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在哪里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结构设计总图音频内容03:58来自央视新闻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搭载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长征一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指挥员:点火!现场:点火!解说:4月24日,共和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在宇航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1970年初,科研人员在厂房内测试东方红一号卫星随后,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乐曲,音色优美,清晰洪亮。“东方红一号”传回的音乐信号被湘西、海南两个测控站接收到并录制成磁带,随后被专机送往北京,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控制台操纵员胡世祥按下发射按钮,“东方红一号”随后升天卫星成功发射的第二天,正在广州参加东南亚“三国四方”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刚走进会场就兴奋地向代表们宣布了“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消息。周恩来:昨天晚上,我们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从1958年提出设想计划,到1970年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项目历时12年,中间一度停滞。1964年12月27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负责卫星研制的“581组”副组长赵九章致信周恩来总理,提出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以及导弹发射的成功,应该尽快恢复被暂缓的卫星研制计划。△搭载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长征一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信中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1967年12月,国防科委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会议,审定了总体方案和各分系统方案,正式命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领导小组组长 戚发轫:当年就叫“18勇士”,“航天18勇士”,实际上就是18个所需要的专业,有搞总装的,有搞总体的,有搞结构的,为了筹备这个事情。△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从此开启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 孙家栋:那个激动的心情确实没办法说,你可以想象,那个时候中国的条件能把第一颗卫星在那个年代把它弄到天上去,确实是一个螺丝钉都是中国自己搞的,真是感觉到扬眉吐气。△“东方红一号”音乐装置1970年5月1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完成探测任务,停止发射信号,但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未结束。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依然在太空运行,那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前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象征。用声音记录中国监制丨高岩策划丨武俊山 李谦主笔丨吴菁 郭静播讲丨长悦统筹丨朱星晓 王泽华制作丨单丹丹央视新闻1.3亿获赞 3096万粉丝重大新闻、报道和突发事件的总台首发账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官方账号
成熟男人 精选回答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我国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同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是我国最早建设的航天发射中心。“东方红一号”发射于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运载它的火箭是“长征一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简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隶属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现隶属于战略支援部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总装备部20基地)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及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低轨道的各种试验卫星、应用卫星、载人飞船和火箭导弹的主要基地,基地并负有残骸回收、航天员应急救生等任务,自1958年10月20日成立以来,中心先后执行110次航天发射任务,成功将145颗卫星、11艘飞船、11名航天员送入太空。2016年1月8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称号。2017年3月28日,被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2018年1月2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持之以恒 2023-09-09 12:53:411-2021-4041-6061-8081-100101-120121-140141-160161-180181-2001-2021-4041-6061-8081-100101-120121-140141-160161-180181-200
1968年冷战期间美国装着4枚氢弹的B1968年冷战期间美国装着4枚氢弹的B-52轰炸机坠毁在格陵兰岛航拍图拍摄到坠毁的B-52残骇,留下大片黑色烧痕。美国至今仍使用图勒空军基地。据ETtoday:象征人类危机的末日钟日前又调快了30秒,也是自从1953年后最接近末日的一次,原因与「朝鲜核武」有关。尽管现代战争没有任何国家敢轻易启用核武,但在冷战期间,却因备战关系而多次险酿「核爆」意外,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发生在1968年的格陵兰岛的坠机事件;事后,美军秘密的在冰天雪地间搜集飞机残骸与5亿加仑(23亿公升)遭辐射污染的冰块,但是迄今还有一枚氢弹遍寻不着。1960年,美国空军战略空军司令部展开了鲍尔将军(Thomas S. Power)提出的冷战空中预警「铬穹顶」计划(Chrome Dome),将核武装的B-52战略轰炸机部署到苏联边界,采用轮班制确保大西洋和欧洲上空随时都有美军的核武轰炸机。1961年开始,B-52在格陵兰岛图勒空军基地执行「硬头任务」("Hard Head" mission ,又称 "Thule Monitor Missions"),这是「铬穹顶」的一部分。1968年1月21日,一架载有4枚核弹的美军B-52G轰炸机,行经北极区格陵兰岛西北角的沃斯顿荷姆峡湾(Wolstenholme Fjord)时坠毁,机内的核弹受损导致核物质外泄,尽管丹麦政府要求美方必须善后,当地却已严重核污染,至今仍有1枚氢弹下落不明。根据调查发现,坠毁的是编号HOBO 28的轰炸机,肇事原因倾向人为失误,原因是一名机组人员把座垫放在暖气通风口前,结果起火燃烧,烟雾很快弥漫整个机舱且情况失控。有1人来不及逃生而罹难,其余跳伞成功的6人前往失事地点附近的美军图勒空军基地(Thule Air Base,位于格陵兰西北海岸)求救,然而飞机乘载的4枚氢弹却遗留在白雪覆盖的酷寒地带。由于美国曾在1946年向丹麦争取图勒基地的营运权,丹麦政府又于1957年之后主张无核武政策,严禁国内或其他属地出现核武,本次事故正好又发生在丹麦境内,严重影响了美国与丹麦的关系。但是面对这么严重的核污染事件,两国政府都刻意隐瞒,特别是美国在处理时一直遮遮掩掩,以"NOFORN"来称呼要寻找失踪的核武器。根据了解,4枚氢弹在坠毁过程遭受严重撞击,飞机的火势加剧了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冰雪在融化后重新结冻,甚至出现黑色的冰块。不过格陵兰的冬天是为永夜,导致善后任务变得十分困难,然而又不能等到春天,因为春天到来峡湾的冰雪会融化,飞机残骸与核弹恐将沉入海底,因此图勒基地的美军只好徒步深入雪地,提着手电筒与盖格辐射纪录器在风雪中艰难前进,最终寻获大部分的飞机碎片与3枚铀和氘化锂的圆筒(核弹),然而仍有1枚编号为78252的氢弹未能寻获,美军一度还出动潜艇进行定位,但始终找不到,一般猜测可能沉睡在冰冷的海里去了。事件发生后,迫使美国终止「铬顶行动」,改用其他外交手段对抗苏联。2003年,丹麦的环境科学家决定重回沃斯顿荷姆峡湾,希望藉由新的仪器检测当年坠机事件遗留的放射性,但依旧无法寻获那枚失踪的核弹。如今美国仍在使用图勒空军基地,或许50年前的核武危机早被世人遗忘,随着狂人川普与「火箭人」金正恩的相互叫嚣一日未休,「末日钟」(Doomsday Clock)的摆荡就会加剧。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3/3202449.html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8分阿波罗11号着陆月球静海 阿姆斯特朗成首位登月人类奥尔德林踏足月球表面。奥尔德林从梯子跳下,再用左脚先落地。阿姆斯特朗成首位登月的人类。在50年前,美国宇航员兼指挥官阿姆斯特朗历史性登陆月球,为人类踏出一大步。登月舱鹰号降落月球表面后,阿姆斯特朗终在10时56分踏出第一步,并在月球表面逗留约2.5小时。期间他与拍档在月球插上美国国旗,并检起一堆岩石拍照,立下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8分,阿姆斯特朗与拍档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太空船,登陆月球“静海基地”(Sea of Tranquility)。阿姆斯特朗兴奋地说:“报告休斯敦(太空中心),鹰号着陆了,我们已到达静海基地。”其后2人花了近6小时在登月舱作准备,包括穿上保护装备、检查压力及氧气系统。他们完成减压登月舱、加压太空衣后,阿姆斯特朗于10点56分离开登月舱,用左脚踏足月球表面,并说出其经典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逗留了19分钟后,奥尔德林从梯子跳下,亦是左脚先落地,2人再将美国国旗插在月球表面。其后两人与时任总统尼克逊对话,再收集月球石头和岩石。他们逗留逾2小时后就返回登月舱,登月任务正式圆满结束。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sp/WAIC2021/index.html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在轨飞行五十载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在轨飞行五十载据人民日报:从首颗人造卫星到一箭三星,从无人试验飞船到航天员太空出舱,从探测器绕月飞行到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航天事业正大步迈向国际最前沿。2020年,北斗三号有望实现全球组网、火星探测提上日程,中国人认识和探索太空之旅正积蓄力量,向更高目标挺进。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搭载着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史迎来又一个里程碑,而这也是中国航天日的由来。今天,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重温东方红一号研制升空的历史,回顾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铭记和弘扬历久弥新的航天精神。——编 者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这一天,也正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整整50周年。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出轰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广袤无垠的太空。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在天气晴好的日子,许多天文爱好者还会拍摄这颗卫星经过祖国上空的照片。这些照片所承载的,是一段刻骨铭心而历久弥新的故事。集中科研力量登上航天舞台1958年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这个号召宣告了中华民族有信心、有勇气登上空间活动的舞台。”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潘厚任回忆道。1967年,我国将第一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将第一枚运载火箭定名为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卫星属于科学探测性质的试验卫星,外形为近似球体的72面体,直径为1米,重150公斤,计划在1970年左右发射。这颗卫星的任务,是为中国今后发展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预报等各类应用卫星奠定技术和实践的基础。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钱学森兼任院长,东方红一号卫星便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研制、生产、发射、测控在内的众多领域。“现在看简单,但那个年代的工业水平、科技水平都有差距。”受命领衔研制卫星的孙家栋这样形容。随着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重量从起初的150公斤增加到173公斤,远超世界前4颗卫星的总和。要把这么重的卫星送入太空,难度可想而知。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的戚发轫说,卫星还必须达到国家提出的4项技术要求,即“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科研人员开始了追逐梦想的艰难探索。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四大目标“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寥寥12字概括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和目标,也概括了技术的难度。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上得去”。按照计划,东方红一号卫星要在近地点400多千米、远地点2300多千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想把卫星准确送入轨道,负责搭载卫星的运载火箭必须拥有强大的推进能力。专家们提出了一个“两结合”方案:用中远程导弹作为第一级和第二级,利用探空火箭技术研制第三级。通过这三级的连续传递,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时任火箭技术负责人任新民的带领下,运载火箭正式进入研制阶段,最终实现了导弹技术和探空火箭技术的完美结合,解决了“上得去”的难题,也让“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广为流传。想在地面上“抓得住”卫星,就要时刻掌握卫星在太空中的位置,这需要计算出卫星与地面的距离。对比几种方案后,专家们决定利用多普勒原理——根据无线电波频率的变化测出速度,进而测出距离。而这个解决方案却需要一个特殊的方程式,这对当时的中国科学家来说是一道难题。对此,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人员转变设计思路,重建卫星测轨方程式,破解了卫星测轨方程式的谜题,最终使卫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可以被随时监测到。接下来,人们将目光集中在了“听得着”和“看得见”。要让卫星在太空奏响《东方红》乐曲,这在当时具有很高难度。研制人员以高稳定度的6个音源振荡器代替“音键”,用程控线路产生的节拍来控制发音,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确保东方红一号奏出了《东方红》。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成员胡其正提及,要让普通收音机接收到卫星传来的乐曲,大家提出了“接力”的办法。“我们在地面上直接听不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的乐曲,需要通过卫星的天线发送、地面站的接收,再由电台转播。”戚发轫回忆。最后一道难关就是“看得见”。要想用肉眼就能看到太空中运行的卫星,它的亮度必须要从七等星上升到四等星。不仅如此,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直径仅有1米,也让“看得见”更加困难。最终,研制人员从折叠伞收缩打开的特点中找到灵感,决定在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上安装一个由高反光亮度的材料制成的、可以在太空中撑开的“观测体”。由于这个“观测体”体积巨大,反光亮度极高,人们就可以直接观察到。解决世界难题创造崭新纪录登天之路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卫星必须经受住太空极端温度变化的考验。太空中,卫星向阳一面温度可高达100多摄氏度,背阳一面的温度则能降到零下100多摄氏度,如何让卫星在太空中保持正常“体温”,是世界公认的难题。技术人员研制出了一套完整的温控系统来平衡卫星内部的温度,但系统正常运转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而卫星携带的电量很有限。最后,科研人员想出了一个温控系统零耗电方案:利用其他仪器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帮助卫星控制温度,巧妙解决了耗电大的难题。克服种种困难,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研制顺利完成。经过4天4夜的旅程,1970年2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被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70年4月24日当天,发射进入负8小时倒计时,“测控信号不稳定”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又让现场的技术人员紧张起来。干扰信号究竟来自哪里?人们将问题源头锁定在卫星与火箭的连接处。为了温控要求,火箭和卫星连接处有一个镀铝的薄膜包着仪器,由于没有固定好而产生了晃动,导致信号不稳。经过固定,问题得以解决。此时,天空中的乌云也消失不见,阳光照在运载火箭的身躯上,腾飞的一刻终于到来。准确进入预定地球轨道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运行了24天,不仅顺利通过了太空极端环境的考验,也圆满实现了“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要求。由于东方红一号重量超过了此前4个国家首颗卫星的重量总和,也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的新纪录。“通过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攻克了一个个不可能,终于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送上太空。”戚发轫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20世纪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它宣告着一个东方航天大国的崛起。东方红一号卫星也与核弹、导弹一起,被誉为“两弹一星”,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相关报道:东方红1号为何能在轨飞行50年 比美苏首颗卫星都先进据环球网: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成功发射,自此开启中国的太空时代。50年前,东方红一号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成功发射国产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50年后,这颗卫星仍在轨飞行,见证着中国卫星事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东方红一号为何能在轨飞行50年由于长征一号的运载火箭运载能力较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起点很高。它总重173公斤,超过前4个国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的总重量之和。公开资料显示,苏联发射的人类首颗卫星重量为83.6公斤,美国、法国和日本发射的首颗卫星质量分别为8.2公斤、38公斤和9.4公斤,4颗卫星加起来还比东方红一号卫星轻许多。东方红一号卫星运行在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这条轨道也要比美苏发射的第一颗卫星的轨道高。小火箭微信公众号创始人邢强博士2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用现在的时髦说法,东方红一号卫星整个系统的完成度非常高。除了重量、轨道高度以外,那次任务不仅是简单用火箭将卫星送入轨道,它的载荷还实现了技术水平较高的操作,比如要在轨播放《东方红》乐曲,既要保证乐音优美还要考虑多普勒效应。另外,凡是卫星可以覆盖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向他们进行了非常精准的轨道预报,东方红一号卫星综合体现了中国当时在运载火箭、卫星平台、载荷、上升段和在轨运行段的在轨测控技术,这四大系统在一次任务中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样的任务完成度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说明不是为了赶世界前五这个节点,而是进行了非常系统化的建设才有了这次发射。《环球时报》记者23日从航天科技集团了解到,在东方红一号研制发射过程中,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火箭级间连接和分离技术、末级火箭观测裙设计、卫星天线释放和展开、仪器舱罩镀金、热真空模拟实验、红外地平仪的研制和试验等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关,并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热控制技术等方面超过了其他国家的首颗卫星。戚发轫院士在日前举行的纪念座谈会上表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一举打破了苏联、欧美等国家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搞东方红一号的时候,我们没用一个外国元器件,都是中国人自己造的。”戚发轫说。邢强表示,东方红一号已经在轨50年,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一是因为上面谈到的轨道高度比较高,另外一个原因是轨道倾角设计非常巧妙。当年中国航天工程师团队选择了一个既充分利用火箭运力、又能兼顾地区覆盖能力,尽量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可以接收到乐音,并能看到中国卫星的轨道。正是因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轨道高度和轨道倾角的“优雅”组合,才能让它50年后仍然在轨道飞行。哪怕是美国这样的航天强国的首颗卫星也没做到这一点。专家梳理“东方红”家族成绩单东方红一号升空,拉开了中国探索太空的序幕。此后,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种类不断丰富。在东方红一号在轨50周年纪念日前后,多位国内知名航天专家对中国卫星50年来的发展成就进行了梳理。中国航天专家庞之浩2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卫星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准备阶段(1956-1970年),完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东方红一号入轨的任务。第二阶段是技术试验阶段(1971-1984年),主要成果是研制、发射和运行返回式遥感卫星、试验性通信卫星和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第三个阶段为工程应用阶段(1985年起至今)。在这个阶段,我国卫星工程从技术试验走向工程应用,四大系列卫星相继投入使用。庞之浩表示,我国卫星工程从技术试验走向工程应用时,刚开始是以卫星业务运行试验为主的卫星业务初步运行阶段,卫星类型少、寿命短、故障多。从2000年起进入卫星业务全面运行阶段,不仅卫星类型和数量多,“含金量”也大大提高。例如,遥感卫星由回收型发展为传输型;通信卫星由自旋稳定、小容量发展为三轴稳定、大容量;先后研制和发射了三代导航卫星。专家表示,“东方红”系列的命名方式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东方红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卫星,我国之后陆续发展了三代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平台:东方红二号、三号、四号,其中二号、三号有同名卫星,而四号则只是作为平台名称使用。其中二号是小容量卫星平台,三号是中容量卫星平台,四号是大容量卫星平台。正在试验的东方红五号是超大容量平台。根据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数据,50年来,我国自主研制了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成功率96%,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轨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50年来,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重大技术的国家之一。2019年,圆满完成嫦娥四号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进入了探索深空宇宙奥秘的新时代。50年来,北斗导航工程成功发射54颗卫星,将在今年完成星座组网,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卫星相继发射和投入使用,显著提升我国对地遥感观测能力,今年将形成具有时空协调、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范围观测能力的稳定运行系统。据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介绍,如今中国航天人用2代4型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卫星发展之路,促成气象卫星中、美、欧三足鼎立格局。对于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国外媒体也很关注。《巴基斯坦邮报》称,过去一年,中国努力推动太空科学发展。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去年年初降落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已经成为在月球上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高分卫星以及北斗导航系统,给方舱医院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邢强表示,经过50年发展,从轨道角度讲,中国卫星已覆盖低中高各种轨道高度,从小倾角到大倾角全部覆盖,“东方红”已不是一颗卫星的名字,而是一个型谱和家族。从产业成熟度来看,无论通信、遥感、导航三大领域都拥有较为完善的体系。后续重大发展方向 大、多、远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航天器也从人造地球卫星发展到载人飞船以及深空探测器,让中国从世界第五,逐步向最前列挺进。但专家认为,这些成绩很出色,但未来仍有很多重大技术需要突破。美国《时代》周刊称,从人造卫星到月球和火星,中国在这些领域正迅速变成“太空超级大国”。美国彭博社称,中国正在与美国在另一个星球展开争夺。中国航天局准备今年执行探测火星任务,该任务是中国探索清单上最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与美国航空航天局获得同样地位,并将中国的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产品。邢强表示,从1970年首颗卫星发射成功到2020年,中国已成功进行超过300次航天发射。按照在轨活跃卫星数来说,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个成就是了不起的。邢强将中国后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方向总结为大、多、远。“大”就是要在发展多种轨道、多种倾角卫星谱系的基础上,尽快在新一代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支撑下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因为运营在轨长期有人值守空间站将为后续的星际探索提供大量技术储备,并为医学、工业生产、尖端基础科学提供不可替代的科研平台。“多”就是要看到仅拼单星性能指标的时代即将过去,“拼星座”的时代马上到来。只有靠大量活跃卫星的在轨,并组成动态、自组织、自管理的巨型星座,才能保证我国未来在太空的轨道和频谱资源。为此,我国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推进低轨巨型星座的建设。“远”就是要着眼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深空探测任务。虽然目前中国已实现探测器月球着陆,但人类重返月球的计划始终在激励着全球航天工程师,后续还要在人类重返月球计划、人类首次登陆火星、小行星采矿等任务上求新、求远。这些未来的重大任务都有赖于在卫星关键技术的后续突破,比如高可靠、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的大功率电推进发动机,以及低轨道的星间通信,这些都是人类航天领域比较前沿的技术,在这些领域中国和世界上最顶尖的航天强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202083.html1973年美国FBI副局长Mark Felt爆料揭发水门事件尼克逊(左)因水门事件而下台。费尔特(右)已逝世。1973年的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是美国史上最不光彩的丑闻之一,属共和党的前总统尼克逊指使部下窃听,并盗取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终因事件被揭发而引咎辞职。时任FBI副局长费尔特(Mark Felt)在多年后,被确认为向传媒告密的“深喉”。1972年总统大选前,尼克逊的竞选连任委员会保安主任麦科德带领的其馀4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文件时,当场被捕。当时《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根据犯人身份的线索,加上代号为“深喉”(Deep Throat)、时任FBI副局长费尔特提供内幕消息,终揭露事件为政治阴谋。事件揭发后,尼克逊竭力为自己开脱,更出动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司法部长及次长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舆论指摘他以特权掩饰真相。尼克逊最终于1974年8月引咎辞职。有指费尔特告密的原因,是因不能成为FBI局长而感到愤怒,希望前总统尼克逊以为FBI不能保密而将局长解雇。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4050.html1986 DA和2016 ED85可能是未来的小行星采矿目标1986 DA和2016 ED85可能是未来的小行星采矿目标据cnBeta:外媒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的Psyche任务将于明年发射,这标志着该机构首次着手探索一个金属含量比岩石或冰更丰富的小行星。自从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撰写《地心游记》以来,已经过去了150多年,但现实尚未赶上科幻小说的冒险。虽然人类无法钻出一条通往我们星球金属核心的道路,但美国宇航局(NASA)已经把目光投向了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它可能是一个死亡行星的熔融核心的冷冻遗迹。这颗小行星被称为Psyche,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要小行星带中绕着太阳运行。利用从地球上的雷达和光学望远镜收集的数据,科学家们认为Psyche主要由金属构成。它可能是一个早期行星构件的部分或全部富含铁的内部,在太阳系早期形成过程中,它与其他大型天体反复碰撞,被剥去了外层的岩石外壳。这颗小行星最宽处约为173英里(280公里),也可能是其他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富含铁的天体的剩余部分,该天体由太阳系某个地方的富金属物质形成。NASA的Psyche任务希望能够找到答案。该航天器定于2022年8月发射,将在两年内围绕它所命名的小行星运行,拍摄照片,绘制表面地图,并寻找古代磁场的证据。Psyche还将研究来自小行星表面的中子和伽马射线,以帮助确定其元素组成。作为第一个探索表面含有大量金属而非岩石或冰的小行星的任务,Psyche试图更好地了解铁核,这是一个未被探索的行星形成的组成部分。这项任务还可能提供第一个直接检查岩质行星内部的机会,让人们看到以前分层的行星体的内部,否则永远无法看到。科学家们了解到的情况可能会对地球和其他岩质行星的形成过程带来更多的启示。该任务的主要研究人员、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Lindy Elkins-Tanton说:“关于Psyche有很多基本问题没有答案。我们从地球上收集的数据每增加一个细节,就更难做出一个合理的故事。在我们访问之前,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会看到什么,而且我们会感到惊讶。”例如,以前的地面观测使科学家们相信,该小行星的金属含量高达90%。最近由埃尔金斯-坦顿领导的研究使用了最新的密度测量,估计该小行星更有可能是30%到60%的金属。而科学家们对Psyche的铁氧化物含量似乎很低感到困惑,铁氧化物是由铁和氧组成的化学成分。火星、水星、金星和地球都有它们。“因此,如果我们认为Psyche是金属和岩石的混合物是正确的,而岩石中的氧化铁很少,那么关于它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一定有一个奇怪的故事--因为它不符合行星创造的标准故事,”Elkins-Tanton说。科学家们也不知道Psyche在哪里形成。它可能起源于主要的小行星带,但也有可能它诞生于与地球等内行星相同的区域--或外太阳系,即木星等巨行星现在所在的地方。这两个起源故事都没有遵循一个简单的路径,即Psyche现在生活的地方,距离太阳2.8亿英里(4.5亿公里)。一般来说,小行星可以让人们了解行星的形成以及46亿年前的早期太阳系如何运作。但是Psyche对科学家来说特别有趣,因为它的金属含量、高密度和低浓度的铁氧化物是如此不寻常。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西南研究所(SwRI)的Psyche任务科学家Bill Bottke说:“它如此不寻常的事实正在告诉我们一个新的故事,我们以前没有看到过关于小行星如何演变的故事。那是我们现在没有的故事的一个部分。通过将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拥有的所有其他内容结合起来,我们将继续完善我们关于太阳系如何在早期形成和演变的故事。”为了帮助弄清这颗小行星的起源,该任务的科学调查将依靠一个磁力计、一个伽马射线和中子光谱仪以及一个多光谱成像仪。科学家们知道,这颗小行星并不像地球那样产生磁场,但如果Psyche在过去有一个磁场,它仍然可以记录在今天的小行星的材料中。通过安装在6英尺(2米)吊杆上的传感器,磁强计可以确定Psyche是否仍然被磁化。如果是这样,这将证实该小行星是早期小行星核心的一部分,是早期行星的组成部分。轨道飞行器的伽马射线和中子光谱仪仪器将帮助科学家确定该小行星的化学元素。当宇宙射线和高能粒子撞击Psyche的表面时,构成表面材料的元素会吸收能量。它们发出的中子和伽马射线可以被光谱仪检测到,使科学家能够将它们的特性与已知元素发出的特性相匹配,以确定Psyche是由什么构成的。同时,两个彩色相机组成了多光谱成像仪。该成像器对人类所能看到的光线敏感,使用紫外线和近红外波长的过滤器。这些滤光片反射的光线可以帮助确定Psyche表面可能存在的任何岩石材料的矿物学。该航天器的电信系统也将有助于科学的发展。X波段无线电系统主要用于向航天器发送指令,并从它那里接收工程和科学数据。但科学家们也可以分析这些无线电波的细微变化,以测量天体的旋转、摆动、质量和重力场,从而提供更多关于Psyche内部组成和结构的线索。但在这些科学分析开始之前,将有图片出现。到2025年底,即发射后三年,Psyche将进入小行星的视线范围,成像仪团队将处于高度警戒状态。“甚至在我们进入轨道之前,我们将开始获得比地球上的望远镜好得多的照片。我们将开始解析特征,看到大的火山口、火山口盆地--也许是山脉。谁知道我们会看到什么?”Psyche的副首席调查员和成像仪团队负责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Jim Bell 说。“我们所知道的是,Psyche的现实将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奇怪、更美丽。”相关报道:地球附近的稀有小行星可能成为太空采矿的目标据cnBeta:外媒CNET报道,科学家们刚刚计算出,漂浮在地球附近的两个金属小行星中的一个可能含有价值约11.65万亿美元的贵金属。事实上,该小行星中所拥有的铁、镍和钴可能比地球金属储备的总量还要多。这些被称为富含金属的近地小行星,这些罕见的、巨大的矿藏宽度超过一英里。被认为是金属母矿的那颗小行星被标记为1986 DA,另一颗是2016 ED85。根据周五发表在《行星科学》杂志上的新分析,这两颗小行星“可能是未来的小行星采矿目标”。太空采矿在科学界获得了关注,因为专家们认为这一壮举可以为月球或火星上的殖民地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金属,最终扩大人类探索太空的范围。有了宇宙矿,建筑材料就不必经受从地球到太空的昂贵穿梭。此外,数学背后的团队表明,这些独特的浮动球体可能为美国宇航局在2022年前往的金属小行星16 Psyche的真实性提供了亟需的启示。这颗奇怪的天体没有树木、海洋或绵延的土壤,而是被认为由纯金属形成的山丘和山谷组成。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个曾经被摧毁的古老岩石星球的剩余核心。有趣的是,地球上被覆盖的核心看起来非常相似。新研究中描述的有价值的小型小行星被恰当地称为"迷你 Psyches",它们可能是从一个类似的裸露核心断开的碎片,尽管研究小组指出他们不认为这些碎片是16 Psyche的特别“分支”。尽管如此,16 Psyche已经成为科学家甚至公众的一个相当热门的讨论话题--它被怀疑拥有价值10000万亿美元的矿物。然而,这个昂贵的数字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疑问,因为在航天器对其进行检查之前,科学家无法确定16 Psyche是由什么构成的。由于距离遥远,科学家无法进行精确的光谱分析,这是一种利用电磁发射和吸收信号来了解物体成分的科学方法。在进行这样的检查之前--美国宇航局(NASA)的任务打算进行这样的检查,研究人员不得不考虑它只是某种瓦砾的选择。这就是来自"迷你 Psyches"的数据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 它们可能提供了对其名字特征的第一印象。靠近我们的母星使科学家更容易从地球上捕捉到岩石的光谱信息。亚利桑那大学月球和行星实验室副教授、资助这项工作的NASA拨款的主要调查员Vishnu Reddy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在离地球这么近的地方发现了这些"迷你 Psyches",这很有意义。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研究人员发现轨道上的块状物由85%的金属组成,如铁和镍,只有15%的硅酸盐,基本上是普通岩石。因此,由于这些"迷你 Psyches",关于16 Psyche的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可能很快就会得到解答。相关报道:科学家盯上两颗迷你Psyches近地小行星 铁钴镍储量超过地球据cnBeta:近日发表于《行星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对处于我们宇宙后院的两颗富含金属的小行星展开了调查,以深入了解其起源、成分、以及它们和地球上发现的陨石的关系。这类近地小行星(NEA)很少见,但它们的存在,还是给出了一个有趣的可能性 —— 即未来某一天,我们或可在太空上开采铁、钴、镍等资源。一种理论是,这些富含金属的近地小行星是在太阳系早期发展中、行星的核心遭遇灾难性摧毁时产生的。但迄今为止,我们依然对它们知之甚少。不过由亚利桑那大学行星科学副教授 Vishnu Reddy 共同领导的一支学生研究团队,已经将目标瞄向了 1986 DA 和 2016 ED85 这两枚小行星。有趣的是,它们的光谱特征,与太阳系中最大的富含金属的小行星 16 Psyche 非常相似。然而作为 NASA Psyche 任务的目标,后者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小行星带、而不是地球附近。研究一作、行星科学研究所的 Juan Sanchez 表示:我们的分析表明,这两枚近地小行星的表面含有 85% 的金属(如铁和镍),以及 15% 的硅酸盐材料(基本上是岩石)。换言之,这两枚小行星的成分类似于石铁陨石,例如地球上发现的某些铁陨石。几十年来,提文学家们一直在猜测 Psyche 表面是由什么构成的。通过研究富含金属的这两枚近地小行星,研究人员希望能够识别出类似于 Psyche 表面的特定陨石。NASA 资助项目首席研究员 Vishnu Reddy 说到:我们从 2005 年开始对一众近地小行星(NEA)的成分展开调查,当时我还是一名研究生,目标是识别出具有稀有表征的 NEA 。能够在距离地球如此近的地方发现这些迷你目标,证明了此前的研究十分值得。与月球和行星实验室的同事们一道(包括研究生 Benjamin Sharkey、Theodore Kareta 和地球科学系本科生 David Cantillo),研究合著者 Adam Battle 指出:有研究称,一个类似于我们研究的两颗小行星的 50 米(164 英尺)金属物体,在撞击地球后形成了亚利桑那州的流星陨石坑。此外文章中探讨了 1986 DA 的矿产潜力,因其可能存在远超全球储量的铁、钴、镍资源。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article/detail/5132/41056.html1667年艾萨克·牛顿想出用蟾蜍呕吐物治疗瘟疫的方法的录音1667年艾萨克·牛顿想出用蟾蜍呕吐物治疗瘟疫的方法的录音( Sputnik / Alexey Danichev)据俄罗斯卫星网:《卫报》援引邦瀚斯(Bonhams)拍卖行的消息报道称,伦敦出售罕见的艾萨克·牛顿的录音。从录音中可知,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已想出治疗瘟疫的药物。牛顿的录音估计是在1667年录制,当时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的年轻科学家正对瘟疫流行的问题感兴趣。艾萨克·牛顿公开了一种他认为是治疗致命疾病的药物配方。配制这个药方需要把蟾蜍挂在烟囱上放三天,然后把蟾蜍研磨成粉末并与它的呕吐物混合。得到的药末要擦到感染者的伤口上。此外,在文件中还包括了牛顿对预防感染的观察。他特别建议到要避开疾病感染地。在拍卖行的网站对拍卖品的描述中称,类似的牛顿草稿从未被出版过。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201631.html1800万年前冰河时期的宽尾凤蝶 消失百年重现四川青城山华希昆虫博物馆再次发现宽尾凤蝶。台湾的宽尾凤蝶。(图/翻摄自行政院农委会特生中心,摄影林介生)台湾的宽尾凤蝶。(图/翻摄自行政院农委会特生中心,摄影李俊延)据ETtoday:四川省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原华西昆虫博物馆)经过调查,发现曾经于青城山地区出现过的世界级珍稀蝶种宽尾凤蝶,由于地震造成的生态环境改变,最近又重返了这一地区;这也是华希昆虫博物馆20多年来对四川省蝴蝶及昆虫资源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表示,宽尾凤蝶其实很娇气,早上气温较低的时候,一般都在山顶上飞,为了晒太阳;每年的5月和8月,上午10点到11点左右,它们就会到河滩上来吸水,过了这个时间,随着气温升高,宽尾凤蝶就会钻进密林,寻而不见。据了解,宽尾凤蝶在成都地区的采集记录,要追溯自1901年,从那之后,就没有其他的采集记录,而宽尾凤蝶也一度被认为已经从成都地区消失。赵力表示,「根据我这几年的观察,青城山现存2种型,普通型和白斑型。」两种类型里,白斑型更为少见,一般在天气炎热时才会出现。宽尾凤蝶在1889年由英国生物学家在中国首次发现,后由美国蝴蝶专家李奇(J.H.Leech)发表了这个种类,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级珍稀蝴蝶种,该属种全世界只有两种,分别是分布在中国南方和1932年被发现在台湾的宽尾凤蝶。由于是世界上17000多种蝴蝶中绝无仅有的有两条翅脉进入尾突的蝴蝶,大型华美而罕见的宽尾凤蝶,被国际视为是中国蝶类的象征;而看似「娇弱」的它们,其实是1800万年前冰河时期的存活至今的物种。在台湾,该属种被列为濒临灭绝的一级保护动物,有许多专属的保护区,走私一只将被罚款约1万美元以及3年有期徒刑。赵力表示,「两种宽尾凤蝶相比较,台湾的体型较小,后翅红斑更发达。」目前,世界上仅有这两种宽尾凤蝶。宽尾凤蝶一般出现在海拔700到1800公尺的山区,喜欢在向阳的崩塌地活动,并将卵产在属于崩塌地先驱植物的檫树上,因此台湾生物学家曾提出一个特殊的假设,1999年大地震所造成的山崩地区,由于适合檫树的生长,因此对于濒临绝种的宽尾凤蝶而言,反而是个绝佳的生育地。赵力表示,「青城山近年宽尾凤蝶的再现,正好印证了这个假设。」通过华希昆虫博物馆的调查,发现今年它们在青城山地区海拔800-1000公尺的地区重新出现,「宽尾凤蝶的重返,估计是由于近年来成都地区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青城山区地震后山体变化所致。」宽尾凤蝶展翅宽120~140毫米,下翅中央有大块的白斑,并有宽大的尾状突起,尾突中具两条翅脉通过;后翅外缘具明显的红色弦月纹,是其它蝴蝶所没有的特征,因此举世闻名。最早在1889年,美国蝴蝶专家李奇发现了这个种类,他也是最早考察四川蝴蝶的生物学家。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200805.html1849年在高出海平面200多英尺的地方发现鲸鱼骨架 提醒海平面可以发生多大变化1849年在高出海平面200多英尺的地方发现鲸鱼骨架 提醒海平面可以发生多大变化据cnBeta:1849年,在离海边数百英里、高出海平面200多英尺的地方意外发现了一具鲸鱼骨架,这提醒我们海平面可以发生多大的变化。1849年8月,一位名叫乔治-索普的农民注意到一些奇怪的、有凹槽的骨头从铁路工人在佛蒙特州夏洛特修建新线路时挖出的一堆土中探出头来。这块骨头来自一种大型动物,但不是像马或牛这样熟悉的东西。索普将这块神秘的骨头和他在土堆中发现的其他一些骨头装箱,用马车将它们送到佛蒙特大学自然学家扎多克-汤普森那里。在仔细检查了这些骨头并咨询了美国和欧洲的主要科学家后,汤普森提供了一个答案:它们是鲸鱼的骨头。具体地说,是白鲸。这些骨头是从该州中部的一个内陆地区挖掘出来的,海拔约200英尺(60米),距离海洋200英里(300公里)。在人们对地球如何或为什么会有冰期了解甚少的时候,鲸鱼的骨头被发现,最终成为一个关键的证据,证明加拿大东部和新英格兰的大部分地区曾经被一片巨大的冰川覆盖。这些骨头还为最初并不明显的东西提供了暗示。大约13000年前,不仅仅是较高的海平面将佛蒙特州的这部分地区置于水下,土地本身也已下沉。在最后一次冰川高峰期,劳伦特冰盖几乎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和新英格兰。像今天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冰层一样,劳伦特冰层的大部分至少有一英里厚,压在地壳位于上地幔的柔性岩石层上,这么多冰的巨大重量将把地球表面推下数百英尺。在冰川高峰期之后,由于气候明显变暖,陆地和海洋的高度发生了变化。在那个时期,大量的冰从全球冰原上流失,相当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大约130英尺(40米)。随着冰原向北退去,海水和融化的水淹没了由冰原重量造成的陆地表面巨大凹陷,该地区包括圣劳伦斯山谷、魁北克南部、安大略东部和纽约的部分地区。尚普兰海就这样形成了。在其最大范围内,该海可能覆盖了与现代密歇根湖一样大的区域。它的北岸两侧是高耸的冰崖,不断有冰山落入海中;它的南岸则过渡到沼泽苔原和森林。根据在其下面的细粒沉积物中发现的化石的多样性,尚普兰海一定充满了海洋生物,从藤壶和蛤蜊到海豹和海象,与今天的哈德逊湾很相似。地球轨道的微妙变化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周期,数百万年来在触发和结束冰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到大约1.2万年前,轨道条件已经变得不那么有利于冰,将地球推入我们目前较温暖的、被称为全新世的间冰期。尽管在全新世期间冰川持续融化,但海平面上升无法跟上一个竞争效应,陆地的上升。在被如此多的冰块压迫和压缩后,陆地表面在冰块重量被解除后慢慢反弹。这个过程被称为冰川等静力调整,发生得很慢,因为地球的地壳“漂浮”在一层缓慢流动、部分熔化的岩石上,被称为天体层。在12000年至8000年前,加拿大东部的上升速度是海平面上升的5至8倍。在几千年内,这种上升将年轻的尚普兰海与大西洋隔开,它开始慢慢消失,随着土地的上升,尚普兰海首先变成了一系列淡水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湖泊中的大多数都干涸了,但有一个大型遗迹作为尚普兰湖一直存在到今天。尽管速度在放缓,由于冰川等静力调整导致的土地隆起仍在继续,。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新英格兰地区的土地将需要几万年的时间完成上升反弹。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sp/autoguangzhou2021/index.html1900万年前全球90%的鲨鱼神秘消失1900万年前全球90%的鲨鱼神秘消失据ETtoday(记者 张家玮):《科学》杂志3日刊登的一篇论文研究指出,1900万年前全球海洋满布鲨鱼,数量大约是现在的10倍,然而,这些大型海洋肉食性动物,绝大部分是在突然之间就消失,美国耶鲁大学和大西洋学院的古生物学家表示,现在尚未有任何一丝线索知道答案。根据外媒报导,耶鲁大学的希伯特(Elizabeth Sibert)和鲁宾(Leah Rubin)指出,对比埋在海底5700米深处的古代鲨鱼细齿(denticles)和其他鱼类牙齿数量,来确定鲨鱼群族数量的长期变异情况。希伯特表示,大约从6000万年前至1900万年前之间,沉积物样本中含有丰富、相近数量的鲨鱼细齿和鱼类牙齿,全部都会自然的从鱼身上脱落并落在海底,鲨鱼和其他鱼类的比例没有变化,大约5套鱼类化石里就有1条是鲨鱼,从1900万年前开始,变成每100个鱼类化石里面只有1个是鲨鱼牙齿化石,不过,那个时期根本没有什么环境因素会造成生物大量灭绝,因此鲨鱼的突然消失相当神秘。据了解,鲨鱼数量的意外下跌是白垩纪—古近纪 (约6600万年前)灭绝事件,即「恐龙大灭绝」的2倍,令全球四分之三的动植物灭绝。从1970年以来,鲨鱼数量已经大幅减少70%,被称为「灭绝风险正在急速增加」,若鲨鱼真的灭绝,作为食物链中强而有力的捕食者,会让整体海洋生态失去平衡,长期来看也会影响渔业。相关报道:科学家揭示中新世早期的远洋鲨鱼灭绝据科学网(小柯机器人):近日,美国哈佛大学Elizabeth C. Sibert等研究人员揭示了中新世早期的远洋鲨鱼灭绝事件。该研究于2021年6月4日发表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大约1900万年前发生在中新世早期鲨鱼大灭绝事件的证据。在此期间,鲨鱼几乎从公海沉积物中消失了,数量下降了90%以上,形态多样性下降了70%以上,而且它们再也没有从这一事件中恢复过来。这种突然灭绝的发生独立于任何已知的全球气候事件,并且在今天主导远洋生态系统的大型捕食者多样化之前约200万至500万年,这表明中新世早期是公海生态系统的一个快速变革的时期。据介绍,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其他人为压力因素,鲨鱼数量大幅减少;然而,海洋捕食者丰富度和多样性这种变化的长期影响并没有受到很好的限制。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3/3202312.html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沉没的巡洋舰在韩国海岸被发现 船上宝藏价值1300亿美元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沉没的巡洋舰在韩国海岸被发现,船上宝藏价值1300亿美元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7月17日电,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在日本海沉没的“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巡洋舰在韩国海岸附近的海域被发现,据组织搜索该船只的公司称,船上的宝藏价值超过1300亿美元。一个名为Shinil Group的建造集团在其网站上表示,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巡洋舰7月15日于郁陵岛附近434米深的海底被发现,摄影机清楚地在船上记录到巡洋舰的名称。该公司认为,船上的宝藏价值超过132万亿韩元,约合1320亿美元,并且试图将船打捞起来。韩国海洋水产部发布消息称,该公司并没有依法向韩国政府提交搜索船只的申请。相关港口管理部门因该提交一系列文件,其中包括工作计划,以及支付打捞物品价值10%以上的押金。韩国海洋水产部表示:“在此情况下,Shinil Group目前并没有提交进行考古工作的申请许可。”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201942.html1930年在巴西发现的“猿人”1930年在巴西发现的“猿人”1930年在巴西发现的“猿人”真实猿人照片曝光?国外媒体报导,2012年10月有网站刊登1930年代时拍的多张照片,照片直指是当时在巴西发现的「猿人」(apeman),只见他有巨大的嘴唇、手掌往内弯曲,走路的样子就像是猩猩或猿般,让野人传说又再度掀起讨论。根据《每日邮报》报导,这张诡异的照片早在1937年就已被荷兰一家杂志刊登过,当时也曾引起轩然大波,照片中穿着正式的一男一女,拉着像人又像猿的人拍照。疑似猿人的照片主角虽然长有人类发型,穿着正常衣服,但五官及走路姿态都让人联想是猿人的可能。《每日邮报》更提出疑问,这相貌特殊的人到底是化妆效果,还是真的猿人,毕竟当时可没有电脑合成照片的技术。有专家分析「他」皮肤看起来有光泽,又留有当代的发型,且身体关节与人类相同,应该是造假的;也有网友认为,这猿人应该是人类高超的化妆技术所装出来的,照片人物造假的可能性较高。(神秘的地球uux.cn)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202342.html1942年纳粹德国曾打算使用化学武器夺取苏联高加索地区的油田1942年纳粹德国曾打算使用化学武器夺取苏联高加索地区的油田据俄罗斯卫星网:根据俄罗斯对外情报局新解密的档案材料,纳粹曾打算在1942年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使用化学武器,夺取对第三帝国至关重要的高加索地区的苏联油田。这些材料公布在了汇编文集《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100年文献》中,汇编文集于周四在莫斯科发行。向公众公开的文件中包括1942年5月14日由一名杰出的情报官员从斯德哥尔摩向莫斯科发送的密码电报,这名情报官员是苏联对外情报机关居住在瑞典的鲍里斯雷布金。这是一则有关纳粹在1942年夏天进攻高加索地区的计划。雷布金报告说:“为了占领高加索地区,德国人把一切都押上了。”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德国的石油储备状况远没有到灾难程度,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普遍感觉到燃料缺乏,甚至出现了因缺乏燃料战斗机退出作战的情况”。密码电报指出,对纳粹来说,“对高加索地区行动的成功与否将决定战争的结果。”雷布金强调道:“因此,德国人为了成功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他补充到,德国国防军集团司令部“已经派出了大批毒气特种部队,并运送了大量的毒气弹和其它化学武器。”进攻高加索地区是德国1942年战役的主要目标。通过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德国不仅可以为其自身提供更多的液体燃料,而且将使苏联丧失这一来源。但是,红军阻止了行动,并没有让德国人进入格罗兹尼和巴库的石油区。在激烈的防御战中,苏军沉重地打击了敌人,让他的进攻集团军血流成河。一般认为,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预示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点,苏联逐渐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100年文献》汇编文集中首次使用档案材料,讲述了从1920年12月20日创建至今的对外情报机关所经历的主要里程碑。文集中包含的大多数文献都是首次进入学术视野。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digital/index1947年中国报纸有关飞碟的报道1947年中国报纸有关飞碟的报道(神秘的地球uux.cn)中国近年的疑似UFO事件,引起各界热烈讨论,武汉一位郭志刚拿出他的一份收藏,指出1947年7月14日的《民众日报》上,就报导了轰动当时的飞碟事件。这篇报导的标题是「沈阳西安飞碟光临」、「状如玉盘色白浅蓝」,全文共400多字。内文指出,在沈阳的飞碟目击者是鞍山钢铁公司驻沈阳办事处的职员燕金波,他说,1947年7月10日晚上10点半左右,在宿舍前广场纳凉时,「忽瞥见一白而圆之物体,倏然滑过高空,由东北飞向西南」,几秒钟后,这个白而圆的东西就消失了,此后每隔约1分钟就飞来一个,而且都是飞往同一方向。报导指出,燕金波原以为是邻家的炊烟,但炊烟是气体状,不可能那么浑圆光洁,他叫同事张景韶一起看,一共看了大概1个小时。张景韶统计,1小时内大概看了80多个类似圆盘,直径大约4丈,颜色「乳白而略含浅蓝,状若玉盘」,他猜测可能是美国人发现的「飞碟」。西安市的消防人员还告诉《中央社》的记者,7月13日上午11点左右,西安市区上空3000英尺以上,发现「光芒四射之圆形物一个,徐徐上升,约15分钟后向东南方向飞去」,「一般推测或系飞碟」。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recreation/index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与朝鲜积怨日深 1969年曾击落美军EC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与朝鲜积怨日深 1969年曾击落美军EC-121侦察机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至今,美国与朝鲜积怨日深,演变成一场又一场的危机。在美国的制裁及军事演习威吓下,谋求自身安全的朝鲜悍然研发战略武器,近年更宣称拥有可打击美国本土的核武及导弹技术。Q:朝鲜战争停战协定有什么签订方?A: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及联合国军签订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署,韩国因反对而拒签。朝鲜其后于2009年宣布退出停战协定,并于2013年宣布不承认停战协定。Q:美朝曾爆发什么重要危机?A:美军的间谍船普韦布洛号于1968年1月23日,在元山被朝鲜捕获。美国于同年12月接受朝鲜的要求,承认错误及道歉,并确保不会再发生同类事件。朝鲜释放美军船员,但拒绝交还船只。美军的EC-121侦察机于1969年4月15日,在朝鲜东北海域上空被击落,31名机组人员死亡,美国政府曾一度扬言使用核武报复。Q:冷战后的美国对朝政策有什么特点?A:美国对朝政策建基于朝鲜崩溃论立场上,聚焦于朝鲜的核武器问题,政策长时间由国防部而非国务院主导。美国对朝鲜采取外交封锁、军事遏制及经济封锁等高压政策,企图令朝鲜内部矛盾升级,从而导致朝鲜政权崩溃。此外,美国亦透过增加中国的外交压力,迫使中国对朝制裁。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200993.html1957年美国俄亥俄州女中学生遗失手提袋 63年后子女打开回顾亡母青春岁月1957年美国俄亥俄州女中学生遗失手提袋 63年后子女打开回顾亡母青春岁月据东网:1957年,美国俄亥俄州有一名女中学生在学校遗失一个红色的手提袋。直至去年,一名学校职员发现了它,然而,该名女生已于2013年去世。校方近日终于将手提袋交还给她的子女,他们借入面的物品,回顾母亲的青春岁月。学校职员去年才在储物柜及墙中间的缝际找到拉姆福娜(Patti Rumfola)15岁时遗失的手提袋。校方透过社交网联络到她的5名子女,他们聚在一起打开手提袋,发现入面有化妆品及梳,可见当年拉姆福娜与现今的少女一样爱打扮。袋中亦有学生必备的文具及图书证,而拉姆福娜更持有基督教青年会及红十字会的会员证,证明她热爱参与课外活动。最珍贵的是,手提袋中更有一些拉姆福娜与家人、朋友及爱犬的合照。她当年只带了9个总值0.26美元的硬币上课,其每名子女各自保留了一枚硬币,以纪念母亲。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200655.html1963年冷战期间美国海军核动力潜艇“长尾鲨号”在海盗海沟失事 129名士兵死亡1963年冷战期间美国海军核动力潜艇“长尾鲨号”在海盗海沟失事,129名士兵死亡据ETtoday:阿根廷潜艇「圣胡安号」自上月中旬失踪后,距今已经超过1个月,外界普遍认为,舰上的44名士兵已经葬身海底。其实,历史上不乏类似的重大意外,其中又以1963年美国海军核动力潜艇「长尾鲨号」(USS Thresher)的失事最受瞩目,这起事故一口气牺牲了129条人命,可堪称是美国海军最壮烈的悲剧之一。时间回到1963年4月10日早上,那时它在离新英格兰(New England)350公里、一个被称为海盗海沟(Corsair Canyon)的区域进行潜深测试。当时,另一艘潜艇救难舰「云雀号」(USS Sky Lark ASR-20)也在一旁负责监视并以持续用水中通话器进行联络。整个测试在上午7点50分左右开始,进行了约70分钟后,长尾鲨号突然传出,「出现状况 ,正在向压载舱充气,准备上浮」。之后在短短的5分钟内,云雀号又再度收到2次长尾鲨号传来的讯息,不过其中的内容十分破碎,已无法解读。另外,在收到破碎讯息的同时,云雀号的声纳装备也接收到类似潜艇艇身被压碎的低频声音。就在收到数字"900"后,长尾鲨再也没有了消息。云雀号意识到大事不妙,立刻发射命令潜艇上浮的信号弹,但是没得到任何回应,于是紧急通知美军潜艇总队出动搜救,随后美军15艘军舰来到事发海域进行搜索。难过的是,他们最后在2.4公里深海底发现「长尾鲨号」碎成6截的残骸,随舰的112名官兵和17名船厂人员也一同罹难。至于为何会发生这个意外,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尚未有定论,目前为止,最可信的说法是因为焊接不良才导致沉没。有专家认为,当时一条运载海水的管道在焊接点发生断裂,导致海水直接冲进发动机舱房,进而造成主电子控制板失效、潜艇失去动力,最后一直下沉并被海水活生生的拧成6段。公开资料显示,尾鲨号是美国海军的第三代潜艇,它于1958年开始建造,历经3年多的工期在1961年8月3日正式服役。长尾鲨号称当时美国最新型、最先进的核动力攻击潜水艇,拥有4400吨排水量以及33节(约时速61公里)的航速,可以下潜到400米的海下。另外,它还载有当时最先进的反潜飞弹,能装备22枚核弹,可轻易从水下攻击海面上或者陆地上的目标。就因一个小小接头的失误,4500万美元的核潜艇和129条人命,永远长眠在了数千公尺深的海底。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live/detail/120.html1964年美军51区外星人EBE1964年美军51区外星人EBE-3访谈秘密影片曝光据ETtoday:外星人是否存在一直受到讨论,更盛传美国有专门调查的机构。一段声称是「外星人采访」的影片外泄,上传者声称在1964年于美国第51区(Area51)拍摄,在网路上受到疯传,也引起内容真假的讨论。上传影片的频道「MeniThings」表示,美国空军的秘密计划「Project Blue Book」,这名外星人被命名为「EBE-3」,被拘留了5天。影片中的内容可见,外星人与一名美军以英文对话,自称是人类进化后的子孙,为了观察才航行数千光年抵达地球。在他们的认知下,宗教只是一种迷信,死亡其实不存在,只是生命的一个结构,不管你、我、他都经历同样的生命,而所谓的死亡,就是区隔另一段生命的开端,生命因此无穷尽的延续下去。它也透露,他们已经掌握宇宙的起源,外面有无限的宇宙,但不是每一个都有生命存在的,我们所在的宇宙是偶然适合生存的;它接着透露,由于政治与宗教的冲突,人类在21世纪爆发了核战争,导致了大灭绝,只有极少数人存活。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8/3202450.html1966年钻探的冰芯发现格陵兰冰原下数百万年前的植物化石1966年钻探的冰芯发现格陵兰冰原下数百万年前的植物化石据cnBeta:外媒报道,研究人员首次在格陵兰冰原下发现了巨大且保存完好的化石且通过肉眼就能看到。据该发现背后的研究人员称,这些化石揭示了几百万年前格陵兰岛气候和植物生命的细节。2017年,在将冰芯搬迁到哥本哈根郊区Rdovre后,哥本哈根大学(UCPH)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未打开的冰芯盒--这些冰芯可以追溯到1966年,这是地球上钻探的第一批冰芯。对被遗忘已久的冰的分析工作现已完成并在一项具有突破性结果的新研究中被提了出来。在这些来自格陵兰世纪营冰盖深处的岩芯中,UCPH的研究人员以及他们的比利时和美国同行首次发现了这些数百万年前的大型化石。这些化石非常大,可以不用显微镜也能看得到。来自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的Dorthe Dahl-Jensen教授表示:“要确定哪些植物和动物生活在冰层中,通常需要进行彻底的DNA分析。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立即看到东西。冰层被钻到一个惊人的位置,在格陵兰岛被冰雪覆盖之前,这里明显有植物和树枝。”发现冰芯纯属运气UCPH的研究人员发现格陵兰岛世纪营的冰芯纯粹是一种幸运。“我们最近开始把我们的冰芯从哥本哈根郊区的Ballerup转移到Rdovre。在迁移过程中,我们的冰芯管理员Jrgen Peternal Steffensen发现了世纪营冰芯的盒子。他有预感那冰里锁着‘金子’,他是对的!”Dorthe Dahl-Jensen说道。1966年,美国军方在格陵兰岛钻探了这些冰,后来,Henrik Clausen副教授在1994年把它们带到了丹麦并存放在一个没有文件证明的盒子里。揭露过去的细节虽然树枝和树叶并不多,但它们揭示了数百万年前格陵兰岛植被的罕见而独特的故事,当时地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岛还没有被冰覆盖。“在树叶、小枝和残存的植物中,我们发现了苔类植物和羊毛毛藓。我们的分析表明它们来自北方森林--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常见的针叶树、桦树和柳树林。这些顽强的植物和树木能够忍受寒冷的环境,”Dorthe Dahl-Jensen解释道。这些冰芯还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有关几百万年前格陵兰岛气候变化的知识。这一知识有助于我们从水晶球中看到未来的气候。“在测量了冰中的水同位素后,我们可以确认早期的发现,冰盖已经完整地覆盖了格陵兰岛约100万年。在那之前,格陵兰岛曾有过冰原之间的时期,那时格陵兰岛是无冰的,这些结果说明了冰是多么可怕以及它如何能够承受如此多的压力--包括像我们现在这样的高温时期,”这位气候教授继续说道。不过据研究人员披露,冰层将受到温度上升的强烈影响,一些气候模型预测,约在未来100年将发生温度上升。“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将开始融化,这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70米。然而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几千年。幸运的是,我们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避免海平面大幅上升--这是一个行动的问题,”Dahl-Jensen说道。研究世纪营被遗忘的冰核的下一步工作是对冰和沉积残留物展开DNA分析。“我们将看看能否找到甲虫、蝴蝶和其他昆虫的残骸,”Dahl-Kensen教授总结道。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special/index1967年“六日战争”的最后秘密:以色列军队倘战败将引爆原子弹有指以军欲在六日战争中引爆原子弹吓退敌军。(资料图片)雅各布是“末日行动”的负责人。以色列于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与埃及和敍利亚等国于西奈半岛东部决战。明日就是该场战争的50周年,一名学者日前公开其研究,宣称揭露了该场战争的最后秘密。原来一名前将领多年前曾指,当年以色列曾经准备“终极手段”,倘若战败将在战场上引爆原子弹,以吓退敌人。不过随着以色列军速胜,战事得以结束。美国加州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教授科恩(Avner Cohen),于1999至2000年访问以军前准将雅各布(Itzhak Yaakov),至近日发表研究。雅各布指,当年曾为以色列军组织一个名为“末日行动”的秘密计划,若果战败,便在离埃及军营约20公里的山上引爆原子弹,逼使埃及联军撤退,扭转败局。《纽约时报》雅各布称,当时亦充满疑惑,不知到底原子弹威力如何,以军又能否存活。幸以军极速战胜,毋需出动原子弹。一段录音可听到雅各布称:“这是很自然的事。你要如何阻止敌人?如果你手上有令对方害怕的东西,你会吓他。”雅各布于2001年被捕,被指向记者泄漏以色列的核武计划;2013年以87岁之龄离世。尽管美国前总统卡特等人均曾透露以军的核武计划,但以色列从未承认或回应。以色列驻美大使馆拒绝回应有关雅各布当年角色的提问。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201387.html1968年1月失踪的法国“智慧女神”号潜艇被发现1968年1月失踪的法国“智慧女神”号潜艇被发现一艘失踪半个世纪的法国潜艇现身,法国“智慧女神”号潜艇1968年1月失踪时搭载有52名船员。法国国防部长弗洛伦斯·帕尔丽在推特发表声明说,“很幸运,感觉轻松了,这是技术的胜利”。帕尔丽向遇难者亲友表示遗憾,“他们不得不等待这个消息这么久”。法国24频道报道称,在遇难水手的家属提出找到亲人遗体的新的要求后,2019年年初法国宣布再次启动潜艇搜寻工作。1968年1月,该潜艇在地中海土伦港附近水域遇险,短短四分钟便沉入水下,再也没有浮出水面。尽管进行了多次搜寻,始终未能找到失踪潜艇。潜艇沉没原因一直未公布。专家们推测,可能是由于与另一艘船只相撞,导弹爆炸,雷爆炸或供氧系统故障造成的。参考地址:https://www.donews.com/article/detail/6130/40864.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