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怎么让人物边走边转圈?

这是数学思考目标,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1、认识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能证明它们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应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

3、通过证明使学生对证明的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4、通过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渗透集合思想。

5、通过理解四种四边形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应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

2.难点: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及性质,利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

3.疑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共性,特性及从属关系(可以通过列表、画图,简单的关系图,举反例等来说明)。

(一)、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特殊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本章内容: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相等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矩形ABCD对角线夹角为60°,AB=2cm则对角线长为 ,矩形面积为 ;

(4)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构成四边形是 ,当四边形是 (图形)时,新的四边形是菱形

2、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性质 边: 判定 边:

1)通过从角,边,对角线三方面.让学生叙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和它们的特殊性质,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图表进一步.说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内在联系。

3、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题图1)

例:如图1,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EF与两边AB,CD的延长线分别交于E、F,请你猜一猜,得到新的四边形AECF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练习2 计算与证明题:

1)、如图2,在 ABCD中,已知AB=4cm,

2)、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

①请你猜一猜线段DF与AE是什么关系?

②当EF=2cm时,求正方形的边长。

(3)如图4,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O,E是AC上一点,过点A作AG⊥EB,垂足为G,AG交BD于点F。求证:OE=OF

变式:对上述命题,若点E在AC的延长线上,AG ⊥ EB,且交EB的延长于点G,AG的延长线交DB的延长线于点F,其他条件不变(如图5),则结论“OE=OF”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4)如图6,四边形ABCD中,∠ADC=∠ABC=90°,AD=CD,DP⊥AB于点P,若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18,求DP的长。小明想了个办法:

沿着DP将△ADP剪下来,补到△CDF处,这时PDFB恰好为一个正方形。

①你能证明它是一个正方形吗?②你能求DP的长吗?

(四)小结:(1)特殊四边形我们要从角,边,对角线的变化上认识其特殊性和内在联系

(2)四边形的问题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决。+

(五)作业 :59页6、7、8题,伴你学45页~46页。

  科学、合理地制定数学教学目标,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我们曾在许多场合讨论过如何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当前,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类呈现课堂教学目标成为一种时髦。在某些地区,甚至作为教学基本功、日常教学规范,用“准文件”的形式作出“规定”,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用“三维目标”表述,否则就是“不合格”。例如,下面是两位教师给出的“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目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以及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之间的联系,了解“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方法,对新知识加以应用。

  能力目标: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提升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领会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函数零点的价值所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培养学生认真、耐心、严谨的数学品质;让学生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1)通过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寻求解决棘手问题方法的习惯;

  (2)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

  (3)通过习题与探究知识的相关性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出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4)通过对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不断剖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两位老师给出的课堂教学目标,虽然在形式上有些差异,但问题是共同的:目标分类混乱、不准确,条目繁琐(教师Z给出了十条目标),表达不确切,空话、套话连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定向功能太弱,等等。

  我认为,出现这些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大家对数学教学目标不重视,没有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思考,许多老师因为不知该如何区分“三个维度”,只能从参考资料中“抄目标”,再加上某些部门缺乏认真研究,盲目提出强制执行的不正确“规定”,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教学目标的混乱”是必然的。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失去基准和方向,没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统领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课堂中“无效劳动”很多,学生负担沉重但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对数学教学目标澄清认识,提高制定数学教学目标的水平。

  二、数学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数学教学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因此,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清楚地知道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杂乱使用的现象。但这些概念实际上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按“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层次来区分这些术语。

  目的一词常与目标、结果、意图等术语混用,但它们的含义是有区别的。“目的”是总的表述,它为指向某种未来结果的具体行动提供了框架和方向。因此,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其核心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规定,即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社会角色。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这是时代发展对人才不同需求的反映。同时,它还具有一般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对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发展的总体规格要求。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反映了我国当代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因此,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确定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和数学教学目标也应以此为根据。

  通俗地讲,数学课程目标就是我们想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而到达的那个“目的地”。它指出了学生达成目标时的数学水平、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特征,但并不具体指明特定的学习。例如,在教育目标中,“德育”被规定为要使学生具有公民意识,树立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理念,落实在数学课程目标中,就是要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养成理性精神;又如,“智育”被规定为要使学生在学会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做到学以致用,为主动适应社会做好准备等,落实在数学课程目标中,就是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等。

  与“目的”不同,通过分析数学课程目标,可以确定学校数学教育的范围。“目标”是一种特定的书面陈述,具有定向功能,它为数学课程和教学提供了关于所要完成任务的明确陈述。在我国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以“总目标+具体目标”的方式呈现,并指出:“本标准的目标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三维目标”实际上是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任何数学学习过程中都要涉及的三个心理维度,但不是教学目标的维度。

  数学课程目标为数学教学规定了明确的方向,但它是宏观方向,属于观念层次,它们在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课程的教学中都要得到反映。当课程目标具体化到特定的数学内容时,就是教学目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也有层次性。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可以区分为:分科(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这种层次性表明了将数学课程目标逐步转化为具体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先从一般的观念层次入手,制定一个数学教育的总体框架,再转向较为具体的、以内容为载体的短期结果的描述。通过这样的转化,使目标落实在具体内容的教学中,从宏观到中观再走向微观,使抽象观念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

  三、数学教育的“目标系统”

  综上所述,我们把“教育目的”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指导思想,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体系”可以表示为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包括如下几个层次的目标。

  这是宏观目标,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学习结果,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更为具体的目标。例如,“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等,都是课程目标的例子。

  单元教学目标属中观目标,用于计划需要一定时间(几周或几个月)学习的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例如,“通过学习基本初等函数,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能运用函数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就是一个单元目标。它包括了概括性的论题(如,函数模型,函数思想和方法等)、涵盖了多个具体学习任务(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三角函数等)和模糊的认知过程(如,感受,体会,解决),是“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等的具体化。

  单元大小要视内容而定,单元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包含关系。通常,一个大单元需要分解为几个小单元。例如,在“解析几何”这一大单元下,可以分解为“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等小单元。每一个小单元的教学目标都要给出特定的学生行为和该行为所针对的内容主题,但这些目标又是大单元的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例如,上述“解析几何”的小单元的教学都要体现“理解‘坐标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培养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一解析几何的教学目标。

  3.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这一层次的目标是目标系统中最具体的,是微观目标。它专注于具体内容的学习,只处理细节,它们在计划日常教学中发挥作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要强调“具体化”、“可操作”、“可检测”,经过课堂教学能看得见学生的变化。

  四、如何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以“曲线与方程”为例

  根据上述数学教学目标的层次观,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要强调具体性、可操作性,而且是可检测的。不过,这样的要求可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立意不高,缺乏必要的思想性。因此,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在数学课程目标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单元教学目标、当前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教学目标应以数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理性精神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只有在了解学生的认知准备状况,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数学知识蕴含的价值观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下面以“曲线与方程”为例,说明如何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数量关系与空间图形是数学的两大研究对象。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它所体现的数形结合思想,使代数与几何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但促进了两者的极大进展,而且使微积分的创立变得水到渠成。解析几何的学习,核心是要学会用“坐标法”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因此,解析几何的课程目标是: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圆和圆锥曲线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是在必修阶段学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基础上,学习圆锥曲线与方程,了解圆锥曲线与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几何性质,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具体目标是:

  ① 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②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抛物线模型的过程,掌握它们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及简单性质。

  ③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双曲线的有关性质。

  ④ 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和实际问题。

  ⑤ 通过圆锥曲线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结合已学过的曲线及其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1)教学内容分析

  由上述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可知,学生通过解析几何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直线、圆、圆锥曲线等曲线的方程,能应用它们解题,而且要在一般意义上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即“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体验“数”与“形”的转化与结合,认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为此,教材在“圆锥曲线与方程”之前安排“曲线与方程”一节。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已有“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的基础上,从特殊到一般,引出一般意义上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介绍“求曲线的方程”的通法,为学习圆锥曲线等储备理论基础。

  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是“坐标法”。在直角坐标平面上,点用坐标(x,y)表示;曲线是满足一定几何条件的点的集合,用曲线上点的坐标(x,y)所满足的二元方程F(x,y)=0表示;用代数方法研究F(x,y)=0的性质,再将代数结果翻译为几何语言而得出曲线的性质。因此,曲线与方程之间必须具有等价关系,这样才能保证通过研究方程得到的性质一定是曲线的性质。这里,我们面临两个数学对象:曲线C和方程F(x,y)=0。如果(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完备性),(2)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纯粹性),那么就称F(x,y)=0为曲线C的方程,称C为方程F(x,y)=0的曲线。

  “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是公认的教学难点,这是数学演绎体系的直接反映。此前,学生尚未接触过类似概念,他们对为什么要这个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定义的合理性等都可能心存疑惑。为了化解这种疑问,教材采用了“归纳——演绎”的模式,即借助学生对直线与直线的方程、圆和圆的方程概念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概括,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广,归纳得出“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再借助正例、反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顺便提及,“归纳——演绎”的模式是揭示概念本质的有效方法,是概念教学的“基本套路”:从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中,概括得到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再通过推广而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概念定义,然后通过正例、反例辨析概念,并通过简单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建立用概念进行判断的基本“操作步骤”。这样做,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反映了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自然而水到渠成的。这里,在得到新概念的同时,还将“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纳入到“曲线的方程”这个一般概念之中。

  (2)“曲线与方程”的教学目标(2课时)

  基于上述认识,将单元目标“结合已学过的曲线及其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具体化为:

  ①学生能借助曲线及其方程的具体实例(包括正例和反例),解释“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含义;

  ②学生能根据简单曲线的几何特征求曲线的方程,并能说明其中的基本步骤;

  ③在求简单曲线的方程的过程中,体会坐标法的基本思想。

  4.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几点注意

  课程目标、单元目标是由课标给定的。为了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将它们具体化,自己制定出一系列更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指向学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是学生要到达的“目的地”,不是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因此必须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教学,学生要达到的双基、能力和态度的变化。由于“使学生掌握求曲线的方程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等表述,指向了教师计划做的事情,所以是不正确的。

  (2)与教师教的任务和学生学的任务相区别

  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任务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不是教学目标本身。任务的完成并不一定意味着目标的达成。例如,“教给学生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让学生学习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等,都只给出了“任务”而不是要达到的“目标”。

  (3)与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

  从属于数学能力、理性精神的教学目标,往往要通过不同内容的学习,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容易脱离内容,失之于千人一面、抽象空洞。例如,“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养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根据内容特点,反映出当前内容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的某个角度或层次的目标要求。

  (4)目标表述要明确

  表述教学目标,就是要指明学生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变化,以便设计一定的教学活动来达到目标。明确表述的目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个目标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动词一般描述了预期的学习过程,而名词则给出了预期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注意,一个目标不能含有不同层次结果。例如,“理解、记忆曲线的方程的概念,并能灵活应用这一概念求曲线的方程”,其中“记忆”、“理解”和“灵活应用”是不同层次的结果。这样的目标应进一步分解,使一个目标只包含一个结果。

  以上我们讨论了数学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以“曲线与方程”概念为例,介绍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般过程,并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当前,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混淆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缺乏单元目标的中间过渡,课堂教学目标不具体、难落实。这些问题需要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解决。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的讨论是初步的,期待能抛砖引玉,特别希望一线教师的出色工作。

当前,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类呈现课堂教学目标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目标制定中常见的问题是: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混淆,分类混乱、不准确,表述“空泛”,不具有可操作性,难以落实,等等。出现这些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而是简单照搬教师教学用书等其他备课资料。教学目标的制订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学目标成了教案中的一个“装饰品”。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失去基准和方向,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课堂中“无效劳动”很多,学生负担沉重学习效果不佳。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布鲁姆语)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必须服从它”(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澄清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认识,提高制定数学教学目标的水平。

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通俗地讲,数学课程目标就是我们想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而到达的那个“目的地”。它指出了学生达成目标时的数学水平、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特征,具有定向功能,为数学课程和教学规定了明确的方向,但它是宏观方向,属于观念层次,并不具体指明特定内容的学习。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目标以“总目标+学段目标”的方式呈现,并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这四个方面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可见,“三维目标”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任何数学学习过程中都要涉及的3个维度,但不是教学目标的维度。数学课程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导向。

数学课程目标是宏观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学习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是通过一个知识领域一个知识领域的教学、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教学、一节一节课的教学逐步实现的。当课程目标具体化到特定的数学内容时,就是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内容范围的大小,教学目标又可分为几个层次: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这种层次性表明了将数学课程目标逐步转化为具体教学目标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转化,使目标落实在具体内容的教学中,使抽象观念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单元教学目标属于中观目标,结合了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时教学目标则是目标系统中最具体的,是微观目标,它专注于具体内容的学习,注重细节问题的处理。因此,课时教学目标强调“具体化”、“可操作”、“可检测”,经过课堂教学能看得见学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的制订应从三维角度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上并不一定逐条对应。我们应该总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去实现几个方面目标的整合,并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只有通过整合,才能使各个目标之间互相促进;只有通过整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益尽量达到最大;只有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最终落实总体的课程目标。

二、怎样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在数学课程目标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单元教学目标、当前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在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充分了解学生及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恰当的课时教学目标。下面以“数字编码”一课为例,说明如何制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

《标准》(2011版)倡导“双基”向“四基”转变,表明“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已经成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精髓,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要尽力反映和体现数学思想,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广角”内容的编排是人教版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数学广角”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在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学会数学地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在难度上做文章。

“数字编码”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共安排了四道例题(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编学号、给图书编号等),主要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我们不妨对围绕本课的一些问题作如下思考:“数字编码”的教学价值究竟是什么?什么是“编码的含义”或者“编码的思想”?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深刻体验“编码的思想”?……笔者认为,常用编码的含义根本不用记,当然也无需教,因为一查就能知道。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应放在体验编码的编排规则和结构特点上,让学生体验“为了需要去进行编码”,体验到数字编码中所蕴涵的丰富而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全面性,体验到在信息化时代中“编码”的广泛存在性,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①在自主研讨和探索如何“编学号”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全面性。

②通过对身份证号码的观察、比较、猜测、讲解等活动,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基本编排原则:有序、规范、简洁,初步体验到数字编码中所蕴涵的丰富而有效的信息。

③通过呈现生活中大量的“编码”事例,感受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中“数字编码”的广泛存在性,体验数学的价值。

有效的教学始于明确的目标,当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后,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具有了很强的目的性与指向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调节与监控也才能挥洒自如。

三、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让核心概念成为教学目标的落脚点

《标准》(2011版)提出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运算能力等10个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它们蕴涵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中,或者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并通过教师的教学予以落实。把握好核心概念,让其成为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有利于我们理清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这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可以围绕培养符号意识这一核心制订如下教学目标:“经历把现实情境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符号的抽象和表达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与简洁性;对某一特定的符号表达式(如2x)进行多样化的现实意义的填充和解读。”这种建立在现实情境与符号化之间的双向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数学表达和数学符号思维的变通性、迁移性和灵活性。

2、目标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和变化

教学目标是学生要达到的“目的地”,不是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因此必须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即经历教学过程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及其程度。表述教学目标,就是要指明学生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变化,以便设计一定的教学活动来达到目标。(1)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例如,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写成“使学生……”、“培养学生……”等都是错误的表述,应将其规范地表述成类似于“学生能……”、“学生会……”等;(2)陈述目标的基本方法是采用一个动宾短语,即一个行为动词加一个名词。动词一般描述了预期的学习过程,而名词则说明学习的内容。例如,“画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3)表述目标时要说明在什么条件和范围内产生行为。例如,“使用三角尺画出直角三角形”中的“使用三角尺”就是“画出”这一行为的条件;(4)说明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及程度水平,表述的具体化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例如,“10题中能做对8题”就算基本掌握了计算方法。一般地,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应包含上述四个要素,但在实际制订中,有些要素有时也是可以省略的。

3、选择好目标动词,为课堂教学准确定位。

学生经过学习后要达成的理想状态和程度水平,要用适当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标准》(2011版)中给出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教师应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准确、具体地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标准》的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对当前教学内容的数学理解要求;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具体,就是目标与内容紧密结合,表述明确,不能“千人一面”、抽象空洞,要可操作、可检测。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起到教学的定向作用。例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教学目标陈述如下:“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这样,既重视了知识技能等结果的描述,更重视这些结果形成过程的描述,从而,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不仅体现了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相结合的要求,而且赋予了教学目标以“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综上所述,“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最优化”的首要条件(巴班斯基语)。只有增强教学的目标意识,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才能围绕教学目标而不是游离于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二年级第1篇  听了程老师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谈谈本人的拙见。  为了突破本文的重难点,教者在引入、新课、练习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功夫。首先由学生很熟悉的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故事题导入,激起学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优缺点第1篇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孩子们每天要上的课很多,自我检讨,为什么一说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孩子

:从分数到分式说课第1篇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第十六章第一节第一课.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背景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中学数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能让磁电机不转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