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只是地球上的某个阶段性产物?

2017上半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注明:以下2017上半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试题材料均来源于网络,仅负责收集整理,试题内容可能存在偏差。

  15.下列关于生活常识的表述错误的是:

  A.水在真空中会先沸腾后结冰

  B.颜色深的汽车隔热膜,隔热效果好

  C.纯水(只有水分子)在0℃时不会结冰

  D.天凉时,湿润的地方比干旱的地方使人觉得更冷

  16.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

  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

  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属于“城市海绵体”的是:

  A.完善的地下排水管网,绿地、花园、大型写字楼等城市配套设施

  B.江河、湖、湿地等水系,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

  C.完善的地下排水管网,绿地、花园、硬质柏油或水泥等城市配套设施

  D.江河、湖、湿地等水系,城市花园、硬质柏油或水泥等城市配套设施

  17.近年来,粉尘爆炸事件屡见不鲜。下列粉尘中不容易引起爆炸的是:

  18.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这是因为:

  A. 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B.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散射光

  C.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透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散射光

  D. 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透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反射光

  19.香烟点燃后,所产生的能减低红血球梅氧输送到全身的成分是:

  20.下列关于胎儿与母体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胎儿与母体具有不同的遗传物质

  B.胎儿与母体的血液通过脐带相通

  C.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场所是子宫

  D.胎儿与母体通过胎盘进行物质交换

  ※※※  第一部分结束,请继续做第二部分!  ※※※

  (共10题,参考时限15分钟)

  在这部分试题中,每道题呈现一段表述数字关系的文字,要求你迅速、

  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21.某地举办铁人三项比赛,全程为51.5千米,游泳、自行车、长跑的路程

  之比为 3:80:20。小陈在这三个项目花费的时间之比为  3:8:4, 比赛

  中他长跑的平均速度是15千米/小时,且两次换项共耗时4分钟,那么完成

  22.妈妈为了给过生日的小东一个惊喜,在一底面半径为20Cm.高为60Cm

  的圆锥形生日帽内藏了一个圆柱形礼物金。为了不让小东事先发现礼物

  盒,该礼物金的侧面积最大为多少?

  23.由于连日暴雨,某水库水位急剧上升,逼近警戒水位。假设每天降雨量

  一致,若打开2个水闸放水,则3天后正好到达警戒水位;若打开3个

  水闸放水,则4夭后正好到达警戒水位。气象台预报,大鼠还将持续七

  天,流入水库的水量将比之前多20%。若不考虑水的蒸发、渗透和流失,

  则至少打开几个水闸,才能保证接下来的七天都不会到这警戒水位?

  24.某商场搞抽奖促销,限每人只能参与一次,活动规则是:一个纸箱里装

  有5个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其中3个是白色2个是红色,参与者从中任

  意抽出2个球,如果两个都是白色可得抵用券100元,一白一红可得抵

  用券200元,两个都是红色可得抵用券400元。若小李和小林两人分别

  参加抽奖,那么两人获得抵用券之和不少于600元的概率是多少?  一

  25.某大学考场在78个时间段内共安排了10场考试,除了中间某个时间段

  (非头尾时间段)不安排考试外,其它每个时间段安排l场或2场考试。

  那么,该考场有多少种考试安排方式(不考虑考试科目的不同)?

  26.如下图所示,某条河流一侧有两家工厂,与河岸的距离分别为4km

  和5km,且A与B的直线距离为11km。为了处理这两家工厂的污水,需要在

  距离河岸lkm处建造一AB处理厂,分别铺设排污管道连接A:B两家工

  厂。假定河岸是一条直线,则排污管道总长最短是:

  27.小明负责将某农场的鸡蛋运送到小卖部。按照规定,每送达1枚完整无

  损的鸡蛋,可得运费0.1元;若有鸡蛋破损,不仅得不到该枚鸡蛋的运费,

  每破损一枚鸡蛋霉要赔偿0.4元。小明10月份共运送鸡蛋25000获得运费2480元。那么,在运送过程中,鸡蛋破损了:

  28体育彩票22选5中使用的22个彩球除编号不同外,其余完全一样。由

  于生产过程疏忽,22个彩球中有一今球的重量略重于其它球。现需用天平

  将其找出,那么,在最优方案下,最多要使用天平:

  29.某件刺绣产品,需要效率相当的三名绣工8天才能完成;绣品完成50%

  对,一人有事提前离开,、绣品由剩下的两人继续完成;绣品完成75%时,

  又有二人离开,绣品由最后剩下的那个人做完。那么,完成该件绣品

  30.为规范和平衡进口行业,国家对跨境电商进口施行新的税收政策,因此

  海外代购成本大幅上涨,代购商也葙应提高了零售价。若某种代购商品

  国内零售价格上获的额度是其海外采购成本上涨额度的2倍,这样消费

  者花6000元所能购买到的这种商品数量比之前减少了20件,代购商的

  利润率则从原先的25%上升到三分之一,那么税改后该代购商出售此种

  商品每件的利润是多少?

  ※※※  第二部分结束,请继续做第三部分!  ※※※

  第三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40题,参考时限30分钟)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

  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31.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突破____障碍,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把优秀的教

  育资源送到农村去卜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让更多的孩子同在蓝天下共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2中国绘画是瞬庄子哲学为精神宗旨的,其最高境界是癌人与对象的双重

  自然状态下实现物我浑融。《庄子.田子方》载,宋元君招试画师,应试

  者皆____,唯有一后到者,“解衣盘礴赢”,任性自然地投身于画作。

  宋元君称此人为“真画者”。所谓“真画者”,指的是突破规范束缚而进

  入自由率真的创作状态的画家。这是庄子为后世中国画家塑造的模范。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3.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乐观向上、心态阳光,即便一

  时身处困境,仍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____,在茫茫暗衣中亦能

  读出星星指引的方向。相反。一悲观低沉、心态消极,.____也能感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情,。在一杯愁绪中迷失自我。

  依次填入划横我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4. 20世纪90年代,有人____传统书信三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

  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

  ____ ,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35.沿着卢瓦尔河,法国的历史被书写进河谷里____的城堡群中。想要

  探寻几百年间法国乃至欧洲王官贵胄间的权利斗争,窥视____的宫

  廷秘事,就要从走进这一座座城堡开始。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6.古典农业社会中,人的乡愁和城市没有太大关系。彼时的乡愁大抵是怀

  才不遇的流荡,以及战争带来的____和乡土难返。而现在,大多数

  “乡愁感慨”是具有城市生活经历的人发出的,他们发愁的是城市“工

  作好不好找,房子买不买得起”等等。过去随时可以返回的家乡,正逐

  渐消失在城市化运动中。因此,他们对乡愁的____可能完全不是同

  一个方向,甚至可能是“城愁”。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7.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人们将不再需要等待皮肤在实验室中研发出

  来,化妆品公司也将能够更加快速地通过____皮肤来创建相应的模

  型,而且还能够创建更加强大的原型。皮肤非常薄,对3D打印而言,

  制造皮肤将是一个相对____的过程。3D打印机中的一个注射器能够

  沿着器官线移动,并非常缓慢地挤压出细胞溶液。熊后,再一层层增加,

  以此达到用户所想要的厚度。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8. 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的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吸纳

  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它源于生活,既接地气又创新出彩,____。

  它的成功,关键在于.华阴老腔的魅力,传统音乐元素没有随着岁月而失

  去光泽,它在现代音乐的包装下还能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9.DNA分子样被用作纳米世界建筑材料的呢?打个比方,我们在宏

  观世界所采用的建筑材料通常可分为柔性材料(如钢筋)和刚性材料(如

  砖块),前者决定结构的____ 性,后者决定结构的____性,两

  者结合成形态各异而又稳固的结构。类似地,可利用DNA单链的“柔

  性”与双链的“刚性”,通过设计使单双链结合、刚柔相济,构造出各

  种不同的几何结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40.汛期恶劣的环境,让查找堤坝渗漏部位和渗漏入、出水口变得极为困

  难。而如能及时对管涌渗漏进行快速____ ,确定其具体位置、形状,

  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就能够____ 洪灾中可能发生的溃坝风险。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41.本地杂草野花由于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____,对当地气候和土质都

  有极好的适应性,根本不需要过多额外的养护。而且与属于外来物种

  的人工草坪相比,本地杂草野花还有一个____  就是生态安全。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42.在动画片的题材中,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占了很大的比例,就是因为

  这些题材都是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____故事,具有鲜明的____、

  假定与象征的因素,神奇虚幻的故事借助动画的假定性不仅可以得到淋

  漓尽致的表现,而且动画艺术的特性也能够得以充分发挥。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43.“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

  ____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____丝绸之路沿途各国

  发展繁荣的梦想,____ 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滔,契合沿线

  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44. 近年来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络谣言泛滥成灾,极大地____着社会成本,

  ____着世道人心。____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包括广大

  网民、互联网企业和管理部门等在内的金社会的共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45.所谓类文本,指的是出版物中所有作者文字之外的部分。尽管类文本也

  是阅读对象,但它们____地成为阅读的主体,甚至造成了对于文本

  的阅读____,实在有____之嫌。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46.书法一旦离开了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就如同艺术只剩下

  技术而毫无风骨气韵。书法艺术唯有思想上的____,文学上的滋润,

  文化上的____,心灵上的寄托,才能____出打动人心的魅力。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47.实现不同产业发展模式升级,关键是突破核心技术、掌握知识产权。

  这就需要企业由过去的重投资转向重创新,由注重规模 ____转向注重

  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如果不能由低端制造向高生产率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

  产业链管理等环节____,企业就会错过产业升级的机遇,

  更____创新活跃期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48.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长期____的智慧结晶。一切人类创造的思想

  文化成果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深度表达和精彩____ 。如果将文化视为

  人类精神或思维自觉____的形形色色的神奇“痕迹”,那么,语言

  就是这种“痕迹”中最鲜活、最深邃和最久远的核心部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49.责任心,是刨业者____的品质。经常在生活中磨练的人一定碰到过

  困难与荆棘、遇到过挑战与挫折、感受过真情与冷暖、领悟过付出与回

  报,久而久之,人的内心变得坚强,说话做事更有担当,“责任”二字通

  过潜移默化的行为训练____创业者的血液里,变成人的气节与气质,

  形成了独有的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50.近日,国际着名学术杂志《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刊登了铁

  基高温超导材料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____——新型一维拓扑边界态

  的发现。拓扑超导体最——的应用就是高能量子计算机,它能在计

  算中发现错误,一旦出错就会在信息____过程中产生抵抗。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51.目前,以“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融合模

  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文化+科技”,主要是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

  领域转化应用,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提升。“文化+金

  融”,重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领域,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发挥金

  融创新对文化消费的刺激作用。“文化十创意”,更多的是以文化为资源,

  以创意为手段,以产业为目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实现与其他产

  从宏观层面看,以上三个内容同属于“文化+’’融合趋势的哪一种形态:

  52.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各国的王室。他们视法国大革

  命为洪水猛兽,不屑与拿破仑这样行伍出身的政治暴发户对话。1800年

  英、俄、奥等国组成的第二次反法同盟与拿破仑决战。拿破仑亲率两万

  兵马,出其不意地翻越了法国与意大利交界的羊肠小道,进入意大利境

  内,击败了奥军。同时,拿破仑又向沙皇保罗一世献殷勤,使他退出了

  反法同盟,最终使英国陷入孤立,不得不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承

  认拿破仑在欧洲占领的疆土。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欧洲各国的王室非常害怕拿破仑在洁国的崛起

  B.拿破仑是个具有非凡军事才能与外交手腕的人

  C.英、俄、奥等国最终承认拿破仑在欧洲占领的疆土

  D.拿破仑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法,击败第二次反法同盟

  53.超过一半的人要求将有意义和创意的网络词汇收入词典,代表的是对网

  络词汇的肯定与重视。但在今天,重视网络词汇,是否非得要通过将之

  纳入词典的方式来表现?毕竟,相较于传统词汇的变化速度和路径,网

  络词汇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不少网络词汇可能火过一阵就开始被遗

  忘;比如,传统汉语中的新词一般是通过入选词典而被加以确认,从而

  逐渐被推广、使用,然而网络词汇更多源自自发式生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网络词汇是否纳入词典,无关紧要

  B.我们对网络词汇需要有开放的态度

  C.网络词汇相较于传统词汇没有生命力

  D.将某些网络词汇纳入词典,确有必要

  54.一位科学家用玻璃板把大鲨鱼和小鱼隔开,大鲨鱼欲捕食小鱼但屡屡撞

  到玻璃隔板;一段时间后悄悄移开隔板,大鲨鱼却不再攻击小鱼了。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不同种族之间完全可以和谐相处

  B.因循守旧者,只会一再品味失败

  C.固化的经验对我们的思维影响不大

  D.适应新环境,把握新机遇需要新思维

  55.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三坊七巷街区,有人将其比喻为鱼骨与

  鱼刺,有人则形容为菩提树叶,或直呼为“非”字形。笔者觉得,它倒

  更像一片优美的棕榈树枝叶,南后街似叶片的主脉,向西伸出的三条支

  脉为三坊,向东生出的七条细脉是七巷。由北向南的三坊依次为衣锦坊、

  光禄坊、文儒坊,七巷的顺序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

  民巷、官巷和吉庇巷。

  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56.我国各地的雾霾,从总的方面来说是各种来源污染排放物经过一系列的

  化学和物理过程的产物,这里既有一次排放,还有二次化学转化和物理

  过程。从南到北情况十分复杂,当下的普遍情况既不同于当年伦敦的情

  况,也不同于洛杉矶的情况。曾有学者讲北京的情况属于“伦敦型”和

  “洛杉矶型”的复合型,实际上事情绝非是一个“复合型”可以概括。

  还让人担心的是:眼下从上到下、各省各地都认为燃煤是问题的根子,

  似乎解决了城市燃气化以后,问题就可以大大解决了,其实我们的一次

  排放物或者说二次过程的产生物质决不只是一个二氧化硫,或者说再加

  上一个氮氧化合物那么简单。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A.雾霾形成的原因复杂    B. 雾霾形成的主要特点

  C. 雾霾类型具有多样性   D.雾霾危害具有普遍性

  57.成语“刻舟求剑”,源自《吕氏春秋》。古人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多想

  到的是时间轴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它所

  讲述的故事,又提示了我们道理与知识是如何“分道扬镳”的。船在运

  动,河底静止,剑从船上掉落河中,是从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而船

  上客人与刻痕处于相对河底与剑而言的运动状态,刻痕如何保持得了与

  剑对应的位置?由是而知,,这才是“刻舟求剑”真正传递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意识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反映    B. 要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C. 知识道理在时空里是相对的    D.运动和静止是可以相互转化

  58.自然界产生的电磁辐射,又称为环境电磁波的本底辐射。本底辐射对人

  类生存环境,无不良影响。“阳光也是一种电磁辐射,亿万年来我们正是

  依靠阳光的照射才生存到现在。”但是,另外一类电磁辐射源所发射的电

  磁波,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资料显示,环境中

  的电磁辐射源包括人类发明、制造和使用的能够产生辐射电磁波的一切电

  子仪器、装置和设备。这一类电磁辐射源,被称为电磁波辐射污染源,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阳光属于本底辐射中的一种    B. 雷达属于电磁波辐射污染源

  C. 电磁波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D.本底辐射对环境无不良影响

  59.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溶液显酸性。医学研究表

  明,人类在不良情绪下,会产生过多氧自由基,损伤细胞和组织,导致

  皮肤失去弹性,出现皱纹。而维生素C与氧自由基发生反应,从而清除

  自由基,可有效避免肌肤老化。那么,维生素C又是如何美白皮肤的呢?

  原来,皮肤的颜色主要取决于肌肤中黑色素的含量。抑制酪氨酸酶的合

  成是美白的关键之一,而维生素C能抑制此酶的活性,阻断黑色素生成,

  且可将己形成的黑色素还原成无色的黑色素前质。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维生素C能够避免肌肤老化    B. 酪氨酸酶合成可以美白肌肤

  C. 维生素C能阻断黑色素生成    D.不良情绪容易使人出现皱纹

  60.除了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学不会发声,没有模仿所听到声音的能

  力——这种能力对于说话而言必不可少。但近日,研究者表示,灵长

  类动物能以近乎交谈的方式互相呼喊,因为它们会等待对方呼喊结束

  再发声。如果这种技能是后天习得的,那么它更接近人类的类似技能,

  因为婴儿是在咿呀学语的过程中学会这种技能的。这一发现或可帮助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更好地分析人类交往的方式    B. 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起源

  C. 更好地解决人类交流的障礴    D.更好地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

  61.民众是否爱好学术,直接影响到学术本身的升沉;而学人不唤起国人对

  学术的自觉,“文德”不能与民分享,则“民德”就会堕落,“文德”

  本身也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也就没了提升的基础。为了使“文

  德”更好地转化为“民德”,蔡元培提出了以大学为社会文化中心的主张。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学是“文德”的中心

  B. “民德”是“文德”的本源

  C. “文德”与“民德”的双向关联

  D.“文德”对“民德”有提升作用

  62.中国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的落成为何引起海内外的

  热烈关注?原因有三。一是看得远。作为目前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FAST在理论上可以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二是很灵活。

  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移动变化,极大提升观测效率。三是高

  精度。FAST射电望远镜的结构,处处都是毫米级精度要求;用来编织

  索网手臂般粗细的钢缆,加工精度都被控制在1毫米以内;最终的天线

  精度是3毫米,小面板的制造精度是1.5毫米。这一切意味着我们将能

  倾听来自宇宙更深处的声音,观测宇宙更隐蔽的奥秘。

  这段文字最适合的标题是:

  C. 中国的FAST有三大过人之处  D. 一起倾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

  63.当下,电视节目主打媒体融合和多终端传播的概念并不新鲜,只要在不

  同终端进行内容投放的节目都自称是媒体融合。技术拓展了媒体类型和

  渠道,真正的媒体融合要借鉴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要以不同渠道用户的

  多层次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定制内容,与用户之间形成相互分享信息

  关系,形成媒体融合关键点。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在不同终端进行相同内容投放成为当下电视节目进行媒体融合的普

  B.媒体融合本身不能提升节目的内容品质,但能让节目得到更好的传

  C.要做到媒体融合,就要把各种终端、渠道整合成一个有机体,形成

  信息传播的“生态圈”

  D.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内容生产者与用户之间形成相互分享信息关

  系,是媒体融合的关键

  64.家犬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虽差异巨大,却有共同祖先——灰狼。灰狼

  在全球分布非常广泛,但各地的家犬并不是从各地的灰狼演化而来。

  通过从基因组DNA入手,比较来自不同地区的家犬群体的遗传多样

  性,研究者发现,来自东亚南部地区的家犬群体具有最高的多样性。

  同时,系统发育树的结构也支持家犬这一共同的起源地。在系统发育

  树上,每一个枝的末端代表一个群体,亲缘关系较近的群体在树上的

  位置也会比较近。而来自东亚南部她区的家犬样品,都位于系统发育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家犬起源于在全球具有非常广泛分布的灰狼

  B. 性情不同、形态各异的家犬有着共同起源地

  C. 系统发育树原理为动物演化研究提供了支撑

  D. 基因组DNA的研究根本解决了家犬起源问题

  65.能够感知味道的味细胞散布在舌头表面、喉咙、上颚深处名为软腭的部

  位等处。味细胞感知味道分子后,首先会通过味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延髓

  的弧束核。弧束核将接收到的味觉信息,传给大脑的初级味皮层,从而

  对味道的强度和性质进行分析。随后,味觉信息会与来自嗅觉、触觉、

  口感等信息相统合。至此,我们才形成对食物味的印象。在杏仁核(附

  着在海马体的末端,呈杏仁状,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我们会形成对

  食物的感情判断,下丘脑会分泌负责食欲的激素,海马体则形成我们对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 海马体是形成我们对味道记忆的关钥

  B. 味细胞散布广泛使我们有效认知味道

  C. 大脑初级味皮层是信息相统合的关钥

  D.帮我们认识味道的并非舌头而是大脑

  66.在读屏时代,从倡导多读多写汉字的角度,“汉字听写”无疑是一件好

  事。但是一旦过度,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比如,比赛偏重冷僻字词,参

  赛小选手们只能强化记忆,在比赛中展示了“中国式教育”。就连汉字拼

  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也认为,现在把通用汉字增加到8000多个,这个数量

  实在有点太多了。联想到近几年一直没有停歇过的汉字繁简之争以及中

  高考改革方案的推出,我们不难发现,大家对汉语言文字的关注在日渐

  深入,民众的母语水平和学习母语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是:

  A. 汉字听写数量过多会引发民众提笔忘字的忧虑

  B.读屏时代的汉字听写加快语言教育改革的步伐

  C. 新时期的汉字听写比赛应该适度适当导向正确

  D.中国式教育与强化记忆是语文教育的必要手段

  67.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也是人类目前唯一能够抵达的地外星球。

  在人造卫星之外,利用这颗自然卫星开展对地球的遥感观测,有着诸多的优

  势和不可替代性。月球表面积远远大于任何的人造卫星,因而在月球上布设

  遥感器,不用考虑载荷多少、大小、重量等,可同时置放很多不同类型的遥

  感器,形成主被动、全波段同步观测的能力,对于观测大尺度地球科学现象

  ——全球环境交化、陆诲气相互作用、板块构造及固体潮、三极对比研究等

  会有深入的认识,并有可能观测到先前未知的科学现象。

  对上述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月球比人造卫星更加适合布设遥感器

  B. 月球对地观测有着天然的综合性优势

  C. 月球有望能给空间对地观测带来革命

  D.月球开辟对地观测科学与技术新方向

  68.近年来,我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双创营造制度环境。大学生、海

  归、大企业高管和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这支“新四军”的崛起,可以

  看作是创业主体从精英走向大众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不过,因为机制

  体制不健全,一些法律、法规、政策存在矛盾,人的价值的最终实现还

  存在着不少路障。倘若人的价值迟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创新创业者才

  能的释放势必会受到影响,诸多科技成果就可能烂在抽屉里,诸多科技

  企业就可能因为缺乏创新而死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改革要为双创营造制度环境

  B. 创业主体将从精英走向大众

  C. 机制体制阻碍人的价值实现

  D.保障人的价值是双创的前提

  69.当20世纪各种文化遭受危机与困惑之时,学者们往往返身探求不同文

  明的原点和文化资源,通过世界性的比较与对话,以寻找未来的发展方

  向与道路。‘此时,音乐权威话语的主流地位也开始让位于对话。实现对

  话的前提是平等的价值观,以此条件,中西音乐才有对话的可能。否则,

  我们只有听话的资格,而没有发言与对话的权利。因此,中国音乐传统

  不是以其提供给专业音乐创作的素材、音色库、原料等来进行其价值定

  位的,而是参照当今东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研究而定位的。

  本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比较与对话探求解决文化危机的途径

  B. 中西音乐进行对话的前提是平等的价值观

  C. 探讨如何对中国音乐的传统进行价值定位

  D. 通过平等对话以摆脱中国音乐传统的困境

  70.①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土着们在语言和文化上表现出超乎想象的统一性

  ②他们没有航海设备,只有原始的舟筏,却在占据了将近地球三分之一

  面积的大洋中,找到了一个个孤悬海上的小岛

  ③他们有着相似的风俗习惯,在相隔极远、完全陌生的岛上,竟然可以

  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简单交流

  ④原始的南岛语族,创造了航海奇迹

  ⑤这使得许多世纪后,“地理大发现”浪潮中驶入太平洋的西方航海家们

  惊异地发现,几乎他们每找到一赴新的岛屿,都已有了土着们居住过

  ⑥然后定居其上,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

  将上述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共30题,参考时限30分钟)

  一、图形推理。请按每道题的答题要求作答。

  71. 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

  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72.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

  73.下边给定的是削掉一个角的纸呈,下列哪一项不是由它展开而成?

  74.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

  75.如图所示,立方体上叠加圆柱体再打通一个圆柱孔,然后从任意面剖开,

  下面哪一项不可能是该立体的截面?

  二、定义判断。每道题先给出定义,然后列出四种情况,要求你严格依

  据定义,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注意:假设这个定

  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76.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存储数据中利用统计、情报检索、模式识别、在

  线分析处理和专家系统(依靠过去的经验)等方法或技术,发现隐含在

  其中、事先不知道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信息处理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属于数据挖掘应用的是:

  A.某全球零售企业在分析上一年度消费者购物行为后推出“尿布+啤酒”

  促销举措,使得二者销售量大幅增加

  B.某国际快递和物流公司使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不同时间

  点跨境全程监控和调整药品装运的温度

  C.某大型网上书店在客户选购一种图书时,推出“购买该商品的用户

  还购买了”等栏目,从而增加可观收益

  D.某高校要求教师使用网上教学管理系统,录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以便借助短信群发软件告知学生成绩

  77.非爱行为,指以爱的名义,对自己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的掠夺,即违背

  他人主观意愿,在精神与行为方面强制控制,迫使对方按照施控者的意

  愿去行为做事,这一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恋人、父母与子女等最亲近

  根据上迷定义,下列属于非爱行为的是:

  A.张某按照医嘱,要求女儿每三个小时做一次牵引,以消除疼痛

  B. 林某强迫儿子每天练琴3小时,争取在钢琴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C. 陈某为防止患精神病的女儿逃逸,将其关在地下室禁止其出入

  D.李某按照轮流陪护协议,要求妻子前往医院陪护患重病的母亲

  78.共享经济指借助网络第三方平台,基于闲置资源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

  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创造更多价值,促

  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经济活动不属于共享经济的是:

  A.王某从某网络平台订车去飞机场,方便快捷

  B.李某从某网络平台贷款炒股,获得了预期收益

  C.张某从某网络平台购买外卖美食,在家享受美味

  D.马某旅行前从某网络平台预订民宿,抵达后入住

  79.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操作某一行为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主

  观预期和推断。当面临困难任务时,低自我效能感的人比高自我效能感

  的人更集中于问题存在的障碍、失败影响以及个人缺陷上。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属于低自我效能感表现的是:

  98.柠烯,俗称柠檬精油。它通常被用于制作柑橘香味剂,是很多空气清新

  剂、身体喷雾剂等芳香剂重要的化学成分之一。柠烯本身并不可怕,因

  为该化学物质对人体不会形成大的危害,事实上,它可被用于食品的调

  味剂。然而柠烯一旦被喷入空气中,很快就会有所变化。研究表明,当

  柠烯暴露于普遍存在于空气的臭氧中时,两个柠烯分子会形成一个单分

  子化合物——甲醇。当房间中大量的柠烯被转化成甲醇时,一萁影响将迥

  A. 使用空气清新剂,可能会对我们自身有害处

  B. 退柠烯被用作食品的调味剂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C. 如果房间中测出甲醇浓度高,则说明使用了太多芳香剂

  D.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柠烯成分的物品

  99.某科研机构提出潮湿的沙子是古埃及人在沙漠中搬运巨大石块和雕像的

  关键。研究人员指出,古埃及人将沉重的石块放上滑橇后,先在滑橇前

  铺设一层潮湿的沙子,再牵引它们,这种搬运方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

  果。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流变仪测试沙子的硬度,以证实需要多少

  牵引力才能使一定数量的沙子变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牵引模型,从

  中发现将潮湿的沙子铺在滑橇前能更容易移动重物,而且沙子所含水分

  决定了沙子的硬度和牵引力。

  如果以下哪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在一幅古埃及墓室壁画中,一名男子站在滑橇前方,似乎正在浇水

  B.滑橇牵引力与沙子硬度成反比,潮湿沙子的硬度是干燥沙子的两倍

  C.实验证明,铺设在滑橇前的潮湿沙子容易堆积,形成较大滑动阻力

  D. 一个实验室版的埃及滑橇被成功建造,能够模拟古埃及工地的实况

  100.如果向大气排放均C02累积超过32000亿吨,那么到本世纪末,将升

  温控制在2℃以内的门槛就守不住了。有科学家认为,为了达到将升温

  幅度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仅仅限制C02排放是不够的,必须在全球

  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大气C02的回收行动,使大气污染程度得到有效控

  若要使上述科学家的想法成立,最需要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A.全球范围内普及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

  B. 各国政府推出有效政策来控制C02排放量

  C. 科学界整合资源来支持发展地球工程技术

  D.各地都建立能有效回收和储存C02的机制

  (共20题,参考时限30分钟)

  所给出的图、表、文字或综合性资料均有若干个问题要你回答。你应根

  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判断处理。

  一、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01~105题。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年共接收173017项各类申请,同比增长

  约10%,择优资助各类项目40668项,比上年增加1579项,资助直接费用

  218.8亿元,平均资助强度(资助直接费用与资助项数的比值)53.8万元,各

  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在研究项目系列方面,面上项可资助16709项,比上年增加1709项,占

  总项数的41%,直接费用102.41亿元,平均资助率(资助项目占接收申请项

  目的比重)22:9%,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重点项目资葡、625项,同比增长

  约3.3%,直接费用17.88亿元。、一重大项目资助20项,直接费用3.18亿元。

  在人才项目系列方面,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6155项,比上年减少266项,

  占总项数的40%,直接费用31.95亿元,平均资助率24.6%,同比下降0.7个

  百分点。地区科学基金资助2829项,比上年增加78项,直接费用10.96亿

  元,有力推进欠发达区域人才稳定与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400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8人,新资助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8项,促进了

  优秀人才和团队成长。

  101. 2015年国家自然料学基金委全年平均资助率较2014年约:

  102. 2015年地区科学基金资助的直接费用占总额的比重约为:

  103. 2015年重点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

  104.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接收青年科学基金的申请数约为:

  105.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A. 2015年重点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多于重大项目

  B. 2014年面上项目资助项数多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C. 2015年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率高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D. 2015年重点项目资助项数的同比增长率高于地区科学基金

摘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了解宇宙基本知识及原理,立高瞻于浩瀚,化纷繁以简单。探索宇宙空间奥秘、廓清宇宙存在的本原问题,为人类寻找正确认识和利用太空和宇宙资源,是人类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早期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虽然有辉煌的成就,在后来的进程中却艰难前行,走走停停,找出滞后的原因,才能吸取历史教训。

从中西方宇宙观的比较和变化,看人类探索宇宙科学的艰辛历程。从科学精神与宗教迷信的较量中,认识真理的取得来之不易,赞扬科学精神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做的贡献,说明只有追求真理才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宇宙探索的正确道路。

对宇宙的研究和探索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些滞后,但是,相比之下,宇宙却没有被过早地遭受破坏,也算阴差阳错地保护了宇宙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对宇宙及物质所引发的思想进行梳理,从而认识宇宙本来面目,掌握宇宙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在当前的和今后的宇宙探索进程中,人类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制定管用的宇宙保护措施。一定要规划出正确的行动路线,而不是“先开发、后治理”。以减少过早地破坏宇宙生态环境而殃及全人类本身。

宇宙本来也很简单。这种简单中却也隐含着很深奥的哲学道理。

关键词:宇宙观;状况;变化:宇宙环保。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来的不懈努力,对宇宙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一个个重大物理发现,一项项探索实验成功,为人类进入太空宇宙展现出万物复苏良好的开端。

人类对宇宙向往所引发的宇宙思考与探索,走过了艰难坎坷的过去,有过热望,有过悲伤,有过停滞,更有教训和收获。一代代科学家,特别是天文科学家,因终其一生的研究和拼搏,仍不能得到科学家自己和人们都满意的答案而报恨不已。

我们在地球上生活,头顶天空,眼望蓝天,还有太阳、月亮和点点星辰,有时就会想到浩瀚无垠的宇宙。可是,又有多少人会想到我们所处的地球只是宇宙中一个很小很小,小得因为我们人类实在太幼稚而被局限着,跳不出地球上的 “大气层”。

对于宇宙的问题,我们普通人不敢想象,想到它头发白了,就是掉光了头发,也想不通,永远的想不透。因此之故,还是不想为好。咱们明天还要上班、还要生活啊。

有关宇宙的事儿,自然就留给了哲学家,而最先扛起来的竟然是“思想家”。他们在探寻宇宙的奥妙,叩问并回答着宇宙的大小。应该这样说吧,自从有了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宇宙已慢慢被骚动,并渐渐苏醒。

近年来,宇宙探索风起云涌,航天发射热火朝天。“宇宙科幻”似万箭齐发,铺天盖地。“强国竟空”如过江之鲫,争先恐后。站在地平线上的人们摩拳擦掌,比当年发现“新大陆”还多的热情和贪婪又一下了投向头顶的天空。

面对遥遥欲试和整装待发的探索者,请问大家真的准备好了吗?面对即将深入太空“先遣队”,请问亲爱的宇宙,你们是否也准备好了?

走进太空人的人类,也一定会向宇宙深处进发。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征途中,一定要沉着冷静,未雨绸缪。更不能自以为是和得意忘形。千百不要“捉到兔子又舔伤”。关键问题就是要先保护好地球,保护好太空之路的清洁与畅通,万万不能破坏宇宙空间的生存环境。

因此,只有对宇宙本原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才能找到探索宇宙的正确方法,从而走上正确的“寻根之旅”。

找到开启宇宙的钥匙很不容易。一旦终于打开了宇宙某一扇大门时,心中的喜悦和激动,错愕和震慑突然间就融入了这个星光灿烂而又交替着茫茫黑夜的洪荒世界。

悄然进入这个盛产着物质和思想的原产地,看得见的是星球星系及星云等等,像走马灯一样各行其道并井井有条;看不见的有暗物质和想象似潜流与晨雾一样在礁石和丛林中逡巡。在这个永远开放的“广场”,有先来的,也有后到的,还有正在赶路的,“芸芸众生”或早或晚都陆续登场亮相,又各负其责地展示着生生不息、变幻无穷的姿态和魅力。这些应该就是从太空到宇宙为我们准备的某种盛大的欢迎仪式吧?这奔跑的日月星辰,这无尽的空旷寂寥,还有毁灭的一切爆炸与吸纳一切的沉默!一切都与人这个物质而同在。

哈哈,原来这里就是产生全部精神和物质的故乡啊。

“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中国古代哲人早已定论。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共同组成了宇宙这个无限开放而又抽象的概念。而对宇宙较为具体的解释应为:物质和思想共同寻找再生之路的过程就叫宇宙。这个看起来各行其是的命名,却概括了宇宙包罗万象的属性。它们难舍难分,百般纠结,真正充满着乡愁。

宇宙的定义由宇宙物质组成,又经人脑提练而来。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人们通常所说的宇宙只是人给它一个定义,或者说是取了一个名字。因为宇宙太大了,恐怕这个定义也不周全,说不定还有错误哩。宇宙啊,难道你就叫“谜”吗?

厘清了宇宙概念的基本问题就会明白宇宙的大小了。

(二)宇宙究竟有多大?

如果回答宇宙很大,它就大得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如果回答宇宙不大,它就有边界,边界以外还有什么;

如果回答宇宙很小,它就小在人心里,是人们随身携带的想象;

有时人们会把太空当作宇宙,其实这只是宇宙的很小很小的角落。把太空和宇宙混淆着而小视了宇宙。

宇宙之大,是它有无限的空间,无限的能量。它能容纳万事万物,又能产生所有物质与生命。它大得无法形容,否则就不能成其大了。

宇宙之小,是它小得能装在人们心里。人们心中总是给宇宙预留一个有限的空间,而想象却总是在无限中窥探。因为人的认识穷尽了,一切就有边界。

对宇宙概念和大小的发问,应该原谅的是人类实在太年轻。但人类正是展开了思想的翅膀去造访太空,才开始有了探访宇宙的行动。

宇宙是无限开放的,如果把宇宙比着硕大无朋的天穹,就很不恰当。对于宇宙的解释最好不用介词,因为那样就词不达意地限制了它的伟大。

宇宙是宇宙给人类卖的一个“关子”,它含而不露,让众生去探索和思考。

(三)宇宙有什么组成?

宇宙很大很大。直观上看,它有星球,星系,星云等等。从微观上看它有暗物质和微粒子等等。感觉上看它有空间、时间,气体等。这些物质相依相守,相望共生。光、火,热,是它们的生命体征;暗、水、冷,是它们基本特征。还有许多互为条件,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物质关系是它们内部的本质的精神所在。

与地球物理基本想通。宇宙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组成宇宙的物质都在运动、变化和循环。也有相对静止的时间。这个是人们总被局限而不太注意的,或者说疏忽大意而没想到的。

宇宙和地球有所同,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有的地方是光芒四射的白天,有的地方是暗无天日的黑夜。能见到光明的地方就有白天,见不到光明的地方就是漫漫长夜。不同之处是:宇宙的白天和黑夜都是天文时间的极夜和极昼。白天和黑夜也会有天文时间和天文距离的过渡期,那是一个区域的物质毁灭与重生的“天文过程”。虽然,从地球上观宇宙如同井中观天,但也有很多相似的参照,必将带来类比推理的想象力。

在整个宇宙,黑暗,或者说暗物质是宇宙的当家地。它吸纳和消灭了宇宙的所有光能和热能,又酝酿制造了光明与黑暗。所以说宇宙的光明很有限,黑暗超多,或者独霸一方。

在宇宙中远离恒星的地方终究是一片黑暗,或者说暗物质的永远。永远的黑暗,人类很难发现它们的所在。这种“有即无,无亦即有”的意念就是宇宙的实在与简单的理由。

黑洞应该是宇宙星云中的一种表现形态。只是大小强弱能量程度不同。很像地球上的“龙卷风”。黑洞里有“无”,或者说暗物质聚会。有人又会问,黑洞以外是什么?因此,黑洞只不过也是宇宙一个较大形态的过渡地带,人们永远无法走到它的尽头。推理便知晓不能穷尽的宇宙。宇宙物质的多样性,本身制造了不平衡,致使永远不得平衡,或者正在平衡。所以,它总是在为寻找平衡的矛盾中并运动着。

不管宇宙物质变化有多少种,什么爆炸,黑洞等等,都只是宇宙变化中的某个过程,是一种天文状态下的暂时现象。也是量变和质变的结果,不能凭借这个平面或那个截面就定论为宇宙的初始和终结。

宇宙及其各种物质才是超大的“永动机”。

宇宙的所有早就被科学锁定在“热胀冷缩原理”、“能量守恒定律”、还有“万有引力定理”和“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中,这些科学成果才是开启宇宙的钥匙。

人们的思想往往把宇宙关在某一扇门内,宇宙也常常把人们的思想局限在它很小很小的一个角落里。

人类只有携带天文时间与天文数字的钥匙,才能便捷地去思考和研究打开宇宙复杂问题的门。

(一)宇宙是怎么形成的

如果说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就很悖论,因为它一直都在形成中,宇宙一直在那儿。宇宙本来无始无终,自然也就无所谓绝对意义上的形成。人们通常所说的形成,也只是说到了它某一阶段运动和变化中的“形成”。如果称得上“形成”,那么就只能说是宇宙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对宇宙来说叫发展,对星球来说叫形成。

其实,早在人类来到地球之前的之前,也不知过去了多少亿万年,宇宙也不知存在了多少亿万年。反而,我们对宇宙所结论的任何年纪,也只是它的某一个阶段和某个空间的某个一个循环过程中相对于人类的一个小节节儿。

宇宙空间,时间,星球,星系,星云,暗物质等等一起运动和快乐着,并“繁衍生息”,永续轮回。这是“天文时间”给予的恩赐。

宇宙物质的不断运动变化,这种运动变化又循环往复,制造了宇宙物质的基础。只是早晚先后不同,以此可想宇宙之大,大到永恒存在。

一切物质都在宇宙集合、生产,加工,销售,回收,再生。以此花样翻新地前赴后继,永无止境。

宇宙的“场地”无限广大,这就蕴藏了无限的能量。能量又是由星球内部的组成物质与星球外部许多物质运动联系而形成的具有各自势力范围的原动力。

宇宙物质每天运行不断,忙忙碌碌,或者到了一定的极限急骤变化,都无关时间,它也根本没在意时间。时间只是人这种动物给了它一个“空间距离演化”的概念。

每个星球和星系的形成时间与其本质组成部分大体相同,当然要以天文数字计算。每个星系应该是物以类聚而组合的共同体。

物质的存在各有不同的形式,时间有先后和长短之分。宇宙间各种物质聚合的时间有早有晚,星球的形成和毁灭及再生自然也有先后。星球星系上的生物早来与晚到也是自然使然,只不过人类因其来得太晚,也太年轻,更活的不够“天文时间”,总是被打时间差了,难以遇见。宇宙回避了人类很多很多,人类因其只是一时的出场而见识不多。

宇宙本身无所谓时间,也不在意时间。从一个星系自身轴运转一圈所花时间大约是二亿多年的数字,也不见得就摸准了它深奥的城府。

宇宙不是封闭的,是空灵无限的。宇宙能量的代谢是由各星球内部物质与星球外部物质运动发展变化到一定天文时间而出现的结果,这就是“大自然”。

星球和星系是因物质在矛盾的统一过程中而产生的自由排列组合的大物质集团,起初都是无数细微颗粒。根据万有引力与自有磁力原则,以“亲找亲,邻找邻”方式,像人类本能地寻找同类和异性般。通过吸引力的能量,相互吸引和排斥,相互纠缠打斗磨合,逐步地形成对立统一的结果。这就把星球维系在各自力量平衡所允许的范围。同时物质各自也蕴含着排斥力于内,但后来由于内部能量的消耗,就会打破恒量而失衡开小差,相撞形成爆炸的或者自暴自弃产生新的物质,又进入到下一个轮回。轮回产生的新物质不一定还是原来的“老兄弟”。

宇宙的中的物质表面上看各不相干,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同时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局部星系的有序和变化,外部星云的团团伙伙与无序打破了宇宙平衡规则,就是粉身碎骨也是为了平衡和谐。

通俗点讲,宇宙之中的各星球本身都是“盲物”。它们没有眼睛,看不到“外敌”的入侵,因此常常相互擦枪走火。失衡——撞击——爆炸——粉碎——聚合——平衡,形成的新星球与星系,再经过好多“天文”年代,又失衡——撞击——爆炸——粉碎——聚合——平衡,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运动。它们有的发光,有的借光,有的长期在黑暗中。并在黑暗中孕育,策划重出江湖的可能。

如果把宇宙的这种“进化与衰落”,用快镜头表现出来,我们看到的就会有地雷在爆炸,有大炮在轰炸,有导弹在弹射或被拦截,有此起彼伏和连绵不断的战火。所有物质都是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火而在不同地域成长起来的“斗士”。如果用慢镜头来观察宇宙物质的变化与发展,那就要用天文数字时间来表现,我们所看到的地方只是大战前的相对平静,也无法看到那些在战火中出生入死的“英雄”。

如果未来能够防御战争的交火,只有人类才能充当它们的恩人进行挽救。否则,它们就自生自灭,一切重新开始,聚合形成新的星球。当然这还是需要积累天文时间才能实现。

不管变化的形态有多少种,爆炸,黑洞等等,都只是宇宙的某个过程中的过程,也是量变质变的结果。也不能说这个截面或者这个平面就是宇宙的初始与终结,只级说是一种“暂时”的状态,人类永远无法穷尽。

近年来的金属粉尘爆炸,棉絮爆炸,想到宇宙原子的自然爆炸的原因,也就想通了混沌爆炸或者是说垃圾爆炸的原理。

(四)宇宙物质形成的奥妙

宇宙是所有或所没有的智慧。宇宙是真理所在,同样宇宙具有哲学意义。宇宙之大是绝对真理。正因为绝对真理在宇宙,所有物质都是宇宙的产物。同样,宇宙也是所有思想生长的温床。

宇宙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绝对真理中含有相对真理,这就是物质间的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又统一于相互矛盾之中。相对真理寓于绝对之中,宇宙本身就是矛盾与统一之规律。宏观世界中包含微观世界,微观只是宏观组成的一个方面,某个微观中不可能包含宏观的全部东西。宏观是大,大体等;微观是小,细微等。如同人类大属性相同,又分男女,有高矮之分,男女中基因又各有区别。

多数哲学家研究宏观世界,不做微观世界的某些具体事务。而科学家则要根据现象去做精细的实验。打个比方,好像哲学家出点子,科学家去求证一样。二者有时互为条件。思想解决的是长远与现实问题,科学解决的是从现实到长远的问题,这就是宇宙科学观的辩证关系。

在星球上,人类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宇宙才是正确认识宇宙的基础。按常规,只要感觉到的都是有局限的,感觉到不到的才是无限的。有形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无形有东西都是无限的。人心中不变的定律,往往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臆断宇宙,难怪思想往往跳不出自我窠臼的小圈子。

大家知道,能超越人类本身的只有思想,也只有思想才能够抵达宇宙的许多地方。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和理解几近宇宙的真实存在。这说明宇宙的所有在人类胸中十分有数。因为宇宙始终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翻新。这也许正是宇宙包罗万象而又神奇迷人的地方。

宇宙就像人类大脑里的思想是一个形象化的宇宙,也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宇宙思想。科学发展已经证明星球的形成,毁灭与重生是一个循环过程。重生的物质不全具有过去的所有内涵。宇宙就是“循环往复”的制造者,始终在变化和运动,谁都无法抗拒。只有遵循其规律性,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才能延续生存空间。

呵呵,伟大的宇宙,原来如此伟大又和蔼可亲。

从宇宙联想到时间,时间只有在宇宙中才充满着无穷的趣味。

时间是怎么形成的? 这就不得不感谢到发现“时间”,并给它取了个深奥而又有标记性的名字的人类。

在人类到来以前,其实,所谓的“时间”就早已在那儿。时间“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地客观存在于宇宙中。自从人类从时间的长河中诞生,广泛存在物质之间的时间就醒来了。动起来的时间,后来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伴侣,它跟随人类一路走了到今天并将走向未来,充当着穿梭往返于人和物之间的 “信使”。

人类心中的时间,是感受变化的时间。

起初,地球上的人类根据日出日落,代表时间在物体上做上记号。又因暑来寒往,人类为时间划分段落,以确定春夏秋冬,从而来反映四季变化与更替。后来,又人为地把时间固定在一个圆圈内,做成一个圆盘像车轮样循环传递运动节点。如此这些都不过只是时间的表现形式罢了,并不是时间的本质属性。

对于时间的认识要看感知“时间”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的地点就不同的“时间”,如南北极轴的极地时间。而在地球的另一些地方,也无所谓季节变换,比如地球的赤道附近和南北极。因为地球运转速度较快,早期人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运转。只因白天黑夜和四季的变化,才感觉到变化。

时间是人通过现象作用于人脑的一种观念。唯有记忆为感知的律动贴上的标签,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就叫“时间”。

所以说,时间虽然客观存在,但又是一个文化符号。时间因人类的感觉才明确了它的存在有意义。时间主要表达在数字方面,只有计算才有意义,忽略速度时间同样也没有意义。

时间反映物质距离和速度行走于空间的快慢关系。说到底,时间是人们以地球自转速度为标准而量化物质运动和变化快慢进程的尺度。

时间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时间无限,但消除距离,就没时间。物体间的距离,如果没有的运动就无所谓时间。只有人类才赋予时间某些功能和权力。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舞台。时间和空间一样也是物质的存在的条件。任何物质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和变化,离开了时间空间就没有合乎逻辑的存在。时间只为空间说话,时间对单个物体没有意义。

宇宙星球之间的时间,是宇宙的天文时间,是运动和被运动及没有运动的时间。

地球上可以逆转的只有季节,而不是时间。人所感知的岁月是不能重来,但事件可以往复,也会有新的进展。

时间不打扰任何人和物,谁也不能叫它停歇。时间只有长度,不能循环。时间过去是无限,未来仍然无限。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懂得了时间存在的作用,才能走向成熟,直到时间消灭。

在浩瀚的宇宙,如果不经受一个个天文时间的坚守,就看不到变化了的宇宙。因此,人类常常喟叹生命苦短,这是也是人类难以弥补的缺陷。

(二)“没有时间”的时间

虽然时间无处不在,但它也有打盹儿的时候,时间也会在宇宙的某个角落里睡懒觉。

在地球上,人们常常会与快速运转的车轮相见,看着看着,看它几乎没有转动,没有转动,时间凝固,如同没有时间。或者是说快速掩盖了时间,快速使时间丢失了。

时间是因固有的物质统一在空间,时间也可以说是莫须有的,只能参照比较时才有。如“水滴石穿”的道理。起初,当一滴水不断坠击石头,经过若干年才看得出变化的石头,感知到时间。

相对的时间在星球,是狭义的时间,是人能感受的时间,如日出日落的周而复始,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生老病死,过去未来、速度快慢变化的“数字时间”。

绝对的时间在宇宙,是广义的时间,也是就是没有时间。那是没有人类的世界,它无形无限。转念一想,它永远是无所谓的“时间”。也可以说,没有时间,就是它的时间。

时间,对宇宙来说,基本上就没有时间。或者是时间无限,因为它存在于无边无际的空间。

在宇宙,没有时间只有运动,或者说时间就叫运动和变化,以时间为计显得幼稚。物质运动的本身并不在意时间。时间本身也不在意数字和快慢。因为宇宙无始无终,天体物质之间,时间也无处不在。

因为时间的无限,就有了空间有限。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就明白了什么是宇宙,何谓宇宙。难为时间。

能够测量出的时间或者感觉到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反之,不能测出速度和时间的就是无限的。宇宙的时间速度和空间都是无法测量,所以是无限大。时间无始无终,是因它有“无限的长度”。任何速度都不会超越时间,它只是时间的玩物,超越的是“无”。

人类在地球上也只有大约50万年,在人类到来之前,时间和星球已在宇宙漫步。人类有漫长的“进化生长期”,只能放在“时间”中去熏陶。而进入启蒙开化时代距今也只不过二三万年。

除开有思想的人类,相对固定的物质也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如宇宙各物质本身就没有、也没必要具备时间概念。我们不能站在今天的时空中对它们的前世今生评头论足。因为它们都是宇宙一分子和大宇宙一样是无限无极。只有运动和变化,并在运动和变化的物质中反映了它——时间的存在。

速度靠能量推动而产生,时间似乎只是跟着它像足球场上的裁判员。

速度似物体在空间的舞台上打滚儿,时间是空间的背景。

速度再快,也是逃离不了空间;时间再快,也逃离不了宇宙。速度和时间空间,虽然各行其道,但是,时间成就了速度,空间障碍了速度的进程,反之亦然。即相互依存,又是矛盾的统一体。

光速很快,但光的能量却有限。在它行将强弩之末时,总是被它的天敌——黑暗或暗物质所没收。与无数的暗物质相比,光源同样很渺小,犹如沧海一粟。光的速度虽然30万千米/秒,但光源和光能是有极限的,只在它的能力和某种距离范围内发力。

光速之快只是由于宇宙中所含暗物质充当传导类的介质为它相互接力,一传十,十传百,加以“几何速度”的裂变性增长才显出了它快的效果。光速之快并不是宇宙中的最快。

宇宙中还有一种长期被人们忽略,却又被人“骑着驴子找驴子”而搜寻的“超光速”。它比其它任何光速都快。因为它仰仗着人类生命和思想。——这种具有超光速的光就是产生于每个人的“眼光”。

人类的眼光应该是“超光速”。一眼能看穿奔跑了成千上万光年的星光,如太阳、月亮和银河,以及外星系,举目就抵达其它光速到达不了的地方。还有彗星之光奔跑的长度,虽然在宇宙中奔波了无数万光年的恒星之光,都是能被人们的目光收进眼底。

所以说,光速虽快,但它总逃不过人们的眼光,换句话说,所有的光速都跑不过有思想的眼光。

“超光速”发现的重大意义,应该会给我们认识运动速度和时间带来一些启示。目前人类只知道光速最快,却勿视人类自己的眼光的速度。因为这是有思想的速度。这也是目前所没有能赶超的速度,只是科学发展上还没有被看重和没被充分利用。

所有望远镜皆如眼光的接力棒之延伸。

在中国,在西方,不论是早在神话传说时代,还是进入开化的文明时代,一些智慧的人们都在关注宇宙天体,寻找着通向太空的路径。那是个东、西方文明光耀大地、璨若星河的时代。太阳月亮和星星已是那代哲人茶余饭后交谈和争论的话题。他们立足于地球,探讨宇宙天体运动,为人类了解认识宇宙开启了一扇扇亮窗。

五,中国和西方宇宙观之比较

从伏羲皇的八卦图,到文王演《周易》,到老子、孔子,古代圣贤对大自然和宇宙的研考已有很好的开端。到后来代表性的浑天仪和张衡的地动仪,以及元代郭守敬的观星台等都是了不起的杰作。

散落于民间的大量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等,已经深入中国人心并影响了许多代中国人的空间想象。观星宿、测时距,摸清了不少宇宙自然法则。并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主要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为例,早期大都信奉宙斯、阿波罗或太阳神及相关神话传说等。“崇天”思想所引发的神庙建筑和文化艺术作品在城邦内外风靡一时,众神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包括战争中无处不在。他们已把宇宙的某些东西当作神灵,对宇宙深怀敬畏。而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托勒密为代表的哲人,以及一千多年后波兰的哥白尼、意大利的布鲁诺、伽利略等为代表的天文科学前辈思想的触角已经深入太空和宇宙。他们以科学的态度观天象,推哲理,为人类趟出了一条求索宇宙的正确道路。

(三)早期西方的宇宙观和中国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一是时间段上大体类同。那些反映西方古人宇宙观的思想智慧,与中国人所说的宇宙观差不多处于相同时代。

二是“尊天”思想竟然也有那么惊人的相通,中、西方都崇拜太阳,看重月亮。在公元前三五百年的一段时间,大家好像相约一起去“观天象”似的,奠定了认识太空的基础。

三是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偏重于数理逻辑和空间几何学思维,中国人更注重于具象的形象思维。比之于形象思维前者有更多的精深之处。

四是科学家的命运不同。中国历史上鲜有扼杀科学技术的案例,科学家得到的普遍尊重和重用是西方科学家难得的。这不能不说是科学和科学家在中国的幸运。同时,也是许多文人和士大夫忽视科学探索的遗憾。

中西方思想智慧在不同地区人们当中几乎同步前行,难分伯仲。与今天中国人和西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大都一致,现在只不过增加了更为科学的数据。

六,宇宙探索滞后的原因

中国和西方对宇宙的探索虽然都有很好的开始,但后来由于不同的原因,探索的脚步未有长足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成就相比显然有些滞后。原因何在?

(一)在古代中国,主要是“疏忽”的问题

一是统治阶级依赖 “君权神授”的封建迷信惟我独尊。在“民以食为天”的生存环境下,利用“孔孟之道”中的封建礼教,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老子、庄子的“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很明显地被淡化了。

二是对“现实”和“空想”辩证关系理解不足。以地球为中心的思维跳不出地理环境限制的视野,“想入非非”的成语也许是对想象力的斥责和鄙视。

三是科举制度的“学而优则仕”,以诗文为“尚”的宗旨,把“天上的事儿”撂在一边,导向上忽略了数理与科学技术的作用。

四是明清前期的妄自尊大和后期的腐败无能,科学技术几乎无人问津,更说不上科学的宇宙观。

(二)在古代西方,主要是“教殇”问题

一是在思想上,宗教从信仰渗透到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并占领了上层建筑。

科学的宇宙观本来较早兴起于开化的古希腊人中,当古希腊人先后被亚述和发达了的罗马人征服后,大约到公元前后近百年,相当于中国的西汉和东汉交替时期,随着古罗马的统治与人员交流,以犹太教为基础教义的拜上帝教传进西方。西方本土以“太阳神”等天上众神为崇拜偶像的崇拜就被先宾夺主的“外来基督”所代替。

从民间逐步打入统治阶级内部的“上帝”。到公元4世纪前至15世纪的一千多年里,以“上帝创造世界”为偶像的一神教便在罗马人统治时期坐大。再后来,也殖民侵略扩散到非洲和美洲。

人们被迫信仰了超越自然的“救世主”,精神思想就被套上了枷锁。相似邯郸学步似的“改教”,严重障碍了宇宙空间思维。真有点像误入了“请神容易送神难”的怪圈。壁垒森严的宗教,根本不能允许有人挑战上帝。行为准则不能对上帝有丝毫疑问,因面也就斩断了宇宙科学的思考。

二是在行动上,“教会”利用罗马统治阶级使基督教以得快速传播,并通过统治阶级压制异己,阻碍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探索。

以统治阶级为掣肘的“卫道士”,既被“上帝”迷惑的装疯卖傻,又自命为“神”的化身与“上帝”同在。借助封建统治阶级而发展起来的宗教又利用统治阶级的强权来欺压愚弄百姓。他们也借“神的名义”,巩固其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不论是科学发明还是发现,只要有悖“教义”就是违犯上帝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就一定要遭殃。

到了中世纪黑暗的拜占庭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与反动教会沆瀣一气,把科学真理视为异端邪说,把坚持科学真理的人视作敌人,屡屡遭受“宗教法庭”的追杀,制造了科学的坎坷与科学家的悲惨命运。

然而,真正伟大的科学家面对历史上最猖狂、也是的最反动“宗教”仍不畏惧。不惧淫威的采科.达斯科、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以生命之代价,为后人建立了坚实的科学宇宙观,更坚定了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意志。

脱胎换骨的恶果彻底捆住了科学探索的手脚。统治阶级放纵反动宗教迷信,同样严重障碍了宇宙探索的进程。

觉醒较早的托马斯.霍布斯,之后出现了霍尔巴赫,伏尔泰,笛卡尔等先锋人士,他们引发了许多关于宇宙的思考。这些哲学家、思想家都是在遭受占统治地位的上帝迷信者“依法处理”后,而坚信真理的代表。

后来到十九世纪又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等,真正开启了正确宇宙观的道路。也许正因为这些过节的启示,我们才明白西方社会惧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同样,现今人类思想的任何进步,至今仍受到西方传统世界观的打压和排斥。

在西方,早期宇宙探索虽有桃红柳绿的春天,后来却因反动统治阶级与宗教“后母”式的压迫和虐待而遭受了长达一千多年的严寒。

综上所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西方天文科学探索所面对的障碍虽有所同,但各有千秋。统治阶级“唯我独尊”的强权,压制了科学家的行动。他们虽然限制了科学的自由,却使科学家更勇敢地迈向成熟。“神”的影响因统治阶级利用而强大,但终未挡住科学的脚步;科学力量起初虽然弱小,但真理始终站在科学的行列中。

七,西方宇宙观演变的套路

(一)手电筒里的“上帝”

传教的犹太人似乎也明白有无上帝,但他们大胆制造“上帝”,并杜撰出创世纪的经书,欺蒙了早期西方人的善良,至今仍然贻害着不少西方人。然而,他们自己却大摇大摆地返璞归“真”。后来,许多人犹太人却成为宇宙科技的领军人物。

(二)玩转“真理”的伎俩。

宇宙的存在是永远的,宇宙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也是绝对的。除此为绝对真理外,就没有再绝对的了。也可以说,宇宙的真理早就被科学了。

当科学和真理被神化时,科学和真理就是某些教派之“神”。正因为真理和科学广泛地存在宇宙中,所以也被宗教神化了。

这就是犹太原旨主义和后来的西方神学借用宇宙大自然,去扮演“天主”或“上帝”的唯一可靠的理由,并聪明地得用它去迷惑信徒的智慧。

(三)统治与反制统治的伎俩

“外教”仰仗统治西方大面积的罗马皇帝,假借“上帝”和“耶稣基督”的名义,秉承“旧约”里边“顺我则昌,逆我则亡”的理念,在捣毁原住民众神庙,追杀异教徒后,将基督教打入西方社会。后来,出现的以“上帝”为主要崇拜对象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主题教派”,以抢占了西方思想阵地。所以说,古罗马人统治了以色列的土地,但犹太人却占领了罗马人的大脑。“上帝之子”的表现,至今在西方仍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傲慢。

(四)潜移默化的科学宇宙观

看起来似乎只为适用某些生产和生活而量身定做的物理定律,事实上已把宇宙的事情全都说清楚了,而这些定律运用在宇宙本原的探索上更能看出它们的大道理。

由于“教会”的打压和限制,许多“紧箍咒”不允许他们去为捅破这张纸而“犯上作乱”。因此不少科学家在研究某个科学原理时,总是迂回曲折地绕道而行,不去触及“上帝创造”的问题。

(一)宇宙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产物

既没有断章取义的开始,自然也就没有掐头去尾的结束。如果不说宇宙有什么未来,也只能是整体不变与局部变化中某个阶段的未来。宇宙永远在变化之中,局部地区的循环制造了整体上的变化运动。

宇宙的某些区域和有些地方与地球及其它星球大体一样,它们是靠光明照射着的,是人们看得到的部分。一旦某颗恒星毁灭,某个区域的光明就像盏明灯熄灭,什么也看不见了,只留下了寻找光明的暗物质。有光的地方就有热量,物质就会“生长发育”,过热就毁灭或异化。没光的地方过冷,物质就冻缩。有感知的物质灭绝后,物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内部难以运动和发展。

星球由于聚合了核能量,质量就大,能够做某些发光发热的事。成了恒星,照亮一片天空,这就像人类中的大哥大,身后跟着行星这些小伙伴。恒星光照难以达到或者说就是强弩之末处就一片黑暗。黑暗之处就比较大,也很开阔,有许多细微的暗物质存在着,并运动着。它们也伺机逃出黑暗去吸纳光明,或者说被光明所诱惑。这些过程都是以天文时间计算的,我们人类往往只想到一点看到一点,因为我们来到这个星球,也就是说来到这个宇宙的一角的时间太晚太短,它就限制了我们的思想与探索。

(二)如果说宇宙因大爆炸和黑洞而终结其未来显然很矛盾

宇宙所谓大爆炸与塌缩的起源,也只是宇宙的某个过程。但宇宙间星球与星球间的相撞或者暗物质的自爆会形成局部的变化,并不能说这种变化就成为全部宇宙的什么。局部地区的碰撞和爆炸,形成局部空间的物质分离散发和聚合,能量归于本原混沌状态。也正因为撞击分离,又产生了新星体的“微量元素”,各自经过一段天文时间的演化,达到了一定的量变又聚合形成了新的物质,如新星云和星球等等。这现象和规律与人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十分相像。所以说,宇宙的未来还是千姿百态,变幻无常的。但大方向仍然是运动和变化。能量守恒定律是运用在宇宙的大道理,因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还有西方科学家所发现的“物质不灭定律”、“万有引力定理”、“热胀冷缩原理”和“相对论”等等,基本上都是把宇宙的事说清楚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又是变化和循环的。物质统一在大与小、动与静、长与短、快与慢、冷与热、明与暗、死亡与再生等等矛盾发展过程中,从而引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

宇宙是物质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宇宙的空间同样是浩瀚无涯的。这就是哲学上的虚与实的矛盾问题。但是,这种矛盾对立统一的结果就共同地组成了既包罗万象又永无穷尽的宇宙。

(三)宇宙中还有人类吗

地球本是宇宙的一员,地球上的人类其实就是宇宙中的人类。准确的问题应该说:地球以外还有人类吗?是的,银河系及以河外星系等等是否还有人类存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探索宇宙物质本原存在和变化的奥秘,是人类一代代坚韧不拔,世世代代锲而不舍,如同寻找回家路上的乡愁。

人类求知欲总是茁壮茂盛,好奇心驱使人们对什么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而对未知世界,往往会陷入条条框框的泥沼中。虽有科学的结论和解释,却往往又以不能眼见为实而将信将疑。你说是什么不是什么,有什么没有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由一点向外慢慢扩张放大到无限的想象,更增加了宇宙的无穷大,这也正是人类探索无穷世界好奇的习惯精神。

对于宇宙是否有外星人存在的客观回答是:首先,只要有光,有水,有适宜于生物生存的条件,就会有生命体征的生物存在。其次,在一定的环境里,像人类这种高级动物,应该也需要相应的高级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只要不能制造和利用工具,就不是人。

宇宙物质的形成和毁灭及再生有早晚。所以外星体中存在着生物也是早与晚的比较,也是自然的和可以理解的。或者是说在其它能适应人类生活的星球上,生物早已出现过,也死亡过,再生过都有可能。同样也只有“天文时间”才能说清。

目前,科学发展的答案,在人类有限的视野内,尚未发现其它星球上有生命迹象。但可以大胆想象,也不可能没有出现过,也可能会有。生物进化原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呼百应。问题是要在哪一个天文时间段找到“外星人”。

宇宙是万物的母亲,地球很可能是它最优秀的儿女,所以它的一切权力都交由地球来集中代表了。同样,宇宙也为它自己孕育了人类这个薪火相传的“代言人”,它的所有问题皆由人类来回答。

不过,人类只是搭上了地球这趟正在宇宙中运行的班车,所以,只能描述这段很短的路上所观看和所了解的有限风光。当然,随着“交通工具”发达后,也一定能走得更远、看得更多、认识的更深,回答得更全面。

从科幻中解脱的人类,要客观认识宇宙的问题,已很紧迫地摆上议程。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作用触类旁通,就能一通百通地探明宇宙奥秘。

关于这个骇人听闻又担惊受怕的问题,一串串的追问,一代代的追寻,众说纷纭。许多问题都因人类猎奇的天性而出现,也正是这生生不息的探讨,渐渐地把难题朝着有解的方向伸展。

宇宙的各种物质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平衡的过程。

地球是宇宙过程中一个完美的结晶。经过亿万斯年的运转,地球和太阳系的团团伙伙一样相互尊重,不断平衡各种关系,目前基本上进入到最好的“青春期”。

当然,地球的未来在天文时间中是很有限的。在排除地球与其它天体相撞的情况下, 地球的“元气”——资源耗尽后,如天燃气,石油,煤、水和其他矿物的消耗及污染等等,质量也会发生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快慢、近日点和远日点也会随之变化。

虚脱的地球精疲力竭时,平衡关系被打破。进入失衡状态,最后力不从心地与其它天体撞击,进入到新一个轮回。一元复始,又是一条好汉,但也再不是以前的地球了。当然这些都是要经过天文时间的混沌时期,它们会在“黑暗”中寻找适合自己好玩的伙伴。

然而,到那时,科学早已发达今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目前,人类正在研究从外太空拦截和摧毁“进犯之敌”——牵引小行星试验,还有逃逸到其它星球适合人类生存的准备。

目前,人类至少是宇宙的这个时间段里所有智慧的代表和集中体现,可是人类又太渺,只是宇宙的星球上一个匆匆忙忙的过客。行使了一个短短的过程。

(五)“永动机”的误区

人类无法制造“永动机”,我们却在宇宙中发现了,它的名字就叫“循环往复”。

怎么说呢?因为“永动机”早被宇宙抓去了。这就是用于制造“永动机”的能量受到许多限制。“永动机”应有的能量已经被地球上的万有引力所占用和代谢了。或者是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消耗了等等。

因为这个硕大无朋的能量掌控在宇宙手中。具体来说就是整个宇宙的运动和磁力阻碍了这种不讲规矩的能量。地球上的人类只能在一边看着。因此,这就是人间发明不了“永动机”的诀窍。

宇宙是宇宙给人类设计的一道永远无解的难题。这个难题,许多人想得通却永远做不出来。原因是:如果有解,它就不成其是伟大的宇宙了。而人类有限的思想全都在它的预料之中。所以怎么也跳不出它的手心。人类如果真能穿越宇宙什么都看清了,就没有什么了。就像与光速同行,咱们感觉不到时间速度一样,宇宙和思想就失去了意义。

在人类探索停滞的一千多年里,西方人从“易教”到渡过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中世纪。

好在后来发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伴随地理大发现,人们的思想也向更广阔的方面发展。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不畏强暴,坚持真理,科学抗争起死回生,再次敲响了探索真理的大门,让人们看到了并非由于“上帝”独创的新世界。当新大陆的发现,地球被证明是圆的时,“上帝”已暗自害羞。思想和科学的进步,从揭开原教旨主义的遮羞布,到揭露“上帝创造世界”的谎言,“皇帝的新装”也被揭穿。“神”的力量渐渐失去了威风。

不管是耶和华也好,上帝也好,基督也好,天主也好,还有其他神秘的宗教所崇拜的“神”都抹杀不了,也永远阻挡不住真理的光辉和人类探索宇宙本原的思想与脚步。

科学和真理同在,真理与科学并驾齐驱,揭竿而起。

继伽利略,布鲁诺,哥白尼,托马斯.霍布斯之后,“万有引力定理”,“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胀冷缩原理”、以及后来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与宇宙相关的基础理论旗帜鲜明地出现在西方世界。

虽然直到六百多年后的20世纪末,作为“上帝之代表”的凡帝冈教皇才同意给伽利略平反。但是,也应该看清:人类对宇宙的每一点认识都是在一步步地向真理靠近,也在一步步地挣脱和远离“神或上帝”的诱惑与纠缠,还有阻挠和追杀。只有科学真理才为人类挺起了腰杆。

现代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给所有人带来便利,人们分享着科技成果时,渐渐淡化了“神”的保佑和呵护。现代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面对太空星球,还能说人类是“上帝”创造的吗?

进入二十世纪后,人类从制造火箭到发射太空飞船,实现了登月考察。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地球以外出现,更拉近了人类的与宇宙其它星球的距离,一个个古老的神话传说逐渐变成了现实。

当初以科学为基础的想象与思考,甚至幻想,在认识未知的物质世界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未来科学技术发展中也不应低估想象力的作用和贡献。

可以这样想象,从2019年所引发的“太空热”,一定能激发更多的宇宙新发现。在今后的日子里,人类又一个前所未有的“探索热”也将如火如荼地发生。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能力也会更加强大,同样,人类也会更加热爱珍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从地球上进入太空,在太空看寥廓无际的宇宙和浩如烟海的物质世界,回望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小寰球和小得自惭形秽的我,心中更充满对大自然的感激与敬畏。

啊,宇宙,你实实在在,又虚怀若谷;你虽饱经沧桑,却又无怨无悔。你才是我们最敬仰的偶像,也只有你才是我们真正值得崇拜的“神”!我们对你的尊崇,再也不会让教会套上神秘的面纱。

十,人类不应过分打扰宇宙

人类虽然迟了进入太空的时间,但却意想不到地留下了许多理性的思考空间。毕竟目前尚未过分地打扰宇宙,相对来说,也阴差阳错地减少了对宇宙的伤害。

宇宙一段时间的相对平静,又为人类蓄积了巨大的财富。

人类对于宇宙的每一个发现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宇宙的安宁。人类对于宇宙探索的每一次成功,虽然在向真理靠近,但也会破坏宇宙的自然生态。来人类已经进入到太空,宇宙还能安宁吗?

不管怎么说,人类的来早来与晚到都会打乱宇宙的正常生活。

这里,不能埋没那些天文科学家的功劳,这也不是他们的失误。他们为宇宙研究献出宝贵生命,他们永远是人类的精英。

虽然许多科学定律都是开启宇宙的钥匙,以前却因“神”的阻挠而没有广泛运用于宇宙探索实践。打破思想禁锢的壁垒就拿到了宇宙的通行证。

目前,对宇宙的认识至今只是在太空一隅,科学探索的实际上也只是太空的一个小小的角落,或者说只是在宇宙的一点点。人类尚无能力去探究宇宙本原的深广之处。

历史曾给人类以启示,但往往也会戏谑人类。找到了宇宙钥匙的人类,更应该多多思考,而不应该盲目乐观。

在面对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紧迫问题时,人类更不能以慷慨为荣。不能破坏了地球生态环境,再去危及宇宙的安宁。

宇宙无言故能成其大,人类有私才毁于贪。而高级动物所做的蠢事往往又自以为是,是不可挽的损失,最后又被自身的无知而毁灭。只有减少挥霍浪费才能延缓地球家园的生命存在。

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所作所为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因忽略自然规律而急功近利。孰不知,任何行动的责任却难以剥离地包涵事物的发生发展进程之中,也终将由人类来承担。

人类所犯错误也一定会殃及太空和宇宙。从太空垃圾到“太空军”,都是违背宇宙伦理道德的事。同时,还有人类设想推移或者引爆某个小天体,会不会导致天体间的失衡?后果难以想象。人造太阳和月亮同样也潜在许多问题。对宇宙如果不引起敬畏,人类将来必将遭受灾难性的惩罚。

一切人为的“动作”都是在制造物质的失衡与破坏,虽然当初极为轻微,短时间不会感觉和发现。面对太空和宇宙,人类在理论上的探索要全面深入,行动上的开发与跟进一定要顺应自然,慎之又慎,而不是以损毁自然为代价。

作为在任何灾难发生前最有能力防控的高级动物,人类是应该也有掌控自我的能力。告诉我亲爱的人类,地球上的生灵,宇宙现已渐渐地睁大了眼睛。从纷扰中惊醒的宇宙诧异地说了一句:“请你们不要太过分了。”

是的,科学虽然已经找到了开启宇宙的所有钥匙,但技术上也不应把宇宙所有的门都全部打开。因为某一扇门里仍然藏着“潘多拉盒子”,还是把凝结着玄奥的锁留给未来吧。让极限之光给人类以青春活力和理性的追求。

漫步在浩瀚宇宙,实际上是在物质和思想的故乡徜徉。在天文数字下思考宇宙的奥妙,则发现大智若愚的宇宙其实也很简单,它浅显易懂又平易近人。因此,不要拿错了钥匙,开错了锁。

作者: 叶华程 谷城县汉水文化科技展示馆

[9]本文章全部系原创,未有具体引文

考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下列属于实践客体范畴的有(多选)

B.仅存在于头脑中的论文构思

C.有待挖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2.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原理有(多选)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3.“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群众,也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这一论断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有(多选)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理论本身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4.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说明(单选)

A.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B.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C.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

5.“我们了解锤子的方式,不是盯着它看,而是拿起来用。”这说明(单选 )

A.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B.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D.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6.天空星云密布,而首先成为天文学研究对象的是与人们确定季节密切相关的星体;地球上的生物品种难以计数,而人们首先研究的还是与农业和畜牧业有关的为数不多的植物和动物。这说明(单选)

A.实践是认识的起点,认识是实践的归宿

B.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D.科学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

 考点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从物到感觉到思想”和“从思想到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单选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属于(单选 )

3.贝克莱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观念的集合”。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其本质是(多选)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承认主观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4.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面对同一认识客体,不同的主体会得出不同的认识结果。这说明(多选)

A.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

C.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

D.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

 考点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这种反应形式属于(单选 )

2.“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一观点在认识论上属于(单选 )

3.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肯定了(单选 )

A.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作用

B.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C.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的作用

D.认识过程中间接经验的作用

4.“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它布恩那个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对上述现象原因的最合理的解释是(单选 )

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

B.人的感官在生理上优于动物感官

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

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

5.“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多选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6.古希腊有位哲人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多选)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才反映事物的本质

B.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C.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

D.感性认识对正确认识事物是没有意义的

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多选)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真理的相对性应该理解为(单选 )

A.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

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2.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与“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单选)

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单选)

4.“知识就是力量”,对这一命题理解正确的是(单选 )

A.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

B.知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知识精英是历史的创造者

D.知识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5.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多选 )

A.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

B.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

6.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18世纪巴黎科学院对地球进行了测量,证实地球是扁椭圆形,近几十年来,利用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人们对地球扁椭圆形形状的认识越来越精确,但并没有达到对其认识的终结。这说明(多选)

A.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C.人类认识是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

D.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多选)

A.并不是所有的真理性认识都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阶级、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8.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为人的食物。”这说明(多选)

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物,而是物趋近于人

B.主体现实的需要以及需要程度,是某物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C.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及价值的大小体现着主体的创造性本质

D.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及价值的大小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标准

 考点5: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自由与必然

1.“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一观点说明了(多选)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B. 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 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1.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这句话中,“批判的武器”的含义是(单选)

2.马克思说掌握:“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多选)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4.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多选)

5.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单选)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6.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 们的启示(单选)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明(单选)

B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C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产生和发展

8.认识的本质在于(单选)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是(单选)

B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12.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多选)

13.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的是(单选)

B人们对每一件事都要细心观察  

D认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4.“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多选)

16.“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单选)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8.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多选)
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于深化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19.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单选)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单选)

C它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2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单选)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1.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前者是( )的观点,后者是( )的观点(单选)

1.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多选)

A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C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2.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单选)

3.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单选)  

1.虚拟现实投术是一种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多源信思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实景以及动作仿真的技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所构造的虚拟环境说明(多选)

A物质世界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

B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C信息是独立于物质和意识的第三种存在状态

D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现实状态

2.生物学史,可以说是显微镜的发展史。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植物细胞,开启了近现代生物学的大门。此后,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质量不断提升,人类对细胞的认知也随之深刻和全面。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人类的观察极限从亚细胞结构推向了分子结构。我国科学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北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冷冻电子显微镜。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多选

A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正是依靠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  

C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  

D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海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单选 )

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单选)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D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5.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格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题工程完后,格罗培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宽窄不一定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洁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设计智慧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多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