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怎么判断羧酸酸性强弱中含有的烃基越多,酸性越弱?

3-methoxybenzoic acid pKa=4.08Benzoic acid pKa=4.204-methoxybenzoic acid pKa=4.473-位上的甲氧基通过 -I 效应 (诱导效应) 降低了羧基氧的电荷密度,稳定了阴离子,所以 pKa 最小。4-位上的甲氧基同时存在 +C (O 通过 p-π共轭效应供电子) 和 -I 效应,但 +C 效应更大,因此增加了羧基氧的电荷密度,pKa 最大。最常见的一类酸性有机物就是羧酸,其官能团为羧基。羧基即羰基与羟基直接相连,两者共轭形成离域派键。离域派键的形成使羟基氧上的电子云密度显著降低(孤立羟基中的氧原子拥有两对孤电子对,给出一对孤电子形成离域派键后,4个电子平均分配给三个原子,相当于氧原子损失了2/3个电子),致使氢氧单键这一对电子明显偏向氧原子,故该键易异裂,解离产生氢原子和羧基负离子,就体现出酸性。羧酸根即羧酸的共轭碱,其负电荷分散于3个原子上,故碱性较弱,不易结合质子(因此羧酸钠、羧酸钾溶液呈弱碱性)。而孤立的羟基负离子,其电荷集中于一个原子上(且由于烃基相对于氢原子具有给电子效应,羟基负离子的负电荷会比氢氧根更加集中),故易结合质子,体现强碱性(醇钠是比氢氧化钠更强的碱)羧酸由羧基与R基以单键相连而成,不同的羧酸酸性强弱之所以不同,是因为R基对羧基的电子效应不同。(1)若R基对羧基有吸电子效应,则羟基氧上的电子云密度进一步降低,因此更易解离出氢离子,酸性增强(R基吸电子效应越强,则羧酸酸性越大);(2)若R基对羧基有给电子效应,则羟基氧上的电子云密度会相应升高,解离出氢离子就相对困难,酸性减弱(R基给电子效应越强,则羧酸酸性越弱)(3)若R基可与羧基氢成分子内氢键,则酸性减弱以上三种情形,图中都给有示例。除此之外,R基与羧基氢之间可能还存在场效应,其原理类似于氢键,且极其少见,不再赘述。至于题主提及的间甲氧基苯甲酸、对甲氧基苯甲酸和苯甲酸酸性强弱的比较,定性分析需要用到共振论的知识,画出这三种物质的共振式来分析电子效应。在邻甲氧基苯甲酸中,甲氧基对羧基有分子内氢键、给电子共轭效应(共振式说明羧基的α-碳带有部分负电荷,从而增大了羧基的电子云密度,削弱酸性)和较弱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氧原子电负性大于碳,西格玛键共用电子对向氧原子偏移),总的电子效应是给电子的,故酸性最弱(比对甲氧基苯甲酸还弱);在间甲氧基苯甲酸中,甲氧基对羧基无分子内氢键(空间取向不允许)、无给电子共轭效应(共振式说明负电荷无法出现在羧基的α-碳上),仅有较弱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故相对于苯甲酸,间甲氧基苯甲酸酸性较强;题主可依例画出对甲氧基苯甲酸的所有共振式,分析甲氧基对羧基的电子效应,判断其酸性强弱(另一位答主给出的pKa数据是合理的,可作参考)。利用共振论知识分析亦可知,在芳香亲电取代反应中,甲氧基是邻对位定位的致活基(可令苯环邻对位带有部分负电荷,亲电试剂更容易与富电子的位点反应);而在芳香亲核反应中,它具有间位定位效应(亲核试剂与富电子的位点相排斥)。也存在不含羧基的酸性有机物,典型的有苯酚和磺酸。苯酚的酸性也需要用共振论来解释,苯酚负离子的负电荷由于共轭离域而分散在整个苯环上,故而较为稳定,因此苯酚易解离出氢离子。磺酸就是将硫酸中的一个羟基替换为烃基而得到的一类有机物。由于烃基相对于羟基具有给电子效应,故磺酸的酸性比硫酸弱。但若将硫酸中的一个羟基替换为氟原子,所得的氟磺酸酸性则比硫酸强,这是因为氟原子相对于羟基吸电子效应更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判断羧酸酸性强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