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闪狙教程练习左键按不出怎么办?我刚开始练这个,每次倍镜...

( Fri, 27 May 2011 10:15:43 +0800 )
Description:
感谢波尔
03年至今,整整八年过去了。在刚刚结束的鹿特丹世乒赛中,波尔终于取得了他世乒赛历史最好成绩——进入四强。国际乒联主席莎拉拉说,他非常希望能看到波尔进入决赛,甚至夺得冠军。欧洲观众更是一边倒地支持波尔,因为所有人都觉得当今乒坛能与中国人抗衡的只能波尔一人了。半决赛格外引人关注,波尔在先胜一局,欧洲观众热血沸腾,然而在余下的比赛中,中国选手张继科几乎完全控制了比赛,哪怕是在欧洲选手引以为强的中远台对攻中,波尔依然占不了上风,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在这位昔日少年天才的脸上,看到的只有失望与无奈……
波尔与马琳、王励勤同为一个时代的运动员。如今,当波尔成长到已经可以战胜两位中国老将的时候,眼前却出现了许多新面孔。本次比赛,我们见证了中国队的新老交替,而国外依然是波尔、柳成敏、吴尚垠等老将。
我很希望波尔赢,04年韩国的柳成敏夺得奥运会男单冠军时我就很高兴。一项运动,只有大家都有机会拿冠军时,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足球,没人能预测下一届世界杯的冠军是谁。而现在,乒乓球所有世界大赛的冠军几乎都是中国人,女队已经没有敌人,而男队也正在完成这一切。
看完波尔的比赛,我替他感到惋惜,亦深感无奈。波尔输是必然,虽然他技术高出一般欧洲选手一大截,没有什么漏洞,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即以弧圈球作为主要进攻方式,缺乏力量,以至于无法对对方造成致命威胁。
对于年近三十的波尔,想让他有什么大的突破已经不太可能。在训练条件、陪练水平以至于群众基础都远不如中国的欧洲,我们还能怎样苛求波尔?波尔以其一人之力对抗中国三代运动员,除当年的瓦尔德内尔以外,还有谁能如此?萨姆索诺夫不行,索斯不行、奥恰洛夫同样不行……
当波尔哪天退役,或者再也无力与中国人抗衡的时候;当国际比赛最后变成国内比赛的时候,我想,乒乓球作为一项国际性的运动也将成为历史,而奥运会取消乒乓球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固然不是中国人的错,但事实很可能如此。
感谢波尔,让我们还有对手,让乒乓球还有一丝悬念,使得除中国人外还有人关注乒乓球……
( Thu, 17 Feb 2011 23:55:03 +0800 )
Description:
漫谈打狙(续集)
有句话说得好:“只会打仗,没有理论建树永远成不了大军事家。”时隔半年之后,笔者再次写类似的文章,总结半年来的经验教训,供各位“狙友”分享。
狙击的方法与技巧等在此略去不谈,网上有很多高手的文章,什么跳狙,闪狙,跟狙,盲狙等等,总结得头头是道,入木三分。想要学习的朋友可以自行浏览,博采众长。在这里,笔者仅仅对狙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于切***的问题。切***是狙击里独有的技术,用狙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开镜击发的时候,狙镜会消失,然后恢复
倍镜,要想关镜,必须再点一下鼠标左键,变成
倍镜,再次右击,方能关镜。换句话说,两***之间,必须要点两次右键外加等待
倍镜复原,整个过程非常繁琐而且慢。为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发明了切***,当打完一***后,不要等狙镜恢复,立刻按两次
键,换成近身武器再换回来,可大大减少开***间隔,提高效率。初学者往往意识不到切***的重要性,认为不切***也可以打得很好嘛,网吧里经常见到这样的打法,他们隐蔽到掩体后面,开着镜等人,一旦有人进入视野里,立刻开***,甚至有些人的战绩还很不错。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种打法只能在运输船、守望之城这样的图里混,这些图只需卡位好,反应快,且打完后可以立刻隐蔽。而在黑色城镇,沙漠
灰这样的开阔地图里便力不从心了,还没等你狙镜恢复时,人家已经把你干掉了。或许有人会说,我可以等
倍镜恢复时接着打,不错,理论上可以,但万一人家不在你视野正中呢?你需要将狙镜移向他,不过很费时间,甚至你根本找不到人家在哪……而切***则不一样,一***没中,可以立刻恢复原来的准备状态,再次开镜击发。若拿的是巴雷特,那么,不会切***根本就没法用,它太慢了!
切***还有两个问题,如何切以及用什么武器切。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两下
一种方法是按
后再按
。在学校时我一直按两下
,但寒假期间在家打狙时遇到一个麻烦,切***时常常没切成,变成了刀或手***。刚开始怀疑是技术的问题,为此咨询过高手,人家说可以按
后再按
。我试了一下,发现很不适应,因为经常把
同时按下,或者
没按到底,换到手里还是刀,另外,打完一***后还要注意切***的动作,严重影响命中率。寒假期间我战绩很差,在切***方面吃了不少亏。后来一次玩
,发现切***一点问题都没有,仔细一想明白了,因为
单机版不存在网络延时的问题,而
就不一样了,因切***的动作非常快,按两下
键只能响应一次,于是便发生上面的问题。网速好的时候,一切正常,网速差就没办法了。在学校之所以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也很正常,因为我是在网吧打的。至于上面两种切***的方法哪个好,个人认为还是按两次
好。第一,动作简单容易上手。第二、从理论上说,大脑给一只手指发送两次相同指令比分别给两只手指发送一前一后两次指令的时间要短,而且前者不存在次序上的错误。当然,有些人习惯了后者,只要用得顺手,也很好。至于网速的问题,那就不是个人能解决的了,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再按一次
吧,虽然动作慢了一点,就当逼着你第一***打准吧……至于用什么武器切,个人建议用手***,因为各种武器切换的速度差并不明显,而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可以防身。
用狙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能让屏幕上“凭空”出现一个杀敌标志,同时伴随着一声极富有震撼性的***声,如何做到这一切,一个字“快”!
瞬镜与盲狙。这两项技术是狙击中难度最高的,也是最受推崇的。先说盲狙,关于什么是盲狙争议比较大,有人说是不开镜的瞎蒙,有人说是左右两键一起按。我个人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叫盲狙,前者不开镜,后者虽然开镜,然而开镜与击发同时进行,也不可能有“视觉”的参与,称为盲狙也无可非议。姑且将其称为“第一类盲狙”和“第二类盲狙”。我们知道,无论是
还是巴雷特,在不开镜的时候是没有准星的,弹道不确定,因而只能凭感觉,但是,子弹的散布又在一定的范围,根据经验,大体上延着***管的延长线散布。盲狙时,距离越近越好,只要别近到找不着人,然后看对方,当他的名字变红,此时开***,基本都能打中!不过,不鼓励这种打法,即使名字变红或者敌人在***管的周围也未必能打中。主要还是长期练习的感觉,外加一点运气。“第二类盲狙”是左右键一起按,屏幕上能看到狙镜,开镜与开***同时进行。因为
不开镜没有准星,这种方法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理论上说,无论多远,只要保证敌人在屏幕正中,都能打中!练习这种打法的难度之一在于培养屏幕中心感,你可以在开镜后招按照准星的位置在屏幕上贴个标志,人为造一个准星,敌人在上面时就两键一起按。时间长了,再去掉准星,本人没试过这种方法,貌似缺点是难以甩狙,而高手用的最多的就是甩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难度之二是保证两键同时按下去,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时很不容易,经常是右键没按时左键已经下去了,变成“真盲狙”了。总之,“第二类盲狙”难练,但练好后非常可怕,尤其是近战。如果能和其它狙击击方法配合起来,效果应该很好。
再谈一下瞬镜,上文谈到盲狙,笔者人为将其划分为两类,对于“第二类盲狙”有人也
将其称为瞬镜,因为开镜是瞬间的,如此一说,也有道理,不过为了与下面的打法区分,还是将其归为盲狙。本文所说的“瞬镜”同样是开镜非常快,甚至是与人突然撞面时都开得及开镜,唯一的区别是先按右键再按左键,事实上如果左右两键依次按下去间隔又非常短的话,与第二类盲狙没有什么区别,如此短的时间内也足以让敌人毁灭。而且就动作而言,可以很容易与甩狙配合起来。瞬镜同样需要屏幕中心感,让敌人处于屏幕的中心,同甩狙一样,都是长期练习后获得的感觉,因为实战不可能让你去仔细瞄准。高手与菜鸟的区别之一就是:开镜必杀,弹无虚发。
笔者现在练习的就是瞬镜,实在太近了就用第一类盲狙,至于第二类盲狙,自我感觉效果上完全可以被瞬镜替代,操作上又容易失误,故只是偶尔尝试。
倍镜的使用。首先声明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我们所说的
倍镜指点两次右键后看到的那个狙镜。其实它的放大倍率是
倍,但由于约定俗成,姑且称之为“
倍镜”。除非在守望之城这样的地图卡位,一般很少用到。个人竞技过于激烈,根本来不及开
倍镜让你仔细瞄,而且敌人稍微移动一下你可能就找不到他了。因此,
2 倍镜的使用常常被人忽略,有人甚至认为它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不过,
2 倍镜自有它的用途,在超远距离上,双方都不容易打中移动的目标,此时,如果一方开
倍镜甩狙的话,命中率会相当高!因此,面对超远距离上乱动的对手,不要用单倍镜逞能了!再点一下右键,可以很轻松地将其解决掉,总比你再打一***省事吧?在到处都是黑***的个人竞技图上,时间就是生命,当你们正在相互斗时,无数双黑色的眼睛已经盯上你们了……
最后、练习的一点建议。想用好狙,除天赋外,就是要多练,多总结。在此提三点小建议:一、不要用
练狙。有人常拿
作比较,极力贬低
,甚至说
高手可以把
高手打得找不着北……其它方面不作评论,但说到用狙,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
的狙无论是速度还是手感上差别都很大。习惯了
的朋友可能一时难以适应
的快节奏,或者打
的人觉得
中人太小,狙的速度太慢等等。总之,两种游戏各有特点,用
,也许其它***可以,但狙万万不行。当然,
打得好的人
上手快,因为像反应速度,屏幕中心感等这些共同的东西是存在的,但二者毕竟不一样。至于
狙击高手与
高手哪个厉害,请问有谁见过
Joh y R
和“鬼狙”
单挑,如果单挑,是在
里还是在
里呢?二、一直用狙。想成为高手,就必须用***专一,将一种***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常见一些人,什么***都用,狙不掉人就用步***,被人家虐了后又躲到角落里用狙瞄……作为娱乐可以,但要想练精,就要有自己的专用***。
并非像人所说的那样只能远战,我不算高手,但目前也能做到在任何地图里拿狙而不吃亏,甚至可以说,只要对方不是高手、开挂的或者一***爆头,我都不怕(指心理上)。超远距离,开
倍镜甩狙,除非对方也是狙,否则很难一***毙命。近中距离,好家伙,正是用狙最舒服的时候,瞬镜或甩狙打死故人并不难,至于近距离,瞬镜或是第一类盲狙,也并不吃亏。要记住,你手里的家伙是所有***中威力最大的,任何人见了也要怵它三分,建议再配一把沙漠之鹰以备不时之需。三、遇到拿刀的怎么办?个人竞技狙战时经常用人拿各种武器肉搏,斧头啊,尼泊尔军刀什么的,也有人匕首用得很精,他们见了人就扑上来,死在这些人手里很窝火的!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如果有人这样干,立刻换刀跑,除非是花钱买的角色,否则不会很快追上你。然后,很从容地换狙,再狠狠地将其打死!如果来不及了,那就盲狙吧……打死一个算一个。
说了这么多,并非有意传授什么经验,只是记录了一个玩家的成长历程,在游戏之中释放好战的本性不失为一种美事。
为人诟病之处在于挂太多,本人也实为苦恼,但又找不到一种能替代之的游戏,
单机版难以寻找对手,
CSonline
?算了吧,在
可以很流畅运行的网络条件下,
CSonline
却卡得要死,狙镜甚至要在右击鼠标之后的半秒种才能打开。最不能忍受的是一向钟爱的
居然要花金币买,而且有时间限制,同时中途退出还扣钱……在此希望腾讯公司能严厉打击外挂,还我们一片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呼吁玩家们一起努力,该踢的踢,剩下的往死里打……呵呵,开挂老子照样能毙了你!
( Sat, 12 Feb 2011 10:33:34 +0800 )
Description:
我看《盗梦空间》
早已厌倦了电影界的那套模式,在我看来,所谓的票房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尤其是在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再烂的一部电影,只要宣传做得到位,能把观众成功地骗进电影院,照样可以赚得
盆盈钵满
,这也许是中国电影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由此推断,国外电影票房的含金量似乎要高一点,因为要获得全球大部分观众的认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好莱坞科幻动作大片《盗梦空间》上映两周已告票房突破2亿
,进入内地,
票房9300万元
,这一票房成绩在进口片历史上排名第四,仅次于
《阿凡达》
《变形金刚2》与《变形金刚》
在看电影方面,我是比较落伍的,往往是新片出来一段时间后,才选择性地抽空看。对于什么是好的影片,我有自己的判断标准,那就是看完之后能够躺在床上,不断地回味,有一些思考。而《盗梦空间》,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很多人反映看不懂这部电影,甚至有人说是“给高智商的人看的”。这倒引起了我的兴趣(注:本人毫无变相自我吹捧之意),为此看得格外仔细。说实话,刚开始的确很费脑子,不过随着情节的深入,故事的展开顺理成章,并非像人说的那样摸不着头脑。
影片围绕“植梦”这一主线展开,另一条线索是柯布的前妻。柯布是盗梦高手,他的职业就是从别人的梦中盗取梦主有意隐藏的秘密。然而他却陷入一个麻烦中,由于警方怀疑他是谋害妻子的凶手,使之有家难回,唯一的办法就是与能源巨头斋藤做一笔交易,作为回报,他得按斋藤的要求在其竞争对手的儿子的头脑中植入一个想法,一个非常有悖常理的想法,即解散他父亲一手创办的能源公司。为此柯布带领他的团队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并付诸实施。他们为梦主,也就是老总的儿子设计了三层梦境,然而由于梦主潜意识的防御机制以及柯布前妻的映射,使之不断出现意外,最后居然达到了五层梦境!按照影片的说法,这种梦相当不稳定!一旦无法正常苏醒,梦中人会坠入“迷失域”……当然,主人公最后顺利完成了任务,也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不过,影片最后为我们留下了悬念:那个陀螺会一直转下去吗?如果是的,这一切仍将是一个梦!
直到结尾,你可能才会明白影片的开头什么意思,原来只是梦主的第五层梦境,影片采用了倒叙手法。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看不明白,一方面大家习惯了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思考,另一方面,这部电影涉及了大量的相关科学知识。
影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该派理论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泛性论和潜意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活动无一不是受性欲和潜意识支配的。而潜意识一般情况下处于被压抑状态,难以意识到。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本我”体现了深藏于人内心深处的想法以及潜意识;“超我”是完全符合道德要求的理想中的自己。而“自我”,是本我与超我矛盾调和的产物。“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自我”处于中间,遵循现实原则。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通向潜意识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释梦,通过人为的催眠,让人处于一种半昏睡的状态,此时,意识的控制力减弱甚至消失,催眠师得以获取到患者潜意识中不为人知的想法。催眠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工作,一旦不能将人及时唤醒,有可能导致患者人格分裂,类似于影片中提到的“迷失域”。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很多概念目前难以被严格的科学实验所证实,但在临床治疗中却非常有效,因此历经一百多年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前些年甚至兴起了很强的“弗洛伊德热”。想必《盗梦空间》会再次吸引许多人关注这位心理学的奠基人。不过影片对此进行了夸张,其情节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无法实现,别说筑梦,就是想知道别人梦见什么都是不可能的,除非那人告诉你……
影片没有什么太深刻的人生哲理,当然,你也可以说“人生就是一场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看后会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什么想法也没有。也许是心理学相关的东西看得比较多吧,每次醒来,总是习惯性地想想晚上做了什么梦,然后再习惯性地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潜意识里的想法……还有一件趣事,一天晚上梦到自己在做梦,早上起来大惊,这不正是《盗梦空间》中所谓的第二层梦境吗?估计我做不到第三层……
周立波在一期节目中讲了一个笑话,说是看了《盗梦空间》后,有人真的在实际中运用。一男人趴在睡着的妻子耳边,小声地说:“我不要LV,环保袋就很好……我不要汽车,自行车就很好……我不要房子,租得一样很好……我不要……”话没说完,妻子翻了个身,对他狠狠地说了两个字:“做梦!”
影片里的情节或许有一天能实现,通过盗梦,警方能够很容易地抓获真正的凶手,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犯罪动机,政审什么的也就可以免了罢,甚至可以解决***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因为在梦中,一切都暴露无疑……不过,若真是这样,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 Fri, 4 Feb 2011 17:14:17 +0800 )
Description:
尝试对了一下,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上联:三十四省同庆三里十乡四方美 下联: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2、上联:《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下联:《虞美人》《子夜》,《短歌行》《归去来兮》
3、上联: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 下联:……(还没想好)
4、上联: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 下联:万业勤为本需动手试试
5、上联:春晚迎春春不晚 下联:岁寒辞岁岁犹寒
( Thu, 3 Feb 2011 12:36:31 +0800 )
Description:
我的奋斗 题目无罪,有罪的是希特勒。
难得闲下来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曾经看过心理医生,说我习惯于最糟糕地看问题,何不积极地设想一下未来……过去并不值得回忆的,因为记忆已经将不快的部分滤去了,今天的处境,在明天看来同样美好,倒不如“往事不堪回首”来得潇洒!
人不可能回到过去,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理论会引起“祖母悖论”,逻辑上解释不通。人可以到达未来,只要将人自身的时间放慢即可,比如冷冻或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方法一点意义也没有。譬如旅游,前提是能回得来,某地风景很好,如果对我说去了就不能回来,我肯定是不去的。
因此未来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也只有想象不受任何约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的未来也许是梦,梦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我有两条路可走,考研或是找工作,这个问题明年三月将得到解答。它将是我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很多偶然的事情足以决定人的一生。
如果考研成功,我将在西安过三年,因为我报考的是陕西师大。曾经想过北师大,那是中国心理学顶尖学府,但风险太大。陕西师大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是跨专业,这也就是我设定两条路的原因。
我不太喜欢基础理论,喜欢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故选择了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这同时也是我没有考本专业研究生的原因。激发我学心理学的催化剂是一本叫《犯罪心理学》的小说,对其中的沃勒医生佩服得一蹋糊涂。我想当一名心理咨询师,开一家心理诊所,为此要考到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当然,也可以在医院工作,我还是比较喜欢那个地方的。
如果考研失败(这个很有可能),在一两年内我不会再考,我会找工作,但不会当教师,并非不喜欢教育,只是对目前的教育制度有很多异议,难以合作。我可能会找一家公司,最好是私营的,相比较而言,私营企业更懂得节约,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商业头脑,但不管怎么说,从头干起。
如果不能从事科学研究,那就尽可能创造经济价值。对于找工作,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资本。我只有本科***,没有专门的技术,虽有计算机二级证,然自己的那点电脑技术和专业的没法比。另外英语六级也没过,万一人家要求那就没戏了。像我们这样的人太普遍了,茫茫人海中,想要让自己显现出来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对于工作,心态是个问题。我不可能回家工作,虽说回家找工作比较容易,但亲戚朋友都混得不错,我怎么办?我不怕有个低微的起点,只是不想让熟悉的人看到,说白了,丢人到外面丢。找工作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我会让时间证明我不是一般人!成功之前的日子最难过,所以不想让人看到,怕家人心痛……
我想到一家公司,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付出大多还是会有回报的,老板应该能看到到。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想信这句话。
我希望每天下班后有自己闲暇时间,让我有时间练琴,为此,我得找个单独的住处。十年内我应该不会买房子的,理由很简单,没钱。没房子那就租吧,地方不要太大,但必须能练琴,如若邻居抱怨,那就买把电小提琴,戴上耳机,只有自己能听见。总之,要一个人住,就像拉斯科尔尼科夫……
我应该是个很封闭的人,不太爱理睬周围的世界。喜欢关着门,守着一台破电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工作后,有了自己住的地方,我定会弄一台台式机,自己组装,没有机箱,水冷的,配置不要很高,但一定要与众不同。工作之余,在网上与人厮杀……只是不知道那时有没有
了,或许有更先进的取而代之吧?但一定不要是
我会一直关心
界的事,关心硬件行情,
和金山的斗争情况,关心微软最新操作系统,如若可能,研究一下
。一直想学一门计算机语言,在我看来,不会计算机语言等于不懂计算机!
我会义无反顾地对心理学情有独钟,因为没有硕士***,只能考三级咨询师,我一定要考,自己心里明白不行,必须要得到官方认可;我会依旧对历史感兴趣,希望能合上书,将世界通史复述一遍;至于天文生物之类的,原谅我不能定量地研究,那就做一个爱好者吧!我要实现小时候的梦想,买一台天文望远镜,牛顿式或卡塞格林式都行,要买一台显微镜,
倍以上的,最后,要买一架遥控飞机,至于是直升飞机还是固定翼的——到时再说吧!最后,说说小提琴,我要做一个好群主,为广大琴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左耳听世界”(琴友)作为榜样,按步就班地练琴,希望有一天,能够将《卡门幻想曲》拿下!
以上是我十年内想到做事的事,事业上的方向取决于考研的成功与否,至于其它方面,只要饿不死,有个地方住,应该没什么区别……
( Thu, 3 Feb 2011 12:34:45 +0800 )
Description:
评比汇报
何时休 凡是在学生组织中(学生会、社团)干过的,没有没经历过评比汇报的。
笔者今年大四,曾经的文学院网络部部长,按理说今年的汇报工作不会找到我。然而,团委老师还是满怀“歉意”地给我打***,希望能帮帮忙。我知道这是个艰巨的工作,去年的“阴影”还未消散,但多一个人也许能快点结束,我没忍心拒绝。
中秋节的晚上,师生四人在办公室吃泡面。没人会在那个时候送外卖。两天以后我们终于收工的,其他学院依然灯火通明。去年的这个时候,为了能在评比之前将材料赶完,熬夜、跳窗户、在窗户上帖纸以遮住屋内灯光……想尽办法和楼管大叔斗智斗勇。
每年这个时候,都有把电脑砸掉的冲动……
因为汇报,我们走到了一起;因为汇报,文学院“三大电脑高手”云集一堂;因为汇报,认识了不少人,交了不少好朋友……
然而,真的有必要这样吗?
暑期社会实践仅仅十来天,可就是为了展示这十来天的成果,大家却忙了一个月!实践本身是很好的,然而一评比,就要分出个三六九等。领导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情况,中间能抽空看看就不错了,余下的就只能看材料做得是否精美,
是否够震撼了。既然要拿奖,就需要比别人更多的筹码。不可否认,各学院在暑期实践期间做了不少工作,将这些东西反映上去完全可以,但大家又都有这样一个担心:我们如实汇报,别人若是夸大怎么办?再加上有些东西却实做不到,比如实践基地的问题,一方面要求续建原有的,另一方面又要求建新的,真若如此,什么时候是个头?制度设计本身就有问题。此外,每年评比媒体报道是必不可少的,说到媒体,当然层次越高越好,国家级,至少也得有省级的。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多门路去联系媒体,特别是高级别的。媒体报道固然可以反映实践的成果,可如果为了报道而做事,依我看实践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片面强调媒体报道很容易导致申报材料造假,大家心知肚明。大部分人很谨慎,宁可打擦边球,找一些不太有名的媒体,也不敢乱写,可有些人就大胆地
了……
除此之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领导的上镜率。校领导、院领导每年都会挑一些重点团队去视察,由此而留下的“影像资料”更是评比的重要元素,尤其是
汇报时,领导照片停留时间要格外长,汇报稿也要特别强调。领导下基层,显示对活动的重视无可厚非,同学们也是很欢迎的,谁不想有人去看他们呢?但有些人非要把它弄得变了味,将其作为评价成绩的标准,谁去的领导级别高,谁的活动搞得就好,岂不荒唐?照此逻辑,检测设备高级,就能说明被检测的是好东西?据说一个团队因领导没到就取消的原定的文艺演出,对此深表遗憾,由比成绩变成比领导,这种官僚主义作风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大学生中培养!
我也曾经在学生会工作过,甚至也有机会担任副主席,不管大家怎么看,能进主席团就是对你工作能力的一种肯定。但我最终没有做……是因为清高吗?不,是我耽误不起。能力强的人也许可以从容应付,但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不可能整天趴在办公室做材料!大三刚开始,我们先是重点团队和优秀组织奖的评比汇报,然后又是优秀学生会的评比汇报,当然,下面还有各部门的评比汇报。从九月初一直到十月十八日我离任,没有一天闲着的。逃课、熬夜、吃泡面……因为逃课,我有一种强烈的负疚感,毕竟我们是学生啊!如今,学弟学妹们又重复“昨天的故事”,甚至一个学生已经请了近两个星期的假!学校整天强调考勤,强调到课率,可有没有想到很多人逃课并不是为了私事啊!理工学院每年评比时竞争不过文科学院,因为他们的学生真的不能逃课!
申报材料大多要求
中缝装订,虽未强调彩印,但要想有个好结果彩印少不了。学校与中元电脑有合作协议,每年这个时候,那里的生意就好得不行!展板每平方米
彩印每张
元,一份
面的材料加封面就得
元!费用由院里签单,学校年底结账。也许大家觉得学校买单没什么,然而学校的钱来自哪里呢?很简单,上级的拨款,我们的学费啊!学生会做材料还可以报销,社团就只能自己买单了,几十元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其实他们原本是不用在这方面费事花钱的,自从学校成立一个校社联——一个只会收材料的校社联。他们的命运就更加悲惨了……
今年院里的汇报材料是我印的,我有一台自己改装的喷墨打印机。全彩印,我只收了纸钱和胶装的钱,
面,成本
元。如果拿到中元,至少得
元。我并不想得到什么好处,只是不想让大家辛苦了一个月还要受打印社暴利的压榨!
听说今年又增加了一个迎新生工作评比……
很多学生骂我们学生会是走狗,说学生会多么黑,对此我不想说什么。我要说的是,学生会确实有一帮精英,否则至少你们当年不可能这么顺利地报到……学生会最大的遗憾在于费尽心血所做的很多工作并非广大同学所需要的。用一句话来结尾吧:“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而不是投入到无限的做材料中去……”
( Thu, 3 Feb 2011 12:33:28 +0800 )
Description:
漫谈打狙
  战场是个充满灵感的地方,哪怕仅仅是个游戏。每当对手倒在自己***口下,从“one kill、double kill……”直到“u elievable”的时候,一种极富有成就性的快感扶摇直上。cro fire(穿越火线)迷倒众多玩家,包括我,一个并不仅仅将电脑作为娱乐工具的IT爱好者。
  大三下开始接触CF,由于自己电脑屏幕小(12.1英寸),对于喜欢精确射击的我来说,***林弹雨中用M4A1去爆头难度太大了!相比之下,狙对屏幕大小的要球并不高。凡玩***战游戏者必知,狙击***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是一***毙命,挨到就死,这在巴雷特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劣势是射速极慢,同样在巴雷特身上得到很好地诠释。正因为如此,狙击高手和新手的区别就在于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和规避缺陷。除此之外,狙击和冲锋还有个很大的差别:对于冲锋来说,即使你的技术比别人差很多,你也有机会将对方打死。但狙击不一样,如果你水平比较差的话,几乎出来就死,完全没有机会。因此许多人在初试狙击***时就很快放弃了它,只有少部分人坚持到了最后,成为战队的中流砥柱。团队竞技中,ACE往往都是狙击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狙一定要选好***。在CF中,AMW 、M700、 Dragunov是不用花钱的,而AWM heavy、Barrette M82A1及红龙需要充CF点买且有使用期限。如果你是不花钱的玩家,像我一样,最好选择AWM,它是唯一可以做到一***毙命的。如果你舍得花钱,建议使用AWM heavy,不仅威力大,而且轻便稳定。Barrette M82A1威力惊人,但机动性不强,除非打生化模式,否则不推荐。
  狙击手必备三个基本素质,一是反应,二是手感,三是躲闪。
  打狙首先要比别人反应快!跳出、开镜、瞄准、击发、关镜等动作几乎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当对方突然出现时,你要以比它快的速度瞄准并点下鼠标,生死就取决于这零点几秒的差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比别人快,除了需要天赋外,剩下的就是勤学苦练和及时总结。在守望之城这个地图上,反应速度差别得到了充分的显现,至今本人仍感吃力,当然我也很少打这个图。
  如果说反应是速度的问题,那么手感就体现在准确性上。“快”和“准”是相辅相承的,练得多了,反应快,手感也就好了。实战中,很多情况下是不允许你去仔细瞄准的,特别是个人竞技,而这时就要看你手上的感觉了。狙击中有个词叫“甩狙”,指对方快速移动时将准星跟着它移动并击发的过程,***口看起来像是向一边甩一样。甩狙在打移动目标时非常有用!甩狙不是瞎蒙,而是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后凭借手感的预判。高手经常可以打落在空中跳跃的敌人,给对方带来的不只是人数上的损失,更是心理的震撼!此外,手感好的人甚至可以将狙击***当冲锋***用,打所谓的“冲锋狙”,因为它只需要一***!
  最后一点是躲闪。狙击手经常挨骂是不争的事实,玩家对重狙又怕又恨,因此常常成为众矢之的。手雷、闪光弹、烟雾弹等扑天盖地,这种情况下打狙确实很困难,当手雷满天飞的时候,我建议喜欢狙击***的朋友还是换个地方狙吧!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克服的。狙击手一定要找个掩体,如墙后面,箱子后面等。当你发现一***出去对方还活蹦乱跳时,赶快躲起来吧!很多狙击手正是死在换子弹的时候。此外,狙击手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防范手雷和偷袭的敌人。值得注意的是:除非你们家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否则切不可开着狙镜在那一动不动地等人来送死,而是应该不停地左右移动,及时躲避。
  另外,再谈一下盲狙。“盲狙”指在不开镜的情况下打死对手。有一种“假盲狙”其实不是真正的盲狙,只是开镜的速度特别快,看起来像盲狙一样。盲狙说白了就是近距离的瞎蒙,不过也有一点手感在里面。本人有时为了省事故意不开镜,但成功率并不高。因此能开镜的情况下还是开镜。不过盲狙一旦成功成就感特别大,故常常被玩家津津乐道……
  笔者打狙有几个月了,刚开始也经常被毙,以至于每次从网吧出来都窝一肚子火,但对狙击手的敬仰和天生争强好胜的性格决定了自己一定要成为狙击高手!有人说打狙的只能窝在角落里偷袭,是“猥琐流”,其实是一种偏见。我的技术不能算太好,但在沙漠——灰等个人竞技中,面对拿各种武器的对手,并不占下风,有时甚至能打到ACE。相信那些狙击高手更有如此体会。有人说狙击手怕近身,这是相对的,关键要看你那一***准不准!实在不行,我也可以换手***或盲狙。无论是狙击还是冲锋,对于一款武器,关键在于你如何挖掘出它的价值,如何将它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而那些冲锋不行就换狙,狙击不行又换冲锋的人,永远不可能领会游戏的精髓!
( Thu, 3 Feb 2011 12:32:01 +0800 )
Description:
楼上那位“凤凰”关于楼主的帖子,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观点,对于楼主的一些问题也提出质疑。不过,关于华夷之辨的说法,“凤凰”兄的观点实在让人不能信服。比如:
“无论你来自什么地方,只要接受华夏文明就属于中华,否则永远就是四夷。”
这样的说法是何等的简率,武断。
古来华夷之辨,大抵有三个方面:
1. 血脉之说,暨我们平日自诩说:我炎黄子孙云云。2.文明礼乐之教化,这是最为重要的,四夷之所以为华夏所不齿,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断发文身,不成礼乐,在我们看来是蛮夷未化之民。3.地理因素,华夏,又称中华,以四周蛮荒之民谓之四夷。析言之又是:北狄,东夷,南蛮,西戎。而我辈自恃为:中原正朔。既是从地理方面去看待的。
虽然,上面第2个方面最为主要,实际其他两个方面在千百年来影响都很大,所谓: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这种子子孙孙,宗宗族族的传统观念最为看重。又地理之差异,最为人所歧视。
譬如,楼上所举的一例:
“我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专门看了唐三彩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人各个长得是深眼睛、高鼻梁、络腮胡,完全不是我们传统中国人的长相,但是他们接受了华夏文明,他们就属于中华。”
这就只是一般你个人情绪上的讲法,实则不然。古来自三代秦汉而降,到明清及至抗战之时,华夷之别从未犹你所说般泯然。我也举唐代的一个例子:
唐文宗为太子李永向宰相荥阳郑覃求婚,希望可以让郑覃的女儿为太子妃,但是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九品的崔氏,却不愿意女儿为皇太子妃。文宗非常气愤,曾说,我家二百年
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以唐皇这般地位,犹被“五姓”人家所看不起,大抵既是因为李唐之李氏出于陇西,当时人目之以胡,不愿通婚。若如你所说,
但是他们接受了华夏文明,他们就属于中华。
何至于两百年天子,不及五姓人家。
至于兄台说:
华夷的区分很简单。接受华夏正统,哪怕你金发碧眼都算中国人。不接受华夏正统,你长得再像中国人,还不算中国人。如果日本人统治中国,还别说,他还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
这更是荒谬,元蒙满清治皆几百年天下,犹被目之以夷狄鞑虏,何况你日本人!
你可以说现在的文化政治等等方面,都有融合,其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某种方面,代表了中华文化。但论及华夷之辨,却从未如你所说的那样随便。
好,也有人说,诸夷入华,我们说得是名族。大家融合之后,都是汉族,所以都
“中华民族”的代表了。
是啊,我在讲华夷之辨,你在讲大家都是中国人,对啊,从生物分类学上讲大家都是脊索动物们,
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
种。生理解剖上讲没有智力和机能的差别。大家都一样,还讲什么。
讲到汉族人,楼上又说,真正汉族人呢,是今天的客家族人。好,所谓:汉族人,汉人。这个说法先是他称,后是自称。名起于汉代。其时胡人称汉朝人为“汉人”,汉人自称“中国人”,亦有自说我汉人。后晋朝人,自称亦自称“中国人”,亦自称“晋人”,但边疆胡人依然称我辈为“汉人”。
譬如,元代分四等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可见,自汉代就有这个称呼,后代成为定名;先是胡人称我,后我亦自称。客家族确实为汉人一支,形成更在晋代之后,是故先有汉族,后有客家族。你的那个说法,
我辈表示匪夷所思。
也许楼上是说,是从血统纯粹的角度去讲的。好,我只能说,楼主泛言之之汉人,是要存心表达一种血统观点吗?如果你认为是,我只能说:“其实啊。都是脊索动物们,
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
种。没什么好讲的。”
平心而论,楼主的帖子只是想表明他一种感慨,很多话都是泛言之,自然存在日常语义和专业语义的差别,楼上的太苛求了。
( Thu, 3 Feb 2011 12:30:14 +0800 )
Description:
先说一个无关主题细节:
斯巴达没有依靠武力征服其它的希腊城邦,为什么?因为希腊人有一种城邦本位主义的思想。一切外邦人都不参与本邦事物。反过来本邦人也无心管理外邦事物,除非在外邦影响本邦利益的行为发生。所以,对于希腊城邦而言,没有必要超越本邦的领域去控制其它的城邦。公民永远都是属于某一城邦的。这种超越城邦之外的政治文化直到亚历山大的来临才第一次出现在西方世界,世界帝国正式取代了城邦。西方的政治文明因此由三个历史阶段组成:关于城邦的政治文明、关于世界帝国的政治文明和关于民族国家的政治文明。在第一和第二阶段,谈不上“民族”这个概念,只有到了第三阶段,才可能去谈民族。
斯巴达的胜利得益于尚武精神。但是没有尚武精神难道就不会取胜了吗?我想不一定。第一次希波战争是由雅典人战胜了波斯的入侵。而雅典并没有斯巴达的尚武精神。
关于华夷。
华夷的区分很简单。接受华夏正统,哪怕你金发碧眼都算中国人。不接受华夏正统,你长得再像中国人,还不算中国人。华夷之分,是中国古代奉行几千年的传统。无论你能否接受它的标注年,它都是事实,摆在那里不会变化。
如果日本人统治中国,还别说,他还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日本人一直很敬重明朝,因为他们认为,明朝能把华夏文明从异族,也就是蒙古人的手中重新恢复。但是满情人的来临,以及汉人服从满情人的统治使得日本人彻底认为中华已经不复存在,唯一可以继承中华正统的就是他们日本人,既然蒙古人和满洲人能来中国做皇帝,文化关系更为密切的日本人为什么不行?。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来到中国会推广“同文同种”的教育。目的就在于要将自己定性为中华文明的合法继承人。
我们所说的民族的确来自于近代西方。起源于于13-14世纪。最突出的标志是,地方语言的形成。尤其是,方言开始出现了手写体,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此外,英、法、西班牙等君主国的形成,为民族国家奠定了公共权力机构。此后,新兴的民族国家并没有为国家利益而行使权力,而是为了宗教差别发动战争。法国国内宗教战争使得法国脱离了宗教问题而成为真正的世俗国家,随后的三十年宗教战争使得宗教问题彻底让位给世俗问题,民族国家之间划定了边界,真正宣告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尚武是否具有必要性,我认为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荷兰称霸世界海洋的时候,几乎没有海军。英国虽然赢得了多次战争的胜利,但英国并非是个尚武的国家。其作用的关键在于英国的孤立主义战略和强大的工业资本。唯一尚武的国家是普鲁士,这也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得依靠军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美国虽然大仗小仗不断,但是在19世纪晚期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时候还没有参加过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回到历史问题。我没有说希腊被罗马所灭。我只说罗马征服了希腊。马其顿一来对希腊的统治并不长久,二来马其顿本身也是希腊文化的继承者,它开创了希腊化时代,完全融入了希腊文化的母体。罗马征服希腊则是另一回事。从此希腊正式成为罗马的行省,并且成为东帝国的统治中心。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尤其是和此后的基督教发生了全面接触。
我并不认为美国在反华。如果美国在反华,可以说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是反华的。因为中国目前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太小,不安定因素也过多。当然这个问题,我现在不想多说。总之美国对待中国的政策并没有过度。如果说日本和印度没有实力挑战美国,中国也没有实力。以美国目前的军事力量,对付中国丝毫不用感到担心。所以美国并不担心中国的崛起,而是担心中国在不负国际责任的情况下崛起。
至于日本不道歉。我认为日本没有任何必要道歉。首先,日本是战败国。既然战败了,就执行投降协定。国际惯例上,胜败就是一切说明。没有战败还要道歉一说。打败日本的主力是美国军队,从未听美国人要求日本道歉的。作为战争的辅助一方,中国就更没有理由要求日本道歉了。
德国的道歉有着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因为欧洲有许多犹太人,犹太人问题是从基督教诞生之后就一直困扰欧洲的一个问题。近代西方实现世俗化之后,唯一在政治上还受到宗教影响的问题就是犹太人问题。只有在对待犹太人的态度上,世俗国家的政治原则还经常遭到触犯。德国人的道歉不单单是为了战争罪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道歉,彻底扫清因宗教差别引起的政治不平等,去除世俗政治的最后一道障碍。而日本并不面对这个问题,他只需要将自己的国家纳入世俗国家,破除神权因素的影响就够了。
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有没有遭遇不公正的待遇。我想,留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最有说服力。我的很多朋友和老师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我听说的都是日本社会的公正,管理的人性化,他们从未遇到过不公正的情况,更没有人认为日本人的性格恶劣,日本会成为下一个战争策源地。我的一个老师在日本留学12年,他说,直到我踏上日本的土地,我才感到自己有尊严,自己真正被当作人一样对待。
我在美国虽然是一个外国人,但是我得到的待遇和一个普通的美国人没有多大的差别,除了不能行使政治权利,不能在总统、州长和议员竞选的时候投票,因为那叫干涉美国内政,是重罪。我在美国既没有优待,也没有遭遇不公正。他们在日本的经历和我在美国的经历是一样的。
最后,现在的日本政府已经不是过去的日本。这是一个民主政府,各种政治观点都可以存在,有左翼的也有右翼的,有倾美的也有倾华的,有保守派也有鹰派。不能以过去日本人的行为判断现在的日本人。中国和日本的地缘纠纷纯属当代政治,没有必要和那场战争挂钩。
当灾害正在侵吞生命的时候,还要防范着别国的救援队,这充分反应了我国当代政治思维,将主权放置在人权之上。美国和日本都是以人权作为主权的前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政治在世界版图上愈发被孤立,当我们提防美国、提防日本的时候,却不知道,对中国的提防才是国际主流。
( Thu, 3 Feb 2011 12:27:49 +0800 )
Description: 我对于“凤凰”的评论的回复 首先非常感谢,看得出您是一位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智者。平日很少上论坛,故今日才发现您的评语,敬请原谅!
您的点评见解深刻,读罢深感获益匪浅,也使我从更多角度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尚武”,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军事力量如何不取决于是否尚武,而是在于政治制度。”我深感认同,国家的强盛与其制度密不可分,近代西方的崛起,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无一不验证了这个道理。但是,我在文章中并没有“一个国家的强盛只要靠尚武精神”的意思,“尚武”最多是“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尚武并不直接导致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却需要这种尚武精神。此外,您在评论中将“尚武”和“侵略性”等同起来,这是欠妥的。众所同知,斯巴达是尚武的典型,为的是控制是他人数
倍奴隶(请不要以现代的眼光看当时的奴隶制),但斯巴达并没有依仗武力任意侵略希腊的其它城邦,如雅典,并且为希波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场战争意义深远,它使西方没有被东方的专制主义政治所吞噬)!如果斯巴达人没有这种精神,他们能在关键的温泉关战役中打败人数远多于它的波斯军队吗?因此,一个民族可以选择“尚武”,也可以“不尚武”;可以具有“侵略性”,也可以不具有。“尚武”与“侵略性”并非“配套”的。
其次,有关“民族”的讨论。先看这句话:“无论你来自什么地方,只要接受华夏文明就属于中华,否则永远就是四夷。”这句话粗看很有道理,但犯了一个叫“不可被证伪”的错误。我们判断一件事,不能只看结果,更要看过程,看当事人的动机。明末满人打汉人,如果他们得了天下,接受的儒家文化,那就是“中华民族”了;如果没得天下呢?就永远是“四夷”。一场战争,他们胜了那就是“中华民族内部战争”输了就是“侵略战争”,岂不荒谬?如果日本人统治了中国并“接受华夏文明”,难道也是“中华民族”?《全球通史》将
称为“蒙古人统治时期”,独立开来,我们书上却是引以为自豪的元朝。
准确地说,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民族”实质上是一种民族主义,它来自于近代西方,尤其是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加强,许多国家的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导致一系列民族独立的革命。包括我们现在认同的中华民族的概念,也来源于那个时候。古代讲“民族”,今天也讲“民族”,什么时候用什么“民族”,我想大家心知肚明,硬拿现在的“民族”的概念往古人身上套,得出的结论定不能让人信服。
另外,一个历史问题,希腊并非罗马所灭,而是内部的混战(特别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导致自身的衰弱,北方的马其顿趁虚而入。马其顿帝国灭亡之后才有了罗马共和国,那是以后的事了。
第三,尚武精神与今日之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称霸的国家可以容忍他国超过自己。
世纪的西班牙、葡萄牙,
世纪的荷兰,
世纪的英美、20世纪的美苏无不千方百计地打压对手。美国不反日本、印度并非不怕他们崛起,只是他们的实力远未达到可以与美国匹敌的程度,同时,他们与美国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美国昔日与苏联冷战,今日反华,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差别,美国担心其在政治制度及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力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就是过去的苏联、今日的中国确实在实力上不容小视。尽管目前中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不可否认我们的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日本,我只是肯定其尚武的一种精神,而不是侵略本性!日本从来没有为二战中的行径道歉,这一点远不能和德国相比。您可能觉得日本不错,的确,日本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您是否看过《海豚湾》呢?是否了解留学生在日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呢?至于中国对日本救助队的“审察”,我想作为一个曾经的受害者,让曾经的侵略者深入自己的腹地,有所顾虑也是正常的。
中国有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想可以准确的概括我文中的论点。我们要保持警惕,而不是侵略,要以历史的、全面的而非偏颇的眼光看待问题。
最后,再次向您表示感谢,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 Thu, 3 Feb 2011 12:26:15 +0800 )
Description:
“凤凰”对我的《一个民族需要尚武精神》的回复
  对此不敢苟同。
  首先,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军事力量如何不取决于是否尚武,而是在于政治制度。美国人一点都不尚武,他们性情平和,讲起话来都小声小气。但是美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良好的体制,或者说他们有适合他们的体制。发达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繁荣的市民社会让他们的经济实力首屈一指。在财富和技术的支援下,一套运转良好的体制就为他们带来了强悍的军队。
  其次,楼主说到了“汉族人”。可是什么才是汉族人?真正的汉族人是今天南方的客家人。对待历史我们只能说是中华正统文明的民族。这样一来,无论你出自古代的中原,抑或五胡之后,只要你接受传统的华夏伦理那你就是汉族人。这些少数民族用武力屠杀了汉族,但是他们却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尚武除了破坏没有任何作用。
  楼主此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用了“民族”这个概念。而在传统的中国历史上没有所谓的“民族”,只有华夏和四夷之分。无论你来自什么地方,只要接受华夏文明就属于中华,否则永远就是四夷。我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专门看了唐三彩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人各个长得是深眼睛、高鼻梁、络腮胡,完全不是我们传统中国人的长相,但是他们接受了华夏文明,他们就属于中华。用当代的民族观念是不能解释古代中国的传统。更不能将古代中国的传统和现代的民族国家相提并论。每一个朝代的汉族都是不同的一群人。野蛮人用武力征服文明人,最后再被文明人的文明征服也是前现代的历史规律。
  罗马人用农民加士兵的品质征服了希腊人,却被希腊的文明洗礼,他们开始建立歌剧院,学习修辞学,引用希腊神话;强悍的日耳曼人占领了罗马,却想方设法地要把自己包装成罗马的继承者,科洛维找东罗马皇帝讨要统治***,东哥特人狄奥多里克用罗马人的方式统治意大利,目的就是为了让东罗马皇帝承认他是罗马的合法统治者。法兰克国王查理致力于复兴拉丁语;德意志国王奥拓一世在击败了匈牙利人的入侵后,被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日耳曼人逐渐成了新的文明人,而新的野蛮人维京人征服了法兰克,却很快地接受了基督教和法语,从暴力的侵略者变成了安居诺曼底的一个部落,又将法兰克的文明渡海带到了不列颠。
  前现代的历史就是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历史。所以存在着野蛮人用武力蹂躏文明人的现象。但是现代社会,却是文明人占据全面优势的社会。武力和文明将成正比的关系,无可逆转。   中国国际环境是否恶劣?我认为远远没有。
  说美国反华,那我想问。为何美国反华,不反日本,不反印度,单单要反华?只要又民族国家存在,国与国的摩擦和纷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就是恶劣了,那你这个国家也太经不起折腾了。何况,美国人就算真的反华,那也是你自身的问题导致的。为何要年复一年地加大军费开支?为何政府部门聚集了如此庞大的社会财富,弄得国富民穷?为何富人致富要依托政治权力?为何公民的个人自由可以随便遭遇干涉?为何环境生态日益恶化?为何司法部门成了权钱的交易场所?为何公安执法暴力层出不穷?
  美国对待日本和印度的态度与对待中国完全不一致,这证明了美国不是怕你崛起,而是怕你在缺乏必要的社会公正与合法性健全的体制之下崛起。否则当国家面对国内社会矛盾的时候,必然要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转移矛盾。于是就有了仇恨美国、仇恨日本的态度出现,这就成了美国人的危险。
  现在,日本人在世界上有着良好的国际形象。熟知国际事务的人都知道日本为了国际和平和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做了巨大的贡献。美国的NGO组织的贡献同样值得钦佩。前不久我就认识了一个“拯救儿童”的组织,他们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救助贫困儿童的机构,类似于我们中国的希望小学。当我问道有没有在中国设立类似的学校时,他们很无奈地回答:和中国的交涉要费的周折太大了,学校总是要经过层层审核,常无法落实。
  汶川地震的时候,日本人第一时间派出了救助队,却还被我们拦了几日。北京的地铁二号线当年也是日本人资助的,却没多少中国人知道。
  当我们宣传中反华的美国和日本为国际和平与人类发展做了如此众多的贡献的时候,中国人却一无所知,这足以让人理解为何国际社会不会为日本增加军费开支而担心,担心的恰好是中国。
( Wed, 30 Jun 2010 18:56:27 +0800 )
Description:
暴力的延续 ——由考试而想到的
今年的考试很轻松,只有两门要背,就连那些被我骂得体无完肤,认为根本不应存在的院选候课,考完也都“前嫌尽释”了。最后两门之间相隔一周,其间的轻松可想而之,以至决定在些期间读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而去年这个时候,十二门!天哪,我背得跟狗似的……生活让我感到绝望。图书馆开着空调,我坐在其中的一个角落苦苦地背,望着旁边上网的同学(应该是大三大四的),羡慕加嫉妒,凭什么?尽管内心愤愤不平,但无可奈何,试还得一门一门地考,暑假近有眼前却又遥不可及。这样一个绝望的日子里,我默默地诅咒:明年这个时候,我一定要一边上网一边看你们背书!
而如今,正是我实现当年诅咒的最好时刻!在图书馆里吹着空调上着网,看学弟学妹们苦苦地背书(虽然他们也是无辜的)!可是,我的愿望却没有实现,截止昨天,图书馆那帮家伙仍舍不得开空调,我最多也只能一边上网一边与他们共同忍受炎热的折磨,很显然,命运对他们更加不公。这不是我想看到的,不是因为同情,而是我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与其这样,还不如窝在寝室算了。我也曾尝试到网吧看书,可那里的空气和光线不好,看来只有回家才能享受air-condition了。
我没能实现这个“愿望”,愤愤不平之时,却发现这个愿望却是如此的卑鄙!不错,无论是06、07还是08、09级的同学,都是这个考试制度的受害者,只不过前者是过去而后者是现在。这种考试除了测记忆里外别无它用,这是有目共睹的。问题是同样是受害者,为什么不同时期想的不一样呢?“在图书馆里一边吹着空调一边上网,同时看学弟学妹们背书”,——如果我当年知道图书馆里有人这么想的话,我一定会诅咒他们的,可为什么如今我却要这样做?对于过去所受伤害的报复?可报复的对象却不是伤害我的人。同时,我也并非置身事外,只是这种伤害已经无法加在我头上罢了。
我是个受伤的人,却要将这种伤害加在别人的头上,我没有想到反抗,而是将这种伤害延续,伤害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这是暴力的延续,不幸的是这种延续却常常是通过它的受害者来完成的!妇女缠足是一种极不人道的陋俗,可以说没有人是完全自愿的,可当第一批缠足的女人成为母亲或祖母的时候,便开始强制要球自己的女儿缠足了,于是一代代传了下去。难道那些做长辈的忘了当年的痛苦了吗?不会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是不会忘的,然而她们却将其转给了下一代,让她们继续这种痛苦!科举同样如此,很多人考到白头才求得功名,然而当他们身居高位时,则认为这种浪费了他大半生命的考试制度是理所当然的,考上的嘲笑没考上的,却忘了当年被嘲笑的时候。同样,农民起义的领袖当了皇帝也不会给本阶级带来任何好处。如今很多人买不起房子,痛恨地产商唯利是图,可如果问他有钱以后会干什么,十有八九会成为炒房团,因为它太赚钱了!当一个人摆脱了自己过去所处的阶层后,常常会改变初衷,转而认为造成自己过去不幸的制度是合理的,只因为现在不会加在自己头上,他人得到好处就意味着自己受到损害,没有几个人会放弃既得利益。改革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勇于放弃这种既得利益,只有打破这种制度并扫清使这种制度存在的理念,社会才会进步。
我是一个曾经受伤的人,但我希望那些和我一样的抱着同样想法的“学长”“学姐”们,当你们去图书馆时,带着一份同情与悲悯,因为我们也有过去;那些将来自愿或非自愿要走上教师岗位的同学,愿你们走上讲台时,对自己的学生仁慈一些,毕竟你们也有过去;而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被压迫被损害地位的人,当你们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的时候,同样不要忘了你们的过去……不要将暴力延续!
( Wed, 9 Jun 2010 10:37:44 +0800 )
Description:
《老人与海》与“悲剧情怀”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实习期间我曾经讲解过这篇课文,其中就“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还进行了全班讨论,一方面是老人确实为鲨鱼所打败,没能保住自己的劳动果实,另一方面老人却在战斗中显示了超常的勇气和智慧及永不言败的精神,从这个层面上说老人又是成功的,同学们对此可以接受,但自己总觉得不太满意,这一通言论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总觉得过于宽泛,没有揭示这一“事件”的本质。实习结束后回校上课,接触到了美学,到看到“悲剧”这一节时,忽然发现似乎可以解决这一疑问,故在此加以论述。
要弄清这些,首先得弄清什么是“悲剧”,杯子摔坏了,故而“杯剧”……日常生活中有人这么说,当然,调侃而已。推而广之,一切遭遇挫折都可以称之为“悲剧”,比如考试挂了等等。事实上这些未必称得上悲剧,而只能说是“悲”。美学上的悲剧是指对不能把握的强大力量的一种抗争,抗争的结果是失败,通过失败产生一种思想升华。因为大自然无所谓悲和喜,故悲剧只能存在于人类中。对于悲剧,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过自己的论述,在他看来,凡是悲剧,必然产生于两种理念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导致主人公的失败和死亡,最后两种差异(理念)和解,永恒的意义得以实现。马克思针对黑格尔的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悲剧是正反两方面的转化,矛盾的一方战胜另一方,而非两种理念的和解,双方的妥协。马克思与黑格尔各自认为悲剧的“最终归属”不同,但对于悲剧产生的原因的解释还是相近的,即都来源于斗争且以一方的失败而告终,但这种失败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之所以会这样,恩格斯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不可能实现所发生的冲突”。不过,这种说法并非概括了全部的悲剧,有时候“历史的必然要求”也能实现,只是站在对立面上的主人公仍能引起人的同情,如崇祯帝,李后主等,这些被称为“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而恩格斯重点强调了“新生事物的悲剧”。
在《老人与海》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两种”理念的冲突。老人和大马林鱼之间的冲突,老人与鲨鱼之间的冲突。尽管大马林鱼和鲨鱼都不是人,但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自然的代表。任何物种都有求得生存的权利,这可以看作一种理念。大马林鱼为了生存逃避老人的追捕,鲨鱼为了生存掠夺老人的劳动果实,你能说它们有什么“不对”吗?动物就应该为维护人类的利益而等死吗?当然不可能,故无论是大马林鱼还是鲨鱼,它们的行为不但“合理”,而且“合情”,因此这种“理念”没有任何错误。换个方面,就老人而言,他为了自己的生存,捕捉大马林鱼,为捍卫劳动果实与鲨鱼搏斗同样是合情合理的,我们不能指责他不懂得环保,否则先饿三天再说。因此,老人的“理念”也没有问题。当二者的理念都合情合理的时候,他们的碰撞就具有悲剧意义了,无论是大马林鱼与老人的对抗还是老人与鲨鱼的对抗,都可以说是悲剧,只不过前者因为站在人类的立场上不太容易发现而已。老人似乎也意识到这些,他对大马林鱼寄予深情,将它当作自己的朋友,尽管被自己打败了,但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味道。同样,对于鲨鱼,作者也给予了适当的赞美,如称赞青鲨“浑身上下都很美”等,可见作者并非单纯地将其作为邪恶来刻画。这一次老人失败了,同样是一个悲剧,而且我们感受得更深。在两场悲剧中,充斥着一种矛盾的心理,鱼吃鱼,人吃鱼甚至是鱼吃人都没有错,老人似乎发现了其中的矛盾,但又找不到***,只得以“我是个打渔的”解释,但对此并不满意。
这就是悲剧的意义,我们常常觉得双方都值得同情但又无法给出明确的***,只得任凭两者冲突,让历史来决定。19世纪俄国杰出的历史画家苏里柯夫的名作《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同样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理念的冲突”。1698年,彼得大帝执政后,近卫军因反对他的改革而发动叛乱,但很快便被镇压了。《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描绘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高潮。画中的两个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手拿蜡烛,留着胡子,陷入可怕的沉默中,眼神中充满了即将死亡的恐惧感。另一个长着红胡子,瞪着眼睛看着彼得大帝,两个人的视线交织在一起,这种猛烈的心理决斗表现出新旧两种思想阵营互不妥协的坚决。彼得大帝的改革无疑是进步的,但改革过程中却极大地损害了民众的利益,近卫军试图捍卫的是旧的信念,古老的习惯。我们注意到画中的近卫军都留着胡子,这在彼得大帝的改革中是禁止的,除神职人员外,蓄须须交税。无论是彼得大帝还是近卫军,他们都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他们之间的较量无论谁胜谁负,都会引起人们深深的同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这正是“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
古人有一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历来不乏曲解,在我看来,这正是悲剧的写照,诸葛亮的北伐是一场悲剧,因为他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做,只为完成先帝的遗愿,变成了忠义的化身;阿基硫斯的参战是悲剧,因为他知道赫克托尔死亡之时也就是他的末日,但为了好友,为了希腊他仍然与赫克托尔决斗并取得胜利。可以说,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在我们面前会有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人生的意义莫过于与之抗衡,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只为信仰而活着。
( Wed, 9 Jun 2010 10:35:24 +0800 )
Description:
一个民族需要尚武精神
自己平时喜欢关注军事,中央七套经常播放军事节目,讲讲武器的发展史,可惜节目都很短,满足不了求知的需要。一次他们在探讨“军事爱好者”的话题,现场大家踊跃发言,请来的首长嘉宾很感慨,说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好,阴柔之风太盛,阳刚之气不足,一个民族没有这种尚武精神,是很难立足的,看到现场有这么多军事迷,自己很高兴……
首长的话不无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所接触的文化中,又有多少能充满阳刚之气呢?从流星花园到日韩美剧,再到现在的“快乐男声”,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宣扬这些东西,各地方电视台对此唯恐落后,仿佛中国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尚不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低俗文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了。
流星花园我没看过,只听说后来被禁播了,日韩剧大多是“青春偶像”剧,很明显,希望观众把主人公当作偶像,确实也有很多人这么做了,只可惜住洋房开名车本身难度有些大,再加上周围一群美少女,一般人不太容易实现。至于“快乐男声”因为本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平时关注不多,不太有发言权,只是偶尔看了一集,便觉得相当难受,觉得不像是在选男人。女人扮成男人驰骋疆场没人会说不是,男人若是脂粉气太重,便会被千夫所指,这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决定的,要想不被指责,除非有能力改变社会的价值观。事实上,在许多领域,我们还真需要这样的人才。
现在很多人拒绝长大,尤其是“80后”,二十多岁的人了,甭管是不是学生,都自称“男生”、“女生”。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生活的压力很大,没有了幼时的安逸,尽管当时可能意识不到。“男生”、“女生”和“男人”、“女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否已经具有独立承担责任的意识。虽说我们不能像民法通则那样规定什么时候需“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希望我们“80后”们闲下来能思考这个问题,观念的转变有时就体现在称呼的改变上。
尚武精神是阳刚之气的一个重要表现,过去的中国并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政治制度是一个原因,余下便是恶劣的国际环境,我们不仅要反对美国任何形式的反华措施,还要密切注视苏联的动向。芜湖市区的防空洞(今已改为过街地道)就是当年中苏关系恶化的体现,上面***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标语,使人不由得联想到明初刘伯温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亦如此,八十年代当越南频频挑衅时,***大手一挥,开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几乎将越南灭国,尽管牺牲了三万中华英雄儿女,但一场战争却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环境的改善,战争似乎已经远离了我们,尚武精神也不像过去那样受人重视,但谁又能保证永久的和平呢?恐怕需要时就来不及了。
翻开中国历史,你会悲哀地发现,占中华民族人口大多数的汉民族,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强大。每逢国土扩张时总会发现执政的是少数民族,如元朝、清朝。就连我们引以为豪的盛唐,也具有胡人血统。西汉时武帝大败匈奴,但付出的代价却是人家的数倍,北宋被金所灭,南宋与金划江而治,投降派始终占据上风。到了明朝,先是被瓦剌捉了皇帝,后又死在后金手上,中间被倭寇欺负。历史一再重演,不敢相信却不不得不信!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汉民族,难道这就是经济文化发展必需付出的代价?我们可以说人家是野蛮人,先进文明被落后文明所灭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常见的现象,但这岂是失败的理由?将眼光放到国外。对于日本首相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亚洲各国每次都表示出强烈不满,虽然每次都没用。靖国神社供奉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历次对外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出于历史与民族情绪,我们反对日本供奉那些人,但从日本的角度来看,这正是他们民族尚武精神的一个体现,也是他们在战后能够再次迅速强大的重要精神动力。当年国民政府应英国请求,派出了以戴安澜将军为统帅的远征军赴缅作战,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留在当地的老兵后代往往痛心地说,每年会有许多日本人过来祭奠当年阵亡将士,但很少会有中国人来……忘记历史才是真正的背叛,每当在国际上遇到不公正的事时,我们可以叫得比谁都响,但只希望这不是发泄一下而已。每当这时,想想长眠在缅甸、菲律宾的英灵,想想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英雄,想想十九路军,想想张自忠、黄继光……
二战前夕,面对英国国内盛行已久的和平主义,丘吉尔对从慕尼黑会议回来的张伯伦说:“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做一选择,你选择了耻辱,但你将来还是要接受战争。”不要被表相麻痹,应该记住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的那句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个民族需要尚武精神!
( Wed, 9 Jun 2010 10:34:19 +0800 )
Description:
名琴 传韵
              ——与小提琴不得不说的故事
大一开始接触小提琴,至今已经三年了,相对于科班出生的同志,这点练习时间简直微不足道,然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后悔小时候没学已经晚了,未来是可以把握的,每次练琴,都会为自己的进步兴奋不已,这应该是所有“玩琴”人的乐趣吧?
至今忘不了大二上学期的那个夜晚看到沙汉姆演奏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时的激动,翻来覆去好几遍,情不自禁地小声鼓掌,唯恐打破室友的美梦。今天,也许自己可以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华丽的技巧,然而当年的感受却不能仅仅用“少见多怪”来形容,没有那时的启蒙,也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感谢诞生在一个网络如此普及的年代,使我可以通过屏幕目睹大师的风采,两年来,琴没练多少,却看了不少。我认为自己的进步与这种欣赏有很大关系,所谓的心理练习。
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海菲兹不用说了,无冕之王,米尔斯坦,技巧高超,可惜被海菲兹的光辉所掩盖,有点生不逢时。柯岗的风格以“强硬”著称,弓法有力,气势磅礴,在所有的小提琴家中,他的速度是最快的。对于中国来说,五九年的《梁祝》及七十年代的一批红色经典,不仅拯救了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同时诞生了一批大师级人物,如俞丽拿、吕思清、薜伟等。国外小提琴家很少演奏中国的曲子,而国内小提琴家则两者兼通,毕竟小提琴是个“洋玩意”。
在中国众多小提琴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吕思清和李传韵,倒不是因为他们的技术比其他人高,而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小提琴的两种风格,并将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
吕思清我知道得比较早,早到自己还没碰小提琴时候。在人们的印象中,吕思清和《梁祝》称得上中国小提琴的代表,尽管俞丽拿是她的首演者,但如果想尝尝别的版本的《梁祝》,吕思清版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吕思清技巧高超,“第一个获得小提琴家的最高荣誉——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金奖的亚洲人”,就是最好的明证!不过遗憾的是,网络上很少能找到吕思清演奏高难度的曲目,好像只有《卡门幻想曲》和《帕格尼尼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吕思清不以技术取胜,而重在对音乐的细腻感悟上。他的演奏用琴据说是把“瓜奈利”名琴,也许是录音的原因吧,和听到的斯特拉底瓦里名琴比起来并不觉得音色好,但他的演奏中却透露出一种反璞归真,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专心听他的《流浪者之歌》,居然能流下眼泪……很多人技术上都会出问题(尤其是刘霄),更不要说打动听众了。吕思清基本忠实于原作,在原作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理解,如《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这首曲子以优美的旋律开始,之后层层递进直至进入狂想曲似的高朝,于结尾处以拨弦戛然而止,留下的是无限的“意犹未尽”,这正是这首曲子的魅力所在,许多人演奏时往往对各个部分平均用力,虽然也很精彩,但总让人感到味道不够,而吕思清在这方面的处理就很好。另外一处就是他的肢体语言了,有人拉琴像电线杆子一样一动不动,有人则摇头晃脑……这种“晃”与“不晃”,看似随意,却在无意间向观众传达了一种信息,演奏者的状态,脑子里在想什么,通过这种肢体语言很容易表达出来,同时影响到音色。因此,动不动并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能否和自己的演奏相得益彰。看过吕思清演奏的人都会发现如今的他在演奏中的肢体语言比年经时更丰富了,有时甚至很夸张,但丝毫不显得多余,反而会产生一些演奏以外的效果。例如在《金色的炉台》中狂想的部分,其中有一段往复,只见他先是对着指挥拉,琴头上扬,而后对着乐队拉,琴头下垂,看似很随意的动作,一方面消除了重复感,另一方面起到了与指挥和乐队交流的作用。
吕思清的演奏就我基本上挑不出什么毛病,技术、情感的处理恰到好处,能够让技术彻底为音乐的表达服务,而不是因为炫技而影响音乐的效果,这非常难得!最后,如果说最想对吕思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那就是——买把好琴!
说完吕思清,再来谈李传韵。用现在的话说,李传韵应该属于“80后”,搭上了80年代的早班车。80年出生的他,6岁定居香港,在一位企业家的资助下往返于香港和北京,师从中国最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十一岁李获得“波兰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十六岁赴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学习,后转入辛辛那提音乐学院……同时,他又是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的学生。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梅纽因的身影,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天赋所带给普通人的震撼!作为“80后”,李传韵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个性”了,也许他不是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但无疑是最有个性的。李传韵的个性来源于他精湛的,令人着魔的技巧。一般来说,练琴前看大师的演奏无疑会获得一些灵感,至少知道该怎么拉,不过要劝告大家的是,千万不要把李传韵的演奏当示范,那样你会觉得“没法拉”!很多曲子,到了李传韵的手里,难度就会成倍地增长!比如《查尔达什》,速度是正常的两倍就不用说了,泛音部分改为双泛音,同时还加了许多花音,造成一种类似于摇滚的效果,我们听到的不是写在谱子上的音符,而是一种混响,然而又是那么的动听!据说当年一个盲人听“小提琴之父”帕格尼尼的演奏时,认为台上有一支乐队,当别人告诉他台上只有帕格尼尼一个人时,不由得大惊,并高呼“魔鬼”!李传韵的演奏似乎能与这个传说联系起来。对于李传韵的这种“为所欲为”的二度创作,历来有褒有贬,一般而言,年轻人比较喜欢,因为他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很强!而老年人大多反对,认为他不忠实于原作,曲解了作者的意思。客观地说,这需要取决于什么曲子。自己非常喜欢李传韵版的《梁祝》,他的《梁祝》,与其说是演奏,不如说是情感的宣泄!特别是“抗婚”和“投坟”这两个乐章,传统的奏法——一弓或两弓的长音,无论如何努力都让人感觉不够,而他却将其改为跳弓和颤音,这一改动,将斗争时激烈的碰撞与人在悲伤至极以至声嘶力竭的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于抒情的部分,借用网友的评论,完全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许多曲子,听了李传韵的演奏,就会发现别人的听着“不过瘾”,这也许就是年经人的躁动吧?无论对于演奏者还是听者。当然,不可否认,李传韵也“糟改”了不少曲子,特别是他有时炫技过于明显,让人感到杂乱,例如《精灵之舞》,有时难免让人失望。不过,许多人还是会形成这样一个情结,即“听听李传韵是怎么拉的”,更多时候,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惊喜,没有他,小提琴的魅力也许会少了很多。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李传韵似乎与名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几十元的小提琴到五百万美元的斯特拉底瓦里名琴他都用过。李传韵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源自于那些几百年前大师的作品。2005年6月,美国斯特拉底瓦里名琴协会提供了十把价值两亿人民币的意大利古董名琴作为演奏赞助,支持李传韵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震惊和轰动京城的“名琴传韵”独奏音乐会。当年好像还看过新闻,不过那时自己对小提琴一无所知,但我记得保险的时候遇到了麻烦,因为没有保险公司敢揽这笔生意,好像最后是一个老太太拿了2亿美金给她们上了保险。坦率地说,我对这场音乐会的效果并不是太满意,大部分曲子由于他的过分炫技而表现得并不好,但那些琴的音色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尤其是那把名为“大教堂”的琴。《查尔达什》和《辛德勒名单》用是的这把琴,后者难度不大,以前听过薜伟的版本,按说薜伟无论是阅历还是技术都比李传韵深,但感觉就是没李的好,后来才明白是琴的天壤之别。“大教堂”的音色太好了!低音部分甚至有些像萨克斯管,同时还带有回音,弓离开了弦声音却不断!想当年斯特拉底瓦里和瓜奈利等大师已经发现了小提琴这种神奇的乐器的制作秘密,可惜至今无人能够复制出他们的作品。现存的一百多把琴一部分私人收藏,一部分由名琴协会提供给演奏家。小提琴永远与大师同在,海菲兹演奏用琴是当年萨拉萨蒂用过的,今天,天王级小提琴家吉尔· 沙汉姆的琴是斯特拉底瓦里1699年的作品,而另一位中国的“80后”小提琴家——陈曦,有幸获得“红宝石”的使用权。能够使用这些无价之宝可以说是每位演奏者的梦想,对于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的金奖获得者来说,最大的荣誉莫过于能够演奏意大利的国宝——帕格尼尼生前最钟爱的那把小提琴“大炮”。
钢琴的晚年无比凄凉,小提琴的晚年却无比辉煌,人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她们却可以,这就是名琴的魅力。用陈曦的话说,“那不是演奏,而是一个年经人和一位几百年前的老人超越时空的对话。”
谈了这么多有关琴的故事,可能大家会觉得不知所云,权且可以当作一位“疯子”的“狐芳自赏”吧……美学上有这样一句话,审美是无目的而又合目的的。写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目的,因为我并不能因此得到什么,但它又是合目的的,《报任安书》言:“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借文字表达对音乐的热爱,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找到一种归属感。
( Sat, 27 Feb 2010 23:20:44 +0800 )
Description: 感谢校园网 最近听说校园网又涨价了,从每月10元涨到15,余颇为理解,春运客车都能涨价,凭什么校园网不能涨价?
有句话说得好,价格在变,服务也在变,校园网既然涨价了,想必服务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开学了,我又回到了学校,想到假期还没看完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便想趁这段时间了却心愿。插上网线,拨号,很顺利,然后打开浏览器,熟悉的hao123.com首页,虽然比家里慢了一些,但这种感觉可以“忽略不计”……我喜欢用土豆网看视频,为什么呢?因为它图像质量差,根据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传输的速度相应比较快,最起码不“卡”。
相对于宽带,校园网打开网页慢,下载则很快。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用了这么长时间也习惯了。但今年开学后,发现它相对于过去又“慢了几分”,想当年土豆是不卡的,然而今天当我打开土豆网时,从点开链接到出现页面,整整用了6分钟的时间!教网页制作的老师告诉我们,一个网页,如果打开时间超过10秒,人们就不会浏览了。然而这个“行规”在这里却不适用,因为每个网页的打开时间都远远超过这个值。打开以后并不意味着能看了,而要等它缓冲,我看了一下正在工作的飞速土豆,显示的连接速度是7kb/s,这是什么概念呢?根据我的经验,对于土豆这种低质量的视频网来说,速度至少过到24kb/s才能流畅播放。很显然,这没法看!我等不了,想换其它网站,同学说风行网络电视很快,我试了,好不容易打开页面,找到电视剧,但当我点击下面的播放链接时,居然没有任何反应!是网速的问题还是电脑的问题呢?本着科学的原则,我又用同学的电脑试了一下,结果依然如此,看来大约的确(学鲁迅……)是网络的问题了。
在学校,我除了用校园网外,还办有天翼业务,一个学期的试用让我对它有一定的了解,天翼打开网页比校园网快,虽然极容易掉线,尚在可以忍受的限度。每每被校园网折磨得筋疲力尽时我就想到了它。这回亦如此,不过天翼的表现让我彻底绝望了!首先,搜索可用的无线网络连接费了我很多时间,然后是拨号,注意,一次是不能成功的,下一步,打开网页,好了,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比校园网更可怕的画面——“该页无法显示”!一连几次都是如此,正当郁闷的时候,电脑弹出了一个对话框,原来掉线了,问我是否重拨?算了吧……前前后后,从八点到九点,一个电视剧愣是没看成!
我很愤怒啊!欺人太甚!还好意思涨价?忽然想到黑格尔的一句话,“存在既为合理”。便渐渐冷静了下来,仔细想想,忽然发现学校相当高明,看来我辜负了校领导的一片苦心,于是愤怒变成了惭愧,学校完全是为我们的学业、为我们的未来着想!
首先,有利于培养优良的学风。学生沉迷网络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上网太方便了!想当年我们只能到网吧,家里的网速很慢,后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带宽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趴在网上,包括我……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学校不能不有所作为。但是,普及网络又是大势所趋,一个学校没有自己的网络系统肯定是要被人笑话的,于招生也非常不利,再说,每个月的网费也是不个不小的收入。在学校看来,这个问题,单单“堵”是不行的,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上网不好,自愿放弃。最后,学校终于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那就是降低网速!试想,网速一慢,我们自然看不成电视剧,打不成网络游戏(这种情况下打CF是很容易被爆头的),剩下的就只能聊QQ了。我希望学校再把网速降低一点,因为聊QQ也不是什么积极的事,耽误大家时间。既然上不了网了,看书的时间自然会多一点,学生以学习为天职,大学嘛,重要的是培养大师,哪个大师是上网上出来的?
其次,在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最近国家正在网络扫黄,究其根本,还是网络太发达了,人家服务器一般高在境外,今天把它封了,明天换了域名重新开张,因此,就目前形势而言,扫黄工作任重而道远。净化网络环境学校也有责任,问题是信息产业部都头痛的问题学校会能有什么好办法呢?但我们不能就此低估了学校的能力。学校还真有办法。我们知道,黄网再猖獗,毕竟没有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好的服务器,而服务器的性能对浏览速度有着决定性作用。以校园网的速度,上这些大网站尚且如此困难,上那些不良网站就基本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此举有效地净化了学校的网络环境。正所谓,“宁可错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上外网太困难了,于是只能上学校内部网站,既然内网,那肯定是健康向上的。学校的策略正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高!实在是高!
最后,有效地打击的学术腐败。这里的学术腐败是广义上的,说白了,就是抄袭!现在学生抄袭现象比过去严重得多,为什么?根源还在于网络太发达,人们得到信息太方便了。想当初,只能抄书,即便抄书,也得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而现在,只需从网上复制粘贴就行了,如此方面,岂能不腐败?学校看来也很重视这个问题,作老师、作学生的都明白,这种事仅凭说教没有丝毫作用,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技术上实现。学校的立场很鲜明,在外面我管不着你,在学校,我就不能让你抄!怎么办?上不了网,还抄个屁!因此,学校通过降低网速的办法,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术腐败,增加了大家的“违法成本”……
综上所述,学校冒着被广大同学误解的风险,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我们好,只是许多人体会不出来,辜负了校领导的期望。以上一点总结,也许只是其中原因的一小方面,或许还有更多的益处,只是鄙人愚钝,还没有体会出来。仅以此文表示我的忏悔!
( Sat, 30 Jan 2010 19:41:26 +0800 )
Description:
看《阿凡达》后的“傲慢与偏见”
自从放假回家后身体就感觉不太好,背部总是难受,类似于人坐久了的感觉,然站立又不见起色,为此很是恐慌,自认为脊椎是人体最脆弱的部分,如有疾症,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是痛苦的情形下看完《阿凡达》的,时间比较长,躺在床上更觉不适,疑心是枕头有问题,便用一件折叠起来的毛衣替代,早起后发现此“病”居然好了,颇为惊喜!如果看电影时能有如此舒适感,那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啊!
我一向对国产大片没什么好感,看来看去不过是爱情加武打。我承认自己有“暴力倾向”——喜欢看打架的场面,但电影中的武打让我觉得从现实中找不到一点依据,超自然力吗?想象固然很好,但是我讨厌那种没有科学依据的想象,最多算是无知与胡思乱想。如果说武打是中国电影的特色的话,那么,炫耀高科技就是美国电影的特色了。《阿凡达》让我们领略了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同时那引人入胜的场面让人不敢妄言它会不会在将来实现,就像一个世纪以前人们读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一样。建立在科学上的想象,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在我看来,《阿凡达》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它在许多方面体现了西方电影的特色与突破。
首先是对传统“外星人”电影的题材突破。以地外生命为题材的电影有很多,从最早的在月球上遇到怕打屁股的外星人到著名的《独立日》、《世界大战》。不过看多了就会发现共同的套路:外星人比我们先进,它们入侵地球,人类毫无办法,面临灭亡的危机,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人类发现了外星人的致命弱点,如《独立日》里利用电脑病毒,《天兆》里的外星人怕水,《世界大战》里的外星人死于地球微生物的手下……于是人类团结一致,战胜了外星人。然而,这一切如今却发生了改变。《阿凡达》的特别之处便是第一次将人类放在主动的地位,人类比外星人先进(指科学技术方面),去进攻外星人,外星人则团结一致,打败了人类。情形正好反了过来……不过我想看电影的人基本都会战在外星人的立场上,人们并不在乎智慧生命来自哪个星球,只要它代表正义的一方。作品还是给人留下了希望,在群体疯狂的时候毕竟还有一群地球人去帮助外星人,有化作阿凡达的前海军路战队的士兵,也有向自己飞船开火的女飞行员。影片最后,当阿凡达的公主抱起奄奄一自息的主人公时,我想生命形式之间的差别已经荡然无存,正应证了那句调侃的话:“只要有爱,连物种都不是问题了”。
其次,个人主义与后习俗道德水平。这句话猛一听可能会觉得有点悬乎,其实道理很简单。先说说个人主义,在东方国家,如中国和印度,更多的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在现实中体现为家族意识与国家观念,认为个人是社会与国家的一部分,个人属于群体,而西方则是个人优先。个人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还是有差别的,它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而是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权利,强调自我实现。后习俗道德水平,这个也不难理解,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即前习俗道德,习俗道德与后习俗道德。前习俗道德指人在进行价值判断时仅仅关注自身利益,避免惩罚。习俗道德指考虑他人,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而后习俗道德宣扬人们公认的权利或依据个体的伦理道德原则进行价值判断。在《阿凡达》中,美国军队是处在一个反面的角色,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却背叛了自己的集体,去帮助“敌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法国电影《暴力街区》,主人公奉命去一个充满暴力极端混乱的社区去寻找一枚“丢失”的炸弹,但当它知道事情的真相是让他去引暴那颗炸弹以清理掉这个社区时,立刻背叛了上司,将事情公之于众。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然而当命令与人性冲突时,他们选择了人性。想一想,在中国的电影中你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没有,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中国电影是不会涉及的,而西方则会,并给予了***。他们尊重生命,尊重人性,他们的选择体现了他们的道德水平,突破了个人,法律,而是站在普遍人性的立场上,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不管它是不是法律,它既不公平,也非正义!”后习俗道德很可能不被很多人理解,它更多地存在于西方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中。我非常赞同西方电影的这种价值取向,如果生存或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人类,而是为了少部分人的政治目的,经济利益的话,那才是真正的自私!
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探讨。《阿凡达》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整个画片以蓝、绿为主色调,配合一些炫丽的色彩,令人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世界中。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对阿凡达的形象还是有些难以接受的,实在难以将阿凡达的公主与美丽的少女联系到一起。三米多高的个子就不用说了,长了条尾巴,还有一条类似于清朝的“金钱鼠尾辫”,不能确定美国人是否就是从中得到的启示。不过看到后来,自己居然也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向往……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另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