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亚铁隔绝空气加热遇空气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获取更多教育经验、方法、学习资料等,每天与您相约!

今天化学姐给大家整理了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背记清单(1-7单元),可下载打印!如需下载打印版,请直接拉到文末查看。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背记清单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变化一定同时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3.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还常伴随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4.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5.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6.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设计出实验方案→④进行实验→⑤观察现象→⑥分析得出结论→⑦反思与评价。

7.不用手接触药品,不直接闻药品的气味, 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8.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9.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为防止塞子上残留的试剂腐蚀桌面,同时也避免塞子接触到桌子上的污染物,以免污染瓶中的试剂。所以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于桌面

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是防止液体流到试管外或洒落。应该缓慢地倒,一是为了便于控制液体的量,二是为了防止液体飞溅。

防止瓶口残留液体沿试剂瓶外壁流下而腐蚀标签。所以拿细口瓶倾倒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

防止试剂与空气中的物质接触发生反应而变质,倒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为下一次取用提供方便,把瓶子放回原处?

10. 向烧杯或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滴管接触烧杯或试管内壁,以免沾污滴管或造成试剂污染。要把滴管悬空放在烧杯或试管上方。

11.给试管里的固体物质加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热前应先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管,可移动酒精灯,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分加热。

(2)加热时,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因为有些固体试剂受热时会放出水蒸气,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3)固体物质加热完,应待试管冷却后,再直立试管,否则,管口处水滴倒流,试管会炸裂。

(4)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12.(1)可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2)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有:烧杯、烧瓶、锥形瓶(因底面积较大,若直接加热会因因受热不均发生炸裂,所以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

(3)不能用于加热的仪器:集气瓶、量筒。

13.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如果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一段时间后,导管内有一段水柱,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要仔细查找原因,如是否应塞紧或更换橡胶塞,直至不漏气后才能进行实验。

14.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15.洗过的玻璃仪器上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明仪器已洗干净了。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背记清单

1.测定空气成分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实验现象:①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2.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1)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2)为了确保氧气被消耗完,红磷要足量;

(3)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内,立即塞紧瓶塞,一是减少实验误差,二是防止白烟污染空气。

(4)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进行读数。

3.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往往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

(1)红磷的量不够,未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完。

(2)未恢复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读数。

(4)导管中还有一段水柱没有被压入集气瓶中。

(5)点燃红磷后伸入瓶中未立即塞紧瓶塞,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4.用红磷在集气瓶燃烧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红磷燃烧时的高温溅落物使瓶底炸裂,二是为了吸收五氧化二磷,三是可以降低反应后瓶内温度。

5.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还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不支持燃烧。

6.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主要是由氧气(O2)和氮气(N2)组成的。

7.氧气(O2)的主要用途是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8.通常情况下,氮气(N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不支持燃烧,其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

9.氮气(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常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满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一防腐,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

10.稀有气体包括:氦气(He)、氖气(Ne) 、氩气(Ar) 、氪气(Kr) 、氙气(Xe)和氡气(Rn),它们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11.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氦气可制造低温环境。

12.氮气(N2)和稀有气体都可作保护气,原因是化学性质不活泼。能用于食品包装中作保护气的气体,必须满足要求:无毒无害、廉价易得、不活泼。

13.氦气(He)可用于飞艇和探空气球,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不会发生爆炸。

14.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做纯净物。

在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

(2)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性质,如熔点、沸点等。

(3)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用N2来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用O2、CO2来表示,红磷用P来表示,五氧化二磷P2O5来表示。

15.大气污染物有有害气体和烟尘,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SO2) 、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2) 、可吸入颗粒物 和臭氧(O3)等。

16.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呈淡蓝色, 固态氧呈淡蓝色雪花状。

17.硫+氧气→二氧化硫;

(1)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①淡蓝色火焰;②放热;③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2)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①蓝紫色火焰;②放热;③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3)硫在氧气燃烧实验中要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原因是:二氧化硫是一种空气污染物,且能溶于水,瓶底加少量水是为了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防止扩散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4)硫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不能用少量细沙来代替水,细沙不能吸收二氧化硫。

18.碳+氧气→二氧化碳;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现象:①发红 ②放热;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①发出白光;②放热;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④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9.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细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2)铁丝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中,在瓶底预先放一些细沙或加少量水是为了防止燃烧过程生成的高温熔化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实验开始时先点燃火柴的目的是为了引燃铁丝。

20.炭和硫分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①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取决于氧气的含量,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②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22.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易被觉察,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

23.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4.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25.实验室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过氧化氢水+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26.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27.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8.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9.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主要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使导管堵塞。

(2)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不能太长,稍露出橡皮塞即可,这样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原因是有些固体试剂受热时会放出水蒸气,试管口向下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4)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前,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其目的是让试管均匀受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能立即收集,因为开始冒出的气泡是空气。当气泡连续而均匀地放出时,开始收集氧气。

(6)集气瓶移出水槽,要正放在桌上,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倒放会使氧气从瓶口与玻璃片的缝隙中跑掉。

(7)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因为停止加热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水槽里的水会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

(8)气体收集有两种方法,不易溶于水的采用排水法,易溶于水的采用排空气气法。采用排空气法应根据密度来决定瓶口向上或向下,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收集时瓶口向上,叫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收集时瓶口向下,叫向下排空气法。

(9)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表明氧气收集满了。

(10)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到接近集气瓶底部,这样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11)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各有优缺点:排水法收集气体的优点是收集到的气体比较纯净,缺点是含有水分;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优点是收集到的气体比较干燥,缺点是不太纯。

(12)检查装置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用热毛巾捂住试管。

(13)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有:a.装置的气密性不好;b.没等试管中的空气排净就开始收集;c.排水集气时,集气瓶中的水没有完全充满,还留有气泡;d.收集完气体后,玻璃片和集气瓶口之间密封不好。

30.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入集气瓶口部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导管要伸到接近集气瓶底部。

31.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木炭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是为了使集气瓶中氧气都用于木炭的燃烧,以便有较长时间观察,如果一开始就把木炭很快地插至瓶的中下部,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并产生二氧化碳,会把中部和上部的尚未起反应的氧气排出,木炭不能继续顺利燃烧,甚至很快就熄灭了。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背记清单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①分子质量和体积很小;原子质量和体积也很小;

②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也有间隔;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如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 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的,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4.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但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5.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臭氧(O3)、氢气(H2)、氮气(N2)、水(H2O)、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碳(CO2)、氨气(NH3)。

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金属:镁(Mg)、铝(Al) 、铁(Fe)、铜(Cu)、汞(Hg);稀有气体:氦气( He)、氖气(Ne)、氩气(Ar);固态非金属:磷(P)、硫(S)、碳(C)、硅(Si)等。

6.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性质都不变。

氢离子(H+)、钠离子(Na+)、钾离子( K+) 、镁离子( Mg2+ ) 、钙离子( Ca2+)、钡离子( Ba2+) 、锌离子( Zn2+) 、铜离子( Cu2+) 、铝离子(Al3+) 、铁离子( Fe3+) 、亚铁离子( Fe2+ ) 、氯离子( Cl-)、硫离子( S2- ) 、氧离子( O2-)、氢氧根离子( OH-) 、硝酸根离子( NO3-)、硫酸根离子( SO42-) 、碳酸根离子( CO32-)、磷酸根离子( PO43-)、铵根离子( NH4+

8.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9.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在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0.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不同种类的原子内质子数不同。

11.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12.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He为 2个电子)。

13.我们把像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He为 2个电子)这样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所以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非常稳定。

14.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阴离子。

15.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的。

16.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17.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1.67×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18.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 “比值”,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而“原子质量”指的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一般以“克”或“千克”为单位。

19.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0.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2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一定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元素也不发生变化。

2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是氧(0)、硅(Si)、铝(Al)、铁(Fe),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0),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Al)。

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是氧(O)、碳(C)、氢(H)、氮(N)。

2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24.元素符号一般表示两种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氧元素符号“O”表示氧元素,还表示一个氧原子。

有些元素符号表示三种意义,如Fe,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还表示铁这种物质。

25.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26.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第四单元基础知识背记清单

1.地球上的总储水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只占2.53%,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还不到总储水量的1%,可见,淡水资源极其有限。

2.水资源更显短缺的缘由有二,一方面是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的等造成了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

3.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4.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5.天然水含有的杂质可分为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使其呈浑浊,可溶性杂质可能使其有气味或颜色。

6.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沉淀池和过滤池主要是为了除去不溶性杂质,活性炭吸附池主要是为了吸附掉水中有毒和有异味的物质,投药消毒主要作用是杀菌。

7.沉淀、过滤和吸附是工业中和化学实验中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防止滤纸与漏斗壁间留有气泡而使过滤速度减慢)。

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防止过滤液体的液面高于漏斗口),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间的缝隙流走)。

三靠:烧杯口靠着玻璃棒(防止水流冲破滤纸),玻璃棒斜靠在滤纸三层的一边(防止滤纸戳破影响过滤效果),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滴飞溅)。

9.明矾净水的原理: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于水中的杂质进行吸附,将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使之沉降。

10.未经处理的天然水仍较浑浊,加明矾处理过的水较清澈,加明矾处理过的水过滤后最清澈。

11.如果用像活性炭这种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不仅可以滤去其中的不溶性杂质,还可以吸附掉水中的一些可溶性杂质, 除去臭味。

12.含有较多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13.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硬水和软水的试管中,振荡,软水中产生较多泡沫,硬水中产生较多浮渣,可用这种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

14.硬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下列麻烦甚至危险:

①、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②、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15.生活中常用 “煮沸”的方法降低硬度。

①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中导气管很长,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冷凝效果;

②加几粒沸石(或碎石片)以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③温度计测的是水蒸气温度;

④冷凝管内的水流方向是由下向上。

17.常用净水方法有:静置沉淀、加明矾吸附沉淀、过滤、煮沸、蒸馏、活性炭吸附、消毒,在这些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

18.综合运用沉淀、过滤、蒸馏几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沉淀、过滤、蒸馏。

19.氢气是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0.氢气具有具有可燃性,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滴生成。

21.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方法是: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管口朝下,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22.电解水的实验通的是直流电,水中可以加少量硫酸钠(Na2SO4)或氢氧化钠(NaOH)以增强导电性。

23.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两电极均有气泡产生,正极端的玻璃管产生气体速率慢,负极端的玻璃管产生气体速率快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是1:2。正极端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得更旺,负极端的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实验结论:正极产生氧气(O2),负极产生氢气(H2)。

24.解水的实验中,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约是1:2,但在实验开始阶段往往小于1:2,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而氢气难溶于水,开始时两种气体在水里有一定溶解,溶解到水中的氧气比氢气多。

25.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根据精确的实验确定,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水可以表示为H2O。

26.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是建立在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的。

27.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O)和臭氧(O)混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也不一定是化合物,如:CO和CO的混合物。

28.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叫氧化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含氧化合物。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

29.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30.单质化学式的书写: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气态非金属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

31.书写化合物化学式时要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当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要省略;②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把氧的元素符号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的符号写在左方;③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书写化学式时,一般把金属元素的符号写在左方,非金属的元素符号写在右方。

32.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33.化合价有正、有负;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4.在确定元素的化合价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②一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③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因此,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二、四、六硫二、四碳,

36.在化合物里, O通常为-2价, H通常为+1价,氯化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1

37.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铁(Fe)、镁(Mg)、铝(Al)、汞(Hg)、磷(P)、硅(Si)、碳(C)、硫(S)、氧气(O2)、臭氧(O3)、氢气(H2)、氮气(N2)、氯气(Cl2)、氦气(He)、氖气(Ne)、氩气(Ar)、水(H2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氮(NO2)、一氧化氮(NO)、二氧化锰(MnO2)、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硫(SO2)、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汞(HgO)、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钠(NaOH)、氯化钠(NaCl)、氯化氢(HCl)、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氯化钙(CaCl2)、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碳酸钙(CaCO3)、硫酸铝(Al2(SO4)3)、硝酸铵(NH4NO3

38.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

39.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上常常用质量分数来表示物质的成分或纯度。

第五单元基础知识背记清单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质量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②守恒的是“总质量”,即“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如沉淀、气体等都应考虑进去。

③“参加”,意味着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

4.化学反应中的“六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六个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同种元素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物质的种类一定变(生成了新的物质);分子的种类一定变(生成了新的分子)

“一个可能变”:分子的总数目可能变。

5.使用托盘天平称药品质量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大小相同的纸片,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②易潮解的药品【如氢氧化钠(NaOH)】,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6.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7.化学方程式能给我们提供以下信息:

①、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②、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③、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④、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8.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把加热(常用“△”号表示)、点燃、高温、催化剂等,写在等号上方

9.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注"↑"号;同样,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注“↓”。

10.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其他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第六单元基础知识背记清单

1.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由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

3.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

①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②金刚石经仔细琢磨后对光有很强的散射作用,可以做装饰品;

③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可以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以及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石。

4.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①石墨很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可用于制铅笔芯(铅笔芯是用石墨粉和粘土混合制成的);

②石墨的熔点高达3000多摄氏度,可制作石墨坩埚用来熔炼金属以及火箭的通风管;

③石墨具有滑腻感,用于机械工业的润滑剂,因为它的熔点高,特别适合作高温润滑剂;

④石墨具有导电性,可制作电极、电刷、石墨炸弹;⑤、石墨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可用于制造排污管道。

5.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除了金刚石和石墨,还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木炭、活性炭、焦碳、炭黑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的单质,它们的结构与石墨类似。

6.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吸附能力。利用木炭的这个性质来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也可以用来吸附有异味的物质。

7.活性炭是由木炭经高温水蒸气处理,除去其中的油污,并使木炭里的孔更加疏张,所以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更强,具备吸附大量气体分子的能力。

①制糖工业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②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装有活性炭吸附毒气;

③活性炭吸附装修产生的有害气体;

④冰箱中放入活性炭可除去异味;

⑤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饮用水在深度净化处理都要用到活性炭。

9.炭黑的用途:制造墨、碳素墨水、油墨、油漆、鞋油和颜料,轮胎和鞋底中加入炭黑可增加轮胎制品的耐磨性。焦炭的主要用途:冶炼金属

C60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很稳定;

②C60中60表示一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

③与金刚石、石墨构成不同,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

1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如果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

当碳燃烧充分时,生成二氧化碳,C + O2

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2C + O2

因为碳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相同质量的碳充分燃烧比不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多,不充分燃烧不仅产生CO,危及健康,而且燃料不能充分利用。

13.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如C+ 2CuO

2Cu+ CO2↑,在这个反应里,氧化铜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利用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如3C+ 2Fe2O3

14.碳的还原性还表现在可夺取某些非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如在高温条件下,碳还能使二氧化碳转变成一氧化碳,CO2 + C

15.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①确定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即在实验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选择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②确定制取气体时应采用的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③确定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

16.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确定发生装置,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固体、固体+液体、液体+液体)和反应的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确定收集装置,要考虑气体密度、溶解性及是否与水反应。

17.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气法收集;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如果某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则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如果小于29,则密度比空气的小。

18.如果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当气体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相近且难溶于水时,一般采用排水法收集,如N2、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相近且难溶于水,就不宜用排气法收集,而采用排水法。

19.在实验室里,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反应来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CaCO3 + 2HClCaCl2+ H2O + CO2↑,用这种方法制二氧化碳优点是:反应物易找且价廉,反应速度适中易控制。

20.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气体不纯;也不能用硫酸,因为硫酸(H2SO4)与碳酸钙反应后产生的硫酸钙(CaSO4)微溶于水,会阻止硫酸与碳酸钙进一步发生反应,反应无法彻底进行。

2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使用长颈漏斗加注液体反应物比较方便,但用长颈漏斗时,下端管口必须在液面以下才能起到密封的作用。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漏斗处逸出。也可用注射器、分液漏斗代替长颈漏斗,这样通过控制滴加液体的速度来控制反应速度,也可控制液体量的多少。

22.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的是二氧化碳;证明是否集满的方法: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熄灭,证明已集满。

2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4.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倒水一样把二氧化碳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25.在实验6—3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6.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注:碳酸是一种极不稳定的酸,常温下就能分解,加热分解得更快。

27.为了使石灰浆【主要成分是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而在开始时,墙壁会变湿,原因是:生个炭火盆一是为了提高室内温度,二是为了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水,所以在开始时,墙壁会变湿。有关化学方程式为:①C+O2CO2;②Ca(OH)2+CO2CaCO3↓+H2O

28.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制冷剂,广泛用于食品的保鲜和冷藏运输、医疗上血液制品的储存和运输等方面;干冰还可用于人工降雨;影视舞台上经常见到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产生这种景象可用的物质是干冰。

29.二氧化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有:①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②可用于灭火;③是制造化工产品的原料;④可作气体肥料。

30.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原因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既利用了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化学性质。

31.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影响人体健康。

3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起到了对地球保温的作用,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

33.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商品名为氟利昂)等。

34.正是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15℃。合理限度的温室效应对人类很重要,但温室效应增强已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如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沿海城市和岛国;土地沙化,造成农业减产;引起暴雨、洪灾等灾害性和极端气候发生频率的强度增强;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

35.导致了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有:一方面,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所消耗的化石能源急剧增加,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却因为天灾和人类的滥砍滥伐等各种因素而不断上升,结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36.如何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

①各国严格执行有关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政府和国际规定。

②采取措施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减少使用化石能燃料,更多地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促进节能减排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森林;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

③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37.在日常生活中应践行如下“低碳”生活方式:双面使用纸张、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购物使用环保袋、以步代车、节约用电等。

38.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与空气密度非常接近)。

39.一氧化碳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2CO + O2

2CO2,一氧化碳是许多气体燃料如水煤气的主要成分。

40.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煤炉里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41.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当一氧化碳在空气中占到总体积的0.02%时,人在2 h~3h后就会出现中毒症状。

42.冬天用煤火取暖时,防止煤气中毒的方法①装烟囱;②注意室内通风。

43.如果发生煤气中毒,处理方法:轻度的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44.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45.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

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煤气泄露不易被察觉,所以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此时千万不能开灯检查泄漏源和在室内打电话报警,因为开灯和打电话时会产生电火花引爆煤气。

46.根据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而不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因为一氧化碳密度与空气相近,无色,无法知道气体是否集满,而且一氧化碳有毒,长时间收集会使实验者中毒。

47.一氧化碳有还原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CuO由黑色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 CuO

Cu + CO2,因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所以要对尾气进行处理,处理方式有:

③在加热的酒精灯处点燃,这种处理方式的优点:一方面能避免CO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能源。

48.根据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以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49、CO与CO2的化学性质比较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不能供给人和动物呼吸,但无毒

第七单元基础知识背记清单

1.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要让燃烧发生,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改变,我们可以说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不能说降低着火点。

4.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

5.常见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

6.干粉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加压时将液体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7.档案、图书、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失火,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因为它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

8.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需要注意手一定要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防止冻伤。

9.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水能导电,容易导致触电和短路。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关闭电源,然后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灭火。

10.遭遇火灾时可采取如下自救措施:

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防止燃烧产生的烟尘被吸入体内;蹲下靠近地面,因为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蹲下靠近地面是为了避免吸入烟气和毒气;沿墙壁穿过烟火封锁区可以有效防止逃离时迷路,并且背靠墙壁给人以安全感,不至于使人惊慌;应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

不能打开迎火门窗。因为打开迎火门窗,会使室内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容易造成火势蔓延。正确的做法是:关紧迎火门窗,用湿毛巾、湿布等塞住门缝,不停用水淋透房间,固守房间,等待救援。③如果身上着火,应赶紧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

11.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12.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可能发生爆炸。

13.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要张贴“严禁烟火”等字样和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14.如果自己或邻居家中煤气或天然气泄漏了,应按如下方法处理:①切断气源。②严禁火,严禁在室内开启各种电器设备,如开灯、打电话开电扇、开抽油烟机等。③通风换气。应该及时打开门窗,切忌开启排气扇,以免引燃室内混合气体,造成爆炸。④不能迅速脱下化纤服装,以免由于静电产生火花引起爆炸。⑤如果发现邻居家有燃气泄漏,不允许按门铃,应敲门告知。⑥、到室外拨打当地燃气抢修报警电话或119。

15.缓慢氧化、自燃、燃烧、爆炸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

16.化学反应过程中常伴随的能量变化。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有些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如CaO+ H2O=Ca(OH)2 Mg+ 2HCl= MgCl2+ H2;有些反应则是吸收热量的,如CO2 + C

17.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人类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作如下重要用途:①生活燃料的使用;②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和发射火箭等;③利用爆炸开矿采煤、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

18.化石燃料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

19.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将煤做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放出的热量。

20.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分解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等;煤气的主要成分有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21.石油是复杂的混合物,石油中主要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石油加热炼制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使石油得到综合利用。

22.灌装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

23.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在池沼的底部常常含有甲烷,通常也称池沼中的气体为沼气

点燃甲烷和氧气或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都很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甲烷前要先验纯。

25.煤矿的矿坑常发生瓦斯爆炸,矿坑里经常有甲烷逸出,所以煤矿里必须安装通风设施,一定要严禁烟火。

26.氧气不充足时,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并生成CO等物质,使燃料燃烧的利用率降低,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

27.要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一是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要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28.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的污染主要的原因有:①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②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③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29.煤、石油燃烧时排放出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30.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其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会随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31.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一些措施:

(1)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烧;

(2)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3)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4)加大检测汽车尾气的力度,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5)有条件的城市可以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

32.乙醇(C2H5OH)俗称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燃料。

2H2O,氢气本身无毒,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同质量甲烷的两倍多,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它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但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和化学电源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

35.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

对话框回复“1230”即可获得

▎标签:初中化学基础知识背记清单

▎版权: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更多内容请关注初中化学。商务合作请在后台回复“商务合作”。

◆ 初中化学期末测试卷(1-9单元),快来测测吧!

◆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表格版,必背诵!

◆ 初中化学超全必背手册!晨读的好资料!

◆ 初中化学重点、难点、考点!转给孩子一份!

◆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总结+单元试卷!

◆ 初中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知识总结!

◆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总结!

点击“阅读原文”0元领取在线一对一课程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加热的产物是什么?是三氧化二铁还是四氧化三铁,说法不一啊!困惑中。。。。。

  高中化学会考必看知识点归纳

  对于高中生来说,化学会考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试题考察的都是课本学过的基础知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会考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常见重要的化学方程式

  2、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①相似性:最外层均为7个电子,易得1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X‐)②递变性:随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二、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1、颜色:由浅到深

  2、溶解性:由大到小

  3、熔沸点:由高到低

  4、密度:由大到小

  1、单质氧化性:由强到弱。所有的单质中,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

  2、与H2反应:非金属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金属不能发生次反应)。气态氢化物是判断非金属性(元素性质)或氧化性(物质的性质)强弱的重要依据: 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容易生成

  ②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③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越强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氧化性强的单质+还原性强的卤离子=氧化性弱的单质+还原性弱的单质

  氟在溶液中不能发生置换反应。氟没有正价,只有-1价。所有非金属元素都有正价。

  5、溴和碘的特性:

  ①溴: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极易挥发,有强烈的 *** 性,常在液溴中加入少量水,以减小挥发,保存在密封的玻璃瓶中(水封),不能用橡胶等作瓶塞或盛装,应为溴有腐蚀性。

  ②碘:易升华,I2使淀粉变蓝。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黄色固体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均有感光性(遇光分解) +H2O==HF+ AgOH↓(白色沉淀,不稳定)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要点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2、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因此原子质量约等于离子的质量。

  3、原子的表示 *** :

  A Z(R表示元素符号,表示质量数,表示质子数) 用AZR表示一个原子

  4、两个关系式: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5、同位素: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或质子数相同,种子数不同的原子的互称)。

  同素异形体: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单质。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①一个原子中没有能量完全相同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近,根据能量不同形成以原子核为球心,电子与核之间距离为半径的同心体。

  ②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由里往外,依次为1 2 7层,表示为:K、L、M、N、O、P、Q层。

  a、各电子层最多能排2n2个(n为1、2 7)

  b、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次外层不能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c、电子总是由里往外排

  纯碱、苏打、天然碱 、口碱:Na2CO3

  重晶石:BaSO4(无毒)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硅石、石英:SiO2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菱铁矿:FeCO3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电石气:C2H2(乙炔)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 :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蚁醛:甲醛HCHO

  蚁酸:甲酸 H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

  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

  H2S——淡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元素的一些特殊性质

  1、 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Ge。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Ca。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Ba。

  ⑥更高正价与更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

  ⑦更高正价是更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更大的元素:P。

  2、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更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更大的元素:C。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更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④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 ;最轻的金属单质的元素:Li 。

  ⑤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 ;金属元素:Hg 。

  ⑥更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Be、Al、Zn。

  ⑦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更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

  ⑨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⑩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3、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

  (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4、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 *** :

  (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

  5、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 *** :

  (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

  (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

  (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6、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 *** 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

  (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 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7、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8、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 、SiO2=和金刚石。

  9、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0、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 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 *** 的密度为:1.84g/cm3。

  15、离子是否共存:

  (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

  (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是否发生双水解。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熔点更高的是W(钨3410c);

  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

  密度更大(常见)是Pt。

  18、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1、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2、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3、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 ——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 HCHO —— 4Ag ↓ + H2CO3

  25、胶体的聚沉 *** :

  (1)加入电解质;

  (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

  常见的胶体: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26、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7、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8、在室温(20C。)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29、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

  30、生铁的含C量在:2%——4.3% 钢的含C量在:0.03%——2% 。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31、气体溶解度: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常见的重要氧化剂、还原剂

  升失氧还还、降得还氧氧(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盐类水解,水被弱解;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呈谁性,同强呈中性。

  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

  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如NaHCO3溶液中:n(Na+):n(c)=1:1,推出:C(Na+)=c(HCO3-)+c(CO32-)+c(H2CO3)

  质子守恒: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质子(H+)的物质的量应相等。例如:在NH4HCO3溶液中H3O+、H2CO3为得到质子后的产物;NH3、OH-、CO32-为失去质子后的产物,故有以下关系:c(H3O+)+c(H2CO3)=c(NH3)+c(OH-)+c(CO32-)。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F-、CN-、SCN-等;H2PO4-与PO43-会生成HPO42-,故两者不共存。

  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 *** 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 *** 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pH溶液的酸、碱性可用氢离子浓度(记作[H+])表示,但稀溶液中[H+]少,计算不便。因此,化学上采用氢离子浓度([H+])的负对数来表示,叫做pH,即pH=-lg[H+]。pH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

  pH=0 表示酸度较强

  pH=7 表示溶液呈中性

  pH<7 表示溶液呈酸性

  pH>7 表示溶液呈碱性

  pH 与[H+]的关系是:

  pH越小,[H+]越大,酸的强度也越高;

  pH越大,[H+]越小,酸的强度也越低。

  pH减小一个单位,相当于[H+]增大10 倍;pH增大一个单位,相当于[H+]减小至原来的1/10。

  测定pH最简便的 *** 是使用pH试纸。即把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这样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要精确地测定溶液的pH,可以采用测量pH的仪器(参看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使用)。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因此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原子、分子的质量关系。

  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x10-26千克,则(1、993x10-26)/12=1、667x10-27千克。然后再把其它某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与这个数相比后所得的结果,这个结果的数值就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求法为:(2、657x10-26)/(1、667x10-27)≈16,即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其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按相同的 ***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般为其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它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其所占的原子百分率计算而得的平均值,计算 *** 为,A=A1·a1%+A2·a2%+An·an%,(A是相对原子质量,A1,A2是该元素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1%,a2%是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率)。例如,氯元素有2种同位素,为氯-35和氯-37,含量分别为75%和25%,则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x75%+37x25%=35.5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2O,高锰酸钾KClO3、五水 *** 铜CuSO4? 5H2O 等都是化合物。

  化合物是元素以化合态存在的具体形式。它具有固定的组成,即组成该化合物的元素种类、质量比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均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化合物的组成固定,所以可以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它的组成,这就是化学式(或分子式)。就水来说,从宏观上看,纯净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从微观看,水是由同一种分子――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由于水的组成固定不变,所以可以用分子式H2O来表示水的组成。

  化合物种类繁多,有的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NaCl、 *** 铵(NH4)2SO4 等;有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如氨气NH3、甲烷CH4、五氧化二磷P2O5、二硫化碳CS2等;有的化合物由原子构成,如二氧化硅SiO2、碳化硅SiC等。化合物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不含碳的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除 CO、CO2、H2CO3和碳酸盐等)两大类。按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类、碱类和盐类(参看单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

  化学式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根据已知化学式和相对原子质量,可计算出化学式量,例如,氯酸钾的化学式为KClO3,K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098、Cl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3、O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999,KClO3的式量:39、098×1+35、453×1+15、999×3=122、548。CuSO4?5H2O 的式量应该是CuSO4与5H2O的式量的和,不要把式中的“?”误为“×”而错算为CuSO4与5H2O的式量的乘积,CuSO4?5H2O的式量=63、546×1+32、066×1+15、999×4+5(1、008×2+15、999×1)=249、683。和相对原子质量一样,化学式量也是相对比值,没有单位。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等。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 *** 可以得知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加热KClO3,可以生成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表明KClO3受热达较高温度时,能够放出O2。因此KClO3具有受热分解产生O2的化学性质。

  应该注意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如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能够燃烧是它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它的结构决定,而物质的结构又可以通过它的化学性质反映出来。物质的用途由它的性质决定。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或分子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又叫化学反应式,简称反应式。

  化学方程式表示客观存在着的化学反应,所以不能任意编造,并且化学方程式一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即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不符合以上两点的化学方程式就是错误的,例如:

  此反应客观上不存在

  化学式MgO2不正确

  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不相等(配平有错误),反应物中有气体CO,生成物的CO2气体不应标“↑”。

  欲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切实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例如: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

  ②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

  ③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即每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在化学方程式各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系数,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这个过程叫做化学方程式配平。

  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正确表现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化学计算提供准确的关系式、关系量。配平 *** 有多种:

  (1)观察法。观察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找出比较复杂的一种,推求其它化学式的系数。如:

  最后把“―”改成“=”,标明Fe(OH)3↓。

  (2)单数变双数法。如:

  首先找出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并且一边为单数,另一边为双数的原子(氧原子)。由于氧分子是双原子分子O2,生成物里氧原子总数必然是双数,所以H2O的系数应该是2(系数应该是最简正整数比),如下式中①所示:

  由于2H2O中氢原子个数是C2H2的2倍,所以C2H2系数为2,如下式中②所示:

  又由于2C2H2中碳原子个数为CO2的4倍,所以CO2系数为4,如下式中③所示:

  最后配单质O2的系数,由于生成物里所含氧原子总数为10,所以反应物O2的系数是5,如下式中④所示:

  核算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已经相等,把反应条件,等号、状态符号↑填齐,化学方程式已配平。

  (3)求最小公倍数法例如:

  式中K、Cl、O 各出现一次,只有氧原子数两边不等,左边3个,右边2个,所以应从氧原子入手来开始配平。由于3 和2 的最小公倍数是6,6 与KClO3中氧原子个数3 之比为2,所以KClO3系数应为2。又由于6 跟O2的氧原子个数2 之比为3,所以O2系数应为3。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中化学会考必看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01-20

  高二会考物理知识点归纳03-26

  高三政治会考知识点归纳11-18

  小升初英语知识点归纳考试必看12-18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归纳01-12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0-22

  高二会考物理知识点归纳(6篇)03-28

  高二会考物理知识点归纳6篇03-27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分享08-04

  高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归纳11-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氢氧化亚铁隔绝空气加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