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有没有道行高的道家师傅?

真正得道的你找不到 只有他们找你,修道有成不求名不求利.能成道的自然都是断七情灭6欲 心中坦荡 自然是万事随缘聚散,接近道的状态. 从古到今寻师仿道被骗的无数,总之不管是不是大师,个人经验你找的师傅说的口诀丹法的能和历代传承的丹经所讲相吻合,能相互验证参证 那么恭喜你找到明师了 至少不会用邪师

太极名家著作中均强调太极拳之学习,必须师傅口传面授,然而名师难求,奈何?在时间精力投入受限的情况下,初学者就近求师学习,看来是入门阶段的唯一办法。如何补没有名师指点的缺憾,初步想了几个办法。其一,查找了几个名师打拳的录像资料,傅钟文,赵幼斌,傅清泉,演练传统杨式85式的拳架,须仔细观摩,体会差异之处,弥补教师功力不足的缺憾;尤其傅钟文老先生的演练录像,弥足珍贵,目前看是最逼近地存留了杨澄甫太极的定型拳架原貌。其二,查找近代大师级的杨派名家的拳照,如李雅轩拳照,以为参考;从变异之中,寻求不变之道理。其三,慢练,存疑,求证,在学练过程中加强学习拳理,争取在明理的前提下去寻求姿势定型的依据,也可客观理解教师的纠错意图。放慢学习过程,有利于学得扎实一些,明白一些。莫求速成!

今日观看了傅钟文老先生的演练录像,基本的感觉是目前所从学的杨老师所教的拳,属于比较规范的杨氏太极。看了赵幼斌先生的录像,感觉杨老师的师承应该出自赵,能够看到细微的痕迹。总之,看起来这个老师应该不错的。至于他本人的拳打得一般,也无法强求了。

另一个考虑,学到什么程度,学习的意图是什么,要明确健身是唯一目的,这样可以恰当对待一些为了技击而编的难度较大的动作,也及早规避伤膝盖的副作用。才练习两个月,就感觉到膝盖的问题不是小问题。

仅仅杨澄甫自己所传的徒弟的拳架,就各有不同,所以,过分地强调所谓正宗拳架,其实已无实际意义。傅钟文、李雅轩、武汇川、郑曼青、叶大密等杨式传人所教拳架,均融入本人学练心得。盖太极之理,大而无边,结合到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体质不同,高矮胖瘦,力巧敏愚,自生出不同的变化形式。拳术自有技击养生两重效用,侧重不同,招式也自有异。由此推想,无论学那个师傅的功夫,只要出自明师,自有其依据,非专业研究,不必过分拘泥即可。大约练到有体悟的时候,自会殊途同归,一样的效用。解了此惑,练拳就不存疑了。

读李雅轩所论拳理,体会到学习太极拳是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学习道家哲学的一个入门途径,若能够在儿童小的时候接触学习,不仅对体格敏捷等有大助益,而且潜移默化,接触了道家的哲学,日后成人,再去学些理论,自然很容易上手。从教育的视角看,融入了文化内涵的体育,自多了其独到的价值。没有体验的哲学学习,背书而已,枯燥无味,也难得精髓。以此类推到围棋的学习,围棋的道理,也深刻得很,从小学习,对孩子的成长不无裨益,待其长成,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指导哲学的学习。

拳架作为动作的集成,可以分解为基本的动作,不外乎步法和手法,细微处还有眼法,看不见的有心法。步法中,关注增加膝关节负荷的动作,适当取减小膝关节负荷的姿势,如弓步可取90度不足,膝盖一定正对脚尖等。可专门练习基本的步法和手法,筑基功夫不白费。

观名家演练,如行云流水,举轻若重,心知非十年之功难得若此。然初学者,仰高山须寻入门路,凡事必循序渐进,难一步登天。进阶的道路,须找到。购傅清泉父子著太极拳教练法,颇好。

观名家录像,拳架中出击的瞬间,在拳照中作为定式固定下来了,但是在连续的演练过程中却是一击而速退,绝无在定式处亮相的那种停顿---看起来这是教师长期教学中形成的教学病,为了让学员看清楚定式,有意停顿,久而久之,带入到架子中了。

从老子哲学处细想,物极必反,普遍之理。至长处,乃至短处,屈伸之间,富含辩证哲学。若伸长而停顿,非等挨打若何?故拳术断无此理。然定式之为定式,有其道理,拳术者,技击之术也,出击之式,自然是精要处,虽一瞬之事,然成败在此,所经过的中间动作,蓄势兼防守而已!

李雅轩论及太极拳的学习过程,指出初学者宜扎实地练习单式,掌握动作细节要领,循序渐进,逐步融会贯通,而后再练习套路,才能够保证有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学习过程中,要体会这个要求。

顾留馨《太极拳术(85式)》基本上与杨澄甫定型套路相同。不同之处有:1 .揽雀尾按式转单鞭过渡动作有明显的肘、掌动作2.提手后接斜身靠--白鹤亮翅,即多一个斜身靠3.高探马后接右分脚,与杨谱及88式不同,即有两个过渡动作。这可能是顾为了弥补定型套路中缺少肘、靠动作而加入的。赵斌演练的白鹤亮翅也有斜身靠的过渡动作。

太极拳的动作有虚有实,指的是双腿的动作。实步重心在前,虚步重心在后。虚实转换,形成大腿肌的交换收缩,产生和心脏一样的泵血的作用,有助于全身血液循环。练拳動作一定要慢,大致和人的呼吸节奏同步,才有此效果。据上海同济大学19771978年的研究,练杨氏太极拳1年,平均血压由134.1/84.5mmHg下降至124.9/79.8mmHg,此为实证。太极拳相比其他运动给心脏增加的负荷小,心脏病人也可以练。

1)跟随傅清泉视频学习拳架,参考书赵幼斌《杨氏太极拳真传》,参考视频惠合同、赵幼斌。2)拳架基本成形,能够全套连贯下来后,学习奚桂忠《杨氏太极拳学练释疑》、傅清泉《杨氏太极拳教练法》,矫正动作上的细微不足之处。3)全套动作熟练定型后,学习李雅轩的拳论著作陈龙骧《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架精解》、《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张义敬《太极拳理传真》。提升理论认识,提高层次。

这几部著作都是练家子力作。奚桂忠著作研究味道十足,有内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典型的学院派。李雅轩是后继的大师和武林高手,心胸开阔,传下来的精妙论述不可不仔细琢磨。傅清泉有功夫,难得在太极拳普及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写成书,难能可贵。惠合同的演练结合了很多美学的因素,和王壮弘水式太极有相似处,练熟了,再去体会人家的理论,不敢妄评。

每每的实际感受,如果晚上晚于11点休息,明显地第二日感觉精力有差别,屡试屡验,故此,要把这个生物钟的规律应用到生活和锻炼中。每日的作息,争取练拳至少一趟,然后十点休息,常年坚持,必有大的助益。另一个体会,早上起来,如果直接坐下来写东西或对着计算机,感觉非常影响身体的血脉循环,今后坚决地执行早起喝水洗漱打拳的次序!

太极拳的魅力就在于让你感受到还存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举手投足之间,感受一种韵味,一种文化,一种从容,一种智慧。此搏击之术,取以静制动之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顺势而卸之,复以其人之力还诸其人之身,轻描淡写之间,败敌于无形无相。此养生之道,推而广之,亦不失为明哲保身之法,不亦妙!

跟随老师学了一遍,趟架子阶段还半生不熟的呢。老师捏架子提了一些意见,集中起来有:弓步太窄;没有虚领顶劲;步法转换的预位不到。定式的中间过渡过程,老师缺乏含义讲解,照猫画虎,难得要领。

认知的过程,由浅入深是个常理。螺旋上升。自己过去学习知识型的东西,领悟很快,这次学习动作性的体验性的知识,感觉到有些不同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动脑子而已。

套路的记忆,颇多困难,就编辑了一套助记口诀,录之供同好参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有道法高深的道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