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慈悲心舍圣贤文化是做传统文化的吗?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人也。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人先后举进士,皆好禅宗。万历中,宏道为吴江知县。后为礼部主事。谢病归,初学禅于李卓吾,信解通利,喜辩论。已而自验曰,此空谈,非实际也,遂回向净土,晨夕礼诵,兼持禁戒。因博采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不二门。其论五种行门,尤为切要。其略云,一信心行者。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诸行,信为正因。乃至菩提果满,亦只完此信根。如谷子堕地,迨于成实,不异初种。如稚笋参天,本是原竿。初心菩萨,无不依信力成就者。莲宗尤仗信为根本。一者,信阿弥陀佛不动智,根本智,与己无异。如太虚空,日映则明,云来则翳,虚空本无是故,又云日即虚空故。二者,信阿弥陀佛那由他劫难行难忍,种种修习之事,我亦能行。何以故,无始漂溺三途,生苦死苦,披毛戴角,铁床铜柱,一切无益之苦,皆能受之。况今菩萨万行济众生事,岂不能为。三者,信阿弥陀佛无量智慧,无量神通,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亦当得。如来自性方便,具有如是不思议事,我与如来同一自体清净性故。四者,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此土,不隔毫端,欲见即见。何以故,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身土故。五者,信阿弥陀佛修行历劫,直至证果,不移刹那。我亦不移刹那,位齐诸佛。何以故,时分者,是业收,法界海中,业不可得故。如是信解,是入道初心,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二止观行者。台宗三观,示一心之筌蹄,摄诸法之要领。西方十六观,一一具此三义。妙宗钞云,性中三德,体是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是我一心三观。若不然者,则观外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圆宗绝待之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举一具三,如新△(音伊)字。观佛既尔,观诸依正,理非异途。广如疏钞,不能具述。知此,则知念佛一声,具足三观。了能念之心,非肉团,非缘影,是空观。了所念之佛,若依若正,各各主伴圆融,竖穷横遍,是假观。了能所绝待,双亡双照,是中观。又能念,即一心三观。所念,即一境三谛。能所不二,即谛观不二。三谛,即法身。三观,即般若。谛观不二,念佛相应,即解脱。举一即三,如新△字。是则念佛一声,能净四土。如拈一微尘,变大地作黄金,是谓法界圆融不可思议观门。三,六度行者。起信论,菩萨深解现前,所修离相。知法性体离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戒波罗蜜。法性无苦,离嗔恼故,随顺修行忍波罗蜜。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故修净土者,不越一行,具此六义。念念离,行于施。念念净,行于戒。念念寂,行于忍。念念续,行于进。念念一,行于定。念念佛,行于智。当知离、净、寂、续、一,必有事相随缘而起,而皆从念佛流出。正助不二,事理不二。是故念佛一行,能该诸行。以念佛是一心法门,心外无诸行故。若废诸行,即是废心。四,悲愿行者。诸佛菩萨,性海无尽,供养无尽,戒施无尽,乃至饶益无尽。故天亲菩萨净土五念门,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生,拔世间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五念门,速得阿耨菩提。难曰,净名经言,菩萨观于众生,如呼声响,如水聚沫等。是则众生本空,发愿利生,将无眼见空华耶。答曰,智度论引佛云无佛者,破著佛想,不言取无佛相。当知无众生者,破众生想,不言取无众生相。故净名谓菩萨作是观已,自言我当为众生说无众生法,是名真实慈也。故知菩萨种种度生,是深达无众生义。若见有众生,即有我,慈悲心劣,岂能行如是饶益之行。五,称法行者。法界海无量无边,行海亦无量无边。故菩萨一切行,皆称自性,非有非无,非行非不行。称法自性,非初心得,非后心得。今当略出其相。一者,菩萨度一切众生,究竟无余涅槃,而生界不减。如登场傀儡,悲笑宛然,唯一土泥,空无所有。二者,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无明憍慢等过。如女子离魂,乃至生子,而身常在母前。三者,菩萨自身入定他身起,一身入定多身起,有情身入定无情身起,如猛虎起尸,跪拜作舞,唯虎所欲,而尸无知。四者,菩萨于小众生身中,转大法轮,燃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如天帝乐人,逃入小女子鼻孔,而女不知觉。五者,菩萨欲久住世,即以念顷衍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欲少住世,即以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缩为念顷。如小儿看灯中走马,计其多寡首尾,了不可得。若证如是不思议行者,一念中,三世诸佛净土,摄入无余。是谓菩萨庄严净土之行。以无思智照之可见,非情量所能猜度。何以故,自性超一切量故。书成,而宗道,中道,同时发心回向净土。已而宏道起故官,再迁至稽勋司郎中。复移病归,抵家不数日,入荆州城,宿于僧寺,无疾而卒。中道,官南礼部郎中。乞休,老于家,居常勤于礼诵。万历四十二年望夕,课毕趺坐,形神静爽。忽入定,神出屋上,飘然乘云。有二童子导之西行,俄而下至地,童子曰,住。中道随下,见地平如掌,光耀滑润。旁为渠,广十余丈。中有五色莲,芳香异常。金桥界渠,栏楯交罗,楼阁极整丽。揖问童子,此何地,卿何人。曰,予灵和先生侍者也。问,先生为谁。曰,君兄中郎也。今方伫君,有所语,可疾往。复取道至一处,树十余株,池水汩汩,池上,有白玉扉。一童子先入,一童子导,过楼阁二十余重,至一楼下。一人下迎,其颜如玉,衣如云霞,长丈余。见中道,喜曰,弟至矣。谛视之,则宏道也。上楼交拜,有四五人来共坐。宏道曰,此西方边地也,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国。上方有化佛楼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莲,众生生处。既生,则散处楼台,与有缘净友相聚。以无淫声美色,胜解易成,不久,进为净土中人。中道问,兄生何处。宏道曰,我净愿虽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时,今居净土矣。终以戒缓,仅地居,不得与大士升虚空宝阁,尚需进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西方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刹土,诸佛说法,皆得往听,此实为胜。遂携中道上升,倏忽千万里。至一处,光耀无障蔽。琉璃为地,界以七宝树,皆栴檀吉祥,出众妙华,作异宝色。下为宝池,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池中众宝莲,叶五色光。池上隐隐危楼回带,阁道旁出。皆有无量乐器,演诸法音。宏道曰,汝所见者,净土地行众生依报也。过此,为法身大士住处,甚美妙,千万倍于此,神通亦千万倍于此,吾以慧力游其间,不得住也。过此,为十地等觉所居,吾不得而知。过此,为妙觉所居,唯佛与佛乃能知之。语罢,复至一处。无墙垣,有栏楯,光耀逾前。坐顷之,宏道曰,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予所亲见者多矣。弟般若气分颇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狂慧也。归五浊,趁强健,实悟实修,兼持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当相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树六斋法现存,遵而行之。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此土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我与汝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得善地,恐汝堕落,方便神力,摄汝至此。净秽相隔,不得久留。时宗道已卒,因问其生处。宏道曰,生处亦佳,汝后自知。忽陵空而逝。中道起步池上,忽若坠水,跃然而醒,自为记如此。初宗道有子曰登,年十三,病痞。将终,语宏道曰,死矣,叔父何以救我。宏道曰,汝但念佛,即得往生佛国,此五浊世,不足恋也。遂合掌,称阿弥陀佛,诸眷属同声助之。顷之,微笑云,见一莲华,色微红。俄而云,华渐大,色鲜明无与比者。俄而云,佛至,相好光明,充满一室。顷之,气促。宗道曰,汝但称佛字可也。登称佛数声,合掌而逝。(明史,西方合论,白苏斋集,珂雪斋外集,狯园。)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047-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今天是净空离开台湾应该是有十二年了,第一次回到台湾来跟诸位同学一起来学《华严经》。这些年来,我们《华严经》是从头开始讲的,已经讲了四千多个小时,十四品还没讲完,照目前这样的进度,这部经讲圆满大概还需要一万个小时。这部经是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对於宗教,尤其是佛教,了解太少了,也随著社会大众人云亦云,以为这是迷信。尤其是佛教,从表面上看它什么都拜,里面的神很多,所以在宗教里面就把它归列到多神教、泛神教。诸位要知道,多神教跟泛神教是属於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它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这是我们年轻时候的一些概念,所以对佛教就很排斥,不容易接受。我跟方老师学哲学,他老人家最后一个单元跟我讲的是「佛经哲学」。我很讶异,我说佛教是宗教,而且是低级宗教,它哪来的哲学?方老师告诉我,他说你年轻你不知道,他说: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是圣哲,佛经是高等哲学,是世界哲学里面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是把佛教这样介绍给我,所以我就接触到佛的经典。他告诉我,他说真正的佛教是在经典里面,你必须要在经典上下功夫,而特别给我介绍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我学佛的因缘。

  缘确实是很殊胜,我接触经典大概二个月不到三个月,我就认识章嘉大师。方老师不是专攻佛学的,他是研究哲学的,章嘉大师则是专攻佛学,所以在佛学经典里面他知道,非常乐意的教我。也跟方先生一样,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星期天我到他的住所,青田街八号,这样子我跟他三年,所以我的佛学基础是他老人家奠定的。他告诉我,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三十岁成道,也就是我们一般讲三十岁开悟,就是禅宗里面所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知道在中国也有这么一个人,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跟释迦牟尼佛完全同等的境界,就是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两个人给我们的示现,让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所以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

  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成道之后,这个成道,用我们现在一般讲的话,就是学习毕业了,学习达到圆满,再没有东西好学,到了顶头,他就开始教学。当然他所悟入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能接受的,所以他要告诉谁?现在科学家也承认,宇宙之间确实有不同维次的空间,高维次空间的那些生命比我们聪明很多,智慧比我们高,定功比我们深,所以佛就示现在定中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了多久?有些经上讲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经上讲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他就讲完了。这部经典被大龙菩萨,那也是个等觉菩萨,也不是普通人,他把它收藏在龙宫。一直到六百年后,龙树菩萨有个特殊的因缘,大龙菩萨接引他到龙宫去参观他所收藏的《华严经》。《华严经》是一切经的总名称,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大藏经》一样,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他看到了,这个经的分量多大?我们现在无法想像,他看到的经本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是佛学里面的术语、名词。我们中国的书籍是用字数为单位,像佛经,《金刚经》大概五千多字,在中国,老子的《道德经》诸位也听得很熟,叫五千言,是以字数为单位。印度不是的,印度是以四句做一个单位,不管四句这个句子的长短不论,只要四句是一个单位,叫一首偈,叫一偈;不一定是偈颂,就是我们散文也是如此,四句就算一首偈。《华严经》有多少偈?有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这还能算数吗?算不出来,这个经太大了。龙树菩萨看了之后,这是我们阎浮提众生,就是地球上的人,没有人能接受的,分量太大,这部经送到地球上,整个地球也装不了。不但地球装不了,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报土娑婆世界也容纳不下,娑婆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部经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

  佛怎么说的?怎么能在,就算三七二十一天,他怎么能说得出这么丰富的典籍?我们深入《华严》才明了,原来时间不是真的,空间也不是真的,在一真法界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时空都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在这个单元里面,就是《妄尽还源观》里面,我们可以能够学到,知道事实真相。那就是佛在这个经上会给我们讲到宇宙的起源,你看《华严经》一开始,给我们讲到「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这给我们讲宇宙的起源。宇宙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佛法里面讲依正二报,依报是讲宇宙,正报是讲我自己,我从哪里来的,禅宗里面主要的是要你把这个问题找到,对自己来说,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哲学、科学里面,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办法解答,还包括神学,都不能够圆圆满满的解答这个问题,可是在《华严经》里面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这次回来,大家启请的是希望我接著在这边讲《华严》,我说我们时间不太长,我们给大家介绍贤首国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是什么?这是《华严经》修学的纲领,是华严宗前面三代祖师修行证果的方法,确实是稀有难逢,也就是《华严经》的精华。你看看这个题目就晓得,「修」是真干,「华严奥旨」,奥妙的宗旨。怎么样学法?必须把妄断尽,妄太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金刚经》上说的,妄要断尽。世尊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妄太多了,把它归纳不外三大类,一个是妄想,一个是分别,一个是执著,只要这三个断尽,你就还源了。还源是什么?回归自性,那就叫圆满成佛,就是圆证无上菩提。所以我们先把这个给大家介绍出来。

  我们同学们真正想学佛,那就不能不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他是真正妄尽还源,我们要找这样的过来人,我们才会有成就。六祖能大师也是个过来人,他讲的简单明了,给我们留下一部《坛经》。《坛经》里面所说的,给诸位说,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完全相同,一个是简单的说,一个是详细的说,只有言语文字多寡不一样,内容完全相同,这点我们要知道。可是我们毕竟是博地凡夫,像能大师那样的提纲挈领,我们很难体会,不容易还源,回不了头。《华严》说得详细,龙树菩萨在龙宫看到大本,就是原本,太大了,就放弃;看中本,中本是什么?中本是《华严经》的纲要,分量还是太大,我们也没有能力接受;最后选的是下本,下本是什么?提纲,目录提要。就好像我们中国的《四库全书》一样,分量太大,不是一个人一生所能够读得完的。连当年乾隆皇帝下命令编这部书,他也知道他没有能力读完这部全书。那怎么办?他叫总编纂纪晓岚先生给他编一部《荟要》,《荟要》是全书的三分之一,我们台湾世界书局翻印出来,精装五百册。全书,商务印书馆翻印出来,也是精装一千五百册,这都很难受持,没法子读。最简单的是什么?就是《总目提要》,《总目提要》精装五册,这就好办,就是每部书里面说些什么。纪晓岚先生编这个提要,把提要每天送给皇上看。

  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带出来的《华严经》就是提要,传到中国来的时候还不完整,这个书已经散失,传到中国来大概只有一半。所以我们现在学的是半部《华严经》的目录提要,这个半部我们的学习每天来做报告,你看看用了四千多个小时才到十四品,全经三十九品。就这个提要,我们尽一生的精力都不容易完成。像我现在这种讲法,这一部《华严经》从头到尾讲一遍,我估计需要用二十年,才能把这部经讲完。可是这个经非常有味道,百读不厌,学习确实带给我们像方老师所讲的(我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一点不假。所以,我有一次讲演用了一个题目,「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听经、是讲经」,讲经跟听经确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头其乐无穷,证明孔子在《论语》里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世尊在大乘经里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事情。所以古人有句话说,「世味(世间五欲六尘这种味道)哪有法味浓」,这必须是唯证方知,你没有契入境界,这个味道你尝不到,你享受不到。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白来,特别是读了《妄尽还源观》,晓得应该怎样修、怎么样去学。前面介绍我想到此就可以,不必再细说,连《华严经》的经题我也把它省略,因为在《华严经》的光碟里面诸位可以听到。现在我们看贤首国师的这篇文章,开头: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睹纤毫以齐彰。】

  我们看这两句话。开头这四个字就很不容易,谁敢讲?『满教』,什么人敢讲?满是圆满,佛经里面所讲的无上菩提,佛经里的术语叫无上正等正觉,梵语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叫「满教」。什么人敢讲,你所学的东西圆满了,再没有了。我们中国古人常常告诉我们,「智无穷,学不厌」,「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学不完的!谁敢讲学完了、学圆满了?真的没有人敢讲。这个话释迦牟尼佛敢讲,什么时候讲的?三十岁讲的。惠能大师敢讲,什么时候讲的?二十四岁的时候讲的。

  我们看这个文章的题目,「妄尽还源」,能大师当年在世常常给人讲这个问题,这桩事情,就是明心见性,与学、不学没关系。他这个话我们可以从释迦牟尼佛跟他两个人证悟体会到。释迦牟尼佛学,学了十二年,怎么开悟的?放下开悟的。他要是不放下,那十二年所学的就变成叫所知障,放下了,所知障就没有了,这才大彻大悟。这是我们通常讲的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惠能大师没有学,不认识字,一天经都没有听过,黄梅住了八个月,没有进过讲堂,也没有进过禅堂。五祖忍和尚只是派了他一个工作,舂米破柴,这工作在哪里做?在碓房,厨房那里面。住了八个月,最后传法传给他,人都不服!为什么传给他?他放下了。你看传法,五祖出了个题目,你们跟他修行这么多年,你们每个人做一首偈子来看看,老和尚要看看你们修行到什么境界。神秀是老和尚的大弟子,也是老和尚的助教,一般人认为老和尚传法肯定传给他,大家对他也很服气。他做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们想想他这首偈子放下没有?我们讲二障,烦恼障有没有放下?所知障有没有放下?当时没有人能体会到,可是惠能大师体会到了,他自己不认识字,他懂这个意思。他说我也有一首偈,你们哪一位帮我写一写,他把秀大师这首偈子改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你们想想这种口气。忍和尚一听就明白,怕人害他,所以跟大家宣布,也没见性,把偈子擦掉了。他后头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桩事情确实跟学、无学没关系。我当年第一次见章嘉大师,我向他老人家请教,那年我二十六岁,章嘉大师是六十五岁,他大我三十九岁,祖父辈的。我向他请教,我说:方老师把佛教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教无比的殊胜,我有缘接触到非常欢喜,请教大师,有没有方法能教我很快的契入?我这个问题提出来,大师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们两个这样子互相看著大概看了半个多钟点,一句话没说。半个小时之后,他说了一个字「有」,他这个有,我们就很震动,耳朵都竖起来了,要好好的听。我们这一个表现,他老人家又不说话了,这个大概时间没有前面那么长,大概差不多有六、七分钟,给我讲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你看与学跟不学真的没有关系。我听了章嘉大师这六个字似懂非懂,好像懂了,其实不懂,这个意思太深了。我们没有定力,也没有修养,接著向大师提问:从哪里下手?他老人家停了一会儿,告诉我,从布施下手。布施是什么?舍!放下!放下就是。

  我学佛到今年五十七年,讲经教学五十年,深深体会到,老师当年我提个问题,为什么半个钟点不讲话看著我?这里头有道理。年轻人心浮气躁,心没有定下来,情绪没有稳住,给他讲没用,所谓耳边风,不得受用。所以看著我,一定看著我整个心里面静下来,注意力集中,再给我讲。你看他当年说个有,他底下又不讲了,那个有,我们心动了。必须在心平气和,没有躁动的时候,传给你东西才真正得受用,这是古人。现在在学校教学用这个方法,学生全跑光了,谁跟你学?没有一个人有定力。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人对老师真正尊重,尊师重道,没有了。佛法难在这个地方,不但佛法如是,世间法也不例外,这是我们深深体会到的。所以他这两句话,前面这两句,深广没有边际,「满教难思」。

  『一尘顿现』,在《还源观》里面会详细讲到,宇宙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给你讲得清清楚楚。讲清楚、讲明白了,不是你的境界,我们是听佛介绍的、听佛说的。佛法是科学,确实是高等科学,也是全世界科学的最高峰,不但是哲学最高峰,也是科学最高峰。科学对今天宇宙从哪里来的还搞不清楚,生命从哪里来的也没有搞清楚,佛在这里给我们讲「一尘顿现」。这个问题我们也搞了几十年,始终在这里打问号,一直到最近几年我们读到世尊跟弥勒菩萨的问答,我们真的是恍然大悟,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搞清楚,我们也知道解,清凉大师给我们讲修证的四个次第,第一个要信;第二个是理解;第三个是行,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妄尽还源,就是真修行;最后是证果,证果你真正契入华严境界,跟释迦、跟诸佛、跟六祖所证的同一个境界。这是科学,你不能证得不行。你真正看到一尘顿现,顿现就是现的宇宙,这是宇宙来源。这个我们讲到下面六个科目里面,再详细的说明。

  第二句讲『圆宗叵测』,「宗」就是题目讲的奥旨。宗的意思,在中国它含有主要的意思、重要的意思,宗旨!崇高的意思,这是讲的教学。如果是依照中文所讲的宗教,完全用中文的解释,那宗教就不是迷信。宗是重要的、主要的、崇高的,教是教育,宗教是什么?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崇高的教育,宗教应该是这个解释法,这个要在佛教里面讲那完全正确。所以,佛教是教育,不能把它看作一般宗教看待,因为宗教里面一定有个主宰神,佛教里头没有。佛门的教学是圆满的,佛教自己称宗教,是宗门、教下,宗门就是单单指禅宗,禅宗以外还有九个宗派,都称之为教下。所以佛教本身称宗教,与我们现在称宗教这个意思毫不相关,这个都要知道。「圆宗」不能够用我们的常识、我们的知见去测度,为什么?底下一句话跟上面意思相同,『睹纤毫以齐彰』,「齐彰」跟「顿现」是一个意思,你只看到「毫」是什么?是我们正报最小的,汗毛,汗毛端,汗毛的尖端,这个叫「纤毫」。也就是说,你从一个汗毛尖端里面你能够看到遍法界虚空界,这从正报上说的。

  前面一句从一尘,微尘,这个微尘现在科学发现了,佛经里面讲的微尘是物质里面最小的,它统统用尘来做比喻。从什么地方说起?从牛毛尘说起,牛毛很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尘土,在那里它不会掉下去,一粒尘土,以这个为单位。把牛毛尘分作七分,七分之一那就小了,七分之一叫羊毛尘,羊毛比牛毛细,这一粒微尘在羊毛尖端上它能稳住,它不会掉下去。羊毛尘的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兔毛就更细。兔毛尘的七分之一叫水尘,也就是说,这一粒尘土在水里面,水有空隙,它在里面游动没有障碍,叫水尘。水尘的七分之一叫金尘,就是金属,我们知道金属密度比水密度大,但是还是有空隙,它能够在空隙当中去走。金尘的七分之一才叫微尘,这种微尘谁能看得见?阿罗汉能看得见。这很像我们现在科学里面分析的分子、原子、电子、粒子,现在人讲的夸克,是不是到这种程度我们还不知道。但是微尘还不是最小的,微尘还可以分,分成七分之一叫做色聚极微,这菩萨能看见。色聚极微还可以分,再分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这就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也叫邻虚尘,它跟虚空做邻居。邻虚尘,佛经上讲八地菩萨能看见,能够见到。所以要你亲证,不要用仪器,用什么?清净心,心愈清净你就愈能够觉察到极其微细的东西。所以,此地讲的「一尘」是极微之微。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问他,我们凡夫一念,这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很粗,心浮气躁,粗念。这一念里面有多少个细念,微细的念头?弥勒菩萨说一弹指,一弹指时间很短,一弹指是一个粗念,细念多少?细念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个单位,也就是三十二亿乘百千,百千是十万,一百个千,三十二亿乘十万是三百二十兆,你看多微细。一弹指三百二十兆的细念,组成一念。弥勒菩萨说「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形是什么?物质,就是此地讲的顿现,物质的世界顿现了,是一尘顿现,一念顿现。尘皆有识,识是什么?识是灵性。所以我们了解,物质的世界跟精神的世界是同时出现的。你看看,念它就有形,形它就有识,也就是说一切物质现象它都有见闻觉知、它都有受想行识。

  最近这十年来,日本江本博士做实验,他的实验成功了,告诉我们,他用水做实验,水我们知道是矿物,水有见闻觉知,它能看,能看字。譬如写个「爱」字,无论用哪个国家的文字,写成爱字,贴在实验的玻璃瓶上,它都认识。我们认识中国字,不认识外国字,水认识,它的结晶都非常之美。如果你写一个「讨厌」,写个「我不喜欢你」,它反应的结晶就很丑陋,这是说明水有见闻觉知,水它有感受。不但水有,有精神,所有一切物质在佛法里面讲统统都有,只要是物质,它里面就有精神,有见闻觉知、有受想行识。有见闻觉知、受想行识,它必定有色法,就是有物质。物质有我们肉眼能见的,有不能见的,这些近代科学也都证实了。

  所以佛在经里面讲,一微尘、一毛端里面,你能够看到整个宇宙的讯息,这是科学没有说过的,科学今天只说到佛经上讲的类似的微尘,但是微尘里面有遍法界的信息,科学没讲到。所以《华严》的科学就超过现代,它不需要用仪器,它教你修清净心。佛教导我们,只要我们把执著放下,你就证阿罗汉果,你就成正觉;再能把分别放下,你就证正等正觉,菩萨果位。最后再把妄想放下,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外面的境界是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那你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称之为佛陀。要有人问你这世界是怎么来的,你把它详详细细说一遍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真的不可思议!你看,两句话就说完、就说尽了。古人的教学,首先把所要教你的和盘托出,一丝毫隐瞒都没有。我们再看下面:

  【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

  前面是跟我们讲宇宙本体,现在给我们讲宇宙的现象,讲它的作用。『用就体分』,当然有许许多多的差别,像佛法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从用上说的,是本体里面的一分,不能够离开体,体是一个,作用那就无量无边。『事依理显』,事里头有理,我们现在看到事,没有看到理。事是相,理是什么?理就是性,理就是体,哲学里面讲的宇宙的本体,理就是体。理事是一不是二,但是六道凡夫只知道事不知道理,理怎么?迷了。『一际』是什么意思?「一际」是没有分别,只要你放下分别执著,你在事上就能见到理,你在相上就能见到性。你如果不能够放下分别执著,相上见不到性,事上见不到理,那是什么人?六道凡夫,不能跟阿罗汉相比,阿罗汉虽然跟佛相差还有很大距离,但是阿罗汉毕竟证得少分。为什么?三大类的烦恼他断一条,他不执著了,所以在事上见少分之理,在相上他还没能见性,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就不是六道里面任何人跟他相比的。大师怕我们对这个还很难理解,再用比喻来给我们说。

  【其犹病起药兴。妄生智立。】

  这个比喻好。我们生病才去找药,如果没有病,没有病就没有药。所以病跟药是相对兴起的,有病你才找药,对治病的就称之为药。同样一个道理,『妄生』才有『智立』,如果没有妄,智也就没有了。这个智是什么?我们将来讲到三细六粗里面,这就是六粗相的头一个,智相。这个智是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知识。要知道,清净心里头没有知识,有什么?有智慧。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知识是从分别生的,智慧不是的,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只要把障碍除掉,智慧就现前。佛在《华严经.出现品》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难得。如来是自性,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没有差别。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现在就是佛。我们跟佛差别怎么那么大?佛能说《华严经》,我们今天听都听不懂,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差别,佛也说出来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说明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在这个地方用一个字,就是「妄」。你怎么会生起这个东西出来?这个东西怎么生的?为什么我们会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几时生的?从哪里生的?很多学佛的人都不免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寻求,那就坏了,你没有把世尊的话里头重要的意思听懂。重要的意思是什么?妄!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不能追究。你还追究什么理由我起心动念?我几时起心动念?那就是妄中再加上妄,你永远回不了头。知道妄就不要理它,把它放下就没事,你就还源,这是佛讲的话的真实义,你没有听懂,你听错了。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的示现,我们的确不容易体会,但是惠能大师给我们的示现,我们就很容易体会。他听忍和尚讲《金刚经》,半夜三更,那也是讲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全盘放下,他就见性,就悟了。悟了,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话,五祖一听,完全肯定,衣钵就给他。这五句话,这五句话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内容,你要晓得释迦牟尼佛讲这部大经,讲的是什么?就这五句话。能大师标题说出来了,佛所讲的是细节,就是这五句。第一句讲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说明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从来没有染污过。妄想分别执著是染污,因为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所以你的真心,真心的清净丝毫没有改变。只是你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真的,它产生障碍,智慧、德行、才艺、相好不能现前;你只要放下,放下全现前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千万不要妄中再去生妄,那就大错特错。第二句,他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你要能够入这个境界,你就不会贪生怕死,为什么?没有生死,本不生灭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大般涅盘,契入大般涅盘的境界。入大般涅盘的境界,那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他成佛了。第三句所说的,「何期自性」,就是没想到自性,「本自具足」,它样样圆满,没有丝毫欠缺。智慧圆满,我们今天讲知识也圆满,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向他请教,他没有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他不需要学,只要把障碍放下,把障碍除掉,这个大德、大能、大用就现前。第四句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本无动摇就是自性本定,大乘教里面佛常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比喻,比喻诸佛菩萨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也就是我们现在讲,他一丝毫心浮气躁都没有,心浮气躁他断尽了。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在什么处所,他都在定中。末后一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它能现宇宙,它能现我们人身,佛法里面讲的依报跟正报。诸位要晓得,正报就是自己一个人,与别人不相干,别人是我依报里的人事环境。我们依报里头,依报环境有三大类,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有自然环境,有这三大类,这三大类都属於依报,能生万法。你要问《华严经》讲什么?《华严经》就是讲这五桩事情,讲得非常详细,也讲得你非常欢喜,欲罢不能!

  妄生智就立,妄从哪里生的?妄从阿赖耶三细相里头生的,三细相里面第三个。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业是动,我们今天讲的振动、波动。这个波动是非常的微细,它没有来由的,它是虚妄,不是真的,有这种波动现象。在自性里面有这么个现象出来,这个现象并不碍事,没事,它跟自性实在讲它不相干,可是你要是执著它,去追究它,麻烦大了,它就起作用,把你自性里的智慧德能全障碍了。佛把这桩事情的真相给我们说出,这叫慈悲到了极处,我们要听懂了就得大受用。由波动,你随著这个波动走的话,它就变成「转相」,我们一般叫见分,就有能见相。起了能见相,一定就有所见,所见是物质现象出来了。你看看哪个在先?精神在先,就是「我」在先。谁能见?我能见,外面「境界相」现前,境界相是幻相,不是真相。幻相从哪里来的?幻相是自性里头本来有,本自具足。如果没有业相,没有见分,就是没有转相,就没有物质的世界。所以你要晓得物质世界是这么来的,它怎么发生的。

  物质现象一出来之后,好了,你就愈陷愈深,「智相」生起来,就是「妄立智生」。三细相里讲的这些。智生起来它就有「相续相」,麻烦可大了。所以,我们常常要想到弥勒菩萨所讲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我们现在科学是用秒做单位,我们弹指弹得快大概一秒钟可以能弹四次,再乘四,这个速度是多少?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钟里面它振动的次数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一个振动就是一个生灭,一个振动就是一个物质现象现前,所以物质现象不是真的。振动起,它有,振动灭了,这个现象就没有了,但是第二个振动它又出来。就像我们看电影,电视也一样,但是电影你更容易明了,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现象,它是振动出生的。放映机里面是幻灯片,它的速度是多少?一秒钟二十四张,也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你看到银幕上的画面,你所听到银幕上的音声、画面是二十四分之一秒。现在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我们的宇宙速度多快?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以为它是真的?全是假的,跟电影没什么两样。每一个画面都不一样,你要懂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把电影的底片一打开之后就看到了,你看一格一格的,前一张不是后一张,后一张不是前一张,张张不相干。我们所看到的事实真相是什么?是一种相似的相续相。不能讲相续,相续应该前一张跟后一张相同的,这是相续,它不相同,前一张不是后一张,后一张也不是前一张。是个相似相续相,我们不要被这个骗了,这是假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不但我们六道轮回的相是虚妄的,再给你讲,十法界的四圣法界也是虚妄相,都是这个道理。再给你说,连一真法界,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还是这个现象。真相是什么?真相决定没有物质,也没有精神,我们净土宗叫常寂光土,常寂光才是真相,那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是怎么回事情?实报庄严土里面居住的人,确实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起心动念你出不了十法界,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妄想断掉,无明断了,你才能超越十法界,生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还有无明的习气没断,无明断了,习气没断,所以它有这个现象出来,这就是实报庄严土。那个境界里面的人确实没有起心动念,这是我们学《华严》学了这么多年,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修行什么最重要?放下最重要。放下,你智慧现前,智慧现前你才能看破。所以章嘉大师教给我,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很难得,我一学佛,头一天他老人家就把这个秘诀传授给我。那个时候,我们是博地凡夫,虽然得到真传,我们自己不会用,差不多搞了三十年,才逐渐的省悟过来。现在我们能不能达到这个境界?行,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再给我三、五年的时间,就很有可能契入境界。为什么?从经教里面我们了解事实真相,这一点很可贵。世尊出现在世间,为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体会到这一层,不辜负世尊,可是我们没有达到圆满。怎样达到圆满?我们要契入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真正对得起世尊。世尊为我而出现在世间,这就跟世尊真正有缘,佛度有缘人。你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不算。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华严经》里面初住菩萨。也就是说你有能力真正超越十法界,到初住这个地位你才是正式佛的学生。因为你在实报庄严土是你无明的习气现这个境界出来,习气没有了,这个境界就没有了,也就是只有常寂光,连实报庄严土也不见了。常寂光那才叫永恒,佛经上讲的「大光明藏」,那是真正的自己,就是六祖能大师所讲的那五句话。下面说个比喻,病起药生:

  这个『亡』跟无的意思是一个,病没有了,药就没有了。病是什么?病是凡夫,六道叫内凡,病得太重,四圣法界叫外凡,病轻一点。到什么时候才没有病?病好了,超越十法界,你就没有病。没有病,健康还没有完全恢复,还要好好调养,这个养的时间很长。佛经上常说,菩萨要修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够圆成佛道,三大阿僧只劫从哪一天修起?从你证得圆教初住菩萨那一天算起,也就是你妄想真的断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再不会起心动念,到这个境界,你生到佛的实报庄严土。在那个地方能不能修?不能修,没得修的。如果你有个念头想修,坏了,为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了。所以那个层次里面叫「无功用道」,也就是永远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习气有,不要理它,慢慢自自然然断掉。

  习气不好懂,古德有个比喻,譬如酒瓶,里面盛的是酒,酒是代表烦恼,把酒都倒掉,倒干净了,擦得干干净净,里面确实一滴酒都没有,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是习气。这个味道有没有办法除掉?没有办法,只有一个方法,瓶盖打开放在这个地方,放上个半年、一年再去闻就没有了,自自然然的没有了,你可用不得力。要多久这个习气才完全没有?三大阿僧只劫。所以证得圆教法身菩萨之后,再经历三大阿僧只劫,习气没有了,习气没有才叫究竟圆满的佛果。那个时候实报庄严土没有了,最后常寂光现前,是这么回事情。

  所以,不放下不行!不放下搞的是什么?搞佛学,就是学术的佛教,这个不能解决问题。拿著佛学可以在学校课堂里面上课,佛经哲学。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他给我们示现的,你看晚年,我认识他之后没多久,他在台大开「大乘佛学」、「魏晋佛学」、「隋唐佛学」,大单元,一直讲到他退休。退休之后辅仁大学把他请去,在哲学博士班里面讲「华严哲学」,一直到他往生。他往生七十九岁,跟释迦牟尼佛同年,释迦牟尼佛七十九岁往生的。方老师教学时间早,二十几岁他就开始教书,所以他的教学是五十二年,一生过教学的生活。底下有个比喻:

  【举空拳以止啼。】

  这里讲的是帮助一些苦难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要懂得善巧方便。小孩在哭,你手上抓个拳头,「不要哭,我手上有糖,你不哭我就给你」,那小孩就不哭了。这手上没有糖,什么也没有,这是不是骗他?这不是骗他,这是一种善巧方便,希望他不要哭,目的达到了。这是举比喻,比喻什么?比喻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空拳』,你可不要执著,这佛法好!错了,佛法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在《金刚经》上他说得很明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要不舍这个法,执著法就变成法执,能不能见性?不能见性,你把假的当作真的。《华严经》在哪里?《华严经》不在文字,《华严经》也不在言说,在什么地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你把起心动念放下,你就看到了。原来《大方广佛华严经》,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没有一处不是,没有一法不是。如果你还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什么都不是。这个经典也不是,为什么?你有了,著了有。不能著,著有错了,著空也错了,统统不要执著,你才真正能够见到。底下一句说:

  【心通则法通。引虚空而示遍。】

  关键是要『心通』,畅通没有障碍。心通,法就通,法就是能大师所讲的能生万法,只要你心里没有障碍,整个宇宙可以说你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什么?无尽的智慧、无尽的能力,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你现在就是心里有障碍,心里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所以你的心不通,於是你对於一切法都迷了,也不通了,这是事实真相。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头一个你要肯定、要相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相信之后全心全力的求解,求解是向释迦牟尼佛学习,真正是依教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有错误,必须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行为,行为里头最重要的是思想、见解,我们对於一切法想错了、看错了,得把它修正过来。根据什么?根据经教。因为佛他的思想行为没有错,我们很多问题的想法看法跟经典对照对照,如果跟经典相应的,很好,我们是正确的;跟经典不相应的,那是错误的,赶快把它修正过来。

  经、论是修正我们思想见解的标准,戒律是修正我们生活的行为,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动作合不合法?合不合理?戒律是标准,你只要依照这个来修,不依不行。什么人可以不依?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师那样的人可以不必依,没有他那种的条件,我们必须要依经教。经教实在讲依一部就可以了,为什么?一部经通了,一切经都通。到底哪一部经好?过去弘一大师的介绍很值得我们参考,弘一大师是知识分子,而且我们大家都承认他的确是个才子,中国传统的学术基础很深,多才多艺,所以他接触的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当时在世,对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这样程度的人,都是介绍《华严经》,而且介绍清凉大师的《疏钞》,好!我们从《华严》下手,为什么?它有很浓厚的兴趣,它的分量大,时间长,让你可以能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的心定在《华严》上。定的时间长久了,不知不觉就有一点华严三昧的味道出现,这是好事情。得到华严三昧之后,你很快就会开悟,悟入华严境界。所以从行你就能够达到证。

  这个证,圆满的证困难,高级的证也不容易,可是从华严十信位逐渐向上提,我们真能做到,这个不是假的。我们能够入初信位,那就是十信是《华严》的小学,我们也把它算为六个阶级,小学六年,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七信、八信是《华严》的中学;九信、十信是《华严》的大学;初住以上是《华严》的研究所。可是怎样才能到初信位?那一定要把五种粗惑放下,在见思烦恼里面讲就是五种见烦恼。见是什么?你的看法错了,你看错了。六种思惑,思惑是你想错了,那是什么?那是从二年级到六年级的课程。我们先搞一年级的,一年级就是修正自己的看法,二年级到六年级是修正自己的想法,先从错误的看法修正起。

  这错误的看法,三界有八十八品,它归纳为五大类,第一个叫「身见」。所以头一个你要想到身是假的,身不是我,把这个身当作我是最大的错误,执著身是我,你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身不是我,是什么?是我所有的,叫我所,不是我。我所有的,像我穿的衣服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身体不是我,这个头一条很重要。你看《金刚经》上讲的,我们在《金刚经》上得到证明,不讲很高,小乘须陀洹,须陀洹已经破了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还有四相,释迦牟尼佛就不称他为须陀洹。所以我们知道须陀洹破了四相,证小乘初果。在《华严经》里面也是这样的,破了四相才能够入华严小学一年级。所以头一个不能够执著身,不可以执著身是我,身是假的。什么是我?有人说灵魂是我,还是错了,但是比一般人高了。说灵魂是我的话,他还是出不了六道,他能够生天道,他比一般人高。什么是我?灵性是我,灵魂不是我。如果你承认灵性是我,你才能出离六道轮回,你到哪里去?到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去,这个要搞清楚、搞明白。你这个搞清楚,你对生死看破了,生死是什么?是身体,我这衣服旧了,我就脱掉换一件新的;身体坏掉了,我换个新的身体,跟换一件衣服是一样的。所以对於生死就看破了,看破放下。

  第二个要放下「边见」,边见是什么?对立。我这些年来,有缘分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世界和平会议,我参加了十几次,讨论的主题是「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要怎样才能够实现?我说必须从内心深处,先化解我们对一切人的对立、对一切事的对立、对一切物的对立,对立就是佛家讲的边见。我不跟别人对立,别人跟我对立不起来,对立是要双方的,一方面不对立,那一方面也就对立不成功了。我们用这个道理,帮助联合国这些志士仁人从事於化解对立、促进世界和平的工作。所以,边见不能有。边见没有了,身心和谐,你的身体健康长寿,为什么?身体里头矛盾没有了。

  然后再要把「成见」断掉,成见是什么?你的主观观念,这里面有两种,一种是因上的,一种是果上的。因上的叫做「戒取见」,果上的叫做「见取见」,这两个都是属於成见,不能有,有成见你就不能随缘,你就不能自在。最后是「邪见」,除了这四种错误的见解之外,所有一切不正确的见解统统放下,这就对了。你这样才能入华严小学一年级,你是正式的毗卢遮那佛的学生,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弟子。如果这个你做不到,你在门外,你没进门,你没有进入一年级的教室,一年级教室里没有你的座位,这一点不可以不知道。所以我们真正的功夫没有别的,就是要放下。这五种,你看无论是大乘、无论是小乘,必须放下。不放下,小乘不能证初果,大乘不能入一年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047-00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昨天我们学到「妄生智立,病亡则药亡,举空拳以止啼」。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这一句:

  【心通则法通。引虚空而示遍。既觉既悟。何滞何通。百非息其攀缘。四句绝其增减。故得药病双泯。静乱俱融。】

  我们看这段,开头这句非常重要,『心通则法通』,「法」是万法,也就是说宇宙人生,在佛法里面讲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样不通达。这句话在一些场合里面确实引起许多的争议,说释迦牟尼佛善於夸大,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无限,怎么可能通达?不可能的,所以很难叫人相信。实际上我们在大乘教里面,学习这么多年,我们对这句话虽然没有证得,可是从事上、从理上我们能接受,决定不会反对。为什么?我们晓得一切法从哪里来的,这个我们知道。大乘教里面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离开心想无一法可得,这是诸法实相。一切法既然是从心想生,心通,法哪里不通!哪有这种道理?所以心通,法就完全通,就明白了。我们今天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的问题,今天心不通,所以法就不通,道理在此地。心为什么不通?心里面产生了障碍。佛是无数次的告诉我们,真是慈悲到了极处,我们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这是很微细的波动。这种波动,说实在的话,没有一个人能够觉察到,为什么?心太粗。所以极其微细的波动你没有法子觉察,不但我们觉察不到,佛告诉我们阿罗汉也不行,甚至於菩萨也不行。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觉察到微细的波动?经上常讲八地菩萨。八地距究竟圆满的佛果非常接近,你看八地上面去,九地、十地、等觉、妙觉,五个位次,法身菩萨总共有四十一个位次,就是四十一个阶级,他已经达到最高峰,最高峰的五个阶级,这样的定功他才能觉察到。

  现在我们从弥勒菩萨那个地方得到信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种微细我们现在在物理学上都没有办法测到,它那个时间之短,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一弹指。百千是单位,百千是十万,也就是说三十二亿乘十万。现在这个时间我们通常计算的单位用秒,一秒我们至少可以弹四次,弹四次就再乘四,那你就晓得,这个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这样微细的念头在相续不断,前念生、后念灭,生灭不断,这就是这个波它不停止。这个波动起来,宇宙就现前,也就是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能生万法」。怎么能生?就是波动,只要这样极其微细的心动了一下,宇宙就出现。所以这宇宙不是大爆炸。森罗万象都现前,这讲依报,同时我也出现,我是正报,佛家常讲的「依正庄严」,依是我们生活环境。诸位要知道,正报只讲我个人一个人,我之外所有一切人,是我们生活环境里面的人事环境。所以这个依正,正一定要清楚,正不是很多很多人,不是这个意思,正是我从哪来的。所以我们生活环境里面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有自然环境,可以分为这三大类,这三大类都是万法,能生万法这一句里面包括了。

  极其微细的动是谁动的?确实是我动。我在自性,佛家也把它比喻作性海,在性海里面它就出现法界,佛家讲的是遍法界虚空界就出现,这是物质现象。法相唯识里面说得非常清楚,现象是什么?阿赖耶的三细相,愈说愈细。刚才我们讲这个波动,这个波动诸位要记住,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要从三细相再乘三,再乘三这就是讲这个波动里头把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它动,这一动它立刻就变,三细相里面的「转相」,也叫做见分,它一转变就变成能见相;有能见立刻就有所见,所见就出现。能见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就是见闻觉知、受想行识,这个现象出来之后,立刻就有物质现相出来。所以物质是个幻相,你想它就现相,物质现相就是宇宙。诸位要知道,我们前面念的「窥一尘而顿现」,所以宇宙的现前是顿现,不是进化的,进化是讲不通的。世界是顿现,时间极其短暂,你没有办法想像,因为你一想,我们通常凡夫想这是一个念头,这一个念头就是弥勒菩萨讲的,三十二亿百千个细念,三十二亿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分之一,这样微细!

  所以「心通则法通」,这个心到什么时候通?一般佛把这个标准放宽,也就是说接近通,还不是真的通达。接近通是什么地位?《华严经》圆教初住的地位,所谓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心就通。因为你无明烦恼,无明就是起心动念,你已经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心就通。这个时候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就通,是真的吗?一点都不假。我们看到过去这两个人,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他放下了,他在三十岁的时候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这一放下就成佛。怎么知道他对法通了?他成佛就给大家讲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法通了,一点障碍都没有了。清凉大师判这部经叫四无碍法界,四种,第一个是事没有障碍,第二个是体,理没有障碍,第三个是理事无碍,第四个是事事无碍,这法通了,通达无碍。世尊为我们示现的,确实是以我们知识分子做例子,知识分子有求学的欲望。所以他十九岁离家到外面去求学,学了十二年。我们能想像得到,这是个非常好学的年轻人,身分特殊,他是王子的身分,聪明绝顶。我们就想到,哪一个好老师不希望有这样的学生?这个学生是传法的人,所以谁都愿意教他。

  印度在那个时代,他们学术的发展超过中国,怎么知道超过中国?中国古籍里面对於不同维次空间的描述很简单,不详细。像夫子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可是他承认有鬼神,我们对他尊敬,远是少跟他们接触。可是印度不一样,印度真的跟他们接触,怎么接触法?他们都修禅定。所以佛经里面所讲的「四禅八定」,要知道那不是佛教的。佛教到我们现在,我们中国史书里面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大概是三千三十多年。印度自己不重视历史,对记载不重视,释迦牟尼佛出现那个时候,印度的宗教、哲学就很发达,超越其他的地区,这些学者们、宗教徒没有不修禅定的。四禅八定你要是修成,六道里面的状况那叫一清二楚,上面你可以能够到达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可以到达地狱,你都看见、都明白了,这个决定不是假的,谁修成了谁都能看见。大家在一块交流,分享自己见闻所知,这就证实了。释迦牟尼佛没有例外,对於这些情况当然跟他们一样通达明了。我们一个好学的人,到这个境界一定还有疑问,我们不说别人,我在初学的时候我就会有疑问,六道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我们肯定要追求、要追问。这些问题在当时宗教家不能答覆,学术界也没法子答覆,他们到达这个境界,就像到了顶端,往上去什么也看不见,以为到了顶端。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时候不以为然,他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在菩提树下入更深层次的禅定,在这个禅定里面就把四禅八定突破,才将前面讲的这些疑问全部解答了,解答就心通了,我们佛门里面的术语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他证得佛果。

  从这之后他就开始教学,这一年是他三十岁,彻悟之后这就开始教学,教了一辈子,他老人家七十九岁过世的,佛法里面讲圆寂。三十岁开始,七十九岁走的,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悟得之后第一部讲的就是《华严》,《华严经》可惜不是对大众讲的,为什么?这个事情太深,理太深,事不是一般人常识能够理解的。所以佛说出他证入的境界是在定中说的,定中有境界,哪些人听?听的人可真多,十方诸佛菩萨都来了,那个数量是无量无边,说不尽!都集在释迦牟尼佛这个道场,听佛讲《华严》,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没法子想像。说得详细,详细到我们也无法想像。时间,我们人间的时间不长,二七日中,也有的经说三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就算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他讲出这部《华严经》。我们在前面给诸位略略的介绍,佛所讲的经是被大龙菩萨(大龙菩萨是等觉菩萨)收藏在龙宫。佛灭度六百年之后印度出现一位龙树菩萨,这个人也是聪明绝顶,也是修禅定,功夫很不错,也突破四禅八定证得初地,可见得他位次也相当之高。他读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三个月就读完。现在传到中国不是完全的,因为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我们中国法师到印度留学,或者印度法师到中国来弘法,都是精挑细选,选一些重要的,能契合东方人程度的(佛法讲根性)带来,大部分没有传来。

  我们中国的法师以后翻译之后,把它整理编成现在的《大藏经》。你们想想,哪一位能够在三个月,把《大藏经》全部学完,这还不是完整的,传到中国来的这一部分。龙树菩萨有能力在三个月就通达,我们不能不佩服!这是什么?心通则法通。他学完之后,觉得再没有东西学,在这个世间,在佛法他是第一,没第二,找不到第二,於是就有点傲慢起来,这个傲慢起来就得堕落。大龙菩萨怜悯,看到他这个样子,就把他迎接到龙宫,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说的这部大《华严经》。他看了之后,一看到这个分量,他傲慢心就没有了,觉得自己一生所学的太有限,佛怎么讲得这么多,这个没有流通到人间。他看到这部经有大本、有中本、有小本,大本是全文,中本是精华,小本是目录提纲、目录提要。他一想大本跟中本,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众生没有人能够受持,於是他就把小本,小本的分量有四十万句,四十品。他也真有能力,他能够圆圆满满的把它记下来,十万偈,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回到人间来的时候,他就把它从记忆当中写出来,这个世间才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南传小乘不承认,他说《华严经》不是佛说的,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但是我们看看《华严经》的全文,龙树菩萨造不出来,他要能造得出来他就成佛。他不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他决定说不出来,所以我们对於菩萨这些话可以相信的。

  这个经从印度传到中国来,又是个残缺的本子,你看全经十万偈,传到中国来的大概才一半,而且还三次传来的。第一次在东晋时代,传来的是三万六千颂;第二次是武则天做皇帝,唐朝时候传到中国来,实叉难陀尊者他带来的,就是增加九千颂,三万六再加上九千,四万五千颂。最后唐朝贞元年间,「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经很难得,有个完整的本子传到中国来,翻成中文四十卷。第一次翻的是《六十华严》,第二次翻的《八十华严》,最后翻的叫《四十华严》。这三种本子合起来除掉重复的部分,现在中文本有九十九卷,梵文的原本已经找不到,现在《华严经》只有中文的译本,流传在这个世间,差不多将近五万首颂。所以我们中国大师称这个为略本,因为只有小本的一半,再就找不到了。可是心通的人,法就通,就没有障碍。这些典籍要用它来帮助我们修学,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够达到心通,能不能做到?能。在中国历代教下的这些祖师大德,契入这个境界的人不少!他们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从理上讲障碍除掉,心就通了。这个障碍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能够一时全放下,那你就成佛。所以在理上讲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一念放下就成佛了。放不下是凡夫,这个放下真难!释迦牟尼佛放下了,一时放下;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一时放下。

  能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他没念过书,他不认识字;换句话说,他一天都没有学过,也能成佛。这就说明从理上讲,凡夫成佛是一念。我们问,为什么我们放不下?其实我们讲「为什么放不下」,这就又起了个妄念,妄念没有才是佛,这么多妄念你怎么能成得了佛?「我们真想放下」,这又是个妄念。他就是放不下,他又多一个妄念。这就是里面讲的四句百非,真的不好断,起心动念没有一个念头是正念、是正确的,这个正确是什么?与自性相应的,这是正;与自性相违背的,非,错了。所以古大德有两句话讲得很好,「起心即错,动念皆乖」,不要说开口说话,起心动念就错。为什么?依正它就现了。不起心、不动念,给诸位说,这个宇宙之间没有物质,也没有精神,不起心、不动念是这么个境界。不起心、不动念,物质跟精神都没有,这是个什么世界?释迦、六祖证得了,告诉我们,那个境界才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一真,为什么?永恒不变。就是净土宗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这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常寂光下来,这就有形相,有物质、有精神叫实报庄严土,也叫一真法界。为什么?这里面的人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他统统断了,所以也是一真法界。

  它为什么会有现相?这我们在大经上搞清楚,他那个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习气不好断,没有方法去断,只有等时间慢慢长了,自自然然的没有了。要多长的时间?经上告诉我们,三大阿僧只劫,这么长的时间习气自然就没有了。但是在这里面我们称他为法身菩萨,他们在起作用的时候是丝毫妨碍都没有。起什么作用?十法界的众生有感,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自自然然就会有应,感应道交。应的时候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以观世音菩萨做例子,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得度他就用什么方法。什么叫没有妨碍?这些应化在世间的佛菩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有,这叫妙用;我们干什么事情会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菩萨在这个世间,应化在这个世间,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这篇文章是贤首国师写的,贤首国师也是这一类的人,像清凉、像宗密都是这个境界。他们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随缘妙用。起心动念就不妙,分别执著就造业!不通才会有这个现象,通了就没有了,於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这些后来的祖师大德也入了佛境界,他们对於经教给我们的解释,这么多注疏留下来我们才晓得,字字句句跟世尊所说的经,决定没有两样,我们要信得过。像我们这种根性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能够一时顿息,就是一下放下。上中下根的人都办不到,那怎么样?慢慢来。这个慢慢来里面确实有很快的,也有很慢的,所以分上中下。大概上根这一生当中可以入佛境界,也就是你有能力超越十法界,有能力达到初住菩萨的境界,就是成佛,你把起心动念放下,上根人。中根就难了,下根就更办不到,但是中下根的人可以放下一部分,有人放下执著,有人放下分别。放下执著的人,当然这里头最幸运的是你遇到净宗,你念佛求生净土,那就无比殊胜。放下执著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凡圣同居土,是叫方便有余土。如果能分别也放下,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是实报庄严土,不一样!完全没有放下,在你临终的时候你念念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你一切妄念伏住,也能往生,这往生是什么?往生凡圣同居土。这是我们对於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差别,我们搞清楚了。然后我们虽然不能这个经上这种标准,心通则法通,我们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达到一点边缘,我们现在心里明白,决定求生净土。那个方法必须把这个世间的一切法放下,念佛堂堂主常讲「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那你的法就通了。

  这个通通到哪里?通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虽然不是真的通,但是也不假,生到凡圣同居土,就保证你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你就得到保证,你决定不会再退转。这是人人都能够做得到,就看你肯不肯干?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就这个法门。如果对於世出世间法还有留恋,留恋就是你放不下,那你就去不了。去不了怎么办?等来生后世,得人身、遇到这个法门,再继续再干。这个话是真的,为什么?我们现前这些同学们就是这种人。《华严》我们过去有没有缘?有缘,没有缘这一生遇不到。你能遇到一次听一、二个小时,都是与《华严》有缘。缘从哪里结的?缘是前生结的,宿世结的。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我们对这个世间有留恋没能放下,所以在六道里头轮回。轮回到今天很幸运,这一次又得人身又遇到,就这么回事情。这一生如果还放不下,那好!再等下一次的机会,无量劫中总有几次机会,这就慢慢来了。但是这很苦,要知道这个世间很苦!所以真正觉悟到人生苦,你才会真放下,希望这一生当中能成功,决定成功。天天读经能不能开悟?天天念佛能不能开悟?天天持咒能不能开悟?都能。《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佛讲的诸法就是方法,断烦恼的方法、学法门的方法、成佛道的方法,就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它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换句话说,都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的。你总要记住这个总的原则,你修学就不成问题。所以心通则法通,这句我们就学到此地。

  『引虚空而示遍』,「引」是引用,引用虚空来暗示我们,「虚空」是遍法界的,比喻什么?比喻通。我们心像虚空一样,法也像虚空一样,因为心不是真的,法也不是真的,所以决定不能执著。不但不能执著,也不能够分别,到终极就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你就落到四句百非里头去。

  『既觉既悟,何滞何通』,真的觉了,真的悟了,「滞」就是障碍,「通」就是通达,都没有了,只要觉悟全都没有了。所以底下讲的百非四句,『百非息其攀缘,四句绝其增减』,什么叫四句、百非?在此地跟诸位略略介绍,因为这是佛门里面的术语,名词术语,诸位在经上、在祖师大德的文字上常常看见。举一个例子给你讲四句,第一个讲有,第二个是无,第三个是亦有亦无,第四个是非有非无,这叫四句。百非是什么?四句一展开,有里面有有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这就变成四句。无里头也有四句,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所以这四句,每一句里头有四句,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句、未来十六句就变成四十八句。四十八句,已经起的四十八句,还有没有起的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这就变成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百句,这个叫四句百非。

  古德有解释,用一个问答来说明,「问:经言离四句、绝百非,其意何居?」这个居是个问号,何居用现在的话说,这个意思根据什么理由来说的。这四句意思太广,「但举一对,便成四句,如有无」,有无是一对,「一异」也是一对,「断常」也是一对,你就举不尽的例子。这是什么?这一对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来去是一对、远近是一对、空有是一对,这例子举不完的。「若云有,是增益谤」,你要说有,这叫增益谤,为什么?它确实没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说无,「若云无,是损减谤」,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互相违背;「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这开玩笑的话。「既俱有过,故须离之」,所以这四句百非叫开口便错、动念皆乖。这是什么?诸佛菩萨看宇宙万象,就是像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面对著万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也不能说亦有亦无,也不可以说非有非无,你才叫不起心、不动念,这才能体会得诸法实相。只要有一念,你就全都错了,一错一切错,所以必须要离。既俱有过,就是一切说法统统有过失,只要起心动念就有过失,不起心、不动念没事。起心动念都是过失,你就想想,分别就是过失里头再加过失,严重了,再要执著麻烦可大了。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晓得。你不是要心通吗?只要有过失你心就不通,心不通,法就不通。什么时候心通?这个过失统统要远离,离四句、绝百非就通了。这个四句百非里面,把妄想分别执著全都包括在里头。

  末后这个文里面说,「然此中根本四句,是外道见」,这个用有无来说,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个外道是古时候,就是佛在世的时候印度一些学派里面讲的。我们今天讲哲学的这些学派,还有些宗教他们所说的。「枝末四句等」,那就是讲四句每一句里头都有四句,「三乘亦未全离」,这讲佛门佛弟子,佛弟子常常对於经典上有辩论,这个辩论都没有真正离开,三乘就是菩萨乘(大乘)、缘觉乘、声闻乘,也就是说十法界里面没有断干净,四圣法界。「唯佛究尽,故云离云绝也」,这个地方的佛是分证佛,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法身菩萨,初住菩萨都离了,不再起心动念。记住,起心错了,动念也错了,这个事情难!真修行修什么?修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学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人他在修佛道。有起心动念,他修什么?他修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修菩萨道。他有起心动念,他有分别,他没有执著,这个人在修声闻道。这三个都是佛道,声闻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不起心、不动念是佛乘也叫一乘,《法华经》上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真修真干。

  有人告诉我,他说有些法师脾气很大,态度很傲慢,他修的是什么乘?你们想想看,佛经是我们的依据,佛经一对照就晓得他修什么乘。不起心、不动念,佛乘,他学佛;不分别,菩萨乘;不执著,阿罗汉乘,他修阿罗汉。傲慢、嫉妒,佛经上有,他修什么乘?他修阿修罗乘。真的,他也念经,他也念佛,他也很用功,他也参禅,他也持戒,将来到哪里去?到阿修罗、到罗刹,总的来说,魔乘,他不是学佛,他是学魔。如果他有妄想分别执著,心地非常善良、慈悲,修十善业,我们知道他修天乘。五戒十善做得很好,来生一定还得人身,他修的人乘。如果他贪心很重,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都贪恋不肯放下,我们知道他来生到鬼乘去,他到鬼道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悲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