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机器人有没有可能像宗教人士一样修行,并且修行出现成果?

本文论述了“一个心学,各自表述。同此一心,各自修行”的大心学理念。作者精通阳明心学和甘泉心学,并以两家为基础提出大心学理念。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未来简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

  读完尤瓦尔的《未来简史》,有一种对人类就像看着一个婴儿长大并走向衰老的悲伤,人类目前正如日中天成为地球的主宰,可是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长生吗?科技如果延长了生命的长度却无法提升他的质量,那长生又有何意义?那连质量也一并提升了呢?成为永远幸福快乐的超级物种能上天入地?《庄子》里的神人至人,也不过如此嘛。不信你看,“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修改DNA序列,不用肤护品都白白嫩嫩)。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根本不用吃饭,一滴营养液就够维持生命所需)。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如钢铁侠般,随意飞来飞去)。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外套比防弹衣还坚韧,还能自动调节温度,不怕冷热)”,目测这些科技发展也能做到。于是,本书作者告诉我们,人,这个物种,最终将被科技杀死。科技杀死的,不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因为主宰这个世界的不是人,而是数据。如书所言,“数据对人的威胁,正如人类对其他动物的威胁。数据不在乎我们的主观需求”,人文主义悲哀地没落、隐退了。

  这个观点不是最近出现的,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到福柯喊出“人死了”,人类历史正经历着从宗教中心到人类中心再到结构中心的转化。宗教时代人是上帝或神的创造物,按神的旨意活着,到文艺复兴,理性的人类崛起,人以自己为中心,自然和其他物种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才是世界存在的目的,再到现代的结构主义,人受信息的主宰,算法比我们更清楚自己,如果AI自我进化出的算法更有效,人类終将被淘汰。

  大约尤瓦尔也和老子发出了同样的感叹,“比于赤子”,“复归于婴儿”,所以才在人类简史里描绘了一副狩猎采集时期的美好画卷。不过在现代世界生活的芸芸众生,大概也回不去了,因为现代人野外生存能力几乎为零,贝爷那种大概有百分之五,毕竟他还带刀和火石。尤瓦尔大概想重新呼唤起人类存在的意义,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在于更久更快乐更富有,我们从国家、宗教、货币这些虚构的东西里是无法找到真实的。大约只有放下那个看着听着思维着的人,我们才能照见偶然的真实吧。

  主观臆测了一堆作者的观点,也不知道对与不对,算了,“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天要我当一只猫我就当一只猫,天要我当一个人,我就当一个人,天要我做一个AI算法的部分,我就做一个AI算法的部分吧。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

  未来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因为未来自然对现在,对过去,对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的价值,从此就有了许多预言者,去尽力地预言未来是怎么样的。最后,这些预言者到了现代就发展成一种史学流派,叫未来史学家。

  但是这种未来史学家的文章一般都没有人看,因为这些东西要在未来才能应验,无法考证,到了十年之后谁还记得你说的话呀,所以说,许多未来史学家即使作出的大多数预判都是错误的,但是他依然没有受到许多追究,但是偏偏就有那么一个作者,他写的文章就非常受大家欢迎,而且被主流认为是对未来的一种正确见解,那就很奇妙了。那么我们撇开《未来简史》的内容不谈,我今天想说说,为什么未来简史可以大获成功?

  首先就是由于这个作者立意新颖,立意新颖这个词啊,是每一个写文章的人一开始都会遇到了一个词,但是一般人能做到了是切入角度独特,但是作者做到的事脑洞清奇,这就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了,一个脑洞打开的人才能应对脑令人脑洞大开的未来,因为未来发展速度肯定比现在要快,所以,那时的场景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正是有了这种凡是从别的角度去想,有这种精神,才能写出这类特别有先见性和新颖性的好文章,因为未来总体上是无法被预测的,而要从暗雾中找到一道光,这当然不是正面的发现就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从一些侧面的角度来综合性的分析,有了这种分析之后,才能透过迷雾看到未来的实质。

  第二,就是抓住了古今中外乃至宇宙变化不变的一些特点。我们现在说未来都是变化的。

  现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是实际上纵观整个宇宙,其实还是有很多东西是不会变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不变的关键点来写文章,而这些点相当于是看透未来的一只眼睛,因为这些东西可以预见的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的可能,这些原理就相当于一个公设一样支撑起了它结论,假如没有这类公设性的结论,那么这个文章就只能全是假想了,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根基,未来发生什么事就完全无法被预测,那么最后就相当于是一个人光靠想,想出一个未来图景其实没有一点用处。有了这些不变的东西之后,他才能写出来真正有根据科学性的文章,这就是为什么叫未来史学家不叫未来科幻作家的原因。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善于采用各种新颖的写作手法,新颖的写作手法在我们平常人看来,用在一篇平常文章里面可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要面对未来这种难以琢磨的事情,多采用各种手法,才是让你领会未来是怎样一个图景的正道,就好像这本书里一个特别经典的比喻,或者说类比就是,到现在为止,因肥胖症而死的人已经比饿死的人还多,因恐怖组织而死的人已经比因战争而死的人多。这个类比一出,我们就更容易想象未来和现在会是一种怎样的图景,就更能看清未来世界是一种怎么样趋势。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3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为会在一片轻松和谐中度过。没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连开四个会,感觉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变化,又是从零开始的节奏。

  这是我做互联网的第5个年头,我自己最大感觉就是变化。每一年都在变,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为去年的经验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项目已经被砍掉了。

  虽然在体制内,我们的人员直接被砍掉的情况还没有发生,但是我总觉得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过节期间,我把《未来简史》全部看完了。看完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未来,我自己还会有竞争力吗?这样的竞争力可以维持多久?

  赫拉利在书中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以前,一个本科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可以在社会上用3年,研究生学的东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现在呢?不管你是什么生,只要你一毕业,你上学学的东西基本都过时了。

  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甚至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对于知识的理解像是"养老金"。年少时花时间存上一笔知识,然后上班之后慢慢消耗它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就像我们的养老金一样,不够了……

  《未来简史》中说,我们这代人会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而人们真的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吗?

  以前我们60岁退休,过个10年左右就安息了;现在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过。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再是和我们一样可以活到120岁的人类,而是人工智能。在未来20年中,将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我拨指一算,糟糕,20年之后,我才50岁。如果那个时候我失业了怎么办?

  当然,在未来也会有很多新的职业诞生,比如虚拟世界的设计师。但是已经50岁高龄的我,能够转型成功吗?就算我真的转型成功了,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后又需要转型一次。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消息,说硅谷已经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写代码了。背后不禁一阵寒风,连程序猿哥哥都危险了。

  面对一个如此"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一条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说,也不需要他说,这也许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有愿意做一个这样的人,一个终生的学习者。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4

  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未来简史》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拜读之后,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换一个角度看,人类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从人类发展史看,总体上是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生活,圈养牲畜种植庄稼,生活稳定;从农业社会到近现代工业社会,大多数农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厂打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从事机械劳动的产业工人走向灵活多样的服务业。

  其次,(按书中观点)从第三个千年来看,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从未来发展看,人类将面临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等新议题,越来越多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解放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即便绝大多数人将沦为无用的阶级,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于虚拟世界……这不是今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说明社会进步的是人类数量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类在生物界的绝对控制权。

  综上所述,我们要乐观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

  当然,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人类还面临不同的困境。例如农业社会阶层分化的陷阱,工业社会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未来世界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等,但究其根源,并非是人类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在于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和生存竞争的生物本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今世界,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让许多人目瞪口呆,让一部分人手足无措乃至抓狂。

  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作为弱小的个体,生存其中必须趋利避害。我是属于EDIRW群体,即来自东方、受过教育、工业化、退休、妇女的群体(相对于WEIRD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的群体),也要用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加强学习,吸收新事物;不随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自己晚年生活带来的便利。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未来往何处去?不必深究。个人是渺小的,是由细胞演变发展的生命个体而已,快乐活在当下!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5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对应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约在7万年前,我们人类干掉了洪水猛兽,并凭借着基因突变变成了智人,统治了地球。1万多年前我们被小麦所“驯化”,并通过虚构和想象发明了“国家”、“社会”、“军队”这样的名词。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增长,我们摆脱瘟疫、饥荒、战争,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目前的时代,其实是人类的科技和认识水平急剧的爆发,科技巨变的时代。就像百年前的人们难以想象当今的世界一样,我们也难以想象百年之后,比如未来人类生活的究极形态、未来人类是否会灭绝、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替代等等问题。而本书第三部分——智人失去控制权,就给我们推演了未来的人类社会将会是什么样的、描绘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未来。

  我们的科学和通识都认为每个人都有唯一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个自我,有自由的意志。而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基于最新的神经脑科学研究认为以上的说法是错的,你的梦想、你的取向、你所想成为的等等这些人类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选择,并非没有人可以左右。现在的科学告诉我们欲望和梦想都是可以控制的。

  书中提到实验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核磁共振读取人的大脑,提前几百毫秒甚至提前几秒知道生物的自由意志选择。文中介绍了一个实验,在老鼠的大脑中安插三个电极,然后通过遥控指挥便能控制它爬行、转圈、从高处一跃而下或者其他任何动作,就像在控制一个机械老鼠一样控制有血有肉的生物。虽然老鼠和人不太一样,但是实验证明意识确实是可以控制的,比如美军就运用同样的原理在人脑中安插芯片,通过芯片释放的微弱电流让大脑特定区域麻痹,万无一失地治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些令人震惊的实验让赫拉利与科学家们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人的大脑就是一台机器,就是一系列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反应而已,不仅不存在所谓的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也可以被干涉甚至控制。因为人的欲望并不是由人的意识控制的,相反,人的意识受到欲望的控制。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控制了你的欲望,那么你所认为的意识都会被改变、被控制。未来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知道你想干什么,甚至还能够控制你想干什么。作者也因而建议,不要再去听从成功人士所谓的“遵从内心的想法”这种空洞的说法,要通过现有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赫拉利还进一步大胆推论,未来的人类会主动地把决策权交给计算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在不远的将来逐渐替代人类做出决策。所以在未来最了解你的不是你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甚至都不是你自己,最了解你的将会是那些看不见的数据。

Go横扫人类棋手只是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前的一个小小前奏。书中告诉我们,在医疗领域的一项实验中,计算机算法能够正确诊断90%的肺癌病例,远远高于人类医生的50%。旧金山的.计算机药剂师在一年中开出了200万张处方,一个错都没犯,远远低于人类药剂师1。7%的犯错率。IBM超级计算机Watson曾屡次在临床表现中完胜人类医生。人类现有的大多数职业在将来将无一例外地被人工智能取代。很多人就此认为文艺工作者会是未来培养的重点,因为他们想法独特、富有创造力,他们所创造的内容是人工智能所不可创造的。然而,作者认为“所谓的文艺”也终将成为一堆算法。贝多芬的交响曲、莫奈的油画、托尔斯泰的小说,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通过算法获得的。书中还介绍了一个实验,两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和人工智能一起演奏巴赫作品,听众投票结果却显示最有巴赫的感觉的表演是人工智能弹奏的作品。所以作者认为,人类最终会在各个方面输给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所有领域概莫能外,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作者还阐述了自己的猜想,说未来应该会出现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无用的人,比如到了20xx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赛事的裁判有98%的可能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面包师89%、公交车司机89%、建筑工人88%、兽医助手86%、安保人员84%、船员83%、调酒师77%、档案管理员76%、木匠72%、救生员67%,所以按照这个趋势来看很多人即将失业变成无用的人;第二种人是没有自主的人,他们生活中已经充斥了人工智能,衣食住行都被人工智能安排好了,到了一定阶段人工智能甚至会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所以我们的一切都有人工智能安排、所有决定思想都被人工智能所控制,我们很可能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傀儡、丧失了自己的意志;第三种人就是神人,他们没有被人工智能控制而是通过人工智能来控制其他人。

  最后赫拉利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未来所有的计算机所连接的,这个汇集了人类所有知识和数据的万物之网,将变得越发全知全能。这个建立在“归集”上的大脑,终将发展到碳基人类无法理解的地步。它不仅是人类最值得信赖的工具,也会作为一种更高层级的神为人类赋予新的意义。

  那么我们人类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与变化呢?尤瓦尔·赫拉利说我们必须去了解21世界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的力量,这些力量的潜能远大于蒸汽机和电报,而且不会只用来生产粮食、纺织品、车辆、武器。在21世纪如果我们能搭这一趟列车就能够获得创造和毁灭的胜利,而留在原地就会面临灭绝。

  不过,本书尤瓦尔·赫拉利的这些预测并不代表真正的未来,但他给我们一种未来的想象。重视它我们过去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好的状况发生从而去扭转未来的局面。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6

  一日偶然在网络上读到了一些有关“中国小趋势”的看法观点,对其深以为然,查阅出处,书名为《未来简史》,名字便有些神秘意味,便更加兴致盎然地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前去阅读。

  翻开《未来简史》一书,前言的第一句便令我感触颇多:我们都是没有明天的人。在此书中讲述了无数个实现或者未曾实现的预言,而所有的预言都是对未来的猜想,沿着各种轨道,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宗教的,最大胆的推测,都向着明天与未来奔去。

  未来简史就像是一本预言之书,它关注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关注点在多样丰富的传播上,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中,在日趋多元的生活方式里,也在飞速奔向未来的社会中,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中,更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里。无数预言的实现,在时间里沉淀,一笔笔地勾画着时代的蓝图。预言有好有坏,重要的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与视角。我们怀抱着两种不相同的态度来面对预言,一是希望,二是恐慌,而这些都来自于一种内心的不确定感。但是当我们选择全部倾听时也许能够走的更远,无论在哪个位置上,我们都应当有足够的理由去相信未来。

  阅读之中,除了一个个预言引发着我的感触与思考,我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也逐渐有了更多的关注。时代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确实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更多的伤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当代大力提倡的价值理念更彰显出其重要性与必要性。飓风、海啸、地震、瘟疫、饥荒……似乎在自然生气的时候,我们更加地卑微与渺小。我们需要努力,去让自己融入自然,爱护环境,为了我们自己,更为了那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即使不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哪怕是日常生活里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少浪费一张纸也能尽一份力呀!而这些微薄之力,却有希望能汇成涓涓细流,浸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现今的时代发展大趋势中,似乎个人的发展小趋势也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努力,但事实上并不尽然。在如今的时代,正是由于各种科技的不断发展与优化,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我们无数个小的个体有精力与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斜杠青年”,他们同时从事多种工作,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断努力创造着自己生活中的与众不同。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可能迫不得已跟随着时代洪流大趋势前行,但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开放发展的中国,我们个人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小趋势,我们也可以登上舞台,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取得喜人的成绩。每一个人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数的个人选择汇聚成为小趋势的洪流,由小趋势衍生成为大趋势,最终甚至决定一个民族进化发展的方向,而中国也因此变得愈发崭新与强盛。

  想象力是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正是因为我们丰富的畅想,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希望,在平淡而有意义的工作之中,我想我也可以试着去学会想像,学会思考,去想想未来的样子,自己给未来画一个像,似乎在这有时略显琐碎的当下也是一件乐事呢!

  书中有提到:我们不作任何预言。那么我们做的是什么呢?我思考许久,其实更可能做的是对当下细腻的感知与对未来敏锐的洞察吧!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7

  尤瓦尔。赫拉利的逻辑比较清晰。过往人类担忧的三个历史难题正在逐渐消退,饥饿、瘟疫、战争,已经不是威胁生存的重点,新的问题是健康长寿,快乐,神性,第一个是技术问题,后两者是感受问题。但后文的论述则将后两者也归结为技术问题,即人的灵魂、自我、内心这些说法并不成立,仅仅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技术问题技术解决,现在如日中天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能源技术似乎已经让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

  当然,作者也承认目前技术水平对意识,情感的研究还所知甚少,我们也可以从旁观者角度考虑,作者列举的前沿科技成果是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相反或者无作用的结果没有在书中给出。所以,看完以后,除了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还要保留质疑的权利,毕竟古往今来能预测未来的人实在太少。倒是他们用的实实在在的证据更具有时代代表性,可以多多留意。

  对于未来的轨迹,数据主义,人工智能,终极算法似乎在逻辑上都行得通,如作者所言,当多数人成了无用阶级之后,精英怎么对待这些底层呢?这也是很多人焦虑的地方。如果是富人统治穷人,甚至奴役穷人,有没有可能呢?这里先确定,什么是富人?身价千万?十亿?如果科技如此发达,财富能代表什么呢?毕竟拥有几万块身价能操作或者设计智能机器的人,可以凭借高效的生产力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几十几百倍的财富。坐拥财富的人与如今坐拥资源的人有多大的不同?这至少可以引起一个讨论:凭借已有财富是否能决定谁去谁留?

  就算粗暴的假设,某一标准下的穷人被无情毁灭,对富人有什么好处?所有的生意都必须做到收益>成本,没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机器智能带来的巨大产能如何消化?身价千万的人是否会被身价亿万的人压迫?进而消失。因为穷人都消失了,他就是穷人。何况,传承财富从来不易,多少首富的孩子还是首富,又有多少首富的孩子被人算计,一生坎坷,这种例子随便查查都有不少。财富问题不简单,权力也如此。当然,如果长生不老,那就更是几本书也讨论不完了。古今多少帝王梦寐以求,倘若未来实现了,是不是会激烈争夺技术,还是被当作黑魔法明令禁止,留给以后的聪明人讨论吧。

  况且,技术出现是一个方面,能商业化推广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太多新技术出现时被抱以巨大预期,而后被逐渐淘汰的案例,查查那些破产倒闭的公司,废弃的场地,甚至覆灭的国家,就知道在发展之路上倒下过多少人。当然,这次完全可能不一样,无数人乐见其成。人工智能想做到取代智能,前路慢慢,有没有政策干预?伦理之争何时开始,何时解决?除了全球几大强国,其他没有相关产业的国家的人如何抉择?技术的推广,演变还是比较漫长的。此外,成熟技术的一个普遍结果就是产品的标准化,平价化。如果每个人都能买的起机器人,种粮足以养活自己,发电足以吃撑家庭生活,未来的可能远比被终结多的多。这也是可能的,现在大型科技公司的智能算法都开源了,普通芯片价格也越来越低,单一功能机器人是有可能出现在普通家庭的。至于超人类未来取代智人的话题,我没有证据去证实或证伪,但达尔文的进化论说的不正是越发展越强大吗,今天的人相比半个世纪前,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超人呢?

  总的来说,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确实来临了,能投身其中,就像中世纪骑士投入战斗一样,还是让人觉得心情澎湃,倍感荣幸的。只不过,支撑人类前进的,是一个新的宗教、信仰。

  未来已来,我们能做的就是,迎接未来。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8

  尤瓦尔·赫拉利预测:智人这个物种最终会消失,我们可能是最后几代智人了。说实话,这也是我对《未来简史》最大的好奇,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方?人的出生不由自己决定,但是人的未来,却不得不去面对,未知的未来充满神秘…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智人十有八九,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整没的。我们不是毁于核武器或环境灾难,而是人类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把自己给变成了另一个物种,所以“人”就不存在了。

  尤瓦尔·赫拉利指出人类未来的三种存在模式: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和无机生命。生物工程是在生物层面进行干预,从而改变你的外形、能力。半机械人是将机器与人体结合起来,让人脑和电脑实现双向互动,让科技电脑能读懂人脑的信号,同时释放出大脑能读懂的信号。而无机生命,就有点细思极恐了,在算法当道的时代,机器学习的能力在不断提升、进化,人类一旦创造出一个自学习程序,它就能开始自己进化,人类就完全控制不了,甚至预测不了它的发展方向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既乐观又悲观,乐观的是估计我们人类在短期内不会灭绝;而悲观的是,如果人类最终会灭绝,哪些人会先被淘汰?在《未来简史》中,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富人将越来越富,穷人不会越穷,穷人最终会被精英人群给消灭。

  在三年前,我们还习惯于在车上备一点零钱,便于在车库付停车费。收费的还是那些叼着烟嘴的中年大叔或是发福的中年大妈,面无表情地跟你说“20元”的那种人工收费。而在三年后的今天,免人工智能停车收费系统已经在各大商场、小区岗亭普及到位,科技的小小进步就可以如此快速且轻易地让460万人失业,这就是现实。

  而这种现实将在各行各业普遍轮番上演。士兵被无人机替代、银行柜台被自助服务终端替代、收银员被电子支付替代,投资顾问被智能投顾取代,而在医学领域,计算机能够正确诊断90%的肺癌病例,但人类医生的正确率只有50%。

  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的共性是,首先被人工智能替代掉的,就是大量机械的重复性劳动的岗位,而从事这些岗位的,恰恰就是低收入人群。

  随着人类在就业市场上全面被计算机代替,财富和权力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上,当我们失业的时候,不再有工会带领维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出租车司机,没有铁路工人,没有流水线工人。机器人不需要产假、病假和婚假,机器人不会罢工。权力将越来越集中于阶层顶端,穷人不断失去工作,无法维系正常生活。

  这是否意味着,不爱学习不能进步不能拥抱智能人工的人类,很快就会失业乃至被淘汰?

  如何应对这种趋势,尤瓦尔·赫拉利说“21世纪,进步的列车将再次离站,而且这可能是智人最后一次机会。错过的人,永远都不会有再上车的机会。想上车,就必须了解21世纪的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的力量。这些力量的潜能远大于蒸汽机和电报,而且不会只用来生产粮食、纺织品、车辆和武器。21世纪的主要产品将会是人的身体、大脑和心智,懂得与不懂的如何进行这些大脑及自身工程的两种人,彼此的差距将远远大于狄更斯的英国和马赫迪的苏丹。事实上,还会大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差距。在21世纪,搭上列车,就能获得创造和毁灭的神力,留在原地,就面临灭绝。”

  当然,这些结论和理论都只是尤瓦尔·赫拉利预测的,并不代表未来就会是完全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但是,他论述的充分性已足够给我们一种的未来的想象,也是人类走向的一种选择。重视了它们,我们或许可以避免不好的状况发生,扭转未来的局面。这就是《未来简史》这本书迷人的地方。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9

  《未来简史》讲述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而读这本书有一种和若干年后自己交流的feel。

  书中认为自我分为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叙事自我就是自己为自己构造的某个故事,体验自我就是具有时间性质的体验。举个例子,持有一只股票2年,天天涨停,这2年每一天的感受就是体验自我,但是突然今天跌停了,你接受不了,清仓了,这却是因为叙事自我。体验自我可以理解为每一刻体验的记忆,具有时间特性,但现实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大部分体验很快忽略。而叙事自我是我们所有体验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平均,也就是峰谷定律,在生活中往往是叙事自我帮我们做最后的总结。例如晚饭从头到尾都很愉快,但是结束时因为服务员的一句话变得不开心,我们就很容易被最后的体验或某一刻很差的体验定义整个过程的体验,也在事后提及时以此做评价。

  1915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目标是要解放由奥匈帝国“不法”占有的两处意大利土地,共发动了11场战役,第一战,损失1.5万人,第二战4万人,第三战6万人……持续了2年,进行了11场战役,意大利大败。等到战争结束,意大利士兵死亡人数达70万,伤兵过百万。其实意大利本在第一战后,可与奥匈帝国签署和平条约,因为当时的奥匈帝国和俄国正打得焦头烂额,无意与意大利本纠缠。但如何面对这1.5万亡故士兵的父母、妻子和孩子,还有伤病的士兵?决策失误?张三白死了,李四也是,别太难过……另一种选择——张三和李四是为了意大利的荣誉而战死的,他们都是意大利的英雄!他们的血不能白流,我们要继续战斗,带着死者的期望,直到战斗胜利!同样的,对已故者的家人而言也难,要他们承认一切是白白牺牲,亲人白死了?而受伤的士兵也宁愿告诉自己“我的牺牲,都是为了伟大的意大利”而不是“我之所以没有腿,是因为愚蠢的决策”。

  活在幻想里是一个远远较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有了意义。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综合症,即我们对一件事做出的牺牲越多,就越可能坚持,只为了让我们一切的牺牲和痛苦有意义。所以,意大利战役,死亡70万人。想想生活中从个人到集体及社会,这个症状严重嘛!

  数据主义与算法时代

  宗教自诞生之后曾统治着人类,但在出现了科学之后,大部分人不再相信宗教,但是宗教并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而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宗教”——数据,教员主要来自社会精英,教会宗旨是一切都可以通过数据和计算解释。对于数据在生活中的角色,这里不多解释,但会给出一个现象:在欧洲帝国主义全盛时期,殖民者和商人用彩色的珠子就可以从当地人手里换来整个岛屿,现在的我们却不求回报的把我们的数据信息拱手送给大公司?

  在这里引用身边IT人士的解释来说明数据与算法的能力:

  Facebook根据用户的点赞情况,可以帮用户去填一些问答表,对于点赞数量多的用户,Facebook对当事人的了解程度甚至要高于亲人。算法创造的音乐有时候被认为比巴赫的音乐还有富有灵魂。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百度机器人小度战胜最强大脑。可见算法在很多领域已经开始或者已经领先人类。其实数据与算法在美国棒球比赛中的应用已经有很多案例,克林斯曼也将数据引入足球,而且谷歌的DeepMind再现江湖失传上已久的读唇术,香港一家公司的几位董事之一是人工智能。

  所以说数据主义与算法时代已经不再只发生于未来,现在就已经开始。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通过数据来认识自己,而且人文主义不再一家独大,数据主义将进入生活,我们不再是只聆听内心的声音而是多听听算法的意见。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0

  人类过去这些年,究竟在忙什么?未来,又需要干什么?

  在第一章,赫拉利对此做了总结。过去的几千年,人类一直忙着对付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问题一直是人类的心头大患。虽然人类发明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机制和方法,但是看起来依旧是年复一年地出现。

  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在这三个方面的斗争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虽然谈不上完全解决,但已经获得了有效地遏制。现在,如果出现饥荒、瘟疫和战争,人们不会再将问题归结为命运或者神灵,而是会觉得是哪个人,或者哪个政体出了问题。

  这似乎看来让人匪夷所思,我们一直没有感觉到饥荒、瘟疫和战争有离我们远去。赫拉利看来,这是因为现在发达的新闻媒体,让我们更容易关注到这些事件。事实上,在2010年,总共有100万人死于饥荒,但却有300万人死于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并发症。虽然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些地区还是战火频繁,但是目前的和平状态和核威慑的存在,已经让人很难相信可以爆发大规模战争。

  “自然界害怕真空”。所以,在饥荒、瘟疫和战争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小,其他新的议题就开始慢慢浮现。那么,其他的新议题是什么?

  赫拉利认为,未来,战胜死亡、获取更大的快乐、获得神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医学、基因工程正在让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但是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依旧没有放弃继续延长寿命的努力。而资本、商业也乐于推进这样的研究,毕竟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利润。

  如果人类的寿命能够足够延长,那么追求快乐就是必需的,没有人愿意在痛苦中永生。事实上,快乐的感觉是人的大脑获得外界刺激后的情绪反应,那么唯一能够长久获得这种感觉的办法,就是去掌控大脑中的那种反应,最后实现掌控自身的情绪。获得神性,看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但事实上是前两个问题解决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一个人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死,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岂不是已经接近于神了?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很可能在追求这些目标的时候,一点偏差就会让人类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比如,未来寿命会延长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已经让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疲于应对。

  所以,我们需要回过头去,看看历史。复习一下,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了动物界的神。

  因为,这在未来,很有可能就是神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

【未来简史读后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近日,中国多家互联网巨头企业频频被爆出隐私保护隐患:支付宝使用“年终盘点账单”悄悄收集和利用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 ;微信面对“偷看用户微信记录” 的舆论质疑;百度旗下的两款 APP 被指控涉嫌监听消费者电话......这让不少人陷入了“网上裸奔”的恐慌之中。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一边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红利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惊喜,一边也不免担忧,隐私泄露事件频现,大数据挖掘个人隐私的边界在哪?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该怎么保护?科技能找到隐私安全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点吗?

北京科技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奇虎360、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蓝信移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和教授。

“个人数据”被越界索取

像许多人一样,记者在 2017 年年底也打开了“ 支付宝年度账单”,看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

他告诉我这一年“为他人充了7次手机”“总出行12次”“横扫了北京、牡丹江的大街小巷”“最常光顾乐天玛特(通州八里桥店)”...而如果不仔细看账单协议,去掉勾选的话,“支付宝年度账单”就默认记者已经同意《芝麻服务协议》,把一项账单查询服务变成了悄悄套取公民个人隐私和信息数据的把戏。

在这个时代,想要遮挡住自己的隐私成为了一件难事。互联网巨头纷纷“ 犯案 ”,2018 年1月11日,百度、支付宝、今日头条,一同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约谈。

管理局指出,三家企业均存在对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目的告知不充分的情况,要求三家企业立即整改。《2017 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手机 APP 过度获取用户信息的现象已经泛滥。

《南方都市报》曾做过这样一个测试,以某热门游戏名为关键词,按照排名前后的顺序,选取 50 款其周边应用 APP 作为研究样本。这 50 款 APP 中,应用简介列出的权限共有 28 个——拍摄照片和视频、读取通讯录、读取 / 收发短信、录音、获取精准位置、修改 SD 卡中的内容...测试发现,仅有 2 款 APP 列出的权限是“核心”权限,即获取具有合理性,不获取就无法正常为用户服务。其他 APP 列出的所有权限均系“越界”,它们所要求获取的权限是非必要的

奇虎 360 技术副总裁、首席隐私官谭晓生说 :“举个例子,我过去曾经使用过一个叫‘最亮手电筒’的 APP,它曾经要求我提供 GPS 坐标,这与它的服务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是越界的。”

而作为普通的个人用户,想知晓 APP 获得了自己哪方面的信息并不容易。《报告》显示,以“某热门游戏视频网 ”APP 为例,该 APP 简介中提到只会读取用户 6 项权限,但在安装时,弹出的提示中却列出了 20 项权限。经技术检测发现,它实际上至少向安卓系统申请了 21 项权限的许可。

“绝对隐私”已经不存在

这些APP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谭晓生认为:“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住址、健康状况等,其实都是个人信息。它们具有指向性, 能确认你是谁。举个例子,如果说‘这里面有几个乙肝患者’,并没有具体说是谁,就不算涉及个人信息。”谭 晓生解 释,“ 个人信息与隐私并不是一回事,隐私首先是一种权利,如果一个人想过不为人知的生活,他有这种权利,比如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收入等。”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杨义先也认为,“隐私”是因人而异的,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在其著作《安全简史》中表示:“隐私本身就是一个与时间、地点、民 族、宗教、文化等有关的东西,在 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从来就没有过永恒不变的‘隐 私’,特别是当某种东西已经不可保密时,无论如何它也不该再被看成是‘隐私’了,就像非洲某些部落妇女的乳房,至今仍然不是隐私一样。”

我们也能深刻感受到“贡献”数据带来的种种好处。通过对用户的衣食住行、家庭职业等进行统计分析,精准地描绘出一幅幅个性化的“数据画像”:推送的新闻是我们最爱看的,推荐的商品是我们最想买的,这边刚搜索租房、买票等资讯,那头就接到中介、代购公司的电话......

在“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诱惑之下,“个人隐私”的边界可能确实需要重新定义。不过,个人信息被获取,是否属于侵犯了用户隐私的违法行为? 这基于有两个要点的评判标准。谭晓生表示,一是看获得相应个人信息,是否具有业务必要性。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要使用一个征婚网站,如果不提供收入、年龄、性别,网站就没法给你做匹配介绍,再比如你去淘宝买东西,就必须要给一个收货地址,企业要想提供服务,它们是必须具备的信息。”谭晓生说,而另一要点,就是企业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一定要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我们的隐私如何被“动”了

当这种关于个人信息的获取,忽然转向个人隐私的“腹地”时,“被透明”的不安感成为了大众的本能反应。一般情况下,企业个人信息收集得越多,用户隐私泄露的隐患就越大,哪些渠道容易出现个人信息的泄露隐患?

“个人信息”要从企业与用户手中流转到第三方,有 3 种主要的途径。首先,是第三方通过合法的方式与企业合作,获得个人信息。”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副主任辛阳说,比如说第三方授权登录就是个例子。

其次,企业或企业的员工,也可能将个人信息非法透漏给第三方。2017 年年初,公安部破获了一起特大窃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

被窃取的用户信息达数亿条, 随后这些用户个人信息被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黑市进行贩卖。这起案件的主犯是,发生信息泄露的企业员工。

最后,能够“偷取”个人信息的不只有人,还有——病毒。“黑客的攻击行为,是个人信息泄漏的一大来源,如果黑客获取了企业和政府的数据库,就会把大量个人信息暴露在网络环境中,从而被第三者获得。”辛阳说。“举个例子,2017年11月美国五角大楼意外暴露美国国防部 分类数据库事件,泄露数据包含美国当局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中收集到的至少18亿用户的个人信息。”

目前,漏洞与病毒的情况令人困扰,《2017 年中国手机安全风险报告》表示,基于“360 透视镜” 应用用户主动上传的70万份漏洞检测报告,此次系统安全分析结果显示:99.1%的Android设备受到中危级别漏洞的危害。2017 年第一季度,360 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截获安卓平台新增恶意程序样本 222.8万个,移动恶意程序总体进入平稳高发期。

而大量个人信息的泄露,同时会进一步助长各类网络诈骗 :“徐玉玉遭电信诈骗致死”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犯罪分子通过网络购买学生信息和公民购房信息,以高考学生为主要诈骗对象,拨打电话骗取他人钱款,金额共计人民币56万余元,通话次数共计2.3万余次,并造成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考学生徐玉玉死亡。

普通用户的个人信息之所以会成为各大企业争相搜集的“宝物”,根本在于它是大数据的原料。“大数据中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人和传感器,包括用户上网浏览的资料、社交网络 上用户的信息和评论、传感器数据和监视数据等,这些数据往往都是以个人信息为基础的。”辛阳说。

包含了个人信息的大数据是核心竞争力

《经济学人》将大数据类比为 21 世纪的石油,大数据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而在互联网企业,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愈发凸显。

“拿阿里巴巴来说,2016 年阿里巴巴的员工大概有四五万,其中仅淘宝就有 3000 名员工的工作与数据相关。淘宝系统无处不在应用大数据,比如如何让商品在网页中浮现出来 ;广告如何出现 ;人工智能如何为客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背后都是大数据在做支撑。”红杉中国专家合伙人、原阿里巴巴副总裁车品觉说 :“如果没有大数据, 淘宝明天就不活了!”在车品觉看来,大数据的存在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儿了,而是一种常态,“目前,基本上没有一家互联网企业不使用大数据。”他说。

从线上到线下,实体店的经营也开始依赖大数据。基于中国不同地域消费者的消费信息,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 : 在中国南部,部分城市受香港风尚影响非常大,而另一些地方则更愿意追随韩国潮流;同是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消费趋势不同,气候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等。而有了用户画像的大数据之后,企业更容易去制定个性化的精准销售策略,从而帮助用户选择最适合的产品,比如“在某个地区,普通跑步鞋比添加了减震设备的跑鞋更好卖”“比起红色,某地消费者更偏爱蓝色”......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数据也扮演起“幕后推手”的角色。“许多人工智能机器人,比如获得公民身份的‘索菲亚’,都在很多方面应用了大数据,一个简单的问题便可以看出这点 :当你问人工智能机器人——从上海到北京最晚的航班是什么,它要想给出你准确的回复必须做到三点。第一,理解你的问题;第二,在理解之后要能够找到答案;第三,能用语言将答案告诉你。而想要机器人做到这三点,都离不开大数据。”车品觉说,“同时目前备受瞩目的无人驾驶,也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的结合。当车辆凭借摄像头,获得周围的交通情况时,会对如何行驶做出判断,而这种判断就是基于大数据产生的。”

目前,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产,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企业达成了共识——大数据很重要!他们开始将“数据”视为核心资产,着手收集和分析。与此同时,政府也正在进行同样的工作。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世界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到2020年,人工智能的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图片来自网络)

数据安全是未来重要课题

大数据在创造利益,推进技术的同时,还有助于解决一系列社会公共问题,其中涉及医疗保健、失业、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各个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曾将大数据的作用归结为3点——推动实现巨大经济效益、有助于增强社会管理水平,推动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2017年1月,中国公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年)》,提出到 2020 年的发展目标: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 1 万亿元。数据驱动创新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各个国家都开始将其加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目前,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国,皆出台了大数据领域的助推政策。

世界级的数据角逐战,已经打响。

美国 2014 年的“窃听门”事件,让世界重新审视网络安全,从对公众造成的恐慌也可以 看出信息安全对于个人有多么重要。个人如此,国家信息安全更是如此,对那些关系着国家安危的政府、军队以及事业单位来讲,信息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将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安危,甚至国际社会的动荡。

去年年末在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时也重点强调,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的同时也要保障数据安全。随着5G 时代加速来临,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和使用数据、如何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将成为未来大数据应用的重要课题。

“企业级”迷茫的解决之道

在关于信息安全的这一波讨论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日前在2018正和岛新年论坛上的发言尤其值得关注,他直言,“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虽然微信随即做出回应,表示微信聊天内容只保存在本地设备上,不会将用户的聊天内容用于大数据分析,但李书福作为企业家的担忧,将数据安全上升到了另外一个层面。如果说普通用户的信息安全风险仅仅限于隐私泄露,那么作为政府机关、企业等公有数据所有者来说,数据安全则有可能关系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甚至是国家的战略安全。

公有数据者的迷茫与焦虑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与繁荣,越来越多的企业与政府机关,主动或被迫“接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但公有数据持有者的迷茫和焦虑,却并未随着大数据的繁荣而减缓。越来越多的企业信息、数据资料被存储在第三方终端上,终于引起了李书福这样企业家的不满与不安。

实际上,普通用户与企业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对于信息安全需求的矛盾正在日益凸显——普通公众对于端到端加密等隐私保护方式并不十分在意,甚至有意地希望减缓这种保护,例如在QQ花钱购买 VIP服务就可以在云端保存 1-2 年的聊天记录;但企业的需求则恰恰相反,他们不希望云平台能够看到数据资料,特别是大型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许多涉密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不法分子盗取窃用,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一份调查资料展示的数据让人不寒而栗,全球58%的企业承认在过去的 12 个月里至少遇到过一次数据泄露事件,而其中一半的企业表示,它们至少遭遇了一次内部事件。 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至少遭受了一次涉及商业伙伴或第三方供应商的攻击。某企业老总更是直言“我们无法把企业数据都存储在某个具有外资背景的办公软件服务终端上”。

加密信息在服务器上并未加密?

几年前,作家麦家的几部长篇小说口碑奇佳,其中《风语》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小说中,除了展示天才数学家陈家鹄的传奇人生之外,更是让读者领略到了密码学的高深与奥妙,从原始密码、移位密码再到替代密码,一部小说几乎浓缩了整个密码学的发展历史。

虽然谍战小说中的密码破译离我们很远,但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互联网信息社会里——密码学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密码学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科学, 特别是电脑与网络安全所使用技术的发展,一些转化成果、加密技术,早已被广泛应用在生活当中,我们熟悉的微信,传输技术中的“加密环节”,就是密码学的直接应用。

私有化部署+端到端加密

基于商业机密和对数据安全的需求,技术上来看将数据进行私有化部署是一个有效的技术手段。大型企业移动工作平台服务提供商,蓝信移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董玉斌告诉记者,在数据的传输上,蓝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专属移动工作平台,可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国密算法保障链路安全,并能对使用者的数据进行私有化部署,而存储本身也使用国密算法。

“简而言之,就是将数据部署在使用组织手中,在外不落地,既满足了他们对云数据存储的要求,又很好的兼顾了隐私性与安全性,诸如新华社、中色股份等对信息安全要求高的政府机关、央企国企、大型企业及组织机构都是这么做的。” 董玉斌认为,微信的数据处理方式,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端到端加密。微信可以对聊天内容做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推送广告,公安机关也可以获取到聊天信息。

董玉斌介绍,所谓“端到端加密”是一种不经过服务器,通过终端之间传输加解密的一种传输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普通链路传输方式,这种传输方式,就是要通过服务器进行“连接”的。而在主流的加密通信应用中,也分别有两种模式,其一为默认端到端加密,另一种则是选择性端到端加密。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Telegram和FBMessanger已经只提供选择性端到端加密模式,其他的

云端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目标也并不奇怪,因为这里存储着大量的数据,尤其是公有云。对此,相关云安全专家也指出“公有云的应用正在快速增长,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更多的潜在风险”。此外,我们常说“家贼难防”,许多威胁更是来自于企业内部,心怀鬼胎的内部人员拥有更多查看并访问数据的权利,也就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随着云应用不断增长,人们的关注点正在从迁移到云环境转变成云环境安全性和数据可视性,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实施全面云端可视性解决方案至关重要。董玉斌认为,人肯定是安全最核心的因素,但是平台和系统不可能完全依靠人或者管理来解决。系统和平台必须也要有很强的结构和安全防护能力。

“蓝信已经通过了 ISO 国际安全认证。此外,蓝信已经通过了ISO 国际安全认证,这是公司运营和管理上的约束条件之一,另外蓝信内部也有很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巡检制度。同时还会定期进行侵入测试,每周出具系统安全评估报告,保障企业移动工作平台的安全。”

“中国多家互联网巨头企业被爆出隐私保护隐患”的背后,反映出目前个人数据权益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但从一个侧面也彰显了国人对于网络隐私需求的不断加强,与其担忧自己会不会成为“灰色大数据”的收集对象,不如严以自律、主动防御,把“隐私被泄”的风险降到最低。

面对数字经济矛盾,个人提高防范意识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黄连生认为,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安全与便捷,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对个人及公共用户而言,在追求更好用户体验的同时,个人隐私或商业机密、 甚至国家机密都存在泄露的风险 。“ 淘宝根据浏览习惯推送产品,方便用户购买的同时,代价就是侵犯用户隐私,支付宝微信的扫码支付让人们免去了钱包的烦恼,却也在一定程度带来了货币资产风险的隐患。”

近几年对于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更新,可界定细节模糊,处罚机制不全的情况一直存在,导致部分服务商反而愈演愈烈。此外,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大数据方面的立法,所谓隐私政策条款,用户几乎没有议价能力,要注册就只能“同意”, 而条款内容有些语焉不详,有些晦涩难懂,对自己的“隐私权”更是根本难以控制。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保护 , 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国外,不少知名公司也曾因搜集用户的位置信息而惹上麻烦,甚至是面临诉讼。例如谷歌公司曾计划推出一项新的隐私条款,对旗下 60 多款产品各自的隐私条款实行统一化,结果引起 了美国两党共计 8 人组成的立法调查委员会的质疑,最终不得不停止 了计划 ;苹果公司也曾因为手机定位事件,受到了来自韩国有关部门的罚单。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除了提高自我隐私的防范意识以外,尽最大可能地把隐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就是相关制度建设亟待完善的地方。业界和政府部门应强化教育责任,使普通用户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具备起码的隐私保护意识和技能,做好理性判断、留存证据和数据备份等方面的防范措施。

黄连生建议,“可以把公众经常 使用的手机软件进行细化的安全等级分级,并严格规定安全区间和服务标准,对于违反的企业和个人,要有严格的处罚和管理措施,严惩不怠。”

构建成熟的数据保护制度

据 2017 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报告显示,全球跨境数据规模由 2005 年的每秒 5 万亿比特 (bit) 蹿升至 2016 年的每秒 397 万亿比特,11 年间增长了近 80 倍。未来跨境数据2021年将达到每秒1914万亿比特。而作为信息革命的领跑者,无论是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还是从构建更为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角度,中国都应该加强个人数据保护制度的构建。

2015年12月15日,欧盟执行委员会曾通过一份《一般数据保 护条例》,被认为是目前最严格的数据保护法律。尤其是巨额的惩罚上限 :对于不太严重的违法,罚款上限是一千万欧元或前一年全球营业收入的2%(两值中取大者);对于严重的违法,罚款上限是两千万欧元或前一年全球营业收入的 4%(两值中取大者)。

事实上,在我国新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当中,对于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已经大大加强,例如规定基础设施运营者在中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从今年3月起,中国内地的 iCloud服务将转由云上贵州负责运营,通过 iCloud 存储的所有数据(包括照片、视频、文稿和备份等)都将受到 iCloud(由云上贵州运营)条款和条件的约束。而亚马逊 AWS 早已在去年,就把国内业务交由光华新网负责。

找到“平衡点”的最佳状态

未来的竞争将是在“云端”之上,依赖大数据的 AI 竞争,谁掌控了数据,谁就掌控了竞争格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一方面大数据产业的繁荣很好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大数据而来的安全问题,特别是隐私保护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这已经成为阻碍大数据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大数据安全问题 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数据泄露和数据丢失,例如影星汤唯就曾经因为个人信息泄露,遭遇过电话诈骗 ; 第二类是由于多元数据的应用,导致个人业务的隐私泄露更加严重,人们的一些行为和状态更能被预测,今年支付宝年度账单的事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实际上,诸如个人隐私这一类信息安全问题,与以往的任何信息安全问题都有所不同,并非“进单元楼刷门禁卡”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全新的“个人安全观”,这种新安全观,需要在利用大数据时,找到开放和保护的平衡点。数据开放和共享是驱动创新发展的前提,而保卫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则是这前提的必要条件。在其中,找到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的平衡点才是最佳状态,同时也是未来的大趋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认为,除了推进法律制度建设健全以外,风险评估和安全审查机制同样必不可少。余晓晖强调,要确保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安全,强化数据收集、使用的规则 ;要明确数据产权,抓紧确立数据交易的规则 ;要建立风险评估和安全审查的机制 ;还要就重点问题制定针对性制度,以此寻找到相应的平衡点。

据了解,在这方面,国外的做法通常是设置安全机制,采用第三方信息安全审计,并对数据的使用作出明确规定。就国内而言,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工作实则才刚刚开始,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对于政府和个人来说,都将是巨大的任务和挑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为什么要修行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