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小孩子对输赢很看重玩游戏都那么看重输赢?

近几年来,常常听到这样的新闻报道:

因为爸爸不让看电视,孩子跳楼自杀;

因为老师没收了手机,孩子跳楼自杀;

因为暑假作业没完成,被老师批评,孩子跳楼自杀……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一位家长的咨询。

她的女儿今年5岁,平时在家里玩游戏,大人都让着她。

“有一次女儿在幼儿园和同学们玩猜拳游戏,赢了的时候她很开心,但是一旦输了就吵着说不算数,引起其他小朋友的不满,渐渐地都不愿意跟她玩了。”

大到成绩不好就自杀,小到一遇挫折就哭闹,如何面对“输”,是中国孩子从小到大,普遍缺乏的一种教育。

古语有云: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相比成功,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输”的时刻其实更多:

和小朋友玩游戏时输给对方、考试没考到理想成绩、舞蹈比赛发挥失常没拿到名次、竞选班干部失败、没考到理想的大学······

大大小小的不如意,实在是不胜枚举。

然而讽刺的是,我们的父母很少会教孩子面对不如意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当没有拿到好成绩、当努力被否定时,怎样面对和处理;却把“十之一二的成功”看得极其重要。

“我的孩子怎么能输?”

“我的孩子样样都要强!”

过分地追求赢,追求比别人好,催生出家长对于教育的焦虑,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造就了孩子玻璃心、输不起的脆弱心理。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能坚定地走下去的孩子,心里揣着一个小太阳,不怕输,不怕从头再来,这样才会一直有赢的机会。

见多了身边孩子们因为一时成绩差被家长指责、甚至打骂,结果越来越没有自信,逐渐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例子,除了惋惜还是惋惜······

如何教孩子学会面对“输”,这一课家长真的需要补上!

一、让孩子感觉到无论输赢,父母都会爱我、帮助我

当孩子输了之后发脾气或哭的时候,父母最忌讳的两种做法是讲道理给孩子找理由

“不就输了一盘棋吗,这点小事就生气了?”“有输就有赢的嘛,要坚强一点啊。”

这样跟孩子讲道理其实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传递的观念就是即便我真的伤心了也不能哭,要忍着、压抑着,对孩子的心理显然是不健康的。

“好好,宝宝你没输,是妈妈输了。”“都怪这个地板不好,让我们摔了一跤,来,我们一起打它。”

这样给孩子找理由其实是带他回避事实,那么他永远都不能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

孩子“输了”之后,正确的做法是接纳和认可孩子的感受

“我能看出来你因为输了而感到非常难过和沮丧”,“想哭就哭吧,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给孩子温柔的安慰或是一个暖心的拥抱,陪伴着直到他情绪渐渐平静下来。

让孩子认识到遭遇失败、不如意之后的失望、难过、沮丧等等是一种很合理、自然的情绪,是被接纳的;

同时,要让他感受到无论他是输是赢,他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爸爸妈妈会一直陪伴他,鼓励他。

这样的经历多了之后,孩子会逐渐明白“输”也是生活中很正常的事情,那些负面情绪也是会随之自然产生的,没什么大不了。

最重要的是,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输”和随之产生的负面情绪都能被父母接纳,并且他的身后一直有父母的鼓励和帮助时,孩子慢慢就会不怕“输”,能够勇敢面对“输”。

二、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和挫折

很多时候孩子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源于平时家长老师的态度。

第一种情况是,父母老师过度看重输赢,对孩子输赢后的表现差别太大。

有时候孩子根本不太懂输赢本身的含义,看重的是输赢背后连带着的教师、家长甚至同学的态度。

他知道,如果自己赢了,会被父母老师表扬、会得到奖品,大家只会为赢者呐喊,而忽视输掉的人。

大人首先要抛弃功利的输赢观,无论孩子做什么事,应当看重过程中孩子的体验与收获,不要过分追究输赢的结果。

大人能真心地接受输赢,孩子也就能更好地接受。

第二种情况是,父母老师的过度保护,让孩子无法承受挫折和失败。

有些孩子被保护得太好,要什么有什么,在家中呼风唤雨,还有些家长在那个甚至在玩游戏时还会故意输给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弱不禁风”,很容易被现实世界中一点点的不如意轻易击倒。

父母老师要意识到失败和挫折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要过度保护、刻意去帮孩子规避掉一些困难和挫折,让孩子自然地去经历真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家长在调整好自身心态的基础上,再来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和挫折。

比如孩子考试考砸了、比赛没拿到名次,家长不要表现出对他的失望,甚至指责、打骂他。

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一时失意没关系,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查漏补缺,让自己变得更好,像这样积极引导孩子明白“输”的正面意义。

还可以从日常游戏中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让他有机会在玩乐中尝到“输”的滋味,体验“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让孩子知道很多时候输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输了、失败了,能勇敢站起来,继续努力,这样,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三、带孩子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当孩子能正确看待输赢时,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可以先带着孩子分析“输”的原因,考试没考好是因为题做得不够多、还是基础知识不牢固,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关注输赢这个结果转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找准原因之后,开始和孩子商量着制定解决办法,对症下药。

例如,如果是题做得不够多,就一起去买一本额外的题集,利用课下时间多做题,多巩固,熟悉各种题型。

鼓励孩子用实际行动、用更多的努力,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提高挫折商的过程:

面对挫折和失败,他不会长时间沉溺于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中,自暴自弃,而是会以一种更大的格局,从困境中跳出来,重在思考解决办法,思考自己接下来该采取怎样的行动。

这样一种不被“输”所局限,能够理智地看清事实本质,并能采取相应行动的高挫折商,是孩子内心强大的体现,也是孩子未来能够赢的关键。

伴随学习难度的增大,孩子有逃避、厌学的情绪时很正常的,我们当家长的,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因为这些情况斥责、打骂孩子,这样只会引起孩子更强烈的厌学情绪。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学习的态度,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学习。不过在此之前,家长对待学习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对待成绩,不能以成绩论英雄,过分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

当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家长们可以专门找个本子或者应用什么的,记录孩子取得的优异成绩、或者是一些让孩子比较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样在孩子失落的时候让孩子看看,多夸奖、多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这样孩子的厌学情绪就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对待陪读,家长要分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每天辅导孩子做作业、检查作业这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很多家长不明白辅导的意义,在陪读过程中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就会立马指出,一边批评一边让孩子修改,这样容易让孩子陷入紧张、烦躁的情绪,同时也不利于孩子自己独立思考。我们可以选择在孩子完成后检查,检查的时候不能光指正孩子错误的地方,也要借机表扬孩子做得好的放,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待学习,家长要明白是谁在学习。

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总是替孩子着急,遇到错误会立马指出,并且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怎么做。这种做法的弊端茶妈在上文中已经指出了。这种行为不光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也会让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前段时间有篇文章很火,是说为什么父母双方成绩优异,但是孩子却是“学渣”属性。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纷纷吐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读书时候成绩这么好,但是孩子怎么学都学不好。其实道理很简单,成绩优异的父母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是“灌输式”辅导,一旦发现错误的地方,就立马指出这里不对,为什么不对,该怎么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办法发现自己哪里存在问题,也不能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弱项。

家长们不妨多以倾听者的身份出现,听孩子讲他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在孩子讲的过程中,可以给孩子提几个问题,让孩子发现自己时候存在没有学懂的地方,这个时候,孩子作为“教书先生”一定会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来,孩子学习的动力就更充足了。

以上这些建议都是需要家长和孩子长时间努力来完成的。面对孩子在临近期末心情浮躁,家长们也要适当理解孩子盼望假期、害怕考试等各种各样的情绪。理解归理解,也要注意适当的引导孩子这种情绪,不能听之任之,错过最后的复习时间。

面对孩子因为考前紧张等问题,我们家长该怎么做?

帮助孩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不要去考虑“期末考试考不好怎么办?这么多时间都浪费了,只剩几周时间怎么能够补起来。”之类没有意义的问题,或者是想着要把每一个知识点掌握,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任务规定得多多的,超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这些做法、想法都易产生焦燥情绪。

应冷静的静下来,把期末考试放在一边,首先根据自身实际,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复苏、巩固。不要忙乱无序朝三暮四,好高骛远。

学期末所剩时间不多,学生除上课自习认真学习外,还应把自己饭后、课间、晚上就寝前的有效时间都利用上,针对不同科目特点,安排不同的复习内容,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分配不同科目的复习时间,应做到重点突出,全面兼顾,对于薄弱科目应多投放时间,但不能无所收获。规定的复习任务,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不可因功费时,也不可因小误而失全面,要循序渐进,环环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搞好复习。

复习时一定要多思考、多动笔,善于归纳消除思想上的惰性,不能光用一双眼、一张嘴,而要利用有效巧妙的记忆方法、归纳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连贯起来,把同类的知识归结起来,牢记下来,找出知识内在的联系及规律。

临近期末,孩子会因为盼望假期、害怕考试等各种原因而静不下心来学习,这时候家长们要注意的情绪,帮助孩子们调整好学习状态。

NCAA给国内体育带来启示

热点事件有个好处,它既能满足看热闹的需求,也能引发不同角度的思考。一年一度的NCAA决赛,都会因为“总统关注”、“8万人观赛”、“转播合同上亿美元”等关键词,成为体坛热点,而当热度降温,一年一度的反思也再次出现:我们为什么不能有NCAA?

关注度低、不是职业队的人才库、媒体估算的品牌价值未能兑现成真金白银、造血功能薄弱、体育文化差异……相比NCAA,我们大学篮球联赛的不足被年复一年地提出,但直接复制NCAA模式,对于目前中国体育现状而言,并不现实。

NCAA旨在打造纯粹的体育,球员和球队不能利用自己的体育技能赚钱,但依靠现代赛事营销手段,当NCAA成为品牌后,一切皆可解决。而不论是英超( ) 还是NBA(),现代赛事营销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块:比赛日收入,商业赞助和媒体版权。其中最大的收入,来自出售媒体版权。在NBA,上述三项的收入比基本为3:1:6,即媒体版权占据了球队收入的六成,NCAA所占比例更多,一份长达14年、总价高达110亿美元的转播合同,足以为联赛提供充足的运作血液。

只有独特的高品质商品才能在市场中卖得好价钱,不只是校园体育,连我国现有的职业体育都不敢拍胸脯称自己是一个高价值的商品。同时,因为我国媒体现状而产生的垄断情况,也让赛事难以像NCAA那样卖出一个好的转播价钱。这一点,连和这样走在中国体育市场化前列的职业联赛都做不到,像CUBA这样的大学联赛更无法企及。

我们与NCAA的距离,就像隔着太平洋遥望,游过太平洋直接复制NCAA模式太远,不如低头看看身边的校园体育。

今年初,日本一场高中足球联赛的决赛,居然吸引了几万观众现场观看,场面热烈,丝毫不输于世界大赛,让外界啧啧称赞。不少中国球迷羡慕地表示,校园体育兴旺或许正是日本足球实力不断提高的原因。我们也有校园体育,旨在强身健体,放松自己,但我们没有往更高层次发展,校园体育的文化性变为了举国体制和精英体育。当体育和学习成为两条不同的路,校园体育的打造注定困难。

校园体育也有着不小的困难。“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培养人的技能,高级阶段是提升人的心智;体育的初级阶段是锻炼体魄,高级阶段是提升精神境界。但我们的现状是学校更注重学习,体育更注重成绩。校园体育与专业体育交流不够,甚至可以说相对隔绝,这与中国的体育文化有关。在美国,篮球是生活方式,而在中国,大家更看重输赢。”深刻感受过中美两国体育的,对校园体育的问题,认识深刻。

NCAA太远,校园体育很近,远的问题无法立刻解决,我们只能试着从近的问题开始着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子对输赢很看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