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力量体系中没有时间和空间属性,空间壁垒是怎么形成的

时间空间的思考,是西方思想嘚核心基础

如果蒙古人种有一点时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合一的思考,自然不会追求所谓的天子--皇权的永恒秩序

西方的时间空间的思考,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推动力思想直接导致上帝创世论的哲学思想获得种群的共识。

西方的基督教上帝不是巫术的上帝而是哲学思想的上帝,是原初科学的上帝

蒙古人种文化为何产生不了近代现代的科学思想?原来由于蒙古人种的文化还是处在原始的行动的具体空間之中产生不了抽象的空间概念,没有一个数的概念、空间几何的概念换句话说,蒙古人种缺乏对时间空间的抽象的思考至今蒙古囚种文化依然如此。

在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中地图表达空间还是一种具体的城市、山河等等的集合,而没有形成一种抽象的符号几何學在古老的中国没有建立起来。中国的数字在古老的时候没有阿拉伯数字,只是甲乙丙丁等等

朱思本游历名山大川二十余年,在前人哋图的基础上绘制成《舆地图》重振了“计里画方”这一制图技艺。下图是《广舆图》中的一页它是分省地图集,并有像现代地图集┅样的统一符号

中国古代地方志书中的雕版刊印或手摹地图,本文命之为“志书地图”在中国古代地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除极尐数(尤其在明代以前)外都不采用“制图六体”和“计里画方”法则,而是成功地运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某些绘画法则形成了绘淛志书地图的“经营位置”准则。显然志书地图薄弱的数学基础,是影响它成为中国古代地图发展主流的致命点但它吸取了中国传统繪画中图象表现的精华,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使它拥有了经久的生命力。尽管中国古代志书地图不是中国古代地图发展的主流但它绝对数量之多、普及应用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久的事实,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

中国古代没有几何这一概念,一矗到明朝徐光启、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之后才接触到抽象空间的概念从公元前四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已经知道如何用尺子和圆规画絀一个完美的正五边形并且还会用五大公里证明这一结论,这已经是对几何学的完美运用但是反观中国,中国人一直都不知道如何画絀正五边形只有简单的口诀来画出一个近似正五边形。虽然我们从很久之前就计算出了圆周率但这也是勾股算法的算术产物,而不是幾何学那种对空间形体的直接研究

《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框架,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以解决人们生产、苼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的的风格《九章算术》亦有其不容忽视的缺点:没有任何数学概念的定义,也没有给出任何推导和证明也就是說,中国古老的数学只是用于生活的计算没有抽象的空间概念,没有对数字本身含义的推导自然也就没有数学公式公理的假设,以及數学方程式的演算

1840年以后,西方数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1852年李善兰到上海,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公元1815—1887年)合译《几何原本》後九卷、《代数学》13卷、《代微积拾级》18卷等许多西方数学著作后者是中国第一部微积分学译著。后来华衡芳(公元1833—1902年)与英人傅兰雅匼译了《代数术》、《微积溯源》、《三角数理》、《决疑数学》等书,后者是中国第一部概率论译著李善兰(1811年1月22日—1882年12月9日)是开展现代数学研究的第一位中国数学家。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古代数学传统基本中断,中国数学研究开始了现代数学的阶段

所谓的空间与时间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在观察与计数从奇点散发而来的宇宙射线的那一刻,就是对物质--宇宙射线进行观察粅质与空间时间,是完全一体的

叔本华论到,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作用只是因为有作用,物质才充塞空间、时间物质的全部存在和夲质也完全是相对的,按一个只在物质界限内有效的关系而为相对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恰和时间相同,恰和空间相同

叔本华把握了物质嘚根本特性,就在于相互的作用以及物质具有一定的界限关系。量子引力场论解释了在量子世界,所有的量子都存在相互作用力量孓的纠缠,就是这一相互关系作用力的做好解释

【物质】不是一种真实的实体,所谓的粒子也只是量子场域在一定界限之内相互作用的演化【物质】与【时间】【空间】【人的意识】【生物的感知】在存在的最终本质是,是同一样的表达

【空间】自始至终就不是别的,而只是其部分互为规定的可能性、也就是位置也就是【物质】的运动,也就是物质的相互作用力当然物质的运动就是时间的表达。

洇此数学的公理与公式数、几何空间等等,只是人类意识空间对于【物质】【时间】【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的概念而这一数学概念僦是存在本体的映射与转换。

莱布尼茨认为时间与空间是“一种关系一种秩序”,时空表象是从事物的关系得来的经验表象空间代表倳物的并存关系,时间则代表事物的连续关系康德“先验感性论”的实质和核心部分,就是其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学说通过对空间和时間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康德论证了时空作为先天纯粹直观形式的先天普遍必然性当代量子力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莱布尼茨、康德、叔本华的哲学猜想的正确性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感性论不是关于美或鉴赏的理论,而是一门关于先天感性或直观之原則的科学作为理性批判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的不是整个直观,而是仅仅研究作为认识之来源的直观的纯粹形式即空间与时间。由此康德界定了科学理性的边界。理性无法超越人的天赋与先验的直观蒙古人种的理性水准就是受限制于自身的意识空间的直观经验。

先验感性论在其最终有效的形式中有两个存在明显区别的部分在形而上学阐明中康德指出,空间和时间是纯粹的直观形式而在先验阐明中他則指出,空间和时间使先天综合认识成为可能因此先验感性论一方面为近代哲学围绕空间和时间之“本质”的争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答,另一方面它包含了康德为数学和一般自然科学奠定基础的一部分

东方社会,在10000年前就有了对太阳月亮的观察,由此诞生了太阳历与朤亮历也就是对时间有了深刻的理解,建立了一种时间的循环周期观念

但是古希腊哲学更进一步思考时间空间的本质意义,跳出了时間循环的东方观念《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运动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核心观念他说:“既然自然是运动和變化的根源,而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又正是关于自然的问题因此必须了解什么是运动。因为不了解运动也就无法了解自然。”亚里壵多德提出了宇宙运动的观点:运动是永恒的必然有一个永恒的第一推动者,整个宇宙在第一推动者推动下和睦地运动着

亚里士多德認为,运动不是孤立的:“如果没有空间、虚空和时间运动也不能存在。”“离开事物就没有运动因为变化中的事物总是或为实体方媔的,或为数量方面的或为性质方面的,或为空间方面的变化”

可以说,【物质】不是一种真实的实体所谓的粒子也只是量子场域茬一定界限之内相互作用的演化。【物质】与【时间】【空间】【人的意识】【生物的感知】在存在的最终本质是是同一样的表达,只昰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演化

  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谁要是认识了根据律如何在纯粹直观的空间中起着支配的作用,他也僦正是由此而穷尽了空间的全部本质;因为空间自始至终就不是别的而只是其部分互为规定的可能性、也就是位置。

关于这方面的详细栲察和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沉淀为抽象的概念而更便于应用,那就是全部几何学的内容

——同样,谁要是认识了根据律的又一构成形态认识它支配着上述形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内容,支配着这些形式的“可知觉性”即支配着物质,也就是认识了因果律;他并由此也認识了物质所以为物质的全部本质了

因为物质,自始至终除因果性外就再不是别的;这是每人只要思考一下便可直接理解的。

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作用说物质还有其他的存在,那是要这么想象也不可能的只是因为有作用,物质才充塞空间、时间物质对直接客体(這客体自身也是物质)的作用是“直观”的条件,在直观中唯有这一作用存在;每一其他物质客体对另一物质客体发生作用的后果只是甴于后者对直接客体先后起着不同的作用才被认识的,也只在此中才有其存在

所以,原因和效果就是物质的全部本质;其存在即其作用(详见《充足根据律》那篇论文§ 第 页)因而可知在德语中将一切物质事物的总括叫做现实性 ,是极为中肯的;这个词儿比实在性realiat一词嘚表现力要强得多物质起作用,而被作用的还是物质它的全部存在和本质都只在有规律的变化中,而变化又是物质的这一部分在别的┅部分中引出来的因此,它的全部存在和本质也完全是相对的按一个只在物质界限内有效的关系而为相对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恰和时間相同恰和空间相同。

  第一点 叔本华论到先后“继起”是根据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纯粹时间中,為一切计数和计算之所本的这一形态

  爱因斯坦、霍金的时空理论,是当代物理学的核心基础时间与空间,其本质就是宇宙之中充滿着由宇宙大爆炸奇点散发出的无数的宇宙射线与粒子射线构架而成。这些宇宙射线是一个相续不断地散发着也就是刹那刹那的散发著,人类观察者接受这些宇宙射线散发并且计数而形成时间的概念。

  人类的生物演化过程在灵长目阶段就有了内在的时间构架,囚的视觉系统本能的可以接受光线这一光线主要源自太阳。因此人类最早就形成了对太阳、月亮、天空的星星的崇拜

  只是到了现玳物理学与天文学时代,才有了对宇宙太空的观察由此形成了爱因斯坦霍金的相对论中的时间空间的观点。现代科学设置了一个时间计數的基点由此把宇宙射线的散发过程,转化为这一时间计数的基点的比较周期人类的抽象的时间观点由此诞生。

  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谁要是认识了根据律的这一构成形态即在纯粹时间中作为这一定律出现,而为一切计数和计算之所本的这一形态他也就囸是由此而认识了时间的全部本质。时间并不还是别的什么而只是根据律的这一构成形态,也再无其他的属性

  先后“继起”是根據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

  其次,谁要是认识了根据律如何在纯粹直观的空间中起着支配的作用他也就囸是由此而穷尽了空间的全部本质;因为空间自始至终就不是别的,而只是其部分互为规定的可能性、也就是位置

  关于这方面的详細考察和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沉淀为抽象的概念而更便于应用那就是全部几何学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空间及运动概念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这门学科的名称“物理”一词的现代拉丁文“Physica”,是他从希腊字φυσικ(自然)一词推演而来的《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


运动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嘚核心观念他说:“既然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而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又正是关于自然的问题因此必须了解什么是运动。因为鈈了解运动也就无法了解自然。”
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发生着和存在着的事物必然有推动者在推动着它的运动”因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宇宙运动的观点:运动是永恒的,必然有一个永恒的第一推动者整个宇宙在第一推动者推动下和睦地运动着。
亚里士多德认为運动不是孤立的:“如果没有空间、虚空和时间,运动也不能存在”“离开事物就没有运动,因为变化中的事物总是或为实体方面的戓为数量方面的,或为性质方面的或为空间方面的变化。”“离开了上述方面事物不会有任何运动和变化,因为上述事物之外再无任哬存在”


关于运动的本性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有四个本性:
(1)连续性运动不能有间断,间断就意味着停留停留就意味着终斷。
(2)过程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的事物(作为潜能者)的实现即是运动例如,能质变的事物(作为能质变者)的实现就是性质變化能够增多的事物及其反面(能够减少的事物)的实现就是增和减,能产生的事物和能灭亡的事物的实现就是生与灭能移动的事物の实现就是位移,这就是运动
(3)物质性。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运动的种类不是单一的,而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运动可概括為四种:实体方面的变化、性质方面的变化、数量方面的变化和位置方面的变化。
(4)时空性“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数。”运动嘚连续性表现为先后而先后正是时间流逝的本质特征。


对于运动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还有更明白易懂的表述法:运动是能主动的事物和能被动的事物,作为能主动者和能被动者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对空间的认识代表了古希腊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时空认识史上第一个较完备嘚空间学说奠定了近现代时空理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说:“空间被认为很重要但又很难理解。”
他说:“如果不曾有某种空间方面嘚运动, 也就不会有人想到空间方面去”正是由于物体有位置移动和体积变化, 所以“空间被认为是显然存在的”。存在的事物总是存在于某一处所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空间别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所以空间是一切物体赖以存在的形式。 他又认为:物质总是运动的而運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形式是空间方面的运动,所以空间也是物体运动赖以存在的形式


对于空间,亚里士多德说:“究竟什么是空间?偠解答这个问题有很多困难” 经过分析论证,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间有长、宽、高三维“是事物的直接包围者,而又不是该事物的部汾”;空间是“像容器之类的东西”他比喻说:“恰如容器是能移动的空间那样,空间是不能移动的容器”亚里土多德对空间形式的描述是正确的。任何物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一物体移走后,其原来的空间可被另一物体占据这是经验常识。由此即可得出空间具有三維性、像不能移动的容器之类的概念


最终,亚里士多德将空间严格定义为:
(1)空间乃是一事物的直接包围者而又不是该事物的部分;
(2)直接空间既不大于也不小于内容物;
(3)空间可以在内容事物离开以后留下来,因而是可分离的;
(4)此外整个空间有上和下之汾,每一种元素按本性都趋向他们各自特有的空间并在那里留下来空间就是根据这个分上下的。


关于时间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说,“时間是否存在时间的本性是什么?”
“它的一部分已经存在过现在已不再存在,它的另一部分有待产生现在尚未存在。并且无论是無限的时间,还是随便挑取的其中任何一段都是由这两部分合成的。”


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与运动是联系着的,但“时间既不是運动也不能脱离运动。”


“时间不是运动而是使运动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他证明到我们以数判断多或少,以时间判断运动的多戓少因此时间是一种数。“时间是通过运动体现的运动完成了多少,总是被认为也说明时间已过去了多少”“在任何地方,同时的時间是同一的随后的时间就是不同一的。”“我们不仅用时间计量运动也用运动计量时间,因为它们是相互确定的的”“既然时间昰运动和运动存在的尺度,而时间计量运动是通过确定一个用以计量整个运动的运动来实现的”


在物理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在古希腊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讨论时间、空间和运动的基本属性的人他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为其本人和后人提供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时空概念奠定了近代时空认识和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在我们宇宙空间中时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时间以幻觉形式延续

时间是宇宙的一个真正的最基本的属性这可能是因为对时间的深刻理解已经被证明。

空间和时间仍然可能为测量宇宙提供一个有鼡的参照系或者正如物理学家布赖恩·格林在他的著作“宇宙的经度和纬度”中所写的那样。这是确实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人类想象的幻覺?时间旅行可能吗怎么开始的?又是如何结束的它能提供无法理解的所有事物的推理吗?时间是什么几点了?

正是这个问题困扰著许多科学家从古代哲学家到启蒙运动,甚至更远的地方与空间或质量一样,它本身也存在并提供了活动发生的框架。

牛顿的主要競争对手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Leibniz)同意这一解释认为时间不是真实的,而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创造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变化是宇宙的基本屬性时间从我们的头脑中产生。

一个振动的石英晶片或一个放射性原子的粒子喷发,无论如何都必须移动所以时钟告诉我们,时间總是以某种方式与变化联系在一起

莱布尼茨哲学家认为不存在脱离物理实体的时间和空间。
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

空间是物体和現象有序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时间是相继发生的现象的罗列,不存在脱离物理实体的时间与空间

莱布尼茨的哲学很多观点都很现代。萊布尼茨有一个论证所有的关系都是虚构的、不实在的,空间和时间仅仅是关系因此空间和时间是虚构的。他得出这一论证的前提是怹认为所有的命题都能被还原为主谓形式而真理就在于主词对谓词的包含,关系可还原为实体的属性而只有实体(主词,包含了属性)是存在的而且既然他认为实在仅仅是由实体及其属性所组成的,而实体是无空间延伸的单子这又导出了他的“空间中的物体从根本仩讲不是实在的”这一观点以及真空是不存在的这一观点。

莱布尼茨:时间就是人心智中的一个概念是可以让人类对事件进行先后排序並进行比较的概念,这种概念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为了我们表达事物的方便

人类是因为观察到了事物前后的区别,亦即事物的演变所以使用时间概念对事件进行先后排序并进行比较,这种概念自然也就方便了我们对事物的表达然而事物都是在不断地演绎变化的。演变则必须遵循各种原理而演变因为演变人类得以观察到了前后的区别。

事物的演变必须遵循各种原理并不是人类将强加于事物的因为不管昰自然原理或是社会原理都不需要人类强加于事物,遵循原理而演变是事物固有的属性人类不仅没有能力将原理强加于事物,反而必须順从于原理

对时间概念的掌握就是要认识到事物的演变是遵循各种原理而演变的。时间是一切原理的抽象关于宇宙,时间即原理

空間是一切物质的抽象。关于宇宙空间即物质。物质与原理的结合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也是一切原理的终极原理。运动依然是原理不是原理的抽象。没有运动只能是寂灭。

时间概念的有效性在于事物的演变是不可逆的、不可完全重复的这就说明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我们心智中的一个概念

空间、时间通过事物得以融合。时间是原理的抽象空间是物质的抽象,事物是事件的抽象三者没有主次先后构成动态的宇宙。

简单的结论是:空间以及时间以及事物即宇宙

事物之于人的宇宙(人类主观的宇宙)。没有粅质和原理事件无从产生;没有事件,就没有其抽象——事物没有事物,物质和原理就无从体现;没有物质和原理就没有其空间和時间的抽象。 是事物将空间和时间融合在一起构成宇宙无法将事物从宇宙中抽取出来。事物是宇宙的意义所在

庄子所曰之宇宙太过简單,上下左右古往今来尚不能构成宇宙。无事物何须宇宙。 物质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其存在的方式就是永不停歇地产生事物,人类莋为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物质和所有其他的物质一样,终极使命就是永不停歇地“搞事情”

对于时间概念的认识,莱布尼茨提到了事粅是动态的概念。但是没有涉及物质没有提到空间,却是动不起来的牛顿提到了空间,没有涉及事件没有提到事物,静态的概念这样脱离事物的宇宙,即便静止也是不能理解,无法存在的

从物质的运动产生事件到事物,空间和时间是结合在一起的牛顿与空間相关联的时间、莱布尼茨与事物相关联的时间,两种孤立片面的观念得以融合不相矛盾。

对艾萨克·牛顿而言空间是“上帝的感知”,是上帝用来探视其造物的器官空间是绝对的,不变的无限的。时间则是另一个同样来自天堂的创造正如牛顿在他的物理学巨著《洎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所写道的,时间在空间中流淌“均匀而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不是所有人都买牛顿的帐他的老对头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就对上帝需要一个感知器官的说法尤为嗤之以鼻他尖锐地反问,钟表之神是否还需要“每天给自己的表上弦”几個世纪过去了,上帝在这场争论中已经逐渐消隐但是,有关空间和时间本质的论辩却甚嚣尘上它们同是实在(reality)的基本构件,还是全嘟不是时间有没有可能从空间中涌现出来,还是反过来才对真正能够从根本上描述实在的终极理论,注定要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精深悝解才能达成对实在构成基础的探寻,实际上深入到了物理学意义的核心我们描述物理世界时所用的两套方程,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仩都大相径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涵盖了引力作用,在描述宏观宇宙时硕果累累与此同时,量子力学则包揽了剩下的所有基本力对最尛尺度上的世界描绘得细致入微。当至大遭遇毫末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在大爆炸之后那一瞬间整个宇宙只有针尖大小;又比如在黑洞嘚巨口之下,引力强大到即便光子也无法逃逸在这些情况下,两种理论间凸显的冲突或者至少冲突的一部分,就源于非常基本的东西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学家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解释说:“两者的一大冲突在于,在相对论和在量子力学中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非常、非常之不同。”牛顿的宇宙观如钟表般有序:所有物体都在绝对空间中感受着完全一致的神圣时序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则完铨颠覆了这一点,取而代之的是空间和时间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被称为“时空”的四维整体不同速度运动的观察者会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時空。正如分隔两地的人对何谓“此地”有不同的看法一样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中,“此时”的含义也因人而异卡罗尔说:“对於半人马α上的一个人来说,我们所说的‘现在’可不能简单翻译成他所说的‘现在’。”1916年接踵而至的广义相对论更是火上浇油指出大質量物体会弯曲周围的时空,因此对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将取决于无处不在的引力场的强度量子力学中,情况则变得更为晦涩难明┅个量子物体的状态由波函数来描写。波函数则是一个数学对象存在于被称为希尔伯特空间的抽象空间之中。利用薛定谔方程我们可鉯确定这些波函数如何随时间演化,如何从希尔伯特空间的一个态移动到另一个态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希尔伯特空间是一切现象的物理舞台——除了时间时间本身不在希尔伯特空间之内,而是在它之外独立存在着当我们测量一个量子态的演化时,参照的是一个来源未奣的外部时序“就像有人给了我们一块表,一块老古董我们只是照着看时间而已,”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内森·西贝格(Nathan Sieberg)說至于空间,它的性质则取决于你要测量什么一个绕原子核运转的电子,其波函数包括了物理空间的信息比如电子与核之间的距离等等。但描述单个电子自旋的波函数则没有涉及空间——就其数学而言我们通常设想的电子在绕轴高速自转的图像是毫无意义的。“这給人一种感觉好像物理体系的某些属性无涉空间,但会随着时间变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阿贝·阿希提卡(Abhay Ashtekar)说,“就这些屬性而言你可以说时间比空间更为基本。”如果你孤立地看待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情况就是如此。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是平权的它们一起构成实在的基础。量子力学则区别对待时间和空间而时间有时候显得更为基本。然而当我们试图将这两种理论融合在一起,想要产生一个能够描述从至大到毫末所有尺度的、更为宏大的理论时时间和空间就分道扬镳了。

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是一种概率的状態,从希尔伯特空间的一个态移动到另一个态描述单个电子自旋的波函数则没有涉及空间。量子力学则区别对待时间和空间相对论认為空间和时间是均衡的分布,它们一起构成实在的基础

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在相对论讨论的宇宙尺度宇宙的时间空间是完全与观察者【你我他的天赋的直观地时间空间感知系统是相配合的】,因为宇宙宏观时空构架与观察者的时空构架是一致的也就存在感知的宇宙宏观时空的物理量。

在量子世界的尺度观察者的观察行为是不存在的,因为观察者的观察行为已经转化为观察者的意识空间量子运动而没有宏观的观察者。因此希尔伯特空间不包含时间时间本身不在希尔伯特空间之内,而是在它之外独立存在着因为没有观察者,吔就无法形成时间与空间的认知与物理量

时间,空间的思考是西方思想的核心基础,弦理论认为空间是涌现出来的广义相对论则认為空间和时间相互交织。蒙古人种文化是完全不具备这一思考时间与空间的能力。时间空间的思考,再继续推动弦理论黑洞,试图統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研究

弦理论就是寻求这种理论最为野心勃勃的一项尝试。它与空间的关系非常奇怪存在额外的空间维度是弦悝论最关键的一项特征,这些额外维度高度卷曲以至于几乎无法探测。为了能在数学上自恰弦理论至少需要10个空间维度。

但1997年理论物悝学家胡安·马尔达西那(Juan Maldacena)推导出一个著名的结果暗示在不同的这些维度之间,有数学上的暗道可通按照他的“反德西特/共形场論对应”(简称Ads/CFT对应),在一定条件下你能将弦论中包含引力的极其复杂的10维表示(presentation),卷曲成一个简单得多的、不包含引力的4维表礻
如果这么做的话,一维的时间似乎维持不变但空间要进行变换:4维世界中的单个点将变换成10维空间中的多个点。卡罗尔解释说:“這个例子似乎完美地表明空间不是基本的,而是极其极其地依赖于你描述这个世界所用的方式”

不过事情并非如此泾渭分明。有人仳如波尔钦斯基,就开始怀疑马尔达西那的推论完全不合逻辑。我们已经知道Ads/CFT对应只对一种特定的时空有效,而那种时空跟我们宇宙的时空并非一模一样我们所处的宇宙,时空结构在几何上几乎是平坦的也就是说平行出射的两束光线将永远保持平行。但是Ads/CFT对应呮适用于负曲率时空在这样的时空里,两束平行出射的光线会离得越来越远弦论中繁复的数学意味着,现在还没人能在我们的时空里嶊导出类似AdS/CFT对应这样的结果


波尔钦斯基的研究组提出了一个更为基本的目标,不过这意味着要去探索黑洞暗无天日的核心。黑洞历來都是检验理论极限的试验场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现在人们认为每个大质量恒星死亡后都会留下一个黑洞,而且每个星系Φ心也都存在一个黑洞这些黑洞都是贪得无厌的饕餮之徒,就连量子力学明确禁止消灭的信息似乎都难逃黑洞之口。如果你想放信息┅条生路以回避这个难题量子力学会告诉你,在黑洞一掉进去就无法逃出生天的事件视界之内将出现一道释放高能辐射的耀眼“火墙”


这反过来又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相矛盾,因为按照广义相对论穿过视界时除了感受到连续的时空弯曲,不会有任何特别的事情发生——没有剧变也没有转折。如果想保持量子力学的有效性同时又避免出现火墙,就需要对时空做一些改变比如要修正速度上限是光速這条定论。同样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斯蒂夫·吉丁斯(Steve Giddings)指出“这确实说明,在现有的概念描述中我们或许漏掉叻什么东西。”


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波尔钦斯基的研究组瞄准了马尔达西那的推论。他们先将一个黑洞“放进”一个空间曲率为负的時空如果马尔达西那的推论正确,在这块时空表面上的观测者所看到的4维物理就应该能够与描述深入黑洞内部的观测者看到的10维物理——只不过4维物理的数学更为简单而已。但波尔钦斯基所得到的结果并非如此:两个观测者会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量子理论


AdS/CFT对应深受弦论學家的钟爱因此波尔钦斯基知道,他将掀起波澜“我想动摇人们对AdS/CFT对应的盲从”。如果他成功了任何从这条推论以及弦理论中得出嘚、有关空间和时间状态的结论,就都有可能并非定论


但是,弦理论只是目前试图统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诸多未获证明的尝试之一

叧一个候选理论被称为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当时,阿希提卡试图在量子理论的框架下重写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方程他与物理学家李·斯莫林(Lee Smolin)和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合作,用这些方程得到了一幅平滑的时空结构图像——当然如果深入到了非常非常微观的程度,这幅时空结构图像也会像其他时空结构一样开始出现不平滑的地方。对于圈量子引力的时空而言如果深入到10-35米这个極其微小的尺度上,你就会看到纵横交错的引力场环线


跟弦论中的情况类似,圈量子引力的方程也非常复杂而且没有给出多少能供实驗检验的预言。但在有关时间和空间地位的问题上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不同的视角。该理论中首先出现的是小块的空间每个都只囿普朗克尺度见方,时间则是以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形式随后才在理论中出现。比如说你可以用引力场的变化来定义时间间隔,然后觀察另一个量例如电磁场如何随着引力场的“滴答”而变化。用阿希提卡的话来说这里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是从更为深刻的东西中涌現出来的,“但是不知为何空间似乎先涌现出来,时间则是通过观察各种物理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而出现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似乎叒重新回到牛顿对空间和时间的看法上来了尽管牛顿将时间视作来自上帝的绝对之物,但他也意识到我们测量“共有”时间的方式是楿对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追踪其他物理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例如,地球在空间中绕太阳的运动就代表了一种时间单位——年。峩们将这个单位分割或累积起来计算任何其它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比如说四季的时长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更深深层的东西涌现絀了空间和时间但持这一观点的绝不是只有阿希提卡一个人。弦理论认为空间是涌现出来的广义相对论则认为空间和时间相互交织,基于这些发现西贝格也产生了类似的直觉。他说:“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让空间从更深层次中涌现出来既然空间和时间交织在一起,那么毫无疑问时间也应该是涌现出来的。”


吉丁斯也在探索“时间和空间皆非基本属性”这一想法他用的是最难对付的理论试验场:嫼洞。他一直在尝试由内而外来描述一个黑洞从黑洞内部一直描述到事件视界之外。他用的工具则是一个由存在内部联系的量子力学唏尔伯特空间构成的网络,这样就无须预先假定存在时间或者空间这种方法可以让吉丁斯放手一搏,比如放松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任何速度不得超越光速”的限制看看结果会发生些什么。


通过观察一个量子体系的属性如何随着另一个量子体系的变化而改变吉丁斯茬2012年证明,时间确实可以通过相互关联而涌现出来这又给牛顿的“共有”时间投了一票。通过将不同的的希尔伯特空间粗略地对应于不哃的物理位置比如对应成黑洞的内部,吉丁斯的计算中也可以涌现出空间概念最终,吉丁斯认为就连这个空间概念也可以跟系统的動态过程相连,就像时间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和时间都不是基本属性


这个想法目前还只是初具雏形,要想理论形式严谨吉丁斯還必须证明,从他的希尔伯特空间网络中如何能够推导出广义相对论和正常的时空图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黑洞这样的极端情况。用吉丁斯自己的话说“要彻底理解它,还有一段路要走”


波尔钦斯基同样在关注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变的光速为空间囷时间提供了一个参考系。光总是在1个单位的时间内传播1个单位的空间距离在任何时空图中都是一条斜率相同的直线。
“光传播的方向既不是空间也不是时间,我们称之为‘空’(null)它是空间和时间的交界,”波尔钦斯基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直觉,从某种意义上說这些‘空’方向的存在,可能比空间或时间本身更基本”


在探寻一个更伟大理论的征途中,这些直觉能给我们提供任何指引吗20世紀初,物理学也曾经面临着与今天的物理学颇为相似的困境——直到爱因斯坦神来一笔将空间和时间统一成时空,才终告化解今天,峩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似乎遇到了同样的瓶颈很多潜在的方案会把我们引入不同的时空结构,而对于应该选择哪一条道路我们目前还毫無头绪。空间还是时间皆是还是皆非?或许只有时间才知道答案

【卡西尔:空间与时间、事实与理想】

第四章 人类的空间与时间世界


涳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东西能超越它的尺度——而这些尺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神话思想中,空间和时间从未被看作是纯粹的或空洞的形式而昰被看作统治万物的巨大神秘力量;它们不仅控制和规定了我们凡人的生活,而且还控制和规定了诸神的生活


描述和分析空间和时间在囚类经验中所呈现的特殊品性,对于一个人类学哲学来说乃是最有吸引力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认为空间和时间的现象对于一切有机存在粅都必然是同一无二的,这是十分天真而无根据的想法显而易见地,我们不能把较低级有机体的空间知觉与人的空间知觉混为一谈即使在人类世界与较高级的类人猿世界之间,在这方面也存在着清清楚楚抹杀不掉的区别然而,如果我们单单只使用我们普通的心理学方法那是不容易说明这种区别的。我们必须遵循一个间接的方式:为了发现空间和时间在我们人类世界中的真正性质我们就必须分析人類文化的各种形式。


通过这样一种分析首先有一件事情变得非常清楚:空间和时间的经验有着各种根本不同的类型。空间和时间经验的所有各种形式并不都是在同一水平上的它们按某种顺序被排列成较低和较高的层次。最低的层次可以被称为有机体的空间和时间每一囿机体都生活在某种环境中,并且必须不断使它自己适应这种环境的各种条件才能生存下去即使在很低级的有机体中,它的适应性变化吔需要一个相当复杂的反应系统需要在物理刺激和对这些刺激的适当反应之间作出一种区分。所有这一切并不是靠个体的经验学来的噺生动物似乎具有很准确的空间距离感和方位感。一只小鸡刚刚破壳而出就能知道它的方位并且啄食散在道上的谷粒。这种空间定位过程所依赖的各种特殊条件一直在被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仔细地研究着。虽然我们还不能够回答有关蜜蜂、蚂蚁和候鸟的定位能力的一切复杂问题但我们至少可以给予一个否定的回答。我们不能设想动物在作出这些非常复杂的反应时是被任何观念化的过程所指导的。楿反它们看来是被某种特殊的肉体冲动所诱使的;它们根本没有关于空间的心象或观念,根本没有关于各种空间关系的轮廓


当我们转洏观察较高级的动物时,我们遇见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我们可以叫它作知觉空间。这种空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感性材料它具有非常复雜的性质,包含着所有不同类型的感官经验的成分——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以及动觉的成分在内所有这些成分在知觉空间的结构中匼作活动的方式问题,已被证明是现代感觉心理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发现,为了解决峩们碰到的这个问题有必要开创一门全新的知识分支,创立生理学光学这门科学然而仍然有许多问题一时半会还不可能以一种清晰而毫不含糊的方式来得到解决。在近代心理学的历史中“在先天论和经验论的昏暗战场上的”斗争似乎总是没完没了的。

这就是康德的时間空间的先验论的哲学证明

蒙古人种文化为何产生不了近代现代的科学思想?原来由于蒙古人种的文化还是处在原始的行动的空间之中产生不了抽象的空间概念,没有一个数的概念、空间几何的概念换句话说,蒙古人种缺乏对时间空间的抽象的思考至今蒙古人种文囮依然如此。

【卡西尔:空间与时间、事实与理想】


我们在这里无意关心问题的这个方面发生学的问题,空间知觉的起源问题长时间來掩蔽和遮盖了所有其它的问题,但它并不是唯一的问题也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从一般知识论和人类学哲学的观点来看另一个问题现茬占据了我们的兴趣并且一定会成为焦点。与其研究知觉空间的起源和发展我们更必须分析符号的空间。一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就处在叻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之间的分界线上。就有机体空间而言就行动的空间而言,人似乎在许多方面都远远低于动物动物天生就具有的許多技能,一个儿童必须靠学习才能掌握

但是,人的这种缺陷被另一种天赋所补偿这种天赋是只有人才发展了的并且与有机界中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人并非直接地而是靠着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思维过程,才获得了抽象空间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不仅為人开辟了通向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的道路,而且开辟了人的文化生活的一个全新方向


哲学家们在说明和描述抽象的或符号的空间的真实夲性方面一直遇到最大的困难。存在着抽象空间这样的东西这一事实乃是古希腊思想最早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哃样强调这个发现的重要性但是这两派的思想家们都对说明这种抽象空间的逻辑特性感到极端困难。他们都倾向用自相矛盾的主张来回避困难

德谟克利特宣称空间是非存在μν,然而尽管如此,这种非存在又具有真正的实在性。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称空间的概念是┅个几乎不可能用适当的语词来描述的“混合概念”λογισμós νóθ。即使在近代科学和哲学中这些早期的困难也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犇顿警告我们不要把抽象的空间——真实的数学空间——与我们感官经验的空间混淆起来他说,普通人在思考空间、时间和运动时所根據的原则无非是这些概念对于诸感官对象所具有的各种关系。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任何真正科学的或哲学的真理,我们就必须抛弃仩述这种原则:在哲学中我们必须对感官材料加以抽象这个牛顿主义的观点成了一切感觉主义体系的绊脚石。

巴克莱曾把他的所有批判性攻击集中在这一点上他坚持说,牛顿的“真实的数学空间”事实上只不过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是人类心灵的一种虚构。如果我们接受叻巴克莱知识论的一般原理那我们几乎就不可能反驳这个论点。我们必须承认抽象空间在一切物理的或心理的实在中都是根本没有相應之物,根本没有基础的几何学的点和线既不是物理的物体也不是心理的物体,它们只不过是各种抽象关系的符号而已如果我们把“嫃理”归结为这些关系,那么真理这个词的含义今后就需要重新定义因为我们在抽象空间的情况中所涉及的并不是各种事物的真理,而昰各种命题和判断的真理


但是,哲学和科学只有在走过漫长的道路并且通过许许多多的中间阶段以后才有可能走到抽象空间这一步,並且才能把它系统地建立起来这个问题的历史一直还没有被写出来,虽然追溯这一发展的每一个别步骤一定是很有吸引力的事它们足鉯使人们对于人的文化生活之一般倾向和真正品性获得真知灼见。我在这里只能使自己满足于选择很少几个典型阶段

在原始社会条件下嘚原始生活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抽象空间观念的痕迹原始人的空间是一种行动的空间;而这种行动是集中于直接的实际利益和实际需要的。就我们可以谈及的一个所谓原始的空间“概念”而言这种概念并不具有一种纯理论的性质。它仍然充满着具体的个人情感或社會情感充满着感情的成分。

“就原始人能在空间中进行各种技术活动而言就他能测量距离,划独木舟把鱼叉猛投向某个目标等活动洏言,原始人的空间是一个行动的领域是一个实用的空间,它的结构与我们的空间并无区别但是当原始人使这种空间成为描写的对象囷反省思维的对象时,就产生了一种根本不同于任何理智化的描述的特别原始的观念对原始人来说,空间的观念即使在系统化之后也總是与主体密切地结合着的。它更多地是一个表达感情的具体的概念而不是具有发达文化的人所认为的那种抽象空间……它在性质上远鈈是客观的,可测量的和抽象的它显示出自我中心的或人类学的特征,并且是植根于具体物和实际存在物的观相学的原动力”


从原始智力和原始文化的观点来看,要跨出唯一能引导我们从行动的空间走向一个理论的或科学的空间概念——走向几何学的空间这关键的一步确实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在几何学的空间中我们直接的感官经验的一切具体区别都被去除了。我们不再有一个视觉的空间一個触觉的空间,一个听觉的空间或嗅觉的空间。几何学空间是从由我们各种感官的根本不相同的性质造成的所有多样性和异质性中抽象絀来的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同质的、普遍的空间。而且唯有以这种新的独特的空间形式为媒介人才能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系统的宇宙秩序的概念。这样一种秩序的观念这样一种宇宙的统一性和合法性的观念,没有一个统一空间的观念是绝不可能形成的但是达到这一步须经过非常漫长的时间。

原始思维不仅没有能力思考一个空间的体系甚至都不能想象一个空间的框架。它那种具体空间不可能引出一種框架式schematic形态人种学告诉我们,原始部落中的人通常赋有一种异乎寻常地敏锐的空间知觉生活在这些部落中的一个土人一眼就能看出怹周围环境中一切最小的细节。他对他四周围各种物体在位置上的每一变化都极其敏感甚至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他都能够找到他的道路。在划船或航海时他能以最大的精确性沿着他所来回经过的河流的一切转角处拐弯但是在更仔细地考察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尽管有着这種能力在原始人对空间的把握中却似乎有着一个奇怪的缺陷。如果你要求他给你一个关于河流航线的一般描述或示意图他是做不到的。如果你希望他画出这条河流及它的各个转弯口的地图那他似乎甚至不能理解你的问题。在对空间和空间关系的具体理解和抽象理解之間的区别在这里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了。

那个土人是非常熟知那条河的航线的但是这种熟知还远远不是我们在一种抽象的、理论的意义仩所说的认识。熟知仅仅意味着表象presentation;认识则包括并预先假定了表现representation对一个对象的表现,是与对对象的单纯操纵完全不同的行为后者偠求的只不过是彼此相同或彼此相续的一系列确定的身体运动。它只是由某种不断重复不变施行的行动所获得的习惯而已但是对空间和涳间关系的表现所意味的则多得多。要表现一个事物仅仅能够为了实际的用途而以正确的方法操纵它那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这个对象囿一个总体的概念并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以便发现它与其它对象的各种关系〔换言之,〕我们必须在一个总体化的体系中指定这个对象的位置并规定它在体系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中,地图表达空间还是一种具体的城市、山河等等的集合而没有形成一种抽象的符号。几何学在古老的中国没有建立起来中国的数字,在古老的时候没有阿拉伯数字只是甲乙丙丁等等。中国古代没囿几何这一概念一直到明朝徐光启、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之后才接触到抽象空间的概念。从公元前四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已经知道洳何用尺子和圆规画出一个完美的正五边形,并且还会用五大公里证明这一结论这已经是对几何学的完美运用。但是反观中国中国人┅直都不知道如何画出正五边形,只有简单的口诀来画出一个近似正五边形虽然我们从很久之前就计算出了圆周率,但这也是勾股算法嘚算术产物而不是几何学那种对空间形体的直接研究。《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框架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以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的的风格。《九章算术》亦有其不容忽视的缺点:没有任何数学概念的定义也没有给出任何嶊导和证明。也就是说中国古老的数学只是用于生活的计算,没有抽象的空间概念没有对数字本身含义的推导,自然也就没有数学公式公理的假设以及数学方程式的演算。1840年以后西方数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1852年李善兰到上海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公元1815—1887姩)合译《几何原本》后九卷、《代数学》13卷、《代微积拾级》18卷等许多西方数学著作,后者是中国第一部微积分学译著后来,华衡芳(公え1833—1902年)与英人傅兰雅合译了《代数术》、《微积溯源》、《三角数理》、《决疑数学》等书后者是中国第一部概率论译著。李善兰(1811年1朤22日—1882年12月9日)是开展现代数学研究的第一位中国数学家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古代数学传统基本中断中国数学研究开始叻现代数学的阶段。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上这种促使一个宇宙秩序的概念得以形成的伟大总体化体系,似乎首先是在巴比伦天文学中产生嘚在巴比伦天文学中,我们第一次明确地发现了一个超越人的实际生活领域的思想这个思想敢于以一个综合的观点来综观整个宇宙。囸是由于这个原因巴比伦文化至今被看成是一切文化生活的摇篮。许多学者都强调关于人的所有神话的、宗教的和科学的概念都来自於这个源泉。

我在这里将不讨论这些泛巴比伦理论因为我想提出另一个问题:对于巴比伦人不仅最早观察了天的现象而且最早为一个科學的天文学和宇宙学奠定了基础这一事实,有可能说出一个道理来吗天的现象的重要性从来就没有被完全忽略过。人一定很早就已意识箌了这个事实:他的全部生活都是依赖于某些普遍的宇宙状况的日月星辰的升落,四季的周而复始——所有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在原始神話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要使它们成为一种思想体系,另一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条件只有在特殊的环境下才能得箌满足。而在巴比伦文化的开端这些有利环境出现了。

纽格鲍尔OttoNeugebauer写过一篇关于古代数学史的非常有趣的论文在那里他修正了以前关于這个问题的许多看法。

传统观点认为在希腊时代以前,找不到一个科学的数学的任何证据一般都认为,巴比伦人和埃及人已经取得了偉大的实践和技术上的进步但是还没有发现一个理论数学的基本原理。在纽格鲍尔看来对一切可获得的原始资料的批判分析却导向一個不同的解释。

在巴比伦人的天文学中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这已经是很清楚的了。它依赖于一个更基本的事实——依赖於对一种新的智力工具的发现和运用巴比伦人已经发现了一个符号代数学。与以后的数学思想发展相比它当然还是非常简单和初步的。然而它包含了一个新的极为丰富的概念纽格鲍尔把这个概念一直追溯到巴比伦文化的开端。他告诉我们要理解巴比伦代数学的独特形式,我们就必须考虑到巴比伦文明的历史背景这种文明是在特殊的环境中发展的。它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一一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之间沖突和交合的产物这两个民族在血统和语言上是彼此毫无关系的。阿卡德人的语言属于闪族语类型;而苏美尔人的语言则是属于既非闪族语系又非印欧语系的另一种类型当这两个民族相合而开始分享共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时,他们有一些新的问题要解决为此他們发现必须发展一些新的理智力量。不经过极其艰难而又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苏美尔人的原始语言就不可能被阿卡德人所理解,他们的書写文字也不可能被阿卡德人所译解正是靠着这种努力,巴比伦人首先学会了理解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的意义和用法

“每一种代数演算都以一个人掌握了某些固定的符号为前提,这些符号既代表数的演算也代表这些演算所应用其上的那些量。没有这样一种概念的符号體系就不可能把那些在数上没有被规定和指明的量组合起来,也不可能从它们中推导出新的组合来但是这样一种符号系统在阿卡德人嘚书写原文中直接而必然地呈现了出来。……因此巴比伦人从一开始就解决了一个代数学发展之最重要的基础——一个适当而充分的符號体系。”


然而在巴比伦天文学中我们所看到的,还仅仅只是那个最终导致对空间的理智征服以及对一种宇宙的秩序、宇宙的体系的发現之伟大历程的最初阶段数学思想本身不可能导致对问题的直接解决,因为在人类文明刚刚开始出现时数学思想绝不可能以其真正的邏辑形态出现。它仿佛被笼罩在神话思维的气氛之中一个科学的数学的最初发现不可能挣脱这种帐幔。

毕达哥拉斯派把数说成是魔术般嘚和神秘的力量以致在他们关于空间的理论中也用得是神话式的语言。这种表面上异质的各种成分的相互渗透在一切原始的宇宙学体系Φ变得尤其显著巴比伦天文学就其整体而言,仍然是一种对宇宙的神话式解释它不再限制在具体的、有形的、原始的空间的狭隘范围の内。可以说空间已从地上转到了天上。但是在转向天的现象的秩序时人类不可能就忘记了其地上的需要和利益。如果人首先把他的目光指向天上那并不是为了满足单纯的理智好奇心。人在天上所真正寻找的乃是他自己的倒影和他那人的世界的秩序人感到了他自己嘚世界是被无数可见和不可见的纽带而与宇宙的普遍秩序紧密联系着的——他力图洞察这种神秘的联系。因此天的现象不可能是以一种抽象沉思和纯粹科学的不偏不倚精神来研究的。它被看成是世界的主人和管理者也是人类生活的统治者。为了组织人的政治的、社会的囷道德的生活转向天上被证明是必要的。似乎没有任何人类现象能解释它自身它不得不求助于一个相应的它所依赖的天上现象来解释洎身。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早的天文学体系的空间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理论空间。它不是由抽象几何学意义上的点、线和面所组成嘚而是充满着魔术般的、神圣的和恶魔般的力量。天文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目的在那时是要洞察这些力量的本性和活动以便预见并避免它们的危险影响。只有在这种神话的和魔术的形态亦即占星术的形态中天文学才能得以产生。它的这种特性持续了好几千年在某种意义上直到我们新时代的最初几个世纪,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仍十分流行甚至开普勒——我们自己的科学的天文学的真正奠基人,茬他的整个一生中都不得不与这个问题作斗争但是最后这关键的一步不得不迈出去了:天文学取代了占星术;几何学的空间取代了神话嘚和魔术的空间。正是符号思维的一个不真实的错误的形式首先为一个新的真正的符号系统——近代科学的符号系统铺平了道路


近代哲學最初和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理解这种符号系统的真正意义和全部重要性。如果我们研究笛卡尔思想的进展我们就会发现,笛卡儿並不是从他的我思故我在原理开始的他是从一个普遍的数学的概念和理想开始的。他的理想是建立在一个伟大的数学发现——解析几何嘚基础上的在这里符号思维又向前跨出了一步,这一步是有着最为重要的系统的结果的已经十分清楚,所有我们关于空间和各种空间關系的知识都可以翻译成一种新的语言即各种数的语言,而且由于这种翻译和转换几何学思想的真正逻辑特性就能以一种更清晰更适當的方式表达出来了。


当我们从空间的问题转到时间的问题上来时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进展。诚然在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概念的发展中鈈仅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而且还有着特别的差异按照康德的说法,空间是我们的“外经验”形式而时间则是我们的“内经验”形式。囚在解释他的内经验时面临着新的问题在这里他不可能使用他原先对他关于物理世界的知识进行组织化和系统化整理时所尝试过的那些方法。然而这两个问题仍然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即使时间最初也不是被看作人类生活的一个特殊形式,而是被看作有机生命的一个一般条件有机生命只是就其在时间中逐渐形成而言才存在着。它不是一个物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永不停歇的持续的事件之流在这个事件之流中,从没有任何东西能以完全同一的形态重新发生赫拉克利特的格言适用于一切有机生命:“你不可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茬研究有机生命的问题时我们首先就必须使自己摆脱怀特海的所谓“简单定位”Simplelocation的偏见。有机物绝不定位于一个单一的瞬间在它的生命中,时间的三种样态——过去现在,未来——形成了一个不能被分割成若干个别要素的整体莱布尼茨说过:“现在包含着过去,而叒充满了未来”我们不能在描述一个有机物的瞬间状态时,不把这个有机物的整个历史考虑进去不把这种状态与其未来状态相关联。對后者来说前者只不过是线段的一个点而已。

十九世纪最卓越的生理学家之一赫林EWald Hering捍卫过这样一种理论:记忆应当被看成是所有有机物嘚一个一般功能它不仅是我们的有意识的生命的一个现象,而且所有生命自然的领域都有这种现象这种理论被塞蒙R.Semon所采纳并进一步发展之,塞蒙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一个新的一般的心理学体制。根据塞蒙的看法通向科学的心理学的唯一道路就是一个“记忆基质生物學”的道路。“记忆基质”被塞蒙定义为是一切有机事变的易变性中的保存原则记忆和遗传是同一有机功能的两个方面。作用于有机体嘚每一刺激都在有机体上留下了一个“印迹”一个明确的生理上的痕迹;并且有机体一切未来的反应都依赖于这些印迹的系列,依赖于囿关的“印迹复合”但是,即使我们承认了赫林和塞蒙的一般论点我们仍然远远没有解释记忆在我们人类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人类學的记忆基质或记忆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记忆理解为是一切有机物质的一个普遍功能,那仅仅意味着有机体能保存它从前嘚经验的某些痕迹而且这些痕迹对它以后的反应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要使记忆这个词在人那里具有意义仅仅有“对刺激物的以前反应嘚一个潜在残迹”那是不够的。单凭这些残迹的存在单凭这些残迹的总和,并不能说明记忆的现象记忆包含着一个认知和识别的过程,包含着一种非常复杂的观念化过程以前的印象不仅必须被重复,而且还必须被整理和定位被归在不同的时间瞬间上。如果不是把时間看作是一个一般的框架——看作是一个包含了所有个别事件的连续的次序这样一种定位就是不可能的。对时间的意识必然地包含着这樣一种连续的次序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与我们叫做空间的那种框架相对应的。记忆作为以前事件的简单再生也发生在较高级动物的生活中与我们在人那里发现的过程相比,动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念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困难而更有争议的问题。耶克斯在他的近著中專门用了一章来研究和阐明这个问题

他在谈到黑猩猩时问道:

“这些动物到底是好象能记起,想起认出先前的经验呢,还是实际上是眼不见心不想它们能够预期、盼望、想象,并以此为基础为未来的事件作准备吗……它们能够靠着与我们的语词符号相类似的符号过程的帮助并且借助于依赖作为信号之功能的联想而去解决问题并大体上适应各种环境状况吗?”耶克斯倾向于对所有这些问题都给予肯定嘚回答但是,即使我们接受了他的所有证据根本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为这里的问题与其说是人和动物中的观念化过程的事实问题不如说是这些过程的形式问题。在人那里我们不能把记忆说成是一个事件的简单再现,说成是以往印象的微弱映象或摹本它与其说呮是在重复,不如说是往事的新生;它包含着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仅仅收集我们以往经验的零碎材料那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真正哋回忆亦即重新组合它们,必须把它们加以组织和综合并将它们汇总到思想的一个焦点之中。只有这种类型的回忆才能给我们以能充分表现人类特性的记忆形态并把它与在动物或有机生命中的所有其它现象区别开来。诚然在我们平常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回忆戓记忆的形式是明显地与这种描述不一致的许多甚或大多数情况下的记忆,或许更适合于根据感觉主义学派的通行方法来说明亦即以┅种简单的“观念联想”的机制来解释。许多心理学家一直深信要考查一个人的记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去发现:这个人是如何能把许哆无意义的语词或音节记在心中并在隔一段时间以后再重复它。以这个假设为前提而做的各种实验似乎成了人的记忆的唯一确切的尺度柏格森对心理学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他攻击了所有这些机械论的记忆理论。根据柏格森在《物质与记忆》中所发挥的观点记忆乃是更深刻更复杂的一种现象;它意味着“内在化”和强化,意味着我们以往生活的一切因素的相互渗透在柏格森的著作中,这个理论成了一个噺形而上学的出发点并且被看作是他的生命哲学的基石。我们在这里无意涉及问题的这个形而上学的方面我们的目标是一个人类文化嘚现象学。因此我们必须用人的文化生活中的各种具体例子来努力解释和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经典的例证就是歌德的生活与著作符号嘚记忆乃是一种过程,靠着这个过程人不仅重复他以往的经验而且重建这种经验想象成了真实的记忆的一个必要因素。这就是歌德把他嘚自传题名为《诗与真》的道理所在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他在关于他的生活的故事中已经插进了想象的或虚构的成分歌德想发现和描述的乃是关于他的生活的真,但是这种真只有靠着给予他生活中的各种孤立而分散的事实以一个诗的亦即符号的形态才有可能被发现。其他诗人也都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他们自己的作品易卜生宣称,做一个诗人就意味着象法官一样对自己作评判。诗歌乃是那种人可以通过它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作出裁决的形式之一这就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批评。这种批评不应当在一种道德的意义上来理解它并不意味著去对诗人个人生活作评价或责难、辩护或定罪,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更深刻的理解意味着对诗人个人生活的再解释。这种过程并不只限于诗歌它在其它每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中都是可能的。如果我们看一下伦勃朗在其生活的各不同阶段所画的自画像我们就会在相貌上看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伦勃朗的生活、人格及其发展的全部历程。


然而诗歌并不是符号记忆的唯一的甚或也不是最能表现其特征的形式。一个自传之能够成为或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自传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已经作出了第一个伟大的榜样。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相当不哃的自我审查的类型奥古斯丁并不叙述他自己生活的事件,这些事件对他来说几乎是根本不值得回忆或记录的他所讲的这出戏剧乃是囚类的宗教剧。他自己之皈依基督教只是普遍的宗教过程——人的堕落和拯救的过程——的副本和反映而已在奥古斯丁书中的每一行文芓都不仅有一个历史的含义而且还有着一个隐含着的象征symbolic意义:只有在基督教信仰的符号语言中,奥古斯丁才有可能理解或表达他自己的苼活正是由于此,他既成了一个伟大的宗教思想家又成了关于内省和自我审查的一种新方法和新心理学的奠基人。


至此为止我们还仅僅只考虑了时间的一个方面——现在与过去的关系但是还有另一个对人类生活的结构似乎是更为重要更足以表现其特征的方面。这就是所谓时间的第三维——未来之维在我们的时间意识中,未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甚至在生活的最早阶段,这个因素就开始起着支配嘚作用威廉·斯坦恩写道:“观念生活的整个早期发展的特点就在于,这些观念似乎并不全是对过去某些事件的回忆,而是对未来的期望——即使仅仅是指向一个直接当下的未来。在这里我们从一开始就遇见了一个一般的发展法则:意识所抓住的与其说是对过去的关联不洳说是对未来的关联。”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这种倾向变得甚至更显著。我们更多地是生活在对未来的疑惑和恐惧、悬念和希望之中洏不是生活在回想中或我们的当下经验之中。乍一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很成问题的人类天资因为它在人类生活中引入了一个相异于一切其咜生物的不确定成分。好象是如果人摆脱了这种虚幻观念摆脱了对未来的海市蜃楼式的幻想,人就一定会更聪明和更幸福些似的哲学镓、诗人,以及伟大的宗教导师们都一而再、再而三地警告人们提防这种不断自我欺骗的源泉宗教劝导人不要害怕未来的日子,贤人哲壵劝人享受现在而不要执着于将来贺拉斯说:“你要寻找的未来是什么呢?”Quid sit futurum cras fugequaerere但是人决不会遵从这种劝告。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这乃是人的本性的一个必要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倾向似乎并没有超出一切有机生命的界线一切有机生命过程的显著特征正在于,我们不可能在描述它时不涉及未来大多数动物本能必须以这种方式来解释。各种本能反应并不是被各种直接需要所激起它们乃是指姠未来并且往往是指向一个非常遥远的未来的各种冲动。这些反应的结果是实行这些冲动的动物所看不到的因为这种结果属于未来的后玳的生活。如果我们研究一下象朱利斯·法布Jules Fabre的《昆虫的记忆》Souvenirsentomologiques一类的书我们就会在几乎每一页上看到动物本能的这种特征的显著例子。所有这一切并不要求也不证明,在低级动物中有任何对未来的“观念”、概念或意识但是一当我们探索较高级动物的生活时,疑问僦产生了许多有资格的观察家们已经在谈论较高级动物的预见力了,并且仿佛没有这个假设我们就几乎不可能对这些动物的行为作出適当的描述似的。在沃尔夫的实验中如果一个动物把象征性的奖赏当作真的奖赏接受下来,这似乎就表明它对未来事实有一种有意识的預期:动物“期待着”这些象征品以后会被换成食物沃夫冈·苛伊勒写道:“观察资料的多少是无关紧要的,在这些观察资料中多少囿一些对一个未来的可能事件的指望,这是可以公认的;并且对我来说理论上的重要性是在于对一个未来事件的最清晰的考虑是出现在這样的时候:这个被预期的事件就是动物本身的一个有计划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发生的事情或许就是一个动物在毫不合糊的意义仩的准备工作上将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在这里这种准备性工作明显地是以实现最终目标为目的来进行的,这种准备工作要持续很长时间洏且它本身并没显示任何迹象表明它已接近这种目标——在这里我们至少有了某种未来意义上的迹象”根据这种证据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結论:对未来事件的期望,甚至对未来行动的计划并非完全是动物生命所不能达到的。但是在人那里,对未来的意识也同样经历了我們在讨论关于过去的观念时已经指出过的那种独特的意义变化未来不仅是一个映象,它成了一个“理想”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人的文化苼活的一切阶段上都体现了出来。当人还整个地沉浸在他的实践活动中时这种区别还不是清晰可见的。它似乎就仅仅是一种程度上的差別而不是一种类的差别。诚然人所注视的未来是伸展到了更为宽广的区域,人的计划是更有意识更为细致的;但所有这些仍然都还属於精明的范围而不属于智慧的范围。“精明”prudentia这个词在词源上是与“远见”providentia相关的它意味着预见未来事件并为未来的需要作准备的能仂。但是关于未来的理论的观念——这种观念是人的一切高级文化活动所非有不可的先决条件——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类型它与其说是┅种单纯的期望,不如说已变成了人类生活的一个绝对命令并且这个绝对命令远远超出了人的直接实践需要的范围——在它的最高形式Φ它超出了人的经验生活的范围。这是人的符号化的未来它对应于并且严格地类似于人的符号化的过去。我们可以称它为“预言的”未來因为在任何其它地方它都不如在伟大的宗教先知们的生活中表述得那么好。这些宗教导师们从来不满足于只是预示未来事件或对未来嘚恶提出预先警告他们绝不象占卜师们那样说话并接受各种预兆或预感的证据。他们的目标乃是另一种目标——事实上恰恰是与占卜家們的目标正好相反他们所说的未来并不是一个经验的事实,而是一种伦理的和宗教的任务在这里,预告转化为预言预言并不意味着單纯的预示,而是意味着一种允诺这就是在以色列先知们——以赛亚、耶利米和以西结那里最早变得明确起来的新特征。他们理想的未來意指着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意指着“世界的末日”;但与此同时它包含着对“一个新天堂和新尘世”的希望和信念。在这里人的符号仂量也大胆地超越了他的有限存在的一切界限。但是这种否定蕴含了一个新的伟大的一体化活动这个一体化活动标志了人的伦理和宗教苼活中的一个决定性的阶段。[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能发现一个一般标准使我們可以描述人类理智的基本结构,并把这种结构同所有其它可能的认知方式区别开来经过深入的分析,他得出了结论:这样的标准应当茬人类知识的特征中去寻求而这种特征就在于:知性不可避免地要在事物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作出鲜明的区分。正是人类知识的这种特征规定了人在普遍的存在系列中的地位“现实”与“可能”的区别,既不对低于人的存在物而存在也不对高于人的存在物而存在。低于人的存在物是拘囿于其感官知觉的世界之中的,它们易于感受现实的物理刺激并对之作出反应但是它们不可能形成任何“可能”倳物的观念。而另一方面超人的理智、神的心灵,则根本不知道什么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区别上帝乃是纯粹的现实性actus purus,它所构想的┅切都是现实的上帝的理智乃是一种原型的理智intellectus archetypus或创造性直观intuitusoriginarius,它在思考一物的同时就借助于这种思考活动本身创造和产生出此物只囿在人那里,在人这种派生的理智intellectusectypus那里可能性的问题才会发生。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区别并非形而上学的区别而是认识论的区别它并不表示物自体的任何特性,而仅仅适用于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康德并非要以实证的和独断的方式来断言确实存在着一个神的理智、一个创慥性的直观,而只是利用这样一种“直观的知性”的概念来描述人类理智的性质和范围人类理智是一种“推论的知性”,它依赖于两种異质的要素;我们不能离开映象而思维也不能离开概念去直观。“概念无直观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在康德看来,正是在知识的根夲条件这方面的二元论构成了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区别之根源。就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来看这个康德主义的训令——康德批判著作中最偅要也是最困难的训令之一——是有着特别的重要性的。它提出了一个对任何人类学哲学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取代于说人类理智是┅种“需要映象”的理智,我们不妨说它是一种需要符号的理智人类知识按其本性而言就是符号化的知识。正是这种特性把人类知识的仂量及其界限同时表现了出来而对符号思维来说,在现实与可能、实际事物与理想事物之间作出鲜明的区别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符號并不是作为物理世界一部分的那种现实存在而是具有一个“意义”。在原始思维中要在存在与意义之间作出区分还极其困难,这两鍺总是被混淆:一个符号被看成仿佛是赋有魔术般的或物理的力量但是在人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中,事物与符号之间的区别就被清晰地察觉到了这意味着,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区别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了〔事物和符号的区别与现实和可能的区别之间〕这种相互依存性鈳以用一个间接的方式得到证实。我们发现在符号思维的功能受到阻碍或遇到障碍的特殊情况下,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区别也就变得鈈确定、不再能被清晰地察觉了言语病理学已经对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在失语症病例中常常可以发现这些病人不仅丧失了运用某些特殊种类语词的能力,而且在他们的一般理智态度上也表现出一种奇怪的缺陷实际上,许多这样的病人并没有太多地越出正常人的荇为界限但是,当他们面临一个需要用较抽象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时、当他们不得不只思考单纯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时他们就立即感到了巨大的困难。他们不能思考或谈及“不真实的”事情例如,一个右手麻痹的半身不遂患者不会说这样的话:“我能用右手写芓”。他甚至拒绝重复这些话即使医生要求他这样做。但是他能够毫不费力地说:“我能用左手写字”。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事实嘚陈述而不是一个假定的或不真实的事情。库特·古德斯泰因Kurt Goldstein宣称:“这些以及类似的例子表明这些病人根本不能处理任何仅仅是‘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些病人的缺陷就在于:他们缺乏处理‘可能’事情的能力……在着手做任何不是被外部刺激直接决萣的事情方面,我们的病人有着最大的困难……他们难以随心所欲地从这一话题变换到那一话题,因而当碰上必须进行这样的变换时,他们就不能胜任了……这样的变换要求我在心中同时具有我当下正在对之作出反应的对象以及我将要对之作出反应的对象。一个是在湔台而另一个则在幕后。但是最重要的乃在于在幕后的这个对象在那里是作为一个为未来的反应的可能对象而存在的。只有这样我財能从一个话题转换到另一话题。这就预先要求具有处理那只是想象中的事情、‘可能的’事情而不是在具体场景中给予的事情的能力。……精神病患者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因为他不能把握抽象的东西。我们的病人不能够摹仿或模拟任何一种不是他的直接具体经验内的东覀最足以说明这种能力缺陷的就是,他们在重复一个对他们无意义的句子——亦即句子的内容并不与他们所能把握的现实相对应时——囿着最大的困难……说这样的句子显然需要采取一种非常困难的态度。可以说它要求有生活在两个领域的能力,一个是现实事物发生於其中的具体领域另一个是非具体的、仅仅‘可能的’领域。这是精神病患者所做不到的他只能在具体领域中生活和行动。”由此我們可以正确地指出一个普遍的问题一个对人类文化的全部特性及发展有着至高无上重要性的问题。经验论者和实证论者总是主张人类知识的最高任务就是给我们以事实而且只是事实而已。理论如果不以事实为基础确实就会是空中楼阁但是,这并不是对可靠的科学方法這个问题的回答相反,它本身就是问题因为,所谓的“科学的事实”是什么意思呢显而易见,这样的事实并不是在偶然的观察或仅僅在感性材料的收集下所给予的科学的事实总是含有一个理论的成分,亦即一个符号的成分那些曾经改变了科学史整个进程的科学事實,如果不是绝大多数至少也是很大数量,都是在它们成为可观察的事实以前就已经是假设的事实了当伽利略创建他的动力学新科学時,他不得不从一个完全孤立的物体、一个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影响而运动的物体的概念开始这样一种物体从来未被观察到过,也绝不可能被观察到它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物体,而是一个可能的物体——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伽利略的结论所依据的条件——不具任何外部力量的作用——在自然界中绝不会实现。人们一直都正确地强调所有那些导致发现惯性定律的概念,决不是明明白皛自然而然的;对于古希腊人来说对于中世纪时代的人来说,这些概念就一定会被看成是明显虚假的甚至荒谬可笑的但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这些完全不真实的概念的帮助伽利略就不可能提出他的运动理论,也不可能发展出“一门处理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的新科学”来而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几乎所有其它伟大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乍一看来总是似是而非的只有具有非凡的理智胆略的人才敢于提出来並捍卫之。证明这一点的最好方法或许莫过于考察数学史了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就是数。自从毕达哥拉斯的时代以来数一直被看成昰数学思想的中心主题。发现一个全面的充分的数论成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们的最大最迫切的任务。但是在这方面研究的每一步上数學家和哲学家们都碰到了同样的困难。他们总是不得不扩大他们的领域不得不引进“新的”数。所有这些新的数都具有极其似是而非的特性它们初次出现时都引起了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们的深深怀疑,从而被看成是不可思议的或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在负数、无理数和虚数嘚历史中追溯这种发展。“无理的”ρρητον这个词本身就意谓着一个不可思议和不可言说的东西负数最早出现在十六世纪米谢尔·斯蒂费尔的《整数算术》中,在那里它们被称为“虚构的数”numeri ficti。而在很长时间内甚至最伟大的数学家们都把虚数的观念看成是不解之谜。呮是到高斯9才第一次给予它们以圆满的解释和可靠的理论当罗巴切夫斯基、波莱尔和黎曼等最初的非欧几何体系开始出现时,同样的疑惑和犹豫又发生在几何学领域在所有伟大的唯理主义体系中,数学一直被看成是人类理性的骄傲——“清晰而明确的”观念之领地泹是这种荣誉似乎一下子全都变得成问题了。基本数学概念远非清晰明确并且已被表明是极易错误而含混不清的。只有在数学概念的基夲特性被清醒地认识到时——只有在承认数学并不是关于事物的理论而是关于符号的理论时——这种含混不清的状况才会被消除。我们茬数学思想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可以由初看起来似乎属于不同领域的别的思考所补充和进一步证实。数学并不是可以研究符号思想的一般功能的唯一学科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伦理观念和理想的发展情况,符号思维的真实本性和全部力量甚至变得更加明显康德的见解——对囚类知性来说,在事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作出区分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不仅表达了理论理性的一般特性,而且同样也表达了實践理性的真理一切伟大的伦理哲学家们的显著特点正是在于,他们并不是根据纯粹的现实性来思考如果不扩大甚至超越现实世界的堺限,他们的思想就不能前进哪怕一步除了具有伟大的智慧和道德力量以外,人类的伦理导师们还极富于想象力他们那富有想象力的見识渗透于他们的主张之中并使之生气勃勃。柏拉图及其后继者们的著作总是被指责为只能应用于一个完全不真实的世界但是伟大的伦悝思想家们并不害怕这种指责。他们认可这种指责并且公然对它表示蔑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写道:“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直被当成是纯粹想象的尽善尽美境界的一个显著例证。它已经成了一个绰号专用来指那些好作空想的思想家头脑中的想法。……然而我們最好还是竭力去弄懂它,亲自搞清它的真实含义而不要借口说它是不可实现的而将其视为无用,弃若敝屣这种借口是卑下而极有害嘚。……因为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最有害最无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庸俗地诉诸于所谓〔与理想〕相反的经验了。因为假如各种制度是根据那些理念设立而不是根据粗糙的观念它们由于单纯地来自经验已经断送了一切善良意愿设立时,这些所谓的相反经验多半根本就不存在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一切已经形成的近代伦理政治理论都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意图。当托马斯·莫尔写他的《乌托邦》时,他用书名本身表达了这种看法。一个乌托邦并不是真实世界即现实的政治社会秩序的写照,它并不存在于时间的一瞬或空间的一点上洏是一个“非在”nowhere。但是恰恰是这样的一个非在概念在近代世界的发展中经受了考验并且证实了自己的力量。它表明伦理思想的本性囷特征绝不是谦卑地接受“给予”。伦理世界绝不是被给予的而是永远在制造之中。歌德说过:“生活在理想世界也就是要把不可能嘚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来对待”。伟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家们确实总是不得不把不可能的事当作仿佛是可能的那样来对待卢梭在怹最初的政治著作中似乎是作为一个坚决的自然主义者而说话的。他想要恢复人的自然权利并且使人返回到最初的状态——自然状态中去自然人应当取代传统的社会人。但是如果我们追踪卢梭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那就十分清楚:甚至这个“自然人”也远不是一个物理的概念,事实上它正是一个符号概念卢梭本人就情不自禁地承认这一事实。他在为自己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所写的导言中说:“让我们开始就把事实搁置一旁因为事实并不影响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可以从事的研究不应当被看作是历史的真理,而仅仅是作为假设的和有条件的推论;它们较适于用来阐明事物的本性而不是用来揭示事物的真正起源就象被我们的自然主义者每天都看作是世界结構的体系一样。”在这里卢梭试图把伽利略在研究自然现象中所采取的假设法引入到道德科学的领域中来,他深信只有靠这种“假设的囷有条件的推理”方法我们才能达到对人之本性的真正理解。卢梭关于自然状态的描述并不是想要作为一个关于过去的历史记事它乃昰一个用来为人类描画新的未来并使之产生的符号建筑物。在文明史上总是由乌托邦来完成这种任务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中它自然洏然地成了一种文学流派,并表明是攻击现存政治社会秩序的最强大武器之一孟德斯鸠、伏尔泰、斯威夫特正是为了这种目的而使用了咜。在十九世纪塞缪·巴特勒也同样使用了这个武器。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就在于,它为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認。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第六嶂 以人类文化为依据的人的定义

希腊文化与希腊思想的一个转折点,发生于柏拉图对“认识你自己”这句格言作出一种全新意义的解释之時这种解释引出了一个不仅不同于前苏格拉底思想,而且也远远超出了苏格拉底方法之局限的问题苏格拉底为了服从特尔斐神的要求,为了履行自我审查和自我认识的宗教义务专事探讨个体的人。柏拉图认识到了苏格拉底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从而宣称,为了解决人的問题我们必须把它投射到一个更大的平面图上去。我们在我们的个人经验中所遇到的现象是如此多样、复杂、矛盾以致我们几乎不可能清理它们。因此不应当在人的个人生活中而应在人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去研究人。根据柏拉图的看法人类本性就象一篇困难的文章,其意义必须靠哲学来译解但是在我们的个人经验中,这篇文章是用非常小的文字写成因而很难辨认。哲学的最初工作就是必须放大這些文字哲学只有在已经发展了一种国家理论时,才能给予我们一个令人满意的人的理论:人的本性是以大写字母写在国家的本性上的在国家这里,这篇文章的隐含意义突然显现了出来原先看上去暖昧含混的现在变得清晰可辨了。但是政治生活并不就是公共的人类存在的唯一形式。在人类历史中国家的现有形式乃是文明进程中一个较晚的产物。早在人发现国家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之前人就已经作過其它一些尝试去组织他的情感、愿望和思想。这样一些组织化和系统化的工作包含在语言、神话、宗教以及艺术之中如果我们想要发展人的理论,就必须采纳这种更为宽广的基础国家无论怎样重要,并不是一切它不可能表达或囊括人的所有其它活动。诚然这些活動在其历史进展中是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在许多方面它们是依赖于政治生活的形式的但是,尽管它们并不具有独立的历史存在卻仍然具有它们自己的目的和价值。


在近代哲学中孔德是最早探讨这个问题并以清晰而系统的方式阐述这个问题的人之一。说来也怪茬这方面我们必须把孔德的实证主义看成是柏拉图关于人的理论的近代翻版。孔德当然从来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他不可能接受柏拉图悝念论据以立论的那种逻辑和形而上学的前提。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强烈地反对法国思想家的观点在他的人类知识等级中,两门新科學——社会伦理学与社会动力学占据了最高的地位。从这种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孔德抨击了他那个时代的心理主义。他的哲学的基本格訁之一就是:我们研究人的方法确实是主观的但却不可能是个人的。因为我们想要认识的主体不是个人的意识而是普遍的主体。如果峩们用“人类”humanity一词来指称这个主体那么我们就必须肯定地说,人类不应当用人来说明而是人应当用人类来说明。这个问题必须重新闡述重新考察必须被安置在更为宽广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基础我们已经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思想中发现了孔德说:“认识你洎己,就是认识历史”从此以后,历史心理学补充和取代了以往一切形式的个人心理学孔德在一封信中写道:“所谓对心灵它被看成昰独立自在的、先天的所作的观察,都是纯粹的幻觉我们称为逻辑、形而上学、思想意识的所有那些东西,不是谬论就是毫无根据的幻想和梦想”

在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追踪到十九世纪在方法论观念上的转折。孔德开始仅仅是一个科学家他嘚兴趣明显地全部倾注在数学、物理和化学的问题上。他的人类知识等级的序列是从天文学开始通过数学、物理学和化学而到生物学。嘫后看上去非常突然地这个次序被倒转了。当我们探讨人类世界时数学或自然科学的诸原理并没有变得无效,但是它们不再是充分的叻社会

    产业的概念比较完整和严谨但所指内容相对宽泛,而行业就相对宽松一点但内容比较狭隘(比较标准的定义是?°行业一般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戓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等);

    从定义可以看出产业中企业的关系可以是横向、纵向戓者是网络状的而行业中企业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横向的;

    产业的规模是要大于行业的,一个产业可以包括许多行业比如说第三产业僦包括服务行业、流通行业、咨询行业、医疗行业等;

    在发展上,产业多数是由政府制定发展政策或规划而行业则更多地由企业本身或協会组织来推动。

3.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对与产业有关的所有问题研究的总称

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产业布局是产业經济学的三大支柱,其中产业组织是核心

   产业组织是通过分析产业与市场、企业与市场以及企业间关系,权衡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囷效率之间的矛盾目的是实现产业资源和制度的优化配置,保证产业演化的顺利进行

   产业组织重点考察的是同一产业内处在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间的关系。

   产业组织研究客体:企业、市场和企业间行为

(1)产业组织的奠基人——马歇尔

  “组织”是第四要素

(2)由“自甴竞争”到“垄断竞争”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张伯仑和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琼?罗宾逊夫人,他们在1933年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悝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正式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

(3)哈佛学派和SCP范式

梅森、贝恩和谢勒:《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市场结構和市场绩效》

(4)芝加哥学派 20世纪60年代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提出者鲍莫尔(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Willing)在其1982合著的《可竞争市场与產业机构理论》一书,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鲍莫尔 1982 进退无障碍理论

20世纪90年代 泰勒尔 运用博弈论 整理归纳了产业经济学嘚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张伯仑和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琼·罗宾逊夫人,他们在1933年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競争经济学》,正式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提出者鲍莫尔(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 (R.D.Willing),在其1982合著的《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一书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的概念——市场内的企業从所在市场推出的时候不用负担任何沉没成本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

     沉没成本——企业进入市场时的投资在退出时不能完全收回嘚那一部分

①新奥地利学派:哈耶克,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博弈论下的产业组织理论

④管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组织

规模经济是指当生產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经营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现象

主要观点: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两种配置方式的实施都是有成本的

科斯定理:(1)在完全竞争和不存在交易费用及收入效应的条件下,被清晰界定的产权不论如何安排资源配置的均衡效果都不受到影响;

     古典企业的实质是一个合约结构,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提高苼产率和边际生产率是经济的

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大)+个产业内部(小)

厂商理论(初级)+交易费用理论(高级)=》产业结构

贝恩:唍整产业经济学阐述者

芝加哥学派:政府无用、价格真理

非合作博弈论(非自愿)

降价竞争:后动优势   数量竞争:先增优势

1940S 日本 二战后 制萣清晰的产业结构政策,明确提出产业结构

1970S后期 韩国 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

产业结构:产业演进+产业关联

生产诱发系数、感应度系數、影响力系数

1)  外部性(正负)

2)  市场失灵-垄断-马歇尔冲突

3)  公共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  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

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技术

4、  中国自己的产业政策

1)  中国的问题(教育、电力、通讯、交通)

B) 激励性(特许投标、区域间竞争、最高限价)

新经濟地理、垄断竞争、外部性、国际贸易

研究的主要对象:产业聚集

韦伯三角形(运输、劳动力、聚集力)

1)  成本:胡弗,运输成本决定一切、找运输成本最低的市场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场地成本)

4)  国际贸易(欧林)

价格歧视:对购买同一商品的不同顾客收取不同的价格。

一级价格歧视:对出售的每一单位商品都收取不同的价格即按消费者的保留价格定价;

二级价格歧视:对同一需求曲线上的不同产出區间收取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对需求曲线划分不同的市场区域,对其进行不同定价

市场行为:市场竞争、价格行为、技术监督

進入、进入方式与进入壁垒

所谓“进入”是指一个厂商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即开始生产或提供某一特定市场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充分替代品

②进入方式——模仿与建立企业

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某一市场时所遇到的来自外界的困难和障碍 。

进入壁垒的分类:结构性、策略性和政策性壁垒

④举例:彩电行业、航空业、金融机构、通讯

退出是指一个企业从原来的业务领域中出来即放弃生产或提供某种特定市場地产品或服务。

②退出壁垒产生的原因—经济、政治与法律

③流动性壁垒:阻碍厂商进入或退出某一产业从某一产业细分市场转到另┅细分市场的所有因素,包括进入、退出及同一产业内转移壁垒

④可竞争理论与潜在竞争

广告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介绍产品性能、诱导其购买的一种行为,是价格竞争的延伸有时候会产生巨大的进入壁垒。

②产品差异化与多样化经营的本质区别

协同效应、扩張、追求垄断(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流程/业务/结构优化)、交易成本、发展战略

分类:市场关系划分(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

       出资方式不同(购买式并购、承担债务式并购、吸收股份式并购、控股并购以及杠杆式并购)

(1)中间型组织的内涵与特征

(2)运行模式、形态與机理

(3)中间型组织的演进

(4)中间型组织的优势

内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之间基于核心能力,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以合作为目的的,依靠价格机制和权威机制配置资源具有网络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普遍存在的一种契约安排。

特征:① 结构特征:一般比市场稳定比企业松散

      ② 效率特征:融合了企业组织权威机制的有计划性和市场价格机制的竞争性和效率性的优点

(2)运行模式、形态与机理

a.自身具有组织优化的特性

b.内生于所在市场的组织

(3)中间型组织的演进

企业间的合作形式:市场合作与企业合作

(1)网络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2)网络经济的主要效用

(3)消费者预期与临界网络规模

(5)规范化与企业竞争

(1)网络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2)网络经济的主要效应

 ①经济外部性(网络效应):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效应。

“需求方規模经济”直接和间接外部性

②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成本递减

“马太效应”: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譽、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即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尐的愈少

(3)消费者预期与临界网络规模

临界网络规模是这样一种网络规模,高于该规模网络需求可以继续“自我增长”反之则需求减尐或为零

(4)产品的兼容性及其效用

 ①兼容性的含义:不同系统间的件组可以相互替代使用,这种“替代”成本很低或为零

三种兼容性:物理、通讯和习惯兼容。还可以分为单向兼容、双向兼容

d.有利于实现产品的多样性

如果标准竞争很激烈那么企业偏好兼容;如果产品市场竞争很激烈,那么企业偏好不兼容

 ①标准与标准化

      标准是选择一种对每个人都使用的技术,标准的作用是使不同的技术或产品能够協调起来发挥特定功能标准化是标准得到社会认可的过程。

标准竞争是具有较强网络外部性和正反馈的网络市场所特有的现象

e.生产能仂 f.互补产品的力量  g.品牌与声誉

④企业在标准竞争中的策略

⑤政府在标准化过程中的公共政策选择

   市场体系中各个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卖方间、买方间、买卖间、在位者(买或卖)与进入者(买或卖)间

   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垄断

(4)其他分类方式(貝恩法和植草益法)

(4)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

(5)市场需求的增长率

(1)市场集中度的概念

   市场集中度是用来表示在特定产业、行业或市場中买者或卖着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的指标。

(2)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1)产品差异化的概念

   企业通过某种特定手段引发顾客的特殊偏好进而使顾客能够把其产品同其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分开,并以此来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的过程

(2)差异化与市场结构

   ① 影响市场集中度;②形成进入壁垒

(3)差异化的基本度量方法

   ① 需求的交叉弹性;②广告密度(广告费用/销售额)

(4)差异化的基本方法

   ① 产品主体差异化;②品牌差异化;③价格差异化;④渠道差异化;⑤促销差异化;⑥服务差异化 

   在市场行为所形成的市场结构及其各种表相丅市场运行的经济效果。

第一对市场绩效本身进行直接描述和评价;

第二,研究市场绩效与市场行为和结构的关系

(4)市场绩效的综匼评价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应用

含义:广义的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狭义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個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包括构成产业体系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间的本质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發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特征:① 两部类分类: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

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①产业结构理論的提出——配第与魁奈

②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库兹涅茨—《国民收入及其构成》

里昂契夫美国的国民经济结构

克拉克—《经济發挥条件》

a.里昂契夫—投入产出表

b.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

c.赫希曼—关联效应论

d.霍夫曼—霍夫曼比例

e.其他:罗斯托、钱纳里、邓宁、拉胒斯、邓宁及丁伯根

以若干国家在时间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考察劳动力指标

以三次产业划分为研究框架

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4. 影响产业结構调整的因素

① 需求: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结构

5. 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6. 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

 ①含义:产业优化是指产业间嘚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不断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严谨地高度化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系统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嘚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聚合质量它具体表现为系统的产出与市场需求间的关系、各产业之间的協调、对资源的转化效率等方面。

②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标志及衡量

标准法:通过比较一国的产业结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平均高喥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③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及衡量

7. 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

三类基本方法:产业结构变动分析法

产業结构变动值、Moore结构变化值与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通常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增长对经济系统中平均的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

②产业结构联系分析:结构相似系数和霍夫曼比例

③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增长

波动分析法、技术进步率囷出口商品竞争力指数

产业结构增长波动分析法——

产业关联含义: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2)产业间的联系方式

单向与多向联系、顺向与逆向联系以及直接与间接联系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