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五倍是多少 解答常见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2、让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经历转化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师:这节课,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来复习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知识,首先看这个问题。(1)蓝气球有6个,红气球的个数是蓝气球的5倍。红气球有多少个?师:自由读题,谁来解决?生:6×5=30(个)师:你是怎么想的?生:6的5倍也就是5个6,所以用6×5=30(个)。师:同学们看,这里的5倍也就是5个,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我们用乘法来计算。2、15个小朋友在做游戏,每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师:自由读题,谁来解决?生:15÷5=3(组)师:怎么想的?生:15人,每5人一组,15里面有3个5,所以15÷5=3。师:这道题实际上是把15个小朋友按每5个人一组平均分,15里面有几个5,也就是几组,像这样有关平均分的问题我们用除法。师: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在以前知识的基础上我们今天继续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1、课件出示“小红摆飞机”的情况。师:看,小红在干什么?数一数,她是怎么摆的?生:小红摆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师:小红用了5根小棒(板书5根),摆出了一架飞机,小棒数就是1个5。(板书1个5)2、课件出示“小红和小丽摆飞机”的情况。师:接着看,小丽又是怎样摆的?(谁还有补充?)生:小丽用10根小棒,摆出了2架飞机。师:她用的小棒根数就是几个5?生:2个5。(板书:10根2个5根)师:小红用了5根小棒,小丽用了10根,10里面有2个5,我们就可以说10是5的2倍,小丽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2倍。(板书:10是5的2倍)谁能像老师这样把结论完整地说一说?没关系,老师引着你说。(找两名同学说)来,我们一起说。师:都会说了吗?好,再来看图。3、课件出示“小红和小强摆飞机”的情况。师:小强又是怎么摆的?生:小强用了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师:小强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来解决,他用的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几倍呢?有同学一下子就想出来了,别着急,只说出结果还不行,还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师:谁来说?预设:情况一:生:小红用了5根,小强用了15根,15根里面有3个5,15是5的3倍,所以小强用的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3倍。师:挺好,你是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来思考的。情况二:生:15÷5=3,小强用的.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3倍。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小强有15根小棒,每5根一架,可以分成3架。师:你这样解释,实际上求的是可以摆3架。不过能摆3架,就说明15里面有3个5,15是5的3倍。师:这里的“5”指的是谁?你能到前面来指一指吗?(生指小红的飞机)师:同意吗?对了,要求小强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列算式时是以小红的根数作为标准,看看小强的15根里面有几个小红这样的5根,就是小红根数的几倍。解决这类问题得到的是几倍,不写单位名称。师:来看图,指着小红,这是几架飞机,指着小强,这是几架飞机,不数根数,只看架数,小强摆的架数是小红的几倍?刚才求的是根数和根数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求的是架数和架数之间的关系。师:回过头来我们看这个问题,小丽用的根数是小红的几倍,谁能快速列出算式?10÷5=2,10里面有2个5,10是5的2倍。4、求“老师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师:如果老师手里有20根小棒,我的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几倍?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20÷5=4,老师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4倍。我是这样想的:20根里面有4个5,20是5的4倍。师:说得真完整,谁能像他这样再完整地说一说?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求的都是什么样的问题?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师板贴)师:一起来读一读。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解决。三、应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关于这样的问题呢,想去看看吗?春天到了,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公园春游。这是我们春游的路线图,看看路线图,我们要经过哪些地方。每到一处都藏着数学问题,等着你们去解决,你们想去吗?来,我们出发吧!问题1:儿童票每张8元,成人票每张16元,每张成人票的价钱是儿童票的几倍?师:谁来说说题意?师:怎么算?(口答)怎么想的?师:同学们进入公园,来到了演艺中心的会场,看到少年宫的小朋友们正在表演歌舞,大家兴奋地走到跟前。问题2: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师:谁来说说题意?师:仔细观察,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师:看完演出,同学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公园里的游乐场。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3:请选择你需要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求倍数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师:我们来玩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谁来提问?你想找谁回答?她答对了吗?你问问他,他是怎么想的?师:同学们在游乐场里玩得特别开心,最后来到了百花园赏花。问题4:公园的花坛里摆了4行月季花,每行9盆。还摆了6盆牡丹花,月季花的盆数是牡丹花的几倍?师: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你们要仔细思考,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师: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要弄清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问题5:师:再来看路线图,你能不能根据路线图上这三段长度提出一道两步计算的有关于求倍数的问题?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这样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们出色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小红5根1个5小丽10根2个510是5的2倍10÷5=2小强15根3个515是5的3倍15÷5=3老师20根4个520是5的4倍20÷5=4【二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设计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评课稿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反思7.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评课稿范文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9.《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教学反思《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13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1一、教学内容: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四省市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9。二、教学目的:懂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文字题。三、教学过程:(一)准备题练习。1.出示图。师:用我们学过的倍的知识说明图意。生:黄花有2朵,红花有3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生:还可以说黄花有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红花有多少朵?用2×3=6(朵)2.出示师:蓝珠子和白珠子各有几个,看仔细。[师再操作计数器成右图]师:把2个蓝珠子看成一份,6个白珠子可以怎样说?生:6个白珠子可以分成这样的3份。生:也就是白珠子数是蓝珠子的3倍。师:为什么白珠子数是蓝珠子的3倍?生:因为6里面有3个2,所以说白珠子数是蓝珠子的3倍。师:这一点很重要,谁再来说一次。[生重复说]3.书面练习:课本第12页练习五第1题。批改讲评后,将这题在投影仪上改编成:○○○○○○○○○○○师:现在把上边和下边的皮球各拿走一个,又怎样说?生:把下边的2个皮球看成一份,上边的8个皮球可以分成这样的4份,8里面有4个2,所以上边皮球是下边的4倍。师:刚才上边皮球数是下边的3倍,现在都拿走了一个,怎么反而是4倍?生:现在把2个皮球看作一份,8里面有4个2,所以是4倍。师:[把题改编成上边12个皮球,下边4个皮球]又怎样说呢?生:上边的皮球数是下边的3倍,因为12里面有3个4。(二)教学例题。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倍的知识的一个新内容。例9 有8只小鸡,2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师:[指名读题]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边出示图]师:例题是关于倍的知识的一个新内容,新在哪里?生:题目告诉了小鸡的只数,还告诉了小鸭的只数,要求小鸡只数是小鸭的几倍。生:它要求小鸡只数是小鸭的几倍,不是求小鸡有多少只。师:对呀!题目告诉了两个数,一个是小鸡的只数,另一个是小鸭的只数,要求的是小鸡只数是小鸭的几倍。要解答这题应该怎样想?同座同学讨论,再阅读课本11页例题下面的“这样想”。[生先讨论后阅读课本]师:怎样想,请汇报。生:小鸡有8只,小鸭有2只,8里有几个2,小鸡只数就是小鸭的几倍。[将例题图演示成2只小鸭看作一份,8只小鸡有这样的4份,添上集合圈,并再指名一学生汇报]师:这题怎样列式?为什么?生:8÷2=4(倍)8里有几个2就是几倍,用除法算。师:这个4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所以在算式中“倍”一般可以不写。[把得数上的“倍”字擦去]师:再看一题[课本第13页练习五第2题,要求列算式并且解答]学生解答后批改,并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解答?(三)归纳小结。师:刚才讨论并且解答的两道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点?解题时怎样想和解法有什么相同点?生:都告诉了我们两个数,都要我们算他们的倍数关系。生:求两样东西的倍数,就是看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算。师:今天我们学的新内容是:知道了一个数与另一个数,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答的方法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四)组织练习。1.课本第12页,练习十五第3、4题。2.(出示一盒)师:盒内放了好些纸蝴蝶,要求一种颜色的蝴蝶数是另一种颜色蝴蝶的几倍?这题我们让小明来解答。[出示皱着眉头的小明头像图]小明为什么皱起眉头?他有什么困难?生:因为不知道盒子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蝴蝶?生:而且也不知道每种颜色的蝴蝶有多少只?师:说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生:要知道哪两样物品数,求倍数。生:要知道一个数是几,另一个数是几。[师打开盒盖]生:还是不能解答,因为不知道求谁是谁的几倍?师:这又说明了这类题还必须弄清楚什么?生:要弄清楚求谁是谁的几倍。师:讨论得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必须知道一个数是几,另一个数是几,还必须知道求谁是谁的几倍,也就是谁和谁比,这是很重要的。3.全班练习:课本第12页练习五第5题。批改讲评。师:第一题一个数都是15,为什么第1小题得数是5倍,第2小题得数是3倍?生:第1小题求15是3的几倍,第2小题求15是5的几倍,两次15和谁比是不一样的。4.线段图:师:根据线段图,谁能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让全班小朋友解答。生:白兔的只数是猴的几倍?[全班学生在簿本上列式并口答]生:黑兔的只数是猴的几倍?[同上]生: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几倍?生:这题不好算的,15除以9有余数。师:这道题我们现在不会算,以后再学下去就能算了。生:我说兔子的只数是猴的几倍?师:想得好,兔子的只数是猴的几倍怎样算?生:9+15=24(只),再拿24÷3=8,兔子的只数是猴的8倍。师:灰兔也来了,[在线段图上补一条线段表示灰兔的只数, ]灰兔有几只?[很多学生举手]生:9×2=18只,灰兔有18只。(五)总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生: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算。生:要弄清楚一个数是几,另一个数是几。生:还要弄清楚求谁是谁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应该是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若用教师为主的说教方法进行学生肯定是很难理解的`,我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的形式去逐步发现并理解这一点。我先让学生摆小棒“第一行摆2根,第二行摆3个2根”,摆好问:“谁能用一句话来表示第二行小棒根数与第一行的关系?”“第二行比第一行多。”“第一行比第二行少。”“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3倍。”……对学生们的说法我都给予肯定,我选择了第三种说法并板书,接着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因为有3个2根。”我在上面板书的那句话左边继续板书:第二行有3个2根。然后第二次让学生摆小棒:第一行摆3根,第二行摆12根。接着问:你摆完后想到什么?“第二行里有3个4。”“第二行里有4个3。”“第二行里有6个2。” ……“为了与第一行的根数3发生联系我们该选择哪种说法?”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了第二种,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表示第二行与第一行的关系吗?”“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4倍。”学生说出后我继续板书出来。通过两次摆棒学生已初步理解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进行实际的应用——例5的教学,例5的教学我让学生先尝试练后自学课本的方式进行,全班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并揭题。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回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3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且深刻感悟呢?在课堂中我采用了让大部分的学生说的方法来感悟,但在课堂中也发现了学生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对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想“几里面有几个几”没有深刻理解与掌握。那如何来使学生不仅会说,而且理解其中的意思呢,我觉得可能动手操作,经历一个建模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深刻的感悟,才能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真正含义。练习中虽然显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但我觉得对练习的利用还不够到位,如果可以根据一个或者两个练习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包含在里面,这样效果会更好。还有如何对练习进行有效反馈也是我课后所思考的,是应该教师挑选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还是让学生自己上台来讲?怎样的形式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呢?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把这两种方式都尝试一下,然后根据效果来进行选择。《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4本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本课时主要做到了:一、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多渠道促进学生内化对“倍”概念的理解。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说一句话“谁是谁的几倍”,接着让学生根据“倍”的知识灵活、开放地摆小棒,使学生牢固建立起“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内化对“倍”概念的理解。二、教学中,我充分提供给学生活动和发展的空间,让他们亲身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过程,并要求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如提问: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改进:比如应强调:“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商的后面不要写“倍”字,应关注一些细节,使学生答题更加规范严谨。再如:在比较“求10、15、30分别是5的几倍”时,可引导学生发现:现阶段的解决问题,一般是“求一个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这样能避免学生提出“求一个较小数是大数的几倍”的错误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5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去建立“倍”的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都是围绕着圈一圈、画一画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通过画圈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出谁是谁的几倍问题。在认识几倍的问题上,我是这样让学生去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1、是两个数量在比较;2、是用其中一个量作标准,另一个量包含几个它就是它的几倍。通过这样操作活动和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不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还懂得了如何去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充分展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乐中学,玩中学”的良好局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在这节课中还是有点遗憾,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时机,出现了讲解不到位的现象,如“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转化成“求一个量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量”的环节中讲解得太快,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效果不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6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运用知识的转化解决问题,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并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习惯。通过对该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1、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这节课,主要通过孩子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提炼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让学生明确:在两数已知的情况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应该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并记住这一题型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基础与支柱。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摆飞机图,突破这一知识点,学生学的轻松愉快。2、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数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用数学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能根据图片提供的大量信息,选择一些有用的数据,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根据具体的题意,按要求提问、并解答。3、注重低年级学生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听课中,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并且爱说话,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注意坐姿,写字姿势。反复提醒学生专心听讲,不但要听老师的话语,最主要的还要听回答问题的同学的发言,因此,我时不时的让学生重复别人发言中的要点以及问题,比如,学生对除法的读法,往往爱丢“除以”的“以”,这样不但引起回答错误同学的重视,更主要的是引起全班同学的重视。4、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合作中,往往缺乏时效性,因此,合作前,我注意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并及时进行个别指导,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5、在课堂上对个别学困生指导不够,这些学生思维不活跃,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板书过多使用彩色粉笔,导致后面学生看不清楚。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7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并且能够用语言表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通过这样的教学情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课活跃起来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新闻,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题材,信手拈来,即新鲜又有亲切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情境掌握数量关系。问题解决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强调学习设置到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情境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培养使用数学的意识、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它旨在使学生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过程的体验,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8我执教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幸得到了周莓老师的点评和指导,收获颇多。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运用知识的转化解决问题,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并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习惯。重点是理解“倍”(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难点是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并且能够用语言表达。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在新课教学前加上简单的复习。教学中,复习已学过“倍”的内容,为接下去的新课教学作下铺垫。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15是5的几倍”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造和谐活跃的气氛。首先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解放孩子,解放孩子的手,解放孩子的口,解放孩子的大脑,让他们在自由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这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1、在教学例2摆小棒的操作过程中,只强调了8根、12根是4的2倍、3倍,应注重让学生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来解决,而没有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应该在这里强调老师摆一把小伞是1个4,学生摆两把小伞是2个4,8里面有2个4,也就是8是4的2倍,揭示倍的含义。在这里教师应渗透对应和函数的思想,要注重学生构建“倍”的概念的过程。学生通过操作过程后,能用语言把活动表述出来,训练学生数学思维从摆到说,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图形中理解倍的含义,解决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2、在做一做一题中,还可以用圈一圈的方法,体现第一行是4个4,第二行是一个4,所以第一行是第二行的4倍,使图形变得更加直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认真专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难点,,在周老师的指导下,争取更大的进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9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的掌握了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微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是让孩子们完成两个学习目标:一是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即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知道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二是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又是很重要的概念,它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倍的概念是通过两个量的比较而产生的,用其中的一个数作单位,看另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这样的单位,后者就是前者的几倍。有关“倍”的知识,上学期学生有所了解,也建立了有关倍的初步认识。但是,上学期是根据倍数关系,求几个几是多少,而本节课的任务是根据倍数关系以及除法知识,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考过程。所以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是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倍的知识;再次就是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充分的经历及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最后就是在练习中巩固新的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倍”的含义及它的计算方法。通过本节课,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是在本节课中我的数学语言不是很标准。指导语不是很到位,出现了让学生不理解的语言。比如出现算式“15÷5=3”之后我问学生: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回答。我应该让学生观察飞机图,然后再回到算式上来,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次在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上不恰当,有时会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不能很好的用来解决问题;再次,在处理练习题的时候速度过快,没有发挥课后习题的检测作用。通过这次讲课,使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各方面的不足,在讲课时总是放不开,害怕学生出错。“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更好的发挥老师的作用”。所以今后要多关注学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将这些错误在课堂中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10相对于美术、音乐、语文而言数学就根本没有乐趣可言。而在教学低年级的学生中,兴趣就更加重要了。当然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不断增加的。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上创设他们感兴趣的事。首先引入去动物园这一教学环节,这是每个小朋友都很有兴趣,是可以想象的也是一些小朋友遇见过的的事情,于是很快就在小朋友们大脑中出现情景。对于他们来说,去动物园看动物是件很高兴的事情,于是学生很快就被我带如教学情境中,吸引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然而低年级的小朋友专心一件的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针对这点接着又以生活中的情境再次带学生进入练习巩固阶段,让学生在数学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11这节课有两个例题:例2是通过摆小棒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感受与除法的联系。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可以用除法解决该类问题,并且能够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第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第二个数,进而理解该类问题的实质。例3是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认识和除法的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将这两个知识点充分地沟通,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通过复习导入。采用练习的形式,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2、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然后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3,有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12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以及了解数量关系。首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策略,画图或摆学具,探求问题的答案,从而沟通实际问题,与乘法意义的联系,使学生发现算法。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教学反思1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认识和除法的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将这两个知识点充分地沟通,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通过复习导入。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的形式,让男生女生三人一组到前面站排,男生是女生的2倍。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2、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手到黑板前贴小猴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然后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有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进一步体会感受“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3,有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练习中安排一道选择题,一道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道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通过比较不同,使学生加深对两种类型题的理解。教学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不足:(1)在教学例2摆小棒的操作过程中,只强调了8根、12根是4的2倍、3倍,注重让学生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来解决,而没有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应该在这里强调一个图形用4根小棒,两个图形用8根小棒,三个图形用12根小棒。摆两个图形就是用2个4根是2倍,摆三个图形就是3个4根是3倍。在这里教师应渗透对应和函数的思想,要注重学生构建“倍”的概念的过程。学生通过操作过程后,能用语言把活动表述出来,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应在操作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提升。在今后的备课中要很好的理解教材,准确把握、运用教材,多注重让学生说说算理。(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语言不严密,教师应及时纠正。(3)学生动笔解决问题量还不够,课堂上还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王秋梅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2、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教具准备:课件,题篇 教学设计:活动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就要来了,一群小动物正在小河边快乐地玩耍,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都有哪些小动物呢?2、这些小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呢?拿出题篇,数一数,把数量填在相应的格子里。(学生动手点数,填空)3、谁来说说他们分别有多少只?(一名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结果)结果和他一样吗?(举手反馈)你们数得非常准确。不一样的,可以重新数一下,然后把结果改正过来。活动二:动手操作——体会倍数关系,构建模型(一)第一次操作,初步建立模型1、刚才我们数的小猴子有(3只)小鸭子有(6只)?请你在表格一里画一画,用符号表示出它们的数量。(学生动手画 教师语言激励 能选择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他们的数量)画好了吗?我们一起看黑板,小猴子有(3只 教师在黑板上画)小鸭子有(6只 黑板上画)2、观察一下他们的数量,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比多少 求和 口头解决)还有不同的吗?学情预设:(1)、提出小鸭子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多少倍?是多少倍呢?(2倍)你在图上圈一圈。(2)、如提不出倍数问题,你再来观察这些数据,请你再圈一圈,比一比,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除了加法问题和减法问题,还有其他问题吗?)(3)、学生不会提,不会圈,看黑板,看老师的手,在黑板上用手比划着圈的方法。(4)、老师来提一个问题: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你在图上圈一圈。(教师巡视 收集正确圈法)3、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的多少倍?谁还想到这个问题了?你知道是多少倍吗?(2倍)(板书填空)4、你怎么看出的是2倍。请你在刚才画的图上圈一圈。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出它是它的2倍。(巡视圈画情况,展示不同圈画情况,交流哪种圈法让我们观察起来更方便)这样圈让我们观察起来更方便,你也像他这样圈一圈,老师也来圈一下。(黑板上圈)5、还有谁发现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的2倍了?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在哪呢?(黑板指)教师(黑板手势)6只,3只,6里面有两个3,还可以说6是3的2倍(板书)就像这样说,还有谁会说?(举手说)同桌之间,看着图,说一说。谁再来说一说,6怎么就是3的2倍呢?(二)、第二次操作,再次体验建模过程1、刚才我们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知道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的2倍,现在我们来看表格2,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多少倍呢?你先用图形画出他们的数量,然后再这样的方法(指黑板)圈一圈(快的到黑板上画)。汇报: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4倍(板书)。你怎么知道是4倍呢(8里面有4个2
还可以说8是2的4倍板书)还有谁也是这样想的,你来说说怎么就是4倍呢?4在哪?2、刚才我们是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的方式知道是4倍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8除以2等于4)8里面有4个2,8是2的4倍。就是8除以2等于4
结合这个题目说一说,8、2表示什么?4呢。表格一中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解决,你在表格一旁边列出算式。汇报列法(板书)6里面有2个3,就是6除以3等于2。像这样求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还可以用除法解决,(三)第三次操作,利用模型解决问题1、我们再来看看小鸭子的只数是松鼠只数的多少倍?你可以圈画也可以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了解决这个问题。(3倍 板书)汇报方法。(完善板书)你是怎样想的?3是哪来的(6里面有3个2)(用除法算的 6÷2=3 板书)(四)第四次操作,体会“1”的特殊性1、你能计算出小猴子的只数是孔雀的多少倍吗?在表格四旁边列算式算一算。(直接列式)(汇报 板书)3是哪来的?(3里面有3个1 如不好就再画一画 圈)2、你还能提出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吗?(学生提问,口头列式计算)3、你能提出谁是谁的4倍的问题吗?(学生提问,口头列式计算)(上面出现4倍问题,直接追问,还有哪两只小动物的数量也是4倍关系)活动三:课堂小结——回顾内容、整理方法(指引看板书)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像这样的求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圈 画 算 除法)活动四: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引发新的思考关于这节课,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或者你还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吗?活动五:巩固练习——体会生活中的倍数关系1、继续借助情境图(1)调皮的小鸡啊,要和小松鼠比个子,(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松鼠的身高是小鸡的几倍?)口头解决问题。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2)小黄鸭和小白鸭正在进行游泳比赛呢(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小黄鸭游出的米数是小白鸭游出米数的多少倍?)口头解决问题。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2、生活中的倍数关系池塘里还有一些小螃蟹呢?你知道螃蟹有几条腿吗?(贴图螃蟹 8条)那么你能说说小螃蟹腿数是小鸭子腿数的多少倍吗?(2)除了小动物的身体,在我们的身体上也存在着好多倍数关系,快来找一找。(汇报)手指的数量是脚趾的1倍(10里面有1个10)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关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年级 数学)宜安镇西鲍庄小学 姜金霞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2、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4、培养学生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 实物投影 小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板书:6×2=122、口算 15里有()个3。15是3的()倍。14里面有()个7。14是7的()倍。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倍,那就是说甲数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二 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教学例2.(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2)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4)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5)总结,引导列式。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6)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1.教学例3.(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在学习例2 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三 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 2 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这节课有两个例题:例2是通过摆小棒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感受与除法的联系。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可以用除法解决该类问题,并且能够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第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第二个数,进而理解该类问题的实质。例3是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认识和除法的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将这两个知识点充分地沟通,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通过复习导入。采用练习的形式,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2、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然后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3,有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通过操作活动和积极思考,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小棒、学生每人准备 20 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列式计算2的5倍是多少?把2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6里面有几个2? 12里面有几个4?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动手操作,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方法1、师指导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2、问:摆两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8根小棒是4根小棒的几倍? 引导学生讨论,并说一说:(1)谁和谁比?1(2)8根小棒里面有几个4根?(3)8根小棒是4根小棒的几倍?3、加深认识:12根小棒是4根小棒的几倍?(方法同上)4、强调:倍是一种数量关系,并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式子后面不用写上。(二)、动眼观察,学习例2 1.摆2小飞机,认识“倍”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几根火柴?(5根)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请大家拿出10根火柴,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10根火柴能摆几架小飞机?(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火柴摆几架小飞机。生:我用10根火柴能摆2架小飞机。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的想法:(多指名说一说)用5根火柴摆一架飞机,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根火柴能摆2架小飞机。(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师:10根火柴能摆几架小飞机,就要看看10里面有几个5,该怎样计算呢? 生:10÷5 = 2师:10里面有2个5,我们还可以说成10是5的2倍。求10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那么求10是5的几倍也要用除法计算。也用10÷5 = 2.2、摆3小飞机,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解决问题师:如果用15根火柴,我们能摆出几架小飞机?先仔细想一想,然后再动手摆一摆,摆完后和同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师:谁来谈谈你的想法?学生:一架飞机用5根火柴,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根火柴能摆3架小飞机。师:谁还想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观点? 学生充分的说。师:那么谁能说说你摆3架小飞机所用的火柴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学生:我用了15根火柴,老师用了5根火柴,15里面有3个5,15是5的3倍。学生:我用了15根火柴,老师用了5根火柴,15÷5=3,15就是5的3倍。师:你的发言很有条理,也很有见解。真棒。其实求你用的火柴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就是看看15里面有几个5,15就是5的几倍。要用除法计算。小结:求通过自己动手摆小飞机,我们知道了10里面有2个5,10就是5的2倍,用除法计算; 15里面有3个5,15就是5的3倍,也用除法计算。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这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这样的问题都要用除法计算。(板书完成课题)6.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师:我们能用刚刚学过的有关“倍”的知识帮小精灵解决这个问题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我发现了第一行有16个红色△,第二行有4个蓝色△,小精灵在问我们,红色△是蓝色△的几倍?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谁还能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再说一说师:谁想来帮帮小精灵,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多指名说一说。教师:看来想解决红△是蓝△的几倍的问题,要先知道红△有几个,蓝△有几个,然后再想16里面有几个4,16就是4的几倍,用除法列式就是16÷4=4,7、练习:看谁说得又对又快。里面有()个 4,8 是 4 的()倍。12 里面有()个 3,12 是 3 的()倍。24 里面有()个 6,24 是 6 的()倍。42 里面有()个 7,42 是 7 的()倍。三、巩固深化1、森林的一角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2、帮小动物解决问题: A、回答下面的问题:狮子大王给得奖小动物进行颁奖,受奖的动物中有12只大象、10只老虎、3只小羊、2只小兔、5只小猴、6只小狗。1、老虎的只数是小猴的()倍。2、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算式是()。3、12÷3=4表示()是()的()倍。4、大象的只数是()的倍。B、你知道吗?2只小兔,4只小狗,8只老虎。()的只数是()的只数的()倍。四、总结评价: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了解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样的问题都要用除法计算。其实像这样的倍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同学们都能做有心的好孩子,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利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好这节课先上到这。五、作业:观察你家里的物体,并说说谁是谁的几倍?
板书设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除法计算8里面有2个4 8÷4 = 2 10里面有2个5,10是5的2倍。10÷5 = 2 15里面有3个5,15是5的3倍。15÷5 = 3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步骤防城区峒中镇小学 韦达良【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也说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简单的建模就是我们做的应用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为25%~32%),所以如何解答好应用题是学习好数学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本文主要是由笔者平时教学中如何解决应用题的一些心得体会,从中总结了读(弄清题意)、分(应用题分类)、解(做出解答)三个步骤。通过以下所述,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的解答应用题,使解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关键词】:解决问题 读 分 解在小学数学的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所占的比例很大,约为25%~32%,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几个家庭聚会用餐,习惯AA制,按人数分摊费用,因此也可以这么说解决问题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其实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小学生通过学习,起到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笔者认为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的训练,强化学生归类应用题的能力,并通过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基础上,迅速对所做的题目进行有效的分类,根据应用题各种类型题,对准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总结我多年的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心得,在常见的数学几种应用题中,得出解决应用题的以下步骤:读――分――解。现分述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一、读小学数学应用题上所谓的读,我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应用题是用语言 表述的一类题型,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读题便成为解答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弄清题意是把不相关的语言精简掉,整理出有用的信息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理解。现在很多应用题不但考的是数学常识,还考查了语文的阅读能力,还有转化问题的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说数学的读看起来很简单,平时不太注意的去强调和有意识的去训练,造成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没有充分理解题目的基本含义,解题就没有方法可论,甚至是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有必要的加强读。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但需要用心、用脑、集中注意的读,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遍初读,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的读,重点理解每个词、数学术语的实际含义;第三遍连贯起来读,重点掌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十一册第38页上的例5,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在读这个题目的时候需要通过大脑反映弄清四个问题:1、这道题叙述的是什么事?2、题目第一条件是什么?3、第二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谁和谁比?比什么?比的结果怎样?4、问题是什么?按题目的题型格式,属于哪种应用题?通过四问,读懂了题目,弄清了题意,掌握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更加重要的是把应用题进行了归类,为下面的解答扫清了障碍。二、分分,笔者认为,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应用题学习中,出现了很多种类型的应用题,有些是平时应用得比较广泛的,在日常学习中就应该注意归纳总结出典型题的特征,题目中所包含的主要特点,分类训练,强化记忆。如:1、总数应用题我这里所说的总数应用题泛指是应用题中出现的总数、路程的全长、单位“1” 所对应的数,“占”字、“是”字、“相当于”后面的数、分数(指的是分率,分数后面没有数量单位)的前面的数等,它们也叫做单位“1”。如男同学占全班人数的2/3,全班人数就是总数;甲数是乙数的4/5,乙数是总数;平时按照这些特征归类成总数应用题,它的一般解答方法是:单位“1”知道的用乘法,单位“1”不知道的用除法,前提是单位“1”×对应的分率,所得的结果是分率所对应的数,除的时候要对应的数量÷对应的分率,所得的结果是单位“1”所对应的数。例,甲数是乙数的2/3,甲数是20,乙数是多少?乙数是单位“1”,它不知道,所以用除法,甲数是20,它所对应的分率是2/3,计算可为20÷2/3。2、“比”字应用题“比”字应用题是指:一个数(简称甲数)比另一个数(简称乙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类型题。如甲数比乙数多1/5,乙数是20,求甲数。同样先找单位“1”,它的单位“1”都是在“比”字的后面,如上题乙数是单位“1”。“比”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一个数(已知)×或÷(1+或-几/几),意思就是说,单位“1”知道的用乘法,单位“1”不知道的用除法,括号里面列式可为,比多的是1+几/几,比少的是1-几/几。例:人教版十一册38页上的例5,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题中爸爸的体重就是单位“1”,现在不知道,所以用除法,列式是35÷(1-8/15),又如上面提到的甲数和乙数,计算为20×(1+1/5)。3、比较量÷标准量 此题的特征是: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如:甲数是5,乙数是4,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这里的字眼是“是”字,“是”字的前面是比较量(作被除数),后面是标准量(作除数),列式为比较量÷标准量,这题正确列式就是5÷4;还有一种题型是甲数是5,乙数是4,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这里的字眼是“比”字,比较量为甲数比乙数多的部分,“比”字后面乙数是标准量,解题方法为:(甲数-乙数)÷乙数,上题可列式为(5-4)÷4。4、两个未知数人教版十一册41页例6:我们班全场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这题的特征是只懂得总数,上半场和下半场都是未知数。做这种题型的关键是先找出全题的数量关系式,作为总列式的依据,上题就可以列为 上半场+下半场=42分,然后找出上、下半场中谁作为单位“1”设为X,同样的道理分率的前面(上面的红字),绿色部分上半场为单位“1”,所以此题上半场得分设为X,则下半场为1/2X,全题列式:X+1/2X=425、按比例分配有这样的一条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长和宽的比为3:2,长 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很多学生往往都会做成这样40×3/(3+2)=24(厘米),40×2/(3+2)=16(厘米),很显然这是错误的解题。原因就是把总数看成了周长。我平时的教学是先根据比求出总份数,第二步找出这个比相对应的总数,因此要让学生牢记这句话——谁和谁的比,相对应的总数就是谁和谁的和,这题的比是长和宽的比,相对应的总数只能是长和宽的和,而不是周长,第三步再用总数×相对应的份比=相对应的部分数。那么这题可列式为:1、3+2=5,2、40÷2=20(厘米),3、20×3/5=12(厘米),20×2/5=8(厘米)。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应用题的种类很多,细分的话可分40来种,如工程问题、归一问题、行程问题、鸡兔同笼、和差问题、几何形体等等(在以后的论文里再叙)。我这里罗列的只是在平常的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学生做起来又感到比较困惑的。像这5种类型的应用题,解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如何让学生在解题中行之有效呢?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牢记类型的特征,自主归类,形成解题步骤,久而久之,学生在大脑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应用题的分类,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就会有“形”而依,得心应手,从而达到学习的事半功倍。所以“分”就成为解答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解解,指的是学生解答。或许学生认为这一部分他们是最拿得出手的。学生解 题的最终结果就是把计算完整的写下来,让老师批改。同样这个也需要锻炼。学生需要把刚才读题思考、分类形成解答的方法的过程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所写的式子,要让别人看了也完全明白你的思路,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式子。应用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是方程,学生的解设就是不可或缺的,所列的方程未知数后面并不需要有单位名称,如果是一般的列式,计算结果单位名称要写上去,求分率、比率是没有单位名称的。最后是写上完整的答句。综上所述,要完成每一道应用题,每一部分都是不可忽略的,而要做到以上步骤的前提是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基本计算法则,这要靠平时的积累巩固,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训练与督导,每每讲完一条应用题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该类型题进行再分析,形成分类归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总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形成读、分、解的步骤,只要学生做到“功夫”深,让学生的思路清析,解题方法也就越丰富灵活,可以让学生做到一题多解,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教师教学用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2014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归纳解答应用题一直是许多孩子做数学题的“心头大患”,因为它既要综合应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本的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觉得难的原因。以下是总结的小孩子数学应用题解决方法。方法一:数量关系分析法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数量关系分析法分为三步:(一)寻找题中的数量。(二)明确各数量间的关系。(三)解决各个产生的问题。下面以一道例题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来谈数量关系分析法的运用。家长在家辅导孩子作业可以参考老师的引导方法教导孩子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养成孩子独立思考、快速解答的好习惯:例题:“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解题思路:师:题中有几个数量呢? 生:三个。师:哪两个数量之间有直接关系呢?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让我们头脑中产生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四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师: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呢? 生:用乘法35 ×3=105(人)。师:现在又多了一个数量: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那么哪两个数量间又存在关系呢?根据他们的关系可以产生一个怎样的问题?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问题是: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少人? 师:所以第二步算式怎样列呢? 生:105+35=140(人)。师:根据现在已经产生的数量,又有哪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存在呢?生: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140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师:那么解决最后问题的算式怎样列出呢? 生:140+12=152(人)方法二:问题中心散射倒推法所谓的“问题中心散射法”就是根据分析法这一思路模式,让孩子从最后的问题出发,不断地逆向推理,层层解决。即从问题所要求的量开始探究,先要想一下,要知道所求的量,就必须知道的条件是什么,要使这些条件成立,又必须具备另外哪些条件,这样推究下去,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时,问题就解决了。还是以上面这一道应用题为例来谈谈吧。解题思路:师:这道题的问题是“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在题里面寻找那一句关键的信息提示呢?生: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师:看来,现在要解决三、四年级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才是更关键的。那么这个问题能一下子解决吗? 生:不能,因为三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知道了,可四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不知道。师:那么四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又怎么求呢?根据题中的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列式是35 ×3=105(人)。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接下来第二步求什么/怎样列式? 生:三、四年级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是多少?105+35=140(人)。师:接下来呢?生: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是多少?140+12=152(人)方法三:线段图示助解分析法运用图示法解析应用题,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图示法不仅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启发孩子的解题思路,帮助孩子找到解题的途径,而且通过画图的训练,可以调动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答应用题时,可以先把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用图表示出来,然后通过图去寻找解答应用题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许多方法。如列表法、比较法、方程法等,注重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使孩子能逐步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思维规律,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切实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如下四种具体应用题题型详解 1.一般应用题一般应用题没有固定的结构,也没有解题规律可循,完全要依赖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线索。要点: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手?从条件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问题 从问题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已知条件。例题:某五金厂一车间要生产110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剩下的如果平均每天生产150个,还需几天完成?
思路分析:已知“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就可以求出已经生产的个数。已知“要生产1100个机器零件”和已经生产的个数,已知“剩下的平均每天生产150个”,就可以求出还需几天完成。2.典型应用题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中,有的题目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因而可以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这样的应用题通常称为典型应用题。(1)求平均数应用题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规律是:总数量÷对应总份数=平均数注:在这类应用题中,我们要抓住的是对应关系,可根据总数量来划分成不同的子数量,再一一地根据子数量找出各自的份数,最终得出对应关系。例题:一台碾米机,上午4小时碾米1360千克,下午3小时碾米1096千克,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思路分析:要求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①这一天总共碾了多少米?(一天包括上午、下午)。②这一天总共工作了多少小时?(上午的4小时,下午的3小时)。③这一天的总数量是多少?这一天的总份数是多少?(从而找出了对应关系,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2)归一问题归一问题的题目结构是:题目的前部分是已知条件,是一组相关联的量;题目的后半部分是问题,也是一组相关联的量,其中有一个量是未知的。解题规律:先求出单一的量,然后再根据问题,或求单一量的几倍是多少,或求有几个单一量。例题:6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300亩,照这样计数,8台拖拉机7小时可耕地多少亩?思路分析:先求出单一量,即1台拖拉机1小时耕地的亩数,再求8台拖拉机7小时耕地的亩数。3.相遇问题指两运动物体从两地以不同的速度作相向运动。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是:①相遇时间=相隔距离(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和例题:两地相距500米,小红和小明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行60米,小明每分钟行65米,几分钟相遇?②相隔距离(两物体运动时)=速度之和×相遇时间例题: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10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已知货车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客车每小时的速度比货车快20﹪,求甲乙相距多少千米?③甲速=相隔距离(两个物体运动时)÷相遇时间-乙速例题: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相距648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5小时相遇。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相遇问题可以有不少变化。如两个物体从两地相向而行,但不同时出发; 或者其中一个物体中途停顿了一下;或两个运动的物体相遇后又各自继续走了一段距离等,都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另:相遇问题可以引申为工程问题:即工效和×合做时间=工作总量4.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问题。题目特点:工作总量没有给出实际数量,把它看做“1”,工作效率用来表示,所求问题大多是合作时间。例题:一件工程,甲工程队修建需要8天,乙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两队合修4天后,剩下的任务,有乙工程队单独修,还需几天?思路分析:把一件工程的工作量看作“1”,则甲的工作效率是1/8,乙的工作效率是1/12。已知两队合修了4天,就可求出合修的工作量,进而也就能求出剩下的工作量。用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乙的工作效率,就是还需要几天完成。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单位:鳌江镇东岱小学姓名:刘佐文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当然也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往往在我们教学时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解决问题的教学陷入困境。这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关键词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教师 教学学生中国的孩子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成为世界公认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实际情景的问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克服困难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信心等方面显得不尽人意。通过深入课堂听讲、分析学生的作业等研究活动,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小结,找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优化解题策略的方法。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我发现很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但是又比生活要抽象得多。在小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跟着教材按部就班,不知道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脱离教材,而是让他们将教材与生活有机地关联起来,利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通过对错题的分析与对学生平时的解题过程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应用题一般文字较长,涉及生活常识广泛,科技术语多,有些概念和它的背景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生疏的,模糊的,神秘的,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感受实际问题的亲身经历,缺少生活实践,对数学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不深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小学六年级练习题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笑笑家投保了‘家庭财产保险金’,保险金额为120000元,保险期限三年,按年利率O.5%计算,共需缴纳保险费多少元?”几乎难住了所有的学生。(二)读题不清,特别是图文混合题,不能正确找出条件和问题。读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很多学生的读题习惯比较差,在寻找条件和问题时缺乏细致的态度,甚至有些学生在读题认字上就存在困难,自然不能正确解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读题的要求,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在读题之后说一说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再用笔分别画一画。在读题时应关注学生读题的完整性,特别是在图文结合题中,一定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图意,力求完整地说出条件和问题。(三)对条件本身理解不清,缺乏联系性思考。读题是外部可观察的状态,但学生在读题时的内化过程却是很难察觉的。有些情境图,图上有条件,很多学生也能正确地找出条件,但是当教师提问“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时,不少同学就犯难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可能是三种原因:(1)学生对应用题本身的结构缺乏认识,缺少这方面的训练;(2)学生将每个条件当成独立性存在,缺乏结合事件的连续性思考。这都是学生本身分析问题能力比较差的表现。(3)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术语。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例如“除““和“除以”,“整除”和“除尽”,应用题中的“相向运动“”和“同向运动”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数学术语,否则儿童就很难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以至于不会解决问题。(四)缺乏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对加减乘除的算理本身不理解,造成方法选择上的困难。具体方法的正确选择不仅依赖于学生对具体情境的理解,同时也与学生对计算方法本身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优化策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这也为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指明了方向。(一)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梳理、筛选和提取。新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比较丰富,注重以数据表、情境图、漫画、对话、文字等形式提供信息、呈现问题。有些信息是数学的或非数学的,有些题目条件是多余或不足的,这就要求学生正确识别,合理取舍。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情境隐含的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梳理、筛选和提取,让学生在经历把“问题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认读和识别有用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环节里,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完成,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毕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的信息就蕴含在问题之中,需要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剖,也就是从已知的信息推到需要的条件。在这一信息梳理、筛选和提取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旧知识进行收集整理,进而促进学生对问题给予解决。例如:出示一个正方形(图),边长为6.28厘米。(1)如果这个正方形是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那么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底面积是()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2)如果以这个正方形的其中一条边为轴,则旋转一周后的图形是一个()图形,它的高是()厘米,它的底面面积是()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通过画图演示,引导学生提取和分析信息,找出解题的关键:第(1)题,因为这个正方形为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所以正方形的边长既是圆柱的高,也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第(2)题,以这个正方形的其中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后的图形是一个圆柱,则正方形的边长既是圆柱的高,也是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二)方法多样,鼓励策略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因而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策略多样化。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分析、解决问题。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使他们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完善解题策略。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应予以充分肯定,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充分尊重学生,做到既评价知识技能,又评价情感。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共同分享他们各自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学习评价不同的策略,并丰富和扩充自己的策略。所有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此外,学生使用的方法也向老师展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三)强化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法宝”。但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淡化数量关系,担心被戴上“观念落后”的帽子。其实,《标准》中已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题,并不时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比如实物操作、模拟演示、画图、列表、尝试列举等策略和分析法、综合法、转化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主干、比较、叙述解题思路,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例如: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面积是28.26平方米,高是2.5米。铺路工人将这堆沙铺在10米宽的公路上,如果铺的厚度为2厘米,可以铺多远?在认真审题后,引导学生画图理解题意。由圆锥形转化成长方体的“等积变形”的过程,进而综合分析,先求出圆锥形沙堆的体积,再求出长方体的长,也就是题目要求的可以铺多远。三、结束语总之,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信息提取、整理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参考文献:[1].卢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2
[2].冷少华,刘久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内容和策略》:教学与管理,2012 [3].高蕾.《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4 [4].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黄春霞.《聚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四大争论”[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08 [6].《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2002月7月版小学数学低段解决问题“六步解题法”探讨楚雄市北城小学 何应明 邮编:675000 电话:*** 摘要:在小学数学低段的教学中,乍一看“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似乎很简单,就是一些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计算步骤也似乎很简单,最多是两步。但是,小学低段解决问题的教学却承担着培养学生审题意识和能力,理解加减乘除法的意义,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基本数量关系的感性经验。许多学生在数学审题方面不够认真,所以导致做错,甚至乱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审题能力,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关键词:计算步骤;审题能力;习惯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可以遵循以下六个步骤:看问题——找条件——分步做——仔细算——要验证——写答语一、看问题。问题是题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段的学生特别要加强读题的训练,有些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解决问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错读、漏读,造成了理解题意偏差。所以低段的学生要教会他们进行指读和勾画重点词语。看问题、看懂问题是解题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我们做什么,解决什么。只有反复地读问题,从问题里找出 关键词、重点词,才能正确地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不是简单地把看到的数字相加减或乘除,才不会出现错做、乱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例如学习了用加法解决问题时,我出了这样的题目“二(1)班有男生15人,女生13人,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让学生列式计算后体会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的读问题“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并且要求学生把问题里的关键词“一共”要圈出来,表示这道题是要合起来用加法,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不少题目问题中还经常出现常识性的概念,某些字、词对理解题意和确定解决方法具有决定性作用,都是审题的重点。例如常见的“一共”、“总的”“多多少”、“少多少”等这类名词,由于本身是表示总数或差数的,加之要求“一共”用加法、求“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等原因,一些学生形成一种见“共”、“多”就加,见“剩”、“少”就减。因此在指导“看问题”时,既要讲清词语本身的含义,还要讲清在具体题目中的不同含义。二、找条件。数学问题用精练的文字叙述,并用数学术语来表述数量之间的关系。题目的叙述就是为“问题”所设的条件,题目中的所有“数字”都不是随意的摆设。读懂了问题后,就要根据问题到题目中寻求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在教学时,我出了同样关于学生人数 的题目“二(1)班有男生15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少3人,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通过看问题学生已经能理解要求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但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把题目中的两个数字相加,15+3=18(人),没有很好的审题,对题目中叙述的条件没有分析,导致了乱做。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的读问题“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让学生理解一个班的人数由男生和女生组成,再到题目中去找条件:男生的人数知不知道,女生的人数知不知道;题目中已经知道了男生的人数,不知道女生的人数,但女生的人数与男生的人数有关系,可以通过男生的人数来计算出女生的人数。通过分析给出的条件,让学生能根据已知的条件,先求出未知的数,解决了问题的所在。小学低段的数学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常用文字叙述、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要教会学生弄清题目里给了哪些信息,给了什么条件,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利用“问题”的引导,教会学生从题目中找到解决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三、分步做。小学数学低段的解决问题一般都很简单,就是一些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计算步骤也很简单,一般一道算式一个步骤就可以解决,最多是两步。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列式计算,有分步式和综合式两种列式方法。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解决问题是一个难点,是学生非常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在列式计算上可以先引导学生用分步式列式来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读懂题目,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二年级下册同样关于学生人数的题“二(1)班有男生20人,女生16人。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一共可以分成 多少个学习小组?”在这个题目中,通过引导学生“看问题”,让学生理解“分”,需要用除法进行解决;再通过“找条件”,找出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男生数、女生数和每个小组的人数。学生很快就知道了需要先求出总人数,再求出有几个小组。但部分学生在列式上出了问题,列式为:20+16÷4=24(个),导致解题出错。而部分学生把解题分为了两步来进行:1.20+16=36(人)2.36÷4=9(个)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列式计算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理清解题思路的方法。分步算式是思维的分散,综合算式是思维的综合。较于综合式和分步式的列法,在一定程度上和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关。综合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列综合算式,值得肯定。但低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很弱,不能综合全面的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先从分步式开始分步解决问题,再与综合算式做比较,训练综合逻辑思维。四、仔细算。《课标》指出: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避免对解决问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计算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的核心,也是我们解决问题所要得到的结果,前面的看问题、找条件、分步做的过程都是为了能正确计算出问题的结果,找能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通过审题能正确的列式,但往往忽视了计算的重要性,导致算式列对而结果算错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解决问题计算易错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是加强日常 训练。加强学生对算法、算理的理解,坚持每天一次有针对性的口算训练,让计算训练常态化;第二是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利用学习过的已知知识寻求最简单的解题计算方法。比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的解决问题:一个马场有6个马棚,每个马棚有5匹马,马场一天需要300千克饲料,每匹马每天需要多少千克饲料?在解题时,部分学生先算出马场一共有多少匹马?再用一天的饲料量除于马的数量。列式为:1.5×6=30(匹)2.300÷30=10(千克),虽然通过计算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但三位数除于两位数在三年级并没有学习,增加了计算的难度。而一部分学生在审题时,先算出一个马棚一天需要多少千克饲料,再计算每匹马需要多少千克饲料。列式为:1.300÷6=50(千克)2.50÷5=10(千克)把复杂的计算变成了学过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于1位数,让计算更方便、准确。五、要验证。验证与验算是检查计算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逻辑常识必不可少的步骤。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普遍缺乏一种验算的意识和习惯,对解决问题的结果缺乏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所以不仅影响了质量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在解决问题练习或日常教学中,都要教会学生每完成一次计算,都能用适当的方法回头望,以确保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题目抄错了没有?竖式列得正确吗?结果符合常识吗?得数写了没有?比如二年级关于人数的数学解决问题:二(1)班有男生20人,女生16人。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学习小组?,部分学生列式为:20+16÷4=24(个),通过结合生活实际验证会发现,一个班不可能有24个学习小组。在检查时发现要先算班级总人数的加法时要加括号优先计算,找出了问题的所在。二年级的数学解决问题:二(1)班有24名学生,每4名为一个学习小组,可以分成多少个学习小组?部分学生列式计算为:24÷4=7(个),但通过验证会发现:7×4=28而不等于总人数24,发现计算错误。验证还包括检查算式的单位写了没有,草稿本上的计算结果有没有抄对,算式的结果有没有正确的进行写答等。六、写答语。答就是回答问题所问,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解题完整性必不可少的步骤。答与验证关联也非常紧密,也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写答是对解题第一个步骤“看问题”的回应。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写答语”的良好习惯。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在解决问题时重点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勾画重点词句的习惯、检查的习惯等。“看问题、找条件、分步做、仔细算、要验证、写答语”这六个步骤对于低段数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六个步骤缺一不可。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计算速度和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新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它在小学数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教学实践取得的经验看来,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教学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能综合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1.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问题(1)教师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强。教师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现今的许多小学教师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甚至有些对教材中一些概念都不清楚,实际操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都稍显欠缺。(2)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不重视。据调查结果表明,有42%的教师因为考试才重视解决问题教学,很多教师还是进行应试教育,这就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较大阻碍作用。(3)教学素材单一,教学方法过于老套。据了解,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都是采用现成的教案,较少主动地去编制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且在讲述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过于僵硬,较少渗透数学思想,这也就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2.学生解决问题的障碍(1)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不牢固,这是最基本的一点,只有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实际问题。(2)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也就导致学生没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3)通过对某所学校的小学生的调查,有近40%的学生对应用题不感兴趣,将近34%的学生对应用题有恐惧感,有着一定的心理障碍。(4)学生较少参加生活实践,对应用题牵涉的一些概念感觉生疏,再加上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不能准确把握题意,这些对解决问题教学造成较大麻烦,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二、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布置具体的场景,引入一定的问题意识,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合理有效的情境教学能让学生更多地融入生活,丰富学生的阅历,以突破问题难点,进而提高能力。如有位教师这样设计教学情境:教师端着两杯牛奶去上课并让两位学生尝试,学生分别反应一杯浓一杯淡。进而教师提问:问题出在哪?学生纷纷反应要按比例来泡制,甚至有些学生想当堂配制。课堂气氛大大活跃。此时教师再提问:如果是一杯100克的开水,应当加入多少奶粉?从此例看来,有了这样的情境教学,就能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数学课堂教学应当从生活中选题,引领学生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理解数学。现实往往是数学的材料源泉,更是数学应用的集合点。我们学习的数学概念基本上都可以从其中找到原型,只要认真地观察这个世界,就可以找到通往数学应用的入口。2.提倡活动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去实践、进行合作交流。数学活动是指数学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实践和思维活动。这依赖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掌握的基本知识。设计活动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要让每个学生边说边做,边交流边操作,进而提高其观察力、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梯形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剪纸,将梯形剪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而求出其面积。如可以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梯形纸拼凑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如图1)。图2中,教师引导学生把一梯形拼凑成一平行四边形,以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图3中,引导学生将梯形剪切成长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图4中,将梯形剪拼成三角形来推导面积公式。通过实践表明,数学活动教学更能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解决问题教学提供便利条件。知识源自实践。只有不断地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因而,教师就要提前进行备课,努力设计好课堂活动细节,充分把握好活动的进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感觉和感知中,发展数学思维。3.开展方法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的新要求,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导致其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每当碰到一个数学问题时,总是会先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其解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教学中就应当注意到这一点。例题:有一堆80吨的煤,当用去2/5时,还剩多少吨?一般来讲其算法列式为:80-80×2/5。除了此种计算方法教师应当鼓励其他解法并讲述其意义。这样开展方法多样化教学,同时也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再通过课堂交流,在多个解决措施的基础上,获取启发,进而完美解题策略。还要注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方法,及时评价,鼓励问题解决的多样化,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 培养同学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身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俺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俺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研讨,获得新知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俺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俺和小免正准备去参与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 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同学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俺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4 同学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 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同学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同学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 老师介绍大于号,同学书空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 介绍小于号  同学书空,再齐读,  4、 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同学回答,老师小结)  5、 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 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 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同学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同学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同学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 4○9 3○3 5○8 10○1  B:2>□ 6>□ 6=□ □=8 □<9  (同学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同学完成第11页的1????4题。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印章,三棱柱、圆柱、正方体、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践、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出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A: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描、印),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B:其余学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5、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从物体中“印”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探索与实践。  1、淘气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淘气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淘气的不一样。  五、课内小结与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3  教学内容  乘法应用题(课本第82页、第83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活动引入。  1、师:小朋友,六一节要到了,大家为了布置教室扎了许多花,我们一起来看看扎了些什么花?(课件显示一个花篮里装了一些蓝花、红花、黄花)  大家起来书数数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显示从蓝里拿出有2朵红花有4个2朵黄花有3个2朵  2、理解: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黄花有3个2朵,可以怎么说?(指名回答)  3、摆一摆  学生拿出小图片。  (1)要求第一行摆2个圆片,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问:第二行要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了几个圆片?你是怎样相的?  板书:3个22×3=6  (2)要求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  一块讨论: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摆的'?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看显示:蓝花有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你能说出黄花有多少朵吗?你是怎样想的:(四人一组讨论)  交流: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背,黄花的朵数用2×3=6,因此黄花有6朵。  2、想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红花有几朵?  (组内互相说说)列出算式:2×4=8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计算。  三、形行应用,加强实践  1、课本第82页、83页“想想作做”第1、2题,看图理解图意并填空。学生独立完成。  2、第3题,学生边摆边列式。  3、游戏,变蝴蝶(把第5题做成头饰,学生根据题目选择)  5的4倍5×4,2的3倍2×3  3个43×4,4的2倍2×4  四、自我评价,加深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五、课堂作业  第83页第4题  教学后记:学生理解得不好。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课型:新授课(多媒体教师)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来势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教师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4、操作。(“做一做”第2题)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教科书练习一第1~4题。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  三、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5  第一课时:同样多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和 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课型:  新授课(多媒体教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  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二、目标分析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知识是有困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基础上来学习,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征比较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和记忆“>”和“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  四、教学准备  课件,猴子、梨、桃、香蕉图片,三种符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等于3)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总结: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  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  (4)辨析: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书中练习题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初步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花、○和△等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伸出我们的左手,再伸出我们的右手,请大家看一看,是左手的手指多,还是右手的手指多?还是一样多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边请看大屏幕,边听故事。  看这是谁?这又是谁呢?同学们看一看,他们在做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他们在帮小兔盖房子等。  (渗透互相帮助的德育教育)数一数,有几只小兔?每只小兔搬了几块砖?  二、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1、理解“同样多”。  就像一位小朋友说的那样,有4只小兔,1只小兔搬1块砖,你能摆出来,让大家一眼就看清楚吗?  学生活动。  学生尝试摆,拿出手中的学具盒,用三角表示小兔,用○表示砖。  对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选有代表性方法的学生展示。  小朋友们评一评,你认为哪种摆法好?好在哪里?  课件操作(1只小兔搬1块砖。边说边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学生读。  你能边指图边用“同样多”说一说吗?  同桌互说。  请同学们找一找,在图中还有同样多的事物了吗?  2、认识“多”、“少”。  我们会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比较小兔和砖的数量了。图中还可以比什么?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数量同样多的物体进行比较,另一种是数量不一样多的`物体进行比较。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3只小猪和4根木头,你能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摆一摆,比一比吗?  1只小猪对1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而木头有多余,就是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板书“多少)  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  你能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来说一说其他物体的比较吗?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探索生活。  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找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那在我们的周围,你还能发现那些同样多,还有多出与少出的事物呢?  学生自由观察、交流、评价。  2、在多的后面打对。  3、在少的后面打对。  4、动手操作。  老师提要求摆一摆。  a、每一行摆4个圆,在圆的下面摆三角形,三角形比圆多一个。第二行摆几个三角形?  b、第一行摆五朵花,第二行摆的比第一行少一朵,第二行摆几朵花?  c、可让学生自己任意的摆,然后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5、动脑筋思考  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学习和比较,我们知道物体有多、有少、还有同样多之分,在比较“多少”中我们认识了一一对应,并掌握了比较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  1、练习一的第3、4题。  2、《教材全练》第二页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用具:  将第6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2、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多让几个学生加以补充,这样可以使故事更加完整。在说到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同样多”。  师:图上有几只小兔?每只小兔搬多少块砖?  生:3只小兔,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师:说得很好,兔子和砖都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可以说兔子和砖同样多。你们记住了吗?仔细观察什么和什么也同样多?(随意比较)  ⑴同桌两人交流。 ⑵指名回答。  2、教学“多”“少”除了发现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我发现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剩1根木头。  师:小猪和木头谁多谁少?  生:木头多,小猪少。师:还可以怎样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仔细观察,什么和什么比谁多谁少?(随意比较)  刚才所讲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揭示课题:比多少  3、动手操作同位两人合作要求:  一人先摆学具,同位与他摆得同样多。(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一人先摆学具,同位摆得比他多或少。(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思考: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摆的同样多,谁摆得多?谁摆得少  ⑴独立思考  ⑵交流方法  在多种方法中让学生发现对齐摆,即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比较容易比较。  4、说出生活中“同样多”“多”“少”的例子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①一个同学先摆,同桌需摆得和他同样多。  ②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同学们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数一数,写上数。对齐摆,长的表示多,短的表示少,一样长的表示同样多)  他们的方法都好,你们是怎样摆的呢?我们应该多动脑,多思考,讲究方法。  2、说说生活中1 ‘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谁能用“同样多”“多些”“少些”说说生活中的事?(我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的手指同样多。我家女的比男的多,男的比女的少……)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说得这么好,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拿出一串红、白相间的珠子,让学生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①生在组内说说。  ②小组交流汇报。  (用数的方法比较:数出红、白珠子各有几颗,再比较。用找朋友的方法比较:一颗红珠子和一颗白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还可以这样比较:因为这串珠子是按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的顺序串起来的,如果最后一颗是白色的,那就可以说两种珠子同样多;反之,就比红珠子多)  4、课堂演练。  ①完成第7页的“做一做”。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②练习一第3、 4题。  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判断两种动物是不是同样多,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公鸡和鸭子虽然摆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得密的鸭子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第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A、用数的方法:先数出红珠子有几颗,黄珠子有几颗,再比较。  B、一颗红珠子和一颗黄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可真聪明,说得妙极了!这节课大家学得很好。其实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同样多多少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具准备  1、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课本第2~3页学校开学图。  2、小黑板一块,内容是课本第4页1~10的各数实物图。  3、1~l0各数的数字卡片l0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已是一年级学生了。这一节,我们上的是数学课,师:数学课要学什么本领呢?它要学的知识可多呢!  二、新授  1、教学“学校开学图”。  出示放大图。(指着挂图向学生讲解)  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明学生说一说。  (3)问:图上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  师:一座房子,一面红旗都是1件东西。  问:找一找还有什么的数量是1的?  (板书“l”,全班同学读两遍。)  (4)问:有几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有几个同学跳绳?(2个同学)  问:图里还有什么数量是2?  小结:2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在跳绳,2个同学进学校……,它们的数量  都是2。  (板书“2”,全班跟读两遍。)  (5)问:谁能说一说有几个小朋友踢足球?  问:图中还有哪些数量是3的?  小结:3个同学踢足球,3朵红花,3朵黄花,它们的数量都是3。请注意“3”的  样子。  (板书“3”,全班读两遍)  (6)问:谁能说一说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垃圾桶有几个?  (7)问:谁知道4数完以后该数几?(老师板书“5”)  问:图上还有什么数量是5的?  (8)问:谁能说出数5以后是数几呢?  (9)师:空中有7只飞鸟,就用7表示。  (板书“7”,跟读两遍)  (10)问:7是在什么数的'后面?(在6的后面)数完7以后数几呢?(板书“8”)  (11)师:数完8后数什么数呢?  (板书“9”,跟读两遍)  请找出表示9的物体来。(图上有9个女同学)  (12)问:请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男同学?  (板书“10”,读两遍,齐读从1数到10。)  小结:这幅图帮助我们认识了1―10的各个数。这幅图我们书上也有,就在课本的第2、3页上,(打开书)找一找课本的“2”,“3”在哪里?  2、数一数、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实物的个数可以用我们刚才所学的1―10来表示。  3、10个数字与图形搭配。  (4)用同样的方法认识7、8、9、10及图形。  (5)小结:这10个数,我们几乎天天都要用到它,大家一定要记牢。  (6)巩固认数  看图找数交朋友游戏。  三、课堂总结  今天是小朋友们第一天上数学课,大家都很认真听讲,值得表扬。希望下节数学课的时候,大家勇敢一点,举起你们的小手,回答问题好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比多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白兔图、砖图、小猪图和木头图。  学具准备  三角形、圆片、小花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三只小猪》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师:这一天,河里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咦,那边为什么这么热闹?原来是热心的小猪们正在帮小白兔盖房子。房子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东西,这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们用来招待小猪们的。  3、教学“同样多”。  (1)有几只小猪?几只小兔?  小兔子们正在干什么?  1只小兔搬了几块砖?(出示兔子和砖一一对应图)  那4只兔子共搬了几块砖?  有多余的兔子吗?  有多余的砖吗?  师: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那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2)找一找,图上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3)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4、教学“多”“少”。  (1)找一找,图上有不一样多的两样东西吗?  学生说,教师现场板书,并适机提问:谁多?谁少?  5、刚才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多”“少”,那你们知道图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吗?课间活动  三、动手摆一摆  (1)教师摆橡皮图片和铅笔图片,学生模仿。(教师强调一个对着一个摆。)  学生同桌互相说:橡皮和铅笔同样多  (2)学生随意摆学具个数。  数一数自己的学具,再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  在小组内比一比。  四、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第4题。  五、发散练习  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看一看,比一比教室里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  数学  的情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 智慧老爷爷听说小朋友特别爱动脑筋,心里可高兴。送了份礼物给大家,要想打开礼物,先解开盒上的密码:  (课件:7比4 6比9 8比3 2比9)  学生口答  2. 打开礼物出现水果。(课件出示)让学生对两种水果进行比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生活中常见事物数量比较,自然导入新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下面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引导探索 解决问题  1.数圆片  师:数数信封里的圆片,知道了哪些数学  信息  生:红圆片13个  生:蓝圆片8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生:蓝圆片比红圆片少多少个?  生:圆片和红圆片一共多少个?  [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  2.摆圆片  让学生摆圆片,摆出的圆片必须一眼就能看出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学生摆,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摆的情况,说出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观察感知一一对应,直观的发现谁比谁多。]  3.领悟算法  (1)让学生把红圆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数量和蓝圆片同样多。  (2)讨论:老师: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发表意见。  (3)要求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只要怎样?用什么方法?(反过来问又怎样列式?)  从(13)里面去掉和(蓝圆片)同样多(8)个。剩下的是多出的部分。(课件展示)  学生列式  (4)提问:13-8=5可以表示什么?  教师适当的引导如:13-8=5可表示为:小明有13朵花,小红有8朵花,小明比小红多多少朵花?  学生表述,教师评价。  小结: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就是从多的.部分里去掉少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的部分(少出的部分)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手动、口动、脑动、眼动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从而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从算式入手“13-8=5可以表示什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给孩子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开展游戏 设问解答  1. 分6组  2. 交代游戏规则:  (1)每组选三人抓棋。  (2)抓棋的人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表格里,然后每人抓一次,数一数抓棋的个数,写在自己每名字的下面。  (3)填好表后,每人根据自己组里填表情况提一个“比多少”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条上,最后把纸条贴在表格里。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7及“试一试”,第60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初步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学思考的特点,感受数学抽象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适时进行环保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这类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蓝花、红花教具,每生一份图形学具,  学情分析:  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以往比较多几个都是从图上看出来的。因此教学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在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初步认识的“同样多”,“谁多谁少”的概念,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过程和方法。  一、课前谈话:  1、引出“比一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来听我们上数学课,你们有信心向他们展示你在课堂上最精彩的表现吗?(有)那我们今天就来比一比谁听课最认真、发言最积极,语言最完整。  2、举例生活中的比一比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可以进行比较,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看来,生活中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还真不少。  3、熊大熊二比高矮。  师:(出示课件)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两个小明星。看,它们在比什么?(比高矮)  师:熊大说,我比你高。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它的观点吗?(不同意)  师:为什么?(请学生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师:怎样比才公平?(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总结:比高矮,必须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比才公平。看来,比较物体要讲究规则和方法!  4、引出“比”。  今天我们就在数学课中继续比一比。(板书“比”)  二、新授  1、看图找信息。  师:同学们帮助熊大和熊二比出了高矮,很棒!不过他们俩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出示两篮花)你能帮熊大、熊二比出这两蓝花谁多谁少吗?  师:你打算怎么比?  生1:数一数  生2:摆一摆  (2)动手操作前思考:  ①师:怎样摆,可以让我们不仅能比出他们谁多谁少,还能比出具体的差距?  ②请生说方法,并黑板演示。摆好后,集体数一数花的朵数。  (课件点击朵数:红花13朵,蓝花8朵)  ③师小结:这种摆法叫做“一一对应”。它可以让我们一眼就看出红花比蓝花多,多几朵?可以怎么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回答)  根据图集体练说:红花比蓝花多5朵,还可以说蓝花比红花少5朵,红花和蓝花相差5朵。  ④引导分析:  师:红花比蓝花多的5朵在哪?你能圈一圈吗?(请一生圈)  师:轻轻一圈,这13朵红花(相机板书:13朵)被分成了几部分?哪两部分?  师引导说:一部分是和8朵蓝花(相机板书括线)同样多的部分(贴纸),另一部分是红花比蓝花多出的`部分(贴纸)。  你会像老师这样边指边说吗?找几名学生上台边指边说。  师小结:其实,我们是以8朵蓝花为标准,把红花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蓝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蓝花多的部分。  ⑤师:现在我们根据红花13朵,蓝花8朵这两条信息,你能列式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生答师板书:13―8=5(朵)  师提问算式意义:13表示什么意思?从13朵红花里减去的是哪8朵?5表示什么意思?  生解释后师小结:这道算式的意思是:从13朵红花里减去和蓝花同样多的8朵,就得到红花比蓝花多的5朵了。由于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所以要用减法。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师:孩子们,刚才只是个别小朋友动手摆一摆,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下面得先听清活动要求,比一比谁听得最仔细!  点击课件出示要求: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算一算?  摆一摆:各自从学具盒中轻轻取出所有图形,同桌两人合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两种图形摆一摆。  比一比:同桌两人比一比两种图形谁多谁少。  说一说: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谁和谁相差几个?  算一算:口头列式计算两种图形相差几个  (2)请两组学生上黑板反馈。  师:你摆的是什么图形?摆了多少个?带大家数一数。(相机板书朵数)  再请问这位同学,你摆的什么图形?有多少个?带大家数一数。用一句话说说两种图形的多少关系。还能怎么说?可以怎样列式?  3、补充课题: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比多少(板书:多少)  三、练习巩固。  1、水果问题。  果园里,熊大和熊二种的水果成熟了。  (1)看,他俩摘了什么水果来?  (2)猜一猜苹果和西瓜谁多谁少?  (3)为什么猜苹果比西瓜多?  (4)小朋友们真聪明,的确,熊大摘了42个苹果。熊二摘了10个西瓜。(点击课件出示相关数据)  (5)要知道苹果比西瓜多几个可以怎样列式?(课件出示问题)(生口头列式,师板书)  (7)算式中的42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从42个苹果里去掉和西瓜同样多的10个,就剩下比西瓜多出的32个。有了算式之后,遇到数量多的问题,我们就不用再一一摆出来了,这就方便多了。  2、跳绳问题。  (1)熊大熊二吃完水果,他们决定要运动运动来消化一下。于是,他们来到了运动场,看看,他们在干嘛?(跳绳)他们在说什么?  (2)根据图中给的信息,你能提一个和今天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吗?  (3)①一学生提问:“熊大比熊二多跳了多少下?”  师:谁来用算式解答?另一学生列式。  ②生继续提问:“熊二比熊大少跳了多少下?”学生列式。  ③师:“同学们,通过两个问题的两次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这道算式作用可真大,可以解决不同说法的同一个问题。  3、课间放松:  师:小朋友们,喜欢熊大熊二吗?一起来欣赏”熊出没“的主题曲,会唱的一起唱,放松一下吧!  播放歌曲《熊出没主题曲》  4、光头强伐木问题。  (1)师:在《熊出没》这部动画片中除了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熊大和熊二,还有谁呀?(光头强)光头强有一个工作,是什么呀?(伐木)  今天,光头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还给我们带来了两条信息。(出示信息)谁来当小老师读一读。  (2)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1:光头强一共伐了多少棵树?  这个问题谁来解决?12+23=35(棵)  问题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伐了多少棵树?(师板书列式:23―12=11(棵))  这道算式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伐了多少棵树?  (3)同学们,照光头强这样的伐木速度,地球上的绿树将会怎样?  (4)播放保护树木视频。  (5)你打算怎么保护地球上的树木?  引出:种树。  四、拓展:  师:熊大和熊二为了保护咱们的地球,已经率先行动了。看,这是他们种的树。  课件出示:熊大熊二第一天种了45棵树。第二天种了30棵树。  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第二天再种多少棵树就和第一天同样多了?这个问题和今天刚才提的哪个问题的意思是一样的?(课后解答)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13  教学内容:  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2、能力目标: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3、情感目标: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教学难点:  结合动手操作活动,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主题图:一群小松鼠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动物餐厅,准备美餐一顿,爱动脑筋的小松鼠发现了好多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快乐的午餐  二、操作感知,感悟“一一对应”  1、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  ①盘子够吗?学生说出后,你是怎么知道的?6和6一样多。要比较物体的多少可以数数;也可以一个对一个的.进行比较。老师这里有松鼠和盘子图,我们一起来摆一摆,看看盘子到底够吗?一只松鼠要发一个盘子,那我们就把一个盘子对着一只松鼠摆,一个对着一个。  ②勺子够吗?餐厅里的勺子够吗?我们一起来摆一摆。指名学生摆一摆。  ③杯子够吗?有了盘子勺子,还要给每只小松鼠准备杯子,餐厅里的杯子够吗?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读一读小动物说的话,然后小组演一演,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全班交流  2、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最多、那个最少。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  三、练习反馈,强化思维  1、拍手游戏,前后呼应。  如:师拍3下,你和我一样多。生相应拍手3下。  师拍4下,你比我多。生相应拍手5下。(指名说)  师拍4下,你比我少。生相应拍手3下。(指名说)  2、画一画。完成教材“练一练”的第1题。  引导学生先读每道题的要求,再按要求画。画完后,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练一练”第2、3题。  4、完成教材“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下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快乐的午餐  比多少  同样多最多最少  教学反思:  多少,设计,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难点:会比较几个物体的多少。  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并不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方法来比较多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书本上的图片,请学生讲讲图中的故事,引出比较。  二、激趣感知,掌握方法  1、观察图片,教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比一比,小兔和砖的数量谁多谁少?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讨论交流。  (2)汇报答案。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较同样多的方法。  (4)应用学习“同样多”。  2、观察图片,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比一比,小猪和木头的数量谁多谁少?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交流问题。  (2)汇报结果。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教师出示问题:仔细看图,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快和小伙伴们说说吧!  2、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观察图片,学生动手摆一摆。  2、选择练习“同样多”、“多”、“少”。  3、画一画“同样多”、“多”、“少”。  五、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拿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再动手摆一摆同样多或一行多,一行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1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学生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从1数到10  二、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数一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一比。  (板书:比一比)  三、新课  1.同样多  a.看图说话:教师贴出4个圆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再贴出4个三角形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看着这图,你能说一句话吗?那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的呢?一个圆纸片对着一个三角形纸片,所以我们就说,圆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  b.手比一比:在请伸出你的双手,我们用一个指头对着一个指头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两只手上的手指头是否同样多”(师生一起做,然后同桌互相做)。  c.动动手:教师在黑板上贴3个○(学生跟着在台下摆),要求对着○摆□,□要和○同样多。指名一人在黑板上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摆,摆完后说说摆的方法。  d.同桌左边的同学摆任意个□,右边的同学摆△,使得□和△同样多。说说摆的方法。  e.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同样多的东西。  2.多些、少些:  a.教师贴出4个三角形,学生说是几个,再贴出3个正方形,学生说有几个。问:三角形和正方形同样多吗?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伺机连线)  教师引导学生:三角形有剩余,正方形没有剩余,我们就说正方形少些,三角形多些,也就是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多。(板书:多些、少些)  b.教师在黑板上贴2个○和3个△。提问:怎样比较○和△谁多谁少?(同桌同学商量。)指名说。  c.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多或少的。  d.学生动手操作:  ①第一行摆3个○,在○下面摆△, △要比○多1个。  ②第一行摆4个□,在□下面摆△, △要比□少2个。  ③要使下图中第一排比第二排多2个圆,应该怎么办?  四、练习  1、p11、12 练习一 1-4题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同样多的,什么东西是多些,什么东西是少些的?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比较多少,明天我们要学习比较长短,请同学们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支用过的铅笔。【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相关文章:一年级《比多少》教案03-29《比多少》数学教学反思08-09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反思05-29《比多少》教学反思09-12一年级下数学的教案02-14比多少教学反思03-24一年级数学教案12-19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1-29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06-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