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连续的判断一个函数是否连续方法有哪些?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第1篇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讨论函数的奇偶性是描述函数整体性质的、教材沿用了处理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即先给出几个特殊函数的图象,让学生通过图象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利用表格探究数量变化特征,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发现的数量特征对定义域中的“任意”值都成立,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奇(偶)函数的概念、因此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会使数与形的结合更加自然、
  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于奇函数,教材在给出的表格中留出大部分空格,旨在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填写数据,仿照偶函数概念建立的过程,独立地去经历发现、猜想与证明的全过程,从而建立奇函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具有奇偶性,如函数y=x与y=2x—1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可以通过图象看出也可以用定义去说明、
  三维目标
  1、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抽象的能力,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掌握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的世界中,有过许多对美的感受,请大家想一下有哪些美呢?(学生回答可能有和谐美、自然美、对称美……)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对称美,请大家想一下哪些事物给过你对称美的感觉呢?(学生举例,再在屏幕上给出一组图片:喜字、蝴蝶、建筑物、麦当劳的标志)生活中的美引入我们的数学领域中,它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下面,我们以麦当劳的标志为例,给它适当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那么大家发现了什么特点呢?(学生发现:图象关于y轴对称)数学中对称的形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同学们谈到的与y轴对称的函数展开研究、
  思路2、结合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请同学们观察图形,说出函数y=x2和y=x3的图象各有怎样的对称性?引出课题:函数的奇偶性、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如图1所示,观察下列函数的图象,总结各函数之间的共性、
  图1
  (2)如何利用函数的解析式描述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呢?填写表1和表2,你发现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表1
  x—3—2—10123
  f(x)=x2
  表2
  x—3—2—10123
  f(x)=|x
  (3)请给出偶函数的定义、
  (4)偶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征?
  (5)函数f(x)=x2,x∈[—1,2]是偶函数吗?
  (6)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7)观察函数f(x)=x和f(x)=1x的图象,类比偶函数的推导过程,给出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活动:教师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
  (1)观察图象的对称性、
  (2)学生给出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具有什么共同特征后,教师指出:这样的函数称为偶函数、
  (3)利用函数的解析式来描述、
  (4)偶函数的性质:图象关于y轴对称、
  (5)函数f(x)=x2,x∈[—1,2]的图象关于y轴不对称;对定义域[—1,2]内x=2,f(—2)不存在,即其函数的定义域中任意一个x的相反数—x不一定也在定义域内,即f(—x)=f(x)不恒成立、
  (6)偶函数的定义域中任意一个x的相反数—x一定也在定义域内,此时称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7)先判断它们的图象的共同特征是关于原点对称,再列表格观察自变量互为相反数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进而抽象出奇函数的概念,再讨论奇函数的性质、
  给出偶函数和奇函数的定义后,要指明:①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②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③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④可以利用图象判断函数的奇偶性,这种方法称为图象法,也可以利用奇偶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这种方法称为定义法;⑤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性质,是“整体”性质,而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在定义域的子集上的性质,是“局部”性质、
  讨论结果:(1)这两个函数之间的图象都关于y轴对称。
  (2)
  表1
  x—3—2—10123
  f(x)=x29410149
  表2
  x—3—2—10123
  f(x)=|x|3210123
  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都满足:
  f(—3)=f(3);
  f(—2)=f(2);
  f(—1)=f(1)、
  可以发现对于函数定义域内任意的两个相反数,它们对应的函数值相等,也就是说对于函数定义域内任一个x,都有f(—x)=f(x)、
  (3)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4)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5)不是偶函数、
  (6)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7)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中心对称,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4;
  (2)f(x)=x5;
  (3)f(x)=x+1x;
  (4)f(x)=1x2、
  活动:学生思考奇偶函数的定义,利用定义来判断其奇偶性、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如果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再判断f(—x)=f(x)或f(—x)=—f(x)、
  解:(1)函数的定义域是R,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x)4=x4=f(x),
  所以函数f(x)=x4是偶函数、
  (2)函数的定义域是R,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x)5=—x5=—f(x),
  所以函数f(x)=x5是奇函数、
  (3)函数的定义域是(—∞,0)∪(0,+∞),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x+1—x=—x+1x=—f(x),
  所以函数f(x)=x+1x是奇函数、
  (4)函数的定义域是(—∞,0)∪(0,+∞),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1(—x)2=1x2=f(x),所以函数f(x)=1x2是偶函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对定义域内任意x,其相反数—x也在函数的定义域内,此时称为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①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②确定f(—x)与f(x)的关系;
  ③作出相应结论:
  若f(—x)=f(x)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
  若f(—x)=—f(x)或f(—x)+f(x)=0,则f(x)是奇函数、
  变式训练
  设f(x)是R上的任意函数,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x)f(—x)是奇函数
  B、f(x)|f(—x)|是奇函数
  C、f(x)—f(—x)是偶函数
  D、f(x)+f(—x)是偶函数
  解析:A中设F(x)=f(x)f(—x),则F(—x)=f(—x)f(x)=F(x),即函数F(x)=f(x)f(—x)为偶函数;
  B中设F(x)=f(x)|f(—x)|,F(—x)=f(—x)|f(x)|,此时F(x)与F(—x)的关系不能确定,即函数F(x)=f(x)|f(—x)|的奇偶性不确定;
  C中设F(x)=f(x)—f(—x),F(—x)=f(—x)—f(x)=—F(x),即函数F(x)=f(x)—f(—x)为奇函数;
  D中设F(x)=f(x)+f(—x),F(—x)=f(—x)+f(x)=F(x),即函数F(x)=f(x)+f(—x)为偶函数、
  答案:D
  例2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上的偶函数、当x∈(—∞,0)时,f(x)=x—x4,则当x∈(0,+∞)时,f(x)=__________、
第2篇教学设计
  活动:学生思考偶函数的解析式的性质,考虑如何将在区间(0,+∞)上的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转化为区间(—∞,0)上的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利用偶函数的性质f(x)=f(—x),将在区间(0,+∞)上的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转化为区间(—∞,0)上的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
  解析:当x∈(0,+∞)时,则—x<0、
  又∵当x∈(—∞,0)时,f(x)=x—x4,
  ∴f(x)=f(—x)=(—x)—(—x)4=—x—x4、
  答案:—x—x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解析式和奇偶性、已知函数的奇偶性,求函数的解析式时,要充分利用函数的奇偶性,将所求解析式的区间上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转化为已知解析式的区间上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
  变式训练
  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x2+3x,求f(x)、
  解:当x=0时,f(—0)=—f(0),则f(0)=0;
  当x<0时,—x>0,由于函数f(x)是奇函数,则
  f(x)=—f(—x)=—[(—x)2+3—x]=—x2+3x,
  综上所得,f(x)=
  思路2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2x4,x∈[—1,2];
  (2)f(x)=x3—x2x—1;
  (3)f(x)=x2—4+4—x2;
  (4)f(x)=1+x2+x—11+x2+x+1、
  活动:学生思考奇偶函数的定义和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判断f(—x)与f(x)的'关系、在(4)中注意定义域的求法,对任意x∈R,有1+x2>x2=|x|≥—x,则1+x2+x>0、则函数的定义域是R、
  解:(1)∵它的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函数f(x)=2x4,x∈[—1,2]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它的定义域为{x|x∈R,且x≠1},并不关于原点对称,∴函数f(x)=x3—x2x—1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3)∵x2—4≥0且4—x2≥0,
  ∴x=±2,
  即f(x)的定义域是{—2,2}、
  ∵f(2)=0,f(—2)=0,
  ∴f(2)=f(—2),f(2)=—f(2)、
  ∴f(—x)=—f(x),且f(—x)=f(x)、
  ∴f(x)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
  (4)函数的定义域是R、
  ∵f(—x)+f(x)
  =1+x2—x—11+x2—x+1+1+x2+x—11+x2+x+1
  =1+x2—(x+1)2+1+x2—(x—1)2(1+x2—x+1)(1+x2+x+1)
  =1+x2—x2—2x—1+1+x2—x2+2x—1(1+x2—x+1)(1+x2+x+1)
  =0,
  ∴f(—x)=—f(x)、
  ∴f(x)是奇函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奇偶性、
  定义法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是:(1)求函数的定义域,当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时,则此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当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时,判断f(—x)与f(x)或—f(x)是否相等;(2)当f(—x)=f(x)时,此函数是偶函数;当f(—x)=—f(x)时,此函数是奇函数;(3)当f(—x)=f(x)且f(—x)=—f(x)时,此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4)当f(—x)≠f(x)且f(—x)≠—f(x)时,此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判断解析式复杂的函数的奇偶性时,如果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时,通常化简f(—x)+f(x)来判断f(—x)=f(x)或f(—x)=—f(x)是否成立、
  变式训练
  函数f(x)=x2—2ax+a在区间(—∞,1)上有最小值,则函数g(x)=f(x)x在区间(1,+∞)上一定(  )
  A、有最小值  B、有最大值
  C、是减函数D、是增函数
  解析:函数f(x)=x2—2ax+a的对称轴是直线x=a,
  由于函数f(x)在开区间(—∞,1)上有最小值,
  所以直线x=a位于区间(—∞,1)内,
  即a<1、g(x)=f(x)x=x+ax—2,
  下面用定义法判断函数g(x)在区间(1,+∞)上的单调性、
  设1
  则g(x1)—g(x2)=(x1+ax1—2)—x2+ax2—2
  =(x1—x2)+ax1—ax2
  =(x1—x2)1—ax1x2
  =(x1—x2)x1x2—ax1x2、
  ∵11>0、
  又∵a<1,∴x1x2>a、
  ∴x1x2—a>0、
  ∴g(x1)—g(x2)<0、
  ∴g(x1)
  ∴函数g(x)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函数g(x)在区间(1,+∞)上没有最值、
  答案:D
  例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x≠0的一切实数,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1,x2,都有f(x1x2)=f(x1)+f(x2),且当x>1时f(x)>0,f(2)=1,
  (1)求证:f(x)是偶函数;
  (2)求证:f(x)在(0,+∞)上是增函数;
  (3)试比较f—52与f74的大小、
  活动:(1)转化为证明f(—x)=f(x),利用赋值法证明f(—x)=f(x);(2)利用定义法证明单调性,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是“去比赛”;(3)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它们的大小,利用函数的奇偶性,将函数值f—52和f74转化为同一个单调区间上的函数值、
  (1)证明:令x1=x2=1,得f(1)=2f(1),∴f(1)=0、
  令x1=x2=—1,得f(1)=f[(—1)×(—1)]=f(—1)+f(—1),∴2f(—1)=0、
  ∴f(—1)=0、∴f(—x)=f(—1x)=f(—1)+f(x)=f(x)、∴f(x)是偶函数、
  (2)证明:设x2>x1>0,则
  f(x2)—f(x1)=fx1x2x1—f(x1)=f(x1)+fx2x1—f(x1)=fx2x1、
  ∵x2>x1>0,∴x2x1>1、∴fx2x1>0,即f(x2)—f(x1)>0、
  ∴f(x2)>f(x1)、∴f(x)在(0,+∞)上是增函数、
  (3)解:由(1)知f(x)是偶函数,则有f—52=f52、
  由(2)知f(x)在(0,+∞)上是增函数,则f52>f74、∴f—52>f74、
  点评:本题是抽象函数问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及其综合应用、判断抽象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通常应用定义法,比较抽象函数值的大小通常利用抽象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其关键是将所给的关系式进行有效的变形和恰当的赋值、
  变式训练
  已知f(x)是定义在(—∞,+∞)上的不恒为零的函数,且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y,f(x)都满足f(xy)=yf(x)+xf(y)、
  (1)求f(1),f(—1)的值;
  (2)判断f(x)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分析:(1)利用赋值法,令x=y=1得f(1)的值,令x=y=—1,得f(—1)的值;(2)利用定义法证明f(x)是奇函数,要借助于赋值法得f(—x)=—f(x)、
  解:(1)∵f(x)对任意x,y都有f(xy)=yf(x)+xf(y),
  ∴令x=y=1时,有f(1×1)=1×f(1)+1×f(1)、
  ∴f(1)=0、
  ∴令x=y=—1时,有f[(—1)×(—1)]=(—1)×f(—1)+(—1)×f(—1)、∴f(—1)=0、
  (2)是奇函数、
  ∵f(x)对任意x,y都有f(xy)=yf(x)+xf(y),
  ∴令y=—1,有f(—x)=—f(x)+xf(—1)、
  将f(—1)=0代入得f(—x)=—f(x),
  ∴函数f(x)是(—∞,+∞)上的奇函数、
  知能训练
  课本本节练习,1,2、
  【补充练习】
  1、设函数y=f(x)是奇函数、若f(—2)+f(—1)—3=f(1)+f(2)+3,则f(1)+f(2)=__________、
  解析:∵函数y=f(x)是奇函数,∴f(—2)=—f(2),f(—1)=—f(1)、
  ∴—f(2)—f(1)—3=f(1)+f(2)+3、∴2[f(1)+f(2)]=—6、∴f(1)+f(2)=—3、
  答案:—3
  2、已知f(x)=ax2+bx+3a+b是偶函数,定义域为[a—1,2a],则a=__________,b=__________、
  解析:∵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a—1+2a=0、∴a=13、
  ∴f(x)=13x2+bx+1+b、又∵f(x)是偶函数,∴b=0、
  答案:13 0
  3、已知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满足f(x+2)=—f(x),则f(6)的值为(  )
  A、—1   B、0   C、1   D、2
  解析:f(6)=f(4+2)=—f(4)=—f(2+2)=f(2)=f(2+0)=—f(0)、
  又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0)=0、
  ∴f(6)=0、故选B、
  答案:B
  拓展提升
  问题:基本初等函数的奇偶性、
  探究:利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定义法和图象法,可得
  正比例函数y=kx(k≠0)是奇函数;
  反比例函数y=kx(k≠0)是奇函数;
  一次函数y=kx+b(k≠0),当b=0时是奇函数,当b≠0时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二次函数y=ax2+bx+c(a≠0),当b=0时是偶函数,当b≠0时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作业
  课本习题1、3A组 6,B组 3、
  设计感想
  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而本节设计的题目不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补充,让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便满足高考要求、
  备课资料
  奇、偶函数的性质
  (1)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必须成立、
  (3)f(—x)=f(x)f(x)是偶函数,f(—x)=—f(x)f(x)是奇函数、
  (4)f(—x)=f(x)f(x)—f(—x)=0,f(—x)=—f(x)f(x)+f(—x)=0、
  (5)两个奇函数的和(差)仍是奇函数,两个偶函数的和(差)仍是偶函数、
  奇偶性相同的两个函数的积(商、分母不为零)为偶函数,奇偶性相反的两个函数的积(商、分母不为零)为奇函数;如果函数y=f(x)和y=g(x)的奇偶性相同,那么复合函数y=f[g(x)]是偶函数,如果函数y=f(x)和y=g(x)的奇偶性相反,那么复合函数y=f[g(x)]是奇函数,简称为“同偶异奇”、
  (6)如果函数y=f(x)是奇函数,那么f(x)在区间(a,b)和(—b,—a)上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如果函数y=f(x)是偶函数,那么f(x)在区间(a,b)和(—b,—a)上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7)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函数f(x)可以表示成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即f(x)=f(x)—f(—x)2+f(x)+f(—x)2、
  (8)若f(x)是(—a,a)(a>0)上的奇函数,则f(0)=0;
  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f(x)=f(—x)=f(|x|)=f(—|x|)、
  
  若函数y=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则有f(x)=0、
第3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我们对哪些方面作一些探索?
  2、想一想,题目中的问题可以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整理和改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经历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用简洁的方式表达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奇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我们先来探究“奇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办法?
  (2)独立思考,展开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我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奇数和偶数,加起来看一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5,7,9,11,…
  偶数:8,12,20,24,…
  奇数+偶数:5+8=13,7+12=19,9+20=29,11+24=35,…
  和都是奇数,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这个结论正确吗?不能确定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
  方法二: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大家如果理解有困难的话,我们不妨用画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列举法是同学们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但这样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奇数和偶数相加的特征,利用直观来推断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初步验证刚才结论的正确性。
  2、探究“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有了刚才的“列举法”和“图示法”,你能自己判断“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2)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方法二:图示法。
  (3)初步得出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并能与同学充分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刚才得出的结论正确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我们可以找一些大数再试试。
  (2)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四)练习与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4小题。
  (1)猜一猜。
  (2)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预设:奇数×奇数,就是奇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和仍然是奇数;奇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得到的是偶数;偶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释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2、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6小题。
  (1)改编问题,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奇数+()=偶数”;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偶数+()=偶数”。
  (2)分析解答:因为“奇数+奇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奇数;因为“偶数+偶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偶数。
  【设计意图】这是一题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来解决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改编问题情境,有效降低难度,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4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学期14——15页。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交流一些,说出你的道理。
  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不仅帮助了老师,还从中发现了一条规律,你们是怎样发现这条规律的?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二、情境二
  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
  (图略)
  师:谁想第一个来试一试?
  师: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这几位同学得到的都是糖,为什么得不到学习用品呢?
  师:问题提的真好,有思考价值。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
  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为什么这样?
  学生交流,汇报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师:你还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吗?(学生举例子证明)
  师:你们能修改一下规则,让这个游戏一定能等到学习用品吗?
  引导学生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三、解决问题:
  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小组合作中你的表现如何?自我评价一下。
第5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决问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我们对哪些方面作一些探索?
  2、想一想,题目中的问题可以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整理和改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经历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用简洁的方式表达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奇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我们先来探究“奇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办法?
  (2)独立思考,展开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我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奇数和偶数,加起来看一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5,7,9,11,…
  偶数:8,12,20,24,…
  奇数+偶数:5+8=13,7+12=19,9+20=29,11+24=35,…
  和都是奇数,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这个结论正确吗?不能确定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
  方法二: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大家如果理解有困难的话,我们不妨用画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列举法是同学们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但这样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奇数和偶数相加的特征,利用直观来推断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初步验证刚才结论的正确性。
  2、探究“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有了刚才的“列举法”和“图示法”,你能自己判断“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2)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方法二:图示法。
  (3)初步得出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并能与同学充分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刚才得出的结论正确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我们可以找一些大数再试试。
  (2)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四)练习与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4小题。
  (1)猜一猜。
  (2)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预设:奇数×奇数,就是奇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和仍然是奇数;奇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得到的是偶数;偶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释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2、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6小题。
  (1)改编问题,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奇数+()=偶数”;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偶数+()=偶数”。
  (2)分析解答:因为“奇数+奇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奇数;因为“偶数+偶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偶数。
  【设计意图】这是一题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来解决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改编问题情境,有效降低难度,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6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初步体会函数单调性,然后数形结合,让学生尝试归纳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能利用图像及定义解决单调性的证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增强学生由现象猜想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
  【教学难点】 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工具】 教学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刚从楼下走到了教室,如果把每一个楼梯的台阶都标上数字,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从楼下走到教室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位置变化。
  生:随着楼梯台阶标号的'增大,我们所处的位置在不断地上升。
  师:(积极反馈,全班鼓掌表扬)反之,我们下楼时,我们的位置显然是在下降的。
  师:(阅读教材,人教版节首内容,引导学生看图)结合上下楼的问题,引导学生识图,捕捉信息,启发学生思考。
  观察图中的函数图象,随着函数自变量的增大(减小),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
  我们在学习函数概念时,了解了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本节内容其实就是针对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的专题研究之一──函数单调性的研究。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对函数随着自变量取值的变化函数值相应的变化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没有严格的定义,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象的函数图象变化情况,为函数单调性建立严格定义。
  1.借助图象,直观感知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师:在没有学习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之前,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理解为,
  师:根据图象,请同学们写出你对这两个函数单调性的描述。
  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检查,然后阅读教材,对比参照)。
  2.抽象思维,形成概念
  函数的性质离不开函数的定义域,在研究函数单调性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函数的定义区间上描述随着自变量值的变化,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师:思考,如何利用函数解析式来描述函数随着自变量值的变化,函数值的变化情况?(注意函数的定义区间)
  生:在上,随着自变量值的增大,函数值逐渐减小;在上,随着自变量值的增大,函数值逐渐增大。
  师:如果给出函数,你能用准确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述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吗?
  生:(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增函数严格的定义)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
  ①如果对于定义域上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当时,都有,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
  ②如果对于定义域上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当时,都有,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三、掌握证法,适当延展
  【例1】下图是定义在区间上的函数,根据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它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例2】物理学中的玻意耳定律(为正常数)告诉我们,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当其体积减小时,压强将增大。试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之。
  师:在解决完成这个例题后,根据解题步骤归纳总结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性算法步骤:设元、作差、变形、断号、定论。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学生交流在本节课学习中的体会、收获,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共同完成小结。
  (1) 利用图象判断函数单调性;
  (2)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
  (3) 证明方法和步骤:设元、作差、变形、断号、定论。
  五、布置作业,拓展探究
  课后探究:研究函数的单调性。
第7篇教学设计
  一节好课的标准具体指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听的时候不由得拍案叫绝,会在听后回味许久。
  《和的奇偶性》是一节由专家上的录像课,本节课主要是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发现“和的奇偶性”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听这节课的时候我在本班刚刚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我在教学的时候也是在学生计算中得到规律,但是我的引导和解说是那样的呆板和没有什么说服力,这节课的展示让我感慨到专家绝对是名不虚传,下面我来谈谈完美的一节课可以怎样去呈现。
  课一开始的导入,以学生转动转盘来获得相应的奖励开始,学生的兴趣被完全吸引,为了获得奖品不仅参与率高,而且思考存在一定的深度,在按照规则发现最后得到的都是“谢谢参与”时,引发了“偶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这一思考,这一规律的探索不是教师布置给学生思考的练习题,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内心深处的需求。
  在学生认识到规则的不合理性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自己尝试改变游戏规则,进而充实了“偶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奇数”的结论,教师一句想要产生一定的规律,必须列举实例来验证,学生的思维又在所学的知识中去遨游,用事实去说明了规律。这里老师的一个小细节我非常的感动,老师讲转盘上面的奖品都准备齐全,等到学生按照正常规则转动转盘获得奖品时,教师就将相应的奖品奖励给学生,这一举动我发现很多上课老师都会忽略。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应该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验证这一规律是用的数形结合的形式,一句改变华罗庚的名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让学生跟着数学家的名言主动用最为直观的图形展示来验证,虽然前面的具体验证已经确定了结论,但是数形集合的“画龙点睛”实为妙哉。
  专家在课上的完美演绎,对于感触很深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在备课、上课的时候做到研究一定要存在一定的深度。
第8篇教学设计
  今天听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和和积的奇偶性》,本人一直任教的学科是语文和英语,
  没听过数学课,但感觉也是受益匪浅。
  值得借鉴的两点:1、程老师善于利用学生活动,让学生自行总结出规律。例如,在总结和是奇偶数的问题上,利用实例进行操练,让学生自己归类。3+2=5 23+21=44 17+11=28
63+21=84------经过学生自己练习的总结,学生掌握的比较牢固,虽然我们这种方法一直在用,但我们有时比较刻意而显得有些呆板,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使用的比较随意和连贯。2、分层次的提出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虽然平时我也比较注意这方面要求提出的层次性,但我往往忽视学生的层次性,学习目标的层次性,我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注意到,因为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在课堂上,在实际中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程老师这节课这方面就做的很好,例如,在总结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奇数相加和是什么数的问题,注意提到优生加的是更多的奇数,而一些学困生给了相对简单的任务,一个奇数,两个奇数等。
  给出两点建议:1、程老师在新授环节,总结两个数相加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的环节,没给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可能是听课老师较多,教师有点紧张,或者教师说话语速过快,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消化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老师提出的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层次要求,教师的要求不太明确,导致学生在这个环节耽误了一点时间。2、在第二个展示环节,教师预留时间不足,学生展示的内容,不能很好的总结规律,起不到直观的作用,一个学生出现了口误,教师没能及时纠正,等到教师再去纠正,连我都不能反映出来是哪位同学错在哪里了。
  以上是我本人的一点看法,由于不是自己任教的学科,显得班门弄斧了,敬请批评指正。
第9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 ,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置,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
  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
  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
  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汇报成果: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个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个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3、深化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5次?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
  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
  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
  3、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
  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
  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
  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
  参加?
  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
  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
  不想参加呢?为什么?
  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
  是呀,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骗局,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请同学们课后去尝试探索这个命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一般
第10篇教学设计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14~15页《数的奇偶性》。
  学情分析:本班现有学生65
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1人。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索。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学习中加强方法的理解与灵活运用。3、数学文化的渗透与感受。
  教学重难点: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使学生发现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难点:使学生应用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抽奖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进而引出新课课题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做个游戏,大家都知道我们班一共有8个小组,现在听好老师的口令开始做游戏,准备好了吗?
  师:好,偶数组的同学请举起左手。
  师:奇数组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右手。
  师:看来大家对奇数和偶数已经掌握,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没有信心?就让我们进入本节探索的内容:数的奇偶性(板书)。
  二、开展活动,总结规律
  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跑步
  (1) 体育课里有一个项目叫50M往返跑,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配合学生所说,课件展示示意图。
  (2)如果我们把跑50米叫跑一次,现有我从南边出发,跑了11次后,想一想:我在哪边?为什么?大家都明白?我还是不太相信,我跑都没跑,你怎么就知道我在北边?我出去跑一下?这样,想想办法,把你们的思路直观地表示出来,让我心服口服。
  (3)老师巡视提示(有人用画图的方法,也有列表的)
  (4)全班汇报。师写算式,我也有一种方法,能通过这个算式解释吗?根据这个道理继续想一想:
  (5)如果超人来回跑了100次呢?10001次呢?
  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的位置?
  看来,数的奇偶性决定了人的位置。怎么决定的呢?
  当跑奇数次时,就在北;当跑偶数次时,就在南边。
  如果从北边出发呢?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板:奇数次改变初始位置,偶数次回到初始位置)
  2、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翻动杯子
  (1) 利用上面的发现,请大家观察并思考;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 (教师演示)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005次呢?
  (2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3)现在我想让杯口向上,可翻动多少次?如果想要杯口向下呢?
  看来,这种规律在很多情况中都有
  3、举例:感受只有两种运动状态才能用到今天学习的知识
  (1 )你能举出和今天学习的类似的例子吗?
  (2 )举例;开窗、开灯等例子。(注重确定第一次的状态。 )
  总结:这样的情况很多,大家说得很好。虽然情况不同,但却有共同的特点,
  (板书:奇数次改变初始状态,偶数次回到初始状态。)
  (可提示,南北、南北正反正反)只有两种状态。今天学习的知识,其实就是周期为2的运动,正好能用数的奇偶性来判断物体最终的状态。
  4、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我们对数的奇偶性是有特殊感情的,生活中,我们常把奇偶说成是单双或阴阳,比如好事成双。再比如,十二生肖是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
  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 ,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其后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 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 ;狗,五趾(奇);猪,四趾(偶)。
  三、巩固提高,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师:大家真棒,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为了鼓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2个抽奖箱,可不是随便抽的哦,听老师的规则,(投影)装有奇数和偶数2个箱子,你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2张,如果2个卡片上的2个数的和是奇数,你就可以上来转转盘,转盘停在哪,那的奖品就是你的哦!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来?(上来5个人,没有一个人有转转盘的机会)
  师:是他们的运气不好吗?还是这里面隐藏着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有转转盘的机会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板书)。
  师:现在大家发现了原因,你能不能修改一下游戏规则,保证能有转转盘的机会呢?
  生:在2个盒子里各抽取1张,2张卡片的数字之和是奇数
  师:是这样的吗?找同学验证一下
  师:还真是,奇数+偶数=奇数(板书)。
  四、实践、练习
  1、停电了,正在教室过道上经过的37人每人都去按了解一下开关,请问来电后是开还是关,
  2、冲锋舟每次可运送救灾物资1吨或群众20人,摆渡101次可运送多少物资和群众?
  3、有16间屋子,能不能出去?请打开课本第15页,做一下填空题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其它问题能解决吗?掌握好规律,就能。老师希望大家能多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六、课后反思
  “数的奇偶性”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过了质数、合数等知识,也认识了奇数、偶数概念以及特征,本节的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本节课主要目标是学生对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
  告知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应用到数的奇偶性,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合生活情境,发现奇偶性规律,进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学生能明白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数的奇偶性。让学生通过翻杯子游戏,来感受数的奇偶性,这个活动学生很熟悉,很快能发现规律。用符合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发现规律:“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学情分析:
  5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估计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课的学习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习目标。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习“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发现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难点:使学生应用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看,这些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1、2、3、4、5、10、11、20、21、30、31、100 、101
  同学们认识了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发现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师同时板书:数的奇偶性
  二、教授新知
  (一)、奇偶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
  在前不久在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中,由于桥梁倒塌,解放军叔叔不辞辛劳,不分日夜,不顾余震的危险,一次次的将用船将物资运往灾区,再将伤员从灾区运送出来。看到这个画面,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这里面就蕴藏着一个数学问题。他们从河的南岸出发,划向北岸,这样算划1次,再从北岸划回南岸算第2次。
  猜一猜,这样划11次后,小船是停在南岸还是北岸呢?
  如果到第100次小船是停在南岸还是北岸?
  提议:能不能找到一些方法,比较直观清楚的表现出船出发后结果,可以分小组研究研究。
  生汇报合作的结果,
  1、采用了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黑板上完成学生的图形。)
  2、我们小组采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电脑上完成学生的表格。
  方法1:画图。
  方法2:列表。
  3、其它种方法
  4、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划奇数次后,船在 岸。
  划偶数次后,船在 岸。
  只要确定哪一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的位置?偶数呢?
  有人说划了999次后,船在北岸,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探索出了划船中的奇偶性规律,真会思考!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含有奇偶性规律的例子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屏幕中出示的这道题(课件出示教材中的第14页的试一试。)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可以用到数的奇偶性?
  3、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同学们,我们用这块小本块来代表一辆小汽车,从右边开始,开到左边算是一次,返回算第二次。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的小车开得最远,数得最准。
  请你们小组报你们小车走的次数,让同学们来猜猜车在哪?
  小结: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从左边开始,游戏过程如上。
  质疑 :为什么刚才奇数次在左边,现在奇数次的却在右边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二)体会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抽奖游戏
  教师把课前巩固的所有数字做成卡片,让学生任意抽期中的两张,用加法或是减法进行计算。如果结果是奇数的,获奖;如果是偶数,不获奖。
  观察这些算式,你们能发现计算中奇偶性的一些规律吗?
  板书: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刚才同学们都是用教师指定的数来进行计算的,我们还能再举一些别的数,来看看你们找到这些规律的正确吗?
  判断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2003 11387+131 268+1023 60075-997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有一次老师在街头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游戏:出示规则:
  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走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就归谁。
  思考:这样玩你们会得奖吗?
  生自由讨论,发言
  哪怎样修改规则,你们可能会获奖呢?
  怎样修改规则,你们会100%获奖呢?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开始状态:南岸 结果是偶数 结果是奇数
  11次 北岸 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
  100次南岸 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
  画图法 奇数-奇数 偶数-奇数
  列表法 奇数+奇数
  教学反思:
  对于数的奇偶性的运用的举例有些不恰当。 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习,反思这堂课,我觉得应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资源。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随机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一等奖这篇文章共61191字。
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桥之美》教学设计一等奖》:1、初中语文《桥之美》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4、学习
《识字二《自选商场》教学设计一等奖》:1、识字二《自选商场》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前准备】  教师:有关购物的录相两段,多媒体课件,面包等9件商品,4台计算器,货币卡片若干张。  学生:每人准备两件商品或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判断一个函数是否连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