理学家
  第二章、
发明创造:
航海技术
成就事业的古人、
  第三章、 风水八卦周易:
  第一节、
风水:风水原则
家居风水
办公室风水
《相宅经》
点穴寻穴
  第二节、
八卦:河图洛书
邵雍《梅花易数》
  第三节、
《周易》
易学故事
五行学说
古代易学高人
  第四章、 民间禁忌:
  第一节、
葬礼禁忌
扫墓注意事项
  第二节、
搬家禁忌
节日禁忌
  第三节、
房事禁忌
孕妇、产妇、生育的禁忌
  第五章、 民间方术:
古代解梦
古代医学祝由十三科
 回复日期:2008-10-24 20:45:19
    第九篇、宗教哲学百家学说神话民间传说
  第一章、 宗教哲学:
  第一节、
道教: 《道德经》
道教人物
道教圣地
道教故事
  第二节、
  第三节、
佛教:《金刚经》佛教人物 佛光 舍利子 十八层地狱 佛教名山 佛教故事
  第二章、 百家学说:
  阴阳家
纵横家:《鬼谷子》
兵家: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第三章、 神话民间传说
  第十篇、少数民族风俗和各地名胜古迹:
  收集清末之前的全国各处历史重地,古代名人故居、名山重镇……在领会以上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去观赏各地名胜古迹就容易体会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艺术表现手法,事件的来龙去脉,全方位领略各种文化内涵。
  以上纲要会逐一介绍并配合一定数量赏心悦目的图片。如果对某些内容较熟悉,可根据目录在大概页数位置就可找到想看的章节。希望有识之士前来补充,大家在这里互动交流,休闲娱乐,扩阔视野,增广见闻。当去到第十篇时,欢迎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之人士和爱好旅游者提供各地名胜古迹资料,大家齐来参与,与众同欢游遍中国。
 回复日期:2008-10-24 21:01:23
    【楼主】为免某些内容太过单一,第一篇的工艺品将会分散到不同章节去发,现出谜语给大家:一,至高无上 二,平分田地 三,黄昏前后.(各打一字).
凡是我所出的游艺,隔天公布***,并公布最快答全对的或答对得最多的网友名单.
  第二篇、风俗礼仪和伦理美德:
  第一章、 风俗礼仪:
  汉民族传统婚礼
    《礼记&am #8226;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 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 ”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 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 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 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回复日期:2008-10-24 21:03:03
    传统婚俗仪式
  传统婚俗之看亲篇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 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 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 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 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 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 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回复日期:2008-10-24 21:51:28
    第一個空
 回复日期:2008-10-24 21:52:40
    第一個是
 回复日期:2008-10-24 22:06:27
    传统婚俗之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 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 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 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 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回复日期:2008-10-24 22:10:15
    传统婚俗之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 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 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 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 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 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 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 斧”就可以知道。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 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 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 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可见其 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 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 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 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 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
 回复日期:2008-10-24 22:12:55
    中华传统婚礼仪式程序(简)
  一、仪式之经典——古代六礼
  二、器嫁与上头——出阁序曲
  三、催妆与铺房——婚礼前奏
  四、避邪与跨鞍——亲迎之路
  五、拜堂与合卺——花烛之夜
  古代迎娶礼节
  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給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紅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將大小聘、金飾、礼单点交女方家長,女方親友將禮物收好,並在神明桌上陳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長輩請男方親屬依長幼入座,新郎居末。準新娘由一好命婦人引導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來賓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贅則面向內)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稱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隨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紅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給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厅则免此礼,送客时不说再见
 回复日期:2008-10-24 22:14:06
    传统结婚礼仪(详细)
  婚礼前夕:延承古礼的传统婚礼,为各种婚嫁礼仪中最复杂、却也是别具意义的一种。 但由于现代新人多数缺乏这方面知识,或时间上不许可,所以选择以传统婚礼做为结婚方式的新人已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即十分繁复
    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礼当天更是千头万绪--
    一、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该先祭拜祖先。
    二、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尤以6的倍数最好。
    三、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四、食姊妹桌: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表示离别,大家都要说吉祥话。
    五、请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上有瓜子、糖果)恭候新郎、新娘下车后,应给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六、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候之后,应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拦住新郎故意阻挠,不准其见到新娘,在经过新郎苦苦哀求后,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都以999元红包礼成交,意喻「长长久久」。
    七、盖头纱:新郎给予捧花之后,应将头纱放下,将新娘挽出大厅。
    八、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九、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所以头不能顶天见阳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这一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十、礼车:礼车上方悬绑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萝卜,以示「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筛,用以驱逐路上之不祥。
    十一、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生肖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礼。
    十二、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门时,绝对不可向女方的家人说再见。
    十三、泼水: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泼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十四、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可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十五、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则燃「炮城」庆贺告喜。
    十六、摸橘子:礼车抵达后,由一位带着两个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然后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留到晚上让新娘亲自来剥,意谓可招来长寿。
    十七、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褔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十八、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所以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十九、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过火盆意谓去邪,踩碎瓦片则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
    二十、敬茶:男方家中之长辈将新娘介绍给家中认识,此仪式即是承认她成为家中的一员。
    二十一、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二十二、进洞房:以竹筛覆床上,桌上置铜镜以压惊,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揭开新娘头纱,两人合饮交杯酒,并共吃由黑枣、花生、桂圆、莲子等物做成的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二十三、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二十四、观礼、喜宴:目前一般人均采取中西合璧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时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宴服,至各桌敬酒。
    二十五、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餐厅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二十六、吃茶:一般宴客离去后,由男方家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二十七、闹洞房:双方新人可借故戏闹新人增添新婚喜气
 回复日期:2008-10-24 22:28:22
    很好
 回复日期:2008-10-24 22:29:10
    记号
 回复日期:2008-10-24 22:31:33
    婚宴座位如何编排
  主席: 男女家各设一席主席,可免顾此失彼。 新郎、新娘座位应是男左女右。 伴郎和伴娘的座位应安排在新人身旁。 长辈和比较亲近的亲人如双亲的兄弟姐妹或祖父、祖母的兄弟姐妹,都应该尽量安排在主人席或重要的位子。
  副主席:安排给其它长辈及亲戚,如︰伯父、舅父、同辈或表兄弟姊妹等。
  其它座位:根据男女主桌的位置,把女家和男家的宾客分为左右两排,男左女右。 把宾客分成姊妹组、兄弟组、同事、同学、普通亲友和社团朋友等类别,尽量给同一类别的宾客分配一至两席,并编定台号。 将座位表张贴在接待处,方便宾客对号入座。
  请宾客在签名布留名时,可顺便记下宾客到达的情况,遇有太多宾客临时缺席,就可在入席前将已到场的宾客巧妙地集合在一起了。
 回复日期:2008-10-24 22:33:00
    一场乘舟过河而来汉服复古婚礼
等待新人
 回复日期:2008-10-24 22:38:29
    乘舟而来
乘舟而来
吹奏迎亲乐
新郎官、新娘子
 回复日期:2008-10-24 22:42:19
    支持楼主。我们中华文化哪怕千百年也能复兴,以犹太人做榜样,那么满遗妄图断我中华历史,做他的春秋大梦去吧
 回复日期:2008-10-24 22:42:31
    大轿子。
 回复日期:2008-10-24 22:43:19
    司仪
夫妻对拜
夫妻互敬
 回复日期:2008-10-24 22:43:18
    爪
 回复日期:2008-10-24 22:46:12
    
  此贴必火
  广告位招租
 回复日期:2008-10-24 23:00:33
    婚典俗信
  礼、俗不可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一大特色。许许多多的礼节、仪俗都是靠俗信来支撑的。
  婚礼上的道具很多,其中大项的是喜棚和喜房。喜棚是为了设宴招待客人所搭的临时建筑,也叫酒棚。这是喜事的门面,所以要搭得讲究、 漂亮,突出喜庆的气氛。比如窗框要漆成红色,窗的四角绘彩色的蝙蝠象征福,娶亲的正中绘红双喜字;嫁女的正中绘单喜字。门框上要贴喜联,比如易白乾 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吹笙堪引凤,攀桂喜乘龙,横批则写天作之合,龙凤呈祥。
  喜房:也就是洞房,是新婚夫妇的居所。通常做新房的是正面靠东的房间,民间说新妇娶到东房则敦敦实实。新房的门口照例要贴喜联,窗上 要贴双喜字,就屋顶角也要贴几个喜字。桌上则要放一些祝福早生子、多生子、生贵子的红枣、花生、石榴、桂圆等等。
  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
  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 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气氛的任务,责任重大。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慎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逐个挑选。有些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
  选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 因为,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 件的约束,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
  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器重,
  马鞍 :多放在男家门口,花轿来到的时候,新人从花轿中出来,必须双双从鞍上跨过,取平安之义,故而有些地方的仪式歌说:新人跨马鞍,一世得平安!
  斗 :放在男家院中或香案上,盛五谷、红纸封口,或插入弓箭、秤杆。意思是粮食满仓。
  镜子 :或用来装饰花轿,或由新娘来的时候揣在怀里,或放在斗中,意思是照妖驱邪。
 回复日期:2008-10-24 23:02:05
    “回门”知多少?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后,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的父母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象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得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
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回复日期:2008-10-24 23:03:58
    入洞房是“黄帝”定的规矩
  人类从洞穴式居住过渡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但入洞房这一名词至今仍未改变。人们把结婚仍然称为“入洞房”,从来没见过谁把“入洞房”改为“入楼房”。传说,这是我们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黄帝改“群婚”为“一夫一妻制”黄帝战败蚩尤,平息了战争,建立起部落联盟,制止了群婚,结束了野蛮里代,人类文明时代最初就从此开始了。
     过惯群婚的人类时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对刚刚统一了的部落联盟来说,群婚制度 存在着极不利于团结的因素,经常发生抢婚事件,不光男抢女,也有女抢男。新联盟的部落之间,经常为抢婚发生打架斗殴。时间一长,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间又 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黄帝为这件事经常愁眉不展。他找来身边的大臣常先、大鸿、风后、力牧、仓颉等人。多次商议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谁都没有 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黄帝发明“洞房”来维持婚配秩序
    有一天,黄帝随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发现一家人住着 三个洞穴,为了防止野兽侵害,周围用石头垒起高高的围墙,只留下一个人能出进的门口。这个发现立即引起黄帝的兴趣。当天晚上他就召来身边所有的大臣。黄帝 说:“我有个制止群婚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都议论一番,看行不行”。众臣都叫黄帝快讲。黄帝说:“今天咱们看了群民们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办 法,就是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结婚时,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来祝贺,举行仪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后,吃酒庆贺,载歌载舞,宣告两人已经 正式结婚。然后,再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周围垒起高墙,出入只留一个门,吃饭喝水由男女双方家里亲人送,长则三月,短则四十天,让他 们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学会烧火做饭,学会怎么过日子。今后,凡是部落人结婚入了洞房的男女,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许乱抢他人男女。为了区别已婚与未 婚,凡结了婚的女人,必须把蓬乱头发挽个结。人们一看,知道这女人已结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则就犯了部落法规。”
    黄帝讲完这个主张,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鸿,力牧等人的支持。众群建议叫仓颉写个法规,公布于众,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各个部落群民的支持拥护。人们都争着为自己儿女挖洞穴(房)、垒高墙,凡儿女们一婚配,举行仪式后,就把他们送入洞房。群婚这一恶习就这样逐渐消失了。
 回复日期:2008-10-24 23:06:31
    “蜜月”来自于两人的“逃婚”和“吃蜂蜜”
     但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彻底改变过来。也有一些群民一时不习惯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据说,有一对狩 猎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两人由双方家长说好婚配。举行婚礼后,双双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开始觉得整天只陪伴一个女的,有啥意思,还不如群婚好,喜欢哪个就陪哪个,一天可找两三个。木苗也觉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着一个男人过,实在没乐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个男的就相爱几天。 过几天不喜欢了再找别的男人,多自由,由于两人都产生不愿过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头,有天晚上,趁着深更夜静,两人双双越墙,各自逃跑了。
    
石礅和木苗都逃进了大森林,一时找不见有人烟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没带狩猎工具,生怕野兽侵害。天亮后,又渴又饿,两人不知不觉地又走到一起了。为 了保存生命,两人只好相依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饥。因迷路,一时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现在,他俩才意识到,眼下谁也离不开谁。有一天,两 人实在又渴又饿又累,双双躺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两头上嗡嗡盘旋。石礅折了一根树枝,左右乱打,驱散蜂群。不料蜜蜂发怒,把两人蜇得鼻青脸肿。 石礅发现蜂群是从树缝里钻出来,取出随身带的击火石,他叫木苗拾干柴,迅速点燃一堆大火,他俩从火堆里抽出火棍,朝着大树身上裂缝,一个劲燃烧。刹那时, 蜜蜂烧毁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火焰从树缝伸进去烧毁了蜂巢,蜂蜜从树缝渗流出来。开始,他两人不知流出是什么东西,只是闻着芳香扑鼻,石礅用手蘸了一 点,放进嘴里用舌头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尝了一次,二人断定无毒,赶忙拾了一些树皮,把流出来的蜂蜜全都盛起来。两人只好整天在森林里采蘑菇,蘸蜂 蜜充饥。就这样在大森林里度过了整整一个月,幸亏被黄帝手下狩猎能手于则发现,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来。
    小两口在大森林里经过一个多月折腾,心惊受怕,整天提心吊胆,只怕野兽前来袭击。谁也不愿分开,谁也离不开谁,夫妻感情越来越深,才真正懂得了爱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后,石礅和木苗再也没有分 开,小两口从此建立起一个幸福家庭。这就是“入洞房与度蜜月”的来历,一直流传至今。
 回复日期:2008-10-24 23:07:43
    拜堂与洞房的典故
   拜堂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 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引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雁北大同一带,拜堂时新郎拜,新娘却不拜,与常俗殊 为不同。
    洞房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 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 ”。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
     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 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 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山西各地风 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踩时,还要有人在旁边念诵赞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
 回复日期:2008-10-24 23:10:01
    结发夫妻的由来
  在浙南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 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而“投丝慰情”则是结发之夫 妻,男人溺水死亡,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发,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此慰藉结发之情。结发夫妻的习俗,相传这是古时有个皇帝登基时留 下来的。
  说是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 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回复日期:2008-10-24 23:11:33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二
  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 一词由此而来。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我们常听到“结发妻”这个词,“结发”的原意是:“始***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 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 在《礼记&am #8226;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我们国家有许多地区把未成年的女子称“丫头”,在古人写的许多小说里也可以看到这个称喊。另外在旧时也有称“丫头”是大户人家的婢女丫鬟。“丫头 ”也含有亲昵的成分,有长辈们笑着这样称喊晚辈的:“你个死丫头,连一点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这在今天 的电影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电影《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发型样式,把头发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象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古 代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里有: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等到女子长到十五岁,就会给她行笄礼,也就是“笄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 笄字: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现在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 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古人在进行冠礼和笄礼的时候,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只所以有“结发妻”这个词,意思指原配妻子。结发又称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 结发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一对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意思是: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古往今来,虽 有那“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难免会有象古时候的闺怨词里说的那样:本是结发的欢娱,怎做了彻骨儿相思?女 人们总是把她们的爱情期盼、美好心愿都小心翼翼地缠绕到发丝里,拥有满头乌黑闪亮的秀发,再加上她们巧手梳理的发型样式,在一定意义上讲,那是赢得爱情幸 福的期盼和保证。
  在这“结发”词里用的“结”字是最蕴涵妙意的,在今天,我们每个家庭的客厅里大概都会悬挂着几个“中国结”,在新婚的洞房里也会看到火红色的“同心结”。 结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结合、结伴。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髻,挽发而结之于顶。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 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am #8226;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 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我国汉代时期,那时候举行葬仪有这样一个风俗,如果结发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会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在上面还留存着妻的青发几缕,把另外 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发之妻,纪念结发之恩爱情深。在《玉台新咏&am #8226;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写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虽然这首诗写的是以封建家长制度为背景的悲剧故事。那时候彼此相爱的情人,如果女子们把她自己的一绺青丝送给男子作定情物,则形同她已经把身体交给男子那样的重要信物了。
 回复日期:2008-10-24 23:13:24
    结婚双“囍”的来历
现在,每逢人们结婚办喜事儿总要写上两个大红“囍”字,挂在门前,以示庆贺。其实,这大红“囍”字还有个来历呢!
相传,从前有个叫有喜的读书人,他苦读十年,就去进京赶考,可连考了两次,都名落孙山。这一年,他还不死心,又想去试试。 这天,他路过一个小村,看见一个员外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有喜上前一看,这对联好生奇怪,只有上联,下联却是一张红纸,一个字也没有。那上联写的是:“走马灯,灯马走,灯灭马停蹄。”有喜站着看了一会儿,也没多想,就赶快上路了。
有喜考完试,就把路上看到的怪事,同主考大人说了,主考大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人家那是一副求婚的对联,谁要能对出下联,就能作上门女婿,那家***必定有才学,你何不补个下联,上门求亲呢?” 有喜一想,主考大人说的也有道理,前两次,都没考中,这次大概也白搭,干脆成个家算了。回去的路上,有喜又走到那个员外家门前,一看,下联还空着,他就拿出笔墨,在那红纸上写了起来。有喜正写着,老员外正好出来了。
这员外姓龙,有个独生女儿,名叫龙喜凤,喜凤从小好学,知书达礼,学问很深。早先,女子一过十二、三,父母就张罗着给找婆家,可喜凤非要自己找不可。龙喜 凤到了十八岁,就在家门前写了这副对联,到现在都快一年了,也没人来填那下联,龙员外也挺着急。今儿个他出来散心,正好看见有喜在填那对联的下联,心里很 高兴,只见那下联写的是:“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再一看有喜,一表人才,长得挺俊俏,就领着有喜来见喜凤。
龙喜风一见有喜长得挺精神,再一听他说话,出言不凡,知他是个有才有学之人,就满口答应了下来。 二人刚要拜堂成亲,忽然外头锣鼓响了起来,原来有喜考中了状元,主考大人亲自来接他进京。主考大人一看这亲事,十分高兴地说:“两趟喜事凑到一起了,真是双喜临门。”
龙员外一听这话,忙把家人叫来,在门头上又写了两个大喜字。主考大人看了又看说:“不妥,两件喜事紧挨着,两个喜字也应当挨着。” 龙员外一听,忙说:“言之有理。” 于是把两个喜字挨到了一起,变成了沿用至今的“囍”字。
 回复日期:2008-10-24 23:14:48
    蒙红头与新娘
    在我国民间,尤其是旧时结婚,新娘子的头上都要蒙上一块红布,以保佑新娘子平安入洞房。
     相传,姜子牙在封神时将殷纣王封为喜神,专管人间的婚姻,谁家结婚都得请他送喜。可是纣王当了喜神却没改老毛病。他去送喜时,看见哪个新媳妇长得好,就 抢回天上给他做小老婆。百姓都非常气愤,可是娶媳妇不能不请喜神,大家无奈,只好求姜子牙帮着想办法。姜子牙告诉大家:要给新媳妇蒙头红,新媳妇一进门就 要放鞭炮,大家照这个办法做了,果然纣王一见新媳妇蒙着头红,一听鞭炮响,就吓得赶快驾云回天了。
    原来,武王伐纣时是打着一色的大红旗进 军段都的,纣王死后脑袋又被挂在红旗上,而当初两军交战时,纣王又挨过姜子牙的神鞭,所以,纣王一见蒙头红,一听鞭炮响,以为是姜子牙打着红旗,用打神鞭 来打他呢。就吓得赶紧往天上跑。因此,以后娶亲的人家都给新媳妇蒙上头红,再放一挂长长的鞭炮,以驱走纣王,把新媳妇平平安安接回家。久而久之,头红也就 成了新媳妇的护身符了。
 回复日期:2008-10-24 23:18:44
    撤帐
    撒帐是中国传统婚礼上的一项礼仪,它最初的意义是辟邪煞,保佑新婚夫妇。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向右,女向左坐。妇以舍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戊辰杂抄》说:“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 初至,帝迎入帐***坐,饮合卺酒。预告官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由此可见,撒帐以兆得子的习俗始于西汉。《新 知录》中记载:“汉、京房之女,适翼奉之子。房以其三煞在门,犯之,损尊长,奉以麻豆谷米禳之,则三煞可避。”从这以后,凡新人进房,以麻米撒之,用来避 邪煞,这个习俗也起源于汉代。
    现在一些地方仍保持着这种撒帐习俗,撒的东西不仅有枣子、荔枝、栗子、桂圆和花生,也有用五谷和红纸屑的。不管怎样,撒帐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人未来生活的良好祝愿,同时也不免有避邪煞的观念。从而,撒这一习俗实际上成了新人的护身符
 回复日期:2008-10-24 23:20:31
    中国古代皇后的婚检
  男女婚前进行身体检查,很多人以为是现在才有的事情,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这方面的例子了。据古籍《汉杂事秘辛》记载,东汉时期的汉桓帝要立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梁女莹为皇后。成婚之前,汉桓帝特地派女官吴婀来到梁大将军的府上。吴婀一进门先是观察梁 女莹的走路姿势,觉得其身材匀称,姿态娉婷,无可挑剔。接着,吴婀便请梁女莹进闺房,要梁女莹脱衣后,再仔细检查其身体的各个部位。
出身豪门贵族的千金梁女莹不依,吴婀无奈,只得出示“上方宝剑”吓唬说:“这是皇上的圣旨,也是皇上选后的规矩,谁想当皇后,就得脱去全部衣裳,让我仔细检查。”企盼着当皇后的梁女莹,这才勉强走入闺房接受检查。
女官吴婀先是检查了梁女莹的双乳形态和质地,又闻嗅其身有无狐臭,接着还仔细查看了肚脐的形态、深浅,其肩宽、腰围,臀部的弹性,大小腿的肤色、长度,脚弓,以及手指和脚趾的颜色。最后是有关病史的认真询问。
体检未见异常后,吴婀又检查了梁女莹的五官和头发等,几经反复,最后让梁女莹三呼“万岁”,以此检查其声带发音如何。公元147年6月,梁女莹正式入宫,8月被立为皇后。这可能就是有文字记载的我国古代皇后的最早的一例婚前检查
 回复日期:2008-10-24 23:24:32
    一场读圣旨抛绣球拜天地的复古婚礼
新郎参加科举考试
宣读圣旨,钦定状元郎
射出乾坤箭,婚后生活前途无量
 回复日期:2008-10-24 23:26:43
    郑州一对新人在开封清明上河园举行传统婚礼,再现宋朝状元郎迎亲盛况
    看过各种各样的花轿迎亲,这个传统婚礼或许比以往任何一个都更完整
    新郎科举考试→官员宣读圣旨→状元郎抢绣球娶新娘→新娘跨火盆过马鞍→新郎射出乾坤箭→新郎新娘拜天地→拿秤挑起红盖头
    于公子刚刚考取了丙戌年新科状元,便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去周员外家参加抛绣球招亲了。
    这可不是在表演节目,一对郑州新人在开封清明上河园里举办了一场原汁原味的传统婚礼,这是他们婚礼中的一部分。
    新郎官于公子是郑州人,和南方姑娘周姑娘一起在广州工作。为了给新娘子一个难忘的婚礼,新郎官的家人策划了一场传统的宋朝婚礼。
    按照婚礼议程,于公子先在四方院前参加了丙戌年科考。金榜题名后,他穿着大红的状元袍,骑着高头大马,由乐队敲锣打鼓开道,赶往周员外家参加抛绣球招亲。
    11时30分,周员外家的两层小楼下挤满了抢绣球的人。周家***半遮脸庞走了几个来回,看准于公子后,把火红的大绣球用力抛出。惹得楼下的人笑闹着挤做一团争抢绣球。
    随后,新郎官牵着新娘子跨过马鞍、火盆,进了于府大门。在传统民俗中,这意味着平平安安、红红火火。
    于家二老身穿华贵的汉服端坐在中堂,待新娘子给二老敬了香茶,夫妻拜天地后,新郎官用一杆秤挑起了红盖头,意味着娶了个称心如意的妻子。
    负责策划这场传统婚礼的司仪张***介绍,这场婚礼全部是按照宋朝时民间娶亲的风俗来办的。从租大巴去开封,到婚礼服装和道具、酒宴(含50人)等的提供,全程算下来,总花费为一万五,比常规婚礼少了一半费用
夫妻对拜
 回复日期:2008-10-24 23:29:40
    奇特婚俗
  奇特婚俗之闹洞房解衣扣(锡伯族)
  锡伯族的婚礼以热闹著称。新娘到男方后,先举行拜天地的仪式,然后进入洞房由伴娘和男方嫂嫂为其梳头。锡伯族的姑娘梳一根辫子,正背中间垂下。做新娘要将一 条辫子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晚间闹新房时,邻居青年都到洞房唱歌,并拿出一根羊骨头让新郎新娘去抢。闹洞房要到深夜才结束,离去之前,青年们要将新婚 夫妇衣服的扣子解开,如果新郎害羞,不让解衣扣,大家便会大声喊:“这是老人们的嘱托!”闹洞房者将两人外衣的扣子都解开然后才会去。
 回复日期:2008-10-24 23:31:04
    奇特婚俗之舅舅试新郎(门巴族)
门巴族举行婚礼当天,新娘装扮一新,由兄弟姐妹和姑舅等亲戚簇拥着前往男家。新郎一方早已请媒人带着几个机灵的人去路上等候迎亲,他们拿着几竹筒酒,请新娘 中途喝三次。竹筒边抹上酥油,象征吉利。新娘一行进村,新郎父母马上请他们进屋坐下,摆上酒菜款待客人。酒菜必须先放在新娘舅舅面前,因为他是最尊贵的客 人。这时,新娘的舅舅看着摆好的酒菜却不吃,故意挑毛病,什么酒酿得不好、肉切得不匀、你们这是看不起我等等,每说一句,就用手猛击桌子,假装生气的样 子。新郎家就得向他道歉,重新布置酒菜,直到舅舅满意了,大家才开怀痛饮。其实,这是舅舅戏剧性的挑剔,为的是考验男方和新郎的诚意。席间新娘轮流给大家 敬酒,大家还有请新郎新娘对饮,比比谁喝得快。据说,谁喝得快,谁将来在小家庭中的权力就大。酒席中,大家还尽情歌舞,祝愿新人幸福满。
 回复日期:2008-10-24 23:32:44
    奇特婚俗之一年只有两天可以结婚的占里人
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从江县,有一个侗族的自然村落叫占里。它隐身于海拔380米的都柳江沿岸四寨河口北上的山谷间,距从江县城仅20公里,土地面积大约为15.97平方公里。
     占里人作为侗族的部落之一,他们的婚姻也像其他侗寨一样采取对歌、“行歌坐月”和跳芦笙舞的方式来实现。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占里人的婚姻却只是在本寨 内部进行。也就是郎不外娶,女不外嫁式的“寨内兜外”式的内部婚姻:即同兜不能结婚,即使结婚,也必须三代以上,且绝对禁止姨表婚、姑表婚。 (“兜”,侗语,指的是按照血缘的亲疏远近结合而成的族内通婚集团组织)
     不但如此,占里人还提倡晚婚晚育。男子一般最大为26岁,最小为20岁;女子最大为27岁,最小为19岁。在其他地方或其他民族,普遍都认为结婚太晚是 因为找不着女人而误了婚龄,认为是一种抬不起头的事情。而占里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谁结婚越晚,倒反而成了一种荣耀,也就因此而成了被仰慕的对象。
     男女双方结婚后,女的并不急于“落居夫家”。平时只在农忙季节或是夫家遇上大的事情需要媳妇帮忙的时候,女方才在夫家作短暂的停留。只有到了女的怀了孕 或年纪已大时,才完全在夫家定居下来。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们认为结婚和生育完全是一种因果关系,结婚也就意味着要生育。而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晚育对于妇女的身心和孩子的健康皆是有益的。
  一年内只有两天能结婚 .占里人结婚的时间是统一规定的,即就是只能在农历2月16日和12月26日这两个日子里,其他时间都不允许结婚。这在其他地区和民族里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夫妻双方均不能离婚
 回复日期:2008-10-24 23:35:42
    奇特婚俗之童养媳
  童养媳是中国颇有特色的一种传统婚俗。它是指有儿子的家庭,抱养人家的童女为养女,等到儿子与养女达到结婚年龄,使他们完婚成亲,俗称圆房。由于这种媳妇来 时年少,需要长大***后才可成亲,所以又叫待年媳。当然,还有叫等郎媳的,乃是男方还没有在娘胎里酝酿,父母就为其领养媳妇的,其功能约相当中国人给女孩子起名招弟,一切尽在不言中。
     童养风俗在我国古已有之,《三国志》载:“该诅国女,至10岁,婚家即迎之长养为媳。” 宋代之后,这一风俗便开始盛行。盛行的原因,还在于它的经济性。贫家生女,养不起,即送小康人家,少不得,还能换得几斗米谷。而男方呢,并不是凭空做好 事,而是不愿掏太多的聘礼,或者说,掏不起聘礼,市场就这样形成了。尽管男方抚养儿媳需要开支,但日常花费不成问题,用不着一下子拿出那么多的聘礼与聘 金,相当于在银行存钱,化整为零,零存整取,再说了,男方家可能还要沾点便宜,因为童养媳在夫家,要参加繁重的劳动,既是童工,又是义工,家务活都包给她了,甚至得抱养自己的丈夫和有些夫家,贪图女方的劳动力,常常抱过大的媳妇儿,所以,民间有“十八岁大姐九岁郎,晚上睡觉抱上床,不是公婆还双在,你做 来我做娘”的“小女婿”歌谣。还有更差劲的:“十八岁大姐周岁郎,高矮个子一般长,白天喂吃又喂喝,晚上帮他脱衣裳,来尿糊屎我侍候,说是老婆象他娘 ”。如果说倒插门女婿的日子不好过,那童养媳更苦了。郑板桥诗云:
    小妇年十二,辞家事翁姑。
    姑令杂作苦,持刀入中厨。
    析薪纤手破,执热十指枯。
    姑曰幼不教,长大谁管拘。
    今日肆詈辱,明日鞭挞具。
    五日无完衣,十日无完肤。
    吞声向暗壁,啾唧微叹吁。
    岂无父母来,洗泪饰欢娱。
    一言及姑恶,生命无须舆。
 回复日期:2008-10-24 23:38:19
    奇特婚俗之接亲拦轿(客家风俗)
  接亲是客家人的一件大事,很讲究。一要选黄道吉日,二要选时辰,三要讲礼节,一切都要大吉大利、喜上加喜。特别忌悔的是接亲――出嫁的时间不能太晚,太晚了 会被人骂成“夜轿子抬“。不仅如此,如果同村一天中有两家娶亲,就要争祠堂,据说,先到祠堂拜堂,运气好。因此,男女双方一大早甚至半夜里就起来做准备, 以免被人骂出亲时女方家也不会在讲礼品数额时拗住不放,会很通情达理地放行,以免落在别人后面进祠堂拜堂。
客家人接亲很有趣,不仅有唢呐、花轿、抬嫁妆的笼箱,并且有一对七、八岁的童男打旗翠。旗翠是两根长而细的苗竹子,尾上留下一些枝叶,竹子的顶端扎上一红绸带,将两根竹 子系在一起。客家人对此还留下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旗翠打得高,米馃尽你挑;旗翠打得矮,米馃尽你傣(吃之意)。”大人们经常会戏笑打旗翠的小孩,小孩 也不懂大人们的意思,只是傻笑。这一风俗在别的民系中很少见。一路上吹着唢呐,打着旗翠,抬着花轿,扛着嫁妆,放站爆竹,人不见,声先到,好不热闹。
接亲要请礼宾,礼宾代表新郎处理一切事务,实际上是与女家专门对各种礼金讲价钱的人。价钱讲好了,自 然也就出嫁了。礼金主要是因出嫁需付的金,如“巴礼”,即把新娘背上轿的礼金,这个礼金最贵,其余以此类推。还有为新娘穿嫁衣裳,穿靶子等等都要礼金。新 娘的嫁妆,每托运一件东西都要给礼钱。特讲究的是“子孙桶”,即小便用的木盆,这一嫁妆一定要女家置成,并要男孩子搬这个木盆。
客家人接亲时有撞坏轿的习俗。花轿快到女家时,女家的在春们人唆使孩子们,选择一个路窄的地方,用板凳将路拦住不让花轿过。这时,男方负责礼金的礼宾会所早已准备好的小红包,红包的钱很少,一般每个红包二分、五分、一角硬币不等,撒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抢,趁孩子们抢钱时,花轿就越过障碍。有经验的,机灵的孩子会商量好,一些人抢红包,另一些人仍拦住花轿不放,接亲的人便一次次地撒小红包。到一定时候,花轿仍过不去,大人们觉得差不多了,便会出来干预,于是花轿顺利通过。
当花轿放在庭院中央时,被嫁的女子正在哭嫁,而且是哭到了高潮,之后,便要人背她上轿。男方要给背新娘上轿的人红包,就是所谓的“巴背礼”。背新娘子上轿是很讲究的,或由没结婚的哥哥或弟弟背,或由叔伯背,或由远房的堂叔伯甚至让被人瞧不起的男人背。被嫁的女子及女家都以未结婚的哥哥弟弟背为荧光,这是最高的档次。 新娘从娘家出嫁到婆家,脚不能落地,据说落了地就会被人讲是跟脚婆,名声不好听。即使到了男家祠堂拜堂,也要用簸箕垫在地上,使新娘双脚不沾地。
 回复日期:2008-10-24 23:39:59
    奇特婚俗之典妻婚
  也叫租妻,历史上广泛流行于浙江、福建、甘肃、辽宁和山西。辽宁叫搭伙,甘肃曰僦妻,在山西被称作挂帐,百姓也有叫“拉边套”的 就是丈夫把妻子出租给需要老婆的人。时间长的叫做典妻,时间短的称租妻。《全国风俗大观》记述:“贫苦之家蓄妻不得温饱,可以租之于人,共订合同,半载或一年、三年,以本夫之需索,以定时期之长短。期满则退回而已。” 租妻习俗在宋元时代就已流行,沿至明清.典妻规矩,有以下几种:
    1) 典妻双方当事人,被典之妻原主和典主,必须得订立典婚书,双方签字画押生效。一式两份,原夫和典夫各一份,内容包括典妻原因、期限、典价、子女抚养、归属等。
    2) 典妻同样需媒人做证,媒人名字也必须媒人签在典婚书上,以备日后查询。
    3) 典妻所生子女跟从典夫之姓,归典夫家所有,典子拥有典夫的财产继承权,亦可列入典夫家谱。
    4) 典妻的婚礼多在夜间举行,摆宴请客,洞房礼俗一如其它,但并不张挂彩灯。
5) 在夫妻关系与母子关系方面,典妻婚与其它类型的婚姻形式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它的临时性决定了它的特殊性。首先,它是特殊的夫妻关系,典妻一般 住典夫家中,但也可以住原夫家,每个月到典夫家同居若干天,同居时原夫要回避,不能象亲戚那样,去典夫家串门唠磕什么的。其次,典妻的主要功能是生子,原则是留子不留娘,子只能承认典夫之妻为娘,浙江某些地区,典子称自己的生母为婶 婶。有鉴于此,典妻又称租肚皮。第三,典妻乃是以人为物,论价典租。租金的多寡,自然要根据物品的质量、市场的行情来定高低,如此,女人的年龄、容貌、生育能力及租时的长 短,都是定价时要参考的。
    典妻是穷人与无赖混日子的最后策略,典主一方需要生息子嗣,却无力更娶,典妻一方,为生计所迫,要动用最后的资 源。既然是经济***,那么就可能有纠纷,甚至比普通***还要麻烦,《元典章》载:其妻既入典雇之家,公然得为夫妇或婢妾,往往又有所出,三年五年期满之 日,虽曰归还本主,或典主贪爱妇之姿色,再舍钱财,或妇人贪慕主之丰足,弃嫌夫主,久则相恋,其势不得不然也。轻则添财起典,甚则偕以逃亡,或有情不能相 合,因而杀伤任命者有之。
    典妻容易出麻烦,再者,“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儒家正统思想也容不得大家如此的大做***,所以,朝廷与法律 严禁租妻,如《明律&am #8226;户婚&am #8226;婚姻》规定:凡将妻妾受财典雇于人为妻妾,杖八十。但是人伦与法律,在经济面前,其抵抗力是值得怀疑的。一句话,你禁你的,我 典我的,民间百姓乐此不彼。近代,浙江地区仍流行这个。中国“左联”作家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就是以民国初年浙东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典妻悲剧故 事:主人公是一个善良、温厚的妇人,贫病交加的丈夫为了还债和活命,把她“出典”给一个家道殷实的老秀才,替人家生孩子,她抛下幼小的儿子春宝,来到秀才 家。在秀才家生活了3年,终于完成任务-生下一子秋宝。待回到自己的家,丈夫快要病死了,孩子也不认娘了。
    典妻,有点象穷人与不太富的人 之间做的一种偷税漏税的***:第一,典主之妻不会生育,或者说没有生育男丁,按当时的社会主旋律,她得主动为夫纳妾。是典一个替自己生子还是弄来一个小妾 与自己分庭抗礼呢?事关自己切身利益,典主之妻当然愿意选择前者-给丈夫弄个临时妾,或者叫钟点妾。第二,典主也乐意,如果能娶回家二个三个的,当然更 好。只是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家中无妻,或者说有个悍妻,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临时把别人的老婆租用一下了。第三,典妻之原主也乐意,充分利用自己手中仅 有的国土资源,以能赚一块是一块的精神奔赴小康之路,也算是取财有道吧。唯有这被典的女人,约等于球,被人踢来踢去,身体与心理都找不着应有位置,该是凄惶!
 回复日期:2008-10-24 23:42:14
    奇特婚俗之壮族古老的抛绣球入赘婚俗
  绣球传真情
  广西壮乡,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恋爱,至今还盛行一种抛绣球活动,壮语叫飞沱。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拉开适当距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
  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 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礼,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男出嫁女招郎
  广西壮族地区还保存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县,如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县更为盛行。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
  而女青年,则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里供养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后远,寻找称心如意的上门郎。但他们找寻对象的方式,就没有 男子那样直爽,常常在农忙时节,走村帮工送殷勤,晚上对唱山歌。通过劳动和交往,观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现。一旦看中某个男子,便千方百计找寻机会聊天说情。 一经男方同意,一年半载之后,则招之入赘。另一种是一些只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
  凡应招入赘的男青年,按惯例结婚时不收礼物,不备嫁妆,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举行婚 礼,不摆宴席。但女方的婚礼却很隆重,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必须杀鸡宰鸭,设宴招待。当晚,家中还大放灯烛,请族中元老围桌商议,按本族姓氏和 同辈男子的排行,给女婿改姓换名,女儿排为老几,女婿也排为老几;日后视为家中之子,同辈和他称兄道弟。即使他的年纪大于兄长,兄长也只能称之为弟。绝对 禁忌姐夫 妹夫之称。以后,子女一律随母姓。
  入赘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人们的敬重。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婚 后如妻子过早去世,其本人有家产的继承权,并且家人必须给他另娶媳妇。壮族的这种风俗,虽然源流远古,但它却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恶习。凡在盛行入赘 的地方,人们不论生男育女,都能视为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和养老的可靠人。
 回复日期:2008-10-24 23:44:48
    奇特婚俗之 先“嫁”后“娶”的婚俗
  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婚姻过程是,经媒人三番五次登门求亲,女方家长若允诺,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礼,称为库拉克绥云切,即给新娘从头到脚的整套服装。下过聘礼,即算订婚。
  按塔塔尔人的传统习惯,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其中包括给新娘父母的礼物(称克以特)。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
  出嫁的仪式也颇为有趣。这天,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青年人拉手风琴,兴致勃勃地唱起塔塔尔流行歌曲几尔,一路上歌声、琴声、口哨声、呐喊助兴声连天,浩浩荡荡地前往女家成亲。 当夕阳西下,新郎和伴郎们一行人等来到新娘家。这时先要绕着院落转一圈,然后才到门前。而此刻女家大门都紧闭着,新郎要献礼物才能进去。以后,新郎进房门,到床边,吃饭,都要送喜钱。
 回复日期:2008-10-24 23:47:36
    奇特婚俗之交换婚
  它是中国历史上很典型的一种婚姻形式。它是指两个不同姓的家族通过协议,互换异性子女互为配偶的婚姻方法。一家男子娶另一家女子,必须以一女嫁到对方家作为交换条件。
     中国古代,从上到下,交换婚广为流行。比如西周时姬、姜两姓世代为婚。汉武帝娶卫青之姐卫子夫为皇后,卫青则娶武帝姐平阳公主为妻,汉梁荒王刘嘉娶任宝姐妹,而任宝则以刘嘉之妹刘园子为妻。当然,贵族之间的这种交换,其初衷乃是出于政治目的,扩大政治资源,按现在的说法是:资源共享,强强联合。而穷人也不傻,自然学会了这一手,并且成为交换婚的主要消费群体,其特点是:弱弱联合,互通有无,降低成本,节源开流。由于穷人在历史演义里的沉默,所以找不到穷人交换婚的史料。但是在文艺作品里,我们见到的太多了,甚至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目前仍有交换婚存在。
 回复日期:2008-10-24 23:48:45
    奇特婚俗之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 (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开门歌。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 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咬手定情后,他们便各自拿出最心爱的手信,如戒子、环、 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物,以示终生相伴。
 回复日期:2008-10-24 23:51:14
    奇特婚俗之没鸡蛋不成婚
  在湘楚大地的农村,有的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古老而有趣的风俗,即整个婚事都离不开鸡蛋,真可谓是无蛋不成婚。 在湘东地区的一些山村,男方托媒人去女方提亲,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若吃到的是一碗光汤汤的素油面条,则表示女方对媒人的冷淡,若女方给媒人吃的是鸡蛋挂面,则证明这门亲事有谈的希望。当地乡民把这蛋叫做“说亲蛋”。
要是媒人吃了女方的“说亲蛋”,男方又得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求婚。当女方以“光面”款待媒人时,则说明女方经过调查了解,家人协商决定对这门亲事持冷淡疑虑 态度;倘若女方给媒人吃的面里有四个鸡蛋,则暗示婚事成功了一半。同样,女方到男方家去“看门风”(相亲)时,不管人多人少,男方也要以蛋招待,每人四个 以示敬重。
订婚那天,求婚的男方和媒人及两个同族的亲属到女方家敲定婚期,女方家也要以蛋招待,同样每人每碗四个鸡蛋。 婚礼这天,鸡蛋更成了待客必备之物。这天清早,男方家选定去女方家接亲的亲属和媒人,一律要吃蛋启程,寓意兴旺发达,常来常往。新娘子接来后,女方送亲的人员在男方又要吃一碗煮鸡蛋,个数逢双,要么两个,要么四个;新郎、新娘每人一碗鸡蛋加鸡腿,预祝新婚夫妇美满幸福。
婚后次日清晨,新婚夫妇洗漱完毕,新郎倌的母亲便将昨夜早就准备好的一只党参清蒸鸡端进新房,由新娘新郎关紧房门慢慢吃掉。鸡中有两个熟蛋,每人先各吃一个 蛋,后吃鸡腿,再吃鸡,示意两颗心心心相印,永不分离。这只鸡如一餐吃不完,中午仍由新郎新娘继续吃,直到吃完为止,才能从此白头偕老。
但在湘中邵阳地区的一些乡村,其婚俗又有不同。男方到女方家相亲,女方同意与否,来者是客,女方都会用鸡蛋来款待相亲客:如女方不同意,则只煮一个鸡蛋给男方人吃,即“一厢情愿”的意思;若中意男方,则打蛋汤〈煮荷包蛋〉而且是两只,寓意“好事成双”。 定亲前夕,亲戚朋友要向男女双方送鸡蛋,祝贺他们好事圆满成功。
结婚当中,男女方要在鸡蛋上贴红喜字,称为“状元”(壮、圆),并配上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一起送入洞房,请新婚夫妇吃,寓意“早生贵子状元郎”。 姑娘出嫁时,娘家除准备其他嫁状外,还要准备一对大鹅蛋,因为“鹅”与“和”谐音,预示婚后夫妻和睦美满。 新婚之夜,新人上床前要吃“子茶”(糖茶蛋)预祝早生贵子。
 回复日期:2008-10-24 23:52:31
    楼主辛苦了,占个座,加油啊
 回复日期:2008-10-24 23:53:53
    奇特婚俗之没鸡蛋不成婚
  在湘楚大地的农村,有的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古老而有趣的风俗,即整个婚事都离不开鸡蛋,真可谓是无蛋不成婚。 在湘东地区的一些山村,男方托媒人去女方提亲,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若吃到的是一碗光汤汤的素油面条,则表示女方对媒人的冷淡,若女方给媒人吃的是鸡蛋挂面,则证明这门亲事有谈的希望。当地乡民把这蛋叫做“说亲蛋”。
要是媒人吃了女方的“说亲蛋”,男方又得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求婚。当女方以“光面”款待媒人时,则说明女方经过调查了解,家人协商决定对这门亲事持冷淡疑虑 态度;倘若女方给媒人吃的面里有四个鸡蛋,则暗示婚事成功了一半。同样,女方到男方家去“看门风”(相亲)时,不管人多人少,男方也要以蛋招待,每人四个 以示敬重。
订婚那天,求婚的男方和媒人及两个同族的亲属到女方家敲定婚期,女方家也要以蛋招待,同样每人每碗四个鸡蛋。 婚礼这天,鸡蛋更成了待客必备之物。这天清早,男方家选定去女方家接亲的亲属和媒人,一律要吃蛋启程,寓意兴旺发达,常来常往。新娘子接来后,女方送亲的人员在男方又要吃一碗煮鸡蛋,个数逢双,要么两个,要么四个;新郎、新娘每人一碗鸡蛋加鸡腿,预祝新婚夫妇美满幸福。
婚后次日清晨,新婚夫妇洗漱完毕,新郎倌的母亲便将昨夜早就准备好的一只党参清蒸鸡端进新房,由新娘新郎关紧房门慢慢吃掉。鸡中有两个熟蛋,每人先各吃一个 蛋,后吃鸡腿,再吃鸡,示意两颗心心心相印,永不分离。这只鸡如一餐吃不完,中午仍由新郎新娘继续吃,直到吃完为止,才能从此白头偕老。
但在湘中邵阳地区的一些乡村,其婚俗又有不同。男方到女方家相亲,女方同意与否,来者是客,女方都会用鸡蛋来款待相亲客:如女方不同意,则只煮一个鸡蛋给男方人吃,即“一厢情愿”的意思;若中意男方,则打蛋汤〈煮荷包蛋〉而且是两只,寓意“好事成双”。 定亲前夕,亲戚朋友要向男女双方送鸡蛋,祝贺他们好事圆满成功。
结婚当中,男女方要在鸡蛋上贴红喜字,称为“状元”(壮、圆),并配上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一起送入洞房,请新婚夫妇吃,寓意“早生贵子状元郎”。 姑娘出嫁时,娘家除准备其他嫁状外,还要准备一对大鹅蛋,因为“鹅”与“和”谐音,预示婚后夫妻和睦美满。 新婚之夜,新人上床前要吃“子茶”(糖茶蛋)预祝早生贵子。
 回复日期:2008-10-24 23:56:48
    最奇特的恋爱场所姑娘房
  云南楚雄彝族山区的青年,谈恋爱有规定的场所即姑娘房。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就要离开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织麻纺线,挑花绣朵。有小伙子来相会时,陪坐谈天。楚雄彝族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
姑娘房也是相亲的场所。姑娘赶歌会去了,母亲必须煮好招待未来女婿的饭菜。青年们在歌会上互相认识后,如果男方中意,很快就派人来提亲,若是男方在短期内没有动静,那就算吹了。男方提亲,女方可以拒绝。无论哪方不愿意,都只有等到下一次跳歌会上再另作选择。 按照风俗,适龄女青年参加跳歌会必须领一个小伙子回家,才算有本事。同样,男青年参加歌会也以被姑娘约走为荣。倘若一个人去,一个人回,全家都不愉快,旁人也看不起他。
  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
  各民族的青年在求婚时,都有着不同的方式,云南西盟山佤族青年的求婚方式含蓄幽默、生动有趣,与众不同。 如果男青年爱上了某个姑娘,便请媒人去姑娘家提亲。媒人先独自一人来到姑娘家,把男青年的人品、家境,一一向姑娘的父母详细介绍,然后告辞而去。
第二天,媒人带着男青年到姑娘家正式求婚。待吃过水酒后,媒人便以试探的口气对姑娘的父母说: “ 听说你家的谷种很好,我们想讨回去种! ” 姑娘的父母若是满意这个男青年,就谦逊他说: “ 我家谷种是有,但是不好。不知合不合你们的意? ” 这时洗耳恭听的男青年,立即高兴地回答: “ 我们家土地肥沃,谷种撒下会长好的。 ” 这样,对于局外人来说,他们好似在 “ 说东道西 ” ,实际上亲事已定。
若是女方父母不同意,他们便会推辞: “ 我家谷种不好,你到别家去讨吧! ” 或者直截了当他说: “ 我们家的谷种还嫩,不合你们那里的气候! ” 这样的拒绝,语言委婉,彬彬有礼,不伤感情,大家在面子上也好过得多。
 回复日期:2008-10-24 23:57:55
    奇特婚俗之浙江疍民抛新娘
乌龙山下,新安江畔的海城,是一个 江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 的迷人的古城。在水波粼粼的江面上,住着九姓渔户,这九姓渔户的婚嫁风俗,可谓天下一奇。 九姓渔户,是指陈、钱、林、袁、孙、叶、许、李、何九家。据说,元末明初,他们的祖先原都是陈友谅的部将,由于战败,被明太祖朱元璋贬为 渔户贱民 ,规定只准以船为家,不得在岸上落户,也不得与岸上人通婚。甚至到岸上买东西,也必须赤脚,不准穿鞋。如果穿鞋上岸,被人告发,官府抓住了,就会被砍掉双 足。一直到清朝同治五年,乾廷才让九姓渔户 改贱从良 ,树起《改贱从良碑记》。
九姓渔户的婚嫁习俗与岸上不同,他们婚嫁礼彩船。男女双方都把自己的船只披红挂绿,装扮得非常漂亮。两船之间保持三尺左右距离,婚礼自始至终都是在船上进行。 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男女双方的船头,各悬一面大铜锣,双方互相配合,一轮一轮地敲十三下,一直敲到天亮。新娘在锣声中,同亲人话别。浩瀚的江面,点点的渔火,嘡嘡的锣声,窃窃的私语,形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江上婚嫁图。
新娘在出嫁前,还有一个有趣的仪式。叫 训女婿 。仪式开始,岳母站在船头,高呼和浩特女婿的名字,教训她婚后不准欺侮妻子,要夫妻和睦。女婿一听到,就要很快地跳过船去,双膝下跪,回答说: 听岳母吩咐,一定记住! 说完之后,要很快地逃走,如果动作慢,被女方亲友拉住,就会受到大家的嘲弄,并被罚香烟、糖果等物。
由女方的船到男方的船,中间有三尺水面距离,新娘子要过去,有两种非常有趣的方式:一种是用一只大木盆,让新娘坐在上面浮过去;更多的是采用 抛新娘 的办法。 抛新娘 是一惊险动作,稍有不慎,抛的人和新娘子会一块落水,所以事先要用安全带把抛的人系住,以防万一。 抛新娘 开始,女方的船要放三声炮,第一声叫 招呼炮 ,请男方的船作好接新娘准备;第二声叫 动手炮 ,抛新娘开始;第三声叫 结束炮 ,表示仪式结束。这时,男方船上,也放两声炮,一声叫 进门炮 ,一声叫 胜利炮 。
新娘抛过船后,还要 爬船篷 。男方在船头接了新娘后,因为洞房门是在船尾,所以新郎新娘都要双双爬上船逢背,到了船尾下来,才能进入洞房。至此,整个婚礼就算完成了。
 回复日期:2008-10-25 00:01:34
    奇特婚俗之同床共枕过七关(他留人)
住在滇西北永胜县、香格里拉边缘地带的他留人(彝族的一个支系),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有着一套神秘而奇异的风俗,这种风俗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留人的青年男女成年之后,正式谈情说爱以前,要履行洗礼、换裙、叩拜祖宗、过“七关”等一整套严密而庄严的程序。特别是过“七关”,其隐喻的神圣性,过程的奇谲性,任务的艰巨性,令外人匪夷所思,这同时也是他留人婚恋习俗的精髓所在。了解了这些,就不难明白,他留人青年男女的那份“自由”。
  一般来说,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洗礼。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择定良辰,焚起好香,挑来净水,将姑娘的全身洗得莹润洁白。之后,打扮齐整并久已等候的女伴们便为她换下孩童时穿着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两种裙子都是齐膝的短裙), 边为她换装边说些赞美她祝福她的话。与此同时,家里就在正房外的院门旁边为姑娘搭盖一间“青春棚”,让她单独住在里面,开始与“外人”的交往。此后“青春棚”中有何动静,父母都是不问不管的,棚中越热闹,来往的小伙子穿梭越紧,他们心里就越欣慰越舒坦,姑娘有本事有魅力有人缘呵!而他留人家的儿子,长得像个大人了,男性长辈便择日设礼,净屋焚香,让小伙子向祖宗灵位虔诚磕头,感谢祖宗传给血肉,祈求祖宗一路护佑。履行罢这道手续,小伙子就成了“正式”的大人,也便可以正式与姑娘们交往了。
  虽说从理论上讲,经过***洗礼的小伙姑娘,具备了“大人”的资格,可以名正言顺地谈情说爱了,但还不可冒冒失失地东串西逛,迎旧识新。为着心理成熟一些,见识宽广一些,言谈举止得体一些,他们还得先找一个领路人。小伙子拜一个亲哥之外的“阿哥”(师傅的性质), 请他好好“修理”自己。阿哥除了向“徒弟”传授与姑娘们交往相处的知识和应遵守的规矩外,还带着他到这个那个青春棚去玩耍,去参观学习,广泛结识朋友,积 累感性知识。同样,姑娘也得先找一个“阿姐”,向她请教有关知识,并跟着“阿姐”到一些老资格的青春棚去,看那些“棚主”如何动作如何言谈如何运用眉目,攒足心得,以便以后运作。
  首先,“阿哥”为小伙子物色好一个顶尖儿的青春棚“棚主”,在暮色洇竹,月上房梢时,便领着小伙子到那里去。一阵寒喧过后,“阿哥”看时机成熟了,便假咳两 声,对那姑娘说:“姐姐,你瞧,我这兄弟小公鸡一样地开叫了,该是谈情说爱的时候喽。我们都敬慕姐姐的好品行,好人材,来找姐姐,就是请姐姐费心帮忙,提 拔提拔我这兄弟,教给他做人的道理,用姐姐月亮一样明洁的胸怀照亮他的前程,调理他真正***。请姐姐千万不要推辞,多谢了!多谢了!”
  “姐姐”心中自是一番甜美滋味,嘴上却要说出十分的客气:“哥哥夸奖了,羞得我要命!我心笨嘴笨,相貌又丑,咋个挑得起这副担子哟!不过嘛,既然你们信得过我,我就试一试吧。丑话说在前头,要是闪了火,走了气,带不出来这位小哥哥,误了他的云彩前程,可不要咒骂我啊!”“阿哥”的第一脚踢出去,心头踏实了几分,便说:“天时差不多了,我该走了,你们下细说一说吧。我这兄弟就交给姐姐喽,他要是哪里说错了、做拐 (差)了,姐姐得原谅他一下呵。”
  引路的“阿哥”走了以后,姑娘就铺床解被,安排就寝。俩人合衣并排躺在床上(小伙躺在外侧), 漫无边际而又有所侧重地摆谈闲话:你家兄弟姐妹有几个,田地有多宽,庄稼长得怎么样,牛羊猪鸡有多少,你是家头老几,平时在家干些什么活,童年有些什么趣 事,最近去了哪些地方,街上有些什么好看好玩的,今天驿道上的赶马哥是老是嫩……姑娘通过种种话题,了解小伙的家境,推测小伙的性格,也“套”出小伙的见 识与修养,掌握他的素质情况。自然,小伙也由此而“立体”地认识姑娘。讲着讲着,俩人犯困了,便关嘴闭目,进入梦乡。整夜里,小伙和姑娘虽然同被共枕,却是井水不犯河水,各人守稳自己的领地,不论青春的热潮怎样躁动,火焰如何炽烈,也得咬牙憋住、顶住,坚持还坚持,经受考验。即使腰酸腿麻,实在想翻个身了,也得小心又小心,轻巧再轻巧,以免惊动对方,引起误会。
  次日一早,若是小伙神色安详,或者喜气洋洋地钻出青春棚,说明他夜里严守规矩,坐怀不乱,得到了姑娘的信任,顺顺利利地领到了“通关文牒”。
  第二天晚上,或者稍后一些日子的晚上,“阿哥”又领着小伙子来到“姐姐”的青春棚。这回的情形却已不同:“姐姐”与他们一起,去另外的青春棚找另外一个姑 娘。“阿哥”大体上重复一遍对“姐姐”说过的那番话,“姐姐”则在一旁帮腔、引荐。时候差不多了,“阿哥”借故走人,“姐姐”留下一些必要的言语,也返回 自己的棚儿。自然,留在棚中的姑娘和小伙又是同眠、交谈的一套章程。如果小伙仍能谈吐有分寸,行为守规矩,则过了第二关。
  如此这般,“姐姐”要负责给小伙找够六个姑娘,加上自己一共七个,让小伙子一一过关。可以想见,一字排开的这些关口是怎样地险峻奇崛,要过完这些关口是怎样地艰难辛苦!初入人世的热血男儿,需经受怎样严峻的考验!小伙子一旦过了七关,说明他素质好,品行佳,其美名便随轻风迅速拂遍远近的青春棚,被“棚主”们念于嘴,记于心。日后,小伙子单***匹马驰骋于任何一个青春棚(当然包括那七个供他过关让他练兵的青春棚),都会受到热情款待。
  由此可知,小伙子找好第一个姑娘是最重要的。如小伙子争气,中途不出故障,这第一个姑娘便要负责到底,成全小伙子的美名。假如本村寨没有七个姑娘,或者凑不 足七个较好的姑娘,那么她就得凭自己的关系和亲戚朋友的帮助,带着小伙子翻山越岭到外地去找好姑娘,直到凑足“七仙女”为止。而作为平等回报,或者说“交换”的条件,小伙子的“阿哥”也要找足七个好小伙子(包括他的“徒弟”),领来给这个姑娘供她交往和挑选。
  在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