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微积分发展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何为级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1)变上限函数求导、求极限P151,

(2)定积分对积分区间的可加性P152,12

(3)在对称区间上,利用函数奇偶性计算定积分 P153,15

(1)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P152,

(3)定积分在经济学中的简单应用P154,29

(1)二元函数的概念以及求其定义域P186,1

(1)多元函数一阶偏导数、全微分计算P186,

4、5以及复合函数求导链式法则P187,

(2)计算一元、二元隐函数的导数和全微分P187,

(4)在实际问题中求二元函数的最值P187,

(5)二重积分的计算(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P188,

偏导计算证明恒等式P186,6

(1)收敛级数的性质P217B组:

(2)等比级数敛散性,以及收敛时候的和P191,例8-1,记住结论

(4)正项级收敛的充要条件P217B组:

(5)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的判断P218,

(1)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比较判别法或者比较判别法的极限形式)P215,4

(2)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比值判别法) P215,5

(3)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根值判别法) P215,8

(4)任意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P216,9

(6)幂级数在收敛域内的和函数P216,13

(1)微分方程的概念以及分类P237,1;P240二

(2)解、通解、特解的概念P240二

(3)用可分离变量的方法求解微分方程P238,3

(1)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法)P238,3

(2)一阶线性微分方程P238,5

注:考点内没提到的内容不考,考点内提到的大题,只做作业里布置过的几个小题即可。 考试题型与上学期一致,即填空、选择、计算和证明

AP微积分七大考点总结

AP频道为大家带来AP微积分七大考点总结一文,希望对大家AP备考有所帮助。

根据对以往真题的分析,解答题(Free Response)所考察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共可分为七个专题:

运动(直线运动与平面运动)

定积分求面积体积弧长【必考知识点】

利用定积分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有时也会与运动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 三立教育

利用变限积分定义一个新的函数,考察该函数的各种性质,主要是增减性、凹凸性,以及该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等等。

运动(直线运动与平面运动)【必考知识点】

AB考察直线运动,BC考察平面运动,其中主要考点是加速减速区间的判断、运动方向的判断、position 与 distance 的求法。 三立教育

给出函数的局部特征,利用局部来推测整体。主要考察点在中值定理、连续性、黎曼和等。 三立教育

蓄水池模型【必考知识点】

这一部分我们同学小学的时候就可能接触过,给一个水池,一边往里接水一边往外放水,基本原理很简单,某一时刻水池中的水量等于初始时刻的水量加上这段时间放进来的水量再减去放出去的水量。 三立教育

微分方程这部分题型很固定,欧拉估值、斜率场、解微分方程基本就会构成一道大题。

级数(Series)【必考知识点】 三立教育

这是每年的压轴题,不是特别难,但是我们同学经过漫长的考试,精力与体力在这道题上基本已经处于最低值,因此这道题往往成为同学最后的一个噩梦。考点包括幂级数求收敛半径、收敛域,函数的泰勒展开,泰勒估值及其余项。

此外还有极坐标的题目,每年也是重点考察的部分,请考生注意!

以上就是AP频道为你带来的AP微积分七大考点总结

AP微积分导数和导数考点总结

三立在线为大家带来AP微积分导数和导数考点总结一文,希望对大家AP备考有所帮助。更多资讯请访问三立在线,专业老师为你在线解答相关疑问。 导数和导数的应用部分(重点)

以运用不同函数的导数去解决实际物理或者几何问题为主,大约有15道选择题和3道问答题。

(7)欧拉法则求近似值

* 极限,连续和导数的概念,建议通过图形记忆,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一般可导的图形都是光滑连续的。

(2)《微积分(下)》重要知识点

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

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具体函数要求到二阶、抽象函数要求到一阶); 全微分;

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最值——拉格朗日乘数法

在直角坐标下计算二重积分;

在极坐标下计算二重积分

常数项级数:正项级数、交错级数收敛性判别;

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收敛域

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二阶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

简单的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

一阶常系数线性齐次、非齐次(f(t)为多项式函数)差分方程

晋州市属于华北中部平原,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5-45米,自然坡度1/3000,土壤十分肥沃,年平均降水量456.2毫米。属于适宜植物生长。

对地域组合分析:晋州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集中平原腹地,西距省会石家庄市50公里,8镇2乡,224个自然村,总面积619平方公里,耕地4.07万公顷,交通便利,距北京天津等消费中心近,且当地以种植鸭梨主导产业,晋州市属于暖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晴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少雪,温度低湿度小,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12.3,极端最高42,极端最低-21.4,年平均日照数2726.7小时,大于等于10,积温4427.3,无霜期199天,为梨树生长提供最佳生长环境。目前,石家庄市现有梨果总面积72.17万亩、产量11.98亿公斤,占全省1/3强,是全国梨总产量的1/8。主要集中在我市东部的辛集、晋州、藁城、赵县四县(市),是全国最大梨果生产基地之一,可见晋州拥有良好的梨果产业基础。晋州翠玉集团,晋州长城、及周边的一些龙头企业的实力增强及带动作用,使锦州及其周边梨果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

对晋州耕地的开发利用方式提出以下几种方案:一扩大梨果种植面积,并且强力推行梨无公害生产。无公害生产是当今市场和社会对果品业的基本要求和总的发展趋势,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提高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对无公害梨果生产的重视程度,使梨果无公害生产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大力培植和发展梨果出口创汇基地和有机梨果生产机地,通过抓基地建设,重点推行梨树标准化规模管理,实现无公害生产,逐步达到绿色标准、创绿色品牌、发展绿色经济,提高出口商品果率;二,发展观光农业,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在一些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区域发展观光农业,同时要进行一些便民措施的实施,例如在附近要建有旅馆,饭店,最好直接实行一体化,即观光园设有餐饮住宿等条件。

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关于推行无公害生产,首先符合当今市场和社会对果品业的要求,市场前景好,从具体实施上分析,目前,石家庄无公害梨果生产面积已达55万亩,但是,人们生产和消费无公害梨果意识整体上还比较淡薄,无公害梨果生产水平总体不高,质量检验监测体系不健全,所以在加强人们无公害意识上需要一段时间,但就长远考虑,这一措施必将为梨果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就观光农业的发展,其实和无公害化有必然的联系,随着人们农业观光旅游在人们休闲旅游中所占比重的增大,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但是作为梨果主导产业地,不能只依靠观光,毕竟仍然只有少数人会到果园里观光旅游,如果过分强调观光农业,会导致梨果收益下降,但是可以在以下交通环境等选出来更好的一小部分区域来进行观光农业发展。

第六章 微积分的创立 解析几何是代数与几何相结合的产物,它将变量引进了数学,使运动与变化的定量表述成为可能,从而为微积分的创立搭起了舞台 微积分的思想萌芽,特别是积分学,部分可以追溯到古代我们已经知道,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自古以来一直是数学家们感兴趣的课题在古代希腊、中国和印度数学家们的著述中,不乏用无穷小过程计算特殊形状的面积、体积和曲线长的例子前面已经介绍过阿基米德、刘徽和祖冲之父子等人的方法,他们的工作,确实是人们建立一般积分学的漫长努力的先驱 与积分学相比而言,微分学的起源则要晚得多刺激微分学发展的主要科学问题是求曲线的切线、求瞬时变化率以及求函数的极大极小值等问题古希腊学者曾进行过作曲线切线的尝试,如阿基米德论螺线中给出过确定螺线在给定点处的切线的方法;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中讨论过圆锥曲线的切线,等等但所有这些都是基于静态的观点,把切线看作是与曲线只在一点接触且不穿过曲线的“切触线”而与动态变化无干古代与中世纪中国学者在天文历法研究中曾涉及到天体运动的不均匀性及有关的极大、极小值问题,如郭守敬授时历中求“月离迟疾”(月亮运行的最快点和最慢点)、求月亮白赤道交点与黄赤道交点距离的极值(郭守敬甚至称之为“极数”)等问题,但东方学者以惯用的数值手段(“招差术”,即有限差分计算)来处理,从而回避了连续变化率总之,在17世纪以前,真正意义上的微分学研究的例子可以说是很罕见的 6.1 半个世纪的酝酿近代微积分的酝酿,主要是在17世纪上半叶这半个世纪为了理解这一酝酿的背景,我们首先来略微回顾一下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一般形势和天文、力学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首先是1608年,荷兰眼镜制造商里帕席发明了望远镜,不久伽利略将他制成的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对准星空而作出了令世人目不暇接、惊奇不已的天文发现望远镜的发明不仅引起了天文学的新高涨,而且推动了光学的研究 1619年,开普勒公布了他的最后一条行星运动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要意是:I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 由太阳到行星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主要是通过观测归纳出这三条定律的从数学上推证开普勒的经验定律,成为当时自然科学的中心课题之一 1638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动量定律等,为动力学奠定了基础;他认识到弹道的抛物线性质,并断言炮弹的最大射程应在发射角为时达到,等等伽利略本人竭力倡导自然科学的数学化,他的著作激起了人们对他所确立的动力学概念与定律作精确的数学表述的巨大热情凡此一切,标志着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刺激下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开始迈入综合与突破的阶段,而这种综合与突破所面临的数学困难,使微分学的基本问题空前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确定非匀速运动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使瞬时变化率问题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望远镜的光程设计需要确定透镜曲面上任一点的法线,这又使求任意曲线的切线问题变得不可回避;确定炮弹的最大射程及寻求行星轨道的近日点与远日点等涉及的函数极大值、极小值问题也亟待解决与此同时,行星沿轨道运动的路程、行星矢径扫过的面积以及物体重心与引力的计算等又使积分学的基本问题-面积、体积、曲线长、重心和引力计算的兴趣被重新激发起来在17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的科学大师都致力于寻求解决这些难题的新的数学工具,特别是描述运动与变化的无限小算法,并且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取得了迅速的进展以下介绍在微积分酝酿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工作 (一)开普勒与旋转体体积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在1615年发表测量酒桶的新立体几何,论述了求圆锥曲线围绕其所在平面上某直线旋转而成的立体体积的积分法开普勒方法的要旨,是用无数个同维无限小元素之和来确定曲边形的面积及旋转体的体积例如他认为球的体积是无数个小圆锥的体积的和,这些圆锥的顶点在球心,底面则是球面的一部分;他又把圆锥看成是极薄的圆盘之和,并由此计算出它的体积,然后进一步证明球的体积是半径乘以球面面积的三分之().开普勒考虑的另一个例子是由半径为的圆围绕其所在平面上的与圆心距离为的垂直轴旋转而形成的圆环,他证明这个圆环的体积等于该圆的面积与圆心经过的路程之积:.他推导这一公式的办法是:用通过旋转轴的平面把圆环分成无穷多个内侧较薄、外侧较厚的垂直薄圆片(如图)而把每一个薄圆片又分成无穷多个横截面为梯形的水平薄片先推导出每个圆片的体积是,其中是圆片最小厚度与最大厚度的平均值,亦即圆片在其中心处的厚度他进一步推算出. (二)卡瓦列里不可分量原理 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Bonaventura Cavalieri,)在其著作用新方法促进的连续不可分量的几何学(1635)中发展了系统的不可分量方法卡瓦列里认为线是由无限多个点组成;面是由无限多条平行线段组成;立体则是由无限多个平行平面组成他分别把这些元素叫做线、面和体的“不可分量”(indivisible)他建立了一条关于这些不可分量的普遍原理,后以“卡瓦列里原理”著称: 两个等高的立体,如果它们的平行于底面且离开底面有相等距离的截面面积之间总有给定的比,那么这两个立体的体积之间也有同样的比卡瓦列里利用这条原理计算出许多立体图形的体积然而他对积分学创立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他后来(1639)利用平面上的不可分量原理建立了等价于下列积分的基本结果,使早期积分学突破了体积计算的现实原型而向一般算法过渡卡瓦列里考虑一平行四边形内线段的幂和与组成它的三角形内线段的幂和之间的关系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其内任一平行于的截线被对角线分成两部分先讨论一次幂和的关系因,故(利用对称性),因此按卡瓦列里的不可分量观点,应为的面积,则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取正方形情形,就得到亦即卡瓦列里的不可分量方法比他的前人包括开普勒所使用的方法更接近于普遍的积分学算法,因而也具有更大的威力开普勒曾向他的同行们提出一个挑战问题:求抛物线弓形绕弦旋转而成的旋转体体积卡瓦列里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开普勒的问题(三)笛卡儿“圆法” 以上介绍的微积分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采用几何方法并集中于积分问题解析几何的诞生改变了这一状况解析几何的两位创始人笛卡儿和费马,都是将坐标方法引进微分学问题研究的前锋笛卡儿在几何学中提出了求切线的所谓“圆法”,本质上是一种代数方法 求曲线过点的切线,笛卡儿的方法是首先确定曲线在点处的法线与轴的交点的位置,然后作该法线的过点的垂线,便可得到所求的切线如图,过点作半径为的圆,因是曲线在点处的法线,那么点应是该曲线与圆的“重交点”(在一般情况下所作圆与曲线还会相交于点附近的另一点).如果是多项式,有重交点就相当于方程 将以点的横坐标为重根但具有重根的多项式的形式必须是,笛卡儿把上述方程有重根的条件写成: ,然后用比较系数法求得与的关系代入,就得到用表示的,这样过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 . 笛卡儿的代数方法在推动微积分的早期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牛顿就是以笛卡儿圆法为起跑点而踏上研究微积分的道路的笛卡儿圆法在确定重根时会导致极繁复的代数计算,1658年荷兰数学家胡德(J.Hudde)提出了一套构造曲线切线的形式法则,称为“胡德法则”胡德法则为确定笛卡儿圆法所需的重根提供了机械的算法,可以完成求任何代数曲线的切线斜率时所要进行的计算 (四)费马求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方法 笛卡儿圆法记载于他1637年发表的几何学中就在同一年,费马在一份手稿中提出了求极大值与极小值的代数的方法 按费马的方法,设函数在点处取极值,费马用代替原来的未知量,并使与“逼近”(adequatio),即消去公共项后,用除两边,再令消失,即 ,由此方程求得的就是的极值点例如,费马用他的方法来确定怎样把长度为的一个线段划分为两个线段和,使得它们的乘积最大(也就是作一个周长为的长方形,使其面积最大)首先用代替,然后写出 即消去相同项得两边除以,得 令,得,即有 费马的方法几乎相当于现今微分学中所用的方法,只是以符号 (他写作)代替了增量 记载费马求极大值与极小值方法的这份手稿,实际上是他写给梅森(MMersenne)的一封信梅森是当时欧洲科学界领头人物伽利略、费马、笛卡儿、帕斯卡等人之间保持书信交往的中心他将费马这封信转给了笛卡儿,从而引起了关于切线问题的热烈争论因为费马求极大极小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来求曲线的切线,他在致梅森的信中就收入了怎样用他的方法来求抛物线在给定点的切线的例子费马在信中指出他求函数极大值、极小值的方法还“可以推广应用于一些优美的问题”,并说他已经获得了求平面与立体图形的重心等一些其他结果,“关于这些结果,如果时间允许,我将在另外的场合来论述.” (五)巴罗“微分三角形” 巴罗(Isaac Barrow,)也给出了求曲线切线的方法,他的方法记载在1669年出版的几何讲义中,但他应该是在更早的时候就得到了这种方法与笛卡儿、费马不同,巴罗使用了几何法巴罗几何法的关键概念后来变得很有名,就是“微分三角形”,也叫“特征三角形”如图所示,设有曲线,欲求其上一点处的切线巴罗考虑一段“任意小的弧”,它是由增量引起的就是所谓的微分三角形巴罗认为当这个三角形越来越小时,它与应趋近于相似,故应有 即 因、在曲线上,故应有, 在上式中消去一切包含有的幂或二者乘积的项,从所得方程中解出,即切线斜率,于是可得到值而作出切线巴罗的方法实质上是把切线看作是当和趋于零时割线的极限位置,并利用忽略高阶无限小来取极限在这里,和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和,而则相当于 巴罗是牛顿的老师,是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首批会员当巴罗发现和认识到牛顿的杰出才能时,便于1669年辞去了卢卡斯教授的职位,举荐自己的学生当时才27岁的牛顿来担任巴罗让贤,已成为科学史上的佳话 (六)沃利斯“无穷算术” 沃利斯(J.Wallis,)是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以前,将分析方法引入微积分贡献最突出的数学家沃利斯最重要的著作是无穷算术(1655),其书名就表明了他用本质上是算术的也就是牛顿所说“分析”的途径发展积分法 沃利斯利用他的算术不可分量方法获得了许多重要结果,其中之一就是将卡瓦列里的幂函数积分公式 推广到分数幂情形 沃利斯另一项重要的研究是计算四分之一单位圆的面积,并由此得到的无穷乘积表达式他计算由坐标轴,点的纵坐标和函数 的曲线围成的面积,得到的结果分别为 但表示圆的函数是,沃利斯利用复杂的插值法算出了它的面积,并进而得到表达式 沃利斯的工作直接引导牛顿发现了有理数幂的二项式定理,牛顿二项式定理的推导记录在他年间的一本读书笔记上,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通过推广沃利斯插值法而得到这项发现的 17世纪上半叶一系列前驱性的工作,沿着不同的方向朝微积分的大门逼近但所有这些努力还不足以标志微积分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这些前驱者对于求解各类微积分问题确实作出了宝贵贡献,但他们的方法仍然缺乏足够的一般性求切线、求变化率、求极大极小值以及求面积、体积等基本问题,在当时是被作为不同的类型处理的虽然也有人注意到了某些联系,如费马就是用同样的方法求函数的极值和曲线的切线;巴罗的求切线方法实际上是求变化率的几何版本,等等然而并没有人能将这些联系作为一般规律明确提出,而作为微积分的主要特征的微分与积分的互逆关系,虽然在特殊场合已被某些学者邂逅,如巴罗在几何学讲义中有一条定理以几何形式表达了切线问题是面积问题的逆问题,但他本人完全没有认识到这一事实的重要意义因此,就需要有人站在更高的高度将以往个别的贡献和分散的努力综合为统一的理论,这是17世纪中叶数学家们面临的艰巨任务牛顿和莱布尼茨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出场的时代的需要与个人的才识,使他们完成了微积分创立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6.2 牛顿的“流数术” 牛顿(1saac Newton,)于伽利略去世那年-1642年的圣诞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伍尔索普村一个农民家庭,是遗腹子,且早产,生后勉强存活少年牛顿不是神童,成绩并不突出,但酷爱读书与制作玩具17岁时,牛顿被母亲从他就读的格兰瑟姆中学召回田庄务农,但在牛顿的舅父W埃斯库和格兰瑟姆中学校长史托克斯的竭力劝说下,牛顿的母亲在九个月后又允许牛顿返校学习史托克斯校长的劝说辞中,有一句话可以说是科学史上最幸运的预言他对牛顿的母亲说:“在繁杂的农务中埋没这样一位天才,对世界来说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牛顿于1661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受教于巴罗,同时钻研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和沃利斯等人的著作三一学院至今还保存着牛顿的读书笔记,从这些笔记可以看出,就数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对他影响最深,正是这两部著作引导牛顿走上了创立微积分之路 1665年8月,剑桥大学因瘟疫流行而关闭,牛顿离校返乡,随后在家乡躲避瘟疫的两年,竟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制定微积分,发现万有引力和颜色理论,可以说牛顿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都是在这两年描绘的6.2.1 流数术的初建 牛顿对微积分问题的研究始于1664年秋,当时他反复阅读笛卡儿几何学,对笛卡儿求切线的“圆法”发生兴趣并试图寻找更好的方法就在此时,牛顿首创了小记号表示的无限小且最终趋于零的增量 1665年夏至1667年春,牛顿在家乡躲避瘟疫期间,继续探讨微积分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他自述,1665年11月发明“正流数术”(微分法),次年5月又建立了“反流数术”(积分法)1666年10月,牛顿将前两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篇总结性论文,此文现以流数简论(Tract on Fluxions)著称,当时虽未正式发表,但在同事中传阅流数简论(以下简称简论)是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微积分文献 流数简论反映了牛顿微积分的运动学背景该文事实上以速度形式引进了“流数”(即微商)概念,虽然没有使用“流数”这一术语牛顿在简论中提出微积分的基本问题如下: (a)设有两个或更多个物体在同一时刻内描画线段已知表示这些线段关系的方程,求它们的速度的关系 (b)已知表示线段和运动速度之比的关系方程式,求另一线段 牛顿对多项式情形给出(a)的解法以下举例说明牛顿的解法 已知方程 牛顿分别以和代换方程中的和,然后利用二项式定理,展开得 消去和为零的项(),得 以除之,得 这时牛顿指出“其中含的那些项为无限小”,略去这些无穷小,得 即所求的速度和的关系对于问题(b),牛顿的解法实际上是问题(a)的解的逆运算,并且也是逐步列出了标准算法特别重要的是,简论中讨论了如何借助于这种逆运算来求面积,从而建立了所谓“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在简论中是这样推导微积分基本定理的: 如图,设,为已知曲线下的面积,作当垂线以单位速度向右移动时,扫出面积,变化率;扫出面积,变化率由此得,这就是说,面积在点处的变化率是曲线在该处的值这就是微积分基本定理利用问题(b)的解法可求出面积 当然,简论中对微积分基本定理的论述并不能算是现代意义下的严格证明牛顿在后来的著作中对微积分基本定理又给出了不依赖于运动学的较为清楚的证明 在牛顿以前,面积总是被看成是无限小不可分量之和,牛顿则从确定面积的变化率人手通过反微分计算面积前面讲过,面积计算与求切线问题的互逆关系,以往虽然也曾被少数人在特殊场合模糊地指出,但牛顿却能以足够的敏锐与能力将这种互逆关系明确地作为一般规律揭示出来,并将其作为建立微积分普遍算法的基础正如牛顿本人在流数简论中所说:一旦反微分问题可解,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样,牛顿就将自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特殊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遍的算法-正、反流数术,亦即微分与积分,并证明了二者的互逆关系,而将这两类运算进一步统一成整体这是他超越前人的功绩,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下,我们说牛顿发明了微积分 在流数简论的其余部分,牛顿将他建立的统一的算法应用于求曲线切线、曲率、拐点、曲线求长、求积、求引力与引力中心等16类问题,展示了他的算法的极大的普遍性与系统性6.2.2 流数术的发展 流数简论标志着微积分的诞生,但它在许多方面是不成熟的牛顿于1667年春天回到剑桥,对自己的微积分发现未作宣扬他在这一年10月当选为三一学院成员,次年又获硕士学位,并不是因为他在微积分方面的工作,而是因为在望远镜制作方面的贡献但从那时起直到1693年大约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牛顿始终不渝努力改进、完善自己的微积分学说,先后写成了三篇微积分论文,它们分别是: Curvarum,简称求积术,完成于1691年)这三篇论文,反映了牛顿微积分学说的发展过程,并且可以看到,牛顿对于微积分的基础先后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第一篇论文分析学是牛顿为了维护自己在无穷级数方面的优先权而作1668年苏格兰学者麦卡托(N.Mercator)发表了对数级数的结果,这促使牛顿公布自己关于无穷级数的成果分析学利用这些无穷级数来计算流数、积分以及解方程等,因此分析学体现了牛顿的微积分与无穷级数紧密结合的特点关于微积分本身,分析学有简短的说明论文一开始就叙述了计算曲线下面积的法则设有表示的曲线,牛顿论证所求面积为牛顿在论证中取而不是时间的无限小增量“瞬”为,以+代,+代,则 用二项式定理展示后以除两边,略去的项,即得反过来就知曲线下的面积是牛顿接着给出了另一条法则:若值是若干项之和,那么所求面积就是由其中每一项得到的面积之和,这相当于逐项积分定理 由上述可知,牛顿分析学以无限小增量“瞬”为基本概念,但却回避了流数简论中的运动学背景而将“瞬”看成是静止的无限小量,有时直截了当令其为零,从而带上了浓厚的不可分量色彩 第二篇论文流数法可以看作是1666年流数简论的直接发展牛顿在其中又恢复了运动学观点,但对以物体速度为原型的流数概念作了进一步提炼,并首次正式命名为“流数”(fluxion)牛顿后来对流数法中的流数概念作了如下解释: “我把时间看作是连续的流动或增长,而其他量则随着时间而连续增长我从时间的流动性出发,把所有其他量的增长速度称之为流数又从时间的瞬息性出发,把任何其他量在瞬息时间内产生的部分称之为瞬”流数法以清楚明白的流数语言表述微积分的基本问题为: “已知流量间的关系,求流数关系”以及反过来 “已知表示量的流数间的关系的方程,求流量间的关系” 流数语言的使用,使牛顿的微积分算法在应用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无论是分析学还是流数法都是以无限小量作为微积分算法的论证基础,所不同的是:在流数法中变量的瞬×, ×随时间瞬而连续变化;而在分析学中变量的瞬则是某种不依赖于时间的固定的无限小微元大约到17世纪80年代中,牛顿关于微积分的基础在观念上发生了新的变革,这就是“首末比方法”的提出首末比法最先以几何形式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发布,其详尽的分析表述则是在其第三篇微积分论文曲线求积术中给出的 曲线求积术是牛顿最成熟的微积分著述牛顿在其中改变了对无限小量的依赖并批评自己过去那种随意忽略无限小瞬的做法:“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在这里,我认为数学的量不是由非常小的部分组成的,而是用连续的运动来描述的”在此基础上定义了流数概念之后,牛顿写道:“流数之比非常接近于在相等但却很小的时间间隔内生成的流量的增量比确切地说,它们构成增量的最初比”牛顿接着借助于几何解释把流数理解为增量消逝时获得的最终比他举例说明自己的新方法如下: 为了求的流数,设变为+,则变为,构成两变化的“最初比”:然后“设增量消逝,它们的最终比就是”,这也是的流数与的流数之比 这就是所谓“首末比方法”,它相当于求函数自变量与应变量变化之比的极限,因而成为极限方法的先导 牛顿在曲线求积术中还第一次引进了后来被普遍采用的流数记号 牛顿对于发表自己的科学著作态度谨慎除了两篇光学著作,他的大多数著作都是经朋友再三催促才拿出来发表上述三篇论文发表都很晚,其中最先发表的是最后一篇曲线求积术,1704年载于光学附录;分析学发表于1711年;而流数法则迟至1736年才正式发表,当时牛顿已去世牛顿微积分学说最早的公开表述出现在1687年出版的力学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以下简称原理)之中,因此原理也成为数学史上的划时代著作6.2.3 原理与微积分 原理中并没有明显的分析形式的微积分整部著作是以综合几何的语言写成的,但牛顿在第一卷第l章开头部分通过一组引理(共11条)建立了“首末比法”,这正是他后来在曲线求积术中作为流数运算基础而重新提出的方法不过在原理中,首末比方法本身也强烈地诉诸几何直观 牛顿预见到首末比方法可能遭受的批评,并意识到争论的焦点将在于“最终比”概念,于是在前述引理的评注中对什么是“最终比”作了进一步说明:“消逝量的最终比实际上并非最终量之比,而是无限减小的量之比所趋向的极限它们无限接近这个极限,其差可小于任意给定的数,但却永远不会超过它,并且在这些量无限减小之前也不会达到它” 尽管原理表现出以极限方法作为微积分基础的强烈倾向,但并不意味着牛顿完全摒弃无限小观点在第二卷第2章中,人们可以看到无限小瞬方法的陈述:“任何生成量(genitum)的瞬,等于生成它的各边的瞬乘以这些边的幂指数及系数并逐项相加”此处所谓“生成量”,即函数概念的雏形牛顿说明这类量的例子有“积、商、根”等,并把它们看成是“变化的和不定的”;生成量的瞬则是指函数的微分因此上述陈述实际上相当于一些微分运算法则原理在创导首末比方法的同时保留了无限小瞬,这种做法常常被认为自相矛盾而引起争议实际上,在牛顿的时代,建立微积分严格基础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这样的条件下,牛顿在大胆创造新算法的同时,坚持对微积分基础给出不同解释,说明了他对微积分基础所存在的困难的深邃洞察和谨慎态度 原理被爱因斯坦盛赞为“无比辉煌的演绎成就”全书从三条基本的力学定律出发,运用微积分工具,严格地推导证明了包括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在内的一系列结论,并且还将微积分应用于流体运动、声、光、潮汐、彗星乃至宇宙体系,充分显示了这一新数学工具的威力 原理中的微积分命题虽然都采用了几何形式来叙述、证明,但正如牛顿本人后来解释的那样:发现原理中的绝大多数命题是依靠使用了“新分析法”,然后再“综合地证明”事实上,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牛顿发明微积分主要是依靠了高度的归纳算法的能力,并没有多少综合几何的背景他1664年参加巴罗主考的三一学院津贴生考试时,因欧氏几何成绩不佳差一点未能通过而几乎是在同时,他开始研究微积分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做出了基本发现牛顿后来才重新钻研了巴罗译注的几何原本,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其结果是原理中的力学综合体系然而就数学而言,牛顿在原理中给微积分披上的几何外衣,使他的流数术显得僵硬呆板固守牛顿的几何形式,在18世纪阻碍了英国数学的发展 牛顿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上,除了微积分,他的代数名著普遍算术,包含了方程论的许多重要成果,如虚数根必成对出现、笛卡儿符号法则的推广、根与系数的幂和公式等等;他的几何杰作三次曲线枚举,首创对三次曲线的整体分类研究,是解析几何发展新的一页;在数值分析领域,今天任何一本教程都不能不提到牛顿的名字:牛顿-格里高利公式、牛顿-拉弗森公式、牛顿-斯特林公式;牛顿还是几何概率的最早研究者牛顿是一位科学巨人,对此,莱布尼茨有过高度的评价:“综观有史以来的全部数学,牛顿做了一多半的工作”拉格朗日对牛顿的作用和影响也有过评语,说他是历史上最有才能的人,也是最幸运的人因为宇宙体系只能被发现一次与这些颂扬相反,牛顿对他的工作有自己谦虚的评价:“我不知道世间把我看成什么样的人;但是,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有时找到一块比较平滑的卵石或格外漂亮的贝壳,感到高兴,在我面前是完全没有被发现的真理的大海洋”在尊重他的前辈的成果方面,他曾作过这样的解释:“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有一次,当别人问他是怎样作出自己的科学发现时,他的回答是:“心里总是装着研究的问题,等待那最初的一线希望渐渐变成普照一切的光明!”据他的助手回忆,牛顿往往一天伏案工作18小时左右,并且有超人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有几个有趣的故事,也许不足凭信,说的是他如何聚精会神忘记一切例如,有个故事说,一次他请一些朋友吃晚饭,他离席去拿一瓶酒,可是他跑回房间竟然把取酒这事忘了,而穿上白衣,进了祈祷室另一次,牛顿的朋友斯图克利博士请他吃鸡肉饭牛顿出去了一会儿,但是,桌子上已经放好盖着的盆子,里面是烹调好的鸡肉牛顿忘记吃饭这事,而超过了时间,斯图克利把鸡吃了,然后再把骨头放在盖着的盘子里牛顿回来后,发现只剩下骨头了他说:“亲爱的,我竟然忘了我们已经吃了饭”还有一次,他从格兰瑟姆骑马回家时,下了马步行牵着它上城外的斯皮特门山牛顿不知道马在上山时滑脱了,到了山顶,准备再上马时,才发现手里只剩下个空缰绳关于牛顿的很多轶事多半是不真实的,人们常把牛顿偶像化加以神话式的宣扬也是不切实际的最突出的例子:英国诗人浦普(Alexander Pope,)的诗句:“宇宙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黑夜里,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一切都变得光明”可能是由于早年经历所致,牛顿性格沉郁内向,不善在公众场合表述思想,但这却并没有影响他后来出任伦敦造币局局长和皇家学会会长的任务作为皇家学会会长,他能赢得多数会员的拥护,从1703年起连选连任,领导这个最高学术机构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然而,牛顿在事业正处于颠峰的同时却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2003年2月在以色列发现的牛顿手稿表明,他曾经花费40多年的时间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并预言地球将在2060年毁灭 牛顿终身未婚,晚年由外甥女凯瑟琳协助管家牛顿的许多言论、轶闻,就是靠凯瑟琳和她的丈夫康杜德的记录留传下来的家喻户晓的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的故事,就是凯瑟琳告诉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并被后者写进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中 牛顿1727年因患肺炎与痛风而逝世,葬于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当时参加了葬礼的伏尔泰亲眼目睹英国的大人物争抬牛顿的灵柩而无限感叹剑桥三一学院教堂大厅内立有牛顿全身雕像牛顿去世后,外甥女凯瑟琳夫妇在亲属们围绕遗产的纠纷中不惜代价保存了牛顿的手稿现存牛顿手稿中,仅数学部分就达5000多页6.3 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在微积分的创立上,牛顿需要与莱布尼茨分享荣誉 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出生于德国莱比锡一个教授家庭,早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同时开始接触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帕斯卡以及巴罗等人的科学思想1667年获阿尔特多夫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次年开始为缅因茨选帝侯服务,不久被派往巴黎任大使莱布尼茨在巴黎居留了四年(),这四年对他整个科学生涯的意义,可以与牛顿在家乡躲避瘟疫的两年类比,莱布尼茨许多重大的成就包括创立微积分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奠定了基础6.3.1 特征三角形 莱布尼茨在巴黎与荷兰数学家、物理学家惠更斯(C.Huygens)的结识、交往,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他通过卡瓦列里、帕斯卡、巴罗等人的著作了解并开始研究求曲线的切线以及求面积、体积等微积分问题 与牛顿流数论的运动学背景不同,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首先是出于几何问题的思考,尤其是特征三角形的研究特征三角形,也称“微分三角形”,在巴罗的著作中已经出现帕斯卡在特殊情形下也使用过这种三角形莱布尼茨在1673年提出了他自己的特征三角形据莱布尼茨后来在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中自述,他这项发现正是受到了帕斯卡论文关于四分之一圆的正弦的启发,他从这篇短文的一个例子中“突然看到一束光明”帕斯卡的“例子”是下述的命题: “圆的一个象限的任何弧的正弦之和,等于界于两端的两个正弦之间的底线段乘以半径” 这里“正弦”是指纵坐标,而在所说的和中,每个纵坐标都要乘以相应的圆的无限小弧而不是乘以底的小段如图,帕斯卡为了证明他的命题,在四分之一圆上取一点,并过点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其斜边与圆相切于易知与相似,于是: 故有: 令,,则= 帕斯卡将和看成是一些不可分量,将它们相加,便得到相当于下式的结果: 从而 左端可以看成是四分之一圆绕J轴旋转所成的半球的面积 帕斯卡的论证仅限于这一特例,他本人并未察觉其中所使用的三角形的普遍意义莱布尼茨却由此看到帕斯卡的方法可以推广,对任意给定的曲线都可以作这样的无限小三角形,只要用给定曲线的法线来替代圆半径,而借助于这样的无限小三角形,可以“迅速地、毫无困难地建立大量的定理”,这就是莱布尼茨从帕斯卡的工作中看到的“一束光明” 如图,在给定曲线上点处作特征三角形利用图示的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性得到: 这里,是曲线在点的法线长由上式可得: 求和得: 莱布尼茨当时还没有微积分的符号,他用语言陈述他的特征三角形导出的第一个重要结果: “由一条曲线的法线形成的图形,即将这些法线(在圆的情形就是半径)按纵坐标方向置于轴上所形成的图形,其面积与曲线绕轴旋转而成的立体的面积成正比” 显然,帕斯卡关于圆的命题只不过是莱布尼茨上述命题的特例莱布尼茨应用特征三角形确实很快发现了他后来才“在巴罗和格里高里的著作中见到的几乎所有定理”但是如果莱布尼茨就此而止,那么他也不会成为微积分的创立者实际上,他在关于特征三角形的研究中认识到:求曲线的切线依赖于纵坐标的差值与横坐标的差值当这些差值变成无限小时之比;而求曲线下的面积则依赖于无限小区间上的纵坐标之和(纵坐标之和在这里是指纵坐标乘以无限小区间的长度再相加,因而也相当于宽度为无限小的矩形面积之和)莱布尼茨还看出了这两类问题的互逆关系他的真正目标,就是要比巴罗等人“更上一层楼”,建立起一种更一般的算法,将以往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各种结果和技巧统一起来而他从自己早年关于数的序列的研究中找到了向这一目标挺进的道路6.3.2 分析微积分的建立 早在1666年,莱布尼茨在组合艺术一书中讨论过数列问题并得到许多重要结论,例如他考察了平方数序列: 0,1,4,9,16,25,36, 及其一阶差 1,3,5,7,9,11, 与二阶差 2,2,2,2,2,当时他注意到如果原来的序列是从0开始,那么一阶差的和就是原序列的最后一项,并且这里序列的求和运算与求差运算存在着互逆的关系 大约从1672年开始,莱布尼茨将他对数列研究的结果与微积分运算联系起来借助于笛卡儿解析几何,莱布尼茨可以把曲线的纵坐标用数值表示出来,并想象一个由无穷多个纵坐标值组成的序列,以及对应的值的序列,而被看作是确定纵坐标序列的次序同时考虑任意两相继的值之差的序列莱布尼茨后来在致洛必达(LHospital)的一封信中总结说:这使他发现,“求切线不过是求差,求积不过是求和!” 莱布尼茨首先着眼于求和,并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因为表示相邻两项的次序,莱布尼茨取序数差为1,设为两相邻项的实际差. 莱布尼茨用拉丁文omnia的缩写omn表示和,则有:omn.= .在的条件下,如图所示,对于无限小的来说,(矩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三角形的面积)莱布尼茨在这里认为:“从0起增长的直线,每一个用与它相应的增长的元素相乘,组成一个三角形”所以可以写出: omn. 莱布尼茨后来做了大量工作,艰难地前进,从一串离散值过渡到任意函数的增量在1675年10月29日的一份手稿中,他决定用符号代替omn.,显然是“sum”的首字母的拉长稍后,在11月11日的手稿中,莱布尼茨又引进了记号表示两相邻的值的差,并探索运算与d运算的关系无论如何,到1676年11月,莱布尼茨已经能够给出幂函数的微分与积分公式: 和 其中不一定是正整数他还着重指出:“这种推理是一般的,而与的序列可能是什么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也可以是自变量的函数而不是自变量本身这相当于宣称计算复合函数微分的链式法则 1677年,莱布尼茨在一篇手稿中明确陈述了微积分基本定理给定一条曲线,其纵坐标为,求该曲线下的面积莱布尼茨假设可以求出一条曲线(他称之为“割圆曲线”),其纵坐标为,使得: 即 于是原来曲线下的面积是: ,莱布尼茨通常假设曲线通过原点这就将求积问题化成了反切线问题,即:为了求出在纵坐标为的曲线下的面积,只需求出一条纵坐标为的曲线,使其切线的斜率为,如果是在区间上,由0,上的面积减去0,上的面积,便得到: 6.3.3 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发表 以上是根据莱布尼茨手稿中出现的内容来追溯莱布尼茨微积分的起源,这些手稿散乱且难懂大约到17世纪80年代初,莱布尼茨开始总结自己陆续获得的结果,并将它们整理成文,公诸于众 1684年莱布尼茨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微分学论文一种求极大与极小值和求切线的新方法(简称新方法),刊登在教师学报(Acta Eruditorum)上,这也是数学史上第一篇正式发表的微积分文献该文是莱布尼茨对自己1673年以来微分学研究的概括,其中定义了微分并广泛采用了微分记号 新方法中明确陈述了莱布尼茨1677年已得到的函数和、差、积、商、乘幂与方根的微分公式. 我们知道,莱布尼茨还得出了复合函数的链式微分法则,以及后来又将乘积微分的“莱布尼茨法则”推广到了高阶情形这些都表明莱布尼茨非常重视微积分的形式运算法则和公式系统相比之下,牛顿虽然也发现并运用了这些法则,但却没有费心去陈述一般公式,他更大的兴趣是微积分方法的直接应用 新方法还包含了微分法在求极大、极小值、求拐点以及光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其中对光学折射定律的推证特别有意义,莱布尼茨在证完这条定律后,夸耀微分学方法的魔力说:“凡熟悉微分学的人都能像本文这样魔术般做到的事情,却曾使其他渊博的学者百思不解” 1686年,莱布尼茨又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积分学论文深奥的几何与不可分量及无限的分析这篇论文初步论述了积分或求积问题与微分或切线问题的互逆关系莱布尼茨分析道:“研究不定求积或其不可能性的方法,对我来说不过是我称之为反切线方法的更广泛的问题的特殊情形(并且事实上是比较容易的情形),而这种反切线方法包括了整个超越几何的绝大部分” 在这篇积分学论文中,莱布尼茨给出了摆线方程为:目的是要说明他的方法和符号,可以将一些被其他方法排斥的超越曲线表为方程而正是在这篇论文中,积分号第一次出现于印刷出版物上莱布尼茨在引入摆线方程以前还特别对他的微分符号作了一段说明:“我选用和类似的符号而不用特殊字母,因为是的某种变化,并可表示与另一变量之间的超越关系”这种对符号的精心选择,是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又一特点他引进的符号d和体现了微分与积分的“差”与“和”的实质,后来获得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相对而言,牛顿对符号不太讲究,他用带点字母表示流数,带撇字表示流量(积分)虽然点记号今天在某些场合仍在使用,但牛顿的积分号则是完全被淘汰了6.3.4 其他数学贡献 莱布尼茨的博学多才在科学史上罕有所比,其著作涉及数学、力学、机械、地质、逻辑、哲学、法律、外交、神学和语言学等在数学上,他的贡献也远不止微积分 莱布尼茨在1666年发表的组合艺术(De Arte Combinatoria)和一些相关的文稿中,提出了符号逻辑的思想,引导了布尔、罗素等人的数理逻辑 莱布尼茨1679年撰写的二进制算术,使他成为二进记数制的发明人二进制在现代被应用于计算机设计,但莱布尼茨本人并没有将它用到自己的计算机上莱布尼茨后来发现他的二进制数可以给中国古老的六十四卦易图一个很好的数学解释,他是通过他的朋友、法国传教士白晋(F.J.Bouvet)得到六十四卦图的,莱布尼茨高兴地说:“可以让我加入中国藉了吧! ” 莱布尼茨是制造计算机的先驱,他1674年在巴黎科学院当众演示了他制成的“算术计算机”,这是第一台能做四则运算的计算机在莱布尼茨之前,帕斯卡制成了可以进行加减运算的计算机 莱布尼茨在1693年4月28日写给洛必达的一封信中发明了行列式莱布尼茨在巴黎繁忙的外交生活和丰硕的科学探索之后回到德国,在汉诺威不伦瑞克公爵府任顾问和图书馆长,从此定居汉诺威莱布尼茨是一位科学活动家,他的一些创举使科学受益匪浅他是柏林科学院的创建者和首任院长,彼得堡科学院、维也纳科学院也是在他的倡议下成立的莱布尼茨甚至曾写信给中国康熙皇帝建议成立北京科学院. 1698年以后,莱伯尼兹失宠于新任的汉诺威公爵乔治·路德维克(即后来的英王乔治一世),加上与牛顿的微积分优先权争论,使他的晚景颇为凄凉,1716年,在经受了胆结石与痛风症的折磨之后,莱布尼茨离开了人世,据说只有忠实的秘书参加了他的葬礼 6.4 牛顿与莱布尼茨 牛顿和莱布尼茨都是他们时代的巨人就微积分的创立而言,尽管在背景、方法和形式上存在差异、各有特色,但二者的功绩是相当的他们都使微积分成为能普遍适用的算法,同时又都将面积、体积及相当的问题归结为反切线(微分)运算应该说,微积分能成为独立的科学并给整个自然科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主要是靠了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工作在科学史上,重大的真理往往在条件成熟的一定时期由不同的探索者相互独立地发现,微积分的创立,情形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牛顿在1687年以前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微积分的文章,而莱布尼茨则在1684和1686年分别发表了微分学与积分学的论文1687年当牛顿在原理中首次发布他的流数方法时,他在前言中作了这样一段说明: “十年前,我在给学问渊博的数学家莱布尼茨的信中曾指出:我发现了一种方法,可用以求极大值、极小值、作切线以及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而且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无理数,这位名人回信说他也发现了类似的方法,并把他的方法给我看了他的方法与我的大同小异,除了用语、符号、算式和量的产生方式外,没有实质性区别” 这可以说是对微积分发明权问题的客观评述,遗憾的是,它在原 理第3版时被删去了,原因是期间牛顿与莱布尼茨之间发生了优先权问题的争执 争端是由局外人挑起的1699年,瑞士数学家德丢勒在一本小册子中提出“牛顿是微积分的第一发明人”,而莱布尼茨作为“第二发明人”“曾从牛顿那里有所借鉴”莱布尼茨立即对此作了反驳1712年,英国皇家学会专门指定了一个委员会进行调查,并于翌年公布了一份著名的通报,宣布“确认牛顿为第一发明人”这引起了莱布尼茨的申诉争论在双方的追随者之间越演越烈,直到莱布尼茨和牛顿都去世以后,才逐渐平息并得到解决经过调查,特别是对莱布尼茨手稿的分析,证实两人确实是相互独立地完成了微积分的发明就发明时间而言,牛顿早于莱布尼茨;就发表时间而言,莱布尼茨则先于牛顿 值得补充的是,尽管发生了纠纷,两位学者却从未怀疑过对方的科学才能有一则记载说,1701年在柏林王宫的一次宴会上,当普鲁士王问到对牛顿的评价时,莱布尼茨回答道:“综观有史以来的全部数学,牛顿做了一多半的工作” 优先权争论被认为是“科学史上最不幸的一章”微积分发明权的争论,对整个18世纪英国与欧陆国家在数学发展上的分道扬镳,产生了严重影响虽然牛顿在微积分应用方面的辉煌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但由于英国数学家固守牛顿的传统而使自己逐渐远离分析的主流分析的进步在18世纪主要是由欧陆国家的数学家在发展莱布尼茨微积分方法的基础上而取得的 9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积分解决什么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