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帝。45cc升级套话说能升到65cc套吗?

反满耶?颂满耶?——评邱华东商榷一文
孔生 在 2009-3-7 下午11:05 发表于
邱华东先生于去年11月30日在百家争鸣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
(以下简称邱文)。
邱先生就学术问题与刘梦溪等先生商榷,本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证明红学蒸蒸日上,百家齐放,蔚然成风,可喜可贺。然而遗憾得很,邱文却如此开头:
近见某网上有署名刘梦溪先生的一篇题为
的文章,论定《红楼梦》具有反满思想。但这一篇文章是否刘先生所作,似有疑问。
我循其提供的链接,经点击浏览后,确信是刘梦溪先生的博客。不期出身公安法制处的中国红学会会员邱华东先生却怀疑:这一篇文章是否刘先生所作,似有疑问云云,似乎作这一篇文章的刘先生,疑似山寨版刘梦溪!未知邱先生有没有利用法制处警力,去验明这位网上刘先生正身哩,一笑。
邱文随即一转:
刘先生是有名的红学大家,似不会出此议论。
刘梦溪先生是红学会理事,是红学会中迄今为止最客观评价红学三大流派之人。在这一篇文章里,刘先生写道:索隐派的红学观念,至少他们的观念中的认定《红楼梦》具有民族思想这一点,来源有自,未可全然抹煞。如此说可信,则对索隐派红学的有些观点又当刮目相看了。
邱先生的意思:红学大家,是似不会出此议论的。你刘老先生居然出此议论,显见得不是红学大家。
但刘文写道:许多在红学考证方面做出贡献的红学家,都不否定这一点。例如周汝昌先生、吴恩裕先生的态度是肯定的,他们通过不同途径来揭示曹雪芹与明遗民的关系,相信不满意满族统治的思想确在书中有所流露。还有余英时先生,也认为曹雪芹有汉族认同的意识。
是故也,邱文副题中所云等字,显然囊括了上引周、吴、余三位的,观者诸公,不可不察。
其实,邱先生向这几位红学大家提出商榷,大可以大大方方,开明车马,而无须此地无银,闪烁其词,一也。
邱文云:其实,刘、余两先生并没有整体地分析和认识这段批语。......批者的原意,是感叹象《红楼梦》中贾府这样繁荣大族,由于子孙不肖,招接匪类,不知创业之艰难而导致迅速衰败。由于读庾信《哀江南赋》叙述梁朝兴亡一段,引发大家族衰败之感叹,这就是文学欣赏学中的连类旁通之通感,和什么反满思想毫不相干。
刘梦溪先生认定:批语的写作时间为戊子,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雪芹死后不久,当出自畸笏之手,和曹雪芹的思想应该是契合的。
不幸得很,畸笏这则批语,在邱文中竟成了文学欣赏学中的连类旁通之通感!还是批者的原意呢!
我觉得,用今人的所谓文学欣赏学之通感去倒套到古人头上,显然不通。畸笏此批,余英时分析说:批者引庾子山《哀江南赋序》,序有'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之语,并深致其感慨,应该是指朝代兴亡而言的(余著《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第195页)。
流行至今三百多年的一句民谣一一张家面,李家馍,谁蒸好了馒头等着你,原来送给了赵大哥!是故,红楼历史背景为明清末世,好了歌提到了终朝。明朝与清朝均不复存在,被莽操遗容后人篡夺了皇位,并且冒认皇族,荣国公贾源突然于五十三回变成了等国公贾法!据邓遂夫庚辰校本,原文写的是等国公贾法。邓解释:除列藏本等字有异文外,法字各本皆同,包括程高本系统。
余英时先生认为此批是指朝代兴亡而言,鞭辟入里,精当得很。余英时除认为曹雪芹有汉族认同感之外,还以满洲宗室子弟的诗作为引,认定这些人有强烈的拥明情结。
八十七回:
(惜春)翻开那棋谱来,把孔融王积薪等所著看了几篇。内中荷叶包蟹势、黄莺搏兔势都不出奇,三十六局杀角势一时也难会难记,独看到八龙走马,觉得甚有意思。
这个甚有意思的八龙走马,就是康熙所诬三藩之乱。
十八回关于大明角灯,著名学者余英时有精辟论述,他引用了张宜泉《游太阳宫有感》诗:当沾临照普,得仰大明悬,及徐志夔大明天子重相见、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句,以为比较。敦诚《偶阅宏光南朝事迹为赋四绝》诗云:
狗尾貂蝉殿陛纷,南朝往事不堪云;
怀宁法曲君王宴,博得维扬阁部坟。
区区四镇自戈矛,天下江山入帝州;
聊壮残军余一叱,阵前只有靖南侯。
大江天堑据长流,元日笙歌金殿头;
犹有梨园佳者叹,未应天子又无愁。
高烧椽烛春难晓,细写吴绫夜未央;
莫更远寻江令宅,祖堂寺里又斜阳。
敦诚《咏明人四首》中有故主飘零故国更旧君新诏太无情等句,还有《射腹谣和嵩山戏作》一首,所咏亦南朝宋齐间篡弑之事,流露出满族宗室强烈的拥明情绪,为什么会有这些奇怪的现象?二敦祭三忠祠,仅仅是表达对其先祖阿济格的怀念,和对先贤的崇拜吗?跟武候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一点瓜葛没有?
《红楼梦》有大量描写八龙走马战争场面的诗词与描述。幸存下来的满族宗室的诗词、文字,与隐藏于《红楼梦》中的史实是相互证发的关系,一点也不奇怪的。靖本这段长批,发人深省。写于戊子年,亦即1708年,《石头记》成书后的第十四年,批者认为: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意为:不要说区区一部《石头记》,即便混一车书,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济于事。鸣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不免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沧伤心者矣!大族之败,必不致如此之速。迭代,明清终朝。去故即亡国,大族、百岁义师均指满洲,一朝卷甲于康熙二十年,距离后金兴起百年,出兵勤王于明朝,故为 义师。崔耀华先生认为这句话原意指梁武帝空有百万之师,一朝之速,就被西魏借内部侯景的叛逆给攻破,众军溃逃。批者则认为,子孙不肖,招接匪类,是造成大族速败的直接原因。十四回有个侯孝康,又有个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一侯一景,不就是侯景吗?裘良莫不是偷玉的良儿?与裘世安是哥俩呢。原来是这家伙招接匪类搞叛逆,将百载基业拱手孝顺给了康熙,怪道他叫侯孝康。
如果说,以上只是本人通过索隐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有待各位评价,姑不具论,亦未为不可。然则退一步言,照曹家自传说法,雪芹既被抄家,则作批之人,又怎会有此闲情逸致,写那文学欣赏学之通感呢?二也。
邱文又云:上个世纪民国初年,索隐派大行其道,蔡元培等等都热炒《红楼梦》反满,却苦于找不到书中的明确直接的证据,只得靠索隐来猜谜,那为什么始终不提《红楼梦》中如此明显的反满思想倾向宝玉为芳官改装、改名这一段?这是因为蔡元培先生是国学大师级的学者,知道《红楼梦》的这一段描写,不仅不是反满反而是赞满。
诸位,国学大师级的学者蔡元培,知道这一段描写是赞满,这可是邱先生硬栽给蔡大师的呀!谁不知蔡大师是民国反清斗士,他什么时候说过自己知道这一段描写是赞满?三也。
这一段描写,己卯、庚辰、戚序、戚宁本有,其余各本俱无。版本学家邓遂夫认为:可能是出于政治性考虑。所以我以为:蔡元培当时看到的版本,可能压根就没有这一段。因此不存在他知道不知道这一段赞满的问题。
邱先生算得上是个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他的考据功夫了得。楮叶是造纸原料,引申义是故纸堆。他引经据典,证明满洲是大舜的正裔,以为与书中宝玉的话对上了号。殊知,宝玉作践的,正是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的芳官《红楼梦》里的侯景。
《红楼梦》里名字带芳的有三:柳芳、花自芳、芳官。柳芳即柳湘莲。芳官也姓花,花自芳是也,与花袭人是同父兄弟,他们的生父便是胡州人胡老爷贾雨村,芳官出生于十五回,太太花了十两银子念血盆经。雨村不是娶了娇杏吗?只一年便生了一子,生的便是芳官。雨村依附黛玉而行之时,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便是芳官与袭人。
芳官与宝玉是同母兄弟,故众人笑说:他两个倒象是双生的弟兄两个。
究竟贾府二宅皆有先人当年所获之囚赐为奴隶,只不过令其饲养马匹,皆不堪大用。
芳官生父是俘虏,饲养马匹。怪不得雪下抽柴故事还没讲完,就传来马棚走水的吵嚷声,贾母唬的口内念佛。
芳官被叫成野驴子,与平儿说的贾雨村野杂种是榫合。
再来看袭人,其特征与贾芸、林红玉一样,是容长脸面。根据脂砚水浒文法的提示,可以确定:这三个人是同一人。
五十四回《凤求鸾》故事中的雏鸾,便是袭人。他与宝玉初试云雨,又被调去服侍凤姐,结果又生了个贾琮出来。贾琮名甄宝玉,长的与宝玉模样相仿,是宝玉的另一个同母弟。
贾母临终说:亲孙女三个。
贾母、王熙凤一孝庄。
贾雨村补授大司马、太师镇国公一喝独参汤的洪承畴。
宝玉一顺治皇帝福临。
芳官一太宗十子韬塞,母为无名氏。
袭人一洪承畴独子洪士铭,庚午年生人,降清时十有二岁。既是代王妃,又当了玄宗杨贵妃,故有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兼有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甄宝玉一玄烨。
脂砚云: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当我们明确上列人物关系时,会恍然大悟,原来篡夺皇位的玄烨是孝庄的私生子,而不是福临的皇三子。反而玄烨生父洪士铭,认了福临为父亲大人。
二十一回宝玉《续南华经》,还抄录了《南华经外篇月去箧》一则。在同一篇,就有一则关于田成子的故事,兹录于下:
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意思是: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里相望,鸡鸣狗吠之声相闻,打猎捕鱼、犁锄耕种的地方,方圆两千多里,合计四境的面积有这么大,用以立下宗庙社稷建起国家,治理大大小小行政区域的方法,何尝不是效法圣人的办法呢?然而田成子一旦杀死了齐君盗取了王位,他所盗取的难道仅仅是齐的国家吗?连圣人创制的礼法制度也一并盗取了。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但仍然可以处在尧舜一样安稳的地位,小国不敢非议,大国不敢讨伐,统治了齐国十二代。那么这还不是窃取了齐国和一并窃取了圣人创制的礼法制度用来保护自己那盗贼之身吗?
脂砚斋于二十二回《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 quot;句下批曰:若使顺手拈一本近时鼓词,或如钟无艳赴会,齐太子走国等草野风邪之传,必亦续之矣。观者试看此批,然后谓余不谬。
齐太子走国,正是顺治出家之谜呢!
康熙有此不可告人之隐,才有文字狱之兴。而《红楼梦》的高超之处,是大旨谈情,隐写史实,才逃过了文字狱,得以流传。
刘梦溪先生写道:
更妙的是接下去芳官的反问:
既这样着,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来,岂不尽忠效力了。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 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显然这是作者转换角色的位置,让宝玉站在作者的立场,接受芳官亦即读者的反讽。鼓唇摇舌、自己开心作戏云云,不是指作者而何?难道不正是作者一面自己开心作戏,一面又一再声称他的书,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吗?
邱华东先生恐怕忘了,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一句,是作者开篇说下的,是一着高棋。而刘梦溪先生以这一句作其文之关合,亦是一着高棋。
反观邱文一出,网友哗然,纷纷指责其崇满。邱先生回帖称:这里只是讨论《红楼梦》反不反满的问题,不涉及我对满的认识和态度。
而事实上,邱文是这样写的:
建国中原以后,康熙、雍正、乾隆先后将蒙古、新疆、西藏等等全境纳入清王朝统治版图,成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这样,除了少数叛乱之外,犬戎等等和中原的关系就不再是对敌状态,而融为一体了。这确实是清王朝融合中华民族的一大功劳。
所以,《红楼梦》将芳官改名耶律雄奴,视为犬戎加以糟蹋,甚至呼为 野驴子等等,根本不是什么反满,实际上是颂满,是歌颂满清人和满清王朝征服匈奴、耶律(借古名)等等的武功。而宝玉所说: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云云,确实是对满清王朝康乾盛世尤其是乾隆朝的描绘,也确实是在为君父生色而称功颂德地赞扬称颂满清王朝。
读者细察之下,邱文给我们描绘了康乾盛世,是烙了印的,是不争的事实。邱先生回帖解释,纯属画蛇添足。下面我摘引著名学者潘启明先生在《周易参同契解读》一书里的一段话:
到十七世纪,西方的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中国满清王朝的政治却十分黑暗,实行满蒙垄断,科学文化降低到游牧部落的水平。《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修撰,不是为了整理和发扬中华文明,而是为了八旗满人了解汉人,是为了他们从中华文明中猎取满人可以接受的文化,来统治中华大地。康熙帝宁肯请洋人,也不肯发挥汉人的聪明才智。满清统治二百九十六年间,唯有清廷培养的海归詹天佑的一项世界级发明火车车厢间的挂钩。
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级科技发明,清朝以前平均一年一项,而清朝统治长达二百九十六年,却只有一项。为什么中国从世界顶级大国退化成东亚病夫,退化成积弱积贫的国家?原因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政治禁锢导致人民思想不能解放。文字狱导致文明不能发扬光大。这是三百年落后的真正原因。
康雍乾时代,凭借瓷器、茶叶和丝绸三大传统主导工业,中国国民经济总值占世界国民经济总值的百分之四十,但这不是真正是盛世,而是繁荣掩盖下的衰落,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政治上的不开明和不包融,必定导致民族的屈辱,必定导致国家的衰落。中华民族二千年的积累,只维持了康雍乾的一百年虚假繁荣。在康雍乾盛世后短短的四十四年中,就耗尽了中华民族积累了二千年的老本。
我要对邱先生说的是:康熙篡夺帝位之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倒退回奴隶社会去了,还何来什么盛世呢?
又退一步言,宝玉作为织造后人,家破人亡之际,还会喊什么颂满的豪言壮语吗?此四也。
邱先生在回帖中,不止一次写道:
至于我说的:但这一篇文章是否刘先生所作,似有疑问。刘先生是有名的红学大家,似不会出此议论云云,更不是尔辈所能见识了。
这句话有点玄,玄!众所周知,据刘振兴先生称:《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三辑刊出一篇邱华东先生撰写的《子虚乌有的雍正孝仪后驳〈红楼解梦〉》文章。这篇文章长达三万多字。该文的特点是:罗列了一大堆历史资料,每写一段,总要加上几句谩骂之语。......对于邱先生来说,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骂人。找到了借口要骂;找不到借口,也要故意制造些借口,继续骂;直骂到觉得自己已是天下第一,比任何有理智的学者都高明的地步,直骂到《红楼梦学刊》主编的心里去,使主编对自己的骂文一字不动地全文刊出。
可幸这一次邱先生对于刘梦溪等先生还算客气。然而红学界是异常吊诡的,解梦派、秦学......都遭遇群殴,邱先生所云尔辈所能见识者,莫非下一个对象,竟是刘梦溪等先生?如此,则各位拭目以待。此五也。
简要声明
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红楼艺苑网站共同所有,若用于商业活动,请务必征得作者本人或者红楼艺苑网站同意。
所有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用于商业活动,请与原作者本人或者其代表人联系。
所有言论、观点只与原作者本人有关,不代表红楼艺苑网站观点。
共146条评论 |
Re: 反满耶?颂满耶?——评邱华东商榷一文
由 张许文 评论于 2009-3-10 下午8:03
批者认为:"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意为:不要说区区一部《石头记》,即便"混一车书",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济于事。"鸣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不免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沧伤心者矣!大族之败,必不致如此之速"。
好!清朝知《红楼梦》底里者多矣!
Re: 反满耶?颂满耶?——评邱华东商榷一文
由 刘介梅 评论于 2009-3-10 下午11:53
1.这是一篇真正的战斗的文章!
2.邱华东正是以那篇诬陷霍国玲的文章做为进献礼,获得了红血会好感,享受会员待遇的。当然或许邱原来就钻进了这个臭名远扬的学会,还自以为是官家红学家,上下各民间论坛为红学会造势。
3.邱华东不仅美化满清,根本是媚满。早胜200年,很可能就当了汉奸。
Re: 反满耶?颂满耶?——评邱华东商榷一文
由 辛若水 评论于 2009-3-11 上午9:35
我觉得,争论学术问题,最好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
孔生之言非也
由 徐宁 评论于 2009-3-11 下午8:44
曹雪芹写此书给谁看的,是给满清宗室子弟看的,《风月宝鉴》一节,写得清清楚楚。曹雪芹和谁来往密切,是和满清宗室子弟来往密切,他本人一些亲戚,就是满清宗室子弟。满清宗室子弟反清是不可能的事,就如同说,今天的高干子弟想要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可笑。
《红楼梦》一书的主题,是证明清朝已到末世,《金陵十二钗判词》就是清朝灭亡的原因,是推背图(看脂批)。书中开篇就讲女娲补天,作者的立场已经十分的鲜明了,作者揭露清朝的弊端,不是希望清朝灭亡,而是出于对清朝的爱护。
我们现在有人敢出来***败吗?绝对没有,为什么?腐败是由于体制产生的,***败最终要涉及到体制问题。腐败可以讲,体制不可以讲,抓几个腐败分子可以,谈论和深究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社会背景,那是犯大忌的,整不好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败是不存在的。
我们今天的时代尚且如此,曹雪芹的时代什么样,不言而喻,揭清之失,就是反清,灭门诛九族没商量,曹雪芹在书中不敢说自己是作者,原因就在这里。满清宗室子弟,看过此书的人,都不说书中写了什么,原因何在,就是他们都看懂了此书,有一个人揭了底,说此书有“碍语”,但此人说没看过此书,没看过此书,怎么知道书中有“碍语”呢?明显是在做切割。
为什么说“哭成此书”,为什么说“一把辛酸泪”,作者本人就是皇亲国戚,书中讲雍正就是作者的舅舅,贾璜就是平郡王纳尔苏。所以,作者也不可能反清,他看到清朝败落,而心痛,要掉泪,感到辛酸,这就是作者写此书的真正出发点。
此书写了两个主题,一个是作者的自叙传,一个是清朝已到末世,此书有解,解开此书后,就会真相大白。
复徐宁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11 下午11:27
第一.曹雪芹写此书,并非如你所说,是给满清宗室子弟看的,而是“哭成此书”,“以告天下人”。
第二.你既云.红楼梦》一书的主题,是证明清朝已到末世,《金陵十二钗判词》就是清朝灭亡的原因。为何又说:作者揭露清朝的弊端,不是希望清朝灭亡,而是出于对清朝的爱护。你不觉得矛盾吗?
第三.你说:作者本人就是皇亲国戚,书中讲雍正就是作者的舅舅,贾璜就是平郡王纳尔苏。所以,作者也不可能反清,他看到清朝败落,而心痛,要掉泪,感到辛酸,这就是作者写此书的真正出发点。
我真不明白,雍正怎会成了作者的舅舅?我记得你说过:秦可卿及贾敬之丧,影射雍正之死。北静王、元春指代乾隆。现在又多了一个:贾璜就是平郡王纳尔苏。
全书贾璜只出现二次。第十回:守着些小的产业。十三回宁府奔丧名单里没有贾璜。五十四回,贾母道:你快歇着,明日还有大事呢。这是一件什么大事呢?请看:贾珍命人将贾琮、贾璜各自送回家去。
时当顺治十八年正月元宵佳节,福临、韬塞、十一子在怡红院抓获强奸福临中宫的洪士铭,让他“从游廊角门出来。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估料着贾母爱听的三五出戏的彩衣包了来。”贾母说:“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靖眉批:"满腹文章去作贼",余谓多事。】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洪士铭被抓,便是贾母说的“大事”。接下来,安置贾琮一一洪奕沔,离开皇宫,回到金鱼池山庄。安置贾璜一一洪承畴,回到南京看房子,后来得了痰迷心窍。
此书第一作者是清朝开国第一帝顺治,所以满洲宗室子弟流行读此书。宝玉与香菱情解石榴裙,夫妻蕙并蒂菱,意为:顺治帝与朱慈炯二帝联手,参加讨伐康熙的战争,史称三藩之乱,《红楼梦》谓之“八龙走马”。余英时先生发觉满洲宗室的拥明情结,脂砚斋关于家国君父及浪子***的两则长批,只能从这一思路着眼,方可解得。福临本是清人,他自认是大舜之正裔,他当然不可能反清。但他是一个善于反思的好皇帝,他干母之蛊,表现在他的书中,揭发其生母孝庄种种恶行。亦干父之蛊,比如: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在朱三太子登基之时,他称臣于朱慈炯,并说::"你到那里,我跟到那里。"他反的,是他的同母弟康熙。战俘后人康熙盗取的难道仅仅是大清的国家吗?连爱新觉罗氏创制的礼法制度也一并盗取了。
徐宁又名徐焱?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12 上午5:35
警幻代表宁、荣二公,将可卿许配宝玉,宁公代表崇德,荣公代表崇祯,可卿是皇帝的代名词,许配即继承皇位,亦即奉天承运。是故,十三回可卿死,写了顺治驾崩。悠忽十四回写的还是可卿之丧,却变成了崇祯国丧,时间跨度十八载,何以见得?铭旌变了:由奉天永建变为奉天洪建。福临路谒吴三桂,只背诵了一句叔父多尔衮教的官场套话,何以克当云云,再无记录福临说了什么,却会骑马,爬进孝庄轿里,他才六七岁,故只识“盆中攴”。十五回又变成了崇德之丧,另演佛事,重设香坛,便是明证。
案中案:李衙内、贾琏、旺儿一一福临。守备、黥卿、秦钟一一豪格。张大财主、张金哥一一皇太极及皇位。张家、王夫人一一孝端。凤姐一一孝庄。净虚、胡老爷、夏太监、贾赦一一洪承畴。智善、赖大一一洪士铭。节度使云光、贾政一一多尔衮。智能属马,十二岁入侍太宗,太宗崩,其出路便是出家为尼,故到了水月庵。恰值凤姐、宝玉、秦钟来到,福临才六岁,天真烂漫,其兄豪格,年三十四,稳居东宫,被智善及净虚茶中下"蜜”,催情药也。秦钟喝下,当晚情难自禁,与太妃***而珠胎暗结,生下了惜春,这便是博穆博果尔的来历。正得趣时,豪格被擒,嗤的一笑,是孝庄的特技,国丧期间,淫欲太妃,密书一封,派福临亲自交达多尔衮。多尔衮跪接懿旨,即到东宫。无奈之下,豪格让位,福临当了凤藻宫贵妃,却有何乐?豪格死,多尔衮指婚,是为了保护皇室血脉,保护智能儿母子。福临受汉文化熏陶,故宝晴名为夫妻,并无越礼。
凤姐坐享三千两,当了圣母皇太后,继而排斥孝端、多尔衮。如今太太不大管事,多尔衮只管收地租云云,便是明证。脂曰::一段收拾过,阿凤心机胆量,真与雨村是一对乱世之奸雄。贾雨村并没有出场于十五回,何以脂砚却偏拿他说事?崇德只有五宫,贾雨村偏偏当了第六宫!因为胡老爷便是这个胡州人。
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得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面南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庚辰眉批:泼天喜事却如此开宗。出人意料外之文也。壬午季春。】
上引是庚辰本原文。邓遂夫校本于“贾政等一干人”前面添上“贾赦”,并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改为“贾政”,错。
临敬殿、不曾负诏捧敕云云,证实:临期处理,并无崇德皇帝遗诏,何敕可捧?东宫乃豪格所居,证实皇太极生前已立豪格为太子,多尔衮拥戴豪格,才敢于在这样危急关头面见豪格,保下东宫人头。继而安置智能到宁远三桂营中,有了雪下抽柴故事。
凤,凤凰。藻,水草。藻,辞藻。贾政多尔衮云: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意为:爱新觉罗原出身草莽,靠十三副甲起家,不料戴上了十有二旒的冠冕。 第十八回回目: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福临是大清有才藻的皇帝。
复ttt、张许文、刘介梅、辛若水诸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12 上午6:12
欢迎诸位评论。不知各位有没有看过刘梦溪答复陈林的博文?陈林以骂著名,却有慎密之推理。刘梦溪答文,令人读之潸然起敬,开博客并经常答复网友,在老一辈红学大师中实不多见,更难能可贵者,他对索隐派有中肯宽容的评价。由是,惹来了一篇敲山震虎、隔山打牛的商榷之文。很难预测,这篇商榷之文有朝一日成了学刊席上珍的话,索隐派于朝中连稍有公允之言的刘梦溪也弄个噤若寒蝉,于红学何益?而刘梦溪先生,我认为他宁答陈林,而不愿答邱华东。
谢谢!
辛若水先生:你好!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12 上午7:03
前几天读完你的薛宝琴之文化品格与文化意识(2),写好了一篇评论,却因按错鼠标,没能发出。
我赞同你关于***、郭沫若诗词的评价。毛诗气势磅礴,一首《沁园春.雪》,寥寥数语,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比下去了。文如其人,诗如其人!郭沫若的诗,我亦只记得苍海横流一句,与你同感!
我写好一篇,清人无名氏作,《三国》电视剧引为主题歌的一首,我以为即《红楼梦》作者佚诗。诗中白发渔樵二君,于江渚之上对酒当歌,纵论英豪,多像渔翁渔婆!以无名氏而传唱三百余载不绝,本自王者手笔,应属无疑。
若花之前身是瑶台种,那宝琴前身岂不是瑶台仙子?
对这一句,我写好了评语。却因操作失误,付之厥如。今又要出门了,无暇补上,来日再补吧。
Re: 反满耶?颂满耶?——评邱华东商榷一文
由 朱光东 评论于 2009-3-12 上午9:13
遗憾的是,我们的红学会会员,竟然不知道刘梦溪的书,更谈不上研究了。
孔生先生好
由 徐宁 评论于 2009-3-12 上午9:29
书中明讲“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人物都是虚拟的,是为了说明“事体情理”而设计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结合,讲述不同的“事体情理”,“把一人只做一人来看,先生便呆矣”。
文字辈代表雍正一代人,贾敏是林黛玉的母亲,林黛玉就是作者(真事隐藏于女子之中)。作者不就是雍正的外甥,康熙的外孙吗?马道婆为庙(廊庙、庙堂)中之人,也就是朝廷中人,其身份可想而之。但马道婆只是作者的挂名母亲,不是亲生母亲,清宫档案中,所写马氏,就是书中的马道婆。
作者(贾珠)“十四岁进学”,是陪皇子们伴读(看薛宝钗),在咸安宫学上学,是作者(金荣)姑姑给办的。贾璜是玉子辈,玉字辈是乾隆一辈,我查了一下,平郡王纳尔苏,果然是玉字辈,是康熙的孙子辈。
对秦可卿和贾敬死亡及出殡的描写,就是雍正死亡及出殡的真实写照,贾敬停灵于铁槛寺,就是雍和宫。九月三日乾隆登基,林如海在这一天死亡,表示雍正朝的结束。九月四日贾敬灵柩从铁槛寺运回城内,即皇城内。在皇城内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于十月二十七日又送回铁槛寺,这次送灵的过程,表现在对秦可卿出殡的描写之中。贾宝玉是传国玉玺,王熙凤是乾隆的象征,历史记载,乾隆参加了这次送灵,王熙凤象征乾隆,平儿很可能表现的就是平郡王纳尔苏。有些事还需要考证,但方向已经确定,作者的身世已出露端倪,自叙传说是成立的。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所用为真名实姓。
孔生先生好
由 辛若水 评论于 2009-3-12 上午9:49
***的古诗词好,郭沫若的新诗好。至于郭沫若的旧诗,当然是“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三国》电视剧引为主题歌的一首,是明代杨慎所作。
Re: 反满耶?颂满耶?——评邱华东商榷一文
由 刘介梅 评论于 2009-3-12 下午10:11
《红楼梦》问世的年代,正是所谓“康乾盛世”,满清政权才过了三分之一的好日子,何来“末世”一说?李希凡别有用心地把“末世”说成封建社会的“末世”,以迎合1953年当时的社会政治,终于迎合上去了。流毒至于今天。
借梅先生好
由 徐宁 评论于 2009-3-13 上午8:03
书中写“末世”写“百年”,脂批说“末世”说“百年”,是书中应有之义。
复徐宁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13 下午4:40
不好意思,将你与徐焱混淆了,对不起。
书中人物”,确如你所云:“把一人只做一人来看,先生便呆矣”。比如鹦哥改名紫鹃,有脂批为证。英莲改名香菱、秋菱,亦以文本为证。再如贾赦出场,【甲戌侧批:这一句都是写贾赦,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 脂砚告知读者:不要将贾赦只作此一人看。我是这样解读贾赦的:赦与政谐摄政。如海介绍大内兄贾赦,指吴三桂,二内兄贾政,指多尔衮。如海指代弘光、唐王、鲁王,贾敏、儒海、金桂指代桂王,如此"老姊妹四个,这一个是极小的,又没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了”可解,江南甄家“接驾四次”亦可解。
再如脂曰:钗黛名虽两个,人却一身。
黛玉一名指代二人:朱慈炯、陈园园。
宝钗一名指代四人:朱慈炯、陈园园、博穆博果尔、吴三桂。书曰: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几样?四样。
书中惜春、板儿、柳湘莲、李贵等,便是博穆博果尔。《易》曰:圣人之位为宝。书中有六个带宝的名字,钗、琴、珠、蟾外加甄贾二玉。这六宝都当过皇帝。朱慈炯、博穆博果尔称帝,用宝钗这个宝号。
顺治五年,国际上已有了君主立宪的西风。清兵入关后,孝庄独揽大权,一手遮天,排斥孝端、多尔衮,想当武则天。连年用兵,清人过着王狗儿般的生活。多尔衮保荐吴三桂领兵西征,大胜而还,又捉获孝庄奸情,将孝庄气焰打了下去,遂於顺治六年,按三桂檄文“择立嗣君”,故有黛玉进京一节。此时的吴三桂,便是如海所云大内兄摄政王。但黛玉未见到的贾赦,却换成了洪承畴。乃因雨村依附黛玉而行,带两个小童:一为承畴长子洪士铭,一为次子韬塞。父子三人甫一进京,便住进了这座黑油漆大门小院。
康熙四年洪承畴死,贾赦一名,由洪士铭继承。洪士铭十四岁当了王熙凤的雏鸾,所以辈份比他的亲爹高了两代,又名贾代儒。贾天祥即假文天祥,以内侄名帖拜见贾政,故名贾瑞。贾瑞调戏凤姐,说什么一家子骨肉,一点不错。贾蓉即洪士铭,是贾珍“倒生”的儿子。认了宝玉为父,又名贾芸。他不但继承贾赦一名,反过来成了贾琏之父,还成了宝玉寄名的干娘马道婆。所以,珍、琏、宝玉均指代福临。
依稀记得,你认同作者曹兆页之说。但我从你的评论中,总觉得矛盾重重。比如:
对秦可卿和贾敬死亡及出殡的描写,就是雍正死亡及出殡的真实写照。
九月三日乾隆登基,林如海在这一天死亡,表示雍正朝的结束。
王熙凤象征乾隆,平儿很可能表现的就是平郡王纳尔苏。
全书人物有其内在关联,与雍乾两朝无关。我不止一次说过太上皇一条硬证,你有什么可以解释的吗?当然,我不可能用短短篇幅,说服你改变成见。
周汝昌先生作如是说
由 邱华东 评论于 2009-3-14 上午5:15
关于《红楼梦》是否“反满”,周汝昌先生作如是说:
“……综合而看,清朝开国后百年的曹雪芹,除了血液里还有‘汉’外,已是百分之百的满洲旗人,不但‘亡国’、‘思明’的想法,放到他头上,令人感觉滑稽;即是‘明珠’、‘顺治’等说法,在一个积世满洲旗家里生长起来的曹雪芹,中经变落,山村著书,如专为别人家或宫廷里‘记账’,造作无数的奇妙谜语去影射前朝的一班名士,——以他彼时的处境与心情而论,亦是万难讲通的。我们充分地了解了雪芹的整个家世背景,便可以正当深刻地了解他个人以及其作品,而不至去信那荒唐怪诞的‘索隐派’的附会。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取得基本上的正确认识了”。
刘梦溪先生作如是说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14 上午7:15
刘梦溪先生作如是说:
考证派冲击索隐派,并没有把《红楼梦》的反满思想一起冲击掉。许多在红学考证方面做出贡献的红学家,都不否定这一点。例如周汝昌先生、吴恩裕先生的态度是肯定的,他们通过不同途径来揭示曹雪芹与明遗民的关系,相信不满意满族统治的思想确在书中有所流露。
何谓‘不同途径’呢?就是说,周老除说了邱先生所引的话之外,另有不同版本的说法。尤其当周老揭示曹雪芹与明遗民的关系之时,相信不满意满族统治的思想确在书中有所流露。由此,刘先生得出结论:考证派冲击索隐派,并没有把《红楼梦》的反满思想一起冲击掉。
刘梦溪先生这句话很精当,有因有果,可圈可点,湿水棉花一一无得弹!
孔先生好
由 徐宁 评论于 2009-3-15 下午7:22
雍正的死亡,并非机密,历史档案应该有记载,只可惜我没有查到,希望全体同仁都来查找,把问题搞清楚。
历史记载九月三日乾隆登基,林如海也是这天死亡,林如海与文字辈同辈,又黛玉为天下的象征,天下父母为皇帝,林如海代表雍正朝的天下,林如海死亡,不就是雍正朝的天下完结了吗?
古人云“霑润如海”,林如海可写成“林霑”,林可分为二木,草属木,林黛玉为绛珠仙草,草木之人,草谐音曹,“林霑”不就是曹霑吗?书中男子都是对女子的补充说明,“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就是解书的方法,举此一例说明。
贾宝玉是传国玉玺,王熙凤代表天下,二人都是玉字辈的,不就是乾隆皇帝的象征吗?“平儿可能是平郡王纳尔苏”我说错了,平儿应该是平郡王福彭。
复ttt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15 下午8:06
ttt先生一气发了五个帖子,原来是要澄明:反满颂满之“政治”论争,正反双方均是无厘头。无聊啊无聊!你们这些所有的“政治”争论都TM无聊之极!
先生不厌其烦大段大段复制文本、脂评,是要说明:非下半身不能思考?先生眼中,莫非此书是咸湿小说?
戚序云: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
比如先生所引二十一回,可谓艳冶已满纸矣,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这只是表面现象罢了,其实质: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
复徐宁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15 下午8:43
你说了那么些结论:贾宝玉是传国玉玺,王熙凤代表天下,二人都是玉字辈的,不就是乾隆皇帝的象征吗?“
脂砚骂阿凤与雨村是一对奸雄。则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呢?一篇文章有主题,一本书有主题。曹霑写这部书,主题是什么呢?例如霍氏认为刺杀雍正,这便叫主题。
又如贾宝玉明明是一个人,怎么会是传国玉玺?我在《石头一一制诰之宝》一文,论证通灵玉是传国玺,贾宝玉是福临。宝玉是贯串全书的人物,如果按你的说法,玉玺成了主人公?会说话、吟诗......、
回复ttt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16 上午6:34
读你的评论,感觉蛮费劲。你认为:“雪夜围破毡”傻玩之事在第三十一回,,“寒冬噎酸虀”正是上面的‘割腥啖膻’。又认为:“割腥啖膻”安富,“耶律雄奴”尊荣。平时不爱管事的王夫人破天荒地管了事结果了“耶律雄奴”。此行为证明“耶律雄奴”一词是艳词。宝玉为此艳词出场而“称功颂德”的一段故意搞笑的文字,与历史毫无关系。
恕我无知,若果如先生所言:(宝玉)毫无一件正事、只知安富尊荣。我们何须将此书读来读去,又研究来研究去呢?老太太的一个新新的大红猩猩毡斗篷,不过一破毡一一雀金裘的确是新新的,却被烧了个洞,破了。
鲁迅说,小说家看到“淫”,一点不假哩:晴雯与四儿、耶律雄奴同列,均为风流种子!
“谁是和宝玉一日的生日?”“谁是耶律雄奴?”原来是一回事,真是天晓得!与宝玉同生日的还不止四儿,计有平儿、宝琴、岫烟、薛蝌。真的这么凑巧吗?红楼人物四百,为何同日生日的概率如此之高?
贾珍叫珍大爷,宝玉、贾琏叫二爷,贾环叫三爷,花蕙香叫四儿,柳芳叫柳五儿,这六个按数字排序的人物之间,有何特殊意味呢?尤其琏二爷的称呼,让红学界百思不得其解。四儿误了作者及批者一生,从何谈起?
本人自愧无知无聊,以上问题,还请ttt先生不吝赐教可也,但愿先生不以非问之问视之为盼。
ttt先生,有见识!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17 下午7:50
读完你这两个帖子,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原以为先生打的是醉拳,四处发帖,不知是哪一路人马,这次才看清了庐山真面目。
读懂红楼,立足点太重要了。站在高山之巅可以看到:《红楼梦》是“以家喻国”,展示“末世”时期风云变幻、政权更迭的政治场面的长轴画卷!而钻进织造府井底,只能又添蛩语。
我来到艺苑只有两月,当中有十天八日与邱华东切磋一下,详情可参看邱华东《辽阳为古襄平城的史料摘记——让读者自己判断》一文跟帖。我本意无他,一个索隐派,一个考证派,在一个小范围内平心静气捉对厮杀一轮,看谁的观点更立得住脚,可惜很快就崩了。我才留心浏览了邱华东的文章,也看到了你的评论。
我很同意你的这一观点:荣国府象征整个国家。
但你没有论及宁国府,只论及小东院乃关外的外来入侵势力。我的观点:宁国府即大清。甲申之变后,整个国家(荣国府)都姓了贾。而东小院的贾赦,是降清的俘虏洪承畴,太宗并不重用,初则饲养马匹,继则弹琴,孝庄云:“竟成了真的了。”这便是宝琴的来历一一胡老爷生了个公子,独参汤产物,清朝玉牍中太宗第十子韬塞,母无名氏,原来是孝庄所出。
由是,东小院与宁荣成鼎足之势,而最后结局却是东小院胜出,当了康熙。
ttt先生是哪里人?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17 下午9:42
《红楼梦》第“十三”回,与当今《有趣的粤语小典故》
“十三点” 嘅由来
"十三点"是上海市井俚语,因为解放之后大量上海人南移,才变成趣怪广州话。"十三点"初时意谓"敲乱钟",原来旧时的时钟,每逢一小时便报时一次,例如下午四时,钟摆便会敲响四下,五点敲五下,至多系十二点,也不过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响,唔通有十三点不咩?当然系出咗问题,正如俗语所讲癫癫地!所以,十三点就系代表人既性格癫癫地。
睇你写 嘅粤语几正, 唔通你亦系大圈仔?
孔先生好
由 徐宁 评论于 2009-3-19 上午7:52
石头怎么也能说话,贾宝玉从何而来,您还没有搞清楚。
回复徐宁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19 下午7:49
石头说话二见:
一为第一回石头与空空道人对话,摆明石兄是《石头记》作者。
二为十八回,石头两次爆肚,证实:石头即元春、元妃、宝玉。贾妃不叫元妃、元春。贾妃、元春、元妃,一般人都将之读作一人,其实不然,书中分的很细。
回复ttt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0 下午2:10
【甲戌眉批:阿凤之弄琏兄如弄小儿,可思之至。庚辰侧批:阿凤之弄琏兄如弄小儿,可怕可畏!若生于小户,落在贫家,琏兄死矣!】
这句脂批说:孝庄弄福临如弄小儿。
福临名宝二爷,又名琏二爷,史载太宗有嫡子豪格、福临、博穆博果尔。在嫡子之中,福临排行第二,故为二爷。
福临又叫贾珍。豪格被褫夺东宫之位,福临当了皇帝,故为贾珍当了宁府族长,又叫珍大爷。书中尤氏有三个。大姐孝庄,二姐陈园园,三姐董鄂。贾珍有妻尤氏,贾琏有妻凤姐。或问,哪有儿子娶亲生母亲之理?凤姐认了林红玉为女儿,放在屋里名字就叫大姐儿。贾芸认了宝玉为父亲大人,放到凤姐屋里名字还叫大姐儿。但到了怡红院,名袭人,意为承袭皇位之人。林红玉、贾芸、袭人均为容长脸面,脂砚提示:水浒文法。用这一文法一推,三人同为一人。不消说,大姐儿、贾蓉都是容长脸面。贾蓉是贾珍倒生儿子。倒生即反生,犹言贾芸大了宝玉四五岁,称宝玉父亲大人金安,脂批:思之则喷饭!千古未有之奇文!容长脸面与凤姐先通奸后婚娶,生了个贾琮出来,于是就成了贾赦,辈份升了两辈,由贾琏女儿变成贾琏父亲。五十四回蓉妻即凤姐,可从座次推出。  
回复ttt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0 下午2:46
是故,凤姐大闹宁府贾蓉初称侄儿,后称儿子,证明他认了凤姐为母。
同理,贾珠亦是福临。十四岁进学,意为十四岁亲政。不到二十岁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离福临当皇帝十九载,算得上不到二十岁,福临驾崩而不死,成了智通寺老僧,孝庄又变成了李纨。
答孔先生
由 徐宁 评论于 2009-3-21 下午6:22
通灵宝玉是石头的石身,林黛玉是石头的灵魂,赤瑕宫神瑛侍者就是传国玉玺(不知是您证明的,还是别人证明的),神瑛侍者借尸还魂,附在通灵宝玉身上,成为贾宝玉,所以,贾宝玉就是拟人化的传国玉玺,有《西江月》二词为证。
石头就是作者,我二人英雄所见略同,林黛玉才是作者,是甄宝玉,真事隐藏于女子之中。贾宝玉是假的宝玉,是作者的影像,是传国玉玺的拟人化。
您不理解书中人物都是作者,在此作以解释。作者在书中带着各种不同的面具,是在演戏,书中人物都是演员,都是作者,是在演绎着他自己的事迹,以及,他自己亲眼所见到的,在皇宫之中所发生的事情。“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ttt先生,你好!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3 下午10:31
书云:金紫万千谁治国?
作者很明确很认真地提出了“治国”的问题。
你说:以家喻国论错的不是一般的离谱,而是错了十万八千里,比谁都更离谱。所谓志大才疏、“金融海啸”、空空皮囊是也。
贾府看似是宁荣二国公之家,其实写的正是皇家。都中旺族首吾门。都中指京城,京城之中的第一旺族,只能是皇族。
你说:淫丧”文字虽删除,但其文字碎片则散落在各章节中,并未失去,信息依然完全:
“淫(丧)”别名之零——“四下”
“淫丧”别名之一——“菩萨之心,刀斧之笔”
“淫丧”别名之二——“凤姐点戏”
“淫丧”别名之三——“‘西’字”
“淫丧”别名之四——“史笔”(直笔)、风流等
“淫丧”别名之五——“扫雪拾玉”
【靖: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贾珍虽奢淫,岂能逆父哉?特因敬老不管,然后恣意,足为世家之戒。“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说明:作者写的是真实的历史。天香,应作国色天香解,秦可卿指顺治皇帝 。传闻顺治皇帝因董鄂妃死后伤悲过度患天花死了,故为“淫丧”,天香楼指董鄂宫室。
有句俗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形容一个人生死不明。下面,我们来分析这段奇文:
宝玉下了车,忙忙奔至挺灵之室,痛哭一番。然后见过尤氏。谁知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然后又出来见贾珍。
挺灵,此回凡三见,己卯、庚辰本原文,它本作"停灵"。邓遂夫先生认为:"挺"字本有"伸直"一义,且多被引申来形容死者之躯。......但凡用"挺"字,皆指新死未入棺者,此处之"挺灵"或亦如是。
宝玉"痛哭一番",却没有见到可卿尸首,反而奇怪的,睡在挺灵之室床上的,是"正犯了胃疼旧疾"的活生生的尤氏。宝玉见过尤氏,然后又出来。说明他一直在挺灵之室。
退一步说,略去了进入尤氏睡房的文字。那末尤氏是贾珍妻,本来就有偷小叔子的舆论,当小叔的,随便到嫂子睡房,于礼不合成何体统?是故,尤氏确实睡在挺灵之室。
尤氏三姐妹,大姐孝庄,二姐陈园园,三姐董鄂妃。这三人均为已婚人士,均适用尤氏的称呼。现在,我们错综一下,将本回与秦叶一道出场的"尤氏姊妹",读作大姐、二姐,而将睡在床上的尤氏读作三姐,具体点,晴雯。
董鄂妃"正犯了胃疼旧疾",孝庄吩咐:"如今时气不好,恐沾带了别人事小,姑娘们的身子要紧的。"
董鄂睡在暖阁里,只管咳嗽,听了这话,气的喊道:"我那里就害瘟病了,只怕过了人!我离了这里,看你们这一辈子都别头疼脑热的。"
福临硬是被支开到别室,孝庄还派洪士铭"人盯人",故"剩得自己孤凄,也不和人顽耍,每到晚间便索然睡了。"
当二门上传事云牌连叩四下,福临宫门洞开,两边灯笼照如白昼,乱烘烘人来人往,里面哭声摇山振岳。
福临寝宫,就这样成了挺灵之室,正病着的活生生的董鄂妃,就这样睡在床上,成了活着的木乃伊——福临遗体。
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环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此事可罕,合族中人也都称赞。贾珍遂以孙女之理殡殓,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之登仙阁。
如此隆重的"国葬",而顺治又没死,活得好好的,还亲自来奔自己的丧。棺材是樯木的,出在潢海铁网山,万年不坏,原来是义忠亲王老千岁多尔衮要的,
也就是说,真正躺进"万年不坏"棺材里的是瑞珠,而瑞珠正是董鄂妃也。正月十五,被刚当了几天皇帝的洪士铭强奸,羞愧难当,故"也触柱而亡"。不过,"此事可罕",尚有下文。此人精演先天神数,又懂扶乩、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出身读书仕宦之家,玄墓蟠香寺带发修行的槛外高人,加上万年不坏棺木有机括,表演一下触柱而亡却死不了,躺进棺材还会呼吸,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董鄂妃又名妙玉。福临还煞有介事,制了一篇《芙蓉女儿诔》呢。
那贾珍因见发引日近,亲自坐了车,带了阴阳司吏,往铁槛寺来踏看寄灵所在。又一一嘱咐住持色空,好生预备新鲜陈设,多请名僧,以备接灵使用。色空看晚斋。贾珍也无心茶饭。因天晚,不得进城,就在净空处胡乱歇了一夜。次日早,便进城料理出殡之事。一面又派先往铁槛寺,连夜另外修饰停灵之处,并厨茶等项、接灵人口。
这一段叙述,交代了贾珍亲力亲为,转移"瑞珠"的详细过程。色空、净空合起来就是空空道人妙玉的意思。
——引自( 顺治“驾崩——孔生 在 2009-2-1 下午7:25 发表于 文章 )
回复徐宁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3 下午11:13
我今日特意找到了你的三篇文章。
你总说:此书有解,解开此书后,就会真相大白。
还有张许文先生也自负得很,声言找到了解读红楼的密码。
但你两人均以为此书只有八十回,这就铸成了大错。这一点,我看你俩应向张登儒先生学习。
你说:作者在书中带着各种不同的面具,是在演戏,书中人物都是演员,都是作者,是在演绎着他自己的事迹,以及,他自己亲眼所见到的,在皇宫之中所发生的事情。
你又说:对秦可卿和贾敬死亡及出殡的描写,就是雍正死亡及出殡的真实写照。 王熙凤象征乾隆,平儿很可能表现的就是平郡王纳尔苏。
请问:既然书中人物都是演员,都是作者,是在演绎着他自己的事迹,则死亡及出殡的秦可卿和贾敬,岂不也是作者?为何又成了雍正死亡及出殡的真实写照呢?同理,王熙凤、平儿也是作者的话,王熙凤象征乾隆,平儿很可能表现的就是平郡王纳尔苏,又从何谈起呢?
全书人物有其内在关联,与雍乾两朝无关。我不止一次说过太上皇一条硬证,你有什么可以解释的吗?你为什么要绕过这个坎呢?
回复ttt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4 上午9:54
【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蒙侧批: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这句话简单说:贾宝玉才是真宝玉。两个宝玉中,甄宝玉是山寨版的冒牌货。就如西游记中有真假孙悟空。甄宝玉父名甄应嘉,偏偏介绍二***迎春句下,【甲戌侧批:"应"也。】事实上,迎春便是甄应嘉。原应叹息,果然应了一个。红楼人物正如翠缕所云:我们人倒没了阴阳。迎春即书中贾蓉、贾芸、司棋,体格风骚的凤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名贾琮又名甄宝玉,与贾宝玉模样相仿,因为这两人压根儿是同母兄弟。
姓甄,【甲戌眉批: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费,【甲戌侧批:废。】字士隐。【甲戌侧批:托言将真事隐去也。】
借,犹言刘备借荆州,与上引“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可谓互为证发,足证甄宝玉是假宝玉。后文每提到甄家甄宝玉,常附带四个女人,何则?玄烨有四大辅臣,作者给他们安了个“商山四皓”之名。
第七十一回庚辰双行夹批:好,一提“甄”事,盖真事欲显,假事将尽。
此回纪年为顺治八年七、八月。八月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云云,何须屏开鸾凤?除非代善翻生。比如今之酒楼婚宴,有鸾凤和鸣,有大红双喜,而生日宴则另个背景。既为寿星婆,理应坐上席,怎么坐去右边下手一席?北静王即吴三桂,王妃指陈园园,坐于上席。孝庄下嫁吴三桂,按照先不僭后,园园为嫡妻,孝庄妾也。
贾母因问道:"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江南甄家【庚辰双行夹批:好,一提甄家。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还有粤海将军邬家一架玻璃的还罢了。"贾母道:"既这样,这两架别动,好生搁着,我要送人的。"
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对应好了歌、清虚观,荣国公替身张道士的戏班有,好了歌解注有'笏满床',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显见得江南甄家便是好了歌的神仙一一洪承畴。
粤海将军邬家一架玻璃的,便是贾蓉来讨的炕屏,邬将军便是乌进孝的儿子,居然到了天子脚下一一洪承畴长公洪士铭。
就在八月三日大喜这一天,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潘又安(孝庄 )与司棋( 洪士铭 ) 野地苟合,却被洪承畴次公、八岁韬塞撞破。
这便应了:假事将尽,真事将显,我要送人。
孔先生好
由 徐宁 评论于 2009-3-24 下午2:43
“红楼梦”一书有两个主题,不然为什么有自叙传说和索隐派的观点,我和许文兄其中只有一个是对的。许文兄的密码没有公布于众,我的解书方法,已经为人所知,谁都可以照此方法去解开此书,让时间来检验吧!
回复ttt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4 下午3:17
“裙钗一二可齐家”是关键句,“齐家”是关键词。 “岂独家庭,国家天下治之不难”中,“家庭”是关键词。
ttt先生说得很对。修齐治平者,堪称圣人。十二钗中,具备圣人质素的,只得 “裙钗一二”,不是阿凤,更不是探春,而是香菱、可卿。这两人便是脂批所云武穆之二帝,一为朱三太子朱慈炯,一为福临,二人又叫夫妻蕙、并蒂菱。且看: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甲戌侧批:妙!警幻自是个多情种子。】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甲戌侧批:妙!盖指薛林而言也。】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
可卿,是皇帝的代名词。许配于汝,意为奉天承运,继统袭位。宁公指崇德,荣公指崇祯。
孝庄也想当武则天,第五回便有两个秦氏。两个秦氏都是贾蓉之妻:宝玉初试云雨,其实是同性之恋;贾蓉夫妻的妻,指宝玉生母凤姐。凤姐当唐玄宗,娶了儿子的老婆,贾蓉袭人就成了凤姐的杨妃。
回复徐宁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4 下午4:08
我和许文兄其中只有一个是对的。
我敢这么说,谁要是只认同八十回,不可能“解开此书”,因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故事,让你硬生生拦腰斩断,证据链被撕裂。是书纪年只能是有太上皇的顺康朝,就这一点来说,许文兄比你靠谱,还有斯园兄、马老师、土老师、逗红轩......你的观点脱胎于曹学,注定走入了死胡同,为什么?前有霍氏姐弟,继有刘心武,他们的致命伤,就是上了胡周贼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只认同八十回。土默热红学并不否认百廿回,他是这样分的:前八十回出自洪升死前遗落曹家的行卷,后四十回由曹织造后人补成。他这样设计,虽然也入了死胡同,显见得比霍、刘灵活,又走了出来。他的论文二就写得不错,因为全文压根没提土默热红学,还能对当前红学有一个客观精当的分析。
回复ttt先生所提一则脂批的解释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4 下午4:25
树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
畸笏放的是烟幕,迷幻了周汝昌及红学大佬们,故又有三十六钗抑或六十钗乃至一百零八钗之无谓争拗。全书人物四百,包括赫赫在册的十五钗,写来写去只是几个异样女子一一帝王本纪而已。请看: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
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橱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
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说白了,便是红楼一书的游戏规则。这几个异样女子,他们时男时女,忽主忽仆,孙悟空七十二变,却有迹可寻。
Re: 反满耶?颂满耶?——评邱华东商榷一文
由 刘介梅 评论于 2009-3-26 下午11:52
曹寅是汉奸奴才。曹雪芹是汉奸子弟。满人给他官做,他当然“颂满”。
Re: 反满耶?颂满耶?——评邱华东商榷一文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7 下午5:30
hlmfy 君言重了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7 下午5:27
林子洞故事解读:
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
“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国贼禄蠹 。
“那一年腊月初七日”——史载顺治帝驾崩之日。
“老耗子升座议事”——“老耗子”贾雨村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主持朝政。是故,“牛清”寓子,而子即鼠也。太师、镇国公贾化补授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明日乃是腊八,世人都熬腊八粥”——康熙的“熙”,下面是四点,粥是稀的,稀与熙同音。这一日,全国都要庆贺“八岁”康熙登基,所以“世人都熬腊八粥”,外加“吃糠”的文艺演出。
“小耗道:‘米豆成仓,不可胜记’”——米,陕西有个米脂县,出了一个李自成;还出了一个如窦建德一样的义军领袖张献忠。米、豆指大顺、大西义军部队。
“一红枣”——“红”与弘谐音,“枣”与早谐音。最早称帝的弘光皇帝。
“二李子”——唐朝皇帝姓李,唐王政权就成了“李子”。
“三落花生”——产地在山东,简称鲁,寓鲁王政权。
“四菱角”——“菱”与棱音同。有棱有角,就要磨历磨历。南明政权中,永历皇帝历时最长,“菱角”寓桂王政权。
“五香玉”——此回回目“玉生香”,文中“香”字用了三十个,归结起来,“盐课林老爷的***才是真正的香玉”。“香玉”、“菱角”各取第一个字一合,就是“香菱”。香菱三太子两次登基,与南明政权、义军“复明大业”是一条线的,一脉相承。
林子洞故典是十六回“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的再诠释。弘光、唐王、鲁王政权被“先支三万”,由赖嬷嬷、赵天梁、赵天栋先期剿灭;“下剩二万存着”的桂王、三太子结局如何呢?史载及野史是吴三桂西征缅甸、绞杀桂王;《红楼梦》对桂王之死有详而又细的记载,读者只要留意夏金桂的故事,便可一目了然。
“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摇身一变,也变成了香玉”的“小耗”,就是“钦差体仁院总裁”甄应嘉之子甄宝玉!这个人,正是毒死桂王的“宝蟾”!
《红楼梦》有甄贾宝玉,孰真孰假,耐人寻味。
西方有石名黛,又名灵河岸上三生石,石畔有绛珠草一株,下世为人,取名林黛玉。
扬州有山名黛,有洞名林子洞,洞里有两只会用分身法的老鼠,大耗和小耗。大耗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林红玉,与绛珠只差一字,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隐起来,便叫小红。脂批:又是个林!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妙文!……奸邪婢!
老耗生大耗,大耗生小耗,老鼠生儿打地洞,俗名林子洞,官名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一碗毒鼠药,将贾敏毒死了。
老姊妹四个,菱角这一个是极小的,又没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了。只看盐课林老爷的***将来之东床如何呢!
吴三桂讨清檄文云: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股为记。
清史界拒不承认。偏偏英莲三岁,如海有子三岁!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从胎里带来的!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秦可卿!
而秦可卿是皇帝的代名词。那一年腊月初七日,“没了”的秦可卿,真名叫福临,是贾家的,其实并没死。甄士隐家的秦可卿,与金陵省体仁院甄应嘉家的甄宝玉之间,展开了名曰“黄莺搏兔”、 “八龙走马”的生死博奕。
而 hlmfy 君却将这一故典解作童话故事。试问,作者一把辛酸泪,哭成此书,有如此童心,去作这童话奇传吗?胡文彬先生是红学前辈,在艺苑发表文章,难能可贵,艺苑及网友都会热烈欢迎。他的这篇文章,题目“《红楼梦》与北京饮食”,腊八粥不特 hlmfy 君家乡有,燕京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至于用料方面,一处乡村一处例,因地制宜,各适其适。胡文彬先生引用清朝时京城人的记载,讲的是京城的腊八粥。香芋一词,除甲辰本外,其余本子均作香玉,现校本一般都将香玉改校作香芋。是故,文彬先生写道:文中“香芋”即黄独。据清人谢墉撰《食味杂咏》云:“香芋:腊蔓生,味甘淡,别有一种香气,可供茶料,故名香芋。苏松人家尚之。”作者将香芋列入腊八粥五种果品之一,除因“别有一种香气”之外,重要的是以香芋谐香玉之音。香玉实喻黛玉,其典出自三首古诗。
而 hlmfy 君却认为:这篇文章起了很坏的误导作用。作为一个在南方香芋产区出生长大、北京又是第二故乡的红楼梦业余爱好者,我有责任将这种遗害子孙后代的误导的作用尽可能地降低。
文本异文,其实是作者有意特设,以期引起读者格外关注。比如五十三回,荣国公变成了等国公,贾源变成了贾法,尤其贾法一名,各本皆同。评论者如需摘引这一段话,你让他怎么写好呢?弄得不好,招来非议一一很坏的误导作用?遗害子孙后代?......
我劝 hlmfy 君,有不同意见可以提,不要动不动盖帽子,好吗?
树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7 下午7:11
ttt先生标点得对!
探佚派据此批语认定:末回有个警幻情榜,一如水浒一百零八将排座次,说得煞有介事。汝昌老更振振有词:后四十回是赝品。ttt先生如此标点,不啻给了他们当头棒喝!
红楼故事并非逐日逐年记事,所谓红楼纪年图表,贻害非浅也。第一回纪年,甲申之交。第二回:康熙二年。第三、五回:顺治五年。第四回:顺治八年。第十三回:顺治十八年。第十四回:崇祯十七年。第十五回:崇祯十六年.......
庚辰双行墨夹批:妙卿出现。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添秦可卿有七,熙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熙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是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义。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又有又副册,三断词乃晴雯、袭人、香菱三人,余未多及,想为金钏、玉钏、鸳鸯、苗云、平儿等人无疑矣。观者不待言可知,故不必多费笔墨。
庚辰朱笔眉批:树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
上引两则批语,前一则为墨批,后一则为朱批,显然出自两个人手笔,有如一问一答,一批一驳。朱批署名畸笏,他的意思:第五回好比是“《红楼梦》的纲,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你在这里说了这么些正呀、副呀、又副呀、三断词呀、想为谁谁无疑呀,等等,等等,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你如果真想弄清楚十二钗的芳讳,说到底给你听吧,你老老实实回过头去看清楚警幻情榜,你方才说的这些正、副、再副及三四副,余未多及,或者更多,均可以在情榜十五人中一 一找到对应。比如:宝琴即探春。
刘介梅先生,你好!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7 下午7:33
很喜欢看你写的评论,言简意赅却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又不失诙谐与幽默,更有那神来的打油诗,可以读出你的正义感。谢谢!
ttt先生一一香菱篇(C)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7 下午11:22
第三回甲戌眉批:
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写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
第四回甲戌侧批:
早为“下半部”伏‘根’。
第四回甲戌侧批:
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
第五回甲戌双行夹批:
却是咏菱妙句。
第五回甲夹批:
拆字法。
第七回甲戌双行夹批:
二字仍从“莲”上起来。盖“英莲”者,“应怜”也;“香菱”者亦“相怜”之意。此是改名之“英莲”也。
孔生试解:
书云: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风月鉴,镜也。两面皆可照人云云,若用来照《金陵十二钗》,会是什么情形呢?正面是十二正钗,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面是副十二钗,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意为黛玉与甄英莲是同一人,正照反照均为首。
英莲改名香菱,有脂批明示,后又改秋菱,则有文本专作介绍。此示例一也。
鹦哥改名紫鹃,亦有脂批明示。此示例二也。
钗黛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示例三也。
证明:此书用了分身法。脂批明示的,只此三例,而脂砚断不可能对每一钗都给读者明白提示,观者诸公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分为二看问题,才能读懂认清书中人物。
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
钗黛名虽两个,人却一身。
这两条批语可证三人是一人:英莲三岁遇僧道,黛玉三岁遇癞头和尚,宝钗遇秃头和尚时几岁?书中虽然没写,摆明也是三岁。“刺股为记”,“痣”也,其人可‘知’,朱慈炯矣,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寄命托孤,宗社是赖!
三桂之忠奸也,全以三太子之真假有无为界定。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孔先生还是随我来吧
由 徐宁 评论于 2009-3-29 下午6:12
您讲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别人不可能信,原因是很乱,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规律可循。
您也信分身法,但是,您讲的分身法,仅限于几个人,空间太狭窄,只可解书中部分内容,不能解释全书,故说服力不强。
石头一分为二,变成黛玉宝玉,二为三,又生出一宝钗,三为无穷,发展成为书中全部之人,所以书中人物都是石头,都是作者。
以上述观点去看书,去看脂批,如能得出同样的观点,再用您的索隐方法,重新解释此书,将前途无量,此书可解矣!
回复徐宁先生: 假如照你的说法,书中人物都是石头,都是作者,所谓矛盾冲突,就全是石头本人在窝里自己斗自己,是吗?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9 下午10:33
回复hlmfy 君: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29 下午3:21
○胡文彬先生:hlmfy 君“借用您的评论栏”,评论您《法喜晓来炊作粥》一文,论断:“胡文彬先生《红楼梦与北京》“卷五 《红楼梦》与北京饮食”中的这篇文章起了很坏的误导作用。……我有责任将这种遗害子孙后代的误导的作用尽可能地降低。”
孔某对hlmfy 君的评论作了回应,他又“借用您的评论栏”,对孔某的“质疑”作出“回复”,并向你问好,请你原谅。但原谅什么呢?大概学的十三岁少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一“对您的“索隐”部分,我不作答复。”非也,明为“不作”,实在作了:“在我看来,谈不上什么学术。”也就是说,在hlmfy 君眼中,索隐“谈不上什么学术”,压根儿不属“学术规范”一类。红学界有一位姓沈名治钧者,2008年9月13日在《中国文化报》放言:索隐派“在学术上已无足轻重。换言之,索隐派被新红学逐出了正统的学术领域,已然沦为茶馀饭后的文字游戏。”但是,红学界也不乏对索隐派有比较客观公正评价的大师的,比如刘梦溪、胡文彬。奇妙的是,这两位都是东北汉子。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有时会因地缘而迥异。比如袁崇焕就是,素有南北之争。不期《红楼梦》研究,也似有此趋向。更好笑,hlmfy 君将之上升为“几乎是一种信仰的问题”,不知道在hlmfy 君目中,信仰为何物?反正,孔某坦言:一生惟共产主义为信仰!并努力以共产主义之机理,作为本人读红研红指南。至于引文“二李子”,因此文从我三年前草稿复制而来,未及仔细校对,如有不符,先行谢过hlmfy 君批评。李、栗同音,未影响索隐为唐王。
【庚辰双行夹批:前有"试才题对额",故紧接此一篇无稽乱话,前无则可,此无则不可,盖前系宝玉之懒为者,此系宝玉不得不为者。世人诽谤无碍,奖誉不必。】
俞平伯亦明知“此一篇无稽乱话”,指出:"不写出‘芋’字来的,当另有缘故。"胡文彬先生虽据程乙本引为“香芋”,却明确指出:“重要的是以香芋谐香玉之音。香玉实喻黛玉。”可谓发平伯老之未发。须知:这便是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了。石头拟人,绛珠草拟人,香玉拟人,……同理,另外四种果品及米豆,也拟人。只是特以香玉为示例而已。
不然,何以“前无则可,此无则不可”呢?hlmfy 君眼中,竟成了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的童话,而脂批则说得明白:“此一篇无稽乱话”,比"试才题对额"更为重要!
二还在说什么“这一故典”。故典在原文中,宝玉说一次,黛玉、宝钗各说了两次,合共五次,故可定义为故典。
三“初试云雨情”是全书的重要回目,紧扣主题。袭人、贾芸、林红玉都是“容长脸面”,按脂批提示:“水浒文法”,三人是同一人。宝玉“初试云雨情”的,是比自己“大四五岁”的男人贾芸!宝玉的身份是宝天王、宝皇帝,与这样的“娈宠”搞断袖之癖,会不会发生亡国失位的“一把辛酸泪”的事呢?有人总是追问我:“虽然你提到的历史人物,都是真有其人,但你说的那些事和《红楼梦》进行比附,有什么历史根据?又是怎么从《红楼梦》里看出来的?”在此一并作答:我的逻辑,就从清史三大谜中的顺治出家、太后下嫁二大谜说起,算得上是考证的大课题了吧。这二大谜,又牵出了更多的清史之谜。而这些谜底,清朝史料绝对不会给我们留下具体的“历史根据”!而作者亦言之凿凿:“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这句话告知我们:这本书讲的全是铁证!研红之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才算找到了立脚点。这句话,又可以理解为作者的证据论。
四香芋一词,除甲辰本外,其余本子均作香玉,现校本一般都将香玉改校作香芋。就如荣国公变成了等国公,贾源变成了贾法,尤其贾法一名,各本皆同,都是脂本原文。评论者要以何种版本为评论底本,可以有他的自由选择。但如果认为如此份属““明目张胆”地偷换概念”,“动不动” “盖帽子”,这是“污蔑”。是不是要再来横扫牛鬼蛇神一次呢?真不明白。人家胡老先生在文章中压根儿就没说——红楼梦里的腊八粥是北京的腊八粥。“明目张胆”地偷换概念的,是谁呢?“很坏的误导”呀,“遗害子孙后代”呀,算不算“污蔑”呢,照我看,还是“盖帽子”委婉一些。
老孔好
由 徐宁 评论于 2009-3-30 下午3:54
书中隐藏了两个主题,不然的话,怎么会有索隐派和自叙传说呢?奇书就是奇书,按常人的思路去解书,不可能解开此书。
ttt先生,有见识!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3-31 下午12:14
这句话我已经说过一次。徐宁说,ttt即张许文,我批驳过他。自来文如其人,从文笔可以看出,你俩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我很欣赏ttt先生的文章与新思维。前人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未能解开红楼,我以为是缺了一样:利器。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什么钥匙开什么锁,要打开红楼之锁,需要找到钥匙才行。
李氏道:"嗳哟!这硬的是什么?"平儿道:"钥匙。"李氏道:"什么钥匙?要紧梯己东西怕人偷了去,却带在身上。我成日家和人说笑,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他;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还要这钥匙作什么。"
这把总钥匙,就是平儿!弄清平儿的来历,也就弄清了凤姐的来历。其他人都可以迎刃而解。
用ttt先生的同位关系论那么一套,得出结论:皇帝刘智远与武则天布木布泰是同位关系,瓜精与吴三桂是同位关系。那么,吴三桂自称大周皇帝,改元周咨的历史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ttt先生还给我们引进了《阅读的革命——怎样读难懂的书》这类外国小书的一段,我读后觉得不错。不过读解红楼,我以为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很强的逻辑统摄,还涉及浩如烟海的典故。虽然此书用的是大众化的语言,但决非按常人的思路,或西人的文学思路,便可去读解的。不要说一月半月、四个多月便可大功告成。ttt先生,你也未免太放浪不羁了些,高看了自己,而小看了作者了。我一直非常崇拜此书的第一、二作者及总编辑曹雪芹,评者脂砚、畸笏。而对第三作者,我在行文中每多贬责,并将宝黛失国亡家的责任,归咎此人,说得上是一个反面教员。
这本书堪称世上无匹,耀我中华!其创作手法,却又匪夷所思呀!
回复徐宁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4-1 下午2:11
您讲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别人不可能信,原因是很乱,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规律可循。
您也信分身法,但是,您讲的分身法,仅限于几个人,空间太狭窄,只可解书中部分内容,不能解释全书,故说服力不强。
以上是徐宁先生原话。
我在艺苑两个多月来,共发了六篇文章,也写了许多的评论,读者可大略看出我的索隐指向。《顺治驾崩》一篇,是对第十三回的完整解读。
我很自信的是,我的解读,可以将全书每一回故事有机联系,并对每一回次的主题、纪年、人物、故事,作出如同《顺治驾崩》一篇的完整解读。与你的评论相反,一点不乱,无主观随意性,而有规律可循。
至于别人信与不信,有人家的自由。如果徐宁先生不信,那么,我可以特邀你作一次点文嘉宾:前半部(六十回)内任何一回,你说个回数,我就发一篇解读这一回的文章。这有点刺激,也有了一点娱乐性了吧?有点像点歌台的味道不是?不过,只限一回。
我想,目今解红之人,都是纸上谈兵的多,能真正逐回读解者,不多吧。我对斯园兄说过:我身为粤人,务实是一贯作风,行文刀刀见肉,直指文本而不尚空谈。
谁能最大限度地解释文本、脂批、异文等等,越证明谁的解读越接近文本所隐本事。
想来徐先生还欠我一个问题未曾作答,便是书中三提太上皇,看来你是答不了,我套用你的原话:先生还是随我来吧。
艺苑中被网友一句问住而绕路走的,不乏其人。惟老孔逢帖必复,据理力争,原因何在?说到底:底气比人足。我们真的读懂了《红楼梦》吗——兼谈土默热红学的核心内容一文,署名秦轩。我一帖过去,署名改成了土默热。与马先生辩真甄,初复而继则不复,不知何意。张登儒、辛若水、张许文、hlmfy 君等人在这方面就很好。
回复ttt先生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4-1 下午3:52
本人读《红楼梦》,并不先验地确立什么论点,因此,也不需要为了论证自己的论点扭曲论证。一旦发现自己初步确立的论点不能成立或遭到论敌围攻,则自动放弃论点或修正论点,重构论证。最后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论点、论证、论据均须取自《红楼梦》文本,本人的工作只是做说明和语言表达的转换;不“反驳”他人红外论点、红外论证和红外论据,跟红外之帖仅六经注我而已,一般都是文不对帖。
以上是ttt先生原帖。
ttt先生似乎只是从技术上去读《红楼梦》,关注的只是做说明和语言表达的转换,看来红学三大流派,应多加一派:技术派。
红楼开篇:将真事隐去。
隐了什么真事呢?蔡义江睁大眼睛说瞎话:无谜可猜,无隐可揭。而先生则以“红外论点、红外论证和红外论据”名之,似乎并不先验地确立什么论点,反而能超然读解红楼,一至三岁小儿,也可一目十行,不存在阅读障碍。
红学三大派,日子最好过的是评论派,其余两派斗了几十年,而评论派却可以超然度外作他的美学评论。比如蔡义江解菊花诗,完全不顾书中人定下的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通用双关的规则,成了就诗解诗的空谈。他更言联诗雅集只是旧式文人茶余饭后之消遣而已,真不知他解的什么,竟致畅销百万册。
就如革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红学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发明家,发明了高科技的一种技术,却不能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丝毫帮助,这项发明,只好留给发明家自我陶醉、孤芳自赏了。
孔先生好
由 徐宁 评论于 2009-4-1 下午6:15
您说的办法很好,就解第一回,我们比试一下有必要,用什么方法,您具体安排。
ttt先生的杂文写得好,算得上是个杂家,我喜欢。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4-1 下午9:13
“左耳”笑“右耳 ”乃掉进土堆的“一丘之貉“,右耳笑左耳是去掉耳朵的什么“东东”,既要推“陈”出新,但又不能抱“一孔之见”。
你挑剔得妙呀,怪道你安了个 TTT的笔名,原来 T字的读音与剔同音,这只 是T字的字义之一。第二义是蹄,踢、踏之义。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驴不胜怒,蹄之。”第三义是倜,风流倜傥惯了,免不了讲些下半身的咸湿古仔,让网友开开心是有的。
不知ttt先生会不会将 T字往后延伸下去,变成四 T五T乃至更多T 呢?如是者亦不难,英文字母译成国语后,就同时具备了中国文字的广义性与涵盖性,这大概就叫土洋结合中西合璧。
戚序浅释——兼评周思源先生《沙滩上的大厦》一文
由 孔生 评论于 2009-4-1 下午10:49
偶读公孙冶所编《揭秘与猜谜》,收有周思源先生《沙滩上的大厦——评(红楼解梦)》一文,兹借艺苑一角,提出商榷。如有冒渎,还请多多包涵。
本人与霍老师,虽然观点不同,但特别敬重霍老师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尤其首提三百一十条红学死结,给了后学一个大大的启示,堪称红学界的一面新旗帜。而《红楼梦》的破解,索隐才是正路!起码,大方向是对的。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的,反是戚蓼生所指“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也。何以见得?红楼作者为自己的作品,有意识地打上一些结子。这一堆乱麻,绳头在哪里?
周先生将戚序全文录出,本意是“为弄清真义与全貌”,但他的解释太简单,关键是搞错了。
戚序段落分明,前面一段是序中之序,以两个身怀绝技的特异功能者为话头:一个是名叫“绛树”的歌唱家,传闻可以同时用喉咙唱一首高亢激昂的歌,而用鼻子哼出另一首低沉动人的歌。另一个是名叫“黄华”的书法家,左手写楷书,右手同时写草书。“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这种一声二歌一手二牍的,“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
用“嘻,异矣”的感叹,开始揭示《石头记》的奇法秘技:“夫敷华扌丽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故不具论。”
“有目共赏”天下皆知的,何劳说教呢?何必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偏偏戚序“故不具论”的,成了目今文学评论派的“席上珍”,也成就了多少人的“奕世功名”。
如将戚序这段话视为对文学评论派的最早的否定,我以为是非常中肯的。
“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第,次第。第观,就是反复观察。将蕴藏于心底的话,淋漓尽致地诉诸笔端。所以,读者可以看到:明明“写此“之事,实“注彼”也,说的是东,实道西也;看似挥手,其实是眨眼;看似诡谲,其实正道之人;看似淫邪,其实合符天地运行的规则。这个“则”字,应作天道、地道、人道解,意思是没有违反天地运行的法则。戚蓼生肯定:《石头记》如《春秋》一样,是史书。如者,同也。其笔法,用的是“微词”,即所谓“以一字为褒贬”。“史家之多曲笔”,是比“微词”更高一筹的笔法了。史家通常是秉笔直书,如历史上的司马迁可以做到,因为汉武帝时期没有文字狱,而且汉武帝容忍乃至赞赏司马迁的直书。康熙朝就不同了,你要真实地写历史,秉笔直书会杀头,还会诛连九族!所以非要用曲笔,曲笔!
《石头记》又名《风月宝鉴》。诸位注意这个“鉴”字。我们知道,《资治通鉴》是著名的史书。所以作者顺手牵羊,将《石头记》美名为《风月宝鉴》。俗云:以史为鉴。换句话说,鉴即史,史即鉴。光是书名,就“如《春秋》之有微词”了。
“试一 一读而绎之”:
“写闺房则极其雍肃,而艳冶已满纸矣”——譬之第五回秦氏居室,《蒺篱图》及“世事洞明”一联,够雍肃了;而房间布置,“艳冶已满纸矣”。
“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阀阅,指权势之家。五十三回写的是“首吾门”的“都中旺族”,可谓“极其丰整”;而实际上,荣国公换成了等国公,贾源换成了贾法,其非“式微已盈睫”乎?
“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还是听听周先生怎么理解这一段话吧:“不能光看到宝玉的‘淫而痴’,主要应认识他对少女们多情、体贴、善解人意的特点。对黛玉也不能只见她爱忌妒,使小性说话尖刻,要明白她是由于爱宝玉太深切之故。”一句话,周先生将《石头记》作爱情小说来读,又怎能理解戚序呢?戚序提到的书中人物,只此二位,也就是主角。只有皇帝,方可称得上是“天下第一淫人”,这就是“宝玉之淫”;野史传顺治剃发,取名“行痴”,此乃宝玉之“痴”。“任凭弱水三千”,犹言后宫三千佳丽,此乃宝玉之“多情”;“我只取一瓢饮”,乃言宝玉之“善悟”。“历下琅琊”是谁?在戚蓼生目中,只有开天劈地的盘古,才可与开国第一帝的天才媲美。妒者,嫉也,嫉恶如仇,尖是尖锐,眼光独到,匠心独具。此“黛玉之妒而尖也”。笃者实也,实则刚健,乾之德,天之道;“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是为“笃爱”。深者藏也,“显诸仁,藏诸用”;怜者善也,“积善之家,必有余福”,此黛玉之“深怜”。“不啻桑娥石女”,意为月中的嫦娥,补天的女娲!
“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止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因之“靡靡”,故能引人入胜,却又无“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盖得益于寓“淫佚”于“贞静”、寄“悲戚”于“欢愉”的鬼斧神功之中。
以上是第一个“嘻,异矣”的解读,亦即关于“一声也而二歌,一手也而二牍”的解读。
“噫,异矣”——下面要讲的是《石头记》第二点奇异之处了。
“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
劈头一句,是问,也是答。殆是几乎、差不多的意思。全句意为:他难道不就是稗官野史中的左丘明、司马迁吗?
周先生论文的第一个标题是“‘野史’不等于历史”。他承认:“一般地说,‘野史’确实是指旧时私家所著的史书,与官修正史相对。”同时他又说:“但在古代文学史上‘野史’尚另有一意,即指小说。”为了佐证其论点,周先生特别以五部明清《野史》为例:
《绣榻野史》——周先生说“是十足的床上史!”
《艳婚野史》——周先生说“主要讲两个财主互相勾引对方美妾成奸等故事,与历史毫不相于。”
《呼春野史》——周先生说“全书充斥淫词秽语。”
《株林野史》——周先生说“是一部著名的清代***小说。”
《闲情野史》——周先生说“是闲情、言情小说,与史无涉。”
周先生认为:《石头记》“显然就是小说而非‘历史’。”我以为:上述野史与《石头记》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左传》、《史记》均是著名的史学著作。左丘明、司马迁都是史学大家,而非小说写手。戚氏将《石头记》作者比作“盲左腐迁”,有两层含义:
一肯定了《石头记》在史学上的崇高地位。《左传》、《史记》是名正言顺的正史。《石头记》在史学上则居于“稗官野史”的地位,当然是因为清朝官方另有伪造、篡改的“正史”,才被迫居偏的。惟其以血泪写成的真实,惟其“稗”与“野”,独显其较之《左传》、《史记》更为难得,更为珍贵。
周先生写道: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批评“历来野史,皆蹈一辙”,声明自己不“不借此套”,正是从小说意义而非历史意义来使用此词的,脂批亦然。
周先生接下来引述了第一回数处提到“一段故事”,于是断言:“曹雪芹正是从‘故事’(小说)的角度议论‘历来野史’,……摆着这么多‘故事’,《红楼梦》写的究竟是什么,‘野史’到底指什么,岂不十分明显吗?”
诸位注意文中的括号,不消说,周先生显然是将“故事”与小说划了个等号。我要说,小说讲的是故事,是经过艺术虚构、加工而成的“故事”;史书写的,同样是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作者开篇明义:“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性格开朗,正直,闲暇喜欢喝茶.听音乐,喜欢传统文化,尤其中国书画,所以相册里全是书画,没有美女,哈哈....,我的优点是实在,缺点是太实在!呵呵........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 Tue, 5 Jul 2011 08:37:46 +0800 )
Description:
( Fri, 10 Jun 2011 15:14:35 +0800 )
Description: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知我者则骄。
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
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无望之后再说闲话。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显而易见,骄傲与谦卑是恰恰相反的,可是它们有同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自我。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
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虚已者进德之基。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
( Tu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