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驯化失败的动物的动物和没被驯化失败的动物的动物哪个好一点?

如今人类驯化的最为成功的动物是灰狼,早在一万多年之前,有一些灰狼开始主动靠近人类的领地,以搜寻人类附近的垃圾、残余物为食,渐渐形成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 灰狼帮人类看守领地,帮助人类狩猎,而人类则为灰狼提供食物,在长时间的相处中,灰狼就慢慢被驯化成了狗,今天的狗也没了狩猎和看家的要求,彻底沦为了宠物。 不少人有疑问了,既然我们能够驯化灰狼这样残暴的动物,那为何像老虎、狮子没有被驯化呢? 01 食物问题 在人类驯化动物的过程中,一般要遵循6点条件,而食物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像是灰狼虽然本来是肉食动物,但在驯化的过程中也进化出了消化碳水的能力,这让人类有足够的食物提供给它。 然而,老虎、狮子属于猫科动物,正如大熊猫在进化的过程中失去了“鲜味味觉”,从而变成吃素一样,猫科动物在进化的缺少了“甜味味觉”,这导致它们不吃素。 同时,它们的肠胃结构也决定了无法从植物中获取足够多的营养,这就需要每天大量的肉类,这是人类远远无法负担的。 毕竟一只老虎至少一天要吃3只鸡,人自己都吃不上,怎么会花费大量的食物去喂养老虎呢?猫之所能变成宠物,也是因为体型比较小,所需的食物少,这才能够被人类驯养,大体型的狮子老虎就没这么好运了。 02 用途小 像是老虎、狮子这样的动物,用来看家护院不如狗合适,毕竟狗的叫声更加嘹亮,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 用来当坐骑、搬运东西,体型又不够高大,也不能承受大重量的物品,更无法使用缰绳控制,所以马和牛先成为了驯化的动物,而老虎、狮子只能沦为马戏团的表演动物,无法用于实际的用途。 此外,狮子、老虎更加凶猛,稍有不慎就会对人发起进攻,远不如牛、马、羊这类温顺的动物来得划算。 03 不是群居动物 在人类驯化的动物中,大部分都属于群居动物,像是灰狼就是如此,它们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群狼要服从头狼的指令,这让它们都很忠诚,一旦认了人为主人,基本就是忠心耿耿。 狮子、老虎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老虎,属于独居,从来不会听从人的指挥,更不会服从谁的命令,也不会主动去讨好人类。 综上所述,人类驯化动物永远是从自身出发的,需要什么才回去驯化什么动物,像老虎、狮子对人类没有大的作用,自然也就不会去主动驯化了!专注探索科学,带你看精彩世界!
人类驯化动物的过程,既利用了进化论的原理,同时又在挑战进化论。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说“进化的速度是否加快”,因为在很多时候,那些被人类驯养的动物,它们正在快速地退化。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从进化论的两个主要部分与两种动物开始说起。进化论有两个主要部分:自然选择机制与遗传的性质。自然选择是根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进行分类的过程。我们通常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事实上自然选择与差异化繁殖有关,而不是个体的生存,它选择的是编码理想性状或特征的基因。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机制,用于挑选出哪些特征(不是哪些个体)将被传递给下一代。遗传的本质就是基因的传递。物种将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过程包含一种精确的机制:基因如何通过突变进行修饰以及它们如何在有性物种之间共享。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这种基因改变的频率是微妙的,乍一看似乎不值得被称为进化。但正是这些基因微小水平的变化导致携带它们的生物体最终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在驯化动物的过程中,以人的选择代替了自然的选择,以人的需求与好恶来代替自然的淘汰,在这个过程中,动物的许多功能不但没有进化,反而在加速退化。人驯化动物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伴侣,二是食用。我们最常见的伴侣动物就是犬类,说起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它?还是它们?你或许知道,无论是狼狗、泰迪、腊肠犬、斗牛梗还是别的什么狗,尽管它们的差异巨大,其祖先都是狼——它们与现代的狼拥有同样的祖先。(灰狼是最接近狗的活体亲属)你能想象在自然选择的状态下,狼会进化成泰迪、贵宾犬或约克夏犬的样子吗?绝对不会!人从对古代狼驯化的一开始,就对其基因进行了人为的干涉。动物学家们认为,早在几万年前,当人类通过狩猎活动渐渐占据食物链顶端时,灰狼就开始了与人类的共生关系。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大约3万年前,狗和狼之间发生了遗传差异。最初的“旧石器时代狗”只是喜欢与人类接近,它们比灰狼弱小,更容易被人类烤肉的香味吸引,而人类也利用它们去找寻猎物。这时候的狗依然是桀骜不驯的,它们富有攻击性,并不怎么讨人类的喜欢,于是人类会在它们的后代中选择那些比较乖巧的留下来,渐渐地,狗成为人类的忠实伴侣。(牧羊人与他的马和犬)如果我们将现代的狼狗与灰狼相比,就能明显看出差异:狗的大脑容量更小并且比狼的大脑更简单;鼻子长度缩短,牙齿尺寸和数量减少;狗的形体及骨胳肌肉也明显不如狼那么强壮。人类的驯化与选择不仅改变了狗的形态,还从基因的角度深刻影响到狗的行为,这些基因变异不太可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事实上,人类最初就是依据行为来对狗进行选择的。狼与狗只有11组固定基因存在变异,在狗驯化过程中,影响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发生了转变,这些基因参与多种神经递质特别是儿茶酚胺的合成,运输和降解,其中包括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因此狗比狼表现出较少的恐惧和攻击性、更多的服从,2个月大的小狗可以在没有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听从人类的指示,这是狼做不到的。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人类还通过多种杂交方式繁殖出各种各样的观赏及伴侣犬,你很难想象意大利獒犬和约克夏犬的整体体型差异超过30倍,但两者都是同一物种的成员。(意大利獒犬和约克夏犬)你同样难以想象的是,通过人类驯化“进化”的奇瓦瓦头骨相比于灰狼的头骨是如此地玲珑小巧。(灰狼头骨与奇瓦瓦犬头骨比对照片)不仅是人类驯化的狗减少了它的脑容量,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猪、牛、羊和鸡的身上,它们的大脑容量与其祖先相比都有所减少。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进化论“用进废退”的原理。我们生活在鸡的星球上,在这个星球上有大约230亿只活着的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鸡不仅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还是数量最多的脊椎动物。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类吃它。人类为了吃鸡肉而驯化鸡,所以鸡不需要学会服从人类的指令去驱赶羊群,它们只需要快快地长肉就可以了。如果你将今天养鸡场5周大的白羽鸡与它6周大的祖先红色丛林鸡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骨胳进化的巨大差异。(白羽鸡与红色丛林鸡对比)现代肉鸡的的基因与更加精准的饲料决定了它的体重增加速度比20世纪50年代的肉鸡快5倍。在它们出生40多天后,就已经在送去屠宰的路上了。我们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基因,这意味着它总是很饿,因此会吃得更快并且生长得更快。它完全不会飞,它的骨胳完全不能应付迅速增加的体重,心肺也不堪重负,许多鸡会死于心脏或呼吸衰竭。在人类的驯养下,动物到底是在加速进化还是加速退化?这个问题或许有不同的答案。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些动物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选择代替了自然的选择,它们的基因因人类的喜好而发生变异,它们的命运也因人类的需要发生改变。人类就是它们的上帝。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宰,驯化动物是人类跟自然相处的重要方式。人类驯化了大量的动物,体重45公斤以上的大型动物就有14种,猪牛羊,马驴象。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野猪被驯化成家猪,野马被驯化成马,野牛也被驯化成牛。家猪成为重要的肉食来源,家牛更是为人类提供了肉类,奶类,皮革和畜力。然而在自然环境中,还有大量未被驯化的亚种存在。比如美洲野牛和非洲斑马,就是两种尚未被人类驯化的物种。美洲野牛生活在美洲大陆上,数量曾经非常庞大。从远古时期的印第安人开始,人类就着手驯化美洲野牛,印第安人也曾养过野牛,挤过野牛的奶,吃过圈养野牛的肉,但这并不能算驯化。印第安人圈养的野牛,在身体特征和性情上,几乎跟野生的野牛没有区别。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野牛并非被人类驯化了,仅仅是被驯服而已。美洲野牛无法被驯化的原因,一是它们太大了,而且十分凶猛。美洲野牛体重可达到600公斤以上,就算是现代的猎人,想要活捉美洲野牛也是十分凶险的事情。就算我们从小牛犊养起,小野牛很快会长大,一只成年野牛每天要吃32公斤草料,比家牛胃口大多了,养野牛会面临严重的饲料问题。二是美洲野牛野性十足,它们的骨骼肌肉结构决定了它们的速度和敏捷性,进而造就了野牛一言不合就攻击的暴脾气,在发情期的时候尤为明显。因为驯养成本太高且难以驯化,美洲野牛至今依然保持着野性。美洲的家牛基本都是从欧洲引进的,尴尬的是,美洲野牛因为未被驯化,现在数量已经岌岌可危了。非洲的斑马,也是因为野性难驯,体型过小,至今依然奔跑在非洲大草原上,没能成为人类主要的畜力来源。大家怎么看?紫侠号1万获赞 2758粉丝专注科学,环保,环球地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驯化失败的动物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