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分之五等于多少 小学三年级数学约等于初步知识?


小学阶段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打好基础,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我们才能一步一步的向更高迈进。今天泡泡君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小学阶段的数学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未来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 数与代数
壹、数的认识
1 整数【整数、0、负数】
一、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和1、2、3……都是自然数。自然数是整数。
二、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小的自然数是0。
三、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4”读作正四。“-4”读作负四。 +4也可以写成4。
四、像 +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五、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六、通常情况下,比海平面高用正数表示,比海平面低用负数表示。
七、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八、通常情况下,上车人数用正数表示,下车人数用负数表示。
九、通常情况下,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十、通常情况下,上升用正数表示,下降用负数表示。
2 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一、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二、整数和小数都是按照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三、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四、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五、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六、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千分位上的数,从左往右,如果哪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七、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在万位或亿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数的后面添写“万”字或“亿”字。
八、求小数近似数的一般方法:1先要弄清保留几位小数;2根据需要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3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九、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3 分数【真分数、假分数】
一、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二、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即:a÷b=a/b(b≠0)
三、小数和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出,小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四、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六、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七、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八、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九、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致的,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通分和约分。
4 百分数【税率、利息、折扣、成数】
一、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表示。
二、分数与百分数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分 数
可以表示具体数量,
可以有单位名称
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
百分数
不可以表示具体数量,
不可以有单位名称
三、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1)把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2)把小数化成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3)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然后添上百分号。
(4)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去掉百分号,然后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6)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熟记常用三数的互化。
五、
1、出勤率表示出勤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合格率表示合格件数占总件数的百分之几。
3、成活率表示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百分之几。
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的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七、1、多的÷“1”=多百分之几 2、少的÷“1”= 少百分之几
八、应得利息是税前利息,实得利息是税后利息。
九、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十、应得利息 -利息税 = 实得利息
十一、几折表示十分之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几折表示十分之几点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
十二、
1、原价×折扣=现价
2、现价÷原价=折扣
3、现价÷折扣=原价
十三、几成表示十分之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成几表示十分之几点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
5 因数与倍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
一、4 × 3 = 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二、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四、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2、4、6、8或0。2的倍数都是双数。
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五、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六、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素数(或质数)。
七、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八、在1—20这些数中: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奇数:1、3、5、7、9、11、13、15、17、19。
偶数:2、4、6、8、10、12、14、16、18、20。
素数:2、3、5、7、11、13、17、19。(共8个,和为77)
合数:4、6、8、9、10、12、14、15、16、18、20。(共11个,和为132)
九、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素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十、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则大数是最小公倍数,小数是最大公因数。
十一、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则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贰、数的运算
1 计算法则【整数、小数、分数】
一、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二、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三、小数乘法:
1、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注意: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四、小数除法:
1、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有余数时,要在后面添0,继续往下除;
3、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除。
4、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时,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
5、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时,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五、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六、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七、分数加、减法: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八、分数大小的比较:1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2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更多学习资料请关注ABC微课堂
九、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十、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2 四则运算关系
加法
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
被减数 = 差 + 减数
减数 = 被减数 - 差
乘法
一个因数 = 积 ÷ 另一个因数
除法
被除数 = 商 × 除数
除数 = 被除数 ÷ 商
3 两个规律
一、除法的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二、乘法的积不变规律:如果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则除以几,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4 简便计算
一、运算定律:
运算定律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减法运算规律
a-b-c=a-(b+c)
除法运算规律
a÷b÷c=a÷(b×c)
二、乘、除法的互化:(小技巧:符号是相反的;两个数相乘得“1”。)
(1)A÷0.1=A×10
(2)A×0.1=A÷10
(7)A÷0.01=A×100;
(8)A×0.01=A÷100
(3)A÷0.2=A×5
(4)A×0.2=A÷5
(9)A÷0.25=A×4
(10)A×0.25=A÷4
(5)A÷0.5=A×2
(6)A×0.5=A÷2
(11)A÷0.125=A×8
(12)A×0.125=A÷8
三、求近似数的方法:
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四、积与因数、商与被除数的大小比较: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数;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数;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数。
除数>1,商<被除数;
除数=1,商=被除数;
除数<1,商>被除数;
5 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叁、式与方程
1 用字母表示数
一、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在省略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二、2a与a2意义不同:2a表示两个a相加,a2表示两个a相乘。即:2a=a+a,a2= a×a。
三、用字母表示数:
①用字母表示任意数:如X=4 a=6
②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如s=vt
③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如a+b=b+a
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S=ah
2 方程与等式
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二、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三、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四、方程和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方 程
等 式
联 系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区 别
含有未知数
不一定含有未知数
五、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六、等式的基本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③求出方程的解。更多学习资料请关注ABC微课堂
④检验或验算,写出答案。
肆、正比例与反比例
1 比和比例
一、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1、意义不同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名称不同
比的名称
两点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例的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性质不同
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应用不同
应用比的意义
求比值。
应用比的性质
化简比。
应用比例的意义
判断两个不能否组成比例。
应用比例的性质
不但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可以解比例。
二、比同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分数
除法


前项
分子
被除数
比号
分数线
除号
后项
分母
除数
比值
分数值

比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
除法的商不变性质


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分数表示一个数。
除法表示一种运算。
三、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一 般 方 法
结 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
四、化简比:
①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是: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小数比的化简方法是:先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再按整数比化简方法化简。
③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是: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五、比例尺:
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六、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 =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2 正比例、反比例
一、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二、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三、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别:
正 比 例
反 比 例
相 同 点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 同 点
商一定
y/x= k(一定)
积一定
x×y=k(一定)
第二部分 空间与图形
壹、图形的认识、测量
1 量的计量
一、长度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长度单位: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米=1000毫米
三、面积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的。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四、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五、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六、面积单位:(100)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七、体积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升)、立方厘米(毫升)。
八、体积单位:(1000)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九、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
十、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十一、常用的时间单位有:
世纪、年、季度、月、旬、日、时、分、秒。
十二、时间单位:(60)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
1年=4个季度
1个季度=3个月
1个月=3旬
大月=31天
小月=30天
平年二月=28天
闰年二月=29天
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
1分=60秒
十三、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应该乘以进率;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应该除以进率。
十四、常用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吨:t
千克:kg
克:g
升:l
毫升:ml
2 平面图形【认识、周长、面积】
一、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是有限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二、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更多学习资料请关注ABC微课堂
三、角的分类: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等于90度的角是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等于180度的角是平角;等于360度的角是周角。
四、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在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五、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六、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
七、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八、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九、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最多只有一个钝角。
十、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常见的特殊四边形有: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十一、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的长。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十二、有一些图形,把它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十三、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十四、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十五、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切、平移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②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即:S=ah。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即:S=ah÷2。
【3】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梯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即:S=(a+b)h÷2。
【4】画图说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②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面积=πr×r=πr2。即:S=πr2。
十六、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 =(长+宽)× 2
圆周长C = πd
圆面积S = πr2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C = 2πr
S =π(d/2)2
正方形周长 = 边长 × 4
r= d÷2
S=π(d/2)2
正方形面积 = 边长 × 边长
r=C ÷2π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d=2r
三角形面积 = 底 × 高 ÷ 2
d=c ÷π
十七、常用数据:
常用π值
常用平方数
2π=6.28
12π=37.68
12= 1
3π=9.42
15π=47.1
22=4
4π=12.56
16π=50.24
32=9
5π=15.70
18π=56.52
42=16
6π=18.84
20π=62.8
52=25
7π=21.98
25π= 78.5
62=36
8π=25.12
32π=100.48
72=49
9π=28.26
2.25π=7.065
82=64
10π=31.4
6.25π=19.625
92=81
3 立体图形【认识、表面积、体积】
一、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圆柱的特征:一个侧面、两个底面、无数条高。
三、圆锥的特征:一个侧面、一个底面、一个顶点、一条高。
四、表面积: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的和,叫做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五、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其它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六、圆柱和圆锥三种关系:
①等底等高: 体积1︰3
②等底等体积:高1︰3
③等高等体积:底面积1︰3
七、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①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
②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
③圆锥体积比圆柱少2/3
④圆柱体积比圆锥多2倍
八、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锥1、差2、柱3、和4。
九、立体图形公式推导: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各部分与圆柱有何关系?(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般得到一个长方形。
②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③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④圆柱的侧面展开后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正方形的边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2】我们在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是把圆柱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一种立体图形(近似的)进行推导的,请你说出这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以及它与圆柱体有关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把圆柱分成若干等份,切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③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3】请画图说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找来等底等高的空圆锥和空圆柱各一只。
②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发现三次正好装满,将圆柱里的沙子倒入圆锥中,发现三次正好倒完。
③通过实验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即:V=1/3Sh。
十、立体图形的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名称
计算公式
长方体棱长总和
长方体棱长总和 = (长+宽+高)× 4
长方体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棱长总和
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
正方体表面积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体积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体侧面积
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体表面积
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体体积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体体积
圆锥体体积=1/3(Sh)
贰、图形与变换
一、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平移、旋转等,在变换位置时,每个图形的相应顶点、线段、曲线应同步平移,旋转相同的角度。
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它的大小时,通常要使每个图形的要素,如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与高等同时按相同比例放大或缩小。
三、对称图形是对称轴两边的图形经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而不是完全相同。
叁、图形与位置
一、当我们处在实际生活及情景中,面对教短距离时,通常用上、下、前、后来描述具体位置。
二、当我们面对地图、方位图时,通常用东、西、南、北,南偏东、北偏东……来描述方向。再结合所示比例尺计算出具体距离,把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确定位置。
第三部分 统计与可能性
壹、统计
一、我们通常都是通过打勾、画圆、划“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三种。
三、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
四、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五、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表示各部分和总数之间,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中位数、众数、平均数
名称
意义
计算方法
中位数
一组数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和÷2
众数
一组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平均数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水平的数据。
平均数=总数÷份数
贰、可能性
一、
事件状态
生活情景
数学情景
一定会发生
太阳从东方升起
从5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红球
一定不会发生
鸭子会讲话
从5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白球
可能发生
今天会下雨
从5个红球,1个白球中摸出一个白球
二、在可能性相同的情况下,比赛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小学数学知识点比较多,一下子掌握还是有难度的,需要循序渐进,中位数怎么求?详细信息请参考101教育小学数学频道https://www.chinaedu.com/zsd/1039407.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一、圆的特征1、圆是平面内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2、圆的特征:外形美观,易滚动。3、圆心O:圆中心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圆多次对折之后,折痕的相交于圆的中心即圆心。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r: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半径确定圆的大小。直径d: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或r=d÷24、等圆:半径相等的圆叫做同心圆,等圆通过平移可以完全重合。同心圆:圆心重合、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5、圆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半圆、扇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角。有二条对称轴的图形:长方形有三条对称轴的图形:等边三角形有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正方形有无条对称轴的图形:圆,圆环6、画圆(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2)画圆步骤: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二、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周长用字母C表示。1、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2、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即:圆周率π=周长÷直径≈3.14所以,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周长公式:c=πd,c=2πr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是近似值。3、周长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也扩大多少倍,周长扩大的倍数与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相同。4、半圆周长=圆周长一半+直径=πr+d三、圆的面积s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如图把一个圆沿直径等分成若干份,剪开拼成长方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圆的半径(r)S圆=πr×r=πr22、几种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则,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周长相同时,圆面积,利用这一特点,篮子、盘子做成圆形。3、圆面积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周长也同时扩大多少倍,圆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的平方倍。4、环形面积=大圆–小圆=πR2-πr2扇形面积=πr2×n÷360(n表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5、跑道:每条跑道的周长等于两半圆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条直跑道的和。因为两条直跑道长度相等,所以,起跑线不同,相邻两条跑道起跑线也不同,间隔的距离是:2×π×跑道宽度。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一个圆的直径增加b厘米,周长就增加πb厘米。6、任意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即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它们的面积比是4∶π。7、常用数据π=3.14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2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之一: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 a+b=b+a结合律 (a+b)+c=a+(b+c)减法性质 a-b-c=a-(b+c)a-(b-c)=a-b+c乘法交换律 a×b=b×a结合律 (a×b)×c=a×(b×c)分配律 (a+b)×c=a×c+b×c除法性质 a÷(b×c)=a÷b÷ca÷(b÷c)=a÷b×c(a+b)÷c=a÷c+b÷c(a-b)÷c=a÷c-b÷c商不变性质m≠0 a÷b=(a×m)÷(b×m) =(a÷m)÷(b÷m)■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推广: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扩大AB倍.一个因数缩小A倍,另一个因数缩小B倍,积缩小AB倍.■商不变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推广:被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或缩小)A倍.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A倍.■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要注意余数.如:8500÷200= 可以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0倍来除,即85÷2= ,商不变,但此时的余数1是被缩小100被后的,所以还原成原来的余数应该是100.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之二:简易方程■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本特点.既简单明了,又能表达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用字母表示数的注意事项1、数字与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简写成““或省略不写.数与数相乘,乘号不能省略.2、当1和任何字母相乘时,“ 1” 省略不写.3、数字和字母相乘时,将数字写在字母前面.■含有字母的式子及求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或利用公式求值,应注意书写格式■等式与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所以,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在列方程解文字题时,如果题中要求的未知数已经用字母表示,解答时就不需要写设,否则首先演将所求的未知数设为x.■解方程的方法1、直接运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如x-8=12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被乘数×乘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2、先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如3x+20=41先把3x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3、按四则运算顺序先计算,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5×4-x=4.2,要先求出2.5×4的积,使方程变形为10-x=4.2,然后再解.4、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2x+7.8x=20先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为(2.2+7.8)x=20,然后计算括号里面使方程变形为10x=20,最后再解.小学数学知识点全总结之三:比和比例■比和比例应用题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解题策略按比例分配的有关习题,在解答时,要善于找准分配的总量和分配的比,然后把分配的比转化成分数或份数来进行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策略1、审题,找出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2、分析,判断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3、设未知数,列比例式4、解比例式5、检验,写答语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3(一)数与计算(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量与计量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三)几何初步知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四)应用题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多和少的应用题(抓有效信息的能力)(五)实践活动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41、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能分辨出四种基本的图形。2、学会观察,能在生活中找出基本的形状,会举例。3、能区分出面和体的关系,体会“面在体上”。4、能找出一组图形的规律。5、能在复杂的图案中找出基本的图形。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5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②用尺子画横线。③从个位加起④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写在个位、十位之间,不进位不写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②用尺子画横线。③从个位减起④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到个位作10再减(借一要在头上写点),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不借位不写点⑤得数写在横式上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四舍五入”如:49+42≈9028+45+24≈10098—17≈8050 4030 50 20100 20更深一步的估计是能够估出比80大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方法:①根据已知,判断出与要求的未知,谁多谁少②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基数和序数的区别一、意思不同基数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序数是在基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层意思。二、用处不同基数可以比较大小,可以进行运算。例如:设|A|=a,|B|=β,定义a+β=|{(a,0):a∈A}∪{(b,1):b∈B}|。另,a与β的积规定为|AxB|,A×B为A与B的笛卡儿积。序数,汉语表示序数的方法较多。通常是在整数前加“第”,如:第一,第二。也有单用基数的。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三、写法基数:1、2、3序数:第1、第2、第3数与计算知识点1、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2、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但分子分母不能为零。3、分数乘法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4、分数乘整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5、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61.奇偶性问题奇+奇=偶奇×奇=奇奇+偶=奇奇×偶=偶偶+偶=偶偶×偶=偶2.位值原则形如:abc=100a+10b+c3.数的整除特征:整除数特征2末尾是0、2、4、6、83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5末尾是0或59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11奇数位上数字的和与偶数位上数字的和,两者之差是11的倍数4和25末两位数是4(或25)的倍数8和125末三位数是8(或125)的倍数7、11、13末三位数与前几位数的差是7(或11或13)的倍数4.整除性质①如果c|a、c|b,那么c|(ab)。②如果bc|a,那么b|a,c|a。③如果b|a,c|a,且(b,c)=1,那么bc|a。④如果c|b,b|a,那么c|a.⑤a个连续自然数中必恰有一个数能被a整除。5.带余除法一般地,如果a是整数,b是整数(b≠0),那么一定有另外两个整数q和r,0≤r当r=0时,我们称a能被b整除。当r≠0时,我们称a不能被b整除,r为a除以b的余数,q为a除以b的不完全商(亦简称为商)。用带余数除式又可以表示为a÷b=q……r,0≤r小学生奥数知识点数列求和:等差数列: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基本概念: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基本思路: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基本公式:通项公式:an=a1+(n-1)d;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数列和公式:sn,=(a1+an)×n÷2;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项数公式:n=(an+a1)÷d+1;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公差公式:d=(an-a1))÷(n-1);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关键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小学奥数几何知识点整理鸟头定理即共角定理。燕尾定理即共边定理的一种。共角定理:若两三角形有一组对应角相等或互补,则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两边乘积的比。共边定理:有一条公共边的三角形叫做共边三角形。共边定理:设直线AB与PQ交与M则S△PAB/S△QAB=PM/QM这几个定理大都利用了相似图形的方法,但小学阶段没有学过相似图形,而小学奥数中,常常要引入这些,实在有点难为孩子。为了避开相似,我们用相应的底,高的比来推出三角形面积的比。例如燕尾定理,一个三角形ABC中,D是BC上三等分点,靠近B点。连接AD,E是AD上一点,连接EB和EC,就能得到四个三角形。很显然,三角形ABD和ACD面积之比是1:2因为共边,所以两个对应高之比是1:2而四个小三角形也会存在类似关系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是1:2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也是1:2所以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等于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这就是传说中的燕尾定理。以上是根据共边后,高之比等于三角形面积之比证明所得。必须要强记,只要理解,到时候如何变形,你都能会做。至于鸟头定理,也不要死记硬背,掌握原理,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7购物【知识框架】购物1、买文具---(小面额的人民币)2、买衣服---(大面额的人民币)3、小小商店---(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知识点】买文具(小面额的人民币)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2、体会小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3、从实际问题中理解“付出的钱、应付的钱、应找回的钱”三者之间的关系。4、在购物情景中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买衣服(大面额的人民币)1、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能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上辨认。2、会计算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3、在购物活动中体会大面额人民币的作用,运用人民币的兑换知识,初步掌握付钱的方法。小小商店(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1.在购物情景中会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2.通过购物中的活动,了解付费的方式是多样化的。3.通过购物的活动,巩固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4.购物中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8(一)口算除法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1)算除法,想乘法;比如60÷30=( )就可以想(2)×30=60(2)利用表内除法计算。利用除法运算的性质: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200÷50想20÷5=4,所以200÷50=4。2、两位数除两位数或三位数的估算方法:除法估算一般是把算式中不是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成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再进行口算。注意结果用“≈”号。(二)笔算除法1、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2、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如果除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就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也可以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几十五,再利用一位数的乘法直接确定商。3、商一位数:(1)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如:62÷30;(2)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如:364÷70(3)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如:90÷29(把29看做30来试商)(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324÷81(把81看做80来试商)(5)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104÷26(把26看做25来试商)(6)同头无除商八、九,如:404÷42(被除数的位和除数的位一样,即“同头”,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不够除,即“无除”,不是商8就是商9。)(7)除数折半商四五,如:252÷48(除数48的一半24,和被除数的前两位25很接近,不是商4就是商5。)4、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1)前两位有余数,如:576÷18(2)前两位没有余数,如:930÷315、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不够除,商是一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够除,商是两位数。(三)商的变化规律1、商变化:(1)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就除以(或乘)相同的数。(2)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2、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四)简便计算:同时去掉同样多的0,如9100÷700=91÷7=13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91.根据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在平面图上的位置。2.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先用量角器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用直尺确定图上距离,最后找出物体的具体位置,并标上名称。3.描述路线图时,要先按行走路线确定每一个参照点,然后以每一个参照点建立方向标,描述到下一个目标所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即每一步都要说清是从哪儿走,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到哪儿。4.绘制路线图的方法:(1)确定方向标和单位长度。(2)确定起点的位置。(3)根据描述,从起点出发,找好方向和距离,一段一段地画。除第一段(以起点为参照点)外,其余每一段都要以前一段的终点为参照点。(4)以谁为参照点,就以谁为中心画出“十”字方向标,然后判断下一地点的方向和距离。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0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总结主动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看书。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当遇到不懂的难题时,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懂装懂,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单项式书写格式1、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应省略乘。[5a]、[16xy]等。2、π是常数,因此也可以作为系数。它不是未知数。3、若系数是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4、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1)ab]写成[—ab]等。5、在单项式中字母不可以做分母,分子可以。6、单独的数“0”的系数是零,次数也是零。7、常数的系数是它本身,次数为零。8、如果是分数的多项式,那么他的系数就是他的分数常数,次数为最高次幂。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①…….和……一共…….?②……比……..多多少/几……?③……比……..少多少/几……?第三单元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21、上、下(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上、下的含义及其相对性。(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的方位,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2、前、后(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前、后、最×的含义,以及前后的相对性。(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方位,会用前、后、最前、最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加减法(一)本单元知识网络:(二)各课知识点:有几枝铅笔(加法的认识)知识点: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2、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3、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有几辆车(初步认识加法的交换律)3、左、右(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的方位,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4、位置(1)明确“横为行、竖为列”,并知道“第几行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的含义。(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2个数据(2个维度)描述人或物体的具体位置。(3)在具体情境中,能依据2个维度的.数据找到人或物体的具体位置。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3第一章————除法1、用乘法口诀做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2、应用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商的单位是问题的单位,余数的单位和被除数的单位相同;3、解决生活问题,如提的问题是“至少需要几条船?”,用进一法(用商加1)”,乘船、坐车、坐板凳等,读懂题目再作答。第二章————方向与位置(认识方向)1、地图上的方向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认方向时要画方向标。2、“小猫在小狗的()方,()在小狗的东面”,是以小狗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小猪在小马的()方”,“小马的()方是小猪”,是以小马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3、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指南针一头指着(),一头指着()。小明早上面向太阳时,他的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4、当吹东南风时,红旗往()飘;吹西北风时,红旗往()飘。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认识10000以内的数)1、计数器上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千位的左边是()位,右边是()位。2、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位,它的千位是5,个位是2,其他的数位是0,它是()。3、在8536中,8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3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4、由三个千,五个一组成的数是(),由9个一,两个百和一个千组成的数是()。5、读数时,要从高读起,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表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没有数,就写“0”占位。6、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100个一百是()。10000里面有()个百,1000里面有()个十。7、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8、比较大小时,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少的数就小;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的,就比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从大到小用“>”,从小到大用“第四章————测量1、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2、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0米=1千米;3、长度单位比较大小,首先要观察单位,换成统一的单位之后才能比较;4、长度单位的加减法,米加米,分米加分米.......就是把相同的单位进行加减。第五章————加与减1、口算整百加减整百时,想成几个百加减几个百,加减整十数的算理也相同。2、计算时要注意:(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2)、计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但是不要忘记退位时要减1;3、在估算中,如果估算到百位,就看十位数是多少,如果十位上的数大于5,则百位进1,十位和个位舍去,变为0,如估算678,就变为700;如果十位上的数小于5,则百位不变,十位和个位舍去,变为0,如估算607,就变为600;4、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如:()+156=368(用368-156计算)280+()=760(用760-280计算)5、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如:()-156=368(用156+368计算)980-()=760(用980-760计算)6、加法的验算方法:(1)交换加数的位置,看和是否相同,(2)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7、减法的验算方法:(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2)用减数加上差,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注意:运算时不要抄错数,也不要直接把验算结果抄上。第六章————认识角1、每个角都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2、按角的大小,将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所有的直角都相等,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什么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3、比较角的大小时要注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4、正方形有四个直角,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5、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有2个锐角,2个钝角,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第七章————时、分、秒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2、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就是1分钟;3、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4、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5、时、分、秒相邻单位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6、比较时间,首先要观察,统一单位之后再比较大小。7、时间的加减:分减分,时减时,当分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化成60,再相加减;第八章————统计1、记录并学会计算,谁多,谁少。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4【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4、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5、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6、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7、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分数的初步认识】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3、比较大小的方法: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4、分数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②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或大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的进率是1000。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读数和写数: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都只读一个0。2、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3、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看数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就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4、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倍的认识】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长方形和正方形】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的图形叫做四边形。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2+宽×2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多位数乘一位数】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3、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4、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7、关于“大约”的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8、减法的验算方法: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9、加法的验算方法: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②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学习困难的原因1、学习自觉性较差初中生学习自觉性较差,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解题时不注重步骤、过程。2、学习意志薄弱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知识间联系紧密,对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要求很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不好或未理解的话,就会直接影响深一层次内容的学习,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在加在自身的毅力薄弱。其结果往往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放弃数学的学习。3、无兴趣学习或兴趣低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学好数学,导致基础不好,久而久之导致恶性循环;还有些学生认为学数学没用,选择放弃选读,因此成绩变得连“过得去”也难以维持。4、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些学生边学边玩,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思维单一,不能横向思考或纵深思考;又或者不听不记,思维懒惰,粗心大意、马虎等等都是造成错误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同学们要注意自己是否存在以上问题,要想办法及时解决。数学的概念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5第一单元 数据整理与收集1.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2.会数“正”,知道一个“正”字代表数量5。3.根据统计表,会解决问题。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的多,叫做平均分。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2.平均分里有两种情况:(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例: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列式:24÷6=4(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例:24本练习本,每人4本,能分给多少人?列式:24÷4=63、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例如: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例:42÷7=6 42是(被除数),7是(除数),6是(商;这个算式读作(42除以7等于6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被除数÷除数=商。变式:被除数÷商=除数(如何求被除数,想:除数×商=被除数。)5.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2)用乘法算式求商。(3)用乘法口诀求商。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一句口诀可以写四个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例:用“三八二十四”这句口诀A、24÷3=8 B、3×8=24C、24÷3=8 D、24÷8=3计算方法:12÷4=( )时,想:( )四十二,所以商是( ).6.解决问题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求8里有几个2,用除法计算。(4)24里面有( )个4,,20里面有( )个5。(用除法计算。)(5)最小公倍数问题:一堆水果,3个人正好分完,4个人也正好分完,问这堆水果最少有几个?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记住:平移只能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3、旋转: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例如:旋转木马、转动的风扇、转动的车轮等)(一)填空1、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 )现象2、教室门的打开和关闭,门的运动是( )现象。A.平移 B旋转 C平移和旋转3、下面( )的运动是平移。A、旋转的呼啦圈 B、电风扇扇叶 C、拨算珠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这单元主要是考口算题。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求商方法:想“除数×( )=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例.直接口算:28÷4 8÷8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例.填空:45÷9=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还表示( )里有( )个(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一、混合计算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画出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并标上1和2)1、同级运算的类型:例: 23+6+18 32+11-8 53-24+38 2× 8÷4 72÷ 8×42、不同级运算的类型:例:5× 6 +14 3× 7-16 3 + 5 ×9 45- 9×3 45÷9+14 64÷ 8-83、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方法: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例: 6×(7 + 2) (24-18)×9 ( 14+35 )÷7 (82-18 )÷84.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重点)。弄清楚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例:15+9=24 24÷3=8 (强调括号不能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决需要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要想好先算出什么,在解答什么)例:妈妈买回3捆铅笔,每捆8支,送给妹妹12支后,还剩多少支?先算_______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学校买来80本科技书,分给六年级35本,剩下的分给其它5个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分到多少本?6.练习十三 第4题 (重点)1.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每次能烤9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2.我们家原来有25只兔子,又买了15只,一共有8个笼子,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3.小明有4套明信卡,每套8张,他把其中的5张送给了好朋友,还剩下几张?4.工人叔叔要挖总长60米的水沟,已经挖好了15米,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1)先写除号“厂”(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5、解决问题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1)余数比除数小。例:43÷7=()…( )余数可能是( )或者余数最大是( )(2)至少问题(进一法):商+1例: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3)最多问题(去尾法)例: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课例:1.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22÷4=5(条)……2(人)答:他们至少要租6条船。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1、10个一百就是一千。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几百,十位上几就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例如:20xx读作二千零三,2300读作二千三百】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例如:三千五百写作3500,三千零六十九写作3069】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例:2369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1、10个一千是一万。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3、最小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2、估算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四、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1)位数多的数就大,例如453 (2)如果位数相同,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反之就小;例如 357 (3)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依次类推。246 > 219补充:1、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记: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 )。2.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3、数的组成:就是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例:2647=( )+( )+( )+( )4、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96页 例13(估大)练习19 第8题(估小)第八单元 克、千克1.(千克)和(克)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2、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3、一个两分的硬币约是1克。两袋500克的盐约是1千克。4、1千克=1000克 1kg=1000g.进率是1000.( 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1斤=10两、1两=50克)5、计算或者比较大小时,如果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一般统一成单位“克”。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整理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班级:学号:姓名: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①常用的数量关系式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2、每份数×份数=总数 份数=总数÷每份数 每份数=总数÷份数3、1倍数×倍数=几倍数 倍数=几......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奇数与偶数: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反之,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质数(素数)与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1.相对的方向: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实际方向: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3.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4.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5.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6.绘制简单示意图: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描述是要注意是选取哪个物体作参照物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不一样。)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及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完成的统计图上一定要标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题)。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给出一组数据会求它们的平均数。(若干数相加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叫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求平均数分为两步,首先求出若干数的和,再用所求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如:3个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平均身高。熟记平均数的格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 + + + ) 并脱式计算p42。会检查平均数的对错,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5.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6.给出平均数和几个数据,求另一个数据。如:小明三科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其中外语83分,数学80分,求语文多少分。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1  (一)认识东、南、西、北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向盘”,即在一张纸上,画上“十”字,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好  (西—+—东);  2、小学生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位置与方向:面朝南时,转动方向盘,将南对准前面,即:东—+—西,面朝东时,方向盘定为:北—+—南。  (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三)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2  一、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判断位置时现要弄清楚是以谁为标准。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1)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2)想乘算除  2、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数或几千几百数的口算  (被除数前两位能被一位数整除时)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一位数,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  3、口算时的注意事项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4、笔算除法的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5、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6、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  7、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年、月、日  1、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1  2、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经过时间)  3、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时间是一段,时刻是一个点  四、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3)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2、笔算乘法  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  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  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3、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4、计算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练习题  1、看图填一填。  (1)儿童公园在城市广场的(东北)面,商场在城市广场的(西北)面。  (2)朝阳小区在城市广场的(北)面,在工商银行的(东北)面。  (3)实验小学在城市广场的.(南)面,在电影院的(西南)面,在工商银行的(东南)面。  【分析:在用方位词描述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时,要弄清楚主语是谁,谁作为“标准”存在。在理解题目时,对于像2、3小题这种由两句话组成的问题,在填写后半句时,更要确认好主语是谁。在做题时可以边读题,边标示出标准是谁,并画出方向箭头,再根据箭头得出方向。】  2、黄昏,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东)面,左面是(南)面,右面是(北)面。  【分析:在确定方位时,如果遇到和熟悉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不同的情况时,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在本题中要明白“黄昏,当你面对太阳时”,面朝的方向是西面,以此信息为起点,画出其它的方向。】  3、有84朵花,每4朵花扎1束,可以扎多少束?平均每人送2束,这些鲜花大约可以送给多少人?  84÷4=21(束)  21÷2=10(人)……1(束)  答:每4朵花扎1束,可以扎21束。平均每人送2束,这些鲜花大约可以送给10人。  【分析: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大约”的含义,可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等方式弄清题意。要注意到“每4朵扎一束”,“平均每人送2束”,这两种方法的不同。】  4、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456人参观,儿童有多少人?  456÷(1+2)=152(人)  答:儿童有152人。  【分析:应用题最关键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理解倍数关系句又是解答倍数应用题的关键。画线段图可以帮助理清数量关系。】  5、制作每只蝴蝶标本需10分钟。李老师:“我6天制作了12盒蝴蝶标本。”已知每盒蝴蝶标本有5只。  (1)李老师平均每天制作蝴蝶标本多少只?  12×5÷6=10(只)  答:李老师平均每天制作蝴蝶标本10只。  (2)李老师在这6天中制作标本花了多少时间?  12×5×10=600(分)  答:李老师在这6天中制作标本花了600分钟。  【分析:一般出现的“多余信息”和“隐藏信息”都比较明显,比较容易辨别。但在这一练习中的信息都是相关的,只是在解决不同的问题时成了“多余信息”,因此会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干扰。首先要弄清楚每一小问中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需要的信息来进行解题。】  6、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55÷60=2(时)…35(分)  19时30分+2时35分=22时5分  答:比赛22时5分结束。  【分析:在解答此类关于时间的问题时,要能熟练地运用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1小时=60分,1分=60秒。在得到结果后要注意检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避免出现21时65分这样的错误。】  7、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他一共睡了几个小时?  晚上9时=21:00  早上6时=6:00  24:00-21:00=3(时)  6:00-0:00=6(时)  3+6=9(时)  答:他一共睡了9个小时。  【分析:解决此类与时间相关的问题时要联系实际,明白晚上12:00是两天的分界线。在解题时可以利用钟面,化抽象为具体,掌握最基础的计算方法。利用手中的钟面模型,自己动手拨一拨,找准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再数一数中间相隔几大格就是经过几小时。也可以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段计算。画线段图如下:】  8、  56×14=784(元)  答:一共卖了784元。  【分析:要弄清楚数量关系。要解决“一共卖了多少钱”需要知道卖了多少套和每套的价格,这样就不会被多余信息误导。在计算时,要多想一想自己写的每一步算式在计算什么,有什么含义,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出错。】  9、一根钢丝长72.6米,比另一根短0.8米,另一根钢丝长多少米?  72.6+0.8=73.4(米)  答:另一根钢丝长73.4米。  【分析: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求另一个数,用减法计算。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3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4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2、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除法用乘法来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2、3、5倍数的特点  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比如:462,4+6+2=12,12是3的倍数,所以462是3的倍数。  6、关于倍数问题:  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  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例: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的和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加起来就相当于乙数的6倍了,而它们加起来的和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6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6=4,甲数为:4×5=20  同样:若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之差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的差就相当于乙数的4倍了,而它们的差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4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4=6,甲数为:6×5=30  7、和差问题  (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  (两数和+两数差)÷2=较大的数  例: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37,两数之差是19,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如图:  解析:如果给甲数加上“乙数比甲数多的部分(两数差)”(虚线部分),则由图知,甲数+两数差=乙数。如是:甲数+两数差+乙数=甲数+乙数+两数差=两数和+两数差  又有:甲数+两数差+乙数=乙数+乙数=乙数×2  知道:两数和+两数差=乙数×2(两数和+两数差)÷2=乙数  解:假设乙数是较大的数。乙:(37+19)÷2=28甲:28-19=9  8、锯木头问题。  王叔叔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用12分钟,锯成5段需要多长时间?  如图,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  而锯成5段只用锯4次,所需时间为:4×4=16(分钟)  9、巧用余数解决问题。  ①÷8=6……,求被除数是,最小是。  根据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余数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道被除数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少年宫有一串彩灯,按1红,2黄,3绿排列着,请你猜一猜第89个是什么颜色?  ……  由图可知,彩灯一组为:1+2+3=6(个),照这样下去,89÷6=14(组)……5(个)第89个已经有像上面的这样6个一组14组,还多余5个;这5个再照1红,2黄,3绿排列下去,第5个就是绿色的了。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第三单元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5、10或更多单位。  第四单元年、月、日  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这七个月是31天,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xx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16时:16-12=下午4时。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3、几个特殊数:25×4=100,125×8=1000  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第六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边长=面积÷4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米=10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千米=1000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位比起。  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目标:进一步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应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1、用乘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乘应用题,它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99页例题1,可以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也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每一步都用乘法计算。  2、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除应用题,它也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100页的例题2,可以先求一个大圈的人数,再求出问题所问,这种思路的每一步都用除法计算;也可以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而这一步是用乘法计算,第二步再用除法计算。  3、另外还有乘加、乘减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方法可参考数学大本34页的分析方法。  4、解答应用题不管有几种思路,都要明白每种思路的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又要求什么,  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明白了题意。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目标:  1、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两个圆是集合圈。  2、体会等量代换数学的思想方法。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5  (一)年、月、日部分  1、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1、2、3月为第1季度;4、5、6月为第2季度,;7、8、9月为第3季度;10、11、12月为第4季度)。  2、记大小月的方法:1、3、5、7、8、10、腊,31天永不差;4、6、9、冬,30整,只有2月二七九。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3、平年全年有365天,平年2月是28天,平年的上半年有181天,下半年有184天。平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4、闰年全年有366天,闰年2月是29天,闰年的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有184天。闰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  6、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  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7、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8、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减去原来的年份得的数就是周年。如:到2008年10月1日,是中国成立(59)周年。用2008-1949=59周年  (二)24时计时法部分  1、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2、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3、1日(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  4、求经过的时间。如:一辆汽车上午8:20出发,到下午5:50到达终点,一共行使多长时间。第一步要先进行换算:把下午5:50变成24时计时法的形式5:50+12=17:50,第二步用17时50分-8时20分=9时30分,就求出了经过的时间。  5、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小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6、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  例如:6月12到6月30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6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4.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5.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6.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7.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二、学习难点: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3.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4.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5.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6.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5.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6.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7.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8.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10.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1.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12.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3.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1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15.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应用: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  (1)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  (3)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16.平均数: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17.二十四时计时法  (1)分段计时法(十二时计时法):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1天的24小时又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从深夜12时起到中午12时叫做上午,再从中午12时起到深夜12时叫做下午。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2)二十四时计时法:这是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00.  18.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  19.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满足交换律。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哈密尔顿发现的四元数群。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20.乘法表:  21.面积:物体的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一般测量较大的面积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4.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S=ab{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S=a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S=ab{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S=ab÷2{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S=(a+b)×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形(正圆):S=πr2{圆形(正圆)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25.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1平方千米(k㎡)=100公顷(ha)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d㎡)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c㎡)。  26.公顷:公顷的单位符号用“h㎡”表示,其中h表示百米,h㎡的含义就是百米的平方,也就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顷。  27.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  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除无限不循环小数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数。  28.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  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29.小数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30.小数的读法:  (1)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  例:0.38读作百分之三十八,14.56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2)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  例:0.45读作零点四五;56.032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1.0005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7  位置与方向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位,如果不够除,就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余数要比除数小。  2、没有余数时: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时: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0”不能做除数,做除数没有意义,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4、想: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什么情况下商中间才有0?  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什么情况下商末尾才有0?  特殊统计图: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各个数据间的差距比较小的时候,为了反映这组数据的差异性,我们用起始格表示比较大的数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的数量的统计图,我们称之为“特殊统计图”。  1、分析统计图时首先要清楚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每格代表多少。  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计算平均数之前,要注意先估一估平均数的范围应该大约是多少,然后再进行计算,在算各个数据的总和时,应注意算2次以上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8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  4、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5、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6、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7、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  8、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9、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10、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11、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宽=周长÷2-长长=周长÷2-宽  1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15、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6、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7、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重视计算  数学的计算学习就像语文的识字学习,是最基本的。  不识字,语文读不好;计算差,数学同样学不好。而且计算好,会给孩子数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可以每天让做2分钟口算。一开始,2分钟内能只能做完20道口算,但之后,你会发现会越来越快,正确率越来越高。  重视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数学的'学习对生活的影响很大,它能提供很多的帮助。  例如:  买东西、计算利率、盈利等等,这些都用到数学。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跟孩子提数学问题,让他解答。很简单,你带孩子去买菜,一斤苹果5元,买3斤多少钱,给阿姨20元,找回多少钱。  别小看这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占的分数是最多的,而解决问题无非就是判断用加减乘除中的哪种来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多,自然就会解答。  小学数学考点  数与计算  (1)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倒数,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比和比例  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几何初步知识  圆的认识,圆周率,画圆,圆的周长和面积,扇形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9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  (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关于除法的知识点归纳10-18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知识点归纳10-21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乘法知识点归纳10-15三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10-21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归纳10-16分数部分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10-21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12-22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12-23对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11-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级数学约等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