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什么老什么含有近义词的词语语太x老x式的四字词语

查解释查词语查反义词查近义词查相关词词语分类词语造句──────查组词
少什么更什么的词语,常见的有:少不更事。
少什么更什么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少不更事
少不更事【解释】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出处】《隋书·李雄传》:“吾儿既少,更事未多。”【示例】母谓汝夫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娥》)【近义词】羽毛未丰、初出茅庐【反义词】饱经风霜、少年老成【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描写脸上皱纹多的四字词语1.形容“脸上皱纹很多”的成语有哪些形容“脸上皱纹很多”的成语如下鹤发鸡皮、面似靴皮、皱眉蹙额鹤发鸡皮释义:像白鹤羽毛那样白的头发,像鸡皮那样粗糙而发皱的皮肤。形容老年人容颜衰老的样子。也作“鸡皮鹤发”。成语典故出处:北周·庾信《竹杖赋》:“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唐玄宗《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面似靴皮面似靴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miànsìxuēpí,是指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皱眉蹙额1.皱眉蹙额,成语,指年老的样子。2.皱眉蹙额zhòuméicùé3.成语解释蹙:收缩。布满皱纹的样子4.成语繁体皱眉蹙额5.成语注音ㄓㄡˋㄇㄟˊㄘㄨˋㄜˊ6.常用程度常用成语7.感情色彩中性成语8.成语用法作定语、状语;指年老的样子9.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10.产生年代当代成语参考资料搜狗百科:/item/%E7%9A%B1%E7%9C%89%E8%B9%99%E9%A2%9D2.形容脸上的皱纹长的快的词语韶华易逝----容颜易老!-----韶华sháohuá1.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明李唐宾《梧桐叶》第一折:“韶华将尽,三分流水二分尘。”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第九回:“看看又是残冬过,满眼韶华一片春。”------2.美好的年华。指青年时期。唐李贺《嘲少年》诗:“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宋秦观《江城子》词:“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李大钊《青春》:“赠子之韶华,俾以青年纯洁之躬,饫尝青春之甘美。”3.描写“面部皱纹”的词句有哪些1.皱纹纵横皱纹密布刻满皱纹饱经风霜满脸皱纹2.老人颧骨很高,两鬓斑白,脸色暗淡无光,脸上布满皱纹,那皱纹使他的脸象树皮一样粗糙。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3.老太太脸上的皱纹多温柔,笑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这是一蹴而就的美丽。4.老奶奶满脸的皱纹,像放了一冬的蔫苹果;像解冻的大柿子;像大蔫枣;像橘子皮;像放久了的柿子椒;像葡萄干;像核桃皮;像鱼鳞纹;像深刻在脸上的蜘蛛网;像羊肚儿的内壁;像低劣的卫生纸;像水的波纹;像泄了气的皱巴气球;像老树里的年轮线……5.老爷爷那饱经风霜的脸膛布满了皱纹,满脸翻着波浪,像山桃核;像哈蜜瓜皮;像干瘪的苦瓜;像深秋搁了半个月的窝窝头;像老榆树皮;像磨盘的沟沟坎坎;像干裂的土地;像干涸的河床;像地图上的海拔线;像历尽沧桑的沟壑;像喜马拉雅山纵横交错的山脉……6.今天是星期日,我刚从书店出来,迎面走来了一个50上下,背着大小两个包的瘦老倌。他头戴草帽,黧黑的两颊深陷进去,满脸深深的皱纹和衣服皱褶连成一片。那是一件洗得发白的旧上衣,并且纽扣没有一个是相同的。7.爷爷退休已有两年了,瘦瘦巴巴的身架,一脸的鱼网纹。头顶上灰白的头发,好像戴着一顶小毡帽。笑起来下巴颏高高地翘起,因为嘴里没有几颗牙了,嘴唇深深地瘪了进去。1、拍脸:每天早上晚上都坚持拍脸3分钟,特别是眼睛的旁边长鱼尾纹的地方持之以恒半年下来肯定有效果。(巨推荐,飘逸就是这样每天洗脸后抹上锁水的润肤霜就一直拍呀拍~~~)2、日常护理:每天洗完脸之后脸上使用锁水的一些护肤品,还可以缩小毛孔。3、喝啤酒:这个飘逸也是听同事讲的,总的就是促进血液循环,毛孔流畅(切记别过度喝呀。)4、嚼口香糖:懒人去皱法,嚼的时候会带动牙齿周边肌肉防止松垂。5、多吃苹果:一直都听姐姐都在讲早上一个苹果是假苹果,中午一个苹果是半个苹果,晚上一个苹果是真苹果~!!!,苹果充满各种有利肌肤的维生素和水分,非常推荐。4.【形容脸上的皱纹长的快的词语】韶华易逝----容颜易老!-----韶华sháohuá1.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明李唐宾《梧桐叶》第一折:“韶华将尽,三分流水二分尘.”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第九回:“看看又是残冬过,满眼韶华一片春.”------2.美好的年华.指青年时期.唐李贺《嘲少年》诗:“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宋秦观《江城子》词:“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李大钊《青春》:“赠子之韶华,俾以青年纯洁之躬,饫尝青春之甘美.”。5.形容满脸皱纹的成语满脸的笑是什么成语1.【面似靴皮】: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2.【喜眉笑眼】:喜在眉梢,笑在眼里。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喜容可掬】: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的样子。【喜笑盈腮】:盈:充满;腮:面颊。笑容满面。形容十分高举的样子。【喜逐颜开】: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形容十分喜悦,满脸笑容。【笑容可掬】: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笑逐颜开】: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解颜而笑】:解颜:开颜。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满脸春风】:形容心情喜悦,满脸笑容。【满脸春色】:比喻满脸充满喜悦的笑容。【满脸堆笑】:脸上挂满笑容,多指献媚讨好的神情。【满面春风】: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满面含春】:比喻心情喜悦舒畅,满脸笑容。6.形容皱纹的成语有哪些【沟壑纵横】如果你是形容人皱纹多还可以用下面两个:【鹤发鸡皮】鹤发:白发;鸡皮:形容皮肤有皱纹。皮肤发皱,头发苍白。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出处:北周·庾信《竹杖赋》:“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唐玄宗《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面似靴皮】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关于皱纹的成语出处: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其在三同,深厌干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之,尝谓人曰:‘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形容山的成语篇1
形容山的成语
1、层峦耸翠:形容山峦层叠起来,非常雄伟翠绿
2、巍然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遥。
3、高耸入云: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4、青山绿水:泛称美好山河。
5、山高路陡: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6、孤峰突起:单独的一座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7、阻山带河:靠山环河。指形势险要。
8、被山带河: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9、下临无地:向下望去深得不见地底。形容极其高峻陡峭。
10、青山碧水:青色的山,绿色的水,形容秀丽的景色。
11、退如山移:退却时象一座山在移动。比喻遇到变故,沉着镇静。
12、重岩叠嶂:嶂是屏障之意,指的是重重叠叠的岩石直立的像屏障一样。
13、壁立千仞:形容岩石高耸。
14、崇山峻岭:高大险峻的山岭。
15、危峰兀立:山峰笔直地挺立,感觉很危险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
16、层山叠嶂:形容山峰起伏,连绵重叠。
17、山水如画:形容山美水美,像画中一样。
18、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19、巴山蜀水: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20、拔地而起:形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
21、连云叠嶂:山峰高耸入云,重叠连绵。
22、悬崖峭壁: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23、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24、湖光山色: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25、锦绣河山:像锦绣一样美丽无比的祖国河山。形容美好的国土。
26、表里山河: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27、重峦叠嶂: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28、高不可攀: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29、安如泰山: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30、层峦叠嶂:许多高险的象屏障一样的山。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31、层峦迭嶂:形容山峰起伏,连绵重迭。
32、高出云表:高高直立,伸入云端。形容山峰或建筑物等高峻挺拔。
【拓展阅读】
形容山的句子
1、冬天,我们这里也偶尔会下雪。整个山野被大雪覆盖,银妆素裹,美不胜收。天气晴朗的日子,来到林间,踩着满地的落叶,咯吱咯吱,别有一翻韵味。这时竹林又为人们捧出了鲜嫩的冬笋。
2、站在山上,仿佛在云雾中飞舞着。山上有着千奇百怪的石头。清新的空气随着一阵阵风吹来,感到无比的凉爽,凉爽中带着一些清香。看,那不是传说中的海南虎斑鸠吗?看它那美丽的身姿,仿佛我就是一只海南虎斑鸠,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听,水哗啦哗啦地在耳边响起,让人感觉来到了仙境一般。
3、这个水墨世界里,只有浓淡与黑白,树虽不察枝叶却得其全形,山虽不辨岩石却得其挺拔,花虽不见绚丽却得其幽芳。没有繁杂的细节可以诱惑得你不见整体,没有华丽的外表可以遮挡你窥见本质。终于体悟到为什么中国文人喜欢用水墨传情达理而不是用纷杂的油彩,为什么喜欢写意而不推崇写实。
4、天池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之中,它是我国最高最大的火山口湖泊。是东北三条大江——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其一松花江的发源地。柔美的天池白云缭绕,五色斑斓波光岚影,群峰环抱,蔚为壮观。
5、清晨,山中弥漫着雾,蒙胧的雾像华丽的幔帐,罩着一片耀眼的新绿。哦,那是一个个戴着鲜花,穿着绿裙的小泵娘——玉兰树,她们好像在比美呢!
6、秋来了,就连大自然也慢了,大山慢慢地红了,也黄了。枫树的红叶子慢悠悠地飘落在地,大地有黄黄的草,有红红的叶,铺了个黄红相交地毯,真的很美很美!丙园里,苹果香,梨子香,还有橘子香……果香飘满了整个果园,令人陶醉于此。
7、登临白鹅岭,但觉高处不胜寒。清冽的山风,了无阻挡的轻拂,和着风的号子,漫山松林簌簌浅唱。雨状雾,雾状雨,行走间,就那样随风扑面,粘湿了面颊和衣衫。匆匆穿了山下早备的透明雨衣,才发现,崎岖的山路上,尽是五彩通透的形象。
8、丘陵的山不高,三面环卫,北部留下一个缺口,毗邻黄河,与南北交往留下一个瞿道,这却给济南成为省会的可能性提供了经济人文答案。不像巴山蜀水的成都,有迢峣崴嵬的陡崖山林,有葳蕤密林缭绕,有奇花异蕊簇拥,更有文人骚客的钟灵毓秀,而济南不再山,不再水,不再人,而在于用文人的心得去嗅嗅闻闻,去咀嚼千年历史古城的底蕴。
9、黄山奇石真奇妙,那些石头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如同一幅幅图画。一棵棵松树像威武的士兵,守卫着黄山。山顶上有一块仙人石,像一只靴子,倒置在石台上,人们称为“仙人晒靴”。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只见一块像猴子似的石头蹲在山上,看着一望无际的云海,真是又淘气又可爱。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10、七月的大山包是五彩缤纷的,一进去,就能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一座座小丘,一片片草地,七月的大山包像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步入大山包,那里是一个大草垫,你可以任意地在那里打滚,一路都是盛开的小花,红的,黄的,蓝的,紫的,鲜艳无比。
11、山上的野花也很多,很漂亮。有黄色,白色,紫色,蓝色,红色……五彩缤纷。有的含苞未放,有的盛开了两三瓣,有的盛开了四五瓣,有的全部盛开了。那花儿排列在一起仿佛在唱一支歌儿。它们像绵延无尽的织锦那么华丽,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
12、下山,极目远眺金光湖,远天远水远山,组成一幅又一幅展示不尽动人心弦的长长画卷。悠久的年代和茁壮的力量相结合,透出一片庄严的景象,更使人流连忘返。
13、雨后天池景色格外迷人,池边群峰竞秀,山野如洗;池上霞光万道,长虹当空;池中奇峰倒映,波光粼粼。天池上空经常云雾缭绕,置身其中使人顿觉腾云驾雾一般,白云在脚下飘逸。给人一种神秘莫测、飘飘欲仙的美感。有时还会出现池东日出池西雨,山上大雨,山下晴的奇异景观。
14、此时,雾霭越发浓郁,光影越显黯淡,屏息站定,抬头仰望,见两扇深褐陡崖,直指高空,透过依稀雨雾,一线清亮的弧扁,纵横醒目,仿佛远古开天的裂隙……走出回望,起落的心,逐渐平静,远离尘世烦扰,这一刻,只剩下静默的思想。
15、从马鞍镇向西一公里多,有一座突起的高山,一峰屹立,青松翠柏,林密草茂,四季葱茏,这就是国家AAAA级琳琅山风景名胜区。走进她,就像走进了一个大花园。迈着轻盈的步履,走上琳琅山头,极目远眺,花团锦簇;菜花黄了,桃花红了,梨花白了,春天更美了。宽阔的柏油路像一条玉带环绕琳琅山水。附近的村庄,果林绕宅,粉墙碧瓦,好一派田园风光。
16、除了美丽的雕像以外,丹霞山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花,美丽极了。有的像展翅欲飞的凤凰;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有的像喇叭一样;有的花心吐了出来,好像在和我们招手呢!丹霞山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象。丹霞山下有有一片清水湖,湖里有各种各样的鱼。有的头上像插了一个扇子,游的时候摇头摆尾的;有的身上铺满了彩色的条纹;有的鱼嘴巴尖尖的,挺好看。
17、一汪清泉,在阳光下流光溢彩;一池碧潭,在卵石的包围中轻声低吟;一条溪水,在青草的抚摸中,踏着鼓点,欢快地走来…山中的水,那么空灵,明净,指尖微碰,清凉的感觉传到心里,掬一把山泉水喝,甜甜的,到达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让人精神倍增。大山的花草便撷了这水的明净,各自都带着一种灵气。偶尔会有一两只小鸟轻捷掠过翅膀,驻足河边,小爪子碰触了那澄澈、安静的水,水漾起波纹,她受惊了一般“扑棱”起翅膀,飞向远方澄澈的天空去了。
18、冬天,山上一片雪白,竹稍上,泥土上,到处都是积雪。皑皑的白雪,把大山整一个的裹了起来,让他暖暖地过一个冬天。这皑皑的白雪,将整一个村子都带入了冰雪世界。看,孩子们都在雪世界中嬉戏呢!形容山的成语篇2
2、高耸入云: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3、孤峰突起:单独的一座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4、层峦耸翠:形容山峦层叠起来,十分雄伟翠绿。
5、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6、湖光山色: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7、壁立千仞:壁立:峭壁陡立。形容岩石高耸。
8、青山碧水:青色的山,绿色的水,形容秀丽的景色。
9、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10、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同“悬崖峭壁”。形容山的成语篇3
一、方文山歌词语言活用现象的界定
(一)句法成分、组合关系
一般来说,处于句子中某个位置上的词的语法功能和组合能力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典型及物动词能处在核心谓语上,又能带宾语,假如某类非动词也放在了这样的位置上,也带了宾语,那么我们说这个词就属于活用作动词现象,同样,某类非名词处在主宾语的位置上,而且前加物量短语修饰,这类词也是活用作名词的现象。我们还可以依此类推活用为形容词的某类词往往前加很修饰,我们发现方文山歌词大致有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和活用为形容词三类现象,我们各举一例如下:
街景一直在后退,你的崩溃在窗外零碎。(《一路向北》)
我温热着,被呵护的感受。(《甜甜的》)
被雨淋湿的唐装,那股叹息很东方。(《双刀》)
比如例子中“崩溃”就是动词活用作了名词,前面有领属成分性质的定语,而且“崩溃”本身作了句子的主语成分,其他的例子我们在活用分类里再作说明。
(二)意义判定法
我们这里所说的意义判定法,说的是处于歌词中关键位置上的某类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或者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这样的意义时,我们认为属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范畴。各举一例如下:
一身琉璃白,透明着尘埃,你无瑕的爱。(《千里之外》)
幸福了这个季节。(《七里香》)
形容词“透明”后面分别直接带上了宾语“尘埃”,这表明形容词带上宾语组成了动宾结构,含有致使义,表示“使尘埃透明”之意。
二、方文山歌词活用现象分类
(一)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一般而言,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主要表现。在方文山的歌词创作过程中,这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给他的词作增添了另一种韵味,也更加能激起人们对歌词的兴趣。例如:
窗外的雨滴,倒影出那过去。(《没有你》)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青花瓷》)
“倒影”和“伏笔”原本都是名词,在平常句子中出现作主语或者宾语,而在方文山写的这两句歌词中,“倒影”和“伏笔”被活用作了动词,分别后带宾语“过去”和前加状语“为遇见你”,这样能够将意境清新脱俗地展现出来,让听众通过寥寥几字便能感知歌词所营造的意境,从而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
2.活用为形容词
一般来说,名词是指称人和事物的词,通常是无法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和限制的,然而近年来,“副词+名词”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很+名词”的结构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当这种特征被突出时,就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限制了。在方文山的歌词作品中,此类的搭配时常出现,让歌词语言更加活灵活现,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新鲜气息和时代特色。例如:
被雨淋湿的唐装,那股叹息很东方。(《双刀》)
门上流苏线条在摇晃炫耀,疯狂的城堡很欧洲的情调。(《同一种调调》)
例子中“东方”和“欧洲”含有东方的特色、欧洲气息的含义,然后再用这几个抽象化的名词分别修饰代表中华民族特色的唐装、具有欧洲建筑特色的城堡,从而使这两个名词具有了形容词的意蕴和功能。“程度副词+名词”这种语言现象,可以说是对语言陌生化阅读效果的自觉追求,是对自动化语言,即那种积久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的一种挑战[1]。
(二)动词活用
1.活用为名词
动词在句子中担当谓语,是一个句子不可缺少的主干成分,但在方文山歌词中很多用在了主语宾语的位置上,这种活用的方式很普遍,其歌词也因此多了几分古典的韵味。
你是我唯一想要的了解。(《七里香》)
街景一直在后退,你的崩溃在窗外零碎。(《一路向北》)
前一个例句,“了解”一词作为“想要”的宾语,实际上是对“了解的事或人”的省略,从语法层面上来讲,是方文山将这一动词活用作了名词。
2.使动用法
一般而言,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指的是不及物动词的特殊用法(在对方文山歌词筛选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发现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这里只提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能直接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才可带有宾语。虽然这种用法不牵涉到词性的变化,但由于用法十分特殊,所以多数文献都讲使动用法归入词类活用现象。
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菊花台》)
不及物动词是“飘落”,而抽象宾语“灿烂”的出现使其被活用为了及物动词,并含有了使动意味,意为“使灿烂飘落”。花已渐渐开完,正在凋落,面对的不再是灿烂,而是命运的不堪,这也直接写出了方文山对命运的感叹。
(三)形容词活用
1.活用为名词
这应该是方文山作词用到的最普遍的成句方法,我们知道,在句中形容词一般作定语,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当形容词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时,就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物。例如:
记录那最原始的美丽。(《上海1943》)
和那些无所事事一整个夏天的年少。(《最后的战役》)
“美丽”和“年少”,分别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美丽”指的是“过去那美丽的场景”,“年少”指的是“年少的年华”,这样的用法深刻地体现了现代人对自身感受和体验的独特认识。
2.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是词类活用的重要一种。在古代汉语中,当形容词后面直接带宾语时,它表示的是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方文山也充分利用上了这一点,选择用形容词的活用来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以此来增加歌词的艺术性。例如:
我等待苍老了谁。(《发如雪》)
家乡的爹娘早已苍老了轮廓。(《娘子》)
以上两例都出现了“苍老”一词,都是形容词活用作了动词,意思是把“轮廓”、“谁”变得苍老。这种用法,不仅赋予既有的词汇新颖的用法,也使句子的陈述显得简洁扼要,却又含藏丰富的语言意蕴。
3.使动用法
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便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能够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都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一双狂奔中的球鞋,一路强壮着我的肺。(《蓝色风暴》)
上例中,形容词“强壮”后面直接带上了宾语“肺”,形容词带上宾语组成了动宾结构之后,含有致使义,表示“使肺强壮”之意。
4.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只是主观看法而不是客观事实。
幸福了这个季节。(《七里香》)形容山的成语篇4

山西方言形容词表示级差的格式南北差别很大。我们先描写“副词+形容词”、“形容词+补语”、“副词+形容词+补语”这样几种格式。
1.山西北区的大部分方言点,形容词表示的级差主要有四级:原级、比较级、高级、最高级。如怀仁方言: 好――可好呢――好死了――可是好死了;可苦呢 ――苦死了――可是苦死了。累――真累―― 累死了――真累死了;难活难受――真难活――难活死了――真难活死了。
怀仁方言形容词表示级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形容词A(AB)前加副词“可”[kA/43],在其后加语气词“呢”,构成比较级;在形容词A(AB)后加程度补语“死”[s/43]和语气词“了”,构成高级;在形容词前加“可是”[kA/43s/43],在其后加“死了”构成最高级。最高级中的“可是”不能换成“可”;而比较级中的“可”可以换成“可是”。句子里的“可”或“可是”都要重读,以示强调。
2.在山西的南区,用重叠副词或延长声调的方式来构成不同的级差(原级、比较级 、高级、最高级)。如万荣方言:怕――真怕――真真怕――真-真怕。 慢――慢得太――慢得太太――慢-得太太。
万荣方言形容词表示级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形容词前加“真”,构成比较级;这一形式与北区相同,所不同的是构成其他级差的方式。在万荣,用“真”的重叠形式“真真”构成高级。这里的“真真”,语气更重、强调的程度更深。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彩不同。如:棉袄真厚(强调厚)、棉袄真真厚(强调厚过了);你走得真慢(强调慢)、你走得真真慢(强调太慢)。
万荣方言形容词表示级差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形容词后面加“太”,构成比较级;用“太”的重叠形式“太太”构成高级。用延长声调构成“太-太”的格式,表示最高级;其使用方式与“真-真”相同。在使用这些格式时,应该注意结构助词“得”的有无。如:小虎精机灵(得)太太;晌午吃那饭香(得)太太;这宝宝机灵太太。
当形容词是单音节时,它后面的“得”是任意的,可以带,也可以不带。当形容词是双音节时,受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后面一般不加“得”。
万荣方言形容词所表达的级差中,能够带补语“太太”的形容词,一般都可以用程度副词“真”的重叠形式“真真”来修饰,有时也可以同时使用。如:小虎真真精、小虎真真精得太太;晌午吃那饭真真香、 晌午吃那饭真真香得太太。
“真真+形容词+得+太太”这种表达格式过于冗长,应该是一种过渡形式,是“形容词+得+太太”这种形式的弱化。很显然,“真真+形容词”这种格式的使用率更高一些,应该有取代“形容词+得+太太”这种形式的趋势。

在山西形容词表示级差的格式还可以用重叠形容词的形式。如北区方言可以说“A (AB)了个 A (AB)”,这里的谓语和补语同形,都是形容词A (AB)。如怀仁方言:你真是灰了个灰;他这人小气了个小气。
在北区,形容词只可以重叠一次来表示程度加深,并且这一格式常用来表达讽刺、挖苦等消极意义的感彩。
在山西南区,用形容词的不同重叠格式来表示不同的级差。程度加深的格式非常丰富,不同的重叠方式可以表示不同的级差(原级、比较级、高级、最高级)。如临汾方言:美――美的多哩――美的美着哩――美的美的美着哩;红――红的多哩――红的红着哩――红的红的红着哩;好――好的多哩――好的好着哩――好的好的好着哩
在临汾,形容词的最高级“A的A的A着哩”,只有在表达非常强烈的感情时才使用;一般使用高级“A的A着哩”更多一些。
在山西的其他地区,还有用单音节形容词重叠三次或四次的格式来表示最高的级差。如东南区的阳城,有重叠三次的格式AAA:他是我亲亲亲侄子;你看看,新新新衣裳,你一下就挂烂了;小小小娃就不想圪攘动。
这里的“亲”、“新”和“小”重叠了三次。一般来说,“AAA”式三个重叠音节皆重读,第一、第二个音节间重读时语调连接紧凑,第三个音节更独立。比较而言,第三个音节读得更重一些。在阳城也只有这几个常用的单音节形容词有这种重叠三次的格式,一般形容词已经没样这种表达方式了。
山西南区的洪洞,个别单音节形容词可以重叠四次,如“老”、“紧”。不过,它们的使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多修饰方位词“里头、边上”等。如:
⒈ 老老老老(形容极远):我在老老老老兀头停着哩(我在很远的地方住着呢);还在老老老老兀里哩,我嫌远,我不去了(还在很远的那边哩,我怕远,不去了)。
“老老老老”四叠形式只能修饰指代词“兀里、兀头”。
⒉紧紧紧紧(形容紧靠着某一方位):紧紧紧紧边上兀一是我的(最靠着边儿上的那一个是我的);你荷紧紧紧紧里头走(你往最靠里边的地方走);我已经到了紧紧紧紧边儿上,还得我去哪里走哩呢(我已经靠了最边儿上了,还让我往哪里走)?
山西南区形容词表示级差的格式主要是使用不同的重叠次数。其中形容词重叠三次和四次的“AAA”式和“AAAA”式已经不是主流形式,重叠两次的“真真+形容词”使用范围更广泛一些。

在山西北区,以怀仁方言为例,还存在着另外一些表示形容词级差的生动形式。这些生动形式都是在形容词后加补语,补语的数目不同,级差就不同。
1.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有四个级差。
⑴形容词+得+没看头: 灰得没看头――灰得可是没看头;丑得没看头――丑得可是没看头;灰得没看头死了――灰得可是没看头死了;丑得没看头死了―― 丑得可是没看头死了。
⑵形容词+得+没样了:灰得没样了――灰得可是没样了;贵得没样了――贵得可是没样了;高兴得没样了――高兴得可是没样了;灰得没样死了――灰得可是没样死了;贵得没样死了――贵得可是没样死了;高兴得没样死了――高兴得可是没样死了。
以上格式都表示让人讨厌、令人厌恶的感彩。在这一点上,它们可以互换。如“灰得没看头”,也可以说“灰得没样了”。但这两个格式所表达的语义指向还是有一定的区别,“A (AB)得+没看头”强调的是人们不愿或不想看到的现象;“A (AB)得+没样了”强调的是超出了人们可以接受的限度,人们对这种现象不愿或不想接受。比如人们对物价涨了又涨的现象,多用“贵得没样了”,表示人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价格。又比如,对人们相貌的评论,多用“丑得没看头”这样的格式。
2.其他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只有一种格式,如:他又寡无聊得没闹了、衣裳脏成不像了;你又热得没闹了、他吓成不像了。
这种格式常用来形容人们的感情或情绪达到了极限,无法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只能用否定副词“没、不”与其他词组合,形成固定搭配“没闹了”和“不像了”来代替。所不同的是“A (AB)得+没闹了”一般用来对客观现象的如实描写,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表示褒贬不同的感彩;而“A (AB)成+不像了”多用来形容不愉快或不愿意看到的场面。
(3)“A (AB)成一”+量词+了,如:我都愁成一堆了、教室乱成一片了、他都抖达吓成一团了。
这一格式常用的量词是“堆、片、团”,这些量词与形容词的搭配有时是随意的,这些量词固有的含义正在虚化。如“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其作量词的含义是:用于成堆的物或成群的人。但在怀仁方言,可以说:愁成一堆了,乱成一堆了,抖达成一堆了。但有时这些量词和形容词的搭配又是有限制的,如不能说“愁成一片了”,也不能说“抖达成一片了”。可见,这些量词的虚化过程还没有最后完成。比较而言,“堆”的虚化程度最高。
山西方言形容词表示级差的格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形容词前加副词,或在形容词后加补语等方式来形成不同的级差,如怀仁方言。另一类是用重叠形式的不同次数来表示不同的级差,如万荣方言。山西方言形容词表示级差的格式应该以“副词+形容词”、“形容词+补语”、“副词+形容词+补语”为主要形式。这一格式在其他方言区也有,比如在山西西区的临县,形容词的级差有原级、比较级、高级: 凉 ――可凉哩 ――可是凉死人哩、 灰――可灰哩――可是灰死人哩;美――美的多哩――美的可/厉害多哩、红――红的多哩――红的可/厉害多哩。
前者与怀仁方言形容词表示级差的格式基本相同,只有语气词不同。后者只是一部分成分与万荣方言形容词表示级差的格式相同,一部分与怀仁方言表示的格式相同。临县方言没有用形容词的不同的重叠次数来表示级差,而是选择了在形容词前或后添加不同的修饰成分表示不同的级差;或采用添加不同数目的补语来表示不同的级差。
参考文献:
[1]侯精一、温端正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3。
[2]黄伯荣主编:《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 1996。
[3]乔全生:《洪洞方言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4]孙玉卿:《怀仁方言性质形容词表示程度加深的几种格式》,《 语文研究》1998年增刊。
[5]温端正:《怀仁方言志》,《语文研究》1983年增刊(2)。形容山的成语篇5
【关键词】彝语言词根词缀辨识意义
1 凉山彝语词根及其特点
词根是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词义的基础。如汉语‘老虎’里的‘虎’,‘桌子’里的‘桌’, ‘工业化’里的‘工业’,‘观察’里的‘观’和‘察’都是词根。凉山彝语里zzelu“食物”里的zze,yiga“房屋”里的yi,jjosa“幸福”里的jjo,hxophmat “教育”里的hxop和hmat,ndupdix “打压”里的ndup和dip都是词根。
联系英语词根和词缀知识,结合凉山彝语实际,我个人认为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词素是词根。
(1)构词时位置自由的---既可以以同样意义放在别的词素之前,又可以以同样意义放在别的词素之后的。这是词根最重要的特征。如① votmop“母猪”、 patmop“父母”、mopsse“母子”、mopnyi“姨妈”、mophlit“继母”;② chequ“大米”、voqu“白雪”、oqu“白发”、qubbat“嫩白”、quhlit“白光”、quxzyr“纯白”;③ mu“做”、mulux“作风”、 mutie“做法”、munyop“任务”、muvi“职分”、apmu“不做”、tatmu“别坐”、bbopmu“继续做 ”等词中mop、qu、mu构词时位置都自由,所以,它们都是词根词素。
(2)在复合词里虽然不独立,但能以它在合复合里的意义独立成词的。例如:shefu“烤肉 ”的she和fu,ryyi“草房 ”里的ry和yi,vamop“母鸡 ”的va和mop,zzamu“煮饭” zza和mu,yixsyr“扫地 ”的yix和syr都是词根词素。
(3)能表明直接的物质意义。这种词素往往是独用的实词,例如:co“人”,zza“饭” rre“钱财”, cy“脚”,lot“手”,cyp“肺”,sip“肝”,syr“树木”,lur“石头 ”等。
2 凉山彝语词缀及其特点
词缀是指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
前缀、中缀、后缀都是粘附在词根之上的附加成分,所以它们又称为前加成分、中加成分和后加成分。如凉山彝语①axsho“长”、axjjy“宽”、ahnot“深”;ixfu“细”、ixjjy“窄”、ixnyi“少”、tatbbo“别走”;②tatsso“别学”、tathxip“别说”;③jjyndux“相互打架”、jjyxsso“相互学习”、jjynyix“同样多”④liejyt“鞭打”、liexnyie“拥挤”、liexggur“钩连”;④goxnyi“坐”、gohxit“站”、goxla“来”、gohxix“说”、goxzze“吃”、goxyy“去”、gohmat“教”、gojjix“嫁”、goxka“要”、goxmu“做”、goxgge “被听见”、goxcilox“掉”、gondoxlop“留下”;⑤bbophxip“说”、bbopli“去”、bbopzze“吃”、bbophmat“教”、bbopbbur“写”、bbopzzy“骑”、bbopjo“交”、bbopsit“杀”、bbopmu“做”;⑥kamu“所做”、kahxip“所说”、kazze“所吃”、kahmat“所教”、kasso“所学”、kasyp“所懂”、kajjo“所有”、kabbop“所有”、kanzur“所恨”、kamgu“所爱 ”等词中的a、ix、tat、jjy、lie、go、bbop、ka是前缀。汉语‘老鼠’、‘老虎’、‘ 老师’;‘非党员’、‘非金属’、‘非导体’‘非生物’、‘非会员’;‘总机关’、‘总经理’、‘总司令’、‘总办事处’;‘分局’、‘分行’、‘分会’、‘分校’、‘分店’、‘分厂’等词里的老、非、总、分是前缀。英语unfair“不公平”, dislike“不喜欢”, amoral“不懂是非”,contradict“反驳”,counterattack“反攻”,infinite“无限”,illegal“违法的”,impossible“不可能”,irregular“不整齐”,nonfiction“非文学作品”,interact“相互作用 ”等词中的un-, dis-, a-,contra-, counter-,in-, il-, im-, ir-, non-, inter-是前缀。
中缀: 凉山彝语表示否定的前缀ap、tat否定多音节动词时就变成中缀;如,① jjyapsup“不一样”、yipapsyp“不懂事”、oapbbu“不聪明”、ssaaphxuo“不智慧”、botapdop“跑不动”、yyapcy“不洗澡”、ggaapmgop“不冷”;②jjytatndup“别打架”、jjytatzyt“别吵架”、jjytatsso“别相互学”、jjytatggep“别相互开玩笑”、jjytatnyi“别相互打闹”、gotatnyi“别坐”、gotathxit“别站 ”等。前缀和中缀的主要功能是改变词义。
后缀:后缀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后缀的主要功能是改变词性;通过后缀我们常常可以判断出一个词的词性。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凉山彝语,汉语和英语的后缀。凉山彝语后缀;如①zzeddu“吃的”、 ndoddu“喝的”、ggatddu“穿的”、bbopddu“财产”、ngopddu“想的内容”;② hmatjjup“教的内容”、jjojjux“生活”、hxepjjux“看法”、ngopjjup“想法”、shajjup“穷的情况”、cajjup“热的程度”、sajjux “幸福的程度”、nratjjup“漂亮的程度”; ③curxddiesu“建设者”、hxitmgotsu“猎人”、nyopbbopsu“劳动者”;④ nasi“病因”、qosi“参谋”、mgiesi “使人撒慌的神灵”、mytsi “使人生气的神灵”、vusi “使人发疯的神灵”;⑤mgatjip“好处”、mgujip“爱情”、jjojip“生命”、shajip“苦命”、wepjip“收入”、bypjip“支出”、sypjip“话语”、mubbop“有马”、ssebbop“有儿”、hnibbox“有女”、rrebbop“有财”、zzipngopbbop“注意”、hnipbbopssatbbop“有姐妹”、cytbbopvibbop“有家支”、vytbbopnyibbop“有兄弟”、patbbopmopbbop“有父母”、ssebboplybbop“有子孙”;⑥syplu“知识”、ngoplu“思想”、zzelu“食物”、hmatlu“教育”、ssolu“学识”等词中的ddu、jjupjjux、su、si、jip、bbop、lu是后缀。汉语①‘作家’、‘文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作者’;②劳动者’、‘演讲者’、‘剥削者’;③‘惰性’、‘阶级性’、‘觉悟性’、‘依赖性’、‘强制性’等词中的家、者、性都是后缀。英语①formal“仪式上的”、emotional“感情的”、central“中央的” 、social“社会的”、medical“医学的”;②reluctant“勉强的”、important“重要的”、patient“耐心的” 、different“不同的”;③electronic“电子的”、classic“第一流的”、patriotic“爱国的”、heroic“英雄的”;④famous“有名的”、dangerous“危险的”、prosperous“繁荣的”、righteous“正直的”;⑤leadership“领导地位”、friendship“友谊”、membership“ ”会员资格、sportsmanship“ ”运动员精神等词中的-al, -ant, -ent, -ic, -ous, -ship是后缀。
3 辨识凉山彝语词根和词缀的意义
(1)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凉山彝语的性质
有的语言学家和一些不了解凉山彝语的人士认为凉山彝语是单音节语,就是说,彝语里每一个词都只有一个音节,如“co”、“vot”、“bbo”、“he”等。其实他们完全错了。这说明他们是有意或无意地把彝字当成彝语的词了,或者他们没有看到彝语的发展,把古代彝语当成现代彝语了。古已有之的联绵词如“ngejjyx”、“ngehxat”、“shypmu”等和合成词“patmop”、“ssely”、“suxmu”、“sucyx”等,且不算数,光拿由词缀构成的复音词就可以驳倒这种论断。例如:凉山彝语动词词根“jjo”附加词缀后可以构成“jjoxdde”、“jjoxsha”、“jjoxyy”、“jjoddu”、“jjohna”、“jjolu”、“jjoget”、“jjoci”、“jjozzi”、“jjosa”、“jjosu”、“jjojjux”、“jjoxtie”、“jjovi”、“jjogga”等不同的词。不错,现代彝语里仍然有不少的单音词,这正象俄语、英语里也有不少的单音词一样。但硬说单音节是彝语的特性,则是无稽之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带着轻蔑的意思,即彝语是落后的、不发达的:因为彝语只有819个字,实际上是819个音节加上次高调,也不过代表1026个词。词汇这样贫乏的语言当然是世界上最落后的语言了。但是,这样的语言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在彝语里光由名词后缀构成的复音词岂止4000、5000个?再加上由动词、形容词、副词词缀构成的复音词,其数目是相当可观的,而且这种构词形式一直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彝语一个词只有一个音节,就不可能有形态变化,没有形态变化,就没有词法和句法,因而彝语是原始的。
形态学分类法,把世界语言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是没有词缀的,这种语言叫词根语或孤立语;2是有词缀的,其中又分粘着语、屈折语、多式综合语。他们说彝语同汉语、壮语、苗语一样是词根语。这种说法,未免武断,对于正确认识彝语的性质有害无益。语言中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它包含的成分也绝非单一。说彝语没有词缀,就是没有理解语言的这种错综复杂性。前边我们列出的为数不多的词缀,足以证明彝语不完全是词根语。换句话说,虽然彝语中的孤立现象是不少的,但它已经有了不少的粘着成分即词缀,也有了一些曲折语成分如动词、形容词的重迭形式。甚至还可以找出多式综合语的成分。彝语在遥远的过去,曾经是词根语,这从上古彝语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可是自中古往后,尤其是近一二百年来又发展了许多词缀,向着粘着语发展。到了现代,粘着语成分显著增多,并且今后还会不断增多。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彝语是处在由词根语向粘着语过渡的阶段。再把话说回来,形态学分类法所分出的词根语、粘着语、屈折语、多式综合语,本来是没有什么褒贬之意的,即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因为先进与落后的标尺是某种语言能否很好地充当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不过当某些语言学家说彝语是词根语的时候,也跟说彝语是单音节语一样,带着轻蔑的意思。他们认为这种语言没有形态,没有词法和句法,要是按照施莱赫尔与马尔的语言发展阶段论来说,当然就是原始的,落后的了。这种理论不值一驳,且不去管它。更主要的是彝语明明有自己十分严密的词法和句法构造,也有一些形态变化,偏要说彝语没有词法和句法,这对于正确认识彝语的性质是有害的。如果真的把彝语当作单音节语、词根语,对于彝语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研究也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说得重些,我们的词典将无法编,彝语的语法体系将无法建立。
但我们也决不能因此而走另一个极端,硬说彝语的词缀很多,形态变化非常丰富。有些好心肠的人,为了使彝语摆脱单音节语和词根语的“不光彩”的称号,正在作这方面的努力,甚至把不少独立的词也当作词缀。这些人的主观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语言的发展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何况词根语并没有光彩与不光彩,即先进与落后的意思。彝语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彝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如果硬说彝语的形态变化很丰富,在彝语研究中也同样不能抓住它的真谛的。
(2)有助于研究彝语词汇的发展和构词法
语言词汇之所以发展、变化,是由于新词经常充实现有词汇而引起的。新词之所以不断产生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但跟语言的构词法也有直接关系。就是说,构词法跟语言的词汇密切联系着,因为构词过程是由语言的词汇变化直接引起的。可见,要想了解某种语言词汇的发展变化情况,必须了解它的构词法。词根加词缀的构词方式在彝语里是丰富词汇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词汇不断丰富的源泉。因此,只有正确确定彝语词缀,对于掌握词的意义才会有莫大的帮助。比如,掌握了名词后缀“tie”的含义,那么就等于理解了由“tie”构成的许多新词意义的一半----动作的状态。这特别对学习彝语的外族朋友是一条捷径。形容山的成语篇6
关键词: 晋语 “圪”头词 研究综述
在《山西方言调查报告》中,圪头词被列为晋语语法特色之一进行了重点论述。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晋语“圪”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相关的论文大量产生。本文将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
一、读音:
圪的读音在山西省晋语区的方言片中比较一致,多为入声,声母为[k],韵母多为央元音加喉塞音[?藜?揲]。主要差异在声调:在入声分阴阳的地方读阳入,在入声不分阴阳的地方读入声。在河北方言的晋语区声母多数情况下读k,韵母多数情况下读?藜或以?藜为主要原音。在语流音变中,“圪”的声调有时会变成轻声,声母、韵母也会随“圪”头词后一音节韵母的变化而变化。但论述此方面的文章不多,仅有《河北方言中的“圪”头词》、《阳城方言里的“圪”》等文有所提及。对“圪”的读音进行较全面描写的有《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晋语“圪”字研究》等。但是探讨研究还不够深入。总得来说,还没有专门论述圪的读音的著述。
二、来源:
对于“圪”的来源,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圪”与上古复辅音声母有联系,《评第一批出版的山西省方言志》中指出:“‘圪’、‘不’等前缀在山西方言里很普遍,有时这些前缀似乎和上古复辅音声母有联系。”一些学者认为“圪”是从少数民族语言中吸收进来的,《晋方言里的“圪”字》中指出:“是古晋地随着民族融合而进行的语言融合的产物”有些学者认为晋语中的“圪”头词来自上古的分音词,《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中指出:“根据现有材料来看,山西、内蒙古、河南等地的晋语都有词缀‘圪’,这些有词缀‘圪’的方言中都有分音词,圪’与分音词具有明显的共生性。实际上,‘圪’类词就是由分音词演变而来,‘圪类词词头’作为一个构词成分是分音词中的声母字在晋语各方言中经过重新分析后形成的一个特殊词缀。”并从三方面论证了这个观点。《晋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加“圪”》中认为“圪”的产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其实双音化只是“圪”被大量运用的推动力,并不是“圪”的起源原因。《河北工程方言中的“圪”头词》大胆地提出了“圪”头词来源于民间反切的观点。当然这个假设还需要大量的文献证据来证明。我们认为,“圪”头词来源于上古分音词的观点较合适。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分音词中的第一个音节经过重新分析、认识后,经过语法类推,成为一个特殊的词缀被运用。后又因汉语的单音节双音化,推动了“圪”的广泛运用。
三、圪的用字:
《“圪”非词头辨》、《晋语圪研究述评》、《晋语区“圪”头词比较研究》等都探讨了圪的用字,目前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圪字是一系列同音字的代表字,除了“圪”字外,常见的还有“隔、疙、屹、虼、纥”等字型,它们大多都是以“乞(气)”为声旁的字。这些字最初产生的时候差别是比较明显的,它们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如:圪,《说文解字》上说:“墙高也。”所以它可以组成“圪塔、圪堆”等与土有关的词。纥,《说文解字》上说:“丝下也。”于是就有“丝纥哒、线纥哒”等与丝线有关的词。后来,由于“圪”头词数量扩大,这些词的界线就变得模糊起来,以至于有些词就逐渐消失了。通过这些论述我们认识到圪头字来源的复杂性,而且一定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这方面的研究还仅仅是个开始。
四、结构类型:
关于晋语圪头词的结构类型,《山西方言调查报告》中有详细的描写,王临惠(2001)也曾做了专门论述。此外,其他涉及到圪头词的文章也对其结构类型进行过讨论。只是这些探讨没有太大的差异,就连论述的用例也是大同小异,足见“圪”头词在晋语内部的一致性是很强的。
(一)基本结构类型是“圪A”式,即由“圪”加一个词根构成,词根一般是单音节词,这种结构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
(二)重叠式:在“圪A”的基础上重叠词根可构成“圪AA”式,以名词、形容词、量词、拟声词最为常见;“圪A”式动词重叠也可构成“圪A圪A”式,大多表示动词短语,少数为象声词;还可构成“圪圪AA”式,均为形容词。
(三)附加式:在“圪A”式后面附加“儿/子”可构成“圪A儿/圪A子”式,这两种形式大多是名词形式。有时量词后面也可以加“儿”构成“圪A儿”的形式,如:圪节儿。“圪A儿”的名词前面还可以加上一个名词构成“N圪A儿”形式,这一名词性词根用于限制该词的意义范围。如:树圪叉儿。在“圪AA”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别的名词,也可以构成新的名词。如:字圪瘩瘩(识字用的小字块儿)、圪区区(眼迷糊眼)。还可以在“圪AA”式的名词、量词、形容词之后加“儿”,构成“圪AA儿”格式,在其形容词之后还可以“的(哩)”构成“圪AA的(哩)”格式,或者“儿”和“的(哩)”同时出现,构成“圪AA儿的(哩)”格式。
(四)四字格成语:多为形容词。其格式主要有:“A圪BB”式:慢圪悠悠(形容动作很慢)、齐圪刷刷(形容非常整齐);“圪A圪B”式:圪摇圪摆(形容摇摇摆摆的样子)、圪梁圪洼(形容地势凹凸不平);“圪里圪A”式:圪里圪捣(形容人心灵手巧、悄悄地办成事);“AB圪C”式:麻里圪烦(形容干事不麻利);“圪ABC”式:有的是“圪A”加后缀“马爬”“了耳”“弹蹄”等,如:圪蹴马爬(形容下蹲时间长、难以忍受),圪节了耳(形容节子多),圪出弹蹄(形容皱褶多,不平展);有的是“圪A”加同义或近义词,如:圪腥烂气(形容气味腥膻)。
五、圪的性质:
关于圪的性质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圪是词缀。词缀圪的作用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个本身没有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但能改变词干的意义,使其成为另一个词,如用来缝衣服的“针”之前加“圪”后成了“圪针”,指酸枣树的刺或代指酸枣树;第二种是个为没有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也不改变词干意义而只是增加一个音节的情况如圪脱=脱;第三种是圪没有词汇意义,但有某种语法意义,如圪等指稍微等一下圪表示小称。
(二)圪兼有词缀和副词两种作用。即圪既可以作词头、词嵌,还可用在动词前作独立的词——副词使用。
(三)圪字并非词头,它是一群音近词的一个共同的语音形式。
六、圪的意义:
对于圪头词语法意义的分析同结构类型的分析一样,凡是涉及到论述圪头词特点的文章都会谈到此问题,但目前还缺乏对圪头词语法意义的专门论述,只有杨文娟(《大同方言中的“圪”“忽”“达”缀词语的附加意义》,2001)对大同方言中圪头词的附加意义进行了专门论述。至于整个晋语区圪头词语法意义的探讨,王临惠(2001)在论述圪头词结构类型的基础上附带地做了一些阐释。他认为,圪头词核心的语法意义是“小”,沈明(2003)也指出:圪头词是小称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样的观点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学者们对圪头词语法意义的阐释一般是在分析其结构类型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在基本式中,“圪A”式名词一般表示具体的突状事物,而且是小的物体。“圪A”式动词通常表示动作的幅度小或持续的时间短。“圪A”式形容词一般表示轻微的程度或状态。“圪A”式量词通常表示小的、模糊性的计量单位。“圪A”式象声词是对较为细小的声音的摹拟。
(二)在重叠式中,“圪AA”式较“圪A”式“小”的意味更重,在“圪AA”式中,名词具有表示细小、亲昵的感彩;形容词能加深对状态或程度的描写叙述;量词是一种极少量的模糊性计量单位,在前的数词经常是“一”,也有用“半”的;象声词摹拟的是细小的延续性反复性的声音;动词表示的是动作的短暂性,带有“稍微”的意思。“圪A圪A”式动词相当于“A一A”式,强调动作行为小幅度的持续和反复,给人一种动态感;“圪A圪A”式象声词表示声音的连续,具有音像感;“圪圪AA”式加深了形容词的程度,使其更具形象色彩。
(三)在附加式中,“圪A”式加“儿/子”加重了“小”的意味,名词在词后到底是加“儿”还是加“子”,要根据习惯而定,有时是既能加“儿”又能加“子”,但所要表达的意义往往不同,例如“圪台子”表示一般的台状的东西,“圪台儿”则专指台阶。需要注意的是“儿/子”具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圪A儿”式中的量词强调的是量少;“圪AA”式形容词儿化后口语色彩加强,加“的(哩)”又增加了“……的样子”的意思,使其形容词性更加明显。
(四)在四字格成语中,“圪”的意义已经虚化殆尽,只起衬音作用,这样的四字格词语多表示一种情态,而且多具有贬义色彩。
总之,晋语的圪头词表现出了鲜明的口语化的地方风格和色彩,庄重场合几乎不用。“圪A”式词语具有“细小轻微”的附加意义。名词、量词后加“儿”尾具有亲切、喜爱的情态色彩。带“圪”的四字格熟语则通常带有贬斥的感彩。“圪A”式以外的圪头动词、形容词,或具动态感,或具形态感,或具色象感。“圪”头象声词表现出来的是音象感,这些都属于形象色彩。
七、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从众多的研究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圪在山西方言中在用法上和意义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忽略了它的差异性。通过全面深入的对不同地域圪头词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晋语内部圪头词的差异性并探讨差异的成因,将对揭示晋语的内部差异、为晋语次方言的划分和探讨晋语可能的发展规律和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圪头词的成因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学界对圪头词成因的探讨角度还比较单一,相关研究尚欠深入。我们应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挖掘新的研究角度,或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深入挖掘,为前人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如我们可以从古晋语入手,通过研究古晋语与当时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和融合,来探究圪头词的源流,分析其成因。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即为读音和用字问题,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用字可能来自不同的语源。
(三)晋语内部圪头词的分布研究尚待加强与深入。晋语内部各个方言点还没有全部涉及到,很多空缺需要后来的研究人员去填补。
参考文献:
[1]温端政,侯精一.山西方言调查报告.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2]白平.“圪”非词头辩.山西大学学报,1988.
[3]白云.晋语“屹”字研究.语文研究,2005.
[4]温端政.试论晋语的特点与归属.语文研究,1997.
[5]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孔凡洁,崔广利.河北工程方言中的“圪”头词.现代语文,2007.
[7]张瑞.浅议武乡方言里的“圪”科教文汇,2008,
[8]孔凡洁,崔广利.河北工程方言中的“圪”头词现代语文,2007.
[9]沈明.山西方言的小称[J].方言,2003.形容山的成语篇7
1、浩浩荡荡: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2、龙威虎震:形容气势奔放雄壮。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
3、鼓角齐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4、壮气吞牛: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5、钢筋铁骨:形容身体健壮有力或意志坚强不屈。
6、豪言壮语:形容充满英雄气概的话。
7、翻江倒海: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8、气壮河山: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同“气壮山河”。
9、壮气淩云:豪壮的气概高入云霄。
10、龙鸣狮吼: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11、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12、龙腾虎啸:声势壮盛的样子。
13、波澜老成: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14、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15、波路壮阔:比喻规模宏伟,声势浩大。
16、举鼎拔山: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17、江翻海倒: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18、百万雄兵: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同“百万雄师”。
19、踞虎盘龙:形容地势雄伟壮丽。
20、龙骧豹变:比喻书法气势壮盛而善于变化。
21、锦绣河山: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22、翻江搅海:形容水势浩大。多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也形容吵闹得很凶或事情搞得乱七八糟。
23、龙翔凤跃: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同“龙翔凤舞”。
24、龙盘凤翥:比喻山势雄壮蜿蜒。指王者的气象。亦比喻书法笔势飞动。
25、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26、阵马风樯: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27、风樯阵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28、擂鼓鸣金: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形容山的成语篇8
【关键词】旅游文本;翻译策略;写作特点;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35-01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渐频繁,中国文化也逐渐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因而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也被外国人熟知。这对于中国的旅游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为了把握住机遇,提升相关的旅游服务成为重中之重,其中包括提升导览手册和景点介绍的英文译本的翻译质量。因为英文旅游文本多由汉语材料翻译而来,翻译过程中涉及到不少成语四字格的翻译,这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是陌生且难以理解的,处理好这个问题成为旅游文本翻译的重心和难点。
汉语中的成语和四字格多由古展而来并沿用至今,具有文字美学意义。作为召唤类文本的旅游宣传资料,为了吸引游客,必然会运用许多四字格以增加其美感。比如:“时而丽日蓝天,雄浑开阔,时而云雾缭绕,神秘莫测,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1]但是,英语中没有与这些四字格相对应的表达方法,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自身对现实中真实景象的印象以及对上下文的理解采取相应的对仗格式或者适当对原文作增删。
例1:原文:登上天子山,居高临下,可一览武陵千山万壑,只见群峰错列,飞瀑如带,古松峥嵘,云雾飘渺。[1]
例句中,作者一共用了6个成语来把天子山景区波澜壮阔的秀美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从而很自然地引发读者去亲身游览的想法。而这6个成语中,其中后4个是连用,属于排比的修辞。而且,“千山万壑”和“群峰错列”都是描写山峰多而高低分错的成语,意义上有很大的重复。而“古松峥嵘”、“群峰错列”、“云雾飘渺”、“飞瀑如带”,都是主谓结构的短语,其中还不乏“飞瀑如带”这种形容中带有比喻修辞手法的成语。
译文:There are thousands of peaks competing in their beauty , waterfall falling like flying silk ribbons, ancient trees growing thick with ethereal cloud and mist among them. Once you ascend to the top of the Tianzi Mountain,you can enjoy all of these scenery at an amazing height.
译文中,没有按照原文的词序与句序翻译,而是把诱人的景色置于句首,开门见山地提起国外读者的兴趣。对于其中6个成语,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运用状语与介词对其进行适当的增删与合并,使其更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样对原文句序的调整和原文内容的增删与合并,看似不忠于原文,其实“忠实”的应该是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2]
例2:原文:园区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一山一势,倾绿泄翠,西流河峡谷横贯其中,既有奇石险峰之壮美,又有古树清流之秀丽。――黎坪森林公园[3]
例句中,作者着重强调黎坪森林公园中山势与河谷的优美景色。从汉语写作角度来看,原作者文笔优美,交替描写山势与河谷的美景,生动而形象,几乎仅凭一句话就已将黎坪森林公园的美景非常立体地展现给读者。其中,“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一山一势”、“倾绿泄翠”、“横贯其中”、“奇石险峰”、“古树清流”,仅七个四字短语就占去整句一半字幅,足显其用词之典雅。因为中文重意合,在描写中大量使用形容词,甚至是词义重复的四字短语,虽然这几个“陈词滥调”般的四字短语可以完美无缝地运用在其他旅游景点的描述中,使读者觉得该景区与全国其他森林公园别无二致,但是借助语义间的关联能达到模糊而概括、义广而含糊的效果,以此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然而,这样模糊的描写却不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要求。细究例句,一共描写了四个目标景物,即山、峡谷、树、河,对这四个景物的形容可分别概括为多且绿、险、古、清。从英语写作角度来看,原作者只是反复地用了多个形容词重复、简单地概括了景区内的景物。因此,在翻译中要去掉原文中重复的词义,以实现与目的语文本的最佳关联。
译文:So many mountains and valleys in the park are naturally decorated with green trees. Here, Xiliu River Valley runs through and it is strikingly magnificent and beautiful.[3]
译文中弃用繁文缛节式的描写,合并了词义重复的四字短语“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一山一势”、“奇石险峰”,并省略了“古树清流”。按照英语的阅读习惯重新调整句子的顺序和结构,使其不拖沓累赘,显得一目了然。
以上谈及的旅游文本只是沧海一粟。由于英文旅游文本的目标读者是真真切切的外国人,如果把中文中过度修饰、同义反复、华丽溢美的表达照直译出,势必导致译文文字堆砌,语义传达失真[4]。所以旅游文本的译者除了具有扎实的中英文双语功底外,创新性思维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尹华光.张家界景点导游[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冯国华,吴解.论翻译的原则[J].中国翻译,2001,
(6):16-18.形容山的成语篇9
1、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2、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3、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4、气壮山河:气:气概;壮:使壮丽;山河:高山和大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5、幅员辽阔:指疆域辽阔。
6、山光水色: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7、大好河山: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8、江天一色:形容江面宽阔,水天相接。
9、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10、山川表里: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11、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12、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13、蒸蒸日上:蒸蒸:一升、兴盛的样子。()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
14、青山绿水:泛称美好山河。
15、地大物博: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16、锦绣河山: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17、欣欣向荣: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18、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19、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形容山的成语篇10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 山林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20-01
魏晋时期,山林风物被用来比才比貌比德,全面渗透到士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外物被注入更多内涵,包含了人的内质和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写活了自然之物,也就写活了魏晋士人,这亦是《世说新语》一书以自然喻人衬人的成功之处。
一、人化自然,自然化人
魏晋时期,把山林与人物并谈,互映互衬,成为品评人物之风。自然开始灵化,具有了人的精神。山林不仅是士人欣赏的对象,更成为观照自身与寄寓人格的象征。
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容止》12)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容止》6)
王戎曰:“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赏誉》16)
时人赞裴令公(中书令裴楷)似美玉光彩照人;玉人裴楷目视“竹林七贤”之一的安丰侯王戎,则有电光石火之感,以灿如闪电形容目光摄人心魄,这可看作今日诸如“电眼”、“放电”之说的最早渊源了;而“电眼”王戎更以瑶林琼树形容太尉王衍,可想象其超俗之姿。魏晋人不吝互相推许,互相欣赏,与当时品藻风气的盛行有关,也是性情率真的表现。
魏晋士人追求山水般流动飘逸的生活态度,任其性,适其情,尽其兴,合其趣。在礼教式微不足道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他们把目光聚焦于周围自然世界,言谈神形都不离自然风物,游于山林,隐于山林,品于山林,体悟丰富的山林之乐。
二、玄心妙赏,乐山乐水
魏晋士人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以泉石自乐,功利性消退,真性情得以凸现,想象力也更恣意丰富,妙语迭出。
王子猷……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任诞》46)
王子猷对竹的喜爱之切是史上有名的,他直呼竹子为君,对竹吟啸,无不是愉悦和真心欣赏的表现。晋人不仅把风景作为欣赏对象,而且真正把自然当作密友,交心、交神,抒感。自然与人物的生命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了。
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言语》81)在王胡之眼中,山水景物不仅可以用来欣赏,亦有陶冶情操涤荡情怀的作用,当人的心灵澄静了,眼中的日月自然更加清朗。同是说水光山色,荀羡(荀彧后代,时任中郎将)眼中的北固云海又是另一番胜境,“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言语》74) 《史记·封禅书》曰:“蓬莱、方丈、瀛洲,此三山世传在海中,去人不远。……草物禽兽尽白,望之如云。”荀羡所言,乃是以传说中的三山衬托悠远镇江北固山的出世超尘和神秘优雅,令人读之神往。从中亦可看出晋人喜把山水和人物精神相连的品谈习惯。
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品藻》17)
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巧艺》12)
谢鲲乃谢安伯父,性喜陶情山水。当东晋明帝问他和庾亮相比如何,谢鲲答道:在朝为百官表率,他不如亮;而游于山林丘壑间,亮不如他。画家顾长康根据此话,画像时将其置于丘壑岩石背景中,不仅传神,也显示出顾氏的机敏。两则例子里的人物言谈都充满机趣,既包涵了对自然的雅赏,又有魏晋式的玄心妙言。
晋人好游山林,好评山林,首先是因为他们能感受自然之美。在品评山林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也更加亲近。
三、神形超越,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下简称《世》)写山林自然,归根到底是为了写人物。而山林终究是有形之物,仍难免为形质所限。所以,当山水淡化为背景时,人的性格精神更得以凸现,达到神形超越的境界。
《世》书中有很多名士率性而为的掌故,最脍炙人口的堪称王子猷“雪夜访戴”这段佳话。雪夜,诗咏,友人,小舟,乘兴行,尽兴返。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率性而为、特立独行的名士形象,令人不由读而悦之。这里,雪夜的背景与四周景物绘出的皎然淡远的环境,更衬托出王子猷不为外物所拘的率性风度,和洒脱情怀。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雅量》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含有近义词的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