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指的是什么?

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一个对身边事物充满热情的人,不仅会发现各种各样事物的奇妙,还会将这些奇妙的事物联系起来,窥见更多的奇妙。有来自天空的奇妙,有来自大地的奇妙,有来自海洋的奇妙;动物有动物的奇妙,植物有植物的奇妙;城市是奇妙的,乡村是奇妙的……大概,让三年级的小朋友一起聊聊自己发现的奇妙事物和现象,他们会说上大半天吧。可是,他们到底会觉得哪些事物和现象是奇妙的呢?
那些常见的事物,那些最普通的现象,不就是奇妙的吗?彼得·西摩的《我们奇妙的世界》所写到的,几乎都是人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事物和现象。“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样的开头,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开放性,或者以为作者要写的这个世界,是某个特殊的地方,或者突然想到自己是否忽视了身边的世界,要重新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个开头,以总起的写法,提醒读者注意,在作者眼里,世界的奇妙在于“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还在提醒读者,世界的生命力,用心“看”就可以发现。
就如身边的事物是那么熟悉一样,作者的行文思路,也是那么简单。先写了“天空的珍藏”,再带着读者欣赏“大地的珍藏”。天空和大地,包罗的事物和现象是无穷无尽的,奇妙当然也是无穷无尽的,尤其是那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发现、了解的事物和现象。一路读下来,我们发现,作者所写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事物和现象。但是,我们却真真切切从这些事物和现象中,感受到了“奇妙”。一是作者让我们重新发现和关注了这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和现象,重新发现了它们的美妙;二是作者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突出了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奇妙”之处——“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罗列一下作者笔下的“奇妙”。天空的珍藏,有日出的景象,云彩的变幻,雨水降落地面,落日的余晖不时变幻颜色,夜空中群星闪烁;大地的珍藏,有植物生长的奇迹,水果颜色的诱人,夏日的绿荫,秋天的金黄,冬天的冰柱……极普通的事物中蕴藏着生命之美。
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奇妙”。太阳的每一次升起,都带来了新的一天;日出时天空颜色的变化那么奇妙;飞行的云彩用各种奇妙的形状编写故事;雨点噼噼啪啪地降落大地,雨后的水洼像有趣的镜子;落日的余晖变幻的颜色好像谁在天空的涂鸦;黑夜里闪烁的群星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当我们用心观察、欣赏,就会发现,天空与大地上的一切,都是那么奇妙。世界是美的,却只有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才能体会到这个奇妙世界的美。而这美的真谛,在于“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生命”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会发现,作者描绘每一种事物和现象的奇妙,用词都着力于体现其“有生命”的特征,如“珍藏”“带来”“飞行”“告诉”“降落”“映射”等等。
这样一篇文章,编写进三年级的教材,语文学习价值如何定位呢?一是发现作者的行文思路,领会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学习这种条理性的表达思维——应该说是继续学习,因为相关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已经训练多次了。从本文所在的单元和单元读写目标定位(语文要素)、选文特点来看,这次条理性的表达思维训练,着力点在清楚地“介绍”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特点上。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抓住了哪些特点,都是“介绍”清楚需要先想明白的。
这篇文章,是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相比较而言,在整体结构思路上,比后面的《海底世界》《火烧云》更加简明——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让读者认识到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课文整体思路上,层次性很鲜明,大的方面是天空和大地,介绍天空和大地时,又分别描述了多种不同的事物和现象。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呈现,也有大致的条理性。写天空,基本按照一天里从日出到夜晚的顺序描写具体事物和现象;写大地,总体上按照季节的顺序介绍的。抓住了整体思路,也就明晰了表达思维的条理性,能更轻松地读懂课文内容。
二是体会文本语言中的“生命”活力。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是由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决定的。读懂了课文第一句表达的意思,也就懂得了要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与作者对话的焦点、共鸣点,应该在“生命”二字上。那些体现不同事物和现象生命活力的词语,就成为了洞悉作者表达密码的钥匙。阅读中抓住这些词语,所有的画面就会鲜活起来,语言的魅力就会凸显出来,语言和语言经验的积累就会富有生命情趣,“小练笔”就有了语言生长的着力点。
1.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字词,主动丰富语言积累。
2.读懂作者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的哪些事物和现象,以及分别按照怎样的思路顺序写的,体会有条理地表达的好处。
3.读懂作者觉得这个世界的奇妙在于“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进而发现作者是如何围绕“有生命的”进行语言表达的,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命力”,结合课文内容和语言特色进行小练笔,丰富语言和语言经验的积累。
板块一  多维联结,整体感知,激学习兴趣
1.板书“天”,请学生在下面写一个与“天”相对的字——“地”。
2.出示《三字经》片段,填空,朗读并想象画面:天对地,雨对(  )。大陆对(  )。(  )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      )。
3.谈话:你平时注意过这些事物吗?当你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想的时候,你会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
4.板书课文题目,了解课文总体结构。
(1)板书课题,检查字词自学情况——认读下列词语:
噼噼啪啪  翩翩起舞
(2)出示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朗读,根据自己的印象说说分别位于课文的什么位置。
(3)在这三个自然段之间,写的就是作者“寻找”和发现的“奇妙的事物”。这些事物,分别是作者从哪两个地方发现的呢?从课文中找一找,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天空”“大地”)
板块二  聚焦“一切”,梳理顺序,明写作思路
1.“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一切”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能将天空和大地珍藏的“一切”都写出来吗?那么,作者分别写了天空和大地上的哪些珍藏?边读课文,边圈出作者描写的事物,按顺序填在表格中。
2.这两个部分写到的事物,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板块三  聚焦“生命”,感受奇妙,习语言表达
1.这些事物都有怎样的奇妙呢?边读边体会,然后跟同桌说一说。
2.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跟同学们分享自己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奇妙。
3.在作者眼里,这些事物之所以奇妙,那是因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第一个自然段中找一找,是什么特点?(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4.再读课文,圈出让自己感受到“有生命”的词语,朗读体会这些事物的“生命”之美。
5.读着课文中的这些描写,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曾经观察和发现的奇妙事物呢?拿起笔来写一写,写出它们的“生命”之美。
先一起朗读第一自然段,再指名朗读自己写的片段,然后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最后齐读“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板块四  对比作者,推荐阅读,丰文化体验
2.你知道刚才读的“对韵”作者是谁吗?简介李渔和《笠翁对韵》,推荐诵读积累《笠翁对韵》,感受其中所写事物的奇妙。

更多“()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相关的问题

观察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概念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概念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使之获

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初级科学概念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儿童感知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基本方法是()。A.观察B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儿童感知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基本方法是()。

观察法就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并获得经验。()

观察法就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并获得经验。()

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和()。

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的研究方法是()

D. 查阅学生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的研究方法是()

D.查阅学生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