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危房重建政策

普洱日报讯(记者 陈景锋 臧灵 王博喜莉 吕禾 文/图)“以前住的是土基房,下大雨时漏风又漏雨,还害怕房子被雨水冲垮。2018年9月发生5.9级地震,我家的房子被震倒了。之后,党委政府把我家搬迁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又给我们建盖了漂亮的新房,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瓦房村新寨村民小组恢复重建安置点村民黄文平对记者说:“现在的新房建筑面积有120平方米,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这么好的住房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而黄文平只是墨江县实施住房安全保障工程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近年来,为解决农村贫困群众有一处安全舒适住房的心愿,墨江县将地震民房恢复重建、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进行统筹整合,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为广大群众建设安居房,确保居者有其屋,做到了不让一户农户因住房问题在脱贫路上掉队。

2018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5.9级地震造成墨江10.48万人受灾、32969间民房等设施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2.075亿元。面对天灾,墨江县委、县政府坚持“两个责任一起扛两个战果一起创”,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采取“小组变大组、小寨并大寨”的原则,按照“鼓励引导受灾农户向交通沿线、地势平缓区域、集镇附近、县城周边等集中搬迁安置”的思路,统筹考虑受灾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扎实推动地震恢复重建民房建设项目的稳步实施,规划集中安置点66个3301户,实施地震恢复重建民房建设19971户,确保贫困群众安居不再难。

联珠镇瓦房村新寨村民小组恢复重建安置点是墨江县规划的集中安置点之一。安置点由瓦房、新寨、冲头3个村民小组的村民组成,采取的是小寨并大寨原则,通过投资480余万元实现了27户农户整体搬迁。同时,对安置点建设实行标准、时限、风格统一,进一步优化搬迁移民的人居环境,并积极引导集中点群众发展产业,切实做到贫困群众搬得出、住得好、能发展、可致富。“现在住上了新房子,发展产业也有了新路子,在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家里除了种植烤烟、茶叶外,还新种植了8亩晚熟芒果,好日子还在后头。”黄文平笑着说。

为做好震后恢复重建工作,墨江县对地震受灾较重、有地质灾害隐患需搬迁的人口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确定进行集中安置13个乡(镇)105个村461个村民小组3301户。同时科学做好安置点选址规划,统筹考虑受灾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按照“厨卫入户、雨污分流、人畜分居”的要求,紧密结合地震灾区民族、文化特点,综合考虑自然人文因素,提供60平方米、80平方米、120平方米、150平方米4种面积的民居风貌设计图纸,供群众选取进行民房建设。目前,通过民房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全县基本消除了土基房,既改善了农村群众的住房条件,又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

沿着山间弯曲的水泥路,刚一进入联珠镇瓦房村大崩山村民小组便看到一排排漂亮的“小别墅”,房子大都是二层砖瓦结构,外观统一粉刷为红中透黄的颜色,看着非常喜庆。说话间,车子便停到了村民张永平家门口。2018年的地震,造成张永平家的房子墙体严重开裂,被鉴定为C级危房,并实施了危房改造。对于改造后的新房,张永平相当满意:“你看我家的新房有80平方米,有客厅、有卧室,现在不仅正房修好了,厨房和厕所也进行了改建,住上安居房心稳了,日子也越过越有劲,感谢党的好政策!”

在危房改造中,墨江县按照住房“安全稳固、遮风避雨”总体目标,严格落实“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要求,精心组织、统筹推进。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科学编制了《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民房建设实施方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非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并按照“县级有技术辅导专家、乡(镇)有政策指导人员、村组有技术工匠”的目标,实现民房建设技术指导全覆盖。

据了解,2014年至2016年,墨江县累计投入补助资金7944.97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950户;2017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补助资金82985.44万元,完成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25556户,非4类重点对象无力改造危房户4968户。截至2019年10月,所有危房改造项目已全部竣工验收并入住,经过改造的农村危房均达到“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目标。

“如果不搬迁出来,我家现在不可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我和儿子也不可能一个在镇农村信用社上班(保安岗位),一个在镇司法所上班(公益性岗位)。现在家里除了种植咖啡、茶叶外,再加上我和儿子的务工收入,一年下来有近6万元的收入,比搬迁前不知好了多少倍。”雅邑镇座细村轩秀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村民白志强告诉记者,搬迁前,家里住的是土基房,漏风又漏雨;进村路是泥巴路,非常不方便;村民主要靠种植稻谷、玉米讨生活,辛苦一年仅能满足基本口粮需求。加之村子又处于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生存条件恶劣,村民都希望搬出那个“穷窝窝”。2017年,雅邑镇将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座细村轩秀一、二、三村民小组的51户农户列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对象。在充分考虑农户搬迁后有产业、能就业两个因素后,最终采取了与集镇规划建设能融为一体的方式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如今,一个集民族特色、河畔风光为一体的美丽新村展现在眼前。

据悉,墨江县自2016年启动实施易地搬迁工作以来,以守住搬迁对象精准为“界线”,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为“标线”,搬迁不举债为“底线”,规范管理项目为“红线”,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严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标准,合理选址,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方式。同时,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根本要求,以扶持搬迁人口后续产业发展为重点,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县脱贫的重要抓手,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做细做实群众工作;并坚持“两个精准”,严守政策红线,强化资金保障,严格资金监管,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960户,受益人口25841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全县41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7710人和1857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8131人圆了安居梦。

为支持长宁“6.17”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珙县出台了《“6.17”地震灾后重建城乡居民住房贷款贴息办法》(简称《贴息办法》)。

笔者在珙县财政局获悉,《贴息办法》明确了珙县灾区恢复重建贷款贴息政策的具体内容。贴息范围为珙县户籍的城乡居民,因长宁“6.17”地震造成住房垮塌或严重受损被鉴定为D级危房、在县重建委审定的D级危房名单内、由银行自主审查和发放贷款的借款人。贴息标准按照每户不超过6万元的贷款,期限为1-3年,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贷款利率贴息。贷款期限在1年内(含1年),并按时还清贷款本息的,由财政全额贴息;贷款期限在2年内(含2年),并按时还清贷款本息的,由财政贴息75%;贷款期限在3年内(含3年),并按时还清贷款本息的,由财政贴息50%。《贴息办法》还规定了办理贴息的程序和方式以及有关部门和借款人职责、监督管理方式、违规责任追究等内容。

珙县此次对“6.17”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贷款实施贴息政策,有利于切实减轻灾区居民恢复重建负担,加快灾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目前,珙县财政局正积极开展贷款贴息资金审核、拨付工作。下一步,将由各申报乡镇按程序兑现至申请人。(珙县财政局)

分房仪式现场。(沈文浩 摄)

宜宾新闻网2月9日讯 (李茂 沈文浩 记者 宗睿)“我选的胜利街2号楼,上下楼都有电梯,很满意。分房也很公平、公正。”2月7日,对于珙县珙泉镇居民陈安银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在珙泉镇文聚社区安居房分房现场,通过一系列分配选房流程后,他选到了自己满意的新房子。按捺不住内心高兴的,不止陈安银一人,从2月6日——8日,包括他在内的179户“6.17”地震城镇D级住房重建户迎来抽签分房的日子,即将告别租住、借住等临时安置时期的生活,搬进新家。

此次安居房的选房群体是该镇“6.17”地震D级住房中的安居安置户。按照选房工作方案安排,这一天将分配80-90平方米户型的安居房。上午8点过,珙泉镇文聚社区体育馆内,前来选房人员依次排队通过扫码四川天府健康通、体温检测、信息比对后,按照签到顺序抽取分房序号。

“抽签分房正式开始!”

“周志刚,1号!”统计人员朗声公布业主抽得的序号,交由一旁的工作人员登记确认。

D级住房重建户迎来抽签分房。(沈文浩 摄)

“6.17”地震让珙泉镇德行街周志刚的房屋成为了D级危房,一家4口在出租房里住了一年多,现在终于迎来分房入户的好日子,他心里非常高兴。“运气好,我第一个选房,选的是胜利街1号楼的16楼。”周志刚说,他准备拿到新房钥匙后就开始筹备装修事宜,争取早日搬进新家,住上新房。

“通过恢复重建家园,让群众早日住上新家,过上幸福生活。”该县珙泉镇党委书记吴开友介绍,截止目前,珙泉镇C级危房3313户维修加固已全面完成,D级危房1422户中,农村D级871户住房重建、城镇D级179户纳入安居房重建项目已全面完成,其余已全部选择自主安置。

灾后重建,民生优先。自“6.17”地震后,珙县始终把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作为首要重建任务,全面完成17432户C级危房加固、5778户D级重建,农村D级住房重建实施了包括珙泉镇鱼竹村一社在内的聚居点38个,城镇D级住房重建实施了珙泉镇温泉街安居房等安居项目4个,累计发放灾后恢复重建贷款716笔4200.6万元,556户农村D级重建户叠加享受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危房补偿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