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括号内的都相等,那括号里未知数和括号外未知数也相等(看图)?

  数学[英语: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μθημα(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二、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

  在学习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1、初中数学知识点口诀

  人说几何很困难,难点就在辅助线。

  辅助线,如何添?把握定理和概念。

  还要刻苦加钻研,找出规律凭经验。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加一倍。

  梯形里面作高线,平移一腰试试看。

  等积式子比例换,寻找相似很关键。

  直接证明有困难,等量代换少麻烦。

  斜边上面作高线,弦高公式是关键。

  半径与弦长计算,弦心距来中间站。

  圆上若有一切线,切点圆心半径连。

  要想证明是切线,半径垂线仔细辨。

  是直径,成半圆,想成直角径连弦。

  弧有中点圆心连,垂径定理要记全。

  圆周角边两条弦,直径和弦端点连。

  要想作个外接圆,各边作出中垂线。

  还要作个内切圆,内角平分线梦园。

  如果遇到相交圆,不要忘作公共弦。

  若是添上连心线,切点肯定在上面。

  辅助线,是虚线,画图注意勿改变。

  假如图形较分散,对称旋转去实验。

  基本作图很关键,平时掌握要熟练。

  解题还要多心眼,经常总结方法显。

  切勿盲目乱添线,方法灵活应多变。

  分析综合方法选,困难再多也会减。

  虚心勤学加苦练,成绩上升成直线。

  2、初中数学知识点口诀

  学习几何体会深,成败也许一线牵。

  分散条件要集中,常要添加辅助线。

  畏惧心理不要有,其次要把观念变。

  熟能生巧有规律,真知灼见靠实践。

  图中已知有中线,倍长中线把线连。

  旋转构造全等形,等线段角可代换。

  多条中线连中点,便可得到中位线。

  倘若知角平分线,既可两边作垂线。

  也可沿线去翻折,全等图形立呈现。

  角分线若加垂线,等腰三角形可见。

  角分线加平行线,等线段角位置变。

  已知线段中垂线,连接两端等线段。

  辅助线必画虚线,便与原图联系看。

  3、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4、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

  说起合并同类项,法则千万不能忘。

  只求系数代数和,字母指数留原样。

  6、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或添括号,关键要看连接号。

  扩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已知未知闹分离,分离要靠移完成。

  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变乘。

  两数和乘两数差,等于两数平方差。

  积化和差变两项,完全平方不是它。

  二数和或差平方,展开式它共三项。

  首平方与末平方,首末二倍中间放。

  和的平方加联结,先减后加差平方。

  10、完全平方公式

  首平方又末平方,二倍首末在中央。

  和的平方加再加,先减后加差平方。

  11、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变号要记牢。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还没好。

  求得未知须检验,回代值等才上算。

  12、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还没好,准确无误不白忙。

  13、因式分解与乘法

  和差化积是乘法,乘法本身是运算。

  积化和差是分解,因式分解非运算。

  两式平方符号异,因式分解你别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两式平方符号同,底积2倍坐中央。

  因式分解能与否,符号上面有文章。

  同和异差先平方,还要加上正负号。

  同正则正负就负,异则需添幂符号。

  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也上数。

  四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重组无望试求根,换元或者算余数。

  多种方法灵活选,连乘结果是基础。

  同式相乘若出现,乘方表示要记住。

  【注】一提(提公因式)二套(套公式)

  一提二套三分组,叉乘求根也上数。

  五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对症下药稳又准,连乘结果是基础。

  17、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先想完全平方式,十字相乘是其次。

  两种方法行不通,求根分解去尝试。

  两数相除也叫比,两比相等叫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等积可化八比例。

  分别交换内外项,统统都要叫更比。

  同时交换内外项,便要称其为反比。

  前后项和比后项,比值不变叫合比。

  前后项差比后项,组成比例是分比。

  两项和比两项差,比值相等合分比。

  前项和比后项和,比值不变叫等比。

  外项积等内项积,列出方程并解之。

  由已知去求比值,多种途径可利用。

  活用比例七性质,变量替换也走红。

  消元也是好办法,殊途同归会变通。

  21、正比例与反比例

  商定变量成正比,积定变量成反比。

  22、正比例与反比例

  变化过程商一定,两个变量成正比。

  变化过程积一定,两个变量成反比。

  23、判断四数成比例

  四数是否成比例,递增递减先排序。

  两端积等中间积,四数一定成比例。

  24、判断四式成比例

  四式是否成比例,生或降幂先排序。

  两端积等中间积,四式便可成比例。

  成比例的四项中,外项相同会遇到。

  有时内项会相同,比例中项少不了。

  比例中项很重要,多种场合会碰到。

  成比例的四项中,外项相同有不少。

  有时内项会相同,比例中项出现了。

  同数平方等异积,比例中项无处逃。

  26、根式与无理式

  表示方根代数式,都可称其为根式。

  根式异于无理式,被开方式无限制。

  被开方式有字母,才能称为无理式。

  无理式都是根式,区分它们有标志。

  被开方式有字母,又可称为无理式。

  求定义域有讲究,四项原则须留意。

  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指是分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幂。

  限制条件不唯一,满足多个不等式。

  求定义域要过关,四项原则须注意。

  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分数指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幂。

  限制条件不唯一,不等式组求解集。

  28、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有讲究,同乘除负要变向。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别忘要变号。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注意了。

  同乘除正无防碍,同乘除负也变号。

  29、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大于头来小于尾,大小不一中间找。

  大大小小没有解,四种情况全来了。

  同向取两边,异向取中间。

  中间无元素,无解便出现。

  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

  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

  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

  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

  30、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首先化成一般式,构造函数第二站。

  判别式值若非负,曲线横轴有交点。

  A正开口它向上,大于零则取两边。

  代数式若小于零,解集交点数之间。

  方程若无实数根,口上大零解为全。

  小于零将没有解,开口向下正相反。

  31、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异号两个平方项,因式分解有办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32、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两平方项在两端,底积2倍在中部。

  同正两底和平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平方,方正倍积要为负。

  两边为负中间正,底差平方相反数。

  一平方又一平方,底积2倍在中路。

  三正两底和平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平方,两端为正倍积负。

  两边若负中间正,底差平方相反数。

  3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要用公式解方程,首先化成一般式。

  调整系数随其后,使其成为最简比。

  确定参数abc,计算方程判别式。

  判别式值与零比,有无实根便得知。

  有实根可套公式,没有实根要告之。

  34、用常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左未右已先分离,二系化“1”是其次。

  一系折半再平方,两边同加没问题。

  左边分解右合并,直接开方去解题。

  该种解法叫配方,解方程时多练习。

  35、用间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已知未知先分离,因式分解是其次。

  调整系数等互反,和差积套恒等式。

  完全平方等常数,间接配方显优势。

  36、解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没有一次项,直接开方最理想。

  如果缺少常数项,因式分解没商量。

  b、c相等都为零,等根是零不要忘。

  b、c同时不为零,因式分解或配方,

  也可直接套公式,因题而异择良方。

  37、正比例函数的鉴别

  判断正比例函数,检验当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正比例函数是否,辨别需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有没有。

  若有再去看取值,全体实数都需要。

  区分正比例函数,衡量可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38、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正比函数图直线,经过和原点。

  K正一三负二四,变化趋势记心间。

  K正左低右边高,同大同小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一大另小下山峦。

  一次函数图直线,经过点。

  K正左低右边高,越走越高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越来越低很明显。

  K称斜率b截距,截距为零变正函。

  反比函数双曲线,经过点。

  K正一三负二四,两轴是它渐近线。

  K正左高右边低,一三象限滑下山。

  K负左低右边高,二四象限如爬山。

  二次方程零换y,二次函数便出现。

  全体实数定义域,图像叫做抛物线。

  抛物线有对称轴,两边单调正相反。

  A定开口及大小,线轴交点叫顶点。

  顶点非高即最低。上低下高很显眼。

  如果要画抛物线,平移也可去描点,

  提取配方定顶点,两条途径再挑选。

  列表描点后连线,平移规律记心间。

  左加右减括号内,号外上加下要减。

  二次方程零换y,就得到二次函数。

  图像叫做抛物线,定义域全体实数。

  A定开口及大小,开口向上是正数。

  绝对值大开口小,开口向下A负数。

  抛物线有对称轴,增减特性可看图。

  线轴交点叫顶点,顶点纵标最值出。

  如果要画抛物线,描点平移两条路。

  提取配方定顶点,平移描点皆成图。

  列表描点后连线,三点大致定全图。

  若要平移也不难,先画基础抛物线,

  顶点移到新位置,开口大小随基础。

  42、直线、射线与线段

  直线射线与线段,形状相似有关联。

  直线长短不确定,可向两方无限延。

  射线仅有一端点,反向延长成直线。

  线段定长两端点,双向延伸变直线。

  两点定线是共性,组成图形最常见。

  一点出发两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

  共线反向是平角,平角之半叫直角。

  平角两倍成周角,小于直角叫锐角。

  直平之间是钝角,平周之间叫优角。

  互余两角和直角,和是平角互补角。

  一点出发两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

  平角反向且共线,平角之半叫直角。

  平角两倍成周角,小于直角叫锐角。

  钝角界于直平间,平周之间叫优角。

  和为直角叫互余,互为补角和平角。

  44、证等积或比例线段

  等积或比例线段,多种途径可以证。

  证等积要改等比,对照图形看特征。

  共点共线线相交,平行截比把题证。

  三点定型十分像,想法来把相似证。

  图形明显不相似,等线段比替换证。

  换后结论能成立,原来命题即得证。

  实在不行用面积,射影角分线也成。

  只要学习肯登攀,手脑并用无不胜。

  一无一有各一边,两无也要放两边。

  乘方根号无踪迹,方程可解无负担。

  两无一有相对难,两次乘方也好办。

  特殊情况去换元,得解验根是必然。

  先约后乘公分母,整式方程转化出。

  特殊情况可换元,去掉分母是出路。

  求得解后要验根,原留增舍别含糊。

  47、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审设列解双检答。

  审题弄清已未知,设元直间两办法。

  列表画图造方程,解方程时守章法。

  检验准且合题意,问求同一才作答。

  48、两点间距离公式

  同轴两点求距离,大减小数就为之。

  与轴等距两个点,间距求法亦如此。

  平面任意两个点,横纵标差先求值。

  差方相加开平方,距离公式要牢记。

  任意一个四边形,三个直角成矩形;

  对角线等互平分,四边形它是矩形。

  已知平行四边形,一个直角叫矩形;

  两对角线若相等,理所当然为矩形。

  任意一个四边形,四边相等成菱形;

  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互分是菱形。

  已知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叫菱形;

  两对角线若垂直,顺理成章为菱形。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②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它也有很深的了解,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个顶点公式一定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它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它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再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解题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④当K>0时,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②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①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②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定理: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2、邻边相等的矩形。

  3、相交线与平行线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和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④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

  ①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③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⑤三角形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⑤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⑥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他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⑦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他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⑧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⑨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他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⑩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图形的全等: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叫全等图形。

  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反之亦然。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③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他的对角线。

  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

  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定义。

  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领心的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③判定条件: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④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⑤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①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②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③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星等,反之亦然。

  ①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度。

  ②多边心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他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度)

  平面图形的密铺: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①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度,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他的对称中心。

  ②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①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2、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①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

  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①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②经过旋转,图形商店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黄金分割: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与BC,如果AC/AB=BC/AC,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例【(根号5-1)/2】。

  ①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②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①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对应角平分线,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②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①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②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与Y轴统称坐标轴,他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他们分4个象限。XA,YB记作(A,B)。

  ①对名称与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他们的定义。

  ②对事情进行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分真命题与假命题)。

  ③每个命题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④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离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叫做反例。

  ①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②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SAS、ASA、SSS,反之亦然;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三角形的一个外交等于和他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心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他不相邻的内角。

  ④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

  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小于等于A小于10,N是正整数。

  ①用圆表示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②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

  各类统计图的优劣: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近似数字和有效数字:

  ①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的。

  ③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④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平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X(X上边一横)。

  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①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大的那个数据叫做这个组数据的众数。

  ③优劣:平均数:所有数据参加运算,能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用,但容易受极端值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少,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众数:各个数据如果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

  ①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②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③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中的一小部分个体,因此他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①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②当收集的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再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①有些事情我们能确定他一定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必然事件;有些事情我们能肯定他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的。

  ②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肯定他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确定事件。

  ③一般来说,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①人们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②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③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p="">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

  84、(2)合比性质:

  85、(3)等比性质: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d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模型思想。

  3.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激发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卡片

  一、创设情境感知“相等”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的珍稀动物,你知道有哪些?

  预设:熊猫、白鳍豚、东北虎??

  课件出示:(金丝猴、短尾猴、白鳍豚、东北虎、熊猫)

  谈话:这些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

  谈话:老师非常喜欢憨态可掬的熊猫吗?瞧,它们在做游戏呢。

  2.提供素材、感知“相等”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跷跷板平衡,追问:说明了什么?

  2.熊猫一样重,追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熊猫的质量是50千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谈话:观察这个式子,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以前的式子中有运算符号,这个式子中没有。

  追问:没有运算符号,为什么也能用“=”连接呢?

  预设: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

  小结:原来相等的关系就可以用“=”表示出来。

  谈话:想一想,生活中,你学习的知识中,也有相等的关系吗?

  2.预设:这辆车的速度和那辆车的速度一样ab=ba

  二、分析素材、理解“相等”

  1.借助跷跷板,理解相等与不相等。

  谈话:能用式子表示现在的关系吗?

  谈话:同学们看,又来了一只熊猫,你猜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1.左边重、右边轻或左边轻、右边重

  谈话: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

  预设:1.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或两只小熊猫的重量span=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认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谈话:小熊猫跳上去后,跷跷板是这样的。你能说说这三只熊猫的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1.小熊猫的重量+40=100

  谈话: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一只熊猫的质量加40千克熊猫的质量等于100千克熊猫的

  追问:你能用谁和谁是相等的再来说一说吗?

  谈话:同学们找得到了跷跷板中相等的关系,能用更简洁的式子

  谈话:真了不起,会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不知道的数量,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

  谈话:现在两边的熊猫交换了位置,你还能用式子来表示吗?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还可以表示相等的关系。

  三、借助素材,理解等量关系

  1.理解图示中的等量关系。

  谈话:谁会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

  预设:3x=200+200,x+x+x=200+200小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谈话:说说你这个式子的意思?(引导学生说说谁和谁是相等的)

  谈话: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相等,你能说几个这样相等的式子吗?

  (2)课件出示(出示动物的名字)

  谈话:这幅图中,既没有跷跷板、天平,你还能找到相等的关系吗?预设:两只金丝猴的质量和一只短尾猴的质量是100千克

  教师引导,也就是这些猴子的质量和与100千克时相等的

  小结:像这样相等的关系数学上称为等量关系。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先找到这样的关系。

  2.理解信息中的等量关系。

  谈话:看图找等量关系同学们都学会了,有些等量关系还藏在文字信息中,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到他们。

  (1)课件出示: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

  谈话:信息中提供了哪几个量?

  预设:1980年只数20xx年只数300只

  谈话: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谈话:你怎样找到等量关系的?

  预设: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谈话:你太棒了,抓住了关键的信息,你很会读题和思考。

  谈话:1980年的只数和20xx年的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980年的只数比20xx年的只数多300只

  谈话:根据这个关系,你能用未知数x表示出它的等量关系吗?

  (2)课件出示:20xx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谈话:为了保护珍稀动物,我国采用了人工繁殖的技术来增加珍稀动物的数量。

  谈话:自己默读题,你能找到哪几个相等的数量关系?

  巩固6、7、8、9的加减法。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既巩固了小学基础知识,又为初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运用相关规律,熟练的进行解方程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移项解方程的历程,观察、比较,进而归纳出解各类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勾漏”双向四步教学法,适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掌握各类解方程的一些规律,运用相关规律,熟练的进行解方程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移项解方程的历程,观察、比较,进而归纳出解各类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勾漏”双向四步教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一)、勾人入境:

  同学们,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学会了解方程,其实上,熟练后,我们可以不用写得那么麻烦,三言两语就可以轻松地解方程了啊!想学吗?

  (二)、漏知互学:

  我们先按运算符号把方程分成四大块:一、加法方程,二、乘法方程;三、减法方程;四、除法方程

  先来看第一大块的加法方程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有什么规律呢?先看符号(+――--符号相反)再看数字(数字顺序也相反),那合起来说就是:加法方程,数符相反。有趣吗?

  现在我们再看第二大块的乘法方程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师:他们又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展示)哦真聪明!乘法方程与加法方程的规律一样,数字顺序和运算符号都相反了,所以我们把乘法方程与加法方程合在一起称为:乘加方程,数符相反。明白了吗?记住了吗?

  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三大块,减法方程: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那么它们又有什么规律呢?先看未知数x都在减号前,接下来的运算符号都用加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减法方程都是用加法呢?别急,请看: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题减法方程与上面两题有什么不同呢?对,未知数x都在减号后面,运算符号都是用减法,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两张种减法方程合并起来说:减法方程,前加后减。未知数x在减号前用加法,未知数x在减号后,用减法。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第四块,除法方程: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对,眼睛真厉害!未知数x在除号前,解完这道题,谁发现,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与减法一样,1、未知数X在除号前面,2、都用乘法,3、数字没有相反。怎么办,对,先算完另外一种情况(X在除号后的)再说,那么请开始吧。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仔细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解除法方程的规律你找到了吗?1、未知数X在除号后面,2、都用除法,3、数字没有相反。以上说明在除号前后的计算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规律要根据X在除号前后来判断,X在除号前用乘法,X在除号后用除法,从而得出他的规律是除法方程,前乘后除,它和减法有类似感。

  (三)、流程对测:

  小组内各出加减乘除的方程各一条,然后交换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小组开始探究,教师巡逻指导

  (四)、结课拓展: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

  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邓超的有413人,喜欢Baby的有379人,喜欢李晨的有158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Baby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邓超的人又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

  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提问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不够减向前退1时,发现十位是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13,13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03-158=245。

  追问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03-158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

  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

  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祖蓝的人最多了,总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祖蓝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么?

  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

  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0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 练习二

  通过练习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熟练的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算

  一、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让学生划出运算顺序,同桌批改。

  2、选择其中的两题进行计算。

  小结: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因此在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

  二、根据要求添括号 改变式题的运算顺序。

  说出题目的运算顺序。

  要求改变运算顺序:

  1、-――÷――×――+

  2、-――×――÷――+

  3、÷――+――×――-

  4、-――÷――+――×

  5、+――÷――-――×

  在反馈讲评时,着让学生说说添括号时的思考过程。

  三、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成综合算式

  讲评:你在列综合算式时有什么好方法?

  1、文具三生产一种彩笔,60盒可以装720支,照这样计算,500盒可以装多少支?

  60盒――720支 你能用两种方法计算?

  500盒――? 支

  讲评时 着重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改问题:3000支彩笔要装多少盒?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生2:(个)。师:比较一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练习课

  本节课是针对学生学习了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用除法解决问题后设计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除法”的意义,并且已经系统学习了“表内除法”的计算,通过学习书本中的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除法意义与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就是在这些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虽然学习了除法,并会用乘法口诀来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将除法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的意识不强。根据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尚小的特点,如果练习课只是单纯训练和做题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但是二年级的小孩子想象力丰富,他们爱异想天开,所以这节课结合孩子的特点和兴趣,通过游戏“想象力大比拼”让学生根据除法模型来编题并训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除法应用题的信息和问题,以此让孩子根据自己想象的情境内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通过“我买你算”“我买你猜”这两个活动让孩子在购物的情境中运用除法的意义巩固解决除法模型的现实问题;在“我当设计师”的环节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兴趣设计商店,自己提出除法问题、解决除法问题,让学生的想象、设计、数学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此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并运用乘法口诀计算。

  2、引导学生运用标准的规范的数学语言提出数学问题。

  3、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运用除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巩固除法意义,并能应用除法的意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生活中的除法问题。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请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出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宠物狗图片)

  一共来了几只小狗?

  数一数:一共有几根骨头?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利用呆萌可爱的宠物狗图片引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画一画,抽象除法模型

  1、多种表征,抽象除法模型

  6根骨头可以画几个○来表示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我们一起画一画。

  (1)我们一起画虚线平均分一分。

  语言表征:6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多少个?

  算式表征:6÷3=2

  (2)请拿笔像这样分一分。

  6个○,每2个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算式表征:6÷2=3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复习除法的含义。】

  活动三:想象力大PK

  (1)老师示范:根据除法模型图想象,提出除法问题。

  6(个)鸡蛋,平均放在3(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放几个?

  6(个)鸡蛋,每2(个)放在一个篮子里,需要几个篮子?

  (2)出示图,学生示范提出除法问题。

  6枝菊花,平均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6枝菊花,每个花瓶插2枝,可以插几个花瓶?

  (3)学生想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根据这幅图你来想象,并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比一比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请2个小组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根据抽象的数学除法模型想象具体的生活情境,内化除法的意义。训练时让学生根据模型图想象编题,使每个学生都扎扎实实掌握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结合具体情境说出除法的含义,老师示范,学生示范,以点带面,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规范的表达,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完整准确地提出除法问题。】

  过渡:在想象力大比拼环节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每人奖励一个大红包!

  听说有一家狗狗宠物店新店开张,很多商品打折促销,走!看看有哪些促销?

  说一说物品,以及物品单价。

  正向训练――提问题,列式计算。(正向应用除法解决问题)

  每条狗链3元,用24元可以买几条狗链?

  谁能列式:24÷3=8(条)

  6元可以买3根骨头,一根骨头多少钱?

  谁能列式:6÷3=2(元)

  你想买吗?(想!)

  同桌合作:你想买什么,将你提出的除法问题说给同桌听,让同桌帮你算一算,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请几位买法不一样同学起来汇报。

  【设计意图:这个层次的练习是正向应用:结合给出的生活情境,以“我买你算”的游戏形式训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提出除法问题并解决除法问题。】

  反向训练――根据算式,提出数学问题

  师:我还想买,出示:24÷8=3

  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猜的。

  你们想玩这个猜一猜的游戏吗?

  同桌玩:先将自己买好的东西用算式表示出来,然后给同桌看,让同桌猜一猜你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层次是逆向应用:以“我买你猜”的游戏形式,应用除法的意义来猜测除法算式解决的是什么数学问题。】

  活动六:我当设计师

  过渡语:刚才去了宠物店,当了一回购物小达人,你们想自己当老板吗?(想)

  好!现在你们来当设计师,设计一家自己的商店。

  (1)画上你最喜欢的物品,标上价格。

  (2)提出3个以上的除法问题。

  学生创作,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没有展示的作品回家后可以将作品发到我们班级数学微信群,同学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同学开的商店买东西。比一比,谁最会购物!

  【设计意图:通过“我当设计师”的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创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节日礼物》是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观察物体和5个正方形搭成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能区分拍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教材选取了小狗贝贝四次由低到高观察节日礼物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四个画面上分别标出四次看礼物的顺序,鼓励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并让学生体会由远及近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本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25%的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本课需要展开观察、想像、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对学生具有挑战性。首先让学生自学观察,再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③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主要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活动为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③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④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难点: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会越来越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应该是学生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活动的一种方式,学生互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对话,了解我们自己的学习进步、学习状况,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己的弱点,了解他人的学习状况,帮助自己学习上取得进步。

  伙伴们评评我: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互评。通过学生的互评,加强学生间信息的沟通,清楚地了解他人的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使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步发展。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习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观察、猜测、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变化,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用五个小正方体学具摆自己喜欢的图形,交流自己所在位置看到的形状,接着,创设小狗观察礼物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有困难的可用学具模拟体验)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小狗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接着,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体会并判断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物体的范围逐渐缩小。整个过程充满了观察、猜想、体验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听和看”的方式介入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

  《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课上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主动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在实际应用、拓展延伸环节中安排了判断图片观察位置的练习,例如:“有两个侦察员明明和莉莉,他们分别从两个方向观察同一间房子,请你分别标出明明、莉莉看到的情形。”和“说出下列房屋、坦克、汽车的平面图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等。

  4、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其实数学中充满了美,我们要深入挖掘数学的美,展现数学的魅力。例如:我在拓展练习中安排的“这是两幅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和生活延伸中欣赏一些优美的风景、名胜图片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自主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过去课堂教学的总结评价历来是教师的专利,本节课我把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和谐。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

  三、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3、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

  1、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米尺长10()

  1把米尺长100()

  2、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3、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认识整时(教材84页)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

  主题图、大钟面、小钟面。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早上天亮不久后,小红家的闹钟就响了,听到闹钟响后,小红在做什么呢?(出示主题图)

  师:小红起床了,妈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表扬她是一个早睡早起的好孩子。我们也要像小红那样,听到闹钟响了,马上起床,不睡懒觉,养成好习惯。

  师:闹钟可以叫我们起床,那你还知道钟表有哪些作用呢?

  生:可以帮助我们认时间,告诉我们几时了……

  师:钟表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它的本领可大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师: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问题:你想知道钟面有几颗针吗?它们表示什么吗?

  让我们看一看,比一比。

  师:引导学生拿出学具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仔细观察钟面。

  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有两根针,还有1~12这些数字……)

  生:同桌互相比一比两人的学具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汇报(都有两根针和1~12这些数字)

  活动二:认识时针和分针

  问题:钟面上的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1、仔细观察钟面。

  2、组内交流分享。

  4、教师小结: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一根更长更细的叫分针,另一根更短更胖的叫时针。(结合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板书特征:时针短、胖;分针长、细)

  5、同桌互相指一指,认一认,说一说。

  问题:你想知道几时在钟面上是怎样表示的吗

  1.认识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7时)

  这是小红早上起床的时刻,你知道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问:这个钟面上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生汇报:分针指着数字12,时针指着数字7。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2.认识书上第84页主题图下面的三个钟面

  师指着第一个8时的钟面,问:你能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汇报观察认时间的结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我知道是8时)

  师: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生齐读)

  按上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先认,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小结认整时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刚才我们认的这四个时刻都叫做整时。(板书:整时)

  3、拨钟(认整时)

  师拨钟生认。同桌互拨互认。师说时间生拨钟。

  (三年级实验教材数学说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位算。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复习检查(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结合扮演情况进行评议。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框出下面部分。

  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类一共有多少种?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看看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师: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教师板书)

  (一)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灵活试商的方法,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灵活运用知识,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1、口算、(口算卡片)

  2、先说出思维过程,再说结果、

  3、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一)启发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的试商方法、请你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下面例题,并通过思考还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试商、

  (1)学生独立解题、老师巡视、个别指导,有目的地了解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深入各个小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1)当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先请一名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同学讲述试商过程、(把除数14看成10试商)(老师板书)

  同学回答后,老师可以请同学评议一下,同学们可以说出,用这样的试商方法,需要调商好几次,比较麻烦,影响计算速度、

  (2)老师请用不同方法试商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生:把14看作10来试商,商7后和14相乘,积是98,98比70多28,28是2个14,所以改商5、

  老师可以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给予鼓励,并补充说:很好,调商一次、

  生:我是用口算,14和5相乘,积是70,所以我直接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给予肯定,非常好,一次确定商、

  生:把14看成10来试商,商7一定大,先试商6, 6和14相乘,积是84,还大,改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表扬:也很好,肯动脑筋,调商一次、

  生:14接近15,我把14看成15,5个15就是75,所以商5、

  老师肯定这个学生,平时注意口算练习,这样,试商的速度能提高、

  (学生回答不同的解法,不一定按老师准备好的顺序,教师要有应变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试商方法、今后自己在做题时可以灵活选用、

  订正时,请说明自己试商的过程、

  看题后,思考片刻,理顺思路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试商方法、通过启发,比较后,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尝试一下,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3、集体汇报、按照例1的做法,学生回答哪种试商方法,老师出示哪种事先准备好的投影片、

  生:把26看作30来试商,商8,8和26相乘,积是208,240减208,余数是32,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改商9、

  师:看哪些同学的思路与这种方法相同、(老师要重视这种反馈信息)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个26是260,比被除数240多20,所以商9合适、

  师:给予肯定,看看哪些小组有这种思路是谁说出的,应该表扬、

  生:把26看作25来试商,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所以可以商9、

  师:真不错,肯动脑筋、再了解一下,哪些小组讨论到这种方法,是哪个同学提出的、启发是否还有其它的不同想法,充分给时间让学生发表、

  独立完成后,同桌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用什么试商方法、

  今天我们讲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除数有什么特点?(除数的个位数是4,5,6)通过学习和练习题,你能说一说,这样的题目怎样试商简便吗?(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

  当除数是14,15,16,24,25,26时,可以用灵活的试商方法,采用口算直接乘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其它能减少调商次数的方法、

  1、说出下面各题各应商几?(逐题出示)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准确,不准确的调整过来、

  3、说出下面各题应该商几、(逐题出示,谁先看出来立即抢答)

  4、计算下面各题、(一、三、五组做上面4道题,二、四、六组做下面4道题、做完本组题,可做另一组题)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教师准备:PPT课件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未知数的四则运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