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想了解,坐标宁夏大学,有人知道科学怎么看指南针方向能来取样吗?

计算机毕业设计范文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了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从注重学历、学位,向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方向过渡。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本科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综合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取得毕业及学位资格的依据,因此,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具工程背景的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大多除了要求学生写出论文外,还要求学生实现一个软件或硬件系统。这种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I生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查。因此,深入研究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对于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研究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CDIO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以实践的、主动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上达到预定目标。
2 基于CDIO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2.1 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建立高水平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是高校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为保证毕业设计改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将CDIO理念融合在计算机毕业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教学环境的全过程中。从教学执行时间、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组织、教学评估等方面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具体需求,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和基本原理,形成一个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实践为一体的本科学习团队的整体培养机制。我们将CDIO能力大纲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全面均衡地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
2.1.1 采用面向能力培养,强调“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改变目前的“导师命题一学生选题”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强调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题目的设置既要反映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又要体现出计算机专业工程背景的特点。因此,选题时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并结合学生大学所学习的专业课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他们在企业实习中发现的实际工程问题或指导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提出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和题目,再由指导教师审核确定题目。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应适当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启发、引导学生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学生通过调研、阅读文献等手段对课题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有了深入了解后,再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将具有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胜任未来相关技术岗位和工作。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工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采取“内引外联”双导师制度的指导方式。首先,鼓励导师组织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各类多级别的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实战动手能力;其次,构建开放培养平台,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让企业工程师与学校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加强工程实践教育,缩短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距离。学生通过工程实践可以了解计算机相关项目的开发过程,学习工程师的宝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人际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与大型计算机系统开发依靠团队协同完成的开发模式是一致的。在毕业设计中,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开发应用系统,小组成员各自分工不同,成员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沟通、帮助以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目标。学生在拿到设计任务之后,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制订出一套解决方案,供组内成员讨论。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先介绍自己的思路、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然后共同讨论知识难点,在协作学习的氛围内探究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另外,学生完成阶段任务之后,小组成员包括教师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评价的依据。
从选题、构思到团队分组等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应尽量以启发的方式给予合理化建议,辅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而不再是保姆式的监督、纠正和修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所有问题。
2.1.2 以产品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
工程教育一定是以应用为目的、以产品/结果为目标、以工程过程(即问题解决过程)为教学组织主线、以“理论+经验”的“做中学”为教学模式的一种教育。基于CDIO理念的毕业设计教学流程主要分4个阶段,导师应指导学生参与毕业设计教学流程中的每一个过程。
(1)构思(C)阶段。确定题目和开题,即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分组与调研方案后,给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让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准备进入实质性设计阶段。设计任务书规定了设计题目、要求完成的主要内容、使用的开发工具、成果提交形式及完成日期等。
(2)设计(D)阶段。学生应在导师帮助下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计算机相关的开发不仅仅是编程,还包括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过程。需求分析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过程,此阶段的任务是确定系统的目的、范围、定义和功能,需要团队成员多次调试、讨论。设计阶段应完成对系统的体系架构、模块划分、接口规范、开发工具及任务分配等的明确说明,并提交相关设计说明书等资料。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构思与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实现(I)阶段。即把设计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软、硬件系统,包括编码、调试、测试等过程。在编码阶段主要是让 学生养成好的开发习惯,保证代码的结构化、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及时进行模块测试,写出测试计划,提交测试分析报告。此外,这一阶段教师还要做好毕业设计评估工作中对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完成中期报告。除了阐述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外,教师还要参照任务书检查已完成的任务、尚需完成的任务、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等,同时对毕业设计工作进度给予评价。教师通过中期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按任务书中的要求和时间进度完成工作。
(4)运作(O)阶段。此阶段需要导师引导学生总结设计工作,撰写论文。要求学生掌握论文的写作规范及写作要素,同时要求导师对论文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并督促学生修改完善。毕业设计答辩流程采取分级审核制,也就是导师初审、预答辩小组会审、正式答辩小组终审的分级审核和学院备案的制度。导师应该根据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平时成绩,决定是否给予学生预答辩资格。学生通过预答辩熟悉答辩程序后,及时发现并修改设计及论文的不足,预答辩小组决定是否给予学生正式答辩的资格。答辩采用项目验收的形式,答辩人利用PPT介绍设计工作的内容和完成情况,现场运行和查看源代码,并接受教师提问。最后学院对答辩结果进行抽样调查以核查成绩是否公平合理,并设计复评制度,必要时可以复审。
2.2 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实施过程
重新设计的本科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该做法将毕业设计时间提前,避免传统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时间的冲突,以缓解毕业生的双重压力。学生在学校也有充足的时间查询资料、编写代码、调试系统、撰写论文、准备答辩等。
(1)引导阶段。改变毕业设计起始时间,从大三上学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引导阶段。基于学生已学习了本科阶段的主要基础课程,教师首先要对所有学生介绍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必要性、执行流程、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等情况,并特别强调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设计的方向,在学期末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引导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调研、检索网络资料和查阅文献的能力。
(2)选题阶段。大三的下学期进入选题阶段。选题过程可由学生先行提出毕业设计题目、方向,再由教师审核创新性、可行性,教师亦可以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提出课题方向,必要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技术支持和演示。选题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执行阶段。大四上学期是毕业设计的执行阶段。经过了缜密的选题阶段,教师需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包括算法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开发方法、程序编写、界面的美化、程序调试等,实现毕业设计。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阶段。大四下学期,学生开始整理文档、撰写论文、准备答辩,教师要督促学生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同时让学生整理完善计算机软件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等文档。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文档编制和编写材料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
2.3 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价标准的制订
CDIO教育模式评价标准(标准11)的核心是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的观点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为确保能力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标准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评价不同的能力:
(1)评价的理念应强调学习过程,力求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建立是通过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活动获得的,评价以“过程”为基础开展,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关注实践环节及工程应用的能力。评价不能像传统评价模式那样只集中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文献检索、网络使用能力,团队合作中的协同能力,困难问题的处理能力,专业技能的积累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都是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可忽略的依据。
(2)评价的功能应关注工程实际,把握需求与个性特点的有机结合。由于学生的设计题目多来自企业实际,因此,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来自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也要来自企业导师。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工程实践的能力和产业经验的评价,企业导师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引人CDIO模型后,评价的功能应由侧重成绩“优差”转向侧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品德、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品德表达了为什么干,兴趣表达了想干什么,特长表达了会干什么,能力表达了能干什么。因此,毕业设计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评价的针对性、情景性与真实性。
(3)评价的标准与方法应体现革新,突出主动性与阶段性的特点。评价标准是实施CDIO教育的关键,我们根据CDIO教学理念对人才的要求,提出对毕业设计教学的评价从专业技术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4个方面进行评价,相应地制订多元化、多层次、可供组合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与指标,并将评价机制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专业知识评价用来衡量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核心工程技术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评价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评价用来评估学生的工程分析、推理和创造性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评价记录整个设计过程中团队分工、交流、协调、合作的具体内容,并据此对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以“分阶段任务式”的方式进行评价,摒弃传统观念造成的模式化操作过程。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而言,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及测试等完整的工程过程是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基本保证,应从制度上要求对毕业设计各分阶段进行严格检查,对学生的调研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软硬件系统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阶段实现全程监控,保证毕业设计高质量的完成。
(4)评价的过程应呈现多维度,要求客观、公开地反映评价结果。毕业设计评价过程有时会因为不同评审人员采用的指标评价体系不同、毕业设计各类属性值与指标权重值的不同源 性而失去客观性。为加强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在评价过程中力求多人员、多层次、多维度地开展评价工作,如毕业设计评价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综合制订。校内指导教师主要侧重学生设计阶段的评价,企业指导教师主要侧重工程意识建立、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评阅教师主要侧重论文文本规范性的评价,答辩小组主要侧重答辩时学生的表现和系统演示的效果以及项目指标、功能、性能完成情况等的评价。还可以利用常用的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建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系统,加强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在对每个方面的评价过程中,评估结果要体现客观定量与主观定性的结合。毕业设计评价要客观透明,评分机制要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另外,毕业设计评价最后要进行审核,以提高毕业设计结果的权威性。
3 结语
笔者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对教学本质的理解,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工程教育特点,分析和梳理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对毕业设计选题、时间安排、教学过程以及毕业设计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开展毕业设计,并将改革模式应用于宁夏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未来本文选自《计算机教育》2014年第8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QQ712086967,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我们将在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该模式更科学、合理,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延.面向能力培养的工科专业课教学设计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0(11):54-59.
[2]王娜,徐鲁雄.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2):37-41.
[3]张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3(14):70-71.计算机毕业设计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师生比移动互联网创新性实用性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每年各类高校招生的学生人数逐年提高,而我国很多高校的师生比在扩招的情况下很难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由于每个学生都需经历毕业设计的阶段,造成每个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均有可能同时指导多名学生。在我国现有的700多所高校中,大部分是应用型高校[1]。对于应用型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如何为每一个学生选择一个适合学生自身水平的、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创新价值的课题,似乎是困扰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的一个难题。
二、毕业设计课题选定时存在的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毕业设计的时间大约为4个月时间。这4个月时间要完成从选题、开题报告、需求分析、总体设计、编程、调试、测试、完成论文及答辩等的整个过程。对于本科生而言,由于原来没有科研开发的经验,均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毕业设计的课题,多少会存在诸多如知识缺乏、无从下手、不懂科研开发的方法、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问题。而毕业设计课题如果选择不当,则更有可能造成要么课题太简单,达不到学校的培养目标;要么课题太难,学生毕业设计完不成或完成质量差的问题。从多个高校毕业设计课题的选题情况来看,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课题老旧,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不少高校中,由于毕业设计的学生较多,同时,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又忙于教学,对当前的科技及应用发展不了解、不学习,致使给学生出的课题多年不变、陈旧而跟不上时代。例如,有的高校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等课题,每年都被学生反复做,不仅学生没有兴趣,还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抄袭拷贝的现象。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课题如果仍然是单机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显然与当前的实际情况脱节,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能与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相匹配。
2.课题类似或雷同,不能全面考察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些高校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不善于思考、缺乏热情、或是敷衍了事,致使每年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雷同或类似,没有任何的变化或创新。例如,每年均让学生设计建立不同的购物网站,有的网站卖水果,有的网站卖文具,有的网站卖手机等。虽然这些课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有所不同,但实际上几乎所有开发手段和技术均雷同,很难考察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互间抄袭借鉴的可能性也很大,教师是省事了,学生却学不到更多的东西。
3.课题贪大求全或纯理论
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在对科研和技术没有深入研究的情况下,盲目地在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课题的选题过程中,贪大就全,全部是纯理论的研究或综述。例如,XX技术的研究综述、XX行业的发展概况、浅析XX学科的走向等。作为一个未有过多少科研开发经验的本科生而言,基本不可能对某个技术、行业和方向做出全面综述或评价的。对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而言尤为如此,该专业更应归类为一种实践类专业、需要一定动手能力的专业,纯理论研究还是由更高层、更专业的研究人员去实施较好。
4.课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差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有不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几乎没有多少参加科研工作的经历,如果还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话,其确定的课题往往毫无创新性和实用性。例如,做网络工程的全是用诸如CISCOPacketTracer这样的模拟工具进行纸上谈兵;做程序设计的,编一段毫无实用价值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做硬件的买一块开发板做一个毫无创新的温湿度检测系统等等。
5.课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能力不符
在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动手能力都有可能有不小的差别。不少高校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不去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任由学生自己命题;或教师本人盲目命题,强行布置给学生。结果是,有的课题太过简单,造成学生草草了事,学不到实质的东西;而有的课题则太过复杂,远远超过学生自己的能力水平或专业方向,均会造成学生无从下手及完不成任务的情况。
三、毕业设计课题选定的原则
1.符合学生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的最后阶段,选定的课题应该符合学生的教学培养目标,能综合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2]。例如毕业设计课题应能培养学生情报检索、英文阅读、数学统计、系统设计、软件编程、绘图、硬件制作、测试和验收、科学写作和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选择课题时,一方面要与所学的专业对口,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综合素质。
2.以教师选题为主,学生选题为辅的双向选择原则
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决定了由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是有难度的。因此,应以指导教师为主,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职业方向和学生能力特点先拟定若干课题,供学生选择。当然也可在学生意愿、爱好和初步选题设想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这种由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的课题,更能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也更易达到并符合学校对学生的教学培养目标。
3.与时俱进,选择实用性强的应用或技术类课题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充分了解当前的技术和应用现状,选择符合当前技术和应用的潮流,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一定实用性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这类课题,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有利,学生也可能更有兴趣、更有动力。而且实用性强的课题,一般还有利于学生查找到各种资料,不至于太冷门或资料太少而完不成任务。在当前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和大量应用的今天[3],应充分考虑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与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相结合,既符合时展的需要,又对学生的今后的职业生涯提前打好基础。
4.坚持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更多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家提倡大众创新、全民创业的历史机遇下,坚持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毕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只是“设计”或“开发”,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4]。高校教师本身应该不断学习,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并掌握一些创新的方法。同时,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并实施技术和应用等多方面创新的想法,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设计课题的创新性。
5.为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尽可能选择不同的课题
结合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在满足学校教学培养目标的条件下,尽可能根据学生的特长选择课题。一方面这类课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学生也更容易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事实上,不少学校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也会根据学生自愿原则和专业方面的不同,或选择偏重软件编程;或选择偏重硬件设计;或选择网络工程等等。所以,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能力特点,课题难度和工作量应适中或稍大,与学生的能力和时间基本匹配,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6.尽可能选定课题开发固定费用较少的课题
一般应用型高校的经费均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在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承担太多的课题经费,当然让学生自己额外支付大量的课题经费,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于一些需要较大投入的课题,对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而言并不合适,应尽可能选定那些固定开发费用较少、学校或学生能负担的起的课题,尽量避免因课题经费不足而无法实现的情况。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软件编程、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APP或微信小程序的开发设计,一般需要的课题经费极少,毕业设计课题应着重考虑这一类课题。
7.以独立课题为主,合作开发课题为辅为学生确定课题
由于不同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尽相同,对于本科生而言,尽量为每个学生确定一个单独的课题更为合适,这也使每个学生均有机会了解掌握一个课题完整的研发过程。合作开发课题因为需要多人的配合,并不适合初次参加课题研发的本科生。这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为如此,一方面计算机类的课题是环环相扣的,有一个人完成不了或完成不好自己的任务,均会给整个课题的进度和完成质量带来不好的影响;同时,这种合作开发课题也可能影响到不同水平的学生间综合能力的考察。
四、开拓思路,拟定创新性和实用性俱佳的毕业设计课题
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应用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类应用层出不穷。随着多种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及各种工具的出现和完善,毕业设计可选课题的范围和内容已大大扩展,这就需要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广阔的视野,注意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结合最新技术,拟定出创新性和实用性俱佳的毕业设计课题。以下,我们就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给出一些拟定毕业设计课题的思路,供参考。
1.利用学科中学习过的技术及其这些技术的延伸,开发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领域,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各种相关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些技术在不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产生千万数量级的应用。例如,利用智能手机的各类传感器及相关技术开发出的应用就数量惊人。根据工信部的2018年1-5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长数据,截至到2018年5月底,我国市场上监测到的移动应用(APP)为415万款。所以,仅移动互联网领域可供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就绝对能满足人手一题的需求。下面,我们仅将手机上的部分传感器归纳一下,利用手机APP或微信小程序,将这些传感器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领域:1)重力传感器:可用于手机翻转、水平仪、平衡球等应用,以及赛车类游戏的开发。2)加速度传感器:可用于开发动作类游戏、计步器、甩动切歌、翻转静音等应用。3)陀螺仪:可开发角度、射击和赛车等动作类游戏,以及3D拍照、全景导航等应用。4)磁力传感器:用于开发指南针、地图导航类应用。5)距离传感器:指红外灯和红外光探测器,可开发听电话时关屏幕等应用。6)光线传感器:可自动调整屏幕亮度、检测手机的使用情况。7)气压传感器:可估计海拔高度,用于室内定位,测量爬山或楼梯高度等。8)气温的温度传感器:可检测机内温度、环境温度等。9)计步器:用于开发健身健康类应用。10)心率传感器:可开发健身健康类应用。11)血氧传感器:利用红外光和红光照手指测血氧,可开发健康类应用。12)指纹传感器:加密解锁、安全防护,可为众多应用服务。13)有害辐射的传感器,如紫外线传感器:用于健康类应用。14)霍尔传感器:可检测手机翻盖或手机套,适时关闭屏幕。15)GPS芯片:定位导航,几乎可用于所有应用。16)麦克风:可以用于通信、录音、备忘等应用。17)摄像头:用于照相、摄影、手电筒等多种应用。18)NFC:用于非接触IC卡的识别、门禁系统、支付系统、防伪系统等领域。
2.利用现有应用模式,开发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事实上,利用联想和推演的方法,将现有的应用模式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也是比较容易想到并加以推广、应用的方法之一。例如,中国独具特色的共享单车,正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GPS定位、移动通信、蓝牙及加密技术来实现的。既然能用于自行车的共享,当然可以拓展到汽车、货车、电动车、甚至昂贵的工具、箱包、雨伞等其他物品的共享。再如,既然滴滴打车可以利用乘客和车主的双定位就近距离地完成对接,那我们也可利用相同的双定位方法,实现车辆事故的报警和报保险,使车辆驾驶员与警察以及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就近对接;我们更可以将病人和救护车、失火点和消防车等就近适配,从而大大提高效率,并可为拯救人们的生命、减少财产损失争取宝贵的时间。
3.对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利用所学的相关技术给出解决方案
仔细观察和分析周围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我们会发现,用最新技术能给出与传统解决方法更新颖,更高效,更合理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将原有的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等公司网站搬到移动互联网上,可以随时随地方便查询;将各单位的服务类、管理类、销售类网站用移动APP或微信公众号实现,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将原有众多的电话呼叫系统利用智能手机的即时通信等手段完成,可以完成实时传送照片、视频,甚至完成定位的功能等。可见,利用这些最新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了生产和生活的效率。
4.利用多学科、多种技术的综合和交叉应用,拓展应用的新领域
对于很多应用领域,单靠几种本专业的主流技术还无法全面解决问题,可以利用不同领域的多种技术造就崭新的应用模式。例如,将传感器技术、网络数据传输技术、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实现地下车库的停车管理系统的设计;将定位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蓝牙、电源技术、加密技术与机械锁结合,开发出共享单车或共享汽车的自动开锁系统;将RFID技术、防伪加密技术、商品管理系统,手机NFC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实现商品的防伪查询系统等。计算机毕业设计范文3
由于诸多现实问题,使得当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不够,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
科研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知识串联和综合技能应用能力欠缺。多数软件功能不完善,论文写作内容空洞,重点不突出,格式不规范。
2.多数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项目不能在充裕的时间内完成,加之学生外出找工作、考研、实习与毕业设计
时间部分重叠,毕业生关注重心转移,学生普遍忽视了毕业设计,真正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大大缩水。项目进度偏慢,难以实现预期的毕业设计效果。
3.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思想上不重视
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要能合格就行,从而忽视毕业设计环节,甚至有的同学认为从网上下载代码和论文就可以过关或者直接把上一届同学的毕业成果拿来上交,加之毕业设计过程中监管不力,使得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4.毕业设计的题目具有局限性,选题不合理,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目前,绝大多数设计(论文)题目由指导教师给定,并非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特点来选定,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指导查阅部分资料,然后根据教师的设计或方法完成后续工作,因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缺乏学生本人的创新性思考。
5.指导老师倾向放宽要求,毕业答辩流于形式
因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重,造成教师在毕业设计的投入上力不从心。另外教师不希望看到学生因毕业设计(论文)不合格而影响就业,所以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检查就相对放松,没有严格要求,几乎没有学生因毕业设计质量不合格而推迟毕业,这无形中致使学生对此项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加之学校在制度上对答辩的监督不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了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未达到真正的检验目的。
二、构建基于CDIO工程理念的毕业设计模式
为了解决毕业设计环节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缩小企业用人要求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实现工程教育改革目标,以CDIO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进行计算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保证毕业设计改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结合工程需求,明确设计任务,构思实施方案
改变目前的“导师命题-学生选题”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强调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一方面题目应反映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体现出计算机专业的工程背景的特点,结合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主要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他们在企业实习中发现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根据企业工程师或校内指导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进行研究。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选题源于生产实际现场,其目的在于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毕业论文选题过程采取项目申报、立项的形式进行,学生打算参加哪个项目,小组成员要共同协作写出项目申请书。确定具有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胜任未来相关技术岗位工作。学生在明确设计任务后,构思实施方案,同时指导教师要对方案进行审核,让学生修改完善。方案确定后要进行任务分解,制订相应的工作进度。
2.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倡导团队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已经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而分析和设计是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因此,该阶段的任务是集中完成具体的设计,即描述实现设计的计划、需求、流程以及算法。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不仅仅是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基本过程,还需要确定系统中功能模块的范围、定义和功能设计等细节。由于课题小组成员各自分工不同,需要团队成员经常沟通、讨论。遇到困难问题,团队成员应该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遵从CDIO工程理念,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知识。设计阶段应完成系统的体系架构、功能模块的划分、接口的规范设计、开发工具的使用说明等任务,并提交相关设计说明书等资料。
3.加强过程监控,利用校企联合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项目的实现、运作实现阶段
即把设计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软、硬件系统,包括编码、调试、测试等过程。在编码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好的开发习惯,保证代码的结构化、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及时进行模块测试,写出测试计划,提交测试分析报告。此外,这一阶段教师还要做好毕业设计评估工作中对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完成中期报告。除了阐述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外,教师还要参照任务书检查已完成的任务、尚需完成的任务、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等,同时对毕业设计工作进度给予评价。教师通过中期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按任务书中的要求和时间进度完成工作。中国的工科高校大多是关门办学,缺乏与产业和社会的沟通互动,这样的工程教育难以满足产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实践和生产。为了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校要考虑学生就业实际,促进校企合作,探索“走出去”(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和“请进来”(聘请岗位一线人员为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新路子。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学生在实习阶段可一边学习,一边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撰写。现在大部分学校都采用“3+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进行3年的理论学习加1年的实践学习。学生在第七学期就到实习企业,熟悉工作环境,适应岗位需求,尽快胜任工作。另外,通过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担任毕业设计的副导师,对学生进行工程实战的培训,从工程师的宝贵经验中得到启示。通过对企业的管理程序、生产流程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业务技术和社交能力。
4.制定科学的的评价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评价标准是实施CDIO的关键,根据CDIO工程理念对学生的要求,对毕业设计教学的评价应从专业技术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个方面进行,通过制订多元化、多层次、可供组合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与指标,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评价不能像传统评价模式,只集中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应该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多个方面,贯穿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突出阶段性的特点。引人CDIO模型后,评价的功能应由侧重成绩“优差”转向侧重包括品德、兴趣、特长、能力等学生的个性特点,力求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突出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经验的评价。完善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保障和必要条件。首先,学校通过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在管理者、指导教师和学生中形成工作规范和约束机制。这些规章制度要包括毕业设计基本要求、过程管理和监控等具体内容,明确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规范毕业设计过程中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论文的格式。学校要结合专业特点,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合理的开题、毕业设计质量评分标准、答辩程序及考核工作条例等,并依据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建立网络化管理、实时跟踪过程管理,使整个毕业环节的过程管理有章可循。其次,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工作委员会并聘请经验丰富的退休教授成立学院毕业设计督导组,通过抽查措施形成监督机制,对毕业过程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阶段检查的主要内容如下:前期检查学生的选题是否合理,审查任务书填写是否规范,落实学生的开题工作情况,了解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中期主要检查学生执行情况、毕业设计的记录情况、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及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后期主要检查毕业设计任务完成的情况,审查各阶段提交的文档是否完整规范,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否合理。通过毕业设计督导组评价、学生对设计毕业工作的反馈等机制,将毕业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落到实处。通过各种教学奖励、学生综合测评等措施形成激励机制。按照不同阶段不同权重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对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分别进行表扬、奖励,这样可激励广大师生更为重视毕业设计。
三、结束语计算机毕业设计范文4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军转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
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实习体会]计算机毕业设计范文5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此期间可较为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高职毕业生提高专业综合能力及职业熟练度;同时,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所以,毕业设计( 论文)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但是,近几年由于扩招、学生就业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普遍下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改革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是一项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具体以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来进行改革探讨。
1.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1.1 时间安排上存在问题
我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一般是安排在第六学期的第二个阶段(即第六学期的第6周—第14周),总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完成查阅相关资料、选题、调研、毕业设计、撰写论文、最后答辩等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具有实用性的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1.2 重视度不够
高职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因为就业的压力,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应聘工作上,而对于毕业设计( 论文) 则疲于应付,心有旁骛,无法专注于论文设计与论文写作上。部分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次形式上的综合作业来对待,没有在相应的时候内完成对应的任务,经常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临近答辩该定稿的时间还在匆忙的修改作品和论文。
1.3 选题局限
我院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是由教师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学生选题并进行毕业设计。在选题方面,往往会出现以下的现象:课题缺乏工程背景、课题内容陈旧,学生只需要将系统界面稍作改动,将别人的论文稍作修改,就可以变成自己的系统和论文。
有些教师给出的题目本身来自生产实际的应用性课题,但由于在毕业设计期间大部分学生的思想状态比较松弛,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敢把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只能安排给学生一些辅的工作,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1.4 监管不到位
毕业设计大部分时间由指导教师组织管理,学校仅限于对毕业设计相关表格,如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的检查。由于受到学生找工作、去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等特殊情况的影响,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等方式联系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困难。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不严,且对已经签署就业协议的学生的毕业设计采取迁就的态度,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缺乏详细的过程管理计划和专门的监督管理条例。
2.具体改革措施
2.1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提前做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每年的9月初就应该布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给出整个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明确强调本学期的工作重点,使大家心中有数,提早安排毕业实习工作。在12月初,给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工作日程”表,日程表要详细安排从毕业实习初期到次年5月中旬有关毕业实践各个环节的工作进度和要求。
2.2 采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的多元设计模式
2.2.1 联合就业单位,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在学生联系好了工作单位,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前提下,学校应支持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去做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经系里审批,还要请用人单位指定一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毕业答辩时邀请校外指导教师一起进行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
2.2.2 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这部分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专业方向及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这部分学生大多不能经常返校与指导教师沟通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相互沟通,指导教师应该详细布置期间应完成的任务,并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
2.2.3 校内实习与设计。对于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且未能找到校外实习设计单位的学生,应由指导教师帮其选定课题,并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完成实习与设计任务。
2.3 以竞赛及考证的方式替代毕业实习与设计
近几年来各类组织举办了不少与计算机类专业有关的学科竞赛活动,还有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备考国家及知名公司组织的计算机类认证考试如“软件水平考试”、“思科认证考试”、“Oracle认证考试”、“微软认证考试”等。对于学生参加全国或省市级计算机竞赛并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学生通过高水平认证考试几种情况,其钻研难度和深度,基本上能满足高职毕业设计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在按规定要求做出相应的完善和补充之后,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这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提前毕业,顺应学分制教学改革,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科技活动。
3.改革预期目标
通过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应提前部署,同时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与指导,将毕业设计形式由单一模式转化为多元模式,将学生被动的接受任务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寻找任务,鼓舞每个学生勤奋学习专业课程、努力拓展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大型专业竞赛和获取权威证书提高专业竞争力。将学生毕业实习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设计单位。用人单位可将实习和设计工作作为考察和锻炼学生的机会,这也是解决企业自身生产科研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而达到学校、学生及企业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姜桂洪等.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探索[J].职大学报,2009(2).计算机毕业设计范文6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质量保障与监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Quality Assurance and Monitoring System Building of
Computer Graduation Design
LI Xiaoyan, QIAN Xiaohong, LING Wei
(Huaxia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23)
Abstract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University training program is the last major comprehensive teaching, i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research, social practice, a combination point, is to train students and to deepen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basic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to adapt the key to future 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cent years led to our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of the objective factors and the declining quality of management shortcomings,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 (Thesis)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pproach.
Key words graduation design; quality assurance and monitoring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本科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后所必须进行的工程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要在前面一系列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分析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1 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阶段走向实际工作前的最好的锻炼机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而言,毕业设计都是一个不可缺少、无比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环节的作用,多年来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现今毕业设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任务重时间短。毕业设计教学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共10周左右,期间学生需要完成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以及最后的答辩准备。
(2)就业考研带来的压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的教学秩序,特别是对毕业设计工作影响很大。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的找工作时间,研究生复试的时间基本同步,这些事情只能交叉进行,学生能在毕业设计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得到保障。
(3)传统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时代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学生就业机制的转变, 企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都开始积极探索分散式毕业实习与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加强实习教学环节建设的同时扩大了毕业生就业渠道。
分散式毕业实习与设计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如学生过于分散,完成毕业时间过于分散,以及带来的文档资料缺乏有效的管理等等,如果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分散式毕业实习与设计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4)学生前期工作准备不到位,资料匮乏,知识孤岛化。①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相关基础课程训练缺乏连贯性。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相关基础课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虽然本门课程之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统一,但是不同的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最终造成知识的孤岛化。当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时候,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将孤岛化的知识打通,才能完成毕业设计。
②工程实践教学管理不足。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等过程,但是实践环节零散化,分离化,造成的每门课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实践任务,却忽略了前导课程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
③规范化训练不够。毕业论文(设计)基础训练课程(例如文献检索课程)并没有开设或者虽有计划列出但从未开课,所以学生完成的初稿往往存在诸如不会用英语翻译摘要、查阅的文献文不对题,写出的文章观点不明、论证不清、东拼西凑、缺乏逻辑、表达不清和缺乏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学生普遍缺乏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表达能力不高。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2.1 化整为零:刚性的教学要求,柔性的安排
毕业设计虽然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但是所应用的知识分布需要在前面7个学期完成,所以我们需要将各类的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模块化,分散到7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
(1)毕业选题的提前进行。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加强专业课与毕业设计 (论文) 相结合、在相关基础性课程开展教学的时候确定毕业设计 (论文)选题类型。
(2)毕业选题的个性化,生活化。在毕业设计中学生的态度、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都对毕业设计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学生的素质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应结合学生本人的情况及其就业取向,启发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来选择毕业设计题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使其与就业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毕业选题的宽泛化。毕业选题的提前进行,只能将选题限定在比较宽泛的类型中,过于细化的选题将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
2.2 积零为整:实践教学连贯化
毕业设计与专业课结合,除了将毕业设计模块化,分散到各个学期的基础课程的训练外,我们还需要保证这些基础课程训练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1)实践教学管理的全程化。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四大类,还有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这些实践教学进行全程化的监控和管理,保留每门课程的设计成果和文档信息,以方便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积零为整。
(2)实践教学管理的透明化。实践环节不是零散的一些教学单元,不同专业方向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从培养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管理,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把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有机衔接,使实践能力的训练构成一个体系,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将零散的教学单元整体化,形成体系,至少每门课程的老师可以清楚的看到前导课程中学生完成的实践内容,实践的过程,实践的成果,以及本次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以便循序渐进的完成实践教学。
2.3 毕业论文规范化的训练从第一份实践文档规范开始
毕业论文(设计)基础训练课程(例如文献检索课程,写作基础知识)等从学生进行第一份实践文档的撰写就开始规范。
3 以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例
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通常以MIS系统的开发为主,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如计算机基础,算法,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是使学生具备最新信息技术规划设计和运用能力的基础。如何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通过化整为零和集零为整的方法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1)化整为零:刚性的教学要求,柔性的安排。
①毕业选题的提前进行:在学生开始第一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性的建议,作好初期职业规划并选择与职业相关度较高的毕业选题类型。
②毕业选题的个性化,生活化:毕业设计选题与时代紧密结合,以可以体会和感知的题目为引导方向:譬如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校餐厅账务管理系统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思考,并逐步走上开发的道路。
(2)积零为整:实践教学连贯化。
毕业设计虽然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但是所应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则在前面7个学期完成,这7个学期的教学和实践将为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①实践教学管理的全程化。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四大类:课程实验是围绕课程展开,为了夯实基础而设,完成的时间比较短,通常是随堂进行;课程设计通常在该门课程结束的学期末展开,通常为期一周到二周,实践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我们可以以学生选择的毕业设计的选题类型作为参考指南来定制学生这些课程的课程设计任务,并记录设计过程和结果。如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如果学生选择的餐厅账务管理系统,那么数据库就围绕餐厅账务管理进行设计;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时候,就围绕该系统进行界面开发和数据库的连接。
②实践教学管理的透明化。如前面表述,数据库原理的时候,学生设计餐厅账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已经完成的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界面的设计和数据库的连接,将前导和后续的知识环节衔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管理系统,即有利于前导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计算机信心的培养。
(3)从第一份实践文档规范开始进行毕业论文规范化的训练。
4 小结
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采用集零为整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融会贯通,最后的毕业设计就只是前面知识的一次融合和再次巩固,降低了毕业设计的难度并且能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钱炜,姚俭,徐琳,沈越贞.完善规范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6 (1):18-22.
[2] 陈金忠,梁军录,杨丽君,王春生.理工科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现状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9.27(9):130-132.
[3] 董康军,王菊霞.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硅谷,2009(10):114-115.
[4] 王志英,蒋宗礼,杨波,胡学钢,岳丽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42-44.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看指南针方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