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论知识要点?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否认联系和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十一)联系的实践意义
  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一切事物和处理各种问题。要反对和避免用孤立静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要坚持全面性和客观性,反对片面性和主观性。
  其次,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树立整体的观点。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整体与部分也是不可分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由部分所构成。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不再具有原来的性质。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一方面要顾大体,识大局,要有整体观念,懂得在一定条件下,部分要服从整体;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注意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也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日益紧密的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必备的一个观念,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基础。

  (十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辩证法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特色,并且整体性宇宙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整体观体现在哲学家对待宇宙、天、地、人以及万物的观点上。中国早就有伏羲八卦的传说,中国古代哲人又创造了“五行”观念。认为水、木、金、火、土等“五行”相克形成了世界万物。“八卦”和“五行”是中国人用来说明世界及其演化的整体性的观念。
  老子提出了“道”一统的整体性宇宙观,他认为世上的万事万物都产生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天、地、人是宇宙间的四种存在,“道”贯通和统摄天、地、人三大系统。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尽管对宇宙的本体有不同的理解,但多能以一种“统观”、“会通”的方式来观察、把握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提出“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鲜明的辩证整体观正在强烈地影响着当代世人的思想观念。

  (十三) 发展的过程性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最伟大的思想”。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意义:
  (1)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激变论”,坚持阶段论,反对超阶段论,为我们今天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坚持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观点和方法。
  (3)坚持对知识、真理的相对性,反对把知识、真理绝对化的观点。

  (十四)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方法论意义
  掌握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并要善于识别偶然的“机遇”。要注意利用偶然的“机遇”去揭示客观必然性。宣传“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十五) 可能性和现实性
  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社会的发展也有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等基本形式。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在保持社会的基本的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是稳定状态中的连续性变化,社会在这种变化中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于新生的社会来说,尤其需要稳定的量变过程来建设自身和完善自身。社会发展中部分质变主要是社会体制的改革与调整,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途径,调整与改革是新建立的社会逐步走向完善的必有之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是社会革命解决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决定性环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就是在这三种形式的循环交替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十七)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内容:否定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从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1)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从否定矛盾出发,不承认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把肯定和否定绝对的对立起来,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它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的外部否定。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式上看,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曲折过程。因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和曲折性统一的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是“循环论”的观点,认为事物只有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否认发展的前进性;一种是“直线论”的观点,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认为发展只有前进。我们在实践中要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循环论,在实践中要做到把革命的坚定性和革命的乐观精神结合起来,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
  (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有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做法。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要采取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不能全盘继承或全盘抛弃。

  (十八)矛盾转化及其条件
  (1)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事物具体矛盾的解决。
  (2)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任何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自然界的矛盾转化条件是自发的,而在人类世界中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解决事物矛盾的转化,都需要研究矛盾转化的条件并创造一定的条件。
  (3)否认矛盾转化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抹杀转化的条件,空谈对立面双方的转化,不仅不能实现矛盾的转化,还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十九)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和防止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它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从而是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的。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静止的,从而是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的。对立具体表现为:
  第一,辩证法用全面、联系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事物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
  第三,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运动的结果。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在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将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就是、否就是否”,虽然在日常经验的范围内和科学研究的搜集材料阶段有其存在的历史理由,但这种思维方式一旦踏入广阔的研究领域,便暴露出它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由于形而上学所执著的那个“片面”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使得这种片面认识似乎是合理的、有效的,这就使得形而上学还有定的市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辩证法,必须注意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二十)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科学发展强调人的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阅卷老师教你如何突破考研政治马哲难点

  在考研政治包含的五个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个公认的难点。对于这一部分的复习,考生最大的困惑是,自己下了功夫去记忆、背诵大纲要求的内容,但临考遇到相似的问题还是无从下手。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考研政治的难点该如何应对?该如何突破呢?

  要点一:结合“马哲”自身的特点

  要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考研政治难点,首先要搞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特点——理论、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这些原理在复习资料中都能找到明确的表述,但要掌握的不只是记住这些原理、概念的表述,因为考题往往与这部分内容抽象性强、概括性强的特点相对应,针对这部分内容的考题绝大部分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不管是在大题中,还是在选择题中。面对千变万化的具体材料,如果只是记住了原理的字面表述而没有理解其内涵,那就无法用抽象的原理去分析、诠释具体的材料,面对题目时就难免会束手无策。

  总之,考生绝不能死记硬背,一定要做到真正理解、切实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真题,摸索规律,找出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要点二:以重点知识为基础,构建知识脉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分为七章,大体可以归结为五个部分:绪论(第一章)、物质观(第二章)、辩证法(第三章)、认识论(第四章)和历史观(第五、六、七章)。与各部分的内容相对应,这五部分在历年考题中考查的方式不尽相同,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区别对待。考生要注意把握重点知识点,那些重复命题的知识点往往也是知识难点,要围绕重点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脉络,这样可以做到既条理清晰又重点突出。

  以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为例。从历年的考题看,这部分常被命题的内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两点。考生要学会从这两个知识点出发去把握第一章主要内容的脉络。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这个知识点包括两部分内容——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大派别。对于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考生要明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内涵和特点;对于唯心主义的两大派别,主要掌握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从知识结构的脉络上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来自“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哲学的基本问题”又要从“什么是哲学”这一知识点说起。“什么是哲学”这一知识点包括哲学的科学内涵、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知识点又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哪两个方面,以及对这两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最终导致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分。这样,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这个重点出发就掌握了考研政治大纲第一章第一部分的知识脉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这个知识点的内涵是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实际上,只要搞清了这个内涵,也就搞清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包括“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也就掌握了第一章第二部分的所有内容。

  至此,从这两个重点知识点出发得到的脉络就完全覆盖了考研政治大纲第一章第一、二部分的所有知识点。而第一章的第三部分,因其命题一般为选择题,且出题的概率很小,只需了解即可。

  要点三:掌握解题方法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部分内容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性强、概括性强,所以针对这部分内容的考题本身和解题方法也具有自身的特点,考生在复习时要高度重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试题最大的特点是以材料题的方式呈现。对于材料题,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又各有不同。客观题考查的是哪部分内容,在备选选项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提示,所以客观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排除题干给出的材料和备选选项对正确选项的干扰。

  比如,2001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理科)的单选第3题: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从题干看不出考查的具体内容,但看了4个备选选项就很清楚地知道这道题要考查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这个知识点,明确了考点以后可以根据排除法最终选出答案。

  对于主观题来说,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确定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这是正确作答的关键一步。主观题的材料往往比较多,内容丰富,很多考生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材料,但还是觉得似乎几个原理都可以和材料扯上关系,最终难以确定该用哪一个原理作答。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观题的突破点是如何有效地确定考点。很多考生下了很多功夫在理解题干的材料上,希望能从中“读”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其实对于主观题的解题来说,有用的信息不仅在题干的材料中,“问题”也往往隐藏在有用信息里。

  以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第34题为例。题干用的是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沧州发大水,临河寺庙前的两尊镇水石兽因而沉入河中,10年后庙僧按照常理去河的下游寻找却找不到。于是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由于石兽很沉,所以其实它是原地未动。不料,一位长期在此守河堤的老兵却提出了出人意料的意见,他认为石兽虽然很重却能逆流而上,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按照他的说法,人们果真在河的上游挖出了那两头石兽。这道题的问题有两个:问题(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问题(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考生如果能够注意到问题(1)中“真理的具体性”这一提示,就能很容易地结合这个知识点的内容作出回答。而根据问题(2)中“辩证地思考问题”这一提示,考生也可以迅速联想到答案: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这就抓住了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

  有时,隐藏在问题中的提示信息不是那么明显,需要考生细心地去寻找。比如,200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第34题。题干说的是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写了一道算术题:2+5=?同学们回答“等于7”,闻一多说在数学领域里2+5=7,但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然后他以一幅画为例来说明。画上大小不一地画了七匹马,这些马后面是些影影绰绰的黑点。闻一多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画中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这道题也是两问。问题(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再看问题(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看到问题(1),很多考生还是对材料的用意不得头绪,从问题(1)的问句中也找不到对解题有所帮助的提示。但从问题(2)可以看出,这个问题非常明确地提示“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由此可以很容易地想到这里考查的是2008年考研政治大纲中第四章第二部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个知识点。再回过头来看问题(1)就会发现,实际上问题(1)考查的也是这个知识点,从而也就找到了这道题的答题思路。由此,考生也可以得到一个很有益的经验——一道大题的不同问题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在一个问题中找到的提示对于回答其他问题也是有所帮助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大题都可以在问题中找到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的提示。对于这样的题目,考生就要学着去概括材料,通过概括逐渐找出材料中所要表述的意思的重点,找到了这个重点也就找到了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寻找这个重点的诀窍在于,在材料中这个重点或是通过意思相近、相似的反复表述得到突出,或是通过叙述中清晰的逻辑来呈现。抓住了这个诀窍再去寻找重点就会容易很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考研政治中最难理解、最难把握的一个部分,在此,给复习考研的考生几个建议。

  第一招:将基础练习与材料题练习区分开来进行

  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在真题中主要是以材料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因此很多考生喜欢做材料题的习题,而对非材料的、直接考查的题目并不感兴趣。但在复习过程中,不同的题目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材料题的特点是材料千变万化,题目灵活,但考查的仍然是基本功,即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复习的初期阶段,多做非材料的、直接考查知识点的题目是帮助考生夯实基础的有效方式,因为通过做题的方式去掌握内容,具有背诵、记忆等方法所不能替代的效果,在背诵中常被忽视的细节通过做题也可以得到明确和强化。因此,建议考生将做题有意识地分为两个阶段,在初期阶段,主要是多做非材料的、直接考查知识点的基础练习,之后再进行以做材料题为主的复习,这样的区分更有利于考生的稳步提高。

  第二招:多看、多研究真题

  每一种考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在历年真题的命制中形成的,也在历年真题中得以体现。针对真题的特点进行复习和准备,在真题中寻找、总结规律是将复习的效果落到实处的最有效途径。真题中蕴含的信息是丰富的、多方面的,通过研究真题可以明确哪些内容是常考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往往在考题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对这些知识点的强化就可以收到“好钢使在刀刃上”的效果。研究真题还可以发现命题的特点,即某部分内容往往是以什么方式来考查的,这也可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尤其要关注近几年的真题,近年的题目反映了命题思路的最新变化,更具有参考价值。

  第三招:报一个考研政治辅导班

  不管是哪部分的内容,老师的有效辅导对考生复习水平的提高和答题思路的开拓都很有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老师结合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对考生真正理解原理和理论很有益处。除了讲解知识点的内容以外,老师还会结合真题讲解做题方法,这些方法是老师通过多年的积累和长期的研究得到的,对提高考生答题准确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考研辅导班的另一个优势是,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预测当年所要考查的重点内容,这种预测不是押题、猜题,而是对所要考查的重点知识点的预测。在实践当中,这种预测作为一种对考生的提醒和督促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有条件的考生不妨选择一个口碑好的考研辅导班帮助巩固复习效果。

  2016年高考复习正在紧张的进行中,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复习,掌握政治的重要知识点,新东方在线小编整理了《201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以上就是新东方在线高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备考资料,更多、、、、、、等最新高考信息,请关注新东方在线高考网()。

高中一轮复习资料大放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