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海水和城市辐射范围是什么意思值相差多少?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3月17日10:58
16日,山东省环保厅核与辐射安全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日照海边空气进行核辐射监测。  人民网日照3月17日电 3月16日,山东省环保厅核与辐射安全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日照核辐射数据在正常范围内。另据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16日发布的检测结果显示,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未对黄海海域造成影响。  监测:密切关注海滨空气辐射水平  自3月12日开始,日照市环保局就已经进入了应急状态,对核辐射开始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另外,由于日照市位于日本的西部 ,日本核泄漏地区近日风向由西向东,短时间内不具备对日照市环境造成影响的动力条件。  日本地震造成核电站放射物质泄漏发生后,山东环保部门紧密监测核辐射影响。自3月16日起,山东省环保厅核与辐射安全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来到日照,对海滨的空气辐射水平进行实时流动监测。  3月16日16时,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辐射环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  预报:短时间内海域空气不会受影响  “未来三天内暂不具备对日照市周边海域影响的环境动力条件。”日照市环保局辐射安全管理科科长刘华告诉记者,由于日照市位于日本的西部,日本核泄漏发生地区近日风向由西向东,短时间内不具备对日照市环境造成影响的动力条件。  日照气象局近期预报,近期本市主要以西北风和南风为主。受核辐射影响的空气通过低空飘到日照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高空,而现在的高空气流基本是西北方向的,也有一些偏南风,近段时间日照几乎没有东北方向的高空气流,所以不必过分担心受核辐射污染的空气飘到日照。  提醒:了解防辐射措施,不必恐慌  日照市环保局辐射安全管理科科长刘华介绍,监测数据显示,日照完全未受到核辐射的影响。市民了解必要的防辐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完全没有必要过度恐慌,过度防护反而对身体有害,比如吃碘可以减少对放射性碘的吸收,保护甲状腺。但是如果没有核辐射,乱食碘在短期内可能会出现肠部不适和过敏现象及甲状腺疾病,严重甚至会致命。因此,一些碘片之类的东西不要盲目吃。(周建海)  作者:周建海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责任编辑:UN913)上网从搜狗开始' + (r1 + 1) + '/' + vpage + '

【知识链接】
一、海— 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 海— 气的水分交换
(1)过程:
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水汽输送给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2)影响因素:
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就越大。
(3)活跃区:
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沛,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2. 海— 气的热量交换
(1)过程:
①海→气:
海洋吸收太阳辐射能,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给者。
②气→海:
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2)影响因素:
与海洋表层水温密切相关,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3)交换活跃区:
热带地区海洋面积大,是驱动地球大气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地。
二、海— 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 水热平衡
(1)基础: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2)途径: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着全球的水热平衡。
①不同纬度海区对大气加热的差异,产生了高低纬度间的大气环流。
②海陆间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形成了季风环流。
③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2. 水量平衡:
从长期来看,全球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维持着全球的水量平衡。
3. 热量平衡:
主要依靠大洋环流与大气环流来实现。
(1)低纬度海洋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主要由大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
(2)在中纬度,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将热量向更高纬度输送。
押题冲刺
(2023·浙江·一模)海气温差是指海水表面温度与其上空大气温度的差值,其对海气相互作用影响较大。读西北太平洋部分海域不同月份海气温差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序号与月份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一1月,②-7月,③一4月,④—10月
B.①-1月,②-7月,③-10月,④一4月
C.①-7月,②-1月,③一4月,④一10月
D.①-7月,②-1月,③-10月,④—4月
2.影响图①中4℃等值线向东北方向凸出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洋流
D.纬度
【答案】1.B 2.C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因海水比热容大,温度变化较小,所以1月海水比大气温度明显较高,对应图①;7月大气温度普遍高于海水温度,海气温差易出现负值,对应图②;10月与4月相比,海水降温较慢,温度比气温更高,对应图③;4月海水温度升温较慢,大气升温较快,差值更小,对应图④。故选B。
2.图中4℃等值线向东北方向凸出反映出海水与大气温差较大,海水温度较高,主要因为受日本暖流影响,增温增湿,C正确;该地等值线向东北方向凸出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和纬度无关,ABD错误。故选C。
【点睛】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大气主要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风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海洋与大气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上共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
(2023·河北·模拟预测)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这里常常成为生物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下图为2020年8~11月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多个观察站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问题。
3.图中温跃层大致位于( )
A.0-100m
B.100-200m
C.200-300m
D.300-400m
4.与混合层相比,温跃层( )
A.温度较高
B.盐度较低
C.密度较大
D.水深较浅
5.图中表层海水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径流丰富
B.降水丰富
C.蒸发量小
D.寒流影响
【答案】3.A 4.C 5.B
【解析】3.温跃层位于混合层以下,水温急剧下降,由图可知,温度曲线在水深0-100m处跨越的横坐标幅度最大,水温下降幅度超过其他深度,A项正确。
4.由图可知,水温随深度增大而递减,混合层的温度高于温跃层,A错误;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大先升高,后缓慢降低,混合层位于表层,盐度低于温跃层,B错误;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故温跃层的密度大于混合层,C正确;混合层位于海洋近表层,温跃层位于其下面,温跃层水深较深,D错误。故选C。
5.图中所示海域位于中沙群岛附近,年降水量大,表层海水首先接收到雨水,导致表层海水盐度较低,B正确;中沙群岛岛屿面积较小,地表径流较少,A错误;表层海水温度较高,蒸发量更大,C错误;中沙群岛位于南海,主要受暖流影响,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负相关)、盐度(正相关)和深度(正相关)。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热膨胀。
(2023·山东·二模)我国南海中沙群岛附近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显著,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季节差异明显,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2022年10月17日前后,台风“纳沙”途径该海域,在短期内对该海域产生显著影响。下图为中沙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盐月均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海域表层海水冬季盐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蒸发旺盛②河水汇入少③海水受季风扰动强④大气降水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台风“纳沙”在短期内对该海域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 )
A.海水透明度升高
B.海水表层温度降低
C.海水垂向混合减弱
D.海水流速减小
【答案】6.D 7.B
【解析】6.该海域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①错误;河水水量少,对整个海域海水盐度影响小,②错误;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冬季风势力强,搅动深层盐度高的海水上泛,使表层海水盐度高,③正确;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气降水少,盐度高,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7.台风可能会带来风暴潮,搅动海水,使底层冷海水上泛,海水垂向混合增强,同时也带来营养盐类,海水表层温度降低,海水透明度降低,B正确,AC错误;台风势力强,海水流速加快,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海洋表层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洋环流两个因素。①太阳辐射是海水的主要热源,因此纬度位置能直接影响海洋表层水温。②大洋环流中的寒暖流能够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水热交换,暖流会使流经地区水温升高,寒流则会使流经地区水温降低。此外,大洋形状、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等也会影响海洋表层水温。
(2023·深圳·一模)2021年5月,面积达4320平方千米的A-76冰山从南极洲罗恩冰架脱落,随后开始缓慢漂移。下图示意A-76冰山脱落位置及周边海域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海陆轮廓②极地东风③地转偏向力④西风漂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A-76冰山对所经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下垫面反射率减小
B.大气逆辐射增强
C.水汽输送量增大
D.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
【答案】8.A 9.D
【解析】8.由图可知,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主要是逆时针转动,一方面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倾向向西运动,一方面受到海陆轮廓的阻挡,下部无法移动,而上部向西移动,最终形成a→b→c位置变化,①②正确;地转偏向力不是其运动的动力,③错误;西风漂流纬度更低,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A-76冰山使得区域反射率增加,A错误;气温降低,故大气辐射和逆辐射都减少,B错误;气温降低,蒸发减弱,水汽输送量减少,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海—气相互作用指的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动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种交换对大气、对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及改变。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大气主要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风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海洋与大气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上共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
(2023·辽宁·模拟预测)我国南海中沙群岛附近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显著,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季节差异明显,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2022年10月17日前后,台风“纳沙”途径该海域,在短期内对该海域产生显著影响。下图为中沙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盐月均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季风
B.太阳辐射
C.洋流
D.降水
11.该海域表层海水冬季盐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蒸发旺盛②河水汇入少③海水受季风扰动强④大气降水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台风“纳沙”在短期内对该海域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 )
A.海水透明度升高
B.海水表层温度降低
C.海水垂向混合减弱
D.海水流速减小
【答案】10.B 11.D 12.B
【解析】10.表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是因为太阳直射点发生季节移动,夏季太阳辐射强、冬季太阳辐射弱,导致水温夏季高、冬季低,B正确;季风、洋流、降水不是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11.该海域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①错误;河水水量少,对海水盐度影响小,②错误;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冬季风势力强,搅动深层盐度高的海水上泛,使表层海水盐度高,③正确;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气降水少,盐度高,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2.台风可能会带来风暴潮,搅动海水,使底层冷海水上泛,海水垂向混合增强,同时也带来营养盐类,海水表层温度降低,海水透明度降低,B正确,AC错误;台风势力强,海水流速加快,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海洋表层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洋环流两个因素。①太阳辐射是海水的主要热源,因此纬度位置能直接影响海洋表层水温。②大洋环流中的寒暖流能够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水热交换,暖流会使流经地区水温升高,寒流则会使流经地区水温降低。此外,大洋形状、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等也会影响海洋表层水温。
13.(2023·江苏·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克鲁斯岛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约1000千米的赤道上,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第二大岛,受洋流和风的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下,岛上的气候分为明显的热季(1-5月)和凉季(6-12月)。圣克鲁斯岛低地气候干燥,拥有该岛67%的特有物种。中央山峰的东南坡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地多茂密的云雾林,在凉季出现云雾,尤其是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不易扩散。云雾林的林冠拦截云水,不仅满足了云雾林生长需求,还对低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观测表明,近年来厄尔尼诺事件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圣克鲁斯岛的气候特征,对高地和低地植被造成了不同的威胁。左图示意圣克鲁斯岛的位置,右图示意低地和高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1)分析东南坡高地在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的原因。
(2)说明厄尔尼诺事件对圣克鲁斯岛气候的影响。
(3)分别简述厄尔尼诺频发对圣克鲁斯岛高地和低地原生植被的威胁。
【答案】(1)凉季初期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气流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云雾成层,不易扩散。
(2)厄尔尼诺事件时,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热季延长;热季(赤道低压控制时),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多强对流暴雨,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东南信风减弱,逆温层结较弱,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
(3)高地湿度降低,喜阴湿的植被退化;低地水分条件改善,(对水分要求较高的)物种入侵,降低典型干旱适应物种的竞争优势。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西海岸的圣克鲁斯岛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影响降水的因素、厄尔尼诺对气候、生物的影响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凉季出现在6-12月,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东南信风北移,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位于秘鲁寒流北上的路径上,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在地形的抬升下;气流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易形成云雾;底部的冷空气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使得大气稳定,云雾难以消散,而出现成层云雾。
(2)厄尔尼诺事件时,海水异常升温,使得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使得水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导致热季延长;热季该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该地区多强对流暴雨,使得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东南信风减弱,逆温层结较弱,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
(3)由上题分析可知,厄尔尼诺事件频繁发生,使得高地湿度降低,使高地喜阴湿的植被退化;低地降水增加,水分条件得到改善,使得喜水的物种入侵,降低耐干旱物种的竞争优势。
14.(2023·山东·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北太平洋(5°N~25°N,120°E~180°)是全球热带气旋最活跃的海域,南海(5°N~25°N,110°E~120°E)作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也是热带气旋的源地(下图)。相较于西北太平洋,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少,存在的时间短,强度上也较弱,但登陆后给我国华南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沿海地区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大。已有研究发现,西北大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与北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显著相关,受此影响,厄尔尼诺年期间,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生成数减少。
(1)从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选择一个海域,分析造成两地热带气旋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
(2)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厄尔尼诺期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减少的原因。
【答案】(1)西北太平洋海域,海域面积大,上层海洋暖水较南海深厚;距周围陆地远,发育的时间更长,强度更大。(南海海域,海域面积小;西部、北部均紧邻大面积大陆,发育的时间短,强度较小。)
(2)厄尔尼诺期间,东南信风减弱,赤道暖水区东移;西北太平洋海洋表层的温度降低, 台风生成所需要的海面温度(26~27℃)条件不容易达到;近海面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 故而使得生成数减少。
【分析】本题以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图文资料为材料,涉及气旋特征判断,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相较于西北太平洋,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少,存在的时间短,强度上也较弱”可知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的差异。从南海角度分析,南海海域面积小,海洋暖水较薄,形成的热低压较弱;同时其距陆地较近,台风形成后很快登陆,发育时间明显较短,强度较小。从西北太平洋角度分析,其海域面积明显大于南海,海洋暖水层较厚,形成的热低压较强,同时其距陆地较远,台风形成后在海洋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登陆,发育时间长,强度较大。
(2)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暖水区东移,太平洋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升高,太平洋西部海域海水温度偏低,不易达到形成台风的温度条件(26-27℃);由于赤道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偏低,使得海洋提供给大气的热量和水汽减少,对流活动减弱,不利干台风的形成,因此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生成的数量减少。
试题导入
(2020年广州市天河区一模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畔的河漫滩阶地上,古城在历史上一直为四川北部地区的军事、商业、政治、交通中心。阆中古城城址曾经历过几次变迁,古城的营建巧妙地利用自然趋利避害,适应了当地“夏湿热、冬阴冷、多水患”的自然环境特点。图5示意阆中古城位置及明清阆中古城内部空间结构。
(1)简析图示地区山水分布对阆中古城气候的有利影响。(6分)
(2)分析历史上阆中古城城市发展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4分)
(3)历史上,阆中古城通过改变城址以避水患,说明古城城址变迁利于避水患的原因。(6分)
(4)说明明清时期阆中古城商业区区位的合理性。(4分)
答案:
(1)(6分)古城北部山地较高,阻挡寒冷的冬季风;古城南部为嘉陵江和低矮的山地,夏季风从南边吹来, 利于古城通风散热;古城位于山地阳坡且南部无高大山地遮挡,光照条件好;古城三面环水,对气候具有 调节作用。(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
(2)(4分)濒临嘉陵江,水运便利;三面环水、北面靠山,便于军事防御,为区域重要的军事中心;古城为 区域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城市发展的腹地较广。(每点 2分,任答两点得 4 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6分)秦、汉时期阆中古城接近河流凹岸,河水对河岸侵蚀强烈,威胁古城安全,明、清时期阆中古城 迁往凸岸,河岸不易受到侵蚀;秦、汉时期阆中古城海拔较低,明、清时期阆中古城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漫 滩阶地,更加安全。(每点 3 分,共 6 分)
(4)(4分)商业用地靠近码头和对外联系的驿道两侧,物资运输或转运便利;靠近居民区,临近市场且劳动力丰富,便于当地的商业活动开展。(每点 2 分,共 4 分)
城市区位分析
一、城市自然地理区位
城市是人类生活和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的场所。分析城市自然区位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角度:
(1)地形因素:
①城市区位最理想的地形是平原;
②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在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或者通过改变建筑物的形态以适应山区地形。
(2)气候因素:城市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3)河流因素:城市多分布在灌溉便利的沿河两岸和河口地区,而远离河流、灌溉不便的地区城市少见。
(4) 自然资源:一些城市坐落在矿产资源产地附近。
二、城市经济地理区位
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这些经济事物有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城市经济地理区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变化。邻近矿产资源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邻近港口或边境,有利于形成口岸城市。邻近多条铁路,尤其是铁路交汇处,有利于形成铁路枢纽城市。
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结果
影响原因
实 例
自然资源开发
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
矿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城市类型。铁矿产地如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等;石油产地如大庆、玉门、克拉玛依、东营等;煤矿产地如大同、抚顺、开滦等
交通
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
是客货流必经之地和对外联系的便捷纽带
我国铁路枢纽城市:石家庄、郑州、株洲等
政治、军事、宗教
宗教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往往形成城市
为进行宗教活动、完成军事任务或作为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等政治中心;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等宗教中心
城市区位选择
1.城市选址应尽量避开地震频繁并且危害严重的地区,同时还要避开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方以及活动断裂带。
2.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应把码头建设在河流的凹岸处,因为这里的水比较深,泥沙淤积少,但要注意河流对河岸的冲蚀。
3.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一般来说,石质地基要优于土质地基,天然土要优于人工填土。有些土质在浸水后,其结构强度会“一落千丈”,因此要进行防水处理和加固处理。
4.从地形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来看,平原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山区需要大量投资及工程措施。坡度较大的地方不适宜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位于地形平缓、地势低洼地区的城市,应建设排水设施。
5.居住区应布置在有污染的工业区的上风向或者城区河流的上游。
6.城市周围应有良好的植被,最好还要有大面积的水域。这样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景观和大气质量。
7.世界最早的城镇出现的共性: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发展农业;或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发展商业。
古都区位分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影响)一方社会。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我国著名古都较多,比如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文荟萃,名胜云集,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强调天地人和,依山傍水,城市与大自然融合发展。
大唐长安城
01
山河险胜,通衢之地,尤得一方太平
地理位置及地形,对于一国之都尤为重要。都城位置要能对全国形成辐射作用(含交通、经济、政治、文化的往来),且具备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既便于制内,也利于御外。
我们以明清都城北京为例:
纵览明代全图,京师位于全国的南北之中心地区,东朝大海,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细看北京地形,其西、北、东北部三面环山。西部是属于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和东北部是属于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北京处于它们所围绕的小平原内,对于战略防御(明代乃至中国历史大部分时间,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势力)拥有极大的优势,可谓是易守难攻。
其中,燕山山脉及太行山余脉的地势较高,在峰峦起伏、地势险要的山岭之中,有许多天然形成的峡谷关隘。诸如紫荆关、居庸关、古北口等,这也是明代天子守国门加大修长城的原因之一。
北京往北,守住诸多关隘,可以自由进出长城,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边贸(关榷),主要运输和买卖塞外的毛皮(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牛羊养殖业较为发达,种植业落后)。东部面海,以天津(意为天子渡口)为京师门户,用以拱卫京畿地方,也便于和海外发展贸易(主要为朝贡贸易)及藩属国朝拜,从而加速国内外友好往来。
02
宜居的气候,是养育城市的摇篮
中国文化中的“气候”一词,一般认为来源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与现在的季节一词相似,是指一年之中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变化。先民们对于气候与住宅之间的关系也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实践,主要体现在聚落选址、建筑类型等方面。
我们以长安城的气候特征为例。
古都长安(今西安),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簸箕状分布。长安以南,秦岭山脉划分南北。
长安属温带季风(偏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秋淋。长安的气候特点如下:第一,温湿度适中。由于长安位于南北气候的折中点上,四季气候特征明显,全年平均气温和湿度比较适中,适宜多数人居住生活。
第二,受地形影响,风速小。长安南北分别为北山和秦岭山脉,城市附近又较多山脉包围,这些天然屏障帮助城市抵挡外部气流运动,并在内部维护长安城相对稳定的小气候环境(生产活动不容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
中国古代都城和普通建筑多为沿南北纵轴对称的四方形布局,汉唐长安城也不例外。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市的北部为皇城,城市的东部和西部居住着王公贵族,城市的南部和外围为平民居住区,东西两市为商业区。这种空间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中轴线对称的封建社会城市的建设思路。
我国古代的建筑大都面向正南方,这不仅体现了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还体现了风水学中的“负阴抱阳”。因为我国国土大多数属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基本无太阳直射之时,正午太阳多位于南方,坐北朝南,使得房屋有充足的日照(采光);而北方则是寒流(冷空气)的发源地,为了起到御寒挡风的效果,也得背向北方(朝向南方)而建。
其次,长安的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和西南风,虽然长安城的路网系统与主要风向存在一定的角度,但是方格路网体统具有很好的通风效率。
隋唐对于长安的城市规划(图/星球研究所)
为了改变平原单调的景观,长安有很多人工湖泊及渠(河)道,即“八水五渠”(一方面解决了漕粮运输和给排水问题,一方面营造广阔水面——改善局地小气候和生动的天际轮廓线)。
03
水资源充足,农业发达,造就一片富庶
水是生命之源。古代先民在选址建城,特别是营建都城时,毫无例外都把水源作为首要考虑条件。丰富的水资源,富饶的(冲积)平原,肥沃的土质,发达的农业,密集的人口,都足以创造富庶的社会经济。
我们仍以古都长安城为例。
长安八川分流,拥有丰沛的水资源。渭河和泾河从西安小平原北部流过,发源于秦岭山脉中的几条渭河支流,灞、浐、沣、涝、潏、洨等也都集中交汇在西安小平原上。
八川环绕长安四周,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满足城内的生活用水和园林用水,为供物资运输便利,提高城市周围的防御功能,还能灌溉农田,保证城市供给。
水资源的丰沛,在滋养城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长安城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使得这里的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更存在夏季洪涝的隐患。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水患,提高水资源地利用率,伟大地先民在这里修筑了众多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工程,以仲山西麓谷口为西部起点,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地形,郑国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郑国渠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
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而且,郑国渠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改造了280万亩盐碱地。有了水源和优质的土壤,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开始富庶甲天下。
密布的河流,不仅是生产生活的来源,也为水运交通提供了可能。中国历代都很重视都城的水运交通。汉代开凿与渭河平行的漕渠,大大缩短了潼关到长安的水陆运输时间。加之隋运河的开通,使得长安东的地位更为巩固。通达的水运网络不仅是连接经济的纽带,也是稳定政治军事的桥梁。
除了受到自然地理的影响,古代都城的选址还受到历史渊源和风水文化的影响。
一些新朝定都时,会延续前朝的都城。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重新定都大兴土木多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还可以沿用前朝建成的完备的城市体系。比如唐朝沿用隋朝的都城,定都长安;明清朝沿用前代(元明)的都城,定都北京。
此外,“风水论”也对帝王的决定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城市的建设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是人类顺应自然的作为。其中还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地理试题中的古都
1.(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的唐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的龙首原——“原”指较高的地势上相对平坦的地方。长安城位于渭水和秦岭之间,发源于秦岭北坡的众多河流,从关中平原穿过,汇入渭水,在众多的河流中,以泾、渭、泸、灞、沣、漓、涝、淆八条河流为主。而在长安城内又开凿了五条渠道,把城外河水引入到城中。这八条河流、五条渠道共同构成了“八水绕长安,五渠灌都城”的胜景。下图示意唐长安城的位置及“五渠”在长安城内的分布。
(1)判断唐长安城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4分)
(2)据图说明唐长安城的建设是如何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8分)
(3)分析“五渠”对长安城的作用。(6分)
(4)唐长安城是座典型的山水生态城。根据图文材料,请为我国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提出合理性的建议。(6分)
答案:
(1)特点: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渭水自西南流向东北,长安城位于渭水之畔,故西南高东北低。或长安城位于橘水和沪水之间,橘水和沪水自南向北流,故长安城南高北低。(4分)
(2)充分利用地势南高北低的特点,使“五渠”河水能够自流穿行通过长安城;利用龙首原地形平坦特点,节省建筑投资;利用龙首原地势较高的特点,避免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长安城建在渭水之滨,有利于城市居民取水和航运(槽运)。(8分)
(3)利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取水;利于城市排洪、排涝;可利用水渠进行运输(槽运);调节城市小气候;丰富城市景观。(6分)
(4)增加森林植被,储备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地形,加强城市的防洪排泄设施的建设。(合理即可6分)
2.(2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宋代临安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地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下图为宋代临安城位置及布局示意图。
(1)宋代临安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河流穿城而过。简述该城市布局顺应山水自然格局的主要功效。(6分)
(2)古代都城的建设一般都采用传统方正规矩左右对称的空间形态,而宋代临安城的布局则呈现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形似“腰鼓”。简析形成这种城市形态的原因。(8分)
(3)临安城在充分适应城内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南宫北市”的空间布局,分析地形、气候要素对宫城的选址的影响。(8分)
答案:
(1)减少城市防御设施建设,利于防卫;(水资源丰富)供水和排水便利,可减轻洪涝灾害;利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布局,运输便利(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节省建设成本)。(6分)
(2)临安城的发展适应周边环境,城市西侧受到西湖限制;东侧受到钱塘江限制;南部又有山地分布(凤凰山);北部、东部为平原,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内的运河水道相互贯通,构建了城市南北向发展的骨架,所以城市呈现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形似“腰鼓”。(8分)
(3)南部山地地势较高,山麓之上远离密集的水网和潮湿的空气,可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优越的宜居条件;山麓之上夏季通风顺畅凉爽,冬季温暖湿润,生态环境(植物长势)良好。(8分)
3.(2018年湖北省八市联考)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古城以水为特色,至明末水系达到鼎盛时期,清代以来人烟辐辏,水系进入衰落阶段,现今苏州古城依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雅风貌,
材料二 古城滨河区街道、建筑与河道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南北向河道的东岸是街道,西岸是建筑;而东西向的河道北岸是街道,南岸是建筑。南北向河道并不是正南北向,而是南偏东7014’。据中科院调研表明苏州古城滨河区气温比远离河道的街区低1-2℃,尤其是夏季温差更大。
材料三 经过平江路的丁香巷,都会想起戴望舒那首著名的诗《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叉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分析古城水巷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原因。(6分)
(2)从河水减温效应分析古城滨河区街道、建筑与河道布局的合理性。(6分)
(3)说明《雨巷》中的降水成因及路面材料。(4分)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6分)问题①:简述清代古城河道减少的原因。
问题②:简述苏州市保护古城河道的措施。
答案:
(1)地势低平,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河上建桥,利于通行;临河居住便于用水、排水、利用河运。
(2)利用建筑的阴影来减少太阳光对河水的照射;河道的走向与夏季东南季风平行,加快水上风速;利于河水降温,利于夏季降低气温。
(3)夏初受(江淮)准静止锋控制形成梅雨;因路面潮湿泥泞,铺成石板路。
(4)①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侵占河道建房;泥沙淤积,河道阻塞;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水质恶化,蚊蝇滋生等)填埋河道;政府疏于管理等。
②引进活水,加快水循环速度,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铺设污水和雨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拦截污水,建污水处理厂);疏浚河道等。
4. (2019高二下·玉田期中)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始终贯彻“巧妙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创造自然与人协同”的理念,其选址、空间格局、建筑组群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明清时期北京城市位置示意图。
(1) 分析地形、河流对明清北京城市选址带来的有利影响。
(2) 从元代起,北京城内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方格网式布局道路系统,道路呈东西、南北正方向纵横交错,请分析这种道路布局的优缺点。
答案:
(1)北面山地提高了北京的防卫功能;城市利用从西入城的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形成了城市良好的供排水系统,减少了洪涝灾害;北部高大的山体拦截降雨,抵挡寒风,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地势平坦开阔,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便于发展农业生产。
缺点是对每两点间的交通必须绕行一定的路程;地形起伏复杂时难以适用,交叉口多,影响行车通畅。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都城自然适应性研究 ——以古都长安、杭州、北京为例》徐丽娟;中国知网。
更多资料资源,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慌了!日本海域辐射值超标180倍! 日本海域海水变黑了,浑浊不堪。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恐慌。然而,面对这样严峻的事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却仍然坚持食用日本福岛海产品,似乎对核污水问题不以为然。这种漠视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令人大为震惊。日本政府选择在这一时刻排放核污水,被认为是一个极不明智的决策。事实上,根据中俄提出的解决方案,完全可以避免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国际争议。然而,日本政府却选择了一种高风险的行动,不仅增加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也让世界各国对其处理核能问题的方式产生了严重的质疑。更为可怕的是,监测数据显示,日本海域的核辐射值一度超标180倍。这不仅给日本自身的居民带来巨大的健康风险,也可能对周边国家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次超标的辐射值引发了广泛的恐慌和关注,人们担心这种事态会进一步扩大并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安全。这次事件再次凸显出日本政府在长期以来处理核能问题方面的失策和不负责任。从2011年福岛核事故开始,日本政府一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核污水和核辐射的问题。相反,他们选择了推卸责任和忽视风险的态度。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无疑给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全球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到解决核能问题和核污染的过程中来,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安全。同时,我们也需要对日本政府的不负责任行为进行严厉谴责,促使他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核污水和核辐射的问题。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绝不能对其安全置之不理。在面对核能问题和核污染的严峻挑战时,我们应当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而奋斗。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守护地球的健康与安全!#秋日生活创作季#得以其偏爱,倾尽平生慷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辐射范围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