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认识钱币上的蒙古语字的吗?

根本不知道穆斯林是什么意思却说自己就是穆斯林,这真是一种悲哀。

   长期以来,在文化上一直处于劣势的回族大众几乎没有解本民族的知识的途径,因此无论一些舆论对我们民族做出怎样的诠释和宣传(如把回族等同与穆斯林),民间很少又人去真正的思考和质疑。零散分布在各地的回族大众,多数为了生活忙于奔波和劳作,在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方面不自觉的接受着任人摆布的命运。关于回族的历史、文化种种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宣传基本满足了宗派特权阶层和旧时的统治者的意愿,错误的、含糊其词的宣传直接导致了让回族人在社会上遭受了很多很多的误解。不仅其他兄弟民族对回族产生了各种混乱的认识,很多回族人对此也是一头雾水,假如在大街上找位做生意或田里耕作地回族人,然后问他什么是回族?什么是穆斯林?十有八九得到地回答是“回族就是穆斯林,穆斯林就是回族啊。”如果你在单问他穆斯林是什么意思,可能就回答不上来了。根本不知道穆斯林是什么意思却说自己就是穆斯林,这真是一种悲哀。那种愚弄和奴役大众的封建社会已经成为历史,但不得不承认,至今回族还并未完全解放。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相关知识太缺乏了解,因此在如今这个比较开放和民主的时代,我们回族大众和各民族兄弟应该去积极的了解和探讨这些问题。

  什么是伊斯兰教、什么是穆斯林?

  历史上的亚洲中、西部是很多宗教的发源地,先后涌现了拜火教、犹太教、拜星教、拜月教、太阳教、基督教、景教、摩尼教等等,伊斯兰教就是继这些宗教后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创建,后把原安放在麦加神殿上一块长约三十公分的陨石供信徒朝拜。“穆斯林”意为“顺从者”,即伊斯兰教教徒。伊斯兰教经过各种争斗在亚洲西部的部分阿拉伯人中传播开来后,又以战争的方式把触角伸向了东方的古波斯、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戊地、史国等昭武九姓各小邦和吐厥各部落,这些小国和部落所处就是后来的回回国花拉子模区域,即今日伊朗、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等所处区域。当时这些地带的国家和民众的信仰主要是拜火教、基督教、景教、摩尼教、佛教、犹太教等,阿拉伯军队入侵后就开始用各种方式推行伊斯兰教,并实行各种压迫制度。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构成统治阶层,改信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人(称为“Mawali”,汉语音译“满喇”,通指“被释放者”、“被管理者”)和阿拉伯人订立顺服契约,保持自己原有信仰的非穆斯林(称为“迪米”)以及大量的奴隶,构成被统治群体。波斯人被与驴和狗相提并论,毫无尊严。如果一个骑马的波斯人见到步行的阿拉伯人,他必须立即下马,把马让给阿拉伯人骑。在许多场合,波斯人不得与阿拉伯人并肩而立或并排行走。随后其他相继被阿拉伯侵略的诸回回国属地居民遭遇也基本类似。阿拉伯人对于高度发达的波斯和亚细亚文化采取了完全毁灭的破坏性态度。无数精致的金银珠宝和艺术珍品被销毁熔化,铸造成钱币。很多壮丽的宫殿和城市被毁为瓦砾和废墟,无数的文学、歌舞音乐、科技文化等书籍被焚毁,通行于波斯帝国和部分中亚国家的波斯语被禁用,代之以阿拉伯语。以残暴著称的总督哈查只屠杀了成千上万名坚持使用巴列维语的波斯人,并折磨那些颂扬波斯文化的人,所有这些民族、国家历史上曾有过的辉煌和文化成就都被划到了阿拉伯穆斯林的名下,成为了伊斯兰教的文明。因此,在这期间有很多波斯和中亚各族人为了逃避阿拉伯穆斯林军团的迫害,东来进入大唐,是比较早期的回族先民,在长安和洛阳等地建立了大量的景教和拜火教等寺庙,围寺而居,以经营酒店餐饮业为主,形成较早时期的回坊。

  “穆斯林”并不是某一民族的称呼,而是对任何民族中的伊斯兰教信徒的统称,和基督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等是一种性质的称谓。穆斯林和其他宗教徒的区别是要履行伊斯兰教的五功,也就是五项最重要最基本的宗教功课,即:念经、礼拜、斋戒、天课、朝觐。

  第一条的念,起码要念阿拉伯语的“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第二条的礼拜,是伊斯兰教信徒(穆斯林)功课的主要部分。每天礼五次拜,在礼拜前必须先做净礼,包括大净小净等步骤。拜功的仪式主要由端立、诵念礼拜经文、鞠躬、抬手、叩头、跪坐等动作组成。每天的五次礼拜分别是“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

  第三条的斋戒,每年伊斯兰教历的斋月里,必须实行斋戒。斋戒是指在斋月内每天从拂晓至日落禁止一切饮食、吸烟以及房事等。

  第四条的天课是穆斯林每年财产收入达到一定数量时,按照一定比例缴纳给宗教组织。

  第五条朝觐或朝圣,凡达到条件的男女穆斯林一生中必须最少去朝觐麦加圣地一次。

  按上面五条生活的人,才可以被看作穆斯林。但对与回族来说,恐怕除了很少数从事宗教职业的外,回族大众能达到这五条要求的人数用九牛一毛来形容都不夸张。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的要求还有很多,涉及到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精神思想等等所有人类生活的方面无微不至。要熟读古兰经和各种圣训(《塔志圣训》、《利雅德圣训》、《穆宛塔圣训》、《穆赫塔勒圣训》、《布哈里圣训》、《艾布·达吾德圣训》、《铁密济圣训》、《奈萨仪圣训》、《伊本·马哲圣训》、《米什卡体圣训》、《穆斯奈德圣训》等)并按照其中的教导去做,才是真正的穆斯林。其他各种类派各个时期不断问世的各种经典名目繁多。

  广大回族人是不是穆斯林?

  上面对穆斯林的标准有了简要的介绍,那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从古至今的回族人是不是象上述那样去生活的?和穆斯林又有多少关系?

  唐宋和之前的回族先民中基本上没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所以也就谈不上有穆斯林(所谓的唐代朝廷为回族先民建立了伊斯兰教大寺,唐代蕃坊都有伊斯兰教教堂说法都被证实是错误的,事实上是景教和拜火教寺庙)。宋代是当时回回人拜火教、景教、波斯摩尼教等转为明教的时代。之后,随着又一批经商、从军回回人的入华,形成了“元时回回遍天下”格局,假如象他们所说,元代的回回都是穆斯林,那应该有大量伊斯兰教教堂存在才合理,然而元代期间整个国家的伊斯兰教教堂屈指可数,与“回回遍天下,江南尤多”很不相称。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当时伊斯兰教在回族人中并没多少影响,事实上多是信仰明教(摩尼教)和犹太教等回回人,就是有一些,也多属于不久前刚迫于阿拉伯入侵者的压力而接受的,实际生活中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风俗和事前的信仰影响,很难说就真是穆斯林。明代,靠明教完成大业的明太祖认为最终的光明已经实现,从而开始禁绝崇尚与黑暗斗争的明教。并在回族人中推行他认为是“和平之教”的伊斯兰教,于是回族人的大量宗教寺庙被改称为伊斯兰教的教堂,从回族传统式样清真寺不仅有各种伊斯兰教严禁的雕饰物,其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教样式也相差巨大就不难看出这一点。明教(摩尼教)的主旨“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被伊斯兰教的“万物非主,唯有安拉”所替代。从明代开始,回族人历来尊重的“阿訇(波斯语大意:学者,是与伊斯兰教无关的称谓,早在拜火教时期就开始使用)”虽然继续得以保留和使用,但实际上却被换为伊斯兰教“伊吗目(阿拉伯语:伊斯兰教教长)”的性质。从此,回族人中的宗教人士开始了用中亚波斯语调去诵读阿拉伯语经文、回族大众开始用本民族古老的风俗传统去接触伊斯兰教的日子。

  虽然迫于统治阶级压力或引导,相当多的回族信仰了伊斯兰教,但很大程度只是名义上的。现实中,回族大众和本民族的宗教人士大多还是按照回族的民俗行事,回族宗教人士依然继承了自隋唐景教、拜火教时期的“不译经,不传教”传统。历经了清、民国直至当代回族式伊斯兰教的熏陶,传统的回族大众在各族伊斯兰教人士那里得到了“穆斯林”的美称,天长日久觉得这个名称也怪洋气,很多既不能识文也不能断字的回族人也就稀里糊涂的接受了。期间一些回族学士出于对宗教的不了解和保护回族的出发点,在某些宗派势力操控舆论的环境下顺从了回族等于穆斯林、保护伊斯兰教就是保护回族的说法,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真成了伊斯兰名义下的回族。

  然而世事无常,晚清以后,西北地区其他类似(不吃猪肉的,或与伊斯兰教有关联)的民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历史上西夏王国的后裔党项人(也叫河西人,回回称其为“汤屋特”,蒙古称“唐兀人”)、维族、汉、藏和西北地区回族等的部分宗教人士和军阀发动了各种层出不穷的“运动”,吸收和诱惑了大量的汉、藏、蒙、土等民族的加入,所有这些人在民国时期曾被混乱的称为过“回民”,这种含糊的称谓却成了日后他们混淆身份对回族指手画脚的资本。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的历史比回族至少晚上千年,伊斯兰教化的程度很高。上述这些人中的有些宗教人士频繁的跨越中亚而出入阿拉伯等国家,带回了境外各种伊斯兰势力互相革命的讯息和纲领,有的还得到了美元的大力支持,回来后大搞各种尊经革俗,一切朝阿拉伯看齐……,一场接一场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开始了……。远在天方的一些阿拉伯人仍不想放过曾经被他们侵略过的民族们在中国的后代,妄图靠一些见利忘义的狗腿子继续奴役他们的精神,让认欺压过他们先民的强盗和骗子为祖宗。于是,一些狗腿子就开始带头编造回族的祖先是阿拉伯人、而且还是阿拉伯人中的穆斯林……,大造舆论吹捧阿拉伯人如何伟大,阿拉伯人创建的伊斯兰教对回族人是何等重要,恐吓回族人缺少了伊斯兰教就会死光光。一方面千方百计、巧立名目的把回族传统和伊斯兰教挂钩,实在挂不上的就诬陷为“汉俗”、“异端”、“陋习”。一方面又得意的说:看,你们回族还有什么地方能说和伊斯兰教没关系!

  因回族大众对伊斯兰教不了解,搞不清楚回族传统是不是伊斯兰教教规,况且很长时间以来也没有发言的权利与机会,没有渠道去正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各宗派势力遮天的环境下失去了起码的尊严和勇气,任凭他们胡诌八扯,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回族人的沉默与麻木使他们变的更加肆无忌惮。

  先从饮食方面来说吧,伊斯兰教对这方面最严厉的当数禁止喝酒(包括制造和买卖),而酒肆(酒馆)却属于回族历来的经营项目,中国的葡萄酒以及酿造技术也是由历史上的回回人地域带过来,元代,由回回人传入到中国的还有“阿刺吉酒”及酿造方法。阿刺吉是波斯语ararki的音译,“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刺吉”,即指蒸馏法制成的酒。中国制酒起源虽早,但因不知蒸馏法,酒精含量无法提高,所以元以前中国的酒基本是低度酒。“阿刺吉”的制法传入后,使中国制酒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古代波斯、花拉子模等地各族人很早就形成了浓厚的饮酒风尚与文化,不但爱喝酒、而且酒量很大,还习惯在醉醺醺的时候讨论大事。现实生活中的回族人喝酒太普遍了,而且还有回族家庭有祖传的酿酒手艺,从古至今,回族人开的饭店餐馆哪有不卖酒的(不要拿西北撒拉族、东乡族或汉族伊斯兰教信徒开的饭店说事),也许在民国或解放初个别时段回族人不喝酒的比例高一些,但纵观整个历史和现实,那些短暂的低比例现象代表不了什么。回族对于食物方面的禁忌和伊斯兰教有着明显的不同,内容不同由来也不同,不过是有的相似而已。

  还有回族的“清真”和伊斯兰教的“哈俩里”是两种概念

  请某些自诩为道德高尚、诚实厚道、大地上最优秀的人们不要再偷换概念了,否则千多年来回族人开的饭店酒馆都是假冒清真吗?回族大众祖祖辈辈的饮食都不是清真的吗?清真食品和饭店历来都没有在中国出现过对吗?你们要想弘扬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大可光明正大的开办“哈俩里”餐厅和拉面馆,估计不会有人反对。

  丧葬方面,伊斯兰教不允许哭亡人,而传统的回族人(不包括西北一些地区解放后被错误划进来的所谓河西、汉、藏等类)不但哭,而且还有一套独特的习俗和曲调。伊斯兰教不允许游坟诵经时下跪,而传统的回族人是要跪的。伊斯兰教不允许戴孝,而回族人是要戴的,而且是本民族的风格。回族把去世称为“无常”,这是伊斯兰教所不能解释的(伊斯兰教对去世称“归真”)。回族人无常后要过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等,这也是伊斯兰教所不允许的。伊斯兰教不允许在葬礼上燃香,而回族却相反,回族葬礼上关于这方面琐碎的对立还有很多很多,举不胜举,就不一一介绍了。符合伊斯兰教的应该是要请穆斯林(即“阿訇”,其实这一回族用的称谓来源波斯景教、摩尼教等)诵经等仪式,虽然也是用阿拉伯语,但是传统回族人的诵经方式和声调和阿拉伯人的不同,阿拉伯人听不明白。当然,除了阿訇和个别乡老外,回族人也不知道具体在念什么,是什么意思,历来如此。可能有少部分地带回族人在这方面的情况和上面讲的不完全相同,那只是在近代被伊斯兰教化的程度不同而已。

  婚姻方面,伊斯兰教规定女性初潮就算是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穆罕默德他老人家在五十二岁时娶了个九岁的女孩做老婆。回族可从来没有这样的做法,至于娶四个老婆,说三句不要了就等于离婚等等更是天方夜谭。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必须和同信仰的人结婚,或者有经人。但回族大众在选择对象时只是在意对方的民族,人品,家庭、收入等方面,没有谁会打听对方的信仰情况。就算是外族人嫁到回族家庭,也只是在意对方的人品、是否愿意或适应本民族的饮食、风俗。至于伊斯兰教所描述的天堂中人们的最小奖赏,是一座有8万名奴隶和72位处女的豪华住所现象,绝大多数普通回族大众一无所知,就算有人和他们说起也难以相信,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个宗教。

  宗教活动方面,每天五次的礼拜对于穆斯林来说是基本的要求,而事实上在回族聚居的农村,一般两三千人口的村子中的清真寺里,有上二、三十个回族老人能坚持每周隔三岔五去一两次就不错了,礼拜的动作在某些西北各族阿拉伯追随者看来是粗糙甚至偷工减料的。有的老人能用波斯腔的阿拉伯语练习着念上几小段经文(这也被西北某些阿拉伯腿子横加指责,因为他们和阿拉伯人听不懂),但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在他们的理解中,经文和语言是没有关系。老人去的就不多,年轻人去清真寺的次数更是少的可怜,每年遇到需参加亲友无常或纪念亡人仪式时去寺里做个沐浴(换水,冲头),也很少有人按照伊斯兰教的步骤去洗,多数就跟平时沐浴洗澡一样。甚至有的寺中除了专职的宗教人员,而没有民众。在城市中去礼拜的回族人就更少了,以数万左右回族人口的城市来说,每天能去趟清真寺的乐观点也很难超过五十位,每年一度的开斋节那天单位学校准许放假,去清真寺的人口可能能达到数千人,其中包括外省市的流动人口以及其他多个民族,当然也会有汉族等民族的,节假日的这些来寺里的人很多不会基本的礼拜动作和步骤,更不要说念了,一辈子不会也没做过礼拜的回族人大有人在。在西部,由于一些回族聚集地周围的东乡族、撒拉族和部分汉族藏等族的伊斯兰教意识浓厚,受其影响,回族人礼拜的比例稍高一些(其中保持传统的部分西部回族在宗教仪式等方面仍会受到他们的寻衅和“教导”),但与他们所言称的当地穆斯林数量相比仍很悬殊,甚至没有其他民族为主,在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礼拜,佛教寺庙烧香还愿的人多,但也没见那些民族中有哪个被大主教和法师们扣上“基督教/民族”或“佛教/民族”等的帽子。南方城乡的回族生活自古和伊斯兰教关系更小,有的地区至今信仰的还是西域色彩佛教等宗教,也有不少地带没有任何宗教生活,因此成了近年西北各族绿化活跃分子垂涎的舞台,那种情况很适合他们冒充回族身份,然后用回族就得信仰或回归伊斯兰教的谎言去行骗,也就有了向阿拉伯人方面寻求更多宣教资金支持的借口。

  上面只是介绍了容易被混淆的几点,至于回族生活传统的其他方面,更与伊斯兰教没瓜葛,就是这样一个个别方面能与伊斯兰教或穆斯林勉强挂上钩,更多方面却是对其一无所知甚至对立的民族,衣不遮羞、抽烟喝酒不礼拜,不会念经不去朝觐,用他们的话说都是下火狱的料,愣是被扣上了穆斯林民族的帽子自欺欺人,有的宗派人士对此做出了回族虽然不等于穆斯林,但回族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主要载体的解释。一再宣称自己所属的“乌玛(意为世界范围的伊斯兰团体,但中国的一些宗教人士却翻译为‘民族’)”是最优秀正义和贤良的人,难道还需要回族这样一个与伊斯兰教关系不大,被你们处处嘲笑歪曲和打击的民族做为载体而寄生吗?更可笑的是他们总是强调回族身上没有了他们的寄生,回族就会死亡。但事实却是,对于真正的回族人来说,无论宗教形势如何变化,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所属的族群身份和民族归属感,这一点历史已经做出的充分的证明。恰恰相反,在中国,要是回族清醒后不在做你们的“载体”,才是你们这些近代以信仰为幌子混淆回族、冒充回族的神棍们最害怕的,因为那将会彻底暴露出他们鱼目混珠、一无是处的真实面目。

  还有什么解放前回族就是中国境内所有禁食猪肉人群的统称等等别有用心的愚蠢论调,你们以为别人都不知道民国以前的这些民族都是什么名称吗?不论你们是汉、藏还是撒拉、东乡……,要说你们是穆斯林或者佛教徒、基督教徒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随便。但要心怀鬼胎的非说自己是回民是回族,那就得说道说道了,难道今天有人骂一句你是猪,你们家祖上就真的都是猪了?

  每个宗教中都有好人和坏人,上面那些话是针对伊斯兰教中的邪恶和别有用心的分子。正常的回族人也好其他民族也好,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取决与对方是否信教和信仰哪种宗教,而是他的具体为人和言行。回族中有很多很好的阿訇(阿訇一词来源于回回教门中的波斯景教),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着做为一名穆斯林的基本责任,用回族信仰者的方式解决回族大众在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和心理层面上的需要,回族大众敬重和拥护这样的本族宗教职业者,这就是回族人与穆斯林之间最真切的关联。

    在古代,人们不用货币,以物物交换的方式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很不方便。一个人有肉想换取水果,而有水果的人不要肉而想要鱼,有色的人却想要布,于是交换就无法进行。后来人们改用一些质量不变并便于携带的东西作为媒介进行交易,珍奇的贝壳、兽骨、果实、皮毛、盐等都充当过货物交换的媒介物。这些媒介物的缺点是易于损耗以及不便于加工。

    公元前14至11世纪我国的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铜贝,其贝面凸起,还有一道贝齿,这是我国,也是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在西方,小亚细亚的里底亚,直到公元前7世纪才出现金属铸币。

在我国的春秋时代,曾有过形似农具的布币,战国时代出现了铜质方孔圆钱。除了铜以外,人们还用金银等贵金属铸造钱币,钱币上往往铸有王室微记或国王头像以表示其权威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币的国家。北宋初年,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体重值小,流通不便,于是民间出现它的价值符号——交子。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一种价值符号,与金属货币等值,给人们的贸易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直使用至今。如今,人们还发明了支票和信用卡,使货币的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这是因为贝不仅光洁美丽,可作装饰品,而且坚固耐用,携带方便,容易计数。中国古代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用贝作货币。有一个称为“遁伯彝”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遽伯作宝尊彝,用贝十朋又三朋”的事。这是说,遽伯这个人用了13朋贝的代价,制作了这件青铜器。朋是贝的单位,每10枚海贝为一朋。

    2.为什么称贷币为“钱”,钱币的种类有哪些?

    “钱”是我国对“货币”的俗称。

为什么称货币为“钱”呢?原来,在漫长的商品交换发展中,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不是一开始就用黄金,而是先用牲畜。但是牲畜大小、肥瘦、雌雄、健病有不同,加上它不能分割,不易携带、保管,就被谷帛代替。可是以谷帛充当一般等价物也会出现“温谷以要利,作薄绢为市”的投机现象,又因它们品质不一,作价势必引起麻烦,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以武器和生产工具等实物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易。我国古代有一种农具,当时称为“钱”,最早曾仿其形状铸为货币。由于它较长时间地被当作交换媒介物,因而货币也就通称“钱”了。

钱币可分很多类。从形态上看,可分为纸币和硬币(即金属币)两大类。硬币中又分为贵金属币和普通金属币;从国别上看,可分为中国钱币和外国钱币;从时间上看,可分为古代钱币、近代钱币、现代钱币。以中国钱币论,古币一般指清朝之前历代发行的以方孔圆钱为主体的硬币和纸币;近代钱币指民国以来各个割据政权所发行的纸币和铸币;现代钱币指我们日常接触使用的人民币;从币值上看,可分为主币与辅币两大类。从属性上,可分为流通币、流通纪念币和不流通的贵金属币。贵金属币以金、银等贵重金属作币材,虽然也象征性地铸有面额,但并不参与实际货币的流通,一般也不按其面值兑换。

1.普通人民币。迄今为止,我国已发行了5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从1948年12月1日发行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有12种面额,共62种版别。这套人民币没有辅币,也没有硬币,最小面额为壹元券,最大面额为五万元券,带有明显的战争印记和恢复生产时期的痕迹。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发行至1964年5月15日停止流通使用,按版别共16种。增加了角币与分币,并发行了硬币。第三套人民币是在

    1964年4月15日发行的,共有13个版别,直到今天还有少数票种仍在流通之中。第四套人民币是1987年4月27日发行的,共14个版别,增加了伍拾元和壹佰元券的大面额币种。第五套人民币是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当时发行有壹佰元券面额。

    2.流通纪念币。它是以纪念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或以历史名人、科学家、英雄人物为主题设计,与现行流通货币具有同样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可以在市场上等值流通。我国从1984年10月1日至1998年11月已发行了34套纪念币,全部面值不过92.3元,其成套价格已远不止这个数了。

3.错版币。它是指由于印版(模)本身设计有误,直接投入生产并流入市场的钱币。我国流通币中属真正“错版币”的只有单枚一套,即发行于1992年的“宪法颁布十周年”纪念币。此枚币原想表达纪念于1982年颁布的新宪法,可是只因漏掉了一个“新”字就成了错版币。此外,1953年版的一元面值人民币(2—2—7)在设计时漏掉了天安门城墙上的两条标语和门洞上方悬挂的毛泽东像也成为错版币。

    4.特区币。它是指特定时期特定地区流通使用的货币,如港币、葡币、台币等。这些钱币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性和过渡性,收藏价值较高。

    5.贵金属币。它是指政府铸造的以金、银为铸造材料的钱币。近两年来,银币行情日渐看好,其中熊猫银币较有升值潜力。该币是我国造币公司一年一度推出的贵金属普通币,重量一盎司,面值10元,一度被爆炒至800多元。

    由于银行储蓄利率下调,钱币市场日渐兴旺,钱币收藏队伍也日益庞大。那么,如何收藏钱币?

    1.学习和掌握有关钱币方面的基本知识

    只有掌握一定的钱币知识和信息才能确定钱币的集藏范围,分类别、有重点地进行收集。到市场购买时,只有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才能清楚钱币要价是否合理,鉴别真伪,以防吃亏上当。

    第一,从时间上选择。历史悠久或年号短暂的铸币,如五代十国的开平通宝、天成元宝等都是无价之宝,清代的祺祥通宝,俗称“短命钱”,也相当珍贵。

    第二,从铸造和存世的量上选择。如元代蒙古人人主中原,铸币稀少,甚为难得。

    第三,从铸造的币材上选择。红铜币多为上品,白铜币多为母钱或近代机制钱,而清代黄金亮色的币材多为优质佳品。

    第四,从钱币的形状选择。裤布、刀状、腰牌、方孔椭圆、圆孔钱等形奇意殊,很有价值。

    第五,从币文背书选择。篆、隶、草书、瘦金体与背标日月星云、背书汉文字等均值得收藏。此外,合背、错牌异品也稀少难得。

    第一,收藏制版技术精美的人民币。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有一张5元券,其正面是炼钢工人正在专心致志地炼钢,人物栩栩如生,整个图案雕刻刀法流畅,线条生动有力,被国际印钞界公认为纸币中的精品,属收藏之佳品。

    第二,收藏市场流通中难以寻觅的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我国发行12种面额62种版别的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3月1日发行11种面额13种版别的第二套人民币,目前都已停止流通,市场极为少见,已成为集币市场上的珍品。

    第三,收藏面值少见的人民币。在1955年3月1日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中,有一种深色的叁元券,正面团案为井冈山,背面团案有汉、维、蒙、藏四种文字。这是我国前后共发行的四套人民币中惟一面值为叁元的人民币,它是由前苏联代印的。这张人民币在1964年4月14日回收,同年5月15日停止收兑和流通使用,现存世极少。

4.纪念币收藏,讲究品相流通纪念币发行时间短,其面值同人民币是等价的。它的价值不在于文物和币材的价值,而在于手工艺与纪念意义。由于纪念币发行量少,造型精美,而集币大军需求日增,致其身价百倍。收藏纪念币至关重要的是讲究品相,品相越好,价格也相对较高,增值的速度也较快。如有磨损或流通痕迹的纪念币价值便低很多,文字图案不清、碰伤严重的纪念币则最好不要收藏

    钱币的价值一般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钱币发行与流通的时间。一般来说,钱币发行的时间越久远,流通的时间越短,其价值就越大。因为时间长了,经过战乱、各种灾害及自然的侵蚀,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钱币越来越少。如古币中的“大齐通宝”,据说是唐代黄巢起义所建立的“大齐”政权所铸,目前全国仅发现两枚,一枚流至国外,一枚下落不明,一直被视为无价之宝。

    2.钱币发行的数量。任何收藏品都具有“物以稀为贵”的特性。钱币发行数量少,它的价值也就高。

    3.钱币的面额。一般来说,钱币的面额越高,其价值就越大,特别是流通中的货币,其价值永远高于或等于面值,因为它仍具有实际购买力,而不像邮票发行过多时有跌破面值的现象。

    4.制作钱币所用的币材。用金、银等贵金属制造的钱币其价值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用普通金属制造的钱币。

    5.钱币的属性。一般流通纪念币的价值高于同一面额的普通流通币。因为流通纪念币是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入物或有特殊意义的事物而发行的,其设计、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而且大部分采取限额发行,数量较小,升值潜力极大。

    6.钱币的品相。与集邮品一样,收颜钱币也讲求品相,品相好的钱币与品相差的钱币价格有时相差几倍至几十倍。

    7.具有特殊意义的钱币。如一个新政权、新国家发行的第一套货币,像这次中国银行在香港首次发行港币,便出现排长龙兑换新钞收藏的现象。再如已经解体或消亡的国家、政权所发行的货币,像一些东欧国家和前苏联的钱币,以后再没有新币发行了。

    还有就是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号码如顺序号“12345……”或重复号“88888……”;或多张同号、连号等;或者是在设计、制作上出现错漏的“错币”等,有的往往价值连城。

    1.流通纪念币。纪念币是为了纪念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或人物而发行的货币。自1984年始,至1998年11月止,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流通纪念币34套45枚。纪念币的价值与面值相符,具有等值人民币的功能。由于纪念币限量发行,并且采用高超的制模技术、精湛的生产工艺制造,其价值会成倍乃至上百倍地增长,因而成为收藏极品。

    2.号码奇特票币。钞币号码有四个以上数字相同就具有收藏价值,尾数相同的数字越多收藏价值越大,8位数字全部相同者,均因其稀少而弥足珍贵。

    3.地方币的换版旧币。地方币是指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发行的货币。由于在某些特殊时期,为满足战争中流通和防伪的需要,有时改变工艺,改变颜色,改换年号,而这种换版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越来越少,往往成为收藏珍品。

    4.精致流通硬币。精致流通硬币是为完善货币制度而采用纪念币的铸造工艺精加工而成的硬币,与普通硬币相比,具有表面光泽,图案清新,色调明快,印制精良等特点,有着完美的艺术效果和绝佳的观赏价值。

    5.错版票币。错版币是指印制票币过程中由于某个环节出错而形成的变形币、异形币、畸形币等,但这种票币一经发行会马上回收,流入社会上的极为少数,因而被人们高价拍卖、高价投保,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流通纪念币增值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流通纪念币具有货币职能的同时,还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因它们是不能也不准再生产的特殊货币,加之发行量有限,其收藏价格必然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其二,流通纪念币铸工精湛,币材精良,图案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深受港台地区、日本、新加坡等钱币收藏者的青睐。其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加之人们金融意识、投资欲望增强,以及投资的多元化,收藏纪念币的人数越来越多,客观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国的流通硬币从1955年开始铸造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共发行了四套不同类型的流通硬币,其收集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第一套从1955年发行至今,共发行铝合金制成的流通硬币70枚,其中1分26放、2分25枚、5分19枚。第一套流通硬币尽管面值不高,发行星大,但是时间持续长,收集齐全各发行年代的硬币实属不易。特别是像1981年的1分、1982年的2分、1979年、1980年2分和5分,当年相当一部分是作精品包装,在涉外商店以旅游纪念品出售给国外游客,因此国内就非常少见。这几种流通硬币的价值也就很高了,有的已达到百元一枚。全部收集齐全其价值更高。

第二套是1980年4月发行的1套流通硬币面值。分别为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材质采用铜锌合金和铜镍合金二种。由于1元面值硬币的背面是长城图案,故俗称“长城币”。这第二套流通硬币从1980年至1986年每年发行一套共7套。由于当时发行量很少,发行时间没定期,故市场上根本没能看到,而被集币者收藏,进入了钱币交换市场。因此,全部收齐是不容易的,可谓凤毛麟角。其价值是面值的近10倍甚至几十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流通硬币的增值潜力是很大的,有很强的投资价值。

    第三套是1984年开始发行的“流通纪念币”,目前最具保值增值作用,最为收藏者看好。迄今已发行34套45枚,原面值仅29—30元的全套币,目前市场价格已近2000元。

第四套是1992年6月发行的,已发行了1992年至1998年不同铸造年份的硬币。流通硬币的面值为1角,铝合金制成;5角为黄铜合金制成;1元为钢芯镀镍制成。这第三套流通硬币虽然时间不长,但已出现了两极分化,一角与一元的流通硬币比比皆是,极容易收齐新品,然而,5角的流通硬币,在市场上很少见,特别是在南方,因为5角流通硬币是由沈阳造币厂生产的。因此,只要在市场上一露面,立即被钱币收藏者收藏。在第四套流通硬币中,5角的流通硬币的增值力大,投资者应该注意收集。

    金银币作为一种法定可流通货币,因其发行数量有限,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币上铸有面值,属一次性限量发行,发行权属中国人民银行,委托中国金币总公司专营金银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目前我国金币总公司有三大分支机构和45个经销点,但其铸造仅在上海和沈阳两个国家级造币厂进行。

    我国当代金银币铸造业虽起步较晚,但因取材广泛、铸工精湛、图案奇美、成色标准,深受各国人士垂青,其销量曾一度达世界第三位,成为世界金银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从1979年庆祝建国30周年铸造发行第一套金银币时,至今已发行十几个系列、700多个品种的金银纪念币。

    金银币之所以颇具收藏价值主要在于多姿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今风云变幻的重大事件都为金银币的图案取材提供了丰富材料。如已发行的“中国生肖系列纪念币”、“中国熊猫系列纪念币”、“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系列纪念币”、“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系列纪念币”等,方寸之间包容了独特而丰富的中国风物和文化,可称得上是一种华贵高雅的收藏品。

金银币作为收藏品的另一优势是发行数量极其有限,一般都只发行几百枚到一万多枚,以保证其保值和增值。如我国建国40周年20盎司纪念币(面值1500元)的发行量只有100枚。物以稀为贵,所以金银币每年的升值幅度十分可观。加之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的金融意识、投资欲望都比过去明显提高,不少人认为收藏金银币是一种见效快、收益高的投资手段,纷纷加入收藏者的行列中。随着收藏金银币队伍的不断壮大,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银币价格的增长,使其越来越抢手。据专业人士说,历史上所发行的金银币还没跌价的先例。即使从短期看,金银币的平均价值率也高于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和银行存款利率。比如香港1975年发行的女王访港纪念金币,1四3年被炒高至10倍;中国1982年版的一盎司熊猫金币当时售价2000多元,现在已上升几十倍。

    其三,我国发行的流通金银币,币材精良、铸工精湛、图案美观、寓意深远,极具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些因素也都推进和提高了金银币日益看涨的行情,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集币热中。

    其四,我国发行的金银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海外钱币市场上也深受青睐,近年来,已有不少数量通过各种渠道流向海外被人收藏。

    钱币市场上,一些发行量较大,材质为镍、铜等普通金属的流通纪念币的价格要高于一些发行量较少的贵金属金银纪念币,比较典型的就是1993年发行的面值5元、发行量600万的紫铜合金特种流通纪念币《熊猫》,其市价要高于发行量2万的1995年1/2盎司《熊猫》纪念银币;而流通纪念币龙头(建行),发

    行量206万面值1元,镍铜合金,全品市价600元以上。外行人可能看不懂,就是一些行家对此亦难以接受。那么该如何解释和看待这一现象呢?

首先要指出的是,这一现象长期存在并为大多市场参与者所认可的事实本身,就说明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是围绕它的价值波动的,而作为收藏品的钱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是供需双方利益矛盾的平衡点。作为供方,钱币发行量由国家严格控制,是一定的;而需求一方的钱币收藏者、投资者,则是一个变量,他们的人数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动,对于钱币市场价格,后者起决定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流通纪念币是钱币收藏的基本入门品种,它的群众基础是其它币种所无法比拟的。题材重大,权威高,起点低,变现性好,获利空间大,使得各路投资、投机资金对之情有独钟,构成了中国钱币市场的主流。目前流通纪念币的投资与收藏人员,当以百万、千万计,而参与金银纪念币的人士,充其量不会超过10万。发行量虽大,但需求量更大,价格上表现为某些流通纪念币高于金银币,也就不足为奇了。

    两者属性截然不同。流通纪念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行使的是货币职能,流通是其第一属性;而金银纪念币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中国金币总公司经销,是一种商业行为,它不具备流通支付职能,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从这一点讲,它们价格并无可比性。从历史上看,以赢利为动机而推出的

收藏品往往缺乏生命力,即便轰动一时,后劲往往不足。金银币只是供国内外社会各界馈赠、珍藏,因此其损耗为零。流通纪念币则不然,尤其是《建行》等早期币,发行后数年间其收藏投资价值未被人们注意,相当一部分在流通使用过程中磨损、沉淀下来,因而全品存世量要远低于发行量,这更有利于它们后来的快速、稳步增值。从长期的角度上看,作为收藏品,钱币的材质如同邮票的面值,对其价格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化乃至消失,有时作用甚至相反。

    应当相信市场是对的,“铜”比“银”贵的现象反映的是两者本质的区别,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钱币

试读结束,下载后可查阅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开通VIP可收藏更多资料哦

未注册手机验证后自动登录

登录即代表您已阅读并同意 和

未注册用户验证后自动登录,登录即代表已阅读并同意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级下册对钱币的认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