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列式小孩会,但列方程解方程的步骤,就有会了,有列方程解方程的步骤易懂的方法吗,如图?

【精】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五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习……………………………………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习……………………………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五年级数学教案3  一、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的相关内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数的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分、分数大小比较。  后续的相关内容:本册第五单元 异分母分数加减;加减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第十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二、单元编写特点与教学策略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就可以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境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教材都只给出了描述性定义,要让学生自己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除法计算不能整除时,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表示除法结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基础。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表示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因为带分数的计算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分别是“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和“在折纸活动中找到与3/4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基本性质。  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本册教材对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在分数单元学习约分、通分前,安排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册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0以内、,求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以内等。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教材还安排了“找最小公倍数”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数、找公倍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约分和通分。  三、从《分数的基本性质》谈教学策略  “整体----部分-----整体”观察策略。对观察对象的整体先作初步的了解,发现这一类现象可能存在着某种规律,然后分出个部分,分别作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存在于各部分中的基本规律,进而再研究各部分间的联系,发现共同的结构,提出假设。  (1)整体观察。发现这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起了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可能存在某中规律。  (2)部分观察。先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组数 = = ,从左向右观察,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可以把这组分数改写成下式让学生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接着,引导学生从右向左观察,并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让学生观察其他几组分数,能得出同样的规律。  (3)整体观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这组例证,概括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要求能运用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说明为什么要“零除外”。五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和复习  教材第10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及知识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掌握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点。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这个单元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点。  提问:回忆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几部分知识?每部分又有哪些主要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试着归纳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归纳,然后请学生汇报发言,集体补充。  老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板书如下  2.应用知识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1题。  先独立完成填空,集体订正。  然后讨论:分数意义是什么?分数单位是什么?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2题。  让学生先将这7个分数分类,再说一说分类的依据,每一类分别是什么分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怎样分别比较分数的大小。  (4)完成教材第101页的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化成小数和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再完成题目给出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练习。  提问:互化时要注意什么?  (四)思维训练  1.分数是真分数,而且可以化成有限小数,x最大是几?  2.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43,如果分母加上17,这个分数就可以化简成言,这个分数是()o  3.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2倍,而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后,正好等于,这个分数原来是()。  (五)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1)6+6+6=6×3  二、新授:  1、出示题卡  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  3×=++==  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涂一涂,算一算  (1)2个3/7的和是多少?  (2)3个5/16的和是多少?  四、练习巩固  1、5个3/8是多少?  2、4个2/17是多少?  3、6个3/25是多少?  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  全班交流  5/16×3=5×3/16  =15/16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图形旋转的牲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4人或6人小组,一个风车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变换,其实,图形的变换还有许多种,比如:平移,旋转等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旋转变换。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牲与性质。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谁能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绕○顺时针旋转到30度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顺时针旋转30度到“1”。  师:想一想,为什么指针从12指向1就旋转了30度?指针走1个字旋转了多少度?2个字呢?你觉得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怎样的旋转是逆时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绕○顺时针旋转60度到“3”。  ③如果指针从“3”继续绕○顺时针旋转9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示钟表,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④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钟晴,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2)小结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牲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①师:这是什么图形?风车的'旋转你见过吗?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风车旋转起来了)  ②师: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  师:从图1到图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③师: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针旋转多少度到图2呢?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旋转90度到图2。(板书)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2)继续观察风车的旋转。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3,风车旋转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点○的位置,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图,与学生一起明确画图要求;  2、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4、小结画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可以首先确定对应线段,然后连线。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1、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请欣赏第5页第1题,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  2、利用旋转画一条小花。  学生自主画,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布置作业:第9页第4、5题。五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xx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xx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xxxx―xxxx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  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  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五年级数学教案9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出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动画片”。  西游记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八戒遇到了一道数学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愿意么?大屏幕展示图片,指名读。  1.3张大小一样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呢?  2.估一估: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一张完整的饼吗?  3.请你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帮他们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 平均分3张饼  1.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说一说。  2.动手操作:用3张圆片代替3张饼,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3.汇报交流:  A 方案:一个一个分。边说边演示分的方法及过程。  为什么是3/4呢?  B 方案:三个叠放分。还是3/4  4.大屏幕展示三种分法的动态图  小结:两种分法虽然不同,但分的结果相同,每人分得了3/4张饼,这和我们估计的每人分得的饼少于1张是一致的。  活动二 平均分9张饼  1.出示课件:猪八戒吃了一张饼的3/4,没有吃饱,就让悟空再弄几张饼,悟空就去其他地方又化斋来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张?”  2.师: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  3.估一估: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大约得到多少饼呢?  4.动手操作:组长拿出9张圆片,小组同学合作,画一画,分一分。  5.汇报交流:  A方案:一个一个分  B方案: 9个叠放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了9/4。问: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是9/4呢?问:9个1/4是多少?  C方案:先拿8个分,每人2个,剩下的1个平均分成4份,每人即2+1/4(板书)  师:2和1/4合起来就是二又四分之一(板书: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生齐读两遍。你能说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像这样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板书:带分数)介绍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两部分组成的并强调带分数的书写格式。  6.分数的分类:  师: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子比分母小 师:你能说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像3/4……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板书:真分数)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真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比分母小)其实真分数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生2:分子比分母大 师:你能说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像9/4……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板书:假分数)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假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比分母大)  说明像8/8……这样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也是假分数。象8/8这种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1  刚才分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9/4和二又四分之一是相等的,象9/4这样的假分数可以写成这样的分数:二又四分之一  其实带分数是某些假分数一种特殊的书写形式。  把所有的分数分类,可以分为几类?(两类:真分数和假分数)  (设计意图:由活动操作一做了铺垫,所以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特点。)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学生自主写出一个分数,小组内介绍相关知识。  (1)7/8的分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等于1。  (2)以8为分母,还可以写出哪些真分数?1/8;2/8;3/8;4/8;5/8;6/8;  (3)以8为分母,以8为分母,一共有几个真分数?最小的真分数是谁?最大的真分数是谁?  (4)以8为分母的假分数都有哪些?一共有多少个?(无数个)其中最小的假分数是谁?  (5)以8为分母最小的带分数是多少?  从同学们积极的交流中,老师知道你们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的一定很棒!下面我们到指挥刀去参加一个闯关游戏好么?记住自己每回答一次问题就可以加一分。  2智慧岛闯关  第一关、根据成语说出分数,再判断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①半信半疑(
)  ②是一举两得(
)  ③十拿九稳(
)  ④七上八下( )  第二关、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四分之七表示什么?一又四分之三表示什么?  第三关、如图,在上面的()里填上真分数或假分数,在下面的()里填上带分数。  数轴上有0、1、2、3、4、三分之三、一又三分之二、三分之八、三分之十  需要填三分之一、三分之五、三分之六、二又三分之二、三分之九、三又三分之一  用这些分数跟1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关、议一议  1、当x( )y时, x/y 表示一个真分数;  当x( )y时, x/y 表示一个假分数。  四、自我总结,回顾收获  1、同学们顺利的闯过了四关,我们又进一步了解了真分数和假分数。你能向大家介绍你的新朋友有哪些特点吗?  2、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3、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成功的秘密,想知道吗?(1/100的天才+99/100的努力=100/100的成功)祝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大的收获,有更优异的表现。  五、分层作业、课堂延伸  奋进小队:书中1、2、3题;  1、看图写分数。  2、以5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3、在直线上面的□里填上假分数,在下面的□里填上带分数。  互助小队:能力培养3、4、5题;  26页―3、在直线上面的□里填上假分数,在下面的□里填上带分数。  26页―4、啄木鸟医生。  26页―5、填一填。  雄鹰小队:  ①课外补充题;  ② 用16开的纸设计一张跟分数有关的数学小报。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  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②1升=1立方分米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练一练:  1、8L=()mL3500mL=()L15000cm3=()mL=()L  1、5dm3=()L  (4)小组活动:  a、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b、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x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  3、做练习第x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x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x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做“练一练”第x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做“练一练”第x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x题解方程;练习第x题,第x题后x题,第x题。  家庭作业;练习第x题前x题、第x题。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第99页例8以及练习十九的3-6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能用循环小数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中的商。知道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谁算得快。  第一组:1.69÷26 58.3÷11  第二组:1÷35 8.6÷11  两个数相除时,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组题都可以除尽,第二组都除不尽,等号后面的商该怎样写呢?  二、新授  1、出示例8挂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问题尝试列式计算,并截取商的近似值。  300÷45≈?个)  3、小组讨论:怎样取近似值才是合理的?(6个)  4、:根据本题的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是不合理的,合适的`近似数是6,而不是7。如果买了7个,就要超过300元。  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讨论:谁的想法合理?  (3)根据本题的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也是不合理的,合适的近似数是9,而不是8。因为过河8次后还剩6人,还需要用船再送一次。  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3题。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每小时大约运行30000千米。一架超音速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2千米。算一算,卫星运行的速度大约是这架飞机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根据商不变规律,先把“30000÷2”转化成“300÷22”再进行计算。  2、练习十九4、5题。  重点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合理的方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3、练习十九第6题。  阅读“你知道吗?”  自主阅读,交流阅读后的认识。五年级数学教案13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最大的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答案:这个数有四种可能:9、18、27、54,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所有学生把四种全部找出来。  第3题  主要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可以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题结论是5,第2题结论是13和2,第3题的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题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交流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你知道吗〗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猜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例10=3+7,18=11+7,42=31+11等。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二、学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秒  600分=()时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二)时间计算  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课件出示)  三、析  1、观察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5、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6、写上答语。(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7、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8、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做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四、练  1、填一填。  在○里填上>、  9分○90秒4时○24分1分15秒○65秒3时○200分140秒○2分1时30分○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给外地打工的妈妈打电话,电话亭的营业时间,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小明8:40到达,他还要等多久呢?  3、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课本第7页第8题。五年级数学教案15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行程问题)  学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其中体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一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知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寻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认识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说明  一、复习引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出发,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基础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0米,小胖每分钟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巩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误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先出发的汽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出发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行了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较多,如“同时出发”、“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学生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有趣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后通过检验求证学生的做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  相遇问题(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点相等  (4)总路程相等  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行程问题复习,包含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学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前的准备,上课的反思,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深的理解。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收获:  1、合理组织安排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首先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然后用动作语言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要素,这样学生观察起来直观、易懂,兴趣容易调动起来,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通过例题让学生读题,说等量关系,画线段图等手段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都属于行程问题,追及问题比相遇问题较难理解,避免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我在引入环节是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引入的。基础练习1,由学生画图独立完成,达到复习相遇问题的特征及相等关系;练习2的出现是对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节课所复习的第二个内容,相遇和追击形成对比,区别不同。由于例题及变式练习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白此类应用题的特征,进一步提炼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2、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理解题意,找到相等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中各量间的关系找到题目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讲解例1时,安排学生读题画关键词语,动手演示理解题意,教师教给学生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找到相等关系。在变式练习及例2教学中,由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寻找相等关系,学生能很快列出方程进行求解。运用线段图分析比较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使等量关系更明确,为学生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有学生合作学习,动手画图找相等关系,但时间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会线段图的作用。学生认真画图后,我感到纯是模仿较多,不会借助线段图找相等关系。应该好好分析线段图的用途,是解决较复杂问题常见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在练习中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运用变式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题意,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理解题变意不变,方法也不变。拓展题的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思考,以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总之,让学生经过多层次的练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总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清题意,寻找各量的关系。我感到学生的困惑是读不懂题意,找不到各量间的关系,不会列方程。通过反思,我再讲应用题时,不要快,题目不要贪多,要精,有典型性,适时变式练习,抓各量之间的关系,尽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时刻伴随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五年级数学教案09-29五年级数学教案08-20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12-14五年级上数学教案01-14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08-29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02-07【热】五年级数学教案11-29五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热门】五年级数学教案12-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列方程解方程的步骤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