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的物质的含义?

为了能让各位考生能更加高效率的备考,中国教育在线为大家提供了2020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冲刺模拟题,供大家参考。预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机械力学 B、地质学和胚胎学

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律 D、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律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5.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逻辑推理的方法

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的精髓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实事求是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为人民服务

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  )

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 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

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 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

9.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

A、黑格尔 B、尼采、叔本华 C、萨特 D、费尔巴哈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

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

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  )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B、绝对不动 C、排斥运动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2.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E、贝克莱主义观点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的现象和活动

C、物质资料的产生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物质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创造理论体系 E、为自然界创造秩序

6.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机能 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系统 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7.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 )

A、三思而后行 B、饥不择食 C、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D、趋利避害的本能 E、预见未来

A、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B、生命的根本条件 C、物体存在与否得根本条件

D、正确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 E、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9.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指(  )

A、意识正确反映物质 B、意识掌握群众 C、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D、是否遵循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 E、社会实践

1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1.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

A、山脉河流 B、社会生产关系 C、引力场 D、城市建设规划 E、党的方针政策

1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原子理解为(  )

A、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B、是不变的

C、没有广延性 D、是不可分割的

E、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 D、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有( )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有条件的,静止是无条件的

E、无动则有静,无静则有动

16.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  )

A、事物没有任何变化 B、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C、事物的空间位置未变 D、一事物还未能转化为他事物

E、事物还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A、信息论 B、电子学理论 C、狭义的相对论 D、广义相对论 E、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A、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B、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C、时间空间具有相对性 D、时间空间具有无限性

E、时间空间具有有限性

19.下列说法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  )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E、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A、感性认识的产物 B、理性认识的产物 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E、语言发展的产物

21.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2.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有( )

A、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D、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E、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A、客观性 B、稳定性 C、重复性 D、无条件性 E、普遍性

24.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数,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收“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DE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25.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区别是( )

A、客观与主观的区别 B、客体与主体的区别 C、人与自然的区别

D、客观于客体的区别 E、相对于人的可能性存在与现实性存在地区别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 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

E、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A、一切客体都是物质的,一切物质形态都是客体

B、部分物质形态是客体,客体不完全是物质

C、物质形态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客体与人的实践密切联系

D、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客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

E、物质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客体还包括精神现象

28.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有(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29.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

A、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C、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D、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

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变得过程

30.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更多的、、、,请关注中国教育在线。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归纳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时,它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个,并未马上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但是它的科学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学说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所以说它是科学的,基本根据足:它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之上;它从实践中找到了自己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它合理地继承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不割断历史,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它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抛弃了一切主观臆测。这一切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主义流派的地方,是它大放异彩、长存不败的根源所在。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从材料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据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合理继承了人类知识的哪些精华?

           材料二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持何态度?试举两个具体事例,并分别指出其历史意义。

    1998年,戈尔巴乔夫在他写的一本叫做《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的书中提到:“最近几年我不止一次的受到批评,说我的改革应该从经济开始,而把政治的缰绳拽紧。象中国那样。”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前夕,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接受了《光明日报》记者专访。在谈到苏共垮台的教训时说:“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惨痛的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1984年,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谈话中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中国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原题为《实践论》)

    前两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获得对于外界的真理性认识。

    B.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

    C.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

    D.任何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也无法取得成功。

    E.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作者认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知识里手”的可笑之处。 (4分)

    5.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文章中的什么观点相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 科目:中档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年),《纽约每日论坛报》(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A.作者通过叙述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感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B.作者在叙述马克思去世这一事实时,并未直接说明,而是说他“停止思想了”,这充分表达了作者不忍直接说出噩耗的沉痛心情,又突出了马克思作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特点。
    C.作者连用两个“睡着了”去描述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形,这不仅清楚地写出了作者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而且还巧妙委婉地表述幽马克思已经离开人间的事实。
    D.这段叙述与描写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听众一开始就能感受到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悲痛,增加了演讲辞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3.马克思的墓志铭是:“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从本文看,马克思有哪些“改造世界”的活动?

    4.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 科目: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走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3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观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4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_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觋。
    5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一一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入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6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一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一一一都驱逐他;‘资产者一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一一一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B.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D.“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句中“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_“这”指“他作为科学家”。

    【小题2】下列对选文中有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第4段中,“感到衷心喜悦”与“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的差别说明,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B.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选文第1段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
    C.“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D.选文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走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3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观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4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_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觋。
    5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一一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入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6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一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一一一都驱逐他;‘资产者一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一一一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B.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D.“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句中“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_“这”指“他作为科学家”。

    小题2:下列对选文中有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第4段中,“感到衷心喜悦”与“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的差别说明,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B.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选文第1段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
    C.“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D.选文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
  • 科目:中等 来源:2016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走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3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观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4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_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觋。

    5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一一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入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6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一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一一一都驱逐他;资产者一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一一一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B.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D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句中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_“他作为科学家

    2.下列对选文中有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第4段中,感到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的差别说明,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B.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选文第1段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

    C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D.选文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

  • 科目:中档 来源:浙江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3.第三段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A.即使  因此  甚至  而且
    B.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C.如果  可是  从而  何况
    D.如果  可是  从而  而且
    4.对这四段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内容叙述正确的的一项

    A.前三段并列论述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第四段总论马克思对科学的观点和态度。
    B.这四段文字是并列关系,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及对其他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关注。
    C.前三段分说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第四段作总结,对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作综合评价。
    D.这四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层递的,它们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和马克思对科学的观点、态度。

  • 科目:中档 来源:湖南省会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A.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同样是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
    B.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C.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人们去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
    D.认识人们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可以从人们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入手。
    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C.指剩余价值的规律。
    D.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做的研究。
    A.马克思认为科学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B.马克思更高兴看到那些实际应用可以预见的理论科学中的新发展。
    C.马克思更重视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实用价值的科学发展。
    D.马克思认识到了电学方面的各种发现必将对工业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广东省广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区联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15分)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节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小题1】对上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运动规律”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B.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C.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D.指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
    A.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B.物质决定精神,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C.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科学家,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他都能深入研究,且有独到发现。
    D.马克思认为,科学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他对理论科学中的任一发现都感到同样程度的喜悦。

    E.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有卓越的成绩,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是他革命活动的最大成就。
    【小题3】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类比,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文中第五自然段能不能删除?为什么?(3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3届度广东省广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区联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15分)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节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对上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运动规律”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B.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C.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D.指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

    A.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B.物质决定精神,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C.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科学家,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他都能深入研究,且有独到发现。

    D.马克思认为,科学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他对理论科学中的任一发现都感到同样程度的喜悦。

    E.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有卓越的成绩,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是他革命活动的最大成就。

    3.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类比,有什么好处?(4分)

    4.文中第五自然段能不能删除?为什么?(3分)

1、哲学基本问题和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

(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特点?

旧唯物主义在认识事物时其思维方式是直观的、抽象的。因此,又被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其思维方式是具体的、辩证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又称为辩证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最主要区别是在于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比如,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就不能科学的解决。

3、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无论从内容、对象以及社会作用上都与旧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2)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确立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对象。从而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以往哲学家们竭力追求的包罗万象“科学之科学”的时代。哲学既不能“代替”一切具体科学,也不能因有了具体科学而“取消”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从社会作用上看,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它与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哲学遗产的继承和总汇,又是这一哲学思想发展的新的更高的阶段。

4、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的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范围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是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

2、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界共同本质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也不能取消具体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作用。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创新性、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6、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内容以及创立的伟大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7、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的关系、表现一一说出

1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 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

2. 革命性. 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

3. 科学性. 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

1、列宁物质定义、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 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2、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

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

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

时期, 其根本性质没(2)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不变) 有发生变化(量变)]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二者是对立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二者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是动中有静;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是静中有动;

3、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

①一个事物相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②事物外在量变过程中,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所以静止是相对的静止。

3、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动论和绝对主义,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辨论。

其意义是: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因为运动只有通过静止才能表现和测量出来,所以要承认相对静止;

2、只有承认相对静上,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也是物质分化的条件;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能才区分不同事物。

4、时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物质运动在时、空中进行,时、空是特质运动的时、空,既没有脱离时、空的物质运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空。它们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否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把时、空看成是脱离物质运动的绝对存在物是形而上学。

5、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就是社会存在的物质方面内容

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即社会存在是包括以生产方式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基本要素的总和。

1.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1)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它以整体方式制约人类发展。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及影响的大小主要受到社会条件即生产发展水平、社会性质和制度的制约。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之所以会产生出它最美的花朵——人类的意识,这是自然界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但又不是突然的。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区别在于,它是以思维为主要形式,以语言为外壳,因而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的反映。

⑵.意识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意识不是纯粹自然的产物和单纯的生物学进化,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在人的意识产生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①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器官――人脑的形成(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在劳动中产生了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⑴.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其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是不是对存在的反映,而在于一个是近似的真实的,一个是虚幻的反映),

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其“原型”)。

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这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其错误在于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和映象(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

② 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③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有时是虚假、幻想、歪曲的反映,其主观性更加明显。

7、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以及实现条件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1 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 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 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以及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既然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那么,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和遇到任何复杂的问题,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去认识世界。所以,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1、实践的本质特点和形式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是:作为人变革物质世界的

活动,实践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旨在把人的动机、目的、理想转化为某种客观存在,这是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之所在。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②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达到使客体被人认识、改造、掌握和占有的目的,从而在实践中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意识,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3、实践主体和客体含义、关系、反映、相互作用

人通过实践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即变成自己的客体; 与此同时,人自己相对客体就成为主体。

1.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主体和主观这两个概念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主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它包括主观而不能归结为主观。

2. 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存在,作为客体的客观事物在成为客体的前后都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有与人的历史活动相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首要的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

4、人对物质世界把握的主要环节

(1)实践决策:就是确定未来行动目标和从两个以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科学决策,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关键环节

(2)实践目标的制定:目标既是实践活动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活动的内控因素,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实践过程以及结果之中。确立实践目标的过程,就是于实际改造客体之前在思维中对客体进行改造,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的过程。

(3)实践的组织与管理:有序的实践活动必须要求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4)实践结果的检验: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获得对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等的再认识,以便对其调整和修正。

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本质和特征

二、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1、什么是联系,有什么特点?什么叫系统,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新事物能够战胜旧事物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 运动, 变化, 发展中的. 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一个过程.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 有强大生命力的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日趋灭亡的东西. 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是由小到大, 由弱变强, 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最终旧事物会被新事物所取代的.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4、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而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6、矛盾统一性、斗争性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辨证关系:

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有条件性。任何矛盾双方,无论相互依存、相互包容、还是相互转化,都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1)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依存离不开对立,依存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转化也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向自己对立面转化。所以,统一的两个情形都离不开对立。

(2)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在统一中对立,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或“斗争”的倾向。

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中动力?

答:(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 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 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在事物量变过程中, 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为质变做准备。b. 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8、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

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列宁

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互相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注意: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例如改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9、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关系及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首先,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又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段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10、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的普遍原理指导下, 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

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扩散工艺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看事物的特殊本质而同其它事物区别开来.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活灵魂. 因为: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区别事物的前提;

(b)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其事物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c) 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才能找到解决具体矛盾的正确方法.

11、原因、结果·必然、偶然·可能、现实·内容、形式·现象、本质·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例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同时也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是以揭示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具体对象的,它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它贯串着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又贯串着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四,总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

2、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2)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解: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

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3、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表现在: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应的对立。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实践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5、为什么要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为什么第二次飞跃更重

6、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

(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 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 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8、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关系

第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首先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其它标准;其次是指无限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这也是绝对的。

第二,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首先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其中的部分认识;其次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

第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9、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

1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中的两大原则。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2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之一。它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须域的延伸。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主要方面。

社会意识指由社会存在派生出来的一切精神现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指二者谁是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第一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起重大的能动作用。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全部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二者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社会历史理论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各种社会历史理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二)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开的。

(三)两种历史观在其他问题(如关于阶级的起源问题,关于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等等)上的分歧与对立,也是由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的。(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解决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为正确认识社会诸方面的关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供了基础。长期以来,唯心主义的各种代表人物总是企图用取消或抹煞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方法来否定历史唯物主义,贩卖历史唯心主义。一种是社会生活的多元论观点,认为在历史过程发生作用的各种不同因素都是等价的,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本原,只有相互作用,而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他们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归结为“经济决定论”。这种观点虽以多元因素解释历史现象,但又总是把经济因素从属于精神因素之下。另一种是以“补充”马克思主义为名,偷换唯物史观的基石。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应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应该把主观性的人的存在作为基石。这些观点归根到底是在用人的理性认识能力、个人主观心理来解释社会现象,本质上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3、唯心史观及其产生的根源

唯心史观又叫历史唯心主义,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观。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历史唯心主义掩盖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

唯心史观的产生社会、阶级和认识论的根源:

第一,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以前,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封闭隔绝一方面,使得社会本身内在深层的东西不能充分展开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看不到社会历史过程的共同性、重复性,不易察觉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结果就必然导致用想象的联系去取代社会历史本身的实在的联系。

第二,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必然要夸大精神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第三,认识论根源。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中各种盲目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形成的。历史唯心主义夸大了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把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能动的改造探索世界的客观社会历史性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6、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人生产,使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

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工具) 。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职能表现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8、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功能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②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①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②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③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④创新功能。

文化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及其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式在内的复合体。 功能:主要有维护调控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以及传承,认识和教化、培育、塑造人的功能。

1、生产力和生产辩证关系

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 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例如,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系仍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关系之所以要变革,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2、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4、为什么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就是指利益根本对立和冲突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

(2)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3)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直接动力和杠杆,促使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第二,它不断给统治者以这样或那样的打击,推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

5、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①科学技术可以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新观念,起到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作用。

②科技技术具有变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作用。

③科学技术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④科学技术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

⑤科学技术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2. 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实现了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又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③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不仅影响了思维的主体,同时也改进了思维的工具。

6、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7、生产力发展为什么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

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 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 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 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

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每个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 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 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创造了人们吃, 穿, 住, 用, 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 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 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 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在阶级社会中, 生产关系的变革, 社会制度的更迭, 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 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所以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历史人物对发展作用的主要表现

10、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1. 不能用现代的标准来评价古人。

3. 要客观,不可以偏激。

4. 看他的贡献对整个人类有何影响。

5. 看他的贡献对自己的国家有什么影响。

6. 不可以直接肯定他是好是坏,因为一般都是一半功,一半过。

1、什么叫社会形态?社会发展五形态?三形态?

社会形态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社会形态学分为宗教、政治和经济形态学;狭义社会形态学,即人口科学,又从空间环境与人口的自然运动两方面加以研究。 社会形态学,就像社会学一样,首先建立在集体表征上面。我们对这些物质形态加以观照,其目的是透过这些物质形态,找到部分集体心理的因素。因为社会位于物质世界之中,集体思想在自己面对着的空间环境表征中,找到了一个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原则,就像个人思想为了保持平衡,需要洞悉集体和空间一样。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

第一,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志是个体之间建立社会联系的形式,以及个人对社会环境的控制程度和自由度。形态Ⅰ是人与人直接相联系,个人受社会环境摆布,个体没有独立性。形态Ⅱ是人与人通过商品交换建立间接的社会联系,个人摆脱各种身份规定的束缚,获得形式上的独立性;但个人仍然受物的支配。形态Ⅲ是人与人自由组合,个人获得了完全的独立,人们能够自觉地驾驭社会生活过程,支配社会环境。

第二,三种社会形态的基础是三种基本经济形式。形态Ⅰ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形态Ⅱ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形态Ⅲ以自由劳动和时间经济为基础。

第三,时间跨度大。形态Ⅰ包括从人类社会形成到封建社会结束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形态Ⅱ虽然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实际上指的是整个商品经济时代。从今天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主义社会也属于商品经济,形态Ⅱ应当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时期。形态Ⅲ对应于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2、如何理解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

社会发展是一个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就人类的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客观的过程;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在这里主体的选择性表现出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主体的选择性是内在地统一的。主体的选择性不是对社会形态发展决定性的否定,因为主体选择性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主体的选择有既定的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这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3、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是指: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生产力推动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秩序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是指:就具体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形态的更替并不是严格按照上述序列依次演进的,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够跨越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以“跳跃”方式走向先进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社会更替的统一性通过多样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多样性并不是对统一性的否定,从人类历史总体来看,封建社会的产生不可能晚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的出现必然早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2)现实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这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即社会根本性质上的统一性,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即不同国家,由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差别,表现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同是封建社会,中国和西欧不同;同是资本主义社会,日本和美国又有不同。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中渗透着社会属性。人突破了自身自然属性的某些限制而创造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意识属性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是由社会决定的,是社会的意识。人正是在创造社会中创造了自己。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这个内在根据只能是人的社会性。以往的人性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孤立地考察人的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因而是抽象的,不科学的。

第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关系和各种具体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着人的社会关系,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现实的人总是在种种社会关系中活动着,都在不同方面和程度上体现着人的本质。人不能离开各种社会关系而孤立、抽象地存在和活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要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区别。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又是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发生的,只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全面考察人的社会关系,才能把握人的本质。以往的人性论,孤立地只从政治或伦理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特别是忽视了生产关系在确定人的本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样是抽象的,不科学的。

第三,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这是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其一,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决定人的具体的特殊本质。人处于不同的具体社会关系中,就具有不同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人处于特定的阶级关系之中,人的本质集中表现为阶级性;在阶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人的阶级本质也不同。其二,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即发展着的,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以往的人性论,离开人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寻找人的本质,而且还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先天固有不变的,比如认为“人都是自私的”等等,同样又是抽象的,不科学的。自私不过是私有制观念上的反映,不是人类的共同本质,也不是人的永恒不变的本质,它随私有制产生而产生,并将随私有制消灭而最终消灭。

5、人的价值及其属性(目的性、工具性展开答)

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人的问题时所特有的总的方法论。对人的价值问题的探讨也应在这一科学方法论的

指导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价值在哲学上是标志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等特定关系的范畴。

在这里人是价值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需要,任何客体都无所谓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人对自身的价值,即人能以特殊方式创造价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具体来说,这表现在:第一,价值是人的创造物,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通过创造物的价值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满足自己需要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方式显示了人本身的价值,人既要为自己创造物质价值,也要为自己创造精神价值,人的价值是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

第二,人的价值具有自我目的性。人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我实现,它的意义就在于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由自己创造、占有价值。人不以任何别的东西为目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人创造价值的活动具有自我目的性。

第三,人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工具性与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人对自身需要的满足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其自身实现价值的工具。人具有工具性的一面,因而其自身可以成为价值客体。但创造价值的活动又必须由人来完成,因而人是其自身价值实现的主体。一般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人的价值中主要表现为目的性与工具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点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存在根本区别。宗教神学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对上帝和神的意旨的服从。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的价值是绝对理念或精神的客体化。这两种观点都把人的价值神秘化了,并且否定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人的价值具有两重性,即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是二者的统一。作为价值的主体是指他有人的需要和享受的满足。作为价值客体,观念包含两个方面,即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和他人的责任和贡献;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在二者的关系上社会价值是首位的,但也不能忽视个人价值。

人的价值有潜在的价值和实现的价值两种形式。前者指的是人的本质力量,即人所具有的创造性能力与潜能;实现的价值就是人的潜在价值的现实化。人的价值的实现,也就是由潜在的价值向实现的价值的转化。人的价值实现具有以下几点特点:

第一,创造价值的实践是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根本基础。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自己潜在的创造性能力转化为创造客体的现实力量。同时,人的实践活动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人的价值的实现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与丰富的。

第二,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条件不同,人的价值的实现方式与实现程度就不同。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生产力发展状况也不同等,将使人的价值的实现变得多样化、复杂化。

第三,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以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实现为主要标志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包括主体能力、主体作用、主体地位等主体性内容的实现,而主体地位的实现在此居于核心地位。

第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价值实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造价值的活动是主体的有目的性活动,主体确定什么样的目的,即为满足何种需要而创造,该目的有无实现的可能,这对于人的价值的实现有决定性意义。个人的价值目标只有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相符合才是有意义的。

6、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

自由是同受限制或受约束相对而言的。自由的反面是约束,约束是对人的活动的限制或束缚。当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约束而难以正常进行的时候,就觉得缺少自由,并感到需要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自由就在于为了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活动才能,而克服限制和打破束缚。人的活动涉及三个领域:自然、社会、人自身。相应地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也就是在这三个领域中解除束缚,克服限制。人从自然中

人的价值的两重性: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人的价值的特点,人的价值的两重性,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一般讲人的价值的两重性是指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应正确处理人的价值实现问题,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要求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人的自由。这是要注意把握的几个层次,人的自由相对于人自身活动的领域,人的自由与限制的关系,人的自由与必然性的关系。人的自由问题出辨析题、选择题的可能性较大。人的自由的表现、自由必然的关系、人的自由与人的解放的关系。

获得解放和自由,就是认识和驾驭自然力,不再受自然力的盲目摆布。人在社会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是突破旧的社会条件的限制,在历史的前进中获得多方面的自由,如政治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等;人从自身中获得解

放和自由,就在于从束缚自己才能发展的自身条件中得到解放,其中包括从自身的主观条件中获得解放,即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一方面是一种社会的自由,以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方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是人从自身的旧观念、旧思想、旧的知识结构和旧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人的自由是相对的。完全摆脱约束,不要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自由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随心所欲。人的自由总是在一定基础上的自由,一定条件下的自由。人可以摆脱和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但不能同时克服所有条件的限制。

自由以必然为根据。正是由于事物运动有必然可循,人的意识才能有预见性;也正是由于必然性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人的意识才能有选择,才有自由。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据。人只有在必然性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选择才有自由。人在进行选择时,主体的内在尺度必须同外在尺度即客体尺度相结合,而在把握外在尺度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运用内在尺度。这就要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认识了事物的客观必然性,才能把握内在尺度可能运用的范围。

从必然到自由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人们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自由只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自由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在人没有成为社会关系的真正主人之前,人也就不能成为自然的真正主人。因此,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实现是人类的解放。社会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理想境界。

8、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指“每个人”,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可以从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来衡量人的发展。全面发展是从广泛性上谈人的发展,它与片面发展相对,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片面发展是指人的单方面能力得到发展,而其他方面的才能则没有机会得到发展,或者一种才能的发展抑制了其他才能的发展。自由发展是从自主性上谈人的发展,它指的是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充分发展则是从程度上谈人的发展,人的才能和能力的发展有个程度问题,人总是向着更高的程度发展自己的才能。马克思多次提到“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是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才能的充分发展是许多方面相互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

人的自由相对来说是有些难度的问题,人的自由是与人的活动相关联的问题,因而在人的活动领域内获得了自由,也就是人的自由的实现。人的自由是有条件的,注意把握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人的发展主要是在哪些方面得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共产主义事业的关系,最后,要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可出辨析题;社会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也可出材料题。应理解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在人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突出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把人的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都包含其中的。

社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过程,是人类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社会发展首先取决于生产实践,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从总体上看,社会经济发展包含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时间经济。

(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既相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

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区别的:某些个人的发展不等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不接等于个人的发展;相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的。这种矛盾,在私有制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对抗。这是人的发展在特定历史阶段所采取的必然形式和途径。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又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第一,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是在社会实践中,人的能力有的苏醒过来,有的发展起来,有的产生出来。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实践的规模、复杂及进化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和实践的规模、复杂及进化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和程度。参加社会实践是人的能力和才能得以显现和发展的基本方式。第二,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精神环境。人的全面而

自由的发展,需要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给所有的人腾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创造更多的手段,使个人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第三,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

人的才能的施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制约人、塑造人,现代化社会塑造着现代化的人。社会关系的全面性是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的条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是由人和人的历史活动构成的,人

是社会和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的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第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和“实践能力”的突出表现。第三,人们在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造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关系。有现代化的人,才有现代化的社会。第四,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总之,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又是社会发展的手段;而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人的发展不仅具有个体的意义,而且具有社会的意义。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致的,辩证统一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质存在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