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杇水下雨污水散发的气味有毒吗?

有137万吨核污水入海,相当于全球生化打击海洋污染:未经处理的放射性元素:碳14 钴60 锶90 和氚,降解时间更长很容易进入海洋的沉积物中被海洋生物吸收氚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吸入污染的水蒸气和摄人污染的食物或水等途径进入人体。一旦进人后,氚很快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结合到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像DNA这样的核蛋白质上的氮被称为有机结合氛(多项研究显示,受氚或其他类型辐射的人群中儿童白血病和先天畸形的病例增多)陆地污染:海水蒸发为水蒸气
形成降雨降雨时植被、土地、蔬果、淡水资源无一幸免,一次降雨就是一次污染核污水中的辐射物会影响人类的DNA,下一代也很可能会畸形、残疾、癌变,而这种基因损害会持续数几百上千年。《韩国时报》曾指出,福岛核废水中的氚元素即便经过反复处理也不能去除,这种放射性元素会导致细胞的损坏和变形。如果长期积累在人体内,最终会导致癌症的发生这是摆明了打算把人类灭绝,谁想消灭人类?谁能独善其身?谁最终谁受益?

拿专家意见来说事,说明应该有几份底气?但底气多硬实不好说。反正还是堵不住众人之口。
但必须清醒,我们不能信,他们没有信用,如何信?拿核领域权威压人,只会让人提高警惕。一个企业没有诚信,乱排乱放,消费者会相信他的产品是环保的?日本是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薛定谔的猫了。但我们不是,我们清楚。他们的忽悠不会让我们上当。还是那句,谁说的,帝国主义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负责任的帝国主义。
加一个地图吧,英国脱欧和日本排核污水证明英国和日本被美国牢牢捆绑了国家政治。成为美国盯着欧亚大陆的两个夹子。——对日本不要存幻想了,核污染能排放就等于首先使用核污器。
到目前,日本120万吨核废水将排入大海,中韩前后发声,西方国家集体沉默了。
作为海洋环境安全链条上极为重要的一环,海洋环境安全不仅构成了整个自然海洋环境环境的基础性要素,而且是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洋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生命安全、社会安全等问题息息相关,海洋环境安全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大力发展核电事业的同时,核泄漏事故导致的放射性污染物质扩散,不仅给陆地上的生物造成巨大危害,也给海洋环境安全构成了威胁。
2011 年3 月11 日,日本地震发生后,福岛第一核电站1 - 4 号机组中的反应堆先后发生爆炸,引起严重的核泄漏。为了防止反应堆再次爆炸,日本声称只能依靠不断向反应堆注水来控制升温,但这种方法造成了至少6 万吨高放射性污水的产生,部分污水泄漏到机组附近的地下隧道、竖井甚至海中,严重污染了土壤、地下水和附近海域的海水。随后,在没有向周边国家告知的情况下,日本东电公司将万余吨的核污水直接排放入海,声称“以便腾出空间处理部分机组内的高放射性积水”。经检测,2011年4 月16 日,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海水中的碘- 131含量超过正常标准的4 000 倍,铯-137 的水平是正常的527 倍。2011年,在启用的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和MEXT 岸外站的海洋监测项目中发现,由于空中沉积、流动和高放射性污染水外流而增加了海洋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2011年时候,日本专家推测,30年后,福岛第一核电站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整个太平洋,放射性物质有可能经食物链在鱼类和贝类体内积聚,进而对海洋环境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2011年时候,鉴于核泄漏事故造成的严重危害,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提高至7 级。这使日本核泄漏事故等级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相同。
参考文献2给的从第一天到1年后,模拟排污污染海洋影响图。
由于铯-137 和锶-90半衰期都约为30 年,影响较为持久,尤其是放射性物质经生物富集、食物链传递,再经生物放大和累积,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系统乃至人类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将不容忽视。事实上,日本“排海”行为严重违反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沉重打击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海洋是地球上综合生产力最大的一个海洋环境系统。对于海洋环境系统来说,其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如海洋动物植物、微生物、珊瑚礁、红树林等,而非生物成分即是海洋环境: 沙滩、阳光、空气、海水、无机盐等。海洋环境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就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反之则会打破这种平衡,如过渡的开采与捕捞海洋生物,就会导致一个环节生物量的减少,这也必然导致下一个相连环节生物数量的减少。如此一来,则一个环节的破坏,就会导致整个海洋环境系统平衡的破坏。而海洋污染是海洋环境系统平衡失调的一个主要原因,福岛核泄漏所产生的核污染,严重地破坏了太平洋海域的海洋环境系统。
核污染物质首先集中在表层海水,在风、浪、流等各种动力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向下移动,而达到几千米深度。 据2011年《纽约时报》报道,3月28 日离3月11日,不到17天,海水样本检测结果显示,铯的浓度达到安全限值的20 倍,碘的浓度也严重超标,可见其对海水的污染已相当严重,而且使海水的温度升高,对海洋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危害极大。
放射海洋环境学家沃德·维克勒( Ward Winkler)指出,碘浓度和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所对应的辐射剂量将导致海洋动物死亡或者影响它们的生育能力。 除了影响生育能力外,放射性物质同样会灼伤经过的鱼类。
另外,此前的研究显示,有毒金属会与辐射产生相互作用,抑制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导致它们更易患病。作为海洋生物中数量繁多的海藻,在吸收水中营养肥料的过程中很可能就把辐射物一并吸入,其他生物同样存在这样的危险,尤其那些本身已经濒危的海洋生物此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同样,受污染的海水在潮汐的作用下对海岸的红树林等其他植被也造成了污染,从而破坏了沿海的森林系统。另外,海洋空气中都充斥着放射性物质,恶化了海洋动植物吸入的空气质量,从而对它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虽然专家声称核泄漏事故对海盐的食用安全没有影响,但是当污染达到一定程度,经过被污染的海水提炼出来的海盐或多或少含有微量放射性物质。
海洋一个环节的破坏都会导致整个海洋环境系统的紊乱,从以上分析中看出,日本核污染不仅仅破坏了其中的某一个环节,而是影响了海洋环境系统的方方面面,其后果是不可估量的,未来很长时间内太平洋海域都会笼罩在海洋环境系统被破坏的噩梦中。
食品安全和卫生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无疑会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尤其对于大量摄取海产品的沿海居民来说,海洋食品安全是维系他们生存的重要基础,当海洋环境遭受污染并进而污染食物链时,他们的健康将无法得到保障。
我们通常说的海洋食物链,它有两种基本存在方式: 一种是牧食食物链。就是我们时常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土( 浮游生物) ”。第二种形式是碎屑食物链。这一食物链的转移方式是: 从死亡的有机物开始,得到微生物,并以摄食腐质的生物为生的捕食者为最终点。实际上,在海洋中,这两种类型的食物链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并由多种方式混合进行。
著名海洋环境学家拉什林表示,如果海洋动物摄入受到辐射的植物和小型猎物,海洋食物链将受到污染。他还指出,绝大多数变异动物无法幸存,一些动物还会将变异遗传给下一代。
就拿食物链来说,排入太平洋的核污水中碘- 131 的水平严重超标,而海藻等植物能够快速吸入碘,而以海藻为主要食物源头的海虾在吃了碘含量超标的海藻后,其自身也污染了,放射性物质会在其体内积聚,当鱼类吃了这些受污染的海虾后,放射性原子将改变其体内的其他原子。同时,海洋鱼类的卵和幼体对辐射较为敏感,很容易就改变了它们的DNA,而海洋中的其他大型动物如金枪鱼、鲨鱼等,大都是以鱼类为食物的,因此整个海洋食物链就此受到污染。而这些受污染的海鱼及其他海产品被渔民捕捞上岸经人们食用后,人类的健康将无从保障。
海洋环境环境问题是影响海洋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海洋产业经济的衰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表现为海洋污染、海滩围垦破坏以及水利和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环境的破坏等,这些都属于海洋环境安全的范畴。随着日本核泄露事故等级和影响的不断升级,使海洋生产作业受到威胁,首当其冲的是渔业、盐业以及石油开采等生产作业,直接导致沿海国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据2011年报道,日本东北部受到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影响后,东北三陆沿岸的渔业生产已遭受重创。核辐射引起的核恐慌使居民对海产品尤其鱼类的需求大大减少,今后可能导致水产品供给不足。我国远洋渔业每年在日本海及附近太平洋海域捕捞作业季节主要为5 月份至12 月份。从对我国在日本海或太平洋海域的鱿鱼钓船等的影响分析,近期出海的船员和渔船存在受到一定程度核辐射伤害的风险,我国渔业的发展无疑受到重创。
2011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抢盐风暴,除了食碘盐防辐射外,有的民众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虽然专家认为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稀释后,对海洋不会有多大影响,但是民众的担心不是毫无根据的,“核恐慌”的思想会使近期的海盐生产量相对缩水,盐业的生产最终会受到影响。
在石油开采领域,一方面,日本是石油消费大国,地震导致的核电站关闭使能源供应主要依靠核电的日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增加对原油的需求; 另一方面,核辐射的扩散使海上石油开采作业困难,为了防止开采工人们受核辐射影响,近期石油开采量会相对减少。除了日本,太平洋周围的其他国家石油开采作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政治上,伴随着不断加剧的海洋环境安全形势,东北亚各国因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引发的冲突不断升级,成为世界海洋政治的新议题,也成为当前国际环境外交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因跨国捕捞、石油钻探、海洋污染、海底资源开发等问题,引发的新一轮海洋权益争端对国家政治的威胁和影响日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此时的不负责任,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对国际政治安全的威胁。
核辐射引发的海洋环境安全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也是显著的,面对日益严峻的海洋环境环境问题,韩国、俄罗斯、法国、瑞典以及南亚各国都对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的行为表示了谴责。而美国作为日本的同盟,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日本一方,这引起其他国家的强烈不满,使原本不稳定的国际关系更加微妙,势必会影响地区安全甚至世界安全形势。
日本严重违反了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首先,违反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当前世界核扩散形势依然严峻,并有可能随着核电复兴浪潮的到来变得更加复杂。在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核心的国际不扩散机制中,核裁军、防扩散与和平利用核能是三大支柱,并实质上构成了一种契约关系。
日本将高放射性核污水直接排入太平洋,很显然违背了1972 年通过的《伦敦倾废公约》的相关规定。
日本“排海”行为也违背了1982 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该公约中,对“倾废”下了明确的定义: “从船只、飞机、平台或其他人造海上结构故意处置废物或其他物质的行为,”由此可见,日本此次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海洋倾废行为。同时,该公约第193 条第2 款规定: “各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在其管辖和控制下进行的活动不致使其他国家及其环境遭受污染的损害,并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事件或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不致扩大到其按照本公约行使主权权利的区域之外。”核泄漏事所产生的核污染物质已影响到沿海各个国家,可见日本并没有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应该践行的义务。
日本的行为违反了一系列的区域性公约,如《海床条约》、《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东南亚无核区条约》等等。这是一种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的行为,既没有履行联合国成员国的义务,更不顾及海洋环境安全和全世界人民的生存利益。可见,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西方发达国家总是操纵着话语权,霸权主义凸显,各利益集团之间支持、包庇盟友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处理同一性质的突发事件时,没有统一标准,如果是其他小国家而非日本,美国及西方国家的态度估计会大相径庭,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显然有失公平、公正性,同时,无形中加深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埋下了隐患。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测试检修过程中因为技术人员操作失误,引发了一系列恐怖的爆炸。这次爆炸的核污染物质直接辐射到了纳威亚半岛,这次爆炸的辐射比广岛原子弹恐怖400倍。
2名技术人员在爆炸中直接死亡,其中28名消防员在三个月内相继痛苦离世。他们在扑灭反应堆的火灾时,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导致他们遭受了巨量的核辐射污染。在去世之前,他们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非人的折磨。核辐射破坏了他们的染色体,导致他们的皮肤大面积溃烂、各种器官衰竭、毛发脱落、内脏出血。
死后连尸体都变成了辐射污染源,在这28名消防员下葬时,还用了专门的铅锌棺材,但没过多久这周围就检测出了能令人致死的辐射量。
在核辐射诱变下痛苦死亡的狗狗:
切尔诺贝利至少导致了9.3万人死亡,致癌、致畸的人数更是超过20万。真正的危害还不可预估,在爆炸发生后的三十年间,动植物变异、大量死亡,在距离切尔诺贝利的一个村里,牲畜的眼睛大小堪比西瓜。
完全有可能,放射性物质会随着水蒸气蒸发及风的传输扩散。下雨之后,污染物会跟雨水混合在一起,并且随着雨水降落到地面。如果雨和风结合在一起,降雨的云系或者降雨的云团随着风向下游移动的时候,也可能把污染物带到下游一些地方。
每个核电站均设有专门处理放射性废水的系统。放射性废水通常采取蒸发和过滤的工艺进行处理。
过滤法
原理与人们平常使用的净水器原理基本一致。主要是在放射性废水流经的位置安装可以吸附放射性物质的材料, 有效吸收水中的放射性物质, 吸附材料中保存放射性物质。等待一段时间后,材料中的放射性物质达到饱和态, 换上新的吸附材料即可。替换下来的充满放射性物质的材料再做固化密闭处理。
秦山第三核电站的独特之处是, 其采用了国外重水反应堆技术, 是我国第一座商用重水反应堆核电站, 在核废水的处理设计方面极为新颖, 特点显著。可以很大程度山减少二次废物的产生量, 很程度上减少了核电站的场地使用成本和废水处理代价。
废水的处理系统将低放、中及高放射性分别进行收集, 按照废水的来源与放射性大小分类排入对应的储存箱中, 这样就可以使其中短寿命的放射性物质快速衰变。秦山第三核电站中2 个储存箱存放的中、高放废水, 3 个储存箱存放低放废水。
如果储存箱中的废水位至一定高度时, 其中的短寿命放射性物质得到完全衰变, 这时候开启废液储存箱的循环泵, 使其持续运转超过1 小时, 这样就可以使储存箱中的废水混合充分。取样分析箱中的废水, 如果检测其中的各项指标达到排放标准, 则可以将其中废水直接排放外部。
放射性中等的废水经过处理后, 如果其不满足直接排放的标准, 则必须再次经过净化去污的处理流程。放射性废水的净化回路工艺流程如图1 所示。如果设备运行中, 系统的过滤器口的压差不正常时, 表明了过滤器中存在了堵塞, 这时候必须及时的替换系统滤芯。如果吸收材料失效时, 则需要更换材料, 取样分析是决定净化循环次数与净化效果的直接参考。
吸附法
2011年5月第5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有一条低调的消息,一项可快速、高效吸附、过滤核污染废水的新技术在我国研制成功,可用于防治放射性物质碘一131及其他放射性碘同位素的扩散,可广泛应用于核事故应急、核废水处理、核设施防护、医疗放射性废水处理等方面。这项高科技重大科技成果,将在河南省漯河市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这种材料对碘一131的吸附效率之高是令人震惊的。将10g利用这一新技术制作的新材料— — 催化生物陶颗粒,浸泡在含有12 640 Bq/L的放射性碘一131的核废水中20 min,可以吸附固定高达99.97% 的放射性物质碘一13l。检测显示,利用这种新材料过滤放射性高达185万Bq/L的碘一125废水,仅用5 rain,放射性碘一125去除率高达2%。这种新材料叫做催化生物陶,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陶瓷,也不同于传统的吸附材料。利用这种新技术制作的颗粒,是一种具有定向选择性功能的高效吸附材料,可以快速、简便、高效地吸附固定放射性物质碘一131和碘一125等碘放射性离子。这一技术的核心部分是在材料上实现定向、选择性吸附和固定功能。
多核素去除装置(ALPS)
2015年,东京电力公司投入使用“多核素去除装置(ALPS)”设备,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除了难以清除的氚,ALPS可以将放射性物质去除到日本国家标准以下。剩下的操作难点就在于如何去除氚。该负责人表示,以现阶段的技术,全世界都难以完全清除氚,只能将其浓度稀释到一定程度后向空气中或海洋中排放。少量氚被认为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小,全球各地核电站都有将氚释放入海的惯例。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为,核废水处理后入海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不过在排放时需要进行独立辐射监测以向公众保证其排放将会遵循国际标准。对于废水入海,东京电力公司认为,此举并不会对当地居民健康造成影响,也不会影响鱼类质量。
截至2020年8月,经ALPS处理后的73%的核废水仍含有放射性元素,需要进行二次处理。《科学》杂志指出,如锶90等放射性元素需要更长时间衰变,可能对环境与人体带来持续时间更长、更复杂的潜在风险。
蒸发
把核废水送进锅炉里烧,那样被核辐射污染的水不就蒸发了,排到空气里去了吗?但用这个方案,核废水会污染空气。2020年2月,日本政府负责处理核废水问题的相关委员会发布评估报告称,除排入海洋外,蒸汽释放也是可行的方案。此前,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后就将核废水蒸发排入过大气。
核送到地底去
从地表钻洞,然后搞一根深入地底达2500米的管线,把核废水全都排入地底2500米深处。但用这个方案,核废水会污染地下水。
电解
将核废水经过电解变成氢气和氧气,然后再排放进大气。
混入水泥,埋进土里
将核废水和水泥混合,形成这样一个个水泥块,然后再埋入地下。
直接排海
既然还有其他选择,为何日本政府唯独中意“排向大海”呢?因为这种方法,省事、快捷,还省钱。从最近的表态来看,在他们看来,向海洋排放仍然是最可取的方法。实际上,日本排放核污水的这种操作,已经不是头一回。2011年4月4日,东京电力公司就曾将内含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1.15万吨污水排入大海。时任内阁官房长官的枝野幸男说,这样做是“别无选择”。
一家来自德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的计算结果显示,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就将遭到核污染影响。
如果按照东京电力公司资料,彻底解决包括核废水在内的污染问题仍需30年至40年的时间,但要重新拿出类似事故的全新计划、重拾国际社会的信任、重塑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显然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持有世界核电站一流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日本,在经历核电站几个机组相继爆炸后却表现出无奈之举: 向太平洋倾倒万余吨的核污水,以便腾出空间处理部分机组内的高放射性积水。从日本政府所谓的无奈举动可见当前人类面对核危机时的处理技术还是相当落后和贫乏的。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最先进的核电技术是第三代AP1000 非能动安全技术。不过经研究证明“第三代”核电技术也不能完全令人放心。日本核泄露发生前四个月,英国、法国、芬兰的核安全局在各自对法国阿海珐第三代核电技术EPR 反应堆进行评估之后发表联合声明,指出EPR 反应堆的仪控系统在确保安全系统的充分性以及安全系统与控制系统的独立性方面存在问题; 阿海珐最初提交的EPR 设计不符合独立性原则,其控制系统与安全系统之间有高度的复杂串联,二者有可能同时失灵,可见该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安全缺陷。
为了弥补这些缺陷,随着科学的进步,世界各国相继致力于研究第四代以及第五代核电技术。第四代核电技术———快堆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趋于成熟阶段,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而第五代核电技术———行波堆则刚刚起步。 技术的落后是造成核危机不能及时有效处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无力研制最新核电技术以确保核安全的情况下,各国仍竞相兴建核电站,导致危险一触即发、无处不在,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随着核泄漏事故的频繁发生,人类最终将为自身的行为后果买单,无法自救。因此,目前尽快研制和发展第四代和第五代核电技术是当务之急,从而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人类为确保生命安全和海洋环境安全,应在当前核电技术足以控制的前提下,合理发展和使用核电产业。
总之,薛定谔的猫?没有具体定性分析说有害,但三岁孩童都看出,绝对不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振姣,罗玲云,日本核泄漏对海洋环境安全的影响分析,《太平洋学报》,2011年11月
2 Behrens, Erik, et al. “Model simulations on the long-term dispersal of 137Cs released into the Pacific Ocean off Fukushim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7.3 (2012): 034004.
自从10年前,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清理工作一直持续,每天产生数以百吨的核污水,据推测清理工作至少还需要40年。关于核污水的处置,方法有很多,如对地层注入、排入海洋、蒸汽释放、氢气释放和地下掩埋等。但因“排放入海所需耗时最短,花费也最少”,而被日本政府选择。核废水,到底含有多少有害物质?2018年8月之前,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表示,经过处理,核废水当中的绝大部分放射性元素都可以清除,但是“氚”没有办法清除。直到有日本媒体披露,处理水中其他放射性物质也超标的问题后,东京电力公司才承认碘129、锝99、碳14等放射性物质超标,超标废水占总量的72%,部分超过排放标准的100倍。2019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称,核污水中含碘-129、锶-90、钌-106、碳-14等放射性元素。其中,碘-129可以导致甲状腺癌,锶-90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一类致癌物清单,易致白血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2020年曾指出,福岛核污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和其他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之高相当危险,存在损害人类DNA的潜在危险。核废水会扩散到哪里?据@中国三农发布分析,洋流会带着污水在整个北太平洋循环,沿岸国家和地区有十余个,不算中国,人口就已经是10亿量级的。而且,核废水会顺着洋流在北太平洋绕一圈,最后也会到达我国台湾地区附近。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的计算结果显示,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就将遭到核污染影响。而全球四大洋,是连成一体的。所以说,日本倾倒的核废水,最终会影响到全球的海洋。海鲜还能吃吗?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海鲜等生物富集的放射性元素,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到人类。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化学家肯·布塞勒表示,福岛核废水中氚的危害性相对其他放射性核素危害较小,排入大海稀释后危险性减弱。相较于氚,核废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钌-106、钴60、锶-90更值得担心,它们对健康的危害可能更大,且更容易被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吸收。人类通过食用海产品,会间接地摄取海水中的各种放射性同位素。实验证明,如果长期、大量食用放射性污染海产品,有可能使体内放射性物质积累超过允许量,引起慢性射线病等疾病,造成血器官、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损伤。如果日本将这些核污染水全部排放到海洋里边,当核废水顺着洋流走向全球,全世界渔业都会受到影响。其中,世界最大渔场,就在日本附近。而环太平洋是我国远洋渔船前往的主要渔场,到时候,即使是国产海鲜,只要是在受到核废水污染的水域捕捞或养殖的,也会受到污染,不建议食用。事实上,核废水已经影响了海洋生物。早在2012年,美国研究人员在距离日本近1万公里外的美国西海岸发现,有蓝鳍金枪鱼竟携带来自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污染物。2018年,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内检测发现,每公斤的小鳍红娘鱼含的铯,放射性最高浓度超过标准18倍。今年2月22日,日本福岛县附近捕捞到的鱼,放射性物质铯超标5倍,一些鱼已经出现明显畸变。海盐还能吃吗?国家食盐制造出品均有严格标准,市场上正规渠道购买的食盐,都是符合国家统一的安全标准的。国内除了有海盐,还有湖盐、井盐,如果不放心,可以不选海盐。核废水的影响多久之后会减弱?这些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废水和普通工业废水不一样,即使在海洋里扩散稀释,它们的半衰期依然有几十年、甚至几百上千年。这也就意味着,核污染不可能轻易散去,海洋生物会遭到辐射污染。本文综合整理自科普江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权责归属原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核污水导致下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