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敬嫔》里的礼仪有哪些?

清宫戏的通病是什么?掰掰手指头,随口都能说上一大把:比如公主随便出宫,比如皇帝比平民还平民……但正在安徽卫视、东方卫视以及乐视网播出的电视剧《甄嬛传》却对清宫礼仪十分重视。

昨天早报记者在上海采访了担任《甄嬛传》礼仪指导的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张晓龙,他在剧中还饰演了太医温实初一角。作为中戏的硕士生导师,张晓龙曾为《孔子》、《赤壁》等多部古装大片指导礼仪。

如今在影视圈从事古代礼仪指导的专业人才并不多,像张晓龙这样能演戏,还懂编舞和服装的就更少了。张晓龙告诉记者,这要感谢自己的跨学科经历。他本科在舞蹈学院就读,研究生读的是中国古代史,后来又到中戏当老师,主要担任形体课程中的中国代表性舞蹈与古代礼仪部分的教学,对各个朝代的礼仪都有研究。至于演戏,这是他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有的作品还能带到课堂上给学生做案例分析。张晓龙坦言,在影视圈全能型的人不太好找,他招收研究生时也希望找到什么都会的苗子,“尤其是做影视剧的礼仪指导,如果你不懂形体,你就没法做示范;你不懂历史,也没办法指导。我觉得现在做的事情,都是一种使命。”

绝大多数清宫剧里,皇帝都是高坐龙椅上,群臣站下面,或启奏或议事。还有些清宫戏里,大臣动不动就交头接耳,人声鼎沸。比如《铁嘴铜牙纪晓岚》里,皇帝在上面坐着,下面大臣斗得不亦乐乎,这也不合当时的礼仪制度。但《甄嬛传》中,皇帝与朝臣议事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雍正一人坐在乾清门内,所有大臣都在大殿外站着,有本者上前启奏。

张晓龙说,清朝皇帝处理政事,并不像现在很多清宫剧里说的在一间屋子里。皇帝与大臣共处一室,仅限于皇帝单独召见大臣,“由太监宣召,大臣进了屋,就会跪在一个蒲团上回话。”而正规的上朝议事,正如《甄嬛传》中的场景,这也有个专业说法叫“御门听政”,“之前在纪录片《故宫》里,就有专门一篇讲‘御门听政’的。”据张晓龙介绍,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在清晨举行故又称早朝。清朝从康熙帝开始,将御门听政的地点从奉天门(太和门)移至乾清门,每天凌晨,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乾清门两侧。当皇帝就座后,太监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然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折,由皇帝作出决策。事情处理完后,再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另外按照规定,御门听政时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咳嗽、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

清宫戏中,皇帝上下朝的程序几乎已成定式,一太监站在龙座前,拖长声调,高声宣布“上朝”“退朝”,然后是众臣下跪,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甄嬛传》开篇是太监响鞭三声,镜头随后拉近为雍正皇帝上朝的情况,以此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张晓龙说,“响鞭三次”用专业术语来说叫“鸣梢三声”,“上朝三声鞭子响,是指‘安静了,皇帝上朝了’;退朝的时候再响三声,意思是‘安静了,皇帝退朝了’。在清朝上朝是这样的,而不是用嘴喊‘上朝、退朝’。”

封建宫廷中等级森严,进退都遵循一个“礼”字。张晓龙说:“比如说我演的温太医,在见了尊者之后,会退很多步之后再转身走;那些嫔妃、答应见了皇后,也应该躬身退几步再走;在给别人呈送东西的时候,都会把东西高举,齐眉或者高过头顶。”

皇帝出巡,人山人海的围观场面在清宫戏里屡见不鲜。最夸张的是《还珠格格》中皇帝出巡,老百姓围观下跪为格格求情。

张晓龙表示,清朝皇帝出巡时,老百姓是见不到龙颜的。2001年,张晓龙曾跟随老师一起去拜访末代皇后婉容的弟弟郭布罗·润麒。润麒告诉他,如今很多清宫戏里的皇帝出行遭围观,“恨不得摸着皇上,那是不可能的。皇帝出行时,前面有引领太监,嘴里发出嘘声,轰老百姓,百姓知道皇宫里面出来人了,要面朝墙站着。”张晓龙解释说,转过身去,第一是皇帝安全有保障,另外也是尊重的表现,不可亵渎龙颜。

太医是清宫戏里的一个重要元素,曾有雷剧,太医给格格治伤,又是扒衣又是检视伤口。

张晓龙说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太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时不能直接望、闻、问、切,而是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历史记载为“悬丝诊脉”。不过由于这种方式在剧中显得太玄乎,便变通为:“用一块布盖在手腕上,诊脉时,太医跪下,低头,不去看妃子们的脸,这样既能诊到脉,又能体现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

太医的礼仪除了体现在诊脉过程中,还包括进退场。“我演的温太医,会退很多步之后再转身走。我在甄嬛面前,在皇后、各嫔妃面前,眼睛都没有直视过她们,都是垂着眼睛的,这是尊敬。”

曾经,宫斗剧霸屏多年。

《如懿传》之前,没有人能想到一个剧可以卖到13亿。

虽然宫斗剧数量众多,但时至今日,《甄嬛传》依然位列宫斗剧的天花板!

一入宫门深似海,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后宫佳丽三千,那么多女人都只围着一个男人转,争宠、妒忌、争权,都是为了能在后宫更好地活下去,为了自己的后半生,为了自己的孩子,尔虞我诈还真是司空见惯。

再看《甄嬛传》,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发现很多细节,而除了故事之外,这些细节也是其成败的关键。

后宫的嫔妃制度切合历史。

后宫里有皇后一位,皇贵妃一至两位,贵妃两位,妃四位,嫔六位,以及下面的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等等,在后宫中,嫔以下的女子,生了孩子都是不能自己抚养的,那些稍微有权有势的嫔妃在发脾气的时候,一般是发泄在宫女身上。

通常情况下,女子是在十三到十六岁入宫,更小的有十一岁就入宫的,后来放宽到十三到二十岁。

在《甄嬛传》里的一些礼仪刑罚,还是相对于符合与尊重历史的,开篇和结尾,雍正登基和乾隆登基的时候,都有静鞭三声,鸣梢三响,表示肃静了,大臣们驱步上朝了。

三跪九叩首,秀女们入宫后,首次参拜皇后娘娘,向皇后娘娘行叩拜大礼,三跪九叩首,那一段新进宫的众位小主,在皇后宫中跪拜,被网友们誉为“招财猫”式请安。

称呼,这也是很重要的礼仪之一,比如甄嬛,在皇上皇后面前要自称臣妾,在比自己位份高的嫔妃面前要自称嫔妾,在比自己位份和级别低的嫔妃宫女太监面前,自称本宫。一部戏下来,嬛嬛都快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了。

说到刑罚,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一丈红”了,一丈红就是取2寸厚五尺长的木板责打腰部以下部位,直打到筋骨皆断,血肉模糊为止,基本上就是把下身打到残废了。

夏冬春嚣张跋扈,得罪了华妃,被“赏”了一丈红,就此下线了。头脑简单,终究活不过2集。

活不过2集的还有皇后赐给华妃的宫女福子,本是皇后宫里的宫女,被指派给了华妃,华妃看着生气,加上皇上和福子多说了几句话,让华妃生妒,气不顺,一气之下,便打发了,这一打发,就直接断送了福子的性命。

其实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也是记录在案的,不过不是在雍正朝,而是在乾隆朝的时候,乾隆的一个宠妃,打死了一个宫女,被乾隆连贬三级,后来又晋封回来了,宫女白死了。

甄嬛入宫的时候,被封为常在,赐了封号“莞”,居住在碎玉轩,虽然是和淳常在同居在一个宫里,但也相当于是“一宫主位”了,在历史上,贵人以下是没有独自的居所的,甄嬛也不算是独居,可见是尊重历史的。

《甄嬛传》里,多次提到禁足,皇后、华妃、甄嬛、沈眉庄、安陵容、瓜尔佳氏等大多都受到过禁足的惩罚,每当被禁足,就会被各种轻视怠慢,可见禁足的惩罚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在历史上,很多的嫔妃,无权无势无宠爱的,一旦被禁足,估计很难再翻身了,可能皇上都想不起来了,这惩罚估计就是很重的了。

罚俸禄,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扣工资,在剧里也是多次提到,华妃被扣过工资,不过华妃不在乎,家里财大气粗,还能仗着哥哥捞点油水,不差钱。但是普通的妃嫔被扣了工资,也是不好过的。

苏公公和槿汐两个人的事情败露后,皇上也是扣了他们一年的工资,这对于有钱人来说,也不算什么了。

至于掌嘴、罚跪、打板子也是家常便饭了,更有甚者,直接丈毙。

随着宫斗剧逐渐下线,像《甄嬛传》这类凤毛麟角的作品在各大流媒体平台播放量依然很高,可说是有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

看宫斗,不止看帝王家事,更看命运浮沉,世间百态。摘自网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甄嬛传敬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