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醚,二氯甲烷中加三氯化铝颜色是什么

有机化学实验 化 学 化 工 学 院 实 验 中 心 有机化学实验 实验1 正溴丁烷 1 实验2 薄层层析与柱层析 3 实验3 环己烯的制备 28 实验4 苯甲酸乙酯 30 实验5 对甲苯乙酮的合成 32 实验6 2-甲基-2-己醇 33 实验7 7,7一二氯双环[4.1.0]庚烷 35 实验8 安息香的铺酶合成 45 实验9 肉桂酸的合成 47 实验10 由苯胺合成对硝基苯胺的设计合成 在圆底烧瓶中放入4.1毫升水和5毫升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冷至室温后,加入3毫升正丁醇,最后加入5.1克溴化钠[3]和2-3粒沸石。装成带有气体吸收的回流装置(如图1-1)。加热回流半小时,稍冷后改回流装置为蒸馏装置。加热蒸馏至正溴丁烷全部蒸出[4]。将馏出液倒入分液滤斗中,把下层放入干燥的三角瓶中[6],在水冷却下慢慢加入等体积的浓硫酸[8],振匀后倒入干燥的分液漏斗中。仔细分出下层硫酸,分别用10%碳酸钠溶液、水洗涤有机层。把洗涤后的有机层放于干燥三角瓶中,用1-2小块无水氯化钙干燥至澄清后蒸馏。收集98-102℃馏分。产量2-2.5克。 纯正溴丁烷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沸点101.0℃,d204 1.276。 [附注] 不用溴化钠和硫酸,而用含48%溴化氢的氢溴酸也可,但产率低。若同时加入适量的浓硫酸作脱水剂,产率明显提高。 加入量由计算而得。一般反应产生的溴化氢与水的重量比为1:1。水太多,氢溴酸的浓度低,产率明显降低,水太少,则产生的溴化氢易挥发,即浪费原料又污染环境。 如果是含结晶水的溴化钠,可按计算增加结晶溴化钠的用量,并相应地减少加入的水量。溴化钠可不必研的很细,因反应不需要溴化氢一下子产生,稍大块的溴化钠可逐步与酸作用,所产生的溴化氢可更有效地被利用。 正溴丁烷全部蒸馏出的标志为:馏出液由混浊变澄清;反应液上层消失并澄清。 分出的下层粗产物尽量不带水,并用干燥的三角瓶接收,以免下步用浓硫酸洗涤时因有水而发热至产品挥发。 浓硫酸洗掉产物中未作用的正丁醇和副产物正丁醚。 [思考题] 正丁醇与溴化氢作用生成正溴丁烷和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可是本实验在反应前还要加入水,这是为什么? 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粗产物正溴丁烷,为什么要用蒸馏的方法,而不直接用分液漏斗分离? 对粗产物的各步洗涤目的是什么? 图1.1实验 薄层层析与柱层析 2.8.1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常用TLC表示,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方法,可用于分离混合物和精制化合物。它展开时间短(几十分钟就可达到分离目的),分离效果高(可达到300~4 000块理论塔板数),需要样品少 几到几十微克甚至o.01 μ-g 。如果将吸附层加厚,样品点成一条线时,又可用作制备色谱,分离多达500 mg的样品,用于精制样品。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常用的薄层色谱有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两类。一般能用硅胶或氧化铝薄层色谱分开的物质,也能用硅胶或氧化铝柱色谱分开;凡能用硅藻土和纤维素作支持剂的分配柱色谱能分开的物质,也可分别用硅藻土和纤维素薄层色谱展开,因此薄层色谱常用作柱色谱的先导。 薄层色谱是在干净的玻璃板 10 cm×3 cm 上均匀地涂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待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 cm处的起点线上,晾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 cm。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 cm附近时,将色谱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记录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Rf值: 图1.2是二组分混合物展开后各组分的Rf值。良好的分离,Rf,值应在0.15~0.75之间,否则应更换展开剂重新展开。 图 2 二组分混合物的TLC 1.薄层色谱的吸附剂和支持剂 最常用的薄层吸附色谱的吸附剂是氧化铝和硅胶,分配色谱的支持剂为硅藻土和纤维素。 硅胶是无定形多孔性物质,略具酸性,适用于酸性物质的分离和分析。薄层色谱用的硅胶分为“硅胶H”——不含黏合剂,“硅胶G”——含煅石膏黏合剂,“硅胶HF254”——含荧光物质,可于波长254 nm紫外光下观察荧光,“硅胶GF254”——既含煅石膏又含荧光剂等类型。与硅胶相似,氧化铝也因含黏合剂或荧光剂而分为氧化铝G、氧化铝GF254及氧化铝HF254。 黏合

《常用有机合成试剂及处理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有机合成试剂及处理解读(16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常用试剂的性质与制备纯化常用试剂的性质与制备纯化有机化学实验经常用到大量的试剂,包括无机试剂和有机试剂,市售的试剂有分析纯(A.R)、化学纯(C.P)、工业级(T.P)等级别,其中分析纯的纯度较高,工业级则带有较多的杂质。在某些有机反应中,对试剂或溶剂的要求较高,即使微量的杂质或水分的存在,也会对反应的速率、产率和产品纯度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掌握一些必要的试剂的纯化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还会经常遇到无法买到某种试剂或买不到高纯度试剂的情况,影响实验工作正常进行,因此,了解一些常用试剂的制备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部分中给出了常用有机和无机试剂的制备与纯化方法,希望能给实验工作带来一些方

2、便。1氨气商品的氨气一般用钢瓶盛装,使用时通过减压装置可以得到气态的氨。气体的流速 可由计泡计来控制,其中计泡计中含有少量浓氢氧化钾溶液(12 g氢氧化钾溶于12 mL水)。在计泡计和反应器之间应加一安全瓶。通过装有疏松的碱石灰或块状氧化钙的干燥塔干燥。如果需要少量的氨可以用如下方法制备:在上端装有回流冷凝管的圆底烧瓶中加入浓氨水,缓慢加热,气体通过装有疏松的碱石灰或块状氧化钙的干燥塔干燥,然后通过安全瓶引入反应瓶。2. 氨基钠市售颗粒状氨基钠纯度为 8090%氨基钠不容易研碎,通常在装有烃类惰性溶剂(如甲苯、二甲苯等)的研钵中研磨。氨基钠在常温下暴露在空气中23天会产生危险的混合物。为了安全

3、,打开的氨基钠应该立即使用,容器敞口放置不应超过12小时。当氨基钠形成氧化物时(颜色变为黄色或棕色)爆炸性很强,不能再使用。将少量没有用完的氨基钠加入甲苯使其完全覆盖,搅拌下缓慢加入用甲苯稀释过的乙醇,可将其分解掉。实验室由钠和液氨在三价铁离子催化下制备氨基钠:向500 mL的三颈瓶中加入300mL无水液氨。三颈瓶上装有玻璃塞、密封的搅拌棒和装有碱石灰干燥管的回流冷凝管。搅 拌下,向溶液中加入 0.5 g钠,溶液显蓝色。然后加入 0.5 g硝酸铁粉末催化剂, 30分钟 内加入13.3 g切成小块的钠。当钠转化成氨基钠后,溶液由蓝色变为灰色悬浮液,从滴液 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无水乙醚,使液体体积保持

4、在300 mL左右。升温蒸出氨,当氨几乎全部蒸完后搅拌氨基钠悬浮液,加热回流5 min,然后冷却到室温,得到 23.4 g氨基钠的醚悬浮液,转化几乎是定量的。3. 钯催化剂钯催化剂是非常有效的加氢催化剂,价格比较贵。实验室可由氯化钯制备钯催化剂。(1) Pd-C ( 5%Pd的制备:将1.7 g氯化钯和1.7 mL浓盐酸加入到20 mL水中,水浴加热 2小时溶解完全,然后将它加入到用200 mL水溶解了 30g乙酸钠的溶液中,盛放在 500 mL 的烧瓶中。加 20 g 酸洗过的活性炭,在氢气气氛中氢化直到反应结束。过滤收集催化剂, 用 5 份 100 mL 的水洗涤,吸滤抽干。在室温下用氢氧

5、化钾干燥或在真空干燥器中用无水氯 化钙干燥。将催化剂碾成粉末,贮存在塞紧塞子的试剂瓶中。(2) Pd-C (30%Pd的制备:将 8.25 g氯化钯和5 mL浓盐酸加入到 50 mL水中。冰浴冷却下,加入 50 mL 40%的乙醛溶液,再加入 11 g 酸洗过的活性炭。机械搅拌下加入 50 g 氢氧化钾溶于50 mL水的溶液,保持温度低于 50C。加完后将温度升到 60C,保持15 min , 用水彻底清洗催化剂后,再将水倒出;用乙酸洗涤,吸滤,再用水洗至无Cl-和0H-离子。在100C干燥,储存在干燥器中。(3) 钯黑的制备:5 g氯化钯溶于30 mL浓盐酸后用80 mL水稀释,冰盐浴冷却下

6、加入 35 mL 40%的乙醛溶液。将 35 g氢氧化钾溶于 35 mL水中,强力搅拌下,在 30 min内将其 加入混合物中。加热到60C,保持30 min后将水倾出并用水洗涤沉淀 6次,过滤到坩埚上, 用 1 L 水洗涤,吸干,转入干燥器中干燥,产量为 3.1 g 。(4) Pd-BaSO4(5%Pd的制备:在 2 L烧杯中加入 63.1 g氢氧化钡溶于 600 mL水的热溶液(t = 80 C),在快速搅拌下一次加入60 mL 3 mol L -1硫酸。再加入 3 mol L -1硫酸使悬浮物对石蕊显酸性。将4.1 g氯化钯溶于10 mL浓盐酸后用20 mL水稀释,在机械搅拌下加入硫酸钡

7、溶液,然后再加入4 mL40%的乙醛溶液。用3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至弱碱性,继续搅拌5 min,静置。倾出上层清夜,用水洗,再静置,重复810次。过滤,用5份25mL的水洗涤,尽量吸干,80C干燥,研细催化剂,密封在瓶子里备用。4苯沸点80.1 C,密度d= 0.8791,不溶于水,能与乙醇互溶。熔点为 5.2 C。工业苯中常含有 噻吩,而噻吩的沸点(84C )与苯接近,不能用蒸馏方法分离。检查苯中有无噻吩,可取5mL苯加入10 mL靛红和10 mL浓硫酸组成的溶液,振摇片刻,当有噻吩存在时,酸层呈现 浅蓝色。要制取无水无噻吩的苯一般可采用在室温下用浓硫酸洗涤的方法。取体积相当于苯体积 15的

8、浓硫酸洗涤, 可重复操作直至酸层呈现无色或淡黄色为止, 然后用水洗至中性, 用无 水氯化钙干燥后,蒸馏,收集7981 C馏分,最后以金属钠脱水成无水苯。5吡啶沸点115.5 C,密度d= 1.5095,折光率n 20D = 0.9819。分析纯吡啶含有少量水,如要制 备无水吡啶, 可将吡啶和粒状氢氧化钾一起回流, 然后隔绝潮气蒸出备用。 干燥的吡啶吸水 性很强,保存时应将容器口用石蜡封好。6丙酮沸点56C,密度d = 0.7898,能与水、乙醇、乙醚互溶。工业丙酮含有甲醇、乙醇、酸、 水等杂质。 一般丙酮的纯化是将丙酮和高锰酸钾一起回流, 直至加入的高锰酸钾的紫色不再 退去为止,然后将丙酮蒸出

9、,用无水碳酸钾干燥,再进行蒸馏。7冰醋酸沸点117 C,将市售乙酸在 4 C下缓慢结晶,过滤,压干。少量的水可用五氧化二磷回流干 燥几小时除去。冰醋酸对皮肤有腐蚀作用,触及皮肤或溅到眼睛时,要用大量水冲洗。8氮气氮气一般以压缩气的形式贮存于钢瓶中,一般含有痕量的氧气,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除去:(1)通过没食子酸的碱溶液(15 g没食子酸溶于100 mL 50% NaOH溶液);(2) 通过 Fieser 溶液,该溶液制备方法:在 100 mL 水中溶 20 克氢氧化钾,搅拌加入 2 克蒽醌 -2- 磺酸钠和 15 g 亚硫酸氢钠微热到溶解,当该血红色的溶液冷至室温即可使用,该溶液能 吸收 750

10、mL 氧气,当溶液颜色变化至褐色或者有沉淀生成时,该溶液即失去作用了。也有 市售的不含氧气的高纯氮,但价格较贵。9N,N- 二甲基甲酰胺 (DMF)沸点149156C,密度d = 0.9487,折光率n 20D = 1.4305,无色液体,能与多数有机溶 剂和水互溶,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市售的DMF含有少量水、胺和甲醛等杂质。在常压蒸馏时有些分解, 产生二甲胺与一氧化碳, 若有酸或碱存在时, 分解加快,在加入固体氢氧化钾或 氢氧化钠后,在室温放置数小时,即有部分分解。因此最好用硫酸钙、硫酸镁、氧化钡、硅 胶或分子筛干燥,然后减压蒸馏,收集76C /4.79 kPa ( 36mmH)的馏分。如其中

11、含水较多时,可加入十分之一体积的苯,在常压及80C以下蒸去水和苯,然后用硫酸镁或氧化钡干燥,再进行减压蒸馏。10二甲亚砜沸点189C,熔点18.5 C,密度d= 1.100 ,折光率n 20D = 1.4783。二甲亚砜能与水互溶, 可用分子筛长期放置加以干燥。然后减压蒸馏,收集76C/ 1.6 kPa馏分。蒸馏时温度不可超过90C,否则会发生歧化反应生成二甲砜和二甲硫醚。也可用氧化钙、氧化钡或无水硫 酸钡等来干燥, 然后减压蒸馏。 二甲亚砜与某些物质混合时可能发生爆炸, 如氢化钠、 高碘 酸或高氯酸镁等,使用时应注意。11 二氧化碳在启普发生器中用碳酸钙和稀盐酸( 1 : 1)可以制备二氧化

福州申辉化工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1,1,2,2-四氯乙烷、1,1,2,2-四溴乙烷、1,1,2-三氯乙烷、1,1,3,3-四氯丙酮、1,1-二乙氧基乙烷、1,2,4,5-四甲苯、1,2,4,5-四氯代苯、1,2,4-三甲基苯、1,2,4-三氯代苯、1,2-苯二胺、1,2-二氟苯、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氯二乙醚、1,2-二氯乙烯、1,2-二溴乙烷、1,3,5-三氯代苯、1,3-苯二磺酸溶液、1,3-丙二胺、1,3-二氟苯、1,3-二氯-2-丙醇、1,3-二氯苯、1,3-二氯丙酮、1,3-二氯丙烷、1,3-二氯丙烯、1,3-己二烯、1,4-丁二胺、1,4-二氟苯、1,4-二甲基哌嗪、1,4-二氯苯、1,4-二氯丁烷、1,4-二羟基-2-丁炔、1,4-二氧杂环己烷、1,4-己二烯、1,5-己二烯、1,5-戊二胺、1,6-己二胺、1-氨基丙烷、1-氨基乙醇、1-碘-2-甲基丙烷、1-丁炔-3-醇、1-丁烯、1-氟-2,4-二硝基苯、1-庚炔、1-庚烯、1-癸烯、1-己炔、1-己烯、1-甲基-1-环戊烯、1-甲基-3-丙基苯、1-甲基-4-丙基苯、1-甲基戊醇、1-氯-2-丙醇、1-氯-2-甲基-2-丙烯、1-氯-2-溴乙烷、1-氯-3-溴丙烷、1-氯丙烷、1-氯化萘、1-萘甲腈、1-萘乙酸、1-戊醇、1-戊硫醇、1-戊烯、1-硝基丙烷、1-硝基萘、1-辛炔、1-辛烯、1-溴-2-甲基丙烷、1-溴-3-甲基丁烷、1-溴丙烷、1-溴丁烷、2,2,2-三氟乙醇、2,2’-二羟基二丙胺、2,2-二甲基庚烷、2,2-二甲氧基丙烷、2,2-二氯二乙醚、2,3-二甲(基)苯胺、2,3-二氯苯胺、2,3-二氯硝基苯、2,3-二氢吡喃、2,4,5-三氯(苯)酚、2,4,6-三氯(苯)酚、2,4,6-三氯苯胺、2,4-二氨基甲苯、2,4-二甲(基)苯胺、2,4-二甲基-3-戊酮、2,4-二甲基吡啶、2,4-二氯(苯)酚、2,4-二氯苯胺、2,4-二氯甲苯、2,4-二氯硝基苯、2,4-二硝基苯肼、2,4-二硝基甲苯、2,4-己二烯、2,4-戊二酮、2,5-二甲(基)苯胺、2,5-二甲基吡啶、2,5-二甲基呋喃、2,5-二氯(苯)酚、2,5-二氯苯胺、2,5-二氯硝基苯、2,6-二氨基甲苯、2,6-二甲(基)苯胺、2,6-二甲基吡啶、2,6-二氯(苯)酚、2,6-二氯苯胺、2,6-二硝基甲苯、2-氨基(苯)酚、2-氨基苯胂酸、2-氨基丙烷、2-苯基苯酚、2-苯基丙烯、2-丙烯酸异辛酯、2-丁酮、2-丁酮肟、2-丁烯、2-丁烯-1-醇、2-丁烯腈[反式]、2-丁烯酸、2-丁氧基乙醇、2-氟苯胺、2-氟甲苯、2-庚酮、2号油、2-环己烯-1-酮、2-甲(苯)酚、2-甲基-1、2-甲基-1-丙硫醇、2-甲基-1-丁醇、2-甲基-1-戊醇、2-甲基-3-丁炔-2-醇、2-甲基-5-乙基吡啶、2-甲基苯胺、2-甲基苯甲腈、2-甲基呋喃、2-甲基喹啉、2-甲基哌啶、2-甲基四氢呋喃、2-甲基戊醛、2-甲基烯丙醇、2-甲氧基苯胺、2-莰醇、2-莰酮、2-氯苯胺、2-氯苯酚、2-氯丙酸、2-氯丙酸甲酯、2-氯丙烷、2-氯三氟甲苯、2-氯硝基苯、2-氯乙烯基二氯胂、2-萘乙酸、2-巯基丙酸、2-三氟甲基苯胺、2-疏基乙醇、2-戊醇、2-戊酮、2-硝基(苯)酚、2-硝基-4-甲(苯)酚、2-硝基苯胺、2-硝基苯磺酰氯、2-硝基丙烷、2-硝基甲苯、2-硝基联苯、2-硝基溴苯、2-溴苯胺、2-溴丙酸、2-溴丙烷、2-溴丙酰溴、2-溴丁烷、2-溴甲苯、2-溴戊烷、2-溴乙醇、2-乙基苯胺、2-乙基吡啶、2-乙基丁醇、2-乙基己胺、2-乙烯基吡啶、3,3,5-三甲基己撑二胺、3,3’-二氨基二丙胺、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乙氧基丙烯、3,4-二甲(基)苯胺、3,4-二甲基吡啶、3,4-二氯(苯)酚、3,4-二氯苄基氯、3,4-二氯甲苯、3,4-二氯硝基苯、3,5-二甲(基)苯胺、3,5-二甲基吡啶、3,5-二氯苯胺、3,5-二硝基苯甲酰氯、3-氨基苯甲腈、3-氨基苯胂酸、、3-氨基喹啉、3-丁二烯[稳定的]、3-二氯-2-丁烯、3-氟苯胺、3-氟甲苯、3-庚酮、3-己酮、、3-甲基-2-丁醇、3-甲基-2-丁酮、3-甲基-6-甲氧基苯胺、3-甲基苯胺、3-甲基苯甲腈、3-甲基丁醛、3-甲基哌啶、3-甲基戊烷、3-甲氧基苯胺、3-甲氧基乙酸丁酯、3-氯-1,2-丙二醇、3-氯-1-丙醇、3-氯苯胺、3-氯苯酚、3-氯丙腈、3-氯丙酸、3-氯丙烯、3-氯甲苯、3-氯硝基苯、3-羟基-2-丁酮、3-三氟甲基苯胺、3-戊酮、3-硝基苯胺、3-硝基苯甲酰氯、3-硝基甲苯、3-溴-1,2-环氧丙烷、3-溴-1-丙烯、3-溴苯胺、3-溴丙炔、3-溴丙酸、3-溴甲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联苯、4,6-二硝基-2-氨基苯酚、4-氨基-N,N-二甲基苯胺、4-氨基苯胂酸、4-氨基二苯胺、4-苯基-1-丁烯、4-碘苯酚、4-氟苯胺、4-氟甲苯、4-庚酮、4-甲酚、4-甲苯硫酚、4-甲基-2-戊醇、4-甲基苯甲腈、4-甲基喹啉、4-甲基哌啶、4-甲氧基苯胺、4-硫代戊醛、4-氯-2-硝基(苯)酚、4-氯-2-硝基苯胺、4-氯苯胺、4-氯苯酚、4-氯苄基氯、4-氯甲苯、4-氯间甲酚、4-氯三氟甲苯、4-氯硝基苯、4-羟基-4-甲基-2-戊酮、4-氰基苯甲酸、4-硝基-2-甲氧基苯胺、4-硝基苯胺、4-硝基苯磺酰氯、4-硝基苯甲醚、4-硝基苯肼、4-硝基苯乙腈、4-硝基碘苯、4-硝基甲苯、4-硝基溴苯、4-溴苯胺、4-溴苯磺酰氯、4-溴苯甲醚、4-溴苯甲酰氯、4-溴苯乙酰基溴、4-溴甲苯、4-亚硝基(苯)酚、4-乙烯基吡啶、4-乙氧基苯胺、5-甲基-2-己酮、5-氯-2-甲基苯胺、N,N,N',N'-四甲基乙二胺、N,N-二甲基环己胺、N,N-二甲基乙醇胺、N,N-二乙基-1-萘胺、N,N-二乙基乙醇胺、N,N-二异丙基乙胺、N,N-二异丙基乙醇胺、N-氨基乙基哌嗪、N-苯基-2-萘胺、N-苯基乙酰胺、N-甲基哌啶、N-亚硝基二甲胺、N-乙基吗啉、N-乙基哌啶、α-甲基苯基甲醇、α-甲基丙烯醛、α-氯化筒箭毒碱、α-蒎烯、β-蒎烯、吖啶、桉叶油醇、氨基化钙、氨基化锂、氨基胍重碳酸盐、苄硫醇、苯基氧氯化膦、苯并呋喃、苯酚磺酸、苯酚钠、苯磺酰肼、苯磺酰氯、苯基二氯硅烷、苯基氢氧化汞、苯基三氯硅烷、苯基氧氯化膦、苯甲腈、苯甲酸汞、苯甲酸甲酯、苯甲酰氯、苯甲氧基磺酰氯、苯肼、苯胩化二氯、苯醌、苯线磷、苯乙醇腈、苯乙炔、苯乙酰氯、苄基二甲胺、正丙苯、丙酸酐、丙醛、丙炔酸、丙酸酐、丙酸甲酯、丙酸烯丙酯、丙酸乙酯、丙酸异丙酯、丙酸异丁酯、丙酸异戊酯、丙酸正戊酯、丙酸异戊酯、丙酸仲丁酯、2-丙烯腈[稳定的]、丙烯醛[稳定的]、丙烯醛[稳定的]、丙烯酸[稳定的]、丙烯酸-2-硝基丁酯、丙烯酸正丁酯[稳定的]、丙烯酸甲酯[稳定的]、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乙酯[稳定的]、丙烯酸乙酯[稳定的]、丙烯酸异丁酯[稳定的]、丙烯酸正丁酯[稳定的]、丙烯酸异丁酯[稳定的]、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稳定的]、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稳定的]、丙酰氯、次氯酸钙、次氯酸锂、次氯酸钾溶液[含有效氯>5%]、次氯酸钠溶液[含有效氯>5%]、粗苯、醋酸三丁基锡、地高辛、亚碲酸钠、碘酸、碘酸钙、碘酸钾合一碘酸、碘酸钠、碘乙酸、碘乙酸乙酯、丁二腈、丁二酰氯、2-叔丁基苯酚、4-叔丁基苯酚、丁基甲苯、丁酸、丁酸丙烯酯、丁酸酐、丁酸正戊酯、异丁酸异丁酯、正丁酸正丁酯、丁烯二酰氯[反式]、丁烯酸甲酯、丁烯酸乙酯、短链氯化石蜡(C10-13)、对氨基苯磺酸、对苯二酚、对苯二甲酰氯、对甲苯磺酰氯、对氯苯胺、对叔丁基苯酚、对硝基苯甲酰氯、对硝基乙苯、多硫化铵溶液、苊、粗蒽、二正丁胺、正丁醚、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二苯甲基溴、二环己胺、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N,N-二乙基苯胺、N-甲基苯胺、N-乙基苯胺、氯甲酸正丁酯、氯甲酸异丁酯、氧化钡、氟硅酸镁、氟硼酸银、氟化钡、氟化锂、氟化铅、氟化镉、氟化铯、氟化锆、氟化铜、硝酸亚汞、溴化汞、氧化亚汞、硫氰酸汞、硫氰酸汞铵、异氰酸十八酯、乙酸钡、4-氯汞苯甲酸、敌敌畏、甲基乙拌磷、马拉硫磷、治螟磷、七氯、2-氨基苯胂酸、3-硝基-4-羟基苯胂酸、4-氨基苯胂酸、苯胂酸、二甲基胂酸钠、二苯基二硒、辛酸亚锡、2,3-二甲苯酚、2,4-二甲苯酚、2,5-二甲苯酚、2,6-二甲苯酚、3,4-二甲苯酚、3,5-二甲苯酚、二甲氨基甲酰氯、二甲基乙二酮、二甲基氯乙缩醛、二甲基亚砜、二硫化二甲基、二氯二甲醚、二氯化苄、二氯化膦苯、二氯硫化碳、二氯醛基丙烯酸、二氯乙酸、二氯乙酸甲酯、二氯乙酸乙酯、二氯乙酰氯、二氯异丙基醚、二氯异氰尿酸、二水合三氟化硼、二烯丙基胺、1,2-二溴苯、二亚乙基三胺、二氧化丁二烯、二氧化硒、二氧戊环、二乙基硫代磷酰氯、二乙基锌、二乙烯基醚[稳定的]、二乙氧基甲烷、二异丁胺、二异丁基酮、二异辛基磷酸、发烟硫酸、发烟硝酸、钒酸铵钠、烷基、呋喃、呋喃甲酰氯、氟代苯、氟锆酸钾、氟硅酸、氟化氢铵、氟化氢钾、氟化氢钠、氟硼酸、氟乙酸-2-苯酰肼、氟乙酸乙酯、金属钙、、高氯酸钡、高氯酸铅、高氯酸亚铁、高氯酸银、高硼酸钠、碲化镉、庚二腈、2,2-二甲基戊烷、2-甲基己烷、3-甲基己烷、硅化钙、硅化镁、过硫酸铵、过氧化二(3-甲基苯甲酰)、过氧化氢尿素、海葱糖甙、红磷、花青甙、环丙基甲醇、环丙烷、环庚酮、环庚烷、环己二胺、4-甲基-1-环己烯、4-乙烯-1-环己烯、环烷酸钴[粉状的]、环戊胺、环戊醇、甲基环戊烷、环戊烯、环辛烯、黄磷、己二腈、己二酰二氯、己腈、己酸、2,2-二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2-甲基戊烷、正己烷、2,3-二甲基-1-丁烯、4-甲基-1-戊烯、己酰氯、镓、甲基磺酸、甲基磺酰氯、甲苯-2,4-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甲基苯、甲基苄基溴、甲基苄基亚硝胺、2-甲基丙烯腈[稳定的]、甲基丙烯酸[稳定的]、甲基狄戈辛、甲基二氯硅烷、甲基环己醇、甲基环己酮、甲基环戊二烯、甲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溴化镁[浸在乙醚中]、甲基异丙基苯、甲酸甲酯、甲酸异戊酯、甲酸正己酯、甲氧基苯甲酰氯、甲氧基乙酸甲酯、甲氧基异氰酸甲酯、间苯二酚、间苯二甲酰氯、间苯三酚、间异丙基(苯)酚、金属钡、精萘、肼水溶液[含肼≤64%]、聚苯乙烯珠体[可发性的]、聚乙醛、聚乙烯聚胺、均苯四甲酸酐、均三甲苯、咔唑、莰烯、糠胺、邻苯二甲酸苯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酐[含马来酸酐大于0.05%]、邻苯二甲酰氯、邻甲苯磺酰氯、邻硝基甲苯、邻异丙基苯酚、磷化钙、磷化锌、磷酸三甲苯酯、对氯苯硫醇、己硫醇、邻氨基苯硫醇、十二烷基硫醇、正辛硫醇、硫代乙酸、硫代异氰酸甲酯、硫化铵溶液、硫化钡、硫化钾、硫化钠、硫酸二甲酯、硫酸二乙酯、硫酸苯胺、硫酸对苯二胺、硫酸二甲酯、硫酸二乙酯、硫酸间苯二胺、硫酸铅[含游离酸>3%]、硫酸羟胺、硫酸氢铵、硫酸氧钒、硫酰氟、六氟丙酮、六氟合磷氢酸[无水]、六氯丙酮、六氯乙烷、六亚甲基亚胺、四氯化硒、铝镍合金氢化催化剂、氯乙腈、六氯-1,3-丁二烯、氯代正戊烷、氯化溴、氯甲酸苄酯、氯甲酸氯甲酯、氯甲酸三氯甲酯、氯甲酸烯丙基酯[含有稳定剂]、氯甲酸烯丙基酯[稳定的]、氯甲酸异丙酯、氯甲酸异丁酯、氯甲酸正丙酯、氯甲酸正丁酯、氯甲酸仲丁酯、氯甲烷和二氯甲烷混合物、氯溴甲烷、氯乙酸、氯乙酸酐、氯乙酸钠、氯乙酸叔丁酯、氯乙烯、氯乙酰苯、氯乙酰氯、马来酐、煤焦油、镁合金[片状、带状或条状,含镁>50%]、镁、钠、钠石灰[含氢氧化钠>4%]、偶氮二甲酰胺、硫酸铍、偏硅酸钠、七氟丁酸、氢碘酸、氢化铝锂、氢氧化锂溶液、氢氧化铷、氢氧化铯、氰化碘、氰化汞、氰化锌、氰化溴、氰化亚铜、氰化银、氰尿酰氯、壬基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溶剂苯、溶剂油[闭杯闪点≤60℃]、三氟丙酮、三氟化硼、三氟化硼乙胺、三氟化硼乙酸络合物、三氟甲苯、三氟乙酸乙酯、三甲基己基二异氰酸酯、三甲基乙酰氯、三聚甲醛、三聚氰酸三烯丙酯、三聚乙醛、三硫化二锑、三氯化钒、三氯化砷、三氯化铁溶液、三氯乙腈、三氯乙酸、三氯乙酸甲酯、三氯乙酰氯、三溴化硼、三亚乙基四胺、砷、砷酸、砷酸钠、生松香、十氢化萘、石棉[含:阳起石石棉、铁石棉、透闪石石棉、直闪石石棉、青石棉]、石脑油、叔丁基硫醇、叔辛胺、四丁基氢氧化铵、四甲基硅烷、四甲基氢氧化铵、四氯化锆、四氯化硅、四氯化锡五水合物、四氯邻苯二甲酸酐、四氢吡喃、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含马来酐>0.05%]、四氢噻吩、四溴甲烷、四亚乙基五胺、四乙基氢氧化铵、四乙基锡、松焦油、松节油、松节油混合萜、松油、松油精、铊、碘化亚铊、碳酸亚铊、氧化铊、氧化亚铊、碳酸二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锑粉、萜品油烯、铜乙二胺溶液、丁醇钠、异戊醇钠、烷基锂、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二氯化乙基铝、无水肼[含肼>64%]、五氯化磷、五氯化钼、五氯乙烷、五氧化二锑、戊腈、异戊酸乙酯、正戊酸乙酯、戊酰氯、硒化镉、硒化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硝酸镝、硝酸铒、硝酸镓、硝酸铑、硝酸锂、硝酸钕、硝酸镨、硝酸铁、硝酸铜、硝酸氧锆、硝酸钇、硝酸镱、硝酸铟、辛二腈、辛二烯、2,2,4-三甲基戊烷、2,4-二甲基己烷、2-甲基庚烷、3-甲基庚烷、2,4,4-三甲基-1-戊烯、2,4,4-三甲基-2-戊烯、异辛烯、辛酰氯、锌尘、溴苯、溴代环戊烷、溴代正戊烷、溴化苄、溴己烷、溴酸钾、溴酸钠、溴乙酸、溴乙酸甲酯、溴乙酸叔丁酯、溴乙酸乙酯、溴乙酸异丙酯、溴乙酸正丙酯、溴乙酸叔丁酯、溴乙烷、溴乙酰苯、溴乙酰溴、亚磷酸、亚磷酸二丁酯、亚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乙酯、亚硫酸、五氯化钽、亚氯酸钠、亚砷酸钾、亚砷酸钠、乙酰亚砷酸铜、亚硒酸钾、亚硒酸镁、亚硒酸钠、亚硝酸钙、亚硝酸甲酯、亚硝酸钾、亚硝酸乙酯、亚硝酸乙酯醇溶液、亚硝酸异丙酯、亚硝酸异丁酯、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正丙酯、亚硝酸正戊酯、亚硝酸正丁酯、盐酸-1-萘胺、盐酸-1-萘乙二胺、盐酸-4-氨基-N,N-二乙基苯胺、盐酸-4-氨基酚、盐酸苯胺、盐酸苯肼、盐酸对苯二胺、盐酸间苯二胺、氧化环己烯、氧化钠、氧化银、氧氯化磷、氧溴化磷、N-正丁基苯胺、氯化钡、甲苯-2,4-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氯甲酸苯酯、氯乙酸甲酯、氯乙酸乙酯、鼠立死、毒毛旋花苷G、碘化汞、砷化汞、溴乙酸甲酯、溴乙酸乙酯、异氰酸酯、苯基二氯硅烷、苯基三氯硅烷、丁基三氯硅烷、三苯基氯硅烷、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十二烷基三氯硅烷、丙二酸铊、乙酸亚铊、二丁基氧化锡、一氯丙酮、一氯二氟甲烷、一氯化碘、一氯化硫、一氯乙醛、一溴化碘、一氧化铅、乙胺、乙胺水溶液[浓度50%~70%]、乙胺水溶液[浓度50%~70%]、乙苯、乙醇钾、乙醇溶液[-18℃≤闪点<23℃]、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丁醚、乙二醇二乙醚、乙二醇异丙醚、乙二酸二丁酯、乙二酸二甲酯、乙二酸二乙酯、乙二酸二乙酯、乙二酰氯、乙基环己烷、乙基己醛、乙基正丁基醚、乙硫醚、乙醛、乙醛肟、乙酸酐、乙酸环己酯、乙酸间甲酚酯、乙酸铅、乙酸溶液[含量>10%~80%]、原乙酸三甲酯、乙酸叔丁酯、乙酸烯丙酯、乙酸乙二醇甲醚、乙酸乙二醇乙醚、乙酸乙基丁酯、乙酸异丙烯酯、乙酸正丁酯、乙酸正己酯、乙酸正戊酯、乙酸异戊酯、乙酸正己酯、乙酸正戊酯、、乙烯基乙醚[稳定的]、乙烯基乙酸异丁酯、乙烯三乙氧基硅烷、2-乙基-1-丁烯、乙酰基乙烯酮[稳定的]、乙酰氯、乙酰替硫脲、异丙基苯、异丙醚、异丁基苯、异丁酸酐、异丁胺、异丁腈、异丁醛、异丁酸酐、异丁酸甲酯、异丁酸乙酯、异丁酸异丙酯、异丁酸异丁酯、异丁酸正丙酯、异丁烯、异丁烯酸甲酯[稳定的]、异丁烯酸乙酯[稳定的]、异佛尔酮二胺、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异硫氰酸苯酯、异氰基乙酸乙酯、异氰酸-3-氯-4-甲苯酯、异氰酸对硝基苯酯、异氰酸对溴苯酯、异氰酸二氯苯酯、异氰酸三氟甲苯酯、异氰酸异丁酯、异氰酸正丙酯、异氰酸正丁酯、异氰酸叔丁酯、异氰酸乙酯、异氰酸异丙酯、异戊胺、2-甲基-2-丁烯、3-甲基-1-丁烯、异戊酰氯、萤蒽、二甲基二氯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三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原丙酸三乙酯、原甲酸三甲酯、原甲酸三甲酯、原乙酸三甲酯、杂戊醇、赭曲毒素、赭曲毒素A、正丙醚、正丁基苯、正丁胺、正丁基乙烯基醚[稳定的]、正丁腈、正丁硫醇、正丁醛、正丁酸、正丁酸甲酯、正丁酸乙烯酯[稳定的]、正丁酸乙烯酯[稳定的]、正丁酸异丙酯、正丁酸正丙酯、正丁酸正丁酯、正丁烯、正丁酰氯、正庚胺、正庚醛、正硅酸甲酯、正硅酸乙酯、正癸烷、正己胺、正己醛、正己酸甲酯、正己酸乙酯、正己烷、正戊胺、正戊醛、正戊酸甲酯、正辛烷、仲丁基苯、仲丁胺、重氮乙酸乙酯、重质苯、正丙硫醇、正丙苯、正丙基环戊烷、樟脑油、三氯化磷、丙烯酸[稳定的]、环氧乙烷、1,2-环氧丙烷[稳定的]、二甲胺溶液、3-氯-1,2-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二甲胺[无水]、1,2-二氯乙烷、1,2-二氯丙烷、甲醇钠甲醇溶液、乙醇[无水]、2-呋喃甲醇、2-甲基-1-丙醇、3,4-二氯苯胺、氨基磺酸、吡啶、苄胺、乙酸[含量>80%]、丙二醇乙醚、丙烯酸正丁酯[稳定的]、丙烯酸甲酯[稳定的]、丙烯酰胺、次磷酸、多聚甲醛、含易燃溶剂的合成树脂、油漆涂料等制品[闭杯闪点≤60℃]、1,3,5-三甲基苯、连二亚硫酸钠、正磷酸、硫化钠、硫脲、吗啉、萘、氢氧化钾溶液[含量≥30%]、氢氧化锂、顺丁烯二酸酐、乙酸甲酯、乙酸异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正丙酯、乙酸仲丁酯、N,N-二甲基异丙醇胺、异丁酰氯、有机硅树脂、三氧化铬[无水]、1-丙醇、乙醇钠乙醇溶液、2-丙醇、噻吩、3-甲基噻吩、硼酸三甲酯、三甲胺溶液、1,2-二甲苯、2-氯甲苯、苯甲醚、糠醛、异丁酸、原甲酸三乙酯、丙酸正丁酯、正丁酸乙酯、N,N-二甲基甲酰胺、甲醇钠、氯化苄、四氯乙烯、1,2-二氯苯、1,2-苯二酚、溴、丙酸、乙醇钠、环己胺、氧氯化硫(磺酰氯)、1,2-丙二胺、1,2-二溴苯、1,2-二溴丙烷、1,2-二乙基苯、1,3-苯二胺、1,3-苯二酚、1,3-二甲苯、1,3-二氧戊环、1,3-二乙基苯、1,4-苯二胺、1,4-苯二酚、1,4-二甲苯、1,4-二乙基苯、1-碘丙烷、1-碘丁烷、1-甲基萘、1-氯丁烷、1-萘胺、1-壬烯、2,2'-偶氮二异丁腈、2-氨基苯酚、2-氨基吡啶、2-吡咯酮、2-碘丙烷、2-碘丁烷、2-丁醇、2-己酮、2-甲基-2-丁醇、2-甲基吡啶、2-甲基萘、2-氯丁烷、2-萘胺、2-巯基乙醇、2-壬烯、3-氨基苯酚、3-氨基吡啶、3-甲基-1-丁醇、3-甲基吡啶、3-壬烯、4-氨基苯酚、4-氨基吡啶、4-甲基-2-戊酮、4-甲基-3-戊烯-2-酮、4-甲基吡啶、4-壬烯、N,N-二甲基-1,3-丙二胺、N,N-二乙基苯胺、氨溶液[含氨>10%]、苯乙腈、吡咯、草酸汞、碘化钾汞、碘甲烷、碘酸银、多聚磷酸、二碘化汞、二碘甲烷、二溴甲烷、放线菌素、放线菌素D、氟硅酸铵、氟硅酸钾、氟硅酸钠、氟化铵、氟化镧、氟化钠、氟化钴、高碘酸铵、高碘酸钠、高氯酸镁、汞、硅酸四乙酯、过二硫酸铵、过二硫酸钾、环己烯、环戊酮、甲基环己烷、甲基叔丁基甲酮、金属锆、金属铪粉、金属锰粉[含水≥25%]、金属钕[浸在煤油中的]、金属铷、金属铯、金属锶、金属钛粉[干的]、酒石酸锑钾、硫酸镉、硫酸钴、硫酸镍、硫酸氢钾、硫酸氢钠、六甲基二硅醚、六甲基二硅烷、六甲基二硅烷胺、铝酸钠[固体]、氯铂酸、氯代叔丁烷、氯代异丁烷、氯代正己烷、氯化镉、氯化钴、氯化镍、氯化铜、氯化亚汞、氯磺酸、哌嗪、硼酸、铍粉、偏钒酸钾、氢化钙、氢化钾、氢化锂、氢化钠、氢氧化钡、氰化金、氰化金钾、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三氯硅烷、三氯化钛溶液、三氯化锑、三溴化磷、三溴甲烷、三正丙胺、叔丁胺、水杨醛、四氯化钛、四氯化碳、四氯化锡[无水]、四氢吡咯、四氧化三铅、五氧化二碘、五氧化二钒、五氧化二磷、硝酸铋、硝酸锆、硝酸镉、硝酸铬、硝酸汞、硝酸钴、硝酸镧、硝酸铝、硝酸锰、硝酸铈、硝酸铈铵、1,3-丁二烯[稳定的]、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苯乙烯[稳定的]、丙烷、丙烯、2-丙烯腈[稳定的]、2,2'-二羟基二乙胺、氯乙烷、2-氨基乙醇、乙烷、乙烯、异丁烷、2-甲基丁烷、正丁烷、正戊烷、乙酸乙烯酯[稳定的]、1-氯-2,3-环氧丙烷、三氯化铝[无水]、甲硫醚、二聚环戊二烯、二正丙胺、二甲氧基甲烷、三氯异氰脲酸、5-氨基-1,3,3-三甲基环己甲胺、双戊烯、2,6-二氯甲苯、硫氢化钠、氯甲烷、偏钒酸铵、氰化亚铜、硫酸汞、氯化钡、硝酸亚汞、邻苯二甲酰亚胺、二氯甲烷、三碘甲烷、丙二腈、环氧氯丙烷、1,1,1-三氯乙烷、氟化钾、碘乙烷、苯酚、苯胺、喹啉、环戊烷、环己烷、四氢呋喃、二硫化碳、甲酸、甲酸乙酯、乙醇、乙腈、二氧化氯、二氧化硫、1,1-二氯乙烷、白磷、二苯胺、二硫化钛、二甲醚、漂白粉、漂粉精[含有效氯>39%]、甲醇、石油醚、甲基叔丁基醚、异辛烷、正庚烷、三乙胺、乙酸乙酯、N-甲基吗啉、苯乙烯、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正丁醇、乙酸异戊酯、环己酮、甲醛溶液、异丙醇、二甲苯(邻、间、对)、苯、乙酸正丁酯、二异丙胺、液氨、氯化亚砜、氢氟酸、磷酸、五氧化二磷、邻苯二甲酸酐、三氟乙酸、三氟乙酸酐、氢氧化钾、氢溴酸、硒酸、三氯化碘、氨溶液、氢氧化钠、水合肼、三氯化铁、次氯酸钠、乙酸、保险粉、三氯化钛、碘酸钾、高碘酸钾、硝酸铵、高碘酸、亚硝酸钠、过硫酸钾、过硫酸钠、乌洛托品、过氧化铅、氨、氘、氧[压缩的或液化的]、氮[压缩的或液化的]、氩[压缩的或液化的]、二氧化碳[压缩的或液化的]、氢、乙炔、氦[压缩的或液化的]、氖[压缩的或液化的]、六氟化硫、氪[压缩的或液化的]、氙[压缩的或液化的]、丙烷、硝酸、高氯酸[含酸50%~72%]、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镁、硝酸钙、硝酸锶、硝酸钡、硝酸镍、硝酸银、硝酸锌、硝酸铅、硝酸铯、氯酸钠、氯酸钾、氯酸铵、高氯酸锂、高氯酸钠、高氯酸铵、高氯酸钾、重铬酸钠、重铬酸钾、重铬酸铵、重铬酸锂、过氧化氢溶液[含量>8%]、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镁、过氧化钙、过氧化钡、过氧化锌、过氧化锶、过氧化氢苯甲酰、过氧化二异丙苯[52%<含量≤100%]、超氧化钾、超氧化钠、金属钾、金属锂、金属钠、铝粉、锌粉、金属锆粉、镁铝粉、硅铝、硅铝粉、锌灰、1,2-乙二胺、1,5-二硝基萘、1,8-二硝基萘、二硝基苯酚[干的或含水<15%]、二硝基苯酚溶液2,4-二硝基苯酚钠、4,6-二硝基-2-氨基苯酚钠、2,2-双(羟甲基)1,3-丙二醇、硫磺、一甲胺溶液、硼氢化锂、硼氢化钠、硼氢化钾、硝基甲烷、硝基乙烷、硝化纤维素[干的或含水(或乙醇)<25%]、硝化纤维素[干的或含水(或乙醇)<25%]、硝化纤维素[含氮≤12.6%,含乙醇≥25%]、硝化纤维素[含氮≤12.6%]、硝化纤维素[含乙醇≥25%]、硝化纤维素[未改型的,或增塑的,含增塑剂<18%]、硝化纤维素溶液[含氮量≤12.6%,含硝化纤维素≤55%]、硝化纤维素[含水≥25%]、高锰酸钾、高锰酸钠、硝酸胍、水合肼[含肼≤64%]、高氯酸、醋酸酐、三氯甲烷、乙醚、哌啶、溴素、1-苯基-1-丙酮;甲苯、丙酮、丁酮、高锰酸钾、硫酸、盐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苯与二氯甲烷反应在三氯化铝下反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