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因是什么?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全面的了解的相关重点,小编特编辑汇总了2011年复习的重点资料,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学上把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为 ( )

2.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此语出自 ( )

3. 我国义务教育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 )

4.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这种教育描述的是( )

5. 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是指( )

6. 古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学者是 ( )

7. 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反映了小学教育目的的 ( )

8. 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看,属于外铄论者的学者是 ( )

9.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 )

10.维护少年儿童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核心精神反映在联合国于1989年通过的 ( )

A、 《儿童权利公约》中

B、 《儿童权利宣言》中

C、 《联合国宣言》中

11.我国现行从法律上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 ( )

1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

13.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称为 ( )

14.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 )

A、 实践性、地方性、发展性

B、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C、 基础性、前沿性、实践性

D、 前沿性、普及性、实践性

15.从教学过程的特点看,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 )

16.给中世纪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经院式教学以沉重打击的进步是提出了( )

A、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17.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

18.在教育学中,对学生进行考试测验时,测验达到目的的程度称作测验的( )

19.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称为( )

20.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二、填空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_________。

2.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_________,并有了“国学”与 “乡学”之分。

3.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于是“_________”、“以吏为师”成为其教育的一大特征。

4.近代教育的变化特别表现在:一是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二是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三是_________,四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它也追求教育的_________。

6.《_________》是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

7.小学教育通常是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_________。

8.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_________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9. 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10.学生的学习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在一是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是学生在 指导下学习,三是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11.就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而言,教师应当树立的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要具有全面发展的_________。

12.课程计划的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_________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13.就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来讲,内容方面应强调其 。

14.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的认识任务,教学过程的结构由以下环节组成: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 和检查知识。

15.教师的备课要做好的工作是:钻研教材、_________、设计教法。

16.小学德育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 教育、思想教育。

17.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_____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其中基本途径是_________与其学科教学。

19.课外活动的内容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六类:_________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和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20.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_________的统一过程。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简述小学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2. 简述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3. 简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4. 简述班级授课制有哪些优点?

5. 怎样形成与培养班集体?

一位班主任老师的教学日记

我班的一位同学是从二年级直接升入四年级的跳级生,跳班后,仍是班内学习的尖子,区里的几次数学比赛他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这个孩子聪明、性格内向、深沉,但却有些傲慢,常常看不起人。上课时谁要是答不上问题来,他总是轻蔑一笑,并且显出极不耐烦的神情。我曾想过当场点名批评他,后来改变了主意。一次放学后,我留下了他,对他说:“这学期我们共学过多少形容笑的词语?”他想了想说:“微笑、大笑、狂笑、冷笑、耻笑、讥笑,还有哈哈大笑。”我说:“同学在复述课文时,我看见你笑了,是吗?”他点了点头。我又继续说:“你看用哪个词形容你当时的笑合适呢?”他很敏感,脸红了,低声说:“讥笑,耻笑。”我说:“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他说:“由于看不起人而笑话人。”我说:“是呀,尊重别人是应该有的道德风尚,虚心才能使你进步得更快。”从此以后,他常常主动帮助后进生学习,上学期还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

请依上述实例,回答以下问题:

1、这位班主任老师采用了何种德育方法?其基本含义是什么?

2、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运用此方法应注意哪些方面的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校 2.官学体系 3.以僧为师 4.教育的世俗化 5.自由化

11.教育质量观 12.教学科目 13.基础性 14.运用知识 15.了解学生

16.政治 17.德育方法 18.思想品德课 19.科技 20.社会规范个体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在学习兴趣与习惯方面,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

3.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4.(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4)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1)这位班主任采用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法。

(2)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运用此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2)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试论人文社会学科对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的探索——兼谈经济文化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人文社会学科对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的探索——兼谈经济文化学资料(15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试论人文社会学科对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的探索兼谈经济文化学的建设问题摘要:人文社会科学在探索制约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为经济文化学的建设准备了充分的学科基础,经济文化学将在整合人文社会各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经济研究学科。它是一门专门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及其与其他非文化因素关联的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将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无意识”文化与“自觉”文化的基础上,采取对策扬弃阻滞经济发展的“无意识”文化,以“文化自觉”的态度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发展;文化因素;经济文化学经济发展包含经济质与量的进步。经济学家比较强调经济量的增

2、加,故往往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指标衡量。按威廉阿瑟刘易斯的定义,即“人均产量增长”,简称“增长”或“产量”,也称“(经济)进步”或“(经济)发展”。1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迅速的经济增长反而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含义有所变化,认识到增长之中应该关注经济公平,因此新含义涵盖“旨在平等的增长”2。发展伦理学还关注经济发展的文化含义与价值定位。最近我们特别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把经济发展置于科学发展的平台之上。 从西方现代经济学诞生以来,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就成为经济学的核心话题

3、。但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经济发展因素的探索局限于经济因素之内。虽然,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开始,西方正统经济学就已经注意到了人的道德情感复杂性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但经济学家因难以度量而以理想模型(古典模型)略此不计。20世纪,特别是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反差越来越大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纷纷介入经济研究领域,经济学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因素的探讨了。经济因素背后的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日益成为探索的热点。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热衷于探索影响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呢?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 第一,资本主义从西方兴起以来,就有一股向世界扩展的经济冲动,而其他地方却没有出现这种经济冲动

4、。这引起了西方学术界,也引起了全球学术界的极大的探索兴趣。从此,资本主义背后的精神动力(往往被称为“资本主义精神”或“现代性精神”)成为经济学、也成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一大难题。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命题激发了全球学者的强烈反响和热烈回应。战后更有美国社会学与政治学教授里亚格林菲尔德对“资本主义精神”的重新探索,产生了不同于韦伯“资本主义精神”的新命题经济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同理,因东亚迅速成长为新兴工业化地区,而先有西方学者、既而是亚洲学者对“亚洲资本主义精神”的探寻。由此产生了韦伯命题的回应性命题新儒家伦理或后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5、段来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时而爆发经济危机,甚至由此爆发世界大战,但经济增长总体上是呈持续和加速的趋势,尤其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繁荣,而第三世界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却没有出现这种增长?甚至在非洲、中东、拉丁美洲还出现停滞或倒退的趋势。这些是单纯从经济因素本身难以解释的,西方国家的学者转而从文化(制度、态度、知识等)方面探索原因。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巴兰发问:为什么落后国家没有沿着发达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前进,以及为什么它们一直没有什么进展或进展缓慢?巴兰强调: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是极其重要的。3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增长经济学与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展经济学由此日益走出只顾及经济因素

6、的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视域,尤其是发展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和态度的经济学研究。 第三,东亚地区从70年代到90年代,由于强劲的整体性区域经济增长,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而拉丁美洲经济却日益缓慢乃至停滞(往往被依附论学者称为“低度发展”或“依附性发展”),非洲和中东则出现了长期的停滞,乃至倒退,非洲甚至日益滑入绝对贫困化的“第四世界”。这一切更激起学术界对东亚经济增长之迷的兴趣。对亚洲文化、“亚洲资本主义精神”或“亚洲现代性”的探索出现热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疑问:为什么韩国和中国台湾能够同时在经济增长、社会平等和稳定发展方面取得成就,而其他国家却很少能够做到?为什么那么

7、多的非洲国家在趋向任何发展目标的进程上都很少有成效?亨廷顿认为,要解释这些现象,人们必须回到各个国家特有的国情上,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居民素质,当然还有历史经验。然而,亨廷顿强调,“就解释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而言,关键性的独立变项是文化,亦即流行于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一些集团的主观态度、信仰和价值观。”亨廷顿反对把文化仅仅看作某种意义上的“剩余变项”4历史学家余英时认为,由于东亚地区经济成长的特殊经验,不少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注意到儒家伦理的积极功用。他们觉得韦伯对于儒家思想所持的否定看法也许有修正的必要。因此儒家或者更广义地说,中国文化是否曾对东亚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已引

8、起海内外中国学术界的注意了。5中国学者罗荣渠也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开始注意到东亚文化的独特性格与传统。东亚新兴工业国,自然资源都不特别丰富,多数都较为贫乏,其显著的共同点是都属于东亚大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核心价值是受一种非宗教伦理即儒家伦理所支配。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新问题:东亚新资本主义发展的成功,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与这一共同的文化背景是否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是对非西方国家现代化提出的一个新课题。6因此。传统文化因素在东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什么作用,成为研究东亚崛起问题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课题。国际学术界都愈来愈注意到东亚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文化因素。甚至有的西方学者7

9、认为:“儒教伦理”在东亚现代化中扮演的角色比新教伦理在欧洲所起的作用还要大。8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吉布尼相信,日本出现经济奇迹,断非目前的一些流行说法,如“无情的贸易竞争”、“政府与企业合作”、“阴险的日本有限股份公司”、“模仿美国技术”所能阐明概括的。其真正原因,乃是它将古老的中国孔子伦理同大战后美国占领时期所引入的美国经济民主两者揉合一起并加以巧妙的应用所致。9日本经济学家小林实也认为,东亚产业圈的迅速发展与社会价值观及教育制度的特点有密切关系,重视儒教影响的观点并非是错误的。儒教不可否定地发挥了促进的作用,但作为起因来解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则难以令人信服。关于儒教的影响如何作用于经济与产业的

10、发展,今后亦应从多种角度加以探讨。10韩国哲学教授宋荣培也主张重新探讨东亚各国急速的经济成长与传统儒教的关系。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所出现的奇迹现象乃是东亚儒教文化圈内几个国家的急速经济成长和现代工业化的成功。这些东亚国家历史发展的动力为何?是否阳明学去除了朱子学的封闭主义而发挥其独特的进步性?抑或是其他的原动力?11韩国经济学教授宋丙洛指出,不少学者如彼得伯杰、赫尔曼卡恩、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和其它一些人指出,韩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工业进步应功于儒家的道德标准。麦克法夸尔甚至创造了一个新词“象西方进行挑战的后儒教”,以强调东亚文化和工业力量日益增加的重要性。12小R霍夫亨兹和KE柯德尔认为,今天东亚之

11、所以具有对于我们的优势,是因为他们的组织和思想与我们不同。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的模式深深刻地扎根于他们地区的历史之中。他们不容易输出,也不容易为我们模仿。13东亚新兴工业化集群区域在中国文化圈的出现,确实激起了国内外学者探索经济奇迹背后的深层因素。为什么非洲、拉美、中东没有出现这种经济增长现象?非洲与中东甚至连这种迹象也消失了?文化问题成为思考的热点,尽管众说纷纭,但不谈文化问题的经济学家似乎越来越少了。 第四,经济学家在探索经济增长的动力、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方案的时候,发现其对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和种种预测与建议总是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由此激起经济学家对经济因素之外的原因进行

初三政治知识点总结: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中国谋求发展和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正处在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和利益重新调整的关键性时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不可测的挑战还很多,有的还比较严峻,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依然存在。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有新发展,军事干涉主义倾向增强,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交织,恐怖主义威胁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彼伏,不公正不和里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1. 我国对和平问题的态度是什么?

  1) 渴望世界持久和平;

  2) 渴望稳定安宁的生活;

  3) 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4) 渴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5) 来龙去脉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2. 什么是和平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3. 什么是发展问题?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4.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关系如何?

  1)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2) 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3) 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5. 危害世界和平的因素有那些?

  1) 民族、宗教矛盾和边境、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2) 各种分裂主义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和宗教极端势力给国际社会不断带来压力;

  3) 霸权主义一直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6. 什么是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

  7. 霸权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8. 推行霸权主义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是最大限度的攫取利益、追逐利益。

  9. 霸权主义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 明火执仗的进行赤裸裸的侵略;

  2) 依仗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国际事务中对别国施以政治高压、经济制裁和文化侵略;

  3)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是干涉他国内政(渗透、颠覆)。

  10. 面对霸权主义我们应当怎么办?

  面对霸权主义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寻求国际间合作,抵制霸权主义。

  11.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

  12.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当如何面对?

  1) 国际竞争表现在许多方面,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高低;

  2)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力求更多的分享新科技革命的成果;

  3)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关键是能不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

  4) 当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还有一定差距,如果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真正抓住机遇,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所作为,就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13.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 国际竞争表现在许多方面,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高低;

  2)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力求更多的分享新科技革命的成果;

  3)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关键是能不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

  4) 当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还有一定差距,如果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真正抓住机遇,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所作为,就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5)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6)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民族素质还比较低,因此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7)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4. 什么是跨越式发展?

  在21世纪,我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5. 对人才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是要看有没有创新能力。

  16. 为什么说我国面临机遇和挑战?

  1)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遍环境是可以实现的,而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17. 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 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3) 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 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18. 科技进步的新特点是什么?

  1) 科学发现到技术创新的间隔时间缩短;

  2) 技术创新到生产应用的间隔时间缩短;

  3) 技术过时的速度加快;

  4) 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靠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越来越高。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篇初三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可以对相关知识有很好的了解和掌握。愿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