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项,为什么运动后滑动摩擦力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吗会减小?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才学,只有真正勤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知识的领域,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主宰,让我们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青春写满无悔!小编搜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通用11篇)

  两个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解摩擦力概念;第二课时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第一次采用先将静摩擦力再讲解滑动摩擦力,发现做一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尝试比较难,时间不够,因为上课评讲了8分钟左右的重力作业,造成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没有讲解。采用这样讲解源于备课活动中有老师提出的观点:以推动桌子举例,从推不动到推动,这样比较接近生活中的活动特点,同时学生解决静摩擦力的问题和滑动摩擦力混淆问题。缺点是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滑动摩擦力以及影响因素,除非静摩擦力讲解时尽量略讲。

  传统讲解方法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包括滑动摩擦力),然后在讲解摩擦力的应用,可以突出滑动摩擦力的重点和难点。

  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我在课堂引入了采用了筷子提米,实验效果很好,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我想下次我讲解摩擦力概念时也可能应用第一种方法,逐一讲解摩擦力,但为了完成重点知识,我觉得先讲解滑动摩擦力,我想引入时就不再用筷子提米的实验了,我想找一根较长的木棒(玻璃棒效果最好),让一个男生和女生拔河,男生那边涂上油之类的,减小摩擦。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2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课堂小结,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3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摩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亲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认识到什么是摩擦力?对于什么是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现 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中没有特意分出三种摩擦力,可以放到后面摩擦力的应用时介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猜想时,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设计实验中,提出在实验中关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都体现了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思路。此过程中时间因班级基础不同有所不同,教师应活掌握。

  摩擦力的应用中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摩擦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4

  要注意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很光滑的路面上行走,行人是很容易滑倒的,如果地面被水弄湿了,那就更容易滑倒了。

  上这个课的前一天,我们刚好又经历了一次天气“返潮”现象,所以学生对地面弄湿了更容易滑倒这种现象感受更深,在教学中我们紧抓住这个地方作为知识的生成点,然后让学生帮助波波想办法“怎么才不容易摔倒”,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想到了办法,自然而然的把本课研讨活动引入了主题。另外,互动在活动一的“拖人游戏”,我们事先布置了学生在课外完成,并且前两幅图我们用了学生做游戏时的照片做了课件,学生看起来更亲切。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

  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6

  新课程要求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于是许多老师便真的完全放手了,课堂上学生们讨论、实验得热火朝天,但实际上学生真正获得的东西却寥寥无几。我觉得放手并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有时甚至老师的讲解示范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探究,学会自主学习。反之,如果老师为了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不管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一味地对学生“放手”,后果将是:学生盲目地乱“探究”或者无所事事,最后连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不起来。这样我们就得不偿失了。自主探究对老师的指导作用不是淡化了,而是对这一点要求更高了,我们科学老师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新课程理念下老师的作用更重要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更合理的教学思路可以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第一点,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第二点,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探究时的组织教学。

  第三点,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点,由于这一节教材的容量较大,本节内容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叫“变量控制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为科学,更加具有实效性,在教学中要反复斟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实情,不断改进,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合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7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我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这节的教学和最后的课堂小测试我总结了这节课我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如下: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2.这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一类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的题目,但是学生们往往没有思路,几乎得不住分。所以我设计在猜想摩擦力影响因素时,让学生说出猜想后,还得说出能支持自己猜想的事例,这样就可以避免盲目的猜想和不切实际的瞎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的各个环节,并在实验中及时进行修正。这样的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对探究环节的进一步掌握。

  3.在运用扩展阶段,大部分学生能编出关于摩擦力的习题以及在小测试阶段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全对,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真有独到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摸索这种模式,使其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1.在实际操作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在设计猜想这一环节时,我觉得学生们应该会有不少的想法,实际在课堂上学生却一下子没有了思路,这时我只有抛砖引玉了,先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一个猜想,这时教室的气氛才慢慢活跃起来。有个学生提出了实验中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很困难,这是当时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当时由于没有想到这个因素在实验中容易出现,没能及时给学生指出很好的解决方案。可见以后在备课中还要下工夫,多想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做到及早预见。如果在课堂上出现意外时,一定不要紧张,能当时解决的问题就处理,不能说明的一定要给学生说明情况,告诉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还不能解释,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慢慢了解。

  2.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我感觉《摩擦力》的实验的可见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不够理想,实验原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实验的操作性难度比较大。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很难做到:用手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木块在做变速运动,这样,拉力和摩擦力不是平衡力。同学们通过观察也发现: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读取数据不方便,同时,对实验的准确性也产生了怀疑。针对该实验设计的不足,我在课后经过思考和实验操作,个人认为进行以下改进实验效果更理想。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木块上,在木块的下面放置一块长木板。实验过程中,拉动木块下的长木板,使木块与长木板之间发现相对运动,木板受拉力和摩擦力作用,长木板的运动状态,并不能影响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这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稳定了,读取实验数据也就方便了。

  任何一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通过我的反思我相信对我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

  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引入新课,让学生参与小实验,亲身体会身边的摩擦力现象,拉近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我紧紧围绕实验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验证、分析、得出结论,并且重点强调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参与实验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的教学目标,也让他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但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对静摩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在实验探究过程教学中师生问答仍局限于老师与部分学生,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实验探究思想,他们有的是来不及思考,有的是懒于思考。

  2、学生个体差异表现明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关注虽然比以前有改善,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类学生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较少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3、探究过程中教学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所以我以后要注意布置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上要注意方法的指导。

  4、探究实验中当学生的猜想和想法和教学设计有一定冲突和矛盾时,不要轻易去否定学生或迅速给出我们预设的想法,而应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猜想的真伪。

  5、“科学从生活中来”。 在准备探究活动材料时,要尽量从生活中寻找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让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6、教学中要敢于跳出教材,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假设,摆脱教材束缚,大胆地先假设,经历科学严谨的研究过程,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提高了教学结果的可信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9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10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能始终着眼于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动手,探究摩擦力的秘密。从学生探究的过程看,还是符合学生的探究规律的。但在时间上还是没能把握好,后面时间显得较紧,只能匆匆结束,觉得挺遗憾的。这也是我每次上实验探究课常出现的问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是今后我要改善的主要方面。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11

  1、让科学回归生活

  本课从例子的选择到材料的准备无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起,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入手。既让学生学的轻松,又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科学。实验材料的生活化学生认识到在家里也可以做实验,我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来研究,促进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有结构的图片、资料等,形象有趣,又便于记忆,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3、“学”和“玩”整合

  就科学课来说,小学生期待的好课就是既好玩又能学到东西。玩小车、捏橡皮泥每一项活动设计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4、指导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小组合作的成功关系到整堂课的成功。小组中合理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体会到时合作的愉快。

  5、“做”中“学”

  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就深刻地揭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只有让学生动手做,通过他们的实践和亲身经历去获取科学知识,去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才能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科学才有发展,人类才有进步。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通用11篇)】相关文章:

第八章 凝固与结晶(三):非均匀形核

第八章 凝固与结晶(三):非均匀形核 —— 测验

1、若新相与基底完全不浸润,则不需要形核功

2、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体积小,所以所需结构起伏小

3、新相与基底的浸润角越小,形核阻力越大

4、非均匀形核阻力与新相/基底浸润程度有关

5、非均匀形核所需形核功小,所以所需形核驱动力小

6、非均匀形核所需形核功小,因此不再等于三分之一表面能

7、非均匀形核与均有形核的阻力均来源于表面能

8、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与均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半径相同,所以两种形核方式所需形核功相同

9、非均匀形核引起的自由能变化比均匀形核大

10、若新相与基底完全浸润,则不需要形核功

第八章 凝固与结晶(三):非均匀形核 —— 作业

1、请对比分析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两种方式的形核率特点有哪些不同。

第八章 凝固与结晶(四):晶核的长大

第八章 凝固与结晶(四):晶核的长大 —— 测验

2、晶体长大后的形态可以分为平面状及树枝状

3、晶体长大机制包括横向长大和垂直长大两种机制

4、纯金属生长时,如果液固界面是粗糙型,则液相原子是一个一个沿着固相面的垂直方向连接上去

5、晶体长大后的形貌取决于体系当中过冷度的大小

6、对于正的温度梯度,随着离开液固界面液相一侧距离的增大,过冷度减小

7、对于负的温度梯度,随着离开液固界面液相一侧距离的增大,过冷度减小

8、晶体垂直长大时所需要的过冷度比横向长大时所需要的过冷度大

9、螺位错或者孪晶都可以作为横向长大的台阶

10、对于多数无机物来讲,在正的温度梯度下,生长形貌为小锯齿平面状

11、对于金属来讲,在负的温度梯度下, 生长形貌为树枝状

第八章 凝固与结晶(四):晶核的长大 —— 作业

1、请分析纯金属生长形态与温度梯度的关系。

第八章 凝固与结晶(五):凝固理论的应用

第八章 凝固与结晶(五):凝固理论的应用 —— 测验

3、一般地,定向凝固得到的柱状晶,垂直于其晶轴方向的性能比其他方向性能好。

4、一般地,制备单晶时,结晶过程当中,形核速度要非常快

5、制备单晶体时,体系当中可以有少量杂质

6、定向凝固是控制冷却方式,从铸件的一端开始凝固,按照一定方向逐步向另一端发展的结晶过程

7、凝固时,控制晶粒度主要从控制形核率和长大速度两方面着手

8、增加冷却速度细化晶粒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特大型的制件

9、单晶体制备的基本原理是液体结晶时只形成一个晶核

10、铸件晶粒的细化,是通过形成大量的晶核来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11、单晶体就是只有一个晶粒构成的晶体

12、非晶态金属可以看作是一种缺陷极多的晶体

第八章 凝固与结晶(五):凝固理论的应用 —— 作业

1、请根据凝固理论,总结细化晶粒的基本途径。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一):相平衡与相图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一):相平衡与相图 —— 测验

3、结构相同,性质相同,聚集状态相同的均匀体称为相

4、系统处于相平衡时,不同相之间的原子静止不动

5、相平衡是一种静态的平衡状态

6、相变反应能够进行,必须具备热力学条件和动力学条件

7、相变指的是结构、聚集状态及性质均发生突变的过程

8、任何一种热力学状态都可以使用相律来描述

9、相律不能反应相变的路径

10、体系当中组元的类型和含量,可以通过相律来描述

11、二元合金的结晶过程,是恒温结晶

12、吉布斯相律可以描述系统中独立可变的因素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一):相平衡与相图 —— 作业

1、吉布斯相律的使用有哪些限制条件。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二):匀晶相图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二):匀晶相图——测验

3、非平衡凝固过程中,冷速越快,最终造成的宏观偏析越严重

4、晶内偏析与枝晶偏析均属于微观偏析

5、非平衡凝固过程,固相原子的扩散比液相原子的扩散容易

6、匀晶转变过程中,液固两相的成分是反向变化的

7、二元相图中,三相平衡必为水平线

8、匀晶相图上的液相线,是表示开始凝固的线

9、杠杆定律可以直接计算组织的相对含量

10、匀晶转变是由液相直接结晶出化合物的转变

11、杠杆定律可以计算三相区内相的相对含量

12、匀晶相图上,双相区的转变属于选分结晶

13、影响成分过冷的因素包括合金本身及外界条件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二):匀晶相图——作业

1、以水平圆棒顺序结晶时溶质分布为例,说明缓慢凝固、中速凝固及快速凝固过程,液相、固相的溶质分布特点及造成的偏析程度。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三):共晶相图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三):共晶相图——测验

4、共晶组织的长大为长程横向扩散的平行长大机制

5、共晶点附近的合金,快速冷却,得到部分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6、共晶转变的交替形核机制,容易满足成分要求,有利于结晶

7、亚共晶合金,室温下的组织组成没有初生相

8、共晶转变时,液相成分沿着合金的平均成分线变化

9、共晶转变,指的是一个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固相的转变

10、共晶体的形态只取决于过冷度的大小

11、离异共晶里面共晶体的量很少

12、伪共晶区域都是左右对称的

13、共晶转变发生时,组元的液相无限互溶,固相也是无限互溶

14、共晶组织的形核机制为交替形核机制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三):共晶相图——作业

1、请分析金属—金属型合金形成共晶组织时应满足的条件,及其形核机制,长大机制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四):包晶相图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四):包晶相图——测验

3、由于包晶转变不完全性而产生的组织变化与成分偏析,称为包晶偏析

4、由液相和一个固相生成另外一个固相的转变,称为包晶转变

5、包晶转变与共晶转变都具备三相平衡反应的特点

6、包晶线是一条固相线

7、二元包晶相图上,两组元在液态能无限互溶,在固态也能无限互溶

8、具有包晶转变的相图,称为包晶相图

9、包晶反应速度比共晶反应速度慢

10、包晶转变也是新相的形核与长大的过程

11、包晶偏析可以通过扩散退火来消除

12、包晶转变后,要么是液相有剩余,要么是固相有剩余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四):包晶相图——作业

1、以含银量为0.424的Pt-Ag合金为例,分析包晶转变的转变机理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五):其他类型二元合金相图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五):其他类型二元合金相图——测验

3、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共同生成一个固相的反应称为合晶转变

4、共析转变与共晶转变都属于分解型转变,没有实质的区别

5、一个固相分解为两个新的固相的反应称为共析转变

6、二元合金系中的恒温反应可以归纳为分解型和合成型两种基本类型

7、两个固相合成为一个新的固相的反应称为包析转变

8、稳定化合物在相图上不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组元

9、不稳定化合物可以看作独立的组元而把相图划分为简单相图

10、匀晶转变属于分解型转变 n>

11、一个固相分解成为两个液相的反应称为熔晶转变

12、发生偏晶反应时,两个组元在液态下是无限互熔的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五):其他类型二元合金相图——作业

1、对于一个复杂二元相图来讲,其分析步骤有哪些。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六):铁碳合金相图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六):铁碳合金相图——测验

3、铁素体是碳在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4、由于发生脱溶转变,亚共晶白口铸铁室温下的组织当中不含有珠光体。

5、渗碳体是一种硬脆相,塑性很差,延伸率接近零。

6、包晶反应速度比共晶反应速度慢。

7、所有的铁碳合金都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相组成。

8、奥氏体是碳在γ-Fe中形成的置换固溶体。

9、Fe3C是属于正交晶系的一种间隙化合物。

10、从铁素体中通过脱溶转变析出的Fe3C称为三次渗碳体。

11、过共析钢室温下的组织为珠光体加上铁素体。

12、珠光体是共晶转变的产物。

13、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铁碳合金中的铁素体的量逐渐增加。

第九章 二元合金相图(六):铁碳合金相图——作业

1、根据Fe-Fe3C相图,运用杠杆定律,分析计算wC=0.004及wC=0.05的铁碳合金,室温下组织的相对含量。

第六章 塑性变形(三):多晶体塑性变形

第六章 塑性变形(三):多晶体塑性变形 —— 测验

4、晶粒细化,使晶界增多,位错运动阻力增大,晶体强度升高

5、晶粒细化,变形均匀,塑性升高

6、晶粒细化,对塑性不利

7、晶界是晶粒之间的界面

8、由于细晶强化,所以多晶体比单晶体强度高

9、细晶强化对提高强度是有限的

10、晶粒细化,晶粒数量多,晶粒变形协调难,晶体强度升高

第六章 塑性变形(三):多晶体塑性变形 —— 作业

1、已知某低碳钢σ0=64KPa,K=393.7,若晶粒直径为50μm,该低碳钢的屈服强度是多少?

第六章 塑性变形(一):宏观规律

第六章 塑性变形(一):宏观规律 —— 测验

5、一般地,陶瓷材料弹性变形量很小

6、弹性变形阶段中,应力与应变之间始终保持线性关系

7、塑性材料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后期一直上扬,说明施加载荷和应力都在上升

8、塑性材料的工程应力应变曲线后期出现下降,但实际施加载荷并没有下降

9、形变硬化指数反映了抵抗持续塑性变形的能力

第六章 塑性变形(一):宏观规律 —— 作业

1、塑性金属材料的室温拉伸实验中,工程应力应变曲线后期为什么会出现下降?请分析加载在试样上的载荷与试样中应力的变化情况。

第六章 塑性变形(二):单晶体塑性变形

第六章 塑性变形(二):单晶体塑性变形 —— 测验

8、滑移系由一个滑移面及一个滑移方向构成

9、非最密排面也有可能成为滑移面

10、临界分切应力是晶体开始滑移所需的最小应力

11、临界分切应力与晶体结构有密切关系

12、一般地,温度越高,临界分切应力越小

13、滑移方向肯定是最密排方向

14、原子面的滑移阻力与原子排列方式密切相关

15、滑移面肯定是最密排面

16、滑移面越多塑性越好

17、滑移系是滑移可以采用的一个空间位向关系

18、分切应力是推动晶体滑移的推动力

19、外力越大,分切应力越大

20、外力越大,临界分切应力越大

21、能否成为滑移面取决于该面的滑移阻力

第六章 塑性变形(二):单晶体塑性变形 —— 作业

1、请比较分析滑移与孪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六章 塑性变形(四):合金塑性变形

第六章 塑性变形(四):合金塑性变形 —— 测验

11、置换固溶体中,溶质、溶剂原子尺寸差异越小,固溶强化效果越强

12、第二相的韧性优于基体时,可以改善合金的韧性

13、含90%溶质原子的固溶体合金的强度比含50%溶质原子的高

14、固溶强化使强度上升,对塑性基本没有影响

15、溶质原子主要影响刃位错的运动,对螺位错影响不大

16、复相强化效果仅取决于第二相的数量

17、第二相的强度小于基体,也可以起到强化作用

18、固溶体合金的强塑性主要受到溶质原子的影响,晶粒大小影响很小

19、一般地,间隙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比置换原子大,故间隙型固溶体的固溶强化效果大

第六章 塑性变形(四):合金塑性变形 —— 作业

1、固溶强化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获得较好的固溶强化效果?

第六章 塑性变形(五):塑性变形引起的变化

第六章 塑性变形(五):塑性变形引起的变化 —— 测验

5、冷变形后会强度升高,塑性下降的现象称作加工硬化

6、存储能主要以内应力为主

7、冷变形对合金的磁性没有影响

8、位错胞是由高密度位错相互缠结形成的

9、存储在晶体中的能量可分为两种,包括宏观内应力和微观内应力

10、冷变形会使得缺陷增多,因此总是使电阻升高

11、变形量越大,位错胞越大,尺寸越小

12、冷变形时,外力作功大部分都以热能耗散了,只有很少的能量被晶体保存下来,可以忽略不计

13、加工硬化与晶体结构类型有关

14、多晶体与单晶体加工硬化特点相同

15、冷变形后,晶体的耐蚀性升高

第六章塑性变形(五):塑性变形引起的变化 —— 作业

1、请比较本课程讲到的几种强化机制的特点。并且请试着综合分析下影响强化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哪些限制,或需要注意什么。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一):回复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一):回复 —— 测验

8、回复后物理性能基本维持冷变形后的状态

9、去应力退火是回复的实际应用

10、冷变形量越大,位错缠绕越严重,位错运动阻力越大,因此回复难以进行

11、回复后力学性能基本维持冷变形后的状态

12、原始晶粒越细小,位错运动受到阻碍越大,因此回复越难以进行

13、回复的驱动力主要由宏观和微观内应力提供

14、回复的微观结构变化主要是空位的消失

15、硬质第二相颗粒阻碍位错运动,因此阻碍回复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一):回复 —— 作业

1、请总结回复后,组织、体系能量、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的一般变化规律。与冷变形后有什么不同?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二):再结晶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二):再结晶 —— 测验

5、再结晶的微观机制主要是大角晶界形成及迁移过程

6、亚晶合并形核机制通过亚晶界消失形成再结晶晶核

7、再结晶晶核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大角晶界包围着的一块无应变区

8、再结晶驱动力主要是内应力的释放

9、亚晶长大(吞并)形核机制通过亚晶界迁移形成再结晶晶核

10、再结晶过程的实质是通过位错和晶界的迁移消除应变的过程

11、再结晶驱动力来源与回复驱动力的来源相同

12、溶质原子既提高再结晶驱动力,又阻碍再结晶形核和长大

13、高层错能材料往往以亚晶合并形核机制形成再结晶晶核

14、大角晶界凸出形核机制主要出现在变形量小,晶粒变形不均匀的情况下

15、再结晶不需要孕育期

16、分散相颗粒以促进再结晶过程为主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二):再结晶 —— 作业

1、请总结再结晶后,组织、体系能量、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的一般变化规律。与冷变形后、回复后有什么不同?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三):晶粒长大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三):晶粒长大 —— 测验

5、晶粒长大是小晶粒吞吃大晶粒的过程

6、溶质原子易偏聚与晶界,因而阻碍晶粒长大

7、某些晶粒间具有特殊位向差,可能降低晶界迁移阻力

8、晶粒长大是单纯的小角晶界迁移过程

9、点阵畸变能是再结晶晶粒长大的驱动力主要来源

10、退火温度越高,晶粒长大越快

11、热蚀沟是高温下,表面能与晶界能寻求平衡的结果

12、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往往发生在薄板或箔材中

13、再结晶晶粒正常长大后,力学性能优于异常长大后的

14、再结晶退火与去应力退火机理相同

15、再结晶晶粒的正常长大驱动力来源于冷变形留下的存储能

16、再结晶晶粒长大先慢,随后逐步加快

17、再结晶退火与去应力退火的目的相同

18、再结晶晶粒长大需要孕育期

19、分散相颗粒既提高晶粒长大驱动力,又阻碍晶界迁移

20、正常长大与异常长大的热力学驱动力相同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三):晶粒长大 —— 作业

1、请总结再结晶晶粒长大后,组织、体系能量、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的一般变化规律。与冷变形后、回复、再结晶后有什么不同?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四):热变形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四):热变形 —— 测验

1、热变形就是加热至高温后进行塑性变形

2、金属热变形时同时发生硬化与软化

3、动态再结晶后形成中心有畸变的细小等轴晶

4、热变形温度越高,动态回复形成的亚晶粒越小

5、晶粒沿变形方向拉长形成带状组织

6、低层错能材料的热变形软化机制为动态回复

7、高层错能材料的热变形软化机制为动态再结晶

8、热变形后可以改善性能

9、高熔点夹杂物沿变形方向分布形成带状组织

10、流线、带状组织和纤维组织将引起性能各向异性

11、一般地,热变形后,材料的力学性能比冷变形+回复再结晶后的要好

12、沉淀相沿变形方向分布形成流线

13、动态回复后形成拉长的晶粒与恒尺寸的亚晶粒

14、热变形速度越快,动态再结晶形成的晶粒越大

15、热变形可以细化微观组织,从而改善力学性能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四):热变形 —— 作业

1、请大家总结为什么热变形能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第十章 相变理论概要——测验

3、相变热力学解释了相变是如何进行的问题。

4、母相的晶体缺陷对相变起阻碍作用。

5、亚稳相是不能稳定存在的。

6、固态相变遇到的阻力大于液固相变的阻力。

7、从能量角度看,稳定相的自由能最低。

8、相变按照结构学划分为重构型相变及位移型相变。

9、相变过程中出现的亚稳态不能够长时间存在。

10、一级相变时,两相的体积、熵发生不连续变化。

11、第一类涨落是小范围,大幅度的涨落。

12、重构型相变,化学键不会遭到破坏。

第十章 相变理论概要——作业

1、总结固态相变的特点

27、液态金属与固体金属结合键相似,但液态金属配位数高

28、熔点与实际凝固温度的差值称为过冷度

29、动力学研究凝固过程路径、速度、方式、能量等

30、体积自由能差是形核的动力,新增表面能是形核阻力

31、非均匀形核所需形核功小,所以所需形核驱动力小

32、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体积小,所以所需结构起伏小

33、晶体长大机制包括横向长大和垂直长大两种机制

34、对于正的温度梯度,随着离开液固界面液相一侧距离的增大,过冷度减小

35、铸件晶粒的细化,是通过形成大量的晶核来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36、单晶体就是只有一个晶粒构成的晶体

37、制备单晶体时,体系当中可以有杂质存在

38、定向凝固得到的柱状晶,垂直于其晶轴方向的性能比其他方向性能好

39、相变指的是结构、聚集状态及性质均发生突变的过程

40、杠杆定律可以计算三相区内相的相对含量

41、匀晶相图上,双相区的转变属于选分结晶

42、影响成分过冷的因素包括合金本身及外界条件

43、共晶转变,指的是一个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固相的转变

44、共晶体的形态只取决于过冷度的大小

45、由液相和一个固相生成另外一个固相的转变,称为包晶转变

46、包晶线是一条固相线

47、二元包晶相图上,两组元在液态能无限互溶,在固态也能无限互溶

48、具有包晶转变的相图,称为包晶相图

49、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共同生成一个固相的反应称为合晶转变

50、发生偏晶反应时,两个组元在液态下是无限互熔的

51、从能量角度看,稳定相的自由能最低

52、热力学条件是关于结晶(凝固)是否可能发生的条件

53、第一类涨落是小范围,大幅度的涨落

54、冷却时,凝固是自由能降低的过程;加热时,熔化是自由能降低的过程

55、重构型相变,化学键不会遭到破坏

56、晶胚体积、晶胚的表面积都是晶胚半径的函数

57、亚稳相是不能稳定存在的

58、小于临界晶核半径的晶胚,引起体系能量上升,因此不能稳定存在

59、亚稳相到稳定相的转变是一个能量降低的过程

60、若新相与基底完全浸润,则不需要形核

61、若新相与基底完全不浸润,则不需要形核功

62、晶体垂直长大时所需要的过冷度比横向长大时所需要的过冷度大

63、对于负的温度梯度,随着离开液固界面液相一侧距离的增大,过冷度减小

64、凝固时,控制晶粒度主要从控制形核率和长大速度两方面着手

65、增加冷却速度细化晶粒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大型的制件

66、相平衡是一种静态的平衡状态

67、体系当中组元的类型和含量,可以通过相律来描述

68、相变反应能够进行,必须具备热力学条件和动力学条件

69、晶内偏析与枝晶偏析均属于微观偏析

70、伪共晶区域都是左右对称的

71、由于包晶转变不完全性而产生的组织变化与成分偏析,称为包晶偏析

72、包晶转变也是新相的形核与长大的过程

73、包晶转变后,要么是液相有剩余,要么是固相有剩余

74、二元合金系中的恒温反应可以归纳为分解型和合成型两种基本类型

75、一个固相分解成为两个液相的反应称为熔晶转变

76、两个固相合成为一个新的固相的反应称为包析转变

77、不稳定化合物可以看作独立的组元而把相图划分为简单相图

78、熔点以下,固态金属能量高于液态金属,所以金属以固态存在

79、共析转变与共晶转变都属于分解型转变,没有实质的区别

80、能量条件研究形成能够稳定存在的晶核所需能量的问题

81、奥氏体是碳在γ-Fe中形成的置换固溶体

82、大于临界晶核半径,小于r0的晶胚,引起体系能量上升,因此不能稳定存在

83、包晶反应速度比共晶反应速度慢

84、过冷度越大,临界晶核半径越小,但原子运动也越困难,能够形成的最大晶胚尺寸也越

85、由于发生脱溶转变,亚共晶白口铸铁室温下的组织当中不含有珠光体

86、过冷度越大,温度越低,驱动原子运动越困难,因此凝固需要的临界形核功越大

87、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铁碳合金中的铁素体的量逐渐增加

88、非均匀形核与均匀形核的阻力均来源于表面能

89、相变过程中出现的亚稳态不能够长时间存在

90、非均匀形核引起的自由能变化比均匀形核大

91、相变热力学解释了相变是如何进行的问题

92、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与均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半径相同,所以两种形核方式所需形核功相同

93、母相的晶体缺陷对相变起阻碍作用

94、螺位错或者孪晶都可以作为横向长大的台阶

95、一级相变时,两相的体积、熵发生不连续变化

96、晶体长大后的形态可以分为平面状及树枝状

97、单晶体制备的基本原理是液体结晶时只形成一个晶核

98、定向凝固是控制冷却方式,从铸件的一端开始凝固,按照一定方向逐步向另一端发展的结晶过程

99、非晶态金属是一种缺陷极多的非晶体

100、结构相同,性质相同,聚集状态相同的均匀体称为相

101、任何一种热力学状态都可以使用相律来描述

102、匀晶相图上的液相线,是表示开始凝固的线

103、非平衡凝固过程中,冷速越快,最终造成的宏观偏析越严重

104、匀晶转变过程中,液固两相的成分是反向变化的

105、共晶组织的形核机制为交替形核机制

106、离异共晶里面共晶体的量很少

107、熔点是液固转变的温度,因此当液体冷却到熔点时就会开始凝

108、共晶转变时,液相成分沿着合金的平均成分线变化

109、纯金属凝固过程中,温度始终低于熔点

110、包晶转变与共晶转变都具备三相平衡反应的特点

111、结构条件研究关于晶核是否能够稳定存在的尺寸问题

112、包晶反应速度比共晶反应速度慢

113、处于临界晶核半径的晶胚,一定会逐步长大

114、一个固相分解为两个新的固相的反应称为共析转变

115、过冷度越大,临界晶核半径越大

116、匀晶转变属于分解型转变

117、形核的动力全部来源于液固相的体积自由能差

118、铁素体是碳在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19、形核需要通过能量起伏获得驱动力

120、Fe3C是属于正交晶系的一种间隙化合物

121、新相与基底的浸润角越小,形核阻力越大

122、渗碳体是一种硬脆相,塑性很差,延伸率接近零

123、非均匀形核阻力与新相/基底浸润程度有关

124、珠光体是共晶转变的产物

125、非均匀形核所需形核功小,因此不再等于三分之一表面能

126、从铁素体中通过脱溶转变析出的Fe3C称为三次渗碳体

127、纯金属生长时,如果液固界面是粗糙型,则液相原子是一个一个沿着固相面的垂直方向连接上去

128、所有的铁碳合金都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相组成

129、晶体长大后的形貌取决于体系当中过冷度的大小

130、对于多数无机物来讲,在正的温度梯度下,生长形貌为小锯齿平面状

131、对于金属来讲,在负的温度梯度下, 生长形貌为树枝状

132、制备单晶时,结晶过程当中,形核速度要非常快

133、系统处于相平衡时,不同相之间的原子静止不动

134、相律不能反应相变的路径

135、二元合金的结晶过程,是恒温结晶

136、吉布斯相律可以描述系统中独立可变的因素

137、杠杆定律可以直接计算组织的相对含量

138、匀晶转变是由液相直接结晶出化合物的转变

139、非平衡凝固过程,固相原子的扩散比液相原子的扩散容易

140、二元相图中,三相平衡必为水平线

141、共晶转变发生时,组元的液相无限互溶,固相也是无限互溶

142、共晶组织的长大为长程横向扩散的平行长大机制

143、共晶点附近的合金,快速冷却,得到部分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144、亚共晶合金,室温下的组织组成没有初生相

145、共晶转变的交替形核机制,容易满足成分要求,有利于结晶

146、包晶偏析可以通过扩散退火来消除

147、稳定化合物在相图上不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组元

148、过共析钢室温下的组织为珠光体加上铁素体

149、固态相变遇到的阻力大于液固相变的阻力

150、相变按照结构学划分为重构型相变及位移型相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杯淘汰赛会不会爆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