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还俗有什么后果要到了南极之后会不会自动还俗?


佛家之人信仰超脱于红尘之外,不问世俗,不行恶事,劝人向善,早登极乐,总之就是清心寡欲,一心求佛问道。在我国古代佛道两家之争早就上升到了皇家级别,到了现在,愿意念佛吃斋的人越来越多,反倒是中国的传统学家愿意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对做和尚的人很好奇,这出家人总归活着的人,既然活着就免不了要有情欲侵扰,佛家规矩众多,这戒律清规可是一条都犯不得,但要是总有人之常情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在古代要是做了和尚,就必须要受寺院里的规矩,静下心来修禅,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佛家人自己就能控制的很好,要是真的喜欢上了谁直接还俗就好了,也不会有人拦着,况且轻易会动心说明凡心未除,在寺院里也带不长久。其实古代和尚还俗并不是什么很严重的事情,佛家也不会强求人留下,不过这种情况还是很少见的。我们在很多以前老的故事里就经常听见什么和尚和山下女子乱伦的故事,大部分都是虚构的,要说真的事情也有,不过这些和尚的下场都不怎么样,不过这受罚的原因却不是因为是和尚,而是犯了忌讳。话说从前就有一位和尚和一位夫人又来往,结果一来二去被这个夫人的另一个情人给发现了,这个情人可是被气的不轻,一怒之下和和尚打了起来,后来被官府抓起来上了公堂,这个和尚就被流放了。然而这和尚受罚也是因为他犯了法,按照古代律法处分而已,再者才是他和尚的身份,处罚会更重一点,不止要流放,还要在寺庙门口给人展示几天,以示警戒。以上这件事情不过是乡间小事,再来就是一件比较著名的事情了。唐朝尊重佛教,玄奘西行更是将佛教的地位更一步推上,皇家也会请道行高的和尚来讲经论道,那么其中有就一个就跟当朝公主通了奸,还被皇帝给知道了,这上升到国体的大事,就不是流放这么简单了,这和尚当时被皇帝给杀了,死的还挺惨。佛教在中国也扎根了几千年了,有不少高僧的传说,其中也有真人真事,佛家的很多思想对人的成长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这也是现在那么多人喜欢研究佛理的原因。佛家最重慈悲之心,佛门可接纳世间万千不平之事,不善之人。若是真心向佛就该一心参禅,这二心还是不可有的。
2019-02-21 16:37
来源:
福州盖山五台文殊寺
如果人人都无欲无求,依佛教去修行,人类岂不要灭绝了?其实。即便真的出现了人人出家的情况,世界也不会灭绝。
古人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清朝的顺治皇帝曾有诗赞僧云“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出家僧众为人间种福田、做出世之导师,肩负着宣传道义、感化人心、度化众生的终极责任。因此倓虚法师说“和尚是世界的大轴”。
佛教并不要求人人出家
三世诸佛皆以出家身而成佛,佛子成佛之际必然人人出家,故人人皆宜有出家之志愿。虽然出家为僧功德无量,但佛教并不要求人人都出家。为什么?
首先,人们的因缘、善根各不相同,出家的因缘不会在同一时间成熟。何况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想要具足出家的因缘难上加难。当出家的善业尚未成熟时,人们是不会同时出家的。
但幸好,佛教并不认为只有出家才能修行,在家人也可以修行、可以了生脱死。比如佛陀在世时就有维摩诘大士等居士示现在家成就的例子。
再次,根据佛教教义和制度,出家应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佛教对出家的条件要求很高。赵朴初老先生曾在《佛教常识问答》中介绍:
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
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
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等等。
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
佛陀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经成为风气。佛教有弟子四众,出家男女二众称为僧人或僧侣,在家男女二众称为居士或白衣。出家二众负责住持佛法,在家二众负责护持佛法。自古以来,佛教在家修行的居士都比出家人多。
弘一法师指出,“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以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佛教并不要求人人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称赞在家学佛。
衣食之福不因修行而减少:嗜欲深者天机则浅,有为太过必反失之
这里谈到了关于大众修行的问题。有人担心,“如果人人都去修行,会不会太过分消极、把自己的职责都放弃了呢?”人们往往不甘于无所作为,而对于“有为”的“主动”充满依赖,因此对修行者不事名利的态度心存质疑——你不去参与竞争、不去参与社会努力,谁来创造财富?谁来创造食粮?这些问题总是摆在面前。
其实,虽然劳动是财富和食粮的来源之一,但竞争和贪欲却是人类的福报减少的直接原因。一边减少一边竞争,这是恶性的循环,竞争不是生产的原地,无贪才是真正的福田。
“人间初成时,遍净天人,天福已尽,下生人间。彼时人间无男女相,皆从变化而生。经过许多年,欲心渐起,男女相生,乃有胎生之人。
可知吾人之胎生,是中途之变相,非本来如是也。如是世间男女欲情,正是众苦之本。众生离苦,即无男女相故。不明此理者,以欲为乐,所以常在苦趣也。
吾佛出家,不妻不子,归本还原,离苦得乐,何不善之有耶?”
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这里揭示了人类福报减少的真正原因,不是由于人们都去修行、无所作为了,而是因为贪盈逐物、有为太过,有为太过必反失之。它背后隐藏着一条恶性循环的线索:因为有争斗、贪欲之心,所以福报越来越少;福报越少就越要去争、去贪。先是“地肥”不出现了,后来“粳米”也不出现了,这些并不是修行造成的,而是“主动”、“有为太过”惹的祸。
贪嗔之心越重,人类福报就越少。随着离上古时期越来越远,世道人心也越发浇薄,因此人类社会的福报也在逐渐减少、种种问题集中迸发出来,这些现象佛陀在世时就已做过预言。在现时代,恐怕还是踏实修行、慎终追远,才能远离祸乱、长养福田。
人人出家人类不会灭绝:假使众生欲心都尽,必同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于是又有人问,“如果人人都无欲无求,依佛教去修行,这人类世界岂不要灭绝和荒芜了?”这种忧虑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虽然佛教并不要求人人出家,但即便真的出现了人人出家的情况,世界也不会灭绝。
这种担心实际上把我们的心和世界、环境和生命割裂开来,作出了彼此无关的论断。但事实上,我们的心和世界是紧密相连、相观待而生的,正报和依报也是相互观待而存在的。当正报发生转变时,依报也自然会随之转变。
如果人人都出家修行,整个世界当下就会发生改变;而不会是人人都发起了皈依三宝、弘法利生、同证菩提的大愿,并付之以出家的大丈夫行,但这个世界的其他方面却不发生任何改变。因此,如果人人出家修行,我们的世界必然会因人们内心的积极感通而成为一个更加清净美好、安详太平的美丽新世界。
“假使世界众生,全体发心出家,世界人种,亦不至于断灭。佛说众生,有十二种生法不同,非止胎生而已。假使世界众生欲心都尽,则必同极乐世界,莲花化生。极乐世界,即不耕不织,不妻不子之世界。其国众生,无量无边,恒河沙数之多,可证世人不妻,不得绝灭人种也。
纵然世界众生,亦不受一切化生,乃至十二类皆不生,至于不生不灭之地,则世界转为常寂光土,正是吾人本地风光,则恐不易到此,何须以不生为忧也?”
《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卷89)云:
“迦叶,时四天下一切众生,无有一人住在家者,以净信心,离于欲火,悉得出家,彼诸众生,既出家已,不须种植,其地自然生诸粳米,诸树自然生诸衣服,一切诸天供侍给使。”
《大宝积经》对“僧众不耕不织、不妻不子,依佛教而行,则有灭绝人界之患”问题作答的重要铁证。因此,我们无需担心人人出家世界会灭绝,相反,人人出家修行,若非具足大福报,恐是不能实现的,这才是娑婆世界真正求之不得的美好境界!
人们对“有为”的“主动”充满了依赖,然而,“以有空性故,一切法得成”,“有大道才有一切”。如果没有“道”,无论怎么求名利、求天下,总难称心如愿。而且嗜欲越深,天机越浅,离道越远,烦恼越全面。不少口头信佛人,口头信仰,而内心就是不接受佛法的价值观,奋力于世间执著,十分可惜!而若人能心存出离之志,虽身不能剃染,但却能“以出世的襟怀,做入世的事业”,人间净土,自然会快快到来,也便永无“若人人出家,世界人种是否会灭绝”的疑虑了。
南无阿弥陀佛!
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得自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家人还俗有什么后果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