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安徽省天气预报最新气候预测情况如何?今年汛期气象部门做了哪些准备?来看最新发布!

今年6月1日,安徽进入主汛期,梅雨季即将来临。今年的防汛形势怎么样?还会出现大汛吗?备汛迎战工作做得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全省防汛备汛情况。6月2日,芜湖市繁昌区荻港镇黄浒河水面上,消防救援队在进行舟艇编队行驶科目演练。肖本祥 摄今年汛期天气如何——极端天气可能较多,降水量可能“南北多、中间少”6月4日午后,合肥街头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市区部分路段出现积水。当天,合肥市气象局的暴雨预警已由黄色升级为橙色,并通报3小时内部分地区降雨量已达50毫米。端午假期安徽省发生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沿淮中东部、江淮之间、沿江江南、皖南山区部分地区降下暴雨或大暴雨,全省面平均雨量47毫米。受降雨影响,沿江大部分支流发生一次涨水过程。部分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正在按规定泄洪。刚入主汛期,还没入梅,就发生强降雨,这代表着安徽今年可能会发生极端天气吗?汛期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有多大?“今年前期我省天气气候特征较为异常,1月1日-5月15日,全省平均降水量41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一成,3月17日出现首场暴雨,较常年提前14天,此外,秋浦河出现罕见春汛。同时,淮北北部及沿淮东部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降水南多北少。”安徽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道。对于今年汛期的天气情况,气象部门认为,今年安徽省汛期气候状况总体一般到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较多,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及高温、台风影响明显。从降水量看,预计安徽省2022年汛期降水量总体正常到偏多,淮河以北、沿淮东部和沿江江南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淮北北部偏多两成以上;沿淮西部和江淮之间偏少。淮河以北和沿江江南暴雨日数偏多。总的来看,汛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可能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格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情况,我们要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科学做好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工作,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安徽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处长蔡正中表示。6月2日,芜湖市防汛指挥部在该市繁昌区荻港镇黄浒河畔开展防汛抢险暨灾害救援应急演练。肖本祥 摄全省“备战”怎么样——实施防汛“模拟考”,打有准备之仗“请省气象局汇报天气预测情况”“请省水利厅汇报洪水预报情况”“请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工作建议”“同意今日10时启动防汛Ⅰ级响应,并依法宣布相关地区进入紧急防汛期”……5月19日上午9时,一场防汛推演会在合肥举行。这场推演,有“三高”的特点:规格高、效率高、实战性高。说其规格高,因为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并提出要求,足以见得省委、省政府对备汛工作的高度重视。说其效率高,因为短短几小时,采取视频远程会商、技术专家会诊、前后方联动、指挥部研判决策等方式,演练了防汛指挥决策机制和监测预报预警、会商研判、应急响应、工程调度、人员转移、抢险救援等各环节工作。说其实战性高,因为演练了防汛Ⅰ级响应、淮河行蓄洪区运用、出险涵闸抢险、江心洲外滩圩人员紧急转移、地质灾害防御、巢湖大堤防守、合肥城市特大暴雨防范7个科目,全程贴合实际、注重实战。4位省领导担任推演角色,省、市、县共6000余人观摩推演。一场防汛推演,一次“模拟考试”,检查了准备情况,发现了问题短板,熟悉了流程,锻炼了队伍,是坚持以防为主、打有准备之仗的科学实践。从预演到培训,未雨绸缪,提前备战,全省上下一直紧绷着“防汛弦”。早在今年3月,安徽省水利厅就举行防御淮河、巢湖洪水预演;安徽省防办组织召开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学习研讨会,培训市、县指挥长和防汛业务人员435人,各地开展培训1090场次、培训人员5.85万人。5月31日,六安市防汛综合应急演练在裕安区城南水利枢纽工程进行。邓元生 高陈 摄防汛安全如何保障——风险隐患“应查尽查”,人员物资“各就各位”6月2日上午,在位于铜陵市经开区的新兴排涝泵站,工作人员正紧盯着监控设备,查看泵站设备运行情况。“从实时水位来看,长江水位昨天11.25米,今天已经11.37米了,目前水位还在缓涨,我们一直关注着水位情况,一旦发生汛情,全力排水排涝,保障城区安全。”泵站负责人表示。据了解,该泵站有4台泵机,在去年汛前就已建成使用。它相当于一个强大的“排水阀”,在出现汛情时,能快速抽水排水,防止出现内涝。干堤,犹如防汛的“主城墙”。在芜湖滨江公园段,这里的堤防按照城市防洪、景观和亲水的要求作了综合改造,确保了防汛安全。其中芜湖主城区江堤和青弋江两岸堤防均为I级堤防,达到防御长江1954年洪水标准。为了确保堤防安全,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在汛前对同马大堤、枞阳江堤、无为大堤的河道、堤防、水闸、护岸等工程进行“地毯式”风险隐患排查,对2020年汛期长江干堤76处险情,开展险情处置“回头看”,落实清单式闭环管理,彻底排除安全隐患。此外,安徽全省6592处水毁水利工程已完成修复任务,62座破坝施工的水库已全部完成复坝任务,281处堤防在建“开口”工程已完成复堤。打好防汛仗,须确保“物资充沛、兵强马壮”。在队伍物资应急保障方面,安徽省组建了省级抗洪抢险专业队伍17支6136人,主要装备1100台套,市、县组建专业队伍395支2.22万人。全省各级储备防汛物资袋类4489万条、块石和砂石料115万立方米、冲锋舟和橡皮舟1548艘、移动泵车262台、其他排涝设备8551台等。防汛,关键在基层,落实也在基层。安徽省推动乡级防汛指挥机构指挥长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分管负责人任防办主任,明确熟悉业务、相对固定的防办工作人员,确保基层责有人担、事有人做。目前,安徽全省共有1494个乡镇落实防汛抗旱党政主要领导双责任制、落实乡级防办固定工作人员3541名,平均每个乡级防办2~3人。刚刚入汛,防汛之战就已“开打”。端午期间,安徽省多地出现强降雨。6月3日以来,安徽省水利厅连续发布两期山洪灾害气象预警,通过基层防汛预警平台向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175次、2.7万人次,向可能威胁区内居民和流动人口发布社会公众预警39次、提醒信息96.1万人次,向水库相关责任人发送预警信息261次、5106人次;安徽省水文局开展滚动实时、模拟洪水预报84站次,发布预报专报两期。“截至6月6日,安徽全省汛情总体平稳,水利工程运行正常。”安徽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和雨水情、汛情、工情,做好会商研判、监测预报预警及水利工程调度,重点督促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小水库及中小河流防守等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来源:安徽日报【来源:合肥交通广播】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发布日期:2022-05-31 17:13:59今天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市今年前期气候特点是气温整体较常年偏高,1月至5月全市平均气温9.1℃,较常年同期(8.1℃)偏高1.0℃。与常年同期相比,1月、3月、4月、5月气温偏高,2月气温偏低。其中,1月偏高1.2℃,3月偏高1.6℃,4月偏高1.7℃,5月偏高0.8℃;2月偏低0.4℃。据气象部门统计,今年以来降水总体偏少,1月1日至5月31日,全市平均降水量62.3毫米,较常年同期(110.0毫米)偏少47.7毫米(偏少43.4%),较去年同期(174.8毫米)偏少112.5毫米(偏少64.4%)。各县市区均比常年同期偏少,其中昌乐降水量最多为85.9毫米,较常年同期(117.3毫米)偏少31.4毫米(偏少26.8%),高密降水量最少为41.1毫米,较常年同期(122.6毫米)偏少81.5毫米(偏少66.5%)。与常年同期相比,1月、2月、4月、5月全市平均降水量偏少,3月降水量偏多。其中,1月偏少56.3%,2月偏少97.6%,4月偏少46.0%,5月偏少67.2%;3月偏多66.7%。气象部门预测,预计今年夏季(6~8月份),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略偏强、脊线位置偏北、西伸脊点偏西。综合考虑海温、青藏高原积雪、极冰等因素在未来的演变及影响,预计今年夏季全市平均降水量450~520毫米,较常年(394.2毫米)偏多2~3成;平均气温26.0~27.0℃,较常年(25.5℃)偏高1.0℃左右。预计我市今年雨季于7月上旬开始,较常年略偏晚,9月上旬结束,接近常年;麦收期无明显连阴雨天气。预计将有1~2个台风影响我市及邻近海域。经预测,6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为80~100毫米,较常年(75.4毫米)偏多1~2成。全市平均气温为24.5~25.5℃,较常年(24.2℃)略偏高。7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60~190毫米,较常年(141.5毫米)偏多2~3成。全市平均气温为27.0~28.0℃,较常年(26.6℃)略偏高。8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10~230毫米,较常年(177.2毫米)偏多2~3成。全市平均气温为25.5~26.5℃,较常年(25.6℃)略偏高。下一步,我市气象部门汛期准备工作将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压紧压实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责任。召开全市气象部门汛期气象服务专题会议,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对各县(市、区)气象局的汛期前准备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调整配齐了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成员,明确了职责分工,严格落实局领导和业务人员值班带班制度,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二是夯实综合观测业务基础。组织精干力量,对我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大监站、自动气象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等进行了巡检维护,对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快速排查解决。完成了雷达软件升级及单轨运行,制定了计量业务现场工作计划和国家级台站传感器送检计划。对雨量传感器进行了核查,制定了核查流程。做好对各县(市、区)气象局的业务指导。目前,我市各类气象装备储备充足,观测设备、通讯网络、业务平台等运行稳定良好。三是强化灾害性天气精准预报预警。持续提升气象预报精准度和服务精细度。加强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和短临预警业务,建立了短时临近预警系统,制作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产品。建立了区域联防制度,与山东省气象局、上下游地市和各县(市、区)气象局开展区域联防。修订了2022年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完善了各项业务制度及流程。积极对接海上运动气象服务需求,建立指标库,研发海洋运动预警服务产品。组建市级创新团队,为开展汛期气象服务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四是加强与各部门应对气象灾害联防联动。严格落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印发的《潍坊市汛期极端天气预报及应对机制》,进一步明确气象预警信号发布与应急响应启动条件。修订《潍坊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升气象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继续与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水利、海渔、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合作,加强灾害性天气应急联动。依托“潍坊设施农业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潍坊智慧农业气象”微信公众号等,开展直通式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不断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围绕防雹增雨和生态修复,抓住有利时间,适时组织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提升人影作业效益。汛期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温、积雪、极冰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未来的演变及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温演变在春夏季也有较大的变率。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今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的难度。在全球海洋变暖、大气升温和冰冻圈消融退缩的气候背景下,汛期出现极端天气事件或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增大。目前,我市气象部门汛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各类气象装备储备充足,观测设备、通讯网络、业务平台等运行稳定良好。下一步,潍坊市气象局将严密监视分析影响气候的关键系统和天气气候特征变化,及时滚动订正预报预测,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中国山东网记者提问潍坊雨季开始和结束一般发生在几月份?有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劲松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决定雨季开始、结束的主要天气系统(以下简称副高),副高和西风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是潍坊雨季开始、结束的重要依据。平均来讲,6月下旬—7月上旬,在江淮梅雨末期,副高加强北上,高压脊线到达北纬25°附近,在脊线北侧有偏南气流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和热量输送至潍坊,同时中纬度(北纬30~40°)地区西风带高压脊明显发展,东移与沿海副高同位相叠加,在沿海地区形成明显的高压脊,当中纬度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携带冷空气经过潍坊上空时,副高西侧偏南暖湿气流便与冷空气交汇在潍坊上空,产生降水或暴雨并稳定维持,是雨季开始的重要指标。而8月下旬—9月上旬,副高脊线南撤到北纬25°以南,同时中高纬地区出现较强西风槽时,冷空气势力渐强,潍坊逐渐转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空气相对较干燥,冷空气最终取代副高暖湿气团,雨季即告结束。因此,6月下旬—7月上旬和8月下旬~9月上旬,分别是潍坊雨季开始和结束的关键期。走向世界杂志记者提问近年来,咱们潍坊地区极端天气时有发生,作为市民,我们该如何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令军答近年来,潍坊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端事件增多增强。像2018和2019年的台风暴雨、去年秋季的罕见秋汛等极端事件频繁影响我市。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是许多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我们该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呢?首先,我们要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当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气象部门会多渠道多方式提前发布各类预报预警信息,并提出一些相关的防范措施等。全市气象部门一直致力于提高极端天气预报预测预警准确率,守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第二,平时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一些灾害性天气的科普宣传,掌握一些极端天气发生时的避险防范措施,当收到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信息时,提前做好防灾避险准备,逐步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防御气象灾害的基本能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力争将这些极端灾害性天气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最大程度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融媒记者:张议文融媒编辑:武浩炜

10月21号,砀山县召开2020年防汛减灾工作新闻发布会,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县应急管理局,县气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县委宣传部、拂晓报、县融媒体中心、县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相关人员及新闻媒体记者应邀参加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共有三项议程,一是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应急管理局局长冯勇同志介绍我县今年汛期工作开展情况;二是县气象局副局长刘胜同志介绍全县汛期气象及信息发布情况。三是县农业农村局、县城管局答记者问。
发布会解读
砀山县2020年汛情与防汛工作开展情况
一、2020年雨情、水情
(一)雨情。2020年主汛期总降水量670.5㎜,比历年偏多240.7㎜;出现三次局部暴雨,三次暴雨、一次大暴雨;单次最大降雨量255.5毫米。
(二)水情。7月21日夜到22日白天,我县普降大暴雨。其中杨庙最大,达255.5毫米。由于此次强降雨持续时间长,雨量大,城区梨花路、中原路、科技路北段等区域积水;全县9条主要河流均未超警戒水位,范集闸、庞桥闸、王明集闸、殷庄闸、固口闸、况楼闸、李集闸、神湖闸、徐庄闸等均提闸放水。根据相关单位、镇(园区)上报信息,未造成人员伤亡。
二、防汛抗旱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及早部署、主动防御”的原则,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大力量、行动上狠抓落实,分析研究防汛抗旱形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一)机构转隶,明确职责。按照机构改革方案,砀山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设在砀山县应急管理局。承担砀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组织拟订并实施县级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收集掌握汛情、旱情、险情、灾情和防汛抗旱行动情况等;组织防汛抗旱会商,分析研判形势,提出应对方案与建议;协调、监督各镇(园区)、县防指成员单位落实防指工作部署;组织指导防汛抗旱物资储备、防汛抗旱队伍建设、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组织指导重大水旱灾害应急处置的调查评估工作。
(二)提前谋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1)成立指挥机构,明确职能分工。汛前及时对防汛指挥部成员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由县长陶广宏任指挥长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全面落实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镇、村(社区)、水利工程建立了三级责任制度,水库、河道、涵闸到沟、塘、排水口均责任到人。同时调整四大班子包保分工,落实包片区责任制。
(2)多措并举,保障汛期安全。结合汛情陶广宏指挥长主持防汛会商2次,防指办组织会商1次。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深入一线防汛调研4次。县应急局、农业农村局、气象局等多部门发布预警提示45条。
(3)全面隐患排查,逐处整改清号。汛前、汛中县防指办多次成立检查工作组,对各镇(园区)、相关部门在建工程、所有水库及水库下游行洪通道及中小河道、涵闸等存在的防洪风险开展全面检查,对检查发现的43个问题,下发应急督办单共43个,督促制定整改措施,点对点分解落实到人,限期整改销号,现均已整改到位。
(4)以宣传为引导,提高防范意识。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把防汛抗旱工作做稳、做牢、做实。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防汛抗旱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宣传培训活动。分别在砀山县实小、开小、三小、良梨春蕾学校开展防溺水知识宣传讲座3000余人参加,发放宣传手册近万份。
(5)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处置能力。对现有的各类预案方案进行梳理、分析,督促各在建项目汛前做好防汛应急预案、值班、责任到人。汛前县防指办邀请水利专家对镇(园区)分管负责人、涵闸责任人和水库行政、技术、巡查责任70余人进行了培训,并在岳庄坝水库开展了县级防汛抢险演练。今年共开展防汛培训17次,各项防汛应急演练20次。
(6)精心准备,多渠道组织防汛物资储备。督促各镇(园区)、相关成员单位积极筹备应急物资,全县共有橡皮船24只,救生衣2800余件、编织袋17.1万条、草袋9.4万条、编织布5.4万平米、砂石料2.2万立方米等物资,总价值230余万元。同时与商家签订防汛物资储备协议,确保遇有突发情况时调得出、用得上。
(7)强化联动,提升防汛救援联防队伍建设。加强与人武部、武警、消防、基层民兵及蓝天救援队、冲峰救援队、阳光救援队的密切联系,实行军民联防。
(三)工作成效
(1)应急协调机制逐渐增强。高考前砀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联合城管局、住建局、交运局、公路局等相关部门,深入我县城区积水点,实地察看城区排涝工作。助力高考防汛安全保障,着力确保高考期间城市平稳运行。
(2)城区防洪能力加强。一是加强雨水口、排水管网清疏,修复排水管网管缝错位40余处,修复检查井20余座。二是疏浚河道,提高蓄水及行洪能力。在前期实施环城河、利民河城区部分段清淤疏浚的基础上,对陈庄沟城区段进行了清淤疏浚,在现有河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河道的过流量。三是开展雨污分流和漏接改造。在道北路、人民西路、中原路、振兴路等路段新建雨污水管道22.86公里,实现雨污分流的同时,新建雨水管道10.4公里,增加现状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缓解老城区的积涝。此外,改造了交叉口处雨水漏接的管道,保证雨水管道顺利排至河道。
(3)各镇(园区)防汛救灾能力逐步提高。汛期以来,全县共安装3150块警示标志、悬挂条幅1920条;全县修复损坏路面288处,排查隐患房屋255座。出动挖机400余台;埋设排水管道87600米,开挖沟渠335300米,购买石子垫路8000余米,下发排涝用电10万度。
(4)应急抢险队伍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在消防救援队伍指导下,我县蓝天、冲峰、阳光三支社会救援力量专业技能显著提高,七月中旬自发奔赴庐江一线参加救援,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三、存在问题
(一)防汛抗旱手段单一,防汛抗旱资金不足。需补充更新防汛物资,加强重要防汛物资储备,做好抢险救援应战准备。
(二)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亟待完善。县应急局、农业农村局、城管局、气象局等业务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需进一步提高。部分镇(园区)、相关成员单位仍然对发生的汛情、旱情反映迟钝,信息上报不及时、统计数据不准确、不规范。
(三)农田积水人为原因整改力度需进一步加大。部分群众为便于生产生活对路边沟进行侵占,造成路田边沟渠排水功能被削弱、排水通路阻塞,导致群众田内积水不能及时排出,严重迟滞排涝进度。
2020年汛期天气气候概况及气象服务情况
一、汛期天气气候概况
气温:2020年5-9月,我县平均气温25.0℃,与历年(24.1℃)相比偏高0.9℃。5月份平均气温22.5℃,与历年平均(20.7)偏高1.8℃,6月平均气温26.1℃,与历年平均(25.1)比偏高1.0℃;7月平均气温25.4℃,与历年平均(27.0)比偏低1.6℃;8月份平均气温28.0℃,比历年(26.1)平均高1.9℃;9月份平均气温22.9℃,比历年平均(21.4)偏高1.5℃。大于等于35℃的高温日数13天,与历年持平,集中在6、8月份;极端最高气温38.2℃,出现在6月4日。
降水:汛期5-9月,总降水量756.5㎜,比历年偏多184.7㎜。5月份降水85mm,比历年偏多14.3mm;6月份降水161.2mm,比历年偏多63.1mm;7月份降水375.5,比历年偏多189.5mm;8月份降水133.7mm,比历年偏少12.0mm;9月份降水1.1mm,与历年相比异常偏少60.3mm;6月出现一次局部暴雨,一次暴雨、局部大暴雨。7月份出现两次局部暴雨、两次暴雨或大暴雨:12日降水量94.6毫米;22日降水量200.7毫米。
气象灾害:7月21日夜到22日白天,我县普降大暴雨。7月21日20时-22日20时各乡镇累计雨量(单位:毫米):曹庄222官庄158.9周寨166.6玄庙171.4赵屯123.2砀城200.7杨庙255.5唐寨116.6良梨194.3李庄189.7关帝庙164.6朱楼172.4程庄152.5。其中杨庙最大,达255.5毫米。
二、汛期气象服务情况
根据省市气象局《关于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按照《2020年砀山县汛期气象服务方案》要求,通过决策服务材料、短信、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邮箱、电话、现场服务等方式发布中短临滚动、精细化服务产品。圆满完成了我县汛期气象服务。
5-9月共发布、变更、确认、解除雷雨大风、雷电、暴雨、高温、大雾、大风预警信号109次;制作《重要天气信息专报》、《夏收夏种天气信息专报》、《气象信息专报》等决策服务材料共38期;短信平台发布短期预报、短临预报、滚动周报、预警信号、雨量实况、高温实况等信息690余条;微博、邮件、QQ群、微信群、公众号发布信息700多条。
县农业农村局答记者问
问题一: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是防汛主战场,也是防汛工作关键所在,县农业农村局在应对今年汛情中有什么具体措施?
回答:进入主汛期后,县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牢守防汛工作底线意识,将防汛工作作为当前第一要务,全力以赴,建好、管好、用好水利工程,科学研判,为防汛抗洪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按照防汛预案,成立以局各单位、各科室、各专家为成员的应急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将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防汛上来。认真部署,强化统筹协调,坚持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
二是提前布置巡查排险,全面开展清杂清障。组织检查各流域和重点地区防汛抗旱工作,压实各环节责任到人。及时印发《关于做好堤防工程巡查防守工作的通知》和科普读物1千册、宣传手册1千本、挂图1百张、明白卡1千张。布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立即组织开展巡查排险。要求完善联防体系、织密巡查网格,前移防汛关口,切实提高巡查排险质量效益。汛前期我单位组织工作组巡查岳庄坝、殷庄闸、固口闸、利民闸等重点水库、闸口,蓄水、泄洪能力。排查清理各个闸口的泄洪道是否有堵塞等安全隐患。组织人员对王寨闸卷扬机和崔庄闸配电柜进行检修,并对故黄河、文家河等重点河道进行灌木、杂草、垃圾等障碍物进行清理,开通防汛通道,确保闸口闸室安全有力保障巡堤查险和队伍、物资运送。
三是合理调配防汛物料。在汛前备料的基础上,对照水利工程防汛备料储备标准,要求各地抓紧调配,满足工程现场应急抢险需求,确保物料及时到位。
四是以制度为引领强化优化工程调度,领导专家靠前指导。7月22日我县强降雨,通过预警平台及时发现处理预警信息12条,其中曹庄站累计12小时内降雨168.5毫米,超过预警阈值28.5毫米。我局及时通过平台指挥各个站点人员做好现场监测工作。为缓解蓄洪压力三座县管闸以及薛口闸、王寨闸、徐庄闸、董庄闸等闸口及时开闸泄洪。根据汛情发展,及时派出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分片工作组,赴各地指导水利防汛工作。现场指导工作人员根据防灾减灾相关制度措施切实做好防汛安全工作,检查坝体安全。并对沿途的小河沟排水情况做汇总。通过此次的“平台+”的工作模式,让工作人员“看得见,摸得着”抢占先机处理危情,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我县今年汛期防范情况来看,各部门职责都很到位,大家很认真、很重视,防御的情况总体成效还是很明显的。
问题二:今年在防汛应用技术创新上我县农业农村局投入使用了基层预警预报体系。能否简单介绍下基层预警预报体系都包含哪些方面?
回答:今年我局持续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对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了防汛保障能力。砀山县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工程,是宿州市四县一区其中一个开展完善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的项目。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新理念、新要求,针对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中暴露出的瓶颈短板和薄弱环节,以防洪排涝薄弱地区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开展的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基层预警预报体系主要包含:调查评价、自动监测系统、监测预警平台、预警设施设备、群测群防体系、应急救援保障等。其中监测预警平台共有六大功能模块,分别为实时监测、预警处理、运行管理、基础信息、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等。实时监测模块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共设有实时雨情监测点16个,水情监测点13个,视频图像站点15个,目前均在正常使用。
预警处理功能不仅能够直观的看到各个预警站点的实时数据变化,更能够为及时处理突发状况做决策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基层防汛监测预警平台的使用不仅提高了防灾减害办事效率、落实了责任主体,更有效的降低了发生灾害的风险。
县城管局就城区防洪排涝问题答记者问
问题一:我县汛期来临之前,城管局针对城市防洪排涝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答:一是组织人员开展应急抢险培训和演练,做好防汛应急物资准备工作,做到按量储备,采购补充了发电机组、水泵、救生衣、沙袋、安全绳等物资,按规范储存,同时做好设备的检修和运行调试,确保汛期能及时抽排,最大限度减少雨水对群众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做好防洪排涝的准备;二是组织人员对城区河道和雨水管网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并详细做好排查记录,针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为确保城区管网畅通,市政管网养护人员对城区路段雨水管网进行了清淤养护,对路面雨水收水井内垃圾做到一井一清工作,对全部雨水入河口处清理淤泥打捞垃圾确保雨水顺畅入河。三分建,七分管,日常的管网养护,保证了管网的排水能力,很大程度上缓解积涝问题;三是疏浚城区河道,提高蓄水及行洪能力。加强河道清淤,及时对城区河道进行疏浚,在前期实施环城河、利民河城区部分段清淤疏浚的基础上,今年实施了砀山县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陈庄沟城区部分段治理工程,对陈庄沟城区段进行了清淤疏浚,在现有河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河道的过流量。
问题二:针对易涝区域整治问题,做了哪些工作?
答:我局积极开展排水管网完善和积涝点整治工作,分析积涝原因,一点一策的进行积涝点整治,开展雨污分流和漏接改造。实施了城区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在道北路、人民路、中原路、振兴路、健康路、芒砀路等路段新建、改造雨污水管道30.22公里,实现雨污分流的同时,新建雨水管道11.23公里,增加现状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缓解老城区的积涝。此外,改造了部分路段交叉口处雨水漏接的管道,保障雨水管道顺利排至河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省天气预报最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