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形成原理是什么?真的能预测地震么?

地震云(外文名:Earthquake Cloud),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中外科学界、地震局和气象局等机构曾多次对此进行辟谣,强调没有有效证据表明云可以用于预测地震。

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

网状(鱼鳞状)、波状(肋条状)、絮状、透光、放射状

6月5日,内蒙古通辽上空出现异象,整个天空像被棉花糖塞满,云成团状,密密麻麻地堆积在一起。这不禁让人想到甜心教主的一句歌词:“天空是绵绵的糖,就算塌下来又怎样。”虽说天不会塌,但异常的天气也让当地居民感到惶恐。毕竟许多人潜意识里就认为天相和自然灾害是有一定联系的。

去年七月,河北、河南等地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天空中一块一块的云接连排列着。这种云其实叫做“乳状云”,我们常见的云大部分都是平铺散开的,而乳状云却像很多大石头倒挂在空中,且排列紧密,给人感觉不适。乳状云只要出现一次就一定会被推上热搜,这主要是因为乳状云确实是属于奇观,难得一见。

这种云形成的原理也很好理解。云一般是由冰或者是液态水组成。在大型的积雨云或者是雷暴云的下方,下降的气流中,空气的温度偏低,而对流上升的气流中空气温度较高,两股气流相遇,暖空气温度高,冷热碰转,就会形成乳状云。

总之,形成乳状云 ,需要强对流天气(暖湿气团向上运动,发展为导致恶劣天气的暴雨云团)加上干燥空气,强对流形成的大水滴掉下来蒸发,蒸发吸热,使得周围空气比向下的气流温度更低,阻止了云胞向下运动。

乳状云的范围可达数百公里,每团乳状云的直径大概在1-3公里之间,而厚度更是在6.4-8公里之间,只不过我们在地面上看,距离太远,视觉效果并不强烈。但由于每片乳状云能维持的时间大概只有15分钟,外加上风的助力,这种奇观并不会持续很久。

乳状云和自然灾害有关系吗?

有网友说,去年郑州遭遇千年难遇的大暴雨前夕,天空中就出现过乳状云。内蒙古这次出现乳状云,很可能也将遭遇自然灾害的侵害。乳状元其实还真和自然灾害确实有一定的联系。在极端天气结束后也会出现乳状云。

2016年,美国就遭遇了龙卷风,几大州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侵害,与之而来的是强暴雨天气。在这场自然灾害过后,美国部分地区的天空中出现了乳状云。

去年八月,河北多地出现的乳状云应该是极端天气结束后出现的现象。因为在乳状云出现前,河北因受台风影响,局部出现强降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10级以上的强风大作,吹的行人根本无法在路上行走,有些建筑物的墙皮都被吹掉了。

乳状云虽然不常见,但它确实常伴极端天气左右,或是预兆,或是收尾。据卫星监测,通辽地区最近几天确实有强降雨来袭,乳状云可能就是一种预警,当地还需要做好防洪准备。

古人就会看云识天气,但这真的靠谱吗?云有异常,灾难也会接踵而至?

滩云类似弧状云,它们出现的场面都很壮观,常常在海边容易看到。滩云一出现,暴风雨也就不远了,甚至会有龙卷风袭来。

蘑菇云绝对是灾难的象征。它像天空中长出的一朵大蘑菇,主要是因为水蒸气冷凝或者爆炸而产生的碎片。原子弹等核爆炸之后常见蘑菇云,最令人难忘的应该是历史书上的原子弹爆炸的插图。只要是足够威力的爆炸,就会产生蘑菇云。

除了人为因素外,天然蘑菇云也是存在的,主要是火山爆发导致的。接近地面的地方因为爆炸产生低密度气体,这些气体在上升过程中会形成漩涡,边缘会回弯。底部至漩涡中心会形成蘑菇云的茎部,产生的气体会逐渐上升,直至气体不再上升后,会向周围分散,形成蘑菇状。

珠光云可是难得一见的美景,它们五颜六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珠光,好像宝石镶嵌在天空之中。珠光云呈彩虹色,但又区别于彩虹云。它们很少出现,并且比普通的对流层云要高,高于平流层15 – 25 公里处。它们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但这种云也不代表任何天气现象,而是属于极其美丽,令人难忘的景象。

明朝时期传入我国的《地震解》中就有提到,地震云属于地震前的预兆之一:早上或者日落后,天气晴朗,长长的云如一细线在空中漂浮,这就是地震的预兆。此后,地震云的说法广为流传

唐山大地震后,民间还成立了震兆云霞研究会,专门研究地震云。2008年,汶川地震前,天空中出现许多条状的云,很多人将其认为是不祥之兆,这种云随后也被熟知。如果在某处天空中看到它,那就意味着,地震即将来临。

但美国科学家表示,地震前后期出现的云的形状和地震并无必要联系,中国气象局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目前也不能通过卫星云图对地震进行精准预测。

地震云的块大,有片状、条纹状和团状,这是在空气的波状运动和乱流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其中高积云则是由稳定湿润的空气发生波动后形成,排列后容易形成波浪状,这种积云的样子其实很常见,只要善于观察,在世界各地都能够见到,并不能预示灾害。

地震云理论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某些专家认为地震前期,大地会进行能量的存储,这些能量有的会通过地震释放出来,有的会升空影响云层。因为地震很常见,高积云也很常见,难免会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卫星系统并不能在地震前进行检测。

要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还是很渺小的。以现在人类的能力还无法向预测天气一样对地震进行精准预测,如果只需要观察云就能进行预判,那也没必要设立地震局了,不是所有奇异的云层都能预测未来的,像珠光云就是用来欣赏的。总而言之,还是要崇尚科学,不要对未知的灾害进行担忧。

近日,接到网友爆料,该网友声称内蒙古通辽上空出现了怪异的天象,从网友提供的视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通辽上空的云朵不知道为何竟凝聚成“水滴状”,仿佛下一秒就要滴露一般,并且这种“水滴状”的云朵数量非常多,视线所过之处皆是这种奇怪的云团。

消息传到网上迅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激烈讨论,有网友表示:这会不会是传说中的地震云?也有网友称:天现异象会不会预示着灾难发生?然而事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内蒙古通辽的诡异天象到底预示着什么呢?关注科学兽,第一时间了解最新资讯。

气象专家对此的解释是:这种类似“水滴状”的云名为乳状云,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冷暖气流对冲,当湿润的暖空气上升,受到冷却后维持在一个特定的温度,从而凝结成下垂水滴状,在一切特殊情况下,乳状云还会逐渐发展成含有大量雨水或是冰雹的云朵,乳状云现象通常出现在雷雨扰流区附近,收到气流的影响,乳状云会被集体堆积在一起,形成明确的形状,在白天阳光的照射下尤为壮观。

并且类似内蒙古通辽的乳状云现象并非第一次出现了,例如此前辽宁阜新也曾出现过“乳状云”现象,往年8月,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区,均出现过“乳状云”现象,从出现的时间段来看,乳状云大多出现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并且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乳状云算得上是高空积雨云的一种,然而此次内蒙古出现的乳状云真的不是地震云吗?

乳状云是“地震云”的一种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地震云”学说说起,资料记载:“地震云”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朝天启年间,被记录在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明摘抄西欧古籍编撰出来的《地震解》一书中,原文是这样记载的“昼中或日落后,天际晴朗,而有云细如一线甚长,震兆也。

”这句话所说的就是地震来临前的云层出现的变化,类似的古籍还有《重修隆德县志》,但真正把“地震云”学说推到高峰的还是前任日本奈良市的市长键田忠三郎,键田忠三郎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地震云”学说,并且在30年的时间里成功预测了三次七级以上的地震,这也让这位从未接受过地质学教育的市长一举成为了地震方面的专家。

日本“地震云”学说传入我国

20世纪80年代,键田忠三郎联合日本九州大学的真锅大觉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吕大炯教授,一起撰写了《地震云》一书,并且于1981年在中国出版,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地震云学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进入中国科学界。可地震真的能通过所谓的“地震云”预测吗?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们简单想想就能明白,如果地震真的能靠一团云来预测,那还要高科技干嘛?在往后的几十年里,中日专家对“地震云”展开深入的研究,发现所谓的“地震云”不过是一些形态各异的云,和地震根本没有一丁点关系,并且从全球各地监测到的数据来看,“地震云”几乎每天都会出现,难不成每次出现都会发生地震不成?

“地震云”是虚构的伪科学

为此日本地震预知委员会强烈谴责了奈良市长键田忠三郎,并称“地震云”这种不科学的情报只会扰乱民心,引起社会恐慌,而我国科学院也把“地震云”列为伪科学概念,地震局和气象局曾多次因“地震云”现象进行辟谣。

并强调“地震云”不能用来预测地震。因此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此次内蒙古出现的“乳状云”根本不是什么地震云,也不是地震来临的前兆,其本质不过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罢了。

结尾,各位看官老爷对于此次内蒙古通辽出现“乳状云”一事怎么看呢?专家的解释你又是否认可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震云有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