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中科院研发的产品有哪些推荐的吗?

(报告出品方/作者:山西证券,叶中正、魏赟)1. 公司是国内生命科学综合服务一站式平台领域的“先行者”1.1 公司立足一站式平台提供以抗体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公司专注于生命科学研究服务,长期聚焦于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医疗诊断、分析检测等领域,主要提供以抗体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公司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和生物医药企业等开展生命科学试剂、相关仪器及耗材、综合技术服务三大类业务。公司前身优宁维有限公司于2004 年成立。2015年,经股东会决议,同意将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21 年 12 月 28 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目前公司已逐步成为国内科学服务业特别是生命科学细分领域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在业务扩张和产品拓展的过程中,公司逐步搭建起国内专业全面的生命科学综合服务一站式平台。该平台基于高品质的产品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渠道、智能供应链体系等构建,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整合创造价值: (1)在供应端,公司整合了 Agilent、BD、CST 等 50 多家行业知名品牌,提供超过582 万种生命科学试剂产品 SKU、配套仪器及耗材、综合技术服务等,应用场景涵盖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医学基础研究、体外诊断研究、药物研发、细胞治疗研究等诸多领域。 (2)在需求端,公司积极服务临床科研、基础科研、生物医药开发及应用,凭借全面的生命科学科研产品、综合技术支持一站式平台服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积累了广泛优质的客户群体,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及医药企业等。 (3)基于智能供应链及成熟的电商模式,公司将供应端与需求端衔接起来成功实现了价值创造。1.2 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实际控制人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公司股权结构清晰,实际控制人为冷兆武夫妇。公司上市后阳卓投资持有股本总额的5.51%,冷兆武和许晓萍合计持有阳卓投资 75.24%的股权;冷兆武直接持有公司总股本的 33.09%;许晓萍直接持有公司总股本的 10.36%。冷兆武和许晓萍系夫妻关系,二人直接间接合计控制公司发行后48.96%的股权,为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人冷兆武夫妇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并且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公司大多数高管都拥有生命科学专业背景或相关从业经验,对科研人员的需求和痛点深有感触。其中,实际控制人兼总经理冷兆武先生曾在全球最大的化学及生物试剂生产商和供应商 Sigma-aldrich(现属 Merck)任职,实际控制人兼副总经理许晓萍女士也曾在国内知名生物科技公司联合基因任职,二人均对科研服务行业有充分的了解。1.3 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公司业绩增长持续增长,财务指标较为稳健。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1.10 亿,同比增长30.69%,2018~2021 年营业收入 CAGR 为 22.48%;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1.09 亿元,同比增长42.15%,2018~2021年归母净利润 CAGR 为 39.71%。公司产品结构相对稳定,生命科学研究试剂为公司提供的核心产品。从产品的结构来看,生命科学研究试剂、生命科学仪器及耗材、综合技术服务销售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稳定在83%、15%、2%左右。作为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的生命科学研究试剂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其中一抗占比最大。得益于品牌数量扩张及综合技术服务拓展,公司盈利能力逐步提升。2018~2021 年,公司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其中毛利率从 21.40%提升至 23.19 %,净利率从 6.60%提升至 9.80%。2021 年公司毛利率未超过同业可比公司均值,但高出泰坦科技 1.94 个百分点;2021 年公司净利率高于同业可比公司均值,仅次于达科为。公司盈利能力逐步提升的原因可能是:公司整合的抗体品牌数量增加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有所提升;公司开展的综合技术服务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国内科学服务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公司总体费用控制良好,但研发费用上行趋势预期仍将维持。2018~2021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由8.61%降低至 6.94%,财务费用率由 0.27%降低至-0.30%,管理费用率由 2.69%上升至2.85%;研发费用率由0.98%上升至 1.51%;销售期间费用率由 12.55%降低至 11.00%。总体看来,公司的费用控制效果较好,但可以注意到 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达到 0.17 亿元,同比增长 92.10%,考虑到公司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现实需要,预计研发费用率还将维持上升态势。2. 生命科学综合服务一站式平台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2.1 政策支持为生命科学服务行业带来机遇国家政策鼓励科学服务业和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利好生命科学试剂、仪器及耗材等细分领域。生命科学试剂、仪器及耗材等行业既是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隶属于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科学服务业。科学服务业是为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提供从科研工具、技术服务到一站式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行业内公司通过提供试剂、仪器、耗材等产品和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等服务,助力客户方便、快捷、高效开展科研工作,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政府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及产业政策,为我国科学服务业和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生命科学试剂、仪器及耗材等细分领域创造了发展机遇。得益于政策支持,基础科研和生物药物的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生命科学试剂、仪器及耗材等细分领域有望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力度逐步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10-2021 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由 7062.60 亿元增长至2786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3.29%。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我国的生物药物的研发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大,2015-2019 年研发支出由 105 亿美元增长至211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9.06%。预计 2024 年我国生物药研发支出将增至 476 亿美元。在此情况下,科研机构及企业对于科研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还将继续增加,生命科学下游应用领域也有望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生命科学试剂、仪器及耗材等细分领域或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2.2 生命科学服务行业景气度高但相对分散利好一站式平台生命科学服务行业属于科学服务行业,生命科学服务商致力于向客户提供试剂、仪器、耗材和服务等。科学服务行业是为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质量控制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升级、改造、信息化的科学服务技术解决方案的服务性行业。类比可得生命科学服务行业是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生产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科研试剂、实验仪器、实验耗材、综合服务等的服务性行业。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研究层次涉及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及群落和生态系统。既探究生命起源、进化等重要理论问题,又有助于解决人口健康、农业、生态环境等国家重大需求。为了方便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及生产活动的开展,生命科学服务商纷纷建立一站式平台,将上游供应商(主要是科研试剂原料及耗材供应商、实验仪器材料及零部件供应商、试验耗材原料供应商等)和下游客户(主要是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实验室、药研企业等)密切联系起来。生命科学试剂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繁荣发展态势日益凸显,但客户以需求较为分散的科研用户为主。近年来,全球和中国生物科研试剂的市场规模均呈不断扩张态势。根据 Frost & Sullivan 披露的数据,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于 2015 年达到 128 亿美元,并以 8.1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19 年的175 亿美元,预计到 2024 年,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 246 亿美元,2015-2024 年复合增长率为7.53%。而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于 2015 年达到 72 亿元,并以 17.2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19 年的136 亿元,增速高于同期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预计到 2024 年,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260 亿元,2015-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 15.33%。从产品结构来看,生物科研试剂产品可分为蛋白类、核酸类以及细胞类三个种类。常见的蛋白类产品包括重组蛋白和抗体等,核酸类产品包括定制化的合成核酸和克隆载体等,细胞类产品则涵盖转染试剂及培养基等。我国的蛋白类试剂以抗体为主,市场规模达 67%。我国各类生物科研试剂中,核酸和蛋白类试剂占比最大。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9 年我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中核酸类占比50.9%,蛋白类占比29.4%,而在蛋白类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中,抗体占比高达 67%。从客户结构来看,生物科研试剂的客户群体主要是需求相对分散的科研机构用户。根据Frost &Sullivan数据,2019 年全球生物试剂市场中,科研用户市场规模达到 112 亿美元,占比约63.8%;而工业用户市场约 63 亿美元,占比约 36.2%。与全球市场类似,2019 年中国生物试剂市场中科研用户市场规模达到99亿元,占比约 72.4%;而工业用户市场约 38 亿元,占比约 27.6%。其中,科研机构用户包括高等院校、各类研究所等,这类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往往更加分散,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也更低。在全球对于基础科学研究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科研用户所获得的科研经费较为充裕,生物科研试剂作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基础医学研究等方面学术成果产出的必要条件,需求量也随之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药物研发企业、外包研发机构等工业用户也是生物科研试剂的重要用户,这类客户的需求往往更大,出于成本考虑对产品的价格也更为敏感。在药物研发、生产工艺改进和质量控制等环节中,生物科研试剂的应用十分广泛。生命科学仪器及耗材市场稳步增长,市场潜力较大。根据 Markets and Markets 发布的报告,全球科研仪器市场容量预计将从 2019 年的 95 亿美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177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4%,其中亚太地区市场份额占比持续提升。根据《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及关键制造技术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全球生命科学耗材市场于 2016 年达到 283.41 亿美元,并以 9.0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18 年的336.87亿美元,预计到 2023 年,全球生命科学耗材市场规模将达到 677.57 亿美元,2016-2023 年复合增长率为13.26%。而中国生命科学耗材市场规模于 2016 年达到 160.6 亿元,并以 2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18 年的231.26亿元,增速高于同期全球生命科学耗材市场。预计到 2023 年,中国生命科学耗材市场规模将达到575.46亿元,2016-2023 年复合增长率为 20%。2.3 国内科研试剂行业以代理为主且竞争激烈加速一站式平台形成国内科研试剂行业主要由外资产品垄断,国内企业主要代理国外产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资助项目“高校院所实验试剂需求分析与管理研究”(2016DDG1ZZ16)通过调研发现,在国内科研试剂市场,国产试剂销售规模所占比例约为 10%,国产试剂品牌与国外厂商相比,竞争力较弱,存在较大差距。根据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 2020 年12 月对公司抗体业务及所处行业出具的说明,国内抗体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和外国品牌产品差距巨大,国内市场销售的抗体产品绝大部分为国外品牌产品,国内大量供应商为代理销售国外品牌产品,规模小,缺乏专业服务能力。国内抗体自主品牌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规模小,产品数量有限,质量良莠不齐,不够稳定,与国外品牌差距大。目前国际巨头不断通过并购重组巩固市场地位,而国内企业则深陷激烈竞争的泥潭。一方面,公司主要产品生命科学试剂所属的科学服务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成熟,经过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德国默克(Merck KgaA)、赛默飞(Thermo-Fisher)、丹纳赫(Danaher)、艾万拓(Avantor)等行业巨头,国际巨头为全球科研工作者提供一站式的产品与服务,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并通过不断地进行资源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与自主研发相比,国内企业获取国外品牌的代理资格更加容易,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从国内市场看,公司面对不同类型的竞争对手,既有同样的综合服务商,又有细分领域的专业性产品或服务公司和数量众多的区域性经销商。面对日益加剧的行业竞争,公司势必需要持续扩充资本实力、完善销售渠道建设、强化研发能力、提升人员技术和服务水平,以规避竞争失败风险。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及竞争激烈程度,国内企业纷纷开始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具有产品品种多、专业性强的特征,上游生产商数量众多但受制于技术、资源及成本等因素,单一生产商提供产品有限。下游客户群体庞大、研究方向千差万别,采购需求呈现多样化、高频率、小批量的特点。行业内形成了大量规模较小的区域性供应商,存在品种少、专业技术弱等问题。因此,生命科学试剂行业需要专业的一站式服务商作为链接上游生产商和下游客户的桥梁,而打造一站式平台、提供全面的产品和服务也逐步成为很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优势。3. “多点开花”助力公司生命科学综合服务一站式平台高质量发展3.1 公司提供全面的生命科学试剂产品,打造“抗体专家”品牌形象公司是国内提供生命科学试剂产品最全面的企业之一,提供超过 582 万种生命科学试剂产品SKU。公司生命科学试剂主要包括以抗体、抗体相关试剂为主的免疫学试剂,以及分子生物学试剂、细胞生物学试剂和生化试剂等其他生命科学试剂,其中,一抗、检测试剂盒及辅助试剂是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2021H1营收占比分别为 43.35%、26.46%、11.29%。与泰坦科技、联科生物、达科为等同业可比公司相比,公司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非常全面的生命科学试剂产品。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公司提供的生命科学试剂产品SKU 超过 582 万种,覆盖了基因、蛋白、细胞、组织及动物等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公司提供抗体产品 279 万种,主要包括一抗和二抗。抗体是研究蛋白质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是一类能够识别抗原(特定目的蛋白或多肽)的免疫球蛋白,可对目的蛋白进行定性、定量及定位检测,在蛋白质及小分子检测和分离中扮演关键角色,可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的蛋白质、脂类、糖类及其他免疫原性生物分子等组分的表达、结构和功能,能够分析和分选细胞、评价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和评价机体体液免疫应答等。公司是国内提供抗体产品最全面的企业之一,通过持续整合 BD、CST、R&DSystems、Bioxcell等第三方品牌抗体,实现在免疫学、神经科学、信号传导、肿瘤、心血管、表观遗传学、干细胞学等研究领域产品的广泛覆盖。公司可提供一抗产品 SKU 275.89 万种,二抗产品 SKU 3.38 万种,产品品类规格齐全,支持 WB、FCM、IHC/IF、ELISA/ELISPOT、IP/CO-IP、ChIP/ChIP-seq 等主要抗体应用方法。公司提供抗体相关试剂产品 SKU50.61 万种,包括基于抗体应用技术开发的检测试剂盒、重组蛋白/多肽、辅助试剂。其中,检测试剂盒通过抗体标记技术和信号放大效应,检测(或高通量检测)不同样品和浓度水平的目标蛋白;重组蛋白主要作为添加剂用于细胞培养,或作为标准品用于定量检测试剂盒标准曲线的绘制等;多肽主要作为酶促反应的底物用于测定酶的活性,或用于细胞培养等;辅助试剂主要用于样本处理、封闭、抗体孵育、显色等。目前,公司提供的抗体相关试剂产品广泛应用于基础科研、药物研发、细胞治疗研究、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等领域。公司提供其他生命科学试剂产品 SKU140.03 万种,包括分子生物学试剂、细胞生物学试剂、生化试剂等上下游生命科学试剂产品。其中,分子生物学试剂主要用于基因研究,如核酸样品制备试剂、分子克隆试剂、基因检测试剂等;细胞生物学试剂主要用于细胞相关研究,如细胞培养产品、细胞系等;生化试剂主要是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生物材料或有机化合物,如激动剂/抑制剂、植物提取物、荧光染料等。目前,公司提供的其他生命科学试剂产品广泛应用于于生物医药、农林牧渔等领域。公司提供的生命科学试剂产品以代理为主,但目前自有品牌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公司生命科学试剂产品 SKU 数量包含代理品牌 SKU、经销和贸易品牌 SKU 及自有品牌 SKU 三部分。从数量上看,公司可销售生命科学试剂 SKU 主要系代理品牌 SKU,数量高达 303.56 万种,占比 64.60%;随着公司不断加大自有品牌的投入,目前自有品牌 SKU 数量已达到 45.87 万种,占比 9.76%。从金额上看,代理品牌SKU是公司生命科学试剂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2018-2021H1 其占比始终维持在 80%左右,但是目前自有品牌销售收入占生命科学试剂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2021 年自有品牌收入同比增长124.26%。公司自主品牌产品主要以 ODM 委托生产为主,研发则依托南京优爱、杭州斯达特、爱必信和乐备实四大平台。目前公司自主产品的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占国内生命科学试剂的生产规模的份额较小,随着公司自主品牌生产基地的逐步建成投产,预计公司自主生产所占份额将显著提升。围绕抗体产品,公司积极拓展产品线及服务,逐步树立了“抗体专家”的品牌形象。公司始终坚持“优宁维-抗体专家”的战略定位,围绕抗体产品进行产品线及服务的拓展。除精心筛选全球抗体生产商及其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各研究领域的特色抗体产品外,公司也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如单/多因子检测、流式检测等实验服务及流式、免疫组化、二代测序等实验数据分析软件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为一家提供抗体为核心的生命科学试剂及相关仪器、耗材和综合技术服务的科学服务商,可满足客户对于抗体及其应用的多层次需求,在客户中建立了专业且全面的“优宁维-抗体专家”形象,取得了良好的行业口碑,具备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并逐步打造“生命科学一站式服务商”的品牌形象。3.2 借助电子商务模式,公司搭建了高效、便捷的生命科学一站式服务平台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生命科学试剂电商领域的企业之一,借助电子商务模式,公司建立起生命科学一站式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模式可较好适应科研客户分散、需求多样化、购买频繁等特点,有效将数百万种产品系统地展示给客户,并通过智能搜索系统实现精准检索,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早在2016年,公司就确立了电子商务模式是公司的主要销售方式之一,并通过不断地升级、迭代逐步建立起自有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网站利用情况良好,有力支持了公司众多产品的销售。截至2020年12月31 日,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向客户有效展示生命科学试剂 SKU392 万种,拥有8.27 万名注册用户(2021年底注册用户已超过 10.76 万名),其中发生交易的注册用户为 64926 个,科研单位注册用户和交易用户数量占比为 92.94%和 91.75%,是公司自有电商网站注册用户和交易用户的主体。2018-2020 年,公司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金额分别为 31198.75 万元、26768.48 万元和 17583.16 万元,交易次数分别为57331 次、47926次和23088 次。公司的生命科学一站式服务平台采用智能供应链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管理效率。针对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客户分散、供应商和产品众多的特点,公司构建了智能供应链系统,该系统由供应商/品牌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配送、全流程追踪和合规管理等子系统构成,其中:(1)供应商/品牌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品牌管理、产品目录管理及供应商库存数据管理等;(2)采购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备货采购和以销定采;(3)仓储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条码收货/上库、效期管理、温控报警及安防管理等;(4)全流程追踪子系统可实现订单的全流程追踪展示,优化客户体验;(5)合规管理子系统会对生产商的生物安全措施及生物采集,国际/国内运输公司生物安全运输措施及运输资质,最终使用者的实验室资质、使用情况及相关处置等进行复核。通过智能供应链系统,公司与供应商、客户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交互,并充分结合公司 ERP 系统、WMS 物流系统、第三方国际/国内物流系统、微信发票小程序等,有效管理采购、清关、仓储、销售和物流流程,加快交货速度和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了公司管理效率。公司的生命科学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的营销渠道,能够提供贯穿全程的技术支持服务、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依托一站式平台,公司能够提供贯穿售前、售中和售后各环节的技术支持服务,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解决产品及技术信息不对称,提升客户实验技术水平,助力客户快捷、高效地开展科研实验,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在售前阶段,公司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线上平台精准检索及智能推荐、售前工程师的专业咨询、针对客户特殊需求定制抗体、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向客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争议纠纷解决机制、向客户提供不符合需求的产品的相关处理方式;在售中阶段,公司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货物配送环境温度的有效管控、订单的全流程追踪服务;在售后阶段,公司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试剂使用、仪器校准及上机的指导、协助客户进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协助客户建立实验标准操作步骤(SOP)等服务。与国内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线上专业化服务。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泰坦科技、达科为、联科生物均建立线上平台,但与公司电子商务模式存在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公司的线上专业化服务更加丰富,除人工客服、定制等基础服务以外,公司还提供了智能推荐搜索、人工推荐服务、商品多维度检索、检测技术服务、流式抗体配色、定制抗体、纯化柱&填料选择等服务,为用户在挑选生命科学试剂时提供专业的指导。丰富的线上专业化服务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客户在选购产品前因对自身的实际需求理解、表述不完整、不清晰,且其未对公司推荐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仔细审核而完成下单,最终导致选购的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的情况,进而减少公司产品退换货的频率。3.3 “积跬步,致千里” :优质客户及供应商资源为公司发展保驾护航凭借全面的生命科学科研产品、综合技术支持一站式平台服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公司积累了优质广泛的客户群体。公司客户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覆盖 92 所 985、211 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等科研院所(覆盖454 所科研院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医院(覆盖 498 所三甲医院);以及透景生命(300642.SZ)、康龙化成(300759.SZ/http://03759.HK)、药明康德(603259.SH/http://02359.HK)、恒瑞医药(600276.SH)等生物医药企业(覆盖 50 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其中,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单位是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2021H1 占比分别为47.13%和 37.41%。在基础研究领域研究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生物药新药研发加速带来的大型药企、创新药药企和 CRO/CDMO 企业等客户需求增加的背景下,预计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单位的销售收入仍将继续增长,并且生物医药企业营收占比呈上升态势而科研单位营收占比呈下降态势。通过精心筛选和持续整合,公司覆盖了 50 多家知名品牌,形成了以第三方品牌产品为主、自主品牌产品为辅的供应体系。目前,公司整合了 Agilent、BD、CST、Cytiva(原 GE)、Merck、PerkinElmer、R&Dsystems、Miltenyi、MSD、Qiagen 等 50 多家行业知名品牌抗体产品,提供超过 582 万种供生命科学试剂产品SKU,涵盖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医学基础研究、体外诊断研究、药物研发、细胞治疗研究等领域,是国内抗体品种及规格最全面的供应商之一。其中,代理品牌在公司提供的生命科学试剂产品SKU 中占比较大,代理品牌、经销和贸易品牌、自有品牌占比分别为 64.60%、25.64%、9.76%。近年来公司与供应商合作稳定,代理品牌持续增加,除报告期新增代理供应商外,公司与其他前十大代理供应商均有4 年以上的合作期,部分合作期达 10 年以上,合作期内合作关系良好且公司多次获得供应商的嘉奖。根据主要供应商安迪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凯杰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浠思(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Meso Scale Discovery, Inc.的确认,公司系该等供应商 2017 年-2021 年 1-6 月在中国区域的第一大代理商(只有凯杰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2017-2019 年度分别为第二、三大代理商)。依托优质广泛的客户及供应商资源,公司的规模效应优势逐步显现,上下游议价能力或将不断增强。生命科学服务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生产供应商、中游的生命科学服务商以及下游的客户群体,公司作为典型的生命科学服务商,位于产业链中游,一方面公司整合了丰富、优质的生命科学试剂产品并且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公司持续布局扁平化营销网络,通过拜访及调研等方式不断吸引潜在客户、增强存量客户粘性。得益于此,公司的规模效应优势逐步显现,品牌形象和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上下游的议价能力也将不断增强。考虑到生命科学服务行业的国产化替代任重道远,加之生命科学试剂品种繁多、单一品牌产品品种有限、客户群体庞大、应用领域分散,上游供应商自建渠道转向直销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生命科学综合服务一站式平台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4. 盈利预测收入拆分及盈利预测我们将公司业务拆分成生命科学研究试剂、生命科学仪器及耗材、综合技术服务、其他业务四大类来预测公司未来的业绩。 我们判断公司会持续与更多第三方品牌达成合作,不断扩充生命科学试剂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因而我们给出如下关键假设:①生命科学研究试剂 22/23/24 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约为32%/31%/30%②生命科学仪器及耗材领域 22/23/24 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 27%/26%/25%;③综合技术服务领域22/23/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 70%/50%/30%;④22/23/24 年无其他业务收入。考虑到公司采用以第三方品牌为主、自有品牌为辅的供应体系,自有品牌占比相对较低但未来会持续加大投入,故我们判断公司毛利率会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具体假设如下:①生命科学研究试剂22/23/24年毛利率为 22.0%/22.2%/22.5%;②生命科学仪器及耗材 22/23/24 年毛利率为28.1%/28.2%/28.3%;③综合技术服务 22/23/24 年毛利率为 39%/40%/41%。(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021-08-17 09:20
来源:
中商产业研究院
中商情报网讯: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研究层次涉及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及群落和生态系统。既探究生命起源、进化等重要理论问题,又有助于解决人口健康、农业、生态环境等国家重大需求。
市场规模
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进展和突破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在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健康、环境和资源等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巨大前景。因此,全球各国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也快速增长,从2016年的1247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51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7%。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资金投入将达1690亿美元。
数据来源:OECD、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生物科研试剂产品和服务市场包含了生物试剂产品和帮助生物研究及实验的专业技术服务。生物科研试剂产品可分为蛋白类、核酸类以及细胞类三个种类,常见的蛋白类产品包括重组蛋白和抗体等,核酸类产品包括定制化的合成核酸和克隆载体等,细胞类产品则涵盖转染试剂及培养基等。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于2015年达到128亿美元,并以8.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19年的175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246亿美元,2019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7.1%。
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市场占比
从全球生命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地域分布情况看,2019年美国投入的研究资金约为729亿美元,在全球总研究资金投入占比达到48.2%,紧随其后的欧洲整体研究资金投入约占22.1%,目前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强度与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约占全球整体资金投入的8.3%。
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市场用户类型
生物科研试剂的客户群体主要为科研机构用户和工业用户。科研机构用户包括高等院校、各类研究所等。从用户的特点来看,单个工业用户的需求往往更大,出于成本考虑对产品的价格也更为敏感;而科研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往往更加分散,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也更低。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19年全球生物试剂市场中,科研用户市场规模达到112亿美元,占比约63.8%;而工业用户市场约63亿美元,占比约36.2%。
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生命科学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科院研发的产品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