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玩一半就弹出来了,怎回事啊

上杭县城西幼儿园  黄玉香

  幼儿升入大班,自接触滚珠积木游戏以来,都特别感兴趣。一天,毅轩和靖锋用滚珠积木搭了一个“中间高两头低的阶梯状”轨道,两人同时从最高点将弹珠从轨道上滚下去。靖锋“哇哇哇”地叫了起来,“快看弹珠好像在跳舞”,毅轩“我的弹珠好像滚的更远”,靖锋“不,我的更远”,他们的争论声引来了其他区域小朋友的围观。紧接着,围观的小朋友们提议:再来比比看,你们谁的弹珠滚的更远?看到孩子们对弹珠滚动这一现象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在科学区投放了一盒弹珠和两个用积木块固定的小斜坡,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弹珠如何在斜坡上滚动。

  (一)游戏预期目标。  

  自主探索弹珠在斜坡上的滚动;在活动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游戏;能大胆表述自己在游戏中的发现。 

  (二)游戏玩法与规则。

  自主搭建轨道并探索让弹珠滚远或转弯的方法;自由设置关卡;探索弹珠的更多玩法。

  三、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1.如何让弹珠顺利地滚下坡?

  刚开始只是云轩和晨瑞两个孩子在玩,他们比赛看谁的弹珠跑得快。有趣的是,他们发现弹珠从斜坡上往下滚的时候有时能顺利地从斜坡顶端滚到坡底,有时滚到半坡的边缘就掉下去了。这时听到晨瑞问:“怎样才能让弹珠每次都能顺利地滚下坡呢?”思考了一会儿后,云轩提议:“我们去建构区拿些木板来挡一挡吧。”结果斜坡两边一被遮挡,弹珠马上就能按照预定的轨道滚到坡底甚至跑得更远。他们两个欣喜若狂地反复进行着比赛。

  第二天,还是这个游戏,兴谊和书文自己用长木板和普通积木搭建了斜坡,他们在游戏过程中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也想到了两边遮挡的方法。两幼儿一开始选择遮挡的材料是滚珠积木,把它们密密麻麻地摆放在斜坡和跑道的两边,这些材料虽然也能遮挡,但问题是:第一,需要的滚珠积木太多,摆起来很麻烦,材料也一下子用完了;第二,滚珠积木一碰到很容易掉或倒。在连续几次掉落以及倒塌之后,他们很快就放弃了这种材料,随后选择了更方便、直接的长木板。在搭建的过程中,兴谊还说:“我要让我的弹珠跑的更远。”书文不甘示弱:“那就比比看吧!”于是,利用长木板搭建长轨道“看谁的弹珠跑得更远”的比赛引起越来越多孩子的兴趣。

  长轨道看谁的弹珠跑得更远

  分析:给予幼儿探索的材料和机会,他们就会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即使我不在,他们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对待同样的困难,我看到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乐于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摸索。而我尽管已观察到孩子们遇到的问题,也很想直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最终忍住了,把探索的自主权交给了孩子们。

  弹珠比赛在科学区继续着。有一天,比赛刚刚开始,文锦说:“快看,我的弹珠冲过了3座彩虹桥”,文锦的这句话,引发了兴谊的思考:“一直这么比赛没意思,要不,我们就来玩闯关的游戏吧!”于是,他们找来了小木条和小木块,在跑道上设置了很多“关卡”。他们制定的比赛规则是:看谁的弹珠能顺利冲破“关卡”,跑得更远。比赛进行得并不是很顺利,弹珠总是冲不过“关卡”,经过多次调整还是不能成功。看到孩子们有点气馁的样子,我走过去轻轻地问:“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他们一脸失落地说:“弹珠怎么总是过不了关呢?”我回应:“没关系,待会儿让大家一起给你们出出主意吧。”

  于是,在分享与交流的时候,我把他们遇到的困难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请大家讨论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晋平:他们在跑道中间放一排长条形木条不合适,弹珠跑到这里就会被挡住,根本过不去。

  静婉:摆了太多三角型木块了,怎么冲的了呀?

  怡萱:积木条和积木块太粗了,肯定过不去的。

  毅轩:可能要找薄或者轻的东西来设置障碍,比如说扑克牌应该可以......

  孩子们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于是,我提议:“明天,大家可以试一试不同的方法,看看哪种更好玩,哪一种可以让弹珠顺利通关。”孩子们跃跃欲试都想再次进行尝试。第二天,只见书文和兴谊再次进行了尝试,并用扑克牌设置“关卡”,结果弹珠顺利通关了。

  设置三角型木块“关卡”

  分析: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及时捕捉幼儿遇到的问题。对于弹珠过不了“关卡”的问题,我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留给了幼儿,让所有的幼儿一起想办法。对于幼儿各种各样的想法,我也不马上做评判,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尝试,自己验证,从而使弹珠滚动的游戏得以继续深入下去。

  4.如何让弹珠转弯?

  弹珠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很长时间。一天,毅轩和晨瑞又在进行比赛,他俩像往常一样搭了长长的轨道,比赛谁的弹珠滚的更远。毅轩问:“我的弹珠呢?怎么不见了?”不一会儿,晨瑞说:“看,在衣帽间门口。”两人蹲在衣帽间门口许久,我走过去问:“你们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晨瑞“他的弹珠怎么会拐到这里来?”。我回应:“去看看你们刚才设的轨道?”于是,他们发现:毅轩的轨道中间段有两个木块之间有缝隙,缝隙旁恰巧有个半圆形积木。这个缝隙和半圆形积木帮助弹珠转弯了。随后晨瑞马上就问:“老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弹珠转弯?”“你们自己去试试呗!”于是,他俩立刻来了兴致,马上投入到新的尝试中。

  说完,晨瑞搭建,毅轩指挥,他们尝试着将跑道变成90度弯道。跑道一建成,晨瑞和毅轩马上就开始实验弹珠能否转弯。经过多次尝试,他们发现弹珠根本没法成功转弯,两人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时,我又建议他们再找找,看有没有其他更适合转弯的材料。他俩将刚才那块半圆形的积木作为转弯的材料,将半圆形的积木放在转弯处,然后将周围进行遮挡。跑道搭建好了,但是经过尝试,他们发现弹珠会冲出跑道还是无法成功转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经过仔细观察,他们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那块半圆形积木的高度不够,让弹珠一下就冲出了轨道。发现问题后孩子们进行了改造:将半圆形积木加高,最终成功了。可是问题又来了,弹珠刚转过弯就没法往前走了。他们发现,由于转弯与围档的木板的衔接处太窄,没有缝隙。弹珠滚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会遇到阻力,于是弹珠很快就被卡在此处了。

  巧用半圆形积木建弯道

  在区域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与交流环节,我就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大家,询问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弹珠转弯。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说:“把跑道加长,弹珠就能转弯了。”有的说:“加快弹珠的速度就能顺利转弯。”还有的说:“抬高弹珠起点的高度就可以成功。”我鼓励他们在后面的区域活动中试一试,看是否能成功。

  一天,在游戏开始前,兴谊自己设计了一个圆形跑道的图纸,他边看图纸边尝试将轨道搭建好。7分钟后,轨道完成,经过多次尝试,发现弹珠总是在一个地方停下来。他左看右看,然后换了一个大的弹珠,发现虽然比刚才远了一点,但还是停下来了。他又拿来一根圆柱体积木,将弹珠起点抬高,也还是不成功。这时,美工区的怡萱提醒说:“你的轨道太长了,弹珠滚着滚着没力气了”。听了怡萱的提醒,他果断将轨道变短,终于可以每次都顺利地通过弯道了,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兴谊跳跃欢呼起来,他的成功引来了美工区幼儿的围观和喝彩。

  分析:在弹珠比赛的游戏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幼儿偶然发现“弹珠可以转弯”,这一问题又调动起他们的探索欲。在幼儿不断的尝试失败之后,作为观察者的我尽管还是很着急,也担心他们会放弃,但还是能沉着应对,把问题抛给幼儿,鼓励他们一起想办法。通过及时组织的交流与分享活动,让更多的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共同解决面对的问题并分享彼此成功的经验。

  一天,班主任将之前表演区挂衣服的PVC管架子裁成好几段,投放放到了建构区旁的百宝箱。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这些管子,晋平找到我说:“老师,我觉得那些管子可以帮助弹珠转弯。”我鼓励他去试试看。

  我到其它班收集了很多种类的PVC管,在接下来的区域活动中,我还看到很多幼儿参与了精彩纷呈的弹珠与管子的探索活动。虽然人数很多,但他们之间没有矛盾冲突,大家都很自觉地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不同的分工、共同的目标,让弹珠的探索活动变得更有意义了。

  分析:对弹珠的兴趣促使幼儿不断地思考与观察,班主任刚撤掉和我刚收集的PVC管子就这样被他们利用起来了。这个区域原定的规则是每次活动限定2-3人,但是到后来感兴趣参与进来的幼儿有5个,有时候甚至更多,但没有幼儿提出反对的意见。这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规则应该是相对灵活的。

  6.精彩纷呈的弹珠游戏

  看到幼儿发自内心的喜欢玩弹珠,我又专门组织了一次话题讨论活动:“弹珠还可以怎么玩?”有的幼儿说可以用来下跳棋,有的幼儿说可以玩弹球游戏,还有的幼儿说可以像抓石子一样抓球……

  自此,有关弹珠的各种游戏在班里盛行起来。比如美工区的“弹珠滚画”、益智区的跳棋活动、科学区的弹珠滚动活动(看弹珠滚动的速度和盘子倾斜度的关系)以及自由探索区的背球活动(看看谁的手背球多)等。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也正因为弹珠的投放适合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他们玩的兴致才会越来越高,玩法也越来越多样。

  四、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弹珠滚动游戏过程不重复,结果不唯一。幼儿自主游戏、自由探索。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1)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幼儿能围绕某项活动进行持续的探究。

  在区域活动中,有些材料是不具有持续活动特点的,比如拼图,拼好了活动就结束了,不可能再探索出更多的玩法。但是,有很多材料是可以不断变化玩法、持续进行探究的,像本游戏中的弹珠。这种围绕某种材料持续进行的探究活动,需要幼儿不断地开动脑筋,一方面探索出新的玩法,另一方面不断地解决遇到的种种问题,所以有助于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主动性的发展,也有助于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2)在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机会,幼儿提升能力,丰富经验。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代替幼儿解决各种问题并以为“手把手地教”是负责任的表现,却不知道自己的这种“负责任”可能会导致幼儿主动性的丧失、独立性的丧失、解决问题能力的丧失……幼儿的发展是在亲历、体验、操作的过程中实现的,只有给予幼儿机会参与活动并面对困难,才有可能提升其能力,丰富其经验。

  (3)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幼儿共同丰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耐心地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再根据需要,确定介入指导的方式方法。面对幼儿在弹珠滚动游戏中遇到的难题,及时组织全体幼儿共同讨论,可以让所有幼儿的思维都活跃起来,奉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并由此激发更多的幼儿对该项活动产生兴趣,促使探究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3.进一步的支持策略。

  (1)更好地设计并运用图纸。大班上期的幼儿在设计图纸与运用设计图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可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帮助幼儿积累新经验。

  (2)探索更多好玩的弹珠游戏。查阅并搜集大量的资料,从中选取了一些比较适合幼儿的玩法,把弹珠扩展到更多的区域中。

不同时代出生的人如今有着不同的人生,正在经历着不同的遭遇。至今,70后80后平均已有42岁,距离他们的童年时光已横跨了大半个人生那么久。有的甚至他们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了昂扬向上,散发着勃勃生机的青少年。那么与当下的小孩玩儿的ipad,电脑游戏不同。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甚至没有电视的年代下,70后80后又是怎么度过他们的童年的呢?接下来我将盘点一下70后80后的童年经典回忆之游戏杀。而这些游戏经过了两个年代,又有多少在00之间也广为流传呢?

首先声明,小编是00后,03年出生。如果你也是00后,不妨和小编一起细数一下,我们玩儿过哪些70后80后玩儿过的游戏。

游戏一:一二三,木头人!

这个游戏应该算得上是最经典的游戏之一了。游戏规则也很简单,一位小朋友背对着大家,负责抓人,而他的身后较远距离处站着一个或多个人。每当抓人者喊“一二三,木头人!”后就需马上转头看。如果发现有人动了,谁就要出局;而如果没有人动,则游戏继续。身后者需要在抓人者背对大家的时间里,抓紧时间赶快靠近。当距离较近时,抓人者就可以马上转身抓人。背后者需快速逃跑,如果被抓到,则下轮变成抓人者。

玩儿过+1。有一点不同的是,我们当时管这个游戏叫“起步”。同时,抓人者口中喊得也是“起!步!”。其它的规则则完全相同。

“丢手绢,丢手绢,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这个游戏常见于6,7岁的小朋友之间。现在在幼儿园里面也很常见。在游戏开始之前,选择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圈坐下。游戏开始,小朋友们都哼唱者丢手绢的歌谣。而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的将手绢丢到一人
的身后,而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并立马起身去追逐丢手绢的人。如未抓住他,则需表演一个节目;而若抓住了他,则对方表演一个节目。

玩儿过+1。读学前班时,每天的最后一节课老师都会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面围成个圈坐着玩儿这个游戏。还记得,那时候每天就期待着最后一节课的到来。这个游戏很热闹,虽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磕磕碰碰,但我依旧很喜欢这个游戏。只可惜这个游戏需要人多才能玩儿,学前班毕业后就再也没玩儿过这个游戏了。

这个游戏需要借助游戏道具,包括一个铁钩和一个铁圈。小朋友们用铁勾推动钢圈向前滚动,以铁钩控制其方向,可以直走,也可以拐弯。其中铁圈的做法也十分的讲究,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还要尽可能做得圆一些,这样才有利于滚动。听说,废置的铁桶底部的那个约一厘米宽的铁圈,将其拆下来就是十分理想的钢圈。

没玩儿过+1。但在体育器材室里面有见到过,记得当时借来试了一下,铁圈根本跑不起来……

玩儿这个游戏时, 小朋友们先得利用棉绳缠绕陀螺,然后再弯身从身侧把陀螺往前抛,使其以陀螺顶为轴心转动,当陀螺离手后,绕在手上的绳尾,迅速的向后一抽,陀螺就会沿着地面,水平的旋转前进,大家一起抽陀螺,看谁的陀螺能坚持更长时间。

没玩儿过+1,甚至到现在都没见到过这种陀螺。但小时候热映过一个动画片,是那种尺轮发射的陀螺。当时学校里被这种陀螺席卷过好长一段时间,校门口的小卖部里面都是买这种陀螺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有贵的也有便宜的。小时候都买过好几个。

这个游戏比较常见于女生中。先准备好一根大概三米长的皮筋。然后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勾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可以大家一起玩儿,也可以分成两组比赛。跳的过程中,时常还伴随着歌谣。当然,各地的歌谣都有所不同,但歌谣的调调却都是轻松欢快的。边唱边跳,可有意思了。

玩儿过+1,而且还玩儿过不少。记得当时,课间休息10分钟,下课铃声一敲响,大家就赶紧把皮筋拿出来分为两组开始跳。要上课了,大家就把皮筋收起来,等到再次下课了,就接着继续跳。记得当时班主任貌似还批评过这一行为,大家消停过一段时间,后来就又开始跳了……

抓石子儿的游戏道具很简单,就地就可以取材。沿路边找几个大小合适的石头就可以开始游戏了。游戏人数大约是2-4个人。各地的游戏规则也会有不同。其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玩法是将三颗石子在桌面上丢开,拿起其中的一颗石子向上抛;在其还在空中的时间内,抓第二颗石子向上抛,同时接住第一颗石子。依次,抓起第三颗石子。游戏过程中,如果三颗石子同时接住,则需同时往上抛,手掌迅速翻过来,使三颗石子落于手背上;然后再往上抛,若能接住三颗石子,即游戏成功。如果抛起的石子没接住,或者桌面上的石子没抓起,就结束游戏,轮到对方开始。

游戏开始之处,每一个小朋友手中都会有一些的玻璃珠。一轮游戏,小朋友们选择一枚玻璃珠出战,根据石头剪刀布决定弹玻璃珠的次序。小朋友们会自主确定一块区域,轮到自己的回合,则通过弹自己的玻璃珠,目标把别人的玻璃珠给弹出去。若将对方的玻璃珠弹出,则对方淘汰,且需给自己一枚玻璃珠。若自己的玻璃珠碰到了他人的玻璃珠,两人玻璃珠双双出局,则两人淘汰,无需支付玻璃珠。若自己的玻璃珠碰到了他人的玻璃珠,对方玻璃珠为出局,而自己的玻璃珠却出了局,则自己淘汰,且支付对方一枚玻璃珠。游戏继续进行。

没玩儿过+1。 这个游戏依稀记得好像见过别人玩儿类似的游戏,但没亲自玩儿过。

翻花绳的游戏参与者一般为两人。准备一根适当长的绳子,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当然,个人也可借助这根绳翻出很多新奇的花样,被人熟知的有金字塔,降落伞,吊床等等。

玩儿过+1。记得有时候想玩儿这游戏但找不着绳的时候,还会把超市的购物塑料袋给撕开,然后再打个结,当成花绳将就着玩儿。

玩儿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找到一块相对平整的地面,拿粉笔在地面上画出九个宫格。捡一块石子,先扔到数字1宫格内,单宫格单脚跳,双宫格双脚跳。去时一遍,回时一遍。注意扔了石子的宫格不能跳进去。1宫格完成后,就是2宫格,3宫格....依次类推,直到9宫格。谁先跳完9宫格,谁就获得胜利。

玩儿过+1。甚至到了高中,开运动会的时候都在玩儿这个游戏。

香烟牌儿可以自制,也可以买来。规则也很简单,只需要把对方的牌儿拍翻个面儿,即为获胜。胜者可得到对方的一张牌。

综上,以上10个游戏,我玩儿过的有5个,没玩儿过的有5个。你玩儿过几个呢?

70后80后的童年游戏就介绍到这里,你还知道哪些70后80后的游戏呢?可以再评论区回答哦~

  • 某些组件未被完全恢复。。建议干掉它重新装,反正有激活不怕!
    (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如若,您对我的回答满意,请选择"对我有用" 谢谢您的采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进入游戏就弹出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