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高中地理题第一题如何看得出甲处位于两风带之间且风向右偏转?

假设地球是一个光滑的球体,在热力和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存在着“七压六带”。春分和秋分时,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恰好对称,其中气压带的中心恰好位于0°、30°、60°和90°:

①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0°±5°,盛行上升气流,容易形成对流雨;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30°±5°,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60°±5°,暖空气爬升;

④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85°~90°,盛行下沉气流。

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夏季向北移动5°,冬季则向南移动5°。

相邻气压带之间为风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风带分别为:东北/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风向的判断可以通过以下3个步骤:①垂直于气压带;②由高压指向低压;③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图1 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

根据风向的不同,迎着风的一侧为山脉的迎风坡,背着风的一侧为背风坡。其中迎风坡的空气“冷湿”(相对于背风坡而言),容易受到地形的抬升,形成地形雨。

①迎风坡。携带水汽的风(冷湿)遇到山脉的阻挡,被迫抬升,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水汽冷凝,成云致雨(地形雨);

②背风坡。风越过山顶后(冷干),开始下沉,随着海拔的降低气温逐渐升高,风越来越温暖干燥(暖干),到达坡脚时,容易带来森林火灾、农作物枯萎等灾害。

迎风坡与背风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风向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太行山脉,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因此东坡为迎风坡;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因此西坡为迎风坡。

精讲精析:(1)分析降水的成因。①该地区经度为170°,纬度从北向南(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因此为南半球,即纬度范围为42°S~46°S,因此处于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②南半球的盛行西风为西北风,从海洋吹向该岛屿,带来了大量的水汽;③从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岛屿的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有两个坡向:西北坡、东南坡,并且海拔较高(尤其是西南部);④盛行西风为西北风,因此恰好该山脉的西北坡为迎风坡,且该山脉西南部的海拔较高,因此容易抬升气流,形成“地形雨”,因此西南部的降水丰沛。即西南部降水丰沛的主要因素为盛行西风+地形抬升。

(2)分析适宜发展的农业。①从等高线的分布上可以看出,该岛屿地势起伏较大,仅沿海地区有海拔低于200m的平原分布,耕地面积较少,而迁移农业需要大量的耕地(刀耕火种,烧荒种植,粗放经营),种植园农业也需要大规模的耕地,而且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商品农业;②该地区降水丰沛,但光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且耕地面积较小,因此不适宜发展水田农业;③该岛屿四面临海,终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丰沛,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冬暖夏凉),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因此适宜发展畜牧业(受地形影响较小)。

本节例题的解题思路为:分析该地的经纬度位置,分析该地的盛行风向和山脉走向,分析该地的地形和农业类型。有些同学看到降水丰沛,可能就会直接选择水田农业,往往忽略了地形的影响。在考试中,经常会考查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主要为: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较少,大多以家庭为单位种植;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稻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但农民大都留作口粮,出售较少;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田块支离破碎,各个田块的面积较小,机械化生产难以开展;

④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水田需要足够的灌溉水,但季风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季节降水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因此需要建设较多的水利工程设施。

图4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

【每晚20:00,每日一题,学好地理】

  导读:以下是2017年4月浙江新高考选考科目地理试题。由于历史原因,浙江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较为欠缺,这是高考命题人不能忽视的现实。因此浙江高考命题中有关区域特征,如经纬度、海陆位置、河流、交通线路等,试题都会以“显性信息”形式呈现,而高中地理必修部分的知识、原理,如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人口增长类型、城市空间结构、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等的概念及形成过程等,则以“隐性信息”形式存在,需要考生记忆和理解。

  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近年来,我国山西、内蒙古等能源输出地逐步用电力输出代替煤炭输出。沿海输入地鼓励用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完成1、2题。

  1.用电力代替煤炭输出会

  ①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 ②促进输出地经济增长

  ③增加我国交通运输压力 ④增加输出地环境压力

  2.输入地鼓励居民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主要目的是

  A.改善大气环境 B.缓解交通拥堵 C.减轻噪声污染 D.减少交通事故

  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完成3、4题。

  3.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4.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随着近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随青壮年劳动力举家迁入城市定居。完成5、6题。

  5.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

  A.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 D.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

  6.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 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③降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④增加城市公共服务压力

  2015年2月11日,人类向太空发射了一枚人造天体。该人造天体定位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连线上。下图为该人造天体的空间位置示意图。完成7、8题。

  7.对该人造天体运行特征及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绕地球运行,能观测地球上的极光现象

  B.绕太阳运行,可提前获知太阳风的强度

  C.绕地球运行,可以监测到太阳黑子数量变化的周期

  D.绕太阳运行,能拍到金星和火星从日面经过的照片

  8.该人造天体获取宇宙信息并传回地球,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虚拟现实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

  下图为某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中甲地天气系统及气流运动分别是

  A.气旋,顺时针辐散

  B.反气旋,顺时针辐合

  C.高压系统,逆时针辐散

  D.低压系统,逆时针辐合

  10.四地中天气状况可能是

  A.甲地电闪雷鸣 B.乙地北风劲吹

  C.丙地风雨交加 D.丁地阴雨连绵

  11.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

  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

  12.右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与图中板块A、B对应恰当的是

  A.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 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D.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

  13.二孩是指育龄妇女生育的第二个孩子,下图为2015年我国某城市育龄妇女生育率和二孩生育率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孩生育率对生育率曲线的影响最大 ②平均初婚年龄对二孩生育率影响不大

  ③二孩生育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负相关 ④二孩生育率与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河南省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居全国前列。下图为河南省某食品集团产业联系简图。完成16、17题。

  16.影响面粉加工企业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交通条件 B.环境状况 C.原料 D.劳动力

  17.从工业生产过程来看,图中肉类加工与食品制造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主要是

  A.生产协作 B.商贸联系 C.科技与信息联系 D.资金与技术联系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19.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右图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田纳西河能够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21.甲地综合治理和开发的主要措施是

  A.建立公园,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B.种棉花和玉米等,发展种植业

  C.植树造林,减轻水土流失

  D.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下图为我国2015年软件业收入前十位省(市)统计图。完成22、23题。

  22.2015年下列省份软件业收入增长额最大的是

  23.图中可以反映出

  A.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部

  B.软件产业在长三角地区集聚明显

  C.东北地区软件产业增速快于西部

  D.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于东部

  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完成24、25题。

  24.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A.高温变质 B.侵入冷凝 C.高压成岩 D.喷出冷却

  25.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A城市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特拉维夫高度集中了以色列大部分高科技产业,许多全球顶尖的高科技企业在这里设有研发中心,被称为“世界第二硅谷”。

  (1)图中A城市冬夏季节的气温特征是_____;该城市降水季节变化较大的主要成因是_____。(2分)

  (2)意大利多火山,火山灰为当地种植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该地_____和柑橘等园艺作物种植较多。2017年3月16日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来自_____层的岩浆流入积雪,引起强烈爆炸。(2分)

  (3)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数十万难民背井离乡,经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B_____海峡进入欧洲。欧洲吸引叙利亚难民迁入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3分)

  (4)高新技术产业在特拉维夫集聚,说明这种布局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3分)

  27.读中国某区域略图(图1)及重庆市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图示资源跨区域调配过程A是,该主体工程西起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区。(2分)

  (2)宁夏彭阳县曾经植被稀少,如今通过造林工程,该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2%。这使大气降水后,地表水下渗重,导致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减弱,生态环境改善。(2分)

  (3)图中B(名称)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渭河谷地的地质构造属于,冬季风较弱时,加之居民(人类活动)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增多,易发生雾霾天气。(3分)

  (4)重庆自古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3分)

  28.【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①、②、③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材料二:下表为图1中甲地的年平均降水量统计资料。

  第28题表 单位:mm

  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6-9月占全年比重(%)

  材料三:渔产品和花生是甲地所在国家支柱性出口产品。20世纪60年代该国年平均渔产量10.7万吨,此后快速增长,1997年产量达到峰值45.7万吨后开始下降。

  (1)说出①地1月和7月的风向,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7月风向成因。(3分)

  (2)说出影响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从气候特征的角度,分析②地自然带的成因。(4分)

  (3)甲地是所在国花生主产区,分析降水特征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3分)

  (4)分析甲地所在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及渔业生产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5分)

  29.【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图1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材料二: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发展通过种(种植业)—养(畜牧业)—加(加工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

  材料三:某地理兴趣小组在图1中某地进行天文观测。图2为地轴与北极星关系示意图。图3为该地测得的北极星高度。在北京时间12时16分测得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1)与游牧相比,阐述定居后牧业区位因素的变化。(3分)

  (2)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5分)

  (3)分析赤峰市有利于形成“种-养-加”产业链的条件。(4分)

  (4)根据图3用实线绘出观测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说出观测地相对于赤峰市的方位。(3分)

  26.(1)夏季炎热,冬季温暖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

  (2)葡萄(橄榄) 软流

  (3)土耳其(黑海) 经济 政治

  (4)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

  27.(1)西气东输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3)秦岭 地堑 燃煤取暖

  (4)人口密集区;河流交汇处,铁路枢纽处;大规模商品集散地。

  28.【加试题】(15分)

  (1)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为西南风

  (2)降水。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集中在6-9月(10月-4月降水稀少),年内有明显的干湿季;全年高温,气温在24度以上,形成热带草原带

  (3)生产主要集中在6-9月降水较丰富月份;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生产易受旱涝灾害影响;降水变率大,生产对灌溉等水利设施依赖性强;年内旱季时间长,土壤易盐渍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大。

  (4)沿岸有寒流经过;洋流为上升补偿流,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渔场;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

  29.【加试题】(15分)

  (1)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减少;生产规模扩大;集约化水平提高;交通等条件改善。

  (2)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覆盖草场时间长。饲草储藏增多;圈舍对牲畜的防护增强。

  (3)位于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带(农牧交错带),种植业和畜牧业均可发展;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丰富饲料;种植业和畜牧业为农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丰富原料。

  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考试

  1.C 【解析】山西、内蒙古等地将能源输出由煤炭为主转为火电为主,对于输入地而言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不会减少全国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故①错;电力输出采用高压输电线路,不占用交通运输线,故利于减轻输出地和输入地的交通运输压力,故③错;煤炭转化为火电,延长了产业链,利于促进输出地经济增长,但火电加剧输出地的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等压力,故②④正确。

  2.A 【解析】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减少汽油和柴油的燃油消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利于改善大气环境。

  3.B 【解析】观察四幅照片可知,图中①为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②为流水沉积地貌(冲积平原),③为风力沉积地貌(沙丘),④为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刃脊等)。故B正确。

  4.B【解析】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发达,利于聚落(城镇、乡镇等)建设,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5.B 【解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必须加强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依赖粮食进口,不能作为最主要措施,故A、C选项错;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多和经济收入高等原因,外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难以重新再回流至农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故D选项错;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可以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是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合理措施。

  6.D 【解析】从人口迁移角度来看,农村的未成年人和老人人口迁入城市,居住在城市生活,是城市化过程的表现方面之一,故①正确;未成年人和老人均属于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城市产业结构和平均工资水平均无影响,故②③错;未成年人和老人给教育、医疗卫生和交通等公共服务带来压力,故④正确。

【解析】注意对题意的正确理解。材料提示,人造天体(不要误解为地球人造卫星!)定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连线上,该人造天体与地球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角速度相同,故AC项错误。金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之内,在地球一侧观测,会出现从金星经过日面的现象(太阳、金星和地球三点一线,称为凌日),但火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之外,在地球一侧观测,不会出现凌日现象,故D错。图示显示其与地球的距离为150万千米,远超月球与地球的距离38万千米,该人造天体位于宇宙空间(人造卫星位于高层大气范围内,绕地球公转)。太阳风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人造天体距离太阳比地球更近,可以提前获知太阳风强度。

【解析】注意题干中“获取”“传回”等关键词语。人造天体获取宇宙空间的信息并传输数据属于航天遥感技术,故A正确。虚拟现实技术(英文VR技术)是数字模拟的现实场景,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范畴,故B错。地理信息系统需要经过以下流程:获取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信息输出表达,故C错。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来对地面的某一点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技术,其必须在观测对象设置用户系统(带有GPS模块的客户终端)方可获取定位信息,故D错。

  9.C 【解析】图示区域为澳大利亚南部,位于南半球。甲位于高压中心,为反气旋,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10.C 【解析】甲地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故A错。乙地风向为偏南风(或西南风),故B错。丙地位于低压槽,有锋面天气系统,附近等压线密集,可能风雨交加,故C正确。丁地位于高压区的边缘,且深居内陆,天气晴朗干燥,故D错。

  11.D 【解析】积雪厚度大,反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热量少,地面辐射弱,大气吸收热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年平均气温低。反之,则年平均气温高,故D正确。

  12.A 【解析】仔细观察图示信息是分析判断的关键。仔细观察图示,图中的板块是陆地板块之间的碰撞现象,且有大小之分,小板块在与大板块碰撞后,前端向下俯冲,后端随之隆起,大板块则呈现出一系列的隆起。这就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和北侧系列高大山脉形成过程的模拟图像,故A选项正确。

【解析】图示显示,该城市二孩出生率在不同年龄段均处于较低水平,较高生育率年龄段集中在33岁以前,且以一孩生育率占主导,故①正确。平均初婚年龄越大,则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时父母年龄越大,则生育二孩的意愿会更弱,故②错误。二孩生育率越高,则自然增长率越高,两者呈正相关,故③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保障越完善,生育意愿会随之降低;且经济越发达,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高,养育孩子的成本越高(教育等投入巨大),生育意愿也会由此降低,故④正确。

  14.C 【解析】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

  15.A 【解析】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

  16.C 【解析】图中的产业联系简图显示,面粉加工与小麦种植联系密切,河南是农业大省,小麦粮食产量高,原料丰富,故影响面粉加工企业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原料。

  17.A 【解析】根据图示,肉类加工的“产品”是食品制造的“投入”,组成“工业生产过程”的生产协作联系(投入-产出联系),故A正确。商贸联系体现的是产品的位移,技术(科技)、资金与信息联系则体现的是资金和信息的流动,没有体现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

  18.D 【解析】观察图中两条曲线位置,可知多年冻土层的南界向北移动,反映了近两百年来气候呈变暖的趋势。注意“冰期”与“寒冷期”的含义不同。冰期与间冰期体现的是地质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前,单位是10万年),温暖期和寒冷期体现的是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以来),故C正确。

  19.A 【解析】图示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全球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均错。

  20.C 【解析】“梯级开发”是指利用地形落差,建设多个水电站。田纳西河能够进行梯级开发,主要是因为河流流经阿巴拉契亚山区,落差大。

  21.B 【解析】甲地位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因此适宜的治理与开发措施应为发展种植业。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气候温暖湿润,也有利于发展种植业。甲地附近的北部是美国的玉米带,附近南部是棉花带。

  22.D 【解析】收入增长额可以根据收入和增速进行估算。根据各省的收入和增速,可以计算出广东在2015年软件业收入增长额最大,江苏次之。

【解析】图示十个省(市)中,位于东部的有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北京、福建和广东,位于东北的有辽宁,位于西部的有四川和陕西,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有江苏、上海和浙江。软件业产值并不能完全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西部软件产业并不高与中部地区,故A错。从图中看,长三角地区省市(浙江、上海、江苏)的软件产业产值和增速均普遍很高,故B正确。东北的辽宁增速在十个省)(市)中最低,故C错。中部地区软件产业较东部落后,不能说明其对外开放程度较东部高,故D错误。

  24.B 【解析】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软流层的岩浆上涌侵入岩石圈内部,缓慢冷却凝固而成。

  25.D 【解析】题目文字材料和图示显示,岩石表面温度一开始较岩石内部略高,但随之就迅速降低,而岩石内部则降幅缓慢。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外界温度变化可能使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和收缩幅度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岩石破碎,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故D选项正确。

  (1)冬季温暖,夏季炎热(1分)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1分)

  (2)葡萄(油橄榄)(1分) 软流(1分)【笔者注:原答案是“橄榄”,是来自于湘教版课本内容,此处笔者订正为“油橄榄”,仅供参考。】

  (3)土耳其(黑海)(1分) 经济 政治(可互换)(2分)

  (4)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开展生产协作,促进技术创新。(3分)

  本题以地中海附近为区域背景,考查气候、农业、人口、产业集聚等地理知识。

  第(1)题,图中A城市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高温少雨,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从大西洋大量丰富水汽,温和多雨。【“橄榄”与“油橄榄”不是同一种树种类型。橄榄(又名青橄榄、青果)原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两广、闽、台、川南、浙等地。而油橄榄,则原产小亚细亚(现在中东叙利亚),经希腊扩展到地中海沿岸地区及周边国家,目前,主产国为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法国等。我国已经引种栽培油橄榄,如福建、台湾、云南和四川等地区。但二者的果实、树叶、根系等均有很大差别。橄榄主要用于制作蜜饯;油橄榄果实含油量高,主要用于榨油。】

  第(2)题,地中海地区的夏季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适合种植葡萄、油橄榄、柑橘、无花果、等水果。岩浆来自于上地幔的软流层。

  第(3)题,土耳其海峡是亚洲和欧洲分界线,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土耳其是地跨亚洲、欧洲两大洲的国家。与此相似的还有埃及(亚、非)、巴拿马(南、北美洲)等。欧洲吸引叙利亚难民迁入,主要是因为叙利亚因战乱,生活贫困,而欧洲经济较发达;而且政治动荡和战乱引发了移民。

  第(4)题,此题考查产业的集聚优点,联系课本的产业集聚优点回答即可,平时要熟悉教材内容,加强课本要点的背记和理解。

  【答案】(1)西气东输(1分)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或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1分)

  (4)人口密集区(1分);河流交汇、铁路枢纽处(1分);大规模商品集散地(1分)。

  【解析】第(1)题,观察图中的A资源调配工程走向和路线,可判断是“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始于我国的新疆塔里木盆地,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此题强调“三大自然区”名称,不要错填为“西北地区”、“西部地区”,否则,不得分。

  第(2)题,此题考查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森林植被可以减弱地表径流的侵蚀,增加地表水的下渗,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根据题目描述的情景,回答即可。

  第(3)题,秦岭是我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是黄河流域(渭河)和长江流域(汉江)的分水岭。渭河是由于岩层断裂、错动,下陷形成地堑构造,然后经过泥沙沉积形成渭河谷地(平原)。渭河谷地,冬季寒冷,燃煤取暖,排放粉尘颗粒物增多,如果风力弱、地形封闭,则雾霾更加严重。

  第(4)题,一定注意本题题意的正确理解。“城镇空间布局”与“城镇分布特点”的含义是不同的,不可以混为一谈。城镇空间布局,强调与城镇强调“区位特点”,即城镇分布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如城镇与人口、交通(河流、铁路、公路等)、商品集散(商业贸易)的关系。【参见必修2第28页,城镇空间布局的四个特点】。而城镇分布特点更强调“位置、疏密”等。此题说明,通读地理教材是十分重要的,要引导学生考前复习多回归地理教材。

  【笔者注】①此题的“该市”是指重庆市的点状含义,不不是重庆整个区域的面状含义。一定要加强地理概念的正确理解。②从现场阅卷看,不少考生是从城镇分布特点回答,失分较多。笔者认为,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考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二是此题的地图名称词语表述也有故意“挖坑”之嫌。如果“重庆市示意图”改为“重庆直辖市示意图”,则表述也许更明确和科学,也减少考生对题意的曲解程度,提高得分率。当然,从地理概念来说,“重庆市”与“重庆直辖市”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简写而已。

  28.【加试题】(15分)

  (1)1月东北风(1分);7月西南风(1分);(7月,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为西南风(1分)。

  (2)降水(1分)。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1分);降水集中在6-9月(10月-4月降水稀少),年内有明显的干湿季(1分);全年高温,气温在24℃以上,形成热带草原带(1分)。

  (3)生产主要集中在6-9月降水较丰富月份;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生产易受旱涝灾害影响;降水变率大,对灌溉等水利设施依赖性强;年内旱季时间长,土壤易盐渍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大。(答出三点,得3分)

  (4)沿岸有寒流经过;洋流为上升补偿流,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形成渔场(任意两点,得2分)。过度捕捞(1分);导致资源枯竭(1分),生物多样性减少(1分)。

  本题以西非地区为地区背景,考查大气环流、气候与自然带、农业生产、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等。强调对图文信息的挖掘和整合,注重对题目设问角度的正确把握。

  第(1)题,受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南北移动。1月东北信风带南移控制,7月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呈西南风。

  第(2)题,注意审题,正确理解题意。图中的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主要是气候、植被等差异,是由于降水量不同导致的。不要错误理解成“纬度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基础“热量”。第二小问,②地是热带草原带,然后围绕“热带”“草原(注意草原的茂盛和枯黄的季节变化)”两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另外,深度使用图中的纬度位置、年降水量数值等图像信息也十分重要。

  第(3)题,注意题干的设问关键词语是“农业生产”,而不是“花生生产”,一定要注意。根据甲地的“降水特征”,分析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安排、农作物生长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对答题要点进行多角度地理内容的“横向整合”、“深度梳理”。(笔者注:就该题的设问词语看,“影响”应该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

  第(4)题,题干中的“分析”引领两个问题,都要注重条分缕析,不能简单的只写出结论词语。第一小问,注意细化词语要点,强调“寒流”、“上升流”、“营养物质”等;第二小问,材料三中的“支柱性出口产品”、“快速增长”等文字,揭示了当地的过度捕捞问题,导致渔类枯竭、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29.【加试题】(15分)

  (1)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减少(1分);生产规模扩大;集约化水平提高;交通等条件改善。(答出三点,得3分)

  (2)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覆盖草场时间长(3分)。饲草储藏增多;圈舍对牲畜的防护增强。(2分)

  (3)位于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带(农牧交错带),种植业和畜牧业均可发展;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丰富饲料;种植业和畜牧业为农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丰富原料。(3分)

  本题以内蒙古地区的东部为区域背景,考查畜牧业的变化、气象灾害、产业活动的联系、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等内容。

  第(1)题,此题考查区域发展条件和阶段演化。从“游牧”向“定居后牧业”转变,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注意答案中的“动态性”词语,对应题干设问的词语:“变化”。如果能够发散思维视野,获得满分(即2分)还是足够的。当然,畜牧条件的变化,还包括劳动力、资金、生产装备等投入增加,集约化程度提高,市场、政策、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牲畜养殖技术的提高等等。

  第(2)题,第一小问,首先要正确理解“白灾”是雪灾,题目材料二已经提供材料;这也是选修教材明确给出的地理概念,注意平时要熟悉地理教材;然后要注意“灾”的含义,即造成的危害大。第二小问,要抓住“抗灾能力”这个关键词。抗灾能力包括牧业对草地资源依赖性变化、冬季饲料储备情况、牲畜棚舍建设情况、当地居民的抗灾意识和救灾能力等方面。

  第(3)题 ,根据材料二中的“种(种植业)—养(畜牧业)—加(加工业)产业链”的内容介绍,可以正确把握题目的答题要求和设问角度。注意强调三者之间的“链条”关系。

  第(4)题,首先,根据材料三“地轴与北极星关系示意图”,推导出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纬度数值,计算出当地的纬度值是北纬45度。然后根据“北京时间12时16分测得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出当地的经度值是东经116度,求算出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45度。根据求算出的观察地经纬度(450N、1160E),判断出当地位于赤峰的西北方向。

行政管理课程试卷(第一套)

1.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

2.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

3.行政效率与行政效能

中央电大教学热线:(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判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