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能查到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突变的概率是多少率或系统发育树(带日期和突变数量)?急!

这是一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2020考研- 微生物学,此大纲能够帮助大家针对性的进行2020考研复试,如有考此科目的同学,这份资料能够帮助你划定复习范围,对于考研复试还是很有帮助的,小编还会整理更多考研复试资料,希望能给大家多一些帮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

二、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三、20世纪的微生物学

四、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二、细胞壁以内的构造——原生质体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一、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二、其他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第四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一、染色体DNA的复制和分离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第三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一、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第四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一、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二、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一、非增殖性感染的类型

第六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噬菌体感染对原核细胞的影响

二、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

一、DNA作为遗传物质

二、RNA作为遗传物质

三、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三、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四、转座因子的类型和分子结构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四、基因定位和基因组测序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

一、酵母菌的接合型遗传

四、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

第九章 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二、分解代谢物阻遇调控

四、通过σ因子更换的调控

五、信号转导和二组分调节系统

六、入噬菌体溶源化和裂解途径的转录调控

三、稀有密码子和重叠基因调控

六、ppGpp对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七、细菌蛋白质的分泌调控

第三节 古生菌的转录及其调控

一、古生菌的基本转录装置

第十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三、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第二节 基因的分离、合成和定位诱变

一、从基因文库或cDNA文库中分离目的基因

第三节 微生物与克隆载体

二、入噬菌体载体与黏粒载体

三、M13噬菌体载体与噬菌粒载体

四、真核生物的克隆载体

第四节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

第五节 外源基因导人宿主细胞

一、外源基因与载体的体外连接

二、克隆载体对宿主的基本要求

三、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

四、目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第六节 外源基因在细菌中的表达

三、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

第七节 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二、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生态

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二节 环境中的微生物

五、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八、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生物性霉腐的控制

九、原位研究方法及应用分子生物技术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二、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的传播

三、病原微生物通过食物的传播

四、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的传播

五、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三、污染介质的微生物处理

四、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五、环境污染的微生物监测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二、r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三、rRNA的顺序和进化

五、三界生物的主要特征

三、细菌分类和伯杰氏手册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一、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

二、血清学试验与噬菌体分型

三、氨基酸顺序和蛋白质分析

四、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第四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

一、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

二、快速、自动化微生物检测仪器和设备

三、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采用

四、计算机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一、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第二节 古生菌的多样性

一、古生菌系统发育总观

五、无细胞壁的古生菌:热原体属

六、还原硫酸盐古生菌:古生球菌属

七、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 限

八、古生菌: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

第三节 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

一、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

第四节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一、什么是微生物资源?

三、资源的开发利用亟待拓宽和深入

四、积极开展微生物资源的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三、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四、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五、克隆选择和免疫耐受性

第六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第十五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节 微生物工业发酵的菌种和发酵特征

一、生产菌种的要求和来源

第二节 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式

二、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

第三节 微生物工业的主要产品

二、抗生素、其他微生物药物和生物制品

三、氨基酸、有机酸、醇、维生素、核苷酸、激素

五、微生物农药、肥料和饲料

第四节 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

三、石油工业中的微生物生物技术

四、微生物传感器和DNA芯片

五、微生物塑料、功能材料和生物计算机

六、海洋和宇航中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以上就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微生物学的2020考研,按着此大纲走,考生复习起来也能有方向,对于2020考研复试复习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更多考研复试资料,还请关注。

  没有任何临床数据证实板蓝根能有效治疗禽流感。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指出,板蓝根在内的防治办法,没看到有特殊效果的依据,无法判断其作用。

  南都周刊第13期封面

  Q:中国第一例H7N9禽流感病毒究竟是什么时候、如何被发现的?有关部门反应是否及时?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A:2月19日病人入院,3月中旬被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证明为新病毒,经过中国疾控中心确认后于3月31日向社会发布。

  2013年2月19日,87岁的病人李某因发热咳嗽到上海市第五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重症肺炎。李某的临床症状和甲流相似,院方为他注射了达菲进行治疗,达非被证明对多种流感病毒都有效。遗憾的是,李某已经处于晚期,达菲失效了。

  早在2月26日,上海市第五医院邀请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卢洪洲来会诊,卢洪洲擅长诊治传染性疾病,有15年感染科的临床经验,曾参与H1N1型甲流的一线治疗。

  卢洪洲当天把这个奇怪的病毒标本送到中心的病原微生物应急监测实验室,检测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H1N1流感病毒、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多种病毒,结果都是阴性。

  H7N9主要感染分布

  但新病毒的通用引物测试呈阳性,通用引物是甲型流感病毒共有的一段成分,这证明卢洪洲的设想,是甲型流感病毒,不是别的病毒。

  “但所有已知的甲型流感病毒的检测都失败了,让人相信它是一个新的甲流病毒,”卢洪洲说。

  要证明一种新的病毒的存在更加困难,直到3月中旬,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实验室才初步认定,这是一种新的H7N9亚型的甲流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此前只感染禽类,从未对人类产生危害。不幸的是,李某已经于3月4日去世。

  新病毒的确认需要两个以上的实验室的交叉印证,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把病毒标本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送检的病例标本中分离到3株H7N9禽流感病毒。国家卫生和计生委用了两天的时间,综合分析判定李某感染的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并于3月31日向社会公布。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凡认为,从最初发现、排除、基因比对、上报,到最终明确新病原的存在,20余天的时间已经非常迅速。相比十年前的非典疫情,卫生部首次告知公众实情时,已经是病人入院的4个月后,SARS病毒也悄然扩散到中国十一个省市。

  H7N9新病毒确认后,检测时间缩短为4-6个小时。随后,江苏、浙江、安徽三地开始报告有病人感染这种病毒。截至4月9日19时,国内已经有28例H7N9禽流感病例,8人死亡。 (记者_徐卓君)

  Q:H和N分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H1N1、H5N1、H7N9等不同病毒名称?哪些对人特别危险?

  A:HA蛋白质家族成员有16个亚型,NA家族的成员有9个亚型。它们之间不同的组合形态,决定了这个病毒的命名。H7N9的H是人类发现的第7种H亚型,而它的N是人类发现的第9种N亚型。

  病毒就是一个蛋白质的外壳,里面包着一大块遗传物质。它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突出物,像个浑身长满刺的海胆。这些突出物有两种: 一种称作“HA”蛋白质,代表“红细胞凝聚素”(haemagglutinin,即血凝素),它的样子像支尖矛, 是病毒用来打开和入侵人类或牲畜的细胞的钥匙;另一种称作“NA”蛋白质,代表“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长得像朵长柄蘑菇,它可以破坏被入侵细胞的受体,帮助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

  每个病毒的表面,约有400个HA和100个NA。人类目前已经识别出的HA家族成员有16个亚型,NA家族的成员有9个亚型。它们之间不同的组合形态,决定了这个病毒的命名。因此,H7N9病毒的意思就是,它上面的H是人类发现的第7种H亚型,而它的N是人类发现的第9种N亚型。

  纵观历史,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感染了10亿人,全球每三人中就有两人患病,并导致近4000万人死亡,比一战的死亡人数还多,间接使这场大战提早结束。

  直到1997年,美国科学家陶本博格(J. Taubenberger)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与同事利用遗传学技术得出的研究成果,认为1918年的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十分相似,是一种与甲型(A型)流感病毒(H1N1)密切相关的病毒。

  2009年3至4月,H1N1疫潮重新肆虐,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有过千人感染,106人死亡,死者多为青壮年。病毒随后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包括中国内地。2009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把警告级别提高到第5级。这种病毒最初被俗称“猪流感”,后改称“甲型H1N1流感”。

  另一次大流感是1957年中国爆发的H2N2型流感,随后传遍全世界,疫情一直持续到1958年,造成全球约100万人死亡。这种病毒也被成为亚洲流感,是禽流感的一种变异,原本存在与鸟类身上的病毒和一个人类流感的基因混合在一起,于是疫情便开始传播了。

  十年后,H2N2发生了抗原的转变,进化为H3N2,并于1968年在香港爆发,同年传到美国,疫症一直持续到1969年,造成约75万人死亡。

  1996年,H5N1病毒在广东的家鹅中发现,当时它只在动物间传染。到了2004年1月,H5N1在泰国和越南的家禽中爆发。数周内,中国、印度和日本等邻近亚洲国家也发生了疫情,超过4000万只鸡被消灭,越南的猪身上也发现了病毒。2004年7月,H5N1再度在泰国和中国大陆爆发,次月传至马来西亚。截至2007年11月25日,全世界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328例人感染病例,其中200例死亡,死亡率超过60%,这些确诊的报告病例全部发生在东南亚地区。

  Q:H7家族有什么不同?感染H7N9和普通流感的症状有啥差别?

  A:H7流感曾感染过人类(仅一例死亡),但H7N9的可怕之处在于引发的肺炎相当迅速,会让患者突然进展到呼吸窘迫。

  H7N9属于H7病毒家族的一个亚群,H7病毒通常只在鸟类中传播,但在1996年到2012年间,荷兰、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墨西哥、英国都报告过人类感染H7流感病毒的病例,唯一一宗死亡病例发生在荷兰。主要病毒为H7N2、H7N3和H7N7。大部分感染都和家禽有关,主要导致结膜炎和轻度上呼吸道症状,死亡病例则表现为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至于H7N9流感病毒,以前都是在禽类体内发现的,在荷兰、日本、美国等地都引发过禽间疫情。2013年是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嗜好攻击肺部,而且引发的肺炎相当迅速,会让患者突然进展到呼吸窘迫。

  总的来说,感染H7N9和普通流感的症状区别在于:

  H7N9: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起病急,早期有高热(38℃以上)现象,伴有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但头痛、咽痛、肌肉疼痛不明显。起病5-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死亡。

  普通流感:同样起病急,有畏寒、打寒颤或高热现象(体温可达39-40℃),同时伴有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常有干咳、喉痛、鼻塞、流涕现象,3-4天有好转,但体力恢复需1-2周。(记者_胡雯雯)

  Q:H7N9新病毒是何方神圣?是否与嘉兴死猪 有关,或者和候鸟迁徙有关?

  A:病毒学证据显示,H7N9可能源于江浙地区的家禽。

  H7N9禽流感病毒在长三角出现的时机,正好和黄浦江上死猪泛滥的时机吻合。公众怀疑,这种新的病毒正可能是黄浦江上漂浮的猪的真正死因。

  然而,上海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黄浦江上的34份死猪进行了检测,没有发现禽流感病毒。

  香港大学教授管轶(香港大学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动物流感病毒)也认为不是黄浦江上的死猪,管轶多年来都在研究动物流感病毒,他至今还没有观察到猪的身上携带H7型病毒。

  “H7N9禽流感病毒来自于上海的1万多头死猪的可能性极小,人好像比猪对H7型禽流感病毒更加敏感,如果在猪身上已经爆发了禽流感疫情,人的病例会比现在的二十多例病人多很多,”管轶说。

  至于农业部的专家推断新病毒有可能由候鸟迁徙带入,管轶也不认同。实际上,候鸟已经多次成为禽流感的挡箭牌。

  管轶认为,最有可能是来自家禽。因为这个H7N9病毒中的八段基因片段,只有一段基因和候鸟中的比较相接近,其他七段基因都来自家禽携带或流行的病毒。6个内部基因全部来自H9N2病毒的,而H9N2病毒自1994年以来在中国的家禽中流行了将近20年。最主要的表面基因(血凝素蛋白基因,H7)和家鸭中的流感病毒很相近。

  新发现的H7N9病毒,两个表面基因,血凝素蛋白基因(HA)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A),分别来自于H7亚型和H11N9,其余6个内核基因都来自H9N2。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推测,新H7N9甲型禽流感是由这三个病毒的基因重组产生的一个全新的病毒。

  贺建奎还将新病毒的8个基因序列与世界各国的流感病毒的基因库的数据进行了比对,发现与其最接近的病毒基因多数来自江浙地区的家禽,有的基因相似度接近100%。

  “这与人感染病毒的地点重合,推测本次基因重组的地点可能在江浙一带,”贺建奎说。 (记者_徐卓君)

  Q:为什么禽流感在中国频发?

  A:中国的家禽因广泛使用疫苗而普遍有抗体,即使受禽流感病毒感染,它也不会死,病毒仍然可以在家禽中流行,直到感染人。

  管轶介绍,任何国家发生了人感染禽流感之后,都会把家禽中的疫情调查清楚,然后扑杀处理。

  H7N9流感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感染它,病毒还没有能力人传人,人只可能从动物身上感染病毒。想要控制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就要找到病毒的源头—多数情况下是家禽,然后将其扑杀。

  病人持续增加,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都有人感染病毒。但找到的动物却不多,截至发稿时,只是在上海和杭州的活禽市场中找到了一些感染了H7N9鸽子和鸡。

  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4月8日说,目前上海本地产家禽尚未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这就意味着上海活禽市场中的感染了病毒的鸡和鸽子来自外地,但具体来自哪里,无论是农业部,还是上海市都没有给出答案。

  找不到染病的动物,就无法切断病毒的源头。溯源难,主观和客观因素都有。

  “对禽类而言,H7N9是低致病性病毒,家禽就算感染了病毒,也不会死亡,因此不容易发现,这是客观因素,”管轶说,“主观因素是禽流感防控本身就夹杂了太多的政治和利益。”

  在H7N9病毒之前,H5N1禽流感病毒一直是心腹大患,它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对家禽和人类的致死率都很高,中国自2005年以来,对所有鸡、鸭、鹅和人工饲养的鹌鹑和鸽子进行强制免疫。

  管轶介绍,在大多数国家控制禽流感是不打疫苗的。少数国家,即使用也不会给所有的禽鸟打疫苗,会留一部分“哨兵禽”,不给它打疫苗。没打疫苗的哨兵禽如果出现大面积死亡,说明鸡群或鸭群中有病毒流行,哨兵禽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监测家禽中禽流感病毒流行的状况。

  “而中国的家禽因广泛使用疫苗而普遍有抗体,即使H5N1病毒感染它,它也不会死,但病毒仍然可以在家禽中流行。每次我们国家都是人先感染了禽流感,再去周围的动物身上找病毒,我们中国人成了哨兵人了。”管轶说。

  Q:H7N9病毒会危及生命吗?它会演化成大流感吗?

  A:尚不清楚H7N9真正的致死率,因为目前发现的都是重症病人,无法判断有多少隐形病例或者轻症病例。目前,随着病人的增加,H7N9的死亡率开始下降。在无法人传人的情况下,H7N9很难成造成大流感。

  H7N9病毒是低致病性病毒,而H5N1是高致病性病毒,但这并不意味着 H7N9的危害比H5N1小。高致病性病毒或是低致病性病毒是根据病毒对家禽的威力分类。

  对人类而言,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9反而更加棘手。高致病性病毒一旦感染家禽,就会大面积死亡,人类更方便找到病毒的源头。而家禽感染H7N9并没有症状发生,家禽可以隐秘地携带并传播病毒,不为人所知,人类就很难找到或者找全病毒的源头,也就没有办法根除病毒,病毒可以长期存在家禽的体内,持续地感染人类。

  H7N9病毒看起来威力巨大,在刚开始发现人感染病毒的时候,致死率一度达到60%,随着病人的增加,死亡率开始下降。

  实际上,医生们也不清楚它真正的致死率,因为目前发现的都是重症病人,是不是存在一些隐形病例或者轻症病例,还是未知数。

  一般来说,病毒的致死率越高,它的破坏力也会越高。但具体到甲型流感,似乎正好相反。

  《打败禽流感》一书作者艾伏里西诺认为,当病毒的死亡率开始下降时,比如降到10%以下时,环境才成熟到可能会发生瘟疫大流行的阶段。比如1918年造成了2500至4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致死率并不高,2.5%-5%,但却感染了全球十亿人。

  当病毒越来越精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时,它的致死率也会奇妙地下降,目的是为了让宿主物种可以继续传播病毒,如果病毒既保持了高致死率,又能轻易在人间传播,被它所感染的物种将会有灭种之虞。从进化的角度看,病毒必须设法使它的宿主保留一定的数量供其感染,毕竟病毒没有办法在失去宿主的情况下存活。 (记者_徐卓君)

  Q:世卫组织称,H7N9禽流感病毒出现变异,变得易于感染人体。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

  A:禽流感病毒可能发生突变,使得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质可以结合人型唾液酸受体,于是,禽流感病毒就有可能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

  任何一种病毒都有宿主感染特异性,这决定于很多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病毒能否结合宿主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通常认为流感病毒感染具有宿主特异性,不会产生跨物种传播。能够感染人的流感病毒一般是人型流感病毒(如H1、H2和H3型)或者是人型和禽型的重组流感病毒(如H5和H7型等)。

  1997年8月,科学家在中国香港的一个3岁儿童流感死亡病例体内分离出H5N1型高致病禽流感病毒,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H5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共造成18人感染,其中6人不幸死亡。这使得人们认识到,禽流感病毒直接跨物种感染是存在的。

  流感病毒通常感染人或动物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流感病毒会和宿主细胞膜表面唾液酸受体结合以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完成复制。这种受体在人类呼吸道和禽类呼吸道种类不同,如在禽类呼吸道以α-2、3型唾液酸受体为主,所以这种受体也常被称为禽型唾液酸受体;在人呼吸道表面,则主要分布着α-2、6型唾液酸受体,被称为人型唾液酸受体。

  流感病毒表面一种称为血凝素( HA)的蛋白质决定了该流感病毒倾向于结合哪一种类型的唾液酸受体。科学家通过对比不同亚型流感病毒HA序列后发现,HA蛋白质一些关键位点的氨基酸种类决定了其对于唾液酸受体结合的特异性。一般来说,人流感病毒优先识别人型唾液酸受体,而禽流感病毒则优先识别禽型唾液酸受体。

  通常情况下,禽流感病毒不会接触到人体。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比如人与禽类长期较为近距离的接触,使得禽流感病毒有机会接触到人,并且有可能在禽类与人之间多次互相传播。在这种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可能会发生一些突变,造成HA关键位点氨基酸种类发生变化,使得禽流感病毒HA蛋白质可以结合人型唾液酸受体,于是,禽流感病毒就有可能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这个过程使得禽流感病毒获得了适应于新宿主的突变,当然,这些突变可能不仅仅包括了HA蛋白质氨基酸的变化。

  另外,猪的呼吸道内同时存在人型和禽型唾液酸受体,所以人型流感病毒和禽型流感病毒均可以感染猪,并有可能在猪的体内发生重组,这样的重组过程便有可能使得原本只能感染禽类的病毒感染人体。

  Q:H7N9病毒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吗?

  A:暂时没有人传人的证据。

  和禽流感患者密切接触的600多人,都没有异常情况发生。H7N9病毒的八个基因片段中也没有人类流感基因片段。因此,目前还没有看到有明显的人传人的证据。

  根据管轶的说法,影响病毒在人际传播的因素有三个:

  2、亚型,H1、H2、H3三个亚型的流感病毒在人类身上能传播开,H5、H7、H9仅偶尔能感染人类,暂时不能在人身上传播开;

  3、内部基因的配套程度,有的病毒的内部基因在人身上繁殖效率不高,就传播不开,有的病毒在人身上繁殖效率很高,传播能力就会强,遗憾的是,科学界对H7N9的了解还太少,它的基因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没有人知道H7N9病毒未来会不会变异,会在什么时间变异,变得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但值得注意的是,贺建奎在新病毒的表面基因HA中发现了9个氨基酸的变异。这说明新H7N9禽流感病毒有很强的变异能力。由于表面基因HA是病毒用来吸附感染动物细胞的,它的高变异能力可能导致它传播感染能力和致病能力的变化。 (记者_徐卓君)

  Q:H7N9病毒有疫苗吗?最近国家食品药监总局批了种新药帕拉米韦,它能有效防治吗?

  帕拉米韦、达菲、扎那米韦

  A:暂无疫苗,达菲是公认治疗禽流感最有效的药物之一,而帕拉米韦的临床试验数据证明其对甲型(H7N9属于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流感有效。

  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合作机构一直在分离和鉴别H7N9病毒,以确定制造疫苗的最佳候选病毒。这是制成疫苗的第一步。但按目前的进展,疫苗的研发还得进行至少6-8个月,所以新疫苗没有那么快出来。

  2013年4月5日,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了抗流感新药,帕拉米韦(Peramivir)氯化钠注射液。这种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NA),削弱病毒利用这种糖蛋白与人体呼吸道上的受体结合能力。现有临床试验数据证明其对甲型(H7N9属于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和乙型流感有效。目前批准帕拉米韦上市的国家仅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

  根据药监局的说法,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跟市面上已有的奥司他韦在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二者同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病毒机理相同。但奥司他韦是口服制剂,不便于重症患者使用,并且由于其上市时间相对较早,目前已发现耐药性。相比之下,帕拉米韦的临床使用效果起效快、持续时间长,而且属于静脉给药,对于流感重症患者、无法接受吸入或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患者来说更适合。

  另外,根据实验室测试结果,H7N9病毒对于奥司他韦(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韦(Zanamivir)敏感。磷酸奥司他韦正是达菲的通用名,罗氏制药独家生产的这一抗流感药物于2001年在中国上市,原理和帕拉米韦一样,它也能抑制病毒颗粒从受感染的细胞穿出,因此能够抑制病毒在体内的传播,并且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主要是气管与支气管炎、肺炎、咽炎等)的发生和抗生素的使用,因而是目前治疗流感的常用药物之一,也是公认的抗禽流感、甲型H1N1病毒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而扎那米韦(Zanamivir) 是自1993年金刚乙胺获准上市后第一个获得许可的流感治疗药物,由葛兰素威康公司推向市场。该品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从而改变了流感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聚集和释放。它的原理和奥司他韦及帕拉米韦类似,都是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NA,从而改变流感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聚集和释放。

  然而,专家都认为,上述药物只应该针对一些高危病人,感染风险低的一般人群没有必要使用。 (记者_胡雯雯)

  Q:除了勤洗手外,还有哪些方面不能忽视?

  A:避免与活禽、死禽接触;在处理鸟粪等污物,用消毒液消毒;长时间阳光下晒衣物。

  H7N9病毒在禽类身上致命性不强,一只看起来活蹦乱跳的鸟可能已经感染上了这种病毒。因此,除了避免逛家禽和花鸟市场,出外踏青或逛公园时也要小心,不论是活的还是死的禽鸟,最好保持距离。

  禽流感病毒可以在凉爽和潮湿的条件下存活较长时间,若清理鸟粪等污物,要用含氯或溴的消毒液消毒,手则用酒精、碘伏等消毒。另外阳光或紫外线直射衣物也可以破坏其传染性。 (记者_胡雯雯)

  Q:现在连超市的鸡肉都滞销了,到底鸡肉能不能吃?鸡蛋或猪肉呢?

  A:鸡肉可以吃,但要吃熟食,而且还要留意间接污染—处理生肉的器皿、厨具等。

  禽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高温、紫外线、各种消毒药都可以杀死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H7N9病毒在100℃中一分钟可以被消灭,70℃经两分钟以上即能被灭活。因此,鸡鸭等禽肉,猪肉和鸡蛋只要充分煮熟煮透,吃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不吃病死的动物;未经烹调的血同样是高危食品;

  2、处理食物时,要把生肉和熟肉或即食食品完全分开,不能使用同一砧板和刀具,以免互相污染;

  3、料理完生肉食材要彻底用肥皂洗干净手,清洗和消毒生肉接触过的操作台和器皿;

  4、不能把煮熟的肉放回原先装它的容器。

  Q:最近板蓝根好火,类似的防流感偏方到底有没有用?

  A:没有任何严谨的研究能证明板蓝根有效,其他偏方也是如此。

  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时期,麦片粥供不应求,因为大家相信它里面有一种抗感冒的神秘成分;有的工厂和公司改变了原本禁止吸烟的规定,开始鼓励员工抽烟。为什么?因为他们误认为烟草的烟可以杀死感冒病毒。

  1977年俄罗斯流感爆发时,有些医生用石炭酸混合奎宁,或是重碳酸盐混着硼酸,喷进人的鼻孔里,相信这些东西可以杀死病毒。事实证明这些偏方都是无效的。

  H5N1禽流感爆发时,由于罗氏制药公司公布达菲的有效成分来自常用调味料八角茴香,一时间八角、茴香涨价缺货,不少人误以为用其炖肉炖汤能防治流感。事实上,达菲共有12道生产工序,最初是从八角茴香中提取莽草酸,提取程序相当复杂,每30公斤八角茴香只能加工出1公斤莽草酸。而八角在烹饪过程中产生莽草酸的几率不大。

  至于板蓝根,江苏省卫生厅在4月3日发布的H7N9禽流感的防治中医方明确提到可将其用于预防。而《病毒学报》2011年第3期的一份研究却显示,板蓝根水提物对各型流感病毒的预防均无效。仅在血凝抑制试验中,对三种禽流感病毒(H6N2、H7N3、H9N2)的血凝素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阻止病毒感染。

  但是,没有任何临床数据证实板蓝根能有效治疗禽流感。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指出,板蓝根在内的防治办法,没看到有特殊效果的依据,无法判断其作用。

    答:甲型H1N1流感是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为突然发作,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及迅速康复。除少数病例因严重的病毒性肺炎可导致死亡外,呼吸道的损伤,一般发展很快,且迅速转归。本病的病程、病性及严重性随病毒毒株、猪的年龄和免疫状态以及并发感染的不同而不同。

    答:甲型流感病毒可感染猪,引起猪感染和发病的亚型主要有H1N1、H3N2、H1N2,此外还有H1N7和H3N1两种不常见的亚型,B、C型流感病毒也可感染猪。

    答:H和N都是指病毒的糖蛋白(蛋白质),一种糖蛋白叫血凝素(HA),另一种叫神经氨酸酶(NA),由于这两种糖蛋白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根据糖蛋白变异的情况,HA分为H1~H15十五个不同的型别,NA分为N1~N9九个不同的型别,这里H1N1标示血凝素为第一个亚型,神经氨酸酶为第一个亚型。

    答: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很短,自然感染3~4天,人工感染1~2天,发病率很高,接近100%,而病死率1%~4%。

    5.甲型流感病毒的耐受力如何?病毒在体外能存活么?

答:甲型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通常56℃30min、60℃20min、65~70℃加热数分钟即丧失活性,但有些毒株56℃90min才能灭活,冻干或-70℃可保存数年;在pH值3.0以下或pH值10.0以上感染力很快被破坏;紫外线敏感,在直射阳关下,40~80h即可灭活;一般的消毒药都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包括乙醇、甲醛、乙醚、氯仿、丙酮、氧化剂、卤素化合物、重金属、去污剂等;病毒对碘特别敏感。

    该病毒对存在于有机物如粪便、鼻液、泪水、唾液、尸体中能存活很长时间,如在阴冷和潮湿的条件下,流感病毒在粪便和鼻腔分泌物中的传染性在4℃可保持30~35天, 20℃为7天。病毒在羽毛中存活18天,在干骨头或组织中存活数周,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粪便堆积发酵10~20天可将其中污染的高致病性流感病毒全部灭活。

    6.在病猪体内,甲型流感病毒主要分布在那些部位?

    答:流感病毒感染后一般局限在呼吸道,极少出现病毒血症。从接种后1-3天的人工感染猪血清中能分离到病毒,但分离时间只有1天,且血清样品中的病毒滴度很低。病毒进入猪体后能够在鼻粘膜、扁桃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及肺脏中繁殖,肺脏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

    答:除甲型H1N1流感外,常见的流感还有人流感、禽流感、马流感等。甲型H1N1流感与人流感和人类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猪与人的种间差异较小,流感病毒能够在猪体内与人-禽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排,并能产生感染人的新的流感病毒。

    答:甲型流感病毒是多样性的囊膜病毒,常为球形,直径为80~120nm,丝状体可长达数微米,它常见于刚分离到的病毒颗粒。在流感病毒的囊膜表面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这种表面纤维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呈棒状,由血凝素分子的三聚体构成;另一类呈蘑菇状,由神经氨酸酶分子的四聚体构成。

    答:流感病毒可在多种动物体内生长繁殖,如雪貂、小鼠、鸡、鸡胚等;也可在多种细胞系中培养,如人胚肾、猴肾、牛肾、地鼠肾、鸡胚肾等,当前广泛使用的是MDCK(马-达二氏犬肾)和MDBK(马-达二氏牛肾)细胞系。在流感病毒感染的组织培养细胞中,需加入一定量的胰蛋白酶,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在无胰蛋白酶存在的条件下增殖。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频率很高,且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抗原漂移可引起HA和/或NA的次要抗原变化,而抗原转变可引起HA和/或NA的主要抗原变化。
    抗原漂移:抗原性漂移是由编码HA和/或NA蛋白的基因发生点突变引起的,是在免疫群体中筛选变异体的反应,它可引起致病性更强病毒的出现。
    抗原转变:抗原性转变是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禽流感病毒时,病毒基因组的片段特性允许发生片段重组,从而引起突变。它有可能产生256种遗传学上不同的毒力各异的子代病毒。

    答:目前我国尚未发现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也未在猪体内监测到类似病毒。但由于一些国家的疫情尚在发展中,病例逐渐增多,疫区不断扩大,不排除有传入我国的可能。最近香港已确诊1例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

    答:流感病毒有三个抗原性不同的型,甲型流感病毒也见于人、马、鸡,偶可见于水貂、海豹和鲸等其他哺乳动物及多种禽类。

    答:禽流感病毒与甲型流感病毒之间存在双向传播,从猪体内已经分离到许多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同时从火鸡和鸭中也分离到了甲型流感病毒。

    答:病死猪尸体,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衣物、饲养管理器具、设备、运输车辆、其它动物和人员均可携带甲型H1N1流感病毒。

    答: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病猪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将带毒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经飞沫感染其它动物。

    答: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甲型H1N1流感。(1)猪肉烹制至71℃以上。(2)避免接触呼吸道病人。(3)经常用肥皂洗手。(4)避免接触生猪。(5)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场所。

    答: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天气多变的秋末、早春和寒冷的冬季易发生。

答:猪流行性感冒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粘稠的液体,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胸腔、心包腔蓄积大量混有纤维素的浆液。肺脏的病变常发生于尖叶、心叶、中间叶、膈叶的背部与基底部,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线,颜色由红至紫,塌陷、坚实,韧度似皮革,脾脏肿大,颈部淋巴结、纵膈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多汁。

答:本病潜伏期很短,几小时到数天,自然发病时平均为4天。发病初期病猪体温突然升高40.3℃~41.5℃,厌食或食欲废绝,极度虚弱乃至虚脱,常卧地。呼吸急促、腹式呼吸、阵发性咳嗽。从眼和鼻流出粘液,鼻分泌物有时带血。病猪挤卧在一起,难以移动,触摸肌肉僵硬、疼痛,出现膈肌痉挛,呼吸顿挫,一般称之为打嗝儿。如有继发感染,则病势加重,发生纤维素性出血性肺炎或肠炎。母猪在怀孕期感染,产下的仔猪在产后2-5天发病很重,有些在哺乳期及断奶前后死亡。

    答:目前没有用于猪的抗甲型H1N1流感疫苗。就目前情况看,普通的抗流感疫苗对人类抵抗甲型H1N1流感没有明显效果。

    答:对,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和各品种的猪。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多发生于天气突变的晚秋、初冬和早春季节。

    答:农业部已于2009年5月2日已成功研制出猪感染甲型H1N1病毒RT-PCR检测试剂盒,可在5小时内完成猪感染甲型H1N1病毒快速检测。

答: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的能力较差,只要消毒措施得当,养猪生产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酚类、氧化剂、碱类等均能杀死环境中的病毒。场舍环境采用下列消毒剂消毒效果比较好:(1)醛类消毒剂。有甲醛、聚甲醛等,其中以甲醛的熏蒸消毒最为常用。密闭圈舍可按照每立方米7-21克高锰酸钾加入14-42毫升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熏蒸消毒时,室温一般不应低于15℃,相对湿度应为60-80%,可先在容器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再加入福尔马林溶液,密闭门窗7小时以上便可以达到消毒目的,然后敞开门窗通风唤气,消除残余的气味。(2)含氯消毒剂。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含量越高消毒能力越强,包括无机含氯消毒剂。可用5%漂白粉溶液喷洒于动物圈舍,笼架、饲槽及车辆等进行消毒。次氯酸杀毒迅速且无残留物和气味,因此常用于食品厂、肉联厂设备和工作台面等物品的消毒。(3)碱类制剂。主要有氢氧化钠等,消毒用的氢氧化钠的粗制碱液,使用时常常加热配成1%-2%的水溶液,用于消毒被病毒污染的鸡舍地面、墙壁、运动场和污染物等,也用于屠宰场、食品厂等地面以及运输车船等物品的消毒。喷洒6-12小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24.怀疑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如何采集病料用于实验室诊断?

    答:根据实验的目的,采集不同的病料。通常,血清学试验采集血清样品,病原学试验采集动物组织样品、拭子和粪便。

    血清样品可以通过前腔静脉,尾根、和耳静脉采血,静置析出血清,或者凝固后低速离心分离血清。最好采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分离血清,血清样本要保证一定的数量。用做病原学诊断的病料一般应在感染初期或发病急型期从病猪或病死猪上采取。活猪可以采取鼻腔拭子,病死猪可以采取肺脏组织,病原学病料应采集几份,因为不一定每份样品均能检测到病毒。

    答:血清样品一般用1.5-2.0毫升的Eppendolff离心管盛装,在短期内可保存于4℃环境中,若长期保存必须-20℃冷冻保存,并尽量减少反复冻融。

    采集的病料如在48小时内进行试验,可放置4℃保存;否则,应放低温条件下冻存,较长时间保存须置于-70℃以下。

用擦不掉的钢笔墨水或防水墨水标记所有的样品,如组织、拭子、血清等。将病料装入小瓶等容器时(容量不能超过容器的一半)。如条件许可,每份病料都应备份。拧紧或盖好容器的盖或帽,用防潮胶带按越来越近的方向密封好,做好标记。用足够的棉花将每个小瓶或塑料袋分别包好,以保证即使小瓶压碎,棉花也能吸收全部液体。将小瓶或塑料袋再放入一个坚硬、不变形的清洁的空罐中。送检样品应该填写送检单,每个样品应和两份字迹清楚的送检单一起送检。在所有的包装过程中都应保持病料的冷冻状态。病料应和经过预冷的冷却袋一起放入送检容器内送检。用消毒剂擦干净所有被污染的地方。

答:流感病毒进入猪体后一般局限在呼吸道,肺脏是其主要的靶器官,达到下呼吸道的病毒量及在肺脏中的繁殖感染的病毒量似乎决定着疾病的严重程度。病毒对肺脏的细支气管上皮有高度特异的亲嗜性。迄今为止不同的流感病毒毒株在肺脏的复制地点没有差异。流感病毒病理的细胞水平方面所知甚少,用不吃初乳的仔猪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后支气管肺泡产生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能引起典型的全身性反应及肺部炎症变化。

    答:金刚烷胺,主要用于人预防流感,也可以用于流感的早期治疗,仅对A型流感有效,对乙型流感无效,1976年美国政府正式批准使用。根据专家长期研究,长期滥用金刚烷胺可导致流感病毒变异,导致新毒株的出现,使疫情进一步蔓延。从2004年起我国已明令禁止在动物上使用金刚烷胺。

恐慌来源于未知和无能为力,虽然现在尚没有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抗病毒药物,然而我们却可以通过广泛传播有关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和信息让人们充分认识甲型H1N1流感。只要人们对甲型H1N1流感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就不会胡乱猜测,也就不会“自己吓自己”。对事物保持科学的态度,这不仅是疾控专家应该具备的,而且是所有在病毒阴影笼罩下的人应该具备的。 
    传染病肆虐之时也是谣言易起之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对疾病的科学认识和对疾病传播情况的了解,人们很容易相信谣言。谣言四起,人心必定不稳,也会耽误人们科学地预防。而堵住谣言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真实信息的及时公开和传播。应该说,在这种时刻,公开和传播两者缺一不可。 

    甲型H1N1流感固然可怕,然而它毕竟目前尚未传入我国,加上我们有对抗“非典”的经验,因此不必盲目恐慌。只要我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像“非典”时那样保持个人卫生、室内通风和公共卫生,以科学的态度沉着应对甲型H1N1流感,相信这场潮水般的疾病很快就会退去。

    答:不会,猪肉加热至71摄氏度,就能杀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因此食用妥善处理过或者烹调过的猪肉及猪肉制品是安全的。

    答:1918年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H1N1病毒,首发于1917年的澳大利亚,影响了包括欧洲、北冰洋和太平洋地区等世界很多地方。死亡人数据估计5千万人。

    1976年美国甲型H1N1流感,是1918年的H1N1病毒的变种,死亡25人。但这次流感给当时的福特政府带来了公共卫生管理的危机。福特政府目标覆盖全体美国人疫苗计划到其中止时,仅仅覆盖了24%的美国人口。

  1976年2月美国新泽西州迪克斯堡新兵营中发生了一起猪(H1N1)亚型毒株引起的流感爆发事件,约200余人被感染,一人死亡。本次流感和病原学分析表明,猪型流感病毒是由猪直接传播人。

  过去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例很少见,甲型H1N1流感病毒通常不在人际间传播。2005年12月至2009年1月,美国只发现过12例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其中11人与猪有过直接接触。

  2007年菲律宾甲型H1N1流感。死亡率占到受感染人的10%。

    2009年4月,墨西哥爆发大规模的甲型H1N1流感,美国和墨西哥的绝大多数患者并未接触过猪,墨西哥政府现阶段已排除吃猪肉感染病毒的可能性。这种病毒已被证实经由人-人形式传播。在人际传播时,科学家指出,打喷嚏、咳嗽和物理接触都有可能导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间传播。

    31.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含有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基因是什么意思?

    答:就像所有的流感病毒一样,甲型H1N1流感病毒也在不停地变化当中。禽流感,人流感以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都会对猪造成感染;当不同种来源的流感病毒同时感染时,病毒之间就会重新“洗牌”(交换基因),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禽人猪”混合病毒。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多种变种:现在人们从猪身上分离出了5种主要的A型流感病毒亚型: H1N1, H1N2, H3N2, H3N1和H1N7。但最近从猪分离出来的流感病毒大部分都是H1N1型病毒。

    答:不是一回事。猪流行性感冒(简称猪流感),是由猪流感A型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猪群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低,多发于晚秋、寒冬和早春季节。 猪感冒:猪感冒则多因天气骤变、忽冷忽热、营养不良、体质瘦弱、露宿雨淋、寒风侵袭等应激因素引起,以子猪多发、单个发病,不传染其他猪。

答:甲型H1N1流感最初食欲减退或不吃食,眼结膜潮红,从鼻中流出粘性分泌物,体温迅速升高至40.5-42.5℃,精神萎靡,食欲废绝,有时喝几口清水,咳嗽,从鼻中流出脓性分泌物。呼吸和心跳次数增加,最后严重气喘,呈腹式或犬坐式呼吸。大便硬发展到便秘,小便短少呈黄色。四肢无力,不愿行动。如继发巴氏杆菌病、肺炎链球菌病等,死亡率可高大10%以上。猪患感冒病吃食减少,精神不振,体温40℃左右,鼻流清涕,有时咳嗽,耳尖、四肢下部发凉,被毛无光,大小便一般正常,加强护理,几乎无死亡。

  传播途径不同,禽流感目前还未发现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只是由禽类传染给人;SARS已经证实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甲型H1N1流感现在看来极有可能存在两种方式传播,即猪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进一步传播。

  致死原因相同,这三种疾病的表现类似,即流行性感冒症状,包括咳嗽、咽痛、流涕、发热等等,严重患者均罹患肺炎,最后导致难治性呼吸衰竭而死亡。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三者的共同点。

    当前,我省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正在按照“密切追踪、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积极、超前地做好应对猪流感疫情的准备。不断加强执法监督,全面做好“外防内堵”,加强监测调查,加强诊断防治,加强病毒实验活动监管工作,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加强联防联控,加强科普宣传,加强信息反馈工作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因突变的概率是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