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克电池在钠电池的局限性领域有什么准备?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马天一,许琳)核心观点:钠电应用可期: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对成本或使用感受有明显优化,钠电优势在性价比、安全性和低温性能,未来会对铅酸及 低端锂电池实现替代,预计2025年和2030年钠电需求50GWh和260GWh,但短中期对原锂电体系供应商(业绩)弹性不 大。产业链已经进入量产前夕,预计当前BOM成本0.65元/Wh,2023年或下降18%至0.54元,预计2025年到0.40元/Wh附 近,测算锂价20万以上钠电具备优势,预计远期优势线是10万,投资机会在利润分配强势环节和从零到一的环节。 底层逻辑:成本上,钠电原材料来源广、可获得性强,价格低且稳定,较锂电具备优势;性能上,依托较小的斯托克斯半径 等特点具备较好的安全性能和低温性能,考虑环境友好和安全性等优势,未来会对铅酸及低端动力电池实现替代。需求:预计2025年和2030年钠电需求50GWh和260GWh,预计先在低速车和两轮车上应用。 成本:当前成本约0.65元/Wh,成本中电解液占比36%是最大来源,目前价格较高预计未来降本明显;对比看,理论成本值 (极限值)较铅酸和锂电下降28%和33%,测算目前钠电成本与锂价在20万时性价比持平,预计远期优势线是10万。 进度:当前理论研究已经成熟,材料体系已经定型,头部电池厂及新进入者均进入量产前夕,环节上正极材料由于结构通用, 以层状氧化物为代表的体系研发和制造的进度较成熟,负极以硬碳为代表的体系进度略慢,主要是体现在性价比和微观结构 调控优化。钠电应用的底层逻辑钠电应用关键看“人有我廉,人无我有”,性价比和性能优势是重要驱动钠电是否具备产业化应用能力,主要看相较于现有电化学储能体系是否具备性价比和性能优势。 性价比方面,对现有铅酸电池性价比优势已无争议,相较于锂电的性价比需要动态对比锂价走势和钠电成本曲线,当前成本对应20万锂价具备优势。 性能方面,钠电由于自身斯托克斯半径较小等原理性优势,故在低温性能和安全性能上具备较好表现。性价比之成本测算:钠电降本后BOM约400元/KWh相较于传统磷酸铁锂、三元电池,采用三种路径的钠电降本后BOM成本均具备明显优势,当前预计650元/KWh(基 于当前成本的量产情形),电解液、正极和负极成本占比较高,后续有下降空间,预计降本后400元/KWh。 锂价剧烈波动致使锂电池BOM成本波动大,钠电池价格较低且更加稳定,是钠电应用的核心因素 。性价比之成本测算:钠电较锂电成本端优势在于便宜和稳定钠电较锂电成本端优势在于便宜和稳定。一方面钠元素全球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目前2650元/吨)且不具备大幅上 涨基础,较锂源价格优势明显;另一方面主要成本来源铜/镍均为全球性大宗商品,易得且价格走势一般平稳,负极生 物质原材料等也将趋于稳定供应,整体材料体系成本波动较小。性价比之成本测算:钠电降本预计在2025年前后完成,当前钠电成本650元/KWh附近,其中正极、负极和电解液价格均有下降空间,其中电解液价格下降空间较大,仅考虑 物料成本下降的情形下预计2023年钠电成本下降18%至540元/KWh附近,预计至2025年下降至400元/KWh附近。性价比之成本测算:正极层状氧化物成本目前155元/KWh(5.8万元/吨)钠电当前三种路径各具特色,从应用进度上看,层状氧化物路径与三元正极结构相似且表现均衡而更快推广; 成本端看,由于目前并无实际量产数据,根据专利和产业链反馈,立足当前原料价格测算层状氧化物正极成本为155 元/KWh(铜铁锰和镍铁锰基差距不大,铜铁锰也要加镍,换算约5.8万元/吨),其中原材料成本占86%。不同于锂电采用石墨作为负极,无定形碳在钠电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可逆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其中硬碳理论性能好,有望最先产业化。 根据原材料不同可将硬碳划分为三类,成本差距主要来自于原料及对应工艺,沥青基最低、酚醛树脂最高,立足当前原料价格树脂基 有望做到91元/KWh(约6.5万元/吨)。性价比之降本路径:材料体系优化是根本目前钠电价值量占比最大的为正极和负极,同时也是决定能量密度的关键,故材料体系降本大方向是元素廉价、能量密度提升。 正极方面,体系上优选层状氧化物和普鲁士系列,当前其性价比优于聚阴离子体系,层状氧化物由于稳定性更强是较为均衡的选择, 体系内部看,价值较高的镍钴元素用量下降是主旋律。负极方面:无定形碳的应用基本定型,软碳和硬碳路径并行,但机理上看硬碳具备主流应用逻辑,硬碳原材料来源广泛,可使用酚醛 树脂、炭黑、生物质碳等,目前多家厂商已经在使用生物质碳进行降本,如椰壳等,据测算,生物质成本因企而异(原料自供等), 而相关企业基本是基于原料做产品,所以降本空间可观。锂价敏感性测试:锂价20万以上时钠电具备性价比钠电与锂电在某些领域应用重叠,具备竞争关系,目前锂电体系成熟,与钠电成本差异在于锂价和石墨负极价格,决 定钠电性价比和需求空间,预计2023年量产钠电BOM成本在0.54元/Wh,对应在锂价20万+时具备优势。远期看如 果钠电成本下降至0.40元/Wh,对应锂价10万+时具备优势(锂电价格到0.5以下,且考虑其他成本同步下降情形下 锂、钠差距绝对值进一步缩小,钠电成本优势可以忽略)。性能:全面碾压铅酸,较锂电低温和安全性能优秀钠电安全性能好,机理上,钠离子内阻高于锂离子内阻故短路发生后电池瞬间发热量少,温升较低,所以在所有安全测试 项目中,均未发现起火现象。对比钠电和锂电在相同情况下的热稳定性,由于钠盐离子晶体具有更高的静电能,因此钠盐和对应的电 解液均表现出了更好的热稳定性。钠电低温性能好钠离子由于其半径较锂离子大,故其溶剂化能较低、斯托克斯直径较小,相同浓度的电解液具备更高的 电导率,具备更好的溶剂脱出能力和界面离子扩散能力,低温性能较好。-40℃-80℃是钠离子电池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相对于锂离子电池-20℃-60℃的工作范围,具备明显的 低温优势。钠电产业链应用进度理论研究进度:储备深厚,体系成熟钠离子电池专利规模逐年上升,中国是钠离子电池专利的主要申请地;近年来,专利申请基本呈递增趋势。钠离子电池专利申请人广泛,钠离子电池专利的主要申请人包括车企、电池企业、材料企业和科研院所。钠电技术进展概括:万事俱备,东风吹拂,可以看出,钠离子电池专利内容丰富,布局者众多,最关键的内容是电池材料,尤其是正极材料。 以当前实现的正极材料比容量、对钠电压等性能指标,结合负极性能推断,钠离子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达到磷酸铁锂水平仍有相当难度。 电池材料层面的技术路线确定(至少是几条相对主流的材料路线确定)、生产工艺优化、成本控制等内容还需要大量工作加以夯实。实际进度科研院所携手产业百花齐放产业链实际进度:原三元厂商积极推进,正极层状氧化物领先,目前钠电正极参与者主要是三元正极供应商,依托已有技术、产线和客户优势目前产品基本定型。产业链实际进度:负极新入者亦有优势,硬碳路径为主流,目前钠电负极参与者有两类,一类是原有石墨负极供应商,其依托原有优势快速进行产品定点。另一类是碳/炭产业链参与者依托已有技术或者原材料向钠电负极 切换,目前性价比较高的硬碳材料成为各厂商攻克的目标,传统龙头和新进 入者各有千秋。产业链实际进度:宁德时代-钠电倡导者,技术领先钠电池环节参与者众多,一般分为传统锂电池厂商和科研院所背景新进入者。宁德时代2021年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产品。公司表示,其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160Wh/kg;常温下充 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在-20度低温环境中,也拥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系统集成效率可达 80%以上;热稳定性远超国家强标的安全要求。而且该电池可以和磷酸铁锂电池成组为“AB电池”包。产业链实际进度:中科海钠-研究实力深厚,产业探索积极,源自中科院的中科海钠在钠离子电池的基础材料以及电芯、系统层面进行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探索。除底层 科技方面的积淀外,其在两轮电车、低速电车和储能等应用领域均有示范产品。产业链实际进度:钠创新能源-背靠交大,全面布局钠创新能源成立于2012 年,具备钠离子电池正 极、电解液、电池制造 以及系统集成与管理的 相关技术。 2022年10月25日,全 球首条万吨级钠离子电 池正极材料生产线投运 ,完成0.3万吨正极和 0.5万吨电解液的生产工 艺包设计。 目前正极材料及电解液 已经在20余家电池制造 企业进行验证。钠电投资方向空间测算钠电需求测算:预计2025年和2030年钠电需求50GWh和260GWh,预计在2022年-2023年初步规模化后,2025-2030年是较高性能、较低成本钠离子电池大规模验证-高速发展的时间段。 预计至2025年,两轮电动车、低速电动车、叉车、储能和少量A00级乘用车等是钠离子电池率先发力的细分战场,市场 空间近50GWh,近250亿元。至2030年,部分商用车、启停电池等也开始贡献销量,市场空间扩大至近260GWh,逾 千亿元,钠离子电池规模在对应二次电池市场中的规模总计分别超过3.2%、9.1%。根据当前能量密度测算需求,预计2025年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铝箔需求12万吨、6万吨、17亿平、 8万吨和3万吨,对应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铝箔规模60、22、13、31、14亿元。利润分配强势和从零到一的环节钠电投资方向一:利润分配强势环节,看好电池和负极,根据锂电产业链经验,产业链内利润分配依据下限是资产回报率,上限是稀缺性,钠电目前从零到一产业更 注重稀缺性定价,稀缺性突出的环节盈利弹性更大,如负极和电池; 资产回报率看(盈利下限),目前正极投资约3亿元/万吨,考虑年占用总资金约4亿元,按当前三元正极资 产回报率计算,单吨净利润应至0.5-0.6万之间,对应单KWh利润为14元,以此类推其他环节。钠电投资方向二:从零到一的厂商和环节根据中性判断,到2025年2030年钠离子电池规模在对应二次电池市场中的规模总计分别超过3.2%、9.1% ,且考虑部分替代锂电低端应用,故对原锂电厂商和近似通用环节量和业绩弹性有限,而从零到一的厂商和 环节弹性较大,如电池业绩占比较低的新进入者,如新放量环节硬碳负极(其 工艺与原有石墨负极不同)。报告节选:(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8月左右上市硬派SUV,仰望、方程豹领衔,你喜欢谁?2023-08-02 15:05:21
车314时间走到了8月份,大家想要买车的话,其实眼光不仅可以瞄着8月份,更可以盯着下半年的时间段,很多新车都会重磅发布。那么今天先给大家梳理几款硬派SUV,大家可以发现,最近国产新能源的硬派车型越来越多了,外观很狂放,配置也很赞,非常适合喜欢自驾的人选择。仰望U8外观仰望U8上市时间:8月份指导价:预售109.8万元车型亮点:“顶级比亚迪”,综合配置突破天花板比亚迪能做多么豪华的车?仰望U8就是最好的例子了,预售价达到了109.8万元,绝对是国产巅峰之一。仰望U8的造型也非常硬派,但是也十分精致,“时空之门”的设计语言让人一眼就会觉得庄严大气,硬朗的造型凸显了硬派越野该有的气质,前卫的细节刻画也彰显了“仰望”的精神。仰望U8外观同时在动力配置与底盘技术上,这才是仰望U8最拿手的。它搭载了“易四方”四电机技术,插电混动最大功率高达880kW,最大扭矩更是达到惊人的1280Nm,零百加速仅需3.6s;同时CLTC纯电续航也能有180km,CLTC综合续航可以达到1000km。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带来舒适的驾乘质感,也能大大提升通过性,涉水感应系统、陡坡缓降系统等应有尽有。所以说,仰望U8绝对不是玩票的货。仰望U8内饰科技配置方面,仰望U8非常前瞻,前排三块大屏,分别是12.8英寸OLED中控大屏、23.6英寸仪表大屏、23.6英寸副驾影音屏、70英寸AR-HUD 抬显,以及流媒体后视镜;后排还有两个12.8 英寸影音大屏,以及7英寸中央扶手液晶屏;更有丹拿音响、Nappa纳帕真皮座椅、前后排座椅电动调节/通风散热/记忆按摩、四区独立热泵空调系统、车载冰箱、主动式香氛系统之类的配置,能看到的都是顶配。编辑点评:仰望U8几乎可以说是国产SUV的最强音,百万级的价格换来的是顶级的水准,这些配置要是放在进口车型上,卖你几百万都是小意思。以后咱也可以说,仰望U8比库里南、添越高到不知哪里去了。方程豹 豹5外观方程豹 豹5亮相时间:8月份指导价:预计40-60万元车型亮点:对标奔驰大G,越野性能值得期待同样是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方程豹基本就是个“小仰望”,首款车型直接就叫豹5。目前官方已经公布了实车图,细节不算多,但是能看出造型十分硬派,有点路虎卫士、奔驰大G的影子,方方正正的很结实。方程豹 豹5外观在动力与续航方面,豹5肯定是没有仰望的配置高,但是也真的不含糊。搭载了全新的混动平台DM-o,省油省电的功力进一步加强,还有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兼顾舒适性与通过能力。系统最大功率可达500kW,零百加速时间在4秒级,综合续航里程可达1200km,作为一款硬派车型来说,表现还是不错的。捷途旅行者外观捷途旅行者上市时间:今年第3季度内指导价:预计15-20万元车型亮点:性价比更高,充满力量感虽然说奇瑞在硬派SUV领域的发力晚了点,但是并不妨碍这是一款不错的车。捷途旅行者的造型十分硬朗,大量的直线条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很猛汉的感觉,视觉上充满了力量,车身尺寸是4785/2006/1880mm,轴距达到2800mm,定位是中型SUV。捷途旅行者外观动力方面,捷途旅行者目前有两种燃油版本可选,分别是1.5TD与2.0TD的汽油机,功率分别是184马力与254马力,配备了博格华纳第六代四驱系统、电子差速器、XWD智能四驱系统,属于是硬派车型的标配了。后续还将推出1.5TD混动版本,配合奇瑞第三代3DHT变速箱,综合续航也能做的不错。总结:今天可真是“硬派越野爱好者”的专属文章啦!最贵的仰望U8估计没多少人能买得起,都是富哥的大玩具;方程豹豹5就更加现实了,如果是40多万元起步的话,估计能比丰田普拉多卖的更好;捷途旅行者相比之下最实惠,估计在20万元之内的价格,会成为很多越野玩家的最爱。那么,大家会选谁呢?18月左右上市硬派SUV,仰望、方程豹领衔,你喜欢谁?2仰望U8频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钠电池的局限性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