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类计算小学数学计算技巧题目?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该文是有关数学教学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跟数学核心素养和小学数学教学和思考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大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小学数学教学杂志
【摘 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核心素养”一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数学问题情境,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综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095-02
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在2014年正式被教育部倡导并且提出的.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了教育应该培养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和素养,是基础教育的风向标.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本文将讨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并且对于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进行探究.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是现代人面对时展、科技创新问题所要具备的一种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可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来培养.而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所以,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在数学问题的解决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也能在其他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数学核心素养本身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部分专家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指通过数学的学习来培养数学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为后续学习提供持续性帮助的能力,所以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等特征;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数学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不同的人对于数学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这些定义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概念,同时也反映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和定义仍然需要在实践中来探索和思考.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考
1.对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考能力有限,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比较简单和基础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来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数学内容.这样虽然能够减少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课本上那些虚拟问题和教师提出的假设条件经常脱离实际生活,并且所提出的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不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生活实际问题往往考虑的因素和条件比较多,所以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有很多种,因而教师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应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进行补充和说明,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对于他们给出的答案也要予以肯定,让他们阐述自己得出答案的理由.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所以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答案.真实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2.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面授,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底下听课,这种教学方式过于生硬.小学生正是处于贪玩的阶段,在上课时候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如果仅仅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时间长了之后,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由于疲劳听课而导致学生对于数学课产生厌恶感,起到了相反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首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所谓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多多提问,创建真实的数学情境,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且对那些不理解问题的学生,给予详细的解答.教师应该尽量融入学生的群体之中,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更好地交流和学习.另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很重要,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只有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才能将自己的思考和讲解表述出来,同时与其他的学生互换意见,最后得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自我表述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数学课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的学习,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
其次,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要注重实际效果.教师通常会留下很多数学作业,而学生则会在课下花费很多时间来完成,时间长了之后,有的学生会因此讨厌做作业,并且养成抄作业的习惯,这种情况不仅会增加小学生额外的学习压力,影响到他们正常的休息时间,还不利于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数量和质量,甚至可以只布置一道数学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鼓励他们通过网络系统和查阅课外书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3.增强数学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由于数学核心素养不是一种简单的数学运算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养.所以,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要紧抓数学教材,要将数学知识从教材上面拓展开来,运用到其他领域和生活实际中来.比如,在教授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知识拓展,询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为什么它们是三角形的而不是正方形的等问题,让学生不仅了解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形状特点,还要学会辨认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及其简单的应用.在文化、娱乐方面也可以渗透数学知识,增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4.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采用笔试给学生分数,从而给他们划分等级,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差别也是从小学开始得以体现的.那些被评为优等生的学生可能满足自我,那些学困生可能会因此失去自信,从而丧失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实,小学阶段的学习只是为了他们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不能决定什么,不能以一次测试的分数来给学生划分等级,更不能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学习.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应只凭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应该结合他们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和自身的性格给出综合性的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都不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教师应在学习上给他们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掉队.
通过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教学思考和探究可以看出,数学核心的概念丰富,定义比较复杂,并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创设逼真的数学情境,增强数学教学的综合性,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金丹.运用“尝试·分享·导学”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6,(53):68.
[2]王眉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7,(13):55-56.
[3]郭兵.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7,(4):51.
(编辑:易继斌)
上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数学教学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和小学数学教学和思考相关数学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摘 要立足美术核心素养,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际,从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利用乡土资源……方面,论述了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学策略作者简介杨建升,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摘 要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数学一直是教育的重点,因为小学数学作为数学中最基础的教育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更好的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如何将数学核心素养和小学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是需.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模式数学是小学教育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学生的思维以及成长……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将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态度……思想观念融入到学生的数学教育中,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可.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理念也在随着时代要求变化而变化 伴随着素质教学理念在教学当中的引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更应当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尤其是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 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将培养学生.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出国留学网编辑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篇1】
  教学内容:
  第71-7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学生观察,讨论,猜测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在电子白板上出示相应操作。
  (剪切、平移、对于图2加xy原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旋转,平移至相应位置)
  将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非常明显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白板:同时出示两个图形的转化过程,要学生小结比较特殊图形大小的方法
  引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生小结: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列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分数小数计算等等
  白板出示以往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回答这些图形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拖动原始图形,转变成新的图形。
  白板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回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是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师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尝试用什么方法?
  应用白板进行新课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进行操作,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得到结论,教师在课前的课件制作中也可以尽量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
  白板在方格纸上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比较简单。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方法。师在白板上根据回答移动边,最后拼成规则图形。
  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有没有简便方法?
  学生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把精确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
  2、练习十四 第二题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让学生各自看图填空,学生解决问题后,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说说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么转化的。边说边用笔在白板上操作。
  其中第3小题的图形要先旋转,再移动,让图形与方格纸重合。
  3、练习十四 第三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进一步指出转化策略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次 数与代数的领域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指名学生回答后,出示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数的和吗?
  3、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空白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能不能根据空白部分求出涂色部分?
  4、师生小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 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白板出示分析图,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明确数的时候可以根据图一层一层地数。
  启发:如果不画图,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在白板上指图提示学生,产生冠军,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四、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本课练习大部分内容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共同探索,达到教学目的。由于简单,可操作性强,学生可以到白板上进行实际演示,非常直观。
  五、拓展练习,巩固转化的策略
  1、立体图形中,我们有没有用到过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你能不能求出灯泡的容积?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3、如果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请你设法把它找出来。
  4、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汇报:
  (1)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还是平衡,说明这两瓶还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扬的那一端的两瓶再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5、小结: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6题。
  答案:
  1、第5瓶
  2、(2)3次(3)能(4)有可能
  3、小明5岁,爸爸29岁。
  4、3次
  5、略
  6、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次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篇3】
  教学目的: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加减法的联系,掌握十几减9的运算技能。
  2.能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5.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具学具: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兔哥哥兔姐姐兔弟弟准备为妈妈庆祝生日。他们来到大街上,各自去买一些东西。兔弟弟到了小猴开的一家“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开心极了,就对小猴说:“猴哥哥,我想买一些逃。”小猴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一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桃?”兔弟弟说:“猴哥哥,我想买9个。”
  小朋友,小猴一共有几个桃?兔弟弟要买几个?你能把这些告诉同学吗?(学生交流)
  听了×××说的,你想提什么问题?谁能用三句话连起来说。(指名说)
  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把小猴买桃的事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后板书:13-9=4)
  那小猴是怎么从13个桃里拿出9个给了兔弟弟自已还剩4个的?让我们一起做一回小猴吧!
  二.主动探索,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1.个体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操作。以小棒代桃,先摆10个,再摆3个,在13个桃中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
  2.小组合作。边操作边说。
  3.班级交流。你组什么好办法请介绍听听?(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操作边交流。)
  4.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
  5.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小猴只有12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2-9=□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计算。有困难的可用小棒摆摆。
  那如果小猴有16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6-9=□,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巩固深化,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兔弟弟买了桃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看到兔哥哥买回了方糕,买了几块方糕?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兔姐姐买了一些黄瓜,有几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这时,妈妈出来了,看到孩子们这么乖非常高兴,就拿出三个苹果奖励他们。小朋友你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吗?你只要答出苹果上的两道题那那个苹果就归你了。
  9+2= 9+5= 9+9=
  11-9= 14-9= 18-9=
  这三组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
  (显示蚂蚁图)看,谁来了?他呀想跟我们玩游戏呢?你知道这个游戏怎么做的?(游戏)
  海洋里的鲸鱼也来凑热闹了,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要考考我们呢,你们有信心通过吗?
  做了这些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学生谈自已的发现教师随机揭题:十几减9)
  你们的发现太棒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看,兔妈妈捧着一个大蛋糕走来了,你发现蛋糕上插着什么?能用几句话告诉大家吗?同桌列式。
  四.
  今天我们一起参加了兔妈妈的生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你有学到了什么?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篇4】
  复习内容:
  简便算法
  复习目的:
  能够利用运算定律是计算简便。
  复习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
  1、乘法结合律:(ab)c=a(bc)
  2、乘法交换律:ab=ba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4、加法交换律:a+b=b+a
  5、加法结合律:(a+b)+c=a+(b+c)
  二、复习简便运算:
  1、出示题目
  + + +
  × + ×
  0.8×4×1.25×2.5
  组织学生讨论:每题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应用哪一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的。
  三、基本练习
  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 + + × ×
  2- - × + ×
  2、怎样简便怎样算
  4.18×3.8+4.18×5.2+4.18
  16÷4+23× +
  四、小结:
  解题前要认真观察题目的特点,包括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特点,进行简便计算。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千数图认识千。正确读、写千以内的数,并在数位表中表示出来。
  2、能力目标:将数进行分拆,培养学生对数的多种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喜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能将数学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用点图、简图等多种方式表达数。
  2、千以内数的读与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
  2.复习前一教时。
  师:上节课学习了什么?
  生:汇报。
  二、巩固练习
  1.读读写写看简图再写数、读数
  2.拆一拆,合一合
  458=()+()+()700+7=()901=()+()800+80+8=()700+30+9=()6+60+400=()
  3.看计数器在数位表上写数。
  4.比较有零的三位数的读法。
  560和307
  5.填空。
  ⑴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超过一千只A一千只写作:()只B它是由()个千组成的我国野生金丝猴的数量在七百六十只左右A七百六十只()只B它是由()个百、()个十组成的
  ⑵数的组成(PPT)404的里面有4个()和4个();7个一和8个百是();2个百和5个十是();10个()是1000;()是由3个百组成的。一个数个位是6,百位上是8,这个数是()。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上是3,第二位上是8,第三位上是5,这个数是()。一个三位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百位上数的3倍,个位上数是百位上数的2倍,这个数可能是()。
  6.判断
  ⑴505百位上的5表示5个百。()
  ⑵3个百和4个一组成341。()
  ⑶个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8、百位上的8是一样的。()
  ⑷一个数末尾的零是不读出来的。()
  ⑸603读作六百零三。()
  三、拓展练习
  卡片游戏用3、7、0、1可以组成哪些三位数?你能试一试吗?至少5种。学生汇报。
  四、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出示一张本班小朋友生活照片)瞧!这是谁?我了解到今天是他的生日,我们为他在班上过生日,你们说好吗?老师祝他学习进步,健康快乐地成长!同学们,把你们祝福的话语送给他,好吗?(问过生日的小朋友)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2、(出示生日蛋糕图片)多漂亮的生日蛋糕,让我们为他唱支生日歌(请小乐队上来伴奏)。
  [评析:将教材中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改成为本班的小朋友过生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主动探索 体会领悟
  1、小朋友,刚才的乐器伴奏很好听,我想清楚的知道每种乐器有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吗?(让小朋友亲身体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评析:在过生日的过程中,通过乐队的伴奏活动,再现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掌握的分类方法,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奠定基础。]
  2、(出示小动物图片)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小动物了,今天我特地请了许多小动物来。你们看看他们是谁?瞧,小动物们带着鲜花一起来祝贺某某小朋友生日快乐。你们高兴吗?
  3、看见这么多小动物,你们想知道什么?
  4、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些问题呢?
  5、小朋友说的很好,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老师在每组都放了一张纸,想请大家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么多小动物,怎样才能整理的又好又快呢? 先在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分工)请每组分工合作,把图上的小动物整理出来,贴在纸上。
  6、(每小组的图展示在黑板上)我们来看一看,你觉得哪组理的最好?为什么?(表扬分工合作好的小组)
  [评析: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7、(屏幕出示象形统计图)请大家讨论一下,经过整理,你知道了什么?
  8、瞧!理一理后我们能知道这么多问题!(出示两幅图比较)和前面的图比较一下,哪一幅图使我们看问题看得更清楚?为什么?
  [评析: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三、巩固练习 深化认识
  1、刚才小动物还带来了许多花呢,花可以怎样理呢?我们每个小朋友在这张纸上把花也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知道些什么?然后,去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
  2、(学生贴、理、下位说)(出示花的象形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些什么?
  3、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把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后有什么好处?象这样给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就叫做统计.(出示课题)
  四、 联系生活 应用拓展
  1 、今天,某某小朋友过生日,他想请大家吃水果.你喜欢吃什么水果?(问若干小朋友)为了让他方便,就选一种大多数小朋友都喜欢吃的,好不好?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多数同学爱吃什么?(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每一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各小组选人上来展示并汇报)大家说,让他买什么最好? 我们帮助某某小朋友解决了难题.现在食堂师傅来请我们帮忙了.
  2 、(出示鱼,虾,螃蟹图片)小朋友,你们爱吃什么?(打上V)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出示全表)请你们帮食堂师傅看一看,今天应该做什么好?为什么?
  3 、你们真聪明,朱老师想买奖品发给你们,有这样几件东西(出示奖品图片), (指名若干问)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要选一个小朋友最想要的,有什么办法?(统计一下)想要什么的举手(现场打出数据).你们说老师该买什么?为什么?
  4、谢谢小朋友帮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是秋游的好季节,(出示栖霞山和钟山陵图片)你们想去红叶似火的栖霞山还是想去风景秀丽的钟山陵?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去栖霞山的举手,想去钟山陵的举手.看一看,我们应该去哪呢?
  [评析:丰富统计的内容,强化统计的过程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巩固初步统计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同时,拓展统计的内容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统计的作用可大呢,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回去想想看,你能用它解决什么问题?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总评: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具体体现在: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被教材所限,活化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地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在强化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统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合作交流、探索进取,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篇7】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几乎贯穿我们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开始的训练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字词句下划上重点标记”这一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审好题目的重要性,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
  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现代 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清楚地表明:专家之所以能很快地通过知觉找出在某一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因为他具备迅速地把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检索出来的能力。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如能正确地识别问题的模式,就能很快地收敛思考问题的范围,为正确选择问题解决思路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目前小学生解决实际题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情境语言缺乏常识性的了解,不善于利用等量关系去解决问题,即找不准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这方面就属于模式识别研究范围内的问题。变式训练是一良策,学生可以从题目的变更中了解与应用问题密切相关的术语,而且通过背景的变换,达到强化模式的目的。在采用变式训练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引导学生实现模式识别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决不能就题论题,要教方法?教思想,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有一定归类和上升为数学思想的能力。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像小学数学经常会出现的行程问题,学生如果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四、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策略反思的能力。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解后不思等于不收”,“反思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这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上层次,概括的层次越高,迁移的半径就越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
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五、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其中有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 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反思:采用游戏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摸一摸的游戏中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辨析强化对圆柱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反思:概念教学要求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观察实物,使知识得到整合。]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反思: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圆柱的上下底面之间画了4条线段,这4条线段是否都是圆柱的高呢?如果不是能说出你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篇9】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P16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P17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2)9,12,15,(),()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篇11】
  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
  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积木形状规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让学生玩积木。教材通过堆积木的场景,引导学生玩积木,感知积木的形状。课前,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准备积木或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物体。这节课没有积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教学的。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把积木分类。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促进学生思考各种“体”的形状特征。在分类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圆形面等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的积木,只剩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应给予表扬,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开,把圆柱和球分开。二是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只要求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弯”(曲)的面。不要求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更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给出名称。教材在两块彩色积木的下面画一个灰色的图形,并在旁边写出图形的名称。灰色的图形是四种立体的几何图形,每个几何图形都是大大小小同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立体图形的标志。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看看老师画的灰色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是这样的,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像实物,能代表实物就行。
  (4)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通过对积木的研究,初步认识长方体等四种形状的立体。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有两点教育意义: 一是进一步加强四种“体”形状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想想做做”第1题“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这里的“它们”是四个几何图形,“朋友”是常见的物体。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
  2.联系教学的四种立体安排实践活动。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活动的内容有五项。“滚一滚”“堆一堆”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摸一摸”是反馈初步形成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大脑中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经过信息的筛选、过滤和相互对应,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对判断给予肯定或否定。这些活动能使四种形体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番茄”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一边摸一边体会物体的形状,然后说出摸的是什么形体;“蘑菇”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摸出一个圆柱,让同伴检查摸对了吗。这两个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有秩序地开展摸物体的活动。“搭一搭”是各种立体的形状特征的简单应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搭成的物体能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立体形状特征的体会。“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物体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立体的个数,还进行分类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 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问题源于现象:
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问题源于需要:怎样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篇12】
  第十单元是总复习部分。复习,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为了恢复或强化头脑里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这种重复学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小学数学总复习,不是知识的重复讲解,单纯的补缺补差,而是通过复习,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达到巩固提高、融会贯通的目的。小学数学总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担负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要切实做好这一单元的教学。
  一、特点分析
  总复习是分两部分安排的,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新教材与旧教材在总复习的编排上有以下相同的特点:
  1.复习的内容集中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了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并且在编排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进行复习,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习的线索清晰
  本单元的复习用醒目的黑体字,以标题的形式,明确指出了复习的五部分内容。这样以标题作为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全面再现所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总复习的编排上有以下不同:
  1.复习的导向不同
  复习的导向关系全局,只有把路引对,才能避免总复习的盲目性。原教材中有一个标题是“应用题”(小华买了一颗纽扣用了6角钱,买了一根针用了3角钱,他买东西用了几角钱?),它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新教材将“应用题”改为“用数学”,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具体实际问题,作为“用数学”的问题,是以现实情境图示的方式呈现的。如121页12题,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呈现的,知道了他昨天看了9页,今天看了8页,一共看了多少页?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2.复习的目标不同
  原教材的总复习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新教材不仅停留在巩固的基础上,而且在知识领域中进行了延伸。表现在以下两个复习中:
  (1)在“认识钟表”的复习中,引导学生会看接近整时的钟面。在此复习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认识了钟面,知道整时和半时(如117页第6题),另一方面,通过练习会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如120页第9题,说一说,大约是几时)。
  (2)在“用数学”的复习中,引导学生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
  通过前九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117页第7题,画面是一个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几辆车正开进停车场,但有的汽车没有画全。如果只看画面,很难说出又开来了几辆汽车,题目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说明“又开来了6辆”。要解决“现在几辆车”的问题,只数出画面上的汽车是不够的,必须利用“又开来了6辆车”这个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又如,121页11题,画面上画的是9个小朋友正在雪地上堆雪人,同时又跑来几个小朋友。如果只看画面,无法确认又跑来几个小朋友,于是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知道“又来了9人”,利用这个信息,从而解决了“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含义及数的组成。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3.能准确地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
  4.会看整时和半时以及接近整时的钟面。5.能合理地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6.能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理念
  本单元教学要充分体现新理念:
  (一)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再现真实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复习知识生活化,要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复习知识动态化。
  (二)数学学习要及时反思
  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反思包括过去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行为方式。对学生主体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提升为经验时,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反思后,我们就能从经历中提炼出经验来。可见,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复习时要通过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三)数学学习要主动建构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课程应侧重于“学科的结构”。他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教授和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有四个目的:第一,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加理解”;第二,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第三,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迁移。他认为,“领会基本原理的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第四,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间的差距。数学知识本身是有结构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都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方式联系着,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这是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个结构是系统的,有条理的。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经形成的应付与处理学习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内在知识系统。认知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经验系统,也就是知识结构,它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二是心智操作系统,也就是已有的智力活动方式或认知操作方式,它是获得新知识的操作基础。学生在复习数学知识之前,数学知识内容及智力活动方式在学生头脑中按照一定关系或联系形成一个紧密的系统,这就是学生该学科的认知结构,这时候的认知结构是零散的,复习教学就是要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这一认知结构。
  要优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整理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整理的结果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这个建构过程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四)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传统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而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价值成为附属,可有可无。这样教学,虽然强化了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鲜明地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强调既要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维目标的全面,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2.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从生命意义上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我们也不是复印机,启动按钮,即可出现数张一模一样的内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识。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也许整理的结果在教师的眼中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整理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一种可持续发展,无终点。为了自身的发展,人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健全自我人格,不断地开发自我潜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便需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领会复习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复习课难上,这是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上好复习课,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的盲点。对于教师来说,复习的内容多,复习的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对于学生来说,复习的内容已学过,听不听无所谓。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复习课真没劲儿,都是过去讲过的”,“老做题,我都做糊涂了”。学生的上述反映说明了复习课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复习的内容是“老调重弹”,把复习课看成了补课,二是复习的方法是“题海战术”,把复习课上成了习题课。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呢?
  (一)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回忆,是上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忆”是独立完成的过程,“忆”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1.借助目录进行全册知识的回忆。
  目录是教材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学习内容,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要点。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因此,可借助目录引导学生自主地复习。如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你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借助目录可知所学九个单元的内容:(1)数一数(2)比一比(3)1-5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5)分类(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借助课题进行单元知识的回忆。
  看目录所列的课题,回忆课题里面的知识内容。如看目录第三单元的课题是: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可知,这个单元包括1-5数的概念和计算两部分。看小课题是: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可知,数的概念复习的重点包括数的顺序、序数的含义和数的组成。
  (二)梳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1.自主梳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但有些知识无条理性,堆积得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用时无法提取。当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很容易提取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将平日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梳理为系统的知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梳理,是复习课的重点,就是将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相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二是把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类“,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学生自己找出分类的标准,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如在全册教材的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学习内容可以怎样进行分类?有的同学分为五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3.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5.分类;有的同学分为四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3.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4.分类。有的同学不知如何分类,可以引导学生看总复习进行分类,使学生自己感悟到复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又如在“认识图形”单元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怎样分类?学生整理知识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类整理,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正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圆柱的两个平面各是什么形状的)分类整理。这样,抓准知识的连接点,剖析知识的分化点,求同存异,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主动建构。
  梳理之后,如何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经历主动建构的过程。
  ⑴捕捉联系,画图建构
  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图形学具进行整理,有的同学整理成如下的网络结构。这一结构能清楚地反映哪些是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有的同学整理成树状结构。这种结构能清晰地反映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图形这一棵树上“生长”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两个“大枝权”,然后从立体图形这一“枝权”上生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小“枝权”,从平面图形这一“枝权”上长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个小“枝权”,形象清晰,不易遗忘。
  ⑵相互比较,列表建构
  有的同学列表进行比较,使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这样,学生亲自理一理,试着串一串,在“做”中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应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夯实基础;第二层次,综合应用,解决问题。因此,要精心设计习题,通过有效地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效率。
  要现实性。要冲破传统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束缚,挖掘社会生活的数学教育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开放、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如在“认识图形”复习中,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这些图形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情境中能辨认这些图形。可以出示情境图,图中有许多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又如,用课件演示家庭布置图,看一看,在我们家中有许多物体,你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冰箱、彩电、电视柜、书、写字台的抽屉是长方体,落地灯的灯柱、笔筒是圆柱,台灯和足球是球。)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情境。要有开放性。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各得其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选择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习题供练习时使用。教师出示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境图,图中有的学生荡秋千,有的玩翘翘板,有的玩滑梯,有的跳绳。图中还有花、树、鸟等。要有综合性。复习的面要广,要关注全册教材的知识点。如上面的一道题,涉及到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三方面的内容。
  要有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案例:
  “认识钟表”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一)自我反思,回忆知识
  (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个孩子问:“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到6点了吗?”)
  师:图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的小妹妹想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几点了。
  师:你会怎么告诉她呢?
  生:我会说,你自己看吧。
  生:我会告诉她,到6点了。
  师:你学会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看书独立思考,用钟表进行演示,再互相说一说,拨一拨。)
  生:我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生演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是4时)
  生: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7和8中间,表示7时半。(生演示)
  师:你认为你拨的准确吗?
  (学生对自己的拨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关注了拨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拨珠的过程。)
  师: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教师予以提醒)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整时和半时,激活了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自己分类,梳理知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拨出来的时间写在黑板上。
  (板书:11:00 3时5:30 9:00 6时半1:30 4:30)
  师:你能把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吗?
  生:我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几时,一类是表示几时三十分。
  生:我按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分类,也分两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时间,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是复习的主人。]
  (三)贴近生活,应用知识
  (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张车票,票上写着:从松原到扶余8:00开车,此时钟表时刻是7:3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车票知道的,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是8时。
  生:我看时钟知道了当时的时间是7时30分。
  [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构建了鲜活的数学课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教师出示三个钟面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8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8时刚过一点。
  师:看下面三个钟面,哪个钟面上的时刻指的是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学生指出第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学生互相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分享发现的快乐。)
  生: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8,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生: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8,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这个孩子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真倾听了,听懂了,从而积极响应;二是耐心倾听了,当同学发言有错误时,等同学说完了才指出不足。)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8,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8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8。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8时,第二个钟面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是8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差一点不到8时或8时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回忆-梳理-应用”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按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再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热门标签: 二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幼儿园科学教案 七年级美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一年级体育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按算式类型分怎么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