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故事,内容是一个动物爱上人类,然后变成人类,最后被人类拒绝?

每当提到人类起源于进化时,学界难免会掀起一番腥风血雨,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并且表现得十分坚持。但不管怎么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后,还是给我们找到了相对正确的方向,起码不再像“神创论”那样虚无缥缈了。达尔文不过,由于化石证据的缺失,进化论的进化链依旧不够完善。并且在地球的上一任霸主恐龙灭绝之后,地球上本来是没有人类的。那么,第一个人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哺乳动物的进化之路显然,恐龙灭绝的时候地球上当然是没有人类的,毕竟恐龙灭绝事件发生于中生代白垩纪和新生代古近纪之间,大约是在6500万年前。而现在普遍认为,最早的人类起源于700万年前,这个巨大的时间差意味着中间发生了许多的“故事”。恐龙大灭绝因此,如果我们要追溯恐龙灭绝时代期间人类起源的问题,就必须提到哺乳动物的崛起,毕竟从生物分类学上说,人类是属于哺乳动物的。当我们回顾哺乳动物的历史时,就会发现它的崛起正是从恐龙灭绝之后才开始的。此前,科学家通过整合资料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哺乳动物的完整进化树,发现在这之中哺乳动物最初出现的时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哺乳动物的生命之树第一个时间段是在1亿到8500万年以前,那时恐龙依旧是地球的霸主。第二个时间段则是5500万年前到3500万年前,这时恐龙已经灭绝了,哺乳动物开始崛起。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研究成果出现之前,不少古生物学家都认为哺乳动物起源于5600万年前。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证据都表明哺乳动物中有两个古老的类群都出现于1亿年前。这就意味着,最早的哺乳动物曾与恐龙同行。霸主恐龙和弱小的哺乳动物那时哺乳动物的体型都比较小,因为可以获得的食物和活动的区域都十分有限。可是这一切随着恐龙的灭绝都发生了改变,哺乳动物中更新的类群开始爆炸式出现,而古老的类群也在这一时期努力的进化。就这样,哺乳动物不断壮大繁荣的境况,给了人类祖先出现的机会。恐龙大灭绝人类的起源按照进化论的看法,人类的祖先应该是生活在树上的猿类,这些猿类生活在2000到3000万年以前。那时的它们是以树为栖息地的,很少在地面活动。可是随着环境的演变,森林开始退化,更多的古猿下了树,开始在地面上“讨生活”。就这样,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化,世界上的第一个人类在“历经磨难险阻”之后终于出现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古猿坚强磨炼的过渡期,生物学家认为不应该概括成人。南方古猿复原图为此他们还想出了一个限定的方法,那就是根据脑容量来判定,如果脑容量低于600毫升就还是猿,并不算是人。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总将直立行走和大脑进化当成“人类进化”的标志。总之,自打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猿也是经历了几千万年的沉淀才出现的。在它出现之后,至少又过了1000多万年,第一个人才终于在地球上出现。南方古猿我们如今用文字来描述这个过程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的快,但是实际上,这种进化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那么,从第一个人类出现再到如今的人类,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对于现代人类的起源,其实一直是存在争议的。人类进化史人类的进化之路首先大家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不仅进化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中间还会有很长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当中,人和猿类是共存的,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存在生殖隔离。在理解进化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之后,我们再来看人类的进化之路是怎么走的。根据目前出土的化石来看,人类最初出现的时期在600到700万年前。人类进化真正的人属则是在南方古猿灭绝之前出现的,也就是咱们上文中所讲的根据脑容量判断是否为人,这些脑容量大于600毫升的人被称作能人,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再分出一支叫做“鲁道夫人”。紧接着,大家熟悉的直立人出现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地区对于直立人的称呼是有所差异的,比如非洲早期的直立人曾经被称为匠人。再者,像我们常说的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并不是划分在直立人当中的,而是居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人类演化在直立人演化了很长时间之后,早期智人出现了,这一阶段主要是从20多万年前开始的。这一时期的人类脑容量明显变大,平均脑容量超过了1000毫升。这意味着我们越来越聪明了,不论是在合作还是制作工具方面。到了晚期智人阶段,这时的智人形态就与现代人类基本一样了,所以这一时期的人在解剖学上已经被称为现代人了,他们出现于距今3.5万年以前。晚期智人的石器制造技术突飞猛进,并且还学会了画壁画、做泥塑和石刻等等。使用石器的原始人值得一提的是,学界对于现代人的祖先一直有争议。许多人认为根据化石发现的地点来看,现代人类的祖先应该来自非洲。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非洲起源论认为现在各个地区的人类都来自非洲,只是在后续的环境影响下发生了不同的演化罢了。原始人不过对于这种说法,我国的古人类学家并不认可。毕竟根据中国的考古发现来看,我们是可以拼凑出从直立人开始的一条完整的进化链的,这说明中国大陆上的人类并不是从外地迁入的,而是从开始就住在本地。为此我国的古人类学家比较认同多地区进化说,表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当中,各个人种之间的基因其实是存在频繁交流的,并且这些基因交流在化石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基因模拟图综上所述,其实人类进化的谜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来支撑。此外,不止是人类,就连哺乳动物的起源与进化都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哺乳动物的起源具有模糊性咱们在前文中介绍哺乳动物的时候就提到,此前科学家都认为哺乳动物是在恐龙灭绝之后才出现的,可是根据后来的情况来看并非如此。哺乳动物虽然哺乳动物起源比较晚,并且大多数化石都埋在地球浅层,不过它们的原因就难以定性。比如最早的哺乳动物到底是什么样子,形态结构和遗传基因是怎样的就没有定论。此外就是起源的具体地点和时间,到底是由量变到质变,还是突然爆发。北大著名学者杨安峰教授等认为, 起源于距今约2亿年, 在三叠纪末期出现了哺乳动物,刘凌云教授等认为起源于距今约 2.25亿年。三叠纪景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哺乳动物在起源时期的的体型比较小,所以骨骼相对脆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发现一些牙齿的化石碎片。这种牙齿碎片,是不利于提供更多研究信息的。因此只有找到更多的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才能使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找到其中的蛛丝马迹。像牙齿这类化石,其中的有机分子早就被无机矿物所替代了,很难找到基因信息的蛛丝马迹。哺乳动物下颌骨化石总之,人类对于哺乳动物和自身的起源进化研究还有很长远的道路要走。由于哺乳动物是我们的前身,所以搞清楚它们身上的问题非常重要。
2018-12-25 12:00
来源:
安徽活动
人与动物是地球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动物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八部与动物有关的电影,
你看过几部呢?
《忠犬八公》
电影的原型为1924年秋田犬八公
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
每天早上,
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着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
然后傍晚时分便到附近的
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
一天晚上,
上野秀三郎并没有如常般回到家中,
他在大学里突然中风,
抢救无效死了,
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
可是八公依然忠实地等着他。
《鹰之路》
生命的残酷美学之一,
遗落天空的小王子,
被赤诚的少年帮助夺回天空的王位。
当然,
也可以说是鹰帮助玩火丧母的迷惘少年成长,
找回内心的自由。
《杜玛》
本片是一部温暖人心、充满爱的电影。
以赞恩父亲的去世为分水线,
前半段是赞恩一家与杜玛快乐的生活,
镜头里满是玩耍与笑声。
让人不禁遐想:
拥有一只小猎豹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后半段则是个探险故事:
在神秘的非洲大陆上,狮子、河马、鳄鱼等轮番上阵,
一望无垠的沙漠上只有一个少年骑着拉风的摩托车,
车上还有一只威风的猎豹。
《骏马奥斯温2》
曾在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德国儿童片《骏马奥斯温》
以小女孩米卡和神驹奥斯温之间的真挚情感打动了不少观众。
而续集,讲述米卡长大了,
她和奥斯温的重聚却面临马场破产的危机。
为扭转局面,米卡带着一颗沉重的心,
决定参加各种有高奖金的比赛。
但在训练的过程中被奥斯温分了心,
奥斯温常常不见……
《碧海蓝天》
是一部圆梦的电影,
它带着一个男人童年的印迹和对大海的眷恋、
对爱对生命的思考,
讲述着简单而又永恒的故事。
《猩球崛起》
相比起残酷的《猩球崛起2》小编更喜欢第一部,
电影前半段大猩猩和收养它的主人之间的情感,
然而人类的贪婪毁了一切美好的感情,
造成大猩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走向无可挽回的境地。
《狐狸与我》
当小女孩落寞无限,
孤独地走在林子里时,
回头却看到了狐狸的身影。
原来它并没有死。
她知道自己失去了它的信任,
明白了爱并不是占有。
这部电影极其安静地讲述着简单的故事,
几乎没有太多情节的倾诉,可是却直击心灵。
《狼》
狼的天性不是杀戮,是生存。
人类用猎枪把自己变成了大自然中食物链的最高层,
把原本就是野生的驯鹿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
故事结尾,是鲍里斯的口述,
狼不攻击鹿群时,就不是敌人,
但狼永远是狼,也不会是朋友,
狗是朋友,牧人与狼共享着大山,这就是和谐。
没有了动物,我们的世界还会精彩吗?
无论人与人还是人与动物之间,
都需要真诚的信赖。
这么多好看的经典影片,
小伙伴们看过几部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此房是我造》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在华盛顿的高智商连环杀手杰克(马特·狄龙饰)如何实现他的连环谋杀的故事但本文并不会像豆瓣里的那些“影评大师”一样对这部电影的评分、演技、剧情、导演等等各方面进行影评,本文要讲的是本片中的男主角杰克(杰克)作为一个人变态连环杀人凶手的心理历程是怎样的,但因为这只是一部电影,所以全文都是过度解读的,虽然如此,本文的推理过程都是在心理学知识上进行,目的是通过心理演绎过程增加大家对心理分析和人类行为的理解。一:连环杀手之路解读一:由紧张性刺激导致的凶案这部电影根据男主角12年中的经历随机分为5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始,男主角杰克开着一部红色的小型厢式货车(van)在一段偏僻的公路上行驶,但随后被一个中年金发女人(乌玛·瑟曼饰)拦住,这个女人因为车坏了自己修不好而请求杰克帮助她,虽然杰克是很不情愿,但还是开车搭她去附近的铁匠那里寻求帮助。“妈妈坚持告诫我们,不要随意上陌生人的车”,这个女人一上车就不断在假设杰克是连环杀手,假设杰克会杀了她,还帮杰克设想要如何把她埋了才不会被发现,可能是因为害怕,也可能是在警告杰克不要对她动手——“我要怎样才能脱险?我可以抓起这个千斤顶,往年你的脑门上用力砸一下”“你刚刚被桑尼(铁匠)看到了”。杰克也是十分厌烦这个人,很想把她扔在路上直接走掉,但是刚被修好的千斤顶一用就坏掉了,杰克再次被喋喋不休地被那个女人哀求,再次不得不地搭她去铁匠那里去求助。刚上车不久,那个女人却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收回之前说的话,就是我说你长得像连环杀手,其实一点都不像,因为你的性格完全不适合做这件事,你太懦弱了(因为杰克多次心软让她上车),根本杀不了人”杰克听到这句话,一个急刹车,愤怒地拿起来旁边的千斤顶砸向了她的脑门上,连续砸了几下 后,杰克下车了,看着自己被鲜血染红的双手,他体验到了杀人带来快感,他感觉自己把千斤顶砸在一个女人的脸上是一件如此“艺术”的表现,于是他露出了邪魅的微笑。他不但没有因为杀了人而感到害怕,反而觉得自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随后,他把那个女人的尸体藏到了自己的冰库中,并将女人的车放到两个州的边界中,因为边界是“三不管”地带,放到那里,两个州的当地警察谁都不想惹这个麻烦,所以这次杀人事件被他聪明地掩盖过去了。“千斤顶杀人事件”的发生,杰克是没有预谋的,因为杰克本来是一点都不愿意搭理这个女人,更别说有过计划去杀她,所以这是一个因为紧张性刺激而导致冲动杀人事件,紧张性刺激是那个女人在喋喋不休地麻烦他时还嘲讽他是一个懦弱的人,这对于大部分男人来说被说成“懦弱”是一件非常伤自尊的事,本来就心烦意乱的杰克更是怒火中烧,尤其是那个女人一直在不断假设杰克是一个连环杀手,假设如何用千斤顶反击,导致了杰克的杀人念头一触即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顺手拿起了千斤顶砸过去。紧张性刺激人人都会遇到,而因为冲突的不断积累,让矛盾中的问题变得十分敏感,从而让紧张性刺激变得无法承受,甚至是气愤到想杀人的程度这种体验大家也会遇到过,但,他为什么就杀人了,而普通人不这么做?为什么他杀人会感到快感?为什么会变成连环杀人?这肯定不是一句“性格问题”就能解释得清的。解读二:强迫症(OCD)患者在第一部分的“千斤顶杀人事件”发生后,杰克谈起了自己的强迫症,“我小时候经常受到强迫性思维的困扰,我对于打扫,近乎偏执,如果不把房间清理到完全的干净整洁,我甚至不愿意踏出房门”,如果大家了解过强迫症,那么也可以了解杰克的清洁强迫是非常典型的强迫行为。“不过这种习惯在我的小型冷库里是很难保持的”,与其他强迫症患者不一样的是,杰克为自己找了一个缓解强迫症的地方——冰库,在冰库里,可以看到他虽然整理了一下,但是却不是强迫性整理,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空间,想把自己强迫症中的焦虑留在那里,这也是一种反向形成,控制欲的背后一直有一种想自我放纵的冲动(例如西方一些神父都是一些衣冠禽兽,表面讲着爱与救赎,背后却在猥琐幼童),杰克在清洁强迫的背后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找到了一个不需要进行整洁的地方。(作为强迫症的他,居然没有将桌子上的披萨摆整齐)尤其是当他杀了那个拦路的女人后,这个冰库对他有了更“伟大”的意义——“收集艺术品”的地方,所以说那次杀人打开了他的一个新世界,因为从那以后他有了一个“宏大”的想法——“通过杀人来实现艺术”。第一次预谋杀人于是他开始了他第一次有计划地去杀人,在路上,他物色了一个老妇人作为谋杀的目标,并尾随老妇人去到了她的家。因为是新的尝试,他假扮警察的行为并不是很成功,那个老妇人对他充满各种怀疑和警惕——“没有警徽,就不能让你进屋”,但是杰克十分能言善辩和十分善于观察别人的言行,他通过各种肢体语言,引导老妇人不断进行自我确认来增加信心,从而来增加老妇人对他的信任感,他成功地拖着了那个老妇人,所以老妇人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隔着一道门在听杰克说话,细心的杰克细看到了那个老妇人家中的一幅照片,他由此推出老妇人的丈夫已经去世——“我的丈夫是大概在6个月前去世的”,杰克猜对了,于是他进一步拿出笔记本在假装记东西,“因为我想了解一下你的退休金问题”,这个问题成功吸引了老妇人的注意力,杰克也看出来了,老妇人作为孤独老人,最关心的就应该是养老问题,于是他说他可以通过关系将老妇人的养老金提高到两倍,那个老妇人此时更加感兴趣了,表情从警惕变成感兴趣。这个时候,那个老妇人的邻居格伦开车经过,格伦跟老妇人打了一个招呼,杰克也跟着打了一个招呼“HI,格伦”——两个人有共同的熟人,这让那个老妇人放下了警戒,请杰克进了她的屋子里。“这真是太侮辱人了,每一次都会被拒之门外,被迫站在外面…被逼入这样的窘境…我经常遭都会遭遇到这样的对待,这太不公平了”杰克表现出了他的极度敏感和自负,对于被拒绝,他感到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所以非常气愤,从侧面看出,杰克不是第一次尝试,应该都被拒绝,只有老妇人这次成功了。他的这种气愤和受到伤害的神态让老妇人想要去倒一杯茶来安慰他,就在老妇人转身的一瞬间,杰克跑过去掐住了老妇人,但是因为第一次尝试掐人,没有经验,他把自己也绊倒了,老妇人翻身想要逃跑,杰克慌张地快速追上去,又一次用力掐住了她,但因为没有经验,杰克失手了,老妇人并没有被掐死,而是很痛苦地躺在地上发出“呃…呃…”的那种喘不过气的声音,“噢..不..”他拿了一个枕头给老妇人垫头,“非常对不起.”,看到老妇人的痛苦,杰克表现出一脸懊悔的表情,“我做些什么能让你好受点?”,甚至给她喂了一个甜甜圈,给她喝了一杯“对身体有好处的”甘菊水,看起来,杰克像是在忏悔,但实则是因为第一次有预谋地杀人的经验不足,对这种冒险行为感到害怕、慌张,这跟大部分人的第一次尝试做某事时的情绪是差不多的,杰克那时的兴奋和紧张感,或者说心里太过于激动分泌了过多的肾上腺素,才会出现惊慌到不知所措,同时也是对自己引发别人的痛苦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感觉。(侧面可以看到他杀人动机不是为了折磨,折磨并没有给他带来快感,他的快感是完成他的“艺术品”。)所以,当他看到老妇人再次尝试起身逃跑时,杰克再次用力掐住他,并拿出了准备好的刀插进了老妇人的心脏上的动脉中,所以本质上他表现出了的不是后悔,而是不知所措的慌张感,同时也是一种强迫性的控制欲,杰克来到老妇人家里就是为了杀死她,这是一种支配、控制行为,因为前两次的没掐死老妇人相当于让一个具有强大的行为控制欲的强迫症患者体验到了行为失控的焦虑感和恐惧感,然而他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这种焦虑和惊慌感,所以他才会通过照顾那个老妇人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但杰克在看到老妇人要逃跑时,对再次失控的恐慌让他马上又掐住老妇人并用刀插死她以达到生命上的控制。快速地结束了老妇人的生命后,杰克返回车里拿照相机,将老妇人的尸体放在沙发上进行拍照(因为他从小喜欢摄影,所以他将照相与妄想中的“艺术”联系在一起),并将尸体打包好拖回车上,然后返回现场进行清理,有清洁强迫的他的,把人家的地板全都擦了一遍他才感到满意。解读三:强迫性思想与行为但,“有强迫症的杀人犯,这还真是荒唐….因为要命的是,你的强迫症偏偏是打扫”,回到车上的杰克,控制不住自己的(强迫性思维)去想地毯下、台灯下是否还有血迹于是他跑回回去确认了一下,然后并没有血迹,但是因为自己进去又“弄脏”了现场,所以他把地板再擦了一遍,确认了周围没有血迹后,他回到了车上。但他却没有感到安心——墙上壁画后面是否被溅到了血迹。即使溅也是溅到壁画,根本不可能溅到壁画后面的墙壁上,强迫性思维是不需要逻辑理性,他这样想是因为情绪上的焦虑导致他不得不这样假想——“墙上壁画后面是否被溅到了血迹”,强迫性思维导致强迫性行为,他第二次为了清理现场跑了回去,当然墙上壁画后面肯定是没有有血迹,但地板被自己踩到了,所以他又得将地板擦一遍,此时,警笛响起,他这次没有确认其他地方就慌忙地跑回车上,准备逃跑。本来他时可以一走了之的,强迫症再犯的他,又控制不住自己去想——椅子压住的那一块地板的血迹清洁完了吗?,实际上椅子下面他之前不止清洁了一次,仅仅是因为强迫症犯了,他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清理了,即使此时他既疲倦又害怕(警笛声越来越近),但是他仍然无法控制住自己的焦虑感(这一段导演拍的很好,演员演技也不错),所以第三次,他跑回了屋子里,又清理了一遍地板。当他跑出来,想要开车逃跑时,警车已经停在了隔壁家那里,他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逃跑,此时开车逃跑会引起警方的注意力,于是他把尸体从车上拖下来,藏在附近的草丛中,回到车上,等待着警察过来(当时发生了非法入室案件,警察是一家一家搜查的),警察不一会就过来了,那位警察用手电筒敲了一下杰克车上的窗户,示意让杰克下来,“杀人”心虚的他一下车就举起双手背靠警察,然而,那名警察只想检查一下杰克的车而已,“如果我不让你检查,就说明我的心理有鬼”,可以看出,杰克此时的行为和所说的话都是过度反应的,因为他心里真的有鬼,而且还很慌张,所以才下意识地表现出这种“我有罪”行为。因为有人(格伦)看到杰克跟老妇人谈过话,所以为了解脱嫌疑,他撒谎他跟老妇人的丈夫是认识的,来这里是因为有事相求于克莱尔(老妇人),并谎称老妇人失踪了,然而,这次为了满足自己的强迫性思维,杰克居然跟着警察一起回到了屋子里检查现场(第四次返回),还非常大声地向警察确认来让自己感到安心——“我只想提一下建议…这个房间已经被彻底清洁干净了,就算你拿着放大镜,也绝对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这个人的强迫症几乎到达了无可救药的程度,他如此敢跟警察这样说无非就是为了自己放下心——“这个房间已经被彻底清洁干净了”,如果他对这个房间还有强迫性思维,那么日后他肯定还会像刚才那样控制不住自己回到现场不断确认、不断清洁的。解读四:偏执与妄想然而这名警察太年轻,并没有怀疑杰克,让他回去了,杰克此时却犯了一个巨大“失误”——他选择将尸体绑在车上拖回到他的小冰库那里,场面可想而知,血迹从那个老妇人的家里一直连到他的冰库那里,傻瓜都可以随这条长长的血迹找到他。但是,他回到冰库不久,就下了一个被他称为“伟大”的雨,把血迹冲的一干二净。作为连环杀人的起点,第一次作案的成功增加了他的信心和成就感,更为致命的时,他将这场雨解读为一种启示——“我所经历的这场雨,这场倾盆大雨,确实是上帝的恩赐,而这次杀人就好比一种解脱,我感觉到自己被跟崇高的力量守护着”,这是部分变态连环杀人犯都会有的妄想特征,将他们的杀人行为视为神圣的行为,其中宗教是被引用的最多的,例如美国变态杀手“撒旦门徒”理查德·拉米雷兹,在杀人现场(墙上、镜子上,死者身上)留下恶魔的标志——一个倒转的五角星;例如美国杀手赫伯特·慕林以杀人做为净化世界的使命,在他的妄想中,这是《圣经》中给他带来的启示(天启),这是一种扭曲的思维,一种妄想,因为普通人分得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但有妄想症的变态杀手分不清,所以他们会将这种扭曲的思维和妄想视为真实的观点并坚信不疑(偏执)地去实现他们的变态想法。本来在第一次有预谋的杀人中,他仍然是有一种不确定感的,但因为这场“上帝的恩赐”的雨让杰克更加坚定了自己去杀人的想法——“我感觉到自己被跟崇高的力量守护着”——他的妄想和目标得到了“确认”,没有迷茫的他感到了“解脱”。“老虎代表了野蛮,羔羊代表了纯洁…老虎以血为生,所以要猎杀羔羊,这跟艺术家的本质是一样的”,在后面杰克讨论到他对自己的杀人行为看法时,他是这样说的:“羔羊被赋予了永远活于艺术之中的荣耀,而艺术是神圣的”,在他的观念中,羔羊的价值在于为了“艺术”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杰克代表了老虎,他的人类猎物代表了羔羊,他的猎杀就是为了完成这种伟大的“艺术”,“羔羊”的价值在于被宰杀,他将自己视为这个妄想中“艺术家”,去完成“神圣的艺术”,他在杀人的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妄想合理化、细节化和现实化。解读五:为什么杰克杀人后有快感与解脱感一般而言,变态杀手的心理动力都是有起源的,但是电影没有讨论过杰克的生长经历,他的童年形象只出现过很少的几次,并没有多大的线索,所以,在这里只能过度解读。因为强迫症患者内心深处大都有一种罪恶感,强迫性清洁,这不是他们无法忍受肮脏、不整洁(强迫性清洁不等于有洁癖),而是他们对肮脏有着很深的负罪感、厌恶感或内疚感,表现为如果没有进行仪式行为(例如反复的清洁,确认是否已经关门)就会感到一股强大的焦虑感,这对于强迫症患者而言,是无法控制的情绪体验,会导致不得不做出重复性行为或者过度整洁,强迫程度不是普通人体验到的那种偶尔强迫行为可以比的。如果一个人因为洁癖而讨厌肮脏、不整洁,那么他完全可以远离这种场景,但是有强迫症清洁的人不会避开,也无法避开,因为强迫性的思维大多是偏执的,所以他们只能去不断抵消这种依附在内心中的罪恶感、厌恶感或内疚感。而杰克内心中的罪恶感体现在他的这一句自述中——“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有罪之人…如果一个人非常不幸地以男儿身降临到这个世界,很遗憾,“有罪”这两个字将永远烙印在你脸上…男人永远都是罪犯”(正如前面说的,他的强迫症是怎样来的并没有说清楚,只能通过这句话来推测)。从那一次杀人中(千斤顶杀人事件),他有了通过强迫整洁做为抵消罪恶感和减轻焦虑感的行为置换到杀人作为抵消他内心中的罪恶感和减轻焦虑感的行为想法,所以那时杀完人后,他感到了内心中的罪恶感和焦虑暂时得到解决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所以第一次尝到“甜头”的他,将这次杀人视为“艺术”(病态妄想)。这个偏执妄想过程看起来就是一个观念,但其实背后是一个认知动力,因为强迫症个体倾向于把认知和精神活动理想化,杰克把自己的罪恶转化成贬低其他人类存在价值(对被害人去人性化)的认知(他的老虎与羔羊理论)——帮助那些“猎物”(受害者)实现他们为“艺术”献身的使命和价值(变态的偏执型妄想),就是为了将自己的行为仪式化、合理化,从而达到行为与认知上的一致性。于是,他的罪恶被他通过完成他这种扭曲观念中的“艺术成就”抵消了,能抵消就能带来解脱感。逃脱恐惧说到解脱,不得不说一下他小时候的内心世界:小时候的杰克,因为内心“十分敏感”,所以他十分讨厌玩游戏(“例如捉迷藏”),在捉迷藏的时候,“我都会极度惊慌地狂奔”,这本来就是一种逃脱,但是他却故意在身后留下了“清晰可见的心态”,逃脱变成了公开邀请——“来捉我”,这是很矛盾的地方,既然要逃离,为什么要特意留下痕迹让别人捉到他?这也是他第一次预谋杀人中潜意识中故意选择拖尸留下血迹想让警察捉到他,事后他说“如果没有这种侥幸,那么我必将受到惩罚”——那场雨帮助他从这种“来捉我”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解读六:精神变态(psychopath)——麻木、冷血无情当杰克回忆他的小时候时,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他将一只小鸭子的一只脚剪断放回水里,没有感情的看着小鸭子在水里挣扎,他从小就有精神变态的一面——虐待小动物,为什么从虐待小动物变成最后杀害人类?因为“千斤顶杀人事件”中的那个女人是冰库里的第一具尸体,所以从这部电影的内容来说,因为那一次的冲动性杀人启发了他,让他感到了杀人的快感,让他尝到了杀人的“甜头”,加上他小时候形成的精神变态,他可能会因此认为“是时候找一些不一样的“动物”来进行杀害了”,在这之前他一直是一个爱好狩猎野生动物的人,是这次冲动想杀人启发了他连环杀人之路。而对于自己的精神变态杰克也是自知的——“精神变态都缺乏同理心(同情),我为了隐藏自己费了很大的劲,才勉强能装出这种“正常”的同理心”。首先,精神变态是很少有感情唤起的,他们普遍有情绪缺陷,像恐惧、厌恶、幸福、可怜等等这类情绪是很难体验到,他杀人时是不会感到害怕、可怜这种感受,也不会同情被害者,更不会有内疚或后悔的感觉,所以杰克能把至少六十多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堆放在同一个冰库中也不会感到一点害怕、恶心和后悔,简单来说,他对杀人的态度是跟杀猪佬对待杀猪行为的态度是一致的,所以才是一位精神变态的反社会者。但难以体验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感情,在第一次预谋杀人中,他因为经验不足导致的失误和失控,而失控引起了他的强迫性神经症背后的焦虑感,对他而言就是一种过度刺激,让他体验到了惊慌这种情绪。他们也会感到痛苦、焦虑、气愤等等这些强烈的情绪,只不过体验的方式与我们不一样,当他们体验那种强烈情绪时,冲动是如此强烈,没有道德感的束缚,没有同情心,强烈的情绪无异于行动,所以他才有“千斤顶事件”的这种过激引起的冲动杀人经历。这就像最近的那个“弒母男孩”,他用刀将母亲砍到血肉模糊,还能十分淡定自若的应对,指认现场时还露出微笑,没有悔恨之情,“弒母男孩”可能就是一个精神变态患者,他砍杀他母亲之前,也是与母亲之间经历了很多次的争吵于冲突,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没有道德感的束缚,没有同情心,强烈的仇恨情绪无异于行动”另一方面,难以体验感情也不意味着精神变态患者读不懂别人的感情,相反,他们十分善于通过操控感情和撒谎来操控别人,他们是社交高手,十分能言善辩和富有人格魅力,很容易获取别人的信任,连环杀手之所以能骗取那么多人的信任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杰克在这部电影中,与他有亲密关系的女人至少有三个(都被他杀死了)。其次,高智商是部分精神变态的特征之一,因为他们很少体验到情绪这种东西,所以他们能很冷静地思考问题,并对计划进行详细的规划,研究了成千上万个杀人凶手案例的FBI著名特工约翰·道格拉斯对于连环杀手有过这样的评价“成功的系列杀人犯构思其行动的精心程度足以与画家构思其油画的精心程度相媲美,他们将其所作所为视为“艺术品””——杰克开着他的红色小型厢式货车历经了十几年,杀了至少六十多个人才被发现,其手段有多么聪明可想而知。最后,作为一个精神变态,他们连同情心都没有,更别说道德感了,我们之所以用道德来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之一,是因为道德可以形成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压力,如果有些人没有道德感而言,如果有些人感受不到这种社会规范的压力,那么道德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形同虚设的,所以,不要从道德的角度来评判一个精神变态,因为他们有他们的规则,他们的规则就是无视道德和感情,对其他人进行操控,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二:从连环杀人犯到杀人恶魔解读七:“高雅先生”的自恋随着他的每一次的得手,他都会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作案技巧——“经验教会我如何正确地勒住一个人的脖子,如何持久地用力杀死一个”,也随着他从杀人中的每一次解脱——“我感觉自己的强迫症慢慢缓解了”,他不再特意想以前清洁犯罪现场,他缓解的是他对于清洁的强迫他的强迫症并没有消失,而是更多转到了对他的“艺术品”上——第一次预谋杀人后,他开始肆意残害他人,在一次他杀害他的女友时,因为照片照的不满意,他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将已经在冰库里冻僵的尸体再次搬回女友的公寓里,重新摆照一次,直到他满意为止。这时候,他体验出来了他的自大和自恋的一面,他将的现场照片发给报社,炫耀自己的行为,并写上“高雅”这个词,从此这个连环杀人犯有了一个称号——“高雅先生”。PS:sophistication,不仅仅指“老练”,这个单词也有“高雅”“ 世故”的意思,杰克是一个自诩不凡的“艺术家”(自恋与偏执妄想),所以才将自己的作品能给那个专门刊登鸡皮蒜毛之事的报社,这个时候他写上的就应该是“高雅”而非“老练”,因为“高雅”与“鸡皮蒜毛”是对应的,所以电影中的翻译“老练”并不是很合适。解读八:屠杀成瘾在他将照片寄给报社之后,他讲了一个关于自己的理论(以下是总结):“当我杀人时,我感觉自己非常强大和满足,然后,愉悦感越来越“大”,但是痛苦也接踵而来,慢慢的,痛苦达到顶峰,甚至盖过了愉悦感,每往前走一步,我的愉悦感就会减少,而痛苦愈发强烈,终于痛苦达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我必须有所行为(杀人)”这就是杰克杀人成瘾的过程,跟抽烟、吸毒、网瘾一样——对于愉悦感和满足感的依赖,造成戒断时的痛苦,而痛苦促使成瘾个体再次去依赖那种愉悦感和满足感,如此循环。1.为什么他杀人时,会感觉自己非常强大和满足?因为他的强迫症,他需要去解决强迫症背后的焦虑感和负罪感;因为他的精神变态,只有杀人这种行为才能唤起他的刺激感;因为偏执型妄想,他将杀人作为缓解强迫症背后的焦虑感和负罪感的仪式性行为——“杀人艺术”,另一方面,支配、操纵、控制是连环杀人犯的三大格言,杀人(掌控他人生命),对尸体进行照相,收集身体放回冰库,这个过程就是他满足他的支配欲、操纵欲或强迫症控制欲的过程,同时因为他畸形的自卑感和对正常生活的无能,所以才将杀人作为提高存在感、力量感、掌控感的理由。另外,他的目标大部分是女性,因为女性在他的眼中是弱者,比女性容易控制的对象,这也是大部分连环杀人犯的想法,其中弱者还包括了年轻的男性或者小男孩,但终究这就跟鲁迅所说的一样“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操控弱者让他们这种变态般的弱小心灵能感到“强大和满足”2.为什么会从愉悦感逐渐走向痛苦感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杰克他至少有强迫症、偏执、妄想、精神变态四种心理上的问题,而杀人不过是一种缓解方法,并非解决方法(也不可能作为解决方法),他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是很快很容易就被他心中种种心理问题所带来的痛苦、焦虑感淹没的,所以愉悦感和满足感是短暂的,而痛苦却是长久的。3.为什么杰克会杀人成瘾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嗜杀成性”,说得就是杰克这种人,杰克会杀人成瘾,成瘾的机制跟普通人对酒、烟、毒品、游戏上的精神机制(非生理机制)是一样的,是一种心理上对愉悦感和满足感的依赖以及戒断反应造成的,但是只有杰克这种心理变态的人才会“嗜杀成性”,杀人成瘾。至此,杰克的连环杀人动机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精神变态的缺乏同情心、对杀人的偏执与妄想(完成“艺术”)、强迫症的控制欲,追求病态的满足感与快感,到最后的“嗜杀成性”,杀人成瘾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让他成为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变态恶魔。然而因为后面的内容太过于“电影化”了,更多的是导演拉斯·冯·提尔的变态和极端噱头,所以就不详细解读了。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或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