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计法测量物理意思是什么?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你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202X-XX-XX 发布 202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 YS/T 581.9—202X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YS/T 581《氟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的第9部分。YS/T 581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 重量法测定湿存水含量 ——第2部分 烧减量的测定 ——第3部分 氟含量的测定 ——第4部分 EDTA容量法测定铝含量 ——第5部分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钠含量 ——第6部分 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含量 ——第7部分 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 ——第8部分 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酸根含量 ——第9部分 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 ——第10部分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测定硫含量 ——第11部分 试样的制备和贮存 ——第12部分 粒度分布的测定 筛分法 ——第13部分 安息角的测定 ——第14部分 松装密度的测定 ——第15部分 游离氧化铝含量的测定 ——第16部分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测定元素含量 ——第17部分 流动性的测定 ——第18部分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压片)法测定元素含量 本文件代替YS/T 581.9-2006《氟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第9部分 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含量》,与YS/T 581.9-200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修改了称样量和熔剂加入量;(见8.1、8.4.1,2006年版的6.1、6.4.1); b) 修改了熔样温度和时间(见8.4.1,2006年版本的6.4.1); c) 修改了样品显色条件(见8.4.3,2006年版的6.4.2); d)修改了吸光度测定波长(见8.4.4,2006年版的6.4.3); e) 在配制工作曲线溶液时加入了试剂空白溶液(见8.5.1)。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6年为首次修订;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引  言 铝是我国主要的有色金属,是除钢铁之外的第二大应用金属,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交通运输车辆、航空航天等。目前金属铝的生产普遍采用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法,现代化的铝电解工艺均为低分子比生产工艺,而氟化铝是保持铝电解低分子比生产工艺的关键,因此,作为铝电解生产中用量最多的添加剂,氟化铝的各项化学指标对控制好铝电解生产工艺,降低能耗极为关键,在氟化铝产品标准GB/T4292中对氟化铝中五氧化二磷的含量有明确要求,其含量的高低是评价氟化铝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一种能够准确测量氟化铝中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方法。 YS/T 581是《氟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共包含18个部分,YS/T 581.9-2006为该系列标准的第9部分,由早期的国家标准GB/T 7转化而来。YS/T 581.9-2006在技术方面采标使用了国际标准ISO 的方法,但国际标准为1979起草,标龄较长,随着科技的进步,其分析检测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仪器分析要求,因此YS/T 581.9-2006急需在技术方面进行修订与完善,修订后的标准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仪器分析技术要求,大大提升了测量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进一步完善我国氟化铝分析检测标准体系,大大促进我

《分光光度法测定络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光光度法测定络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36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分光光度法测定络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分光光度法测定络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综合型)实验目的1、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计算络合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化。3、学会使用分光光度计。实验原理溶液中金属离子 M 和配位体 L 形成 MLn 络合物。其反应式为: M nL MLn ,当达到平 衡时,其络合稳定常数为:1-1)MLnM Ln式中: K为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MLn 、 M 、 L分别为络合平衡时络合物、金属离子 和配位体的浓度 (严格的说( 1-1 )式中各浓度值应以活度来代替) ,n 为络合物的配位数。 显然,如果通过实验能测得( 1-1 )式中右边各项的浓

2、度及 n值,则就能算得 K 值。本实 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这些参数。1. 分光光度法的实验原理 让可见光中各种波长的单色光分别地、 依次透过溶液, 其中某些波长的光即被吸收, 使得 透过的光形成了吸收谱带(或称吸收曲线) ,因而可以对不同的物质进行鉴定分析,这是 定性分析的基础。根据朗伯比耳定律,入射光强 I 0 与投射光强 I 之间有如下关系:1-2)I klc eI01-3)I0ln 0 klc DI式中:D称为光密度(或吸光度) ;k为吸光系数,对于一定溶质,溶剂及一定波长的入射 光 k 为常数; c 为溶液的浓度; l 为比色皿(液层)厚度; I 称透光率。I0从( 1-3 )式看出

3、,在固定液层厚度 l 和入射光波长的条件下,光密度 D 与溶液浓度成正 比。选择入射光波长, 使它对被测物质即具有一定的灵敏度, 又使溶液中其它物质的干扰 为最小,做被测物质的 D C 标准工作曲线,然后测定被测溶液的光密度,根据光密度的 大小即可在标准工作曲线上求得相应的浓度值,这是定量分析的基础。2.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本实验采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定络合物的组成, 其原理如下: 在保持总摩尔数不变的情 况下,依次改变体系中两组分摩尔分数的比值, 配制一系列摩尔分数不同的溶液, 测量这 一系列溶液的光密度 D值。做光密度 D -摩尔分数 x 曲线如图 5-2 所示,从曲线上光密度 的极大之

4、Dmax 所对应的摩尔分数值,即可求出 n值。为了配溶液时方便,通常取相同摩尔浓度的 M 溶液和 L 溶液,在维持总体积不变的条件 下,按不同的体积比配成一系列混合物溶液。这样,它们的体积比也就是摩尔分数之比。 设 x 为 D max时所取 L溶液的体积分数,即: xVLM 溶液的体积分数为 1 x ,VM VL则配位数为:n ( 1-4 )1x 若溶液中只有络合物 MLn具有颜色,则溶液的光密度 D和MLn的含量成正比,作D - x图, 从曲线上的极大位置即可求出 n 值。若配成的溶液中除络合物外,尚有金属离子 M 及配 位体 L 与络合物在同一波长 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吸收, 此时所观察到

5、的光密度 D 并不 是完全由络合物 MLn 吸收所引起,必须加以校正。其校正方法如下: 作出实验测得的光密度 D 对溶液组成(包括金属离子浓度和配位体离子浓度为 0 的两点) 的图。连接金属离子浓度为 0及配位体浓度为 0的两点的直线如图 5-3 所示,直线上所表 示的不同组成光密度数值 D0 可以认为是由金属离子 M 和配位体 L 吸收所引起,因此,把 实验所观察到的光密度数值 D 减去对应组成上该直线读出的光密度数值 D0 ,所得到的差 值 D D D0 就是该溶液组成下浓度的光密度数值。 作此光密度 D x的曲线,曲线极 大点所对应的溶液的组成就是络合物组成。 用此方法测定络合物组成时,

6、 必须在所选择的 波长范围内只有 MLn 一种络合物有吸收,而金属离子 M 和配位体 L 等都不吸收或很少吸 收,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D x 曲线上极大点所对应的组成才是络合物组成。3. 稀释法测定络合物稳定常数设开始时金属离子 M 和配位体 L的浓度分别 a和 b,而达到络合平衡时络合物浓度为 x 则:(a x)(b nx)1-5)由于光密度已经过上述方法校正, 因此可认为校正后溶液光密度正比于络合物浓度。 如果 两个不同浓度的 M金属离子和配位体总浓度相同 (总摩尔数) 条件下, 在同一坐标上分别 作光密度对两个不同总摩尔数的溶液组成曲线。 在这两条曲线上找出光密度相同的任意两设对应于两条曲

7、线的1-6)点如图 5-4 所示,则在此两点上所对应的溶液的络合物浓度应相同 起始金属离子浓度及配位体浓度分别为 a1 b1 , a2 b2 ,则仪器和试剂72 型分光光度计1套容量瓶( 100ml)13 个移液管( 50ml) 1支(250ml)2个(25ml) 1支烧 杯( 250ml)1个(10ml) 2支(100ml)2个钛鉄试剂( 1,2- 二羟基苯,3,5-

8、HCL 缓冲液实验步骤1、用 0.005M钛鉄试剂溶液和 0.005M硫酸高铁铵溶液按下表制备 11 个待测溶液的样品 然后依次将各样品加蒸馏水稀释至 100ml溶液编号1硫酸高铁铵( ml)钛鉄试剂( ml)缓冲溶液、测定络合物 MLn 的最大吸收波长用 6 号样品测定其吸收曲线, 以蒸馏水为参比液,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波长由小到大的光密 度值。做波长光密度曲线,找出吸收曲线的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 m ax数值。3、以蒸馏水为参比液,测定 11 个样品在波长 max下的光密度

9、值。4、配制 0.0025M的硫酸高铁铵及 0.0025M 钛鉄试剂溶液各 100ml。移取 0.005M硫酸高铁铵溶液 50ml于 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同样方法配 制 0.0025M 钛鉄试剂溶液 100ml 。5、用 0.0025M钛鉄试剂溶液和 0.0025M的硫酸高铁铵溶液按实验步骤 1 配制第二组待测 溶液,并测定其在波长 max 下的光密度值。数据记录和处理1、将所得数据列表。2、做最大吸收峰曲线 D 。3、作两组溶液的光密度 D对溶液组成 x的 D x曲线。4、按上述方法进行校正,求出两组溶液中络合物的校正光密度数值D D D0 。5、作两组溶液的 D x图

10、,于同一坐标上。6、找出曲线最大值下相应于xn 的数值,从 n 的数值即可得到络合物组成 MLn1xa27、从图上找出二组溶液中任意相同光密度的二点所对应的溶液组成(即求出a1 b1b2 数值)。8、根据( 1-6)是求出 x 的数值。9、从 x 数值算出络合物稳定常数。10、利用 G0 RT ln K稳计算该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化。思考题1、试分析影响络合物稳定常数的因素2、为什么要控制溶液的 PH 值参考文献1 罗澄明,向明礼,物理化学实验 ( 第四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2 北京大学等校,物理化学实验 ( 第四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3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11、社等校,物理化学实验 ( 第二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综合型)实验目的1、掌握一种常用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方法。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稀溶液理论。实验原理利用稀溶液的冰点降低依数性质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冰点降低 (凝固点降低) 即含非挥发 性溶质的二组分稀溶液的凝固点将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T T0 T K f m (2-1)数学表达式为式中: T0为纯溶剂的凝固点; T为溶液的凝固点; K f 为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简称为凝固点降低常数; m 为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 又因为式中: Mm g/M 1000W为溶质的摩尔质量( g mol 1); g

12、和W 分别表示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g)。2-2)将( 2-2 )式代入( 1)式得 M K f 1000g f T W相平分度全部实验操作归结为凝固点的精确测量。 所谓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 固液两 衡共存的温度。测定溶剂、溶液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步冷曲线,而得到溶剂、溶液 的凝固点。注意实验操作中必须掌握体系的过冷程度。 仪器与试剂 凝固点测定仪一套, SWC- 数字式贝克曼温度计一台,水银温度计( 050,最小 为 0.1) 1支,大玻璃缸一只环己烷( A.R. ),萘( A.R.),冰实验步骤1、将仪器安装好,取自来水注入冰浴槽中(水量以注满浴槽体积2/3 为宜),然后加入冰屑以保

13、持水温在 350C。2、纯溶剂环己烷的凝固点的测定(1)纯溶剂环己烷的近似凝固点的测定。 用移液管取 50ml 环己烷注入冷冻管并浸入水浴中,不断搅拌该液,使之逐渐冷却,当有 固体开始析出时,停止搅拌,擦去冷冻管外的水,移到空气浴的外套管中,再一起插入冰 水浴中,缓慢搅拌该液,同时观察温度计温度,当温度稳定后,记下读数,即为环己烷的 近似凝固点。(2)纯溶剂环己烷的精确凝固点的测定。 取出冷冻管, 温热之,使环己烷之结晶全部融化。 再次将冷冻管插入冰水浴中, 缓慢搅拌, 使之逐渐冷却,并观察温度计温度,当环己烷液的温度降至高于近似凝固点的 0.5 C 时, 取出冷冻管,擦去水,移至外套管中,停

14、止搅拌,大量结晶出现,温度开始回升,改为缓 慢搅拌,一直到温度达到最高点,此时记下的温度即为纯溶剂的精确凝固点。重复两次取其平均值。3、溶液的凝固点的测定 取出冷冻管,温热之,使环己烷结晶融化。取 0.114g 的萘片由加样口投入冷冻管内的环 己烷液中,待萘全部溶解后,依( 2-2 )的步骤测定溶液的近似凝固点与精确凝固点,重 复两次,取平均值,再加 0.120g ,按同样的方法,测另一浓度的凝固点。如是已预先配 置好的溶液,则可直接测定。结果记录与处理室温: 气压: 环己烷密度 环己烷质量 W 环物质质量(g) 体积 (ml)凝固点()凝固点降低 值( T )相对分子质量( g mol 1

15、)测量值平均值环己烷理论值为 128萘第一片第二片实验注意事项1、凝固点的确定较为困难。先测一个近似凝固点,精确测量时,在接近近似凝固点时, 降温速度要减慢,到凝固点时快速搅拌。2、千万不要过冷,若过冷太甚,凝固的溶剂过多,溶液的浓度变化过大,所得凝固点偏 低。结果讨论 1、本实验的关键在于掌握体系的过冷程度。如果溶液过冷程度不大,则放出的凝固热不 易测得,可以将温度回升的最高值作为溶液的凝固点。若过冷太甚,凝固的溶剂过多,溶 液的浓度变化过大,所测凝固点偏低。2、溶液的冷却曲线与纯溶剂的冷却曲线不同,不出现平台,只出现拐点,即当析出固相, 温度回升到平衡温度后, 不能保持一定值, 因为部分溶

16、剂凝固后, 剩余溶液的浓度逐渐增 大,平衡温度要逐渐下降。3、用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只适用于非挥发性溶质且非电解质的稀溶液。 思考题简答1、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的公式,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适用?2、在冷却过程中固液相之间和寒剂之间, 有哪些热交换?它们对凝固点的测定有何影响?3、当溶质在溶液中有解离、缔合和生成络合物的情况下,对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的影响 如何?4、影响凝固点精确测量的因素有哪些?参考文献1 复旦大学等校,物理化学实验2 北京大学等校,物理化学实验( 第三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四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3 刘廷岳,王岩,物理化学

17、实验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年版丙酮碘化反应实验目的1、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酸作催化时丙酮碘化反应的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及活化能2、初步认识复杂反应机理,了解复杂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的求算方法。3、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实验原理在酸的催化 ,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复杂反应, H +是反应的催化剂,而丙酮碘化反应本身 有 H+ 生成,因此这是一个自动催化反应,又因反应并不停留在生成一元碘化丙酮上,还 要继续下去。 所以应选者适当的反应条件, 测定初始阶段的反应速度。 则此反应的动力学 方程式可表示为:dCEdCAdtdtdCI2dtkCAPCIq2CHr(3-1)式中, CE为碘化丙酮的浓度; C

18、H+为氢离子的浓度; CA为丙酮的浓度; k 表示丙酮碘化 反应总的速率常数。指数 p 、q 、r 分别为丙酮、碘和氢离子的反应级数。 如反应物碘是少量的, 而丙酮和酸对碘是过量的, 则反应在碘完全消耗之前, 丙酮和酸的 浓度可认为基本保持不变。实验证实在本实验的条件(酸的浓度较低)下,丙酮碘化反应对碘是零级反应,即 q 为零。由于反应速率与碘的浓度的大小无关

19、2变化求得 CE的变化,并由 CI2 对时间 t作图,求得反应速率。由于碘在可见光区有一个比较宽的吸收带, 而在此吸收带中盐酸、 丙酮、 碘化丙酮和碘化 钾溶液则没有明显的吸收, 所以可利用分光光度法直接观察碘浓度的变化, 从而测量反应 进程,求出反应的速率常数。按照朗伯 -比耳 (Lambert-Beer) 定律,某指定波长下,光密度 D 与碘浓度 CI2 有:D alC又根据(3-4)D lg 1 lg I 0TI(3-5)式中: I0为入射光强度,可采用通过蒸馏水后的光强; I 为透过光强度,即通过碘溶液后 的光强; l 为溶液厚度; a为吸光系数; T 为透光率。对同一比色皿 l 为定

dm-3)7只2只1块实验步骤25.0。然后打开微电计开关,旋转调零旋钮,500nm 处,再将恒温比色皿装满蒸馏水, 在 25.01、调整分光光度计:首先把恒温槽调到 使光点指到零点位置, 然后将波长调到时放入暗箱并使其处于光路中。调整光

23、亮调节器,使微电计光点处于透光率“100”的位置上。2、求 al 值: 取 0.01mol dm-3 的碘溶液 5mL 注入 50mL 容量瓶中,用二次蒸馏水稀释到 刻度、摇匀,即得 0.001 mol dm-3 的碘溶液。取此碘溶液洗比色皿两次,然后注入恒温比 色皿,在 25.0时,置于光路中,测其透光率,利用 (3-7)式求出 al 值。3、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常数的测定:取一洗净的小烧杯,加入约 110dm3 左右二次蒸馏水,置于 25.0的恒温槽中恒温。用移液管分别吸取 0.01mol/m 3标准碘溶液 10 dm3、10 dm3、10 dm3、5 dm3,注入已编号( 14号)的 4

24、只干净的 50 dm3容量瓶中。另取一支移液管分别向 14号容量瓶内加入 1 mol m-3 标准盐酸溶液 5 dm3、5 dm3、10 dm3、5 dm3(注意依瓶号顺序),再分别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瓶盖,置于恒温槽中恒温。再取50 dm3干净的容量瓶,取少量 2 mol/m 3标准丙酮溶液清洗两次,然后注入约 50 dm3标准 丙酮溶液,盖上瓶塞,置于 25.0的恒温槽中恒温 (恒温时间不少于 10min) 。 温度恒定后,用移液管移取恒温的丙酮溶液 10 dm3迅速加入 1 号容量瓶内,当丙酮溶液 加到一半时开动秒表计时。 用以恒温的蒸馏水将此混合液稀释到刻度, 迅速摇均, 并用此混合

25、液将干净的比色皿清洗多次,然后把此溶液注入比色皿(上述操作要迅速),测定不 同时间的透光率。 每隔 2 分钟测定透光率一次, 直到取得 1012个数据为止。 如果透光率变化较大,则改为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在测定过程中用蒸馏水多次校正透光率“0”点和“ 100”点。然后用移液管分别取 5 dm3,10 dm3、10 dm3的已恒温的标准丙酮溶液分别注入 2 号、号、上 溶 的 置 如 表 示:编号标准碘溶液(ml)标准盐酸溶液(ml)标准丙酮溶液(ml)蒸馏水( ml)号容量瓶,用上述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的溶液在不同时间的透光率

26、。述 液 配 可 下 所4、将恒温槽的温度升高到 35.0,重复上述操作 1,2, 3,但测定时间应相应缩短,可 改为 1min 记录一次透光率。数据记录和处理1、将测得数据填于下表,并由( 8-7)式求 al透光率平均值al12 32、测定恒定温度下混合溶液的时间透光率,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时间透光率

27、。5、利用 25.0及 35.0时的 k 值求丙酮碘化反应的活化能。6、反应级数的测定。由实验步聚 3、4中测得的数据,分别以 lnT 对 t 作图,得到四条直 线。求出各直线斜率,即为不同起始浓度时的反应速率,代入(3-10)、(3-11) 、 (3-13)式可求出 p,q , r 。思考题1、本实验中,是将丙酮溶液加到盐酸和碘的混合液中,但没有立即计时,而是当混合物 稀释至 50mL ,摇匀倒入恒温比色皿测透光率时才开始计时,这样做是否影响实验结果 为什么 ?2、影响本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参考文献1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实验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2 北京大

28、学等校,物理化学实验 ( 第四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3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校,物理化学实验 ( 第二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燃烧热的测定实验目的:1、 用氧弹卡计测定萘的燃烧热。2、 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区别。3、了解卡计中主要部分的作用。掌握卡计的实验技术。4、学会用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变化。实验原理:燃烧热的定义是: 一摩尔的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所谓完全燃烧, 即组成反 应物的各元素 , 在经过燃烧反应后,必须呈显本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如 C经燃烧反应后, 变成 CO,不能认为是完全燃烧。 只有在变成 CO2时, 方可认为是完全燃烧。

为反前后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之差。 R为气体常数。 T 为反应的绝对温度。 本实验通过测定萘完全燃烧时的恒容燃烧热,然后再计算出萘的恒压燃烧H。在计算萘的恒压燃烧热时, 应注意其数值的大小与实验的温度有关, 其关系式为:Hr

30、CP(3)反应的热效应随温而温度却很容易测T P 4 式中的 rCP 是反应前后的恒压热容之差 , 它是温度的函数。一般说来, 度的变化不是很大,在较小的温度范围内 , 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常数。 热是一个很难测定的物理量, 热量的传递往往表现为温度的改变。量。如果有一种仪器,已知它每升高一度所需的热量,那么,我们就可在这种仪器中进行 燃烧反应, 只要观察到所升高的温度就可知燃烧放出的热量。 根据这一热量我们便可求出 物质的燃烧热。在实验中我们所用的恒温氧弹量热计 ( 恒温氧弹卡计 )就是这样一种仪器。 为了测得恒 容燃烧热,我们将反应置于一个恒容的氧弹中,为了燃烧完全,在氧弹内充入 20 个左

31、右 大气压的纯氧。这一装置的构造将在下面做详细介绍。为了确定量热卡计每升高一度所需要的热量, 也就是量热计的热容, 可用通电加热法 或标准物质法。 本实验用标准物质法来测量量热卡计的热容即确定仪器的水当量。 这里所 说的标准物质为苯甲酸,其恒容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26460 Jg-1。实验中将苯甲酸压片准确称量并扣除 Cu-Ni 合金丝的质量后与该数值的乘积即为所用苯甲酸完全燃烧放出的 热量。Cu-Ni 合金丝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及实验所用 O2气中带有的 N2 气燃烧生成氮氧化物溶 于水,所放出的热量的总和一并传给卡计使其温度升高。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物质燃烧放 出的热量全部被氧弹及周围的介质

NaOH溶液的体积5.98 为消耗 1mL0.1 moldm-3 的 NaOH所相当的热量 (单位为 J) 。由于此项结果对 QV的影响甚微,所以常省去不做。确定了仪器 ( 含 3000mL水) 热容,我们便可根据

33、公式 4-(4)求出欲测物质的恒容燃烧热 QV,即:(5)QV( 待测)= (C卡 T-2.9 l )/ m( 待测物质的质量 ) M然后根据公式 4-(1) 求得该物质的恒压燃烧热 QP,即 H。 用雷诺作图法校正 T:尽管在仪器上进行了各种改进, 但在实验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环境与体系间的热量传递。 这11种传递使得我们不能准确地由温差测定仪上读出由于燃烧反应所引起的温升T。而用雷诺作图法进行温度校正,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燃烧前后所观察到的水温对时间作图, 可联成 FHIDG折线,如图 4-1 和图 4-2 所示。 图 41中 H相当于开始燃烧之点。 D为观察到的最高温度。 在温度为室温处

34、作平行于时间轴 的 JI 线。它交折线 FHIDG于 I 点。过 I 点作垂直于时间轴的 ab 线。然后将 FH 线外延交ab线于 A点。将 GD线外延,交ab线于 C点。则 AC两点间的距离即为 T。图中 AA为开 始燃烧到温度升至室温这一段时间 t 1内,由环境辐射进来以及搅拌所引进的能量而造成 量热计的温度升高。它应予以扣除之。 CC为温度由室温升高到最高点 D这一段时间 t 2 内,量热计向环境辐射而造成本身温度的降低。它应予以补偿之。因此AC可较客观的反应出由于燃烧反应所引起量热计的温升。 在某些情况下, 量热计的绝热性能良好, 热漏很 小,而搅拌器的功率较大,不断引进能量使得曲线不

35、出现极高温度点,如图4-2 ,校正方法相似。图 4-1 绝热较差时的雷诺校正图 必须注意,应用这种作图法进行校正时, 2-3) ,否则会引入大的误差图 4-2 绝热良好时的雷诺校正图卡计的温度与外界环境的温度不宜相差太大( 最好不超过 仪器与试剂: 氧弹量热计 温差测定仪 拨动开关 氧气减压器 充氧导管 扳手 苯甲酸 (分析纯) 实验步骤:111111套, 台, 只, 个, 个, 把,压片机 调压变压器 氧气钢瓶 ( 需大于 80Kg压力 ) 万用表 1Cu-Ni 合金丝容量瓶 (1000mL 1萘( 分析纯 )台,个,个若干 只, 2000mL 1 只) 、仪器介绍:图 4-3 是实验室所用

36、的氧弹量热计的整体装配图, 图 4-4 是用来测量恒容燃烧的氧弹 结构图。图 4-5 是实验充氧的示意图,下面分别作以介绍12图 4-3 氧弹卡计安装示意图 图 4-4 氧弹的构造图 4-3 中,内筒 C 以内的部分为仪器的主体, 即为本实验研究的体系, 体系 C 与外界 以空气层 B绝热,下方有绝缘的垫片 4 架起,上方有绝热胶板 5 敷盖。为了减少对流和蒸 发,减少热辐射及控制环境温度恒定,体系外围包有温度与体系相近的水套A。为了使体系温度很快达到均匀,还装有搅拌器 2,由马达 6 带动。为了准确测量温度的变化,我们 由精密的温差测定仪来实现。 实验中把温差测定仪的热敏探头插入研究体系内,

37、 便可直接 准确读出反应过程中每一时刻体系温度的相对值。 样品燃烧的点火由一拨动开关接入一可 调变压器来实现,设定电压在 24V 进行点火燃烧。图 4-4 是氧弹的构造。氧弹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主要部分有厚壁圆筒 1 、弹盖 2 和螺 帽 3 紧密相连;在弹盖 2 上装有用来充入氧气的进气孔 4、排气孔 5 和电极 6 ,电极直通 弹体内部, 同时做为燃烧皿 7 的支架; 为了将火焰反射向下而使弹体温度均匀, 在另一电 极 8( 同时也是进气管 ) 的上方还有火焰遮板 9。2 、量热计水当量的测定 ( 求 C 卡)(1)样品压片: 压片前先检查压片用钢模是否干净, 否则应进行清洗并使其干燥, 用

38、 台秤称 0.8g 苯甲酸,并用直尺准确量取长度为 20cm左右的细 Cu-Ni 合金丝一根, 准确称 量并把其双折后在中间位置打环, 置于压片机的底板压模上, 装入压片机内, 倒入预先粗 称的苯甲酸样品, 使样品粉末将合金丝环浸埋, 用压片机螺杆徐徐旋紧, 稍用力使样品压 牢( 注意用力均匀适中,压力太大易使合金丝压断,压力太小样品疏松,不易燃烧完全) ,抽去模底的托板后,继续向下压,用干净滤纸接住样品,弹去周围的粉末,将样品置于称 量瓶中,在分析天平上用减量法准确称量后供燃烧使用。(2)装置氧弹:拧开氧弹盖,将氧弹内壁擦干净,特别是电极下端的不锈钢接线 柱更应擦干净。在氧弹中加 1 毫升蒸

39、馏水。将样品片上的合金丝小心地绑牢于氧弹 中两根电极 8 与 10 上( 见图 4-4 氧弹剖面图 ) 。旋紧氧弹盖,用万用电表检查两电 极是否通路。若通路,则旋紧出气口 5 后即可充氧气。按图 4-5 所示,连接氧气钢 瓶和氧气表,并13图 4-5 氧弹充气示意图 将氧气表头的导管与氧弹的进气管接通, 此时减压阀门 2应逆时针旋松 (即关紧) ,打开氧 气钢瓶上端氧气出口阀门 1(总阀)观察表一的指示是否符合要求(至少在 4MPa),然后 缓缓旋紧减压阀门 2(即渐渐打开 ),使表 2指针指在表压 2MPa,氧气充入氧弹中。 1-2min 后旋松 (即关闭)减压阀门 2,关闭阀门 1,再松开

40、导气管,氧弹已充入约 2MPa的氧气,可 供燃烧之用。但是阀门 2至阀门 1之间尚有余气, 因此要旋紧减压阀门 2以放掉余气, 再 旋松阀门 2,使钢瓶和氧气表头复原。 (氧气减压器的使用见附录 , 必须认真学习 )3 、燃烧和测量温差:按图将氧弹卡计及内筒,搅拌器装配好。(1)用 1/10 的水银温度计准确测量量热计恒温水套 A(外套)的实际温度。(2)打开温差测定仪,让其预热,并将测温探头插入外套测温口中。(3)在水盆中放入自来水(约 4000mL),用 1/10 的水银温度计测量水盆里的自来 水温度,用加冰或加热水的方法调节水温低于外套温度1.5 2.0 。(4)把充好氧气的氧弹放入已事

41、先擦洗干净的内筒 C 中。用容量瓶准确量取 3000ml 已调好温度的水,置于内筒 C中。(5)检查点火开关是否置于“关”的位置,插上点火电极,盖上绝热胶木板。(6)开启搅拌马达,调节温差测定仪设定旋纽,使温差测定仪上指示为 1.000 , 此时对应的实际温度为外套温度。(7)迅速把测温探头置于内筒 C上端的测温口中,观察温差测定仪的读数,一般 应在 0.000-0.500 之间(太低或太高都要重新调节水温,以保证外套水温在燃烧升 温曲线的中间位置) 。报时器每半分钟响一次,响时即记录温差测定仪上温度的读 数,至少读 5-10min 。(8)插好点火电源,将点火开关置于“开”的位置并立即拨回“

42、关”的位置。在 几十秒内温差测定仪的读数骤然升高,继续读取读数,直至读数平稳(约 25 个数, 每半分钟一次。如果在 1-2 分钟内,温差测定仪的读数没有太大的变化,表示样品 没有燃烧,这时应仔细检查,请教老师后再进行处理) 。停止记录,拔掉点火电源。 取出氧弹,打开放气阀,排出废气,旋开氧弹盖,观察燃烧是否完全,如有黑色残渣,则 证明燃烧不完全 , 实验需重新进行。如燃烧完全,量取剩余的铁丝长度,根据公式 4-(4) 计算 C 卡的值。如需精确测量,还需在装置氧弹时加 1mL蒸馏水于氧弹内,燃烧后将弹体 用蒸馏水清洗,用 0.1 mol dm-3NaOH滴定之。144、萘恒容燃烧热的测定:称

43、取 0.6 克的萘,按上述操作步骤,压片、称重、燃烧等实验操作重复一次。测量萘的恒 容燃烧热 QV,并根据公式 4-(1) 计算 QP,即为 H,并与手册作比较 , 计算实验的相对误差 数据记录及处理:1 、记录下列数据:-1 cm室温: 实验温度: 苯甲酸重: g ; Cu-Ni 合金丝密度: gCu-Ni 合金丝长(或质量) : cm ; 剩余 Cu-Ni 合金丝长(或质量) : cm 萘的质量: g2 、处理: 由实验记录的时间和相应的温度读数作苯甲酸和萘的雷诺温度校正图,准确求出二者的T,由此计算 CP和萘的燃烧热 QV,并计算恒压燃烧热 QP。3、根据所用的仪器的精度,正确表示测量结

44、果,计算绝对误差,并讨论实验结果的可靠 性。实验注意事项:1、压片时应将 Cu-Ni 合金丝压入片内。2、氧弹充完氧后一定要检查确信其不漏气,并用万用表检查两极间是否通路。3、将氧弹放入量热仪前,一定要先检查点火控制键是否位于“关”的位置。 点火结束后,应立即将其关上。4 氧弹充氧的操作过程中, 人应站在侧面, 以免意外情况下弹盖或阀门向上冲出, 发生危 险思考题1. 什么是雷诺校正?为什么要进行雷诺校正?2. 搅拌速度对准确测量是否有影响,为什么?3. 试述本实验中可能引入的系统误差。4. 燃烧热测定实验中,为什么要将氧弹中的空气赶净 如果没有赶净氧弹中的空气,对 实验结果有何影响,如何校正

45、? 参考文献1 复旦大学等校编,物理化学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p22。2 阚锦晴,刁国旺,物理化学实验中的两则改进措施,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1(4) :98 99。3 朱京,陈卫,金贤德等,液体燃烧热和苯共振能的测定, 化学通报, 1984(3) :5054。15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实验目的1 掌握凝聚法制备 Fe(OH)3 溶胶和纯化溶胶的方法2 观察溶胶的电泳现象并了解其电学性质, 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泳速度和溶胶电位的 方法。实验原理溶胶是一个多相体系,其分散相胶粒的大小约在 1nm1um之间。由于本身的电离或选择胶粒表面具有一定量的电荷; 胶粒性地吸附择性地吸

46、附一定量的离子以及其它原因所致, 周围的介质分布着反离子。 反离子所带电荷与胶粒表 面电荷符号相反,数量相等。整个溶胶体系保持电中 性。胶粒周围的反离子由于静电引力和热扩散运动的 结果形成了两部分紧密层和扩散层。 紧密层约有 一两个分子层厚。紧密吸附在胶核去面上而扩散层 的厚度则随外界条件 ( 温度,体系中电解质浓度及其 离子的价态等 ) 而改变,扩散层中的反离子符合玻兹 曼分布。由于离子的溶剂化作用,紧密层结合着一定数量的溶剂分子, 在电场的作用下, 它和胶粒作为 图 1 扩散双电层模型 一个整 体移动,而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则向相反的电极方 1向移动。 这种在电场作用下分散相粒子相对于分散介质

47、的运动称为电泳。 发生相对移动的 界面称为切动面, 切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电动电位或电位, 而作为带电粒子的 胶粒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质点的表面电 。胶粒电泳速度除与外加电场的强度有关外, 还与电位的大小有关。 面电位不仅与测定 条件有关,还取决于胶体粒子的性质。电位是表征胶体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之一, 在研究胶体性质及其实 际应用有着重要意义。胶体体的稳定性与电位有直接关系,电 位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荷电越多,胶粒间排斥力越大,胶体越稳 定。反之则表明胶体越不稳定。当电位为零时胶体的稳定性最 差,此时可观察到胶体的聚沉。本实验是在一定的外加电场强度下通过测定 Fe(OH)3 胶粒的电

48、泳速 度然后计算出电位。实验用拉比诺维奇 -付其曼 U 形电泳仪,如 图 2 所示。活塞 2、3 以下盛待测的溶胶,以上盛辅助液。 在电泳仪两极间接上电位差 E(V)后,在 t (s)时间内溶胶界面 移动的距离为 D(m),即胶粒电泳速度 U (mgS 1) 为:D1.U 型管 2.3.4 活塞 5. 电极 6. 弯16相距为 l(m) 的电极间的电位梯读平均值 H (Vgm 1) 为:如果辅助液的电导率 L0 与溶胶的电导率 匀的,这时需用下式求 HHL 相差较大,则在整个电泳管内的电位降是不均ELL (l lk ) lkL0式中 lk 为溶胶两界面间的距离 从实验求得胶粒电泳速度后,可按下

;棉胶液(化学纯)实验步骤1Fe(OH)3 溶胶的制备 将 0.5g 无水 FeCl3 溶于 20mL蒸馏水中,在搅拌的情况下将上述溶 液滴入 200mL沸水中(控制在 4min5min 内滴完),然后再煮沸 1m

50、in2min,即制得 Fe(OH)3 溶胶。2珂珞酊袋的制备 将约 20mL棉胶液倒入干净的 250mL锥形瓶内,小心转动锥形瓶使瓶 内壁均匀铺展一层液膜,倾出多余的棉胶液,将锥形瓶倒置于铁圈上,待溶剂挥发完(此 时胶膜已不沾手),用蒸馏水注入胶膜与瓶壁之间, 使胶膜与瓶壁分离, 将其从瓶中取出, 然后注入蒸馏水检查胶袋是否有漏洞,如无,则浸入蒸馏水中待用。3溶胶的纯化 将冷至约 50的 Fe(OH)3 溶胶转移倒珂珞酊袋,用约 50的蒸馏水渗 析,约 10min 换水 1 次,渗析 5 次。4将渗析好的 Fe(OH)3溶胶冷至室温,测其电导率,用 0.1mol/L KCl 溶液和蒸馏水配制

51、与溶胶电导率相同的辅助液。5 测定 Fe(OH)3 的电泳速度a) 用洗液和蒸馏水把电泳仪洗干净 (三个活塞均需涂好凡士林 ) 。b) 用少量 Fe(OH)3溶胶洗涤电泳仪 2 次3 次,然后注入 Fe(OH)3溶胶直至胶液 面高出活塞 2、3 少许,关闭该两活塞倒掉多余的溶胶。c) 用蒸馏水把电泳仪活塞 2、3 以上的部分荡冼千净后在两管内注入辅助液至支17管口,并把电泳仪固定在支架上d) 如图 2 将两铂电极插入支管内并连接电源开启活塞 4 使管内两辅助液面等 高,关闭活塞 4,缓缓开启活塞 2、3( 勿使溶胶液面搅动 ) 。然后打开稳压电 源将电压调至 150V,观察溶胶液面移动现象及电

52、极表面现象记录30min内界面移动的距离:用绳子和尺子量出两电极间的距离数据记录与处理1 原始数据记录表 1 原始数据记录E/VD/cml/cmt/sT/电导率 / Sgs-1(查表)/( Kggm 1gs 1)2 数据计算: 电泳速度: 平均电位梯度: 电位:胶体向负极迁移(胶体液面上升的一面) ,所以胶粒带正电荷电极反应:正极: 2H 2e H 2负极: 2Cl 2e Cl 2思考题1 电泳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2 写出 FeCl3 水解反应式。解释 Fe(OH)3 胶粒带何种电荷取决于什么因素3 说明反离子所带电荷符号及两电极上的反应。4 选择和配制辅助液有何要求。参考文献1 高明国,范国

53、康 Fe(OH) 3 胶体电泳实验的两则改进太原科技 2003 年第 1 期2 钱亚兵, 袁红霞, 鲍正荣 Fe(OH) 3胶体电泳实验再探索 实验与创新思维 2002 年, 第 12 期3 黄桂萍,万东北, 胡跃华 Fe(OH) 3溶胶及其纯化半透膜制备的探讨 赣南师范学院学18报 2003 年第六期4 钟玉贞 氢氧化铁胶体电泳方法的探讨和改进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4 年 4 月5 施巧芳,张景辉,花蓓 氢氧化铁溶胶电泳实验再探索 化学教育 2005 年第 6 期溶解热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及仪器使用。2、测定硝酸钾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并用作图法求得其微分稀释热、积分稀释热和微分 溶解热。3、初步了解计算机采集处理实验数据、控制化学实验的方法和途径。实验原理Qsn T ,p,n01、物质溶解于溶剂过程的热效应称为溶解热。它有积分(或变浓)溶解热和微分(或定 浓)溶解热两种。前者是 1 mol 溶质溶解在 n0 mol 溶剂中时所产生的热效应,以 Qs 表示它也有积分(或变浓) 稀释热和1 mol 溶质和 n01 mol 溶剂的溶液稀释到含溶 溶剂后者是 1 mol 溶质溶解在无限量某一定浓度溶液中时所产生的热效应,即溶剂加到溶液中使之稀释时所产生的热效应称为稀释热。 微分(或定浓)稀释热两种。前者是把原含 剂 n02 mo

⒈根据IUPAC建议,不属于分析方法得主要评价指标得就是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对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一般在可见光区使用得就是钨灯或者卤钨灯光源,可以使用玻璃材质得棱镜与比色皿;而在紫外区一般使用得就是氘灯氢灯光源,必须用石英材质得棱镜与比色皿。

2、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在仪器设计上通常采用 1 光源 2 个单色器与 1 个吸收池。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就是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

检测器与信号处理系统五部分组成。

1、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常用得光源就是

2、CH3C-CH=CCH3中得n-π*跃迁谱带在下列溶剂中测量时,λmax最大得为

n-π* 中λmax 随极性增大而降低,因此极性最小得对应波长最长

3、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相比,其优点就是

A、可以扩大波长得应用范围

B、可以采用快速响应得检测系统

C、可以抵消吸收池所带来得误差

D、可以抵消因光源得变化而产生得误差

4、下列有关双波长光度分析得哪种说法就是不正确得?

A、若合理选择波长对,可获得待测组份与参比组份得净吸光度DA,能有效地校正待测成份以外得背景吸收

B、可用于扣除混浊液背景校正

C、由于记录得就是两个波长信号得信号差,因此不受光源电压与外部电源变化得影响

D、可用于追踪化学反应。

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得理论依据就是

1、何谓生色团、助色团,红移与蓝移?

含有π键得不饱与基团为生色团

本身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吸收,但就是可以使生色团红移,吸收强度增大得基团为助色团

2、溶剂得极性对有机化合物得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何影响?

3、作为苯环得取代基,为什么—NH3+不具有助色作用,而—NH2却具有助色作用?

助色团至少要有一对非键n电子才可以起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度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