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般若波罗蜜障碍是什么?

波罗蜜,梵浯,汉译到彼岸。波罗蜜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法譬如六支坚固巨大的船筏,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渡过烦恼河,到达无漏之彼岸,故又称六度。六波罗蜜法是菩萨修习的正道,摄尽一切菩萨的总行。菩萨在长劫自觉觉他过程中,修习无量无边的法门,主要是以六波罗蜜法作为行持的准绳。若菩萨离开了修学六波罗蜜多就不能成为菩萨。在《瑜伽师地沦》中,论观察菩萨种姓时,即观察其人是否实践菩萨道,以断定其菩提的有无,菩萨道即是实践六度之行。虽吾愚钝,亦欲拙笔,浅谈对此法门的认识,祈愿与诸位同修以共勉之。一、释六波罗蜜义波罗蜜虽有六种,然各有其特征和殊胜的意义。(―)布施波罗蜜:布施,梵语檀那,此云布施。《摄大乘论》云:“能破悭贪贫穷及能引得广大福德资粮,故云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所谓财施:即以清净心用饮食、衣服、田宅、珍宝等资生之具及生命―切所有内外之财施予所需的众生,消除众生贫寒之苦,获得身心安乐称为财施。如世尊往昔投身饲虎,代鸽喂鹰可以资助众生生命就称为施波罗蜜多。所谓法施,谓以不求名闻利养的清净心,将自己于经沦中及善知识处所学世出世法为众宣说,使听者得到法乐,以增长善根,是为法施。如释尊说法,可以资长众生慧命。所谓无畏施:指对遭遇灾难危苦,心生恐怖者,能给予无畏,消除恐怖,如古代行侠仗义的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济度弱小;又如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寻声救苦,故名施无畏者。总之,布施波罗蜜是众生离苦得乐、修行证果很重要的一个法门。古德云:“六度万行,布施为首。”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是故菩萨利益众生檀那为先。(二)持戒波罗蜜:戒,梵语尸罗,此云清凉,或名为戒。《大乘义章》卷一云:“言尸罗者,此云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戒能防息,故名清凉。……以能防禁,故名为戒”。戒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所谓摄律仪戒:律是戒律,仪是仪则。所制戒律以防遏过非,因而立身之仪则,称为律仪。此包括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重在止恶防非,离种种杂染之法故,名摄律仪戒。所谓摄善法戒:即以―切善法为戒者,重在修习善法。即菩萨受了菩萨戒法后,思维六度等善法,在自心中未起之善法令之生起,已生起者令不衰退,并展转向上增长。又饶益有情戒即是指饶益一切有情为戒者,重在教化众生。即指菩萨修学四无量心,实践四摄法门以及行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以上三种戒亦称三聚净戒,三戒之中,以律仪戒为基础。《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三聚戒中,律仪戒属于真实别解脱戒,或此共戒而正进止,此于菩萨亦为初要,故当学彼。”可见律仪戒之重要。总之,持戒即在身口意的行为上时刻保持清净,离诸垢染,若有不善,立即离舍、忏悔、誓不再犯。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电。《遗教经》云:“于佛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华严经》亦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切如来所赞叹”。戒律是法王的家规,佛法的寿命。是故菩萨,行菩萨道,当受持菩萨戒法。(三)忍辱波罗蜜:忍辱,梵语孱提。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辱之境。渭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摄论》云“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安住白他安稳,故名为忍”?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类。所谓耐怨害忍即能忍受怨家债主之嗔骂恼害,于种种逆境能忍而不生嗔恼。安受苦忍即指忍受世间寒热风雨、饥渴、衰老、病苦等种种痛苦,能忍耐艰苦的生活,忍受修道中种种资具的缺乏及环境之苦痛。谛察法忍者,谛即真谛,察即观察,法即佛法:谓诸菩萨以般若智慧审谛观察诸法实相,了达诸法空无白性的甚深广大教法,能够深信认可,决定无碍。总之,所谓忍辱即知道人我皆空,刹那生灭无有实体叮以执著,了解因果业报不能逃避的原理,处于逆境或被众生逼恼之时,心能千静,泰然处之。如释尊因地为忍辱仙人时,破歌利王割裂支解,但意不嗔恨,乃能成就大道,此即为忍辱波罗蜜。且忍辱为戒之眷属,学佛之人,为护戒法,纵有打骂等,亦当默受不报,所以菩萨行者应常修忍辱波罗蜜多。(四)精进波罗蜜:精进,梵语毗离耶,此翻精进。精言精纯,指心无恶染;进是开进,谓不懈怠。《优婆塞戒经》云:“已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长;修勤精进,是名精进。”即对于善法不断培养充实,对于恶法积极离舍,努力不懈地作饶益有情的事业,绝不稍退道心,此即是精进。精进有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利乐精进三类。所渭披甲精进,即是发心修学的菩萨,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譬如战士冲往前线,与敌作战,身披铠甲,自然有恃无恐,此重在行。摄善法精进者,经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大小诸善勤行不倦,名为摄善。”即菩萨开始向菩萨道迈进时?更精进地修诸加行,广行善法,以成办波罗蜜多,故云摄善法精进。利乐精进者,渭菩萨为了完成利他事业,使众生离苦得乐而精进无厌地广度众生,此即“自己未度,先求度人”,故能利益化他,不生疲厌。如《普贤行愿品》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礼敬乃至回向)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布疲厌”,这才是真精进。精进乃波罗蜜之正因,诸善法成就,诸恶习断除,均离不开精进。如经云:“唯有精进是能修证菩萨善法最胜之因,深则不尔,故王者如来,称赞精进。例如:迦。十尊者,头陀苦行,虽年老而不舍,乃至佛悯之,劝稍自勉,而尊者苦行如故,佛乃叹曰:“汝可为―切众生依止,如我住世无异。”又胁尊者八十出家,人讥其衰老,遂发誓曰:“若不通三藏,不得三昧,终不以胁著席。”乃昼习教理,夜习禅定,果三年有成。此等事例不胜枚举。亦有世俗之人,为求功名学问,尚有囊萤映雪,挂角负薪等勤行,况佛门弟子为求出离,宁不精进?黄昏偈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吾人念此,岂不慎思?更有菩萨行者,为上求下化,理当以纯一直进之心,断诸妄想执著,自度度人,无有退堕。(五)禅定波罗蜜:禅定,梵语禅那,此为静虑、或云禅定。《摄论》云:“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广论》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心一境性名曰禅定。”禅定有安住定、引发功德定、引发饶益有情定三种。所渭安住定即是远离昏沉掉举等障道法,引得轻安寂静的等持现前,而能安住领受其乐,故名之。引发功德定者,即以定为依止,能引发种种神通等殊胜功德。引发饶益有情定者即是由定引发神通后,以定为依,消除有情的饥渴、寒热、水火、疾病等痛苦,成办利乐一切有情的事情。禅定是由于心力集中而产生智慧的一种定力。正因禅定能使心力集中,定心一境,从而产生极高的智慧而证涅??,所以千古以来,欲息念得定,欲得高深的智慧,欲得超人之证悟及欲了生死证涅??者,无不是从禅定下手。吾人意识散乱,六根妄动,如水摇动混浊而不清澈,为欲使心宁静,故须修定。(六)智慧波罗蜜:智慧,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摄论》云:“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及能真实品知法数,故名为慧。”即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故名智慧。慧有缘胜义谛慧、缘世俗谛慧、缘饶益有情慧三类。缘胜义谛慧者即缘胜义谛理之智慧。《广论》云:“谓由总相觉悟,或由现象觉悟无我实性名缘胜义谛慧。”亦即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的真实智慧。世俗谛慧者即通达世间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等五明的智慧。饶益有情慧者即见道后得现量所引发的世俗谛慧而能种种说法利益有情的智慧。智慧乃由禅定而证得,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但此智慧并非世人博闻之有漏智,而是圆融无碍的正智。此智能照破一切客尘烦恼,显露真如本性,故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证得智慧,则能见到本来面目,这是修行的最终目的。二、六波罗蜜的修习方法(一)五相修习关于波罗蜜的修习,《解深密经》给我们提供了五相修习的方便法门。经云:“菩萨于此六种所学事中,应以五相精勤修学。一者最初于菩萨波罗蜜相应微妙正法教猛利信解;二者次于十法行以闻思修所成妙智精进修行;三者随护菩提心;四者亲近善知识;五者无间勤修善品。”即菩萨在修学过程中,首先应对菩萨藏微妙正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因为信解才能依法而行。所谓“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智度论》云:“佛法贵行,不贵不行,实行之要,始于信法,信为明了,是则行本。”即不起正信则不能实行。可见信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前提和根本。信是菩萨人道的起点。若无信心则难以得到佛法的利益。《大智度论》喻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是故菩萨行者,为了成就一切善法,修习六度,首先对菩萨藏法应生起坚定的信解。确定信解后,即应精进勇猛地以闻思修所成的妙慧修习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等十法行。十法行是菩萨在资粮加行位上必修的课程,以修此十法行才能圆满闻思修三慧。除了修十法行外,菩萨更应发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誓愿。菩提心是菩萨行的根本法,是故菩萨修习菩萨道,首先应发起菩提心。有此发心,才能有目的地欣求趣向,修习福慧两种资粮,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无上菩提涅??。有菩提心才是真实的大乘菩萨,否则,纵有通达无我的智慧,亦难称为菩萨。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大小乘的区别。发菩提心是大乘的入门。若能发此胜心,即可超过二乘,因此发菩提心是不共二乘的大乘根本因,是成佛的种子,所以《华严经》云:“若修菩萨一切行愿,先当发起菩提心。”古德云:“学佛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田地不下种不会有收获的果实,未发菩提心则不会有成道的希望。故欲学大乘,必须发菩提心。行者不但要发菩提心,且要随时随地护持此心,无沦是遇到任何艰难困苦,也誓不退转。《入菩萨行论广解》云:“如是如来最胜子,已发坚固菩提心,更应恒时无动摇,励力不违诸学处。”又因菩提心不失,才能脚踏实地实践波罗蜜行。若能这样,则随其所作,工作学习,淡说戏笑,皆成出世间之修行,均成菩提之资粮。否则,若菩提心虽发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密、坐禅、修定均成世间有为法,不能出生出世间果报。《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入行论》亦云:“菩提萨唾诸堕中,退菩提心为最重。”故护菩提心甚为重要。除此,行者为了使自己不走上岔路而回小向大,必须多亲近善知识。所谓善知识即是知其心,识其形,导我于善之义。善知识即指能引导帮助学人修学佛法的师友,必须了解学人的思想,认识学人的行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人断除恶法,趋向于善道。《华严经》云“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亲近善知识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成佛作祖的大事因缘。善知识是如佛教法而说,如佛教法而行,依佛教诫教授而指导学人的。善知识能作为行者的依怙,时常指点教诲,策发行者奋发向上。菩萨若如法亲近善知识,将常遇善知识,并能速断一切烦恼恶业,功德资粮渐渐增上,成办现前安乐及未来解脱的利益,否则,若不依止善知识,则会增长许多邪见过失。可见行者身上所增加的功德,减少的过失,都是由善知识所赐予的,故善知识对于修学佛法关系重大。《华严经》云:“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为因缘。菩萨亲近善知识后,就必须无间修习善品,因只有长时劫无间断修习六度万行,修学方能圆满,所谓:“水滴石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也。反之,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数数懈废,譬如钻木取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行者亦尔,若懈废而不精进,则虽想成佛,亦无希望。所以无间―修习善品亦是行者修习波罗蜜所必具的重要条件。(二)六度齐修除了五相修习波罗蜜法外,行者还应注意修习六度必须相资而行,不可缺―。因为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利乐有情的大行大愿,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如《大智度沦》云:“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菩萨入福德门,所愿皆得,若不得愿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罗蜜……要因禅定门,人禅定门必须大精进,何以故?不戒乱心,不能得见诸法实相。而禅定智慧不是福愿所能求,亦非粗观所能得,须自心精进……方能成办,能得禅定智慧则众事皆办。”可见修习六度能具足福慧两种资粮,福慧二者是同步进修的。菩萨修习时,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难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终难成就佛果。古德亦云:“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双修而不持戒,便碍于积习;三学具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修三学,只种人天之因;持戒而不忍辱,难调嗔恚习气;有精进而无诸度,则徒劳无功;有诸度而无精进,必半途而废。”是故菩萨为了圆满福智二德,定要六度齐修,不可偏废修习。(三)观三轮体空菩萨修习六度时,应特别注意同时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法相,才能真正得度,否则,只得人天福报而已,此则是美中不足。六度中的每一度都各有三轮。据《大般若经》云:“布施是以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为三轮,持戒是以所护戒,犯戒及无犯戒为三轮;忍辱是以所取相、动心及不动心为三轮;精进是以所趣事、勤、怠为三轮;禅定是以所缘境、有禅味、无禅味为三轮;般若是以所对法、法性、法相为三轮。”菩萨行此六度时,应该以上述三轮体空作观。就布施言,《大智度论》云:“菩萨能一切布施,内外、大小、多少、精细……如是等种种之物,一切能舍,心无所惜,等予一切众生,平等心施,施不求报,得施实相,不观时、无昼夜……―切时常等施,心无悔惜,乃至头目脑髓,施而无吝,此即为布施波罗蜜。”菩萨如是布施,无布施的我,无受施的人,亦无所施之物,即是布施三轮体空观。《金刚经》云:“菩萨如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亦即是此意。修习布施如此,修习余度亦然。菩萨如是以三轮体空修习六度,才能圆满波罗蜜行。三、修习波罗蜜的胜益六度修习在菩萨道中非常重要,一切功德的成就及可爱果的获得,均以修习六度为基础。由有六度的实践修学,才能成就菩萨的种种功德和利益。《解深密经》云:“修习六度一一各有四种胜妙威德。正修六度时,能对治悭贪、毁犯、嗔恚、懈怠、散乱、不正见六种过失;正修六度时,能为无上菩提真实资粮;正修六度,于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有情。修习六度,能感未来广大无边异熟果。”因为布施能对治悭贪,持戒能对治污染不净,忍辱能对治嗔恚忿怒,精进能对治懈怠,禅定能对治散乱,智慧能对治愚痴、颠倒、不正见。六度能如是消除生死流转的烦恼之因,渐进修习,自能使佛性显现,转述成悟,转凡成圣,终得佛果,故行六度为成佛的资粮。菩萨具此资粮,不但自己能得解脱,而且能济度众生,故能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由此修习六度的殊胜之因没有穷尽,故感得未来胜妙之果亦无有穷尽。下面分别说明修习六波罗蜜的殊胜利益。《优婆塞戒经》云:“布施能度悭贪诸烦恼,以悭贪为烦恼首,故布施能现在破悭贪,正得来生享巨富报。其余寿命长远,色力健康,身心安乐,言语慧辨,亦皆布施所应之果。”可见布施利益殊胜。如是菩萨行大布施,即无守护和恐怖之苦,今生必受赞叹,得好名闻,能断悭贪之种,于后世得更多的财富与安乐,感无量福乃至福德圆满成就菩提。又持戒能使三业清净,则不会为所作恶业而感到内疚羞愧,恐惧处罚与名誉的丧失,这样则能心境和平喜悦,容颜调顺,常为善人敬重亲近,不会堕入苦恼的境地。《菩提道次第略论》云:“持戒能成就财富,恭敬等众多利益。凡人天一切乐果都由戒生……若持戒能断一切恶行的种子,得成佛清净的妙智。”《大智度论》亦云:“持戒之人,常得令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如是种种持戒利益殊胜无比,是故行者应―心持戒。又能行忍者,少怨敌,多喜乐,色身圆满,亲友不离,临终无忧无悔,死后生于天上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又忍是菩提之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忍之果。故《华严经》云:“能净忍辱者,显现佛菩提”。如是忍辱功德无量无边,是故行者应行慈忍。又菩萨若能精进,便能摈除懈怠的过患,令渚恶速灭,诸善疾成,更能饶益自他,为人赞美,恒结善缘,常遇善知识,令自己的慧命与日俱增,疾得道果.《庄严经》云:“资粮善中进第一,渭依此故彼后得。精进能得现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能越萨伽耶:精进得胜妙菩提。”又若人能修习禅定,能摄心一境,除去人我烦恼执著之想寂然安住,得轻安快乐,能以心力观察宇宙实相,悟一切离诸语言的智慧,起不可思议的神通游戏变化,并能依此神通饶益有情。《遗教经》云:“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若在定者,心则不散。”是故禅定功德亦无量无边。又若人修智慧.多闻多思,则能辨别真伪邪非,不为邪见所惑,能远离恶道,趣向解脱,清净无染,堪作众生导师,为人崇敬景仰。《遗教经》云:“实智慧者,是度老病死海之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之大明灯也,一切病苦之良药也,伐烦恼之利斧也。”可知修习智慧,则能治疗身心病苦,照破无明黑暗,斩断烦恼之根,终能脱生死海。故般若百颂云“见不见功德,慧是其根本,由摄此二故,应当摄受慧,明是求法道,及大解脱本,故应先奉持,大般若佛母。”总之,勤修六波罗蜜,能得无边的功德和利益,能得世出世间广大殊胜妙果。是故菩萨应以修习六度为根本,以完成自利利他事业。四、废修六波罗蜜的过失菩萨修习六度虽有无量的功德,但若废修则过失无穷,―下面分别说明之。1、若不行布施,则会随顺悭贪,增长爱著,将积聚众多恶业,死后必堕恶趣,若生人间,得贫穷下贱报。《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又云:“若人得财,贪惜得财,当知即是未来世中贫穷种子。”可见悭吝之过失。2、若不持戒,则令三业不净,增长烦恼。破戒之人,现世名声不好,未来恶果亦是无穷。《中阿含》云:“犯戒有五衰,一者求财不遂,二者设得衰耗,三者众不喜爱,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死堕地狱。”故破戒过失甚多。3、若人不能忍辱而生嗔恚,能摧毁长久以来所积集的善法功德,烦恼增盛,招引痛苦之果报,破坏后世可爰之果。所谓“―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广论》云:“十劫所积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入中论》说云:“由起刹那嗔恚意乐,能摧百劫修习施戒波罗蜜所集诸善”,即是此意。再则,嗔恚之人,内心不能感受到寂静凋柔的意乐,不能安静睡眠。内心狂乱,并致使亲友远离,人不喜见。如《遗教经》云:“若人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人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生后世,人不喜见”,故嗔恚之害无穷。4、若不精进则是懈怠放逸,懈怠之人,则不能修布施乃至般若等诸善法,不能作利他事,还使烦恼增长,渚善法不得成就,如此距菩提道则甚为遥远。《海慧请问经》云:“有懈怠者,菩提遥远;诸懈怠者,无有布施乃至无慧;诸懈怠者,无利他行。”是故行者应常勤精进,除却懈怠之恶习。5、若无禅定,心则散乱,如此则不能有坚决的意志和智慧来克服外界的引诱和破坏,遇艰难危险时,则会心慌意乱;不能保持镇定,难以成办―切事业。另外心刁;寂静,则虽修善法,所获无益。《入菩萨行广论解》云:“佛在经中告诉比丘,心若于境而驰散,虽持明咒终无益。”此即是说若心于境驰散,虽修念诵、苦行、持咒等亦空无果也。再则若心散乱,则不能人定,难得智慧,更无解脱可言。6、若无慧者,施等如无眼目,既不能成清净之业,亦不能获正见。若离开智慧而修布施等,则不能成为波罗蜜。又随境转,亲近恶友,邪见增长,流转生死,或堕恶趣,解脱无门。《摄论》颂云:“无破暗慧光,不能成净戒;多由无慧故,尸罗成浊染;慧倒心混乱,不信住忍法,不乐观善恶,如无德王名。”可见无慧之过患。鉴于此,废修六波罗蜜中的任何一法,都有无量过失,不但会影响今生的形象,降低自己的人格,也会给来生带来无穷恶果。菩萨行者,深知如此,岂不戒欤。五、修习六波罗蜜的现实意义修习六波罗蜜法不但对菩萨今生后世有无穷胜益,若宏扬修习六度法门对当今社会亦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末法时代,人心不古,道德沉沦,众生整日沉醉于花天酒地的生死网中,在烦恼苦闷的苦海中飘游。嫉妒、虚荣、嗔怒、恐惧、斗殴等,精神空虚,痛苦不堪。如此正是需要佛法甘露的滋润,迫切渴求六波罗蜜法的救度。吾等既为佛子,当行佛事,不但要自己身体力行,修六波罗蜜法,更须将此法门发扬光大,宏扬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无数众生均能得到救度,普见佛法的光明。若人人能行六度则三界火宅化为清净莲池,五浊恶世变为人间净上。若众生都能行布施,则能使人乐善好施,根除自私之念,增长慈悲,更能树立良好的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若能持戒,则使大家都能奉公守法,杜绝杀生、劫盗、奸淫等非法之行。由此,众生则不会有丧失财产的恐怖,众生的生命亦会有所保障,世界则不会发生战争,人类将会团结和平;又能忍则坚毅的精神即可具备,能使人人宽大待人,则不会有相互间的嗔恨怒骂,斗殴;亦不会有人我是非的争执,如此则生活中充满着喜悦祥和的气氛。又若能精进,则勇猛的力量充实一切,就会使人力求进步,所办事业易于成功,工作速度、生产效率则相继提高。由此,国家则会富强。出家者若精进办道,道业则早日圆成。又修禅定度,则会使人心情宁静,思想意识不会混乱,如此则能常常保持清净心,专心一境去做自己的工作,并且不会有任何错乱。又人人能广修般若,则会透视一切,除却愚痴,由此则不会是非不明,真伪不辩,正邪不分,处理事情更会得心应手,不会束手无策。总之,若众生都能修学六度法门,对国家胜益无穷,于个人亦受益非浅。六、结语六波罗蜜法是无上殊胜的法门,乃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菩萨行菩萨道的根本,菩萨精进修之则功德无量,废修则过患无穷。是故菩萨行者应努力克服悭贪等烦恼,如理如法修习六波罗蜜法门。以六度准绳严以律己,洗涤自身烦恼恶习,更以六度法门利益群生,启发众生的正智正见,引导其人佛法之正行。最后,祈望各位同修―卜诸众生能共同严持净戒,广行布施,著忍辱衣,披精进铠,执起智慧的火炬,烧断烦恼之薪,共乘六度慈航,直趋解脱彼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佛说的般若部,有六百多卷,《金刚经》是六百多卷里边个中的一卷。佛说这个般若部的时刻,用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说了六百卷的《般若经》。  翻译《般若经》的时刻,在这一年之中桃花开了六次,有这种祥瑞,证实《般若经》是异常重要的。  [解释]“金刚”:就是金刚心,金刚心就是金刚性,也是金刚般若,金刚性就是金刚般若,金刚怎么说是自性呢?我们这个自性是永远不坏的,我们这个金刚自性就是金刚心,金刚心也永远不坏的。我们这个金刚般若就是实相般若,这实相的般若也是永远都不坏的,永远存在。所以这部经的名字,“金刚”是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这部经就是法喻为名。金刚具足三个意思:第一是稳固,第二是光明,第三是锐利,也可以说锋利。  “般若”: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就是我们看这个经文,不有文字吗?这叫文字般若)、观照般若(你要没有观照经里的意思,你光有文字,你看来看去也是不懂的,你不懂就是没有般若,没有般若就是没生出聪明,这聪明本来是你有的,然则你没有栽培浇灌,所以你就没有观照的般若)、实相般若(你没有理解经的意思,你就不明白实相的般若,你必须要有观照的般若,以正观的聪明明白经的意思,然后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实相般若)。“般若”:翻译成中文就是“聪明”。  “波罗蜜”:波罗蜜是甜的,什么工作做完了,就说波罗蜜了。“波罗蜜”:翻译成中文叫“到彼岸”,也是“成功”的意思。  “经”: 经者径也,是修行的一条径路,你想要成佛,必须要经由这条路。“经”一字弗成去,一字弗成添,不能增,不能减。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称之为经。  法会起因分第一  [解释]“法会起因”:释迦牟尼佛说法聚会的人缘所由来的。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序递次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释]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这个时刻,佛在印度舍卫国,“?陀太子的树和须达多长者的花园”合营赡养给佛说法的花园,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路【“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每一部经前边都有这六种成就,这六种成就在经上叫通序,通序是通于所有的经典】。这时,佛到吃饭的时刻,穿上法衣,拿起这个钵,到舍卫国大城里去乞食,在城中挨家挨户的要饭,回来就到?树给孤独园,吃饭,饭后,收起法衣、收起钵,洗完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参禅打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解释]“善现启请”:须菩提请佛说法。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须眉、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倾听,当为汝说。善须眉、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释]这时,长老须菩提【“长老须菩提”:是年高长老,是法性长老,是福德长老。“须菩提”:这个意思是空的,是有的,是吉祥的。怎么叫空的呢?他平生出来的时刻,他家里有一百零八个仓库,在这每一个仓库里边都是装的七宝,他平生的时刻,这一百零八个仓库就空了,珠宝都没有了,他的父亲就慌起来了,说这个珠宝被谁都给偷去了呢?我们这么多的财宝,现在都没有了,生这个小孩有什么用呢?因为他平生出来,这些财宝都没有了,就叫“空生”。于是就去占卦,叫占卦的人给一算,说这个小孩生出来,即善且吉,好的很!所以又叫“善吉”。等到过了七天之后,他这一百零八个仓库的珠宝,又都现出来了,一粒也不少,照样那一百零八个仓库里头都装满七宝。所以他父亲想一想,空生改了善吉,现在这个珠宝现出来了,还要纪念这个现出来的名字,就叫“善现”吧。于是又给这个小孩起个名字叫“善现”。善现长大了,正遇着释迦牟尼佛出世弘法,教化众生,他就去跟着佛削发了,削发了照样纪念他这个名字,就叫须菩提,所以须菩提他的名字又叫空生、又叫善吉、又叫善现,有这三个意思】在大众里边,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右边的肩膀露出来,右边膝盖跪到地上,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很少有的,世尊,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善须眉、善女人【“善须眉、善女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怎么样可以安住他的真心呢?怎么样才能降伏他的妄想心呢?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像你所说的,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你现在留意听,我应当给你讲一讲。善须眉、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无;耨多罗:上;三:正;藐:等;三:正;菩提:觉】,应当这样安住他的真心,像这样降伏他的妄想心。是的,世尊,我很愿意听佛您说法。  大乘正宗分第三  [解释]“大乘正宗”:佛说大乘法令众生获得无余涅??。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解释]佛告诉须菩提:一切的大菩萨【“菩萨摩诃萨”:有七个意思,第一是具大根;第二有大聪明;第三是信大法;第四要解大理;第五是修大行;第六是经大劫;第七是求大果】,应该这样降伏他的妄心。所有这个世界一切众生之类,如卵生的鸟虫(卵因想生,各类蛋类孵出的众生)、如胎生的人兽(胎因情有),如湿生的水中动物(湿以合感,湿和泥土合在一路,又有一个湿生了)、如化生的天人(化以离应,化生是离开的、变更的)。如能看得见、如看不见的、如有思惟的、如没有思惟的,如你说他有思惟吗?他又没有,你说他没有吗?他又有,我都令所有一切的众生入到无余涅??里去,我把他们都度脱令他们都获得无余涅??。像这样灭度没稀有量、没有边际的众生,其实没有一个众生是我度的。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假如菩萨著住我相、著住人相、著住众生相、著住寿者相,就是不能成为菩萨了。  妙行无住分第四  [解释]“妙行无住”:菩萨行布施不要执著相。  [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弗成考虑。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考虑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考虑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弗成考虑。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释]佛又说,须菩提,菩萨要离相于布施的这种法,不应该有所执著,不住于相的布施。所说,不住色相行布施,不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记忆行布施。须菩提,菩萨都应当像这样行布施,就是不著相。什么缘故呢?假如菩萨不执著于相上来作布施,他所得的福和功德是弗成考虑那么多。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考虑它的大小吗?弗成以考虑,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高低的虚空,可以考虑它的大小吗?弗成以考虑,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著相来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东南西北四维高低虚空弗成以考虑的那样多。须菩提,菩萨应该像我所教你这样的去修行。  如理实见分第五  [解释]“如理实见”:如来说的事理实现了就见佛的法身。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弗成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解释]佛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以佛的三十二相,就是看见如来吗?弗成以,世尊,弗成以说是有三十二相,就是看见如来。什么缘故呢?如来所说的身相,就是没怀孕相。佛告诉须菩提:所有一切有形、有相的,都是假的。假如看见一切相都没有了,就见到如来的法身。  正信希有分第六  [解释]“正信希有”:真正信任佛法获得无量的功德。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切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甚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不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不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不法。所以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不法。  [解释]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能有很多众生,听见佛所说的这样言说章句,他能真实地生出一种信心吗?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样讲。如来灭度之后,第五个五百岁终法时期,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对于这样的言说章句,他能生起信心,以这部经为真实不虚的事理,你应当知道这小我,他不是在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这个时刻种的善根,已经在无量切切佛的教化所在,种了很多善根。听到这样的章句,甚至在一念之中就生出清净的信念,须菩提,如来清楚的知道清楚的看见,这一切众生都获得这种无量无边的福德。什么缘故呢?这一切众生,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一切的法相也没有了,也没有一个是法,也没有一个不法。什么缘故呢?这一切众生,假如他的心要有一个法相,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假如要取这一切的法相,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什么缘故呢?假如取不法相,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应该取这个法相,不应该取一个没有法的相。以这种意义的缘故,如来经常说:你们这些比丘,知道我所说的一切法,像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斯,佛法尚且要把它放下,何况不是法更应该放下。  无得无说分第七  [解释]“无得无说”:没有法可得,没有说法。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弗成取、弗成说,不法、非不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释]佛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说:如果我来解释佛所说的这个意思,没有一定的法,取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一定的法,如来可说。什么缘故呢?如来所说的法,都是弗成取、弗成说,不是法、也不是不是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所有一切圣人和圣人,都是以无所求没有相,而有分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解释]“依法出生”:依《金刚经》修行能出六道生西方。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甚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释]佛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假如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三千大千世界”:一个日月,这叫一个世界。这一个世界集成一千个世界。一千个一个世界叫一个小千世界。再集成一千个小千世界,这叫一个中千世界。再集成一千个中千世界,这叫一个大千世界。怎么叫三千大千世界呢?因为一个小千、中千、大千,这三次说这个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来作布施,这小我所获得的福德,你说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什么缘故呢?这个福德,就不是福德性,因为这个缘故,如来说这是福德多。假如有人,在这部《金刚经》里,受持甚至只是用四句偈语(“受”:就是心理受用。“持”:就是由身体来力行),为他人解释说明,他的福德要胜过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什么缘故呢?须菩提,以前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都是从这部经典出生的。须菩提,所说佛和法,就不是佛和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解释]“一相无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相没有。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解释]佛叫一声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么样?须陀洹证到初果小乘圣人这个果位,能作这样的念头,我获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弗成以的,世尊。什么缘故呢?因为须陀洹的名字叫做入流(“须陀洹”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入流),也没有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无所执著,他因为无所执著,所以就有这个初果的名,只是名叫做须陀洹。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斯陀含证到二果小乘这个果位,能作这样的念头,我获得斯陀含果了吗?须菩提说:弗成以的,世尊。什么缘故呢?因为斯陀含的名字叫一往来,一来天上,平生人世,而其实没有往来,只是名叫做斯陀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阿那含证到三果小乘这个果位,能作这样的念头,我获得阿那含果了吗?须菩提说:弗成以的,世尊。什么缘故呢?因为阿那含的名字叫不来果,是不来到人世受死活了,而其实没有来,只是名叫做阿那含(“阿那含”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不来果)。佛叫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么样?阿罗汉证得四果小乘果位的圣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获得阿罗汉道了吗?须菩提说:弗成以的,世尊。什么缘故呢?其实没有一个什么有形相的法,可以名叫做阿罗汉(“阿罗汉”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应供)。世尊,假如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获得阿罗汉道了,那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须菩提叫了一声世尊,佛说我获得这个无诤的三昧【“无诤三昧”:没有斗争心了,没有胜负心了,就是彻底清净的人、入了禅定的人,就是无我相、人相】,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开贪欲阿罗汉。我没有这样的念头,我是离开贪欲阿罗汉。世尊,我假如有这样念头,我已经得阿罗汉道了,世尊就不会说我须菩提是一个爱好修行清净行的人。我须菩提其实没有任何所行,只是名叫做须菩提,是爱好彻底清净的修行人(“阿兰那”:是彻底清净的人)。  肃静净土分第十  [解释]“肃静净土”:菩萨肃静佛土。  [经文]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肃静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肃静佛土者,即非肃静,是名肃静。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释]佛告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以前在然灯佛的教化所在,于佛法有所证得吗?没有,世尊。如来在然灯佛那里,于佛法其实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肃静佛土吗?没有,世尊。什么缘故呢?菩萨肃静佛土,就是没有肃静,只是名叫做肃静。所以,须菩提,所有一切大菩萨,应当这样生清净心,不应当执著有色而生心,不应当执著到声音、香气、滋味、细滑、记忆而生心,应当要无所执著,而生其心。须菩提,比如有人,他的身像须弥山王那么大,你的意思怎么样?这个身是大吗?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什么缘故呢?佛说那个非身,只是名叫做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解释]“无为福胜”:无漏的福德胜有漏的福德。  [经文]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须眉、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数以万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须眉、善女人,于此经中,甚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解释]佛叫须菩提说,如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如沙数那么多的恒河,你的意思怎么样?这么多恒河的沙子,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这个恒河,已经没稀有量了,何况它的沙数呢?须菩提,我现在老实的告诉你,假如有善须眉、善女人,以七宝充满所说数以万计的三千大千世界,用来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须眉、善女人,就在这部经中,甚至只实践四句偈语,为他人在说,而这种的福德,比你以七宝充满所说数以万计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做布施的功德多。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解释]“尊重正教”:尊重经典为人说法。  [经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甚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赡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学生。  [解释]佛又叫一声须菩提,随时随地有人讲说这部经典,甚至只说四句偈语,你应当知道在你说四句偈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上人、人世人、阿修罗等,都应赡养说法的人,似乎有佛、有塔、有庙那样赡养。何况有人,完全能受持《金刚经》、又能读、又能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这小我,他所成就的最高尚、最第一、起码有的法。假如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法身,就像学生尊重师父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解释]“如法受持”:如来所说的法心里受用身体来力行。  [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所以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解释]这时,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这部经应当叫什么名字?我们怎么样来顶戴奉持这部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用这个名字,你们应当顶戴奉持。为什么要这样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名叫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法。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没有微尘,只是名叫做微尘。如来说世界,没有世界,只是名叫做世界。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弗成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等于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须眉、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甚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解释]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用佛的三十二相而见如来的法身吗?弗成以的,世尊,弗成以三十二相就认为是佛的法身了。什么缘故呢?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十二相,是应化身的三十二相,就不是真正佛的相,只是名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假如有善须眉、善女人,像恒河沙那样多的身命布施,假如别的有人,在这部经里,甚至只念这四句偈颂这么多,为其他的人来讲解,他的福德比你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身命来布施还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解释]“离相寂灭”:离开一切非相就会生出实相的聪明。  [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号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不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解释]这时,须菩提听佛说这经,深深的懂得这种意义和它的归趣,悲哀的流下眼泪,而对佛说:很少有的,世尊。佛说这样甚深的经典,我从跟佛学这个佛法以来,所获得聪明的眼目,我从来没有据说过像这样的经典。世尊,假如别的有人听见这部经,信心清净了,就会生出来实相的聪明。应当知道这小我,成就了最第一希有的功德。  [经文] 世尊,是实相者,则长短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下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等于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于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解释]须菩提称了一声世尊,这个实相,就是无相,所以如来说只是名叫做实相。世尊,我现在听见这样的经典,能信、能解、能实践这是很轻易的一件事,假如未下世在末法的时刻,斗争稳固那五百岁的时刻,有这一类众生,他听见这部经了,能信、能解、能实践,这小我就是最第一希有。什么缘故呢?这种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相,就是没有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没有相。什么缘故呢?离开这一切的非相就是实相,就名叫做诸佛。  [经文]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分割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解释]佛告诉须菩提: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假如再有人听见这部经,也不惊恐,也不怖惧,也不怖畏,应当知道这小我,是最为希有的。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就是没有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名叫做第一波罗蜜。须菩提,这个忍辱是个波罗蜜,如来说没有忍辱波罗蜜,只是名叫做忍辱波罗蜜。什么缘故呢?须菩提,似乎我在以前的时刻,为歌利王割解我的身体,为试验我有没有嗔恨心,我在那个时刻,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什么缘故呢?歌利王在以前把我的鼻子、耳朵割下来了,两只手、两个脚,这四肢都给我肢解了。假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会生出嗔恨心。  [经文] 须菩提,又念以前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等于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解释]须菩提,我又想起在以前生中在五百世的时刻,作忍辱仙人,在那个时刻,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当离开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当执著色而生心,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触、法而生执著心,应当生出无所执著的心,假如你的心生出执著的心,就是有所执著了。所以,佛说菩萨的心,不应当执著到色上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因为要利益一切众生,应当像上边我所说无所执著心行布施。如来说一切现象,就是没有相,如来说一切有情众生,就是没有众生。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诚话的,说其实话的,说如实如理话的,不说欺诳话的,不说怪异话的。  [经文]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各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须眉、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聪明,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解释]佛叫须菩提说,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法,这个法没有真实,没有虚妄。须菩提,假如菩萨的心执著于有为法,而行布施,像人走入黑阴郁,什么也看不见;假如菩萨的心不执著有为法,而行布施,像人有眼睛一样,日光遍照一切,可以看得见各种的色相。须菩提,未来的时刻,假如有善须眉、善女人,能在这部经奉持、读诵,他就能获得如来,以佛的聪明,清楚的知道这小我,清楚的看见这小我,都可获得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解释]“持经功德”:受持读诵《金刚经》获得无边功德。  [经文]须菩提,若有善须眉、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切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讲解。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弗成思议,弗成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弗成量、弗成称、无有边、弗成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释]佛叫须菩提,假如有善须眉、善女人,早上的时刻用数以万计目相等的身命布施,正午的时刻用数以万计目相等的身命布施,下昼的时刻也用数以万计目相等的身命布施,像这样经由无量百切切亿那么长的时间,来做身命布施。假如再有人,听见这部经典,信心不生困惑,他的福德就胜过早上、正午、下昼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何况书写这部《金刚经》,又能受持、读诵,为他人解释说明《金刚经》。须菩提,简要的说一说,这部经有弗成思议,弗成称量,无边的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菩萨心的人,而说的这部《金刚经》,为发最上乘佛法的人说。假如有人能实践、读诵这部经,广为他人讲说,如来清楚的知道这小我,清楚的看见这小我,都获得成就,弗成量、弗成称,没有边际、弗成思议的功德。像这样的人,就是累赘如来的家业,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讲解。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赡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解释]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假如爱好小乘法的人,著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他在这部经里,就不能听受读诵,为他人讲解。须菩提,无论在什么地方,假如有这部经典在,一切世出世间,天上人、人世人、阿修罗,都应该赡养这部经,你应当知道这个地方,就是塔庙,都应该恭敬,叩头顶礼右绕三匝,用种莳花、香散布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解释]“能净业障”:读诵此经被人轻贱前世罪业就祛除了。  [经文]复次:须菩提,善须眉、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当代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祛除,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释]佛又对须菩提说,善须眉、善女人,受于心、持于身,又能读、又能诵这部经,假如被人所轻贱,这小我他在前生有无量无边的罪业,应该腐化到三恶道,以现在世间人慢待他的缘故,前世的罪业,就祛除了,应当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须菩提,我念以前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切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赡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赡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切切亿分,甚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解释]佛又叫一声须菩提,我经由良久良久了,我在然灯佛以前,碰到八百四切切亿亿的佛,每一尊佛,释迦牟尼佛都赡养他、承事他,没有空空就以前的。假如再有人,在后来末法的时刻,能以心受此经、身持此经、读诵这部经,他所得的功德,在我赡养八百四切切亿亿佛的功德,都不及他的百分之一,也不及他的切切亿分之一,甚至用算数来比喻也比不出来那么多的功德。  [经文]须菩提,若善须眉、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困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弗成思议,果报亦弗成思议。  [解释]须菩提,假如善须眉、善女人,在将来末法的时刻,有实践、读诵这部经,他所得的功德,我假如具体完全把它说出来,或者有人听见了,他的心里提议狂糊弄了,狐狸困惑不信任。须菩提,应当知道这部经的经义弗成思议,果报也是弗成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解释]“究竟无我”:菩萨完全没有我相。  [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须眉、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须眉、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解释]这时,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善须眉、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怎么样才能住这个心?怎么样才能降伏他的心呢?佛告诉须菩提:善须眉、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应当生出这样的心来:我要去度脱一切众生,他把这一切众生都度完了之后,而没有一个众生实际是我度脱的。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假如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其实没有一法可得,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下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下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解释]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在然灯佛那个地方,我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吗?没有法可得,世尊。像我来解释佛所说的事理,佛在然灯佛那里,没有少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佛说:是这样,是这样,须菩提,其实没有法,如来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假如有法可得,如来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话,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号,你鄙人世就做佛,号释迦牟尼。因为其实没有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然灯佛给我授记,作这样的措辞:你鄙人世,应当得成佛了,名号叫“释迦牟尼佛”。  [经文]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解释]什么缘故呢?所说如来,就是一切诸法都如其本来的义理。假如有人说: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其实没有少法可得,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来有所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在这无上正等正觉上边,没有一个真、没有一个假。所以如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说一切法的人,就没有一切法,所以只是名叫一切法。  [经文]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肃静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肃静佛土者,即非肃静,是名肃静。须菩提,若菩萨通晓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解释]须菩提,比如人的身体长得很大,须菩提说:世尊,如来所说这个法身是大,你不能说是个大身,只是名叫做大身。佛叫须菩提说,菩萨也像这样的,假如他作这样的言说:我应当度脱无量众生,就不能名叫做菩萨。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其实没有少法可得,名叫菩萨,所以佛才说一切法,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须菩提,假如菩萨作这样的说法:我应当肃静佛土,就不能名叫做菩萨,什么缘故呢?如来说肃静佛土的,就是没有肃静,只是名叫做肃静。须菩提,假如菩萨通晓没有我、没有法的,如来说他真的是名叫做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解释]“一体同观”:如来五眼同时观众生的心。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解释]佛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看见一切有形有色的肉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看见一切有形有色的肉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看见天上一切工作的天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看见天上一切工作的天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聪明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聪明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法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无事不知,无事不见,无事不闻的佛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无事不知,无事不见,无事不闻的佛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像恒河中所有的沙子,佛说它是沙子吗?是的,世尊,如来说它是沙子。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以前心弗成得,现在心弗成得,未来心弗成得。  [解释]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这一个恒河里所有的沙子,有像沙子那么多的恒河,这一切的恒河里所有的沙数,佛的世界似乎这么多,你说这个佛的世界多不多呢?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像这么多国土中,所有的众生有很多种心,如来都知道他们的心。什么缘故呢?如来说这一切众生的心,都不是真心,只是名为心。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以前的心也弗成得、无所得,现在的心也弗成得、无所得,未来的心也弗成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解释]“法界通化”:法界众生要明白佛说的事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以人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所以人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解释]佛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假如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这小我以这种的人缘,他所得的福报多不多呢?是的,世尊,这小我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以这种的人缘,所得的福报很多。须菩提,假如这个福德是其实有的,如来就不说得福德多,以这个福德没有的缘故,如来说他获得的福德很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解释]“离色离相”:离开色身离开相。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解释]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用圆满的色身就是见佛吗(“具足”:圆满)?弗成以的,世尊,不应当以圆满的色身就是见如来。什么缘故呢?如来所说圆满的色身,就是没有圆满的色身,只是名叫做圆满的色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圆满三十二相来见如来吗?弗成以的,世尊,不应当以圆满三十二相来见如来。什么缘故呢?如来说圆满三十二相,就是没有圆满三十二相,只是名叫做圆满三十二相。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解释]“非说所说”:如来没有说法有所说法。  [经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下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解释]须菩提,你不要说如来作这样的设法主意:我当有所说法。你不要这样想。什么缘故呢?假如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就是谤佛,不能懂得我所说的法都是空的。须菩提,说佛法的,没有佛法可说的,只是名叫做说佛法。这时,聪明高寿命长的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有很多众生,在未下世的时刻,据说这样的佛法,他生不生信心呢?佛说:须菩提,他并不是个众生是发菩提心的,并不是众生然则他修行还没有圆满,还仍然是个众生。什么缘故呢?须菩提,众生之所以为众生的原因,如来说不是一般的众生,只是名叫做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解释]“无法可得”:没有少法可得。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释]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可是没有所得吗?佛说:是这样,是这样。须菩提,我于无上正等正觉,甚至没有起码的法可得,只是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净心积德分第二十三  [解释]“净心积德”:清净的心修积德法。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解释]佛又叫须菩提说:这个法是平等的,没有比它再高的也没有比它再低的,只是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法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要修所有的一切善法,就获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所说善法的人,如来说就是没有一个善法可得,只是名叫做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解释]“福智无比”:聪明比福德的功德多说不清。  [经文]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切切亿分,甚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解释]须菩提,假如三千大千世界里,有很多的妙高山王(“须弥山”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妙高山),像妙高山王那么多的七宝聚到一路,有人拿着那么多七宝来作布施。假如有别的一小我以这部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用四句偈语,心能领受身能持、再能读诵,为其他人来讲解,在前面那么多的妙高山王的七宝来作布施,比较福德,不及他的百分之一,跨越百切切亿倍都不止,甚至用算数来算,用比喻来比方也说不清楚的功德。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解释]“化无所化”:如来说所度众生说没度众生。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不凡夫,是名凡夫。  [解释]佛叫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么样?你们不要说,如来作这样的设法主意:我应当度众生。须菩提,你不要这样想,什么缘故呢?其实没有众生是如来度的。假如有众生是如来所度的,如来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须菩提,如来说有我,就是没有我,而这一般凡夫之人,以为有真我。须菩提,凡夫的人,如来说就不是凡夫,只是名叫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解释]“法身非相”:佛的法身没有相。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解释]佛又叫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以三十二相观想如来吗?须菩提说:是的,是的,可以三十二相观想如来。佛说:须菩提,假如可以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的话,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他就是如来了。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就我懂得佛所说的意思,不应该以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这时,佛就给他说偈言了:若以色见我(假如以三十二相来见如来),以音声求我(以寻佛声音来求佛),是人行邪道(这小我是行一种邪魔外道的法),不能见如来(他就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解释]“无断无灭”:没有断法没有常法。  [经文]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解释]须菩提,你假如要作这样的设法主意:如来不以具足一切福德聪明之相,获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不要作这样的设法主意:如来不以具足一切福德聪明之相,获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假如要作这样的设法主意,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他不能说诸法都是断灭的。你不要这样想,什么缘故呢?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在一切法里不说断法,也不说常法。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解释]“不受不贪”:不受福德不贪执著。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解释]佛叫一声须菩提说,假如菩萨以充满恒河沙那样多的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假如再有人,知道一切法,没有我,就得成无生法忍,这位菩萨比前边那个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来作布施比那位菩萨所得的功德还大。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诸菩萨不执著有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怎么样菩萨不受福德呢?须菩提,菩萨所作的福德就是无形无相的,不应当有所执著,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解释]“威仪寂静”:佛的法身威仪寂静。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解释]须菩提,假如有人说:如来似乎来似的、似乎去了、似乎坐着、似乎卧着。这小我不明白佛所说法的义理。什么缘故呢?说这尊如来,也没有一个地方来,也没有一个地方去,所以名叫做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解释]“一合理相”:真性是说不出来的事理。  [经文]须菩提,若善须眉、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弗成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解释]须菩提,假如善须眉、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为微尘,你的意思怎么样?这个微尘众,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什么缘故呢?假如这个微尘浩瀚,它要实有的话,佛就不叫它微尘众。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微尘众,就是没有微尘众,只是名叫做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没有三千大千世界,只是名叫做世界。什么缘故呢?假如这个世界是真有的话,就是个真性(“一合相”:就是真性),如来说就是真性,就是没有真性,只是名叫做真性。须菩提,说不出来的,就是没有方法可以说出来,可是一般凡夫的人,都执著这个工作。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解释]“知见不生”:知道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生法的执著相。  [经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不法相,是名法相。  [解释]佛叫一声须菩提说,假如有人说:佛说的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这小我明白我所说的事理吗?弗成以,世尊。这小我不明白佛所说的事理。什么缘故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名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在这一切法,应当像这样的知道,像这样的来看法,像这样的信解,不生这个法的执著相。须菩提,所说这个法相的,如来说就是没有法相,只是名叫做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解释]“应化非真”:应身和化身都不是佛的法身。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须眉、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甚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乐,信受奉行。  [解释]佛叫一声须菩提说,假如有人,以满没稀有量那么多的阿僧祗世界七宝,来作布施。假如有善须眉、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持诵这部经,甚至只用四句偈等,心受、身持、读诵,为他人讲说,你的福德,比前边那个以满无量阿僧?世界七宝作布施的那个福德都大。若何为他人演说呢?不要著相,就是真实的聪明。什么缘故呢?一切有形相可以看获得的都叫有为法(“有为法”:有所求),就像梦(是不存在的)、幻(是虚幻的)、泡(是虚而不实的)、影(是虚的),像露水似的(太阳出来一照就没有了),也像闪电似的,并非真实的。应该像这样子来看法。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这部经之后,长老须菩提,和一切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上的天人、人世的人、阿修罗,听见佛所说,人人都高兴起来,生出一种信心顶戴奉持。  人身可贵 佛法难闻  碰到佛法 真信不疑  英勇精进 心情快乐  时光宝贵 过而不回  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烦恼不留 身心清净  金钱物质 暂时存留  明理觉悟 信行不退  坚持到底 人生不悔  别无选择 回家安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念性失用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