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等于几乘几三位小数乘除法竖式计算怎样算?

 数学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锻炼思维逻辑最好的表现形式,但就是很多孩子学不好。所以,小编下面把小学阶段1-6年级数学所有知识点汇总在一起了,不分版本,全部有效,赶紧为孩子收藏好!

  一、小学生数学法则知识归类

  (1)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三条

  1、相同数位对齐;

  3、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

  1、相同数位对齐;

  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3)混合运算计算法则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四位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

  2、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3、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1、从高位起,按照顺序写;

  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依次类推,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6)四位数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1、相同数位对齐;

  3、哪一位数不够减,从前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7)一位数乘多位数乘法法则

  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8)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9)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0)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1)万级数的读法法则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12)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往后面加上“亿”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13)小数大小的比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14)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

  (15)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16)除数是整数除法的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1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被除数小数点也向右移几位(位数不够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18)解答应用题步骤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3、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1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20)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1)同分母带分数加减的法则

  带分数相加减,先把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22)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23)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4)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25)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26)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和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号去掉,同时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27)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和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小学数学口决定义归类

  1、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3、加法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4、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5、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什么是角的顶点?

  围成角的端点叫顶点。

  (3)什么是角的边?

  围成角的射线叫角的边。

  (4)什么是直角?

  度数为90°的角是直角。

  (5)什么是平角?

  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平角。

  (6)什么是锐角?

  小于90°的角是锐角。

  (7)什么是钝角?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8)什么是周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周角,一个周角等于360°.

  (1)什么是互相垂直?什么是垂线?什么是垂足?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2)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向一条直线引垂线,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1)什么是三角形?

  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边?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

  (3)什么是三角形的顶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三角形的顶点。

  (4)什么是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5)什么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6)什么是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7)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8)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腰?

  有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个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

  (9)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两腰的交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10)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

  在等腰三角形中,与其它两边不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

  (1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底边上两个相等的角叫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12)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13)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叫三角形的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引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顶点的对边叫三角形的底。

  (1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什么是四边形?

  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什么是平等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四边形的高。

  (4)什么是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什么是梯形的底?

  在梯形里互相平等的一组边叫梯形的底(通常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6)什么是梯形的腰?

  在梯形里,不平等的一组对边叫梯形的腰。

  (7)什么是梯形的高?

  从上底的一点往下底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8)什么是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11、什么是自然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是自然数(自然数都是整数)。

  12、什么是四舍五入法?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看被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如果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在它的前一位加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13、加法意义和运算定律

  (1)什么是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2)什么是加数?

  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

  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和。

  (4)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它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14、什么是减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5、什么是被减数?什么是减数?什么叫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被减数,减去的已知数叫减数,所求的未知数叫差。

  16、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加数

  17、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1)什么是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2)什么是因数?

  相乘的两个数叫因数。

  因数相乘所得的数叫积。

  (4)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

  (5)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乘法结合律。

  (1)什么是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

  (2)什么是被除数?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被除数。

  (3)什么是除数?

  在除法中,已知的一个因数叫除数。

  在除法中,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商。

  20、乘法各部分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1)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2、什么是名数?

  通常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的数叫名数。

  23、什么是单名数?

  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数叫单名数。

  24、什么是复名数?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数叫复名数。

  25、什么是小数?

  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

  26、什么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大小不变,这叫小数的基本性质。

  27、什么是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有限小数。

  28、什么是无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无限小数。

  29、什么是循环节?

  一个循环小数的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叫做这个数的循环节。

  30、什么是纯循环小数?

  循环节从小数第一位开始的叫纯循环小数。

  31、什么是混循环小数?

  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2、什么是四则运算?

  我们把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3、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4、什么是解方程?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35、什么是倍数?什么叫约数?

  如果a能被b整除,a就是b的倍数,b就叫a的约数(或a的因数)。

  36、什么样的数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37、什么是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

  38、什么是奇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39、什么样的数能被5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

  40、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1、什么是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质数。

  42、什么是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43、什么是质因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44、什么是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45、什么是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最大公约数。

  46、什么是互质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

  47、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什么是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2)什么是分数线?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

  (3)什么是分母?

  分数线下面的部分叫分母。

  (4)什么是分子?

  分数线上面的部分叫分子。

  (5)什么是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分数单位。

  49、怎么比较分数大小?

  (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子比较大。

  (3)什么是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4)什么是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

  (5)什么是带分数?

  由整分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带分数。

  (6)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7)什么是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数叫做约分。

  (8)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2)什么是比的前项?

  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

  (3)什么是比的后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4)什么是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

  (5)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比的基本性质。

  51、长方体和正方体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2)什么是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3)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4)什么是正方体(立方体)?

  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或立方体)。

  (5)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6)什么是物体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什么是圆心?

  圆中心的点叫圆心。

  (2)什么是半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3)什么是直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4)什么是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叫圆的周长。

  (5)什么是圆周率?

  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

  (6)什么是圆的面积?

  圆所围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7)什么是扇形?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扇形。

  在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弧。

  (9)什么是圆心角?

  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圆心角。

  (10)什么是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53、什么是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1)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

  (3)什么是比例外项?

  两端的两项叫比例外项。

  (4)什么是比例内项?

  中间的两项叫比例内项。

  (5)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6)什么是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7)什么是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比例关系。

  (8)什么是反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

  (1)什么是圆柱底面?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圆柱的底面。

  (2)什么是圆柱的侧面?

  圆柱的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3)什么是圆柱的高?

  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三、小学数学量的计算单位及进率归类

  1、长度计量单位及进率:

  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

  2、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体积容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4、质量单位及进率:

  吨、千克、公斤、克

  5、时间单位及进率:

  世纪、年、月、日、小时、分、秒

  (31天的月份有1、3、5、7、8、10、12月份, 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份,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四、常用计算公式表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面积=长×宽S=ab

  5、三角形(s:面积 a:底 h:高)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8、圆形(S:面积 C:周长л d=直径 r=半径)

  面积=半径×半径×л

  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2、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6、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17、常用数量关系

  总价= 单价×数量

  路程= 速度×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效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关于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3、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本课教学将采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同学生纷纷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茶杯、药瓶、铅笔、柱子。。。。。。)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所见到的圆柱物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课本第18页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叫做什么?

  (2)什么是圆柱的高?它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圆柱的侧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整理并板书:

  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

  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实物阅读课本,初步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建立底面、高及侧面的概念,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圆柱的认识。

  3、引导参与,深入探究

  (1)、探究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2)、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然后通过出示课件的演示说明高有无数条。

  (3)探究圆柱侧面展开图:

  A、猜一猜: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此环节让学生先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B、剪一剪:学生动手把圆柱侧面剪开后展开,看能得到什么图形?此环节我没有强调让学生沿高剪开,而是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动手剪,大部分同学展开后得到的是长方形,也有些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我及时给予肯定,并让其说说是怎样剪的。并引导学生发现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的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样学生通过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C、论一论:接着让学生两人一小组观察、讨论展开后得到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测量计算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与圆柱的高相等。如果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与底面周长是相等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4、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结合实物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剪一剪”等几个活动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上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手中圆柱的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较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基。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流程等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一简单的阐述。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本单元只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习,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三、教学策略及课堂组织策略:

  教学策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设计中我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注重动手实践、充当学生的合作伙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并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组织学生积极锻炼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手、动脑探究中认识分数。

  四、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图,让学生亲自分一分矿泉水、香蕉、苹果,并知道我们把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个满意。当分到一个月饼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通过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接着让学生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折一折,进行判断、选择。教师问怎样才能一样多?让学生想到平均分,也就是对折。再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直观演示的时候故意将一个月饼分成一大一小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明白,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平均分”)之后再一次正确直观的演示,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强调: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能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并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分数,着重突出“平均分”,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而后通过解疑感悟分数的实际意义。】

  2、如果学生在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那么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我设计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再让学生通过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和练习中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加强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着眼一个“动”字。】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过一组练习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1/2的意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出现4个图形,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信他们都很容易理解1/4的含义。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体验再一次的分一个月饼,要分成4份,问学生“应该怎样分?”,学生从实践操作,得知结论,利用圆形纸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的含义。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活动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4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以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完成,既重视操作,又重视知识点的学习,着眼于设疑和解惑,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为了巩固学生知识性,在练习中我设计出示有5个图形全部分成4份,但是只有2个是平均分的,可以用1/4来表示,通过练习进一步强调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下面练习我设计通过“我能行”实践操作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1/4的含义,相信学生一定能用多种方法折出1/4。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新的分数在练习中我设计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折出其它的几分之一,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

  4、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在上面知识点紧接着出示一组分数直接把学生引入到学写分数中,并让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数的含义,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5、提高认识几分之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分数的意义,除了平面图形可以平均分,还有其它物体也可以,从而得出了分数意义。我便设计一个线段图和其它图形的练习,通过教学活动尽可能的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几分之一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几分之一”。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出示课件)三只小动物分西瓜的故事,课件出示三个一样大小的圆形,用涂色部分表示三只小动物分得的份数,分别占圆形的1/2、1/3、1/4,探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这个游戏活动练习应该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同时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4的大小。让学生从图中得知: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一份越少。接着我又设计一组比较分数的大小练习,通过“小试身手、大显身手”多种练习方式加深学生对分数比较大小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让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图中每个小图形表示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通过一个综合性拓展练习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估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轻松地完成练习,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最后我把分数置于生活当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分数,认识分数并对分数产生兴趣,从而真正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让学生来一个总结性的归纳,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通过小结,有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概念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己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体验――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

  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由于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高。这时我出示了一组这样的数据。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

  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动手摆小棒,一人摆,一人记录。顺便提出要求:摆小棒时,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用几根小棒表示。然后观察各位上的数的和,你发现了什么?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2=3,3是3的倍数”。同时,学生也发现15、18、21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随即说道:“这么简单的数你会了,那么大一点的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组这样的数据: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可以使用计算器,并让学生把结果填到各自的练习卡纸上,然后先跟同桌说说,再把结果汇报结果给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这也正应了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1:课本P19做一做1。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①P21页(5、6题),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增设了3道发展题。

  ②把数娃娃送回家。题目如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选择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7、在口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第一部分的知识,它被安排在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之后学习。这是认识小数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为以后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四则运算做知识积累准备。它是整个有关小数学习中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相当重要的内容。

  学生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已接触过小数。但这个单元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初步认识并感知小数的意义;简单小数的大小比较;读小数和写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感知的基础上,应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其有关性质、方法。本节课教材的编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然后是小数的读和写。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将教材作了适当的处理,先让学生读小数。虽然小数的读法并没有正式教学与概括,但从学生接触小数起,就不可避免地与读法进行碰撞,因此在不经意间大部分学生已能正确地读出小数了。由读小数引入,教学数位顺序表的相关知识,再进行写小数。

  在上述基础知识和理念的支撑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熟悉小数数位顺序表,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一、教学数位顺序表导入:

  1、观察一下,这些小数有几部分组成?

  (三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如340.009的整数部分问:3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4呢?

  2、谁还记得整数的其他的数位?(学生回答,按一定顺序即可)(课件出示)每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关于整数数位你还知道哪些知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整数数位顺序表的知识是学生掌握小数数位知识的基础,而这两部分之间又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因此整数数位知识的复习越系统完整,就越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在注意学生发言的'有序性、条理性,语言的规范性,为顺利探究小数部分的数位知识埋好伏笔。】

  3、看整数部分,你认为小数的数位应在整数部分的哪边?(在整数部分的右侧)中间怎样区分呢?(用小数点隔开)

  4、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那么,十分之一表示小数部分有几位小数?(有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后的第几位?(第一位)它所占的数位叫做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

  5、你能推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吗?为什么?

  (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百分位,因为它表示有两位小数,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谁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后面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千分位――千分之一;万分位――万分之一;十万分位――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位――百万分之一……)

  (5)出示下表,提问: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关数位的知识,有了整数部分的数位知识作依托后,相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小数部分。抱着这样一个信念,怀着对学生的信任,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概括。在稍做引导的基础上(十分位的得出教师应予以提示,它既是小数部分的起始位,又和整数部分有着差别),让学生根据整数部分的知识自行推断概括。】

  6、看着这张数位顺序表,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你怎样证明?(0.1米就是1分米,0.01米是1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因此0.1米里有10个0.01米)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这样的话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虽然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是10,但理解的难度显然有所增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我在这里安排了验证的环节,让学生借助计量单位加以理解,并在验证的过程中理解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7、你能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有关知识,完成下面这几道填空吗?

  (1)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位,计数单位是();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2)从左往右数,小数部分的第四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4)6.825有6个()、8个()、2个()、5个()组成。

  (5)说说下面各数中的“2”分别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意思?

  我们要把数位顺序表牢记,这样就能正确地解题了。

  【当学生掌握了上述知识后,我设计了以上一些课后练习题。由最基本的根据数位表知识填空到运用数位表的知识解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小数的读法。

  1、(出示图)熊猫、电动车、土星绕太阳数据。

  问:你会读出以上的数据吗?

  2、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3、如果我们要把读法写下来,可以采用这样的书写格式:

  29.42读作:二十九点四二

  【虽说读小数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学生开始接触小数,就必定要把它读出来。因此在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会读小数了。如果学生的读法不规范,那么教师也必然会予以指正,只不过没有向学生说明白而已。因此,我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将读小数的读法安排在课的第二步,既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满足需要,又为后面的新知探究创设了自然的衔接。如果有个别学生产生错误,可让其他学生予以指正,并授于方法,让双方学生都获得满足:情感满足与知识获取的满足。小数的读法有两种,一是直接读,二是根据小数的意义读。根据参考书的意见,我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一种读法。】

  三、教学小数的写法

  1、出示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写在自己本子上,指名板演,说明书写格式)

  2、写出下面的小数。

  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三百点七一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我让学生独立根据信息进行写小数,相信学生都能完成。在写完小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数的写法,在教学知识的时候不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读出下面各数0。0770。004

  2、说出24.375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3、一个数的十位和百分位上都是6,个位和十分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4、一个小数,由4个1、5个0.1、7个0.01组成,这个数是()。

  【写小数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根据读法写,一是根据小数的数位知识写,比较而言,后者的难度要高一些。因为是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进行习题的练习,以后就要求学生将表记在脑中,随时进行运用。】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上午好!下面我把《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设想与课后反思,向各位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1页,以及相关的练习。

  下面,我先谈谈自己对教材地位分析:《6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至5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灵活处理教材,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的3点:

  (1)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来源,熟记口诀,比较熟练的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合作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正确计算。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

  我认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加强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二大方面是说学生: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但注意力不稳定。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口诀教学比较单一,要上好本节课,最需要的是创设生动的情境,采用有趣的小游戏和小竞赛,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空间,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下面,我说说教学策略

  首先谈谈教法:《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教学我运用多媒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动手操作法、综合练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谈完教法,我再谈谈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学生为中心。”为此,课中我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述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现在我谈谈整节课的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体验,我把本课设计成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和不同层次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

  接下来我来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一步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方式,我采用以下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游戏复习,引出课题: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复习铺垫中,我就采用采蘑菇和开锁游戏,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操作迁移,探索新知: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课中我创设“去参观海底世界”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准备题的学习,为新课中的编写口诀打基础;接着,我让学生动手用三角片摆小鱼,共同学习“一六得六和二六十二”这两句口诀;然后,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编写口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

  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实际应用,巩固提高:练习的设计我力求体现 “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6个练习:夺星星、摘苹果、夺锦旗、夺红花、我能行、用数学,让学生在愉快中应用新知识。

  创新评价,总结全课是教学过程最后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总结在一节课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把总结全课设计为: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表现和在本节课中的收获,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又达到本节课的升华作用。

  在这堂课中,我为求做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始终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数学的思维。因此,我摒弃传统口诀的教学模式,精心构建口诀教学的新格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的突破:

  一、设计丰富的活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课中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活动和游戏。例如:复习中的“采蘑菇”和“配钥匙”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第二个活动是“参观海底世界”,让学生完成准备题,为编写口诀打下结实的基础;接着是“动手摆小鱼”,活动中学生非常踊跃,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的角色,并且初步感知口诀的来源;第四个活动是“小组合作编口诀”,发挥小组互学的作用,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第五个活动是让学生 “找找口诀的秘密”这样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找出6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最后是“熟记口诀大比拼”,让学生运用规律来熟记口诀。这样,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对口诀的认识。

  二、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突出探究的意味。

  首先是设疑引探――“准”。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见引导者的重要作用。备课时,我同样要当好“舵手”,准确把握好探究的问题,把握好探究的方向,才让学生在探究中少走弯路。课中我只充当了一个引导者,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微笑的点头,让学生信心大增,让学生体验出学习是快乐的,思索也是快乐的。

  其次是合作交流――“放”。 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于渔”。新课程是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的是一种能力和方法,炼就的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正如新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出自己喜欢的条数后,与同桌交流可以编出哪句口诀,然后放手学生在小组内探究编写口诀,这样既可发挥优生的创造力,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

  再次是自主探究――“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不是只停留在学生的表面回答上,在课中我注意还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听数学走向“找数学”, 从答数学走向“问数学”,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 体现数学的价值, 喷射数学中的生活色彩。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设计本课时,选材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例如新课中的“参观海底世界”, 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海洋里原来包含着数学问题,体现“小课堂,大社会”教学理念的同时,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练习中的“用数学”,就是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机会,也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意识,真正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巧设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应用数学

  新课程倡导要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诣的学习氛围。练习的设计我力求做到体现 “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练习的形式丰富多样(夺星星、、摘苹果、夺锦旗、夺红花、反应快、用数学),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体现一定的梯度性与趣味性,并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把练习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享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与反思,我深深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它更是个有生命的过程。因此,本着这个目的,我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知识获得的体验,丰富对新知识的的感悟。以上都是本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由于本次采用异地教学,学生与我的磨合未能很好地适应,未能取得较佳的效果,尽管我在备课时在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方面都想得很多,但经过课后的反思,我也清楚地认识地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有些细节还应该处理得更好,这些就留待各位评委的批评与指正,欢迎大家多给意见,我将会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怀着感激之情,去聆听各位评委的宝贵意见,因为大家的批评与肯定,都是我以后在教学上取得进步的源泉。谢谢!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8/38/3÷4=()8/3÷2/3=()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同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3、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a1+b1=aba+b,a、b为互质数;②a1-b1=abb-a,a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这次五一长假,陈老师到舟山的普陀山游览了趟。一上码头,我在路标上看到了这样一组信息。

  2、出示信息。(幻灯)

  码头→前寺 前寺→ 佛顶山步行要 21 小时 乘汽车要 41小时乘汽车要 41小时 坐缆车要31小时3、师:看到这些信息,你可以选择哪种方式到达佛顶山,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所需要的时间。

  (1)上面这些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1/4+1/4)(2)这属于哪一类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谁会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幻灯)(4)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因为分数单位相同)(5)那另外3组的分数又叫什么呢?(异分母分数)揭示课题

  师:XX说的不错,这类题目叫做"异分母分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相加减的方法。

  师:我们先来看1/2+1/4这题,请独立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答这道题目,需不需要老师或同桌帮忙?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通过集体的智慧,你们小组可以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学生操作、交流、反馈(板书)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一、创设情境,明白为何而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在这节课中,这个价值的体现,无非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个四则混合运算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针对这一点,我就创设了跳绳比赛这个情境,意在通过学生列式解答,比较后发现,综合算式和分步计算虽然都能达到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但是,很明显两条路是不一样的,综合算式显得更简洁、更概括,体现了它的优越性,说明我们今天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要用到的,这样设计为后面的继续学习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明确运算顺序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中括号的出现是第一次,从这个符号的名称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一部分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根据这样的学习实际,我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想让已经知道的学生用中括号来体现它的作用,让还不知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想办法来使原来的题目跟现在的运算顺序符合。就像课堂中出现的情况那样,有一个学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号以表示区别,通过比较发现,可是可以,但区别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搞错,而形状不同的中括号,用在这里比较合理。这样的安排,使已经知道中括号的学生进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还没有听说过的学生从这里更明确了,它只是改变运算顺序的一个符号、一个记号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号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对运算的顺序就更加明了了。

  三、角色换位,培养逆向思维

  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一般都是老师出题考学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还是被动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最后,我安排了考考老师的题目,让学生当老师,来考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想把老师难倒的心理,所以积极性非常的高,个个参与,小手举得高高,而在这参与中,无形地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时时提醒,注意有效阅读

  “阅读”一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用得很多,特别是高段,老师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时时刻刻都含有阅读,如何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提高有效阅读的能力,也是我们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有效阅读来帮助解答问题,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1、在情境中,看完题目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哪个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来引起学生通过阅读概括要点,为问题的解决搭桥铺路。2、在计算118+-÷12×(63-59)两个题目中,我有意让学生说说怎么样会做得更快?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发现在做第二个题目时可以“偷懒”,把中间的答案抄过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学生明白了仔细阅读、认真看题的必要性,给解题速度带来了方便。3、错例分析,提高阅读的能力。在完成了题目后,我安排让学生在数学小家庭中交流,并要找出成员错误的原因。这里的意图一是概括存在错误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养学生的有效审题的能力,判断做得对或错很简单,但要看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就不简单了,这需要非常认真地去看、去观察才能完成的,这给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题目的难度有所偏大,导致时间紧张,因为考虑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不到位。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成正比例的量》: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另外,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例2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纳和提倡接受学习)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呈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实验,以列表的形式给出了装水的高度和相应体积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填写对应的底面积。我这节课是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以观察试验引入新课,很快将学生带进新的探索过程中。一句,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一下打开话匣子,为开课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实验数据报告单,让学生观察表格,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2,让学生计算杯子的地面积,让学生体会到体积和高度的比值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水的体积随着高度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增加、体积也增加,高度降低、体积减少,但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并用来表示“高度、体积、底面积”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体积和高度是成正比例的量,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

  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k(一定)和正比例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让学生继续体会,当学生真正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进行了对比练习后,再接着让学生来说。

  由于学生有折线统计图和数对的相关知识经验,所以在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做简单介绍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多少制作正比例图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习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习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本篇虽说是青岛版,但说课模板流程我们有很多都可以学习和借鉴

  今天我说的课题出自青岛版4年级上册课本,第105页第7单元的信息窗1《五级船闸》小数除以整数。(课件出示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这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所学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在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确立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课件出示)

  根据上述对教材与内容的简单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经历探究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感受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鉴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读了。

  课件出示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数学学习方法的特点,并且基于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我为学生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法,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教师只需引导好学生探究的方向,而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进而达到绿色课堂的目的。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整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课件出示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我通过课件的配合(出示三峡情境图),谈话引入,即直接给学生出示几幅三峡的图片,从而引出三峡五级船闸的情境图课件出示,提示学生发现五级船闸的作用――蓄水。

  课件出示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三峡情境图,及五级船闸的作用,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

  课件出示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他们已经学习过整数除法的运算,对他们对小数除法的认识还是刚刚开始,所以,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喜欢对实例进行模仿的自觉性学习。

  首先,在学生懂得五级船闸的作用之后,我借助课件出示情景图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在这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的习惯。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由你所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小组合作的模式,根据所发现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即:

  水位一天能够上升多少米?

  处理这个红点问题时,学生会很容易的找出情境图中的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而且能够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9.84÷3=,由此也引出了新的问题:

  被除数是小数怎么办?

  在这里,也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后,可以问学生这么一句话:看到这个课题和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由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思考,在这里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整数除法、小数乘法等。

  在学生发言完毕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想起的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9.84÷3= 板书算式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可以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彼此的观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研讨寻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在这里,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就会出现多种观点,比如把小数化为整数、估算等,把小数变成整数,也就是把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用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的整数除法去除,这样就把被除数扩大了100倍,最后要把所得的商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

  估算即把9.84看做9,9除以3得3,9.84比9大,所以商也比3大。

  在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9代表9个1,除以3,得3个1,商写在个位上。8代表8个十分之一,除以3,结果是2,2写在什么位置呢?引导学生理解2写在8的上面,并且在个位的3的后面要点上小数点,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2是商在十分为上。这样商的小数点也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样就解决了小数点的问题,剩下的计算可以教给学生去讲解,余数2可以看做20个百分之一,与百分位上的4组成24个百分之一,除以3,得到商是8。

  8代表多少?写在那里? 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

  由此,也突破了对本节课所设的重点难点。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重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达到避免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的目的。

  同时也解决了本课的红点问题,即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的关键所在,所以这个重难点要突破好,让学生从根上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学生对情境图理解、认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切忌出现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同时也实现: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探讨交流,感受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和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教学目标。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加深理解。我分为2个层次。

  1.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加深对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用的熟练程度。

  2.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实际问题,进行反馈练习

  问题的设置要多层次,多样式,依次递增练习的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到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要点,把总结提高的工作放手教给学生来做,再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阅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样,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小数除以整数》这一节课的简要分析和初步构思,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关于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集合十篇】相关文章:

教学内容:教材P231、例2及练习一第123题。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生:3.5×3就表示3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5角,9+15=105角,即3.5×3=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45题。

1.能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与算法。

2.会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整数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体现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体验,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自己回忆,个别提问,其他同学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导入:同学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练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教师出示算式卡片,指名口算。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1.大家在逛商店遇见特卖会时是不是都有点心动?小刚也遇见了特卖会,那你帮他算算他至少要带多少钱才够?

某商店牛奶搞特卖活动,每盒牛奶1.4元,买四赠一。小刚要买20盒牛奶,至少要带多少钱?

分析:“买四赠一”的意思就是买5盒牛奶付4盒的钱数,求买20盒需要多少钱,就是求实际应付的钱数。

方法一:先求出20盒里有多少个(4+1)盒,再求出买4盒多少钱,最后求出一共需多少钱。

方法二:先求出20盒中一共有多少盒是需付钱的,再求出买20盒一共需多少钱。

2.运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巧计算

小结: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3.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4题。组织学生先独立填一填,再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小组同学共同探索归纳出因数与积之间的规律。

4.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指名学生朗读题目。

组织学生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出算式。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先观察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再核对计算的结果中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

通过练习课的巩固,同学们对小数乘整数是否有更深的了解?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题。

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教学内容:教材P56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口算后提问:从14×3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1看、2算、3数、4

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教学(后记)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2481114题、“动脑筋”。

1.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乐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习惯。体验知识的归纳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美,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应用。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的乘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的既快又对,大家准备好了吗?

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两个因数一共是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

2)积的末尾出现“0”时,应先点小数点再划掉末尾的“0”。

3)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师总结:小数末尾要对齐,整数相乘算出积

数对数位点对点,数位不足要补齐。

3.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的根本区别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你还记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吗?

4.不计算,判断积的小数位数有几位

1.探索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计算下面各题,再比较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规

提问: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师总结:在小数乘法中,当第二个因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第一个因数(0除外);当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第一个因数(0除外);当第二个因数等于1时,积就等于第一个因数。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2题。

3.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2题。

小组讨论,得出题目信息,并独立列式解答。

教师强调:仔细观察题目,这是一道关于单价、质量和总价之间关系的题目。单价可以通过秤的下方得知,而水果的质量则可以通过秤上的指针得出。

4.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3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独立完成。

妈妈带小明到超市去买水果。你能帮小明的妈妈算算价钱吗?

苹果每千克4.8元,妈妈买了2.5千克,妈妈应付多少钱?

香蕉每千克5.9元,妈妈买了3.8千克香蕉,25元钱够吗?

5.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4*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要根据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来决定因数中的小数位数。

学生组内交流,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动脑筋”

有两个水桶,小水桶能盛水4kg,大水桶能盛水11kg。不用秤称,应该怎样使用这两个水桶盛出5kg水来?

答案提示:先把小桶装满水,倒入大桶中,如此反复3次,现在大桶内11kg,小桶内剩下1kg。把大桶内的水全部倒掉,把小桶内的1kg倒入大桶中,再把小桶装满,倒入大桶中,这时大桶内就有5kg水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有哪些收获?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4811题。

小数末尾要对齐,整数相乘算出积,数对数位点对点,数位不足要补齐。

教学(后记)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P116及练习三第123题。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过程与方法: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学会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育人理念。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四舍五入”。

教学难点: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交流互动。

我们生活中有时需要很准确的数字,但是有些时候往往不需要知道很精确的数字,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那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来取近似值呢?(用“四舍五入”法)(出示如下表格)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小数的近似值。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1.先思考再回答:(1)怎么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应各是多少?指生回答。

2.揭题: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

1.激趣谈话: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经过训练后的警犬,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获很多案件,比如追捕逃犯、搜查违禁品等。同学们,为什么警犬能很快帮助警察抓获犯罪嫌疑人?你们知道吗?谁来说一说。(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2)师补充:因为狗的嗅觉很灵敏,狗的嗅觉细胞数量比人多得多,狗能利用它十分灵敏的嗅觉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在现实生活中,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

(3)出示: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

追问:怎么列式呢?让学生独立列算式并计算出算式的积。(求0.04945倍,就是求450.049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0.049×45。)

(4)(出示)追问学生:如果给题目加一个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如何求积的近似数呢?

先让学生独立求出2. 205的近似数,再交流:0.049×452.2052.2(亿个)

让学生先说一说怎样保留积的一位小数,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0.049×452.2(亿个),

2.205要保留一个小数,因为0<5,舍去O5,取2.2,即保留一位小数。

(5)小结:求2.205这个积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要看小数点后第二位,因为积的十分位上的数是O0<5,所以要舍去小数部分的O5,积的近似数约是9.9。由于求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在横式中要用“≈”表示。

(6)提出问题:求积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指一小组汇报并加以引导小结。

师小结:求积的近似数时,首先求出积的准确值,然后明确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再看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上的数字,按“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数。

出示生活中要按实际情境取近似值的实际例子:(出示题目):一个箱子可以装13.5千克土豆,27箱的土豆可以装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13.5×27=364.5(千克)

这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有的学生约等于365千克,有的可能约等于364千克。

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到底应该保留多少呢?

通过讨论,学生会得出:364.5不够365千克,所以27箱不能装365千克土豆,只能装364千克。

接着提问:如果是做衣服用多少布料,保留整数时要怎么办?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要算能装多少东西或用多少材料,即使小数大于四也要舍去,只保留整数部分。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得的积可以根据需要或题目要求取积的近似数。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取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是:保留整数,就看第一位小数是几;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第二位小数是几;保留两位小数,就看第三位小数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第1题。

按题目要求先计算出算式的乘积。完成后组织学生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取积的近似值的。

2.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列出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学生汇报:3. 85×2.5=9.625(元)≈9.63(元)时,问:题目没有要求取近似值,你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呢?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生活实际灵活处理。

强调:由于在实际生活中,付款时通常只算到“分”,即保留两位小数,因此9. 625要约等于9.63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1:这节课我知道了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2:我还学会了有时还要根据生活实际来求积的近似值。

作业:教材第13页练习三第123题。

答:狗约有2.2亿个嗅觉细胞。

教学内容:教材P127及练习三第45题。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观察猜想、合作交流,验证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卡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运算规律适用于小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小数。(教师板书课题)

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谁来说说你们在整数乘法中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师:这些算式各说明了什么呢?

1:第一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交换律。

2:第二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结合律。

3:第三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分配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算式说明了什么?

4:说明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教学怎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怎样算简便,并在小组里相互交流。(学生观察,思考,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共同研讨。)

让学生在班级内汇报交流。(教师随着学生的归纳板书:看、想、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怎样算简便。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思路,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引导,然后学生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抽取代表性的作业展示。)

师:能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1:我先找特殊的数202,因为202可以写成200+2,再把2002分别与0. 65相乘,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教师边说边板书,分解后再简算。)

强调:实际做题时像方框里的那一步可以省略掉。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两种简算技巧,有的同学还有许多其他简算技巧,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每一道题分别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重点说一说在计算类似101×0. 452.73×99题时的关键是什么。

3.计算下面各题(出示如下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说说你们的收获。(我知道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作业:教材第13页练习三第45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率:a×b=b×a

教学内容:教材P14练习三第610题。

1.熟练运用小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过程,熟练掌握小数乘法运算的简便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讲解。迁移推理,合作交流。

1.回顾问题,加深认识。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那么在计算中你有什么感受?(指4-5名学生回答:包括学困生、中、优生)

学生说在小数的混合运算中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也就是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让学生在独立填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填空的依据,加深对乘法运算律的认识和巩固。(交流时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2.运用定律,快速判断。

每组题中你只需在AB中选一题来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会选哪题呢?请你做在练习纸上。

为什么选?运用什么定律?(汇报时指名中等学生回答)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学生独立练习的同时,指名板演,做后共同订正。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⑴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6题。

组织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分析:每箱有24瓶,每1.3元,则每箱要(24×1.3)元,图中一共有5箱,一共需要(24×1.3×5)元,该算式用交换律计算比较方便。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⑵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7题。

完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并指出板演学生是否正确。

⑶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811题。先理解题意,获取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观察这三道算式,哪个数最引起你的注意?你马上想到了几?它的好朋友8在哪里?你能找到吗?

小结: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第一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运用了什么定律。

第二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还能直接用运算定律吗?为什么?。

利用积不变,因数变化规律进行变形15×0.02=1.5×0.2

小结: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

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

每千克白菜0.45元,妈妈买了3.7kg,一共要付多少钱?

分析解答: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列出算式0.42×3.71.67(元)

教师提示:因为人民币的最小面值是1”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分”所对应的是百分数。所以在计算有关钱的问题时,即使没有要求取近似数,如果最后结果的小数位数多于两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作业: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910题。

教学内容:教材P158及练习第15题。

知识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如下表所示:(教材第15页表格)

师:同学们能将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4:这位妈妈买完2袋大米和0.8kg的肉,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4=17.6(元),17. 6>10,所以用剩下的钱够买10元一盒的鸡蛋。

2:我是估算的。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大米不到62元;肉的价钱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用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师: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呢?

3:我也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1袋大米超过30元,2袋大米超过60元;lkg肉超过25元,0.8kg肉也就超过25×0.8=20(元)。如果再买20元一盒的鸡蛋,总共就超过了60+20+30=110()110>100,所以用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对比用计算器和估算两种方法,我们很容易发现,有时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简单。

比较估算的两种方法,我们发现,第一种方法是把数往大了估,还没有超过100元,说明带10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了,第二种方法是把数往小了估,正好等于或大于100元,说明带100元钱不够。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3题。

这个房间地面的面积为:

一块地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

所以100块这样的地砖不够铺这个房间的地面。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4题。

5×0.84(千米),4>3. 75,所以王老师步行0.8小时能到学校。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作业: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125题。

教学(后记)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P169及练习四第69题。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段计费问题的相关信息。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讨论及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收费方法,能够正确解答分段计费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质疑引导。迁移推理,小组交流。

教师:同学们都坐过什么车?

(学生自由回答,有坐公交、出租车、自家的轿车、骑自行车和走路等)

教师:同学们应该都有坐出租车的经历吧,有没有人注意过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

1.由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这个标签是什么意思。

(2)单程行驶3 km以上部分每千米1.5元。

2.出示教材第16页例9

教师: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你们能帮这个乘客算算共需要付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得出结果。同桌相互交流订正。

(1)由于路程总共只有6.3 km,但不足1 km1 km计算,那共需要付7km的费用。

(2)收费标准不一样,我们要分段计费,以3 km为界限分为两个收费标准。

(3)前面3 km应付7元,后面4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3.学生完成教材第16页“回顾与反思”的表格。完成后小组交流讨论,全班集体订正。

1.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

学生阅读题目 ,理解题意。

教师提示:这类题目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容易把这两部分混淆。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答案

答:刘老师本月应缴纳53.9元电费。

2.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8*题。

组织学生读题,并指明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再集体订正。

分析:先求出超出3分钟的收费是多少元,再加上3分钟内的0.22元收费,就是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

解答:829秒按9分计算。

答: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是0.88元。

3.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9*题。

学生阅读题目,归纳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

分析:先求出超过100g的部分应付,再加上100g应付,两部分加起来就是一共应付邮费。

答:应付邮费5.2元。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同学们学会如何解决这类型的问题了吗?

作业: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67题。

教学(后记)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单元。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意义,算理、计算法则以及灵活取积的近似值,通过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了,这节课我们把所学的内容回顾复习一下。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板书:小数乘法的整理与复习)

把上面的算式进行分类。

(1) 0.72×5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复习计算方法)

(2)再出示1.2×199,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方法一,按照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来做。方法二,运用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来做。重点引导学生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来做。)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

1.2×199:口述:先把199变为200-1,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试做203 ×5.5,说一说怎样运用简便方法?

总结: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先观察数字的特点。

1)独立完成笔算。指名板书。(2)指名讲算法

出示:0.8×0.9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复习计算方法)

怎样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是怎样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0.8×0.9:口述: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因数0.9要对着上面0.8对齐,先按照整数乘法来做,然后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乘号写在数的左侧,等号线用尺子画。

2.9×0.07:出示两位小数乘三位小数,并不是小数点和小数点对齐,而是末位和末位对齐,然后按照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做。

师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来做,然后再确定积中的小数点位置。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0.36×0.04

【易错点剖析】在给乘积点小数点时,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这时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再点小数点;另一种是积的末尾有O时,点上小数点后最后的O可以去掉。

【归纳点评】通过两道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熟记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牢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下面各题的计算结果对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并改正。

第一个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因为两个因数中共有两位小数,而积里面只有一位小数,所以是错误的;第二个计算结果也是错误的,因为0.61小,所以相乘的积应该比第一个因数小,而2625大,所以是错误的。

【易错点剖析】在检验小数乘法的积是否正确时,有多种验算方法,也就是说验算方法不唯一性,不管选哪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9986.998保留两位小数约是7.00,这里的“O”不能去掉,因为“0”在这里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归纳点评】在求积的近似数时,要求保留几位小数就要保留几位小数,如果数位上的数满十向前一位进位,也要用O”来占位。

4.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为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

【易错点剖析】这类收费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容易把这两部分混淆。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来计算这两道题吗?

小组讨论、计算、汇报。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简便,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我有个小窍门帮助同学们记忆乘法分配律。例如

师:很好,用语文课上常用的缩写兔子来记乘法分配律,真是奇思妙想。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在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1.发送关键字“ 小数乘法” “ 3096 到本公众号后台,系统会自动回复您下载链接,复制链接到电脑浏览器里打开后即可直接下载(无须注册)。

2.后台在哪里?向后台发送关键字的位置即本公众号对话框最下端文字语音输入框,如下图所示:

3.本公众号添加了买《飞机票,话费充值,汽车票,流量,火车票》功能,发关键词回复的连接直接买票,充话费,最可靠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位小数乘除法竖式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