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的mc世界观背景故事是什么,有什么设定,衍生同人里的mc世界观背景故事是怎么样的,有什么设定?

我之前都是写技术的,讲矩阵(线性代数)、微积分、信息论、概率、深度学习这些东西,这篇扯点别的,讲讲我的世界观,我对世界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讲世界观这个东西呢?先扯点别的吧,算是一个小小的铺垫。首先我有一个观念,就是我们的认知、能力、工作,这些东西都是分层次的,比如我们的认知有表层认知和深层认知,能力有表层能力和深层能力,工作有浅层工作和深层工作。我就拿能力这个东西举例子吧,表层能力有学习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执行力等等,这些能力是我们比较容易看到,比较容易衡量和评估的能力,它更多地决定了一个人短期的能力。但是,从长期来看,是另外一些更底层的能力发挥更大作用,比如说调整心态的能力、抗压能力、自省能力、处理情感的能力等,这些是一些更长期的能力,它不容易被看到,不容易被衡量,比较抽象,但是它会对一个人的长期发展起到更大的影响。这就是深层能力。可以用下面这个图表示:这个曲线,有点像经济学上的短期经济周期(5-10年)和长期经济周期(50-80年)的关系。不过经济学上的经济周期的关系是这样的:如果把这个曲线拉长,还可以看到比长期经济周期更长的经济周期……能力、认知等的深层和表层表层和深层能力有表层能力和深层能力,认知也有表层能力和深层能力。比如“马云是中国首富”这件事情,如果你的认知停留在,他是阿里的CEO,他很有钱,很有权,比较努力,就是表层认知;如果你的认知是在,他押准了他那个时代的赛道,进入了互联网行业,抢占了这个行业的先机,他的成功既有运气成分,也有必然成分,既有努力的成分,也有选择成分,这些认知,就是深层认知。工作我认为也是可以分为表层的工作和深层的工作的。这个东西比较抽象,我举个例子:假设你是古代的一个科学家,你想发明更快的交通工具。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于是你悉心研究喂养马的技巧,不断喂出更快的马。但是,有另一个科学家,他认为马的速度是有上限的,与其造更快的马,不如造个汽车出来。于是他去研究机械,研究发动机,造出了汽车,他也发明了更快的交通工具(当然这个例子漏洞很多,但是你只要理解这个逻辑就行)。那么相比之下,你的工作是表层的工作,而他的工作是深层的工作。学习也可以分为表层的学习和深层学习。比如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如果你只是把教材看懂了,把题会做了,这就是表层学习,如果你不光会做题,还能对题进行归类,还能深刻地理解知识发展的脉络、应用价值,以及怎样衍生出更高级的知识,那么你的学习就是深层学习。表层和深层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它们是互相关联的,虽然深层的东西看起来更“高级”一点,但是你不可能完全脱离表层的东西去接触深层的东西,就像如果人们没有培育出速度够快的马,是很难想到要造汽车的;如果你不会做题,是很难理解知识的深层的架构的。除此之外,知识从表层走到深层的时候,会发生两个过程,我称之为“抽象化”和“归一化”。知识的抽象化和归一化我拿数学举例子,因为数学是所有工科和理科学科的通用工具。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摆在一起,是两个苹果;一块钱和一块钱加起来,是两块钱;一个游客和一个游客加起来,是两个游客;一安电流和一安电流加起来,是两安电流。它们,可以抽象为一个共同的公式:1+1=2。我觉得1+1=2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它从不同种类的事物、不同的自然现象中抽取出了一些共同的特征、共同的规律,然后凝结成一个万物共通的东西。你找不到1,也找不到2,但是你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它们又是无处不在的。一个苹果、一块钱、一安电流都是具体的,1这个数字是抽象的。当我们得出1+1=2的时候,我们对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了抽象化。同时还发生了归一化:苹果、钱、电流,都是不同的事物,但当它们用“1”和“2”表示的时候,它们俨然变成了同一个抽象的东西。当然,这个抽象化还可以继续进行下去:有没有到头呢?当然没有,还可以继续下去:不同的知识,会越来越“归一”:它就像一个数的树叶,不同的树叶归结到小的枝干上,然后不同的小的枝干归结到大的枝干上……其实,人的能力、认知也有这样一个“归一”的过程,只不过能力、认知是一个相对抽象的东西,它们的“归一”的过程没有那么的明显。拿人的能力来说,比如,科研工作更需要钻研能力、学习能力,营销工作更需要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老师更需要表达能力、同理心、教育能力,政治家更需要演讲能力、经营人脉的能力、分析时局的能力。这些,都是表层能力,它们看起来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需要的底层能力是接近的:都需要自我反省能力,都需要一个积极、可以长期自我建设的心态,都需要模仿和学习别人的能力。这些底层能力,虽然更抽象一些,但是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长期发展。它们几乎是各行各业共同需要的东西。拿人的认知来说,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它们需要的具体知识千差万别,但它们都需要一套触类旁通的学习模式、思考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思考模式,是比较接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刚才都是前言,做了一点简单的铺垫,现在可以开始正文了:为什么我这篇要讲世界观这么抽象的东西。其实我本人不喜欢搞抽象的东西,我平常基本上都是在思考各种具体的问题。但是,正如我刚才所说,各种具体的东西,我们是可以提取出它们的一些底层的规律的,那么,如果把人的认知也视为一个具体的“东西”,这个“东西”的终极形态就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一个人最底层的认知。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似乎和我们的生活毫无瓜葛,但是它却可以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影响到我们的心态、决策等,它无处不在。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观察他的学习方式、做事方式、为人处世方式、心态等等,会发现是有一些共通的模式的,这个共通的模式,就是世界观;一个人的观点、观念、立场,还有他对人对事的各种评价,也是有一些共通的模式的,这个共通的模式,就是价值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是那个“1+1=2”。没有事实,只有解释先声明一下,我接下来讲的所有内容,都是我的个人的观点,不代表客观事实。我的每一个观点,你都可以找到反例来反驳我。所以我只是讲一种观点,包括“没有事实,只有解释”也是我的一个观点。现在,请屏幕前的你思考一个问题:请问这是什么?你会想,这不废话吗,这就是个苹果。但是,我也可以告诉你,它是红色。我还可以告诉你,它是一个近似的圆……我们把所有的答案列出来:1,苹果2,红色3,近似的圆4,一堆像素点5,三维物体到二维平面的投影6,从网上扒下来的图片7,面积为5……它到底是什么?没有定论。它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东西。取决于我们怎么定义它,从什么视角来描述它。我再问屏幕前的你一个问题:如果用一个最简单、最基础的数学公式来描述我们这个世界,你给出的公式是什么?你会马上告诉我,1+1=2但是,别急,我还可以给出你别的公式,我们把它列出来:1, 1+1=2 ,这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它的含义是,一个物体加一个物体,合起来的数量是两个物体。2, 1+1=2+\sigma x,(\sigma \ is\ jitter\ coefficient) 。它的含义是,在量子领域,物质和能量存在一个不确定性,所以1个东西和1个东西合并起来,并不是刚好等于2个东西的,而是有个微弱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用抖动系数 \sigma 来衡量这个不确定性,x是不确定性的大小。3, 1\leftrightarrow-1+\Delta t,(t\ is\ jitter\ coefficient) 。它的含义是,正的东西和负的东西是互相平衡的:比如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必须和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互相平衡,这个叫电中和。但是由于宇称不守恒等性质,正的物质和负的物质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而是有一个差异,这个差异,我们记做 \Delta t 4, 1k+1k=1.8k 。它的含义是,当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会受到狭义相对论效应的影响:速度的叠加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而是慢于它们的加和。当速度取到某一个值的时候,1个单位加1个单位的速度等于1.8个单位的速度,那么这个单位,叫做k。5, 2+\alpha=4,4+\alpha=8,8+\alpha=16 在信息论中,我们用1个位可以记录2个数字中的一个,用2个位可以记录4个数字中的一个,用3个位可以记录8个数字中的一个,用4个位可以记录16个数字中的一个。每增加一个位,可以记录的状态的总数翻一倍。……当然,上面那些公式都是我随便瞎编的。你不用深究那玩意,就是让你感受到趣味就行了。所以,我再问屏幕前的你一个问题:这个世界的事实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没有事实,只有解释。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怎么描述它,怎么定义它、衡量它,这取决于我们的观察视角。视角不同,结论不同,所谓“事实”就不同。但是你会说,应该有一个底层的“事实”,它不受我们观察视角的影响,而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很好,你说到一个观念点。那么请问你:你想到的这个底层的“事实”,它是什么?它叫什么名字?不好意思,它没名字。因为当你给它命名、给它描述的时候,它就带上了你的视角,变成了你自己的定义。这就是《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然,我说的“没有事实,只有解释”也是我的一个解释和观察视角,它不是事实。我说的“没有事实”也不是一个事实。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既然没有事实,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是,它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原则,一个生存法则,一种策略,一种认知模式,它不代表着客观存在的准则,而只是我们主观选择的一种观点,一种生存逻辑。说人话就是,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你自己舒服就行,反正没人管你。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多数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不断和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尝试过不同的策略,有过不同的判断、思考,其中有一些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有些是不利于我们生存的。我们就把有利于我们生存的策略保留下来了,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不管是我的价值观,还是你的价值观,还是一个国家的信仰、民族的信仰,它们都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一种生存逻辑、生存策略,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而已。阴和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这个世界,是阴阳平衡的,阴是负面,阳是正面,它们看起来彼此相反,但是又互相依赖对方而存在。神经系统的反馈我们的神经系统的反馈是这样。想象一个原始生物,它得到食物的时候,会感受到快乐,没有得到食物的时候,会感受到痛苦。这种快乐和痛苦的交错状态,会驱使它去寻找食物。它有没有可能一直快乐呢?不会的,如果它一直得到食物,那么神经系统就没必要给它分泌多巴胺来驱使它寻找食物了,分泌多巴胺也是要消耗资源的,神经系统会省下这个资源来干别的事情。比如你得到100块钱,你会感受到快乐。你又得到了100块钱,你又感受到了快乐。但是,随着你越来越多的100块钱,你对同样的100块钱,会越来越麻木。因为,从生存的角度讲,你已经不是那么需要这100块钱了。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叫“收益的边际递减效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效应发展到极致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你对这种奖赏完全麻木,毫无感觉。比如说呼吸,你会因为自己能呼吸而快乐吗?不会的,因为你时时刻刻都在呼吸,如果我不提醒你,你都意识不到自己在呼吸。快乐和痛苦所以,人的快乐和痛苦是互相依赖对方而存在的:当你得到了某种资源的时候,你会快乐;没有得到这种资源的时候,你会痛苦。如果你一直得到这种资源,没有任何阻碍,那么你迟早有一天会对它麻木,毫无感觉。生物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蜥蜴前面摆一个食物,蜥蜴是不会吃它的,即便饿死,也不会吃它。但是如果拿个绳子动一下这个食物,那蜥蜴就会扑上去。所以,蜥蜴要的是捕食的这个状态,而不是食物。人很多时候也是这样,你追求功名,追求地位,追求荣誉,追求女人,你要的更多的是这个捕食的状态,而不仅仅是食物本身。这也是人的价值感的表现形式:你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个东西,这时候你会产生成就感、满足感,你觉得你是充满价值的。如果你毫不费力地得到它,那么你是不会有价值感的。物质在物理上,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总量是相等的。每产生一个正的电荷,就会产生一个负的电荷。在量子领域,物质会表现出波的种种性质,这就是“德布罗意波”。物质既是粒子又是波,这就是“波粒二象性”。波和粒子两种形式虽然不同,但互相转化,就像阴阳两级。据说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的波尔来访问中国的时候,看到中国的八卦图,很受震撼,觉得八卦图中的阴阳两级,很像物质的粒子和波两种存在形式。它把八卦图画在了家族的族徽当中。生物世界上最强大的生物是什么?是人类。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在生物界是登峰造极的。世界上最弱的生物是什么?是病毒,因为病毒是最简单的生物,它甚至都不算是一个完整的生物,它连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都没有。但是,什么生物是最克制人类的?是病毒。人类在生物界中鹤立鸡群,干掉了所有的竞争对手,但是在面对病毒的时候,常常束手无策。古代,一场瘟疫下来就得死个几百万几千万人,尸横遍野,即便是现代社会,任何生物都没法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了,但唯独病毒(还有微生物)还是对人类会形成生命的威胁。最高级的生物人类,和最简单的生物病毒,就像阴阳两级,一个站在顶峰,风光无两,一个站在谷底,默默无闻,但后者却是最克制前者的生物。强大和弱小人类为什么强大?因为六百万年前的时候,东非大裂谷出现,气候突变,猿类没法继续在数上生存了,只能来到地下,和狮子、老虎这样的猛兽搏斗。但人既没有发达的体魄,也没有敏锐的感官,只能凭借灵敏的手和发达的协作能力,制造工具。于是,人类制造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智力、合作能力越来越强,逐渐从生物界脱颖而出。人的强大,恰恰是来源于身体上的弱小。如果人像老虎、狮子一样有发达的体魄,那可能就不会朝着发展智力、创造工具这个方向进化了,就没有了我们今天所建立的一切。很多时候,人的能力、境遇也是这样的,你的一方面的强大,可能恰恰是来源于另一方面的弱小,强大和弱小,有时候是彼此造就的。虚无和万物万物归一如果说所有的数字中我最喜欢哪个数字,那我一定选择0和1。万物各式各样,但它们都可以归结为某种相似的规则、逻辑,这就是知识的抽象化和归一化。如果说用不同的数字来形容各种各样的物体,那么它们会归结为一个数字:1。1,就是万物的共同的规律。虚无我们看到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从虚无中来的。世界上第一个生物,第一个恒星,第一个重元素……以及,我们宇宙的诞生。它们仿佛都是凭空产生的,突然就出现了。它们背后的力量,就是虚无。如果说万物归一,那么一,又会化为虚无。一个万丈高楼,终究会化为废墟,一个无比强悍的王朝,终究会有灭亡的时刻,一个风头无两的企业,终究会迎来一个不再属于它的时代。但是,总有楼会重新建起的,总有王朝会再兴起的,总有企业会再创辉煌的。虚无,会再次诞生万物。虚无,是不是一片空洞,黑压压一片呢?不是的,这个虚无,是诞生一切的源泉,它既是空虚、空洞,也是希望、创造力,它会诞生一切。不平衡性——二八定律我们这个世界是符合二八定律的,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一个稳定的“核心”:它用少数的空间、少数的容量,占据了大多数的资源。在恒星系统中,恒星用极少的体积,占据了恒星系统大多数的重量;在原子结构中,原子核用极少的体积,占据了主要的重量;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社会的财富、资源都是聚集在少数人手中的。所以,一个稳定的社会就是,少数的精英加上平凡的大多数。平凡和卓越人们总是喜欢追求卓越,希望有所作为。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而那少数人的成就,也是依赖大多数人来完成的。中国为什么能够在进几十年国力大幅度跃升?是因为中国有庞大的人口,有广大的底层劳动者提供了人口红利,才让很多产业发展起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那么强大?因为它能满足大多数底层劳动者的需求,能为大多数底层人服务(初期的时候一定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毛泽东为什么能成为旷世奇才?因为他能调动起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把广大人民的力量集结起来,汇聚起来。所谓的卓越,是无数平凡者烘托和创造出来的荣耀。平凡是稳定的,卓越是不稳定的平凡是稳定的,卓越是不稳定的。历史上那些超级天才,绝大多数,他们的后代都平平无奇。那些拥有顶级财富的家族,他们有钱的时候在历史中也只是很短的时间,随着改朝换代,或者历史变迁,他们会变得平庸。卓越,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就算你很卓越,你的后代也会往平庸的那个方向“回归”,这个东西在社会学中叫“均值回归”。那些非常优秀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总体上是远远没他们优秀的,智商很高的人,他们的后代总体上是远远没他们智商高的。不管你是强是弱,你的后代,会向着平均值的那个方向去发展。进化规则——适者生存我个人认为,进化法则是一个很妙的东西。进化法则,凝结为四个字,就是:“适者生存”。是“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也不是“智者生存”。管你是王侯将相,达官贵人,还是无名小卒,管你是顶级天才,启迪众人的智者,还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人,造物主并不关心。造物主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你能否生存下来。我们人类文明定义了很多维度的强大:有钱人是强大的,有权力的人是强大的,有地位的人是强大的,智商高的人是强大的,漂亮的人是强大的,领导者是强大的……人们喜欢去定义,喜欢去迎合定义,喜欢去跟随别人迎合定义。但是,你再强大,在历史上也只是存在那么短短一瞬而已。从生存的角度而言,你能生存下来,你能让你的众多后代生存下来,你才会扩大基因。也就是,在造物者眼中,强大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生存(还有繁衍)。你能生存下来,即为强大。这既是造物者的残忍,也是造物者对这个世界的馈赠:就算你声名显赫,红极一时,如果你没办法让你的后代更好地存活下来,在造物者眼中,你仍然是个蝼蚁;如果你是个平平无奇的人,只要你能很好地生存下来,那么在造物者眼中,你的“地位”和那些显赫的人是一样的。细菌、病毒强不强?看起来不强对吧,但是它们是适应能力最强大的生物。地球上那些非常恶劣的环境,别的生物都没法生存,但细菌、病毒很多时候还能在那地方生存下来。这,就是造物者的游戏:管你是谁,管你强不强,只要你能活,你就是强的。渺小和博大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困顿,感到迷茫,感慨命运不公,感叹压力山大。但是,如果你看看这个世界,看看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也许你会变得豁达……灿烂的资本主义文明全世界的主流文明是资本主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经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形式,并且融入了国际资本主义环境),如果我们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我们站在了人类文明的最高点,我们的生活水平、文明程度,几乎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封建社会,朝代更替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死掉,那时候,到处都是饥荒、战乱,人命如草芥。就算是和平年代,随便一个饥荒,就有无数人要死,人们吃尸体,最后吃活人,“易子而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就是人们互相交换自己的孩子然后吃掉。“卖儿鬻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就是人们太穷了,穷的没饭吃,就把自己的儿子、女儿卖掉来换钱。那时候,王就是法,法就是王,君臣、父子、夫妻,等级极其森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人命如同草芥,普通人如同蝼蚁一样活着。相比之下,我们现在衣食无忧,不用担心哪天被饿死,就算一场经济危机来了,也没有太多人因为经济危机而死。就算是失业,也会有低保、救济金,你不需要卖儿卖女,不至于担心哪天被饿死。我们有严密的法律,你遇到不公的时候可以去上诉,不会有哪个人可以一手遮天,决定别人的生死。就算你是贫寒人家,毫无背景和人脉,你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命运,抬升自己的阶层,获得更好的生活。如果你回望历史,会发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站在了人类文明的最顶点。所以我有时候看些历史上发生的事,会经常感慨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会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而感到幸运。我们现代社会的苦恼,放到历史中,大多数都是尘埃。即便是现代社会,也有“现代奴隶”:全球有些地方有人口贩卖,有人去被强迫卖淫,还有一些暗网上播放各种虐待人的视频。东南亚有“人奶工厂”:把人当牲畜一样的养着,挤奶。跟他们比起来,那些生活在战乱中的人们,生活在毒品横行、毒贩横行的地区的人们,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但是,这部分人的数量总体上还是比过去要少了。跟他们比起来,我们能过上平凡的生活,能享有自由,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个人的渺小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存在的时间只是短短的一瞬间。那些压倒我们的事情,那些让我们无比荣耀的事情,在历史中,不过是一粒灰尘。你有再大的能耐,建立再辉煌的功业,马上就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化为茫茫尘土。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你去看看我们现代社会的技术:在几乎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积攒了浩如烟海的知识,都凝结了无数前人的智慧。我们刷着手机,享受着方便的通行设施,但它们是凝结了无数人的劳动成果,有无数人为之奋斗过。如果你学习了一些知识,你会深深感叹自己的渺小,感叹自己的无知。渺小和博大的关系但是,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会感到幸福:我们为自己置身于人类文明中而幸福,为享有这万千智慧宝藏而幸福,为自己是这无比强大的群体的一员而幸福。我们,不是孤身一人。万物归一、虚无、完美的关系我最喜欢的一个数学公式是:e^{i\pi}+1=0 e这个数字很有意思,它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性质: (e^x)'=e^x ,以它为底的指数函数,求导以后是它本身。这代表着万事万物的规律:不管怎么变化,它的底层还是它自身,它的“本质”是不变的。i是虚数的单位,它代表着虚无。自然界并不存在虚数,虚数是人在代数中创造出来的。但是,这个数字可以干很多事情,有很多的意义、价值。这代表着虚无的意义: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看起来不存在,但它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创造出其他事物。\pi 是圆周率,圆是最完美的图形, \pi 代表着完美、完善:万事万物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演化的。1是万物的终极规律:万事万物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的底层有着相似的运行规律,这些规律,可以抽象为一个“1”。0是虚无,是一个“更虚无”的“虚无”。当然,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平衡:如果正的和负的、好的和坏的全部都抵消了,它们的总和,就是一个“0”。万事万物发展变化,它们纷繁复杂,熙熙攘攘,但都会化为一个简单的终极规则。它们发展、演化,它们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最后,这一切会达到一个平衡。这,就是:e^{i\pi}+1=0 争和不争很多事情是这样的: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看起来就好像自己的反面。所谓“大智若愚,大巧弱拙”。当你只为自己利益而奋斗的时候,你往往是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利益的,而当你为了别人的利益而奋斗,为了更广大的人的利益而奋斗的时候,你反而实现了你自己的利益,所谓“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同样,当你竭尽全力去争取的时候,你往往是得不到太多的,但当你变得豁达、变得释然的时候,你反而得到了。你想得到功名,得到地位,得到财富,但是你为了得到,你变得精疲力竭,你得到了这些,但你得到快乐了吗?未必。你羡慕那些有钱人,羡慕那些长得好看的人,羡慕那些智商高的人,羡慕那些天才,但是你仔细看看吧,一个人的快乐、幸福,跟他是不是有钱、是不是好看、是不是智商高、是不是天才,关系并不大。有钱人、好看的人里面,苦恼的人也大有人在。你为自己的平凡而遗憾,为自己的家境、自己的处境而悲观失望,你羡慕别人,羡慕比你条件更优越的人,羡慕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应用尽有的人。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总有比你更强的人,总有你登不上的高峰,总有你看不到的风景。总有你永远仰望,不可望其项背的地方。但是,人生大多数的快乐,是平凡的快乐。对人的生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恰恰是心态、价值观、世界观这些比较“虚”,不太需要外在实现的东西。不要执着于一时一地的得失,不要执着于外物,不要执着于财富、地位、名利、家境、好看这些东西。很多东西就像花瓶,看起来很好看,但其实没有太大的用。守住初心,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纯粹,保持对知识的纯粹,保持内心的宁静。“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附录读者朋友们的提问,还有想看到什么东西,我加在附录里吧。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生命本质上没有意义,但因为我们彼此生活,彼此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彼此温暖,我们会为了他人的荣耀而奋斗,实现自己的荣耀。无数的人,如同无数的星光,照亮彼此,这就是我们生存的意义。意义这个东西和速度比较像,你怎么评判一个东西的速度?一定要找一个参照物。如果你把一个物体放在茫茫虚空当中,那么它就不存在速度了。意义也是这样,意义也需要一个参照物,你要默认一个东西有意义,你才会基于它找到自己的意义。但你为什么要默认一个东西有意义呢?因为爱:你爱这个世界,爱你周围的人,爱你所拥有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意义的背后,是爱。这是关于意义的一篇文章的链接绯红之刃:关于人的快乐和活着的意义(从我和一个朋友的谈话出发)。这个文章是我以前写的,比较抽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c世界观背景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