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到家里洒净好吗如果到了美国之后还是不是出家人到家里洒净好吗?


2023-12-09 07:29
来源:
点一盏明灯发布于:黑龙江省
(三)第三大类戒相
不得参与世俗事务。
出家之后就应该是出家人的样子。如果家里的这事那事全都来找你,那不是又被束缚了吗?那当然是烦哪!出家人应该心无挂碍,在家人总是乱事如麻。
不得为俗人做送信传达消息的人。
不能给谁做什么信使:捎个信、传达消息,都不可以。我们去看《菩萨戒本》,菩萨戒里有很多规定。甚至我们不可以在军队里观看操演,乃至给人家作间谍,这些都不可以。如果那样做,我们不是合格的佛教徒。甚至于有人还会偷税漏税,也要回避……乃至于,如果国家的法律和佛教的戒律相抵触的时候,以国家的法律为主。这应该是国法与教法关系的规则。我们所说的爱国爱教,那么还是要顾全大局,要维护我们的整体形象,不能说:“我学佛了,管你什么法律、道德……我才不管你哪!”那样我们迟早要麻烦。在一定的时间段,在一个法律不建全、执法环境不佳的环境里,我们那样做可能会自以为得意:“你看,我不遵守法律也没人把我怎么样?”要知道:如果法律真正健全了,执法环境严格了,那么我们就会被修理,肯定会被修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是很重要的信仰内容。
不得用外道的咒术。
在中国佛学院的时候,不知道谁弄了一本治痔疮的经,而且广为流传,还有什么《天地八阳神咒经》等等。为什么会广为流传?因为其中内容迎合了人们的兴趣,所以接受了渴望解决而自己又不能解决的故事……末法时代的佛教江湖,邪见有着广阔的市场,佛教徒需要提高警惕,毕竟知见亳厘之差,果报天渊之别。作为佛教徒,如果自己清净无为,少欲知足,我们还需要这些东西吗?我想:这些东西就没有必要追求了。
一个人曾经说:“这个《天地八阳神咒经》特别灵验!”我说:“你看怎么追求灵呗?如果你要做鬼,那么也许它对你的好奇是有用的,就像人们对太岁的好奇,正是对于三皈依的迷失……”这要看我们学佛的目的、方向,如果自己的方向都把握不准,那么我们说它灵验,又有什么用呢?
曾经听说,一个居士养了一个所谓的出家人。他已经养了好几个月,没办法,七天要换一套衣服,要换棉被,不吃饭,只吃牛奶、各种水果、各种营养品……他同我说:“他每天念经。”我问:“他念什么经?”“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显神灵……”对此,我问:“你是不是佛教徒?”回答:“是啊!”“那么太上老君同佛教有关系吗?他们没有亲戚啊!”“那么我怎么办呢?”“怎么办?赶紧报警啊!”“他怕警察。”“好人谁怕警察?”好人不会怕警察!
如果每个人明白而不好奇,那么还会有什么假和尚、假喇嘛?但是很多人就是犯傻,就是不敢得罪假货。他又告诉我:“我如果得罪他,我家里肯定要倒霉。”哪里有那么回事?要知道:如果连他自己都要选择行骗生存了,那么还有什么本事让别人真正地倒霉呢?除非是傻子或者同伙之间的合作。
也不能够调制长生延寿之药。
比如说:“你吃了我的药,你就会怎么样。”曾经在佛学院的时候,看到一则笑话,说:一个博士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长生不老的药方……如果真的有长生不老的药方,那么博士又怎么能先死呢?这当然非常滑稽。
不得与世俗中的权贵攀缘。
这个也很重要!有很多人说:“我认识某某领导”,“我认识某某名人”,“我认识什么什么”……我觉得,这应该是没有意义。因为不论认识谁,我们都是个出家人,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的特点,人家也不愿意认识我们,那么为什么要以此炫耀呢?佛教徒应当不攀缘,不拒缘,需要随缘自在:听招呼,守本分,守范围。
据说弘一大师当年在青岛湛山寺,有位将军杀人不眨眼,去寺院要见弘一大师。有人告诉弘一大师:“你赶紧接他去吧,那是将军!”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需要随缘。大师说:“可以!”那个将军进了山门,一看没人接他,非常愤怒,然后就说:“那个弘一在哪里呢?”有人说:“在他的房间里。”他走到房门口还是没人接。当他走进房子里边,问哪个门是弘一大师的房间?弘一大师已经把他的门打开了,他进去一看,大师正在里边等着他。
他一进去,一看就有点直眉瞪眼。他一向杀人不眨眼,而弘一大师手无缚鸡之力,只是非常有修行。那个将军进来之后,弘一大师说:“请坐!”将军于是坐在那里了。他看弘一大师却不敢用正眼看。他虽然杀人不眨眼,但是却不敢用正眼看弘一大师。两个人对坐半天,然后弘一大师说:“杀人总是不好的,以后就请不要杀人了?”将军说:“是是是!是是是!”然后就告别了。从此以后,这位将军就告诉他的手下人:不能乱杀无辜!最后他自己也就出家了。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大家想想看,那个将军既然杀人不眨眼,那么还怕一个和尚吗?这是为什么呢?那就是修行的慈悲力量感染了对方,那种摄受力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不得以同权贵结交为荣耀。
事实上,我曾经认识一个出家人,他说他认识这个电影明星、那个电影明星,还有那个大官、某某名人……这个确实对于佛法来讲,应该说也有助缘的作用,我们承认。包括我们前些年的故事,一会儿有人说某人的孙子出家了;一会儿又有人说某人的哥哥出家了……纯属扯蛋,最后谁也没出家,都是假的!即使是真的,又如何呢?我们最终把自己骗了。
说要给七千万元建设寺院,结果七千万元没有拿到,几万元倒是让人拿跑了,这样的事情有,甚至有名有姓的寺院,有名有姓的人。因为图便宜而上当,带领大家一起跟着上当了。这样的事情有没有?太有了!尤其是我们黑龙江的佛教徒,特别笨,应该交学费,出去好好见识见识社会,从而锻炼锻炼自己吧!不能总是以讹传讹地上当受骗。当然,我们还要防止团伙作案的佛托儿。
不得与自己熟悉的至亲好友互相逗弄。
两个人在那里只是耍嘴皮子,信口开河,就像没有遮拦似的,彼此互相非常享受戏弄的那种感觉。那样做不可以,有正经的就说点正经的,没有正经的不要胡言乱语,佛教徒应当说慈悲和智慧语,不应当说是非、标榜自我、诈现奇特语。
从而显示自己的贡高我慢,自己多才多艺。
由此行为,故意显得自己很了不起,“你看我怎么怎么样……”张显自己趾高气扬的样子,应该是不自信的、失败的表现。
以上这些都不应该做,应当自己端正心念,以求度脱烦恼之苦。
因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所以不可以浪费生命和慧命;应当马上行动才是。如果我们的烦恼还没有解决,我执还没有改变,那么怎么能够再去增加我执、我慢呢?应该不可以这样。这些表现应该是可怕的,应该属于不务正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他曾是北大”数学天才“,毕业前,成功申请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在世俗的眼里,他本该有一个大好”前途“。不曾想,他会在22岁的年纪,选择出家。而如今,12年过去,他已还俗,并成为了一名心理辅导师。出家的“学霸”下山还俗Become An Ordinary Person这个月初,“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下山还俗”的话题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与12年前他选择出家一样,再一次让很多人震惊不已。说起柳智宇,或许一些人还记得,他18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技压群雄的满分金牌选手,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前,他还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一年7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而就在大家都以为他已经出国读书时,却传来他打包行李,上山出家的消息。一时间,众声哗然。有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大好“前途”;也有人认为他会成为得道高僧。“仿佛不开悟就是一种罪过。”可不管是北大“数学天才”,还是境界高远的“学霸”僧人,都是别人心目中的柳智宇。当初他为寻求心灵的成长,提升生命的境界和品质而出家,如今又为“普渡众生”而还俗。无论哪种选择,他都只是在追寻一个生命的答案。柳智宇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是华师一附中的物理老师,母亲是工程师。从小,他就和同龄人有些不一样,不看电视,对同学们玩的游戏也不感兴趣,喜欢一个人待着。他会看着落日思考:一下午又过去了,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些什么呢?似乎什么都没意思。上学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学习,尤其是学数学。他之所以喜欢数学,从来不是因为成绩,而是从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了人世间得失的东西。“那是另外的一个世界,数学的世界,其中并没有凡庸琐碎的得失毁誉,只有自然的美、人类心智的美。”由于对本身对数学感兴趣,再加上父母的培养,他从来都是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也自然地走上了奥数竞赛之路。高三时,全校只有他一人进入到国家集训队,背负着整个学校寄予的厚望。但柳智宇本就身体不好,此时又发现自己濒临失明。眼睛发涩、酸胀,走路时必须不断眨眼。他被迫摸索出了一套不用眼睛就能做数学题的方法:把图形拆解为局部,记在脑子里……那段时间,他强撑着解开一道又一道难题,可时间久了,心中也难免产生一个困惑:“我这是为了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对校长说:“我个人不需要这块金牌,而是你们需要这块金牌。”班主任知道后劝导他说:“你今后在这个世界上需要一个平台证明自己。”就因为这句话,他答应继续参加集训。当时他还很喜欢读《庄子》,那种超脱自由的生命状态令他神往。而此时此刻,他怎么也逍遥不起来。不负众人所望,那年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世界共有三个获满分的人,柳智宇就是其中之一。他成功被保送进北大。但他并不是一个只满足于在自己世界里快乐的人,还很渴望走进别人的世界。他主动找到因竞赛失利而要参加高考的同学,问道:“现在大家似乎都很紧张,怎样才能帮助你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种善意,同学对他说:“你的帮助对我不是很重要。”他知道自己和同学的关系有些微妙,但还是会为他人之痛苦而感到痛苦,抑制不住地想要帮助别人,只是似乎没有人能懂他。上大学后,他的眼疾更加严重,上课只能用耳朵听。不过即使是这样,他的成绩依然排在全年级前几名。只是一年下来,他对数学已丧失感觉,兴趣全无。柳智宇记得一个数学老师对他说,他研究的主题全世界只有20个人懂。“如果我把数学学好了,就能帮我身边的人解决他们的问题吗?”他越发觉得数学学到后面越学越窄,也解决不了人本身的问题。要不是加入了禅学社,他的精神目标或许就要没了方向。他在社里结识了一位师姐,柳智宇不知道为什么,一见她就感觉特别温暖。有次他支支吾吾地对师姐说:“我总想为别人做些什么,可是似乎做什么都没有用。”学姐静静地听着,只是微笑。他说着说着,几滴泪珠已不自觉地流下。或许是从小到大的孤独感,终于有了归宿。大二时,师姐带他去了龙泉寺做义工,看着一队出家人走来,师姐问:“将来你会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有可能。”想了想他又补充道:“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时,柳智宇立下了出家的决心。他会经常去寺庙做义工和听佛法。父母发觉他的想法后,一直阻拦他去寺庙。柳智宇理解父母的担忧,也时常会为自己违背了父母的期望而感到不安。但他并不打算妥协。为了先稳住父母,也避免让别人觉得他是过不下去才出家的,他答应父母出国读书,考托福、GRE、读美国新闻......他都听话照做。2010年夏天,22岁的柳智宇成功申请到了麻省理工学院一年7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但就在大家都以为他已经奔赴美国求学时,却传来“北大数学天才遁入空门”的新闻头条。参加完北大毕业典礼的第二天,柳智宇就给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发了一封邮件:“很抱歉地通知您,我不会成为MIT的学生了。您可能会很惊讶,我决定把一生都奉献给佛教,并成为北京龙泉寺的一名僧侣。”发完邮件,他就打包行李去往了龙泉寺。柳智宇的父母也是通过媒体才得知他出家的消息,知道后立即就从武汉赶往了北京,还找来一些师长去劝他回家。他跟着父母回过两次家,第一次谈得比较好,意见几乎达成一致,但第二次时因为舆论的压力,父母又变得很难以接受,为此他母亲还大病了一场。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他们更加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对他出家的事也渐渐释怀了。刚上山时,柳智宇对严守戒律的苦行生活充满了热忱,还表现出强烈的普渡众生的热情。因不忍心看到飞虫被白炽灯活活烫死,他写下4000字的报告,详述如何制作铁丝网灯罩以隔绝飞虫。后来寺里终于买来不伤虫子的LED灯,他实在不想再死一只虫子了,于是使劲给法师磕头,“能不能今晚就安上,我已经不能忍受了。”出家后,他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学习,常常因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忘记日常生活的打理,比如衣服扣子总是扣错,冬天戴围巾也是歪歪斜斜的样子。他日复一日地过着上早晚课、诵经、拜佛的生活。可日子久了,也开始着急起来。“为什么出家这么久,一点感觉都没有?”他去找师父答疑,师父云淡风轻地说:这是正常的,有感觉就不正常了。他虽身体不好,寺院的很多琐事也让他感到很劳累,但他都一一克服了。比起劳力,他更受不了的是劳心。柳智宇曾多次写报告提建议,却被全部驳回。师父还对他说:“现在很稳定,不需要改。”他曾经常工作12个小时,费心费力地为龙泉寺做了很多宗教典籍的出版工作,最后却连一个正常的署名都没有。无奈,他渐渐习惯压抑自己的感受。给新戒沙弥上课,因为不敢找执事法师协调,他把时间定在了同学们状态不好的早殿后;他会谨慎挑选上课内容,只因“怕引起某些法师不满”。越来越多的事情让柳智宇失望至极,“龙泉寺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好。”如果让他用一句话来总结在龙泉寺的八年,可能就是:“很多时候会对周围的人,以及自己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柳智宇决定下山,是2018年龙泉寺主持学诚法师被曝出丑闻之后。他不否认寺里运用高科技手段宣扬佛法的先进理念,但那里到底是否有利于“人的完整的发展”?他表示怀疑。和曾经不打招呼地上山一样,那年秋天,他不打招呼地离开了龙泉寺。寺里一般会给离寺的僧人5000元的遣散费,但柳智宇没去拿。下山后,他组建了一个团队,并开展了一个名叫“佛系心理咨询”的项目,打算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新一轮的自我探索。早在2015年,柳智宇就接触到了心理学的书,那是他母亲推荐他看的。他一边看,一边在僧团的师兄弟身上做尝试,最后他发现心理学常常比佛法更有效。曾经有位苦于子女教育问题的母亲找他解惑,他当时劝对方说,自己水平不足,让她五年后再来。五年后,这位母亲又找到他,但他依然无法回答。于是他开始反思,到底怎么才能和这个社会、和其他人产生关联?他最开始痴迷于数学,后来又痴迷于佛学,而这些都带着绝对理性和封闭的美感。或许心理学是他找到答案的一个选项。2017年,他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考试,大概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已经不是一个典型的出家人了。下山后独自游历,对柳智宇来说并不容易。他辗转在寺庙、酒店、居士家,颇有一点“流落街头”的感觉。有次他借住在一位居士家,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及时清洗锅具和给植物浇水,最后花枯死了。这位居士特意发了一个视频给他,他觉得自尊心受挫,收拾好行李就离开了。后来靠另一位居士接济,他才得以有一个长期的住所那几年找柳智宇咨询的有很多,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有段时间只能在床上工作。“我觉得自己不应该休息,一休息就想我是不是又在虚度光阴了。”他总是把自己逼得很紧。因为僧人的身份,柳智宇做心理咨询遭遇到的困难要比一般人要多得多。“社会上有两种声音,要么觉得出家人是当个神仙,要么觉得出家人是骗子。”有的来访者就算知道他的身体情况,但还是持怀疑态度,非要他的微信,想亲自联系。可这么多人,一个人哪里顾得过来,他有点生气,感觉自己的生活被入侵了。最直观的困难是,根据佛教戒律,出家人不能直接接受金钱,所以他刚开始做咨询不收钱,但后来人多了,他发现有不少占便宜、不认真的人。学诚法师事件之后,寺里一些僧人和居士也和他一起工作。为了能维持正常开销,他开通了微博和微信的打赏功能。每月要用时就从中提取,并发微博告知大众。还有一件令人郁闷的事,他觉得出家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做什么都要端着,不能随便去做很多事情。“你在火车上睡一觉,肯定要说你懒,你在火车上念佛,人家说你端着不亲民。”而现实是,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能严格恪守出家人的一些戒律,“如果再继续出家,对不起佛陀,也对不起我自己。”思考了大半年,问了很多老师和朋友,今年春节,柳智宇决定还俗,他觉得,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先恢复体力和精神,再追逐理想。还俗后的柳智宇终于不再扮演别人心目中的自己,卸下一身僧袍,有种“轻松自由,云淡风轻”的感觉。他的身体经过调理,好转了不少。他也允许自己放松下来,会常去小区里的瑜伽馆锻炼,会骑上自行车到处走走看看。他还以合伙人的身份到一家心理咨询公司任职,带领十余人的小团队,开发心理学课程,直播讲课。公司承诺给他3万元的月薪,但他嫌多,主动要求降到2万。“我不买房、不买车,更不想生孩子,你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他像大多上班族一样,在公司附近跟人合租,上班、吃外卖、加班......不过他身上依然有僧人的痕迹,比如吃素、斋前唱诵、打招呼时双手合十等等。跟出家时一样,柳智宇还俗上班也引来不小的非议,说他“炒作卖课”“收智商税”“为钱折腰”的比比皆是。相比云游的几年受到的误解,柳智宇现在看开了很多,他说在佛门里,忍辱是六度波罗密之一,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行。“要感谢那些误解,因为它们给我提供了修行的机会。”他曾这样描述在咨询中与人对话的感觉:如同站在云端,俯瞰万象森罗,光影去来。又如分身为千万滴雨珠,飘零于每个生灵的面前,倾听他的心曲。他很享受帮助别人时的感觉,同时他也理解外界负面的声音,“假设大家在骂我的时候能带来一些欢乐,我就成了一片瓜田,这样也感觉挺有趣的。”其实从僧人到商人,柳智宇自始至终似乎都只是在思考和探索两件事:如何让内心得到升华,和如何用自己的所学更好地帮助别人。或许世俗依然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但他很喜欢现在这个真实的自己。放弃了山上的修行,他人生的修行依然在继续。本文图片主要源自:微博@柳智宇的分享、网络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1]《柳智宇:出家者说 》[2]智族GQ:柳智宇下山[3]柳智宇追寻生命的足迹:从出家到还俗——柳智宇老师做客视频号【八点一刻】精选[4] 中国新闻周刊:那个在龙泉寺出家的北大数学天才下山了[5]九派新闻:北大天才柳智宇“还俗”:我想更真实,不用扮演别人心中的自己[6]红星新闻:“数学天才”柳智宇的出家与还俗:我只是探索生命旅途的普通人

如果想出家,应该具有什么样子的心态和想法?怎么又应该做到什么样子?...
如果想出家,应该具有什么样子的心态和想法?怎么又应该做到什么样子?
展开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
要出家,并非一件小事,印光法师曾举出两个条件:第一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分,才能荷担如来家业,做众生的人天导师.出家是大丈夫事情,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出家乃是一件非常郑重地事情,而且在佛教徒看来,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赞叹的事情,出家不是要逃避什么挫折或者世间男女情感一时想不开,他应该是佛法的传播人,是佛陀的使者,他是人天的导师,佛法能够在世界上流传下来靠的就是一代代出家人僧宝的千辛万苦的努力,要有一颗"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的大菩提心,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要想出家,先要看看自己出家的发心,是否具有出离心,认识到了轮回六道的痛苦,想要出离三界六道,更要看是否具有菩提心,即愿意救度一切苦难众生的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么出家以后,有着这种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业,相反地,只是一段时间的挫折或者情感问题,或者愿意清静几天,那么贸然出家,而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支持的话,出家生活也不会太平坦的。 如果一个人他彻底证悟了空性思想,对于他来说,确实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有几个人是真正证悟了空性,还是只是学了"佛在心中"或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口头禅呢?如果一个在家人凭空认为自己可以和出家人的功德相提并论,那只能说他是骄慢!!!佛陀在太多经典里面都宣说了出家的功德要比在家功德大很多,如果一个在家人却还以为自己能和僧宝平起平坐,连佛陀的智慧都不相信的话,那又何谈学佛呢?学自己好了啊. 不管怎么说,能现在发起一念想要出家修行的心,都是非常值得赞叹和随喜的,不用说已经真实出家,即使发出家心向往静处,其功德亦难以计量,《难陀出家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于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获功德,不如发出家心向寂静地迈一步所获功德。”不用说自身出家,即使劝人出家、支持别人出家所获功德亦是无量。《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不用说终生出家,即使一日一夜出家其功德也难以思议。《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祗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涂苦。”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展开全部
要出家求佛菩萨(净空老法师讲述) 我年轻的时候没有福报,既贫又贱,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而且还短命。我二十六岁遇到佛法,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之后,将从前的那些老毛病彻底改过自新。我学佛第一本看的书是《了凡四训》,我看了几十遍,非常受感动!袁了凡先生早年的毛病,我全都有,而且我的福报还没有他大,这怎么得了!这是给我很大的一个警惕,所以,读了《了凡四训》之后,深深反省,认真学习佛法,这才真正得救了。 出家弘法利生这条路,是章嘉大师替我决定的。 我说:‘到哪里去出家?’ 大师说:‘不要去找法师,不要去找道场。’ 我说:‘那我到哪里剃度?’ 大师说:‘你要是找法师,这个法师不答应,你不就生烦恼了。’ 我说:‘是!那怎么办?’ 大师说:‘求佛菩萨,求感应。’这个方法妙不可言! 大师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真诚心去求,就有感应。’ 于是我就在佛菩萨面前祝愿,果然过了几年,感应现前了。法师来请我出家,大概一个半月当中,他派人来请我九次,我看他的心很诚,于是就答应他了。老师教我的方法应验了。我受戒也是在佛菩萨面前求的,到有时节因缘时,有人来劝请,所以,我的一生是被动而不做主动。诚心诚意去求,确实‘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一定要真诚心求,决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正法久住世间,为弘法利生帮助别人,肯定有感应。(节录自‘六和六度’21-99) +++++++++++++++++++++++++++++++++++++++++++++++++++++++++++++++++++++++++++++++++++++++ 净空法师谈出家的含义(选摘) 佛就说这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所以你要想成就,尤其是出家,你必须心理上要准备,第一个要持戒,第二个要吃苦。你要守不了戒又吃不了苦,在家学佛很好,一样有成就,又何必出家? 出家的身分,人天师范,不但是人间一切人的老师(老师就是表率),你的思想言行,别人向你学习,你是代表释迦牟尼佛的,续佛慧命,远绍如来,想想看自己能不能做到?真能做到,好,太难得!不但释迦牟尼佛欢喜,一切诸佛都欢喜,龙天善神哪个不保佑你!可是做不到,做不到,佛不会护念你,善神也不会保佑你,会有一些鬼神来找你,妖魔鬼怪他来找你,帮你作恶,接引你到三恶道。三恶道多半都是地狱道,这些恶鬼邪神他来护持你,让你造业,最后把你送到阿鼻地狱。这些恶鬼邪神,我相信都是自己过去生中所结的冤孽,全是冤家债主。这就是你虽然出家,你有障碍,你没有办法好好的学习,无法断恶修善,反过来远离善法,无恶不作,那个麻烦就大。 古德常讲,出有四种,家也有四种,都要清楚。你要明白之后,我如果做不到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那就在家学佛。在家出家,这个好,维摩居士给我们做了好榜样,在家出家。家有四种,第一个叫田宅家,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家,你有财产,你有土地,你有房舍,你有事业,你有妻子儿女,这是家,世俗之家。一般人讲出家,离这个家,这个家并不重要,更重要的,佛给我们讲的烦恼家,我们刚才讲的十善,十善的反面十恶,十恶是家。你把十恶断掉,从此以后,起心动念、言行都跟十善相应,十恶的家你超越、你出了,这个好,出烦恼家。 出也有四种,第一个是身出心没出。身出,真的你离开你家庭,父母妻子儿女你跟他离开,你到寺院里面去住,现出家相,可是心里面念念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没有放下,还是搞的这些,那你就是心没出。身出心没出,你的障碍就大,不但没有解脱,你造的罪业也就重。这是古大德所说的口诵不能行。念经念佛,会念做不到,表面上装一个善人的样子,不是真善,说得不好听一点,自欺欺人。人可以欺骗,欺骗不了佛菩萨,欺骗不了鬼神,有没有想到?身出心不出,你要真正了解,搞清楚、搞明白,不敢出家,谁愿意造这麽重的罪业? 今天在这个环境里面,纵然发心,发心纯正出家,到哪里去学法?哪个地方有真正的道场?这个道场是真是假?为什麽?现在这个社会伪善不少,假善,不是真的。表面上做得很好看,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过去在洛杉矶有个朋友是出家人,法师,他比我小几岁,在洛杉矶遇到西藏的仁波切,非常尊敬,跟他学佛。仁波切回到西藏去,他就跟着去,大概去了三个多月,回到美国告诉我,假的。我说怎麽是假的?他说他不是仁波切,他是西藏人,住在尼泊尔。因为听说外面对於出家人供养很多,所以他是冒充仁波切到美国,收了一大批供养回去之后,才晓得他不是的。他是个在家居士,他对佛法懂得,仪规也知道很多,冒充仁波切到美国。凡是到美国都会得一些供养回去,他可以过几年好日子。现在这个社会无奇不有,佛门里有,其他宗教也不例外也有。这是说什麽?修道难,你到哪里去找一个真善知识?找一个好道场?不容易。 也正因为是这个关系,所以我们老师,这老师是真的善知识,也知道现前的环境。我的老师,一个是章嘉大师,一个是李炳南老居士,两个人都有特殊环境,我们无法跟他们一辈子。又何况章嘉大师教我三年,他就走了,我二十六岁跟他,他老人家那一年六十五岁,他六十八岁走的,我跟他三年。李老师是个特殊环境,都不能长久亲近。所以李老师教导我学孟子、学蕅益大师,这是什麽意思?孟子跟蕅益大师都是古人的私淑弟子,是今人以古人为老师。孟子是以孔夫子做老师,孔子过世,不在,念孔子的书,跟孔子学,不懂的地方就向孔子的学生请教,他真的学得像孔子。你看夫子在中国称为至圣,孟子是亚圣。夫子之道,真的是传给孟子,不是传给别人,孟子真的完全得到,给后人留下一个好榜样。蕅益大师明朝末年人,他是依莲池大师为老师。莲池大师往生,莲池大师的着作在,他是依莲池大师的着作来学习,学得非常像。莲池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蕅益是第九代祖师,依古人。
展开全部
这位秀才,你的问题问反了。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态才会想出家修炼,不是以出家为目的去持有什么心态。看起来绕嘴,实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后一种落了下乘,不会有大成就的,起码不会成为“高僧大德”。举个例子吧,高僧大德莫大于释迦牟尼,他出家是因为看到了人生有受皆苦,很想知道人是否可能脱离、如何脱离轮回苦难才去修炼的,他成佛前不过是一个小小“沙门”(相对于当时正宗“婆罗门”之外的旁门修炼者)对于他根本没有什么出家入大道之门的念头(那时他根本不知大道在哪里),而且他也不是存了什么普渡众生的大愿才出家修炼,佛经里明文记载他成佛后本来想立即脱离六道的,有天王恳求他开悟众生才留在人间几十年。所以他修炼的原始心态就是希望“觉悟”,是一种探索。(从佛和菩萨名称含意 “觉”也可以看出)不是为了探索能得到什么结果,而是出于最纯粹的求知。而现代的大德如弘一法师等等,他们出家大都出于“了生死”,立意虽比佛祖低了一点,也算是在求真知。还有的人出家是为了“求往生”(往生净土福地,不入轮回可以无碍修炼),这是求“然”不求“所以然”了,立志甚低但在佛家看来也算正信正念。上面种种,求佛最易,信佛较难(如大德们),学佛最难(要有释迦一样无限的求知欲和毅力)。有哪种心态,出家后你就会成为哪种“出家人”(不要以为出家人都是一样的,呵呵)
展开全部
出家需要具备专业的心态。 想法只有一个解脱。 除了吃饭,睡觉,托钵,其他的时间都用于禅修。而在吃饭,睡觉,托钵的时候要完整受戒。在家人就是业余,而出家人就是专业。抛妻弃子等言论不适合用在出家人身上,出家人必须经过父母同意,如有妻子也要妻子同意才可以出家,那么又何来抛妻弃子之说呢?
展开全部应该具有: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念佛的心态。照上边做到了就和出家人一样了。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家人到家里洒净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